肩负起时代使命贯彻科学发展观

2024-05-04

肩负起时代使命贯彻科学发展观(精选8篇)

篇1:肩负起时代使命贯彻科学发展观

肩负起时代使命

贯彻科学发展观

一、什么是科学发展观?

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全面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和基本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面,就是要在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同时,加快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建设,形成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协调,就是要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可持续,就是要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党的十七大对我国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作出了战略部署。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必将进一步确保十七大提出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这四大文明的协调发展、共同进步。同时,作为传承人类文明的教育事业,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仅包括使人民的物质生活更加殷实、富足,而且包括使人民的政治、经济、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使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经历了30年的改革开放、尤其是近10年来以市场化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的洗礼,中国已经呈现出历史上少有的生机勃勃、昂然向上的发展局面。与此同时,经济转轨带来了社会结构的一系列深刻变化,以往相对单一的社会结构正在向相对多元的社会结构演进。中国正处于体制转型的关键时期或者说基本定型时期,思想观念的转型要适应社会经济的转型,但目前两者转型的步伐并不一致,思想观念的转型相对较慢,与新的经济社会体制相适应的新理念没有完全确立,在这个精神缺失、进退无据、无所依凭的精神“断乳”期,极易产生信仰危机、道德失范,以对物质利益的极度追求来弥补精神领域的缺乏。这就要求加快教育的发展,加快“文化小康”的建设。“文化小康”应包括以下特征: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品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全民教育体系、科技文化创新体系以及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消除文盲,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等等。

文化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标志。丰富健康的文化生活是衡量人们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志,也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文化直接关系民族的性格、精神、意识、言语和气质。抽出文化这根神经,一个民族将成为植物人。从这个意义上讲,文化是一个民族堂堂正正地生存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身份证。

适应新形势,建立全体社会成员共同遵循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已经成为当前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紧迫任务,同时也成为了教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

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谐发展、健康发展。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人,让人得到全面的发展。以书为本的学历教育,要向以人为本的创新能力教育方向转变。只有加快这种转变,才能满足知识经济对人才的需求。要彻底打破应试教育的模式,真正做到“以人为本”,让学生自由全面地发展,这是当前我们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和神圣使命。

四、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教育的历史使命

当前,必须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用科学的发展观来审视我们的基础教育。基础教育的发展也应该是一种以人为本的和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最近,《中国教育报》发表的《我们的教育需思考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可持续发展教育》一文中指出:当前,在学习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形势下,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教育改革与发展需要深入研究并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坚持实施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素质教育。这是教育自身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坚持素质教育,就要坚持面向全体受教育者实施优质教育。要确立以人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把尊重人、关心人、教育人贯彻在教育的全过程,体现在教育工作的方方面面。要树立促进人全面发展的观念,把品德、智力、知识、能力统一纳入学生评价体系。教育和引导学生全面发展。面向全体学生,对每一个学生负责,帮助每一个学生成材。要树立管理育人的观念,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如果只对部分受教育者实施优质教育,而对其他受教育者实施非优质教育,就会在受教育者人群中造成失衡,教育就会失去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坚持素质教育,还要坚持提高每一个受教育者的整体素质。如果只着眼于培养受教育者某一方面素质,而忽视提高其多方面素质,就会在人的整体素质发展中造成失衡,并且影响其接受教育的质量。只有不断明确素质教育的方向,通过扎扎实实的素质教育实践,持续不断地培养出高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才能具备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坚持全面推进教育改革与创新。这是教育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当前,应以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和加强高水平大学与重点学科建设为重点,进一步巩固各项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和其他改革成果。与此同时,要从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技术手段等多方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从经费投入、人事、学校管理等多方面进一步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从全面普及与均衡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努力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推进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大力推进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积极发展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等方面全面建设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只有坚持全面推进教育改革与创新,才能不断为教育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促进教育的不断进步,保持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态势。

——坚持教育的协调发展。这是教育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首先,要处理好教育同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关系。在这方面,要十分注意面向未来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率先做好人力资源开发工作,十分注意通过人才培养与提供智力服务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与产业升级,十分注意发挥高等院校在参与科技创新、经济改革与社会进步方面的主导与推动作用,十分注意围绕广大人民群众的教育需求,为受教育者提供丰富而优质的教育服务。其次,要努力促进教育内部的协调发展。一是要正确处理教育发展的规模结构、质量与效益的协调关系,促进教育的协调发展。实践表明,教育规模的扩大,能够提供更多的教育机会,并满足日益扩大的教育需求。教育结构的优化,有利于保持教育发展的适当规模,又能集约化地提高教育质量。二是要正确处理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协调关系。当前要十分注意克服我区在高校与普高扩招后产生的普职比例失调的问题。职业教育的接受者多是数以亿计的普通劳动者及其子女,办好职业教育实际上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三是要正确处理城市与农村教育发展的协调关系。进一步树立教育公平观念,将促进城乡所有儿童都切实享有平等受教育机会、教育条件与教育过程作为制定政策的基本出发点。四是要正确处理国民教育与继续教育的协调关系。随着知识更新速度加快和社会的进步,在职人员完成继续教育的需求日趋迫切,为此,大力加快同正在完善中的国民教育体系相匹配的继续教育体系建设势在必行。这也是最终建成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化社会的重要任务。在做好教育协调发展的基础上,坚持循序渐进和适度超前原则,合理规划教育发展规模,实现教育发展从数量增长到内涵发展的转变。要把握好规模、质量和效益的关系,通过高效管理提高质量效益,在此基础上向外拓展,实现事业规模的增量。注重加强队伍,优化办学质量,铸就自身特色,走内涵发展之路,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五、教育工作者的历史使命

“小康”不再只是“温饱”的代名词,而演变为一个内涵更加丰富的概念。发展不在只是物质、利润、而是人、自然、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和谐发展。从以物质层面为主的小康,到提出把教育包括在内的、越来越具体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从以经济发展为主的发展观,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我们党对社会发展、对人的认识,已经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

以科学发展观来审视教育,把教育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之中,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教育奋斗目标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于我们准确把握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历史使命,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要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加快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努力把沉重的人口压力转化为巨大的人才资源优势。教育是人才资源开发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础,在现代化事业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的重要战略地位,只有发展教育,才能把沉重的人口压力变为巨大的人才优势。中国教育,正在肩负着新的使命走向明天。

人的发展要形成这样三点基本认识:

(1)人的发展是开放的生成性的动态过程,生成是个复杂的生命过程,生命的意义是你自己选择的,即便最拘束的人也有生成的选择的一面,被人牵着的人,永远是被动的人,是不会创造的人。

(2)人是在各种关系和活动中交互存在的,人的生命贯穿着一个个事例的过程。

(3)研究学生的发展,就是要研究学生发展的潜在的可能性。

我们教育工作者应该思考如何将叶澜的这个思想贯穿到教学与管理中。发展学生的主动精神,这是一门重要的艺术。要立足现实,面向未来,进一步提高办学的整体水平。立足现实,就是要从现行的体制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现状出发,尊重学生和家长的自然想法,积极提高教育质量。比如,目前学生和家长普遍重视考试,学校也是按考试成绩录取学生,学生和家长看重分数,是很自然的想法。一方面,我们要用好考试这个指挥棒,积极引导学生学好学活,向素质教育方向转化;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学好考好,用好的学习成绩激励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学生的成就感,形成良好的进取氛围。许多困难学校和困难学生就是这样起步变强的。

面向未来,就是要对学生未来负责,学校和教师不能因为单纯追求考试成绩而以牺牲学生的身心健康作为代价。在立足现实的时候,始终不能偏离素质教育的目标要求,始终要把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培养学生的科学的思维方式放到突出位置。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恰当地把握好认知教育和情感教育的关系,用合乎学生认知规律和情感发展规律的教育、教学的方法和手段,来不断提高教学工作的效果。

今天,我们教师通过努力,大面积提高教育质量,送给学生的不仅仅是分数,更多的是送给学生自信和人的尊严,送给学生对未来的美好希望,这就是我们教师在实践科学发展观的特殊作用,是其他人无法替代的。

我们的事业是今天的事业,我们的事业更是明天的事业。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教育要改革,要发展,必须将思想认识提升到一个新境界、跃迁到一个新平台。面临着新的历史使命,我们教育工作者可以为了祖国的今天和明天,作出自己的贡献。

篇2:肩负起时代使命贯彻科学发展观

总书记7月2日下午同团中央新一届领导班子成员集体谈话并发表重要讲话,在我区各族干部群众中引发热烈反响。大家一致认为,总书记的讲话是做好新时代青年和共青团工作的光辉指南,极大鼓舞了广大青年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的豪情,有力激发了大家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疆的热忱。

作为新疆的一名教育工作者,可谓是意识形态领域战场一线的战士,我们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和责任。自治区团委党组书记赵川说,要牢记总书记嘱托和共青团使命。首先是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必须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团员、教育青年,在新疆,尤其要引导团员青年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切实增强“四个自信”,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其次是必须把巩固和扩大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作为政治责任。坚持在团员队伍建设上严起来,在团员标准要求上严起来,从严把好入团质量关。坚持抓好入团以后的教育实践,坚持做好“推优入党”,积极向党组织推荐优秀团员青年作为党的发展对象,不断为党输送新鲜血液,带动各族青年一起前进。

篇3:肩负时代使命共谋科学发展

小学教育是人生起点的教育, 对人一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改革开放30年, 我国小学教育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发展, 办学条件不断改善, 课程改革扎实推进, 素质教育全面实施, 为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天津是我国近代教育的发祥地之一, 具有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和重视教育的良好传统。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 近年来, 我市小学教育重点推行了三项改革创新实践, 即均衡配置资源, 推进校际合作, 倡导高效教学。我们大力实施规范化学校建设、村级小学建设、农村学校教学装备升级工程和骨干教师培养工程, 全面落实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 使全市每一所义务教育学校的办学条件, 都得到了进一步改善, 城乡之间、学校之间的差距明显缩小, 向教育更加均衡、更加公平迈出了坚实的一大步。我市各区县积极构建校际合作的新机制, 大力推行高效教学的新模式, 并在多个方面取得了新突破, 积累了新经验。建立合作发展学区, 校长的交流, 教师的合作, 学生的融合, 有效地促进了学校之间的资源共享。在开放中合作, 在合作中交流, 在发展中共赢, 合作发展学区内的实践探索, 充分展现了区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新气象。同时, 我们抓实素质教育主渠道, 大力推行高效课堂教学, 不断深化课程改革, 积极探索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着力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

更让我感到高兴的是, 在实践探索的过程中, 我们许多校长的教育观念发生了很大转变。坚持以人为本, 促进全面发展, 注重均衡公平, 体现普惠性, 正在成为校长们的普遍共识和执著追求。这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符合时代发展的大趋势, 符合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新期待。引领学校科学发展, 着力促进教育公平,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为保障和改善民生做出新贡献, 这是时代赋予我们每位校长的神圣使命和光荣职责, 大家必须勇于担当, 并将这一使命和责任, 落实到学校发展的每个方面、每个细节, 力争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篇4:肩负起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使命

主持人:李文君

投稿邮箱: liwenjun163@163.com

顾也力:当前影响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主要因素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副校长

我认为当前影响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主要因素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全社会对于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认识还有待提高。目前,一部分人仅仅是从意识形态角度来认识或处理繁荣计划,其实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是一门学问,有它所遵循的科学规律。当前,在这个问题上要突破一些条条框框,打破诸多陈旧观念。

第二,与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现实需求相比,国家及有关部门对哲学社会科学的投入仍显不足。受经费限制,很多高校在尖端人才引进、教学设备更新等方面,就会受到很大影响。我相信,随着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的启动实施,这个问题会逐步得到解决。到那时可能是“不差钱”,而是能否拿出“好项目”。

第三,亟待建立科学规范的科研评价机制。建立新的评价机制必须成为繁荣计划的一个突破点,评价机制关键是要能培育和激励创新。

要想实现哲学社会科学的创新发展,就要有所突破,突破可能意味着风险。要创新就不能怕犯错误,要有先行先试的胆量。说实话,影响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发展的主要因素,现在能改的基本都改了,如今改革已进入“深水区”,必须下定决心攻坚克难。

具体到每个高校或科研机构,可能情况有所不同,但在某个“点”或某个环节的突破,对推动整体改革也许有很大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讲,要实现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发展,除了国家在宏观政策上给予支持外,关键是每个哲学社会科学主体机构要抱有改革创新的决心和勇气。

赵德武: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任重道远

西南财经大学党委书记

高校是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主阵地,肩负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的重任。近年来,我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欣欣向荣,但与建设 “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相比,还需深入推进。我认为主要有五个方面:一是需要强化协同创新,探索建立校校协同、校所协同、校企(行)协同、校地(区域)协同、国际合作协同等“开放、集成、高效”的新模式;二是需要强化问题意识,尤其是加强对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研究,在研究和解决重大问题的过程中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三是需要强化实践取向,改变过去研究中存在的“重理论、轻实践”现象,从“象牙塔”走向田野,从一般性理论建构走向政策咨询与对策研究;四是需要强化科学评价,注重探索符合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评价体系,采取多种方式将创新和质量置入哲学社会科学评价的核心;五是需要强化“走出去”,通过加强国际学术交流合作的内涵发展、品牌建设,增强我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国际学术对话能力和话语权。

高校推进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一定是建立在高校自身特有优势的基础上。一是推动学科发展。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的研究,大力推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建设。二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通过深化哲学社会科学教育教学改革,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全面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三是提升科研创新和服务社会能力。在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基础研究、综合研究、转化应用研究和提高信息化水平等方面实现突破。四是改革和创新体制机制。发挥高校作为学术组织的优势,在科研组织形式、评价机制、经费投入和使用机制等科研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上作出探索。五是着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发挥高校人才“群聚效应”,加大教师队伍的引进和培养力度,完善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培养培训机制,树立良好的教风和学风。

朱崇实: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在文化传承创新中的作用

厦门大学校长

文化实力和竞争力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哲学社会科学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内容。高校作为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力量和载体,必须把文化传承创新作为义不容辞的重要责任。

提升国际话语权是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核心问题在于学术话语权的创新。加快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步伐,对提升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扩大中国学术的国际影响力,增进世界对我国的认知,展现我国文明、民主、开放、进步的形象,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高校要在哲学社会科学各领域形成国家水准、世界影响的一流成果,形成有说服力、感染力、影响力的中国话语体系。要实现教师和学生走出去、哲学社会科学成果走出去、研究机构和研究团队走出去,扩大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成果的国际影响力,提升哲学社会科学教师的国际化程度。要努力在国(境)外高校设立研究机构,或者与国(境)外高校互设研究机构,实现研究人员互聘和开展科研项目合作。要加快建设孔子学院,借由孔子学院的平台,通过多种合作形式有目的地推动中华文化在国外的传播。

李维安:激发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创新活力

东北财经大学校长

创新是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不竭动力。为切实激发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创新活力,加速推进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建设,必须正确处理以下三个关系:

一是正确处理核心价值引领和学术自由探究的关系。哲学社会科学具有较强的意识形态特征。深入推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和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作出贡献。同时,哲学社会科学中的多数学科显然又具有一般的科学属性,而科学的发展,只有在允许自由探究的条件下,才能真正打开创新之门。因此,要在“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的指引下,对哲学社会科学中具有明显科学属性的学科,给予广大教师和科研人员以更充分的学术自由,允许科学研究不受政治因素和主流意识的局限,鼓励学术观点的多样性,鼓励批判和争鸣,真正让广大教师和科研人员敢于并乐于揭示真理和坚持真理,保护并激发他们的创新活力。

二是正确处理自主创新和学习借鉴的关系。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离不开对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的学习和借鉴。繁荣发展我国的哲学社会科学,必须在立足中国国情、总结中国经验的前提下,在主要依靠自主创新的基础上,密切关注当今世界发展变化的最新态势,密切关注国外各种社会思潮的发展脉络和最新进展,与时俱进,认真学习借鉴国外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最新成果,并吸收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遗产,做到“洋为中用,古为今用”,在继承和借鉴的基础上推进创新。同时,要积极借鉴和吸收自然科学发展的最新成果,深刻认识技术进步对社会文化和人的思维的重大影响,推进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有机融合。

三是正确处理理论研究和理论为实践服务的关系。实践是创新的源泉。高校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必须坚持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协调发展,一方面,要为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出贡献,另一方面,更要高度关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现实问题,紧紧围绕实现科学发展这一主题,准确把握世情、国情、党情新变化,认真研究和回答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和党建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不断总结实践经验,不断做出理论概括,推出有理论性、前瞻性、指导性的成果,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王寒松:大力加强哲学社会科学队伍建设

兰州大学党委书记

党的十八大指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队伍是基础,人才是关键。《教育部关于深入推进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意见》也明确提出,按照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要求,努力建设一支扎根实践、勇于创新、治学严谨的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队伍,为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发展提供人才保证。

加强队伍建设要不断增强队伍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伟大的革命先驱和文化先哲李大钊讲,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当今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自觉地将“铁肩”和“妙手”统一起来,承担起时代的重任。中华民族曾以辉煌的文明贡献于人类。今天我们正在进行的伟大事业是民族的复兴,从历史长河来观照,任何一次民族的伟大复兴都必然是伴随着经济振兴的文化复兴。

加强队伍建设要不断增强队伍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素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要求、高校的育人功能和意识形态属性、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特色,都要求我们不断加强哲学社会科学队伍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素养。要使我们的队伍真正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科学方法指导科学研究和教育教学,积极致力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善于运用古今中外法则,在多元中立主导,在多样中谋共识,积极地吸收和借鉴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优秀成果,在文化传承创新上有所作为。

篇5:肩负起时代使命贯彻科学发展观

习近平总书记在 10 月 10 日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对年轻干部提出了提高“七种能力”的明确要求,为年轻干部健康成才指明了方向。年轻干部当持之以恒加强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专业训练,挤干信念、作风、服务和抓落实上的“水分”,去除思想、政治、行动上的“虚胖”,更好肩负起新时代的职责使命。

要勇于挤干信念上的“水分”,坚定政治信仰,始终做政治上的“明白人”。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行动上就会“无力”,意志上就会“墙头草,随风倒”。年轻干部要担当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一棒接着一棒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奋勇前行,首先要把握正确政治方向,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觉加强政治历练,增强政治自制力和政治鉴别力,做到“凡是有利于坚持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事就坚定不移做,凡是不利于坚持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事就坚决不做”。要自觉用党的最新理论武装头脑,在常学常新中坚定政治信仰,永葆政治本色,在学深悟透中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始终做政治上的“明白人”“老实人”。

要勇于挤干作风上的“水分”,涵养攻坚底气,始终做矢志前行的“拓路者”。“人心是最大的政治,作风失守是最严峻的危险。”年轻干部能否在关键时候挺身而出,能否在艰难时刻咬牙坚持,作风

很关键。作风硬朗,面对巨大挑战能逢山开路、遇水搭桥,让复杂局面“柳暗花明又一村”;作风飘浮,面对困难问题便无所适从,极易“打退堂鼓”,让小挫折产生“蝴蝶效应”。年轻干部要想干事干成事,必须坚决杜绝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整治“怕、慢、假、庸、散”作风顽疾,培养务实作风,做到真调实研、综合评估,全面权衡、科学决策。要涵养攻坚底气,始终保持越是艰险越向前的刚健勇毅,面对新变化能够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面对新瓶颈能够解放思想、勇卸桎梏、大胆创新,面对新挑战能够分类施策、精准拆弹、久久为功,坚决打掉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的“拦路虎”,清除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路上“绊脚石”。

要勇于挤干服务上的“水分”,厚植为民情怀,始终做人民群众的“孺子牛”。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带领和依靠人民群众不断由胜利走向新的胜利。中国共产党克服艰险困难,从弱小到强大,正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脱离群众是我们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年轻干部要坚决杜绝“官本位”思想,树牢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最广大人民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作为检验工作成效的标准,认真落实党中央各项惠民政策,把小事当作大事来办,切实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要树牢人民情怀,时刻把群众安危冷暖放在心上,自觉对标群众新期盼,下大力气整治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坚决纠正各类侵害群众利益的行

为,及时为人民群众治“痛点”、解“难点”、疏“堵点”,让人民群众享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篇6:肩负起时代使命贯彻科学发展观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秋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发表的重要讲话,在全体学员中引发热烈反响。大家表示,要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为指引,起而行之、勇挑重担,不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自觉担负起党和人民赋予的时代重任。

“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结合自己的工作经历和感悟,既生动又深刻,既鞭辟入里又语重心长,让我们接受了一次思想的洗礼。”一名来自中部地区的学员说,“年轻干部要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这一主题,看得准、点得透。

我们要对照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把自己摆进去,跟着问题走、奔着问题去,在实践的大熔炉中全面提高、成长成才。在干部干好工作所需的各种能力中,政治能力是第一位的。“有了过硬的政治能力,才能做到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一名来自中央和国家机关的学员说,面对当前复杂形势,广大党员干部更要按照总书记要求,着力提升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清醒的头脑,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确保各项工作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重视调查研究,是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做好领导工作的重要传家宝。

“总书记要求年轻干部一定要学会调查研究,在调查研究中提高工作本领,让我感触很深。”一名来自中央和国家机关的学员说,中央和国家机关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最初一公里”,如果不了解实际情况、基层情况,坐在屋里拍脑袋想政策,可能失之毫厘谬以千里。一定要到基层中去、到群众中去,在深入调查研究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科学决策是领导工作的重要一环,会不会科学决策直接关系人民群众利益和各项事业发展。”一名来自东部地区的学员说,现在一些地区党员干部的决策能力离人民群众期待还有差距。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看得远、想得深,多打大算盘、算大账,把地方工作融入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局,既为一域争光、更为全局添彩。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年轻干部提高改革攻坚能力尤为必要。”一名来自中央企业的学员说,中央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骨干和中坚力量,当前也面临着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重任。要以越是艰险越向前的斗志,扛起责任、肩负使命,不断把国企改革推向深入,进一步增强国有企业活力和竞争力。“作为来自湖北的干部,我们今年经历了抗击疫情、防汛抗洪等一系列重大考验,深切感受到党员干部提高应急处突能力的重要性。”

篇7:肩负起时代使命贯彻科学发展观

8月28号上午,全体老师欢聚一堂,共同学习温家宝总理在北师大首届免费师范生毕业典礼上的讲话——《肩负起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讲话中对首届免费师范生,同时也对全国广大的师范生提四点希望:要充满爱心;要甘于奉献;要刻苦学习;要勇于创新。这何尝不是对我们在职教师的要求呢?通过学习温总理的讲话,使我进一步了解到教师职业的神圣,同时也感责任的重大。下面谈谈我的学习心得:

教师要具有无限的爱生之心

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能全部奥秘就在于热爱每个学生。”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情感在学习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是信念的催化剂,热爱学生,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如果教学中忽略了这种情感的关爱,就等于抽掉了教学的灵魂。教师在授课中的情感以及伴随而发的语言,不仅能激活学生听课的情绪,而且能增强说理性,可以收到感人至深的效果。只有用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去打动学生,感染学生。学生才会在情感上与教师产生共鸣,才会“亲其师,信其道”。

对待学生要温和、微笑、多赞扬

微笑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热忱、关心和爱护,是“爱”的一种表现。实践也证明,教师的微笑,能取得多方面的教育效应,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说,凡是教师寄予希望的学生,感爱到教师的关心,爱护和鼓励,他们就常常以积极的态度对待老师,对待学习和对待自己,但如果被教师冷淡或厌恶的学生,则势必走向反面。要以情动心,与学生心与心的交流

教师要勤奋学习、以身作则

教师只有不断的更新自己的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不断的完善自己,才能教好学生。如果自身散漫,怎能要求学生认真。要提高我们的自身素质,这要求我们年轻教师多听取学生和老教师的各种意见。并且自身不断的学习,积极学习,不断开辟新教法。任何事情都是双向的,学生如果看到老师这么努力、这么认真,付出这么多来教他们,我想他们肯定会首先在思想上对这位老师予以肯定,不会在学习的过程中对老师的教学态度持有怀疑,这样对学生的学习显然是很有利的。教师的言行对学生的思想、行为和品质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的一言一行,学生均喜欢模仿,这将给学生成长带来一生的影响。因此,教师一定要时时刻刻为学生做出好的榜样,凡要求学生要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求索。

叶佩佩

篇8:努力肩负起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

教师是教育的第一资源。没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就没有高质量的教育。在我国义务教育全面普及, 教育事业整体推进, 孩子们有学上的问题得到解决后, 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已经进入到全面提高质量的新阶段、让孩子们上好学的新阶段、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新阶段。实现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关键是要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迫切需要教育人事制度改革的保障和推动。

在义务教育学校实施绩效工资分配制度改革, 是深化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 是推进教育人事制度改革的迫切需要。这项改革的实施, 有利于建立符合义务教育学校特点的收入分配制度, 依法保障教师收入水平, 维护教师的合法权益, 增强教师职业吸引力;有利于合理配置义务教育教师资源, 引导教师在学校之间特别是向农村学校合理流动, 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有利于充分发挥工资分配的激励导向作用, 构建重能力、重实绩、重贡献的分配激励机制, 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创造性。这项改革的实施, 将与完善义务教育学校绩效考核办法、健全学校内部考核制度相结合, 使分配激励政策与绩效考核结果紧密联系, 对于建立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用人机制将产生重要的促进作用。

肩负起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 要求广大教师进一步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人民教师是无上光荣的神圣职业。广大教师要时刻不忘党和人民的重托, 把培养优秀人才和亿万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作为自己的重大历史责任。要正确认识维护教师自身权益和教育发展大局的关系, 充分理解改革的发展进程, 正确对待改革中一些需要逐步解决的实际问题, 自觉抵制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 始终坚守教育教学岗位, 努力维护正常的教学秩序, 自觉履行人民教师的光荣职责, 认真上好每一堂课, 努力教好每一个学生, 以对学生的挚爱、对教育事业的责任, 让学生爱戴, 让人民满意。

肩负起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 要求广大教师不断提高师德修养。高尚的师德, 是对学生最生动、最具体、最深远的教育。关爱学生是师德的灵魂, 遵纪守法是师德的基本要求, 广大教师要模范履行职业道德规范, 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忠于职守、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每个教师都应当关心爱护全体学生, 尊重学生人格, 平等公正对待学生;要关心学生的成长进步, 以真情、真心、真诚教育和影响学生, 努力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肩负起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 要求广大教师始终站在教育教学改革前沿, 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广大教师要努力学习、勤于实践, 不断提高教书育人本领;要更新教育观念, 积极探索教育教学规律, 改进教学方法, 鼓励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积极投身教育教学改革, 做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努力践行者和积极推进者。

上一篇:红歌会心得下一篇:教师开学大会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