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德育结题报告

2024-04-08

5德育结题报告(精选6篇)

篇1:5德育结题报告

全方位实施校园文化建设战略、创新明德小学德育新思路

临城县黑城明德小学校园文化建设与德育研究

临城县黑城明德小学 杨立涛

一、问题的提出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1、人的发展

人的发展及品质的养成是遗传、教育、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人不仅受他所处的环境的影响,也在不断地改变环境,这个环境又进一步影响他人和自己。在学校环境基础上长期学校教育积累形成一所学校独特的校园文化和办学特色。长期处在某一校园文化中的师生,在这独特的校园文化的熏陶感染下,会形成特定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模式。健康生动的校园文化能够陶冶师生的情操,激发人们开拓进取、积极上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地发展。

2、校园文化德育资源的运用与建设符合社会的要求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与“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人类文明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精神文明呈现出许多与现代物质文明相适应的时代特征。在深化改革开放,扩大对外经济技术交流的过程中,中外文化不断地交流、碰撞,我国传统文化也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人们的思想道德、价值观念、信仰、生活方式、行为规范乃至世界观、人生观都发生了变化,逐渐趋向现代化。年轻一代更崇尚主体精神的塑造,并追求个性的发展。校园文化必然带有时代和社会的烙印,并极大影响学校教育功能的发挥与人才的培养。因此加强校园文化和办学特色建设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3、切合学校实际情况。

⑴ 学校校址位置优越。西邻巍峨的太行山脉,东临苗大线,北面与省会石家庄相距仅80公里,南邻碧波荡漾的天台山、岐山湖,国家级风景区、古代建筑遗址多与学校相聚而居。这块历史悠久、民风淳朴的土地,自然山水和文化景观相映成辉,悠久的历史与灿烂的文化为学校闻名遐迩。

⑵ 学校校园环境优美。学校春风习习,鲜花涌动,绿草如茵,垂柳依依,清新高雅,风格独特。教学楼、宿舍楼、活动区、健身区的设计相对独立,各有特色,相互辉映。

⑶ 学校有着优良的办学传统。学校的前身有着38年的办学历史,这块土地上培养出了一批批栋梁之才。学校校风淳正、教风严谨、学风勤奋,在黑城城乡享有盛誉、深入人心。随着教育事业快速发展,乡镇的中学先后离开老校址,而黑城明德小学是唯一的一所在原址上拓建的明德小学。

⑷ 学校新组建后学校领导和教师们把“优化育人环境,创设优美、高雅、向上的校园文化”作为当前所追求的理想境界和工作目标,并已开始进行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和探索。学校的文化教育对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一代新人有其独特的内容和特殊的功能,所以,在学校这种特有的社会文化背景下进行校园文化与办学特色建设的实践与探索,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学校正是在二十一世纪初大力推进校园文化与办学特色建设情况下,与学校特有的社会文化背景相结合,提出本课题的研究。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我国校园文化理论研究起步较晚,然而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已经初具规模。校园文化的发起阶段从1986年到1989年由于主要还停留在基本理论的探索阶段,包括概念的提出与诠释,校园文化性质与功能的初步涉及,因此研究尚未广泛的开展起来。从1990年到1994年校园文化理论研究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时期,这个时期校园文化理论研究的发展是最为迅速的,然而仍然存在一些尚待解决的问题。如理论缺乏系统性,尚未形成整体的一个系统体系;这一时期校园文化理论的研究比较孤立,没有与当时大的社会背景、时代精神挂钩;这一时期校园文化理论研究虽然开始一些跨学科视角的研究,但没有形成校园文化研究的主流,校园文化尚未成为独立的学科。

校园文化理论的形成时期是从1995年至今的,1994年8月31日,中共中央颁布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的文件,促进了校园文化的发展,而1994年国务院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中更是明文指出“要加强德育的实践环节,大力推进校园文化建

设。要广泛动员社会力量采育学校教育,通过各种途径,关心和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形成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更加紧密结合的新局面”。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又称中央8号文件)的颁发。这三个文件的出台无疑是给正在蓬勃发展中的校园文化理论研究注入一针强心剂,有力的推动了校园文化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的展开。这一时期,对于校园文化结构的认识已统一到了校园精神文化、校园物质文化、校园课程文化、校园制度文化四个方面。从内容上划分校园文化则分为政治文化、科学文化、道德文化、艺术文化、体育文化等。对于校园文化的功能也对前期理论研究加以整合,统一到了校园文化的几大功能上去了,即教育功能,感化功能,激励功能,娱乐身心等功能。

从近几年国内其它学校对校园文化研究来看:还存在以下问题:

1、校园文化建设是流于表面,缺乏深度。流于表面的主因,一是对校园文化缺乏系统全面的认识,以为搞个艺术节、文化节便是具有校园文化了;二是由于急功近利,只顾轰动效应,是属于“政绩工程”。这是当今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问题,其中有一定的社会因素(跟当今社会的功利主义、利益至上、急躁的心理有密切联系)。

2、校园文化建设缺乏继承性,连贯性。一个学校的校园文化的建设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也应是一个学校的立校之本,这需要一代代师生、一任任校领导的共同努力。一个学校的立校宗旨、政策和原则应在各个学校的管理者手中代代相传,不断完善,不断创新,这才是一个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的前提基础。因此,一个学校的校园文化,是一个长期、持续建设工程。

3、校园文化建设不能与大众文化相接轨。大众文化,也有人称之为“通俗文化”,是现代社会特有的产物,正在成为一种无处不在的支配性影响力,它不仅改变着人们的意识,还影响着人们的主流生活。大众文化作为一种特定的社会亚文化,对学校文化有着巨大的影响。

(三)、本课题的创新点

1、以环境建设为突破口。校园的美化绿化,首先要对校园内的教学楼、宿舍楼,校内道路、活动场所以及绿化区有统一规划,使其布局合理、规范,给人以整洁、美观之感。校园绿化要力求做到“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3

冬有绿”;绿化区、绿化带、绿化树划到班级或处室,实行责任管理,并开展评比活动,努力创造优美的校园环境。精心布置校园环境。学校着力营造绿化、净化、美化的校园人文环境。小桥流水,假山湖水,曲池喷泉,相映成趣;杨柳依依,绿草成茵,鲜花四季开放,特别是金秋季节,丹桂飘香,沁人心脾。学校提出要让一草一木一墙一砖都能说话。优美的校园环境熏陶着每一个学子,起到了很好的育德功能。

2、以文化建设为载体。首先狠抓班集体建设,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活动,特别是学生的成人教育、人格教育。抓好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学校开展“创文明班级、树优良班风”为主要内容的创建活动,深入进行各种系列的基础文明教育活动,如主题班会、艺术节、运动会等。努力在学生中形成爱党爱国、关心集体、尊敬师长、勤奋好学、团结互助、遵纪守法的良好风气。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积极开展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大力开展禁烟禁毒的宣传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卫生习惯。通过主题活动的开展,使校园文化建设落到实处,推进了校园精神文明的建设。其次,着力增强全校师生职工“以校为荣,为校增光”的强烈向心力和凝聚力。以校训、校歌、班歌等校园主体精神文化主线,深入开展校园文化活动。

3、以正确舆论为导向、加强校园文化阵地管理,坚持健康高雅的文化舆论导向。校内文化阵地,包括黑板报、文化走廊、宣传橱窗、广播站、简报、校报等,必须坚持全心全意为师生职工服务,为育人服务。要明确领导责任,完善和严格各项制度,分管人员要亲审稿件,严格把关,严禁有政治错误观点的演讲或报告上讲台;严禁低级,不健康的内容在校内宣传、播放或演出,保证校园文化的先进方向。

4、以健全制度为保证。首先,改善和加强学校行政对校园文化建设的领导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根本保证。学校党支部要把校园文化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学校工作计划要包含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坚持教学科研行政工作和校园文化建设一起部署,一起落实,一起检查。校内各处室要有专人负责,把校园文化建设任务纳入各自的管理体系。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和加强管理队伍建设是校园管理的基本保证。进一步修订完善一系列校园管理制度,4

包括《卫生制度》、《绿化制度》、《升降旗制度》等,并将其实施情况纳入各处室的目标管理。同时要重视对校园文化阵地、绿化、卫生、保卫等几支专职队伍的建设,着力提高队伍的管理水平和业务素质。在学生中设立自律组织,充分发挥学生自我约束的积极作用。

(四)、课题研究的意义

1、理论意义

(1)、优化育人环境,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修养,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德育是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是社会主义教育的重要特征,是现代化教育的重要目标,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保证。它对学校办学方向起导向作用、对思想情感起动力作用、对操作行为起保证作用。我们党历来重视学校的德育工作,反复强调要切实把德育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要站在历史的高度,以战略的眼光来认识新时期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在小学阶段是一个人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最佳时期,要适应改革开放形势,适应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社会环境,我们就应当高度重视学生良好的道德修养及行为习惯的培养,这是学校德育的基础工程,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

(2)、优化育人环境,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修养,是提高德育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必要条件。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强调指出:“各级各类学校必须更加重视德育工作,要按照德育总体目标和学生成长规律,确定不同学龄阶段的德育内容和要求,在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和行为规范方面,要形成一定的目标递进层次。”同时还指出:“要进一步改进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加强学校德育与学生生活和社会实践的联系,讲究实际效果,克服形式主义倾向。”这不仅强调了德育工作的重要性,还给新形势下德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学校德育面临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我们的教育思想、教育方法、教育内容及教育形式,在不同程度上还存在着脱离学生实际和社会实际的现象,还存在着一些形式主义的倾向。面对新的形势和要求,如何从实际出发,遵循学

生成长规律、思想品德形成规律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发展,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迫切任务。

(3)、优化育人环境,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修养,是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和方法。

校园环境是一部无字的教科书,是一种潜在的教育因素。校园环境的育人功能隐含在它所创设的优美整洁的物质文化环境和良好的精神氛围中。它具有导向、约束、凝聚、同化等方面的功能,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起着重要作用。

2、现实意义

我们力求通过课题研究,找准学校德育工作的努力方向,即:如何创设优良的育人环境,逐步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以达到学校德育工作的目标,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探索学校育人环境的内容、作用以及适合我校特色、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德育途径和方法。

通过借鉴其它学校对校园文化研究的成功经验,以及国内外成功德育教育经验,进一步完善和优化教育环境,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充人功能,推进我校的德育教育工作。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本科题研究的主要依据有: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肖汉仕、班图拉的学校心理学、柯尔伯的道德认知发展阶段论和班杜拉社会学习论及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文化适应性”原则。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世界观的学说和自然知识、社会知识的概括和总结,为本课题研究提供了最为一般的普遍的、共性的科学理论基础。

首先,马克思主义主体论认为:现实社会环境由无数个体通过劳动创造出来,同时也认为社会环境也会按照人类发展的普遍需要对个性进行改造,因而提出“人创造环境,同时环境也创造人”,从人的本性上说:“人只要在创造文化的活动中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也只有在文化活动中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

其次,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关于人类认识的哲学学说,是关于人类认识来源及发展过程的理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作为认识者的主体只能是人,认识的对象是客体,也就是说:“主体是人,客体是自然。”而人的认识活动具有主观能动性,或者叫自觉能动性,而能动性并非生来具有,它受到主体实践与学习积累的主观因素制约。主观因素包括观念、能力、身心健康、思维方式等。

(二)心理学理论依据

从心理学角度通过对学生心理矛盾与教育要求、心理特点的分析指出:校园校园育人环境具有强化作用,表现在第一,它对个性心理发展施加长期有目的、有系统、有计划的影响;第二,可以使个性遗传素质得到充分发展,也可以弥补个体遗传上的不足。要使环境对个体发生作用,育人环境的营造与开发应当适应个体心理发展的实际情况和状态。

心理学研究表明,社会生活环境制约着学生心理发展的速率和所能达到的现实水平,对学生心理素质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心理学家班图拉认为人的行为和环境之间存在着一个相互作用,相互决定的过程,环境影响决定了那些潜在行为倾向可成为实际的行为。良好的心理素质为培养高尚的思想品德提供了更为有效的途径。因此,建设一个优美、整洁的校园素质,营造浓厚向上的思想文化氛围,是发展学生心理素质,提高德育实效的有效手段。

(三)、教育学理论依据

柯尔伯格吸取了杜威个人与社会相互作用和皮亚杰认知结构说提出道德认知发展阶段论及道德教育模式。强调指出:一要根据受教育者道德认知发展阶段性来循序渐进进行道德教育;二是环境对儿童的道德发展具有极大刺激作用。本世纪60年代兴起社会学习论,其主要代表班杜拉认为环境、社会文化、客观条件和模仿强化等是影响受教育者道德行为形成发展的重要因素,这两种理论共同点在于要充分开发和利用环境条件促进学生良好道德行为的形成和发展。

德国著名的教育家第斯多惠提出教育的“文化适应性”原则,他认为人的自然本性的发展必然受到民族的、历史的、社会的、文化的影响,因而教

育要适应社会文化的要求,要善于选用生活中的真、善、美,引导人的各种天赋能力的发展。现代教育学认为人的整体素质是由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组成的有机整体,是先天遗传和后天环境因素的“合金”,人的发展及品质的养成是遗传、教育、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人不仅受他所处的环境的影响,也在不断地改变环境,这个环境又进一步影响他人和自己。在学校环境基础上长期学校教育积累形成一所学校独特的校园文化和办学特色。长期处在某一校园文化中的师生,在这独特的校园文化的熏陶感染下,会形成特定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模式。健康生动的校园文化能够陶冶师生的情操,激发人们开拓进取、积极上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地发展。

三、课题的界定

我国校园文化理论的发展从发起阶段到发展阶段,直至最后理论的逐步形成,经历了15年的发展。目前,关于校园文化的理论研究仍在继续,对“校园文化”这一概念也存在着众说不一的界定。有的认为,“校园文化,既包括主导文化,又包括亚文化。凡是校园里的文化活动,无论课内课外,统属校园文化范畴。”有的认为,“校园文化既不是课内活动,也不是课外活动,而是透过特定的文化氛围使置身其间的学生受到熏陶和启发,从而获得全面发展的文化形态。”这一说法也被称为“氛围说”。还有人认为,“校园文化是以学生各类社团为主体开展的课外活动,是学生的第二课堂。”这一说法也被称为“活动说”。

由于对概念的切入点的不同导致对“校园文化”的界定不一,但我们还是可以从中发现这些界定的共同点,即“校园文化”的主体是全体师生员工,其活动空间是校园。这两点是很重要的,也是其区别于其它文化的重要方面。

综观国内外对校园文化的研究,对校园文化概念的认识和理解,大体有以下两种主要观点:

1、三位一体说。这种学说认为,校园文化是校园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与精神文化的总和。物质文化是显形的文化,能为人们的感官所直接触及,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它包括校园的地理位置、地形风貌等自然环境和校园的各种建筑、教学科研设备、文化设施和生活设施以及校园里大小园林、草

地、花坛、道路等硬件工程的合理布局。制度文化是依据学校有意识选择的、具有强烈的规范性、组织性、秩序性,属于校园范围内必须强制执行和严格遵守的文化类型,如培养目标、校规、校纪、教学及管理制度以及相应形成的严密的组织机构。制度文化的长期积淀容易形成学校的精神文化。精神文化是隐形文化,主要指学校的价值观、信念、作风、习俗、传统等,它是校园文化的核心。

2、精神现象说。这种观点认为,校园文化是学校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包含学校发展目标、共同价值观、作风和传统习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情绪情感、意志及性格风貌等在内的有机整体,是以物质为载体的各种精神现象,是学校的“意识形态”。

本课题研究“校园文化”主要指:由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活动文化所构成的校园文化,它是指学校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由师生员工共同创建、信奉、遵循的,具有学校特色的校园精神、心理状态、思维方式、价值取向、行为准则等精神成果的总和。

课题研究的目的就是通过建设校园文化,让校园文化发挥指导、陶冶与规范的德育教育功能。使学生在校园内处处受到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的熏陶和影响,使学生掌握知识、培养个性、陶冶情操、发展能力、提高素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养成高尚的道德人格,提升健康的审美趣味。达到促进师生人格的发展。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

1、通过校园文化的建设,努力创建人文和谐的环境文化, 高尚鲜明的精神文化,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文化,以人为本的制度文化,各种校园文化形式丰富多彩,格调健康向上,充满生机活力、促进师生共同发展,完善和优化教育环境,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以此推进我校的德育教育工作。

2、通过本项课题的开发与实施,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提高学校德育的整体水平。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

建设校园文化环境,深化德育工作,主要贯穿在整个学校教育中,落实

在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活动文化四大块建设中。

1、校园物质文化包括校园环境、校园建筑、文化设施、团队、活动中心等,它是校园文化的物质形态,是最直观的外在表现形式。

2、校园精神文化包括校风、校训、学风、教风、校园文娱体育活动等,它是校园文化的内核所在。

3、校园制度文化是指学校的校纪校规、教学管理、学生管理、校园管理、宿舍管理、奖罚等各种规章制度。建立、健全、完善科学合理、规范的校园制度文化,是学校科学管理、严肃纪律、约束与规范学生的行为铸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管理机制。良好的校园制度文化为学生评价自己的道德品质、行为规范、人格形象提供了衡量的标准,使学生能自觉地约束规范自己的行为,从而维护了校园的秩序和规范。

4、活动文化是是指校园内的宣传、教育、文体、娱乐、审美、第二课堂、社会实践等文化活动。它以文化活动为载体,将校园精神文化渗透在活动中,寓教于乐。如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实践活动:参观访问、社会调查、读书讨论、专题演讲等教学实践活动。

5、通过建设优美的校园文化,研究校园文化的对师生员工价值观的导向功能,具体表现为校园文化的行为导向方面和制度性导向方面;研究校园文化的对师生员工情感的激励功能;研究校园文化的对师生员工人格的塑造功能。

(二)基本策略

1、从本校历史、人文、自然、信息的实际出发,灵活开掘、有效地整合运用校园文化德育资源,从而全面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学校德育的整体水平。

2、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实践活动,感悟体验道德理念,提高思想道德认知能力,是增强学校德育实效的重要方法。

3、坚持持久地进行养成教育,全面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礼仪习惯、学习习惯、生活习惯,有效地锻炼和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4、注重校本课程开发,充分发挥兴趣小组、艺术团体活动、校园广播站等渠道的作用,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全面加强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

10

六、课题研究的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本次研究对象为黑城学区黑城明德小学,占地面积18000平方米,建筑面积4512平方米,现有12个教学班,在校生612人,辐射黑城乡15个行政村,现有教职工31名,专职教师30名,教师学历合格率100%,有市级骨干教师2名,县级名师8名。

(二)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研究者注意对实验对象的长期观察并形成一定的个案,为实验的实施顺利进行提供信息,保证课题评价的客观公正。

2、观察记录法:在课题研究期间,经常对学生的言、行进行有目的地观察并定期做好记录,了解学生在校园文化环境建设的不同时期,学生道德行为的具体情况,指导下阶段工作。

3、经验总结法:通过对课题研究过程说明中具体情况和控制,进行归纳、分析、综合,使之系统化,提炼经验,形成理论。

此外,本课题研究还采用了问卷调查法,实验法、访谈法、文献分析法及个案分析法,吸取国内外德育教育先进教育思想及成功教育经验,结合我学区实际情况进行综合研究。

七、研究过程与措施

(一)研究的过程:

本课题的研究时间从2007年9月到2010年5月。分三个阶段实施研究。第一阶段(2007年1月至2007年9月):准备阶段

1、课题前期论证,撰写课题实验方案和开题报告,成立课时领导小组,落实实验人员,明确分工。做好课题前期的准备工作,包括文献搜集工作、调研工作等。

2、组织开题

第二阶段(2007年10月至2008年12月):实验阶段

1、组织实施研究,召开实验研究研讨会

2、全面开展课题研究,组织理论学习、研讨工作,同时调查校园文化现状和学校的德育工作,形成调查报告;最后制订《黑城学区校园文化建设规

11

划和实施方案》《黑城学区德育小组活动计划与实施方案》。

3、完成中期研究报告:收集好资料,及时整理、统计、分析实验材料,取得阶段成果。实验过程中不断完善课题研究方案。

第三阶段(2010年1月至2010年5月):总结阶段

1、各实验教师搜集整理资料。

2、进行课题总结、撰写研究报告,并申请专家进行鉴定,将成功的经验及时加以推广,不足之处及时总结,以便扬长补短。

3、完成工作报告。

4、申报结题。

(二)课题研究的措施

1、加强了校园文化特色建设,营造了良好育人氛围。

在实验中,我们逐渐认识到:校园文化是学校师生通过教育与教学活动所创造和形成的精神财富和文化氛围,是一所学校的性质、个性和精神面貌的集中体现,校园文化具有不可低估的“导向功能”、“凝聚功能”、“陶冶功能”、“辐射功能”,并赋予学校以清新的活力机制,促使学校朝着办学目标健康发展。为了顺利实施德育课题方案,创建校园文化特色,几年来,我校通过精心规划,逐项建设,不断充实,在校内营造了内容丰富,底蕴厚重的育人文化氛围。

(1)“绿化,创建了绿色校园”。首先是建设好校园硬环境。我们根据教育现代化标准和要求科学合理、实用美观地建造各种富有育人功能的设置。首先我们追求以绿为主色调,致力于创设校园与花园的完美统一。浓绿的草坪与名贵的鲜花交相辉映,依依的垂柳敞迎八方莘莘学子,幽雅别致的介绍牌“给我一份爱心,我将回赠你一个清新的世界”令人耳目一新的同时,又不失时机的对学生进行道德情操教育。同时我们追求可持续发展,努力做到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和谐统一,合理安排花草树木的布局,错落有致,疏密相间,并安排文化石,镌刻的“希望”二字的光彩夺目,突出文化氛围,加强育人功能。总之努力做到“春有花,夏有荫,秋有香,冬有绿”,致力于把校园环境建设成“陶冶学生情操的花园,育人启智的学园,发展兴趣的乐园”。

12

(2)“美化,营造了优雅育人氛围”。一个哲人曾说过“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我校在设计校园环境时,不仅注重自然环境的优化,更着力于校园文化环境的优化,“让每一面墙说话”是我们对校园文化墙的构思源点,力争让校园内的每个字、每幅画、每块墙壁都能成为陶冶情操,启智育能的好教材。在教学楼上镶刻“尚德 励志 笃学 求真”八字校训。教学走廊开辟教育长廊:一楼为中华传统美德教育长廊;二楼为养成教育长廊;三楼安全教育长廊。同时在宿舍楼前全面开辟“礼仪教育长廊”,宿舍楼建设宿舍文化,开辟文明、勤俭、健身等园地。在校门口矗立“书香文化校园”雕塑。我们本着“高品位、浓氛围、儿童化、重感化”的原则,全面展现学校幽雅的育人环境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3)班级和各专用教室文化建设

每个教室在悬挂国旗和班训的同时,并不失时机布置体现各班特色的班级活动文化,充分创办各具特色的学习园地,凸显特色;各专用教室悬挂具有各自特色的固定牌匾,合理悬挂体现各室特征的条幅,使用率高且洁净卫生,摆放规范合理,布局精致美观,富有教育意义。

(4)宿舍文化建设

我们积极发挥宿舍的育人功能,合理安排宿舍的文化建设,在宿舍的楼道、楼梯悬挂富有团结互助、互谅互让、勤劳节俭、自立自强的各种条幅,同时,在宿舍内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群策群力,充分安排以剪纸、绘画、摄影、书法等各具特色的宿舍文化,匠心独运,巧夺天工。

(5)食堂文化建设

干净卫生的操作间、鲜嫩可口的饭菜、幽雅整洁的用餐环境,鲜艳醒目的悬挂条幅排列有序,勤劳节俭、饮水思源的意识深入内心。

2、学校精神文化建设

(1)校风建设:校风是一所学校师生员工共同具有的思想行为作风,是衡量一所学校教育质量和精神面貌的重要标志,是学校创品牌、树形象的重要保证,是学校的灵魂和气质,是学校的立校之本。我校积极采取立“校训”、唱“校歌”、挂“校徽”、创办《黑城小学校报》、办校刊《希望》等形式,既增强师生热爱学校、建设学校、珍惜学校集体荣誉的自觉性和主人翁意识,13

形成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又丰富和提升校园文化建设。班风是形成良好校风的基础,建设优良的校风,必须从班风抓起。我校要重视班集体建设,切实加强班主任工作,建立健全班级管理制度,严明班纪班规,教育学生模范遵守新的《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特别要加强学生的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安全教育,狠抓学生行为习惯和纪律管理,消除学生中抽烟、打牌等不良行为,要特别注重防止和坚决制止学生校园内外打架斗殴行为,培养良好的班风、校风。同时加强学校优良传统的宣传教育,通过校史展览、校友返校报告、校庆纪念活动等形式增强师生对学校的光荣感、自豪感和认同感,弘扬学校优良传统,继承和发扬优良作风、校风。(2)教风建设。教风是教师教育教学的特点和工作作风、教师职业道德、专业知识水平、教学方法、教学技能等因素的综合表现,它直接影响着教育效果和学生的学习动机与水平,是制约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首先,在教风建设中,我校首先加强师德教育,积极组织广大教师撰写关于《教师法》、《教育法》的学习笔记,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教学观、质量观、人生观,切实提高教师职业道德素质,切实培养教师良好的生活作风,切实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加强教师备课管理,明确备课原则:取百家之长,凝精华于案,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积极开展备课检查与优秀课例评比活动,记录详实,总结全面。在课堂教学方面,通过开展教学大练兵、优质课评比、观摩优质课等一系列教学活动,全面提升广大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开创“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新课堂;其次,要大兴教研科研之风,通过教学改革实验、教研活动、学术探讨、经验交流等途径,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使教师的教育教学各具特色和风格。在作业批改方面,全批全改,书写整洁,有作业批改记录,批语切实加强针对性,要有切实的鼓励性的批语。加强爱心教育,爱生如子,师生情深,坚决消除轻视差生的现象。

(3)学风建设。学风是校风的基础,是保证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前提条件。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愿望,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要大力倡导刻苦学习精神,鼓励学生勤奋笃学、孜孜以求,奋发向上。在班级中,形成争先恐后,你追我赶的学习局面,使学生人人不厌学、不逃学、不辍学,个个爱学、乐学、会

14

学。同时,要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引导他们自立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的学习,使学生的学习形式生动活泼,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和质量。创造出“整洁的校园环境”、“优雅的学生礼仪”,逐步形成“ 勤奋好学 乐观向上 遵纪守法 诚实守信”的学风。

(4)校园文化氛围建设。要加强校容校貌建设,让校园更加美化、绿化、净化、优化,使校风建设更加富有生机。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进一步完善校园警示语、名人画像、名人格言,办好宣传橱窗、学习园地、校园“红领巾广播站”、气象小组、校园网络等,让学校的每一块墙壁说话,让校园的一草一木都发挥育人功能,使校园成为感染人、熏陶人、培育人的物化环境。要根据学校条件、学生年龄特点和传统,组织开展丰富多彩、健康向上、富有教育意义的校园文化活动,每学年举办美术节、体育节、艺术节、科技节、环保节、读书节等,活动要有主题,突出重点,使良好的校风在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要注重学校人文环境建设,营造良好的团队精神氛围,从而创造和谐、文明的校园氛围。

(5)开展校园文化教育

首先运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教育。组织学生观看爱国主义教育片或优秀影视片;利用各种纪念日,组织开展读书宣传活动;每年组织新生开展入学教育,进行新队员宣誓;举办各种知识竞赛或演讲会等活动,使学生从中受到直观熏陶和潜移默化的教育。

3、校园活动文化建设

(1)要积极开展各种健康有益的课外文化活动,占领学生的业余生活阵地。各班要利用班团会,经常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小型的文化娱乐活动,活跃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学生会、团委要发挥职能,以广大学生爱好、兴趣为纽带,增设让全校学生自主参与的活动,丰富第二课堂。

(2)开展好兴趣小组活动

①成立“小荷”文学社,定期出版校报《黑城小学校报》、校刊《希望》,面向广大同学征稿,促进我校学生文学修养水平的提高。

②以班级兴趣小组为龙头,以班级文化特色建设为着眼点,深度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绘画、手工艺、手工制作、剪纸等),加强对传统文化的熏陶和

15

继承,并使之发扬光大。

③组织学生合唱团,定期进行合唱欣赏,定期训练,每学期展示一次演唱比赛。

④开展了“知中华、爱中华”“爱我家乡、建设家乡”系列教育活动。我学区每学期各学校都充分利用校园内布置的大量爱国主义系列文化,并根据不同年级提出不同要求,组织学生分层次学习了解丰富的中华历史文化。我学区课题试点黑城明德小学做得更好,如一年级小朋友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要能够说出中国的全称,首都在哪里,知道3个省名,自己生活在哪一个省„„二年级小朋友在一年级基础上还要能说出10个省名,说出2-3处文化遗产,中国最长的河流是哪条„„三、四、五年级要求逐步提高,到六年级学生要能说出所有34个省市自治区名称,简要介绍出一半以上的省市自治区特色情况,还要能说出中国历史纪元表等。同时深度挖掘家乡的民俗文化、历史文化,结合邢瓷遗址、赵云故里的历史事实,结合学校德育处、少先队、班级对学生开展了形式多样的调查问卷、知识竞赛和一系列的调查走访活动。

⑤成立球类、体操队、舞蹈队、等体育、艺术类兴趣小组,举办各类才艺大赛。

(3)利用元旦、五一劳动节、儿童节、教师节、国庆节等重大节日和纪念日举办“希望杯”校园文化艺术节,组织了形式多样的艺术活动。结合学生需要,以弘扬时代主旋律,发现和激励有文化艺术特长的学生。

(4)为全面增强学生身体素质,又切实开展拔河比赛、冬季越野赛,同时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校区乃至全县开展的运动会与篮球比赛。

(5)全面开展各种科普活动,建设小气象站;同时还举办“小小发明家”的小制作大赛,增强科学意识,开启智慧大门。

(6)学生集会活动:每学期召开3-5次校会会,定期开展班会、队会,在利用国旗下讲话引导教育学生的同时,定期邀请老干部、老军人、英雄人物、模范人物到校进行传统教育、理想教育。

(7)充分利用学校图书室,积极开展读书活动。(8分)

①举办了“祖国在我心中”、“辉煌六十年”演讲比赛,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增强勤学报国的热情。

16

②在全学区开展“雏风杯”征文活动,增强学生的文学情操。③读书周(月)活动

④学生读书推荐活动(“我所读过的一本好书”等)

4、校园制度文化建设

(1)坚持和完善教代会民主管理制度,推行校务公开,不断扩大广大师生员工对学校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2)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建立健全学校管理的教育、教学、安全、后勤、体育、卫生等一系列规章制度,依法规范学校的决策体制,完善决策过程和工作规则,实现决策的规范化、科学化、民主化,形成依法办事、民主管理、以德立校的运行机制。

(3)进一步修定和完善学校部门规章,并将其汇编成册,作为处理学校内部工作的依据。

5、课程文化建设

(1)积极组织广大教师开展“学习新课程、走进新课程”学习研讨活动,以省重点课题《双自主四环节教育教学法》为基本思路,紧跟课改新潮,把握时代脉搏,掌握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的双自主能力为目标,以创设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氛围为导向,掌握先进的教育手段,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创设宽松、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树立“蹲下看学生”的理念,与学生交朋友,实行师生互动,投入满腔热情,用个性的魅力去唤醒学生鲜活的心灵。全面促进我学区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2)搞好综合实践课程,张扬学生个性发展.综合实践活动课是新课程改革中的一个亮点,担负着课程的核心价值与促进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我校根据学校特点,选择了以“主题性活动”为突破口,以“人人参与,实践、感悟、发展”为主线,以常态化实施为课程架构,探索综合实践活动的途径和方法。全面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从知行统一突出内涵。道德建设是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养成教育尤其强调教育和实践活动的有机统一。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是道德建设的载体,在学生参与的过程中深化道德认识,践行道德规范,我学区课题试点黑城明德小学组织了多层次多方面的各种形式的活动。全校性的活动有:①寒假读

17

书活动,评出寒假好少年;②迎两会胜利召开,展师生风采;③文明礼貌教育,评选“文明礼貌小标兵”“十佳文明学生活动”;④评比“手抄报、“学科十佳”“百名好学生”;⑤“我爱我家,我爱我班”。⑥“生态环境”系列教育活动。各班各年级还根据各年级段的特点,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班队活动,这些活动的组织者根据学生的特点,精心设计和组织,内容鲜活,形式新颖,吸引力很强。其共同特点是各类活动中突出德育内涵,强化道德要求,使参与者在活动中,通过动脑动手,亲身体验道德情操得到陶冶,道德习惯得到养成,道德境界得到升华。

接下来我就结合开展 “生态环境”系列教育活动的过程做主要陈述:为了让孩子在生活中亲近自然,了解更多的自然知识,从小树立生态环境意识,我学区课题试点黑城明德小学构建了一个“接近自然、陶冶情操、育人启智、发展兴趣” 的生态园。是师生们开展系列教育活动的乐园。例如:每学期师生都会一起努力,搜集生态园中花草树木的信息,为制作植物的“身份证”提供资料。这些“身份证”就如同一本厚厚的生物书,吸引着学生去阅读,帮助学生学到了许多教科书上没有的自然知识;生态园就是一个生动的大课堂。每学期的自然课上,师生们会不经意地将课堂移师到生态园中。生态园中的事物就是学生观察、实验的对象,学生还可以自由地展开探究活动。美术课上学生最爱到生态园中写生。园中的一草一木都是学生绘画的对象。同样生态园中品种繁多、形态各异的植物,鸟语花香的环境,也是语文课学生写作的生动素材„„生态园让学生增长了知识,锻炼了能力,所以学生爱生态园,也更爱建设生态园的老师,爱整个学校;在与生态园零距离、不间断的接触中学生们还培养了强烈的生态意识。许多学生对青山绿水,花草树木情有独钟,在绘画、作文中都占相当大的笔墨进行描绘。有的学生学到了许多生态知识后,开始拒绝一次性筷子,一次性饭盒。有些学生则自觉地当起生态环境监督员,不允许他人伤害生态园的环境。甚至有些学生还将这些生态意识带到了社会,争做义务生态环境宣传员,起到“一代人”带动“两代人”的辐射教育效果。

(3)全面开发校本课程,创办特色学校。我们首先明确了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关系,充分挖掘当地资源,结合师生特点,确立以促进

18

学校特色发展,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促进课程多元发展为校本课程总目标。我们首先确定校本课程大致结构,我校校本课程共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必修课:《中华文化经典诵读》、《礼仪教育》、《家乡文化》。选修课:简笔画、电子琴、快乐英语、老游戏、电脑爱好者。我们全面组织,严密实施,加强监管,合理引导,健康发展,从而全面实现校本课程的跨越式发展,实现科研兴校之蓝图。

6、特色文化建设

(1)合唱团特色靓点:加大规模,提升档次,合理引导,规范程序,科学管理。

(2)老游戏课题:深度挖掘,全面整理,整体拓宽,劳逸结合,愉悦身心,收到良好的参与氛围与社会影响,在课题组成员的一致努力下,经过县教文体局有关领导审批,《黑城学区校本课程研修教材——老游戏》一书出版后,得到有关领导的一致好评。

7、狠抓了养成教育,提高了德育实效

(1)加大了各学科教学的德育渗透力度。思品课是提高学生道德认识、激发道德情感和行为动机的主要载体。我学区课题试点中心小学要求教师在钻研教材,制订计划,撰写教案时要把校园文化作为德育校本资源与教材结合起来,把传授知识与灌输做人的道理结合起来,把发展智力与培养能力结合起来,把深化思想认识与训练良好行为习惯、锻炼心理素质结合起来。一是在教学过程中对校园文化和教材中的教育内容进行系列组合,优化教材中的教育因素,使一种观点,一种思想,一种情感在学生的心灵中逐步稳定地培养与建立起来,从而获得良好的整体效应。二是选择好教学与校园文化的最佳结合点,在教学的某一环节上,找准某一知识点或训练点作为突破口,使养成教育与学科教学均达到最佳效果。

我学区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充分挖掘各学科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凡与校园文化有共同点的,抓住德育的渗透点,讲课时突出“渗透点”,课后测评渗透点的落实情况。要求教师针对学生的认知过程和心理特征,有目的、有意识地“渗透”德育教育。

(2)培养了日常学习生活良好习惯。小学生年龄低、可塑性大、反复性

19

强,德育工作就是要反复抓、抓反复,靠一朝一夕是解决不了根本问题的,培养学生良好习惯要进行反复要求、反复练习、反复检查督促。经常性是德育工作的特征之一,培养学生良好习惯是一项长期艰苦的工作。

新修订的《中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出台后,我学区课题试点丰盈小学马上制作版面,布置在前面黑板两侧的墙上,成为校本德育的又一内容。为了认真贯彻实施新修订的《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结合以前制订的《小学生日常礼貌规范要求》《一日常规检查内容和要求》等养成教育的一些制度要求,对每一项要求进行认真训练、演示。建立红领巾、小警察常规检查监督岗和检查制度,做到每日一查,每周一评,每月一公布。因此,凡到丰盈小学来的同行和各界人士都说该校学生讲卫生、懂礼貌。

要使这些独生子女改变依赖性,具有独立性,必须从小进行自理自立意识的培养。少先队开展“我是班级小主人”“我是校园小主人”的活动。班级事务由学生专人专项负责,班队干部实行轮换制,班长不是一人当一学期,而是由多人担任值班班长,树立团队精神,强调合作,通过正常渠道进行竞争,形成具有良好班风的班集体,从打扫卫生开始,从完成卫生包干区的任务开始,从独立按时完成作业做起,把自我教育的钥匙交给学生,使自己真正成为学习、生活的小主人。对住宿生的教育重点放在“在生活中育德”上,从洗一块手帕、洗一双袜子做起,培养他们的良好习惯。据家长反映孩子比住校前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习惯都有了明显的好转。

(3)形成了事事育人,人人育人良好局面。学校无小事,事事都育人,学校无闲人,人人都育人。学校德育的宗旨是教会学生怎样做人。当前,拜金主义、一切向钱看、“金钱万能”等思潮一波又一波地冲击着学生的心灵,如何在市场经济中,在竞争激烈中使学生成为真、善、美集于一身的人,成为“四有”新人,首先要教会学生有一个平常的心态、拥有健康的心理。从小就养成宽容待人、与同学不斤斤计较。小学生心理处在由幼稚向成熟阶段的过程,面临着许多困惑,他们的自控能力和认识能力不成熟,很容易受环境影响而产生消极心理。我们要齐抓共管,发现苗头,及时疏导.同时还要进行“挫折”教育,磨练意志,提高承受能力。我学区课题试点黑城明德小学的每个活动的开展,每项工作的过程,都要紧紧围绕“育人”这个宗旨,使

20

学生真正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德育效能,在根本上做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我学区的教师在学生需要帮助时,都无微不至地关心、体贴,给予学生温暖。教师用一颗热心关爱每一位学生,以一颗平常心尊重每一位学生,用一颗诚心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用良好的师德风范去影响每一位学生。

(附:黑城学区明德小学“校园文化建设与学校德育研究”理论核心)办学理念:以人为本,以德为先,依法制校,规范管理。办学宗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夯实基础

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搭建舞台

办学原则:以人为根本,德育为首位,教学为中心,发展为主题 发展目标:绿色生态校园,书香文化校园,科技创新校园,体艺康乐校园

校 训:尚德 励志 笃学 求真 校 风:勤奋 守纪 文明 创新 教 风:敬业、爱生、严谨、善教

学 风:勤奋好学 乐观向上 遵纪守法 诚实守信

八、课题研究成果

(一)、本课题探索新形势下校园文化建设的特点和规律,探索校园文化建设在学校德育教育中的新路子。挖掘校园文化德育教育功能,构建了我学区多层次教育体系,形成了德育优化模式。

1、环境文化建设——校园环境优美怡人、格调高雅

走进黑城明德小学,你立即会被一股自然清新之风所陶醉。学校春风习习,鲜花涌动,绿草如茵,垂柳依依,清新高雅,风格独特。教学楼、宿舍楼、活动区、健身区的设计相对独立,各有特色,相互辉映。学校人文景点的建设更是别具匠心,在教学楼上镶刻“尚德 励志 笃学 求真”八字校训。教学走廊开辟教育长廊:一楼为中华传统美德教育长廊;二楼为养成教育长廊;三楼安全教育长廊。同时在宿舍楼前全面开辟“礼仪教育长廊”,宿舍楼建设宿舍文化,开辟文明、勤俭、健身等园地。在校门口矗立“书香文

21

化校园”雕塑。环境优美的百草园、设计精致的板报、画廊等有序、合理地遍布于学校的各个角落,不仅提高了校园环境建设的文化品味,而且为广大师生开展校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活动提供了理想的场所。“给我一份爱心,我将回赠你一个清新的世界”,“小草依依、人情浓浓”,每一块示牌,都给人一种睿智和精细。走进教学楼内的每一层的走廊,你都会为每个班级的展台所吸引,各班的班训、班风、班主任寄语、班级誓言,都是学生自己设计创意的,班班有自己的特色,作品栏以及图书角都醒目而且美观,张挂学生的美术作品、书法作品、电脑作品,展示学生的小制作、小发明等,在每个教室的讲台和窗台上都摆放着同学们自己培育的花卉,无微不至地为学生们提供展现才华、张扬个性、实践创新的平台。让每面墙都说话,让每块牌都启迪,让每株草都增绿,让每处景都绚丽,这就是黑城明德小学极具品位的校园文化。我校一贯把学校建成“自然环境幽雅,文化氛围浓厚,健康向上、催人奋进的花园式学校”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学校因此也多次受到临城县教文体局相关领导的一致好评。

(二)加强精神文化建设,形成良好的校园风气。

1、抓好校风建设。

校风是校魂,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学校办学方向、培养目标、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我校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就注重创新特色,精益求精。如在广大师生员工中征集学校的校徽、校旗、校歌开展丰富多彩的校风(校风:勤奋 守纪 文明 创新)“勤奋、守纪”的校风是学校精神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勤奋、守纪”的核心是勤奋学习、遵守纪律、实事求是、精益求精。“文明、创新”也是我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主题,它的核心就是:知书达理、言谈文明、注重创新、创设特色、2、教风建设。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的形象体现着他的道德修养和精神面貌,学校在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方面作了广泛的探索和尝试,要求教师要自学遵守《教师法》、《教育法》和《中小学教师道德规范》,制定教师行为“十不准”,开展了“文明处室”、“师德先进”的评比活动。学校定期对教师的行为规范进行考评,并作为评优的重要依据。通过这样做,学校教工的思想

22

素质有了很大提高。同时,要求教师要正确处理好与学生平等相处的心理关系,让学生从心里感到他们的老师是真正的朋友。这样,学生对老师就会产生信任感,并在交往中可以沟通师生情感,师生感情就会相互作用,并使师生更好地了解彼此的思想和心理状态,产生心灵上的互动功能。同时对于提高教育质量、注重能力培养,提高教学艺术、丰富教学手段方面,我们小学坚持不懈进行《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的教学研究活动,开展优质课评比,每学年还专门举行教学基本功的比武,其中包括普通话比赛。最终形成”敬业、爱生、严谨、善教”的教风以及“和谐、务实团结、进取”的精神。

学校的广播站、校报、校刊等多种文化载体除了能为师生提供一个展示才华的基地之外,也是宣传学校的一个重要窗口。我们始终坚持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重大节日为契机,以科技、文娱、体育和社会实践活动为基础,结合学校的传统与实际,广泛开展各类宣传教育活动,宣传好人好事,融合师生情感,增近同学友谊,歌颂校园精神,让健康、高雅、生动的文化活动占领校园文化阵地,深受同学们的喜爱。

3、培养良好人际关系。

人不能离开人际关系而生活,人的精神、人的信念的形成、人的积极性的发挥,无一不与人际关系的气氛有关。因此,优化心理环境,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

①融洽的师生关系。

融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接受教育。我们作为教育者很早就该付出坦率和孩子们结成“交心的朋友”,很早就该和他们建立起良性的情感沟通的“桥梁”,只有他们充分地信任我们,才会把他们积极与消极两方面的情感都倾吐出来,不会郁积于心。我们要常常和孩子进行平等的对话和沟通,在沟通中,千万切记要放下自己的架子与尊严,不要以指挥、命令、谴责的方式来支配孩子们的思想和行动,我们用意是以心灵的沟通来达到孩子们积极思考、增强其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由而达到其自我反省与自我完善的意向,使得他们在解决成长过程的问题中快速地成熟起来。教育者往往“望子成龙”的心情太切,以致于威逼利诱,给了孩子过重的心理负担,压抑了

23

本该属于他们的天真与快乐,孩子们得不到应有的心理支持与关怀,就很容易产生有意无意的逆反心理与逆反行为,由而增加了师生、生生之间的冲突。教师是学生智慧之田的播种者,是学生心灵世界的开拓者,教师精深的学问、友好的态度、高尚的品格、浓厚的教学兴趣,适当的情绪表现以及合理的语言动作皆为学生所观察、所注意、所模仿。建立良好师生关系,既有教师的责任,也有学生的责任。在师生关系这一矛盾的统一体中,教师始终起主导作用,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所以教师一定要转变教育观念,积极营造成一种民主、平等、友好的师生氛围。

②协作的生生关系。

今天,知识经济时代已经来临。在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时代,人们崇尚的是个人奋斗。在知识经济时代,需要讲求人的相互协作,鼓励人与人的合作与信息的沟通,形成网络式的发展策略。知识经济时代,不再是个人单枪匹马、孤军奋战,而是强调团结竞争、集体竞争,在集体中体现个人的价值。强调与人相容,才能使知识经济时代人类社会的生产和生活得以正常进行,促进经济繁荣、保持政治稳定。

当前小学生中,独生子女居多,他们往往存在着自我中心、高傲、孤僻等缺点,这些都不利于学生间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再加上当前社会中形形色色的人际关系的影响,使一部分学生的人际交往也染上了庸俗的功利色彩。我们还应该明白:过度激烈的学习竞争会造成学生间的相互猜疑与紧张情绪,这是很容易出现嫉妒等不健康的情感和行为。和谐的同学关系可以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所以要注意构建一个互相关心、帮助、互相尊重、同心协力、士气高昂的班集体。班级管理上要讲求民主,让学生参与学校、班级的民主管理,要将“争创文明班”、“争当文明小天使”、“手拉手,齐奋进”、“学雷锋、学赖宁”等活动有计划的结合起来,确确实实地为学生提供一个公平、公正、公开的竞争环境和演出的舞台。

(三)把握特色,创新活动,增强主题、注重实践

寓教于乐,让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体。学校着眼面向未来,以多彩的活动丰富学生的情感,以严谨的教学促进学生知识与智慧的发展;以多样的实践训练学生的技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以充分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24

和社会责任感,对师生实施无痕教育。以英语节、科技节、体育节、艺术节、各种专项比赛、教学竞赛活动、军训及综合实践活动为平台,构建多层面的校园文化,显现丰富多彩、充满生机的校园文化及其特色成果,推动校园文化向纵深开发展。

1.一系列体验活动构建校园感恩文化

我认为,学校德育工作可以用四句话来概括:“德育的实效在于学生的体验;德育的活力在于学生的活动;德育的生命在于学生的欣赏;德育的成功在于学生的感悟”

如果说,部分学校的阅读文化侧重于师生的感悟,那么,我校开展的系列感恩活动侧重于师生的体验。

在2006年10月,我校学校开展感恩教育; 在2006-2007学年中,学校课题组与德育处等部门精心设计了“感悟班魂、感动校园、感受亲情、感恩生活、感谢生命”的活动文化建设,把“生命感恩教育”作为活动文化的切入点,借助这一系列体验活动构建我校的感恩文化。

(1)感悟班魂,唱响班歌树班魂

学校各班在班主任的指导下,全班共同撰写班歌,音乐老师谱曲。师生共唱班歌,当一首首充满青春活力的歌曲响起时,全班五十颗火热的心紧紧地凝聚在一起。

(2)感动校园,震撼心灵动真情

在2009年5月初,学校就布置了“感动明德”校园人物评选的活动要求,要求全校师生对2009年发生在师生身边的事和人物进行高度关注,不管是什么人物、什么事件,只要能让师生的真情有所感动,师生的心灵产生震撼,大家都可以推荐作为2009感动校园人物的推荐对象。

2009黑城明德感动校园人物荐评活动,经过推荐、初选和全校投票确定了,2009年“5.12汶川大地震”中传递爱心的捐助杨瑞泽群体,撑起家庭的希望的戴飞,班级中流砥柱的麻以琳等六大校园感动式人物榜上有名。(3)感受亲情,激励学生勤学习

为了进一步让全体学生能感受亲情,学校组织学生自己设计了“学生成长亲情卡”,此卡由“学生成长卡”和“亲情感恩卡”两部分组织。正面是

25

“学生成长卡”,由“姓名、班级”、“我的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我的格言”三块组成;反面是“亲情感恩卡”,由“亲情照”和“亲人赠言”两部分组成。使学生经常对照、感受和反思。在这样反复的过程中,强化学生的责任意识,增强学生学习的动力。

学校利用“庆元旦迎新年”活动时机,在报告厅进行学生与家长亲情联谊活动。活动形式有小品、舞台剧、舞蹈、独唱,有“亲情知多少”小测试、用文字给父母画像、“真的关心你”游戏、成语接龙等。在活动中,学生与家长的亲情得到升华。

(4)感恩生活,肩负责任重基础

为了进一步将学生的亲情感受发挥更大的作用,将它内化为学生对生活的责任,学校又开展了感恩生活的系列活动,除了前面提到的邀请专家来校来作报告和演讲以外。学校利用新假的时机,布置了“元旦孝心作业”,作业的内容有“写一封感恩父母的信、说一句感谢父母的话、为父母洗一次脚、做新年第一次晚餐、与父母算一笔亲情帐”等。在五一假期、母亲节和父亲节的时间段内,学校又策划了“浓情五月天,铸我感恩心”系列活动,将学校的感恩活动推向高潮。(5)感谢生命,尊重自己做真人

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理解生命,尊重生命,珍惜生命,热爱生命。学校开展了“感谢生命”系列活动的方案。挫折教育是我们进行感谢生命教育活动的第一序列。开学初通过五年级各班通过系列主题班会活动,向学生充分展示成功与失败的关系,教育学生如何充分调整心态来面对生活的挫折和困难。学校在下阶段将从 “感谢生命,远离安全隐患”、“感谢生命,维护生态环境”、“感谢生命,构筑法律防线”、“感谢生命,尊重自己”、“感谢生命,体现生命价值”等方面开展系列活动

2、一系列的习惯教育常抓不懈

我们指导各小学立足农村实际,增强工作的实效性、针对性,狠抓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不断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四方面的工作:

26

第一,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农村的孩子生在农村,长在农村,没有良好的劳动习惯,就不能很好的适应农村发展形势。为此,我们大胆探索,积极实践,增强劳动意识,培养劳动习惯,让学生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用劳动创造生活。

第二,培养学生良好的礼仪习惯。针对当前一些青少年不良习惯,我校依据《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小学生日常行规范》,制订了《三塘中心小学学生礼仪教育细则》,狠抓文明礼貌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礼仪习惯。在具体工作中,我们坚持了“四性”:一是建立网络,坚持一体性;二是榜样示范,坚持针对性;三是晓理动情,坚持持久性;四是潜移默化,坚持互动性。

第三,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积一千,累一万,不如养成个好习惯。” 我们通过调查分析,认为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大部分学生不是智力原因和教师因素,而是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针对这种情况,我校着力培养学生学习习惯,提高学生学习成绩。激发学习欲望,让学生想学;减轻课业负担,让学生乐学;注重方法指导,让学生会学。

第四,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不会生活,就不会工作”小学生可塑性强,各种习惯极易形成,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可以使他们终身受益。学校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农村实际,确定了生活习惯养成教育三大系列八项内容,从一点一滴抓起,持之以恒,以一贯之,坚持开展了“三小”活动:一是争当“小大人”活动,自己动手,自理生活,杜绝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小皇帝”产生;二是争当“小主人”活动,爱护公共财物,爱护学习用品,爱护花卉草木,照顾好自己,照顾好学校,照顾好家庭,当好主人翁;三是争当“小能人”活动,坚持开展“小帮手”、“小巧手”、“小炊事员”、“小服务员”、“小修理员”竞赛评比,学习生活知识,掌握生活技能,提高生活能力。

(四)完善的制度文化建设,完善科学的校园规范。

校园规范属于校园文化中的制度性文化,是一所学校贯彻落实日常行为规范的条件和保证。在学校这个有组织的群体中,每个成员需要有一定的行为准则来统一其信念,价值观和行为,以保证学校教育目标的实现和教育活

27

动的一致性。我们黑城明德小学在校园规范方面,会同学校有关部门进行认真研究,制定了细致的规章制度和岗位职责。以勤政、奉献、开拓、高效为宗旨制定了学校领导岗位职责,领导手册,学生规则、学生手册;教师岗位职责,教师手册,由于我们学校完善了各种规章制度和校园规范,使师生的行为得到了有效的约束,大大地激发了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热情。

总之,我们以德育教育为主,进行校园文化环境建设,使校园环境集陶冶人,培养人,教育人的功能于一身,积极营造“崇尚先进,健康向上”的校园道德氛围,使学生在校园内处处受到积极向上的熏陶和影响,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养成高尚的道德人格,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思想道德基础。

本课题的研究所取得的成果比较显著:黑城明德中心小学2007年被邢台市教育局评为“巾帼建功先进单位”,2008年4月又被评为“河北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验学校”,同年6月再次被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所评为“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教育实践研究实验学校”我学区教师有多篇师德论文和研究成果在各级各类评比中获奖,学生多次在省、市、县级各类比赛中获奖。

九、课题研究的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今后的设想

1、学校办学理念、办学目标在教育教学中的体现,研究还不够深入,不够系统。还需要踏下心来,组织老师深入研讨,在教育教学中更好体现教学美的价值与创造,体现校园文化的内涵与精髓,构建和谐的教育教学环境,努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2、校园网络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做的还不够到位。校园网基础建设虽然完成,但终端设备还没有完全到位,离精心打造的“人文校园”、“数字校园”、“绿色校园”“书香校园”目标还有一定的距离,还需要不断拓展思路,加强信息技术网络建设。

3、物化的显现校园文化标志还有待进一步建设。4.围绕课题发表的论文档次不高,发表面不广。5.对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研究的还不深入。

参考文献

[1]转引自季诚钧.试论隐性德育课程[J].课程·教材·教法,1997,(2)

28

[2]周光礼.校园物质文化景观的教育学断想———兼谈隐性课程的实现[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9,(l)

[3]列宁.列宁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255 [4]毛礼锐.中国教育史简编[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386 [5]转引自孟韵.校园文化氛围与素质教育[J].思想理论教育,1999,(2):21.[6]马卡连柯.马卡连柯教育文集(上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28.(本课题已于2010年8月报请邢台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并顺利结题)

29

篇2:5德育结题报告

编号:

课题类别:小学数学

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课题

结 题 报告

题 名

称《小学数学教学中利用游戏方式教学研究》 课 题 主持人

负责人所在单位

赣榆县罗阳镇中心小学

2010年11月

赣榆县教育科学研究所 《小学数学教学中利用游戏方式教学研究》

结题报告

一、选题:本课题研究现状述评,选题的意义。

目前很多的学生对学习数学不太感兴趣,表现在上课精力不集中,回答问题漫不经心,感到数学枯燥无味,对知识的学习没有好奇心和求知欲。体会不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另外,教师不能很好地将数学知识融于生活及其他各科教学中去。《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数学教育的目标是“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这要求我们与学生进行数学活动时要做到生活化、游戏化,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玩”数学。并注重让学生感到有趣、有吸引力,主动参与游戏,从中积累经验,逐步内化数学知识。按照皮亚杰所揭示的“儿童的数理逻辑知识不是来源于物体本身,而是来源于物体的操作和其它动作的内化”的教育思想。学生数学教育应从教师“教”为主转向学生“动”为主。因此,不仅要让学生操作,还要让学生主动探索。落实这一目标的最佳途径就是游戏活动。为此,提出这样一个课题。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往往容易忽视数学本身的特点和小学生的思维特点,而采用重复灌输的教学方法,使小学生学起数学来都感到枯燥与乏味,大大压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中国近现代教育家陈鹤琴曾指出:游戏是人生不可缺少的活动,不管年龄性别,人们总是喜欢游戏的。对于各年龄阶段的学生,游戏更被赋予了更多的功能和意义。学科教学中引入游戏活动,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内在潜能,能快速、优质地完成学习任务。

二、内容: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思路(包括视角、方法、途径、目的),重要观点。

(一)研究的视角:

1、激发和维持学习动机

(1)改善师生关系,取得学生信任

(2)精心设计教学,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3)制定分层目标,让每位学生都能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

2、跟踪学习情况,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查阅文献资料,如皮亚杰等心理学家的心理学理论和与课题有关的研究成果。

2、教育调查法: 调查成人对学生数学游戏化持什么样的态度及对学生数学游戏化的实践调查。

3、行动研究法: 边行动边研究,首先对学生数学游戏教学的师资进行培训,确定研究目标和 内容,然后进行游戏的编制和实践的研究,实现本土化模式与教学经验。

4、案例研究法:

对若干数学游戏的设计重点研究、分析,看是否适合学生需要,然后进行总 结,发现规律。

5、经验研究法:

反思、梳理,形成经验,提升出对理论的认识,提高理论的高度

(三)研究目的:

1、通过数学游戏化的实践,使学生掌握初步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渗透到规则和动作中去,从而使游戏成为学生获得数学知识和发展思维的有效方法。

2、通过这一实践研究使学生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 欲;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

3、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

4、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以游戏为基本途径,从学生生活出发,尊重学生的兴趣与意愿,在各种自主的、愉悦的、富有创意和挑战的多种形式活动中,引发学生主动探究、表达、访问、体验、想象、创造、吸收等行为,鼓励学生在玩中学、玩中思、玩中会创造、玩中求发展,从而促使学生儿在情感、认知、道德、审美等各方面得到富有个性的发展。

三、价值:本课题创新程度,理论意义,应用价值。

(一)创新程度:

“为有春风巧得力,枯木也能成绿荫”。教学是创造性的艺术,转化学生更是艰巨的、创造性的任务。作为数学教师更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与修养,领会素质教育的实质,不断改进、创新教学方法,让学生摆脱数学学习中的徘徊状态,让每个学生的学习潜能得以挖掘,真正进入自主、自觉、主动学习的理想境界,全面发展,提高所有学生的数学 能力。帮助学生切实提高数学学习的效率,重新找回学好数学的信心。

(二)理论意义: 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的实质是学习个体自信心的缺乏与自我概念的消极,因此学生的教育过程就是树立信心的过程。“学生”是一个可发展、可造就的“活 动人”,是一个可开采、可挖掘的“资源人”。

(三)应用价值:

如何有效地通过游戏教学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会多一批人才。”面对这些学生,教师要用锐利的眼睛去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用深厚的爱去感化他们,用科学的方法去引导他们,帮助他们走出自卑的阴影,树立学习的信心,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让每一个学生都不能丢,共同走向灿烂的明天!

四、研究基础:已有相关成果,主要参考文献

一、课题成果推广 1、2009年10月公开课《找规律》 2、2010年4月公开课《平行四边形的认识》 3、2010年4月获得罗阳小学首届数棋比赛优秀辅导教师奖 4、2010年7月获得赣榆县华杰杯小学数棋比赛优秀辅导教师奖

二、论文获奖

1、《游戏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2010年4月在新课程学发表

2、《培养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在2009年12月省“蓝天杯”中小学教师优秀论文评比中获二等奖

3、《形、声、色、情并茂》在2009年5月省教育技术应用作品大赛评比中获二等奖

4、《教学策略在数学教学中作用》在2009年11月中国教育学会论文评比中获三等奖

5、《正比例的意义》在2010年9月省“蓝天杯”教师教学设计评比中获二等奖

6、《达到成功彼岸的引路灯》在2009年度我的教育故事赣榆县竞赛评比中获一等奖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2、《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3、《学生问题研究评述》

1995年

5、辛涛,陶沙等:《儿童学习障碍的矫正模式评介》

1998年

6、王春梅,辛宏伟:《学生的学习心理困难与教育对策》2003年

三、课件获奖

1、《认位置》在2009年12月省“教育学会”课课件评比三等奖

2、《十几减9》在2010年5月省现代教育技术多媒体课件评比三等奖

四、本课题研究的进度计划

1、准备阶段: 2009、2.——2009、6.主持人:撰写研究方案,组织分工、开题。初步建立自己的课程框架。确定游戏教学课程的内涵、原则、基本构成和师生互动策略、环境与材料提供等。

2、发展阶段: 2009、9、——2010、6.主持人:阶段性总结,组织研讨、汇报、交流、督导等。进一步完善课程框架。探索游戏教学课程中评价及学生的发展等。课题组论文每学期不少于5篇;

3、总结阶段: 2010、9、——2011、2 汇报交流、总结经验、撰写实验论文、开好结题会议、撰写实验报告、推广实验经验、结题验收,主要工作:接受专家组审查鉴定;根据成果奖励优秀参研人员

五、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

1、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2、相关论文,案例;多篇论文、教学设计、课件获奖。

3、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增强,学习成绩得到提高。

4、教师自身的教育科研能力得到提高。

六、课题研究的反思及其成果: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在从事这项课题研究的过程中,课题组成员一共撰写多篇教育教学读书笔记与案例,积累了不少活动资料和成果,收获颇丰(详见附件)。谈起自己的感受,那真是受益匪浅!

农村学生不愿意学习的原因很多,有其自身因素(如:智力因素、心理素质、行为习惯、学习主动性、意志力、原有的知识基础和学习方法等),有外部环境(如:家庭教育、教师的教学方法、社会的言论导向等)。这就需要教师逐一进行调查,并对这些因素一一分析,找出影响学生学习的因素,针对上述原因寻找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重点寻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利用游戏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也是本课题所要研究的主要内容。

利用游戏教学是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只有在宽松、愉悦、不断获得鼓励的环境中,学生的思维才会变得活跃。教师要及时抓住学生稍纵即逝的新奇、独特的想法,给予赞扬,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以发展。多给学生创造性思维活动的机会,鼓励学生勇于尝试,并在失败面前不气馁。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中,教师要最大限度地创设优越的学习氛围,充分调动全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教学目标更好更快地达成,以便提高课堂效率和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改善对学生的教学模式,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身的成就和不足,促使学生和谐、全面的发展。

虽然我已经申请课题结题,但课题研究我还将继续,还有许多的问题等待我去思索,去探求。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促进我们的教学,加快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总之,《小学数学教学中利用游戏方式教学研究》这一课题研究让我更加充实了自己,也为我的教育教学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今后,我一定会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学习,不断发现总结、不断探索改进,更好地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使自己在课题研究中不断进步,不断提高自己的教科研水平,争取做一个科研型的教育工作者。

篇3:5德育结题报告

儒家育人理念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我们遵循道德发展的科学规律,借鉴道德认知发展、社会学习、价值澄清、社会行动等道德发展方法论,分别从“读、议、导、行”四个方面对如何培育“现代君子”进行了研究与实践。

一、读“君子之书”,促进中学生对“现代君子”的道德认知

君子,对现代中学生而言是比较古老传统的一个概念,是儒家文化的重要标签,孔子提出“仁、知、勇”等框架,董仲舒概括出“仁、义、礼、智、信”。我们整合儒家经典有关君子元素,把“仁、义、礼、智、信、忠、孝、勇、节、俭”归为君子的基本品质,“现代君子”则在此基础上赋予其当前时代的新精神内涵和基本规范。使现代中学生接受“现代君子”这一新的道德概念,实践君子行为,形成君子人格,是实施儒家育人理念、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必要过程和首要任务。

1. 读国学典籍,促进学生道德印象的获得、道德概念的形成和道德思维能力的发展

对此,我们组织有经验的教师对《易经》《论语》《孟子》《老子》(道家经典)中关于君子的论述进行研究和整理,以“仁、义、礼、智、信、忠、孝、勇、节、俭”为主要内容,融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编辑成一本用于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校本教材《国学经典选读》,共10章,每一方面编辑一章,包括原文、注解、翻译、现实意义、典型事例等。学校每周在晨会上组织全体师生诵读相关的《论语》名句,班级每周开设一节校本课程,做到定时间、定地点、定教师,主讲教师以《国学经典选读》校本教材为主要载体,在此基础上结合学生的实际拓宽加深。课前时间诵读君子文化作品。每天早晨第一节课前的15分钟,全校各班学生在语文教师的带领下,齐声诵读《国学经典选读》读本,在阵阵诵读声中,每一名学生都受到了耳濡目染的熏陶。

主持人林祖浮校长就此总结形成了《简述儒家君子教育的历史演变》研究成果,并发表在《中学教学参考》2015年第9期。

2. 读名人传记,挖掘其中承载的君子品质,促进学生对现实道德关系和道德规范的认识

我们组织学生阅读现代中国君子典范人物传记,如《叶企孙》《邓稼先传》《东方魔稻之父:袁隆平传》、黄旭华事迹等,要求学生思考人物生平相关事件的处置与影响,以一事一悟方式写读书笔记,并以举办读书比赛和作文比赛等活动形式,促进学生提出鲜明的“现代君子”思想主题,使学生领悟“现代君子”的内涵,获得对“现代君子”的道德认知。

二、议“君子之道”,增强学生对“现代君子”的情感认同

学生处于充满激荡的价值观的社会中,各种各样的价值观纷繁复杂深深影响着他们。“仁、义、礼、智、信”是传统君子人格之“纲”,这些品质在现代生活中该如何体现和形成,需要学生敞开心扉深入探讨,开启价值澄清模式,学会评价分析和批评性思维方式,形成适合自己的价值观体系。

1. 搜集社会生活中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冲突的事件和现象,创新德育主题教育资源

我们通过搜集“九三抗战阅兵典礼”“屠呦呦获诺贝尔奖”“青岛天价虾”等社会热点事件,组织教师讨论、提炼与君子品质相关的因素,制定相关德育主题,并做好各个主题的设计方案,要求教师重视设计问题、设计活动、备好学生、备好案例,要求设计好的德育方案及课件先在全校班主任会议上展示交流再实施,形成了“爱国,就在我们身边”“我能行,最优秀的人是我自己”“正视多元文化,保持华人本色”“学会感恩,学会生活”“融入集体,学会交往”“我读书,我快乐,我智慧”等一大批承载“现代君子”育人理念的优质德育主题。

2. 在价值澄清中判断、推理、认同“现代君子”理念,创新德育课堂模式

刚刚获得的道德概念、道德印象,在学生思想中的存在很容易动摇,巩固学生关于“现代君子”的道德认知,还须以“价值澄清”的手段方式,培养学生道德判断的能力,使其注意到那些自认为有价值的生活化事物,并注意到致使价值混乱和生活复杂化的一般问题,进而发展学生的道德推理能力,提高学生发现、研究和解决社会问题的效力。

我们以“问题判断—活动推理—正面归纳”的德育课堂模式,以社会生活中存在的思想道德冲突为问题,以教师设计、学生自主参与的德育活动置学生于情境中思己及人,最后展示现实生活中的正面事例,引导其归纳君子品质,引发情感共鸣。德育活动主要为辩论赛、讲座、小品、心理健康课活动及“读、讲、写、画、演”等君子教育活动。我们通过组织学生扮演“扶老人”者、“捡到巨款”者、“网络造谣”者等正面或反面的价值冲突角色,模拟社会事件的过程,使学生经历道德冲突、判断推理的心路历程,升华君子品质的认知,使学生切切实实感受到君子的人格魅力,受到良好的君子人格熏陶,大大提高了德育课堂效率。

三、导“君子之行”,坚定学生追求“现代君子”品质的道德意志

心理学家班杜拉认为,“图像和实际行为的示范形式在引起注意方面比言语描述更为有力”。培养“现代君子”,需要我们营造君子文化氛围,树立“现代君子”模范,促进学生在观察学习他人行为及结果中,学会调节个人行为,让学生在实践情境中体验、提高道德品质,习得榜样的行为,坚定追求“现代君子”品质的信心和毅力。

1. 树立真实可感的榜样

我们在学生中评比“现代青年君子”,采用挖掘闪光点分类评比的方法,使君子榜样真实可近、平凡感人,而不将榜样完美化、理想化,避免学生感到高不可攀,或者感到榜样脱离生活、玄虚高远。为了切实提高德育成效,我们通过让学生写人生格言、自我介绍及教师点评等方式树立其平实的君子形象。例如,现代青年君子榜样“仁之星”:蔡雨宏(初中2014级中山班班长)。

蔡雨宏自我介绍:

我是初中2014级中山班班长蔡雨宏,我负责除管理与卫生之外的事。也许有人会问:“一个班除了管理与卫生还有什么要班长做的呢?”有的,因为班长的责任是为班级服务,所以只要是为班级服务的事我都做。那一次出板报的时候,我们经常晚回家,虽然做得不太好,但大家都有尽力,所以老师并没有责怪我们。还有布置教室,我们再三更换,可还是不怎么样,是我的责任,那一次买名著也是……办读书卡我做得很好,我觉得很开心。

因为大家的努力,我们班获得了代表荣誉的流动红旗,在以后的时间里,我要更好地为班级服务、做贡献,让同学们能够快乐地学习。对于今后,我希望我能更加努力,给同学们做好榜样,做班级的排头兵,成为一个更加合格的班长。做一个合格的领导者或许会很困难,不过正如张海迪说的“即使跌倒一百次,也要一百次地站起来”。今后不论遇到什么困难,我都会和大家一起克服,做一个尽职尽责的班干部。

班主任点评:你的工作责任心强,工作虽有不完善的地方,但你依旧爱校爱班爱同学,对工作满腔热情,称得上“仁之星”的君子榜样。

2. 细化、生活化地呈现君子品质,打造“现代君子”育人环境

楼道墙壁上展示名人伟人的生活趣事,精选关于君子的名言警句,让这些名言警句铭记于学生的心中,时时刻刻规范学生的言行;校园板报宣传历代君子,板报内容围绕君子教育从国学经典中选择相关内容,同时展示现代社会的“活雷锋”事迹等,由语文组教师负责,每月更换一次内容;开设讲座介绍历代君子,我们多次邀请市国学研究会专家及相关学者做君子教育专场报告会,报告会深入浅出,事例剖析精准,贴近学生生活,加深了学生对“现代君子”品质的认识与理解。

3. 深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我们组织学生深入社区开展丰富多彩的君子宣传活动,学生会、志愿者队等学生团体自行组织各种文体活动,如文化沙龙、学习报告会、演讲比赛、书画等活动,践行君子的一言一行,较好地发挥了君子品质价值导向和风尚引领的功能,使学生在实践中更加坚定了追求“现代君子”品质的信念。

四、行“君子之德”,建立“现代君子”的道德行动标尺

弗雷德·纽曼认为,道德行动的前提是采取行动的能力,而道德教育的关键就在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行动能力。对“现代君子”人格的认知、认同及追求,如果离开行动,将变为空谈,只有不断提高学生实践“现代君子”人格的行动能力,建立和完善实践“现代君子”人格的评价机制,才能深化学生关于“现代君子”的道德实践,实现学生君子人格的健全与升华。

为此,我们通过跟进并反馈学生的思想动态和道德行为,总结形成一套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现代君子”行为标准。

1.“现代青年君子”的评选标准

1仁之星:心中有他人,富有爱心、同情心,学会关爱,学会关心;办事认真,与人交往真诚;言语谨慎,不伤害人。2义之星:有责任心,有正气,求公平。做事公正、合理、不徇私情;不唯利是图,把道义看得比物质利益重。3礼之星:讲规矩,服规范。言行符合学生身份,仪表符合学校要求;遵守社会公德,遵守公共秩序,遵纪守法。4智之星:了解自己,有自知之明,相信自己独一无二,生命无限精彩;不迷信,不盲从,能够全面客观认识他人;对社会、自然和精神世界充满好奇心、求知心、探究心,学会怀疑,学会批判,追求真理,为真理而献身。5信之星:与人交往要真诚;替别人办事要尽心竭力;小信用要符合大信用,符合社会道义的信用是大信用;说话忠诚守信,行为笃实恭敬。6忠之星:爱国、爱家、爱校、爱班;团结同学,以诚待人,乐于帮助别人;专心致志,有理想,有道德,守纪律。7孝之星:感恩父母,尊敬长辈。要关心父母的情况,包括父母的生日、心情、身体健康情况;对父母要有敬爱之心,和颜悦色;要按规定的礼节侍奉父母;父母有不对的地方,应当婉转地劝谏,如果父母不听,应当照常恭敬,让他们慢慢体会。8勇之星:具有果断、勇敢的品质;遇到挫折有不屈不挠的精神;敢于同不良行为斗争,勇于担起责任,做班级的小主人、学校的主人翁,有较强的责任意识。9节之星:有气节、有节操,坚定仁义之德,坚持以君子品质检视自己;约束不良行为,信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集体主义精神,以集体利益为重,能在集体有需要时挺身而出。10俭之星:具有俭德。不浪费粮食、纸张等社会资源,少使用一次性用品;不铺张浪费,俭朴生活,不攀比;爱护花草树木,爱护公共财产。

2. 在学生中积极开展“现代青年君子”的综合和单项评选活动

学校按上述标准在每个班级评选“仁之星”“义之星”“礼之星”“智之星”“信之星”“忠之星”“孝之星”“勇之星”“节之星”“俭之星”等十项单项君子之星,综合各项标准评选“现代青年君子”。

3. 总结道德实践经验,建立班级君子文化

我们在引导学生实践“仁、义、礼、智、信、忠、孝、勇、节、俭”君子品质的基础上,总结形成了“厚德、博学、强能、笃行、怀仁、崇义、知礼、明智、守信、尊尧、敬舜、颂禹、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等承载君子品质及古今伟人事迹的班级文化,并以此命名班级,建立班级君子文化,汇集班级名称由来、内涵、口号,编成了《班名解读》。这样,使学生在道德实践的同时,更切实地感悟“现代君子”文化品质。

学校自开展君子教育以来,学生的精神面貌和行为习惯出现了可喜的变化,学校被汕尾市教育局评为“德育特色学校”,被广东省教育厅评为“安全文明校园”及“德育示范性学校”。

本研究得到了兄弟学校的肯定和赞赏,“读、议、导、行”的现代君子德育模式在陆丰市东海第二中学、彭伟学校及上英中学等学校都得到了大力推广。如陆丰市东海第二中学在德育副校长黄文平的倡导下,以“读、议、导、行”为指导,每学年都定时举行“读经典,学君子”读书活动,以丰富多样的形式,如作文比赛、朗诵比赛、演讲比赛,评比出“现代青年君子”,积极实践着“现代君子”德育模式。

培育“现代君子”,是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教育应当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的教育要求。“读议导行育君子”作为学校特色德育模式的深化,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德育的继承与发展,是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的科学德育实验。

摘要:把传统儒家君子人格提炼为“仁、义、礼、智、信、忠、孝、勇、节、俭”十大元素,并予以现代化改造,赋予新时代的内涵与要求。通过借鉴道德认知发展、社会学习、价值澄清、社会行动等道德发展方法论,分别从“读、议、导、行”四个方面培育“现代君子”。读国学经典,析君子特质,明君子规范,议君子得失,评君子长短,导君子传承,引君子行动,成君子品质,养君子之风。

关键词:君子人格,现代化,国学经典,德育模式,行动标尺

参考文献

[1]林祖浮.简述儒家君子教育的历史演变[J].中学教学参考,2015(9).

[2]季庆阳.孝文化的传承与创新[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15.

[3]余秋雨.君子之道[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4.

[4]曼迪.君子·尊德性[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3.

[5]吴祚来.孔子学堂:追求真理,君子人格[M].南昌:二十一世纪出版社,2011.

[6]邹绍清,方开学.论价值澄清模式及其对我国学校德育的启示[J].道德与文明,2006(6).

[7]陈萍.我国学校德育实效研究综述[J].教学与管理,2005(9).

篇4:结题报告成果表述的通病

一、 不去介绍成果具体的情状,而是大作成果的理论分析

作为基层学校所开展的一般都是实践研究,结题之时应向别人呈现出课题研究所取得成果的具体状貌,或者运用数据和图表进行比较与图示,或者运用实例和图片加以描述与说明。然而有些报告撰写者却用大量的笔墨去分析成果的原因及意义。如“国际象棋教育开发了学生的心智潜能”的成果介绍。

国际象棋活动是一门科学艺术,是融竞技、艺术、科学和娱乐为一体的体育项目。与其他运动所不同的是象棋活动不是直接的体能对抗,它是一种“一对一”的智力对抗,素有“人类智慧体操”的美称。小学是学生身体、思维发育的最佳时期。在小学开展象棋文化教育,首先培养了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下棋时每走一步,都要动脑筋,发现和利用别人的错误,自己尽量避免犯错误,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要分析、要归纳。这些都需要严密的逻辑思维。其次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注意力。棋盘上的拼杀,战略战术的运用,这都需要想象和联想,在下棋时,必须注意力高度集中,否则就赢不了对方,而一个人注意力是否能集中,是一个人学习,做事效率是否高的先决条件。再次培养了学生敏捷的反应能力和随机应变能力。因为与对方下棋,对手一直在等你走下一步,比赛时每一步棋都是不同的,每着棋都是新的,整个“作战”都是千变万化的,这就需要棋手对每着棋的信息进行处理,并能随机应变。我校国际象棋选手逻辑思维能力强,尤其体现在数学成绩优秀,奥数成绩显著。同时,国际象棋成绩突出的一些选手在各方面成绩显著,学科类成绩也很优秀。今年,四位国际象棋小将在毕业考试中被几所重点中学录取。

报告的成果表述大致分为三层意思,第一层次(国际象棋活动……美称)主要表明国际象棋活动素有“人类智慧体操”的美称;第二层次(小学是……随机应变)则对小学中开展象棋文化教育的一般作用意义,分别从培养了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想象力和注意力、敏捷的反应能力和随机应变能力这三个方面加以翔实的分析;第三层次(我校国际象棋……重点中学录取)概括列举了国际象棋成绩突出的一些选手在各方面成绩显著的事例,对国际象棋教育开发了学生的心智潜能作了极其一般的例证。就成果表述部分整个段落的内容看来,根本没有体

现出学生的心智潜能得到有效开发的具体情形及相关征状。

二、 缺乏提纲挈领的亮点语句,而使内容重点不够突出

课题的成果,肯定是有主要点与次要点,有结果点与原因点,有直接点与间接点,在表述中特别要讲究重点突出,要点明了,不可眉毛胡子一把抓,弄得人如雾里看花,或者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而不是直截了当简明扼要说明成果,搞得人家看了半天仍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如“国际象棋开启了学生的学习潜能”的成果表述。

象棋活动如同学生手中的一根启智魔杖,在学校长期、系统、规范的训练过程中,学生在“棋中启智”,充分认识到象棋的运动功能,训练了大脑的灵活性,开发了大脑的潜意识,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实践下来,我们不难发现,相对而言,积极参与象棋活动的学生学习成绩一般都比较好,他们的思维活跃,课堂反应快,有良好的学习方法且学习效率也相对较高。而不喜欢或很少参与象棋活动的同学,学习上大都较被动,学习能力不强,不会合理安排时间,灵活性、创造性较少,学习的潜能未能充分发挥。几年来,学生确实显示了与其他学校学生不同的发展特质。他们的思维深度和广度明显超过其他班,计算更扎实。这由每学期的数学测试卷反映出来。在我们所做的数学测试的质量分析中,可以看到在“解决实际问题”和“心算”这两个项目上,这个班的成功率要远高于其他学校。不仅如此,语文老师也反映,在课堂上,同学们的发言更有逻辑性,也更有很多出人意料的精彩语言。班主任还发现,学生的行为习惯、意志品质出现了微妙的变化。原来班上有一位小朋友,整天好动、好打架,因为无所事事而到处惹是生非,自从迷上了国际象棋,大概是精神有了寄托,就像换了个人似的,课间更多看到的是他在和别人下棋,打架闹事几乎看不到了。

看完这段概述性的文字,如果不静下心来认真研究一番,很难发现该段文字的中心意思是什么,具体涉及到了哪几个要点。其实经过仔细分析我们终于发现整段文字是总分结构,“象棋活动……学生的综合素质”是段首总括,“实践下来……几乎看不到了”是分述,分述部分主要讲了三层意思,一是学了国际象棋学生的学习成绩比较好;二是学生的发展特质与其他学校不一样;三是学生的行为习惯意志品质出现微妙的变化。遗憾的是报告撰写者在总括部分语句啰嗦含混。没有真正起到领起下文的作用,而分述部分则没有能够运用序数词(首先、其次、再次等)清晰地罗列出来,给人有一团糟的感觉。

三、 成果表述的角度极其普通,引不起人们的兴趣与关注

应该说不同的课题其研究成果肯定是不一样的,但是我们的报告撰写者习惯于用千篇一律的笼统化、公式化的语句来表述,使得所有的课题千题一语、千果一面,根本显示不出独特的课题个性与亮点。如《幼儿园园本网络教研的探索》的课题,在成果表述部分报告撰写者是这样表述的。

近两年来,我园付出了很大的心血来抓网络教研的建设与管理,使我园网络教研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这或许是对我们所作的巨大投入的一种回报。通过课题研究,主要取得了以下成果:1、改变了教研供给不足的状态,促进了教研的知行结合:新课程的实施对教师提出了高要求,这种高要求同时转化为对教研的高需求。而园内的教研力量和教研资源相对于这种高需求来说是非常有限的。尤其是在传统集中教研状态下,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对园本教研力量和教研资源产生了很大的制约,不管是专业引领还是同伴互助都无法深入有效地开展。网络教研是适应新课程骤然增加的教学和研训需求应运而生的。用网络技术改造教研,放大了我园教研力量、资源,力量和资源匮乏得到缓解。以同样多的人做了比以前多得多的事情,从而做大做强教研。具体体现在:(下略)2、提升了教师的网络操作技能,优化了教师的成长环境:开展网络教研对教师的网络操作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把网络技能培训与网络教研融为一体,在网络教研实施过程中,用教研的方式完成网络技能培训。这样的培训方式给了教师更多实践和运用的机会,更有效地提升了教师的网络操作水平。如在网络教研实行之前,我们有很多老师平时很少接触电脑和网络,打字速度慢,不会查资料、不会做课件,甚至不会利用多媒体设备组织教学活动。(下略)3、提高了幼儿园教育教学质量,提升了幼儿园对外的影响力:教研工作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升幼儿园的教育教学质量。我们的网络教研在形成特色,提升教研实效,促进教师成长的同时,也有力地促进了幼儿园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如在一次关于幼儿区域活动研讨过程中,我们首先通过网络平台明确研讨目标;在广泛搜集难点、热点问题的基础上有步骤地开展话题讨论答疑解惑;通过网络平台介绍各班先进经验、展示幼儿活动照片等,通过这样的方式有效地提升了我园区域活动质量。(下略)

综观整个课题的结题报告,该课题做得非常扎实,措施极其有效、成果非常显著、研究颇具特色,但是就成果的表述而言则极其普通一般,从上述的三个要点的表述语句来看,“改变了教研供给不足的状态”、“提升了教师的网络操作技能”、“提高了幼儿园教育教学质量”,这是任何一个课题都可以套用的笼统化、概念化、模式化的语句,凡网络教研类的课题毋须研究都可以猜想得到,而没有能够变换一下表述的角度另辟蹊径,从而显示出该课题独到的成效。

之所以会造成以上的情形,如果排除课题撰写者自身的写作能力欠缺的因素,说到底还是在于课题撰写者没有真正明确自己所研究的课题的具体成果,分析粗略、闭门造车,或者说课题研究者在课题申报之时压根儿没有对课题的目标进行过预设和论证,便匆匆上马、草草结题所导致。

篇5:德育课题结题报告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问题研究与对策》结题报告

正阳小学课题组

吉林省“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构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研究机制》子课题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问题研究与对策》结题报告

课题批准号:2006DY125课题类别:德育课题

课题负责人:姜玉侠副校长绿园区正阳小学

主要成员:王淑荣孙桂荣孔祥云杨国忠栾晓薇

孙丽娟王淑娟冯丽娟赵洪霞高智慧

刘玉涛曹丽娟王慧梅张娇崔影辉

张舒

未成年人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学校是对未年人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场所。我校特别重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的培养,强调运用文化视野道德理念和科学方法来进行管理,营造校园和谐的道德氛围,在浓厚、多彩朝气蓬勃、富有个性的校园文化熏陶下,使学生们能个性完美、人格健全。

一、营造科学的道德教育氛围

我校一直把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综合素质少年儿童作为工作的重点和目标。一是领导重视,全体行政人员积极参与。学校自从申报《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问题与对策研究》课题后,学校相继成立了以德育副校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以少先队大队部为实施平台,以班主任、任课教师为实施者,通过先培训教师,让教师在思想上得到重视,行动上有所依据。让教师们利用业余时间认真学习,深刻领会《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的精神实质,领导、教师通过学习思想觉悟得到进一步提高,各年级组还出了宣传栏,每位教师的实际教育能力,也相应的得到提高,人人争当贯彻实行《意见》的模范,学校党总支行政多次组织教师学习师德规范及相关法纪法规,老师的思想得到净化,在教育过程中对学生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她们用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感染每一个学生,影响每一个学生使学生在安全和谐的气氛健康成长,全面自由的发展,她们在平凡而又伟大的工作岗位上呕心沥血,真可谓:“毓英桑梓,劳苦功高”。二是狠抓校园文化建设,创设优良的环境,对学生进行思想意识,情感道德的熏陶。走进教学区,一阵浓郁的环境文化的气氛迎面而现,大厅高悬着校训,在每一个楼层都设计了不同的橱窗,多角度、多层面地向学生渗透积极向上的思想,墙壁上悬挂着既有学生又有教师的作品,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日常行为规范评比栏》则记录着全校24个班级一周来的在纪律、卫生等,争优创先进步足迹,这里留下了他们为集体挥洒汗水,这也是集体荣誉感培养的舞台。它时刻激励着每一位学生比学赶帮,积极向上,为集体争光。学校橱窗的宣传窗

常常更新,它传递着校园新的亮点,折射出师生丰富多彩的生活。学校精心为孩子们创设了一个科学育人情境,让学校成为孩子们探索知识追求真理,崇尚科学的摇篮,为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从而增进了教师加强对未成年思想道德建设的意识,使整个教育过程中有了强有力的保障。

二、发挥德育教育的主体作用

德育行为制度是加强未成年人教育的行为系统的规范。其目的是使未成年人养成良好的习惯,最终成为内在的人格品质,我校从小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出发,制定了具体制度,从而制约学生,使他养成良好的习惯,同时学校还建立了一整套完善的制度体系,分级分块的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并在以下制度上进行完善和创新。

1、坚持升旗制度。每周一定为固定的升旗日,由行为规范优秀的班级体担任升旗班,青年教师进行有主题的国旗下讲话,重大节日更是由学生准备丰富多彩的节目,表达自己的心情。这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阵地,同时也是文明礼仪宣传教育最好契机。

2、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以及形成教育目标层次性,学校制定了《各年级学生养成教育质量目标实施方案》以学校育人目标为总目标,根据学生的年龄的特点,认知水平,心理特征教育目标和教育活动,分阶段的进行运行和落实。

3、健全逐层逐级的评价体系,以及奖励机制,政教处逐期进行学风、行为、习惯活动、班级文化特色进行评比。通过班级的达标情况监测,督促学生在各方面逐渐改变并日趋达到完美,让学生们逐渐的自我约束自己,日臻完善自己。

4、营造班级文化特色。良好的教育氛围是一种无声的教育。班班有特色,班班创特色。体现一种文化关怀和一种人文情怀,让学生在悄然无声的教育中沉淀自己,最终达到教育目的。每个班级的布置都凝聚了老师的良苦用心,彰显了学生的风貌。

三、抓课堂教学,全方位渗透德育教育

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重要位置,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做好德育的学科渗透,把爱国主义教育、民族精神教育、革命传统教育、民主法制教育、科学知识教育有机地统一于教学之中,使德育教育无时不有、无处不在。抓好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在全面落实小学德育教学大纲,开齐开全小学思想品德课,配备专职教师的基础上,采用未成年人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方式进行教学,把传授知识与陶冶情操、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结合起来。开设好法制课,使广大青少年从小学法、懂法、守法、用法,增强法制观念。针对未成年人生理和心理特点,结合学校实际,让学校聘请的法制副校长定期对学生进行宣传教育。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

为了让孩子们深受教育,学校少先队组织开展了各种主题系列活动,要求所有的学生都积极参与,同时广泛进行实践,从而提高未成年人的思想觉悟,培养实际工作能力。

1、在未成年人中积极开展拒绝邪教崇尚科学的活动,学校举行了千人签字仪式,让学生从小就爱科学、讲科学,不让迷信思想侵入未成年人的大脑,并开展故事大赛,科学进步的思想根植于孩子的心田,科学的种子在孩子们心中萌芽。

2、学校聘请校外辅导员上法制课,对未成年人进行交通法规教育,法律常识教育,并通过电视教学片、录像等让学生直觉感受懂法、知法的重要性,使他们从小遵纪守法,自觉成为遵纪守法的小公民。

3、学校还和“星星泉教育基地”共建,组织学生到基地体验,了解消防安全知识,让学生了解火对人民和财产的危害,火灾对生产、生活造成的经济损失。另外学校还组织家长、学生与基地共同宣传安全防火与自救的知识,达到家庭、学校、社会的共赢。

4、对学生广泛进行安全法律常识教育,使他们有自我保护、自我防范意识。针对一些安全隐患经过实际演练,提醒学生重视并加强保护的能力。做到从小做到知法懂法,不做违法乱纪的事情。

5、学校还经常开展讲故事、演讲、征文活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及口语交际的培养。在绿园区迎奥运演讲比赛中,获优秀组织奖。全国作文大赛上,获三个一等奖,四个二等奖、、、、、6、学校开展了体验教育。走进我们的教学楼,走廊里绿意盎然,这些绿色都出自于可爱的学生们,是他们捡拾的饮料瓶、废报纸一点一点来装点这个美丽的校园。母亲节、元旦同学们手里拿的自制贺卡,送上一份节日的祝福。而且让他们亲自去家长工作的摊位、工作的场所,感受一天的工作,并调查一天的收入,使他们真正懂得了做生意的辛苦,赚钱不容易,今后一定要厉行节约,决不浪费。

7、关爱他人,奉献爱心。学校通过调查了解特殊情况的同学,除学校对此给予帮助同时,也号召全全体同学伸出友爱之手,除日常的帮助,还在每年的“

六、一”与他们“一起分享我的快乐”活动,让爱在他们心中流淌。今年的5、12汶川大地震后,为灾区孩子过“特殊的生日”活动、、、、、、都让孩子感受到奉献的快乐。

五、家庭、社会、学校联动式教育

1、与家长进行有效沟通,实施教育育人的共赢。除了必开的家长会,还不定期的与家长座谈,了解家长的愿望,每月的思想道德评价表,沟通了学校与家长的关系,让他们时刻了解孩子的成长。另外,重大活动我们都邀请家长参与,了解学校每一点进步。让家长们参

与学校的管理之中。向家长推荐优秀家教方法,推荐值得孩子们看的电影、电视节目,指导和帮助家长提高育人水平。

2、利用丰富的社区资源,实践体会。

正阳小学地处正阳街道办事处,学校紧邻街道办,周围都是居民小区,我们成立了“社区护绿小队”专门清楚绿化带里的杂草,花坛里的花的看护,小区里的白色垃圾清除。“楼道清扫小队”,定期到所承包的楼道清扫卫生,清除野广告。“爱老敬老小队”,由学区内的同学调查小区的孤寡老人,帮助打扫卫生,陪老人聊天、散步。通过社区小队的工作,不仅锻炼了孩子们的能力,也改善了学校与居民的关系。

六、反思问题带今后进步

当然,在研究工作中,我们还存在着很多的不足和问题,制约了我校德育工作的快速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的几个方面: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需要对班主任进行有效地管理、培训以及指导,由于对区德育工作计划以及要点的掌握比较缺乏灵活性,造成对班主任的管理、培训以及指导力度不够,教师对德育工作的方法比较欠缺或者说认识比较模糊,重视程度也有所差异。

学校德育工作是学校进行课题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将课题融入我们的日常工作当中,才能将我们的课题研究落到实处。工作中对课题的研究力度不够,德育教育的线索不明确,造成教育效果差别较大,德育教育方向不集中的现象,对学校课题的研究而言是很大的损失。

人文教育、有效教育是我们多提倡的,学校开展的活动要具有很强的教育性、人文性和有效性,这样才能达到学生活动的目的,应该说很多时候我们的活动目的性,教育性、人文性以及时效性都是很强的,但也存在活动效果比较差的情况,对学生而言,活动意义不大。

加强和改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任务,在以前的工作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2006——2007年:

1、获国家《整体构建德育体系深化研究与推行实验》子课题先进实验校

2、获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应用示范校》

3、获市精神文明先进单位

4、获市依法治校先进校

5、获“迎奥运,爱祖国”知识答卷全国组织奖

6、获长春市第七届青少年艺术大赛最佳组织奖

2008年:

1、被评为“吉林省科技教育示范校”

2、获绿园区教育工作先进单位

3、荣获区教育科研工作先进单位

4、获绿园区学生篮球赛第五名

5、长春市课改示范校

6、长春市科技教育示范校

7、长春市航模比赛一等奖

8、吉林省第十六届科技艺术大赛获市级优秀组织单位

新闻报道:

1、环保主题活动“善待地球—从身边小事做起”在4月19日、4月24日的《吉林日报》、4月20日的《长春日报》上给予报道,在吉林电视台“新闻参考”栏目中播出。

2、我校师生为来自灾区的孩子过“特殊的生日”,《吉林日报》、《绿园之声》分别给予报道。

3、在“2008年长春市科技活动周”期间,长春市副市长钱龙生、市科协副主席邢文和绿园区领导参加了我校科普图书和科普教学仪器赠送仪式,长春电视台给予报道。

篇6:德育课题结题报告

人类已迈入21世纪的大门,21世纪人类面临的第一挑战是人的道德、伦理、价值观的挑战。随着知识经济的崛起,价值观念的嬗变,生活方式的丰富,学校德育面临着种种新的挑战。一方面,现代社会的日新月异,要求跨世纪的青年学生具备高境界的理想、信念和责任感,强烈的自立精神,坚强的意志和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另一方面,急剧变革的社会环境,又影响到青年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造成部分青年学生人格精神上的“低落”、“缺失” 和“扭曲”,突出存在着懒惰、懦弱、自私、依赖性强、意志薄弱、经不起挫折等道德缺陷。因此,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德育工作,探索其正确有效的途径已成为每位教育工作者的历史责任。而传统的学校德育重认知,轻实践,重灌输,轻内化,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容易导致学生知行脱节,言行不一,人格错位。面对新的教育形势,学校德育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与时俱进,积极探索,肩负起塑造学生健全人格的神圣使命。

春晖中学是我国著名民主革命家、教育家经亨颐先生在“五四”新文化时期创办的一所历史名校。经老校长毕生倡导“自动、自由、自治、自律”的人格教育,强调学生“求学何为,学为人而己”,主张“凡学校皆当以陶冶人格为主”,人格教育首先就是对学生进行高尚品性和优良道德的教育。春晖先贤以天下为己任,十分注重学生的思想修养和品德培养。汲取历代春晖名师的教育思想与实践精华,一种以健全学生人格为目标,以情感培养为核心,以实践体验为途径,以学生主体性活动为载体,着眼于学生心灵改造和品格建塑的德育模式应运而生了。

二、理论依据

1、发展中的人和个性社会化原理。学生是正在发展中的人,这种发展就是其个性社会化的过程,作为社会的人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学生这种主观能动性的特点,决定了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青年学生身心发展尚未成熟和定型,他们身心发展的各个指标都处在变化之中,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由于这种可塑性,教育工作者只要掌握学生的年龄特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可使学生朝着我们期望方向发展完善。因此,必须加强和改进学校的德育工作。

2、“双主体”理念。教师与学生都是德育的主体,教师是“导”即“教”的活动的实施主体,其主体性体现在根据教育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对德育环境、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进行选择、加工和设计,对学生的主体性进行引导和培养;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更是教育活动的主体。其主体性体现在在教师指导下,积极主动地参与德育活动、逐步做到自订成长目标,自析成长环境,自寻成长动力,自开成长渠道,自择成长方法和自评成长效果,最终将社会认识、情感、行为内化为个体认识、情感、行为。

3、生活德育的理念。我们认为道德始终存在于人的整体生活之中,没有脱离生活的道德。人们是为了生活而培养个体品德,改善、提升社会道德的,并不是为了道德而道德。同样,个体品德和社会道德的提高与发展也只有通过人们自己的生活。脱离生活的道德和品德必将导致道德和品德的抽象化、客体化,脱离了生活去培养人的品德也必将使这种培养因为失去了生活的依托而流于虚空、无效。因此,在学校德育中,要把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从学校的小范围扩大到社会的大范围。

4、活动理论。活动是指主体与客观世界相互作用的过程,是人有目的地影响客体,以满足自身需要的过程。活动是实现发展的必由之路,学生主体活动是学生认知、情感、行为发展的基础。从德育活动来说,一方面,通过德育活动将社会道德规范内化为学生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另一方面,通过德育活动让学生将已有的道德认识外显为道德行为,两种过程不断交替,从而形成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基于这一理论,学校和教师在组织德育活动时,要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重视学生的主体参与,以及活动中的互动合作与内心体验,促进学生道德情感的形成。

三、课题方案

(一)课题组人员组成与分析

课题组由学校分管德育的副校长兼政教处主任葛洪金老师任组长、由校团委书记兼政教处副主任华土木老师、校政教处副主任、负责学生会工作的薛安全老师,校团委副书记陈小祥、负责各年段的年段长倪瑞祥、何大江、张建平为核心组。并得到经亨颐教育思想研究专家张彬教授、周恩来生前卫士高振普将军、邓颖超生前秘书赵炜女士、周恩来侄孙周国镇教授的指导,在总课题负责人潘守理校长的主持之下进行。在课题实施过程中得到了学校各处室、各班主任、全体教师、及广大学生的支持和响应。并得到了上虞市教体局、上虞团市委的大力支持和悉心指导。

(二)研究目标、德育内涵、及过程方法

1、研究目标:

⑴以现代德育理论和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探索并构建适应新世纪德育工作要求,符合中学生成长规律的学校德育途径及操作模式。

⑵通过实施全方位、多层次的学校德育,促进学生良好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健全人格素养的培养,毛泽东同志所说的:“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是道德人格追求的最高目标。

⑶通过研究提高学校德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促进教师德育观念更新与德育创新能力提高,提高全体教师的整体素质,并努力提高中学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2、研究过程及方法

根据学校人格教育总课题的研究计划,人格教育德育子课题的研究过程分三个阶段进行:

(1)准备阶段(2000.6—2000.9):制定子课题实施方案,成立课题组,组织理论学习。

(2)实施阶段(2000.9—2002.12):课题组按照实施方案进行研究,并分别于2001、2002年举行两次阶段成果汇报。

(3)总结阶段(2002.12—2003.3):课题组进行总结,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并进行成果鉴定。

人格教育德育子课题的研究方法主要以行为研究法为主,辅以案例研究法、经验归纳法、理论演绎法以及分工协作研究等方法。

四、实施过程:

(一)开展“知周学周”活动,实施理想人格激励教育的探索。

孔子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志于道”先于“据于德”,提示了人性提升的价值根基与方向在于“道”。没有“道”的“德”是肤浅的。信仰不仅是支撑人生大厦的顶梁柱;它对道德人格的构建有论证、聚合、与升华的作用。周恩来总理的崇高人格魅力,源于他坚定的共产主义政治信仰。自2000年3月开始,学校开始用周恩来同志的崇高人格激励学生,培养学生坚定的理想信念的新探索。

为更好的把握周恩来崇高精神和人格魅力的精髓,2000年3月4日,课题组核心成员赴南京参加由梅园新村纪念馆、梅园中学、中国科大附中发起的全国首届“周班”、“邓班”思想政治工作研讨会。参加了由北京、上海、云南、西藏等省市的18个大中小学组成的“周恩来班”、“邓颖超班”联谊会。2001年3月,学校又成功举办了第二届全国青少年思想政治工作研讨会,和与会代表进行了广泛的交流。

用周恩来的理想人格激励学生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具体形象理想教育。这是以具体人物的所作所为的外部特征为自己追求的理想。这一阶段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了解了周恩来所处的时代背景,熟悉了周总理的生平,为他的革命事迹所感动,激发了敬佩、仰慕之情。周恩来的人格魅力敲开了中学生的理想之门。第二,综合形象理想教育。这是与具体形象相联系的具有社会意义的初步概括性的理想。这一阶段要非常重视学生进行严格的自我修养,重视学生学习周恩来的品格,逐渐形成笼统的理想,在个别的场合能把理想和现实联系起来。第三,概括性理想教育。使学生能清晰地意识到人生的社会意义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崇高目标的理想。他们逐渐认识到在周恩来的人格特征中,蕴含着真正共产主义者的整体人格美。通过这一阶段的教育活动为我们春晖学子中的优秀分子将来能够成为共产主义者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用周恩来的理想人格激励学生的具体做法是紧紧抓住知事、明理、动情、导行四个环节。首先通过播放周恩来系列影视片,组织读书活动,组织学生赴绍参观周恩来故居、周恩来纪念馆,举办“知周、学周”知识竞赛等活动,让学生了解周恩来精神。在此基础上,再通过撰写影评和读后感、出刊编报、召开主题班会、讲恩来故事及演讲比赛等形式,使之上升到“明理”、“动情”阶段,引导青年学生学习周恩来同志爱憎分明的政治人格、公而忘私的道德人格、坚忍不拔的心理人格、聪慧高超的智能人格、崇高新颖的审美人格。并不断汲取周恩来同志伟大的人格力量,把周恩来的理想人格内化到自身的精神世界中去,最后外显为 “为中华之崛起”的实际行动。同学们自发成立了环境保护协会、校园文明岗,自觉开展“扶贫济因送温暖、敬老助残献爱心”活动,积极争做奉献标兵、创新能手和百名优秀学子。春晖园内,同学之间,团结友爱,比、学、赶、帮,蔚然成风。

随着“知周学周”活动的开展,得到了全校各班的热烈响应,掀起了一个争创“周恩来班”、“周恩来团支部”的热潮,三个年级既相互衔接,又各有侧重:高一争创活动全面铺开,高二命名“周恩来班”,高三命名“周恩来团支部”。各班的争创活动做到五个结合:即与形势教育相结合、与日常教育相结合、与行为规范教育相结合、与班团活动相结合、与校史校情教育相结合。高二(2)班在借争创之机,结合学校的“四自校风”,提出了“静、净、勤、竟、劲”的“五字班风”,极大地增强了班级的凝聚力和战斗力。高二(8)班的在争创过程中提出了“近、进、比、学、化”“五大行动”:近——走近周恩来,了解周恩来;进——初步体悟周恩来的人格魅力:比——自我教育阶段;学——争创“周恩来班、周恩来团支部”;化——把学中所得内化为个体的人格内涵。这样的计划贴近学生实际,符合认知规律,能有效地指导工作实践。争创活动的成效正越来越多的外显为全校师生为“为中华崛起”而读书、育人的具体行动,无私奉献的爱心行动。

(二)开展淬砺教育,引导学生自我磨练。

我国古代思想家孟子主张:“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早期春晖就非常注重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精神,曾在春晖兼舍务主任的匡互生先生,他经常以一句“吃得菜根,百事可做”教导学生。到五、六十年代已形成了肩挑铺盖米袋,脚穿草鞋布履、长途跋涉来校上学的“草鞋精神”、“霉干菜精神”。面对新的教育形势,为更好推进学校的人格教育,潘守理校长提出了淬砺教育的思想,就是要根据时代的特点,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青少年进行自我锻炼和刻苦磨练,它具有主体性,一定的强迫性,实践性的特点。

吃苦耐劳教育是实施淬砺教育的必要准备。每届高一学生到校,学校即对他们进行“知我春晖,爱我春晖”的始业专题教育,其重要内容之一便是通过组织参观校史陈列室和校内十大德育基地,开设专题讲座,收看校情专题片,学习了解春晖先贤的“草鞋精神”、“霉干菜精神”,培养学生的春晖情结。为了使学生对春晖的学习环境、生活条件、办学特色有更强烈的认同,我们以多渠道,多方式地与结对扶贫学校——泰顺四中、岭南乡中加强联系,组织学生或参观访问,或结对助学,或相互座谈,以增强学生吃苦耐劳的意识。

半军事化管理是实施淬砺教育的重要途径。春晖是一所全寄宿学校,学校建立健全了寄宿生管理的系列制度,包括老师的值日制度,规范晚自习管理、节假日学生管理制度等,实行寄宿生管理班组化、学生参与民主化、自理化。同时加强对学生进行一日常规教育:从起床要求到熄灯就寝,从作息安排到三餐落实,从打扫整理寝室到个人洗衣叠被,培养学生的“自理、自主、自立、自治”能力。近年来,学校又把建设健康、高雅的“宿舍文化”作为学校工作的大事来抓。组织了寝室美化大赛,开展了寝室联谊活动,并每月评比星级文明寝室,每学期推出示范寝室,每学年评比共青示范寝室。通过这些活动,培养学生守时惜时,互助合作,团结友爱,乐群容忍,创新争先的品格。

劳动教育是实施淬砺教育的主要载体。早在一百多年前,马克思就把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视为“全面发展人的唯一方法”。早期的春晖,生活是艰苦的,名师硕彦们在授课之余,经常带领学生参加田间劳动,把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也融入了他们的教育改革实践中。现在,各方面的条件变好了,学生们已经不再用锄头挑着铺盖走进校门。但是,劳动教育的传统不仅没有丢掉,反而不断地深化。学校校把加强劳动教育作为实施淬砺教育的主要载体。“清晨即起,洒扫庭除”已成为学生的自觉行动,学生承担250多亩校园的绿化、美化、净化工作。学校一直保留着十块学农基地,每星期安排每班一节劳动课学生进行花木栽培或蔬菜种植。学校还把校办厂的扣丝车间、校内畜牧场等作为学生学工学农基地,学生定期抽出一定的时间去参加劳动。学生在生产劳动中品尝了艰辛,磨练了意志,净化了灵魂,逐渐养成了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情感和珍惜劳动成果的行为习惯。

工酬助学是实施淬砺教育的崭新形式。春晖学生来自农村的约占三分之二,据统计,学生中来自特困家庭的比例在4%以上。针对这一实际,学校利用开展勤工俭学的有利条件,陆续推出几个项目,以自愿报名的方式,组织部分学生参加校内有偿劳动,实施工酬助学。学校成立了勤工俭学领导小组,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完善“工酬助学制”的若干意见》,明确了工酬助学的实施目的、实施原则和实施方式。工酬助学的组织由政教处专人落实,分项目确定、公告宣传、学生申报、择优录用、组织劳动、效果鉴定等步骤进行。“工酬助学”组织由政教处专人落实,劳动质量由总务处负责把关。工酬助学的劳动时间一般安排在下午第四节自由活动时间与周六、周日休息时间,劳动工具由总务处准备,劳动质量由总务处负责把关。学校经常性的“工酬助学” 项目有挑土劳动、食堂售菜卖饭“钟点工”两类,而且至今不辍,受到了同学们的热烈响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浙江教育报》对我校的“工酬助学”活动进行了报道,《光明日报》也就《学生要不要参加农田劳动》进行了讨论,并对我校的“工酬助学”活动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工酬助学”活动表明:“勤工”可获“助学”之功,若通过教育这台“放大器”,可奏“俭学”之效。

另外,开展体育锻炼、组织军事训练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身心素质,磨炼学生吃苦耐劳的意志和养成学生自觉锻炼的习惯,因而也是学校实施淬砺教育的有机组成。

(三)组织社会实践,锤炼学生的心志。

社会实践活动具有学校教育不可替代的广阔性和延伸性,它对学生人格的形成起奠基的作用。组织学生走出校们参加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能让学生在社会文化中完成人格建构,实现自我人格的提升。

课题组成员紧扣形势要求和学生实际,积极探索和创新社会实践,实现了对学校社会实践的活动制度创新、活动主题创新、活动形式创新和活动内容创新。在活动制度上,为使社会实践活动更加规范有序,学校于2000年制订出台了《春晖中学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制度》明确了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领导、目标任务、具体要求及评比表彰等事项。规定高

一、高

二、高三的每位学生每年必须参加累计十天以上的社会实践活动。在活动主题的确定上,做到始终能紧扣时代脉搏,呼应社会现实。2000年是迈向新世纪的第一年,学校确立了“真情拥抱新世纪”的活动主题。2001年,为进一步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确立了“公德伴我行,真情献社会” 的活动主题。2002年,为欢庆党的十六大,又确定了“长才迎挑战,礼献十六大”的活动主题。

在活动组织上,我们坚持灵活性、统一性的原则,做到经常活动与突击活动相结合;集中活动与分散活动相结合;要求活动与志愿活动相结合;校内活动与校外活动相结合。其中,近年来较为成功的组织形式有:

1、临时团支部活动。在节假日,我们打破班级的界限,以地域分布为依据,在相对集中的乡村、街道组成临时团支部,作为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主要组织。临时团支部一般由十人以上组成。

2、青年志愿者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是以青年为主体,在自愿基础上广泛参与的群众性精神文明活动。它以“热心献社会、真情暖人间”为主题,以“服务社会、完善自我”为宗旨,遵循“自愿参加、量力而行、讲究实效、持之以恒”的活动原则,提出“哪里需要服务,哪里就有志愿者;哪里有志愿者,哪里就有新风尚”的庄严承诺。青年志愿者活动在学校的重大活动和突击行动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3、夏令营活动。在2000年暑假,学校组织了为期一周的“生命之源”环保夏令营。2001年七月中旬,学校组织了为期十天的“科技之光”科普夏令营。2002年暑假,学校又组织了英语夏令营,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主要活动内容包括:

1、宣传活动。宣传文明新风,宣传法律知识,宣传春晖的办学特色

2、爱心行动。针对下岗职工、军烈属特困户、孤寡残幼和失学儿童,通过上门慰问、捐款捐物、义务劳动等形式,切实替他人排忧解难。如2000年除夕,家住杭州的春晖学子来到下城区敬老院与老人们共度除夕夜,《浙江日报》以《除夕孤老不孤单》为题做了报道。又如我校与校外的一位残疾老人结队,十几年如一日,定期为老人服务,帮助老人解决生活困难,《绍兴晚报》、上虞电视台多次予以报道。

3、义务劳动。根据条件,到农村、社区,去车站、码头等地方开展力所能及的义务劳动或为民服务。每逢节假日,学校团委都要组织学生走上街头、深入社区,清扫街道和居民区。2000年,学校组织部分学生到联丰集团、卧龙集团和阳光集团参加义务劳动,体验工厂生活。学校还经常组织学生到校办厂、学农基地进行劳动。

4、社会调查。通过调查、采访,了解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和深刻变化;了解各行各业新的追求、新的发展方向;还可了解社会上的一些热点、难点问题。

深入扎实的社会实践活动,把学生带出了校园的象牙塔,开阔了学生的眼界,使德育工作从学校灌输教育转变为学生自主的感知体悟,强化了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磨炼、自我约束的主体地位,满足了学生多方面的精神需求和身心发展的需要,收到良好的效果。一方面,学生通过对艰苦生活环境或艰苦劳动环境的体验和适应,感受劳动的艰辛与伟大,增强了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磨砺了吃苦耐劳的精神,锤炼了坚韧的品性和坚强的意志,增强了创业意识、竞争意识,从而产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学习欲望,改变“压力──反应”式的驱动下的学习套路,形成主动应变和进取的良性机制和健康抗挫的良好心态。另一方面,学生通过人、事、物的接触,体验劳动的价值与社会的意义,逐步形成尊重劳动、尊重他人、尊重社会,将自己融入社会、奉献社会的良好品德;通过了解社会的现实,激发忧患意识,增强社会的责任感,时代的使命感并把美好的愿望与情感化为高尚的行为。

四、培养基础道德,优化性格品质

品德是人的社会属性,它反映的是人的社会特质。正如马克思和恩格斯所说的:“特殊的人格的本质不是人的胡子、血液、抽象的肉体的本性,而是人的社会特质。”良好的个人道德品质是家庭美满、社会公德的基础;个人的道德品质也是其自身发展的基础,因此我们把基础道德建设看成是健全人格大厦的基石。品德是一种人格或个性心理现象,它的产生、发展以及变化受到个体的心理与生理的制约。培养基础道德必须遵循其自身的规律,应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道德。

品德的调节是一种自觉的调节,自律总是从他律开始的,规章制度是纪律的一种手段,是自律的起点。

学校十分重视制度文化的建设,因为“文化创造着行为的特殊方式”,“在历史和发展的过程中,社会的人改变着自己的行为方式和方法,并使其天生的素质和机能发生变化,形成和创造新的行为方式——特殊的文化方式”。(注1)新生入学第一天,参观校园,学习校史以后,就是贯彻《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争创文明班级公约》、《学生寝室纪律》、《升降国旗制度》、《膳厅用膳规定》、《自修规则》等一系列规章制度。把抓好“第一次起床、第一次出操、第一次上课、第一次集会、第一次就餐、第一次劳动”等“六个一”作为落实制度建设的起点,同时又注意不断创造重复良好行为的情境,坚持有意练习和指导,在“反复抓,抓反复”中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因为良好习惯的形成,是一个人的完整品德结构发展中质变的核心。

社会建构主义者认为:“教师是学校文化的重要因素之一,学校的整体文化环境通过教师而起作用。”(注2)人格需要人格的感染,道德需要道德的儒化。榜样的力量是无窜的,英雄模范是榜样,教师更是学生周围最活生生的榜样。教师的职业道德、价值趋向、行为习惯甚至对学生产生终生的影响。师德是师表之魂。学校通过制定“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师年度考核办法”、“优秀教师评选方法”等来规范、引导师德建设,还通过“学生评议老师”等方法来激励广大教师敬业爱岗,为人师表,成为学生最好的榜样。我们曾经作过一次毕业生择业意向(大学专业选择)的调查,发现春晖中学学生选择师范专业的比例远远高于其他学校,这同春晖教师良好师表形象的影响不无关系。

努力建设优良的班级集体,让学生在健康而富有活力的生态文化环境中养成良好的品德,是基础道德建设的又一成功的做法。班级是学校的一个细胞,但班级又是一个社会。共同的奋斗目标而产生的共同行动,以班主任为核心的坚强而又富有人情味的领导班子;正确的舆论导向制约着集体成员的行动,班级中的领头雁,带头羊,又起着同龄人中的榜样示范作用。以上都是建设良好班级文化生态的要素。我们充分注意到道德评价的导向和激励作用。出台了“分块评分、单项竞赛、综合考核细则”,“先进班级评选办法”、“优秀班主任评选办法”,《百名春晖学子评选办法》等制度鼓励和褒扬先进,还通过制度创新,如试行“班科会制”,“行政领导联系班级工作制”,任课老师的“章记”、“月记”参与德育等办法,使班级真正能够在学生基础道德培养中起到基地的作用。

良好的行为习惯要从小事抓起,从身边的事抓起。积极倡导树立“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道德信念,创设培养“慎独”、“慎微”的道德情感,以毛泽东同志说过的“一个人做一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为座右铭,进行深入细致的工作,以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稳定倾向性。如对拾金不昧品德的培养,我们表扬当众拣到的,更表扬无人时拣到的,表扬拾到几百元几千元的钱物交还失主的,也表扬拾到几元几角钱物上交的,重在强化这种精神。对帮助孤寡老人社会弱势群体,我们不仅在“三月新风月”组织各班开展行动,而且还让一些班级坚持把“送温暖活动”从高一做到高三毕业,还在毕业前夕挑选好接班人,使学生的扶弱济贫的道德信念变成稳定的道德倾向。这几年中,我们收到成百封来自全国各地的表扬信和许多锦旗、镜框,感谢、表扬春晖学子助人为乐、拾金不昧、济贫扶弱的优秀事迹,“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这是对学校成功开展道德人格建设的最好评价。

五、主要研究成果

(一)认识成果

1、德育工作观念的转变。研究认为:面对新的形势,学校德育工作要进一步转变观念,增强培养学生健康人格的自觉性。学校德育工作要树立教育为提高国民素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的目标观;树立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充分发展个性特长的质量观;树立只要符合社会和生产需要,能取得社会、生产、生活上的成功和成就的人就是人才的人才观;树立以人为本,尊重学生人格、个性、尊严、特征的学生观。

2、对德育工作中改革、创新的认识。研究认为:在学校德育工作中,应切实改革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一些弊端,如对德育目标、对学生教育的“高大全”和”理想化”、“一刀切”的要求和作法等。要从教育观念到教育内容、教育方法途径、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改革创新,必须把外部灌输和开发人的自觉性结合起来,采取启发式教育方法,强化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和社会化进程。

3.对德育功能与德育内容关系的认识。通过研究,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系统地认识和掌握德育的功能作用,即德育具有导向功能、转化功能、发展功能、塑造功能。从这四种功能及相互关系出发,正确研究和规定学校德育工作的基本内容和要求,克服过去德育工作中大而全、多而杂的填鸭式的教育方法和指导思想,使教育工作和学生思想品德教育遵循人的思想道德形成与发展现律,正确处理好诸种教育因素对学生品德形成的相互关系,以深刻影响学生世界观、人生、价值观的形成。

(二)实践成果

1、提高了学校的德育水平。通过3年多的研究实践,学校的德育工作跃上了新的台阶。春晖中学顺利通过浙江省文明单位复评,并被评为浙江省德育工作先进集体。获得了绍兴市社会实践活动先进集体、绍兴市青少年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集体等12个单项荣誉称号。

2、健全了学生的人格素养。随着学校德育科研的深入,德育水平的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日益显现,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提高,行为习惯改进,人格素养日益健全。学校中好人好事层出不穷,两年来,在省市级媒体的有关报道有30余篇。3年中,全校有36位学生受到省市级表彰。

3、完善了学校的人格教育模式。学校德育坚持以生为本,着眼学生全面发展,经过坚持不懈的积极探索,逐步形成一种以健全学生人格为目标,以情感培养为核心,以实践体验为途径,以学生主体性活动为载体,着眼于学生心灵改造和品格建塑的德育模式。从而丰富和完善了学校的人格教育模式。

4、优化了班集体建设。在课题实施过程中,各班加强了班级管理,积极探索民主管理模式,推进学生的自主管理,改善了班风学风。在两年中,有4个班被全国青少年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命名为“周恩来班”、“周恩来团支部”。有9个班被评为绍兴市或上虞市先进班级和先进团支部。

上一篇:高一语文庄子《秋水》文言文的知识总结下一篇:落叶优秀作文4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