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原理与方法》课程复习提纲

2024-05-21

《教学设计原理与方法》课程复习提纲(精选6篇)

篇1:《教学设计原理与方法》课程复习提纲

《教学设计原理与方法》复习提纲

2010年12月

一、教学设计概述

1、教学设计的定义是什么?谈谈你是如何理解的。

2、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是什么?

3、教学设计的内容包括哪些?

4、教学设计应用在哪些领域?试举例说明。

二、学习者特征与教学目标分析

1、学习者特征分析的内涵是什么?教学中通常需要分析学习者的哪些特征?

2、教学目标分类的代表性理论有哪些?

3、教学目标如何设计?

4、举例说明如何表述教学目标?

三、网络学习环境设计

1、网络学习环境的内涵是什么?

2、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基本构成要素是什么?举例说明。

3、试述网络学习环境的设计方法。

四、学习资源设计

1、学习资源的主要类型有哪些?它们的特点是什么?

2、WebQuest和专题学习网站的基本结构是怎样的?

3、如何设计学习资源?试举例说明。

五、教学模式与策略设计

1、什么是教学模式?什么是教学策略?教学模式的特点是什么?

2、自主学习策略有哪些?协作学习策略有哪些?

3、选择一种基于网络资源利用的教学模式,试用案例加以说明。

4、活动理论的核心思想是什么?学习活动设计时都有哪些内容?

4、什么是协作知识建构?试以一典型例子,说明应用协作知识建构进行网络教学设计的方法。

六、教学评价设计

1、教学评价的概念是什么?谈谈你是如何理解的。

2、教学评价的类型有哪些?

3、教学评价的取向有哪些?

4、教学评价的方法有哪些?试举例说明。

七、教学设计前沿与发展

1、绩效的含义是什么?试述以绩效为导向的教学设计方法。

2、教学设计的未来如何,走向何方?谈谈你的看法。

篇2:《教学设计原理与方法》课程复习提纲

——绝密级 本学科的历史: 学科萌芽期(1902——1922),钦定京师大学堂设师范馆

学科发展期(1922—1949)国文教学法和国文教材教法 学科彷徨期(1949——1944)把国文改为语文,在教学法和教材教法之间彷徨,学科内容没有很大发展。学科飞跃期(1978——今天)中学语文教学法 从操作技能的“教学方法”的研究。丰富为“原理,原则和法则”的研究。学科的性质的四个基本特点:理论性 实践性 综合性 时代性 3 学科的内涵特征:基础性 整体性 整合性 基础教育语文该学科的学习方法:①观察教学现象和教学案例,学习基础语文教学原理和方法。

②参与教学实践,在教学实践的亲身体验中,学习基础语文教学的原理和方法 该学科的性质: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

(1)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因此,语文具有工具性。语言是人类存在的方式,也是人类进行一切交往的工具,在学校里,语文是学生学习各门课程必须站我的学习工具,任何一门都离不开语文的表现形式,语文是学科之母,是一些学习的工具和基础。

(2)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语文具有人文性。人文性又叫人文净胜,是整个人类文化所体现的最根本的精神,是人文化创造的价值和理想,是对人的价值和生存意义的关注。

(3)工具性和人文性从来都是相伴而来的,语文学科在实施和完成语言交际工具任务时,也常伴随着人文性的实现,因此,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6 语文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知识和能力

过程和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意味着语文课程有这样的价值定位和价值转向

从关注文智活动到关注人的全面发展。从过去的 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到今天的 语文素养

从关注语文教育的结果到关注语文教育的过程。

语文课程实施的三个特征:① 语文教学是语言实践和语言训练的主要特征。

②语文教学是进行语言体验和语言感悟的教学

③ 语文教学是达成语言生成或语言创造的教学

从关注语文教育的显性目标到关注语文教育的隐性目标。7 语文教学的四大理念:

(1)本质理念——母语教学

(2)目标理念——语文素养

(3)内容理念——语文课程资源

(4)语文学习的方式理念——自主 合作 探究 8 什么是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是在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语文教学的目标概念。语文素养是一个复合的动态的 具有层级结构的概念。从语文能力到语文素养反应语文教学对教育本质的体现,教育以人的发展为本,语文教育业必须关注人的发展。

从语文能力和素养上解释语文素养 内容上

语文能力指的是 阅读 写作 口语交际能力,重在功用性,而语文素养概念宽泛,涵盖 字句积累 预感 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识字写字 审美 文化 人文精神等。什么是自主学习的概念和特征???

自主学习是学习者具有发自内心的学习欲望和动机,对自己学习过程进行监控,自己制定学习计划,选用学习方法及对环境 学习结果的反馈和净化学习。

特征有

第一

自主学习过程中 在教师引导下 参与并执行学习目标的制定 学习进度的规划和学习效果评价

第二

自主学习过程中 在教师启发下 积极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在问题解决的情景中学习投入感性 获得积极情感体验并形成内驱力

第三 在教师引导下

在学习过程中对认知活动能够进行自我监控,并调整。10 合作学习的概念和特征

什么是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为了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学习共同体中的成员既有分工又有合作的互助性学习。特征主要有一下几点:

第一 个人和集体责任共担,个人和个人,个人和集体之间有积极互动的共存关系。第二 合作学习必须基于沟通和交流

第三

合作学习的基础是

独立思考

探究学习

概念:指的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以独立思考和质疑为基础,对问题展开探究,追寻和发现的学习过程。

特点:① 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和质疑精神。

② 探究学习室学习者在探究,追寻和发现活动中的亲身体验和经历。

③ 探究学习的核心内容是使学生在探究中形成研究和思考问题的方法。12 语文教学的三大原则: 以学生为本 以学习为本 以文本为本 小学初中语文课程的总目标:① 爱国主义 社会主义 人生观 世界观价值观

② 认识中华文化,吸取文化素养,提高品位

③ 热爱祖国文字,掌握学习语文基本方法

④发展语言能力,同时发展思维能力,养成事实就是的科学方法

⑤主动探究学习,实践中运用

⑥学会汉语拼音,能说普通话。

⑦具备阅读能力,顺利表述自己的观点

⑧具备日常口语交际,学会使用工具书。高中课程的总目标: 积累整合 感受鉴赏 思考领悟 应用拓展 发现创新小初高语文课程理念:

①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② 正确把握语文教学的特点 ③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④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古代语文教学的主要原则: ① 因材施教 ②知行合一 ③学思结合 ④启发问难 ⑤顺性量力⑥循序渐进⑦积渐全尽力⑧博约相依⑨乐学善教 语文教学的双主体 1 实施的主体———教师

①素养层面 A 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

B具备深厚的知识素养

C具备富于创造的语文能力素养 ②理念层面:A 重视语文熏陶

B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

C掌握语文规律

③操作层面;A帮助学生构建只是能力结构

B改进语文学习的认知方式中小学语文教学常用方法:1 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方法:①讲授法②问答法③ 讨论法④点播法训练为主的方法:①练习法②诵读法③默读法

引导探究的方法;① 研究法②比较法③鉴赏法

直接感知为主方法:①演示法②参观法 19 语文教学设计的要素: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能力目标 情感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教学手段及方法

课时 教学过程:导入 品读感知 理解探究 运用拓展 20 识字教学的原则:① 识字与语言环境结合 ②识字与音形意结合③识字与直观实物相结合⑤识字与生活相结合⑥识字与写字相结合写字教学的原则:①写字和识字紧密结合②培养兴趣,启发自觉

③讲清要领,教师示范

④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21 识字写字教学的常用方法:

字音教学: 1借助拼音

2形声字声旁

3同音字 音近字比较词义和语境

字形教学:1 笔画部分分析

利用造字规律

儿歌字谜

字义教学法

直观演示法

比较辨析法

联系生活 语境 法

构字规律法写字教学方法 :讲授法 观察法 示范法 实践法 熏陶法 多媒体辅助法阅读教学理念:① 整体感知

②阅读对话

③ 个性化阅读

④ 语感教学 24 阅读常用方法: ①讲授法

②讨论法

③诵读涵泳法

解释:诵读法通过学生诵读,引导学生追踪作者创作动机,创作情况的过程;涵泳法是 亲身实践,沉浸其中,玩味体会,自得其乐的度数境界。涵泳是心 智 情 的全方位调动,一动一静,一内一外,互补互促。

④情景教学法

通过朗读 讲解 音响等手段。25 写作教学的目标:

一 激发动机,培养兴趣

二 发展写作主体的思维能力

三 鼓励表真情,说真话的个性表达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良好的写作习惯。26 写作教学方法的运用:

全过程写作的运用:① 前写作——写作准备

②潜写作——写作构思阶段

③显写作——写作成文阶段

二 集体作文教学法

三 情景作文教法

四 课内外一体化写作教学法

五 网络作文教法 口语交际教学的实施和方法 口语交际教学的要求:① 内容切合学生实际,社会实际。②创设多种口语交际情景 ③形成双向互动的交际方式

④突出实践操作性 ⑤ 教师引导要切实,精当。⑥利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口语交际的常用方法

① 聆听训练法 ② 听记 ③ 听写 ④ 听说 ⑤ 听辩 ⑥ 听测 ⑦ 听评 ⑧ 听赏

⑨ 模块融合 朗读 复述 讨论 口头作文 资料衔接: 《三字经》 作者 王应霖 特点:三字成句或者三字倍数成句,句句押韵,通俗易懂,朗朗上口。《百家姓》 作者 宋初任

特点: 四验体例,句句押韵,实用性强。3 《千字文》

作者

篇3:《教学设计原理与方法》课程复习提纲

关键词: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教学方法,问卷调查

一、引言

机械原理是机械类专业必修的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 它是研究机械的工作原理、构成原理、设计原理与方法的一门学科。 而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是对机械原理课程的实践性学习, 其教学效果直接影响后续专业课的学习及毕业设计的质量。 为了掌握机械原理课程设计的教学现状, 提高课程设计的教学效果, 为该课程的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提供依据[1], 我设计了《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教学质量调查问卷》。问卷主要涉及课堂教学环节、教学效果、学习情况等问题。 调查对象是该校已经学习了机械原理及机械原理课程设计课程的学生, 调查采取不记名的形式进行, 以自愿为原则, 共计108名学生参与填写调查问卷。

二、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教学方法及展开过程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 学生对机械原理课程设计课程的态度

调查显示, 学生对机械原理课程设计学时设置为20学时的安排认为合适的占78.7%, 这表明大多数学生都认可该门课程学时数。学生认为机械原理课程设计对于机械原理的学习非常重要的占34.2%, 重要的占50.9%, 一般重要的占14.9%。 这说明学生都意识到机械原理课程设计这门实践课的重要性。

根据调查结果, 有64.8%的学生希望该课程的理论教学与课程实践教学交叉进行, 有35.2%的学生希望先理论后实践。 这表明, 大部分学生不认可现阶段的课程设置的安排, 希望能在机械原理理论授课的间隙开展课程设计的实践课程, 这样学生及时地将理论知识在课程设计中加以应用, 教学效果可能更好。

(二) 学生对机械原理课程设计采取的方式的态度

调查结果显示, 83.3%的学生认为教师采取的分组进行学习的方式合理。 不过对于小组成员的人数存在不同的认识, 49%的学生认为4-5人合适, 35.1%的学生认为6-7人合适。在小组成员搭配方式的认识上, 55.5%的学生认为根据学习能力水平平均搭配这样比较合适, 37%的学生认为自由组合的方式比较可行。这表明, 学生认为在小组成员的组成上, 让学习能力稍强的, 学习主动性高的带动学习能力不够的, 积极性不高的学生, 这样相互搭配, 提高班级学生整体的学习积极性, 这样有助于提升教学效率。

77.8% 的学生表示选定的研究课题是经过小组成员共同商量采取少数服从多数的方式决定的, 87%的学生表示小组确定的选题是自己想做, 这说明采取分组讨论的方式能够满足学生对选题的需求。学生确定选题后采取任务分配的方式开展课程的学习, 其中76%的学生表示是根据组员意愿来确定任务的, 其余的学生表明是由小组长指定的任务。根据自己的意愿确定任务的学生表示, 69.4%的学生是选择自己会做的, 而30.6%的学生选择有挑战性的任务。这表明我们的学生在学习的态度上都比较求稳, 自信心不足, 教师在之后的教学中需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和学习主动性。

(三)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展开情况调查结果与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 学生认为自己的选题难度大的占51.8%, 适中的占48.2%。 绝大多数学生认为对方案进行运动分析和动态静力分析这样的计算难度较大, 还有少数学生认为进行CAD绘图较困难, 这充分表明, 学生在进行机械原理理论课程的学习时, 对于运动分析和受力分析这两章节的学习深度不够, 平时对CAD绘图的锻炼强度不足。教师要加强学生对CAD绘图的练习, 同时在机械原理课程的教学上要进行必要的改进, 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抽象的物理知识。

关于选题任务范围应该涉及哪个或者哪几个机构较合适的问题上, 同时选择了连杆机构, 凸轮机构, 齿轮机构这三者的占37.8%, 选择了其中两个的占42.4%, 其余的只选择了一种机构。这充分表明学生希望选题能够应用到理论课程上所学的三大类机构类型。 因此, 教师在布置选题上需要更加严谨, 能够覆盖所学的至少2种机构类型, 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得以充分的锻炼和提高。

在绘图过程中 “你能准确使用新标准”这个问题上, 可以的占44.4% , 不可以的占55.6%。 “如果你能使用新标准, 那你采取的途径是什么? ”针对这个选项, 9.2%的学生因为以前学过所以会, 53.7%的学生选择查阅以前的教科书, 35%的学生选择上网搜索答案, 2.1%的学生选择请教同学或者教师。 学生在课程设计过程中, 遇到不会的问题的解决方式是:请教老师或者同学的29.6%, 上网或者图书查找的占64.8%, 自己思考解决的占5.6%, 没有解决的占0%。 这表明虽然部分学生对于新国标的概念及应用认识不深, 但仍有学好该课程的主观能动性, 这就为该课程的教学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在能否准确使用课本上的关于构件、运动副等的符号来画机构运动简图的问题上, 27.8% 的学生表示完全可以, 72.7% 的学生表示有时可以。 这说明学生对于机构运动简图的绘制这个知识点掌握情况一般, 教师在进行理论授课的过程中要注意加强这个知识点的练习。 关于“你能根据功能要求准确提出相应的机构类型”这一问题, 学生认为完全可以的占12%, 有时可以的占77.8%, 不可以的占10.2%。 在 “你能根据所选题目的功能要求进行机构组合吗”这个问题上, 学生认为完全可以占16.6%, 有时可以占79.6% , 不可以占3.8%。 这表明学生对机械原理课程中所讲授的机构类型的掌握不够,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将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 使学生对机构有更深入的了解。

(四) 学生的机械原理课程设计学习情况

在课程设计的开展过程中, 36.1%的学生认为抄袭主要集中在初期计算过程中, 40%的学生认为集中在绘制草图或者CAD绘图过程中, 23.9%的学生认为在编写设计说明书的过程中。从学生的课程设计实践过程和提交的设计说明书情况上看, 确实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抄袭现象, 从学生自己反馈的情况表明, 教师应该要加强惩罚力度坚决杜绝抄袭的恶习, 树立良好的学习风气。

学生认为参与课程设计的人非常多和比较多的占58.3% , 比较少和非常少的人占41.7%; 学生认为没有参与课程设计的原理是不感兴趣的占24%, 理论课没有学好的占76%。这表明, 多数学生对于课程设计的实践学习具有较为浓厚的兴趣, 愿意参与其中, 但是对于理论课程的掌握情况不够好导致对于课程设计也缺少了自信和兴趣。 因此, 教师应该加强理论课程的教学建设, 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抽象的理论知识, 为实践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学生在做完课程设计后, 完全明白了该课程的各个任务之间的逻辑关系的占16.7%, 部分明白的占83.3%, 不明白的0%;课程结束后, 30.5%的学生表示收获非常大, 61.1%的学生表示收获比较大。 这表明绝大多数学生对自己这学期的机械原理课程设计的学习收获较为自信。

三、分析与小结

(一)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教学效果较为理想, 但是教学方式比较单一

教师在拟定课程设计的选题时要难度相当, 能够涵盖理论课程上所学的机构类型, 使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对所学的机构类型有个全面的认识。 另外, 采取分组进行的方式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水平, 使各个小组能力水平基本相当, 小组内部能够互相帮助, 互相激励, 提高学习效果[2]。

(二) 学生的理论学习能力有待提高

多数学生对于机械原理课程设计的学习具有较为浓厚的兴趣, 也给予了极高的重视度, 且多数学生的学习动机端正, 具备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但是由于机械原理理论课程的学习深度不够, 直接影响了学生对于机械原理课程设计实践的自信心, 教师应该针对机械原理课程学时少的现状, 对教学内容进行较为有效的处理, 使得课堂教学重点突出, 有效化解难点, 理论联系实际和考试评价方面还需要进行改进。 讲授法仍是课堂教学最常用的方法, 但是要注重课堂教学的启发性和互动性, 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合理运用亟待加强[3]。

同时, 要注意机械原理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衔接, 对于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学生来说, 机械制图, 理论力学, 机械设计液压原理等课程是机械类学生的技术基础知识。 把这些课程的知识点串起来, 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开展学习活动, 是机械类课程教学的难点, 也是我们教师接下来需要努力的方向之一。

参考文献

[1]袁新梅.《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 (3) :345-346.

[2]宜亚丽.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教学改革的探索[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z1) :51-53.

篇4:《教学设计原理与方法》课程复习提纲

【关键词】微机原理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6-0204-02

一、引言

随着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的发展,单片机技术在智能仪器仪表、智能传感器、数据采集与处理、家电和计算机控制系统[1]等领域被广泛应用,工程类专业尤其是计算机应用、电子信息工程、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表、机电一体化等专业的学生学习和掌握单片机应用技术是十分必要的。在现行的教学体系下,“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教学偏重于单片机原理及系统各部件的介绍[2],在系统性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使得学生在后续课程学习和毕业设计中应用单片机知识的能力显得比较薄弱[3]。因此,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单片机应用能力,掌握单片机应用技术,就成了当前“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这几年的“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教学实践中,运用系统论的观点,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改革统筹考虑,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实现了课程教学效果的显著提高。

二、教学现状与分析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按照 “结构”、“指令”、“编程”、“接口应用”的体系进行授课。由于目标不明确,学生普遍反映课程内容庞杂、头绪纷乱、枯燥无味、无所适从,无法形成单片机应用系统的完整概念。另外,“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作为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强的课程,课程教学分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两部分,理论教学基本上以讲授方式为主,概念多、内容抽象,并且各部分知识衔接紧密;实践教学多为验证性实验,学生在实验中被动地输入程序、验证结果,其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不可能得到有效的锻炼,不能达到实验的目的。在课时有限的情况下,教学效果不理想,学生普遍感到难学。

三、课程教学方法探究

针对以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学校实际,改进 “微机原理与接口”课程的教学法:以单片机应用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把学习理论与知识应用、实践需求紧密结合起来。

1. 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CAI)

“微机原理与接口”是一门理论抽象并且实践性强的课程,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CAI)极大地增加了知识的传授量,并改变了学生获取知识的手段和方法。比如将难理解的芯片内部结构图和时序图用多媒体课件讲解,可以使学生更深刻地领会;单片机系统硬件连接可以利用PROTEL电路CAD绘图软件,教会学生自己绘制原理图并输出PCB电路板,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为今后实验课和课程设计打下了基础。实践证明采用丰富多样的计算机辅助教学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体会到单片机应用的方法套路,从而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2.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微机原理与接口”课程对初学者来说比较难学,在教学中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中可经常向学生展示或分析一些我们身边单片机产品,通过剖析系统的结构功能并与授课内容联系起来以培养学生的兴趣。比如分析教学楼的大屏幕显示系统讲解单片机LED显示;分析超市收款机来讲解单片机的液晶显示和事务处理功能等等;此外还可有意识地把一些单片机相关科研项目展示给学生,并鼓励他们参与其中的工作。当然兴趣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为此在教学中还可通过组织单片机兴趣学习小组,开展学习竞赛,进行单片机小制作等方式激励学生保持对单片机的持久钻研精神。

3.因材施教,加强师生互动

单片机的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不仅需要教师耐心地授课和讲解,更重要的是师生之间的互动学习交流,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兴趣而且能巩固教学效果。由于学生的基础和接受能力不同,在教学中应因材施教,进行多层次教学。根据学生的能力差异,制定不同的目标,在知识点的难度和深度上进行调整。比如章节授课结束时,要求每个学生提出三个以上的问题反馈给教师,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具体学习状况。对于不同层次不同基础的学生,利用指导和个别辅导的机会,提出不同的要求,提供不同难度的题目,使学生的能力持续提高。教师应密切注意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表现,及时对学生做出评价,不断调整,重新分层,以充分挖掘不同层次学生的潜力,这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保证。

4. 培养学生基本的科研能力与创新精神

“微机原理与接口”作为电类和其他相关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不仅要求注重学习单片机基础知识,而且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创造能力。教学过程中,在学生之间组成科研兴趣小组,讲授科研工作如何开展,鼓励学生培养自己甘于吃苦、敢于创新、勇于献身科学的精神。教会学生解决困难的三个办法:首先靠自己去解决,比如到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到期刊网查阅文章、上网搜索问题等等;其次到单片机网站、单片机论坛发问题贴等待高手答复;最后实在不行才去请教教师。这样可以培养自己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结束语

通过改进教学方法,不仅提高了学生对单片机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觀能动性,而且丰富了教学手段,提高了教学效果。不少学生反应通过课程学习不仅学到了单片机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学到了如何学习钻研的方法,提高了自己的知识应用能力和科研能力。

参考文献:

[1] 陈刚.高职单片机教学的新思路[J].广州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

[2] 石建华.单片机原理与应用技术[M]. 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7.

篇5:物理课程与教学论复习提纲

(一)基本内容

一、绪论:

1、物理课程与教学论的课程性质P001(1)物理课程与教学论是一门由物理学、教育科学、心理学、哲学和现代教育技术相结合的综合性的边缘科学。

(2)物理课程与教学论是一门具有综合性和实践性特点的边缘性和理论性的学科。(3)物理课程与教学论还是一门新兴的发展中的学科。

2、课程(教学)目的P001 使学生学习现代物理教育的基本理念和思想,掌握物理教学的一般规律和方法,进行教学技能的初步训练,为顺利从事中学物理教学和教学研究,成为合格的中学物理教师奠定坚实的基础。

3、研究对象(补充):

它主要研究中学物理课程与教学的理论与实践。具体有:中学物理教学的目的任务、中学物理的内容和体系、中学物理教学过程的规律和原则、中学物理教学方法和手段、中学生学习物理的心理特征、物理课堂教学和物理活动课程、物理教学评价、物理教师的备课和教学研究等。

4、课程内容:广义(补充):

(1)物理教学(概)论;(2)中学物理教材分析与研究;(3)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研究;(4)物理教学技能训练等。狭义(具体P002)

研究跟物理课程与教学有关的各种理论,把它们应用于物理课程与教学的实践;对物理课程与教学的实践进行进行总结和理论概括。具体选编了12个专题

5、课程学习方法P002-003。

(1)思想上要认识并重视这门课程的重要性(§0-4)

(2)学好相关科学并注意处理好与相关学科的关系。特别要处理好与教育心理学及物理学的关系。我国传统的教学论受苏联的影响较大(德国的赫尔巴特),新课程改革主要是借鉴美国的教学论(杜威)。

(3)学好相关实践课程(教材分析、教学技能与实验技能训练等)、积极参与中学物理课程与教学实践

没有理论的实践是盲目的,没有实践的理论是空洞的(纸上谈兵与纸上练兵是不够的)

(4)与时俱进,不断吸取先进经验,广泛收集积累资料

学会反思、学会合作。教学资源与学习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课程教学的基石。

二、物理教学目的

1、物理课程的界定(什么是物理课程,补充):

物理课程是指物理学科的总和及其进程。

2、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补充):

(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 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3)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4)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5)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6)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3、中学物理课程的核心理念P004 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

4、确定物理学教育目的的依据P016-017(1)物理学的性质

(2)物理素养人才的社会性需求(3)物理学习者的发展需求

5、物理教育基本目的P017-020(1)为社会培养具备合格的物理素养的人才

a.社会需要有创新精神的基本功扎实的物理学研究的人 b.社会各行各业对具备基本物理素养人才的需求 c.社会对从事物理学教育人才的需求(2)促进物理学习者的发展

6、初中物理课程总目标P020(1)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发展对科学的探索兴趣,在了解和认识自然的过程中有满足感及兴奋感;

(2)学习一定的物理基础知识,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在解决问题或作决定时能尝试运用科学原理和科学研究方法;

(3)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具有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乐于参与和科学技术有关的社会活动,在实践中有依靠自己的科学素养提高工作效率的意识;

(4)具有创新意识,能独立思考,勇于有根据地怀疑,养成尊重事实。大胆想像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5)关心科学发展前沿,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树立正确的科学观,有振兴中华、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7、初中科学课程总目标(补充):

(1)保持对自然现象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养成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的生活态度;(2)了解或理解基本的科学知识,学会或掌握一定的基本技能,并能用它们解释常见的自然现象,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初步形成对自然界的整体认识和科学的世界观;(4)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初步养成科学探究的习惯,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5)形成崇尚科学、反对迷信、以科学的知识和态度解决个人问题的意识;

(6)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并能关注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影响。

8、高中课程总目标P021(1)学习终身发展必备的物理基础知识和技能,了解这些知识与技能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关注科学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2)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自主学习能力,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能运用物理知识和科学探究方法解决一些问题。

(3)发展好奇心与求知欲,发展科学探索兴趣,有坚持真理、勇于创新、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有振兴中华,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社会责任感。

(4)了解科学与技术、经济和社会的互动作用,认识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有可持续发展意识和全球观念。

9、中学物理将基础知识分为三个层次P023

中学物理对知识的教学要求有哪三个层次(补充):知道(知识)、理解、掌握。

10、论述题:就自己试教、听课或做中学物理实验中的体会,举例谈谈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或实验能力。P023-024

11、能力的分类与特征(补充):

认识能力(感知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活动能力。能力具有:实践性、综合性、渐进性等特征。

12、中学物理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哪些能力(补充):

(1)观察、实验能力,(2)思维能力、(3)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践能力)、(4)信息能力(收集、加工、交流)、(5)创新能力(意识)。

13、论述题:结合实例论述如何在物理教学中具体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P029-032(1)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2)要让学生获得科学探究的成功体验(3)要恰到好处地融合物理史实

(4)在物理教学中要突出人文向善意蕴

三、物理课程标准

1、课程标准的概念P036-037 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的建议。

2、物理课程标准的构成P037-038(1)前言:引言、课程性质、课程基本理念(从课程目标、结构、内容、实施、评价)、课程设计思路等

(2)课程目标(3)内容标准(4)实施建议

3、初中物理课程基本理念P042。

(1)注重学生发展,改变学科本位;(2)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3)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4)注意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5)构建新的评价体系。

4、初中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补充):

(1)面向全体学生;(2)立足学生发展;(3)体现科学本质;(4)突出科学探究;(5)反映当代科学成果。

5、高中物理课程基本理念P043。

(1)在课程目标上注重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2)在课程结构上重视基础,体现课程的选择性;(3)在课程内容上体现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4)在课程实施上注重自主学习,提高教学方式多样化;(5)在课程评价上强调更新观念,促进学生发展。

四、中学物理教学过程和教学原则

1、教学过程中的三要素(四要素和五要素,补充):

构成教学过程的要素有主体-学生、客体-教学内容、媒体-教师和各种教学手段等。三要素:学生,教师,教学内容;四要素:加上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五要素说:加上道德心理气氛如校风、班风、学风)。

2、教学过程的规律性(补充):

(1)教学的认识性(教学过程的本质:教学过程一种认识过程);(2)教学的双边性;(3)教学的教育性;(4)教学的发展性。

3、中学物理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P067-072。

(1)中学物理教学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

a.是获取必要的感性认识的重要途径 b.是激发学习物理兴趣的重要手段 c.是培养科学探究能力的重要过程

(2)中学物理教学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中心(以前说法:以形成概念、掌握规律和发展能力为中心)

a.让学生掌握以概念和规律为核心的基础知识 b.让学生经历物理概念和规律形成的过程 c.让学生养成科学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3)数学方法与物理模型的结合是物理教学的重要手段

a.多数物理概念既具有质的规定性,又有量的规定性

b.物理概念和规律都是人们对一定物理事物和过程的意义建构。

4、中学物理教学常用的教学原则P072-084。

(1)科学性原则P072-073:

a.原则的内容;b.教学中如何贯彻:确保教学内容的科学性;物理教学过程要符合认识的逻辑;必须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待教学。(2)有序性原则P073-074:

a.原则的内容;b.教学中如何贯彻:把握教学内容的序;抓好教学过程的序;遵循学生学习的序。(3)直观性原则P074-075:

a.原则的内容;b.教学中如何贯彻:恰当选择直观手段(三类,实验、实物、参观;模型、图片、视频;直观语言);要直观显示物理事件的内在联系、运动和发展过程;生动的直观要恰到好处地过渡到抽象的概括(这是关键与目的)。(4)积极思维原则P075-076 a.原则的内容;b.教学中如何贯彻:全面规划教学任务;创设问题情境;坚持启发教学。

(5)目标整合原则P076-078 a.原则的内容;b.教学中如何贯彻:从三个维度设计教学过程;把三维目标融合起来处理问题;从三个维度来测量与评价学生学习成就。(6)注重自主学习和科学探究的原则P078-080 4 a.原则的内容;b.教学中如何贯彻:思想上重视自主学习和科学探究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建立平等的、民主和谐的教学情境;尽可能增加学生的独立探究活动量;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科学探究能力(7)突出物理学特点和加强物理实验原则P080-082 a.原则的内容;b.教学中如何贯彻:重视并加强实验教学;提高科学探究的质量,关注科学探究学习目标的达成;关注物理学知识本质和科学价值观的教育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和规律的教学。(8)贴近生活、联系实际的原则P082-084 a.原则的内容;b.教学中如何贯彻:把学生感兴趣的生活和社会的物理问题引入教学;理论与实际相联系,学与用相结合;在教学中融合STS(科学、技术、社会)教育。

5、论述题:举例说明如何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开展启发式教学。PPT

五、物理教学方法

1、根据教学的具体组织形式将物理教学方法分为P087。(物理课堂教学的基本方法(教学方式))

*补充(不考):以上均为认知类的教学方式,与动作技能有关的教学方式:示范-模仿、练习-反馈,与情感态度有关的教学方式:直接强化法、间接强化法。

2、讲授法教学的优缺点及运用的基本要求P088-090 主要优点:充分发挥老师主导,能使学生短时间获得大量知识信息。(信息量大,“教学效率”高)

主要缺点:学生相对被动,能力不容易得到锻炼。

运用的基本要求:(1)合乎科学,用词准确,(2)合乎逻辑,严谨有序,(3)启发思维,培养能力,(4)简明具体,形象生动。详见教材

3、谈话法教学的优缺点及运用的基本要求P091-093。

主要优点:有利于唤起和保持学习兴趣和注意,便于激发思维,培养语言表达能力;便于了解学生情况。

主要缺点:课堂发言容易被好学生占据,补:不利于动手能力培养。

运用的基本要求:(1)问题要有层次性和连贯性(2)问题必须题意清楚,要求明确,(3)问题要切合全体学生,(4)问题要有思考价值,(5)要及时做好小结。

4、讨论法教学的优缺点及运用的基本要求P093-096。

主要优点:除具有谈论法优点外,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与交流能力。主要缺点:补:比较费时(有时要预先准备),教学过程较难控制。

运用的基本要求:(1)精选讨论问题,选教学中的重点、难点、疑点、歧点,及和教学内容相关的社会中的焦点或热点等问题(2)创设良好的讨论氛围,(3)适时引导讨论,(4)做好讨论小结。详见教材,(5)可单独使用,也可和其它方法合用。

5、(补充)教学方法思想演进:教会---学会---会学。

6、物理探究式教学的一般过程P100-102。

(1)发现并提出问题(2)猜想与假设(3)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

(4)进行实验与搜集证据(5)分析与认证(6)评估(7)交流与合作

7、中学物理教学方法综合运用要遵循的五条原则P104-107。

(1)要符合现代教学理念(四大理念)和教学目标(三维目标)(2)要体现教学内容的特点(3)要符合学生的特点(4)要切合教师的教学素养(5)要切合其它教学条件

8、(补充)改革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启发和探究,(1)注入式——启发式——实验探讨式;(2)启发式教学——研究性学习。

9、国内外典型的教学方法及倡导者:

国外:发现教学法(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2)程序教学法(美国实验心理学家:斯金纳);(3)掌握学习教学法(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范例教学法(西德教育家:瓦〃根舍);(5)发展性教学法(苏联心理学家:赞可夫);(6)指导学习教学法(美国心理学家:加涅);(7)建构主义教学法(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

国内:(1)启发式综合教学法(苏州大学:许国梁教授);(2)目标教学法(借鉴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等人的掌握学习理论)。

六、物理教学手段

1、教学手段选择的基本依据P109-110。

(1)依据教学目标(2)依据教学内容(3)依据教学对象(4)依据手段特性(5)依据教学条件

2、中学物理常见的传统教学手段P93。

教科书;黑板;实物 标本 模型;报刊 图书 资料;图表 照片 挂图

3、教材分析要求P112-113。

(1)泛读物理材料,了解教材体系;(2)通读物理教材,建立总体认识(3)细读物理材料,进行整体分析;(4)精读每节教材,进行精细分析

4、教材分析基本思路(原则)P113。

脑中有课标、心是有教材,眼中有学生

5、板书的基本要求P116。

条理清楚、纲目明晰、简明扼要、重点突出;书写工整、字体规范、板面整洁;板书须与讲解、实验等紧密配合;板书要有计划、有准备;板书后应复查。

6、物理板书的基本形式P116-118。

纲目式板书;网络式板书;列表式板书;推理式板书;图示式板书。

7、中学物理常见的现代教学手段P93。

视听媒体:幻灯;投影;录音 录像;电视 电影;CD VCD;摄像系统

综合媒体:微格教学系统;语言实验系统;CAI系统;多媒体计算机;技术系统

8、电视录象教学的优点与注意点P124-126。

优点:(1)电视录像具有声、形、色并茂的特点,(2)电视录像可以按照人的意志使用各种特技手段,(3)电视录像可以直接表现自然界和实验中各种各样的物理现象及变化,(4)电视录像能够弥补课堂演示的局限。注意点:(1)电视录像教学要注意选题

(2)电视录像要与实验教学相配合(3)电视录像要与讲授相配合

5、计算机在物理教学中的运用P127-128。

七、物理学习的心理分析与学习方法(补充)

1、奥苏贝尔的学习动机类型:

奥苏贝尔认为学习动机就是学习的一种内驱力,为此他将学习动机分为(1)有认知内驱力;(2)自我提高内驱力;(3)附属内驱力等三种。

2、中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类型:

(1)直觉兴趣、(2)操作兴趣、因果认识兴趣、(4)概括认识兴趣。(学习兴趣的类型:直接兴趣、间接兴趣)。

3、中学生学习物理的主要思维障碍:

(1)思维品质不高引起物理认知上的主观片面性,其中有:⑴前概念的干扰和负迁移;⑵表面的、非本质属性困扰物理概念的正确形成;⑶隐蔽因素的忽视和干扰造成思维混乱;⑷凭主观臆断来理解物理知识,未抓住其本质联系;⑸习惯思维定势的影响,心理惰性使思维受阻;⑹错误地运用相似思维和类比推理,把思维引向岐途;⑺处理物理问题的数学化倾向。(2)非智力因素不键全所引起的物理学习障碍,其中有:⑴学习动机不明确影响物理学习兴趣的增长;⑵意志不坚定影响物理学习情感的形成;⑶不良的习惯影响物理学习素养的提高。

4、培养学生学习物理兴趣的基本方法(主要途径):

(1)教材编写要能激发学生兴趣;(2)教学语言要能激发学生兴趣;利用实验激发学生兴趣;(4)利用各种史料和佚事激发学生兴趣;(5)利用课外 活动激发学生兴趣。

5、如何指导学生掌握恰当的学习方法:

(1)指导学生学会阅读物理参考书的方法,具体有:⑴划读法、⑵画读法、⑶注读法、⑷比读法、⑸做读法,⑹泛读与精读;(2)指导学生掌握记课堂笔记的方法,具体有:⑴记讲课提纲、⑵记解题思路、⑶记老师对某些问题所做的论据充足、连续性强的解释、说明和补充内容(或记一些实验设计);(3)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记忆方法;(4)指导学生掌握物理量的结构要素;(5)指导学生掌握物理公式。

八、物理教学设计

1、教学设计的主要环节P233。

分析教学需求,制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策略,开展教学评价

2、中学物理备课的主要内容(补充):

(1)备教材、(2)备学生、(3)备方法、(4)备实验(教具和实验的准备)。

3、物理教学课时计划(教案)的内容P240-241:

(1)授课(教学)课题;(2)授课对象与时间;(3)课型与学时;(4)教学目标;(5)教学重点和难点;(6)教具与实验;(7)教学过程(是教案的主要部分,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步骤和时间分配、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运用等;(8)板书(面)设计;(9)课后教学分析(教学反思或备注)。其中教学过程一般包括:(1)教学内容、(2)教学步骤和时间分配、(3)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运用等三个主要内容。

4、物理教学说课的内容与过程P243-244。

(1)点明课题

(2)说教材、学情、目标与重难点(说教材 说学情 说目标 说重点和难点)(3)说整体设计(4)说过程

九、中学物理教育见习与试教(补充)

1、教育见习的主要内容:

(1)教学见习;(2)班主任工作见习;(3)第二课堂见习;(4)教育教学调查研究见习。

2、试讲的方式:

按试讲范围试讲方式可分为:(1)个人试讲;(2)小组试讲;(3)全班试讲。

3、试讲(教)的程序(或阶段)P183-184:

试讲的程序一般分为三个阶段:(1)备课;(2)试讲;(3)开评议会。

十、中学物理教学研究:

1、开展中学物理教学研究的意义P299。

(1)开展教学研究是教师由“教书匠”转变为“教育家”的前提条件,是教师持续进步的基础,是教师提高教学水平的关键,是创造性实施新课程的保证。

(2)是深化物理课程与教学改革的需要,是物理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是促进物理教学有效性的需要。

2、物理教学研究过程P303-311。

(1)物理教学研究选题P304-306(2)物理教学研究的文献检索P306-307(3)制订研究计划P307(4)实施研究计划P308(5)分析资料P308(6)撰写研究报告和论文

3、教学研究报告的基本结构与格式P309-311。

题目、前言、正文、结论与讨论、引文注释和参考文献、摘要、关键词

4、教学研究报告的撰写过程P309-311。

(1)草拟写作提纲(2)撰写初稿(3)修改与定稿

5、中学物理教学研究的主要方法P311-318。

思辨研究、描述研究、实验研究和开发研究

十一、中学物理实验教学

1、中学物理实验常用方法P138-141。

(1)观察法,(2)控制变量法,(3)放大法(机械放大、电放大、光放大),(4)转换法,(5)模拟法,(6)留迹法,(7)理想化方法,(8)累积法,(9)替代法,(10)外推法。

2、中物理物理实验类型P141-145。

(1)技能训练实验、测量性实验、验证性实验和探索性实验(按实验知识、技能、能力等训练的目的和功能的标准来分类)

(2)常规物理实验与数字化实验(按物理实验是否要用到信息技术的标准来分类)(3)“学生实验”、“实验”、“演示”、“做一做”、“问题与练习”等(高中物理教材中的实验,根据它们在物理学中和物理教学中的地位、难易程度、用时长短、学校的器材条件,可分成以上几类)

(4)课内实验和课外实验。课内实验又可分为:演示实验、学生实验和边学边实验(或称边教边实验)

3、演示实验教学的作用P145-146与教学要求P146-148。

作用(1)利用真实主、形象、生动的演示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兴趣和学习欲望,(2)利用演示所展示的现象和过程向学生提供必要的感性认识,(3)帮助学生透过表面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4)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观察、思维、动手)。要求

1、切合课题,目的明确

(1)如果运用演示实验的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对即将研究的问题产生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那么演示实验就应该具有生动有趣,发人深思的特点。(2)如果运用演示实验的目的在于给学生形成概念、发现规律提供必要的感性素材,演示实验就应该具备实验条件明确、演示层次分明、突出本质联系的特点。

(3)如果运用演示实验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深化、巩固所学的概念、规律,演示实验应该突出其思考性和扩展性的特点。

2、生动有趣,启发思维

要在新、奇、险、迷上下功夫

3、现象清楚,效果明显

(1)仪器的尺寸尤其是观察部分的尺寸要足够大,灵敏度要高,仪器放置高低合适,使全班学生都能看清楚。必要时可采取适当的广大手段。(2)物理过程的变化要显著。

(3)被观察的主体要对比强烈,易于分辨。(4)演示的过程要尽可能直观。

4、安全可靠、确保成功

4、边教边实验的教学特点P151-152和教学形式(用途)P152-153 教学注意点(补充):⑴实验仪器及过程不应太复杂、操作技术要求不高、实验时间不宜过长、实验的危险性要小成功率要高、实验仪器易得数量足够;⑵只有做好充分准备才能使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⑶要估计到课堂教学中可能发生的问题,以便灵活而顺利地进行教学;⑷应事先准备好足够的仪器,发动学生一起做;⑸应灵活地运用教学方式。

5、学生分组的教学要求P154-155。

(1)中学设置学生分组实验的目的:让学生学习实验的基本知识与技能,训练实验的科学研究方法和态度。

(2)中学进行分组实验的基本要求:

a.了解基本仪器的构造和原理、能正确使用基本仪器,能按实验步骤正确操作,能排除实验中出现的一般小故障;

b.能正确选择观察目的、内容和方法,如实验记录观察现象和数据; c.初步具有发现问题、提出实验研究课题的能力; d.根据实验目的,设计并讨论实验方案;

e.掌握实验原理,能编写合理的实验步骤,会设计记录表格;

f.能用记录测量数据,能正确运算和描绘图线,会用正确的方法处理实验数据; g.学会初步分析、处理实验数据,推理出结论; h.会写实验报告;

i.培养认真严谨、实事求是,遵守实验室纪律、爱护仪器等良好的态度品质。

6、学生分组实验的教学基本过程P155。

(1)课前准备阶段及要求:预先做好教学的组织工作;预先对实验小组的器材做好检查,并准备一些备用器材;熟悉掌握仪器的操作规范,预见学生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2)课内操作阶段及其要求 a.对学生的要求(检查仪器数目,认识、熟悉所用的仪器;按照实验仪器、实验内容的要求,安装调整仪器装置;按照操作规范进行操作、测量和记录;记录的现象和数据经检查后,拆除整理仪器)b.对教师的要求(巡回于学生实验小组之中;根据实验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操作示范;注意引导学生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注意培养学生缌观察的习惯)(3)总结阶段及其要求

7、学生分组按编组方式可分为(补充):

(1)并进式实验(2)轮换式实验(3)复式实验

十二、物理概念与规律教学

1、物理概念与规律教学的重要性P168-171。

(1)物理概念和规律是学生学习物理的主干知识P168-169(2)物理概念和规律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P169-170(3)物理概念和规律是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重要过程P170(4)物理概念和规律是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重要载体P170-171

2、物理概念与规律教学的教学要求P171-173。

(1)知道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引入的必要性P171-172(2)经历物理概念形成和物理规律发现的过程P172(3)会用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分析和解决问题P173

3、物理概念教学的过程P173-179与注意点:

注意:物理概念多种多样,要根据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环节。另外,物理概念教学还应注意阶段性,要循序渐进,逐步加深,不断深化概念。

4、物理规律教学的过程P179-187与注意点:

注意:物理规律也有多种多样,也要根据实际情况采用灵活的步骤和方法。要在不同的情境中运用物理规律。

5、建立规律的常用方法P180-183。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a.常用方法之一,实验法 b.常用方法之二,举例法(2)经历过程,探索规律(建立规律的方法有)

a.实验归纳法 b.假设验证法 c.单逻辑演绎法 d.类比推理法(3)确切表述,理解规律

a.物理规律的表述(物理规律条件性表述、定性表述、定量表述、系数的特定意义)

b.理解物理规律

1)让学生经历规律的发现过程

2)引导学生对规律表述关键词和物理量的推敲 3)明确物理规律适用条件

4)引导学生对相关物理规律进行分析与比较,明确它们的区别联系

5)让学生将物理规律的文字表述、数学公式和图象互译,加深理解物理规律的意义(4)应用规律,巩固深化 a.通过习题运用规律

b.运用规律解决生产生活中问题

注意:

1、物理规律也有多种多样,也要根据实际情况采用灵活的步骤和方法。

2、要在不同的情境中运用物理规律。

6、物理课程导入基本方法(补充):

运用实例、温故知新、演示实验、求异联想、理论推导、列举不足、设置悬念、讲述故事。

十三、物理练习与复习的教学

1、物理练习在教学中的功能P195-196。

(1)认知的功能:是指通过练习帮助认知并实现知识的巩固和深化。

(2)检测的功能:是指师生双方可以通过练习对学生的学习及教师的教学进行诊断和评价。

(3)发展的功能:主要是指通过练习,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的科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养成。

2、物理习题的基本类型P206。

(1)课内练习(课堂练习)与课外练习(课前练习与课后练习)(2)纸笔类练习与实践类练习(3)客观题和主观题(4)封闭题和开放题

(5)选择题(单一选择题、多项选择题、组合选择题)、判断题、填空题、问答题(说理题)、作图题、计算题、实验题等七大类。

3、物理解题常用策略(补充):

(1)模式识别与类比策略;(2)转化(结合)策略:数理、数形、整体隔离、坐标系、问题描述(等效、对称、割补、假设);(3)正难则反策略(逆向思维策略,也属转化);(4)以退求进策略;(5)穷举策略:穷举、凑合、特殊值、极端。

4、物理习题课的基本要求P207-209。

(1)要有目的、有计划、连贯性(2)针对不同教学层次,要求适当

(3)要精选物理练习题a.典型性 b.针对性 c.启发性 D.实际性(4)要发挥解题的示范和指导作用

(5)让学生学会解题的方法和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

5、物理复习的意义P211-212。

(1)巩固知识,增强记忆(防止遗忘)(2)知识条理化,系统化

(3)弥补知识缺陷,解决教学遗留问题(4)学会学习,促进能力的发展

6、物理复习的种类P213-216。

(1)平时复习P213-214 a.引入复习b.当堂复习

c.课后复习(尝试回忆、阅读课本、整理笔记、整理知识网络、看参考书)(2)阶段复习P215(章节复习、单元复习、期中复习、期未复习、总复习,复习课是阶段复习的主要形式)

(3)总复习P216(实质上也属阶段复习)

a.学期与学年总复习、初中总复习、高中总复习

b.三个阶段:全面复习,夯实基础;重点复习,抓住关键;综合复习,注意提高。

7、典型复习方法P218-221。

(1)梳理“知识结构”复习法(2)做练习复习法(3)用物理实验进行复习(4)比较复习法

8、物理复习课的教学环节P222-224。

(1)阐明复习目的和内容P222(2)梳理知识与技能网络P222-223(3)典型例题示范、查漏补缺P223(4)学生独立练习,教师巡回指导P223-224(5)共同小结,交流评价P224 注意:复习课与其它课一样,虽然教学有法,但也要根据实际的教学情况,灵活多变。

十四、物理课外活动

1、中学物理课外活动的基本特点P258-259。

(1)课外活动的自愿选择性(2)课外活动具有自主性

(3)课外活动形式和内容的灵活多样性(4)课外活动有一定的开放性

2、中学物理课外活动的作用P259-260。

(1)帮助学生多渠道地获得信息,扩大知识面,开阔视野(2)促进学生手脑并用,提高实践能力,养成创新意识(3)发挥学生特长,促进个性化的发展

3、物理活动课程的内容和形式P262-265。

(1)课外参观(注意点:要明确参观的目的、选择参观的内容;要根据教学计划的要求和现场的具体情况、制定详细的参观计划;联系好参观的时间、地点、约请向导和讲解人员;对学生进行有关纪律要求和安全教育)(2)课外阅读小组(3)课外科技小组活动(航模小组、无线电小组、实验研究小组、物理竞赛、物理晚会等)

十五、物理教学评价

1、物理教学评价的作用(补充)+P275:

⑴导向作用;⑵诊断作用;⑶激励作用;⑷甄别作用和选拔作用。

2、对学生学业水平进行评估的内容和方法(补充):

内容涉及三个领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平时观察;(2)平时检查:包括⑴课堂提问、⑵课内外作业、⑶小测验、⑷实验操作、⑸实验报告;(3)阶段性和总结性检查:包括⑴阶段考试、⑵总结性考试。

3、对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的内容和方法(补充):

内容:教师的所有教学行为(备课、上课、科研、教学成果等)。方法:自我检查(具体涉及:⑴进度计划、⑵教学任务、⑶学生练习);被动检查(具体涉及:⑴进度计划、⑵教案、⑶上课情况、⑷学生作业、⑸学生反馈、⑹教学与科研成果)。

4、改革传统评价的思想与措施(补充):

(1)对学生评价:⑴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2)对教师的评价: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从多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3)建立促进课程不断发展 12 的评价体系。周期性地对学校课程执行的情况、课程实施中的问题进行分析评估,调整课程内容、改进教学管理,形成课程不断革新的机制。

5、评价分类P278-285:。

(1)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与诊断性评价P278-279(2)相对评价与绝对评价P279-281(3)量化评价和质性评价 P281-285

6、测验分类(补充):

(1)按测验的参照标准不同可将测验分为:⑴常模参照测验、⑵目标参照测验两类,(2)若按测验的作用或功能不同可将测验分为:⑴诊断性测验、⑵形成性测验、⑶总结性测验等三类。

7、纸笔测验的一般过程P285-288+补充:

(1)确定评价(测验)的目的和目标;(2)编制测验试题:⑴确定测验的范围;⑵确定试题的形式;⑶制订编题计划(编制测验的双向细目表、包含:取样范围、行为目标、试题形式和难易程度);⑷编制试题,组合测验试卷;(3)制定测验要求;(4)实施测试;(5)批改评分;(6)结果解释。

8、物理测验评价的主要指标(补充):

⑴信度 ⑵效度 ⑶难度 ⑷区分度

9、利用表现性评价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一般流程P288-292。

(1)确定评价目的(2)设计表现性任务(3)制定评定细则(4)客观记录探究活动的表现(5)评价与交流

10、物理课堂教学评价两种主要方法P294-295。

教学要素评价法;学生表现评价法

11、物理课堂教学教学要素评价法考虑的要素P294。

主要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原则、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要素来考虑。

12、物理课堂教学学生表现评价法考虑的要素P295。

篇6:电磁兼容原理与技术复习提纲

第1章

电磁兼容技术概述

1.电磁波辐射继水源、大气和噪声之后成为第四大环境污染源。2.名词解释:EMC P5 3.电磁兼容三要素:电磁骚扰源、传输途径和敏感设备 4.电磁干扰源的分类:P7 5.电磁兼容性分析方法通常分为三种:问题解决法、规范法和系统法。6.电磁兼容技术的认证:

2001年12月,中国发布《强制性产品认证管理规定》,即3C认证,欧洲、欧共体:CE认证

美国市场:FCC相关电磁兼容测试 第2章

电磁兼容理论基础

一、电路相关知识:电路是由若干电气器件或设备按一定的方式和规律组成的总体,它构成电流的通路。

1.在直流电路中理想电感元件相当于短路。

2.电压随时间变化(如交流)越快,电流就越大,如果电压不随时间变化(即直流),电流为零,这时电容器相当于开路,故电容器有隔“直”通“交”之说。

二、磁路相关知识:磁通(磁力线)所通过的闭合路径称为磁路。1.用来衡量物质导磁能力的物理量称为导磁率,用μ来表示。

2.所有物质根据磁性分为三大类:顺磁质、反磁质和铁磁质。磁性大小根据物质的磁导率的大小μ来表示,规定真空时μ=1。顺磁质的导磁率略大于真空,如空气、镁、铝等;反磁质的导磁率略小于真空,如水,玻璃,铍等;铁磁质属于顺磁质,它们的导磁率很大,如铁、镍等磁性合金。P29 3.磁性材料的磁性能:P30 磁化过程:图2—17 4.分贝的概念及应用:课后习题1:P36 第3章

干扰耦合机理

1.传导耦合包括通过导体间的电容及互感而形成的干扰耦合。

2.电容性耦合模型等效电路及计算:课后习题3:P66,要求会计算三种情况下的感应电压。3.屏蔽对电感性耦合的影响:

导体2外加屏蔽体:单点接地或不接地,屏蔽层对磁场耦合没有任何影响;两端接地,频率很低时,电感耦合与无屏蔽相同,频率较高时,感应电压保持一个常数,有所减小,屏蔽有效果。

导体1外加屏蔽体:单点接地或不接地,屏蔽层对磁场耦合没有任何影响;两端接地,频率很低时,屏蔽体电流小不足以抵消干扰电流的磁场,屏蔽效果不好,频率较高时,屏蔽体电流磁场抵消干扰电流的磁场,屏蔽效果好;可将屏蔽体一端接地,一端与负载连接。4.课后习题2:P66,电容性耦合和电感性耦合的区别是什么?

电感性耦合干扰电压串联于受害电路上,而电容性耦合干扰电压是并联于受害电路上。对于电容性耦合干扰,可用降低受害电路的负载阻抗来改善干扰情况,而对于电感性耦合,其干扰情况与电路负载无关。5.分布参数电路的基本理论:

在低频时,或者说当波长远大于线长时,分布参数对线上传输的电流、电压的影响很小,而把电路作为集总参数电路来处理;当频率很高,线长和波长可以相比较时,线上的分布参数对电流、电压的影响很大,此时需要用分布参数理论来研究。6.辐射耦合:

(1)研究电磁辐射,最简单的是电偶极子和磁偶极子的辐射,电偶极子是指一根载流导线,它的长度与横向尺寸都比电磁波长小得多,而直径远小于波长的小环天线可作磁偶极子处理。(2)近场区与远场区的特性:P62-63(3)辐射骚扰通常存在4种主要耦合途径:天线耦合、导线感应耦合、闭合回路耦合和孔缝耦合。

第4章

滤波技术

1.一般来说,电容的作用:通交流,阻直流,通高频,阻低频,具体的应用如:旁路、去耦、储能、滤波等。

2.由电容等构成的滤波器的类型:

按滤波原理分:反射式,吸收式 按工作条件分:有源,无源

按频率特性分:低通、高通、带通、带阻 以反射式、吸收式滤波器举例:

反射式滤波器:低通、高通、带通、带阻

吸收式滤波器:电缆滤波器、滤波连接器、铁氧体磁环、穿芯电容器

3.电磁干扰滤波器其工作方式有两种:一种是不让无用信号通过,并把它们反射回信号源,另一种是把无用信号在滤波器里消耗掉。滤波器按工作方式可分为反射式滤波器和吸收式滤波器。

4.滤波器插入损耗的计算:P69课后习题3:P94 5.凡满足倒转原则的低通滤波器可以很方便地变成所需要的高通滤波器,倒转原则就是将低通滤波器的每一个线圈换成一个电容器,而每一个电容器换成一个线圈,就可变成高通滤波器。

6.吸收式滤波器是由有耗元件构成的,它通过吸收不需要成分的能量转化为热能来达到抑制干扰的目的。实际使用中是将铁氧体一类物质制成柔软的磁管,可以在绝缘或非绝缘的导体上滑动,这种磁管称为电磁干扰抑制管。

7.铁氧体磁环电路插入损耗的计算:P76 式(4-7)8.电源线上呈现的干扰可分为共模及差模两种,共模干扰是载流导体与参考地之间不希望有的电位差,差模干扰是两个载流导体之间不希望有的电位差。

9.课后习题6、7:P94-95 实际电容器和实际电感的等效电路和频率特性图,并分析其在实际应用中对滤波特性的影响。

10.共模扼流圈对于两根导线上方向相同的共模干扰电流会呈现较大的电感,因此对共模干扰电流有抑制作用,而对差模电流没有影响。11.铁氧体EMI抑制元件:P90-92(客观题)

12.铁氧体的等效电路在低频时是一个电感,高频时是随频率变化的电阻。第5章

屏蔽技术 1.电磁屏蔽原理:P96 2.电磁屏蔽的作用原理是利用屏蔽体对电磁能量的反射、吸收和引导作用。3.分析电场屏蔽、磁场屏蔽和电磁屏蔽工作原理:

电磁屏蔽的类型:电场屏蔽(静电场的屏蔽和交变电场的屏蔽)、磁场屏蔽(低频磁场屏蔽和高频磁场屏蔽)和电磁屏蔽,屏蔽原理如下:

(1)静电场的屏蔽:主动屏蔽时,球壳导体表面电位为零,静电场被封闭在金属球壳内;被动屏蔽时导体内部任何一点的电场为零,导体内部没有静电荷存在,电荷只能分布在导体的表面上。

(2)交变电场屏蔽:采用接地良好的金属屏蔽体将骚扰源产生的交变电场限定在一定的空间内,从而阻断了骚扰源至接收器的传输路径。屏蔽体必须是良导体(例如金、银、铜、铝等),屏蔽体必须有良好的接地。

(3)低频磁场的屏蔽常用高磁导率的铁磁材料(例如铁、硅钢片、坡莫合金等),其屏蔽原理 是利用铁磁材料的高磁导率对骚扰源的磁力线进行了集中分流,在空气中的漏磁通大大减少。(4)高频磁场的屏蔽:采用低电阻率的良导体材料,例如铜、铝等。其屏蔽原理是利用电磁感应现象在屏蔽体表面所产生的涡流的反磁场来达到屏蔽的目的,也就是说,利用了涡流反磁场对于原骚扰磁场的排斥作用,来抑制或抵消屏蔽体外的磁场。

(5)电磁屏蔽:频率较低时,干扰一般发生在近场,高压低电流源以电场为主,磁场分量可忽略,可以只考虑电场的屏蔽,而低压大电流干扰源则以磁场为主,电场分量可忽略,可以只考虑磁场的屏蔽。随着频率增高,电磁辐射能力增加,产生辐射电磁场,并趋向于远场干扰,电场、磁场均不能忽略,因而就要对电场和磁场同时屏蔽,由于集肤效应,电磁屏蔽体无须做得很厚,当频率在500KHz~30MHz范围内,屏蔽材料可选用铝,而当频率大于30MHz时,则可选用铝、铜、铜镀银等。

4.影响屏蔽的两大因素:一是整个屏蔽体表面必须是导电连续的,另一个是不能有直接穿透屏蔽体的导体。

5.屏蔽材料:P114-117(客观题)6.屏蔽完整性:P118-121(客观题)

7.集肤效应:又叫趋肤效应,当交变电流通过导体时,电流将集中在导体表面流过,这种现象叫集肤效应。电流或电压以较高频率在导体中传导时,电子会聚集于导体表层,而非平均分布于整个导体的截面积中,频率越高,趋肤效用越显著。

8.电磁密封衬垫的材料种类有:导电橡胶、金属编织网、指形簧片、多重导电橡胶、螺旋管、导电布衬垫。

第6章

印制电路板PCB的电磁兼容设计

1.20H原则:所有的具有一定电压的印制电路板都会向空间辐射电磁能量,为了减小这个效应,印制电路板的物理尺寸应该比最靠近的接地板的物理尺寸小20H,其中H是两层印制电路板的间距。

2.3W原则:当两条印制线的间距比较小时,两线之间会发生电磁串扰,串音会使有关电路功能失常。为避免发生这种干扰影响,应保持任何线条间距不小于三倍的印制线条宽度,即不小于3W,W为印制线条的宽度。3.6.1-6.3(客观题)第7章

接地技术

1.地的简单分类:安全地和零电位地。

2.从电路参考点的角度考虑,接地的方式可以分为悬浮地、单点接地、多点接地、混合接地。3.设置安全地线的意义:(1)当绝缘被破坏时,安全地线能起保护作用(2)防止设备感应带电而造成电击(3)防止雷击事故。

4.可以通过以下方法安装接地装置:埋设铜板,打入地桩,钻孔法,埋设导线,地下管道。5.地线中的干扰分为:地阻抗干扰和地环路干扰。

6.减小地线干扰的措施:减小地线阻抗和电源馈线阻抗,正确选择接地方式和阻隔地环路。7.导体的射频电阻相关知识:

在直流情况下,电流在导体截面上均匀分布,导体的横截面积就是它的有效载流面积,对于射频(高频)电流,由于集肤效应,导体的有效载流面积远小于导体的几何截面积,所以导体的射频电阻要大于导体的直流电阻。

随着频率升高,导体半径越大,集肤效应越明显,导体的射频电阻将越大于导体的直流电阻。在工程上,用相互绝缘的多股漆包线代替单根导线绕制的射频电感线圈,以延缓射频电阻的增长。

截面积相同的导体,矩形截面的周长大于圆截面,而且宽厚比越大,截面周长越长,其等效半径越大,射频电阻越小,设备电线和搭接条采用扁铜带的原因就在于此。

在截面积一定的情况下,增加宽度可以减小导体的电感,因此无论从射频电阻还是电感角度考虑,采用宽厚比值大的扁铜带制作地线都是合理的。8.阻隔地环路的几种措施:变压器耦合、纵向扼流圈传输信号、同轴电缆传输信号、光耦合器、光缆传输信号、差分放大器。

9.屏蔽电缆的接地:屏蔽电缆由绝缘导线外面再包一层金属薄膜即屏蔽层构成,屏蔽层通常是金属编织网或金属箔。屏蔽电缆的屏蔽层只有在接地以后才能起到屏蔽作用。屏蔽层接地产生的电场屏蔽:

如果屏蔽层不接地,由于面积比普通导线大,耦合电容也大,产生的耦合量也大,将比不用屏蔽电缆时产生更大的电场辐合。屏蔽层接地产生的磁场屏蔽:

如果屏蔽层不接地或只有一端接地,屏蔽层上无电流流过,电流经地面返回不起磁场屏蔽的作用;如果屏蔽层两端接地,电流经屏蔽层回流,当频率一定时,回流产生的磁场几乎和被屏蔽导线上流过电流产生的磁场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因而互相抵消,抑制了骚扰源的向外辐射。

防静电技术

1.静电产生的几种形式:接触起电、破断起电、感应起电、电荷迁移

2.静电放电的几种类型:火花放电、电晕放电、刷性放电、场致发射放电、雷形放电 3.静电对电子产品的危害形式和特点?

4.生产过程中静电防护的主要措施为为静电泄露、耗散、中和、增湿、屏蔽与接地。5.静电接地方式有直接接地和间接接地。

6.电子制造过程中的静电防护的相关知识,如基本原则:(1)抑制静电荷的积聚(2)迅速、安全、有效地消除已经产生的静电荷,等等。

防雷相关知识

1.雷击造成的危害主要有四种:直击雷、雷电波侵入、感应过电压、地电位反击。

2.列举几种电涌保护器基本元件:放电间隙、气体放电管、压敏电阻、抑制二极管、扼流线圈、1/4波长短路器。

上一篇:2016养老保险新政策下一篇:同乡聚会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