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研修成果一

2024-04-17

校本研修成果一(精选8篇)

篇1:校本研修成果一

校本研修成果

姓名:

张秀丽 县区:范县 学校:范县第二小学

当前,信息化技术正以排山倒海之势席卷我国的中小学教育的各个领域,以日新月异的速度改变着人们传统的教育、教学思想,及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因此作为当今的教育工作者,只有积极投身到这一变革中去,改革自己旧的教学观念和旧的教学模式,了解新的思想观念、掌握新的技术,使自己迅速具备和确立信息时代的文化价值观念,并能把它们熟练合理的运用于教学实践活动当中。计算机辅助教学是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的核心内容和技术手段,随着中小学计算机教育在我国的不断发展,它必将是走向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在这里我就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谈谈我的感受。

一、直观教学,易于理解。在语文教学中,有些比较难理解的知道或是学生很少见到的事物,只用语言进行描述学生很难理解,如果学生观看形象生动的动画,就能很容易的明白。可以变静态为动态、变抽象为形象、变虚为实。例如在教学《詹天佑》一课时,詹天佑开凿居庸关和八达岭两条隧道时采用的不同方法,如果只通过读课文,画示意图学生很难理解,如果学生观看了用动画制作的开凿的过程示例,学生会更能詹天佑这种方法的妙处。还依然借助“人”字形线路图,看看火车的走法,更能帮助学生理解这种“人”字走法的好处,更能体会詹天佑有着超人的智慧和接触的才能,学习他的创新精神。

二、拓宽知识面,活跃思维 学生年龄结构小,形象思维能力强。如果仅仅凭口头上讲授语文知识,显得比较枯燥,学生会没有兴趣,课堂效果肯定不理想,必须要采取用特殊的方法才能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在教学《鸟的天堂》一课时,学生通过读课文知道大榕树那的景色很美,却不能体会那里的静态美和动态美。我在电视上播放了大榕树清晨的实景录象,让学生亲眼看一看大榕树的静态美,然后又播放了众鸟纷飞的景象,学生又体会到了动态的美。又对一只鸟的形态和声音的观看,可以想象到很多鸟的姿态,这种由静变动的教学手段直观、形象、清楚,易于控制进度、重点的地方可以反复演示方法,极大的刺激了学生的感官,使之全神贯注地投入学习之中,完全调动了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进一步让学生体会大自然的美,即使学生没有亲自去看那棵大榕树,也知道了那里有很多天然的美,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三、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多媒体辅助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众所周知,学习兴趣的形成是学习积极性的根本所在,是最现实,最活跃的心理因素。对学生而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动力之一。例如在教学《桂林山水》一文时,先播放桂林的美景,让学生和作者一起荡舟漓江,欣赏桂林的山光水色。创设游漓江的情境,让学生对这样的美景产生兴趣,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才能更有兴趣的学习这篇课文。能够更深刻的体会到漓江水的静、清、绿的特点和桂林山的奇、秀、险。

四、提高教学效率,培养现代科学兴趣 人们常称当今的时代为信息时代,信息时代的特征是信息流通量大,信息波及面广,每一个人都必须面对与日巨增的信息,人类积累的知识擦一会越来越多。在教学中用云信息技术会提高教学效率,还可以培养学生对现代科学的兴趣。在教学《宇宙生命之谜》时,对于火星、水星、木星等很多地理知识都不理解,这时候我借助多媒体就向学生展示了这些星球的图片和文字资料,让他们结合图片和文字介绍来了解其他星球是什么样的,使他们更快的理解了为什么我们不能迁移到别的星球上去生活。他们在明白这些道理的同时,对科学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生在校学习已经决定学生学到的知识是有限的,学生具有较强的信息意识,进一步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对社会的影响,并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学生的信息技术与自学能力、创新能力也会得到提高。积极探索和研究计算机辅助教学与学科教学的最佳结合点,并与学科教学进行有效地整合,合理的结合到自己的教学工作中去。把信息技术自然而然地渗透到教学过程之中,要充分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优越特性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主学习、探索的能力,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获取信息、交流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自身成才。

篇2:校本研修成果一

一、从他们的身上,我看到了他们对教育事业的一种敬业精神。

二、通过培训,我懂得了怎样做一名合格的教师。在竞争激励的时代,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动力。作为教师,任重道远。新课程的价值诉求就是以人为本。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就是一切为了孩子的发展,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三、对课程评价有了新的认识。而课程评价中,学生学业评价更是重中之重。信息技术受传统因素的影响,现处于发展中,故在课程评价中显得比较薄弱。在信息技术中,一种良好的评价体系,不仅能充分肯定学生的进步,明确指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闪光点,而且能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更让学生明确自己努力的方向。

四、通过培训,我认识到了要根据自身的特长,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对于新的教学方式,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篇3:校本研修成果一

在自修—反思式校本研修模式实施研究中, 我校结合正在开展的教育部“十一五”重点课题《小学数学学科有效课堂教学行动策略研究》的课题研究工作, 通过自找问题, 收集相关资料自学、开展系列专题研讨活动、以课例为载体的“微格教研”活动形式, 研究小专题主要围绕课堂教学相关因素展开, 研究内容涉及课堂教学各环节, 以及教师教学中的困惑和不足, 促使教师们积极投身到专题研讨中, 寻求相关理论支撑, 进行实践与反思, 促使全体教师就共性问题, 集体研讨, 自主反思, 并遵循有效教学规律, 总结和运用有效教学策略, 有效改进教师课堂教学行为。

一、确立小专题研究主题, 在“问题中寻求方向”

“问题即课题, 教研即科研”。学校从课堂教学的根本内容出发, 确定教研小专题涵盖两点:一是研究问题来自于真实的教学环境。二是研究内容系列专题化。

在认真分析、查找各年段教学问题的基础上, 围绕构建有效教学行动的因素, 如学生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 (主要涵盖良好学习习惯、学习品质) , 以及各年级教学中重点、难点问题, 教师拟定年组研究专题, 同时通过搜集学习已有相关理论和实践经验, 针对性制定研究计划, 通过以问题为主线的方式, 采取参与式、体验式教学研究, 开展有效课堂教学的效应研究。

在研究专题的拟定过程中, 学校从前期开展的有效教学情境创设、教学提问、学习方式及各类课例等研究中拟定专题, 低年级重点从学习能力入手, 如口算技能, 数学语言表达, 中年级研究重点放在计算能力方面, 高年级主要从练习设计的有效性和学困生作业质量等方面撰写专题开展研究。各教研组则以教学实践、课例分析为途径, 系统的组织研究, 使得教师们在每一个阶段之后, 对某一专题形成较为清晰的认识, 促进教师思维水平的提升。

二、加强年组集体教研管理, 在“合作中提升能力”

教研组作为最基本的教科研实体, 是开展课题研究的主体, 小专题研究工作开展得好与否, 对于组内成员业务素质和教学能力的提高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要发挥教研组的作用, 其重要之处就是教研组集体教研的有效性。

学校开展了以任务驱动而形成的“每日一课”集体教研模式, 各教研组将小专题研究内容细化到每周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个人结合自身教学及反思情况, 通过教学案例、教学叙事方式及时予以交流和分析, 教师之间通过探讨与交流, 取长补短, 积累经验, 提高认识, 更好地提升每个人的教学水平, 形成与从不同的教学特色。

“每日一课”集体教研的平台, 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 教师通过自主研修、互评互助, 使一般的教学现象具体化, 抽象化, 从而发展了教师的个人教学水平和创造性, 教师们共同就小专题的教学策略集思广益, 不断促进自身的教学手段和方法。

三、开展以课例为载体的“微格教研”, 在“细节中发现本质”

以课例为载体的研修活动, 展示与研讨的内容来源于教师真实的课堂, 是广大教师所希望参与, 并对其教学产生直接影响的主要形式。学校通过拟定小专题研讨展示课, 针对不同课例展开研讨, 让授课者教有所感, 听课者听有所思。

学校通过开展“每周一研”有效课堂教学策略研讨活动, 将每周四第三、四节课作为研讨课展示及交流时间, 根据各年段实际, 针对不同课型和小专题研究内容, 合理选择安排。每次活动, 要求各教研组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 安排教师授课, 全体学科教师参与听课, 并安排人员摄录课堂实录, 并于课后及时进行反馈、说课和评析。说课评课过程中, 首先由授课教师谈对教材的解读、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整个教学环节及流程、预设和生成情况, 小专题研究策略在教学中的应用等进行自我评价, 随后由同教研组教师交流集体备课过程中的分析情况, 全体听课教师对教材的处理和把握、备课的优缺点、目标的达成度、教学环节的到位情况、教学细节的处理、小专题策略的选取等进行“头脑风暴”式的全面评析, 教师们共同探讨创设有效课堂的新途径。

每次活动, 授课教师都做好精心准备, 为大家提供鲜活的、可供研究的教学课例, 参与者认真听课记录、带着研究的问题和思考的头脑, 主动积极出思路、出智慧, 在研讨评析过程中, 大家畅所欲言, 从有效性策略方面进行分析, 既讲上课者的优点, 也毫不避讳地指出不足, 提出改进的方法, 针对具体环节, 用摄录资料进行反馈评价, 通过同伴互助和自我反思提升教师的教学机智, 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每周一研”微格教研后, 学校要求授课教师针对授课和评课情况, 及时撰写教学案例以及调整意见, 进行“再实践”, 自我摄录教学片断, 使其真正从中有所收获, 通过教学细节的反复实践与研探, 真正实现每一位教师的能力提升。

四、以撰写教学案例为载体, 在“研修中构建策略”

学校课题组要求教师每月撰写一篇教学叙事, 每学期完成两篇以上教学案例, 结合自己的教学片段、年组互动研讨课、展示交流课撰写教学案例, 教师针对教学进行分析、反思、感悟, 把小专题研究与实际教学相联系, 从中提炼有效教学策略, 实现潜在理念的明晰与深化。在案例中, 教师主动将理念融入意识, 改变行为, 将预设和生成合理评析, 使案例研究具有深度, 同样也可以完善小专题研究的过程, 使每一位教师经历一次自主经验的建构, 置身于“自主选择、自主反思、自主建构”的良好研究氛围之中, 从而有效促进教师们的研修意识和能力, 促进教师自觉进行教学反省、反思。

学校以小专题报告册形式, 要求各教研组每月进行研讨后, 及时进行报告册填写, 并进行互评互研交流, 发现、提炼和总结规律性内容, 形成此类专题有效的教学策略, 如低年级的学习习惯养成, 三年组的计算教学, 四、五年级组的练习设计等小专题, 在教师们的研修实践中, 均已初步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效。

五、多方收集外界已有经验, 在“学习中汲取智慧”

近年来, 学校每年为教师选购了大量的理论书籍, 同时为每位教师订购了1 至2 份教学期刊, 阅读这些书籍和期刊, 吸取养分, 形成积淀。不仅如此, 教师们还可通过网络途径多方收集与小专题研究有关的信息, 将收集到的信息在教研会议上让全体教师“共享”, 让这些已有成果“为我所用”, 有效的指引和内化教师的教学行为, 从而增强了小专题研究的理论和实践水平。

篇4:校本研修成果一

摘要:“一题一课一成果”,是一种基于问题解决,旨在推动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校本研修方式。南京市第三十九中学在对全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现状进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校本研修新路径,让青年教师在“一题一课一成果”的校本研修中“研”起来,“写”起来,在实践中自主反思,在写作中提炼升华,加快青年教师专业化自主发展的步伐。

关键词:“一题一课一成果”;青年教师;专业化自主发展

中图分类号:G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6)11A-0041-03

近几年,学校教师队伍结构年轻化趋势日益明显,青年教师占学校一线教师的比例不断提升。以2015年年底的数据来看,学校1977年1月1日以后出生的青年教师达49人,占全校教师总数的36.3%。随着学校青年教师数量的不断增多,新时期青年教师的一些特点也日益凸显。一方面,他们珍惜来之不易的教师岗位,有着较强的现代职业观念,渴望获得肯定与成功。另一方面,作为新一代独生子女,他们又充满个性、不易合群,缺少对挫折的耐受性,缺少对教师职业的长远规划,缺少相应的自主发展能力。当复杂的教学情境、多变的教科研问题与有限的自身知识相冲突时,他们往往束手无策。

青年教师群体是学校发展的“潜力引擎”。为打造学校青年教师队伍,学校以诺尔斯成人学习理论等为指导,确定以“一题一课一成果”的研修方式培养青年教师队伍,取得了可喜的效果。

所谓“一题一课一成果”,是指基于问题解决,旨在推动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一种校本研修方式。“一题”,反映了教育教学中的问题所转换出的课题、内容和方向,在研究中起到牵引作用,是研究过程的主题。“一课”,反映了研究的过程、方法和手段,为教学研究提供丰富、鲜活的素材,是研究过程的核心。“一成果”,反映了教学研究的感悟、经验或结论,是研究过程阶段性的总结及其达成的目标与效果。

为了让研究更有针对性,学校对全校青年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发现,目前学校青年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还存在诸多问题,大致可以从学校外部、学校内部及教师个人因素等方面找到原因。根据调查发现,我们开发了如下旨在推动我校青年教师专业化自主发展的操作策略:

一、动起来,积极探索校本研修新路径

“一题一课一成果”的出发点是“题”。对青年教师而言,这里的“题”不是大课题、大问题,而是在实际工作、专业成长、班级管理、师生交流中遇到的困惑、难题。青年教师应该积极地依据自己的专业素养和知识体系,将这些困惑与难题转化为自己研究的小课题。学校倡导青年教师成为小课题研究的参与者、管理者,形成一种开放、民主、科学的研究意识,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在研究基础上,学校鼓励青年教师将研究成果通过“课”与“成果”的方式进行展示、研讨,形成自己的研究结论。

“一题一课一成果”青年教师研修方式是一种“校本培训、校本教研、校本科研一体化运作”,“面对真问题、展开真行动、获得真发展”的实践研修方式,是一种非制度化的研究方式,具有草根性、大众性、愉悦性、微观性的特点,是建立在自愿基础之上的、日常的、俱乐部式研究。学校通过这种方式让青年教师“动起来”,以此促进每一位青年教师的自身成长与团体进步,带动学校和谐发展,学生健康成长。

二、研起来,紧扣校本教学真问题

结合课题研究,我们出台了学校青年教师专业化自主发展方案,从课题申报立项、教学实践探讨、成果总结推广等多个环节提出了具体要求。

1.课题申报立项

学校青年教师课题申报有两种方式:一是自主性申报,即“自动模式”,由青年教师根据自己的研究兴趣,自下而上地申报课题。这样,教师真实的研究需求能够得到支持,教师的课堂教学革新能够得到鼓励。二是指导性申报,即“推进模式”,由教研组、骨干教师团队和外请专家确定研究方向,拟出参考选题,指导青年教师对某一领域的教育教学实践进行反思,并从中发现问题,提出并推进课题研究。

2.教学实践探讨

学校要求所有的研究课题都必须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进行检验,也就是在研究过程中、成果总结时通过课堂教学和其它实际操作方式证明成果的“效能”。为此,学校对课题研究的实践程序提出了较为细致的要求:

(1)青年教师研究的问题应来自于自己的工作实践,包括课前准备、课堂教学、评价纠正、班级管理、家校联系、校本课程等各方面。只有这样,才能做到研究目标的明确,也便于检验最终的研究成果。

(2)在研究过程中,以备课组、教研组、校学术委员会及外聘专家为主体,通过交流课、研究课、汇报及讨论等多种形式结合日常教学进行实践检验,并依据反馈意见调整研究方向、研究内容和研究目标。

(3)青年教师提交的课题成果,在结题评审时,需要有实际教育教学成果的佐证。佐证的材料可以是各级各类公开课或研究课和实际的教学、实验成果,成果由校学术委员会进行审定和评奖,优秀成果在全校范围内进行推广。

青年教师在课题研究中将课堂作为研究的主阵地,实实在在地从教学实践中获取经验,探寻教学规律,提升教学理论水平,通过实践操作—经验提升—理论学习—实践指导,真正放大课题研究的过程性作用,促进自身专业水准的提高。

三、做起来,运用多种模式探讨研究重实效

青年教师受自身能力及经验制约,在研究的选题、过程及实践的诸多环节往往存在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为此,学校通过以下方式(见表1)力促青年教师的研究更加优质高效:

四、写起来,根植教学实践,总结反思结硕果

针对很多青年教师在专业发展研究中能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但并不善于总结问题、形成成果的现状,学校倡导“教、研、写一体化”,鼓励青年教师在课题研究全过程中坚持动笔。

1.确定选题过程中的“写”

在确定选题的过程中,除常规的开题报告外,要求青年教师在查阅文献资料的过程中完成读书笔记、理论学习记录、教育教学案例等。endprint

2.研究过程中的“写”

在研究过程中,要求青年教师结合自己的“课”完成相应的教学设计、教后反思、经验总结和反思、过程性研究的论文和案例等。

3.研究总结中的“写”

在研究结束后,要求青年教师在完成结题报告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研究问题写一篇论文、一篇教育教学案例或叙事,同时结合自己的研究反思为下一个课题的研究写下思路。

为了让青年教师在研究过程中能动笔、勤动笔,学校邀请专家名师到校为青年教师进行不同方向、不同层面的指导。

五、亮起来,优化研究团队,点燃教研激情闯新路

促进青年教师专业化自主发展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升教师专业水平。为此,在青年教师的研究过程中,学校通过校教科研学术委员会、校外专家不断对课题的研究过程进行监控、指导,在此基础上,将最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在备课组、教研组乃至全校范围内加以推广,点燃青年教师研究、创新的激情。

以数学教研组申报的省级课题“基于数学错题资源初中学生主动学习的研究”为例,课题最初只是初三数学备课组在中考复习实践中为提高复习效率提出的一个思路,即科学分类和整理学生在整个初中阶段的易错题并结集成册,从而让学生在最后阶段的复习中更加有的放矢地提高效率。因为这一做法行之有效,在校外专家的提升总结下,数学教研组在各备课组以年级为单位,开始了以章节为单位的日常错题整理工作,并进行了相应课题的研究。许峰老师在历史教学中针对历史学科知识点相对零散、且以主题事件而非历史年代编写教材的特点,在教学中尝试使用思维导图让学生在理清思路的基础上做好预习、复习。一个学期的实践后,许老师所教班级学生的历史成绩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更可喜的是,这些学生的思维条理性、概括性也有了明显提高。为此,学校在整个历史教研组推广了这一教学方法,并期望政治等相关学科也开展实验。这种 “调研、整理、总结、推广”的成果推广模式,不仅为提高学校教学质量提供了有力抓手,也激发了青年教师的研究热情。青年教师自发组建研究团队,在各种活动中分享交流,激励自我,并学会换位思考,尊重他人,相互支持,相互合作,共同前进。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想让教师的劳动能给教师带来一些乐趣,使每天上课不致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研究的幸福道路。 通过“一题一课一成果”的教研方式,学校引导青年教师从工作实际入手、从兴趣入手,与课堂教学实践结合、与工作情境结合,走上研究之路。青年教师通过积极主动地参与研究,提升了教科研能力,提高了教育教学水平,并在团队合作中增加了教师集体的凝聚力。通过课题研究尝到“甜头”的青年教师不断增多,青年教师专业化自主发展的势头喜人。

责任编辑:丁伟红

Abstract: “Project-lesson-achievement” is a kind of school-based research and training, based on problem-solving and aiming to promote young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n the basis of questionnaire survey of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ur school makes an active exploration of the new approach to school-based research and training so that teachers can carry out research and summarize their achievements by writing papers with a view to quickening the pace of young teachers professional autonomous development by self-reflection in practice and improvement through writing.

篇5:校本研修成果

体育分层教学校本研修总结内容摘要: 体育分层教学是我校“健康促进”大课题下的一个体育教研组自定子课题。实施分层教学,有的地区早就采用过新生进校后按身体好坏进行分班;或有的地区对同一个年级按兴趣重新编班,由多位教师教学。以上两种方法均不能在条件较差、师资缺乏的普通中小学中运用。

我主要研究的是在现有师资、现有的教学条件下,在不重新编班的情况下,按班分层分组进行体育教学对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通过实验班以分层教学模式进行课堂教学,对照班以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教学相比照分析,旨在探索一条适合普通中小学全面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实施落实素质教育的路子。

一、研究目的

著名教育家布卢姆指出:“教育者的基本态度是选择适合儿童的教育,而不是选择适合教育的儿童”。为了使得各层次的学生都能达到学校体育教学的目标,需要给学生一定的“时空”,让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在体育课中得到快乐情趣,体现个性的自主性,使得原来体育基础较好的同学,要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向更新、更高的目标奋进,同时发展他们的兴趣项目练习,全面提高身体素质;体育基础比较差的同学,要树立信心,加倍努力,循序渐进地逐步提高要求,补就差项、弱项,逐步提高身体素质。即让好的学生“吃饱、吃好”,差的学生“不饿”,中等学生“吃饱”。本文将体育分层教学实验取得的成果引入体育教学,在如何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上作实验研究,现将实验情况总结如下,供同行专家批评指正。

二、研究对象方法

1、对象:七⑴班为实验班;七⑵班为对照班。

2、时间:2014年10月~20014年12月。

3、方法:实验法、比较法、数据统计法。

三、实验操作

1、学生的分层 在全面了解学生健康状况的基础上,结合身体形态和身体素质测验成绩,按1:1的比例,将学生分成不同类型的两大层次:即a层(中下层学生),b层(中上层学生)。a层:身体条件不好、不太喜爱运动,基本能(甚至不能)达到“体质健康标准合格”的学生。b层:身体健康、身体素质比较好、喜爱运动,且有不少是体质健康标准能得优秀的学生。这样的分组可根据锻炼情况的变化,作适当的调整。

2、教学目标的分层 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和目标。a层:按照《大纲》教学,争取人人达到“体质健康标准合格”,学生体质要有明显的增强。开始教学时可放慢进度,重点加强思想教育,培养兴趣习惯,逐步提高学生对锻炼身体的认识。b层:围绕《大纲》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任务可提前完成,根据教学实际情况,增加补充教材,身体素质要有显著的提高,结合传统项目的开展,打好基础,为校运动队输送后备人才。

3、教学的分层 在教学中,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的教学按实际内容分层。a层:改革教学手段,通过采用活动性游戏和球类活动的教材内容,力求把体育课上得生动活泼,有趣味,使他们自觉锻炼,同时注意适当降低运动量和要求,放慢教学进度,使他们一堂课下来“吃得了”,并使他们通过锻炼明确目的,树立信心,向高层次跨越。教师对这一层面的同学多加鼓励,多进行正面直接指导。b层:尽可能在完成《大纲》的情况下加快教学进度,增加补充教材,提高运动量,使其能充当教师“小助手”,帮助老师辅导其他学生,教师一般不进行直接教学。

4、评价的分层 实施分层评价,特别在技能考查方面,应鼓励a层学生通过努力同样能取得好的成绩。在评价内容上,b层学生增加难度,a层学生降低难度。如在考查、测验时a层学生按照40分~50分为合格,而b层同学要求60分~70分为合格,然后根据各层次学生成绩分值最后确定合格率。

四、结果与分析

通过实施分层教学近一学期的实验来看,学生在身体素质、形态和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方面均有十分明显的变化。

1、身体素质 ⑴实验前实验班与对照班五项素质平均成绩如下表: 项目 性别 七(1)班 七(2)班 差值 立定跳远(米)男 1.65 1.680.2 女 9.6 9.6 0 掷实心球(米)男 5.09 5.1 0.01 女 4.4 4.38 0.02 跳短绳(1′)男 140 144 4 女 146 149 3跳高(厘米)男 105 105 0女 85 86 1⑵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五项素质平均成绩如下表: 项目 性别 七(1)班 七(2)班 差值 立定跳远(米)男 1.83 1.75 0.08 女 1.65 1.58 0.07 50米(秒)男 8.6 9 0 0.4 女 9.01 9.3 0.29 掷实心球(米)男 6.49 5.34 1.15 女 5.46 4.81 0.65 跳短绳(1′)男 155 150 5 女 162 154 8跳高(厘米)男 115 110 5女 95 90 5⑶分析: 实验前,七⑴班与七⑵班三项身体素质成绩均值基本相同,实验后七⑴班的同学各项身体素质提高速度比七⑵班高出较多。立定跳远男同学高出8cm,女同学高出7cm;50米男同学快0.4秒,女同学快0.29秒;掷实心球男同学高出1.15m,女同学高出0.65m;跳短绳男同学高出5次,女同学高出8次;跳高男同学高出5cm,女同学高出5cm。从以上数据显示,进行实验后,实验班的力量、速度、弹跳等素质都优于对照班。实验后,实验班的合格率由原来的91.4%上升到94.3%,优良率由25.1%上升到29.3%。从各类数据显示,此项实验有利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并能起到促进作用。

2、生理机能与学习兴趣变化。经过实验后,七⑴班学生身体机能变化比七⑵班大一些,肺活量均值达到2490毫升,比七⑵班高出300毫升;其心脏每分钟血搏出量明显高于对照班,脉搏数偏低;就身高而言,学期增长度高出对照班2~4cm。学习兴趣也有了明显变化,由原来的67.2%上升到90.5%,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逐渐增长。以上数据显示,这样的分层教学教改是可行的,有利于学生生长发育,学生愿意参加教改。

3、从分层教学中显示,中学低年级较适合采用此种方法进行分层分组教学,学生乐于接受,在心理上能消除“我不行”的消极情绪,对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乃至整个体育教学质量都有促进作用。

五、结论

分层教学的实施,显示了它强大的生命力,受到了老师、同学和家长的普遍欢迎。

1、分层教学针对学生实际进行分层次教学,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有利于学生生长发育,有利于发展学生个性,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最近发展区”,都能经过努力后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有一种满足感。

2、分层教学法让学生的实践性更加鲜明,学生较多的时间是处于运用知识和掌握技能,达到增强体质,陶冶情操,发展智力的教学目的。

3、分层教学法注重因材施教和区别对待的教学原则,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为学生的终身体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分层教学法改善了师生关系,建立了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在分层教学中,好的学生有更高的山峰可以攀登,而且后有追兵,产生危机感,于是更加努力;后进生有教师、学生的扶帮,褒奖,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往往都是暗下决心,突爆冷门。师生心心相映,无顾忌地交流,便能取得最佳教学效果。

5、分层教学对教师的组织能力和教学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应做到一专多能,所以应加强业务进修,平时应重视对小助手的培养。

六、反思

1、教研组建设以往体育组教师在教研活动时多数讨论研究的是学校对我们教学工作的要求以及需要解决的教学问题,亦或传达上边有关工作精神,从没有认真进行专题研究和校本研修的意识。虽然每学期都活动,但没在根本上提高专业理论水平和教学能力。今后我们将按计划正常开展校本研修与教学研究活动,希望能够通过活动促使我们的体育课能上一个层次,师生共同得到发展,并且将“专题计划”真正落在实处。

2、教研工作要点

(一)、加强理论学习提高理论学习实效(1)、继续学习新课程培训课本《走进新课程》、《新课程标准解读》并附学习记录。(2)、学习有关研究性学习、校本课程开发和先进的教育理论和经验。(3)、鼓励老师多读书,积极撰写读书笔记,形成校本研修资源。

(二)、扎实搞好师德培训工作周四上午是我们教研组活动时间,要以校本研修《基于关键教育事件》为主要引领内容进行学习讨论,并做好考勤记录和活动记录。

(三)、扎实开展教学研究工作(1)、坚持每学期开学的第二周起即开展互相听课、评课活动,围绕《基于关键教育事件》及分层教学的主题进一步进行研讨。肯定成绩、找出不足、互相激励,共同提高。(2)、将每月检查一次教案制度落到实处,要求每课时计划均有小结、反思;每学期上交一篇质量较高的反思或案例分析文章。(3)、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有计划组织教师外出听课培训。为达到“一人外出多人受益”的效果,外出的老师必须汇报观后感并组织集体讨论。计划学期中请区有关学科教研员来校听、评课(2~3次),以求专业引领,培养出1~2名校体育骨干教师。

(四)、注重基本功的培训计划并落实双周一次教学技能业务训练,以期逐步提高教师自身的业务水平与教学示范能力。

篇6:校本研修成果

通过今年的远程研修,学习了丰富的教育理论,更新了教育理念,促进了个人业务素质的全面提高。校本研修可以提高教学效率,促进教师反思教学,进一步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全面提升教师职业素养。通过对远程研修的理解,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现将个人校本研修成果总结如下:

1.钻研教材,提升业务。教材是课堂教学的基础,明确大纲,洞悉教材,才能使教学更具针对性,做到有的放矢,提高教学效果;学无止境,只有不断学习,才能不断提升自我。应时刻保持学习的热情与动力,把我努力的方向,在业务上提高自我。

篇7:小学校本研修成果

一、概述

本单元来自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以“热爱生命”为主题来组织安排教学内容,这个单元共安排了四篇主体课文《触摸春天》、《永生的眼睛》、《生命生命》和《花的勇气》,一个“阅读链接”,一个语文天地。

四篇课文中,《触摸春天》和《生命生命》是讲读课。

1、《触摸春天》告诉我们:谁都有热爱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

2、《永生的眼睛》启示我们:以自己的爱心给他人带来幸福,生命才更有意义。

3、《生命生命》教育我们:要珍惜生命,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

4、《花的勇气》激励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阴风冷雨并不可怕,要以无所畏惧的勇气面对一切艰难险阻。

本单元教学用综合实践活动贯穿整个单元的教学过程,把课文学习、语文园地的教学有机地排在活动的各个环节,使单元教学过程成为一次融课内学习与课外实践活动于一体、语文学习与热爱生命教育为一体的系列化综合活动过程。以此调动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从总体上感知、把握单元学习内容的能力,激发学生对单元学习主题进行探究的欲望。

就本单元中心思想,我们制定的主题是:寻找让我感动的生

命。旨在让学生通过自己做活动,找到并且明白为什么会感动,从而达到单元重点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共7课时

二、学习目标分析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盲人是怎样来了解世界的;了解人体器官移植的知识;了解大自然中的一些生命现象。

2.练习积累关于“热爱生命”的哲言名句。

3.继续练习围绕主题进行资料搜集、观察、实践探究的能力、口头和书面表达自己的探究结果、体验和感受的能力。

4.培养学生通过朗读能力、抓住关键词句来品味语言的意识和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整体感知、部分体验与主题实践、整体回顾”的方法,进行单元整组教学,在单元各篇课文和课外资料进行联系和比较中阅读,运用资料阅读课文,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通过整体回顾来进行知识和思想的系统整理。

2.在大量阅读、实践探究的基础上来进行口语交际和习作。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体会生命的权利、价值意义,感受生命的美好;培养珍爱自己生命、努力实现自己生命价值的意识;培养关心热爱自然界一切生命、帮助他人延续生命的态度。

2.认识语文在生活中的价值,热爱语文,享受语文实践的乐趣。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1、学生的学习习惯:

本班学生已经初步养成预习、小组合作学习的习惯,在学习过程中能与小组同学一起进行对文本的质疑、合作和探究,并能够做出自己的判断和理解,从本学期开始,能够比较熟练的阅读或提交资源、发表讨论话题、与同学互动交流。

2、学生的心理特征:

该学段的学生好奇心强,想象力丰富,思维活动仍然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色彩。在教学中要创设情境,换起学生的阅读期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要引导学生联系生活,通过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而加深对文章主题的理解

3、知识结构:

学生已经具备独立的识字和阅读能力,能初步运用一定的方法去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活动的主旨。对于本次活动的内涵,比较深刻。要设计一个开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通过资助。合作地学习,学到阅读的方法,提高体会的能力。

四、学习任务分析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复述事例,能说清楚,让大家都明白。

2、体会这些事例中深刻的含义,形成积极向上的态度,感受生活的美好。

3、能积极主动的学习和同学之间交流,共同配合完成任务。几方面的任务主要以第二个任务为主,以学生的情感教育为主,让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价值观。

五、资源

1、应用资源: 多媒体教室 学科系列教材; 学科百科全书;

文本、图片或音视频资料; 可用的多媒体课件;

学校图书馆里特定的参考资料; 生活中与生命有关的事例;

2、为学生提供认知工具。小组合作学习,4人一个小组。教师适当引导。家长协助。

六、实施过程

起止时间:1——7课时

(1)第一阶段:1课时,导入,引发生命之话题。

1、讨论自己对生命的认识,谈谈自己的想法。

2、小组派代表交流。

3、老师引导学生在学习本单元课文中,感受作者对生命的看法。启发学生下自己去寻找让你感动的生命事例。

(2)第二阶段2——5课时。课本教学,阐述生命的正确内涵。

1、教师通过授课,对学生进行生命内涵的阐释。让学生明白生命的宝贵,要对自己的生命负责,同时又要明白要帮助别人去延续生命,还要有生活的勇气等。

2、学生通过课堂启发,在课下寻找自己感动的生命事例,进行自己的理解和判断。

(3)第三阶段 6课时

1、小组交流自己看到的阅读材料。(看到了有关什么生命的事例?你感动了吗?为什么?有什么感想)

2、全班交流,小组选出代表。

3、教师补充,强调单元中心情感。(4)第四阶段 7课时

1、学生明白了要热爱生命,生命是宝贵的,要帮助别人延续生命,也要对自己的生命负责。

2、写成读后感或者作文,完善自己的文笔。

七、评价

篇8:校本研修成果一

特别是2009年, 我们接受了一所办学资质不合格的私立小学的96名学生。“学困生学习习惯培养”成为全校的焦点问题。下面, 我们以“学困生学习习惯培养”研修为例来汇报如何在“自修-反思式校本研修模式”的实施中逐步构建校本研修制度和构建科研型工作方式。

一、问题意识淡薄的破解及制度建设

提出问题是以问题为中心的自修-反思式校本研修的起点。然而不容回避和忽视自己的问题是集体无意识行为。其中最大的障碍、最大的敌人就是教师自己。校本研修制度的建设要着力帮助教师建立问题意识。

1. 问题现象描叙

我们组织教师提出自己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发现的农民工子女学习习惯问题。结果很多老师提出的问题不真实。

六 (2) 班教语文的小刘老师反映张明等同学长期不愿动笔做作业, 什么方法都用了也不见好转, 不知道该拿他们怎么办。言下大有不用参加研修之意。

研修领导小组轮流去她课堂听课, 观察张明同学的表现, 查看他的作业本。几天跟踪下来, 我们发现张同学并非总不做作业, 在老师布置大量作业, 尤其是作业难度较大时才不做。我们指导小刘老师把这几次没做作业的设计情况和做了的作业设计以及张同学的表现分别记录下来成为问题现象描叙。

针对教师在提出问题环节的种种回避和敷衍表现, 我们在制度中规定教师必须用文字和数据对问题现象进行描叙, 用较为客观的叙事方式呈现问题。

2. 越常见的问题越有价值

在研修之初, 很多教师都觉得自己组的问题很简单, 自己也有办法解决, 不值得兴师动众当课题研究。针对这种现象, 我们组织了一次讨论。

李老师是学校骨干教师, 为人坦率, 意见也最激烈:“作业问题很简单, 我一个人都能解决, 用不着查找相关理论和参考别人经验这么复杂吧!还要把它当课题做?”

其他老师也表示赞同。

“是啊!每次新班接手, 这个问题最突出, 只要管理上去了, 一段时间后就会好的。”

“其他学校也是这样啊。这并不是农民工子女的特有教育问题。”

“新老师来了, 那些贪玩的学生总会试试 (不交作业) 的。”

……

汪校长等大家意见充分发表后, 问:“这种现象是其他学校多, 还是我们学校多?”

“我们多些。”

“就是啊!如果一样多, 那是大家的问题;‘多些’就是我们农民工子女的特有问题!再问你们, 哪个课题的问题是我们没遇到的啊?”

大家回忆良久, 但都摇了摇头。

“没有吧!我们常见的问题就不是问题, 好像没这个道理吧?教科研的目的就是要提高常规工作的效率, 不指向常规工作中的问题就毫无意义了。刚才大家都说这个问题简单, 我的看法正好相反。因为大家都说教师在交接班时这个问题还很突出, 可见大家自认为解决了的问题并没有解决好!这也暴露出大家的问题意识不强———应该是越常见的问题就越有研究价值!”

汪校长的一席话让大家茅塞顿开。于是, 大家都心悦诚服地回到既定的研修工作之中。

这次讨论使大家统一了思想。“研修问题必须来自教育教学之中, 越常见的问题就越有研究价值。”被列入研修制度。

3.“没有问题”是最大的问题

以问题为中心的“自修—反思式”校本研修, 是为教师解决日常工作中的问题, 通过学习, 研究, 实践和交流, 不断获得专业发展的过程。问题是研修的起点和动力。少数老师以“没有问题”为由, 企图回避研修, 是最大的认识问题。研修制度的制定要严防这种现象发生。

“我没有问题!”研修组长检查组员问题描叙资料时语文教师小熊生硬地辩驳道, “真的找不到什么问题。要不你帮我查下。”

“这样吧!我水平也有限, 我请几个人一起帮你看看。”

第二天一大早, 研修组长请来领导小组的几个主要成员一起来到熊老师的班级。几节课观察下来, 熊老师的课堂及其班级的问题十分明显。组长选择了其中最突出的问题“85%以上的学生握笔姿势错误”交给了熊老师。

为了帮助老师发现问题, 我们将这种领导小组在某一天集中深入一个班级, 全程听课, 全方位观察的“班级视导”纳入校研修制度。制度规定, 校研修领导小组每学期将进行三轮“班级视导”, 学期初地毯式地对所有班级进行“班级视导”, 着重帮组教师找准研修问题;期中为随机抽查式“视导”, 侧重于促进教师研修落实到教育教学行为上;期末为发现式“视导”, 着力于帮助教师提炼研修成果。视导人员每次需将观察到的现象, 较为全面地记录在视导表格中, 及时反馈给老师作为第一手资料。

4. 归因客观, 多指向教师自己

我们组织教师对问题现象进行归因分析, 进一步提取真正的问题。80%以上的教师在分析中都将问题归因为学生、家长、学区环境和教学条件。这种认识将蒙蔽教师的眼睛, 使得我们无法发现真正的问题所在, 更谈不上解决问题, 改进教学。

三年级语文老师小周对班上学生不注重基础知识的现象分析道:

(1) 学生懒惰, 不愿意花时间积累。

(2) 家长对学生学习没有要求, 几乎不给学生报听写。

(3) 家庭学习条件差, 学生没地方学习。

这些因素显然存在, 但是老师显然也忽视了更为重要的因素。汪校长和小周老师一起组织了一次单元听写, 一起将听写错误进行了归类和分析, 并且指导小周老师完成如下表格。

面对表格, 小周老师对自己的工作遗漏一目了然, 自觉修改了归因分析:

(1) 教师在常规教学中忽视了基础知识的教学。

(2) 没有注重教授积累的方法和培养积累的习惯。

(3) 教师没有注重与家长沟通, 家长对学生学习没有要求, 几乎不给学生报听写。

通过对几个具体问题描叙的分析指导, 教师们不仅学会了如何抓住真实的问题, 更增强了“多从自身找原因”的责任心———客观分析问题成因, 多指向自己的教学实践, 多问问自己应该做些什么, 怎么做得更好。

集中深入一个班描叙问题的做法能比较容易地抓到真正的问题。针对具体问题和现象的分析, 可以较为容易地找到产生问题的原因。我们认识到具体的事件是最容易把握的, 从它入手往往也是最有效的。研修制度建设要着力引导教师关注“具体”的教学事件, 逐步培养“问题意识”。

二、经验型工作方式的破解及制度建设

“自修—反思式校本研修模式”中最重要的载体是小组合作研修, 最基础的则是教师的个体研修。

我们将“学困生学习习惯培养”问题和一直开展研究的“当堂完成课堂作业习惯培养”问题整合为“学困生课堂作业习惯培养”, 作为年度研修活动的阶段主题, 明确了学困生转化的主阵地是课堂, 使得“学困生学习习惯培养”问题研究更为具体, 更易把握。为了扎实, 有效地开展研修活动, 我们规范了教师学习、小组研修交流发言、学生个案跟踪研究和作业专项管理等制度。我们还修订了教师研修档案袋, 使之能方便记录和考核教师的各类研修活动表现。

1. 专题学习——多层次的学习型组织学习

学习他人的经验或寻求理论支撑可以让我们的研究实践少走弯路。同时, 从经验型转向研修型工作方式, 学习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我们将全校教师组织成四级学习组织:全校性的校级理论学习, 青年教师陶行知教育理论学习, 研修小组每次活动前的专题学习和教师个体自学。我们要求教师围绕“作业设计和管理”、“学困生教育”和“学习习惯培养”进行专题学习, 每月自学笔记达3000字, 月底由校长室和教科室联合检查;要求教师学以致用, 在小组活动中能“说得出来”, 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能“演绎出来”。

课题领导小组组织全体教师学习了魏书生的《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 推荐了书籍《大师谈儿童习惯培养》。青年教师陶行知教育理论学习小组挖掘了陶行知“四颗糖”的教育案例, 引导教师们将之作为我们评价学困生的蓝本, 以便唤醒他们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意识。

2. 个案跟踪———有效的教师个体研究

针对我校学困生多, 部分教师不知从何下手的局面, 我们组织了“大手拉小手”师生结对活动。每位教师每学期重点帮扶一名同学, 力争出成效, 力争使之成为“解剖麻雀”的案例。我们建议教师着重帮助学生培养学习习惯和树立学习信心。

六 (2) 班的小刘老师再次在小组研修时向同伴求援:“张明又不做作业了, 我真不知道该怎么办了。”大家都热情地给小刘出主意, 但她都沮丧地摇头说:“试过啊!都只能管几天。”

研修组长徐老师接过小刘的话说:“能管几天就说明这些办法都有效啊!你就不停地换着用。”一句话说得大家都笑了。

小组交流后, 徐老师跟踪了小刘老师对张明同学的辅导过程。她坦诚地指出:“你对张同学的态度要温和些, 毕竟他是个孩子。他们出现反复是很正常的事。作为教师, 要有思想准备, 我们的耐心、我们的态度不能反复。不要对学生忽冷忽热啊!”

一个学期下来, 个案跟踪研究取得了明显进展。张明老不做作业的毛病也得到有效校正;六 (2) 班这个以原私立学校学生为主的班级语数合格率分别从41%、37%提高到84%和92%。配班的语数教师的经验就是用不同尺度要求学生, “不心急”, “不放弃”, 从学习习惯抓起, 坚持用“四颗糖”的评价鼓励学生一点一滴的努力和进步。

个案研究降低了研修难度, 使得每位教师的研修有抓手, 出成效。

3. 内容具体———规范的小组研修交流

我校课堂教学一直强调“一课一得”, 为夯实学困生学习习惯问题研修, 我们也将这段时间的“一得”定位为重在让“学困生独立作业”。然而, 开始时小组研修总说不到学习习惯及作业上去。于是, 我们规定“学困生是否会做, 是否能当堂完成”, “作业设计是否合理”, “作业指导, 学困生是否能接受”, 是每次教研说课、评课必议的话题。

2009年10月16日, 各学科教师在计算机室, 兴致勃勃地观摩了刘诚老师科学开放课堂。“你们对月球的那些知识感兴趣呢?”“这条信息属于哪一类呢?”在刘老师深入浅出的引导下, 学生们顺利地完成了网上信息的收集、处理和应用, 制作出一个个精美的电子《月球卡》。

这是我校教师根据教学内容需要, 自觉执教的第一节“学科与信息技术整合课”。这节课丰富了我校学生的作业形式, 学生兴趣很高。令教师信服的是, 由于教师的精心设计和每一重要环节的细致指导和示范, 我们看不到明显的学生差异。这也正是学校开展“学困生作业习惯问题”研究的重要成果之一。

在我区教研员的指导下, 研修交流发言进一步规范:

A.引用观点必须介绍出处。

B.发表观点必须针对具体的教育教学流程, 即要描叙被评价的师生言行。

为了提高研训效果, 我们给每节研讨课录像, 用来比照教师的描叙, 引入微格教学, 真正做到让研修者“看清楚, 听清楚, 说清楚”。

4. 专项管理———规范的研修过程管理

为了进一步促进“学困生作业习惯问题”研修落到实处, 教导处将每月第4周定为作业研究和开放管理周。首先对教师作业管理进行互查, 重点对记录在档的学困生的作业情况进行统计, 按照我校制定的作业管理标准打分。然后将检查结果最好, 改进较大的进行现场学习, 当场交流讨论, 成为对“学困生作业习惯问题”的小组专题合作研究。

同时, 我们坚持将“班级视导”作为校本研修的动态检测, 重点观察教师的课堂预设对学困生学习习惯的培养, 在课堂中对学困生的辅导。

我们深切地感受到整个研修活动的规范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具体化”的过程———学习具体的专题, 跟踪具体的学生, 讨论具体的言行, 管理具体的工作。这也是传统经验型工作方式破解过程和科学工作方式的构建过程。这种集中力量研究一个问题, 并分阶段逐步解决问题的研修活动, 我们称之为“化整为零式研修”。

三、成果整理追求完美的破解及制度建设

提到课题研究成果, 大多数教师都认为是高不可攀的事情, 因而在成果整理时畏缩不前。我们根据“自修-反思校本研修模式”中成果的应有之意规定:

1. 研修成果可以是一篇教案、一节课、一篇实录、一个活动、一则故事, 可以是一套得心应手的工作策略, 也可以是其他可以展示出的任何形式。

2. 档案袋是最重要的研修过程资料和研修成果, 提倡在研修过程积少成多, 逐步建立和整理档案袋。

我们坚持每学期末对研修工作进行阶段小结, 积少成多形成我校研修案例集、论文集和解决问题的校本策略集。每个教师都整理一学期来的问题研修档案袋, 将初步形成的策略和一学期的实践点滴整理成论文, 案例和公开课等形式的研修成果。

2010年元月, 我们组织了“我和新进学生的故事”评比活动。让老师们通过活动, 用教育教学叙事来整理“学困生学习习惯培养”问题研修的成果。一个个鲜活而感人的故事就是我校转化学困生的校本策略系列。其中广泛应用的策略有:

A.用“四颗糖”评价策略鼓励学困生的点滴进步, 有进步就是合格, 学习习惯好就是优秀。

B.尊重关心学困生, 让学困生亲近老师。

C.新授课的铺陈策略, 让学困生提前掌握学习新课的必备知识。

D.突出重点, 精心设计, 夯实知识技能形成的过程, 让学困生跟得上。

E.讲练结合, 课堂作业分层设计或分层要求, 让学困生集中精力掌握基础知识, 当堂完成作业。

F.组织“一帮一”学生互助活动, 让学困生得到零距离帮助。

2010年3月, 随着校本研修的不断深入, 经过系统整理的《双环小学校本研修制度 (试行) 》出台。这标志着我校科研成果开始以制度形式固化, 也标志着我校校本研修工作步入规范的成熟期。

清醒的问题意识、有效的行动研究模式、科学的工作态度加上严谨的制度保障, 构成了我校校本研修特色。我们将之归纳为公式:1+1+1+……=∞

同时, 我们发现“∞”正好是校名“双环”的标志, 这个公式正好也能概括在研修中构建的“科研型工作方式”, 我们称之为“双环”教育教学公式:

“1”表示, 每项工作, 工作的每个环节、细节;也指我们每个人, 包括每个教师、每个学生及家长等。

“+”表示, 积累, 重视和团结。

“……”表示, 坚持不懈。

“∞”是校名“双环”的标志, 同时也表示, 我们的成绩、我们的学校、我们的目标。

上一篇:助人为乐的感觉真好下一篇:浅说信息技术在小学古诗教学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