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印发《上海市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试行)》的通知

2024-05-24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印发《上海市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试行)》的通知(精选6篇)

篇1: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印发《上海市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试行)》的通知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文件

沪教委基„2006‟66号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印发《上海市中小学生

综合素质评价方案(试行)》的通知

各区县教育局、浦东新区社会发展局,有关局、公司教育处:现将《上海市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试行)》印发给你们。自2006学年起,本方案将在部分区县试行。非试行区县可结合本地区实际,确定3所学校(1所小学、1所初中、1所高中)为试点学校,开展试行工作(请于9月10日之前,将试点学校名单报我委基础教育处)。

各区县要成立以分管局长为组长的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领导小组、由相关科室和单位(中小教、督导、德育、教研、科研等)组成的工作小组,负责本地区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试行和推广工作。在试行工作中,各区县要结合本地区实际,做好前期调研、人员培训、经验总结等工作。请你们将试行工作中的经验及对评价方案的修改意见,及时反馈给我委相关处室和部门,以便在试行中不断完善中 1

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

特此通知。

附件: 上海市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方案(试行)

上 海 市 教 育 委 员

二○○六年九月五日

(联系人:竺建伟、焦小峰联系电话:23116704、23116703)

主题词:教育中小学素质评价通知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办公室2006年9月7日印发

(共印100份)

附件:

上海市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试行)

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中小学生全面发展,推进中小学评价和考试制度改革,指导中小学校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特制定本方案。

综合素质评价在《上海市学生成长记录册(试行)》(以下简称《成长记录册》)的日常性记录基础上进行。每学年对学生进行一次全面综合的评价,作为学生综合素质学年评价。在小学、初中、高中毕业时,以各学年评价为基础,再做出学段评价。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办发[2004]8号)和《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和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教基[2002]26号)的精神,从德、智、体、美诸方面全面反映学生的发展状况和水平,引导中小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既作为学生在该学段学业是否合格、准予毕业的依据,也可作为升入高一级学校时的参考。

二、基本原则

1.根据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按照培养德、智、体、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目标要求,建立和完善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以正确的教育质量观全面评价学生,全面反映中小学生的发展状况和水平。

2.按照《上海市普通中小学课程方案》、《上海市中小学各学科课程标准》以及《上海市学生民族精神教育指导纲要》和《上海市中小学生生命教育指导纲要》等文件的要求,构建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维度评价学生发展水平。

3.以《成长记录册》为基础,建立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要反映中小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德、智、体、美诸方面的综合素质及个性发展的关键指标,各指标的具体评价内容与标准在《成长记录册》上要有详细的评价和记录要求,每学年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要以本学年《成长记录册》上的记录为基础。

三、评价指标

1.上海市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按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三级指标的方法逐步细化。一级指标包括德、智、体、美四个方面。

2.“德”的二级指标包括思想品德、社会实践、德育学科学习三个方面。其中,思想品德的三级指标包括热爱祖国、勤奋自强、诚信守法、文明礼貌、团结合作五个方面;社会实践的三级指标包括学农学军、实践活动、劳动表现三个方面;德育学科学习的三级指标包括学习表现、学习能力、学习成绩三个方面。

3.“智”的二级指标包括学习表现、实践能力、学习能力、学习成绩四个方面。其中,学习表现的三级指标包括学习态度、学习习惯两个方面;实践能力的三级指标包括实验操作能力、技术操作能力、学科实践能力三个方面;学习能力的三级指标包括阅读交流表达、科学探究两个方面;学习成绩的三级指标主要是各学科(德育、体育、美育学科除外)成绩。

4.“体”的二级指标包括健身锻炼、身体健康、体育学科学习三个方面。其中,健身锻炼的三级指标包括锻炼习惯、健身能力两个方面;身体体健康的三级指标包括体质健康、卫生习惯两个方面;体育学科学习的三级指标包括学习表现、学习能力、学习成绩三个方面。

5.“美”的二级指标包括艺术活动和美育学科学习两个方面。其中,艺术活动的三级指标包括活动表现、审美欣赏两个方面;学科学习的三级指标包括艺术学科的学习表现、学习能力、学习成绩三个方面。

6.各三级指标的检测要素主要来自《成长记录册》中的记录,记录登载配套软件后,将自动生成各学年、各学段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各指标的评价结果用“优”、“良”、“合格”、“不合格(或须努力)”记载。

7.初、高中学段综合素质评价设置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记载栏。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既反映学生学科学业水平的状况,是学生是否合格、毕业的依据,同时也是高一级学校录取的基础性信息依据之一。

8.综合评价另设“突出表现”或“特长”记录栏,概述性表述学生思想品德突出表现和兴趣特长突出表现,总字数控制在50字以内,若无突出表现或特长则不记录。

四、实施要求和办法

1.在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的实施中,要特别重视以下三个方面的要求:坚持发展性评价,检测评价时,要以《成长记录册》为基础,既要重视结果评价,更要注重过程评价,关注学生进步和发展

状况;坚持学生自我评价原则,重视体现学生对自己成长发展的自我评价,以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诊断、自我反思;坚持多主体评价,学生本人、同学和教师都是评价的主体,重视调动学生在综合素质评价过程中的主动性,同时,吸纳家长、社会的评价意见。

2.重视同学互评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中的作用。学生互评应采取班级互评、小组(队)互评等形式,小组互评的学生数在10人左右。

3.评价由班级评价小组负责。班级评价小组由班主任、本班主要学科的任课教师、学生、家长等成员组成,人数为5人左右。班级评价小组成员中的学生和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在本班级学习、授课时间不少于1年。每一个学科教师和班主任都要重视以学生发展为本,把握每一位学生的心态、身体、心理的发展状况,科学、综合地做好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做到有日常记录积累,有个案分析指导等,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4.小学起始年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可由学校根据学生生理、心理特点,制订实施办法,积极稳妥推进。

六、评价结果的运用

1.每学年的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是衡量学生是否达到课程培养目标要求的重要依据。

2.各学段的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作为学生是否毕业的重要依据,也可作为高一级学校招生录取的依据之一。

3.中小学校应该把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作为诊断和改进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依据。

七、管理保障

1.市和区县教育行政部门要成立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领导小

组,负责综合素质评价试行工作的研究、宣传、试点与推广工作。市教委组织力量在“管理通”平台基础上,研制《上海市学生成长记录册(试行)》配套软件,实现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数字化操作。

2.各区县教育行政部门要结合本地区的实际,制订本区县中小学综合素质评价的实施意见,明确校长、教师、班主任等人员实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职责要求,切实做好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指导、培训和管理以及《成长记录册(试行)》配套软件的推广、培训工作。

3.试点中小学校要成立由学校校长任组长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小组,负责制订本校《成长记录册》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的实施细则和工作规范程序,组织开展《成长记录册》的文字版本记录和配套软件数据填写,在此基础上做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学校要对学校教师、学生进行记录和评价工作的培训和指导。要加强评价实施过程中的诚信教育,坚持实事求是和诚信原则,加强民主监督,接受质询、投诉与举报,及时解决评价工作中的问题。

4.市、区(县)德研、教研和科研等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对中小学生评价和考试制度改革的研究,要对本方案试行、推广工作进行调研、指导、总结经验,提出对评价方案及实施操作要求的修订意见。

5.市、区(县)教育督导部门要将区县和学校实施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作为对区县和学校办学水平督导评估的内容之一,以保证评价实施过程的客观、公正和公平。

篇2: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印发《上海市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试行)》的通知

沪教委德„2010‟3号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印发《上海市学生 农村社会实践教育指导大纲(试行)》的通知

各区县教育局、各教育基地: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04‟8号)、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结合《上海市学生民族精神教育指导纲要》和《上海市中小学生生命教育指导纲要》,促进和规范学生农村社会实践教育的开展,研究制定了《上海市学生农村社会实践教育指导大纲》,现印发给你们,请各区县结合实际,按照执行。

附件:上海市学生农村社会实践教育指导大纲(试行)

上 海 市 教 育 委 员 会 二○一○年一月二十日

主题词:基础教育

德育

教学

方案

通知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办公室 2010年1月22日印发

(共印550份)附件:

上海市学生农村社会实践教育指导大纲

(试行)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04‟8号),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结合《上海市学生民族精神教育指导纲要》和《上海市中小学生生命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两纲”)的实施,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与自然、与自我、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体验中华农耕文化,了解现代农业发展,促进和规范学生农村社会实践教育的开展,特制定《上海市学生农村社会实践教育指导大纲》。

一、总体目标

学生的农村社会实践活动要以育人为本,以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重点,把“两纲”精神融入校内外工作。按照“二期课改”理念,通过农村社会实践,使学生深入了解党和国家制定的“三农”政策,促进知识学习与实践体验紧密结合,深刻感受“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面貌,感知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通过进一步完善农村社会实践基地的课程资源建设,开展系列化的农村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掌握农业基本常识和初步的农事操作技能,增强中华农耕文化认识,提高综合素质,在以下三个方面实现相应的具体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和掌握一定的农业生产知识和技能;了解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发生的巨大变化;理解我国现阶段农业、农村、农民等有关政策,懂得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和谐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 1 — 2.过程与方法:体验劳动的艰辛,学会珍惜劳动成果,提升生存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感知现代农业、科技创新的成果,把知识学习和农业生产劳动、社会考察、志愿者服务等丰富多彩的活动相结合,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发现问题、主动探究,不断提高学习兴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热爱大自然、热爱劳动、尊重和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在集体生活中增强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会感恩、尊重自然、保护生态、关心他人、关心集体的品格,主动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二、基本原则 1.以学生为主体

农村社会实践活动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其主动探索、研究问题的兴趣,为学生自主发展创造条件。搭建资源性学习的平台,增强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的意识,提高自我管理的能力,完善自我评价的方式。

2.把握时代特征

组织开展农村社会实践活动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学习宣传为根本,结合党在农村工作的方针政策,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把握时代脉搏,关注社会热点,培养学生关注新农村建设、重视农业新发展、主动服务农村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

3.加强资源整合

各类农村社会实践基地要主动与教育结合,善于整合周边科技文化生态等环境资源优势,进一步规范和优化适合不同年龄层次和不同类型实践活动所需要的活动项目。通过统筹协调,有效整合,促进农村社会实践基地活动内容系列化,资源社会化,运行机制化,环境服务人性化,制度管

— 2 — 理科学化。

4.以实践活动为载体

立足基地,创设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农村社会实践活动载体。激发学生对实践活动参与的兴趣,通过参观、访问、远足、社会调查、社会服务和考察自然等实践活动,使学生开阔视野,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个性得到充分发挥,在探索、参与、研究的过程中获得身心愉悦和健康成长。

5.以实践体验为基本途径

农村社会实践要以体验为基本途径,组织与引导学生通过开展具体、生动的农村社会实践考察或亲历活动中获得的直接经验和情感体验,真切感悟社会主义新农村生活,感恩自然、感恩社会,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真挚情怀。

6.紧密结合课程改革

以基地为依托,注重农村社会实践活动与学校课程改革的有机结合,努力开发适应时代需要和学生需求的综合实践课程。以拓展型或研究型课程为载体,推进“做中学”的研究与实践。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地进行多视角、多层次、多模块的资源课程设计,突出综合性,供不同班级或学生选择实施,强化学生知识和能力的迁移,逐步形成课内外贯通的基地实践课程。

三、内容与要求

高中生的农村社会实践是拓展学生学科知识,提升综合学力和个人素养的综合课程。根据上海新课程方案和“两纲”要求,中学生农村社会实践的课程内容主要包括两大系列:必须参加的活动内容和选择参加的活动内容。必须参加的活动内容包括田园劳作、学习考察、生活管理;选择参加的活动内容包括实践探究、绿色生态体验。

— 3 — 初中生和小学生的农村社会实践活动,可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予以把握。

(一)田园劳作系列

1.主要目标——以参加田间劳动或禽畜养殖,了解相关的农业技能为主要内容。知晓田间劳动部分农具及使用技巧,主要粮食作物、部分时令蔬果及其种植过程,掌握一定的采摘技巧;体验农业劳动的艰辛,增强爱惜劳动成果的意识;认知家禽家畜及其喂养的基本知识及技能,增强珍爱生命的责任意识。

2.实践内容——根据时令的实际情况,可开展:

(1)整地、播种、锄草、施肥、收割、采摘、捡拾、捆扎、挑担等农田劳动;

(2)喂养禽畜、放牧牲畜、打扫圈栏、进行消毒等饲养劳动,有条件的可进行水产的养殖劳动等;

(3)植树、施肥、采摘、剪枝、树根涂白、刮除树胶、果实包装等果园劳动;

(4)组织稻草编制、堆草垛、做桃袋、做蛋网、农田野炊等农业技能竞赛活动。

3.活动方法——观看反映农耕文化常识和农业科技发展专题的音像资料,根据讲座指导和活动指南,开展以体验农耕文化为主题的实践劳动。

4.时间安排——田间劳动及农业技能学习为28小时(3.5天);禽畜养殖(可根据实际调整)为4小时(0.5天)

5.问题讨论:

(1)参加实践活动后,你学会了哪些基本技能?

(2)分析自己已经参加的劳作的基本步骤,其目的是什么?

(二)学习考察系列

— 4 — 1.主要目标——通过走近“三农”,考察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变化等活动,展望农业发展的未来;通过专题报告、参观现代农业基地等,了解现代农业与传统农业的区别,感悟农业发展必须依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内涵。

2.实践内容——以听、看、问、思、辨等形式,可以开展:(1)聆听专家关于农业政策或发展的专题报告,观看农科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影像资料;

(2)开展考察乡镇企业或周边的相关企业、走进农家、收集当地农谚等访问活动,如“当一天农家人”、“进农家,我掌勺”等体验;

(3)参观有关农业生态类科技场馆,社区农林牧副渔的综合利用情况,学习与学科知识相关的拓展性内容,开展以新农村发展为主题的小课题研究实践。

3.活动方法——走访、调查、研讨并撰写心得体会、调查报告和小论文等。

4.时间安排——学习考察包括考察新农村或听农业专题报告,约8小时(1天);参观农业类科技场馆,约4小时(0.5天)。

5.问题讨论:

(1)通过对农村的学习考察活动,你对农村了解了多少?(2)请介绍给你留下最深刻印象的一件事。

(三)生活管理系列

1.主要目标——通过实施农村社会实践计划和对集体生活的亲身体验,提升“学会生活、学会生存、学会关爱、学会合作、学会做人”的意识与能力;能够自觉遵守农村社会实践纪律,增强自律意识和团队意识。

2.实践内容——通过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培养集体主义观念和独立生活的能力,可以开展:

— 5 —(1)组织基地生活的评比活动,如寝室内务评比、用餐、做糕饼、包饺子(馄饨、粽子等)评比、集队评比等活动;

(2)组织民主管理项目活动,如学生与干部参与制定“农村社会实践方案”;

(3)组织体育或军事活动,如队列训练、夜行军、定向越野、安全演练、安全讲座、法制讲座等活动,并注意及时交流学生的体验感悟。

3.活动方法——在农村社会实践活动中充分发挥教师和每一位学生的作用,让他们参与到日常管理工作和竞赛比赛活动中。

4.时间安排——生活管理包括集体生活实践训练,约4小时(0.5天);分项目“自我管理”实践约4小时(0.5天)。

5.问题讨论:

(1)请谈谈参加农村社会实践活动后自己在生活管理方面的进步。(2)请对教育基地的实践与管理工作献计献策。

(四)实践探究系列

1.主要目标——参与农村社会考察和实践,了解现代农业知识,了解农业节能减排、绿色能源方面的知识;联系学科知识,拓展学科知识面,提高综合学力;联系农村实际,开展问题研究,增强学以致用的经历,培育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

2.实践内容——通过联系农业基地自身资源的知识寻游和问题生成,开展探究活动与专题研究:

(1)农村综合考察引发的探究(如对农业发展模式的考察,如何体现现代农业的发展道路等);

(2)农村实践活动引发的探究(如农作物生长环境的调查研究、土壤调查等);

(3)与农业实验探究活动相关的项目设计活动(如无土栽培、菌类

— 6 — 栽培、盆景移栽、果树嫁接、淡水鱼综合养殖等);

(4)其他拓展的研究项目(如当地水域现状探究、对水资源保护现状调查等)。

3.活动方法——参观临近的科普场馆,考察农科基地,在参考有关资料和实践考察的基础上,根据各基地的特点设计并开展相关的专题探究活动。

4.时间安排——实践探究分为实践农耕文化拓展型课程学习,4小时(0.5天);学科或跨学科实践课题研究,约4小时(0.5天)

5.问题讨论:

(1)农村社会实践过程与自己已经掌握的学习知识的联系与迁移?(2)如何将自己学过的知识更好地用于社会实践与科学实验?请进行设计。

(五)绿色生态展示系列

1.主要目标——以交流体验农耕文化的亲身感受为主题,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深入理解我国农耕文化的内涵,感悟中华农耕文化博大精深,激发对祖国文化的认同和热爱,增添生态活动乐趣,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2.实践内容——结合时令和自己的体会收获,可以开展:(1)节庆纪念活动,结合当地实际组织中华传统节日(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节庆活动,重要节气(芒种、夏至、秋分等)的常识普及教育,与农业相关的纪念日(爱鸟周、植树节等)的纪念活动等;

(2)组织基地写生、创作影像等多种艺术活动,宣传当地农业知识,介绍当地农业事件(农作物、农具、禽畜、农事等)起源与发展,让学生形象地感受当地农业发展的脉络;

(3)主题文艺宣传活动,如赛诗会、朗诵或演讲、音乐会、书画展、— 7 — 联欢会、运动会等综合性活动;

(4)组织“媒体”宣传活动,如举办广播台、小报、黑板报等宣传活动。

3.活动方法——可通过收集资料,观看有关音像资料等,并结合调查实践,以班级或学校为基本单位,开展内容丰富、形式生动的创作展示活动。

4.时间安排——创作与“农村实践活动”有关的文艺作品,4课时(0.5天);主题展示活动,约4课时(0.5天)。

5.问题讨论:

(1)介绍自己对生命与自然,对中华农耕文化的体验。(2)在这次农科实践体验中你最想展示的是什么?

四、课程资源建设

结合农村实践基地的特色,要紧紧围绕课程改革和实践活动的目标,紧密联系基地的资源特点,尊重学生的学习规律,协调处理好以下关系:

1.预设性与生成性:课程资源建设的目标、活动项目以预设为主,课程的内容要结合不同基地的实际和学生实践的需要,重视其生成性,体现区域和学校的特色。

2.知识性与实践性:要通过设计项目活动来落实知识学习的要求,以“丰富学习经历”和“完善学习方式”的新课程理念,设计新颖的农村实践活动课程。

3.科学性与教育性:目标的设计要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要求;实施时,要将三维目标的落实统一在项目活动的整体规划之中。

4.规范性与灵活性:学习实践活动体现课程的基本要素,设定相应的目标、内容、方法、评价等方面的要求,具有规范性和可操作性;同时,— 8 — 需要根据不同的基地资源,以及学校学生实际,在实施时“因材施教”、“因地制宜”,体现灵活性和有效性。

五、评估与保障

1.建立农村社会实践监督和评估机制。为贯彻落实中央、教育部关于学生参加农村社会实践有关精神,制定农村社会实践指标体系,将此项工作纳入学校对课程领导的管理之中。建立对学校开展农村社会实践工作的督导评估,落实农村实践学习的时间与内容。对准入“市级社会实践基地”的农村社会实践基地,经专家评估后,给予认定,并予以一定的奖励。

建立学生农村社会实践综合素质评价内容。对学生的农村社会实践综合素质评价包括情感态度、思想和行为表现、自理能力、农业知识与技能学习。评定方式以学生自评与互评、教师评与基地评相结合。评定的结果要经农村社会实践基地认证机构的认定。

2.确保学生农村社会实践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严格执行课程计划,精心安排各年段学生的农村社会实践活动内容和接待基地。高中学生的实践活动时间一般不少于7天,每天不少于8小时,其中参加农业劳作的时间不少于全部实践时间的一半。学校要把农村社会实践列入课程计划,加强与农村社会实践基地的沟通和联系,提高学生参加农村社会实践的质量。

3.确保中学生农村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要有相对稳定的农村社会实践课程资源及项目设计,形成区县校本特色。学校要结合课程改革,以项目为抓手,以农村生态实践资源为载体开展农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农村社会实践基地要积极开发场本教材或学生实践相应的活动指南,提升基地内涵。要注重基地的环境建设,在设备设施、活动场地、住宿用餐、教学用品、劳动农具等方面注意安全并达标,营造实践育人的氛围。

4.加强队伍建设,提高学生参加农村社会实践活动的实效性。要动 — 9 — 员教师积极参加农村社会实践工作,加强农业方面知识学习与研究,结合教学内容,精心设计社会实践活动项目。教师要努力做到与学生同吃、同住、同活动,把它作为师德师风的建设的重要内容。要积极开发与农村社会实践相关的拓展型、研究型课程教学成果,并融入到相应的培训活动之中,提高社会实践工作的水平。

要加强基地辅导员和管理人员的队伍建设,形成一支素质较高、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基地校外辅导员队伍。基地领导班子要认真执行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树立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健全内部组织管理制度,建立科学的管理、培训和安全保障措施,提高指导的针对性和管理工作水平。基地辅导员不仅要有专业化的农业知识与技艺,而且要与教育机构、农科院等部门紧密合作,开展岗位能力培训,每年完成48学时的培训目标。

要加强研究队伍的建设。区县教育行政部门要整合教研室、科研及德育部门的力量,联合开发农村社会实践的课程资源,促进农村社会实践与课程改革紧密衔接。各基地要依托专家和教育部门,形成自己的研究队伍,不断丰富基地教育的内涵,使农村社会实践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篇3: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印发《上海市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试行)》的通知

一、明确学业评价的目的

作为教学过程中的学业评价,其目的不是对学生进行选拔、淘汰。通过合理的学业评价,我们可以使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情况,发现自己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的优缺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也可以从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并将学业评价作为新的教学的起点。总之,评价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学生更好地学和教师更好地教,从而不断促进学生在将来的学习中取得更大的收获。

二、丰富学业评价的形式

学业评价不仅仅是考试、测验的代名词,它可以有丰富的呈现形式。

作为对学生评价的呈现形式,既可以是定量的,也可以是定性的,除了分数,还可以是等第、评语、展示会等各种形式。对学生学业的评价,并不一定全部由教师给出,也可以创设机会,鼓励学生进行自评和互评;也可以通过家校互动,使学生获得家长的评价;还可以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让学生获得社会各界的评价。

对化学实验的评价是化学学科学业评价中需要加强的一个内容,通过化学实验,可以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实验操作技能、科学探究方法、学习态度等各方面进行全面的评价。对化学实验进行评价,需要教师仔细观察学生开展实验的全过程,并深入分析学生的学习心理。化学实验报告可以体现学生在实验目的的把握、实验过程的设计、实验数据的处理、逻辑推理和结论的获得等各方面的情况,因此化学实验报告是开展化学实验教学和化学实验评价的重要抓手。

三、提升教师学业评价的能力

首先,教师要把课程标准作为学业评价最根本的依据。在仔细研读课程标准的基础上,教师要注意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明确评价目标。不同学习阶段的评价目标的设置要合理,不能盲目拓宽知识的范围,也不能随意提高能力要求。教师不应盲目追求一步到位的评价,阶段性的学业评价的目标可以随着教学工作的开展和学生的学习表现进行灵活的调整。

其次,教师要关注多样化的学业评价形式的设计和灵活运用。评价形式的选择要充分考虑学生特点、评价内容的特点等各种因素,要注意避免长期重复使用单一枯燥的学业评价形式而影响学生学习兴趣。在学业评价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针对不同学生的个体特点调整学业评价的策略和方法,使学业评价能够充分促进不同类型学生的发展。

第三,要不断提高测验、考试等学业评价形式的命题质量。命题工作是教师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功,它不是简单地拼凑题目,教师需要根据具体的评价目标对习题进行精选、改编甚至自编。题目的设置要注意科学性、基础性和时代性,要理论联系实际,每个题目都要能够讲清评价的目标。从整卷来看,既要注意难易的比例和梯度,也要注意评价目标的覆盖面,还要注意对将来的教与学的正确导向。

四、应用信息技术提高学业评价效率

篇4: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印发《上海市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试行)》的通知

为规范农村综合改革示范试点工作,建立健全奖励约束机制,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推动农村综合改革示范试点取得实效,根据《国务院农村综合改革工作小组关于开展农村综合改革示范试点工作的通知》(国农改[2012]12号)、《国务院农村综合改革工作小组关于2013年扩大农村综合改革示范试点的通知》(国农改[2013]15号)、《财政部关于印发〈农村综合改革示范试点中央财政奖励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财预[2012]437号)等文件精神,我部制定了《农村综合改革示范试点考核评价试行办法》。现予印发,请各地高度重视,认真贯彻执行,切实做好试点各项工作。

附件:农村综合改革示范试点考核评价试行办法

财 政 部

2013年9月30日

农村综合改革示范试点考核评价试行办法

第一条 为扎实推动农村综合改革示范试点工作,规范各项试点工作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奖励约束机制,进一步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加快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农村综合改革示范试点考核评价遵循定性考评与定量考评相结合,自我考评与抽查考评相结合,考核结果与激励机制相结合的原则。

第三条 按照分级管理、分级负责的要求,各试点省份对省以下试点开展情况进行考核评价。财政部对各试点省份试点工作开展情况进行考核评价,具体由国务院农村综合改革工作小组办公室组织实施。

第四条 考核评价包括以下内容:

(一)试点工作是否受到重视,工作机制是否健全,工作保障是否得力,宣传培训是否到位等;

(二)试点方案实施情况;

(三)资金预算安排和执行情况;

(四)各项管理制度是否健全,包括资金管理办法、项目管理办法、档案管理制度、监督检查与绩效考评制度等;

(五)试点工作成效,主要包括农民满意程度、试点经验可推广价值等。

(六)试点工作中是否存在违规违纪等问题,包括是否加重农民负担、截留挪用资金,是否出现群众上访等。

第五条 考核评价的依据:国家的法律法规及有关政策文件;国务院农村综合改革工作小组印发的政策文件;财政预算管理制度、国库管理制度以及财务管理办法、资金管理办法;各试点省份出台的有关政策文件。

第六条 考核评价以自然年度为周期,实行自评和抽查考评相结合。除特殊情况外,每年年初各试点省份对上一年度的试点工作全面总结并进行自我考评,自评报告(连同考核评分表)于3月31日前报送财政部(国务院农村综合改革工作小组办公室)。

第七条 抽查考评分为书面考评和实地考评。各试点省份对本省份的自评报告真实性负责。书面考评以各试点省份的自评报告为基础结合平时调研、宣传情况等进行评价;实地抽查以组成检查组形式赴有关省份开展检查,每年抽查比例不低于20%。

第八条 根据具体情况可以开展专家考评和农民满意度调查。专家可以从有关职能部门、高校科研院所、学者中遴选,也可以委托大学、科研院所等机构组织学生利用寒暑假开展农民满意度调查。

第九条 考评的组织实施。包括制定考评方案、下发考评通知、实地检查考核、量化考评结果等环节。

第十条 考评结果的应用。坚持奖优罚劣的原则,量化考核评价结果将作为分配中央财政奖励资金的参考因素。

第十一条 考评工作的纪律要求。应坚持实事求是和客观公正的原则,广泛征求基层干部群众的意见,全面真实地对试点工作进行考核评价。应自觉遵守中央八项规定,注重廉洁自律。

第十二条 各试点省份应参照本暂行办法,结合本地实际,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考核评价办法,并报财政部(国务院农村综合改革工作小组办公室)备案。

第十三条 本办法自2013年10月30日开始施行。

附:农村综合改革示范试点考核评价量化评分表(略)

国务院关于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规划的批复

国函〔2013〕111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土资源部、水利部、农业部、人民银行、质检总局、统计局、林业局:

发展改革委关于报请审批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规划的请示收悉。现批复如下:

一、原则同意《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请认真组织实施。

二、《规划》实施要加强统筹规划,强化政策支持,加大投入力度,着力改善农田基础设施,着力规范建设标准,着力明确管护责任,着力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坚持不懈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为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奠定坚实基础。

三、通过实施《规划》,到2020年,建成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农田8亿亩,亩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高100公斤以上,其中,“十二五”期间建成4亿亩;高标准农田集中连片,田块平整,配套水、电、路设施改善,耕地质量和地力等级提高,科技服务能力得到加强,生态修复能力得到提升。

四、各省(区、市)人民政府要加强组织领导,根据《规划》确定的目标和任务,抓紧制定本地区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细化配套政策,并督促县级人民政府编制实施方案,确保建设任务落实到地块。要整合资金,集中投入,连片治理,强化项目建设管理和建后管护,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五、发展改革委要会同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密切配合,加强协作,不断完善相关标准和制度,做好相关规划间的衔接,对《规划》落实情况进行跟踪分析和督促评价,确保《规划》目标任务实现。

国 务 院

篇5: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印发《上海市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试行)》的通知

上海市地方税务局 上海

文 件

上海市金融服务办公室 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上海监管局

沪教委终„2011‟24号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等8部门关于印发《上海市教育培训机构学杂费专用存款账户管理暂行规定》的通知

各区县教育局、财政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物价局、地税局和财税分局,相关在沪银行业金融机构:

— 1 — 根据《上海市终身教育促进条例》关于“建立本市教育培训机构学杂费专用存款账户监管制度,保障教育培训机构收取的学杂费主要用于教育教学活动,维护受教育者和教师的合法权益”的规定,现制定并印发《上海市教育培训机构学杂费专用存款账户管理暂行规定》(见附件,以下简称《规定》)至各单位。请转发给各教育培训机构和相关单位,按照执行。

附件:上海市教育培训机构学杂费专用存款账户管理暂行规定

上 海 市 教 育 委 员 会

上 海 市 地 方 税 务 局

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上 海 市 物 价 局

上 海 市 财 政 局

上海市金融服务办公室

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上海监管局

二○一二年三月二十六日

主题词:终身教育

学费

管理

规定

通知

抄送:市政府法制办、市人大法工委、市人大教科文卫委。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办公室

2012年4月1日印发

(共印300份)附件:

上海市教育培训机构学杂费专用存款账户管理

暂行规定

第一条 目的与依据

为保障教育培训机构收取的学杂费主要用于教育教学活动,维护受教育者和教师的合法权益;保障教育培训机构的办学资金和合法收益不受侵害,根据《上海市终身教育促进条例》和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定义

本《规定》所称“教育培训机构”是指:由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或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审批管理的非经营性教育培训机构。

本《规定》所称“学杂费”是指:本市教育培训机构向受教育者收取的学费、代办费(包括:教材费和住宿费等),以及其他收取的与办学经营活动相关的办学经费(包括:向委托培训单位收取的委托培训费、向合作办学单位收取的联合办学经费,以及承担政府补贴培训任务获得的培训补贴经费等经费收入)。

本《规定》所称“学杂费专用存款账户”(以下简称“专用账户”)是指:本市教育培训机构依据《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管理办法》、《上海市终身教育促进条例》等规定,在专用账户开户银行开设专门用于收缴和使用学杂费、户名为“某教育培训机构学杂费专户”的专用账户。专用账户开户银行应与有关培训机构签订经政府相关职能部门指导和备案的《上海市教育培训机构学杂费专用账户管理协议》(以下简称《管理协议》),并依据《管理协议》对专用账户的学杂费缴存和使用实施管理。

本《规定》所称“专用账户开户银行”(以下简称“开户银行”)是指:经确认,符合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和行业监管部门要求,承担教育培训机构专用账户业务,按相关要求对学杂费存款实施管理的在沪银行业金融机构。

第三条 适用范围

本市行政区域内的教育培训机构,在招生办学过程中,学杂费收缴、— 3 — 存入和使用的管理,适用本规定。

公办教育培训机构学杂费收支管理,国家另有规定的,按国家相关规定执行。

第四条 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和职责

市教育行政部门负责牵头制定本市教育培训机构专用账户有关监管规定;会同其他相关行政职能部门,指导监督教育培训机构和开户银行制定《管理协议》,对本《规定》的实施情况进行管理和督查。

市、区县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对其审批管理教育培训机构实施本规定的有关情况进行管理和督查。

市、区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负责对其审批管理的教育培训机构实施本规定的有关情况进行管理和督查。

政府其他相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对本《规定》的实施履行相应管理职能。

第五条 学杂费收取

教育培训机构收取学杂费,应向社会公开其收费项目、收费标准和办学事项,按国家规定向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申报备案,并列入招生简章。教育培训机构的“办学事项”应包括:培训项目(班级)名称、办学形式及上课地点、培训课程内容、学习期限及授课时数、授课师资、退费办法和其他相关事项等。

教育培训机构应按学习期限或学年收取学杂费。学习期限不足一年的,按学习期限收取学杂费;学习期限超过一年的,按学年收取学杂费。教育培训机构不得以折扣优惠等任何理由,跨学习期限或跨学年打包、捆绑预收学杂费。

教育培训机构收取学杂费,须按规定开具由上海市地方税务局监制的通用统一发票;所收学杂费须及时全额缴存学杂费专用账户;以现金形式收取的学杂费,应按相关规定,及时缴入专用账户。教育培训机构收取学杂费未及时足额缴入专用账户的,应视作挪用办学经费,由政府相关职能部门按照各自职责,责令其限期改正;情节严重的,责令停止招生;构成 — 4 — 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条 专用账户开设和使用

(一)本市教育培训机构应当按本《规定》要求,选择且只能选择一家开户银行开设学杂费专用账户,所收取的学杂费资金须全额存入本机构的专用账户。

教育培训机构开设的学杂费专用账户,包括用于存取和使用本机构学杂费资金的专用账户(以下简称“存取专用账户”)和用于存储本机构学杂费存款最低余额的专用账户(以下简称“最低余额专用账户”)。

(二)“存取专用账户”的主要用途:

1.教职员工薪酬、福利、培训进修和教师课酬经费;

2.办学场所租赁和修缮、教育教学设施设备购置、租用和维修经费; 3.招生广告宣传经费; 4.教材等代办经费; 5.各类税费;

6.车辆购置、使用和养护费、水电煤等公共事业费、行政性办公经费等; 7.教育培训机构依据《办学章程》,依法从办学盈余资金中计提的办学投资收益(或合理回报)经费(计提时须向开户银行提供经相关行政管理部门确认的财务会计审计报告等相关材料);

8.学杂费退费; 9.办学所需其他经费。

教育培训机构应根据专用账户用途,按月(或按合同、协议)支取办学经费;有关付款合同或协议,应提供给开户银行备案。

(三)教育培训机构的“最低余额专用账户”专门用于存储本机构学杂费存款最低余额,由教育培训机构从本机构“存取专用账户”资金中转入。“最低余额专用账户”不开通对外支付结算功能。

1.教育培训机构“最低余额专用账户”中的学杂费存款最低余额,应为本机构上一会计(或学)学杂费收入总额的10%,且不少于人民币10万元;新开办(或开办不足一年)的教育培训机构,开办资金(或

— 5 — 注册资金)大于100万元(含)的,其学杂费存款最低余额应不少于开办资金的10%;开办资金(或注册资金)小于100万元的,其学杂费存款最低余额应不少于10万元。

2.教育培训机构“最低余额专用账户”中的学杂费存款最低余额每调整一次。由教育培训机构和开户银行,依据本《规定》的要求,在每续签《管理协议》时,确认和调整本的学杂费存款最低余额,并报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备案。

3.教育培训机构使用“最低余额专用账户”中的学杂费存款时,应提供相关行政管理部门的确认文件或人民法院生效法律文书的复印件。

第七条 管理协议

教育培训机构与开户银行,应依据本《规定》协商签订《管理协议》(《管理协议》指导性格式文本另行发布)。签订的《管理协议》应在签署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分别报送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和开户银行上海分行(总行)备案。

《管理协议》应当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一)签约双方的权利、义务和法律责任;

(二)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名称和联系方式;

(三)本机构基本存款账户和学杂费专用账户的账户名称、账号、开户银行;

(四)学杂费缴存办法和资金用途;

(五)专用账户管理和使用办法及其相关流程;

(六)由相关行政管理部门核准备案的学杂费存款最低余额;

(七)办学风险警戒通报事宜;

(八)诚信承诺;

(九)签约双方商定的其他条款等。第八条 教育培训机构的权利、责任和义务

专用账户的学杂费存款是教育培训机构的法人资产和办学经费,教育培训机构依法享有学杂费存款资金和利息收益,除国家法律规定以外,任 — 6 — 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侵占和挪用。

教育培训机构收取学杂费应当开具税务发票,依法纳税,按月如实向开户银行提供本机构学杂费收取情况和完税证明材料。

教育培训机构收取的学杂费应及时全额缴存专用账户,依法规范和加强学杂费的使用和管理,保障学杂费收入主要用于教育教学活动。

教育培训机构发生办学资金风险时,应根据开户银行“风险警戒通报”情况,及时补充办学资金,调整改进办学行为;若不能继续办学,应及时报告相关行政管理部门,依法启动终止办学程序,并提前30日告知学员和教职员工,做好终止办学的善后事宜。

第九条 开户银行的权利、责任和义务

开户银行应依法保障教育培训机构能够规范便捷地使用学杂费存款,保障学杂费存款资金安全。

开户银行应协同教育培训机构,按本《规定》和《管理协议》确定的用途划拨和支付学杂费存款资金;向教育培训机构定期通报学杂费存款收缴和使用情况,提出做好学杂费资金管理有关建议。

开户银行依据有关法规和《管理协议》,对专用账户实施管理和服务。当教育培训机构“存取专用账户”资金余额不足以支付办学所需经费时,应及时向教育培训机构和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发送“风险警戒通报”,并配合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稳妥处置办学风险。

第十条 办学风险处置

政府相关职能部门接到开户银行的“风险警戒通报”后,应根据职能分工,立即组织对该教育培训机构的办学经营状况、学杂费资金收支和使用管理等情况,开展专项调查和风险评估,妥善处置办学风险。

教育培训机构应当在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指导监督下开展办学风险处置工作,依法处置办学结余经费;开户银行应依法加强对该教育培训机构专用账户的管理,密切保持与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联系,配合做好办学风险处置工作。

第十一条 开户银行的变更和专用账户的撤销

(一)教育培训机构可根据需要,在《管理协议》到期时变更专用账户的开户银行。

教育培训机构变更专用账户开户银行,应提前30天告知原开户银行,并按本《规定》第六条和第七条的规定,与新开户银行签订《管理协议》和开设新的专用账户,并报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备案。

教育培训机构应在新设专用账户启用前,向原开户银行提交“撤销本机构原专用账户”的书面申请,并依据银行业相关法规和本《规定》提供相关文件资料,同时需提供经相关行政管理部门审核备案的与新开户银行签订的《管理协议》复印件。

教育培训机构完成变更开户银行后,其原专用账户中的学杂费存款余额,应全额转入变更后新设立的专用账户之中,由新开户银行按本《规定》和《管理协议》执行使用和管理事宜。

(二)教育培训机构依法申请终止办学,应依据银行业相关法规和本《规定》,向开户银行申请撤销本机构的专用账户。

教育培训机构申请撤销本机构专用账户时,应向开户银行提交“撤销学杂费专用账户”的书面申请以及经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确认的“终止办学申请”等相关文件材料。

教育培训机构申请终止办学,其专用账户中的学杂费存款,应依法优先用于维护受教育者和教职员工的合法权益。

教育培训机构在完成终止办学各项善后事宜后,其专用账户中的学杂费存款余额(含利息收益),应作为本机构的法人财产,依据法定程序处置。

(三)教育培训机构变更或撤销专用账户后,开户银行和教育培训机构应在15个工作日内,以书面形式告知政府相关职能部门。

第十二条 附则

篇6: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印发《上海市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试行)》的通知

理试行办法》的通知

各区、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

现将《上海市融资性担保公司管理试行办法》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按照执行。

上海市人民政府 二○一○年八月三十一日

上海市融资性担保公司管理试行办法

为充分发挥融资性担保在促进中小企业融资中的重要作用,加强对融资性担保公司的监督管理,规范融资性担保行为,促进本市融资性担保行业健康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融资性担保公司管理暂行办法》(银监令„2010‟3号)等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试行办法。

一、适用范围

(一)凡在本市范围内设立融资性担保公司、开展融资性担保业务及有关管理工作,适用本试行办法。

(二)本试行办法所称融资性担保,是指担保人与银行业金融机构等债权人约定,当被担保人不履行对债权人负有的融资性债务时,由担保人依法承担合同约定的担保责任的行为。

(三)本试行办法所称融资性担保公司,是指依法设立,经营融资性担保业务的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

二、总体要求

(一)融资性担保公司在经营中,应当遵循诚实守信、公平竞争、依法合规的原则,注重把握安全性、流动性、收益性,为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二)本市有关部门和区县政府要形成合力,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与服务力度,为融资性担保公司持续健康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三)本市融资性担保公司监管,实行“部门配合,市、区县联动”的机制。有关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做好对融资性担保公司的日常监管、风险防范和处置等工作,确保融资性担保行业健康稳定发展。

三、工作机制

(一)成立上海市融资性担保行业规范发展和业务监管联席会议(以下简称“市联席会议”)。市联席会议由市政府分管领导牵头召集,成员单位包括市金融办、上海银监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经济信息化委、市财政局、市地税局、市商务委、人民银行上海分行、市工商局、市公安局、市农委、市住房保障房屋管理局、市规划国土资源局、市政府法制办等部门。市联席会议办公室设在市金融办。

市联席会议主要承担两项职能:一是指导开展融资性担保行业规范发展工作,审议决定行业监管的重大事项;二是促进本市融资性担保行业进一步支持和服务中小企业融资,研究制定促进行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指导推进区县政府开展融资性担保相关工作,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政策性融资担保业务绩效评价与综合考核机制,协调解决融资性担保行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市联席会议成员单位要各司其职,形成合力,共同推进本市融资性担保行业健康发展。

(二)市金融办作为本市融资性担保公司和业务的监管部门,按照规定对本市融资性担保公司和业务实施行政许可,核发和管理经营许可证,负责本市融资性担保公司的准入、退出、日常监管和风险处置等工作,并向融资性担保业务监管部际联席会议(以下简称“部际联席会议”)报告工作;按照要求及时上报本市融资性担保行业统计报表、机构概览、融资性担保行业发展与监管情况报告,持续跟踪监测本市融资性担保业务风险。

市金融办对区县开展融资性担保相关工作予以指导。

(三)区县政府向市金融办报送本区县申请开展融资性担保业务管理工作的报告,由市金融办报经市联席会议审核同意后,具体负责注册在本辖区融资性担保公司的设立预审和风险处置,在市金融办指导下做好注册在本辖区融资性担保公司的日常监管工作,并向市联席会议及其办公室报告工作。

区县政府应当明确主管部门,配备专门力量,切实承担管理职责。

四、设立、变更和终止

(一)设立公司

1.在本市设立的融资性担保公司,应当由1-2个企业法人或自然人等作为主发起人发起组建。

企业法人作为主发起人,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1)管理规范、信用良好、实力雄厚。

(2)持续经营3年以上,最近连续2个会计盈利,近3年累计净利润在1000万元以上,资产负债率不高于70%,净资产不低于5000万元,原则上实施本项投资后长期投资额不超过净资产的60%。

自然人作为主发起人,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1)拥有发起出资的经济实力,具有一定的实业背景并在所在行业具有一定影响力,能够出具相应的有效证明。

(2)无重要不良信用记录,无重大不良从业记录和无违法犯罪记录等。

2.在本市设立的融资性担保公司,注册资本最低限额为人民币1亿元。注册资本为实缴货币资本。区县政府主导设立、主要为本辖区内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担保服务的融资性担保公司,可适当降低注册资本要求。

由单个企业法人作为主发起人发起组建的,持股比例原则上不低于30%;由2个企业法人作为主发起人发起组建的,持股比例原则上各不低于20%;自然人作为主发起人发起组建的,应当持有适当比例的股权。

一般发起人应当具有一定的行业背景、持续的出资能力以及风险承受能力,原则上出资额不低于500万元。

3.设立融资性担保公司,应当符合以下规定:

(1)有符合前款关于主发起人、一般发起人等规定的条件。

(2)有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规定的章程。

(3)有具备持续出资能力的股东。

(4)有符合本试行办法规定的注册资本。

(5)有符合任职资格的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和合格的从业人员。

(6)有健全的组织机构、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制度。

(7)有符合要求的营业场所。

(8)其他审慎性条件。

4.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应当具有符合部际联席会议规定的资格,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具有与担任职务相适应的专业知识、工作经验和组织管理能力。

5.从业人员应当参加专门的担保、金融等方面培训,具有与担任职务相适应的专业技能,有良好的合法合规意识和审慎经营意识。

6.设立融资性担保公司,应当由主发起人向拟注册所在区县政府递交设立申请材料。申请材料应当包括:

(1)申请书。应当载明拟设立融资性担保公司的名称、住所、注册资本和业务范围等事项。

(2)可行性研究报告。

(3)章程草案。

(4)股东名册及其出资额、股权结构。

(5)股东出资的验资证明、股东的资信证明和有关资料。

(6)拟任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的简历和资格证明。

(7)经营发展战略和规划。

(8)营业场所证明材料。

(9)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法律意见书和审计报告。

(10)其他需要提交的文件和资料。

开展融资性担保业务管理工作的区县政府按照要求对上述申请材料进行预审,预审通过后将申请材料和预审意见报市金融办。市金融办征求市联席会议有关成员单位意见后认为符合有关规定要求的,出具同意其筹建的文件。

7.申请人应当在取得市金融办同意其筹建文件之日起6个月内,完成筹建工作。在规定期限内未完成筹建工作的,应当说明理由,经拟注册所在区县主管部门审核,并报经市金融办同意后,可适当延长。在延长期内仍未完成筹建工作的,市金融办出具的原同意筹建文件自动失效。

筹建机构不得从事任何融资性担保业务活动。

8.申请人完成筹建工作后,应当书面报请区县主管部门对筹建工作进行预验收。预验收通过后,区县主管部门书面报请市金融办对筹建工作进行正式验收。正式验收通过后,由市金融办作出同意融资性担保公司开业的批复,并颁发融资性担保公司经营许可证。经批准开业的融资性担保公司,应当持批准文件及经营许可证向工商部门申请注册登记。

融资性担保公司自取得经营许可证之日起3个月内,无正当理由未向工商部门办理注册登记手续的,市金融办出具的原批准发的原经营许可证自动失效。

区县主管部门和市金融办对申请人具体审批时限,应当符合《行政许可法》有关规定。

本市经批准设立的融资性担保公司名称由行政区划、字号、行业表述、组织形式依次组成,其中,行政区划系指“上海”;字号由公司自行确定;行业表述应当标明“融资担保”或“融资性担保”字样;组织形式为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批准不得在名称中使用“融资担保”或“融资性担保”字样。

(二)设立分支机构

1.本市注册设立的融资性担保公司拟在市内外设立分支机构的,应当符合以下条件:

(1)注册资本不低于人民币3亿元。

(2)持续经营3年以上,且最近连续2个会计盈利。

(3)稳健合规经营,无违法、违规和其他不良记录。

(4)融资性担保公司每新设立一家分支机构,应当增加相应的注册资本。

(5)其他有关条件。

外省市注册设立的融资性担保公司拟在本市设立分支机构的,原则上按照前款办理。每新设立一家分支机构,应当拨付相应的营运资金。

2.本市注册设立的融资性担保公司拟在外省市设立分支机构的,应当在融资性担保公司所在区县主管部门备案,报经市金融办同意,并经拟设立分支机构所在地省级监管部门审查批准。

3.外省市注册设立的融资性担保公司拟在本市设立分支机构的,应当征得融资性担保公司所在地省级监管部门同意,报经拟设立分支机构所在区县政府预审,并经市金融办审查批准。

设立分支机构具体申办流程,参照本试行办法设立公司的相关规定。

(三)变更和终止

1.融资性担保公司有下列变更事项之一的,报区县主管部门预审:

(1)变更名称。

(2)变更组织形式。

(3)变更注册资本。

(4)变更公司住所。

(5)调整业务范围。

(6)变更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

(7)变更持有5%以上股权的股东。

(8)分立或者合并。

(9)修改章程。

(10)规定的其他变更事项。

区县主管部门将通过预审的融资性担保公司变更申请材料和预审意见报市金融办审核、批准。

融资性担保公司变更事项涉及公司登记事项的,经市金融办批准后,按规定向工商部门申请变更登记。

2.融资性担保公司因分立、合并或出现公司章程规定的解散事由需要解散的,应当报区县主管部门预审,区县主管部门预审通过后报区县政府。由区县政府报经市金融办审查批准后,融资性担保公司凭批准文件及时向工商部门申请办理有关登记手续。

3.融资性担保公司有重大违法经营行为,不予撤销将严重危害市场秩序、损害公众利益的,由监管部门予以撤销。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4.融资性担保公司解散或被撤销的,应当依法成立清算组进行清算,按照债务清偿计划及时偿还有关债务。市金融办和区县主管部门指导、督促其清算过程。

担保责任解除前,公司股东不得分配公司财产或从公司取得任何利益。

5.融资性担保公司不能清偿到期债务,并且资产不足以清偿全部债务或者明显缺乏清偿能力的,应当依法实施破产。

五、业务范围

(一)融资性担保公司经市金融办批准,可以经营下列部分或全部融资性担保业务:

1.贷款担保。

2.票据承兑担保。

3.贸易融资担保。

4.项目融资担保。

5.信用证担保。

6.其他融资性担保业务。

(二)融资性担保公司经市金融办批准,可以兼营下列部分或全部业务:

1.诉讼保全担保。

2.投标担保、预付款担保、工程履约担保、尾付款如约偿付担保等履约担保业务。

3.与担保业务有关的融资咨询、财务顾问等中介服务。

4.以自有资金进行投资。

5.规定的其他业务。

(三)融资性担保公司可以为其他融资性担保公司的担保责任提供再担保和办理债券发行担保业务,但应当同时符合以下条件:

1.注册资本不低于人民币3亿元。

2.连续经营2年以上。

3.近2年无违法、违规和其他不良记录。

4.规定的其他条件。

(四)融资性担保公司不得从事下列活动:

1.吸收存款。

2.发放贷款。

3.受托发放贷款。

4.受托投资。

5.规定不得从事的其他活动。

六、风险控制

(一)融资性担保公司应当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完善议事规则、决策程序和内审制度;应当建立符合审慎经营原则的业务规程、决策程序、保后监管、风险预警及处置等制度。

(二)融资性担保公司应当按照金融企业财务规则、企业会计准则等要求,建立健全财务会计制度,真实地记录和反映公司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

(三)融资性担保公司收取的担保费,可根据担保项目的风险程度,由融资性担保公司与被担保人自主协商确定,但不得违反国家有关规定。

(四)融资性担保公司对单个被担保人提供的融资性担保责任余额不得超过本身净资产的10%;对单个被担保人及其关联方提供的融资性担保责任余额不得超过本身净资产的15%;对单个被担保人债券发行提供的担保责任余额不得超过本身净资产的30%。

(五)融资性担保公司的融资性担保责任余额不得超过其净资产的10倍,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

(六)融资性担保公司以自有资金进行投资,限于国债、金融债券及大型企业债务融资工具等信用等级较高的固定收益类金融产品,以及不存在利益冲突且总额不高于净资产20%的其他投资。

(七)融资性担保公司不得为其母公司或子公司提供融资性担保。

(八)融资性担保公司应当按照当年担保费收入的50%提取未到期责任准备金,并按照不低于当年年末担保责任余额1%的比例提取担保赔偿准备金。担保赔偿准备金累计达到当年担保责任余额10%的,实行差额提取。

(九)融资性担保公司应当对担保责任实行风险分类管理,准确计量担保责任风险。

七、监督管理

市金融办会同市联席会议有关成员单位共同做好本市融资性担保公司和业务的监管工作。区县主管部门具体负责注册在本辖区融资性担保公司的日常监管、统计、汇总、分析等工作。

监管内容包括非现场监管、现场检查、信息披露、重大风险事件报告和应急管理等。

(一)非现场监管

1.建立融资性担保公司管理信息系统,将全市融资性担保公司及其分支机构的资料报送、业务情况、信用情况、监管情况、风险预警等信息纳入系统进行综合管理。

2.区县主管部门应当按照本试行办法的要求,建立健全融资性担保公司信息资料收集、整理、统计分析制度和监管记分制度,对经营及风险状况进行持续监测,做好日常非现场监管工作。区县主管部门应当于每年年末全面分析评估本辖区融资性担保行业发展和监管情况,每年1月底前向区县政府和市金融办报告本辖区上一融资性担保行业发展情况和监管情况;于每年3月底前完成所监管融资性担保公司上一机构概览报告。

3.融资性担保公司应当于每月10日前,向区县主管部门报送上月度经营报告、财务会计报告;每季度首月15日前,向区县主管部门报送上季度合法合规经营和资本金运用情况的报告。区县主管部门收到上述报告后5日内报市金融办。

市金融办根据审慎监管的需要,适时提出融资性担保公司的资本质量和资本充足率要求。

4.融资性担保公司设立及开展业务后,与其建立合作关系的银行应当实时跟踪有关资金流向,如发现异常情况要及时报告有关部门。

5.市金融办和区县主管部门根据监管需要,有权要求融资性担保公司提供专项资料,或约见其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进行监管谈话,要求其就有关情况、问题进行说明或作必要的整改。市金融办和区县主管部门认为必要时,可以向债权人通报所监管有关融资性担保公司的违规或风险情况。

6.市金融办、市工商局根据各自职责,依法对融资性担保公司的经营情况等实行年审、年检。

(二)现场检查

1.市金融办和区县主管部门根据监管需要,可对融资性担保公司进行现场检查,融资性担保公司应当予以配合,并按照要求提供有关文件、资料。现场检查时,检查人员不得少于2人,并向融资性担保公司出示检查通知书和相关证件。

2.市金融办和区县主管部门必要时可聘请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和信用评级机构等社会中介机构,对融资性担保公司进行专项审计、尽职调查或信用评级等,并将检查结果向市联席会议报告。

(三)信息披露

1.融资性担保公司应当建立信息披露制度,定期向市金融办和区县主管部门、公司股东和合作银行等披露财务、经营信息。

2.融资性担保公司应当及时向市金融办和区县主管部门报告股东大会或股东会、董事会等会议的重要决议。

(四)重大风险事件报告和应急管理

1.市金融办和区县主管部门应当建立重大突发风险事件应急管理机制,制定融资性担保行业突发事件的发现、报告和处置制度,制定融资性担保行业突发事件处置预案,明确处置机构及其职责、处置措施和处置程序,及时、有效地处置融资性担保行业突发事件。

2.融资性担保公司应当在重大风险事件发生3小时内向区县主管部门报告简要情况,12小时内报告具体情况。按照部际联席会议有关规定,重大风险事件具体包括以下情形:

(1)融资性担保公司引发群体事件的。

(2)融资性担保公司发生担保诈骗、金额可能达到其净资产5%以上的担保代偿或投资损失的。

(3)融资性担保公司重大债权到期未获清偿致使其流动性困难的,或已无力清偿到期债务的。

(4)融资性担保公司主要资产被查封、扣押、冻结的。

(5)融资性担保公司因涉嫌违法违规被行政机关、司法机关立案调查的。

(6)融资性担保公司主要出资人虚假出资、抽逃出资的,或主要出资人对公司造成其他重大不利影响的。

(7)融资性担保公司董事会、监事会或高级管理人员在3个月内有二分之一以上辞职的。

(8)融资性担保公司主要负责人失踪、非正常死亡的,或被司法机关依法采取强制措施的。

(9)其他需要报告的情况。

3.区县主管部门对本辖区发生的融资性担保公司重大风险事件的性质、事态变化和风险程度及时做出准确判断,对危及金融秩序、影响社会稳定、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的重大风险事件,应当及时向区县政府报告,按照有关规定及时处置,并同时向市金融办报告。

4.市金融办对本市融资性担保行业的重大风险事件,应当会同有关方面按照规定及时处置,并及时向市联席会议和部际联席会议报告。

八、法律责任

发生违法、违规情形的,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及《融资性担保公司管理暂行办法》规定,依法予以处理。

(一)本市从事融资性担保公司监管工作的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1.违反规定审批融资性担保公司的设立、变更、终止以及业务范围的。

2.违反规定对融资性担保公司进行现场检查的。

3.未依照有关规定报告重大风险事件和处置情况的。

4.其他违反法律法规及有关规定的行为。

(二)融资性担保公司违反法律、法规及《融资性担保公司管理暂行办法》规定,有关法律、法规有处罚规定的,依照其规定给予处罚;有关法律、法规未作处罚规定的,由市金融办责令改正,可以给予警告、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三)违反《融资性担保公司管理暂行办法》第八条规定,擅自经营融资性担保业务的,由有关部门依法予以取缔并处罚;擅自在名称中使用“融资担保”或“融资性担保”字样的,由市金融办会同有关部门责令改正,依法予以处罚。

九、其他

(一)现有融资性担保公司资本实力较强、业务达到一定规模、具有行业领先地位并按照规定重新确认登记的,或拟新设立融资性担保公司主发起人资本实力雄厚、在业内具有国内外影响的,可向注册所在区县政府提出申请同时抄报市金融办,经区县政府审核并报经市金融办同意,由市金融办直接负责其设立和管理等事宜,区县政府配合做好相关工作。

(二)市有关部门和区县政府要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研究制定促进融资性担保行业健康稳步发展的政策措施。

(三)市担保行业协会要加强自身建设,加强行业自律管理,切实履行自律、维权、服务、引导等职责,在推进本市融资性担保行业健康有序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

(四)外商投资的融资性担保公司适用本试行办法,并应当符合现行外商投资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申请人应当取得市金融办同意其筹建的文件,筹建工作完成并报请监管部门验收通过,市金融办作出同意融资性担保公司开业的批复并颁发经营许可证,申请人向市商务委办理有关手续后,由工商部门办理注册登记手续。

(五)在本市设立的非公司制融资性担保机构,原则上参照本试行办法执行。

(六)本试行办法施行前已经设立的融资性担保公司,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予以规范整顿,并在2011年3月31日前达到规定的要求。

(七)本试行办法未尽事宜,依《融资性担保公司管理暂行办法》等规定执行。

(八)本试行办法由市金融办负责解释。

上一篇:项目管理研究生课件下一篇:监理公司总经理竞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