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孝、反哺教育心得体会

2024-04-24

尽孝、反哺教育心得体会(共6篇)

篇1:尽孝、反哺教育心得体会

孝道心得体会

第四小学 刘艳

寒假期间学习了孝道文化,看到“跪羊图”的时候,真的是很感动。一段《跪羊图》让我的心酸了,痛了。反思,深思?? 是啊!平淡的生活和匆忙的工作是乎占据了我们的心灵,孤身在外的也好,一家都在身边的也好。有几个真正的把父母恩放在心上的呢?外出的人啊,你们可曾常打电话问问二老可否安康?成家立业的人啊,你们可否常回家看看?当我们每天都在为生活忙碌的时候,又可否体会到“父母依窗扉,苦盼儿女的消息”的那份情。一段《跪羊图》拨开人们被世俗尘封的孝心,想到一直被我们忽视在远方的双亲,鼻子酸了,心痛了。前进着的人们,似乎忘了想像,忘了去回忆。想象是谁十月怀胎辛苦生下我们?回忆成长路上,是谁张开双手环着蹒跚学步的孩子?是谁用尽半生有心血去培养、去教育子女?又是谁为子女的成家立业愁白了双缤?

一段《跪羊图》让我懂了什么叫“可怜天下父母心”,谁都无法真正体会到父母对子女付出的那份心。但我从那以后就很自然的去留意那些长辈了,他们所做的一切,我开始细细的体会他们的用心。从小就一直在学“世上最伟大的爱是母爱”这句话,可能在很小的时候就可以倒背如流了,可从来没有去揣摩这几个字的真谛。

一段《跪羊图》也让我开始沉思了,人生短暂,先为人子女,然后为人父母。自古父母育儿,儿孝父母,这是一种人性的传递。就因为有了这种美德,才让人的一生有了温暖,有了感动。我不曾广阅论“孝道”的书籍,也没有作家那般表达能力,无法写出动人心魄的句子。我只能用自己最质朴的语言表达我的感受。我不曾是一个合格的孝女。我在父母面前也任性,也曾不顾他们的感受,也曾伤害过他们。但我也不断的成长中渐渐的明白。孝,是一种本性的感悟。是人类最人性的表达。孝,就是让他们一切都好。

参加工作二十多年了,但是我现在力所能及做的就是有时间常回家看看,多关心关心父母,陪他们谈谈心。

“做人饮水要思源,才不愧对父母恩” 的确如此,对家里尽孝,工作中尽忠。篇二:孝道文化进校园实践活动心得体会

“孝亲敬长、弘扬孝道”孝道文化进校园实践活动心得体会 古语云:百善孝为先。一个人无论有多么伟大,他总是母亲所生,父母所养的。羊羔跪乳,乌鸦反哺,动物尚且知道知恩图报,何况身为万物之灵的人类?

最近听一位朋友说:父母养育了我们,教会了我们做人的道理。所以,不管我们走到哪里,都要趁现在父母健在时,想方设法多孝敬他们。

这话情真意切,很有道理。现在的大多数老人,子女几乎都不在身边,他们最渴望的是能与亲人团聚。做儿女的不但要满足父母的物质生活需求,而且要尽心尽力满足父母在精神情感方面的需求。特别对年迈的父母,更要精心照顾,细心安慰,处处孝顺。

孔子曾说:“父母唯其疾之忧。”还记得2004年感动中国人物田世国吗?田世国只是一名普通的工人,但他把自己生命的一部分回馈给病危的母亲。母亲的生命也许依然脆弱,但是孝子的爱已经坚如磐石。

人的一生可以错过很多东西,但万万不能错过回报父母恩情的机会。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在,世界上最大的悔恨莫过于此!一个人活着,就应该有孝心。趁着自己的父母还健在的时候,尽一份孝心,报一份恩情,不要留下子欲孝而亲不在的终身遗憾!

孝道也有呈现物质化的趋势。现在有许多人也很孝敬父母,但是他们的孝道是建立在物质基础之上的,缺乏精神。孝道观念的合理内核早已植入华夏子孙心中,在几千年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也留下了众多美谈佳话。因此,我们现代倡导的和谐社会,继承传统孝道,建立新型的孝道观念,是必要的、合理的。在新型的孝道中必须要体现义务性,强调自律性,注重互益性。每个孩子都应该知道对父母长者行孝是子女自己应尽的义务,并时刻铭记在心。通过学习理解孝道的原则和善待父母的意义,使对父母行孝成为自觉自愿的行动。明白子女在未成年阶段,父母尽抚养之责,;而父母年老体衰之后,成年子女应该以自己尽孝为主,不能片面的要求父母力所不能及的施慈。此时我想说的是,感恩和尽孝道是应该是发自我们内心的。俗话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更何况是我们的父母,他们为我们付出的不仅仅是“一滴水”,而是一片汪洋大海。所以我们是否在父母劳累后递上过一杯暖茶?在他们失落时奉上一番问候与安慰?是否为他们打扫过一间房?他们往往为我们倾注了心血、精力,而我们又何曾体会他们的劳累,我们要用实际行动去回报父母。篇三:学习孝道心得体会1000字3篇 学习孝道心得体会1000字3篇 学习孝道心得体会1000字1篇

当前,孝道文化传遍祖国大江南北,孝道之花开遍中国每个角落。是的,百孝篇中讲:孝在街坊人敬仰;孝在家中合家欢;孝字本是百行源;孝贵行动不在言。人若不孝敬父母及长辈,那还谈什么人品?什么道德?什么事业?什么业绩?什么贡献?一个不爱父母及长辈的人,不可能去爱祖国,也不可能去爱人民,更不可能成为国家栋梁之才。因为他根本不会做人。其实,作为一个普通的百姓来讲,孝没什么惊天动地的壮举。无非就是从眼前的平凡小事做起。我的双方父母经济条件都很充裕,儿女不用花多少钱,只不过老人爱吃什么就给买什么,生活用品儿女全包。周末及假日去给父母洗洗衣服,彻底打扫打扫卫生。其实这些能坚持也不容易,记得去年母亲腰摔伤了,我每逢周日或节日都去给做饭、洗衣、打扫卫生。因为母亲家住农村,所以打扫完屋子,还要打扫庭院,每次下来都累得筋疲力尽。我自己心脏不好,但我知道父母需要我啊!所以就必须全力以赴,这是我的责任与义务。

平日里,我舍不得买什么吃的,但父母喜欢吃的食品,我从不吝啬。生活中,我也从不给父母添乱,即使自己心情不好,在父母面前也是装作非常开心,非常幸福的样子。有时父母爱唠叨、我便耐心的听,母亲总是把从电视中看到的新闻重复多遍地讲给我听,而我也总是装作是第一次听到的神情。母亲看到我认真地听着,很是开心!我觉得对于父母,我很孝顺、很体贴。

每个人成了家以后,都有双方父母。在任何事情的处理中,不要偏心。做为女人,对公婆更要善待。这些年,我为公婆花的钱远远超于自己父母。学习孝道心得体会1000字3篇学习孝道心得体会1000字3篇。呵护公婆也远远超于自己父母。曾记得,前几年老公的父亲得了脑出血的重病,我俩把家里所有积蓄都拿出来给老人治病,由于白天要上班,只好每天晚上或夜里及周末护理老人,因为老人做了治疗脑出血的手术,所以得把气管切开,天天敞开着排痰,老人经常把痰液喷到我的头上、身上......其实真的好脏,但我没有嫌弃,每天都坚持给老人翻身、敲背、喂饭、擦洗。那时我的右腿还有毛病,不能正常走路,在医院里只好单腿跳着活动来护理老人。根本就顾不上给自己治腿。院里的好多人都以为我是他的的女儿,后来放寒假了,我干脆就天天护理老人。婆婆很感动,逢人就夸,亲戚、邻居、朋友也都夸好称赞。其实这是我们每一个为人子女者应该做的,更何况我还是人民教师,不是更应该为人师表吗?虽然,老人最后还是离开了人世,但我们没有遗憾,我们真的竭尽全力了。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以后的日子里,我还要持之以恒、全心全意、无微不至的照顾好婆婆和自己的父母。让婆婆和父母过得更幸福些、更快乐些,让孝敬之花常开。

学习孝道心得体会1000字2篇

这是我第一次参加孝道文化的学习,但是分享的却都是自己真心的感受,听着很感动,有几次差点都留下泪水。虽然我没有幸学习到《弟子规》,但是看到跪羊图的时候,真的是很感动。一段《跪羊图》让我的心酸了,痛了。反思,深思?? 是啊!平淡的生活和匆忙的工作是乎占据了我们的心灵,孤身在外的也好,一家都在身边的也好。有几个真正的把父母恩放在心上的呢?外出的人啊,你们可曾常打电话问问二老可否安康?成家立业的人啊,你们可否常回家看看?当我们每天都在为生活忙碌的时候,又可否体会到父母依窗扉,苦盼儿女的消息的那份情。

一段《跪羊图》拨开人们被世俗尘封的孝心,想到一直被我们忽视在远方的双亲,鼻子酸了,心痛了。前进着的人们,似乎忘了想像,忘了去回忆。想象是谁十月怀胎辛苦生下我们?回忆成长路上,是谁张开双手环着蹒跚学步的孩子?是谁用尽半生有心血去培养、去教育子女?又是谁为子女的成家立业愁白了双缤? 一段《跪羊图》让我懂了什么叫可怜天下父母心,虽然我明白不是那么全面,那么透彻,可能不到为人父母时,谁都无法真正体会到父母对子女付出的那份心。但我从那以后就很自然的去留意那些长辈了,他们所做的一切,我开始细细的体会他们的用心。从小就一直在学世上最伟大的爱是母爱这句话,可能在很小的时候就可以倒背如流了,可从来没有去揣摩这几个字的真谛。学习孝道心得体会1000字3篇

学习孝道心得体会1000字3篇

这是我第一次参加公司的学习,是在分享会上,记得很清楚,虽然分享的人员不是特别的多,但是分享的却都是自己真心的感受,听着很感动,有几次差点都留下泪水。

虽然我没有幸学习到《弟子规》,但是看到跪羊图的时候,真的是很感动。一段《跪羊图》让我的心酸了,痛了。反思,深思?? 是啊!平淡的生活和匆忙的工作是乎占据了我们的心灵,孤身在外的也好,一家都在身边的也好。有几个真正的把父母恩放在心上的呢?外出的人啊,你们可曾常打电话问问二老可否安康?成家立业的人啊,你们可否常回家看看?当我们每天都在为生活忙碌的时候,又可否体会到父母依窗扉,苦盼儿女的消息的那份情。

一段《跪羊图》拨开人们被世俗尘封的孝心,想到一直被我们忽视在远方的双亲,鼻子酸了,心痛了。前进着的人们,似乎忘了想像,忘了去回忆。想象是谁十月怀胎辛苦生下我们?回忆成长路上,是谁张开双手环着蹒跚学步的孩子?是谁用尽半生有心血去培养、去教育子女?又是谁为子女的成家立业愁白了双缤? 一段《跪羊图》让我懂了什么叫可怜天下父母心,虽然我明白不是那么全面,那么透彻,可能不到为人父母时,谁都无法真正体会到父母对子女付出的那份心。但我从那以后就很自然的去留意那些长辈了,他们所做的一切,我开始细细的体会他们的用心。从小就一直在学世上最伟大的爱是母爱这句话,可能在很小的时候就可 以倒背如流了,可从来没有去揣摩这几个字的真谛。

一段《跪羊图》也让我开始沉思了,人生短暂,先为人子女,然后为人父母。自古父母

育儿,儿孝父母,这是一种人性的传递。学习孝道心得体会1000字3篇心得体会,学习心得。就因为有了这种美德,才让人的一生有了温暖,有了感动。

我不曾广阅论孝道的书籍,也没有作家那般表达能力,无法写出动人心魄的句子。我只能用自己最质朴的语言表达我的感受。我不曾是一个合格的孝女。我在父母面前也任性,也曾不顾他们的感受,也曾伤害过他们。但我也不断的成长中渐渐的明白。孝,是一种本性的感悟。是人类最人性的表达。孝,就是让他们一切都好。

毕业也有一年了,回想起毕业那时候父母为我的工作到处奔波,而且还要努力挣钱维持家庭的生活,真的是我们太不孝了。或许我现在不能给父母最好的生活,或许我现在不能让父母十分的骄傲的说我女儿现在如何如何,或许我不能让父母现在就在家里安享晚年,或许......但是我现在力所能及做的就是有时间常回家看看,多关心关心父母,陪他们谈谈心。

做人饮水要思源,才不愧对父母恩 的确如此,对家里尽孝,工作中尽忠。篇四:教育反哺 教学相长 教育反哺 教学相长 进入二十一世纪,信息时代、知识经济、学习化社会成为其标志性特征,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也成了当代国际社会教育改革的主流,成了世界各国教育竞争的着眼点。教学的过程实际上是师生互相学习、教学相长的过程。在现代信息社会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垄断者和独裁者,而是和学生一样,是新知识的不断学习和追求者。因而, 应该建立起新型师生关系,在新课程实施中,恰当地运用“反哺”的教育理念和行为,才能让“教学相长”的思想在现代教育中显示其生命的活力,并且收到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下面谈谈本人在这方面的一些粗浅认识和做法。

1、教学相长揭示了学校教育教学实践的基本规律

(1)理解教学相长 在素质教育观下,教与学构建的是一种相互促进的教学相长的关系。《学记》提出,“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意即通过学习才知道自已知识的不足,通过教人才知道教学的困难。知道不足,才能勉励自己不断求得进益;知道困难,才能督促自己认真学习钻研。而教学相长中一个“长”字又解释了教学双方互动交往的方向和积极结果,是教学水平的提高和学习质量的提高,是对教师和学生各自原有实践的超越,是教育意义之所在。孔子“教学相长”的为师之道,是中国教育思想的宝贵遗产,孔子为师之道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能者为师。“教学相长、能者为师”的教育思想植根于师生关系的和谐。具体延伸到学校,延伸到课堂,主要表现为:教师要从权威中走出来;教师应该向学生学习;教师应有“看家本领”,具有“吸引力”;教师应该知错就改、善于自我批评;教师应该相信学生;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因势利导,因材施教等等。可见教人与自学相互促进。“教”与“学”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教”与“学”是不断深入、不断发展的同一过程和两个方面,可以说是对“教学相长”思想的高度概括。现代意义上的“教学相长”的涵义已经更为丰富了,不仅揭示了教师自己的“教”与自己的“学”相互促进,而且指称教师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相互学习,相互影响,教师发展和学生成长互为条件,教师在学生的成长中发展,学生在教师的发展中成长。

从教师方面来讲:“教然后知困。知困,然后能自强也。”“自强”就是学习,教促使学。教的过程也就是学的过程,教与学是彼此相长、互相促进,不断提高教学水平的过程。教过几年课的老师常会有此体会:开始时认为自己差不多,教课没有问题,但一上课,就感到有些地方讲不清楚,更不能深入浅出地、生动地传授知识,这时才感到自己的知识、能力还远远不够,需要虚心学习,包括从学生身上学习。这就是“教然后知困”“知困”然后才能“自强”的体现。

从学生方面来讲:学生从老师的教中获得知识,但更需要自己刻苦钻研,努力学习,才能不断提高,不只限于“师云亦云”。学习是一种实践活动,通过学习实践才能体会到学习的好处和难处。学习兴趣越高,眼界越开阔,也就越感到自己 的贫乏,从而发奋“自反”,求得长进。所以说:“学然后知不足,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2)依据“教学相长”的思想来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教学相长”不只意味着“教”与“学”两方面的关系,还意味着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平等的相互促进的关系。特别是在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更应提倡“教学相长”的精神。依据“教学相长”的教育思想在课堂上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可以通过自身反思和在具体教学实践中进行师生互动、开发利用学生资源来实现。“教”与“学”的辩证统一关系恰当地运用在课堂教学中,正是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的一个基本要素。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课堂上一切困惑和失败的根子,在绝大场合下,都在于教师忘记了:上课是儿童和教师的共同劳动。更多的时候,教师是学生的大朋友,要为学生服务。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师的观点和做法直接影响到平等师生关系的建立。如果单从教师的职业角色,从教师远远比学生丰富的生活阅历和更加成熟的思维品质上来说,教师的确比学生更具有话语的优势,但在表达自己观点的权利上,学生和教师是平等的。即师生双方都拥有思考的权利,发表自己观点的权利,以及与他人展开观点争鸣的权利。

2、师生共同参与课程开发与创生的过程,要求教学相长

(1)新课程强调,师生共同参与课程的开发与创生

新课程不只是“文本课程”,更是“体验课程”,不再只是特定的知识载体,而是师生共同探求新知的过程,它就不只是忠实地实施课程计划,完成自己教案中设定的内容,更是课程的创生和开发。主体教育思想理论认为,学生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课堂教学过程是学生主体建构与发展的过程,这种过程是通过学生参与实现的。教学过程应成为课程内容的持续生成与转化,课程意义建构与提升的过程。作为全人格和全心灵的交往者,教师既不视学生为承纳课程知识的容器,也不被学生视作获取课程知识的对象和手段。这样教师与学生不再是外在于课程的,而成为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课程创造者和主体,他们共同参与课程开发的过程。其内容除了曾被视为人类力量之表征的课程知识外,更在有激活知识、导向创新的态度、情感、意义和价值生成。关注来自学生的文化、新知,以开放的心态容纳来自晚辈的知识,不以一种知识否定与拒绝其他知识的话语空间,不以独断的面目呈现,而是以开放性的知识呈现来突出文本的反思性。所以,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的过程,在这个教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2)师生共益、与时俱进,师生共同成长(三喻文化理论的启示)20世纪美国杰出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提出,人类历史发展经历了三种文化传递模式——前喻文化、并喻文化和后喻文化。前喻文化是向老年人学习才能生存,在这种文化中,年长者的经验和知识显得特别重要和很必要,他们也特别具有权威。“在无知的山谷里,古老的东西总是受到尊敬。谁否认祖先的智慧,谁就会受到正人君子的冷落”(房龙《宽容》)房龙的话恰如其分地 道出了前喻文化的本质。并喻文化是指两代人必须相互学习才能够获得生存和发展,作为年长一代的教师不再拥有绝对的权威和优势,年青学生们身上迸发出许多值得年长一代人(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欣赏和学习的东西。后喻文化指的是为了顺应社会的飞速发展和是时代的紧迫需要,年长一代必须向年轻一代学习,才能保证时代和社会的进步。时代在发展,社会在变迁,在新的历史时期,只有两代人共同学习,才能共同发展。由于知识增长的速度急剧加快,我们目前所处的时代可以看作是“并喻文化”向“后喻文化”发展的知识经济时代,文化反哺现象已是不争的事实,所谓的“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正是这个意思。internet的“风靡”使得学生有可能“闻道”在先,教师的学识今天面临着新的挑战。在这样一个信息多元时代,由于学生有极强的学习能力,学生自我构建的知识结构与老师给予的知识体系有很大的不同,教师们原有的教学经验对这批学生来讲已没什么优势可言,学校对学生的吸引力将越来越小了,不得不重新思考教师的权威应是怎样一种权威。

当今社会是典型的后喻文化时代,传统教师权威遭到后喻文化的消解,表现为:教师传统的知识权威、道德权威和法理权威正在消解。教师权威的消解不利于社会主流价值观的代际传递,不利于青少年的社会化,不利于现代学校教育教学的实施。现代教师权威的重建迫在眉睫,包括教师的知识权威、道德权威和法理权威的重建。其中,教师道德权威的重建在后喻文化时代尤显重要。教师道德权威的重建在后喻文化时代尤显重要。教育反哺是子代向亲代传递知识、进行教化的逆向教育过程。随着“后喻文化”时代的到来,教育反哺正成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目标多元、内容弥散、方法隐蔽、效果滞后是当今教育反哺的主要特征。教育反哺颠覆了教育原有的表现形式,消解了教师的权威,扩展了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空间,使教育从结构到形态、从内容到形式、从目的到手段,都有了新的变化,赋予了教育以新的意义。认识反哺、调整正哺、走向互哺,是教育工作者应有的选择。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为了在学生面前点燃一个知识的火花,教师本身就要吸取一个光的海洋,一刻也不能脱离那永远发光的知识和人类智慧的太阳。作为正哺的一方,教师需要在实际教育教学中从学生立场分析他们已有的知识资源、经验背景、信息状态,有意识地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信息纳入具体的教育活动中,将正哺与反哺在每一节课的教学设计、实施、反思中具体化、操作化、外显化。作为反哺的一方,学生需要在教师指导下掌握与他人交往的方式与方法,掌握如何有效地与他人尤其是成年人沟通,如何将自己的知识经验与年长一代的知识经验进行双向滋养。正哺主导、反哺补充是当今教育互哺的应有的基本表现形式。

(3)必须对学生观进行反思和重建,构建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型学生观 叶澜教授指出:“教育是一个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变得更完善的职业,而且,只有当教育者自己完善自己时,才能更有利于学生的完善与发展。”教师只有与时俱进,不断吸收新的知识,提高自己的能力,充实自己、完善自己,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所以强调师生同步成长有着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文化反哺现象的产生,必将冲击着我们固有的思想观念,影响到我们的行为方式.以文化反哺视野来重新审视目前业已存在的师生关系,并试图在文化反哺意识的支配下建构一种崭新的师生关系。这种师生关系就是“面向未来的、民主平等的、合作互动的、积极创新的新型师生关系”。如果我们的教育教学还沿袭“单向度”的文化传承模式,陈陈相因,那么,我们培养的学生就缺乏疑问和缺乏自我意识,社会就不能进步。因此,我们要打破“师道尊严”樊篱,鼓励学生弘扬“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质疑探索精神。而作为教师若不想落伍于时代,也要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步伐,就只能努力向年轻人学习,因为今天正是他们代表着未来。教育的取向也由“复制”变为“适应”直至“创新”。教学过程是师生双方的相互建构、相互发展、相互交流的双向合作过程。从而产生“合力”效应。

3、教育反哺、以学论教,树立新型的教学观,促进教学相长

(1)学生发展必须以教师的专业成长为条件 传统意义上的受教育者形成了自身的文化特征,反过来对传统意义上的教育者施加影响,向他们传授青年文化所具有的社会知识、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这种教育授受关系的反转,自下而上的教化,可以称之为教育反哺。但在今天,随着“后喻文化”时代的到来,学生文化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这种状态,学生的“碗”不再是空的,已经装满了水,只不过这些水的成分与教师的“桶”中的水的成分有很大不同。教师的“桶”承载的是学科知识、人生阅历等,学生的“碗”承载的是时尚信息、流行观念和新的价值规范。处此情景,“桶”中的水不能再一味倾倒人“碗”,只有二者呈交汇、融通状态才彼此不会相互对抗和拒斥,才能在相互汲取营养的过程中形成彼此对事物的新认识,对问题的新看法。“水”流向的改变,“桶”与“碗”位臵的时常转换,大大改写了原有教育的含义。教育已经不仅是上一代人向下一代人的知识传递,教育也不再仅限于“上所施下所效也”,而是成为同代、上下代之间的交互作用与影响。教育的单一传递方式正在成为历史。我们能从我们的“学生”那里,学到与学生从我们这里学到同样多的有价值的东西。

因此,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必须彻底抛弃权威主义者的“霸气”,应该和学生站在同一视平线上研究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特别是当思想教育过程中出现问题,尤其是两难道德问题的时候,教师更应该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听取学生的意见,倾听学生的呼声,务使学生能畅所欲言,敢于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通过师生的民主协商活动,最终使问题得以妥善解决。同时,教师还必须尊重学生,给学生以自信,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开动脑筋,积极思考,消除学生的约束感、自卑感、压抑感,帮助学生建立责任感。如此,必将能极大地调动学生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能动性,使学生的潜能在与老师民主平等的交往过程中迸发出来,并闪耀着夺目的光彩。

(2)教学中的交往,是教师实现“教学相长”境界的理想路径 课堂是一个有生命的存在,课堂是师生生命成长的原野。课堂永远处于生长中,课堂永远处于创造中,课堂是一个始终处于创造中的艺术作品,是师生教学相长的学习共同体,也是洗礼、激扬与唤醒生命的创造共同体,是师生生命的诗意之旅,诗意地绽放深沉而恣肆、丰盈而烂漫的生命之花。德国“批判-交往教学论派”把教学过程视为一种交往过程,认为教学交往的最高目标是“解放”,即把人从社会的、技术的、自然的与他人的压制中解脱出来、获得自由。前苏联合作教育学的一个重要思想就是“把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还给教育,教育过程应建立在师生合作的基础上,师生在交往中彼此走进对方的内心世界。对教师而言,课堂不是寂寞的孤独之旅,上课不单纯是劳作,而是与人交往;不仅仅是教授知识,而是艺术创造;不是简单地展示结论,而是自我发现和探索真理;不是做知识的传声筒和扬声器,而把自己看做是一个高级的学习者和探索者,善于灵敏地捕捉师生相互学习的契机。交往使师生间的“视界融合”成为可能,使课堂生活生动活泼、多姿多彩成为可能,使教学相长、更好地建构自己的人生成为可能。

“后喻文化时代”的到来,社会信息的迅猛发展和日益多元化,“文化反哺现象”已经深入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教师更不是什么“先知先觉”,教师更应积极主动地突破“教师优势文化”的观念,消除教师“统治地位”,还师生以平等、互动,肯定师生间的相互影响,“所追求的是一个师生双方不断调整关系、角色磨合、文化撞击、自主创新的过程”,“从陌生与封闭走向互相解读与选择的过程”,“导致蕴藏在师生生命潜能中的创新火花迸发、创新思维涌动的催化剂”,提升自己,发展自我,完善自我。教学相长是教师的教学反思与建构,日常工作中不断解决不断出现的问题,实现专业自我发展的根本原则。教师对自己教学教育的反思,要看自己的教育教学是否实现了教学相长,在哪里出现了问题,积累了哪些经验;教师对未来教学的建构,要考虑是否能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是否有助于教师专业的成长;教师对不断出现的问题,要从积极的角度对待,教学相长的基本条件就是问题的存在、困惑的存在。问题就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丰富资源。所以,教师不应害怕问题,问题就是发展的机遇。

在新课程背景下,促进代际和谐的关键之一是从教育制度和学校文化上赋予学生应有的话语空间和自主权力,加强师生双方之间的对话,将彼此之间的较量关系转化为合作关系。真正的教育理应成为负载人类终极关怀的有信仰的教育,它的使命是给予并塑造受教育者参与公共生活、相互尊敬和明智判断的美德,使他们成为社会体系的合作者、社会正义原则的遵守者以及优良美德的践行者,而不是只会学习和具有某项专业特长的准职业者。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一方面要通过改变教育教学观念,加强师生关系的民主化建设,更好的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服务推行教学过程的科学化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另一方面要通过以上多方面的教学实践,教师也相应的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及教育篇五:尽孝,其实很简单

尽孝,其实很简单

一个人活在世上,固然有很多事情要做。少年读书、青年做事、中年奉献。学习、工作、生活„„总在不停地运转着。我们青年人经常会认为咱们的父母还年轻,因此常常忽略了父母的存在。我们常说,忙啊!很忙!你可能为自己的儿女忙,为自己的事业忙,为周围的人群忙,但却很少为自己的父母忙。

在生活中,许多人常常这样想,等我有钱了,我要把大把大把的钱塞给爸爸妈妈,让老人家坐在钱堆上随便花;等我有时间了,带着爸爸妈妈,游完国内国外,让爸爸妈妈在有生之年潇洒一回!这其实很不太现实的,等你把钱赚到手了,爸爸妈妈的牙还能吃得动山珍海味吗?等你有时间了,爸爸妈妈还能上得去飞机吗?对父母的孝心,其实就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

每年春节回家,爸妈总会精心做一大桌子菜,给我们准备许多的水果、零食,热热闹闹,十分温馨。每逢春节过完,我们不约而同的离开了家乡远奔深圳,爸妈会一直很安静,离别的时候似乎还有一丝失落。夜幕降临,爸妈经常会打开那封面已经泛黄的柯达相册,一遍又一遍的翻来翻去,似乎是在寻找那些年天真可爱的宝贝女儿。可是,岁月已爬上他们的额头了,他们老了。尽管他们总是说“家里一切都好,不用担心”,可你却不知,他们的容颜一天天老去,他们的身躯也一天天佝偻,而我们却无法去兑现 “常回家看看”这一简单承诺。每个人都会老,父母终将会比我们先老,他们的时间已经是在按天、按小时计算了,生活的时日已经不会太久了。因此,我们要用角色互换的心情去照料他们,爱护他们,要常常和他们在一起,帮他们,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对待他们,不让他们伤心,不责怪他们的过错,尽最大努力去体谅他们,温暖他们,带着感恩之心反哺他们。我们需要做的哪怕只是为父母洗一次衣服,喂一次饭,按一下腰背,过红绿灯的时候挽一下他们的胳膊,以至于到了他们年迈的时候帮他们翻一次身,扶着他们慢慢地一步一步走„„也是尽了为人子女的本色,实践了基本的孝道。父母微笑了,我们也幸福了。孝顺父母的事情永远不能等。懂得感恩的人是一个善良的人,善良的人会始终保持坦然自若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会把血液的流量和神经细胞的兴奋度调至最佳状态,从而提高抗病能力。

“百善孝当先”。尽孝并不要等到辉煌腾达时才能做到,父母最想要的,正是那份最真最实在的行动。

尽孝,其实很简单。

篇2:尽孝、反哺教育心得体会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人才反哺农村。很显然,反哺农村须从人才开始。但在城乡差距短时间不能缩小的现实下,如何把城市人才持续引进农村,是一个现实难题。以人才反哺农村,也要把体制机制创新放在突出位置上。要在政策保障机制上突破,在福利待遇、人才引进、项目资金、创业扶持等方面打出一套“组合拳”;

要在利益共享机制上突破,鼓励通过技术入股、知识产权入股等方式,支持人才在乡村转化科技成果,开展创新创业,与企业、农民结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共同体”;

要在队伍管理机制上突破,坚持激励和约束并重,建立健全考核评价指标体系,按需选派、分类管理、动态监测,形成科学的考核与“召回”机制,激励担当实干、拼搏创业,努力造就一支懂技术、爱“三农”的乡村振兴队伍。唯此,才能通过人才资源在各种要素组合中的“放大”“倍乘”效应,带动资金、科技、信息、管理等关键要素向农村流动,进而事半功倍地筑牢乡村振兴的基石。

结合职业教育如何把城市人才持续引进农村呢?职业教育具有投入少,收效快的特点,接受过职业教育、学习过专业技能的农民就业率及就业后的工资普遍偏高。随着社会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职业教育帮助农村培养了新型农民。培养新型农民离不开教育,尤其是职业教育,这一点从“懂技术”中可以充分体现,它需要农民做到至少掌握一项专业技能,能充分应用现代化的生产设备。职业教育帮助农村进行相关科研。在农村的科研发展过程中,职业院校,尤其是关于农业的职业类院校,具有相当大的优势,有助于加快农村的发展。

篇3:尽孝、反哺教育心得体会

在互联网技术高歌猛进的今天, 在线教学的师生互动和教育场景嵌入已经做得越来越成熟, 这些不应仅仅是作为城里孩子提高成绩“锦上添花”的工具, 更应该成为农村孩子接受均衡教育“雪中送炭”的法宝。当农村孩子也能听到北京四中特级教师的语文课, 听到外教上的英语课, 他们的“全科教师”也就能得到解放, 向课堂组织者的角色转变。当然, 光有互联网技术还远远不够, 更为重要的是互联网思维。如果仅仅是把反哺乡村教育当作公益事业来做, 很难有更广的受益面, 也很难持久。乡村云端课堂计划的一个亮点就是最大可能地利用人性的力量, 将教育公益和商业结合, 实现价值最大化。该计划将先以公益活动形式呼吁平台上的教育机构、优质教师等一起参与, 后续将通过淘宝众筹、在线购买等多种方式, 用商业手段凝聚更多热心网友、公益机构和学校等。也就是说, 假如你以后想对乡村教育作点贡献, 不一定要亲自前往乡村, 可以足不出户通过购买一堂课的方式给乡村孩子带去新知识, 这就为很多囿于时间精力无法亲自支教的热心人士解决了后顾之忧。互联网思维的创意正在于让帮扶乡村教育成为举手之劳, 那么自然有越来越多愿意奉献爱心的人参与其中, 积沙成塔。

篇4:教育反哺 当代教育的亮点

关键词:文化反哺;教育反哺;网络文化;社会价值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09)08-0012-03

互联网的诞生,刷新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观念,并且重写了社会的文化传承模式。面对社会的急剧变迁,毋庸讳言,人类的第五次信息技术革命具有“颠覆性的意义”。 随着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不知不觉之间,将我们社会中原本的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角色做了个颠倒,这种教育授受关系由年轻一代向年长一代进行知识经验的传授和教化的逆向教育过程称为教育反哺。

一、教育反哺的发展态势

美国著名人类学家马格利特·米德在其《文化与承诺》一书中,从文化传递的方式出发,将整个人类的文化划分为三种基本类型:前喻文化、并喻文化和后喻文化。后喻文化则是一种不折不扣的“反向社会化”。“在这一文化中,代表着未来的是晚辈,而不再是他们的父辈和祖辈。”米德的后喻文化理论在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电子技术、生物技术、激光和光导纤维为主的光通讯技术、海洋工程、空间开发,以及新材料和新能源的利用等方面,都使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几十年中发生了翻天覆地、无以逆转的变化,使得教育反哺空前绝后发展起来。

古往今来,没有任何一代能像今天的年轻一代这样经历着网络时代巨大的变化,同样也没有任何一代能像他们这样“了解、经历和吸收在他们眼前发生的如此迅猛的社会变革”。“牛顿花了一生才发明的物理定律,现在的大学生一星期就学会了。”(费孝通《美国与美国人》,85页)当代世界独特的文化传递方式(即后喻方式),决定了虚心接受教益的应该是年长的一代。这种经历是无法回避的现实。你若不想落伍于时代,就只能努力向年轻人学习,因为今天正是他们代表着未来。“只有通过年轻一代的直接参与,利用他们广博而新颖的知识,我们才能够建立一个富于生命力的未来。”这就是米德对解决代沟问题所给予的中肯回答。

互联网时代的很多新观念对教师和学生都产生了巨大的冲击,网络高效、快速、方便、独特的交流方式与当代青少年偏于好奇、乐于幻想、追求独立的要求相吻合。因此,网络一出现,便注定与青少年紧紧联系在一起。网络使得青少年和世界息息相通,使得他们在有限的学习、工作的重压之外获得了更广泛的空间。当全球缤纷多彩的信息资源集结在青少年的面前,他们的视野、心胸会与以往完全不同。这些都是教师难能立马接受和内化的。所以当网络引入教育后,教师发现学生对计算机网络知道得比自己多得多;教师非但没有东西可以教给学生,学生反过来给教师很多的东西了。因此,当前的教育反哺深刻地影响着教育的格局,转变着原有的教育形态。

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使得教育有着从正哺走向反哺的倾向。这个时期里,年青的一代在思想意识和价值观等方面有着其自身区别于成人和教师的相关内容,甚至连思维方式也开始有了一系列新特点,如在网络中大量使用的超文本阅读方式是以网状形式来构筑和处理信息就形成一种跳跃式的、综合的非线性思维方式。使青少年对网络使用的同时又可以培养青少年以一种系统的眼光看待问题和积极利用现代化工具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意识,而这恰恰是信息时代所必需的。网络资源的共享,使得学生能以高度的想象力去创造和运用新知识。网络使青少年的观念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无论是在创新观念、锻炼创新思维、培养创新能力、实现创新内容等方面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他们的智力得到了升华。由此看来,教育反哺将有可能成为主流。

二、网络环境下教育反哺的基本特点

当今时代,教育已经成为同代、上下代之间的交互作用与影响。教育的单一传递方式即将结束。当前中国教育中的教育反哺正日益呈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即目标多元化、内容弥散化、方法隐蔽化、效果滞后化。

教育反哺中的目标多元态势明显。教育反哺在认识、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上对成人产生综合性影响,引导成人产生很多复杂的变化。在今天被称之为“网状”的社会化模式中,互联网、电视媒体、广告和购物中心等都成为新增的文化影响和途径。学生借助于以互联网和大众媒体为代表的新的社会化途径,获得了最为流行、时髦、前卫的理念和知识,从而对传统意义上的教育者从理念到实践、从知识到衣食住行等方面有所影响。在反哺型教育中,年轻一代对年长一代知识经验的传授,并不见得有完整的方法构架、有巧妙的途径设计、有精心的手段选择、有固定的组织形式。日常的沟通与交流,课堂上的对话与互动,活动中的相互借鉴与影响,都有可能潜移默化地使教育者产生微妙的变化。一般说来,教育反哺具有缓和代际隔阂的效果,有利于打破教育者业已形成的思维定势,提高其社会适应性。通过教育反哺,在教育中有意识地吸纳学生文化,将其纳入学校文化以及教师文化之中,从而增加代际的相互认同。通过教育反哺,教育者从学生那里获得了广泛的、大量的新知识、信息和技能,使他们不仅开阔了眼界、启迪了智慧、开拓了思路,也提高了他们在急剧变化的社会中从容应对的胆略和能力。

三、网络环境下教育反哺的路径选择

教育反哺颠覆了教育原有的表现形式,消解了教师的权威,扩展了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空间,使教育从结构到形态、从内容到形式、从目的到手段,都有了新的变化,赋予了教育以新的意义。

首先要认清教育反哺。教育反哺是文化反哺的核心和表现形式。从文化发展趋向和新的教育理念来看,随着全球化进程和社会变革的加速,随着青少年同辈群体交往互动范围的扩大,随着尊重青少年主体性、重视青少年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环境的日益成熟,以及现代化发达的信息网络获取知识的渠道增多和青少年信息占有量的加大,年轻一代会越来越多地处于新的技术、信息的领先地位,新观念的引领地位,新规则的制订地位,文化反哺现象也会愈演愈烈。在这种背景下,教育反哺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中占据日益突出的地位。作为教育者以及教育管理工作者,要切实分析教育反哺的构成、表现形态,深刻探讨教育反哺对现有教育的冲击与挑战,进而明确教育改革的对策与方向。

其次要合理地调整好教育正哺。网络信息时代里,由于反哺现象的存在及冲击范围的加大,客观上要求对教育正哺做出适当的调整,这样正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才能进一步提升。教育正哺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在教育定位上,既然学生已占有了大量的信息,并且有很多信息是教师所不具备的,所以,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更新教育教学观念,还要及时充电,具备丰富的知识结构。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学生眼里的教师应当是一位聪明、博学、善于思考、热爱知识的人。” “为了使学生获得一点知识的亮光,教师应吸进整个光的海洋。”沈元老师渊博的知识引来了陈景润日后摘取数学皇冠上的明珠的壮举,这已成为人们传颂的佳话。魏书生、钱梦龙、于永正等名师之所以能取得今天的成绩,与他们有着丰富的知识结构是分不开的。还有,作为教师,应该把获取知识的方法作为重要的方面来实施。

在教育职能上,既然教育的传承关系产生了逆转,学生可以从同伴以及其他诸多地方获取知识,那么,在教育过程中,作为教育引领者的教师要具备创新思维能力、一定的教育科研能力和较强的教学监控能力。要把引导人的发展、促进人的成长、激励人的内在潜能作为教育的重点所在。

在师生关系上,教师对待学生要有一颗博爱之心,必须丢掉师道尊严的“面具”,还有教师爱心应表现在对待学生的宽容上。无数成功的教育教学实践证明:宽容是一种很伟大的教育力量。学生也可能成为教师,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关系开始产生真正的互换,师生关系开始由分离转向合作,教师角色开始从绝对转向相对,师生交往从管理转向引导。

最后要走向教育综合互哺。在教育活动中,无论是教育正哺还是教育反哺,只不过是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一种知识传递方式,二者在教育中都有存在的价值和意义,都发挥着相互不可替代的作用。要将二者围绕教育目标加以整合,使教育教学不断呈现出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新形态。作为教育正哺的一方教师需要在实际教育教学中从学生立场分析他们已有的知识资源、经验背景、信息状态,有意识地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信息纳入具体的教育活动中,将教育正哺与教育反哺在每一节课的教学设计、实施、反思中具体化、操作化、外显化。作为教育反哺的一方学生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掌握与他人交往的方式与方法,掌握如何有效地与他人尤其是成年人沟通,如何将自己的知识经验与年长一代的知识经验进行双向滋养。当今教育应该是教育正哺主导、教育反哺补充的基本表现形式。在这种新教育形态中,我们无疑会面临各种不同的问题与障碍,应加强相关研究,逐渐使互哺成为教育的常态。

教育反哺,能反哺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缺憾。让我们虔诚地接纳来自于年青一代的教育,我们更应该用心经营这样后继力十足的教育,年青一代教育反哺能力的形成,也预示着我们的教育日趋完善!

参考文献:

[1]周怡.代沟现象的社会学研究[J].社会学研究,1994,(4).

[2]玛格丽特·米德.文化与承诺(中文版).

[3]周晓虹.文化反哺:变迁社会中的亲子传承[J].社会学研究,2000,(2).

[4]张雁华.论文化反哺视野中的新型师生关系[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2,(6).

篇5:尽孝、反哺教育心得体会

一、文化反哺对教育者权威地位的挑战

(一)文化反哺使教育者传统权威受到严峻挑战

现代社会的文化反哺现象使青年认识到自己不仅是优秀文化传统的继承者,更是社会文化新成果的创造者,自己担当着继承过去,开创未来的重任,这必将增强青年的主人翁意识和自主精神,进而也增强了他们的平等意识,青年要求自己的人格能够得到尊重,要求与家长、教育者等成人平等相处。可以说平等意识已深入他们的内心深处,传统的“师道尊严”和“长幼有序”对他们的影响较小。青年自主意识和平等意识的增强,就同忽视或压抑青年的独立人格,无视青年的主体性的教育者权威之间存在着不可避免的对立甚至冲突,使教育者传统权威受到冲击。并且在反哺现象的作用下,现代社会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甚至在某些方面发生了“倒置”。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尤其与青年学生之间的关系已不再是简单的“教”与“学”“授”与“受”的关系,而更是一种相互学习、相互作用、相互促进,教学相长的过程,即“教之中有学”“学之中有教”,“教”与“学”紧密结合的过程。文化反哺现象就昭示人们在留给教育者与青年“教”与“学”“授”与“受”的关系一定空间的同时,应更加注重青年对教育者所产生的“反向社会化”的作用,由此而形成的二者之间的关系亦不再是僵化的“教育”与“被教育”“控制”与“服从”的关系,而是一种二者之间各有自身的优势,相互平等的关系,他们之间只有价值的平等而没有地位高低之分,教育者只不过是平等中的首席。不仅如此,事实上,教育的过程乃是教育者与青年共同发展不断社会化的过程,教育者在对青年进行教育的同时也使自身受到了教育。现代社会的文化反哺现象要求教育者和青年之间必须日益凸现民主平等性,要求教育者角色发生一定的转换。教育者与青年之间民主平等关系的彰显,即教育者角色的相应转变,就冲击了传统教育者和青年之间尊卑分明,等级序列森严的不平等关系,也对传统教育中教育者至高无上的传统权威提出了挑战。

(二)文化反哺使教育者的知识权威相对弱化

文化反哺现象意味着青年获得信息、知识能力的增强。这主要表现在,其一、青年获得知识的渠道呈多元化和开放式。其二、他们获得知识、信息的速度大为提升。其三、他们获得知识的数量急剧增加。现代社会,由于科技的迅猛发展而引起的知识裂变和现代信息传媒的高度泛化导致了知识信息的传播渠道呈多元化和开放式。现代青年可以通过多元的和开放的传播媒介特别是网络获得无穷的信息,教育者不再是他们唯一的信息来源。现代青年追求新异、热爱创造,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接受能力,科技的飞速发展特别是网络技术的突飞猛进更使他们如鱼得水。网络拥有丰富的信息和知识储存,信息高速公路把无数教师和学者的劳动成果聚集起来,让世人共享,这为青年提供了无穷的资源宝库,且网络的方便、快捷、高效、准确的信息查询功能为其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教育者对知识资源的垄断性占有被打破了。青年在这种功能多样、环境开放、内容广泛、速度快捷的互联网上迅速地获取大容量的信息,较以往相比,他们无论获取知识的速度还是数量度迅速提升,甚至某些信息、知识还是教育者前所未闻的。在某些方面特别是运用现代传媒技术吸纳新知识方面,教育者还不如青年,还要向青年学习。如此一来,在青年眼里,教育者不再无所不知、无所不能了,不再像以往高高在上了。虽然从理论上,教育者也可以同青年一样,从互联网中获取知识和信息,但由于他们在事业的投入而无太多闲暇时间关注新事物,并且由于技术上的局限性和传统思想的束缚,相当部分的教育者面对不断发展的信息网络技术往往束手无策、茫然失措。现代社会新旧知识的赓续和代谢节奏日益加快,在这种情况下一些新的知识、概念和理论不断被增加,一些旧的知识和观念不断被扬弃,而面对这种形势,许多教育者原有的观念和知识结构,已不适应教育教学的需要。近几年,北京、上海、天津等地,都有一些教育者因知识老化无法胜任工作而下岗。而为了更新知识,优化知识结构,有的大学教授不得不重新攻读博士学位,因为博士研究生课程,大多是前沿性或前瞻性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等报告中,提出了“终身学习”的理念,要求现代人特别是教师要与时俱进地不断学习。这表明在现代社会,作为以往知识的“垄断者”和“代言人”的教育者也要不断地学习,特别是要向自己的学生———青年学习。要利用青年每一个科学的因素来弥补自己的不足。“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可谓是当今教育者和青年自身状况的形象写照。这样一来,传统的以知识资源的垄断性占有和传播为前提的教育者知识权威的弱化也成为一种必然。

(三)文化反哺要求教育者的感召权威亟须增强

在全球化特别是信息全球化的背景下,青年正是通过四通八达的国际互联网获得巨大的“反哺”成人的能力的。网络使青年获得了广博的信息,开阔了青年的视野,弥补了其他联络方式的不足,拓展了青年人际交往的空间,但与此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网络较强的人际互动功能,极大地冲击了现实的人际关系,过度上网使一些青年参加社交的机会大大减少,热衷于虚拟交往,往往使部分人疏远了现实中的人际交往,不少青年因迷恋上网使得给家里打电话,与朋友聚会的次数减少,一些青年成为“甲壳虫”或“胶囊式人”,陷入“现代孤独”。网络对青年的影响缺乏人文关怀,青年在虚拟的网络里无法获得和体会到与现实生活中同质的情感互融。发达的科技并不能完全满足人们情感交流的需求。这样在科技世界里更需要教育者用爱心、同情心、责任心等个人魅力为青年营造一个高品质的人文世界,而这正是网络无法给予青年的。畅游于网络世界里的青年正急切需要教育者较高的感召权威。而现实情况却令人担忧。目前在教育实践中由于部分教育者缺乏职业理想,没有事业心,责任意识淡化,使得教育者为人师表的形象受到损害,教育者的影响力、感召力有所下降。教育部师范司的张林逸司长认为,目前教师队伍存在的主要问题主要有这几个方面:(1)观念的片面性;(2)部分教师理想信念淡薄、缺乏责任感;(3)教书不育人(4)知识老化,缺乏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5)教育手段、方法落后;(6)教师队伍不稳定。可见提高教师素质,已显得十分迫切。教师素质不高就难以形成较高的影响力和感召权威,这就要求教师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提高自身的感召力。“教育是人与人心灵上最微妙的相互接触”(苏霍姆林斯基语)教育者若能以自身高尚的人格、充满魅力的个性去打动青年,引起青年的心灵认同,并在心理上产生一种趋向性,这种影响将超过任何外在的权威,也将会给青年以深远的影响。另外在前喻文化和后喻文化两种文化类型中,青年的主体性被湮没或忽视,而在现代社会后喻文化这种新的文化传递模式中,青年主体性得以彰显,更加需要教育者感召权威的增强:教育者不仅是文化的传承者,更是青年情感意志、价值理念形成的引路人,教育者应以自己的爱心、同情心等个人魅力融入青年群体,为青年的成长进行有效引导。

二、转变教育意识,建构新型的教育者权威

(一)从“制度权威”到“魅力权威”实现教育者权威意识的转换

现代社会,日益涌现的文化反哺现象对教育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者唯有实现教育意识的现代转换,完成自身素养的全面更新,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进而重塑自身权威。

传统上认为,只要具有教育者身份就自然而然具有其权威,因此教育者在青年学生面前总是表现出强烈的自我权威意识,其实这只是由外在赋予教育者的法定地位所决定的角色权威,是教育者在扮演其教育者角色本已存在的角色赋予其的制度性权威。教育社会学研究指出,教师权威来自两个方面:“制度性因素”和“个人因素”(或称非制度性因素,即通过个人努力而获得的,比如常说的教师专业学识,人格魅力等)但是伴随着反哺现象的出现,进而促进教育呈现的民主化、社会化、个性化趋势,使得教育者独占知识的权威遭到不断消解,传统社会赋予教育者的“制度性权威”光环渐次褪色。与之相反,以那种基于“非制度性因素”的“魅力权威”却赢得了青年发自内心的尊重与崇敬。这就要求教育者必须审时度势,实现从“制度权威”到“魅力权威”的自我权威意识的转换,不再固守传统的“师道尊严”,排斥异己权威,而应不懈地追求自我素质的不断完善,实现“制度性权威”和“非制度性权威”的完美结合,重塑自身“魅力权威”。

(二)从“前喻文化”到“后喻文化”,实现文化传递意识的转换

前喻文化是一种面向过去的文化,在前喻文化传递模式下,教师、家长及其他长辈的高权威地位是绝对的。其一、表现出高传统权威。其二、表现出强烈的个人感召权威特征。其三、专业权威的不容怀疑。在这种教育取向下,教育通常表现为一种权威的绝对化,内容的统一化,方法的简单化。通常是贬低人类创造,压抑青年个性。可以说,这一时期的教育是“无人”的教育,无“主体”的教育。

后喻文化是一种全新的以开拓未来为使命的文化传递模式,代表未来的是晚辈。他们按照自己的首创精神自由行动,他们能在未知的方向中为长者引路。文化反哺现象是其最基本的特征。后喻文化影响下的教育价值取向,是一种面向未来的“创新”教育。从文化的角度来看,制度化的学校教育,往往容易把一种模式化的、僵化的文化界定位神灵的法典,学校教育这时就会成为一种文化隔绝,扼杀文化创造的工具。在后喻文化对制度化教育的反思和批判下,人们提出了新的教育价值观———“创新”教育。

在瞬息万变的信息社会中,青年一代对先进的知识、技术有着独特的直觉和敏感,他们最珍贵的品质正是承受着个性觉醒而显现的不受传统和制度约束的首创精神、自由意志,特别是在教育过程中对教育者权威意识的“叛逆”。这就要求教育者应敢于面对现实,敢于承认不足与差距,勇于向晚辈求教。相应的也要求教育者转化文化传递思维模式,从“前喻文化”向“后喻文化”的文化传递意识转换,彻底地改变传统的教育意识观念,变革教育理念。

(三)从“师尊生卑”到“师生平等”,实现师生关系意识上的转变。

传统观念中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青年学生是幼稚无知或知之不多的后生晚辈。教师因博学而天然占有高高在上的“权威地位”,青年学生只能处于被支配、被控制的下位,是被动的受教育者。师生关系由教与学的关系衍生出管理与被管理、领导与被领导、教育与被教育的关系,师尊生卑的不平等地位似乎是理所当然,天经地义的。文化反哺现象凸现了青年的主体性,强化了他们的自我主体意识,青年作为一个独立的自主发展的主体已经形成,这要求教育者必须尊重青年的主体性,在教育过程中,把青年当成一个充满个性的,独立自主的“人”,而非毫无能动性的“物”,相应的二者之间是一种“人”与“人”的平等关系,而非压迫与被压迫、控制被控制的不平等关系。概言之,二者是一种相互理解和承认,相互敞开和接纳的平等关系。因而反哺现象下,欲重塑教育者权威,就必须重新调整师生关系,强化师生平等意识,教师应加强与青年学生的对话与沟通,进而分享彼此的知识、情感和智慧。

三、结语

现代社会日益涌现的文化反哺现象对社会生活的诸多层面,众多领域尤其是教育领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向孩子学习”课题组,在对学生进行个案调查,对老师、家长和几十位教育专家访谈的基础上撰写的研究报告中指出:“在社会化过程中,成年人对未成年人影响仍是社会的主流,但在90年代的中国,未成年人对成年人的反向影响开始于儿童期”“这一代孩子所接受的环境影响比以往任何时代都要丰富……在儿童期蕴藏着代际超越和进步的潜能比以往任何时代都要大”。所以教育专家语出惊人:“当教育孩子遇到困惑时应该‘向孩子学习’。”也正如有的学者所说:“一个新的媒体出现了,当我们不太了解它的时候,孩子走在我们前面。这种情形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深刻的变化。它将改变我们的教育观念,改变儿童的学习方法,改变家庭文化及代际关系等。当然最需要改变的是我们自己。在孩子面前,我们不再是一成不变的权威了。我们需要学习,需要同他们一起成长。可见诸多的专家学者已觉察到了现代社会成人向青少年学习的反哺现象,意识到这种变化要求成人、教育者相应的做出改变,尤其要转变教育意识,建构新的教育者权威。从深远的意义来说,反哺现象对教育者权威的挑战,实际上是对教育者权威的构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赋予教育者权威新的诠释。它要求教育者不能一味地固守传统权威,而应与时俱进,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实现角色转换,并顺应时代发展的大趋势,明确自己的历史重任,积极主动地迎接挑战,整合出适应时代发展的教育者权威。

参考文献

[1]周晓红.试论当代中国青年文化反哺的意义[J].青年界,1988,创刊号.

[2]关凌芳.“后喻文化”引起的思考[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02,(4):49-49.

篇6:用艺术教育反哺音乐教育

编者按:褒贬不一的扩招、一轮又一轮的课改、各方对音乐教育特殊性的不明白和不重视,让众多综合大学和艺术院校承受太多,他们面临的情况,似乎比单纯的音乐学院更为复杂。就功能而言,这些院校是中小学音乐教师的输出单位,直接关乎着中国基础音乐教育的水平,这个基座的好与坏,决定着金字塔尖的成色。就地域而言,九大音乐学院所惠及的城市之外,绝大多数的中国城乡的音乐生活由这些院校生成、辐射和发生影响。这些院校的院长在想什么?学校面临什么问题?即日起,本版开设“院长心语”栏目,倾听各方院长的坦白心声,以期粗描宏观世象,带来更多的沟通和思考。第一位出场的是杭州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院长田耀农。

记者:目前高师音乐教育最大的问题是什么?为什么?

田耀农:简而言之,学用严重脱节。学生所学非所用,工作岗位需要的学校里学不到。历史原因是最主要的。高考恢复,社会需要大量音乐表演、管理、制作等各类人才,而专业音乐学院根本无法满足。作为补充,各地师范大学纷纷建立音乐系,而在课程设置上也当然向专业音乐学院看齐。这一做法很好地弥补了历史的欠账,大量人才被分配至音乐院团、电台、电视台等。可以说是符合当时的社会情况的。一直到90年代中期这种做法都没有显示出其弊端。随后,尤其是进入20世纪,社会情况大不相同,从大众欣赏音乐的途径而言,可谓是迅速从留声机时代进入了电视机、后电视机时代。而这个时代对音乐表演人才的需求大量减少。这么说吧,留声机时代里,十万人需要一个郎朗,而现在一千万甚至一亿人中才需要一个郎朗。然而,可悲的是,我们还延续留声机时代的教材和课程设置,这就是目前教育问题的症结所在。

记者:能谈谈具体问题吗?

田耀农:比如师范的培养目标,我们现在还是提“一专多能”。坏就坏在这个“专”字上,导致单纯地追求技术。大部分院校都愿意招收有专业特长的考生入学。但是谁都知道专业好的人的目标是专业音乐学院,原本不是冲着师范院校来的,将来也往往没有到教学岗位上去工作。文化课要求也是个问题。高考中,普通师范大学是二本录取线,而音乐专业一般大约是二本分数线的60%,相当于高职高专的文化课要求。这样录取上来的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注意力、自我约束的能力都有差距,把这样的人培养成其他专业的二本的水准、素养都很难。

还有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进入21世纪以来,综合大学和师范学院纷纷上马“音乐表演”专业,而专业音乐学院不断扩大“音乐教育系”,我说这是“换防”。这说明什么问题?说明我们没有培养各级各类音乐教师的层次,都往一条道上挤,教育能不出问题吗?

记者:您怎样看待扩招?

田耀农:利益驱使。按照国家目前对高校的投入,不收学生一份钱学费也能保证正常教学,学生的学费是教育成本的1/5,这样多收一个学生就多创收。但是,高校讲创收、产业化是违背教书育人的宗旨的。

记者:学生分配流向如何?用人单位满意吗?

田耀农:表演专业3—5%进专业院团,大部分还是拿到教师资格证当教师,包括中小学教师、进少年宫和琴行等等,也有企业当文秘、到媒体的。院方接到用人单位的反馈不太乐观——主动性差、自主性差、达不到所教授课程的基本标准。教育部推行课程改革,为什么这么困难?教师素质不尽如人意这个原因不容回避。

记者:作为院长,既然看到问题,为什么改变不了?

田耀农:一个院长要改革很难,千头万绪制约着。阻力来自各方面。

家长方面,为了考大学让孩子单学声乐、钢琴,每堂课少说也是三五百,家长花这个钱不心疼吗?花这么大代价把孩子送进大学,家长当然期待能收回投资,于是就要求大学多教专业,专业好了就在外面带学生,好尽快收回成本。家长出于这种考虑不支持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学生方面,学生有惰性,不愿意从一种状态改变到另外一种状态,不愿学更多东西。

而教师呢,相比其它专业,音乐教师的价值更加直接体现在学生身上,学生某个比赛获奖是重要标准,谁会去看某个教师为基础音乐教育的贡献有多少呢?而且,教师按照“单科独进”的方法培养学生习惯了,也没有改革动力。

社会上流行的评价机制也不大允许。现在流行“单向价值评估”体系,像个指挥棒一样,我们提“综合素质”与“个性化发展”的大趋势有点矛盾。

记者:您认为理想的教学状态是怎样的?

田耀农:从培养合格、合适的中小学音乐教师而言,我认为应该是“先博后渊”。即音乐、美、舞蹈、戏剧等方面的素质都具备之后,可以在某一方面发展特长。每个方面不要求太高,满足教学需求即可。官方应该制订更为详尽的音乐教师职业标准,不仅规定门类,还要说明程度,比如钢琴应该在什么水平?我看车尔尼849就够了,可是许多院校回避这么说,好像一说就降低了自己的水准似的,但是做教育盲目图高难度,是对时间和资源的浪费啊。而且,艺术学习是要求天赋的,不是所有人花时间就能弹得更好,更是浪费。

当教师是要有些思辨能力的,而我们的教师呢?很多人一提哲学,一头雾水,思考问题容易绝对化和单一化,是多年“一专”培养模式的结果。令人担忧。

记者:在可能的情况下,学院有没有做些可行性改革?

田耀农:我总在想,综合素质是什么?不就是古人常说的“琴棋书画”吗?还有开创杭师大事业的李叔同、丰子恺等人,他们当年都能做到“综合”,我们现在怎么做不到呢?不是做不到,而是不想做。考虑到打破现状的难度,我想另起炉灶。做一个示范和标本出来。2007年,我院开设了一个新专业——“艺术教育”,想做一个尝试,回归音乐教育本身。涵盖钢琴、舞蹈、美术、戏剧多个门类,教材白手起家,自己编写。

记者:“艺术教育”就业前景如何?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尽孝、反哺教育心得体会】相关文章:

尽孝的作文04-17

孝女尽孝散文04-27

反哺教学04-30

如何向父母尽孝04-12

间接感恩尽孝-散文04-21

尽孝道知感恩04-11

尽孝心,演讲稿04-11

尽孝道的作文05-01

反哺父母励志的句子04-10

关于尽孝的作文800字06-06

上一篇:中考政治热点专题下一篇:元旦联欢会主持人串词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