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群

2024-04-11

种群(通用10篇)

篇1:种群

黄胸鼠种群年龄鉴定和种群繁殖研究

对贵州省三都、关岭县1996~1 714只黄胸鼠标本(雌鼠874只,雄鼠840只)以体重指标划分种群年龄,根据体重的`频次分配,将黄胸鼠划分为5 个年龄组,确定了各年龄组的体重划分标准,幼年组(Ⅰ):小于或等于40.0 g;亚成年组(Ⅱ):40.1~75.0 g;成年Ⅰ组(Ⅲ):75.1~115.0 g;成年Ⅱ组(Ⅳ):115.1~150.0 g;老年组(Ⅴ):150.0 g以上.黄胸鼠不同年龄组种群繁殖力存在显著差异,随着种群年龄的增长,种群繁殖力不断增加,参与繁殖的群体为成年Ⅰ组、成年Ⅱ组和老年组,平均怀孕率为59.15%,平均胎仔数为6.48只,平均睾丸下降率为96.46%.同时探讨了各年龄组体长、尾长的变化和种群年龄结构.

作 者:杨再学 金星 周朝霞 周显明 YANG Zai-xue JIN Xing ZHOU Zhao-xia ZHOU Xian-ming  作者单位:杨再学,YANG Zai-xue(贵州省余庆县植保植检站,余庆,564400)

金星,JIN Xing(贵州省植保植检站,贵阳,550001)

周朝霞,ZHOU Zhao-xia(贵州省三都县植保植检站,三都,558100)

周显明,ZHOU Xian-ming(贵州省关岭县植保植检站,关岭,551300)

刊 名:贵州农业科学  ISTIC PKU英文刊名:GUIZHOU AGRICULTURAL SCIENCES 年,卷(期):2006 34(z1) 分类号:Q959.837 关键词:黄胸鼠   年龄鉴定   体重   划分标准   繁殖  

篇2:种群

以实体观测垂距法对贺兰山春季马鹿数量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种群密度为(2.15士0.66)头/km2,总数量为(1 705土523)头,-春季马鹿数量累计增长了28.8%,年平均增长率为3.68%,比1983-14 a间的.年平均增长率2.38%提高了1.3%,种群成体与幼体个数比为3.78:1,成体中雌性与雄性个数比为1.83:1,对成体性别比的变化及种群增长速度进行了讨论.

作 者:张显理 李志刚 李正 马勇玺 张铁师 翟浩 Zhang Xianli Li Zhigang Li Zheng Ma Yongxi Zhang Tieshi Zhai Hao 作者单位:张显理,李正,马勇玺,张铁师,Zhang Xianli,Li Zheng,Ma Yongxi,Zhang Tieshi(宁夏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宁夏,银川,750021)

李志刚,翟浩,Li Zhigang,Zhai Hao(贺兰山国家自然保护区,宁夏,银川,750021)

篇3:种群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虫源及试验用苗

褐飞虱田间种群采自富阳中国水稻所实验田内,为不同致害力的混合群体,然后在室内用感虫品种扩繁一代。感虫品种选用TN1(无抗虫基因),抗虫品种选用Mudgo(Bph1)。

1.2 试验方法

将在室内用感虫品种扩繁一代的田间种群,接虫到TN1和Mudgo各40、110头,将每天死亡的个体和存活8d以上的个体分别保存在酒精中,进行DNA提取与SCAR反应。

2 结果与分析

2.1 田间褐飞虱接虫到抗虫品种的寿命与生物型1特异标记的关系

田间褐飞虱种群接虫到抗虫品种上,寿命与种群特异标记的关系如表1所示。寿命在1~2d与6d以上个体,“-”标记占较大比例,寿命在3~5d的个体,“+”“-”比例相差不大。寿命在8d以上的个体,“-”个体存活的比例较多。在抗虫品种上,接虫106个个体,“+”占13.21%(14个),“-”占86.79%(92个)。

2.2田间褐飞虱接虫到感虫品种的寿命与生物型1特异标记的关系

田间褐飞虱种群接虫到感虫品种上,寿命与种群特异标记的关系如表2所示。寿命在1~2d与6d以上个体,“-”标记占较大比例,寿命在3~5d的个体,“+”“-”比例相差不多。寿命在8d以上的个体,“-”个体存活的比例较多。接虫36个个体,“+”占25%(9个),“-”占75%(27个)。

注:“-”没有特异条带的个体,“+”有特异条带的个体。下表同。

3 结论与讨论

褐飞虱的田间种群是由致害性不同的个体组成的混合群体,不同致害性个体之间可以相互交配产生可育后代,遗传背景相对于实验室饲养多代的实验种群比较复杂,群体的致害能力受迁出地虫源的致害水平影响,同时致害能力表现受品种的抗性机制、抗性水平、不同品种天敌的种类、数量和自然环境条件等综合影响[6],对个体的致害性判别非常困难。经筛选出的生物型1(即弱致害种群)的特有条带,在田间种群出现的比例约20%左右,实验室生物型1具该标记的个体约60%左右,但考虑到近几年(1997~2003)该类型个体占田间种群的比例不到40%,田间能检测到该标记的比例低于24%,二者比较一致,因此,通过测定田间种群具该标记个体的比例,推测不能致害抗虫品种的生物型1的个体比例具有较高的可靠性。

褐飞虱的致害性是由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活动能力很强,种群内及种群间基因交流十分频繁,群体内遗传杂合度高,同时致害性的变异机制十分复杂,生物型的形成涉及到害虫与抗性品种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决定了研究的复杂性。褐飞虱生物型之间的本质差异可能是由于DNA或m RNA水平上存在本质的差异,也可能涉及到不同致害性个体多种基因的表达在质和量上的差异[7]。因此,研究生物型之间的分子水平差异,既要从DNA入手,寻找尽可能多的标记,也要从表达水平上寻找差异表达的基因,才能从遗传本质上解决致害性的变异,更好解决褐飞虱的生物型问题。

摘要:对杭州富阳地区的田间种群进行生物型1种群的特异片断检测,结果表明:无论接虫到抗虫还是感虫水稻品种上,寿命在1~2d与6d以上个体,“-”标记占较大比例,寿命在3~5d的个体,“+”“-”比例相差不大,寿命在8d以上的个体,“-”个体存活的比例较多。生物型1的特有条带,在田间种群出现的比例约20%左右。

关键词:褐飞虱,田间种群,生物型1种群,特异分析

参考文献

[1]吴荣宗,张良佑,邱细广,等.我国主要稻区褐稻虱生物型的研究[J].植物保护学报,1981,8(4):217-225.

[2]巫国瑞,陶林勇,俞晓平.褐飞虱生物型及其监测[J].病虫测报,1990(1):39-42.

[3]吕仲贤,俞晓平,郑许松,等.褐飞虱虫源的致害特性研究[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1998,20(5):446-449.

[4]李青,罗善昱,师翱翔,等.我国褐稻虱生物型研究[J].西南农业学报,1994,7(3):89-96.

[5]关秀杰,傅强,王桂荣,等.不同致害性褐飞虱种群的DNA多态性研究[J].昆虫学报,2004,4(15):152-158.

[6]RODERICK G.Genetics of host plant adaptation in Delphacid plantho-ppers.In:Demmo R F,Perfect T J eds.Planthopper;Their ecology and management[M].New Pork:Chapman&Hall,1994.

篇4:种群

关键词:泥蚶;地理种群;形态学标记;微卫星标记;遗传变异

中图分类号: S968.31+4;S917.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2-1302(2014)03-0183-04

泥蚶(Tegillarca granosa)属于广温广盐性贝类,广泛分布于印度洋-西太平洋,在我国主要分布于山东以南沿海[1],是我国四大养殖贝类之一,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然而,目前人工繁、养殖的泥蚶种质是未经遗传改良的野生型,已出现了种质退化等制约泥蚶养殖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现象,迫切需要对泥蚶种质进行改良[2]。杂交育种是遗传改良和良种培育常用的有效方法,通过不同种群、不同基因型个体杂交,其杂交后代不仅可综合双亲的优良性状、增加变异性,还有可能产生超越双亲的杂种优势[3]。关于海洋经济贝类良种培育方面,已有不少杂交培育成功的先例,特别是不同地理种群间的“远距离杂交”。不同地理种群间的“远距离杂交”可克服种间杂交后代生殖和发育障碍,具有比较明显的性状表达等优点[4],在海洋经济贝类育种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如太平洋牡蛎(Crassostrea gigas)[5]、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6-7]、皱纹盘鲍(Haliotis discus hannai)[8]、文蛤(Meretrix meretrix)[4,9]、马氏珠母贝(Pinctada martensii)[10]、三角帆蚌(Hyriopsis cumingii)[11]等均开展过不同地理种群的杂交,而关于泥蚶杂交育种方面的研究国内外还未见报道。然而开展泥蚶不同地理种群的“远距离杂交”的前提是找出杂交亲本的优良性状,判断是否为远距离杂交的良好材料。杂交亲本的优良性状主要表现在生长速度、形态特征及遗传多样性水平高低等方面,因此对泥蚶不同地理种群的形态特征和遗传结构差异分析成为开展泥蚶“远距离杂交”的首要任务。

目前,国内外已用形态学标记[1,12]、同工酶[13]、线粒体COⅠ[14]、RAPD[15-16]、AFLP[2,17]等手段对泥蚶不同群体的遗传变异进行了研究,但是利用形态学标记和SSR标记相结合的方法来研究泥蚶不同地理种群的遗传变异还未见报道。本试验利用形态学标记和SSR分子标记技术研究泥蚶奉化种群和韩国种群间的表型和遗传差异,可望为下一步开展杂交育种实践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从韩国釜山引进泥蚶种群,从浙江奉化自然海区取本地泥蚶种群,给予同样的养殖环境,同时进行人工繁、养殖。随机选取同批2龄泥蚶奉化种群和韩国种群样品,活体带回实验室,用于形态学分析;每个群体随机各取样30颗,活体解剖取闭壳肌,无水乙醇固定,置于-20 ℃冰箱中保存,用于基因组DNA提取。

SSR分析所选用的引物来自周小龙等[18]、顾晓英等[19]已开发的序列,序列信息见表1。PCR反应所用Taq酶、dNTP、Buffer等购自TaKaRa公司,琼脂糖、聚丙烯酰胺胶等均购自上海生工生物工程有限公司,20 bp marker购自美国 Thermo Scientific公司。

3 讨论

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评价生物遗传变异的方法也逐步更新,如形态学标记、生化标记、分子标记等。形态学标记即肉眼可见的或仪器可测量的特定生物外部形态特征,如生物体的形态性状、生理性状、杂交特性等表型特征,是最早被使用的一类遗传标记[20]。形态特征是生物品种鉴定和分类的重要依据,具有直观、简便等优点,广泛应用于海洋经济贝类研究中,如以贝类“壳色”这一重要形态性状为研究对象,培育出“蓬莱红”栉孔扇贝[21]、“中科红”海湾扇贝[22]等。关于泥蚶形态学标记的研究,国内已有相关报道,如张永普等利用多变量形态度量学方法对我国山东、浙江、广西和韩国4个地理种群的泥蚶形态变异进行了比较研究,分别测定了不同群体的壳长、壳高、壳顶宽等9个形态参数,结果表明泥蚶贝壳性状(壳宽和壳高)是决定泥蚶不同地理种群的主要性状[1];蒋涛涛等定量分析了泥蚶壳形态性状对活体质量和软体部质量的影响,分别测量了壳长、壳宽、壳高、活体质量和软体部质量等数据,发现壳宽和壳高是影响泥蚶活体质量、软体部质量的主要因素,为泥蚶选择育种提供了理论依据和理想的测度指标[12]。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之上,本试验利用形态学标记来研究泥蚶韩国种群和奉化种群的形态差异,发现韩国种群的壳型比奉化种群更加鼓胀,且韩国种群的软体部含量相对较高,即出肉率高,说明韩国种群较奉化种群表现出一定的生长优势。

然而形态学标记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为生物的形态及表型性状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只研究表型变异不能完全或真实地反映遗传变异[20],因此须与其他手段相结合来更真实地反映种群间的遗传差异。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快速发展,分子标记技术已广泛地应用于种群间遗传多样性分析。分子标记是利用分子生物学方法来区分不同的种群或个体,是以个体间遗传物质内核苷酸序列变异为基础的遗传标记,是DNA水平遗传多态性的直接反映,与形态学标记相比,具有不易受环境或其他因素影响、多态性高、分辨率高等优点[23]。截至目前,已相继出现了RFLP、RAPD、AFLP、SSR等分子标记技术。利用分子标记技术研究泥蚶种群遗传多样性的研究,国内外已有相关报道,如李太武等[15]、徐义平等[16]用RAPD技术研究了泥蚶不同地理种群的遗传多样性;郑文娟等[14]利用线粒体COⅠ基因测序技术评价了我国沿海7个泥蚶地理群体的遗传分化;姚韩韩等[2]、董迎辉等[17]利用AFLP技术对泥蚶不同选育群体进行了遗传变异分析;而利用SSR分子标记技术来研究泥蚶不同种群间的遗传差异,国内外还未见报道。与前述几种分子标记相比,SSR标记具有数量丰富、共显性、多态性高等优点[24]。为了更深入地研究泥蚶韩国种群和奉化种群间的遗传差异,本研究选用6对高度多态的SSR引物对这2个种群的遗传多样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韩国种群和奉化种群都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PIC>0.5),种质资源处于良好、稳定状态。从各项遗传参数来看,奉化种群的遗传多样性要稍高于韩国种群,这有可能与韩国种群的引种有关,即引进的韩国泥蚶种群有可能对我国的养殖环境不适应,造成遗传多样性有所降低。这2个种群的遗传距离为0.1367,特别在GTG2、TMP18、ETG7等位点中这2个种群的等位基因数和期望杂合度等参数存在显著差异,表明这2个种群的遗传结构仍存在一定程度的变异。

nlc202309022337

利用形态学标记和SSR分子标记技术相结合的方法来研究泥蚶奉化种群和韩国种群的遗传变异,对下一步泥蚶优良品种选育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根据韩国种群具有壳型鼓胀、出肉率高等优点,奉化种群遗传多样性稍高且适应环境能力强等优势,可充分利用这2个种群的优势,进行泥蚶韩国种群和奉化种群的杂交选育,以期培育出出肉率高、适应环境能力强的泥蚶优良品种。

参考文献:

[1]张永普,林志华,应雪萍. 不同地理种群泥蚶的形态差异与判别分析[J]. 水产学报,2004,28(3):339-342.

[2]姚韩韩,董迎辉,林志华,等. 泥蚶4个快速生长家系的遗传变异分析[J]. 水产学报,2011,35(3):350-357.

[3]燕敬平,孙慧玲,方建光,等. 日本盘鲍与皱纹盘鲍杂交育种技术研究[J]. 海洋水产研究,1999,20(1):35-39.

[4]董迎辉,林志华,柴学良,等. 文蛤山东种群与江苏种群杂交及自繁子代的遗传差异分析[J]. 水产学报,2009,33(4):557-564.

[5]Hedgecock D,Davis J P. Improving pacific oyster brood stock through crossbreeding[J]. Journal of Shellfish Research,2000,199:614-615.

[6]刘晓林,常亚青,相建海,等. 栉孔扇贝中国种群和日本种群杂交一代的早期生长发育[J]. 水产学报,2002,26(5):385-390.

[7]刘晓林,常亚青,相建海,等. 栉孔扇贝不同种群杂交效果的初步研究——Ⅰ. 中国种群与俄罗斯种群的杂交[J]. 海洋学报,2003,25(1):93-99.

[8]张国范,王继红,赵洪恩,等. 皱纹盘鲍中国群体和日本群体的自交与杂交F1的RAPD标记[J]. 海洋与湖沼,2002,33(5):484-491.

[9]肖国强,林志华,董迎辉,等. 文蛤不同地理群体自繁和互交F1代的早期生长性状[J]. 水产学报,2010,34(2):255-263.

[10]王爱民,丁小雷,邓凤姣,等. 马氏珠母贝大亚湾和三亚野生种群内自繁及种群间杂交一代的RAPD分析[J]. 海洋水产研究,2003,24(4):19-25.

[11]李家乐,董志国,郑汉丰. 三角帆蚌三种群F1遗传差异的RAPD分析[J]. 水产学报,2007,31(6):848-852.

[12]蒋涛涛,施育彦,姚韩韩,等. 泥蚶(Tegillarca granosa)壳形态性状对活体重和软体部重的影响效果分析[J]. 江苏农业科学,2013,41(5):200-202.

[13]吕振明,李太武,苏秀榕. 泥蚶遗传多样性的研究[J]. 高技术通讯,2005,15(12):104-110.

[14]郑文娟,朱世华,沈锡权,等. 基于线粒体COⅠ基因序列探讨泥蚶的遗传分化[J]. 动物学研究,2009,30(1):17-23.

[15]李太武,李成华,宋林生,等. 5个泥蚶群体遗传多样性的RAPD分析[J]. 生物多样性,2003,11(2):118-124.

[16]徐义平,孙开练,杨桂梅,等. 温州乐清湾三个泥蚶群体遗传多样性的初步研究[J]. 上海水产大学学报,2006,15(2):234-238.

[17]董迎辉,姚韩韩,林志华,等. 泥蚶生长性状相关AFLP分子标记的筛选[J]. 水产学报,2012,36(6):825-831.

[18]周小龙,董迎辉,林志华,等. 泥蚶(Tegillarca granosa)基因组SSR和EST-SSR的开发及比较研究[J]. 海洋与湖沼,2013,44(2):467-475.

[19]顾晓英,曾庆国,尤仲杰,等. 泥蚶(Tegillarca granosa)6个微卫星引物的分离和鉴定[J]. 海洋与湖沼,2008,39(6):661-664.

[20]朱东丽,林志华,董迎辉,等. 文蛤遗传标记研究进展[J]. 海洋科学,2009,33(10):119-123.

[21]包振民,陈 刚,胡景杰,等. 高产抗逆杂交扇贝品种的育成方法:中国,CN1895037A[P]. 2007-01-07.

[22]张国范,刘述锡,刘 晓,等. 海湾扇贝自交家系和自交效应[J]. 中国水产科学,2003,10(6):441-445.

[23]孙效文,鲁翠云,贾智英,等. 水产动物分子育种研究进展[J]. 中国水产科学,2009,15(6):981-990.

[24]董迎辉,姚韩韩,边平江,等. 泥蚶34个EST-SSR标记的开发及在格粗饰蚶中的通用性检测[J]. 水产学报,2013,37(1):70-73.

篇5:种群调节理论

在自然界中,绝大部分种群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状态。由于生态因子的作用,使种群在生物群落中,与其他生物成比例地维持在某一特定密度水平上的现象叫种群的自然平衡,这个密度水平叫做平衡密度。由于各种因素对自然种群的制约,种群不可能无限制的增长,最终趋向于相对平衡,而密度因素是调节其平衡的重要因素。种群离开其平衡密度后又返回到这一平衡密度的过程称为调节(regulation)。能使种群回到原来平衡密度的因素称为调节因素。根据种群密度与种群大小的关系,可分为密度制约和非密度制约两类。

密度制约因素:种群的死亡率随密度增加而增加,主要由生物因子所引起。如种间竞争、捕食者、寄生以及种内调节等生物因素。

非密度制约因素:种群的死亡率不随密度变化而变化,主要有气候因子所引起。如暴雨、低温、高温、污染物,以及其他环境理化性质等非生物因素。

【种群调节的主要理论】

[1.外源性因素]

(1)气候因素

提出这一学说的学者主要是一些昆虫学家,也可称为气候学派。主要代表有博登海默、安德烈沃斯和伯奇等。他们提出:种群数量是气候因素的函数,气候改变资源的可获性,从而改变环境容纳量。他们认为种群数量是不断变动的,反对密度制约与非密度制约的划分。可见,该学派强调种群数量变动与天气条件有关,认为气候因素是影响种群动态的首要原因。

(2)种间生物因素

这一方面的典型代表是尼科森、史密斯、拉克等,称为生物学派。他们认为,群落中的各个物种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从而使种群数量处于相对的稳定平衡;当种群数量增加,就会引起种间竞争加剧(食物、生活场所等),捕食以及寄生作用加强,结果导致种群数量的下降。在这些种间生物因素当中,食物因素也是其中之一。显然,这种观点是属于“密度制约论”。

(3)食物因素

强调食物因素的学者也可归人生物学派。例如,英国鸟类学家D.Lack认为,就大多数脊椎动物而言,食物短缺是最重要的限制因子,自然种群中支持这个观点的例子还有松鼠和交嘴鸟的数量与球果产量的关系,猛禽与一些啮齿类动物数目的关系等。

强调食物因素为决定性的还有F.A.Pitelka的营养物恢复假说。这一假说说明冻原旅鼠的周期性变动,在旅鼠数量很高的年份,食物资源被大量消耗,植被量减少,食物的质(特别是含磷量)和量下降,幼鼠因营养条件恶化而大

量死亡以至种群数量下降。低种群密度使植被的质和量逐步恢复,种群数量也再度回升,周期大约3~4年。

[2.内源性因素]

有关内源性因素的学说又称为自动调节学派。

(1)行为调节学说

由英国生态学家温·爱德华提出。主要内容是:种群中的个体(或群体)通常选择一定大小的有利地段作为自己的领域,以保证存活和繁殖。但是在栖息地中,这种有利的地段是有限的。随着种群密度的增加,有利的地段都被占满,剩余的社会等级比较低,从属个体只好生活在其他不利的地段中,或者往其他地方迁移。那部分生活在不利地段中的个体由于缺乏食物以及保护条件,易受捕食、疾病、不良气候条件所侵害,死亡率较高,出生率较低。这种高死亡率和低出生率以及迁出,也就限制了种群的增长,使种群维持在稳定的数量水平上。

(2)内分泌调节学说

1950年,美国学者克里斯琴提出:当种群数量上升时,种群内部个体之间的心理“紧张”压力加强了对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刺激,主要影响脑下垂体的功能,引起生长激素和促性腺激素分泌减少,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加,结果导致出生率下降,死亡率上升,从而抑制了种群的增长。克里斯琴对野外啮齿类的调查以及在实验室内对啮齿类的试验研究都发现,高密度种群伴随着肾上腺增大、生殖腺退化以及低血糖等。

(3)遗传调节学说

篇6:种群和生物群落课件

教学设计方案

引入:前面我们分析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但有些问题需要将生物的群体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才能解决。

篇7:种群数量变化教学反思

研究种群的意义:在对野生动植物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方面,一般将种群的数量控制在环境容纳量的一半,即K/2时,此时种群增长速度最快,可提供的资源数量也最多,而又不影响资源的再生。当种群数量大于K/2时就可以猎取一定数量的该生物资源,而且获得的量最大。当过度猎取导致种群数量小于K/2时,种群的增长速度将减慢,获取的资源数将减少,而且还会影响资源的再生。当个体数达到K/2时,密度增长最快。逻辑斯谛在建立这一数学模型时称这一时期为转折期,当个体数超过K/2时,密度增长逐渐变慢,称为减速期。

对种群问题的思考:

篇8:种群

1 种子生产在林木生活史上是一个重要的特征, 种子有三种说法, 即生理说法, 气候说法和适应说法。

生理说法认为, 林木每结实一次, 就要消耗大量的营养物质, 因此结实过后, 需要若干年才能使营养物质恢复到一定的水平。气候说法, 林木繁殖结实对气候条件的要求比生长要高, 因而并不是每年都具备结实的气候条件, 该树种才能完成整个的开花结实过程。这个过程也是种子适应的过程。

2 种子散布, 种子的传播风是最重要的, 很多树种如松树、落叶松、云杉和冷杉等种子的散布都依靠风。

动物和人体上传播, 另一类是具有坚硬种皮的种子或浆果, 经过消化道仍具有生活力, 靠动物吞食后携带到另外的地方, 其传播距离因动物活动范围而异。自力传播属于主动扩散。

3 种子银行是种子落地被土壤储存起来称为种子银行, 种子银

行的来源是种子雨, 种子银行的消耗由捕食, 腐烂老化而发芽组成的, 种子银行本身一部分是活动的种子, 而另一部分是休眠的种子。

4 种子的发芽, 种子落到地面上的死地被物中并被储存起来, 会在一年内发芽, 这个出苗过程就是种子的发芽。

5 幼苗的建立, 兴安落叶松的原始林中将有大量的种子落在地面上, 它包括种子的生产、开花、授粉、结实。

长成植物的发育过程有多种原因, 第一为病原菌, 第二是日灼, 第三是根系发育不良, 第四是鼠类的危害, 如果不是种子库, 并且采用人工播种, 将无疑占第一位。一年生苗是很幼嫩的, 容易遭受各种危害, 所以长成植物的过程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 温度、湿度、食物、氧气、二氧化碳和其他相关生物等直接或间接影响植物的发育, 每一种植物都需要一定种类和一定数量的营养元素, 并阐明在植物生长所必需的元素中, 供给量最少的元素决定着植物的产量。任何时候, 任何地方, 只要有生物存在, 它一定对其生态环境存在某些依存关系, 表现为其生态习性与环境之间的协调。但同时可见到不协调的地方, 因周围环境是经常变动的。生态学不仅应该揭示适应的因果关系, 而且还要求因生境的变动而寻求调节生物适应的途径。

种群的生活史是一个生物从出生到死亡所经历的全部过程称为生活史。

生物在其生活史中, 都要经过从小到大的生长过程。个体大小与生活周期的长短有很好的相关性, 随着物种个体的增大具有寿命增长的趋势。这种特性从生存角度看, 个体大的物种在异质性环境中更有可能保持它的调节功能长久不变, 更容易在适宜的环境中长期占主导作用, 而小的物种就会寿命短, 在生活史格局中, 个体大小只有与生长发育、繁殖、行为及其相关的生理特征相联系。生长与发育速度, 一种为生物体生物物质的增加, 另一种为生物细胞数量的增加。值得注意的是, 细胞数量与生物物质并不总是一起增加的, 例如, 没有原生质的增加, 细胞分裂也可以出现, 结果是产生大量的较小的细胞;反过来, 没有细胞分裂, 原生质也可以合成。

在研究林木种群的全过程来说, 应用这种方法确有很大的困难, 因为林木寿命长达一二百年, 甚至更长, 但对于研究林木种群的某一阶段来说, 是极其必要的。

参考文献

[1]刘足根, 朱教君, 袁小兰.辽东山区次生林主要树种种群结构和格局[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07, 1.

篇9:轰鸣的种群

哈雷-戴维森的种群,70万。

去年的春天,因为对大自然矫枉过正般的热爱,我去了北京著名的箭扣长城。在山脚下的乡间公路上,我被一群穿黑皮茄克的人堵在了狭小的漫水桥前。

这群人正在路边的草棵子里往外拽一辆摩托车,定睛一看,原来是一辆哈雷-戴维森,也许是下山冲得太猛,一头扎了进去。

正午的阳光下,不远处七八辆哈雷-戴维森闪闪发着银光。我这才明白,遇见了一个哈雷-戴维森的部落。

漫水桥的两边堵了长长的车,可是没人按喇叭催他们,静静地看着他们表演,从草丛里将摩托车拽出来,认真地检查一番,发动引擎,轰油门发出低沉的吼声,一字排开,随着女伴轻巧地跃上后座,昂然而去。

路过我的窗前时,我向他们伸出了大拇指。

百年胜景

其实这点小小的张狂,在哈雷族来讲,根本算不了什么。每年的夏天,哈雷族都要举行的狂欢,才是地动山摇。

最为有名的是2002年8月28日,超过25万名摩托车玩家涌现在美国威斯康星州小镇密尔沃基的街头、天桥甚至郊区。从这一天到30日的四天里,他们用皮衣、太阳眼镜、大胡子和隆隆的轰鸣声来装点这个小镇,用啤酒、摇滚乐和飚车来度过生命中最具狂欢精神的三天。这一切全起自那辆名为"哈雷-戴维森"的摩托车,28日车迷们在其诞生地密尔沃基所迎来了它的百年华诞。

来自北美和其他洲的哈雷爱好者们成为了享有荣耀的骑士,他们各式各样的哈雷坐骑令密尔沃基脱离了地面,成为一辆巨大的摩托车。万千原住居民在道路两侧列队欢迎或者从楼上的窗户里伸出胳膊致意,哈雷爱好者们俨然朝圣者一般在扑面而来的浓郁节日气氛中猛地扎入百年庆典的狂欢之中去。印有哈雷标志的彩色头巾、比基尼、太阳眼镜,当然还有摩托车,很快淹没了全城。

与飞机一起诞生

1903年,莱特兄弟发明了飞机,人类飞向天空的梦想得以实现。与此同时,一种陆地交通工具也在美国威斯康星州小镇密尔沃基被创造了出来,这就是哈雷摩托车。它的创造者威廉·哈雷和戴维森三兄弟第一年总共制造了3辆"哈雷-戴维森"摩托车,第二年是8辆。数年后产量开始迅猛增长,年产量迅速超过了一万,很快便与早它两年进入市场的"印第安"摩托车一起垄断了美国的摩托车市场。

英国摩托车最初在美国人心目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一战的爆发促成了哈雷的崛起。由于和美国军方的良好关系,近20000辆哈雷军用摩托车被美军采购,随着美国军队的脚步进入了欧洲。正在强大起来的美国将它的力量与影响力挥洒在了远离本土的欧洲土地上,哈雷摩托车性能优越的赞誉随着胜利的消息不断返回北美。

1916年,哈雷公司发行《ENTHUSIAST》杂志,通过号召全美摩托车爱好者支持政府军队、不断报道哈雷机车在欧洲战场的卓越表现来加强对哈雷摩托车的软性宣传。欲望和财富同步积累的美国人随着爱国热情的高涨甚至将哈雷摩托车视作美国精神在机车上的完美体现,它坚实的金属质感、精良的铸造工艺和精巧的部件构造都契合了美国人对祖国完美形式的想像。一战中,哈雷摩托车在世界范围内迅速削弱了英国摩托车的影响力;战后,它顺利成为了美国本土摩托车市场中的强势霸主。

从休克中苏醒

然而,陆地机械代步工具的发展却对哈雷摩托车造成了几近致命的打击。福特公司发展的T型汽车成为了所有摩托车制造商的噩梦,它有着摩托车无法比拟的舒适度和方便性,其价格在调整之后更是与摩托车相差无己,甚至更为低廉。在代步工具的种类演变中,哈雷公司并未认识到此中格局的变革攸关摩托车产业的将来,在发展策略上也做出了在当时不够明智的决定,转而发展更加豪华、马力更强大、价格更加昂贵的机种。1930年的一辆哈雷摩托车售价可以高达超过大部分汽车售价的2000美元。当摩托车成为奢侈品的时候,它与大众日常生活的距离越拉越远,逐渐成为了图慕虚荣的纨绔子弟和地痞流氓们用以炫耀的奢侈品,在公众心目中甚至与黑社会及暴力组织产生心理联想。在此境况下,摩托车市场的萎缩成为必然,作为摩托车巨头之一的哈雷受到重大打击自是意料中事。

即使在哈雷为自己的产品形象与不良组织挂钩而尴尬的年代,美国的警察部门仍在使用哈雷机车作为自己的日常代步工具之一。在被汽车掠去一大部分的市场之后,哈雷与英国的诺顿、德国的宝马三分天下,其在业界的地位仍不容小觑。

在本土提防诺顿与宝马的哈雷却并未意识到又一个强大的对手正在迅速崛起--日本的本田轻型摩托车。本田崛起的历程亦是摩托车市场重新洗牌的过程,轻型摩托车逐渐成为此市场中不容小觑的一股力量。仍未从摩托车市场逐渐萎缩的沮丧中脱离出来的哈雷,在咄咄逼人的"本田现象"面前再次丢城失地,一大块美国本土市场被日本人掠走。

无计可施的哈雷在1965年首次发行股票,意图募集足够的资金以向现代化和多样化经营发展以渡过难关。1969年,已募得1300万美元发展资金的哈雷与AMF(美国机械铸造公司)正式结成合作伙伴,诞生60多年的哈雷就此离开"故土"密尔沃基,远走纽约谋求发展。

此次合作为哈雷品牌的重造提供了契机,然而双方在论定哈雷品牌的内在精神以及如何延续此内在精神等问题上无法达成一致。在业界优秀品牌不断涌现的情况下,公司内部仍然无法协调一致,最终导致质量一环上出现重大问题,哈雷公司的质量指标下降了50%到60%。1981年,AMF放弃了与哈雷的合作,将其掌控的全部部门转售给该集团负责哈雷部门的前任主管、新独立的哈雷公司董事长兼总裁。这位有着冒险精神的新总裁沃哥·毕尔开着自己的哈雷摩托车将哈雷集团重新送回了它的诞生地密尔沃基。

励精图治的新哈雷在诸多挫折之后逐渐意识到制约企业发展的乃是公司的内部矛盾。公司就高层的管理方式以及生产人员的薪酬制度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之后的哈雷,在经历了数次新产品研发上的失败之后,终于藉Evolution引擎的研发成功重新焕发生机。此时,哈雷亦意识到要将公司的产品长久销售出去除了优良品质作为保障应有更浓郁的亲和力,由此于1983年创立了H.O.G.(哈雷车主俱乐部)。H.O.G.创立之初仅被用作与哈雷用户做有效沟通的工具,然而由于新哈雷机车强大号召力和感染力的双重作用,H.O.G.逐渐成长为全球最大的车主俱乐部,同时亦令销售商重拾对哈雷产品的信心。

1983年,哈雷-戴维森庆祝公司成立80周年之际,美国国会为其送来最好的礼物--一项将日本摩托车关税由4%提升至45%的条例。在此条例的帮助下,哈雷资产于1985年年底终于出现了正净值。哈雷公司同时亦坚定了对改革后的管理方式的信心,此后10多年间获得迅速的发展,其成绩达到了品牌创立以来的最高峰。哈雷品牌在人们心中崇高地位的创立在此期间亦逐渐完成。

美国精神

热爱哈雷-戴维森的人认为它代表的是美国的文化精神。论及哈雷精神,其实有两个不尽相同的指向,其一为哈雷独特的自由企业文化精神,其次为哈雷品牌长期以来在消费文化中逐渐沉淀下来的独特气质与品格。前者发轫于1980年代初期哈雷痛定思痛决心再造品牌之举。1980年代初裁员减薪后的哈雷公司并未陷入士气低迷的困境之中去,相反由于摈弃"指挥与控制"式管理,而向"去中心化"、"去指挥化"、"去垂直权力距离化"演进,使低层意见更加易于向高层传递,从而逐渐形成了以自由、平等为显著特点的企业文化。高层管理人员更是经常骑着哈雷摩托车拜访客户。这个公司谦逊的姿态和扎实的品质赢得了车迷们的尊敬与忠诚。

今天,哈雷组建的H.O.G.会员已经超过了70万人。哈雷宽容、平易的姿态令员工、销售商甚至消费者都逐渐卷入哈雷品牌的维护与凝铸之中。以致有人在评价哈雷时忍不住这样赞叹:"哈雷的成功便是他们把客户变成了自己的信徒。是这些信徒在帮他们卖车。"哈雷公司的不懈努力令"哈雷-戴维森"这个品牌已经超越了冰冷的机器、优良的性能,它同时更意味着哈雷公司的态度:热爱自己的产品,为它们找到能与之分享此种热情的人。

被主流人群抛弃时期,哈雷一度成为黑帮分子的标志物之一。为了彻底忘记这个噩梦,哈雷公司在自身转型过程中,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来重塑产品的品格。在目标客户群定位于品味与消费能力兼具的三四十岁以上的中产或以上人士以后,哈雷公司在其摩托车的功能、工艺与品质方面进行了精确设置与定位,价格也调高至4500美元到16000美元不等。今日,哈雷已经成为富有者的精美玩具,是速度、品格与厚重气质的载体,同时不同的型号亦永远具有各自独特和富有征服力量的品味,令每一个哈雷迷都认定自己的哈雷最美。

哈雷的新精神

一辆哈雷-戴维森已不再是普普通通的摩托车,它已经成为一个受人崇拜的美国偶像、工业社会的西部牛仔,一种滚动的雕塑、俱乐部、后援组织,一个幻想、一篇以发动机噪音表达的个性、独立宣言,一种生活方式、兄弟情谊,一种宗教、癖好、理想、逃避或者说是历史上最好的消费产品市场晴雨表。每个人都认为他了解哈雷-戴维森,然而事实上,哈雷-戴维森已经成为象麦当劳、可口可乐一样的世界品牌形象的一部分。这一形象力量是如此的强大,以致于许许多多与摩托车有很少或者没有任何关系的公司--洛克威尔国际公司、雪佛兰公司、MTV公司等都使用过哈雷-戴维森产品形象。

今天,哈雷-戴维森已经开始经营一系列的品牌产品,包括哈雷-戴维森服装。今天的哈雷车主也不再是缺乏头脑的反叛小子,他更可能是一名外科医生、互联网工程师或者是某广告公司艺术总监。根据哈雷-戴维森公司的调查统计,一名典型哈雷车主是已婚、年龄44岁、受过高等教育、家庭收入为70000美元以上者,其中女性比例为1/10。

与哈雷车主交谈时,一个名词反复出现——“Family(家)”。当你购买了一辆哈雷,你就象嫁入一个人品众多、成员任性的大家庭。这个家庭的所有成员都有与你一样的共同爱好,你们会有共同的话题、互相理解的伙伴、共同的出行目的、一起干的事情以及相同的拜访对象等等。

加入哈雷族的门票价格不菲:裸装的Sportster售价在6000美元以下,但Big Twin至少得花11000美元,而最流行的哈雷车售价在15000-20000美元之间。因此,目前新一代的哈雷族主要是中产以上阶层,只有他们才有经济实力购买一辆比家庭轿车还贵的哈雷-戴维森摩托车。买车仅仅是开始,哈雷经销商还提供从服装到附件的各种各样产品,要全部买下这些东西不会比买摩托车便宜。

新手所需的基本配备有:头盔、骑手靴、皮夹克、鞍囊。而对于老手,则会花数千美元用于车身喷画、安装金属或镀铬之类显示个性的玩意。当然,驾铁骑前往遍布全美的600余个哈雷经销商处,为你的孩子购一件黑色T恤,或者给你的女友买一打带有哈雷标志的内裤,这无疑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想一想有几十万个哈雷人,这是非常大的生意。

篇10:种群数量的变动教案

2.通过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尝试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3.用数学模型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

4.关注人类活动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尝试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并据此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

2.教学难点

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三、教学设想

首先,教师要领会和把握好本节的教学要旨。课程标准关于本节的具体内容标准为“尝试建立数学模型解释种群的数量变动”,并提出了相应的活动建议“探究培养液中酵母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显然,引导学生用数学方法解释生命现象,揭示生命活动规律是本节教学策略的着眼点。

其次,教师应对数学模型及其教育价值有一个基本的认识。数学模型是联系实际问题与数学的桥梁,具有解释、判断、预测等重要功能。在科学研究中,数学模型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探索新规律的有效途径之一。引导学生建构数学模型,有利于培养学生透过现象揭示本质的洞察能力;同时,通过科学与数学的整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简约、严密的思维品质。

再次,在教学中,可以循着现象→本质→现象,或者具体→抽象→具体的思路,通过分析问题→探究数学规律→解决实际问题→建构数学模型的方法,让学生体验由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转化过程。

四、教学方法

探究—讨论法

五、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教师的组织和引导 教学意图

学生基于已有的数学知识进行演算。播放细菌分裂的录像或演示细菌分裂的计算机模拟动画。

提示:在自然界中细菌无处不在,有些细菌的大量繁殖会导致疾病。假如现有一种细菌,在适宜的温度、湿度等环境下,每20min左右通过分裂繁殖一代。

引导学生思考:

1.细菌的生殖方式是怎样的?

2.72h后,由一个细菌分裂产生的后代数量是多少?

3.n代细菌数量是多少? 通过创设具体的情境,让学生感受活生生的生命现象。

认识细菌种群数量增长的数学规律。

学生讨论,充分陈述自己的观点。提出问题,组织讨论:

1.对细菌种群数量增长而言,在什么情况下2n公式成立?

2.这个公式揭示了细菌种群数量增长的什么规律?

3.在学过的生物学内容中,还有哪些生物学问题可以用数学语言来表示。

提示:数学工具在生物学研究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用数学语言揭示生物学问题时,要充分考虑到生物学自身的特点。

认识到在生物学中有许多现象和规律可以用数学语言来表示。

学生独立操作完成图表,相互交流结果。请学生算出一个细菌产生的后代在不同时间的数量,并填写教材中的表格,然后画出细菌的种群数量增长曲线。

提示:这是在理想条件下对细菌种群数量的推测。

引导学生讨论,同数学公式相比,曲线图表示的模型有什么局限性? 认识种群数量增长模型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小结:在描述、解释和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时,常常需要建立数学模型。数学模型的表现形式可以为公式、图表等。

学生讨论建立“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数学模型”的方案:程序和方法。提出问题,组织讨论:如何建立“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数学模型”,我们应该怎么做? 结合本节的探究实验,认识建立种群增长模型的程序和方法。

学生讨论:

1.野兔种群增长的原因有哪些?

2.怎样用数学语言来描述野兔种群增长的规律?

3.如果用N0表示野兔种群的起始数量,用λ表示野兔种群数量每年的增长倍数,用Nt表示t年后野兔种群的数量,那么,Nt为多少?

4.根据上述素材,估算1869年时,野兔种群数量为多少?(说明计算方法)

5.列举在自然界中还有哪些与素材中野兔种群数量增长相类似的情况。提出问题,组织讨论:以上讨论的是在实验条件下种群的数量变化,在自然界中种群的数量变化情况如何?

提供素材:《光明日报》消息

澳大利亚野兔成灾。估计在这片国土上生长着6亿只野兔,它们与牛羊争牧草,啃树皮,造成大批树木死亡,破坏植被导致水土流失,专家计算,这些野兔每年至少造成1亿美元的财产损失。兔群繁殖之快,数量之多足以对澳洲的生态平衡产生威胁。

澳洲本来没有兔子,1859年,一个叫托马斯奥斯汀的英国人来澳定居,带来了24只野兔,放养在他的庄园里,供他打猎取乐。奥斯汀绝对没有想到,一个世纪之后,这24只野兔的后代达到6亿只之多。(有条件的学校,教师可播放澳大利亚野兔成灾的录像片。)通过具体实例,加深对数学模型的理解,并用数学语言解释种群数量增长的规律。

明确“J”型种群增长的原因。

小结:自然界确有类似细菌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的形式。该种群数量增长的数学模型可表示为“J”型曲线,或数学公式:

Nt=NOλt

学生思考:有哪些因素制约着种群数量的增长?

学生讨论。如果自然界的生物种群都是以“J”型方式增长,地球早就无法承受了。

呈现高斯实验(有条件的学校可将高斯实验用计算机模拟技术呈现出来)。

提出讨论题:

1.你认为高斯得出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呈“S”型曲线的原因是什么?

2.在高斯实验的基础上,如果要进一步搞清是空间的限制,还是资源(食物)的限制,该如何进行实验设计?

3.如何理解K值的前提条件“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请举例说明。从资源和空间上思考种群增长问题。

用生物学语言解释“S”型曲线(数学模型)。

培养实验设计能力。

学生讨论教材中“思考与讨论”素材。小结:经过一定时间,在各种因素的作用下,种群数量增长会趋于稳定,呈“S”型曲线。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K值”。理解K值,并解释和说明实际问题。

学生讨论教材中东亚飞蝗种群数量的波动。讨论影响种群数量波动的因素。提出问题:在自然界中,种群数量是否总能稳定在K值?为什么? 从多因素思考种群数量的变化?

总结:

从具体的生物现象与规律建立抽象的数学模型,又用抽象的数学模型来解释具体的生物学现象与规律,这是学习本节的要旨。把握学习方法要旨。

教后感:

上一篇:下半年工作计划开头下一篇:榜样的力量文章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