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里人家散文

2024-05-23

山里人家散文(共9篇)

篇1:山里人家散文

关于山里人家散文

1.到苗哥家

十几年前,霖爸在云南认识了一个住在大山里的苗族朋友,我们叫他苗哥。回家后说起山里的贫穷,让我有点难以置信。在那几年里,我们每年都会给苗哥寄一点钱或者是东西。记得最清楚的是寄了一大包衣服去,结果就在收到的前两天家里小孩烤红薯吃把房子烧成灰烬,收到包裹后家里特别高兴,解了燃眉之急。这么多年过去了,霖爸念念不忘苗哥,虽然时时都有电话联系,但总想再亲自去看看。因我极不愿意坐车只好作罢。

随着霖儿的一天天长大,也该带他出去见见世面了。今年暑假,我们一家三口终于踏上了漫漫旅程。

从下关坐车到巍山再到牛街,花了四个多小时。在牛街见到了早已等候在那儿的苗哥兄弟俩。在街上吃过午饭,买了大包小包的东西,准备去叫车。谁知这里的路才修,极差,到江边二十公里,每人要100元。为了安全着想,霖爸决定走路。把东西装在苗哥的骡子上,我们出发了。

还没走呢,有一辆小货车要送货到公路边的一个小店,我们先坐一段路再说。在车的摇摆中,我们胆战心惊随着车辆摆动,路边就是悬崖绝壁呢,都不敢往下看。老乡们早就见惯不惊了,在车里说说笑笑,可惜说的话我听不懂。

从车上下来,我们开始了艰苦的跋涉。路程说起来不远,下山,过江,上山。天知道那是怎样的山,抬头望不见顶呢。土质和我们老家也不一样,地上全是小石子,走在上面,石子一滚一滑的,没走多远,我的脚上就起了几个大泡。所谓的路,就是下雨时冲出来的水沟。一边靠山,一边是悬崖。山里人太少,没有修路,几十年几百年,山民就走在这样的路上。霖儿很能干,一路兴致勃勃,根本没感觉到累,我真的佩服他了。在松树林里穿梭,霖捡了一根树枝做拄路棍。嘴里不停地问这问那,这一切,对他来说,太新奇了。

从午饭后的一点,我们像小蜗牛一样地爬行,省去沿途无数次的歇息,过江后霖就骑的骡子上山。快八点的时候,终于到达苗哥的家。

2.鸟枪换炮

因为有了霖爸十几年前的印象,咋一看到苗哥的家,有点恍然如梦。橘黄的门,橘黄的窗,雕花的窗棱,漂亮的瓷砖地板,虽然墙壁非常粗糙,但仍是一幢漂亮的房子。

3.苗哥苗嫂

早就听霖爸说苗族的女人特别能干,经过几天的相处,对苗嫂有了更深的了解。苗哥初中毕生,脑瓜特别灵,这在他们村并不多见。从长大成人起,苗哥就爱伺弄鸟。喂鸟,捉鸟,卖鸟一度成为他们家主要的经济来源。我们去的不时候,要不就可以和苗哥一起去捉野鸡了。苗嫂性格开朗,总能听到她那爽朗的笑声。山里农活多,除了做家务,饲养牲口外,农活苗嫂也是一把好手。外出干活或是打柴,苗哥负责赶牲口,苗嫂就背着一大背东西。苗族人的背篓和我们不一样,只在中部套一根绳子,然后把绳子挂在头上,看着重重的背篓,我真担心头是否能承受住。

4.经济来源

看着十来年苗哥家的变化,我和霖爸都惊叹不已。要知道从零开始到现在不错的生活,其中的艰辛可想而知。这几年,政府大力发展烤烟,虽然以前也种,但没有形成规模,种,收,卖都没人管,现在统一规划,山民的收入大大增加了。保守的`计算,一亩烤烟有三千多元的收入,山里地多,只要人勤快,家家户户都可以种五六亩,多的可达十几亩。苗哥家的地很多,远的都荒芜了,就种了家门口的几块地,今年种了六亩,这是一笔不少的收入。山里核桃多,每家都有或多或少的树,一般也有几千元的收入。再加上种的红花,杂七杂八的果树,一片片的玉米,家里养的牛,猪,骡子,毛驴,山民的生活越来越好了。

5.聪明肯干的骡子

山里路不好走,就苗哥他们村来说,无论到哪个场镇都得走四小时以上,买东西卖东西就特别困难。以前贫穷的时候,全靠肩挑背磨。有了一点积蓄后,有的人家就买了毛驴,条件更好一点的就买了骡子。苗哥和他哥哥家都有骡子。去的时候,霖就骑骡子上的山。平时出去打柴或者是重活,骡子就派上了大用场。从山里出来,过了江上山时,我和霖都骑的骡子。骡子非常聪明,当它感觉背上的东西歪了时,就自觉的停下来,等主人扶正。刚开始,骡子总是停,我还以为是它累了呢。苗哥说是人坐歪了,骡子害怕把人摔下来,就停了。果然,当我调整后,骡子又前进了。在陡峭的山路上,骡子稳步前行,一步一步的往上爬。坐在骡子的背上,心里有点不忍,害怕压着它。苗哥说骡子驮上二百五六十斤也没问题,掂量了一下自己的重量后,就心安理得地享受了。

6.烤烟

烤烟虽然能卖不少钱,但种烟是非常麻烦的。种的具体过程我不知道,但我亲眼见了采收。每株烟最下面的叶子不能要,有经验的烟民能一眼看出烤出来的烟是第几张叶子。从地里把烟采回来,用棍子和绳子把烟编好就进烤房。一轮烟要烤九到十天,温度要掌握好,白天晚上都不能离人。每年的烟要烤六到七轮,两个来月都不能好好睡觉,辛苦不言而喻。

7.热情好客的山民

听说苗哥家来了客人,村民们抽空就来看看。苗哥总是得意地介绍:“这是我重庆的小伴(就是朋友的意思),专门来看我的。”霖爸因不是第一次去,其中不乏老熟人,自然和他们热络起来,顺便给我当翻译。村民们热情的请我们去做客,我们也毫不客气地吃了他们的核桃,喝了采摘的绿茶。

山里人家,朴实无华;山里生活,如诗如画。

后记:

1.整理电脑时,看到写的一篇文章。那次,我们在苗哥家玩了十来天,体会到了山里人的淳朴热情。听说这几年苗哥苗嫂到江苏女儿家带外孙去了,只留小来一人在家。路,经过无数次的绕道,终于修到了距苗哥家不远的山顶。不知啥时候我们再去看看。

2.那次出门,我最直接的反应是晕车瘦了七八斤,创下工作后的最新记录,霖父子俩笑称:“有神奇效果的减肥药。”

篇2:山里人家散文

“磨呀磨,磨呀磨

磨到日头落

三斗包谷磨成面

烙饼喂婆婆

磨呀磨,磨呀磨

磨到大天明

三石谷子磨成粉

打糊喂孙孙”

每当我看到手磨在母亲苍老枯瘦的手中不停转动的时候,就想起这首古老的《石磨歌》来,并且想起关于手磨的童年往事。

我们深山老林里很少有水磨,千百年来吃米嚼面靠得都是石磨来磨。大圆磨是用牲畜或两人用力推的,大圆磨三尺过心,四寸多厚,加上巨大的磨盘,一副磨要占满一小间房子,村里房屋宽展的人家才有大圆磨的。小圆磨比大圆磨小得多,一尺五过心,三寸来厚,不用牛拉,一个人就用磨拐用力拉送,磨拐拉送的小石磨就叫“手磨”,山里人家家都有手磨。不过,山里本地并不多产手磨,要到一百多里远的地方去买,买后请来四个壮劳力用上一天一夜才能抬得回来。

抬石磨可热闹啦,就像山里人娶媳妇一样。四百多斤重的两扇石磨分别被两个精壮壮的小伙子抬着。青火石磨成的新石磨缠绕着红绸,后面跟着两个唢呐手,红丝绸伴着金色的唢呐声在崎岖的山路上飞舞,炎炎烈日,石磨上落下的汗水总是晒不干。主人担着红饭单包着的一斤白面一个的特大馒头,随时送上前去让抬磨的小伙子们亨用,挑馒头的扁担压得弯弯的,咯吱咯吱响个不停。手磨抬回家后,主人要用最好的甘蔗酒和最肥的猪肉犒劳抬磨的小伙子们,小伙子们一定要喝得酩酊大醉,夜深后还在划拳猜令,吆五喝六,一直等到崭新的石磨第一次磨出金灿灿的包谷糁或白生生的大米粒儿后,人们才酒足饭饱,高高兴兴回家去。有的人家抬磨那天还要请客送礼,简直比过年过节还要热闹。我们山里人家家都有一副手磨,只是有的大有的小,有的厚有的薄罢了。年年、月月、天天都有手磨在山里人家的鸡鸣狗叫中转动,它们为山里人磨出了白米、磨出了细面、磨出了豆浆、磨出了苕粉……

手磨啊,你磨的是山里人艰难的命运啊!

我家的手磨不知磨了多少年了,爷爷磨过,奶奶磨过,磨沿都磨得锃锃发亮了。推手磨最多的人当然是妈妈了,她几乎天天都要推磨,小小的手磨不知磨去过妈妈多少个岁月年华!我们姐弟们也常常帮妈妈推手磨,到底推了多少次了,根本无法统计,更无法记清,反正童年的手掌曾一次又一次地磨出厚厚的茧子来。

我现在仍然清楚记得和妈妈一起推手磨的往事来。

那是苦难年月里的事儿了。大多数山里人在大多数时间里是吃不饱的,我家已有一天多没有米面下锅了。那天,妈妈步行二十多里到山那边的小姨家借来两升苞谷,妈妈一落屋就忙着推起手磨来,用最快的速度磨出包谷糁好给我们打糊糊吃。看到妈妈很累的样子,我赶忙抢过妈妈手中的磨拐。磨拐和我的双肩一样高,我只有把脚尖踮起才能把手磨推动。我坚持不让妈妈推了,妈妈就坐在高凳上灌磨,妈妈把包谷稳稳当当地一把把灌进磨眼里。粉粉拉拉的包谷糁儿从磨盘下挤出来了,包谷糁儿是我们全家人的生命,是我们全家人几天来最大的希望啊!可是,磨了不一会儿,妈妈竟打起盹儿来。我知道妈妈已经两天两夜没睡觉了,她比我们饿得时间更长。妈妈跑了几十里山路才赶回家来,身上的泥土还没来得及打掉哩,头发也没得及梳理。我用力地踮起脚尖推着手磨,妈妈用力地睁开眼睛灌上一把包谷后,又瞌睡了,妈妈太疲劳了。妈妈一年四季都没有好好睡过觉,屋里屋外的活路太多了,妈妈从来没有好好休息过。我仍然一转又一转把手推推着,手磨因为空转,一蹦一跳地发出奇异的声响,我不能叫醒妈妈,但也不能让手磨停下来,怕这样停下来反而提醒了妈妈,妈妈睡得好香啊,身子直着,眼睛闭着,头有点摇晃,但手上的包谷握得很紧,妈妈、妈妈,你应该睡到床铺上去啊,怎么坐着就睡着了呢?但我还是轻轻地推着空手磨,我不想把手磨停下来。忽然,妈妈头一低,“嘭”地一声,刚转过去的磨拐正好打在妈妈的额头上,我“啊哟”大叫一声,妈妈这时突然惊醒过来,不好意思地说:“哎呀呀,正推磨,咋就睡着了!”我忙停下磨拐,上去捂着妈妈的`额头说:“妈,你看,流血了!”看到鲜红的血丝从妈妈的额头上流下来,禁不住哭了,妈妈也用自己的手摸了一下伤口,说:“不要紧,不要紧!”说着,随手抓起一把包谷面摁在伤口上,又说:“不要紧,不要紧,明天就好了。”妈妈看到我流泪了,忙笑着对我说:“推吧、推吧,把它们推完,一会儿爸爸就回来了,弟弟妹妹回来就要吵着吃饭的。”我心里很难受,但我还是一转又一转地推着手磨,妈妈也就一把又一把地把金黄色的包谷粒灌进磨眼里,我的眼里虽然还有泪水,但朦胧的目光仍然看见黑色磨拐上妈妈的血液,鲜红鲜红!

手磨啊,你磨的是母亲殷红的鲜血啊!

现在,山里人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打米机、磨面机、粉碎机样样都有,村村寨寨都通了高压电,人们很少再去抱着磨杆或磨拐推着大圆磨或小手磨了。然而,山里人还是舍不得把手磨扔掉,每家每户都要留下一副,用来磨黄豆做豆腐,或者磨猪饲料图个方便,山里人都说手磨磨出来的豆腐才叫香哩。有些打工赚了钱的年青人,也会去百里外的地方用小轿车拉回一副手磨,照样给手磨系上红色的绸带,照样接客送礼,照样像过年过节热热闹闹。人们在听惯了机器的高声喧哗后,再回头听听手磨的慢声细语,望望世世代代山里人走过的漫漫山路,能不低头沉思惆怅良久吗?

手磨啊,你磨的是山里人长长的日子啊!

山里住着千万户人家,千万户人家有千万副手磨,千万副手磨永远地磨啊磨——

磨出了眼泪,磨出了鲜血;

磨过了坎坷,磨过了苦难;

磨来了幸福,磨来了欢乐;

磨过了从前,磨向了永远。

橡木磨拐啊

阳光下旋转

一圈又一圈

一年又一年

青石磨盘啊

月光下旋转

一圈又一圈

一年又一年

圆圆手磨啊

永远在旋转

一圈又一圈

篇3:山里人家散文

一、《竹林深处人家》的话语系统:

一篇好的散文, 是一个自足的话语系统。闻一多曾说:“凡读文学书, 如小说、诗词等, 不妨细读, 反复吟咏, 再四抽绎, 以领会其文词之美。”[1]散文作为文学一种, 是用凝炼、生动、优美的文学语言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的文体, 也需细读, 反复咀嚼。作为教学, 可以创设情境, 串联全文, 让学生感受话语系统魅力, 这是细读的基础。那么, 教师如何让学生掌握课文的重难点以及整体脉络呢?要想方设法找到一个支点串联起全文, 让学生对课文有个初步、整体的认识, 这个支点不是生搬硬套地切入, 而是要想一个较好的方式。

《竹林深处人家》情景创设:“我是导游”, 即教师是游客, 学生是导游, 导游要介绍景点以及回答游客的问题。主要解决散文游记路线是怎么样的, 有哪些景点, 以及课文提到竹林深处人家的特产。以下是设计的“创设情境——我是导游”的课堂教学实录:

师:同学们去过旅游吗?有没有试过跟团去啊?跟团去都有导游带队的。之前都是别人来当我们的导游, 现在我们也当一回导游玩一玩吧!假设啊, 我们要去这个竹林游玩, 还要走进竹林深处发现人家, 在人家那里落脚。各位导游注意了, 现在我是游客, 游客要打听一些关于旅游的事了。导游你好, 我想知道我们的路线是怎么样的?

生: (看课文, 找答案, 在教师适当引导下找出地点名词)

师板书:路线:小溪边石子路→竹海→竹坞→村庄

师启发:怎么样发现村庄的?之前不是说竹子很茂盛, 都遮住了去路吗?是不是看到了什么啊?

生:炊烟。

师:去到村庄那里是不是一下子就看到人了?

生:不是。

师:那有没有先听到了什么, 有没有先看到了什么?

生:“鸡鸭一类家禽的叫声”;“孩子们赶着山羊回来”。 (师边听边板书)

师:导游们注意了, 现在旅客要问第二个问题了:去旅游就要带一些纪念品回来啊, 每次出游应该都有人说“哎, 记得带特产啊!”那么这一次我们去竹林游玩, 那里有什么特产, 有什么好吃的?有什么东西可以带回来当留念呢?

生:…… (省略回答问题过程)

师:同学们说到有碧螺春喝, 平常在家也有碧螺春喝啊, 那里的碧螺春有什么特别啊?

生:茶里面有一股清香的新竹气息 (课本里的句子)

师结合上面听的、说的一起板书:特产:笋干;纪念品:竹制品

《竹林深处人家》通过创设情境:“我是导游”。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兴趣, 另一方面由自足的话语系统把课文结构串联起来, 疏通课文脉络, 便于进入意象系统的学习。

二、《竹林深处人家》的意象系统:

何谓散文之意象?我认为散文意象是散文中自然意象图景、社会意象图景与生命感受图景的总和, 是作者寄托情思的表意物象, 也是作者心灵妙悟的外化图象, 并由之构成的文本氛围和情调, 它是构筑散文的诗性空间的主要元素。意象是直接性与间接性、单纯性和丰富性、有限性与无限性、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散文的文本由于语言描述的间接性, 其艺术意象具有间接性的特点, 意象的间接性自然会形成鉴赏过程中理解的不确定性, 给解读者提供一个广阔的艺术想象和艺术创造的空间。

《竹林深处人家》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 该单元是以大自然为主题, 表现出大自然的美, 表达人们对大自然的眷恋、热爱以及关爱之情。这是自然意象图景、社会意象图景与生命感受图景完美结合的结晶, 且看:

自然意象图景:竹海、小溪、石子路、村庄

社会意象图景:人家、炊烟、主人、孩子们、女孩子们、家禽的叫声

生命感受图景:该课文突出描述了竹林之“深”以及与竹子息息相关的“人家”, 以地点转移为线索, 从远近两个方位写景, 再从视觉、听觉、嗅觉具体生动地写了发现人家、置身人家、感受人家。

整篇文章就是由自然意象竹海与社会意象人家为时空核心构成的。陈剑晖认为:“凡是优秀的散文在意象的时空设计上都有着流动性、开阔性和立体性的特点。”[2]教师还可设计三问, 让学生由读到悟《竹林深处人家》的流动性、开阔性和立体性特色:一问:大海是什么样的?那么竹海呢?为什么把竹林比喻成竹海?板书:竹海:深;广;二问:怎么样发现人家的?三问:文中在哪些地方写了视觉、听觉、嗅觉?在朗读的基础上, 引发学生思考。这三个问题主要根据课文所在的单元提示, 以及课后练习来设计的, 从而用问题把学生的注意力放在课文的重难点上。基于在意象构筑的诗性空间的认识, 可进一步深入意蕴系统的学习了。

三、《竹林深处人家》的意蕴系统:

黑格尔的《美学》指出:“艺术作品应该有意蕴。它不只是用了某些线条, 曲线, 画, 齿纹, 石头浮雕, 音调, 文字乃至于其他媒介, 就算尽了它的能事, 而是要显现出一种内在的生气, 情感, 灵魂, 风骨和精神,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意蕴。”散文文本中的艺术意蕴, 即指借助于文字媒介在本文中所蕴涵的思想、情感、气韵、理智等方面的深层意蕴。

散文注重意境, 教学要注重学生个体参与意境系统的感悟。在《竹林深处人家》中, 教师要注意从题目、结尾以及联系实际三方面进行语言上的引导。先是题目, “请大家看一下课文的题目, 三个名词“竹林”“深处”“人家”, 是啊, 课文讲的就是有一个像海洋一样深而广的竹林, 穿过竹林, 走向深处, 我们发现了人家, 这里既写到了人也写到了景。”接着是课文结尾, 在最后一段的一句话“以后很长一段时间, 每当我回忆起竹林深处的情景, 好像立刻就闻到了竹子散发出来的清香, 仿佛周围都是一片柔和、宁静的青绿”, 可以用语言引导“为什么作者不写别的东西, 而写了江南竹乡啊?这江南竹乡给作者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 你看他这一种大自然与人和谐相处, 很平和很安宁的生活一直让作者念念不忘啊!”由此, 用语言进行渲染引导, 让学生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最后是联系实际, 发散思维, 由课文的感悟迁移到生活上的触动, “不知同学们有没有去过哪一个地方, 你觉得那里的景也很美, 整一个环境都让你感到舒服或者很开心的呢?”在此, 在悟与感的基础上也可适当地引导学生在写作中运用《竹林深处人家》散文的写作技巧了。

当然, 文本中的意蕴系统, 不是每个解读者都能真正进入。至于解读者能走进哪个层次, 领悟到什么, 把握住什么, 这就是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问题了。而经典文本超越时空的意义和价值, 正是提供了可以不断阐释的可能, 也是经典之所以魅力不断的根因。可见, 作为师范生掌握散文解读常识, 对散文作一定的深度体验、深度解读是一种知识结构素质要求, 至于到了具体的教学实践则可“因生施教”了。尤其需要关注学生个体的审美经验和审美感受的实际, 或许一次触及心灵的体验会开启一扇封闭的心灵之门, 教师必须学会倾听, 并恰当地点拨。若是你觉得美的东西他们觉得不美, 那想必是由他们个人经验决定的, 我们应该尊重;但正确的引导是必须的。

摘要:文章在界定解读教学是在阅读教学的基础上的深入的前提下, 分别从《竹林深处人家》的话语系统、意象系统和意蕴系统探讨了解读教学的一般规律问题, 并指出作为师范生掌握解读常识的意义。

关键词:解读教学,话语系统,意象系统,意蕴系统

参考文献

[1]闻一多致闻家驷.《闻一多全集》第12卷.第179页.

篇4:再记山里人家

一年后的四月,清明刚过,我们又来到了上晓起村。这回是轻车熟路,行前给孙家女儿发了条微信,告知她动身的日子和坐哪班车,让她母亲把房间留着。去年她忙着复习,终于天遂人愿,编制内的乡小老师让她给考上了。她妈对我们说,全村一共考上两个。另一个是木匠老洪家的女儿。

一日两顿的饭依旧还去老洪家吃。这次见到了他的准女婿。个子不是很高,生得有点黑,但一张口,便觉出见过不少世面。小伙子86年生人,家在几十里外的另一处乡里。大学是在安徽淮南读的,学的医学检验,对口的工作难找,一毕业便随乡人去了广东惠州,在那儿搞了个电动车专卖店。生意不错,赚了钱,也就六年的时间,在惠州买上了房。说那儿的房价不高,十年按揭买了套140平的。这两年把在乡下开小店的父母和一个十几岁的弟弟全接去了,打算在那儿安营扎寨。这次回来是给老人上坟的,顺便也和未婚妻腻一段。婚事要等到年底办。山里娶亲大都在冬月农闲,那时候大伙都不忙了,才有空来喝你的喜酒。不像城里喝一顿,这里得结结实实闹三天。眼下让老洪一家发愁的,是女儿接下来的去向。嫁了人自然是要跟人走的,好不容易考上的乡小教师就这么弄丢了,有点不舍得。小伙子正在动脑筋,想活动活动,看能不能办个停薪留职。“万一不行,也只有放弃。到哪儿还愁挣不到一碗饭吃!”准女婿雄心勃勃的,可老洪两口子的心思毕竟不一样,养了这么大的姑娘从此就千里之外了,哪能说走就走呀。

此番来,还交上了个新朋友。那天车至婺源天色已晚,孙家妈妈特地联系了辆车来接我们。开车的小伙子姓熊,属马,37岁,九江修水县人。十几年前在浙江打工时认识了家在上晓起村的这个林姓姑娘,两人好上了,后来谈婚论嫁,林姑娘不肯跟他去修水,小伙子倒也实诚,说你不去我就来吧。老丈人大气,拿出自己的一块菜地,让女婿挨他旁边盖了间房。站门口一叫,两家都能听见。小两口婚后甜甜蜜蜜,生了两个娃。大的14了,在江湾镇上念初中;小的7岁,上了村小。隔日我们去熊家坐了坐。却没见着他俩,说是已去了杭州。小熊的舅子在那儿办有一爿拉练厂,他们相帮着做一些对外的业务。家里这一摊则丢给了小熊的父母。他们从修水过来已有了年头,两个娃也都是他们带大的。说起这儿子,老两口挺骄傲,眼下这栋挺洋气的三层楼是他们辛苦攒钱这几年新建的。除了自己住,大部分房间拿出来做了旅馆。每年油菜花开的时候,房间都住得满满的。人虽忙碌,但心里挺乐呵。熊爸今年63,颈椎不太好;忙得更多的是熊妈,人虽瘦,却颠颠波波地一脸精神。她领我们去看屋后的几块地,虽零碎了点,但被她捣腾得一派生机。大蒜、韭菜、香菜什么的都长了些,有客人来,跑地里扯一把,也就啥都有了。他家的小楼依山而建,远看满眼青葱。门前一块蛮阔的晒坪,匾子里晾着刚从山上采下的笋衣。想象他们空下来,拖两把小竹椅门前一坐,晒晒太阳,听听溪流,该是多美的一幅图画。

之二

这次来在村里呆了近十天,交往的圈子也慢慢大起来。彼此熟了,也就把你当了朋友,爱跟你唠点家里面的事。

同我们接触最多的还是孙家妈妈。她干村里的妇女主任二十多年了,说是最近支书念了文件,50岁不让再干了,选了个31岁的接她班,让她两三年里把新手带出来。虽然每天还得去几里路外的村委会上个班,但杂七杂八的事比以前少些了。可家这头的担子依旧还在她肩上。每日里5点多便起床,不远处的老宅里养了一头小猪和五六只鸡,一早得把这些活物先侍候好。紧接着要去菜地,大小有六七块之多,且分在了山中几处,每一块地上种的不一样,活也就每天都有不同。昨日有人推车来,她买了把辣椒苗,已一株株地栽到地里了;今儿是给菊花秧浇水,一把大壶先在老宅里盛足了水,拎过去一垅垅把秧浇个透。包括我们吃的早餐她先前已弄好,搁在了留着余火的锅灶里。昨晚刚包的清明果和一早现煮的鲜鸡蛋没一会就端到了饭桌上。平时没客人的时候,她就一个人过。她说这一切也都习惯了,男人出去打工有了十几年,也就过年那个把月会回转来。女儿嫁人也快七年了,每年三四月游客猛的辰光,逢到周末会赶回来给妈搭把手。儿子早一年还在婺源一家公司干的,后觉着老在家门口转悠总非长久之计,今年元宵一过便去了杭州萧山,应聘在一家“海底捞”连锁店干上了。媳妇算是七不离八了,正月里两家已坐在一道喝了“拍板酒”,就等年底给他办大事了。孙家妈妈早早晚晚地苦,“还不是想多攢几个让儿子的婚事办得体面些”,她心里的话对我们也不掖着,快人快语的,性格挺好。“再过个两年不干了,每月有份农保。就等着儿子给我生孙子了,要说忙,也就忙这点事了。”50刚出头的她,瘦精精的,身体看上去不是顶好,但整天没愁没恼的,就知道吭哧吭哧地干。山里的女人好像都这么一辈辈干过来的。

在老洪家吃饭还认识了一对双双姓江的小两口,俩人同年,过完年一起28。原本是中学同学,读书时相互瞧上的。江小伙家在20里外的江湾镇上,可江姑娘是个独生女,她爹妈不想女儿嫁出去。江小伙找人上门提亲时,当爹的放出话来:真要喜欢我姑娘,那就来咱家入赘吧。谁知还真碰上个痴情种,没多寻思江小伙说通了自家爹妈,让亲弟弟在家守二老,自个儿“嫁”到上晓起来了。老丈人其实看上了这孩子的憨厚和肯干,壮壮实实的小女婿一到,这个家等于就添了一个儿。小两口结婚整六年,活蹦乱跳的娃儿已在村小的学前班念书了。老丈人是这一带有名的泥瓦匠,不是给人打下手的那种,而是十八般武艺玩得转的大师傅。村里一户户的这几年都在盖新房,都知道老江的手艺,排着队地候他请他,但他从不粗制滥造,名声看得比啥重,盖一栋三四层的小楼得半年向上的工夫,他绝不为了钞票赶进度,从从容容地把活干好。有了这女婿,自然也就带着他一块干了,于是翁婿成了师徒。一些爬高上低的粗活没含糊丢给了女婿。这样他们就不在外面请人了,大小事儿师徒俩抬着干,顶多让丈母娘时不时地添双手。老丈人观点很明确,人家信得过才来请我们,那我们得惜福,惜这份信任。那天,我和太太一时兴起,爬到了他们即将竣工的三层楼顶。先朝老丈人狠夸了一通佳婿,可他硬是不接茬,一副不苟言笑的严师面孔。想想这小江还真不简单,平日里老丈人这把“刷子”,少不了要在他头上刮的。可背地里小江同我们谈起他师傅,竟是一脸的佩服和得意:论手艺和信誉,不敢往大里说,整个江湾十几个村,能挑头干的大师傅里,如果咱爸自己说第二,那一定没人敢称第一的。听了这话,我们就觉着,这小伙将来一准能成番事儿。

(责编 凌 云)

篇5:山里人家作文

山里人呀,是一家以农菜特色餐厅在这里可以吃到好多当地特色小吃。特色菜,比如土鸡堡、口水鱼、千层饼、薄饼等等。我最喜欢的就是他们的博饼和口水鱼了。我给你介绍下他们的口水鱼吧。他们用的是草鱼,也是泉水养的鱼肉质特别鲜嫩爽口,上面撒上一层蒜末、葱花、花椒、生抽、热油再淋上一道别提多好吃。

环境也特别美一入门远征有一堵又高又大的墙。前面有一个很大的岩石。水常年不断的上面流下来。有时大有时想下面是人工挖的池塘和小静水路。下面铺满了鹅卵石,里面养着店里用的一些鱼,旁边有各种各样的花草。漂亮极了。最多是多肉包括围墙的四周,上面都种满了多肉,多肉长得又肥又大,这里多用是我见过长得最好的了。

旁边就是我们住宿的地方月蓝舍。住宿的地方内设有游泳池、烤架、摇篮、沙池、草地、花坛、躺椅环境非常漂亮。那是有八台可以供应水果,饼干,咖啡,各种饮品,还可以看电影。我们住宿的地方是一间套房,有三张床下面两张。木条置的围栏布,布沙发,茶具。立体小冰箱所有日常用品都是竹子做的。包括一些小物件,竹子做的小梳子,上面绑着红色中国结,又漂亮又喜庆。

篇6:游杭州山里人家作文600字

上午,我校六年级部分同学去杭州山里人家。

导游先给我们比较具体的介绍一下杭州山里人家,然后带着我们走过了一条长廊,长廊上挂着很多牌子,上面写着许多谚语, “勤是摇钱树,俭是聚宝盆”、“民以食为天,百业农为先”……都是关于农业方面的谚语。。走出长廊后,导游让我们每个人都要背出3句以上的谚语,.有些同学非常流利地背出了3句甚至3句以上的谚语,导游还夸我们很聪明呢!

紧接着,我们开始了以下的活动:

⒈亲自动手做包子

⒉磨豆浆

⒊烧烤

一位阿姨把揉好的面团给我们,我们把面粉洒在面团上,用擀面杖把面团压平,成扁圆型,将拌好的肉馅放在中间,然后一层层地叠起来,就成了一个完整的包子.就这样,我连续做了3个,把它们放进蒸笼里蒸.

烧烤的材料非常丰富齐全,有羊肉串,鸡翅,火腿肠,贡丸,年糕……我先拿了两串羊肉串,妈妈拿了一串贡丸,外婆拿了两串年糕,外公拿的`是两根火腿肠。我们先在烤炉上刷了一些油,然后把食物放上去烤。刚开始,火比较小,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火越来越大,食物飘出的香味越来越浓,直到烤熟为止。这时,我们就兴高采烈地吃起来。

由于是亲手做的,所以感触非常深,使我体会到自己劳动成果的喜悦,和锻炼了自己动手能力。

接下来是娱乐活动。我们来到娱乐场地,这里有秋千、滑滑梯、跷跷板……玩完之后,还有老师安排的游戏,推独轮车。推独轮车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是单人推,第二种是一个人坐在上面,一个家长和一个同学推,主要是让我们亲自体验农村的生活。两个人把腿绑着同步走、两个人背夹着气球走,是为了培养我们团结互助,齐心协力的精神。

篇7:山里老舅生活散文

那是7月24日晚7点多钟,我刚淋浴毕,整衣出来,就听见放在抽屉里的手机响铃声,这么晚了会是谁打来的呢?我拿起手机一看,原来是霍山的老舅!我喜不自禁地接着电话,听老舅那慈祥而熟悉的声音说了许多嘘寒问暖的话,我感到心头有一种亲情的腾涌;然后,老舅便话锋一转,问我学校附近那个家班子是否还在山腰放养笨鸡,若在,叫我再帮忙从他家买两只,并说这次是自己家想买的,杀吃。我挂断了电话,即刻义不容辞地问清在合肥做水电活的家班子情况,然后向老舅如实“汇报”过去:“老舅,他家现在只剩下两只笨鸡了,一公一母,每只不足3斤重,不过像野鸡那样难逮,非等他回来亲自出马才行,他需要一个礼拜才能回家。”最后老舅对我说,等我家班子回来再联系吧,并再一次邀请我们一家三口到他家玩。

这是自去年正月十二我去拜访老舅以来,老舅第三次主动打给我的电话。电话中永恒的主题是盼我们三口之家去他家玩,而每次我都在电话中表示有空、天晴就会去看望他们;他家距我学校住处不过30千米之遥,可我总是推三阻四,一拖再拖,眼看五个多月过去了,我依然没能去。为此,我心潮砰訇,愧疚不已。

家住九丫树深山里的老舅,已年逾花甲,头发有些花白了,浓眉大眼镶嵌在黝黑厚实的脸庞上,一双布满老茧的手干起活来铿锵有力。老舅母呢,56岁的年纪,食欲虽好,却早已银发兮兮,憔悴清癯,她性情比较倔强,我老舅则和蔼敦厚,大小事常能忍耐三分,有时他敢怒不愿言,只求老少相安,琐事不便惊扰山邻。

听母亲说,老舅十几岁时就不幸丧父,后来为谋生学了木匠手艺,终因家庭过于凄苦,而做了王家的上门女婿。老舅里里外外一把手,入则端得一手山肴野蔌,出则做得一手木工巧活,并在采摘、炒制、售卖山茶、种树、锯树、运树、卖树、卖朳子等大山农活方面也都是行家里手。因此,家庭生活蒸蒸日上,由30年前全村羡慕的`六间红砖瓦房转换成现今窗明几净的四上四下楼房,况且他儿子秉承父志,在外地搞装潢,诚实肯干,孙子已近2周岁了,憨态可掬,全家不仅还清了十几万的房债,还购置了一辆小轿车呢!瞧,这里,群山耸峙,草木葱茏,茶园遍野,曲径通幽;尤其是在春夏季,我们沿山村水泥路往深山里骑行,渐渐会感到清爽酣畅,山岚缭绕,杜鹃兰草,花香沁鼻;谛听雀鸟啁啾,泉水淙淙,蛙歌蝉和;敬观山花烂漫,蝶飞蜂舞,蜻蜓作伴,着实令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据说近期,县政府正积极招商引资,准备就在我老舅家周围打造旅游垂钓休闲多位一体的览胜,大山几代人的梦想该放飞起来啰!

我常暗自为拥有这样一位勤劳、质朴、智慧的山里老舅而引以为豪。30岁左右时,我每年都会去他家登门拜访好几次,然而,40岁左右时,竟变成两三年才勉强去看望一次了!我常为此自责着,恨自己悄悄地走失了亲情。个中原因难以启齿,按着内心说,本人愿意多去,可妻子颇有微词,认为他与我母亲是快出五服的堂姐弟,不是我们嫡亲舅,再说咱家手头并不宽裕,既然要勤去舅太爷家,每次空手是尴尬的,不带点百八十元礼品就不太像话。因此,每当我接到山里老舅的电话时,总有些彷徨犹豫,喜忧参半,常敷衍说不忙的话就去看看他的,哄得老舅有时候在家肯定暗生我的气,口里还不好说出来。我觉察到老舅多次在电话中的口吻近乎“央求”我们去。我想,这或许是:一因难以割舍的亲情血脉,二因我们舅侄能促膝谈心,仿佛已成忘年之交,三因我们若常去,他在我老舅母面前便凸显尊严,四因他们每年都在家早早预备着馈赠我们斤儿八两的清醇大山茶,五因他年事渐高,子女们不是常年在外打工,就是嫁在婆家,或有在县城教书才生娃的,几乎无暇顾及常回家看看,于是渴望我这个“贴心”外甥常去陪他闹闹磕,祛除他们心空中的孤独,得享短暂的慰藉……

老舅托我帮他买笨鸡已经有好几次了。一次是夏他小女儿芳子临产的时候,开着轿车的小女婿把他带过来,共买去10只母鸡,花了800多元;一次是8月托我买两只送到毛坦厂我们的陪读租房处,当天他们正好买下,去了山镇街上亲戚家,作为吃喜蛋礼物;还有一次是同年11月间买7只花去700多元,说是预备他添孙子设宴道喜用的,那一次因我只顾忙着上班,老舅又没亲自来卖鸡家把关,卖主虽亲自开着轿车送货上门,却不料有一只瘟鸡混入鸡群,那疫病便偷偷摸摸地蔓延开来,把老舅自家喂养的几只青爪鸡也害死了。我是去年正月十二去他家拜年谈心时,无意中听老舅母提及此事的。当时我的心里甚是忧愁、内疚、愤懑。忧的是老舅家蒙受了不少损失,吃了闷蛋亏;内疚的是我当初只顾着忙自己的事,只靠电话联系省事,却懒得伸腿到一墙之隔的邻居卖鸡家打个照应,导致“意外”事故发生了;愤懑的是卖家身为本人的家班子、侄子辈,却干出如此坑人之举,不管是故意还是无意,恐怕酿致我与老舅间剪不断理还乱的心结。

尽管如此,老舅与老舅母却丝毫没有责怪我的意思,不但说此事与我无关,而且说他俩自己倒应该反省认识。面对他们的处理态度,我啼笑皆非,颇受感动,陷入许久的沉思之中……

篇8:《山里的日子》的叙事探析

一、叙事方法

《山里的日子》的叙事方法总体上是顺叙。从开头罗中立下车第一次回到双城村四社直到结尾, 全片的实景镜头完全是按照时间顺序排列组接的, 这种单纯的叙事流程保证并强化了全片的纪实震撼性。全片没有使用任何的慢镜头, 仅只是在一次表现日落时为了克服自然过程的缓慢带来的视觉心理疲劳而采用了一次快镜头。片中生活历程的进展速度与现实中的是一致的, 这在观看心理效果上就如同有看不见而又无处不在的摄像头在24小时不间断记录, 而后回放给观众看。当然, 这种纯粹的顺叙手法在某些时候会产生单调感。本片在克服这个弊端上显示出独到的艺术才能——在顺叙的大链条上采用老照片和罗中立的油画作品来进行插叙、补叙和追叙。

老照片的出现首先让观众明白了其插叙和补叙的用意, 而后通过照片所记录的场景满足了观众想了解事件来龙去脉的心理需求。罗中立的油画作品是全片的一大亮点。作品在片中的不时插入, 本身就使全片的构成要素产生了变化, 从而创造了趣味。油画作品还展示了画家与农民精神交流的结果, 寄寓了全片的主题之一——艺术与农村生活的关系。其中那些以老照片为素材的绘画作品虽然也是起到同样的插叙和补叙作用, 但其在视觉语言类型上又不同于照片。这样就避免了心理上的重复叙事感, 使得记录同一场景和人物的两种不同的视觉语言——油画与照片之间构成了虚实对比, 产生了局部的节奏。而从总体上看, 全部油画作品构成了一个与实景镜头组成的“现实”世界不同的画中世界, 这两个世界构成了大的虚实对比, 产生了全片的节奏。这两个世界有机融合的基础, 或者说联接这两个世界的桥梁, 正是罗中立在农村的生活体验。画中世界通过与实景镜头不同的大幅度跳跃式的叙事节奏, 向观众展示了一个个横断面式的定格场景。这构成了一种周期性的插叙, 不仅起到了类似文学小说中章节标题的阶段性总结作用, 同时也打破了从头到尾全实景镜头的样式, 大大丰富了全片的外部形式。罗中立的成名作《父亲》是一个突出的叙事角色。它在第一集开头处出现, 起到了交代人物关系的补叙作用 (“父亲”的原型正是邓友仁的爷爷) , 并为全片的产生提供了原始的逻辑, 同时还为后来出现的拜祭邓友仁爷爷的场面埋下了伏笔——以虚带实, 用画作引出实景。全片结尾处又一次出现了《父亲》的画面, 从而与片头形成前后的呼应, 造就了类似乐曲结尾处的一个强音——不仅再次强调了全片的农民命运的主题, 而且引发观片后的无穷回味和思考。

二、叙事结构

《山里的日子》的叙事结构也颇具匠心。全片的线索分为两大类:实景部分的线索和绘画部分的线索。实景部分的线索又分为人的线索和事的线索。全片一共五集, 包含了各种人和事的线索以及与之对应的画的线索。如此繁多的线索却多而不乱、条理明晰, 且前后勾连、相互生发。第一集《回家》中, 罗中立第一次回乡的经历是主线, 修路是中途出现 (由社长邓大贵引出) 的副线。第二集《秋闲》中, 修路变为主线。大女儿邓云华的婚事由邓友仁砍树时的对话引出成为副线。在第二集结尾处, 罗中立的来信预设了下一集罗的出场。第三集《嫁女》中, 婚嫁自然成为了主线。第二次回乡参加婚庆的罗中立成了副线。第四集《农忙》中, 农事活动是主线, 而二女儿邓红梅的在校学习生活成为了副线。第五集《收获》扮演着全片大结局的角色, 因而在结构上与前面四集都不同。第五集前半部分是由罗中立第三次回乡充当主线, 而在后半部分中邓友仁一家的生活与罗中立回到重庆后的创作活动成为并列的两条主线。邓家生活的主线索中又分出了几条子线索:家事的线索、邓云华的线索、邓红梅的线索。在全片结尾处, 通过邓家房子粉刷一新, 邓云华怀孕在家, 邓红梅考上驷马镇中学等情节, 点出了的邓家的收获, 同时通过罗中立的创作修成正果展现出罗的收获。这一来, 所有线索最终交汇在一起, 共同关合了“收获”的主题寓意, 并为全片道出了最终的结语——在默默耕耘之后, 必有收获!

贯穿全片的人的线索, 分别是罗中立的线索、邓友仁的线索、邓云华的线索。它们有时是彰显的明线, 有时是隐没的暗线。罗中立在一、三、五集中出镜, 而在二、四集中隐没。这条线索以第三集为中点, 两边呈对称式排布, 明暗交错, 极有规律, 产生的是规则的节奏感。与此相对, 邓友仁在每集大部分时间都出镜, 一直都是明线, 产生的是连续稳定感。而邓云华在全部五集中的出镜, 没有固定的规律, 产生的是不规则的波动感。上述三条贯穿全片的线索以连续不变、规则变化、不规则波动三种形式极大地丰富了全片的叙事结构特色, 三者间的对比变化也催生出全片在整体形式上的音乐美感和建筑美感。这三者组成的“实线”与绘画作品构成的“虚线”形成了整体和局部的对列的修辞效果。

山歌也是全片中一条不可忽视的线索, 这是一条听觉上的主线。片中的山歌, 有时是作为背景声出现, 有时是由出镜人物 (比如修路中小歇的老农和社长邓大贵) 唱出的同期声。它们都在听觉上强化了全片的地域特征——大巴山农村生活的特色, 而且起到了结构作用——用听觉元素来串联视觉元素。

三、结语

《山里的日子》在叙事方法和叙事结构上锐意创新:把老照片和绘画作品升级成为主要的叙事元素, 充当频繁的插叙、补叙和追叙角色, 打破了纪录片的叙事传统。同时, 对全片的线索进行了音乐式和建筑式的布局——起承转合、高低错落, 展现出极其丰富动人的外部形式和节奏感。时至今日, 该片仍然值得影视界同仁观摩研习。

参考文献

[1]“央视网视频>纪录片>《纪录》-四川>《纪录》20140419山里的日子”[EB/OL].http://tv.cntv.cn/video/VSET100190129420/572d716487913ddef298417b0a4e5c44, 2014年7月7日.

篇9:山里留守的爹娘散文

成家了,工作了,生小孩了,也就离开了那个小山坡,投入到大城市的灯红酒绿之中,每当逢年过节的时候,鼓起很大的勇气,下了很大的决心,辗转到家,还没有来得及亲吻脚下的乡土就又要准备返程,每当离开的时候,白发苍苍的爹娘总是亦步亦趋,长望自己一家人消失在路的尽头。

有时候我就在想,现在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交通便捷了,科技发达了,而人与人之间的那种亲情却越来越淡漠了,过年的时候,与老婆商量今年我们回家过年,老爹早早就预备好了取暖的柴火,堆了很高,高的有时候他去取添柴的时候,我都看不到他的苍白的头发,也许这几年他太操劳了。

我在外地读书几年,妹妹读书就业成家都是他一个人在打理,老娘只是在他的身后默默的跟着,妹妹成家之后,我大学毕业,到处考试,大学毕业的爱情也没有能够经历住时间和岁月的磨砺,这些往事都给他的头上平添了许多的白发,每次进城他最喜欢的就是询问怎样把白头发染黑,老娘还说他四五十岁的人了,还学了那些小年轻,浪费钱,只有我知道,他买的衣服从来没有超过一百元的。

为了生活,更加为了维持我们一家的开支,老爹十多岁就辍学到处学艺,他会编制藤椅、会缝纫、会堆砌传统的土墙,这些在我儿时的昏黄的煤油灯下总是会忆起那个健壮的青年人正在整理从山上打回来的藤条、修理自己工作一天的缝纫机和堆砌土墙的工具,可这些随着家中的开支加大,越来越入不敷出,他开始了到处到外省打工,在我的记忆力有哈密瓜、有葡萄干、有牦牛肉,还有我偷偷从他将要出远门的时候包裹中夹杂的煮熟的猪脖子肉味道,这些好像都维持不了家中的开支,也许是想念家中的老人和娃,老爹很早就投入到当时县内的一些国营或者私人的煤矿中,成为一名煤矿工人,这一干就是接近三十年。

随着我学的知识越多,知道他的这个工作很不安全,不但平时工作不安全,还存在隐形的呼吸道、肺等疾病,但是老爹在我们家是有绝对权威的,我说的话直到现在还是孩子话,所以我的劝告一律无效。

老娘是一个传统的女性,在她的身上总是会发现很多传统的影子,比如说老爹与我没有回来家中饭煮好了不能吃等等,这些都受到我与妹妹的强烈抵制。

由于老爹常年在外挣钱,家中的一切劳动都是老娘一个人承担,她没有怨言,我们家的水田、旱地、山林留下了老娘接近四十年的岁月,她总是舍不得,想把什么都做一点,她的一点就是我们土地的全部,当初的恋人家不做庄稼,我每次过去带的最多的就是她种的养的土特产,刚开始工作的时候,我也经常扫荡家中的东西。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娘身体的各种病症也出来了,腰肌劳损、过敏性鼻窦炎、血压、心脏等等病症都到来。

女儿出生了,由于我与老婆工作的原因,没有发照顾幼子,只有把老娘喊到城里来,到城里来,她全身充满着无限的局促和不安,我们带她出门,她也总是担心回不了家,由于教育儿女的方式不一样,有时候,我们常常有争执,最后她总是以泪洗面,我觉得自己太过于不孝,

每次逢年过节回家,老娘是最为开心的,回家她做的第一件事一定是打扫房前屋后的.卫生,擦拭家中的桌椅,就算是老爹在家收拾的干净她都要抹一遍,这些都令我与老婆百思不得其解。

前年,爷爷由于脑溢血,在县城医院多方抢救,最后瘫痪在床,老爹与二爹只有轮流照顾,老爹只有家中老屋与爷爷居所两地奔走。

家中老屋房前的柿子树由于平整地面,早早被砍断,留下了层层疤痕,房后的坟林由于常年没有年轻人打理,几处路面都破损了,过年了,三五成群的乡邻拿着香蜡钱纸都去祭奠祖先,这时候,山乡有了噼里啪啦的回音,但很奇怪,现在上坟的多数是年轻人,老人都远远的看着。

正月初二,很多亲朋好友回到老家老屋,到处都是热闹,早中晚早早就安排好了饭菜,中午吃过午饭,大家沉浸在抢红包的游戏中,谁曾想,由于老屋电路年久失修,随着一股青烟,整个右边的吊脚楼全部起火,在乡亲们的帮助下,保住了一部分房子,二爹家已全部烧完,望着老泪纵横的老爹和老娘捡拾火种的农具、粮食,我久久不能平静。

上一篇:描写睡觉的搞笑句子下一篇:快乐阅读 让梦想插上翅膀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