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例教学法的例子

2024-04-07

范例教学法的例子(共8篇)

篇1:范例教学法的例子

鲸的教学反思例子

《鲸》是一篇科普性较强的课文,充满了有趣的动物知识,但并不失去语文的特性。通过上第一课时,我发现少许优点之余还有很多不足之处有待改善的。

我觉得恰当地使用多媒体和直观教学法,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分析第一段时,设置了超链接,当讲到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时,点击相关链接,显示出大象和猪的图片,让学生一目了然,把鲸与大象和猪对比,对鲸的大、重、长特点的印象就深了。另外,在课件里大篇幅不动的文字里添加有动态效果的图片,更容易调动学生的感官,让教学有效地开展。

最主要的有待改善之处是没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

首先,因担心学生像平时那样提出太多不懂的词语而耽误时间,所以有个学生一点到一个不懂的词,我就立刻放出事先打在课件里的词语解释,课后再认真反思,觉得没有打上课件的必要。因为五年级学生已经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了,在讲课文之前布置预习任务,学生就基本上能解释课文所出现的生字新词了。因此在学生快速阅读一遍课文后,提出不懂的词时,可以动员其他同学帮其解决。而避免让老师直接代劳,煅炼不到学生的自主性。

其次,在学生概括文章内容时,要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来概括,才能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比如这篇课文从第三至第七段每段的第一句都是该段的中心句,而且这些句子里分别有“种类”“吃”“呼吸”“睡觉”等重点词。但事实上提问后,学生一昧地读句子,读了半天到最后还不知道自己读的大致是讲什么,所花时间既长又没能概括出内容来。如果在第一个学生读句子后能及时引导,那么学生自然会学着这种方法去概括。也就用不着我亲自把“体形”“类型”“种类”“生活习性”这四方面的内容简单地说出来了,或出现老师一直在希望学生尽快概括出来的僵局。或者让学生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提问鲸给学生留下什么印象,或抛开书本用自己的话来概括会更好些。

当学生提出不同的答案时,不能模棱两可,而应该做出一些评判性语言,有助于引导学生更准确地研读课文。虽然分段没有严格的规定,但根据课文内容一定有最合适的分法。很明显,课文按顺序分别介绍了鲸的体形特点、类型、种类和生活习性,在引导学生概括出这四大块内容后紧扣这一教学环节把课文分为四大部分。因为这篇课文重点之一就是要理解文段中出现的说明方法及其好处,第一部分也就是第一段几乎集中了课文出现的所有说明方法,那么重点分析第一段就不难找出其余内容中的说明方法了。课文的难点就是帮助学生理解“鲸不属于鱼类,而是哺乳动物”,从微观方面说,这是鲸的类型,与第一段中鲸的体形特点是不同的,再分析课文后面的`“呼吸”和“胎生”就更好地证明了“鲸不属于鱼类,而是哺乳动物”,从而突破了难点。因此,从这层面上看,鲸的“体形特点”和“类型”分别独立成两大部分较好。很多学生都是用了这种方法。但有个学生坚持把课文分为三部分,他认为第一部分介绍了鲸的形体和类型,第二部分写鲸的种类,第三部分就是鲸的生活习性。他这样归纳段意也不完全错,但按这种分法也可以把课文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把体形特点、类型和种类全部归结起来,第二部分就是生活习性。如果我能及时指出,相信他会很快更正的。

再次,读课文很少,应引导学生用多种方式来读,在读中思考问题,在读中领悟内容。在这一课中,我只是安排学生快速阅读全文,最后分析第一段时齐声朗读了一次。期间却花了大量时间给学生概括文章内容梗概。与其在单调地重复问学生“可以用什么词来概括?”或老师直接在学生读句子后说出答案来还不如让他们再回到每一段课文中,或朗读或默读或指名读或全班读,在读的过程中挖出重点。

另外,在分析说明方法时,问得比较直白。直接用课件放出第一段文字,问学生“既然课文是说明文,那么这一段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还不如叫学生找出比较喜欢的句子读,继而引导其思考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达到重点讲说明方法及其好处的目的。

最后,在调控课堂气氛方面也仍需要下功夫。这篇充满动物知识的文章本该引起学生更大的兴趣的,但整节课下来,学生不是很积极地思考或回答问题,虽然也不是沉闷得一句话不说。要想上好一堂课,让教学环环相扣,有声有色,既要根据课文内容和学生学习心理来设计教学过程,又要灵活地处理学生的各种回答,还要注重用合适的方法引导学生。

篇2:范例教学法的例子

1、再如教员天天在堂上给大家讲,不特不能减其所有,反可得教学相长的益处。

2、我们没有恰当的字眼来表述同时施教与受教,但假如做到了教学相长,我们的学校教育将会得到改善。

3、尊师爱生,教学相长,这是师生之间革命的同志式的关系。

4、这个活动的设计,可以让老师和学生进行密切的互动,确能收取教学相长的效果。

5、课堂上,老师和学生要保持良好的互动,才能落实教学相长的理想。

6、这个活动让所有学员和讲师彼此互相切磋,提供教学相长的机会。

7、实施开放性语文教学主要要坚持开放性原则、综合性原则、学生主体原则、学用结合原则、直观性原则、教学相长原则、博约并重原则。

8、结论加强主管护师的在职培训,充分发挥教学相长的优势,促进护理科研的发展,提升护理的科学性。

9、教学相长利用在研究和调查中发现的5种技能进行更有效更有力的教导,这5种技能包括:建立和谐氛围;观察和分析;提问和倾听;提供反馈和促动学习。

10、学生差异是体育教学中的一种资源,它有利于多样化、个性化人才的培养,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互动共进,有利于师生之间的.互动、教学相长。

11、教学相长,提升法学教育的质量。

12、老师爱护学生,学生尊敬老师,这是教学相长的前提。

13、专题研讨会、座谈会、讲座等方式是促进教学相长,并提倡研究风气的捷径。

14、带教老师素质提高,创造了良好的临床护理实习环境,护生综合能力明显提高,达到了教学相长。

篇3:高中数学教学例子运用的探讨

一、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高中数学是初中数学的延续与发展, 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是具有一定的联系性, 但是也是有了更高的要求的。特别是对学生的学习能力要求上, 也有了一定的提高。高中阶段的数学学习, 更注重学生的探究能力, 更注重学生在学习中主动发现问题, 分析问题, 最终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这样一来, 高中数学教师在教学中, 在课堂案例的选择上就必须更加慎重, 需要从多种角度进行选择。首先, 要考虑案例对教材内容的解读功能, 其次要考虑学生的认知能力, 再次要考虑学生的发展能力。也就是说, 教学案例的选用不仅仅是能够帮助教师阶段相关的理论和原理, 不仅是能够让学生认识到相关原理的运用过程和方式, 同时还应该能够启发学生进行不断思考, 至少能够对学生的思维起到一个拓展的作用。素质教育的重要内涵之一是发展学生的潜能, 也就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注重案例的趣味性

实际上, 高中数学是很有条理和逻辑的,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 或多或少会觉得有些压力, 会觉得数学相对枯燥, 甚至会对数学学习产生厌学心理。这极大的影响了学生的数学学习热情。对教师而言, 如果课堂案例都是一味的“学术性”很强, 数学味十足, 那可能会在长期的教学中, 让学生产生审美疲劳。所以, 从心理学的角度上看, 教师在案例的选择上, 可以适当的发生一些变化, 比如在形式上进行下相应的改变, 让学生在另一种方式下, 接受同样的数学知识, 这样可能会进一步促进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而在素质教育下今后的高中数学教学应由传统的以知识为本的教育, 向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创新教育模式转变。从而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为此,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以人为本”, 考虑学生的心理接受力, 对案例的选择进行趣味化, 选择一些学生关心的, 或者喜欢的模式进行教学。如在概率的学习中, 教师可以以军事题材为主, 这对学生, 特别是男同学是极具吸引力的。

问题:某基地要防御敌军的空袭, 准备布防一些防空炮, 已知这种防空炮在正常情况下击落入侵敌机的概率为0.3, 若有一架飞机进入该基地, 要以高概率 (概率高于0.95的事件为高概率事件) 击落该目标, 那么至少要几门炮同时开炮?如果要求这个基地, 能够同时防御5架飞机入侵, 那么应该布设多少门这样的防空炮?

从这个案例中, 我们发现如下事实:问题中每门炮能否击中目标之间是相互独立的, 这个事件是相互独立事件。在这样的认识下, 我们怎么思考?从问题的反面人手。一门防空炮在正常情况下击落入侵敌机的概率为0.3, 没有击落的概率为 (1-0.3) =0.7, n门大炮没有击中概率0.7n, 那么击中的概率就为l-0.7n, 这时我们可解方程l-0.7n≥0.95, 利用计算器算出n的最小整数解为9, 也就是说击落一架飞机需要同时有9门炮开炮, 这时不难计算出同时防御5架飞机需要布防9×5=45门防空炮。其实像这样的问题, 在军事中应用很多, 而事实上在现代军事中, 概率学的应用十分广泛, 而这样的案例, 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学习是一个不断进步和发展的过程, 而教学本身也是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那高中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就必须要从发展的角度出发, 去组织课堂教学, 这也包括对课堂教学案例的选择和使用。用好案例, 对学生的数学学习有着直接的帮助, 对教师的教学效果也有积极的帮助, 所以高中数学教师应该在案例的选择上进行更多的思考。

参考文献

[1]沈岱, 曹治安, 黄荣金;生成式的数学概念教学——一次“众数、中位数”教学尝试[J];中学教研 (数学) ;2004年03期

篇4:“例子”教学中的鲜活因素

“例子”,在教学中的鲜活因素,指的是课堂讲授知识的同时,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对所授之课有兴趣,适当的“例子”可使课堂活跃起来,可培养学生对这门学科的兴趣,因为兴趣才是学生入门真正的老师。

一、把歌声带入课堂

青少年学生大都喜欢唱歌、听歌,一些优秀歌曲的歌词通俗易懂,读起来朗朗上口,于是在讲一些抽象语法时,我举了歌词创作为例。

如:通感是高中第一学期讲到的一种修辞手法,它的特点是各种感觉的互通,如把描写听到的声音用于看到的景象,高中语文第一册有朱自清散文《荷塘月色》,其中一句是“光与影有和谐的搭配,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用的就是通感。但学生难以理解,于是我张口唱了一句杨钰莹的歌“甜甜的酒窝,甜甜的笑”,酒窝和笑都是视觉形象,而这里却把形容味觉的词“甜”用采形容视觉,这就是通感。通过举例,学生就理解了什么是通感的修辞手法了。

我讲授歌剧《白毛女》的时候,为了丰富学生的学习情韵,创设情感基础,一上课,我就打开录音机,让学生们欣赏“北风吹,雪花飘”的乐曲,这样,乐曲把学生带到了一个大学纷飞,北风呼啸的境界,这悲凉哀转的音调所描述的农民生活的悲惨,从伴着音乐的喜儿的歌声里呈现出来,激起了同学们对农民悲惨生活的同情。欣赏杨白劳给喜儿扎红头绳的对唱时,也激起了学生对以黄世仁为代表的地主阶级的仇恨。

作文课上,要求学生陈述一件事,学生犯的最多的毛病,就是随随便便换句子的主语,如有的同学写道:“远处看,山顶上明显的有座宝塔。可是走进一看才发现,宝塔并不在山顶上”这句话前后两部分的陈述主体发生了变化,使句意不太准确,表述不太畅通。修改时应强调前后句保持主语一致,我唱了一句济公和尚的主题曲为例,这例子是“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济公和尚正在把破扇子摇”。说话中提到某事某物,应紧接着以此物作主语,而不能中途更换,录上面的歌词,就不能这样说“从前有座山,有座庙在山上……”,这样通过举歌词为例,同学们就掌握了这一语法知识。

二、让成语活起来

成语是千百年流传下来的具有固定含义或固定结构的短语,其中古代汉语的一些用法和词语的含义都可在这里找到。所以,课堂讲授时,讲一些生动的成语,让千百万年前的语言现象在当今复活,这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古代汉语中有一种词类活用现象叫做名词作状语,学生单纯的记忆要领大都是枯燥乏味,而两个成语则可记得又快又准,如“抱头鼠窜”、“蜂拥而至”、“狼吞虎咽”三个成语,这三个成语对学生来说是非常熟悉的,但他们并不知道包含着典型的语法现象,老师一讲,便会产生豁然开朗之感,学生知道这四个加点的词并不是成语的主语,成语的主语应是人,加点的词仅仅是动作进行的方式,可译作“像……一样”,这就是名词作状语,记住了这三个成语也就理解了名词作状语的语法现象。

文言实词“任”有几个不同义项,同样也可以举几个成语为例。如:

任重道远,任:名词,意思是“担子、职务”

任劳任怨,任:动词,意思是“担任”

任人唯贤,任:动词,意思是“听凭,任凭”

总之,让成语活起来,还需要有个方向,必须帮助学生根据教学的重点、难点,及文本在整个教材体系中所占位置,并使之明确化、具体化。

三、恰到好处地利用“故事”、“笑话”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一个精彩的导语,能激励学生以百倍的热情投入到课文的学习中去。语言文学课本就应以语言的生动、幽默来感染学生,而语文教学的真正目的也就是在于使学生敢说、会说、善说,说得恰到好处,这种语言的技巧在一些生动的故事和幽默的笑话中比比皆是。

说话讲究口语化,否则就晦涩难懂,分不清词语的感情色彩,达不到表达的目的。有个故事,讲的是一个古板迂腐的私塾先生带着他的弟子去野外采风,途中有个小树林,林中有一对青年男女坐在一起正窃窃私语。一位弟子见后信口对同伴说:“瞧,里面两个人在搞对象。”先生听了他的话,瞪了他一眼,说道:“说话要文雅,以后再见到这种事情应该说‘龙戏凤’。”于是他们接着赶路,在小河边有只乌龟在爬,又一弟子大声说:“快看,王八!”先生又训斥了弟子一番,并告诉他们以后应该说:“爬地龙”。当他们走到一个村庄外时,一队全身披麻戴孝的人迎面而来,一个弟子见状嚷道:“快看,死人了,死人了”,先生斥责道:“怎么这么说,应该含蓄的说‘朝西去’”。最后他们又回到了镇子上,在一处勾栏门口,有个女子以手帕掩口,冲着行人笑,一弟子又悄声说道:“妓女!”,结果又挨了先生一顿训,先生捋着胡须、摇着头对弟子说:“含蓄点,应该说‘立门停’。”第二天,弟子们把所做诗文交了上来,先生看后气的大病一场,其中有一首诗是这样写的:

师父师娘龙戏凤,

生个儿子爬地龙。

师傅朝西去,

师娘立门停。

之所以出现了这样的笑话,是因为私塾先生只顾着说话含蓄而忽视了词语的感情色彩。

古文化常识要学到对人的称呼问题,不注意这些称谓,就会闹大笑话。有位农民问一个秀才:“令尊是什么意思?令郎是什么意思”这位秀才想捉弄这个农民,便回答道:“令郎是父亲的意思,令尊就是儿子”。农民听后,问秀才“你有几个令尊?”,曰:“一个”。农民说:“哎,我有三个儿子,给你一个吧,那你就有两个令尊了。”这样的笑话学生就了解了令尊和令郎的意思了。除此之外,人物的语言还要符合自己的身份,如一秀才、官吏、财主、农民在一起赏雪,有人提议每人一句,作一首诗:

秀才说:“大雪纷飞落地”,

官吏说:“都是皇家瑞气”。

财主说:“下他三年何妨”?

农民说:“放你娘的狗屁”!

以上的阐述,都说明了例子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有了它,教学的节奏性就充分的表现出来了,内容充实,手法多样,听、说、读、写、思巧妙安排,长短多少合节奏,就起到了有计划的调动学生注意力的作用,使有意注意与无意注意有节奏的转换。

篇5:教学设计例子

1.整体设计思路、指导依据说明:本节课为第四单元3a-4的内容,通过阅读文章引导学生了解世界不同地区学生是怎样上学的,增进学生对世界的了解。并且能够写出怎样去学校的作文。希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熟练地提取信息,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

导入设疑,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新课开始之前,通过老师对不同城市的教师是乘坐什么交通工具去学校的描述,让学生在几张照片中找出自己上学使用的交通工具,这样不仅很好地复习了前面的内容,也为下一步内容的学习做好铺垫,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想学的欲望。

单词、短语教学形象化。在学习单词和短语的过程中,从网上下载了幽默、风趣的图片,边观看边学习,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被搞笑的动画逗得很开心,整个学习的氛围非常地轻松。

任务导读,课堂演练。通过课文给出的问题,带着问题思考,进行文章阅读,再针对课文设题,完成一些相关题目。

课堂参与广泛化。参与是学习的保障,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学习不可能发生。在设计并开展他们感兴趣活动的同时,鼓励学困生积极参与,并对他们的反应做及时的肯定,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2.教学背景分析:本单元是Go for it八年级上册中第四单元‚How do you get to school?‛。本单元的核心话题是谈论上学交通方式, 教材内容围绕着描述乘坐的交通工具展开,让学生学会谈论乘坐不同的交通工具去某地,因此 ‘talking about sb’s transportation’ 是教学重点。通过对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学会文化差异的阅读材料,积累阅读接替的技巧。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密切相关,易于锻炼学生的口语和沟通交流的能力,并在作文中灵活运用。

学生情况分析:

年龄在13-14岁的学生智力普遍良好,他们的世界观正处于形成阶段,思维活跃,求知欲强,对外面的世界充满好奇,渴望了解周边的一切,经过一年多的英语学习,新鲜感减少,畏惧感增加,但学生已具有一定的英语综合能力,也积累了一定的英语词汇量,如相关的交通工具名称。3.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目标:

A 熟练掌握本课短语:leave for, how far, around, is about 10 kilomenters.B 弄清‚How‛, ‚How long‛, ‚How far‛引导的特殊疑问句。(2).能力目标:

A学会猜测标题,初步了解文章内容; B学会‚略读‛,寻找文章的主要大意,从而提高学生快速捕捉信息的能力。C学会‚查读‛寻找文章的细节信息,从而进一步理解文章内容。

D正确写出搭乘何种交通工具的表达语句。(3).德育目标:

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并比较不同国家的学生是通过什么方式上学的,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化意识。4.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1)距离的表达及对距离的提问。(2)学会出行方式的问与答。5.教学过程设计:

步骤一:Pre—reading(导入)

1.提出话题‚美国的大多数学生是否走路上学呢?‛ T: How does Mary go to school? Do you think most students inAmericawalk to school? S:: They go to school by bus.2.猜测课题,并解释短语‚around the world‛

T: That means ‚ in different parts of the world or in different countries‛ 步骤二:While-reading(阅读)1.快速阅读(1分钟),找到课文大意。T: find out(the places)where the students are and(the way)how most students get to school as quickly as you can.2.详细阅读,并判断正误。3.谈论自己上学的方式。4..理解表格,并补充句子。

步骤3:Post-reading(阅读后)

1、做调查:小组里有多少同学走路(或乘公车)上学? A:How far do you live from school? B:I live 10 miles A: How do you get to school?

2、组长做汇报。

3.独立完成小作文‚班里同学上学的方式 步骤4: Summary(小结)

1.Kinds of transportation: 2.本节课所学会的: 3.感到有待加强的:

步骤6:Homework Write something about ‚How do your parents go to wok?‛

6.教学设计评价:本节课在课堂热身和导入方面做了充分地准备,以便让学生更快更好地进入到课堂学习之中。导入等环节吸引学生吐故纳新;新课巧妙设疑过渡到新知的介绍,衔接非常自然;巩固新知的活动设计具有人性化,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语言运用从个体到群体,再从群体到个体,从模仿到运用,从听到做,从做到说,本节课用一环接一环由易到难的活动来巩固新知,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中快乐地学习。

评价方法:

方法灵活有效。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为了激励他们在课堂上积极交谈,本课设计了运用学生熟悉的交通工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的欲望。并将交流的重心放在了语言的意义上,这样会将学生的英语学习与真实生活联系起来,以培养他们用英语进行思维的能力。新课标倡导‚玩中学,学中玩‛的理念,很受学生们的欢迎,而本节课运用的非常恰当。

教法:任务型教学法

学法:合作式学习法、观察发现法 讨论学习法、探索学习法

七、教学手段 多媒体、录音机、黑板等

八、设计理念

篇6:七年级音乐课程教学计划例子

由于各个小学的音乐教学程度有所不同,因此这学期主要做普及音乐知识的教学和训练,乐器的学习并不难,关键对于一些一点没有音乐知识、不识谱的同学就有些困难,所以首先要解决的是简单的音乐知识的学习和培养学习的兴趣,从兴趣入手,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1、通过课件多媒体教学,先让学生熟悉、了解、听辩西洋乐器中的单一音色,对学生鉴赏作品有较大帮助。

2、在学习竖笛之前,先由教师示范演奏流行歌曲,这样使学生因为喜爱而想学这件乐器。不放弃每个学生,从简单到难,让他们有着自己的成就感。

3、教师充分利用影视资源进行辅助教学,拓宽学生音乐视野。

4、适当放松课堂,让学生有时间、有空间开办音乐会的形式,发挥学生个性特长,充分展示自我。本学期是新生入学因此要充分了解学生,在班级举行乐器演奏会,歌曲表演等形式,让学生充分积极的参与到音乐课堂当中来。

5、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使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特别是在小班额的实验班教学当中,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展示。

二、第二课堂方面:

本学期要举办二年一届的校园文化艺术节,这是学生充分展示个人才艺和特长的关键性活动,在音乐方面可分为舞蹈、器乐和声乐三个大方面:

1、舞蹈比赛主要是以班级为单位出群舞、双人舞或独舞,要出一台舞蹈专场,这种形式使班级荣誉和凝聚力集中的时刻,而且在校园可以使舞蹈百花齐放。

2、声乐比赛是放宽到有特长的同学就可以参加,进行初赛和复赛的选拔评出奖项,在由音乐教师组合参加汇报演出。

3、将在七年级各班进行班级的声乐表演,选拔唱的好的同学进行培训,组成小型的合唱队。

4、器乐比赛先在各班进行,然后统一学校进行比赛,乐器种类不限,每种乐器都可以参加,根据程度评奖。

5、选拔乐器特长的同学组织民乐队,和西洋管弦乐队,以便在市区的各项活动中组织大型的演出。

三、教科研方面:

根据区进修学校音乐教研的安排,全区音乐教师申请了中小学器乐合唱的研究,我现在正在进行器乐进课堂的探试中,许多课上、课下的进展都在进一步的尝试中,参加课题研究是一种成长,还可以把做的点滴都记录下来,为将来的器乐教学积累经验,能够更好的发挥自己长处推动教学。在合唱教学方面,也要开始努力探索,虽然对于中学合唱教学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只是肯做就会有成效。平时训练的特长班学生,强化基本功训练,适当的组里的同事一起排练一些舞蹈作品,有机会为学生提供锻炼的机会,让她们在实践中成就自我。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在各级各类比赛中充分发挥学生的音乐特长,最终走向成功。

四、欣赏:

1、要求学生对各种音乐表现手段(包括和声、调式、调性)在音乐作品中的表现作用有进一步的体会或认识。

2、能感觉和声、调式、调性在音乐中表现情绪、气氛和感情的效果。

3、能对作品的旋律、节奏等特点作简单的分析。

4、了解民族音乐和民族乐器的有关知识,对中外著名音乐家和他们的作品有粗浅的认识。

教学方法措施:

1、依照各课教学目的,既抓住重点,又要有所兼顾,充分发挥每一条练习中所包含的训练作用。

篇7:英语教学法教案的范例

Objectives:

 By the end of this unit, Ss will Get to know:

1.What role does pronunciation play in language learning? 2.What is the goal of teaching pronunciation? 3.What aspects of pronunciation do we need to teach? 4.How can teachers help the students to practice pronunciation? Important points How can teachers help the students to practice pronunciation? Difficult points What aspects of pronunciation do we need to teach? Teaching methods Reflective Cooperative Autonomous-learning Model, Lecture, Discussion

Teaching Procedures Step 1 Lead-in 1.Ss do the reading report.2.Ss discuss the goal of teaching pronunciation.Step 2 Presentation 1.The role of pronunciation Two points of views on teaching pronunciation:

Students do not need to learn pronunciation, because pronunciation will take care of itself as the students develop overall language ability.Failure in pronunciation is a great hindrance in language learning.Therefore the teacher should spend some time in teaching pronunciation.Whether pronunciation needs special attention of focus depends on many factors, especially learner factors.for example: Learners whose native language has similar sounds to English vs.those whose native language has very different sounds from English;Learners who have more exposure to English vs.those who only learn English in the class;Adult learners vs.young ones.W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pronunciation and phonetics.The teaching of pronunciation should focus on the students’ ability to identify and produce English sounds themselves.Students should NOT be led to focus on reading and writing phonetic transcripts of words, especially young students, because phonetic transcripts are more abstract and less meaningful.Introduction to phonetic rules should be avoided at the beginning stage.Stress and intonation should be taught from the very beginning.e.g.A: Would you please turn down the radio a little bit? B: Sorry.↘(with a sharp falling: No, I don’t want to.)Or: B: Sorry.↗(with a rising: What did you say?)2.The goal of teaching pronunciation 1)Learner age The Critical Period Hypothesis:(pp.92-93)The hypothesis claims that if humans do not learn a foreign language before a certain age(perhaps around puberty青春期), then it becomes impossible to learn the foreign language like a native speaker because of changes such as maturation of the brain.The hypothesis is still controversial/debated, because both positive and negative answers have been given by researchers.Most people agree, however, that those who learn a foreign language after puberty will have an accent.2)Amount of exposure At the present time, most Chinese learners of English do not have enough exposure to English to acquire native-like pronunciation.3)Differences of individual ability Students have different phonetic abilities due to biological and physiological differences.Some are more sensitive to sounds and are better at imitating sounds than others.The realistic goals(p.93)Consistency: Be smooth and natural.(连贯性)(fluency)Intelligibility: Be understandable.(可辨认性,可理解性)Communicative efficiency: Convey the meaning that is intended.(交际的有效性)

《窈窕淑女》(MY FAIR LADY)

故事背景是20世纪的英国,两个语言学家打赌:一个乡下女人经过6个月的语言训练是否可进入上流会会。于是,希金斯教授(哈里森饰)找到一个满口土语的卖花姑娘丽莎(奥德丽.赫本饰),对她进行语言训练,最后大获成功,并且两人相互吸引,坠入爱河.当她换上华丽的服饰优雅地踱入宫廷,她那流利高贵的英国皇室口音令当场所有的达官显贵纷纷倾倒,大家争相猜测她一定出身显赫,如果不是某个邻国的公主,至少也是皇室名媛。3.Aspects of pronunciation Pronunciation covers more than just phonetic symbols and rules.It also includes stress, intonation, and rhythm, and all these are not isolated from each other.Stress and intonation are often neglected by many learners.Sometimes stress and intonation matter more than the individual sounds do.As far as pronunciation is concerned, students benefit from both mechanical practice and meaningful practice.4.Practising sounds Pronunciation is difficult to teach without drills on sounds.However, drilling an individual sound for more than a few minutes a time may be boring and demotivating.It is important to combine drilling pronunciation exercise with more meaningful exercises.(e.g.A polliwog looks for his mom.)Sometimes we need to focus on some individual sounds, e.g th [] in theme, th [] in them Perception practice and Production practice Ways of perception practice:(pp.95-96)Aim: to develop the ability to identify and distinguish between different sounds.Using minimal pairs.e.g.“Which word is read?”

will, well;till, tell;fill, fell

Which order?.e.g.You hear: “„” and you read: bit bet pet

Same or different? e.g.You hear: met, meet;well, well;well, will

Odd man out.e.g.You hear: bit, bit, bit, pit

Completion.e.g.You hear: gate, late, fate, date, hate, rate, Kate and you write: ate, ate, ate, ate, ate, „

Production practice(pp.97 – 98)Aim: to develop the ability to produce sounds Ways of production practice: Listen and repeat.Fill in the blanks.Make up sentences.(last, fast, calm,dark„ Use meaningful context.Use pictures.Use tongue twisters.A tongue twister A big black bug bit the back of a big black bear.The big black bear bit the back of a big black pig.When the big black bug bit the back of the big black bear, The big black pig bit back the big black bear.5.Practising stress and intonation Practising stress: Use gestures.(by clapping hands or using arm movements.)Use the voice.(by raising the voice)Use the blackboard.(by underlining or colouring)

篇8:范例教学法的例子

近年来,概率作为日常生活用语经常出现在各个媒体,如天气预报中的降水概率等。学生对于概率的语义表征(用来表示事件发生可能性大小的量)的理解并不困难,但对概率的数字内涵,不仅仅是学生,甚至一些业内人士认识得也不够深刻。因此,教师应充分重视和理解学生在时隔四年后由初中的定性认识到高中的定量认识概率的障碍。

[问题提出]

高中概率论初步的第一节《古典概型》出现了大量的概念,按课本中出现的次序呈现如下:概率论、基本事件、古典概型、随机现象、随机试验、随机事件、古典概型中事件概率的定义等。在教学之前,教师应理清各概念之间的关系,确定本节课的核心概念是什么,学生理解和把握概念群的关键是什么,从什么关口切入,各概念按着怎样的次序逐步出场,进而学生可以合情合理地获得古典概型的概率计算公式。这些考虑的依据既有理论的必然,也有智慧的使然。

[教学设计]

环节一

我们在初中学过,用来表示某事件发生可能性大小的数叫做这个事件的概率。天气预报“上海某地区明天降雨的概率为80%”,你能说一说它的含义是什么吗?学生七嘴八舌地表述自己的看法。教师通过追问将问题引向深入:是在同等气候条件下10次有8次下雨吗?是在过去类似的条件下10次下8次雨吗?

设计意图:数学概念的获得有两种形式,即概念形成与概念同化。从大量的同类事物的不同例证中独立发现同类事物的关键属性,叫做概念形成。利用已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知识来理解新概念,叫做概念同化。这一环节既复习了概率的语义表征,又深化了概率的数字内涵(概率的统计意义),同时为随机现象、随机试验定义的给出做了良好的铺垫,为本节课定量地研究古典概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环节二

借助刚才的讨论,顺势给出如下定义:在一定条件下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且有一定统计规律的现象,我们称为随机现象。有些随机现象的条件是可控的、可以重复进行的,如掷一枚均匀硬币,掷一颗均匀的骰子,我们称这类实验为随机试验。随机试验的每一个结果都叫做随机事件。

设计意图:这里没有直接给出随机试验的定义,而是通过例子让学生感知它的内涵,是一个了解层面的认识,但与课本中不给出随机试验名称相比,学生的学习会顺畅得多。随机试验是概率中最基础的概念,随机事件、基本事件的主语都是随机试验。特别是在研究古典概型时,我们首先要明确随机试验是什么,随机事件是什么,随机试验的基本事件数是多少,随机事件所含基本事件数是多少。例如,从甲、乙、丙三人中任选两名作为代表,求甲被选中的概率。随机试验是“从甲、乙、丙三人中任选两名”,随机事件是“甲被选中”,随机试验的基本事件是(甲、乙)(甲、丙)(乙、丙),随机事件的所含基本事件是(甲、乙)(甲、丙),所以甲被选中的概率为2/3。因此,学生理解和把握这一概念群的关键是明确什么是随机试验。

环节三

因为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求简单随机事件的概率问题,所以我给出下列两个古典概型的概率问题,让学生自主解决,并引导学生探究发现基本事件和基本事件数在解决问题中的关键作用,进而得到古典概型和古典概型的概率计算公式。

问题1:掷一枚均匀的骰子,求向上面的点数为奇数的概率。

问题2:从甲、乙、丙三人中任选两名作为代表,求甲被选中的概率。

对这两个问题,要求学生先是各自独立解决,然后小组讨论,最后各小组汇报问题解决过程和所得结论。

首先,教师引导学生了解各问题中的随机试验是什么,实验的各种可能的结果都有哪些,进而提炼总结出随机试验的基本事件的概念。学生通过例子来理解课本中对基本事件的定义“一次实验可能出现的结果”,区分随机事件和基本事件。

设计意图:对于初学者来说,基本事件与随机事件的区别与联想,用例子来体会是比较恰当的。这里用的是不完全归纳思维,尽管不很严密,但认识更加便利,一下子抓住了事物的本质,以后学生如果再遇到基本事件与随机事件的比较,就可以通过再次分析这两个例子来加以澄清。这一做法符合量力性与严谨性相结合的教学原则。若这时再进一步把基本事件的两个特点挖掘出来,恐怕只会增加学生的认知负担,因为“互斥的”“事件和”的概念对初学者来说是困难的。

对随机试验理解也是如此,通过例子感悟什么是随机试验,不宜在刚学习时就用下定义式的语言来约束什么是随机试验。在学生有了一定了解之后,我们可以再回过头来,约定随机试验要满足以下三个特点:每次试验的可能结果不止一个,并且能事先明确试验的所有可能结果;进行一次试验之前无法确定哪一个结果会出现;可以在同一条件下重复进行试验。对基本事件的学习也是如此,让认识螺旋式上升。

其次,教师启发学生说说在计算两个概率时所用公式的合理性,公式如下。

设计意图:这是对概率数字含义的再次深化理解,与环节一相呼应,再次对概率的意义进行深入探讨。这一“说说”在本节课中的作用不容小觑,学生说得明白,这个公式就是他发现的,而不是别人给的,学习的效果和学习的心理感受是大大不同的。我不赞同课本将这一公式定性为古典概型中事件概率的定义,说其是定义好像从逻辑上来说更严谨,可总有生硬地强塞给学生的感觉,对结论的接受水平和理解水平是相—致的。

再次,在汇报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每个随机试验的可能的结果都有哪些?它们等可能吗?学生进而总结概括出古典概型的概念。一次实验可能出现的结果数是有限的,每一个结果出现可能性是相等的,我们称这样的概率问题为古典概型。

至此完成了本节课的新知学习,接下来是巩固、应用和小结。

[自我反思]

回顾本节课,恰当而典型的例子,在教和学的过程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本节课的教学先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经历思考交流、概括归纳后得出古典概型的概念,再由两个问题的提出进一步加深对古典概型的两个特点的理解,最后通过学生观察比较,由特殊到一般推导出古典概型的概率计算公式。这一过程能够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名师自评]

在概念形成教学中,我们必须注意:向学生提供适当数量、适当强度的刺激模式,以便于学生分析、比较;要让学生进行充分的自主活动,使他们有机会经历概念产生的过程,并从共同属性中抽象出本质属性;概括成概念后,应引导学生对认知结构中的新旧概念进行分化,并将新概念纳入到已有的概念系统中并加强练习。

上一篇:在宿舍玩手机检讨书下一篇:觅食近义词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