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中秋写景的优秀作文

2024-04-26

初三中秋写景的优秀作文(通用19篇)

篇1:初三中秋写景的优秀作文

文秘助手之初三写景作文:中秋月

儿圆

中秋之夜,凉风习习,一轮皎洁的明月挂在天空。我坐在院子里,望着那轮明月,顿时遐想联翩……

那金黄的满月本来就够吸引人的了,再加上那点点疏星的渲染,就更给它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它多像那圆圆的月饼啊!中秋节怎能少了月饼呢?我请求爸爸拿出了月饼一块儿来吃。和家人一块儿赏月,吃月饼,我忽然理解了古人“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情怀。月圆之夜,能和家人团聚,共享天伦之乐,实在是一件幸福的事啊!怪不得远离故乡的游子都会与月儿有不解之缘。

在我国古代神话中,月亮中有广寒宫、嫦娥、玉兔和吴刚,但是随着科学的发展,伽利略的望远镜,“阿波罗”登月计划将诗人和作家的美好想象打破了,美丽的明月是一片空寂,连一样生物都不存在。但我却希望月球上的广寒宫、嫦娥、玉兔和吴刚都存在。美丽的月亮上一片生机,桂花树郁郁葱葱;粉装玉砌的广寒宫中,嫦娥正在奏乐;玉兔拿着捣药杵为她伴奏;外面的吴刚,时而摆动阔斧,砍向桂树,让天空落下一阵桂花雨,时而提着酒壶,畅饮桂花酒……这境界是多么美好!

忽然一声霹雳,便什么也没有了,是嫦娥的琴弦断了吗?

噢,不是,原来是姐姐打断了我的深思。再回头看那月儿,还是像一张玉盘,却露出蒙娜丽莎般神秘的笑容……

篇2:初三中秋写景的优秀作文

第一眼见到你,是掩映在小雨淅沥的清晨,你似乎还没睡醒,酣睡于这清风细雨之中。我能触碰到的,只是脚底下写满沧桑,镶尽繁华的青石板路。纵使伤痕累累,深浅不匀,凹凸不平,但依然没有被遗忘,没有被厌倦,因为那是你最坚实的回忆,无法磨灭的印记。几百年来,人踏马踩的故事,依旧可以在梦中轻轻诉唱。

磨光的石面,挤满了五颜六色的图案,互相碰撞,互相糅合。你骄傲的告诉我:这种唤作五花石的石板全采自丽江坝周围的山里,全是那些质朴的人们虔诚地帮你铺砌而成的记忆。雨水刹是一冲,所有尘埃污浊都顺着光滑的石面轻轻流淌。你说:冲走的只是污秽,冲不走你的回忆,每一个热爱你的人的小脚印,都会深深的印刻在你的心里。我也相信了,沉稳而真诚地踩在上面,但愿每一步,都能清晰地出现在你的脑海深处。

篇3:浅谈写景作文的入门方法

关键词:作文教学,写景作文,写作规律

作文, 可以看作语文学科中的“重头戏”, 尤其在小学中年级这个作文教学的初级阶段, 作文更是难上加难。写什么内容, 如何写出这些内容, 如何把这些内容写得具体详细甚至精彩, 都是困扰学生的问题。其中, 写景作文更是学生的难点。

在指导学生完成此类作文时, 我在课堂上一般采取“立足课本, 延伸实景, 把握结构”的方法, 循序渐进地帮助学生逐步了解写景作文的内在规律, 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一、充分立足于课本是写好习作的前提

作为小学作文启蒙阶段的语文教师都知道, 学生动笔困难最大的原因就是语言的匮乏。考虑到学生在这个阶段的身心发展, 阅读规律以及阅读习惯, 在实际教学中学生普遍还是不能达到课程要求。这时, 我们教师就要做好“引路人”, 为学生逐步登上作文宝殿搭好“台阶”。我们不仅要培养学生阅读积累的习惯, 更不能忘记挖掘身边存在的“宝藏”——课本。

其实课本中不乏精彩的写景范文:北至《北大荒的秋天》, 南到《美丽的南沙群岛》, 巍峨秀美的《长城和运河》, 天下闻名的济南《泉城》, 千变万化的《庐山的云雾》……即便它们描绘的景色有时离我们实际生活稍远, 但“它山之石, 可以攻玉”, 与其为了教学生如何写“活”景色而搜肠刮肚去寻找陌生的句子, 不如“舍远求近”, 好好开发课本里的现有资源。如《北大荒的秋天》里, “小河清澈见底, 如同一条透明的蓝绸子静静地躺在大地的怀抱里。一群小鱼顶着水游过来, 明镜一样的水面顿时漾起了一道道波纹。”恰当的比喻, 动静结合, 在实际写作指导时再加入一定的想象, 让学生接着写鱼儿在小河里各式各样的活动, 帮助他们轻松掌握其中的写作诀窍。

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接触得最多的就是我们的课文, 其中不乏要背诵的优秀文章、段落。它们是学生最熟悉也最拿手的资源, 所以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更要注意到:背是为了学生深层次的内化, 学是为了学生更自如地应用。

二、延伸实景是写好习作的必备条件

作文的第一堂课, 就是教学生写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就是生活。”一切写作的素材和灵感都来自生活。小学中年级的学生, 其思维方式还在具象阶段, 脱离了实际环境不行;景色的信息太多太复杂也不行。所以要根据实际情况, 鼓励学生走出课堂多观察周围, 结合学校的课外活动给予点拨。

写景习作的题目要清楚, 范围小, 贴近生活。对于三年级开始学习写作的孩子, 《学校的花坛》《草地的角落》《公园的一角》等这种有明显环境规定的题目会更容易上手。教学《学校的花坛》, 我会分组带着学生参观学校其中一个花坛, 教他们亲自观察花坛中的景物, 和矮小的龙爪槐比比身高, 自己去摸一下月季花的花瓣和尖刺, 闻一闻含笑花的香味, 让学生对自己要描写的景物有一个直观的印象, 一边观察一边让他们交流自己的想法, 当堂就写下自己想说的话, 然后整理成段落文章。

同时, 写景习作的练习要贴近生活, 每次的春游秋游活动, 都是我训练学生练习的好机会。地处江南水乡, 我们去的国家公园里处处有景色, 该如何选择写作的题材?我以水为媒介, 引导学生来写湿地公园中各式各样的桥:最普遍的圆拱桥在学生的笔下变成了横跨在清澈水面上的彩虹, 与它的倒影形成一个完美的圆;石头桥上建造小亭子, 在学生的眼里是建筑师们满满的心意和关怀;由铁索拉成的木板桥在滔滔湖水上摇晃, 那吱吱呀呀的声音记录了他们一行的惊险与喜悦……有景可写, 有物能写, 写作离不开生活, 生活又必须浓缩凝练到学生的心中, 学生的笔下。

三、把握结构, 掌握规律是写好习作的法宝

面对刚刚接触写作文的小学生, 教师在指导时更应该把重点放在对段落练习的指导和对文章架构的把握上。写作文时基本顺序, 段落、句子间应该有的结构, 都是我们要指导的地方。学生只有掌握了这些, 才能了解写景作文的一般规律。

(一) 心中有画

三年级的写景作文, 一般都是从描写图上的景色开始。图画直接明了, 是非常好的入门辅助。我在教学时经常鼓励学生仔细看、闭眼想, 有意识地锻炼学生重组画面信息的能力。教师在作文教学时, 首先要明确自己的教学目的, 写景作文不能只是满足于让学生写自己眼前看到的一幅画, 而是要“胸有成竹”——能够在自己的脑海中用思维创造出一幅画。这幅画, 既是对真实的外在世界的反映, 又充满了自己的特色;包括对所描写景色的记忆、处理、加工等等, 有着形态、颜色、大小、特质各方面的反映。动笔之前, 我经常要学生想一想, 自己到底要写的景色里有哪些景物, 它们的位置如何, 它们又是什么样子的, 哪个景物准备重点写, 哪个又准备略写。

(二) 结构清晰

写景作文和叙事作文一样, 同样要做到结构清晰。在学生练习中, 我习惯指导他们按照总分或者总分总的结构来练习段落写作。围绕中心句来写, 是三四年级学生练习写作中一个基础内容, 也是一个良好的写作习惯。

(三) 按顺序有条理地写作

篇4:浅谈写景作文的入门方法

【关键词】作文教学;写景作文;写作规律

【中图分类号】G624 【文献标识码】A

作文,可以看作语文学科中的“重头戏”,尤其在小学中年级这个作文教学的初级阶段,作文更是难上加难。写什么内容,如何写出这些内容,如何把这些内容写得具体详细甚至精彩,都是困扰学生的问题。其中,写景作文更是学生的难点。

在指导学生完成此类作文时,我在课堂上一般采取“立足课本,延伸实景,把握结构”的方法,循序渐进地帮助学生逐步了解写景作文的内在规律,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一、充分立足于课本是写好习作的前提

作为小学作文启蒙阶段的语文教师都知道,学生动笔困难最大的原因就是语言的匮乏。考虑到学生在这个阶段的身心发展,阅读规律以及阅读习惯,在实际教学中学生普遍还是不能达到课程要求。这时,我们教师就要做好“引路人”,为学生逐步登上作文宝殿搭好“台阶”。我们不仅要培养学生阅读积累的习惯,更不能忘记挖掘身边存在的“宝藏”——课本。

其实课本中不乏精彩的写景范文:北至《北大荒的秋天》,南到《美丽的南沙群岛》,巍峨秀美的《长城和运河》,天下闻名的济南《泉城》,千变万化的《庐山的云雾》……即便它们描绘的景色有时离我们实际生活稍远,但“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与其为了教学生如何写“活”景色而搜肠刮肚去寻找陌生的句子,不如“舍远求近”,好好开发课本里的现有资源。如《北大荒的秋天》里,“小河清澈见底,如同一条透明的蓝绸子静静地躺在大地的怀抱里。一群小鱼顶着水游过来,明镜一样的水面顿时漾起了一道道波纹。”恰当的比喻,动静结合,在实际写作指导时再加入一定的想象,让学生接着写鱼儿在小河里各式各样的活动,帮助他们轻松掌握其中的写作诀窍。

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接触得最多的就是我们的课文,其中不乏要背诵的优秀文章、段落。它们是学生最熟悉也最拿手的资源,所以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更要注意到:背是为了学生深层次的内化,学是为了学生更自如地应用。

二、延伸实景是写好习作的必备条件

作文的第一堂课,就是教学生写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就是生活。”一切写作的素材和灵感都来自生活。小学中年级的学生,其思维方式还在具象阶段,脱离了实际环境不行;景色的信息太多太复杂也不行。所以要根据实际情况,鼓励学生走出课堂多观察周围,结合学校的课外活动给予点拨。

写景习作的题目要清楚,范围小,贴近生活。对于三年级开始学习写作的孩子,《学校的花坛》《草地的角落》《公园的一角》等这种有明显环境规定的题目会更容易上手。教学《学校的花坛》,我会分组带着学生参观学校其中一个花坛,教他们亲自观察花坛中的景物,和矮小的龙爪槐比比身高,自己去摸一下月季花的花瓣和尖刺,闻一闻含笑花的香味,让学生对自己要描写的景物有一个直观的印象,一边观察一边让他们交流自己的想法,当堂就写下自己想说的话,然后整理成段落文章。

同时,写景习作的练习要贴近生活,每次的春游秋游活动,都是我训练学生练习的好机会。地处江南水乡,我们去的国家公园里处处有景色,该如何选择写作的题材?我以水为媒介,引导学生来写湿地公园中各式各样的桥:最普遍的圆拱桥在学生的笔下变成了横跨在清澈水面上的彩虹,与它的倒影形成一个完美的圆;石头桥上建造小亭子,在学生的眼里是建筑师们满满的心意和关怀;由铁索拉成的木板桥在滔滔湖水上摇晃,那吱吱呀呀的声音记录了他们一行的惊险与喜悦……有景可写,有物能写,写作离不开生活,生活又必须浓缩凝练到学生的心中,学生的笔下。

三、把握结构,掌握规律是写好习作的法宝

面对刚刚接触写作文的小学生,教师在指导时更应该把重点放在对段落练习的指导和对文章架构的把握上。写作文时基本顺序,段落、句子间应该有的结构,都是我们要指导的地方。学生只有掌握了这些,才能了解写景作文的一般规律。

(一)心中有画

三年级的写景作文,一般都是从描写图上的景色开始。图画直接明了,是非常好的入门辅助。我在教学时经常鼓励学生仔细看、闭眼想,有意识地锻炼学生重组画面信息的能力。教师在作文教学时,首先要明确自己的教学目的,写景作文不能只是满足于让学生写自己眼前看到的一幅画,而是要“胸有成竹”——能够在自己的脑海中用思维创造出一幅画。这幅画,既是对真实的外在世界的反映,又充满了自己的特色;包括对所描写景色的记忆、处理、加工等等,有着形态、颜色、大小、特质各方面的反映。动笔之前,我经常要学生想一想,自己到底要写的景色里有哪些景物,它们的位置如何,它们又是什么样子的,哪个景物准备重点写,哪个又准备略写。

(二)结构清晰

写景作文和叙事作文一样,同样要做到结构清晰。在学生练习中,我习惯指导他们按照总分或者总分总的结构来练习段落写作。围绕中心句来写,是三四年级学生练习写作中一个基础内容,也是一个良好的写作习惯。

(三)按顺序有条理地写作

明确的空间方位顺序也是习作中要训练的重点。一般来说,描绘景色都是从上到下,由远及近,从整体到局部的顺序。其中,围绕一个中心,重点写四周的写作方式是十分适合学生练习的。以《公园的一角》为例,先指导学生确定景色的中心点——公园里的喷水池,然后有顺序地从东南西北四个方位分别写四处典型的景物,条理会十分清楚。此外,移步换景也是一种很好的写作方式,但它要求学生有比较好的空间想象能力,可以在一个阶段写景作文能力巩固后,逐步开始练习。

篇5:中秋佳节的夜晚写景作文

转眼,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又到了,在心底埋藏许久的相思也如影随行.“每逢佳节倍思亲”,中秋月圆之夜总是很轻易地勾起我们对亲人的思念.出门在外的儿女思念远在家乡的父母,远在家乡的亲人想念着身在他乡的子女;妻子思念着丈夫,恋人想念着心爱的他或她.不管是浓浓的乡思,还是浓浓的相思,不管是思念远在家乡的父母,还是想念不在身边的爱人,心底的思念都是一样的浓,一样的深切.想念的滋味,有苦、有甜、有酸、有涩……中秋节,躲不开的注定是这浓得化不了解不掉的相思.

在这个中秋,你最想念的人是谁?你最想对他说的话是什么?你又打算如何慰藉心底的相思呢?在这样的一个日子,就让你的相思绽放成一朵美丽的花吧.

每年的中秋,我的思念都在一个方向

篇6:写景的作文750初三

动物们都兴致勃勃地走向树林中央,去观看这场音乐会。舞台上,花团锦簇的花丛,成了最好的背景,天上那圣洁的月光,则成了天然的灯光,周围漂浮在天上的萤火虫,星星点点的光亮,更为现场增添了一份绚丽。

动物们陆陆续续地到了,音乐会也拉开了序幕,随着台下观众们的呼喊,青蛙乐队登上了舞台,它们个个身穿特别的演出服装,显得十分精神饱满。“呱呱呱”,一阵富有强烈节奏感的音乐奔涌而出,像一把锤子,一下又一下地敲打着观众们的心房,把他们带入了这一首狂热的乐曲,台下的叫声此起彼伏:“青蛙乐队!青蛙乐队!……”随着青蛙乐队的歌声散去,观众们那狂热的心情也平复了下来。

紧跟着,歌手纺织娘走上了舞台,一阵天籁之声响了起来,转眼间,一阵悲伤的乐曲扑面而来,慢慢地,台下的观众们看着台上那细小的身影,听那凄凉的歌声,泪水顿时悄然落下。待一曲终,台下沉浸在忧伤之中,早已泣不成声,心中久久不能平复。接下来的歌曲令动物们永生难忘,有的令人兴奋,有的令人喜悦……渐渐地,音乐会接近了尾声,歌手们为观众带来了最后的大合唱,音乐家都站上了舞台,他们展开了自己最美妙的歌喉。这时,无论是听众还是音乐家,还是周围的一切都沉浸在那如痴如醉的音乐之中。

篇7:中秋写景作文:月下的桂花香

秋分,月桂暗飘香,佳人独倚,相思树底说相思,思郎恨郎郎不知。

秋分,萧瑟秋分,猖狂叫嚣,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憭栗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心内萧瑟悲凉无人语。

你猜想,文艺装逼的小编,想到秋分,无外乎便是上面这两种意境而已,老生常谈,不足为奇。

然,非也非也。

说来罪过,小编的骨子里的吃货属性打败了文艺气质。

我想到的秋分应该是这样子的。

宴席桌上,堆盘色相喜先尝。奈何,多肉更怜卿八足。我举杯,黄酒浑浊,心澄明,助情谁劝我千觞。月下,桂拂清风菊带霜,萦绕纠缠,不愿罢休。

一定有人掀桌而起,怒问小编,吃货别装逼,你到底在说些什么鬼?

好了,通俗地讲,小编想吃螃蟹了。

篇8:写景作文口诀

景物不同特点异, 抓住特点要牢记。

时间变化纵向思, 地点变化横向联。

景中有人景有趣, 景中有情文章鲜。

总分写景最常见, 描写景物抓特点;

四季变化最常用, 春夏秋冬是重点。

定点写景有顺序, 时间变化分层点;

静态动态对比写, 颜色形状联想变。

动点写景是参观, 地点变化交代全;

首尾呼应最重要, 结构完整是一篇。

联想写景最好玩, 巧妙联想趣无限;

视角变化写景物, 空间方位要突出;

体验写景要新颖, 独特感受不一般;

分类联想细致写, 下笔有趣是重点。

拟人抒情景生情, 想象联想并列段;

景物童话有乐趣, 细节描述新故事。

写景多用修辞法, 语言优美人人夸;

篇9:写景作文的四种技法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9B-0068-01

景之美,在于曲径通幽,在于山重水复。王安石有言:“世之雄伟奇丽之观,常在险远。”变幻莫测的景致更能激起人的探索欲望,更能给人带来美的享受。在描摹景物的时候,我们要把这种“险远”的景致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就需要运用写景的常用技法——移步换景。

所谓移步换景,就是一边走,一边看,通过脚步的移动,角度的变化,依次把眼前的景物描绘出来的一种方法。运用移步换景法,可以将不同地点、不同方位的景物全面地描绘出来,使读者如置身其中,对所描绘的景物留下完整和深刻的印象。运用移步换景法,就要心随景动,展现所描绘之景外在和内在之美。在运用这一写作方法时要注意一些具体技法。

一、交代行踪,使文章线索分明

雄奇瑰丽、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观让人目不暇接,我们要把景物尽收笔下,就要使眼中的美景有序地再现笔端。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这就要求我们要很明确地交代清楚自己的行踪,并以此为线索展开描写。“移步”指的是脚步的移动,也就是作者观察景物的立足点。这个立足点是不断变化的,因其变化,才有景物的变化。变化的景物如果没有指明行踪,就像一幅杂乱无章的画,会让人不知所云。所以,为交代好作者的行踪,使文章一线贯穿,就以作者的行踪为线索,把多个琐碎的景物连缀起来,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就能使文章结构明朗、紧凑。

古代的白居易就深谙移步换景之法,在他的《钱塘湖春行》中就采用了这种方法:“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诗人从孤山贾亭往西行,先看到西湖水,而后是暖树啼莺,燕子筑巢。最后写田野的春花芳草,最后放马长堤,一路写来,诗人行踪十分明确。现代作家朱自清的《春》一直深受人们喜爱,其中的“春雨图”,就是按照从上到下,从近到远,由静到动的顺序,移步换景,把春雨之景写得美不胜收,让人有亲临其境之感。现代作家李健吾的《雨中登泰山》就是按照“岱宗坊”“虎山水库的大坝”“七真祠”“三座石坊”等行踪顺序,移步换景,把泰山之景,从山下到山上写得生动翔实,使读者犹如置身其中。

二、抓住特色,让景物具有个性特征

移动的步伐让游览中的景物不断地变化,让人对不同的美景产生不同的感受。那么,我们在描绘景物的时候,就要抓住这些景物的不同特征,把各种景物中的不同“个性”描绘和体现出来。比如写“山”,你会登山而上,而山中不同地段的景物各不相同,也各有特色。如山下之水,山腰之树,山顶之石,都有重点描绘的“个性”之美……所以,就应该有选择、有重点地抓住这些景物的不同特征去介绍,而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把文章变成没有主次的“流水账”。如老舍的《济南的冬天》,作者把济南与住惯了的北平比较,又与他刚刚离开的伦敦比较,再与热带比较,最后抓住济南冬天的“温情”这一特征,写出济南冬天的与众不同。

三、调节色调,使文章整体和谐

所谓“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这里的“情”和“意”,是作者借景抒发的独特情感,也是文章所要表达的中心。这就要求我们无论描绘哪种景物,都不应该脱离文章的总体“色调”,使文章在整体上显得和谐一致。

虽然所要描写的局部景物各具特色,但它们合起来必须能反映描写对象的总面貌、总特征,这就需要我们调整好文章的“色调”。比如著名学者、作家钟敬文的《西湖雪景》,他采用移步换景法写车窗外的景色,“朦胧”是其特点;车过西泠桥以后,“清寒、壮旷与纯洁”是其特点;在岳王庙前登舟时“沉默无哗的幽寂”是其特点。尽管各段景致不尽相同,但都是围绕“清寒”“喜爱”的特点去写的,全文色调不变,文章整体和谐,读后,使人笼罩在一种迷离纯美的意境之中。

四、运用联想,突出具体而微的描写

要具体地描绘出所见景物的特征,要做到对不同的景物特点观其形、思其意,用优美而富有想象力的语言进行描述,增强移步换景技法的文采。比如余秋雨《阳关雪》一文,“我在望不到边际的坟堆中茫然前行,心中浮现出艾略特的《荒原》。这里正是中华历史的荒原:如雨的马蹄,如雷的呐喊,如注的热血。中原慈母的白发,江南春闺的遥望,湖湘稚儿的夜哭……他们扭曲地倒下了,化作沙堆一座。”文章由面前的坟堆联想到外国诗人艾略特的诗歌《荒原》,又联想到马蹄、呐喊、热血、慈母的白发等等内容,使文章纵横古今中外、虚实相映、跌宕起伏,显示出历史的深度和语言的魅力。

掌握了写景作文以上四种技法,就能写好写景作文。

篇10:济南的冬天初三写景作文

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像我,冬天要是不刮风,便觉的是奇迹;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对于一个刚由伦墩回来的人,像我,冬天要能看得见日光,便觉得是怪事;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自然,在热带的地方,日光是永远那么毒,响亮的天气,反有点叫人害怕。可是,在北中国的冬天,而能有温晴的天气,济南的真得算个宝地。

设若单单是有阳光,那也算不了出奇。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口儿。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进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暖和。“真的,济南的人们在冬天是含笑的。他们一看那些小山,心中便觉得有了着落,有了依靠。他们由天上看到山上,便不知不觉地想起:“明天也许就是春天了吧?这样的温暖,今天夜里山草也许就绿了吧?“就是这点幻想不能一时实现,他们也并不着急,因为有这样慈善的冬天,干啥还希望别的呢!

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了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儿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古老的济南,城里那么狭窄,城外又那么宽敞,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对,就是张小水墨画,也许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

篇11:初三写景作文:美丽的校园

一进校门,一道直直的沥青公路呈现在眼前。公路很宽,可以行一辆大货车。顺着路走,一个大操场出现在道路左侧,操场真大,大约占学校三分之一的面积。操场外围种着一排挺拔的法桐树,它们像一个个忠诚的卫士,无论风吹还是雨打,都站立在岗位。跑道环绕在操场周围,在跑道周围法桐旁边,一根高高的旗杆耸立在那里,五星红旗高飘在空中。在操场上,嬉闹声响成一片,有踢足球的,有打羽毛球的,有投沙包的,也有滚铁环的,热闹非凡。

回到小路上,再往右看,一座高高的教学楼映入眼帘。上课时,每个楼层都静静的,不时会传来朗朗读书声。下课铃一响,整个教学楼顿时炸开了锅。那些贪玩的同学早就准备好了。待铃一响,就一窝蜂似的冲出教室,从楼梯扶手上滑下去,来到楼前一个小操场上,尽情的玩、跑、乐。老师们也与同学们一起玩耍,其乐融融。

篇12:初三写景作文:美丽的校园

走入校门,映入眼帘的是一栋四层高的楼,那就是我们学习的地方——教学楼,远远的,你就可以听到朗朗的读书声,大家都在努力学习呢。教学楼的前面是我们课外活动的好去处——塑胶运动场。在那里,我们学到了很多课堂上没有的知识,还锻炼了自己的身体。

从校门到教学楼是一条长长的校道,校道的两旁整齐地摆着36盆小叶榕,这些小叶榕就像少先队员一样整齐地排列着,好像是在欢迎我们回学校学习。

站在校道上,环顾校园一周,一棵棵桂花树在春姑娘的呼唤下,冒出来嫩绿的小芽,桂花树刚长出的叶子是嫩红色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叶子的颜色也在变化:有紫红的、有淡红的、有绿色的……各色叶子就像五颜六色的花朵把桂花树打扮得格外美丽动人。桂花树下的小草偷偷探出小脑袋,好像在告诉我们:春天来了!

沿着校道往里走,我们来到了最引人注目的假山。远远望去,假山的一角就像是一只要展翅高飞的雄鹰,象征着我们就在这里放飞希望。走近一看,假山形态万千,有的像一个老人在眺望远方;有的像一个大寿桃,有的像猴子捞月……假山下的池塘中,水清澈见底,一条条鱼儿在假山下的空隙嬉戏,好像在和同学们玩捉迷藏。水环绕着假山,假山倒映在水中,再加上山间的绿草红花衬托,把校园装饰得更加美丽了。

篇13:初三中秋写景的优秀作文

纵观当前作文教学, 学生生活经验缺乏、观察能力薄弱、作文题材单一、写作内容空洞, “无话可说”、“无从说起”的写作现象显而易见, 尤其在写景作文中更为突出。针对小学中年级学生写景作文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笔者结合近两年执教第二学段的教学实践及参与《利用网络视频提高学生语文写作水平的策略研究》全国课题的研讨经验 (下面简称为“课题研讨”) , 认为小学中年级写景作文教学可利用视频指导辅助课堂, 逐步突破、提升。

一、引入视频, 激发写作兴趣

翻阅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四年级教材, 不难发现, 小学中年级的习作内容主要包括写人、记事、写景、状物、想象等几类。对于小学生来说, 写景作文是常见的文体。然而, 笔者在本校中年级学生中开展的一次关于“选择你最想写的习作类型”自由选题调查发现 (如图1) :小学阶段, 三、四年级学生均喜欢写人、记事类的文章, 三年级写人、记事类选择所占的比重为76.1%, 写景类为8.8%;四年级写人、记事类选择所占比重为60.7%, 写景类则为17.9%, 比三年级稍高9个百分点。从图1数据中可以看出, 不管是三年级还是四年级的学生, 写景类作文所占的比重远远低于写人、记事、其他类作文。可见, 小学中年级学生普遍不擅长或不乐意写写景一类作文。

学生不愿意挑选写景一类作文, 归根到底——兴趣仍未激发出来。特别是农村地方的学生, 生活天地不够宽广, 阅历不够丰富, 视野不够开阔, 自然感受不到教材描景语句的优美, 体会不到作者爱景深切的感受, 即便写出来的文章大多不是记流水账就是言之无物, 索然无味。要想改善这种问题现象, 教师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自2013 年9 月参与课题研讨以来, 笔者十分注重把视频这种新型教学资源引入习作指导课堂, 利用崭新的教学方式吸引学生。如在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习作“家乡的景物”指导课上, 笔者先后采取传统教学与视频指导两种授课形式进行对比实践。前者主要与学生进行谈话交流、范文指引, 全班46 篇习作有27 篇仿照范文按照四季变化顺序进行描写, 部分本地学生甚至写出“冬天下雪、堆雪球、打雪仗”等与珠三角冬季特征不相符的内容, 千篇一律。后者则把金斗湾水乡怡乐园、皇爵音乐喷池广场、坦洲山公园等本地标志性建筑景物拍录成视频引入课堂, 勾起学生熟悉的回忆, 打开话匣子, 进而引导学生把自己身边熟知的景物写下来。这样一来, 学生的学习兴趣迅速浓厚起来, 并能结合自己亲身体验过的回忆和感受展开写作。从后者学生完成习作的情况统计看来, 笔者惊喜地发现, 全班46 篇学生作文, 大部分作文篇幅由原来约300 字增加到400 字不等, 原来27 篇按四季顺序描写的作文减少至14 篇, 学生的写作兴趣明显提高, 写作效果略有改善。

由此可见, 兴趣是促进学生进行写作的动力源泉, 把视频引入习作指导课堂, 是培养学生乐于写作的良好催化剂。

二、活用视频, 优化写作技巧

写景作文在选材方面无非是蓝天白云、花草树木、高山流水、虫鱼鸟兽, 写作对象鲜明, 应该是比较容易写的文章。但学生面对这些美景却时常写不出美的感觉来。笔者认为, 灵活运用视频指导习作, 可以直接、清晰地帮助学生优化写作技巧, 提高写作能力。

(一) 按照一定顺序, 有序观察

按一定顺序进行细致观察, 是写好写景作文的重要前提, 分为按时间顺序或空间顺序来写, 采用定点写景或移步换景等方法。

一般来说, 传统的习作指导课能让学生基本掌握按时间或空间顺序对景物进行有序观察, 习作中可以经常看到“春、夏、秋、冬”、“早晨、中午、傍晚”、“从近处看……眺望远处……”等字眼。但是, 在指引学生掌握如何采用定点写景或移步换景的方法进行写景时, 新型的视频指导法略胜一筹。

在执教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习作“校园一角”中, 笔者在自己所任教班级分别采用传统教学与视频指导两种教学方式进行实验对比。在传统课堂教学中, 学生作文反映部分观察顺序杂乱、东拼西凑的问题, 即便有序观察, 文章总体也表现出过渡生硬的现象。为此, 笔者特意准备三个视频力争改善前面所出现的情况:一是站在学校正门定点拍摄教学楼及两旁升旗台、花坛的视频;一是从学校正门开始向教学楼、足球场、篮球场等进行移步换景的镜头汇编;二是杂乱景物的拼凑拍摄。实验课上, 笔者先后播放三个视频让学生对比感受“哪一个视频更吸引你, 为什么?”通过图像、声音的动态展示, 视觉、听觉的直观体验, “教师能够更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如何去观察, 并说出观察的顺序, 更有计划地帮助学生从无意注意观察转换到有意注意观察”[2], 就这样, 学生强烈感受到按一定顺序观察与描写的重要性, 并能较快区分定点观察与移步换景的异同。在此基础上, 教师借机指导学生如何使用鲜活的过渡语把观察到的景物接连起来形成一篇文章。翻阅对比实验后的学生作文, 笔者发现, 学生作文观察顺序杂乱的现象有所减少, 48 篇习作仅有3 篇仍需改进;移步换景时所写下的过渡语较为灵活了, 48 篇中有26 篇达到预设的理想要求。

(二) 紧抓景物特点, 主次分明

虽然每处景物描写都离不开山水、花草、小桥、溪流等, 但每处景物都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小学中年级学生的作文大部分出现景物特点不突出、“眉毛胡子一把抓”、叙事多于写景的现象, 写出来的文章空洞无物, 千篇一律, 无法感染读者。

针对这种情况, 笔者结合课题研讨实际, 尝试利用视频指导寻求转变。以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习作“秋天的图画”指导为例, 笔者搜集大雁南飞、水果成熟、稻谷丰收等素材制成视频资源, 通过播放视频, 引导学生打开话题“秋天来了, 你在视频中看到了什么?哪个镜头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 为什么?”接着明确写作不需要把所有看到的景物都写入文中, 如同观看视频, 只要抓住一两种景物的突出特点让读者留有深刻印象, 就是成功的。在这个过程中, 如有发现学生说话欠缺具体或情绪高涨要求再次观看时, 笔者会重复播放视频, 让学生再次感受, 加深印象, 激发说话的欲望, 进而达到“先会说, 后会写”的预期目标。

通过反复试验, 笔者记录了2013、2014 学年所任教班级从三年级到四年级以来写景习作训练的测试评价数据。从图2 折线图显示, 自开展视频指导写景习作以来, 学生一、二类作文呈逐渐上升趋势, 虽中间略有起伏, 但总体表现与实验起点相比呈持续增长走向;三、四类作文则出现人数缓慢递减现象, 总体沿下滑走向发展。

实验证明, 学生景物特点描写不突出、“眉毛胡子一把抓”等问题现象转变明显, 略有收效。可以说, 这离不开传统习作指导课堂的变革与新型视频指导写作的创新与坚持。

(三) 抒发个人情感, 注入活力

不同的人看不一 (2同类作7-3或文0分相) 同的景色, 心情和感觉都 (会一类27-各作文30分不相同。而小学三二、类四作文年级的学生大多数只懂得把自二类然作文界的景物像照相机三 (一类24-2样作文6分复) 制到他们的作文之中, 没 (有三类24-自作文26分己独特情感的流露四 (和类18-抒作文23分发) , 缺乏活力。四类作文 (18-23分

审阅学生习作 (<, 17我分) 们经常可以看到“我的家乡 (风<17景分) 优美, 四季如画。”、“家乡的景色真美呀!”、“我爱家乡的景色!”等抒发情感的语句, 情感生硬, 难以给人真实、感动。学生笔下的文字缺乏生命力, 源于课堂对亲身体验实际生活的限制和过去体验情感再现的忽视。这种情况下, 视频是课堂中展现实际生活与再现旧时回忆的重要媒介, 是活跃学生情感神经系统的良好刺激物。因此, 笔者平时注意用视频积累学生学习的点滴生活, 以便在课堂上可以发挥一丝作用。就如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习作“校园一角”指导中, 除了前面提及做法, 笔者还独立制作了一段关于学校木棉树及学生在树下玩耍的视频, 作为拓展训练引进课堂。课上, 熟悉的镜头为学生带来了木棉树枝干、叶子、花朵、小刺的景色展示, 还再现了学生往日在树下乘凉、玩耍、捡木棉花等情景, 学生情绪迅速高涨, 情感汹涌而至:“我们的学校虽然陈旧, 但是正门旁边的那一株木棉树, 却是我的最爱。”、“橙红色的木棉花共有五片花瓣, 我最喜欢捡起一朵一瓣一瓣地数, 一片、两片、三片、四片、五片。”、“木棉树的枝干上还冒出许许多多的刺儿, 远远看去, 就像起了一身鸡皮疙瘩, 十分有趣。”……

总的来说, 灵活发挥视频直观、具体的最大优势, 对于学生写景习作的启发有一定的帮助, 运用视频指导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尝试是有效的。

三、利用视频, 拓宽写作思维

学生掌握写作新思维是写好作文的重点。除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教会学生掌握一定的写作方法, 用心体验生活、表达生活外, 还要充分利用视频新资源, 拓宽学生的写作思维, 打开写作新思路。

怎样拓宽学生的写作思路?自四年级以来, 笔者主要以仿写、续写、拓展为切入点着手开展教学, 尝试创新。如播放一段桂林的水静、清、绿的直观视频, 让学生模仿作者描写一个全新的桂林的水的段落;植入一段家乡旧时的景色片段, 要求学生对比旧时与今日的景色异同, 与旧时家乡的景色描写相结合, 续写现时家乡的景色, 合二为一;引入一段外国农家风光视频, 开阔学生对于国内、国外不同景色的认识视野, 拓宽学生的认识……0510152025三1三2三3四1四2四3写人记事写景其他

经过一个多学期培养训练, 笔者的实验班在与同年级常2025规班 (四年级重新分班 (一, 优秀类作各) 文班作测试文1:水家平乡的相景物当) 的比照测15试中, 作文水平略有提 (二升良好类作。) 文如下测试面2:图_ (三__3_年级__的下_变扇了册) 形对比可以10清楚得知, 实验班一、 (三二达标类作类) 文作文测试所3:写一处自然景观占 (三百年级分下比册) 分别比常规5班略多1.11%、3.49%; (待四类三达作、文标) 四类作文 (四所年级占上册百) 分比分别比0常测规试1班测略试2少测试33.测58试4%、1.02%, 即实测试验4:校园一角班 (四作年级文下册写) 作水平比常规班稍高。由此得出, 实验班利用视频拓宽学生写作思维的尝试运用是值得肯定的。

四、结束语

在小学中年级写景作文教学中灵活运用视频引导, 能使课堂教学变得直观、具体、形象、生动, 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在新型教学方法中激发写作兴趣, 优化写作技巧, 不断总结经验, 为写景作文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我们应结合教学实际, 多在传统教学模式上改革创新, 多尝试探究新型教学方法, 以增强教学的主动性、实效性。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篇14:“砌”好写景作文的四块“砖”

孙静,大学本科学历,1999年至今任教于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雅荷塘小学,兼任广州市少年宫文学培训中心教师,学校语文科组骨干教师,区教育发展中心小学语文科中心教研组成员。曾在《小学生周报》、《岭南少年报》、《考试》、金羊网、人教网等报刊及网络上发表近百篇教育教学文章;指导学生参加各级各类文学比赛曾获国家、市级、区级奖励,40多篇学生作品发表于《青少年日记》、《小学生周报》、《小学生作文辅导》等报刊。

第一块“砖”:细致观察,抓住特点

特点,说白了就是“你有而别人没有的,那就是你的特点”,也就是说,找特点就得找和别人不一样的地方。举个例子吧,像南方的木棉树,它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有叶无花,有花无叶”。一开春,木棉的叶子就开始脱落了,几天工夫,树上的叶子掉得干干净净的,整棵树看上去光秃秃的,下过几场春雨,光秃秃的树枝上陆陆续续鼓出了好些小花苞来,等满树的木棉花盛开时,放眼望去,那简直就是一棵“火树”。木棉树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它的树皮,上面密密麻麻地布满了大小不一的疙瘩,看上去像是穿上了铠甲一般。你瞧,抓住了木棉树的特点来写,文章就会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第二块“砖”:按照顺序,表述清楚

怎样才能让自己的文章读起来感觉顺畅、舒服呢?关键就在于言而有序。具体说来,就是要选择好叙述的起点,是开门见山地直接开始描写景物呢,还是先对描写对象的来历、背景进行介绍等等,要根据描写对象和表达需要的不同,确定好叙述与描写的出发点,然后按一定的顺序进行表达。平时我们的描写顺序最常用的有两种:第一,按方位的顺序写,如由远及近,由外到内,由上往下,则前到后等等;第二,按整体和局部的关系写,如先写全景再描述局部再写全景。当然,在写景物时,除了按空间顺序进行描画,也可以用上时间顺序,《美丽的小兴安岭》(人教版第五册)便是一篇典型的例文,它就是按春、夏、秋、冬的顺序展开对小兴安岭迷人景色的描写,让读者在不长的篇幅里面领略了小兴安岭四季的美丽。如果你对某处景物四季的特点都非常熟悉的话,不妨试试看,写出来的作文肯定别有一番风味呢。

第三块“砖”:真情流露,情景交融

“我站在小池塘里,和别的小伙伴聊天时,忽然,一阵清风吹过,我便和伙伴们一起翩翩起舞。风停了,我们也停止了舞蹈,我低着头,看着欢快的小鱼、跳来跳去的青蛙、还有波纹的水面……”这是模仿《荷花》(人教版第六册)写的一段想象文,儿童的顽皮与趣稚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读了这段文字,我们不难体会到,小作者是那样喜爱荷花,甚至把自己想象成池中的一朵,让自己尽情去体验荷花的美丽与快乐。

感情来不得半点假,如果自己不喜欢却硬生生地去写,写出的东西肯定是干巴巴的。在写景的作文里,如果仅仅感叹一句“这里景色真是太美了”,会让人觉得作者的感情是被迫着从牙缝里“挤”出来的,而不是从内心情不自禁地流露出来的。想解决这个问题也不难,我们可以巧妙地将自己的感情融入对景物的描写中。只有对景物熟悉、喜爱,我们才会细致地去观察,从而才能将景物的特点具体地描画出来。

第四块“砖”:丰富想象,恰当修辞

在描写景物时,要发挥由此及彼、丰富合理的联想及想象,借以把自己的情感融化进去,使景物描写更有深度,使文章中心思想得到升华。

说到想象,要注意两点,一是要大胆,二是要合理。《翠鸟》(人教版第六册)一文中“背上的羽毛像浅绿色的外衣。腹部的羽毛像赤褐色的衬衫。”作者将翠鸟背上和腹部的羽毛分别比喻成外衣和衬衫,多么形象,而且非常符合我们惯常衣着的习惯,这样的想象就很大胆且合理。

再说修辞,大家最常用的要数比喻和拟人了。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能把简单的东西,具体化、抽象的东西形象化,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没有思想感惰的生物当作有思想感情的人来写,能使文章形象具体、生动活泼,语言富有魅力。修辞不但增加了文字的美感,同时也是读者了解作者内心思想的一座便利的桥梁。通过比喻,把简单的东西具体化,抽象的东西形象化。比如将“马路上一串串明亮的车灯”比喻成“闪闪发光的长河”,就形象地写出了繁华马路上车辆川流不息的景致。拟人,就是把没有思想感情的事物当作有思想感情的人来写。例如“小鱼在脚下游过,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这是多么富有诗情画意的句子呀,让人不禁怦然心动。

最后要提醒大家都就是,修辞要尽可能避免俗套,要有新意。例如一说到风中的叶子,大家就想到翩翩起舞,其实,我们把它写成“欢快地拍着巴掌”不也挺有趣的吗?

•习作要求•

翻开你的相册,里面一定珍藏着许多让你津津乐道的景物相片吧,为什么不把你的快乐和伙伴们一起分享呢。你可以按照一定的顺序来介绍一下这些景物,讲清楚景物的特点,充分表达自己对此处景物的感情,写的时候,要注意展开丰富且合理的想象。题目自拟,400字以上。

•范文点评•

中山纪念堂

□余嘉颖

今天,我和爸爸、妈妈去参观中山纪念堂。①

中山纪念堂坐落在越秀山山脚。中山纪念堂前面耸立着三道屋宇式三孔大拱门,上面刻着“中山纪念堂”,这就是中山纪念堂的大门楼。穿过大门楼,是一块绿草茵茵的宽阔的大广场,广场中有孙中山的雕像,他笔直地站在用白色大理石做的台子上,他的左手叉着腰,右手拿着拐杖,眼神里充满了希望,希望我们的中国更加繁荣富强。②

中山纪念堂的主体建筑物,从正面看去,像一个“山”字,有八根红色的柱子,每根柱子上都有一个“羊”字;蓝色屋檐上的兽脊和屋檐下的铃铛、雷公瓶体现出了中国建筑的特色。③

我们往里走,一个富丽堂皇的礼堂便呈现在眼前。礼堂非常大,可以容纳下五千多人。令人称奇的是,如此宽敞明亮的礼堂大厅里居然没有一根柱子!舞台上立着一块汉白玉石碑,上面刻有孙中山的头像和总理遗嘱。

纪念堂周围有很多树木:古白兰树、细叶榕、芒果、葵树……最令人啧啧称奇的,要数那棵“木棉王”,它今年已经三百二十五岁了!远远看去,好似一位张开双臂和蔼的老人,好像欢迎各地的游客来中山纪念堂参观。④

这就是雄伟的中山纪念堂,这就是广州的中山纪念堂。⑤

①开篇点题,利落明朗。

②观察得非常细致,能从雕像的姿势及眼神中合理想象中山先生的希望,原本没有生命的雕像因为有了小作者的合理想象,一下子“活”了起来。

③将景物的颜色、形状、装饰等特点观察得非常细致。

④把三百多岁的“木棉王”比喻成和蔼的老人以及将“木棉王”树形的特点想象成“张开双臂欢迎各地游客”,形容贴切。

⑤直抒胸臆,将自己对家乡的热爱自豪地表达出来。

点评:

通篇读下来,这篇文章让人感觉非常流畅,秘密就在于小作者能按照参观的顺序来介绍景物,读完以后,一条清晰的线路图仿佛就展现在了读者的脑海里。小作者能大胆且合理地发挥想象,将自己对家乡的热爱之情融入字里行间。写景的作文最关键就是要抓住景物的特点来观察、来进行描写。小作者通过细致地观察,抓住了景物的特点来展开描写与想象,这是本文的最大亮点。

指导老师:孙 静

•佳作引路•

黄山云海

□丘文迪

我们从黄山脚下乘坐缆车上山。

缆车在高空中行走,下面的山又那么陡峭,别说我们小孩,连同行的大人都有点怕了。过一会儿,只见缆车冲破了厚厚的云层,直冲云霄,我回过头一看,只见下面浓雾弥漫,白茫茫的一片,峻峭的山崖若隐若现,哇,山谷好深哟,我不禁打了个寒战。

“这是黄山难得一见的云海!”导游兴奋地说,“黄山一年中出现云海的机率只有百分之三十,你们太幸运了。”听导游这么一说,我不由得认真地观察起云海来。

云海,它如雪、如烟、如尘、如雾、如诗、如画……你瞧,那边有几个“小朋友”在“雪”里奔跑,另一边,几个大小不一的“雪人”正咧着嘴笑呢。忽然,一阵风刮来,窗外的云海卷起了“千堆雪”,“小朋友们”“跑”回了家,大大小小的“雪人”不见了……过了一阵子,“千堆雪”渐渐分散开去,高山脱下厚厚的棉衣,换上了轻柔的薄纱。意境山路上,一朵朵黄的、红的、白的花儿纷纷露出了笑脸,仿佛在迎接着飘过的云朵。高峻的山体、五彩的花儿、变幻飘动的云朵……这一切,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立体山水画。

点评:

小作者抓住黄山云海“变幻无常”的特点,大胆想像,将云海赋予了童话式的意境,字里行间无不流露着小作者对大自然这位神奇艺术家的赞美之情。这篇文章在描写景物方面,并没有突出“顺序”,但是细细想想,其实也是有“顺序”的——风起云涌,云海不断地变换着,小作者将“顺序”巧妙地隐藏起来,反而让人咀嚼出了一种可爱精致的散文的味道。

指导老师:孙 静

•阅读体验•

露珠赞

我喜欢露珠,我赞美它。

每年夏秋之际,我喜欢早起在野外散步。此时残月如钩,晨星闪烁,绿柳和庄稼低语,晨风吹来,格外清爽。

星光慢慢退去,火红的太阳撩开它的面纱。在万道霞光中呈现了一个美妙的、崭新的世界。看!那无边的绿叶上 闪动着无数晶莹的珍珠一颗两颗 千颗 啊 像夜空璀璨的繁星 像碧波上撒满了的宝石 又像千百万闪光的眼睛 啊 露珠这就是极普通而又为人们所喜爱的露珠

露珠的身体很小,生命也很短暂,但它却是不平凡的。当夜幕笼罩的时候,它像慈母的乳汁哺育婴儿一样地滋润着禾苗;每当黎明到来的时候,它又最早睁开那不知疲倦的眼睛;它白天隐身于空气中,夜晚无声地在黑暗中工作。它不像暴风那样挟风雷闪电以炫耀它的威力,更不像冰雹那样对一切残酷无情。它默默地工作,又默默地逝去。它把短暂的一生,献给人类,而对禾苗却从来无所苛求。它多么像辛勤的园丁,培育着祖国的花朵;多么像我们敬爱的老师,伏案在灯下夜以继日地工作,把毕生的心血滴滴洒在孩子们的心田上。

我爱露珠,它比珍珠更珍贵,比宝石更晶莹,比群星更璀璨。我赞美它,露珠精神将永远在我心头闪动。

阅读《露珠赞》这篇文章后,回答下列问题:

1、请将下面错误的音节划掉。

清爽(shuǎngsuǎng)滋(zīzhī)

短暂(zàn zhàn )呈(chéngchěng)

2、按要求填写词语。

反义词:崭新()短暂()

近义词:普通()炫耀()

3、在第3自然段的空白处加上标点。

4、按要求在原文中找出排比句、拟人句和比喻句,分别用“____”、“~~~~”和“==”划出来。

5、按要求改写下面的句子。

火红的太阳撩开了它的面纱。

改成“把”字句:

改成“被”字句:

6、选择合适的关联词语填空。

不但……而且…… 虽然……但是…… 只有……才……只要……就……

(1)()露珠身形很小,生命也很短暂,()它却是不平凡的。

(2)()露珠的生命还没有逝去,()会无声地在黑暗中工作。

篇15:有关夜景的初三写景作文

天际,夜的颜色如泼墨般将天空染黑。秋季的天空总是高邈的,即使是夜,即使有云。它神秘而又奇幻,高高凌驾于穹顶之巅,给人以敬畏之感又无比安心。半弯明月悬于其上,那小小的光圈给笼罩万物的黑点缀上一抹柔情与俏皮,在空中长明不眠,和着这夜幕共同谱写一支赞美诗。几颗星星在四周欢舞,为这黑夜天空之上的一部罗曼蒂克史诗添上一笔最搭调的竖弯钩。

远处,几棵垂柳在晚风中摇摆。月亮仿佛躲在它茂盛的枝条中,风影绰约。柳条垂得很低,与旁边的树木连成排,被月光映在地上,竟有种“水中藻荇交横”之态。在这对面,则是平坦开阔的操场。教学楼的灯光照在地上,流离四溢。那一束光射在旗杆顶端,为国旗更平添了几分庄严,即使无风,更胜风吹拂时的壮阔。

而操场之上,是正在排练队形的同学们,大家的动作整齐划一、口号声洪亮。在这寂静的夜晚,这声音、场景犹如辉煌史诗的开场,宣示着新的篇章已经开启。

校园夜景,有它独特的美。是平时的匆忙与无心,让我们忽略了这份美好。赏着这样一份美景,渐渐地,我已忘记了晚风的凉意,沉醉其中。

篇16:初三写景类的优秀作文

家乡是一个美丽的地方,它小,但很温暖,温暖的人,温暖的景,温暖的事,还有那温暖家乡的月光。

小时候,总喜欢在外面玩耍,几个小伙伴从中午一直玩到晚上,妈妈叫也不回家,只像个小疯子,在外面疯玩,好像怎么也不知道疲倦一样,到了晚上,天上就会出现圆圆的圆盘,有时也会是个带有残缺美的月牙,小时候不知道那是什么,只是知道,它总会在夜晚给我们在外玩耍的孩子照亮前方,回到家里,便会问妈妈:“妈妈,天上那个发亮还会变的东西是什么。”她笑着和我说:“傻孩子,那是月亮。”那是我第一次知道它的名字“月亮”,才知道它周围发出的光芒叫“月光”。现在时常想起,才知道,原来早在那时,它便有了一个不可剥夺,不可动摇的地位。

逐渐长大,不再像小时候那样贪玩,整天整夜的去外面疯跑,我变得成熟起来,脱掉了往日的稚气,父母脸上的皱纹逐渐增多,无不意味着我也在逐渐长大,周围的一切都在发生着改变,可唯一没变的,就是那家乡的月光。慢慢长大,压力逐渐增加,有许多话却不好意思也不方便与父母亲诉说,这时便享受起了这份独属于自己一个人的孤独感,只有那天上的明亮的月光可以陪伴着我,有时看着它会望得出神,望着它发呆,有时会向它倾诉心中的秘密,不知不觉间,似乎只有它可以照亮我心中原野,用它那温暖的光,给予我无尽的光明。

过节时,它便变成了整圆,陪伴着我和家人度过了无数个团圆的日子,它象征着团圆,也象征着变化,过了十五这一天,它会逐渐残缺,每个家庭中也会有人离开外出奔波,可每当到了这时候,它会成圆,每个家庭也会团圆,预示着不管多远,总有一天也总会团圆。

后来,也离开过家乡,到了晚上还是会不由自主地抬起头望着月亮,可是却没有了家乡月光的温暖,只是多了一分清冷,或许是因为人在异地,连月光也没有了家乡的感觉吧。

篇17:写景孤独的作文600字初三

在辛亥革命之后,中国形成了南北对立的形势,南有孙中山,紧随的是革命义军;而北有掌握着北洋重兵的袁世凯,两者势不两立,国情十分紧张。

1911月,袁世凯秘密约见英国公使朱尔典,让他以“中立者”的身份出面,向湖北军政府提出南北和谈的建议。为了国家与安危,为了民族的兴亡,湖北革命者最终答应。12月18日,南北两股势力在上海的英租界南京路市政厅进行和谈。但袁世凯表面上和谈,其实心里却一直在盘算着他的小计谋,意欲夺取国民政府大总统的位置。

其实早在18,袁世凯就一直打着他的小算盘。当时年轻的光绪皇帝接受了维新变法思想,曾多次与维新派代表交流,意欲改革中国,推行君主立宪,这与一直保守皇权的慈禧太后势力发生了冲突。为了巩固自己的势力,光绪帝与西太后双方都拉拢袁世凯,袁世凯一直周旋于光绪帝与西太后之间。在维新变法运动初期,袁世凯曾积极表现推动变法的热忱,他派徐世昌到北京与维新派密切联系,因此骗取了维新志士和光绪皇帝对他的信任。9月8日,谭嗣同前往法华寺袁世凯的寓所,劝说袁世凯发动兵变,诛杀荣禄,然后发兵围困颐和园,迫使慈禧太后交权,袁世凯满口答应。谁知袁世凯又向荣禄告密,托出维新派兵变围园的密谋,导致慈禧太后于9月21日早晨发动了戊戌政变,将光绪帝囚禁于中南海瀛台,并假借光绪帝的名义,下令废除在变法期间颁布的几乎一切新政法令与措施,致使历时103天的戊戌变法失败。

和谈中,由于袁世凯的各方努力,南北双方约定,只要袁世凯逼迫清帝退位,即推他为民国大总统。在这期间,袁世凯继续施展伎俩,一方面到处散播“非袁不能挽救局势”的舆论,一方面有勾结英、美、俄公使向清政府施加压力,催促起用袁世凯,逼迫清廷退位。1912年2月13日,在清帝退位第2天,袁世凯正式声明“赞成共和”,孙中山向临时参议院辞临时大总统职,终于袁世凯窃得大总统的位置。

哪里知道,袁世凯的内心是十分嚣张的,他当上大总统心里并不是为了老百姓,而只是为了自己的私心。他最后一次耍的小聪明就是,不顾国人的反对逆天而行,再次做了皇帝,但他的小聪明也是孤独的,他没能经得住革命者的声讨,只能在83天后孤独的死去。

篇18:初三中秋写景的优秀作文

摄物组景

景是物构成的, 物是景的主体。当景色展现在我们眼前时, 我们要想恰如其分地选景, 用摄物法很有必要。此法在美术上叫构图, 在摄影上叫摄物。也就是我们要把眼前的一幅景或一幅景的某个局部锁定。在锁定的景中, 以物为主, 找出此景中的物。找出景中物也就抓住了景中的主要元素, 就廓清了此景与彼景的区别, 学生就有景可写。景中物也不能随意堆砌, 一幅美景的景中物之间的位置、布局都是协调搭配的。物与物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 有主次、有重点地排列、组合, 从而初步勾勒了景之骨。简单的摄物, 不仅为学生提供了景之源, 也引导学生走上了通向审美大门的台阶。

审质探美

景中物是撑起景的主体框架, 而想要表现景之美, 就要审视物的质感, 探究物的美感, 有形有色的物才能构成美景。探究物之美, 就要抓住物的外在美与内在美。外在美包括物的形状、颜色、态势以及质感, 这需要多种感官共同参与。内在美其实就是把人的思想、感情、精神渗透在物中。比如, 冬天的白杨树枝, 没有春天时的妩媚, 夏天时的繁茂, 却有直指天空、努力向上的神韵。指导学生抓住物之特质、景之美感, 学生才能写出景的特点。写景作文, 难在挖掘景之美, 因而探美是必要的。

积累绘美

在物与美的支配下, 绘美是很重要的。干瘪的词语, 呆板的语句, 只能描绘出一幅灰色的图画, 这就要求我们要注重积累。积累分平时的积累和有目的的积累。对平时学习过程中积累的佳词妙句, 要要求学生加以分类, 如分为写花、写草、写建筑物等。当要写作时, 教师在课前要布置有目的的积累, 让学生整理、积累与作文中景物相关的词语、句子。然后, 在课堂上进行讨论、运用。

如, 我在指导学生写题目为《家乡的田野》的作文时, 先让学生进行了有目的的积累, 然后在课堂上加以指导。学生就小草一物, 写得活灵活现。如, 在春风的吹拂下, 小草打了个哈欠, 直起了腰, 钻出了地面;小草撩开了土地妈妈的臂膀, 伸出了头……。平凡的小草, 在学生笔下犹如一个小孩, 健康、活泼, 让人喜爱。可见, 给景中物置形、设色、拟态是写景的关键。

整体把握

有形有色的物构成一个景色后, 还需要进行整体布局, 把物与物之间的那种协调性表现出来。这就需要理清景中物的主次、位置和相互的联系, 充分发挥想象力, 纵横联系, 合理搭配, 表现一种和谐之美。联系与搭配的过程中, 学生就会把个人的情感渗透进去, 从而勾画出一幅精美的图画, 使读者也会为之一动。

篇19:写景作文的“沙盘游戏教学法”

关键词: 沙盘 写景作文 教学

张志公先生曾经说过,语言教学是普通教育中的“老大难”,而作文教学又是语言教学的“老大难”。作为作文“打底”阶段的写景作文,其在作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和艰巨性是勿庸质疑的。看图作文是常见的写景作文教学手段之一,對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有一定的作用。但这一传统的写景作文教学手段,也存在观察视角单一、个性体验差、难以激发兴趣等诸多不足。

沙盘游戏,它以或干或湿的沙子,装在多种规格的盘子里组成沙盘,辅以成千上万种人物、小桥、器具等现实和想象中的立体造型做为沙具,让体验者或个人创作、或团队协作,表达各种生活、心理层面的原型和象征意义。沙盘游戏作为一项内心世界的呈现、疏导方式,已快速成为现代学校的建设标准。目前,大多数学校均配备有一套或多套沙盘,由于游戏氛围宽松有趣、形式多元多样,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

沙盘游戏所具有的立体、形象、可变、趣味性、个性化、体验性强等特点,是否可以弥补看图作文等传统写景作文教学手段“亲和力”不足、体验性较差等缺陷呢?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实践,笔者尝试着将沙盘引入写景作文教学之中,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一、巧借沙盘特点,让写景作文更容易

语文课标指出,“作文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沙盘本身所具有的特点,为作文时贴近学生实际、增强个体体验,提供了很好的“桥梁”作用。

1.利用沙盘的特殊性,降低作文门槛。

首先,利用沙具的立体造型,使观察更深入。如一个建筑物沙具,可引导学生通过俯视、平视、仰视等,全方位、多角度、逐一进行仔细观察、比较,揣摩其造型特点;如一个沙盘场景组合,各沙具之间的造型、大小、高低等,都能一目了然。教学时,可把沙盘摆在桌上,同组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按方位顺序进行充分的观察、描述。其次利用沙具的不同质感,使体验更丰富。沙具就是“缩微版”的实物(或想像物),每个沙具都有不同的质感,要鼓励学生通过触摸、按压沙具来增强感受。比如,粗糙的石凳,光滑的墙面,柔软的草地,学生很容易通过触摸获得更多的体验。第三,利用沙具的个性化选择,激发学生兴趣。以往的写景作文教学,由于每个学生个性差异和生活体验不同,如采取同样的一张图来进行看图作文教学,很难激起全体学生的兴趣。而沙盘游戏中成千上万的沙具,学生完全可依据生活经验和个人喜好,较为“随心所欲”地挑选,自由创作出“真实”的场景,为后续的写景作文教学提供了几乎“无所不能”的创作空间,降低了写景作文教学的门槛。

2.利用沙盘的合作性,实现自我完善。

学生作文写得好不好,表面上看似写作水平问题,实际上,往往是“美学”能力和生活经验的缺失。这也是作文教学低效、无效的主要原因之一。而学生在利用沙盘进行写景作文辅助创作时,这些“毛病”往往就会暴露出来。如,有的沙盘中摆的沙具太少,没有构成完整的场景;有的沙具与沙具之间太过局促,空间布局不合理;有的沙具摆放缺乏主题性,把不同主题的沙具生硬地拼凑在一起。这时,老师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创作的形式,小组合作,需要个人生活体验之间的融合。如要求小组成员以《我喜欢的学校》为主题进行创作,最后,推选或随机选择小组成员代表上台讲演、描述。这个过程中,小组成员之间,就必须围绕着“创作什么样的学校,选择什么样的沙具,沙具之间空间布局如何”等,进行紧密、充分地合作、讨论,哪个沙具与主题不符,需要剔除,沙具与沙具之间布局不合理,如何调整,等等。这个表面上看似简单的游戏,其实与“围绕中心、合理布局、取舍有度”的作文策略不谋而合,一个沙盘作品的合作创作完成,以及之后的语言组织描述过程,学生也经历了一次从生活体验到作文能力相互学习、自我完善的过程。

二、发挥沙盘优势,让作文更鲜活

1.读写结合,让作文有味。

读写结合,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主要途径,也是传统语文教学的精华。如教学《颐和园》一课后进行 “读写结合”作文教学,教师提出了创作主题:《公园》,每组学生围绕这一主题开始创作。有些小组选择了亭子、摇椅、树木、喷泉等,进行普通公园的创作;有的选择了灯塔、帆船、沙滩等进行海洋公园的创作;有的选择了过山车、旋转木马、滑梯等进行儿童公园的创作。摆完沙盘后,教师要求同学结合《颐和园》一课的游览、移步换景的写作方法,小组成员间互相说一说,老师选择不同主题类型的小组,将沙盘实物投影,让小组派代表上台,运用“移步换景”的写法介绍自己创作的公园。学生拿着激光笔,当起小导游,带领大家一起畅游独具特色的主题公园,有模有样,有趣有味。对写景作文只有紧紧抓住景物的时空特征,才能写出流动的美,动态的美,才能有更深刻的认识。

2.情感迁移,让作文有情。

文章是情感的载体,写景作文要写好,要通过创设情境,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利用沙盘进行作文辅助教学时,要根据小学生情感容易受具体事物支配的特点,选择合适的主题。比如,中秋节、春节前,教师要求学生以“我的家”为题,进行个人迷你沙盘的创作。有的同学设计了这样一个场景:木栅栏围起来的小院,平房。院子里摆上石桌、石凳,几个年龄不同的男女老少围桌而坐,桌子旁边还卧着一只小花猫,这是典型的农村家庭场景。一名来自农村的孩子,他几乎利用沙盘“重建”了自己的家。孩子上台解说时,老师要求把“我”摆进去,让自己与景物融为一体,说出自己内心的感受。“我的家,在遥远的乡下,每次想家的时候,我的脑中就会出现这样的场景:黄昏时分,一家人都回来了。大家围坐在院子里的石桌旁,爸爸是个老茶迷,每天从田里回来,他最喜欢泡壶茶,美滋滋地喝上一壶。妈妈总是喜欢坐在夕阳下埋头打毛线,为我们准备冬衣。我赶在夕阳下山前趴在石桌上做作业,家里的小花猫,总是懒懒地躺在我的脚边,轻轻地,轻轻地打起呼噜……”,孩子述说着他的家,他的脸上,挂着不一样的神采,幸福、甜蜜、温暖,夹着少许想家的酸涩。

三、巧借沙盘变化,让写景作文更丰富

沙盘除了海量的沙具,可作出极其丰富的组合,其用法也灵活多变,在教学辅助中如运用得法,可以使写景作文教学如虎添翼。

1. 巧用加减法,让场景动起来。

根据需要做好沙具的加减法,可以使写景作文从静态走向动态,也可以起到和“多图看图作文”一样甚至更好的效果。比如以《城市的早晨》为题。首先,用沙具创作出城市的基本造型,引导学生观察、描述。然后,再按照时间的变化来动态增减沙具。“清晨,街上行人稀少,昏黄的路灯下,几位清洁工阿姨正在埋头扫地、清理着垃圾。渐渐地,街上的人和车多了起来,他们从街旁的各栋楼房,各条小巷里涌出,步行的,骑车的,开车的,刚刚还冷清的马路,一下了被塞满了……”。这种一个场景不同时间的变换,通过沙具的加减法,变得更加生动形象,学生很容易就明白空间、时间和场景变化之间的关系。除了加减法,还可以根据需要,采取移动法、拼凑法等。

2.巧用还原法,让场景更丰满。

学生通过按主题选择、摆放沙具,再由老师进行系统的引导点拨,其作文水平会有一定的提升。但要想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还需要通过还原法,来获得更多元、更丰满的写作效果。比如,学生利用沙具的摆放,写出一篇《秋天》的好作文。老师可让他把文章大声念出来,或者投影出来,让其他同学同时进行二次创作“还原”。还原者要从文中体会出场景设计、沙具选择、空间布局,不仅体会到了不一样的乐趣,而且也独立完成了堪称神奇的二次创作。原作者可以在还原者的摆放异同中,发现自己习作中的另一番场景,通过原创、二次创作以及文、景的多重反复比较、品读,还可以发现自己作文描写时出现的错误。

写景作文教学中引入沙盘辅助,有助于增加写作的直观性、体验性和趣味性,但也要适度、适时,毕竟沙具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引导不慎,也会让孩子陷入选择的陷阱之中。

参考文献:

[1] 张志公.《传统语文教育初探》.上海教育, 1962

[2] 钱理群、孙绍振、王富仁.《解读语文》.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

[3]龙宝新.《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上一篇:关爱农工子女暑假三下乡社会实践报告大纲下一篇:混血豺王小说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