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不回家

2024-05-20

中秋不回家(精选7篇)

篇1:中秋不回家

散文回家过中秋

明天传统的中秋佳节,能在这个时候休息回家,感觉真的很兴奋。下午的阳光依旧是那么刺眼,干燥的空气中漂浮着灰尘让人有些晕眩。空中的云朵也在不经意间聚到了一起……回家的心依旧是如此迫切,收拾好行李,收拾那颗回家的心,收拾好一切。伴随着悠扬的音乐和心脏跳动的旋律,踏着轻快的步伐,向着那个梦想的境地前行。没有任何东西能阻碍我此刻前进的脚步,激动的心难以言喻…… 一直都是精神饱满,一直都是无法入睡。尽管昨夜一宿未眠,但高涨的.心情却如同攒动的火苗,燃烧着我的心房。车窗外的风景一闪而过,但我还是情不自禁的喜欢注视那段恒古不变的景色。虽然并不是风光旖旎。因为我知道,那是在向我阐明,家的位置就在前方,而且很快即将到来。

曾经的我对于中秋没有太多的憧憬,自从来到这之后才发现,原来每一个能和家人团聚的节日都是如此的美妙,如此幸福。不知道明年的中秋还能否如此幸运,还能否在家中度过,还能否在这一时刻见到我那些先儿时的玩伴。蓦然回首,往事依旧,青春一去不复返。不觉间,我们都在成长。不觉间,我将度过自己的第23个中秋。不觉间的回首,才发现很多东西过去了就再也回不去了。为何那些逝去的美好只能靠回忆去拾起?为何那些美好的一切就不能循环往复的经历?为何从生命降生到结束都必须像直线一样前行,无法回头?为何?为何?……

家的景象渐渐呈现在我的视野中,从模糊的回忆到若隐若现如海市蜃楼般的景色,再到完整的建筑映入眼眸,视觉上一点点被拉近,真的好想能够永远留在家里,永远瞻望这宏伟的景象。

何时才能归来?何时才会不再迷茫?何时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一切?又何时才能真正在我的家乡找到属于我的一片天呢?……

期待明天的中秋,期待月圆的那一刻,期待今后的一切都是美好的,就像脑海中想象的一样……

篇2:中秋不回家

中秋节同时又叫做“月夕”,“八月节”,原因是因为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在这样难得的夜晚,人们仰望着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而然的就会期盼着和家人团聚。而远在他乡的游子也会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被称为“团圆节”。

然而近日笔者发现,身边很多的人因为中秋放假而欣喜。欣喜着团聚。然而欣喜团聚的却并非是亲情,而是爱情。似乎一下子中国的所有节日都是为了爱情而设定的。

从中秋节出现之时便有大量的文人描述望月思乡的诗词,难道到了我们这一代就失去了王建笔下“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的乡愁了?难道到了我们这一代就失去了杜甫笔下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的思乡之情了?难道到了我们这一代亲情已经失去了意义?难道我们的生命里爱情已经占了绝对重要的位置?可是为什么每次在爱情受到伤害的时候首先想到的就是温暖的家呢?

中秋,一个亲情浓郁的佳节。释放亲情、感受亲情、增进亲情,亲情是主旋律。然而在现实生活里在这难得的节日里,男生在筹备着去哪里和心爱的女生浪漫。女生在等候中心中白马王子的惊喜。他们都忘了家里等待着白了头发的父母,他们都忘了等待的父母为他们准备的惊喜。或许,那些亲手做的月饼并不如买的好看、好吃。

他们忘了,忘了中秋的涵义。他们忘了,忘了父母的期许。或许,他们还在为了怎样敷衍父母不回家而烦恼。或许,他们还在为了浪漫的爱情想着问父母要钱的借口。他们忘了,忘了真正的中秋是和家有关的。

爱情的浓情蜜意让你们忘了家,爱情的撕心裂肺让你们想起了家。你们可否在真正与家有关的日子里完全的惦记着家?你们可否在与家有关的日子里完全的融入着家?毕竟,完全与家有关的日子并不多。虽然,那是孕育你一生的港湾。

与爱情有关的日子真的有很多。情人节、白色情人节、紫色情人节、七夕,包括圣诞这些节日都已经成了爱情的专属。或许,你们在甜蜜的每一天都是与爱情有关的`。那么,在幸福的时刻你们可否关心一下家人?你们可否让与家的日子让父母幸福的微笑?

篇3:中秋不回家

一、“书包不回家”减负措施的提出

“书包不回家”,顾名思义就是不把书包带回家。 “书包不回家”不是没有作业,而是作业内容更加丰富多彩,作业形式更加灵活多样,书面作业当天在学校完成。每天孩子们把书本、文具整理好放在课桌抽屉里,轻轻松松来上学,快快乐乐回家去。没有繁重的课业负担,没有沉重的书包负担,孩子们腰杆直起来了,心理负担卸下来了,尽情享受童年的乐趣。

“书包不回家”毕竟是为学生减负、推进素质教育的全新尝试,因此学生家长和部分教师担心影响孩子成绩。为了充分论证“书包不回家”的可行性,学校先后组织召开了班子会、骨干教师座谈会、党员座谈会、学科教师座谈会、全体教师座谈会、家长代表座谈会和全体家长动员会,打消了老师和家长们的顾虑,进而得到了理解和支持。

2009年春季开学,焦作市实验小学为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把“减负”落到实处,向全校学生发出了“书包不回家”的倡议,要求孩子们星期一把课本文具带到学校,星期五放学再把课本文具带回家,平时提倡“小书包”、“轻书包”回家,或“书包不回家”。孩子们欢呼雀跃,踊跃响应。倡议当天,学生大多把课本、文具放进书桌,留到了学校,把空荡荡的书包放到家里。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后,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譬如读书、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帮妈妈做家务、做手工、搞发明、锻炼身体, 甚至可以捉泥鳅、爬树、玩泥巴等。孩子们可以尽情地奔跑在足球场上,可以有充足的时间制作小桔灯、 不倒翁和指南针,可以徜徉在书的海洋里,可以自由地发展特长。实施“书包不回家”以后,考虑到个别班级里学困生的差异,每班发放了五个书包回家卡,个别学困生如果在校完不成学习任务,可以把书包背回家,由家长协助辅导。除此之外,学生均能做到“书包不回家”。

二、“书包不回家”,高效课堂质量做保障

“书包不回家”需要高效课堂质量作保障,其先决条件是高效的课堂教学。为此,学校提出“书包不回家,消灭不及格”、“书包不回家,质量不下滑”的目标,从改革教学模式、提升教师素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入手,并采取以下一系列措施。

1.实施“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模式

要求教师吃透教材,精心备课,设计好当堂作业,尽量做到“堂清”。对当堂完不成学习任务的学生,科任老师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对其重点指导,争取 “日清”。对于“堂清”、“日清”仍完不成学习任务的学生,当天可以把相关资料带回家,由家长帮助孩子完成学习任务。在校长、骨干教师的带领下,进行“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示范课、过关课,为“堂清”、“日清”做好课堂保障。

2.实施“学导和谐”课堂教学模式

在实施“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学校创建了“学导和谐”教学模式,其基本理念是:课堂上,学与导、师与生,两个角色,两种活动,互动、互助、互促、互融,交替推进,和谐发展。主要特征是: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学相长。主体框架是:试学、导学、活学。教学流程是:第一步试学,教师导入新课,学生根据学习目标和内容进行尝试学习;第二步导学,教师检测学生试学情况后,相继引导生生合作、师生合作探究,解决难点;第三步活学,巩固练习或者拓展训练,达到举一反三、活学活用的目的。“学导和谐”的课堂促进了学生“自信、自主、自强”学风的形成,从整体上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3.安排自主作业时间

每天下午安排在校自主作业时间,一、二年级40分钟,三、四年级60分钟,五、六年级80分钟,语文、 数学、英语教师轮流陪伴学生自主作业。学生每天下午按时轻松放学回家,每天晚上在家里和家长共读, 练习特长,参加社会实践。

三、“书包不回家”,多种社团活动来丰富

“书包不回家”的先决条件是高效的课堂教学质量,后续延伸就是人人参加特长活动,通过多种社团活动来丰富、培养特质学生,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1.开展多彩的社团活动

学校在2014年春季开始提出了人人有特长的活动计划,创建了57个社团:西洋管弦乐团、民族弹拨乐团、合唱团、舞蹈团、书画坊、小牛顿科学社团、 模拟联合国社团、太极社团、花木种植养护社团、编织社团……学校在科技实验楼设置了科学中心、艺术中心、体育中心等65个功能教室,为学生社团活动搭建平台。每周三下午两节课后开展活动,活动时间为90分钟,同学们戏称其为“快乐星期三”。每个学生社团配备1-3位辅导老师。每周五下午,部分有余力的学生社团开展第二次活动。“快乐星期三”在师生、家长中产生了强烈反响,学生对社团活动兴趣浓厚,每天下午放学回家后继续进行各类特长练习, 潜能不断地被挖掘出来。

2.开展缤纷的主题月活动

目前,学校已连续6年开展“十二个主题月活动”:一月数学活动月、二月传统文化月、三月语文读写月、四月体育运动月、五月校园艺术月、六月诗词诵读月、七月科技手工月、八月社会实践月、九月校园文化月、十月亲子活动月、十一月拳操竞赛月、十二月英语交际月。一月一主题,给每个孩子提供展示特长、提升素质的空间和舞台。传统文化月中的“元宵灯会”展示了两千多个孩子们自制的各具特色的灯笼,打造了实验小学人的新年盛会;语文读写月中 “读书小达人”的评选让更多的孩子爱上了读书,激发了家长和孩子共读的热情,响应了李克强总理倡导的“全民读书”;科技手工月中的“校园科技大庙会”热闹非凡,引燃了孩子们创造的火花……人人有特长,完善了“书包不回家”的后续活动,科学、合理地整合了学生的课余时间,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

四、“书包不回家”,综合素质评价做验证

在实施“书包不回家’的同时,学校推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定了《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该方案突出“优美教育”的办学特色,着力培养“优于学、美于形”学生特质。“优于学”评价内容为:成绩优、特长优、读书优;“美于形”评价内容为仪表美、习惯美、劳动美。针对考核内容,学校制定了具体的考核要求,由全体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实施,切实扭转了单纯以学生学业考试成绩评价学生的倾向, 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成绩优:成绩优的评价虽然只占总评价的六分之一,但是,不代表我们学校弱化了学习成绩的评价,我们的评价与其他项目齐头并进,任课教师更加关注备课和课堂40分钟,力求每节课都高效。领导关注每一位任课教师上课的质量,随时点评,随时指导。个别成绩较差的学生,下午放学后由任课老师对其进行无偿辅“弱”,弥补学习上的不足,达到所有学生的成绩整体推进。

特长优:学校的57个社团种类繁多,各具特色, 每周三、周五下午两节课后,全校2000多名学生全部会参加到社团活动中来。一段时间后学生的性格更加活泼、阳光,也更自信,气质明显提升,接受能力显著增强,学习兴趣更加浓厚。

读书优:学校制订了 《焦作市实验小学阅读方案》,购置了两万多本类别丰富的图书,图书室全天对学生开放。每个年级都制定了阅读计划,每节阅读课上组织学生集中展示,每年三月份开展《读书活动月》主题展示活动,每个年级评选出“读书小达人”、 “读书好少年”。语文老师和家长签订了《读书计划》, 制订了阅读书目、阅读时间、阅读形式;语文老师开设了阅读展示课,让孩子们在阅读课上畅所欲言,全面展示;良好的阅读习惯逐渐形成。学生做到了一回到家就能认真地读书,并和家长主动交流读书心得。

仪表美:学生、家长、教师从家庭到学校, 从课外到课内,时时刻刻都在关注学生的仪表,参与学生仪表美的养成,孩子主动整理仪表的习惯逐步养成,从周一的升旗队列、每天的放学路队,到课堂上的坐姿神态,都能看到孩子们整齐、有序的精神风貌。

习惯美:在课堂上,老师注重对学生言行的评价和引导;在校园里,学生注重自身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在家庭里、小区里、公交车上,学生们变得更加懂事、更加懂礼貌。

劳动美:在教室里,班级值日、义务劳动的学生变得更加主动;在家里,他们主动帮父母做家务。家长和班主任老师交流的最多的就是孩子发生的各种变化。在基地综合实践活动中,每一名学生都表现出一定的家务劳动能力,学生的合作动手能力得到了检验。

《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的实施强有力地推动了减负工作,学生综合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学生“六一”综合素质成功展示、学生期末成长手册上记录的成绩都在证明着: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不再是空谈,学校有了策略,教师有了方法,家长有了信心,三方合力保证了综合素质评价的顺利实施,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了、行为习惯文明了、阅读视野开阔了、求知欲浓厚了、自主性增强了。

篇4:他们为何不回家

笔者同一日在《北京晚报》、《新民晚报》、《北京日报》、《今晚报》等6家报纸看到26例患有老年痴呆走失的寻人启事。以下摘录两例:

1、1月23日(初二),我父亲张玉安,75岁,患有老年痴呆,下午2点到楼门口晒太阳,因保姆回家,亲朋好友大街小巷寻找,却不见父亲,如有提供信息者,重金酬谢……

2、两个月前,家住西城区65岁的陈爱莲患老年痴呆症走失了,为了找回陈爱莲,家属印制了寻人启事几十万份到处散发,除了重金悬赏外,她还专门买了二部手机以备联络……

据北京市红十字会张熙增常务副会长透露:鉴于北京市已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痴呆患者逐渐增多,老人走失现象频繁发生,北京市红十字会于2001年重阳节之际,向北京市各区县免费为患有老年痴呆症人员办理了“999助老卡”,以帮助那些走失老人尽快回家。他们为老人们设计了一个精致的胸卡,背面填写老人的身份证号码、家庭成员的联系电话等,北京市老年人均可佩带此卡。一旦老人外出时发生急病或走失,热心市民可拨打北京市红十字会的“999”急救电话,“999”将把老人接到急救中心,并凭卡上电话通知老人亲属。北京市红十字会的“999”急救中心除承担全市的急救工作外,还将承担走失老人收容工作,一边照顾走失老人的日常生活,一边等待其家属前来认领。北京市红十字会的这一善举,无疑将为北京市的无数家庭减轻寻找走失老人的烦恼。

走失老人现象频繁发生

在走失三天三夜后,82岁的陈老太太终于被家人找到了。陈老太太患轻微老年痴呆症是在最近两年,但已有好几次从家中走丢的记录。为了防止老人走失,家人特意雇了保姆照看她,这次趁保姆在家洗澡,老太太还是自己“溜”出了家门。说来也巧,在老人失踪48小时之后,家人准备去电视台播出寻人启事时,一位工作人员突然问她有没有老人照片,原来,这位工作人员住在右安门,他家的楼下来了一位老人,不停地按一楼的门铃,硬说这里是自己的家,左邻右舍都出来了,但没人认识这位老人。听到这个信息,陈老太太的家人立刻赶到了右安门,拿着老人的照片四处寻问。后来在经过一个垃圾堆时,家人一眼认出站在垃圾旁边的陈老太太,离家三天,老人变得又黑又瘦,跟照片上简直判若两人。

74岁的王老太太在住所附近逛市场时,认错了回家的方向,竟一口气从积水潭走到了门头沟!两天两夜后被好心人在路边发现,并报告了民警,老人终于被送回家。

痴呆病是老人走失的原因

陈老太太、王老太太还算是幸运的,走失后都被找回来了。但还有很多与她们情况相似的老人,从家中或公共场所走失后,就再也没回过家。最近我国完成了首次老年痴呆病的大规模调查,调查显示,以往认为中国是老年痴呆病的低发区的论点被推翻,我国并非痴呆病的低发区,发病率与欧美国家相近。55岁以上居民的痴呆患病率为4.7%,65岁以上为7.8%,类似于西方白种人的患病水平。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报告说,全世界65岁以上人口有老年痴呆病患者2900万,据预测,到2020年患者将增加50%。我国目前约有400万至600万患者,随着我国老年人平均预期寿命的增长,人口老龄化问题的突出,对严重危害健康与生活质量的老年痴呆的预防和治疗已显得越来越重要。

50%的人对痴呆病缺乏认识

北京协和医院神经科张振馨教授的研究表明,我国群众缺乏对痴呆病的认识。在对405个有痴呆老人的家庭调查中,有近50%的家庭根本不知道老人得的是痴呆病,觉得“老糊涂”是正常的,不用看病吃药。即便是发现老人患了痴呆症,大多数家庭也只是找个人把患病老人“看守好”而已,谈不上家庭康复护理。只有2%的家庭带老人进行了正确的治疗,其他家庭的痴呆老人吃的大都是营养药。家中有病人的尚且如此,一般群众对老年痴呆的认识就更模糊了。

正是这种对痴呆病的不了解、不重视,已经让不少的家庭饱受其苦。据走失的王老太太的邻居介绍:为找回老人,王老太太的儿女都放下了工作,四处寻找。亲戚还帮忙在报纸上登了寻人广告,邻居们也都四处寻找,就连上中学的孩子们也帮忙复印寻人小广告,大家一块儿在街道里张贴,幸亏两天后老人被找到,所花费的人力物力还不算太多。而另一位北京市民就没有这样简单了,几年来为了寻找走失老人,全家跑遍京城,甚至跑遍了附近的区县,所遭受的精神痛苦和经济损失已难以估算。

让我们欣慰的是,在不久的将来,当您在公共场所发现走失老人时,您可以拨打“999”或“110”,以帮助这些老人尽快回家。

老年痴呆的早期症状

记忆力下降几乎是痴呆最突出的首发症状,老年性痴呆的记忆障碍以记住新知识能力受损和回忆远期知识困难为特点。患者首先是近记忆力受损,随之远记忆力也受损,最终远近记忆力均有障碍,使日常生活受到影响。患者还可有虚构现象,这与其记忆能力障碍有关。患者的日常表现为“丢三落四”、“说完就忘”,同一问题反复提问。但患者的近记忆障碍常被认为是健康老年人常有的健忘而被疏忽,尤其近期遗忘已明显但远期记忆相对保留时,亲属常认为患者记忆并不差,甚至很好,理由是十多年甚至几十年前的事都记得清清楚楚。如上所述的情况值得引起亲属的注意。

老年人应积极预防老年痴呆症

篇5:中秋回家路上随笔

中秋了,回家了,一切的一切似乎都是那么的顺理成章。。。

节假日就是这样,今天坐车的人很多,站在车站候车室排队等车的时候,突然有种迫切想回家的感觉了(以前没有)呵呵。。。或许是因为从来没排队等过车吧!直到第3辆才坐上车,有种被释放的感觉。上了车,习惯性的挂上耳机,闭上眼,静静的听着我喜欢的歌,等待着车到站的那一刻,外面的`一切都与我无关。(反正我一个人)

车子开始发动了,很安静,听到车上放了一首《朋友》,突然感觉心好疼,真的。。。想到了曾经的那些你们,如今却自己孤单一人,看到车子外面那熙熙攘攘的人,感到莫名的失落,忍不住掉了许多泪。原来我们都要一直向前看,或许下一站的时候我又想到如今的她们,没人会陪你走到最后。

从来没在人面前表现的那么脆弱,从来不想让大家觉得我是个矫情的人,只想安安静静的做自己,但有时却适得其反。久而久之,自己越来越来麻木了。。。不知道自己都在想些什么,哎、

车子还在高速公路上,我用手机编辑的短信来记录一下今天这所谓的有感而发。

篇6:中秋回家作文

不知不觉,雾散了,太阳也出来了,老家也到了。大街上,有卖百货的,有卖月饼的,还有卖苹果的……人来人往,热闹非凡。叫卖声、喇叭声、车鸣声,响成了一片,节日的气氛非常浓厚。

南门戏场里,舞台上的秦腔演员身着漂亮的戏服,在卖力地唱戏,戏场里还有许多卖杂耍的.小摊,吸引了许多小朋友,各色的棉花糖馋得我都要流口水了。在对面的女娲祠里,庙会正在如火如荼的举行,人们拿着香裱和蜡烛拜女娲娘娘,我和爸爸也进去烧香磕头,还领了庙会的馓子。爸爸告诉我,人们这样是为了保家乡风调雨顺,家人身体健康。

秋天是一个丰收的季节,这时葡萄、苹果、油菜、洋芋、大葱等许多农作物都成熟了。下午,我去田地里摘苹果,苹果长得可爱极了,我小心翼翼地爬上梯子,然后伸长胳膊开始摘苹果,我找了一个最大的,摘下来,放进篮子。妈妈在树底下不停地指挥,然后我又用同样的方法摘了许多个,红艳艳的苹果好像都在向我微笑。大姨种的蒜苗子也长得帅气,我偷偷拔了几株。

吃过晚饭,我们开始献月亮了,妈妈把各种水果和月饼放在桌子上,还是点了一柱香,天空中星星眨着眼睛,妈妈对我说:“先让嫦娥仙子来品尝一下。”我想起了“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辰”,天空中的一轮圆月高挂,全家人围在一起,开开心心地吃月饼、吃水果。

篇7:中秋回家看看的散文

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百善孝为先。我们审计人常年出差,奔波在外,经常“忠孝不能两全”,又逢一年一度中秋佳节,记得一定要先回家看看,因为天下最不能等待的是孝敬!

在人生之路上,哪个年龄段的人最为脆弱,最为需人关爱呵护?自然是老年人。每个人都有苍老的时候,无论他们在年轻的时候多么风华正茂,多么青春迷人,多么才华横溢,但是一旦到了晚年,昔日的年华将一去不再复返,可以说老年人的境况是所有人最终的归途。

我曾听到有人在议论自己的父母,说的是一到双休日,老人就往他们家中打电话,问他们回不回家,还说为他们准备了炖排骨汤。其实,询问是客情,准备丰盛的菜肴也仅仅是形式,真正的原因是老年人的孤寂。所以就有了那风靡千家万户的“常回家看看”的歌,让一些老人听了,感动得默默流泪。我还看过这样的场面,一位老人病倒了,老伴想将她背下楼去,然后再去医院。这要是在年轻的时候,实在算不得什么。可是,他老了,他那衰老的身子已没有了当年的力气,他背不动他的老伴了。正在悲哀叹息之际,他的儿女们赶到了,于是背的背,扶的扶,那情景是感人的。老年人的悲惨莫过于久卧病榻之上。当年,她们的`巧手能织衣,他们力大能抡锤。但当他们步入老年,开始于与衰老和疾病抗争的时候,竟表现得那般的虚弱和无有能力,甚至连吃饭也要人喂,上厕所也要人来搀扶。看来人的老年之路不但举步维艰,甚至有些苍凉。那么那些已成家立业、另筑新巢的儿女就不但要“常回家看看”,还要想到父母当年为哺育自己的儿女付出了多少艰辛,多少汗水。

父母永远是我们心底最柔软的温暖,我们却不能为他们做点什么,给他们买点吃的,就一直等我们回去再吃;给他们买件衣服,就总说浪费。其实,他们什么也不图我们的,就只是把那份厚重的想念送给了我们,把那份平安的祈祷送给我们,把所有的祝愿送给了我们。

在父母的眼里,我们无论多大,永远都还是个孩子。我们的内心深处是不希望父母老去的,希望他们永远年轻和健康,像“英雄”一样站在我们随时踮踮脚尖、伸伸手就可以触摸到的地方。小时候,最讨厌父母唠唠叨叨、限制我们的自由,想赶快长大,逃离这束缚自己成长的家,成就一番事业。现在工作了,也已为人父母,每每想起年迈的父母,还在日复一日的不停操劳,不禁潸然泪下,回家看看成了最迫不及待的事。

我家兄妹三人,我是老幺,我们仨都已成家立业,远离父母,但我们不管多忙,每次逢年过节前我们都会提前商量好,约定一起回家看看父母,坐在一张桌子上,吃一顿柴火饭,这已经成为了我们家的家庭传统。餐桌上,我们总会不厌其烦的听着父母说起以前那些困难的日子和我们小时候的趣事,眼角不经意间总会湿润……

上一篇:美丽的蒙古大草原四年级作文下一篇:让生命和安全相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