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三河旅游景区导游词

2024-04-17

野三河旅游景区导游词(精选6篇)

篇1:野三河旅游景区导游词

河北野三坡的导游词

各位旅客朋友们:

大家好!

早就听说,野三坡是一个景色十分丽的地方,终于我能有幸见到它的真面目了。 远远看到野三坡的大门,我心里有许许多多的想法:它的山是什么样的?有没有水呢?里面的环境好不好?有鱼吗?可是,当我刚一进到里面,心中的一切猜想全部 一扫而空了。一条小溪很显眼的穿过了岩石,向山中流去。一阵风吹来,四周山上的花草全部摇摆起来,吹的我心里甜滋滋的,舒服极了。我被这一切惊呆了,一时 竟迈不动步子去看更美的山里。水里有鱼,一条条显得那么悠闲、自在。

或许变成一条鱼会更加无忧无虑? 往山中去,看到的是无数高大巍峨却十分妩媚的碧山,虽然挡住了人们向山中远望的视线,却挡不住我们向往深山的心。一条条山溪扯着玉带,拉着青山向上爬去,也许永远都不会断流。 突然,一条比溪水大多了也长多了的河拦在我们面前。河中只有数十块大石头可以过河,我们只能踩着石头过去。河水连着小溪,才会使小溪常年有水流过。

我此时 想到了一句古话:“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正因为有河的无私奉献,山中这无数的溪流才会有活力,有灵气和生命。 上山需要爬,我们顺着铁链向上爬,一直爬到半山腰。半山腰有很多岩石,这里才是最美的地方吧?几乎那几块巨大的岩石快被山涧的流水淹没了,这是水的天堂。 这野三坡果然是如此美丽,让人永远也忘不了。

河北野三坡的导游词作文

经过4个多小时的路程,我们来到了山清水秀的野三坡镇。我们先到了酒店,放下行李后,就迫不及待地来到了百里峡风景区。百里峡是野三坡风景区最着名的景点,这里有山有水、有花有草,空气清新,简直是人间仙境。进入百里峡,首先映入我眼帘的是一股清澈的泉水顺山势缓缓流淌在小路两旁,泉水摩擦着水底的鹅卵石,发出淙淙的声音,像是在对游人热情地说:“欢迎!欢迎!”沿着蜿蜒的山间小路,我们穿过了老虎口、牛角峰、一线天、首拜观音等地,最后来到了百里峡栈道。这条栈道全长1200米,上下台阶共2800级,相对高度大约300米。当时有许多人看到这么多台阶都选择了坐缆车上山。

可我就是想体验一下,爬这2800多级台阶时是什么感觉。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也都响应了我的号召。于是,我们5口人开始爬栈道。栈道上,有的地方台阶缓,有的地方台阶陡。爬到两百多级台阶的时候,我已经累得气喘吁吁了,两条腿沉得抬不起来,一屁股坐在台阶上说什么也不肯起身。眼看着游人一个个从我身边经过,尤其是爷爷奶奶已经站在高处朝我挥手,退缩的念头偃旗息鼓了。我果断地站起身来,左手拿着我的救急水,右手抓着磨得可鉴人影的铁扶手一步步向山顶前进。栈道两旁的树枝不时伸出手臂冲我摇摇,我想,它们在为我加油助威吧!一鼓作气,我终于赶在妈妈前面爬上了山顶。扶着栏杆极目远眺,一片苍翠尽收眼底,到处都是葱葱茏茏的树木,偶尔在树木的缝隙中能够看到一个个小黑点,我想那也许是行走的人或者是行驶的车吧。尽管大汗淋漓,浑身酸软,但是我依旧开心。因为我战胜了自己,爬到了顶峰。真切的体验了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觉。

第二天,我们游览了东湖港景点。在那里,我们走吊桥、撑竹筏、滑索道……玩得不亦乐乎。

经过了一夜的休整后,我们踏上了返回的旅途。汽车行驶在蜿蜒盘旋的山道上,十八度景区一个个从身边掠过,两岸青山一座座从眼前闪过。野三坡景区移到了身后,野三坡的美印在了心中。

河北保定野三坡的景区文化

文化长廊

河北保定野三坡景区有许多文物名胜遗留至今,现有的“大龙门城堡”、“蔡树庵长城”、“摩崖石刻”等都是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龙门城堡原是明长城“内边”上的重要关隘,被誉为“疆域咽喉”。据《 水经注》记载,这里在唐、宋以前叫“圣人城”,曾是中原与塞外的要塞重镇,屡经战乱。明代将其作为军事重地重新修建,从嘉靖年间开始,由“钦依大龙门守口总指挥使把总官钦”戍守,清代沿袭明制,一直到光绪时才废止。现保存完好的大龙门城堡、城门,与其外围的军事设施遗址,仍然能使人看到一个完整的古代关隘防御体系,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卓越的建筑艺术和军事才能。

大龙门城堡西北一华里的 龙门峡,两侧山崖峭壁上留有30多处摩崖石刻,都是明、清时驻守关隘的武官留下的真迹。其中以“万仞天关”、“千峰拱立”最为醒目,字高2.7米。其余题字大小不等,内容可分为两类:一类为描述关山险要雄伟,以振军威,多用于楷书写成,字迹遒劲浑厚,笔力顿挫沉雄,各具风格。另一类则是描述这里山河秀丽俊美,以激发将士和民众的爱国热情,这一类多用行书、草书写成,运笔潇洒自如,是难得的珍品。题书者有明代万历年间都御史兵部侍郎贾三进,万历武进士钦依大龙门把总指挥都门何继文,总兵 吕志远、王世兴等,这些刻字,为研究古代书法艺术提供了可靠的佐证。经专家考证,这里是华北地区规模最大的摩崖石刻群,被誉为“历史文化长廊”。

舞蹈史画

,政府投资5000万元完成了占地面积11000平方米,舞台面积1200平方米,可同时容纳3500人观看的野三坡大剧院,打造了以 涞水、野三坡悠久历史及厚重文化为主线的大型舞蹈史画《印象野三坡》,利用世界顶级的声光电技术、演员炉火纯青的舞技和演技,演绎了野三坡及至整个黄河流域灿烂的历史文化,从远古人类到华夏始祖,从古代的名人志士到近代的 抗日英烈,鲜活地表现了野三坡的历史文化精髓,鸡蛋坨七勇士作为其中一个重要的章节,再现了革命先烈英勇不屈、舍生取义的伟大爱国主义情怀,《印象野三坡》演出已经成为野三坡景区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弘扬民族文化的重要文化产品。

“野”文化

野三坡历史文化古老神奇,源远流长,溯其历史,《 涿州志》记载:“三坡隶属涿由来久矣,无可稽查。”但元、明、清代诗人对此地吟赋的诗词却有不少。有诗云:此地即桃源,不知汉魏,遑论金元。逃名岩谷,循迹林泉。大好河山,忍终袖手无人管。满坡积雪,山色有无间。野三坡地势由南向北逐渐增高,差异很大,故此分为上、中、下三坡。《涿州志》载:“上坡与下坡因山脉之障蔽,气候亦有不同,寒暖相差半月许,每逢春令,下坡核桃已结实,上坡始花。雨降稍迟,耕种亦随之转移。”可见,三坡之名由地形变化、气候不同而产生。

时至清代,因三坡人民崇敬明朝, 清庭对这里的人民施加压力,勒令三坡人民不许介入科举之列,取消求得“功名”的权力。这时有些境外匪盗勾结官府也来敲诈勒索,三坡人民忍无可忍,遂树起“ 反清复明”的旗帜,推举“家道殷实,素孚重望”的“老人官”综理坡内一切事务,被迫组织护坡武装,保卫乡里。由于对封建势力的反抗,清朝官府给三坡人民强加了一个“野”字。从此,野三坡的“老人制”也就流传下来,一直沿续到民国十八年。《涿州志》称老人制谓“实开民选之前列,独树自治之先声。”

诗词歌谣

野三坡曾流传着一首歌谣:野三坡,野三坡, 燕王扫北没扫着,头上束着野雀窝,穿的鞋子向上撅。清朝不让进考场,祖祖辈辈血泪多,这就是对野三坡历史的写照。史料记载:“明初燕王爷 朱棣兴师扫北至三坡境界(奴才岭),见山中野兽(松鼠)捧食松果,王意以为拱手施礼,当谓左右曰:“兽且归顺,况人民乎?”遂颁恩诏免除丁粮,至今野三坡还广泛流传着这里是受过皇封的地方。

抗日腹地

抗战时期,野三坡是平西抗日根据地的中心腹地,英勇顽强的三坡人民积极参军抗战,勇往直前,付出了重大代价和牺牲,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对此, 聂帅在《 聂荣臻回忆录》中曾给予高度评价。至今,景区内的八路军兵工厂、游击小路、平西抗日烈士陵园等革命遗迹仍保存完好,野三坡这个革命老区又已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天然课堂。

篇2:野三河旅游景区导游词

在我小的时候,爷爷奶奶经常带我去古镇,爷爷告诉我三河古镇是奶奶的故乡,也是爷爷与奶奶相识的地方。有一次,爷爷摸着我的头说:“雨虹啊,这家店的麦芽糖你奶奶最爱吃。”爷爷的眉尖写满了对奶奶的宠爱。说着,说着边拿下一根麦芽糖塞给奶奶:“尝一尝,还是不是以前的味道?”奶奶的眼睛眯成了一条线,满足的说:“好吃,好吃。”爷爷又指着泃阳镇对我说:“泃阳镇在1948年9月解放后,一直为县、区、乡治所。1964年建置城关镇。1984年经省政府批准,高各庄公社并入,改称泃阳镇。”这座古镇包含着爷爷与奶奶之间浓浓的感情给我们家带来无限的温馨。

三年级的时候,奶奶的腿脚已不方便,只能让爷爷带我回古镇。爷爷指了指远处的树林,跟我说,这是奶奶小时候玩耍的地方。我摸了摸这些树的树干,发现上面有一圈一圈的树纹,这些树的平均年龄为180岁。我摸着这些树,仿佛回到了180年前,几位妙龄女子撑着油纸伞在林中漫步,俯下身捡起一朵落花插在自己的秀发上,眼睛像弯弯的月亮,嘴角微微上扬,不一会就消失在了林中。这座古镇蕴藏着悠久的历史。

今年,我再次回到了古镇,仍然能听见麦芽糖的吆喝声。只见小贩身扛沉重的木柱,洁白的衬衣再已湿透,迈着轻快的步伐向我走来,大伯微笑着问:“吃麦芽糖吗?一根两块。”我欣然地买下了一根麦芽糖。我如同一只快乐的小鸟,在爷爷的背后蹦蹦跳跳。江边那些洗衣的女子,挽起衣袖子,舀起一瓢水,拿起脏衣在洗衣板上来回地搓着。湖面上荡漾着阵阵洗衣声、笑声、水声……这座古镇拥有着点点滴滴平凡的幸福。

篇3:野三河旅游景区导游词

三河古镇历史悠久, 遗存丰富。据《左传》记载, 公元前582年, 吴楚相争, 在此发生“鹊岸之战”, 至今仍保留“鹊桥”、“鹊亭”等遗存。当年赵匡胤逃难于此, 饮用的“黄水井”完整如初。发生于太平天国时期的“三河大捷”载入了历史教科书, 其指挥部 (英王府) 、古城墙仍佐证着当年惨烈的战争。至今, 三河古镇原汁原味地保留着明清时期的街区肌理, 街区两边的木格镂窗、飞檐翘角的房屋店铺、高高挑起的马头墙, 无不展示着独具特色的“皖中徽派”建筑风格。光滑溜圆的青石板街道, 蜿蜒十华里, 古韵十足。而古街上悬挂的“前有姓氏, 后有郡堂”的油纸姓氏灯笼, 更鉴证了古镇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三河古镇是独具魅力的“徽韵水乡”。大别山的淙淙清泉汇集的两条河流——丰乐河、杭埠河在古镇交汇流入水光潋滟的巢湖。清澈的小南河, 横贯全镇, 连接着丰乐河、杭埠河。两岸的婆娑柳枝, 临水而建的茶楼、水阁展示独特的水乡韵味。古镇河塘相连, 形成了江淮之间“三环水系”。古镇外, 有万亩湿地, 千亩荷塘。平静的水面, 映衬岸边依依的杨柳, 倒映着洁白的荷花倩影。“柳树”“荷花”被分别定为“镇树”“镇花”, 昭示古镇质朴敦厚的民风。

三河古镇人文景观丰富。“杨振宁旧居”展示着杨振宁的科学人生, “刘同兴隆庄”展示着古镇商业文化的繁荣, “国粹楼”的二百多幅牌匾, 古人镂雕的家具, 透露着古镇浓厚的文化底蕴, “孙立人故居”展示孙立人将军赴缅远征的戎马倥偬的人生。同时, 古镇里有灵巧别致的仙姑楼, 规模恢宏的万年禅寺, 还有古娱坊、古城墙、土地庙, 正在建设中的庐剧博览园、英王府。三河古镇又是“淮军故里”, 李鸿章的粮仓座落于此, 淮军名将、“镇海之战”的总指挥刘秉璋的旧居——鹤庐, 现已成为淮军文化展示馆。

三河古镇民俗文化丰富独特。这里是地方戏——庐剧的发源地, 被称为“庐剧之乡”, 节假日、双休日的庐剧表演备受游客的青睐。而传承多年的芦花船、渔蚌舞、车上轿、赛龙舟等民俗文化活动, 体现了古镇融南汇北独有的民俗。自2009年以来, 连续举办的“民俗文化节”、“水文化节”、“庐剧文化节”、“美食文化节”, 使古镇文化更熠熠生辉。三河古镇更是“美食天堂”, 别具风味的土菜, 让游客回味无穷, 留连忘返。

近年来, 三河镇党委政府树立了“一切以旅游发展为中心”的理念, 加大旅游基础设施的投入, 完成古镇内的立面改造工程, 完成了小南河的治污系列工程, 实施小南河沿线灯饰亮化工程, 建设占地一万多平方米的旅游生态停车场, 完成建筑面积近400平方米的游客接待中心, 古镇内形成循环的旅游线路和水上游线路。旅游线路上建有三星级旅游公厕, 有与古镇文化相配套的旅游标识系统。景区内成立了“三河古镇景区管理委员会”, 下设办公室、游客接待中心、景点管理处、营销处、水上游管理处, 形成一批专业的管理队伍, 导游队伍, 建立健全完善的管理制度, 培训制度, 制定了有序推进的营销方略。2008年接待游客80万人次, 其中境外游客3万人次, 今年市场进一步拓展, 接待量同比大幅增长, 前四个月, 接待游客达30万人次。

篇4:找个野地儿去旅游

这是今年第二次来箭扣了,上次过来,还是春寒料峭,北方的春天来得迟,放眼望去是一派干枯荒凉,坍塌破败的景象。都说北京的秋天是四季里景致最美的,箭扣蜿蜒逶迤气势磅礴。这对从小生活在南方的我有很大吸引力。我们一行四人装了一大包,出发!

包了个小面,60元,杀进西栅子村。整装待发时晃过来一个村里的大妈,站一旁和我们聊天。说,“你们这会儿上去是露营的吗?要带好帐篷,睡袋要厚的,抓绒的肯定不行。恩,登山杖下山时候要用……”连老大妈真都如此见多识广。

听说今天有小到中雨,开始走的时候天灰蒙蒙,倒是没有下雨,不过担心这样的天气拍不成什么照片,也挺沮丧的。果不其然,没一会儿就开始下雨,我的背包没有防雨罩,只好任它淋了。山路变得很湿滑,要小心防止摔倒,还不能停下休息,不然会被淋得更狼狈,雨下久了,山路也会更加泥泞难行。万一包里的睡袋和御寒的衣服淋湿了,晚上就会死得很难看。北方向来干旱少雨,秋冬尤其更难见到下雨,在一个转弯处停下时,抬头望见远山层叠,烟雨蒙蒙,淡彩浓墨,如水墨画一般,残长城随山势起伏,时隐时现,山顶是烽火敌楼,有种说不出的苍凉大气。

箭扣长城在北京乃至华北登山、穿越爱好者中久负盛名。绵延的残长城险象环生,别样壮观。箭扣长城是明长城最美的一段,许多爱好摄影的人都喜欢来这里拍照片!在此为有志箭扣的同类作个初级介绍!

这一带的山,山靠山,山套山,山山环抱;岭接岭,岭连岭,岭岭相连……山上的明代长城,沿着山顶弯曲温柔的曲线,起伏绵延,宛如动物的背脊,鳞次栉比。凡峰顶之上,都有一四方形的烽火台,像古时将军的官冠。它连接着各山各段城墙,遥相呼应。箭扣的山,因长城而增威,而扬名;箭扣的长城,更增山之峻俏,山之奇伟。

箭扣的得名地——中间低两边高的一处峰火台还是需要一去的,此处并无明显标记,离北线的专门停车场最近,有摊贩插的红旗为标志。这里也比较好爬,人相对多些。

走上长城,虽然看不见八达岭长城上那样经修复的整齐壮观、和谐貌态,而每处断墙、残砖,已长成水杯粗的灌木,都让我们看到了经年的历史与真实。双脚小心翼翼地走在陡坦不平、高低不一的残砖破瓦堆积的城段上,仿佛进入黑白纪录影片之中,仿佛看见了这烽火台上数百年前的狼烟。一种空灵,一种苍凉,如泣如诉,如梦如歌……我们不能不在心底里感慨:这才是原汁原味的长城,虽荒破,却不失其古朴;纵野老,亦留存了真实!那墙砖上留下的青苔,拇指大的一块一块,已由绿色变得金黄,一点点,煮熟的小米一般;一块块,又如同秋日的小菊花,阳光下金黄耀眼,赋予城墙点点生机。

从漫山或凸突或俏削的岩石中,我们推断工匠们当年建长城垒基脚,一定是就山取石。基脚从地面壁垒约十米高,远看排如方阵,岿然不动;近观错落有致,坚固整齐。基石每块长短不等,石色经百年雨淋日晒,已块块泛白,且有雨水滴冲之痕印,似妇人洗涤之后的粗布衣。基石上的城墙百载风摧雨蚀,即使断残,亦不改其灰色基调。双排砖直向排砌的墙体,推试之,纹丝不动,而砌砖的灰浆,仍白色鲜明,当年的粘连,一直牢固至今。据说当年工匠乃糯米熬浆当水,和石灰砌墙,难怪其坚固胜似现今的高标号水泥。

箭扣长城上人不多,不时遇到的人大都特征明显,或是一身行头,或是整套摄影器材,也有一些普通打扮的,但无一例外的是大家都有健康的身体和心态。

一路飙镇北楼,今晚决定在此扎营。天快黑了,山顶气温陡降,冲锋衣湿了大半,裤子也湿了不少,又湿又寒,加上之前暴走时流的汗一下子冷却。一时几个人冻得唏唏嗦嗦,像兔子一样跳来跳去,我的衣服带少了,恨不得把睡袋套着走。找了一圈,柴火全湿了,根本点不着,没办法烤火烘衣服热食物了。我真想要暖气。记得有个冷笑话是这样的——甲问乙:为什么那些人在发抖啊?乙答:因为他们冷啊。甲说:哦,原来抖一抖就不冷啦……

雨势变小,浓雾渐渐散开,长城墙砖被雨淋湿后颜色更加厚重,远处的山林和近处的杂草都水洗过般清新,景色越来越瑰丽。处处被云海围绕,不逊黄山啊。从天边的白色云海中露出一线红色晚霞,伴随落日,站在400多年的敌楼里,一群人感动无言,突然忘记寒冷。

随后搭帐篷,铺睡袋。晚上居然能看到漫天星斗,说明明天是个好天气。朝山下望去依旧看不到村庄人迹,只见云海漂浮,好象处于天上街市,空中楼阁,这一切多象梦……

夜里很黑,这种不着边际的黑,让我将安全感全部系在耳朵上,幻想着自己的无助,聆听山中最细微的声音。我觉得山是很有灵性的,当我慢慢靠近他的时候,就会感觉到整座山发出的巨大的呼吸声,一波一波,非常沉重。就好象某种巨大的动物,冰凉的鼻子发出的声音,他的胸腹随呼吸起伏,是那种悠长的叹息声。又好象狗尾巴草一仰一倒,随风动的声音。使听者不自觉地随着他的节奏,调整自己的脚步和呼吸。

夜里的风很大,吹进敌楼里,帐篷在耳边哗哗作响。间或还有动物的叫声,这是非常和谐的声音,或者不能够说它是一种声音,只能说是一种颜色,黄栌的颜色,山桃的颜色,五角枫的颜色,山粟树的颜色。这所有的声音与颜色,已经融入整个深秋。

第二天起床,初升的太阳给每一座山,每一座烽火台,都洒满金色。我们从这种金色里出发,走去慕田峪。渐渐遇见游人,长城也越来越完整。我们这几个背着能装进大象的背包走在景区,回头率无数。一个外国人与我们聊天之后大叹:youngfoolish!

我在山里,喜欢聆听多过说话,非要说话时,也是极其小声与温柔。我带来的MP3播放器从来没有用过,因为那是工业社会的嘈杂。

篇5:三河古镇导游词

对三河古镇的简短介绍也是极为重要来到这里,便遇到了两位身穿暗红和米白色长袍的老大爷,他们咱跟我们详细的讲着这里的简单介绍,可我并没注意。跟着他们的步伐我们走到了两架像黄包车一样的三轮车,上面印着四个大大的字“三河古镇”。

就这样,我们来到了这个古色古香的小镇。拉我和姐姐的大爷是安徽人,他说话我们听不太懂,他一边拉,一边给我们讲解。

令我印象最深的便是小姐的闺房,最神奇的是,晴天可以看到彩虹。走到楼里,大大的鱼塘便映入我们的眼帘,鱼塘中间有个长得像乌龟般的石头,上面爬满了乌龟和青蛙,池塘内还有两条红红的金鱼。石头上面有亮闪闪硬币,怎么也看不出有什么特别之处。

我们上楼,在楼上往下看,又看到了那个池塘,导游走过来,拿起旁边的木板,架在从上往下留出来的水中,一道美景就出现了,银光闪闪的池塘边,竟有一道彩虹。说实话,我见到的彩虹并不多,所以我很珍惜每次见到彩虹的时间。那一刻真的很美。

最令我羡慕的是三河民俗文化丰富多彩,体现了中国南北文化的交融。至今,春节至元宵节期间,民间仍自发举办耍龙灯、闹旱船、河蚌舞等活动,特别是保持着挨家挨户的拜年,讨喜糖的风俗,小孩每逢初一早上都召集好伙伴拿个袋子去讨糖果,不管认识不认识,只要说声新年好!恭喜发财,都能得到一大把糖果,拜完年把糖果卖给小店换点花炮玩,其乐融融。端午节时,人们做粽子、玩龙舟。中秋节仍玩火把。婚丧娶嫁,仍抬花轿、请“良玩”,踩云片糕表示步步高升。保存着淳厚的民风。

就这样我们在获得全国文明城镇、全国小城镇建设重点镇、全国综合改革试点镇、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国家4A旅游景区等一系列“国字号”荣誉的“三和古镇”中结束了我们的安徽合肥之旅。

三河古镇位于合肥至黄山、九华山的黄金旅游线上,离市区40公里。三河古镇因丰乐河、杭埠河、小南河三水交汇而得名。三河古镇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面积4。71平方公里。

三河古镇以八古(古河、古桥、古圩、古街巷、古茶楼、古民居、古庙台、古战场)诱人,具有典型的“小桥流水人家,水乡古镇特色”。素有“游在黄山,食在三河”之誉。

篇6:三河古镇导游词

三河古镇的基本格局是:外环两岸,中峙三洲。临水建房、沿河延伸,呈狭长型、四周环水,三水环绕三河,河湖通航、河圩相连,所谓“枝津回互,万艘可藏。”丰乐河、小南河和杭埠河三条河流成“口”字形布局环抱古镇,街区的基本格局是以小南河为中轴,沿河成街,以码头为端点、河道为边沿,辐射状衍生成数条古商业街。

以“街巷”为骨架,连接众多窄巷,串起成片民宅,街巷宅院相对规整,有中心轴,边缘界定明确。街巷体系呈树枝状,主街与支巷以“十”字连接,将古镇凌驾于三河河堤之上,中间留一条青石板路形成古街,由方向区分为南街、北街、西街三条主街,街道与支巷构成了古镇的主要交通要道。

以“建筑”为节点,在古镇两端有太平军古战场遗迹城墙留存,城墙、炮台与深而宽的河道,既能供给货物,又有防御功能。

上一篇:钧策汇第一期:新时代背景下的集团化管控和风险管理下一篇:预备党员考察鉴定表填写格式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