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牧部落旅游景区导游词

2024-04-21

游牧部落旅游景区导游词(共4篇)

篇1:游牧部落旅游景区导游词

朋友们,“游牧部落”,顾名思义,大家会很自然地想到蒙古先民的生活方式。那么,现在这里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个完全原生态的游牧保护区暨旅游景区。它位于巴彦乌拉镇以南35公里处的阿拉腾高勒苏木东部,面积80多平方公里,相当于200个天安门广场那么大。它的核心旅游区占地约14平方公里,四面环山,牧草茂盛,地势平坦而开阔。每当夏季,如茵的草滩上百花竞相绽放,蓝蓝的天空白云飘飘,碧绿的草原马儿奔跑,弯弯的河流环绕青山,洁白的帐房炊烟飘飘!据《魏书》记载,早在1500年前,这里就有许多牧民繁衍生息,创造出了绚丽多彩的游牧文明。今天的游牧部落保护区,也因其原始的自然景色,悠久的民族习俗而成为“草原文化”的活化石。这里有最独特、最浓郁的游牧民族风情,最原始、最秀美的草原风光。在这里,找不到一处永久性建筑;在这里,可以品尝真正的草原风味,甚至还可以参与草原生产活动:放牧、挤奶、熬奶茶,观赏套马、赛马、摔跤,做一天真正“牧民”,充分感受淳朴的游牧民族风情,领略古老而细腻的游牧文化,尽情感受自然与人类的和谐共存。草原牧民的游牧习俗充满了驾驭自然的无穷智慧,游牧的方式也不折不扣地遵循着与自然生态和谐共处的规则。四季游牧与走敖特尔的古老生活方式,世代沿传至今,依然闪耀着它无尽的智慧光芒。这旺盛的生命力,源于它顺应了自然的发展规律。

在影视中常可看到这样的镜头:一家人赶着装家什的大轮牛车,从一地迁往另一地。这就是草原上的生存方式——四季游牧与走敖特尔。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蒙古族世世代代生活在草原上,以牧业为主,生活和生产资料都离不开草原。饲养家畜的不同和草原游牧经济方式决定了牧民不可能长期生活在一个固定地方,而是要采取“逐水草而居”的生活方式。据说,成吉思汗就是其母在初秋七月走敖特尔时降生在草原上的。在正常情况下,牧民一年之中要游牧四地,即春营地、夏营地、秋营地、冬营地。那么,这四个营地是如何选择的呢?经过了草枯、多雪的冬季,牲畜膘情大为下降,抵抗能力减弱。因此,春营地要选在可以躲避风雪灾害的草场,以达到保膘保畜的目的;夏天,为了增加牲畜的肉膘,要选在山阴、山间平川的细嫩草场,要注意有可乘凉之处(眼前的整个游牧部落地区,就是这里牧民的夏营地);秋季,为了增加牲畜的油膘,要选择草质好且凉爽的草场,以增强牲畜的耐寒能力;冬营地主要是为了保护牲畜安全度过寒冷而漫长的冬季,要选择在山阳地带,要特别注意牲畜的卧地,有句民谚称“三分饮食,七分卧地”,说明冬天保膘的重要环节是卧地。营地的选择非常重要,它关系到牧民能否生存与延续下去。特殊情况下,如遇到大的自然灾害等,就要采取临时走场即走敖特尔的方式。

走敖特尔分近距离和远距离两种:近距离走敖特尔是在自己的所属区域内选择较好的草场,远距离走敖特尔则要到较远的地方,借用他乡的草场。走敖特尔不分季节,时间长短根据自然灾害的轻重和牲畜的膘情而定。四季游牧和走敖特尔是草原牧民在与大自然的长期共处中,发明的一种适合草原生态环境的生存方式。这种方式不仅可以增加牲畜的膘情,增强其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还可以轮歇草场,保护草场,不能不说是一种创举。这种有利于经济与环境长期协调发展的游牧方式,一方面反映出了牧民尊崇自然,适应自然的心理,另一方面也充分表现出了人、畜与草场、山水、气候的和谐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讲,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并没有先进与落后之分。今天,游牧文化对广大游客的巨大吸引力也证明了这一点。就连最普通的蒙古包,其构造也充分体现了这种“天人合一”的精神。蒙古包的整体框架是木质结构,由四大部分组成,在蒙语中分别称为陶脑、乌尼、哈那、乌德。陶脑,是指蒙古包的天窗,它的大小决定了其下面乌尼的长短与数量。圆拱形陶脑,宛如一把撑开的伞,伞的骨架就是这些木杆了,它们在蒙语中被称为乌尼,长约为陶脑直径的1.5倍。乌尼的下面是哈那,它是用柳条做成的网状墙体,支撑着整个蒙古包。哈那是堵神奇的墙壁,因为它使蒙古包能伸能缩,可以把包建得矮而大,也可以建得高而小。乌德是蒙古包的门,一般朝南或东南方向,既可避西北风,又有以日出东方为吉祥的含义。说蒙古包是与大自然和谐统一的生态环保型居室,主要是因为它很好地适应了蒙古高原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大草原平坦辽阔,每到冬春季节,狂风不断,蒙古包圆形锥顶的外形正好适应这里的大风气候,它从任何角度都受风阻力小,不易被刮倒。冬季搭建的蒙古包,哈那要尽量降低高度,这就缓减了西北风的风力,还很保暖。而在夏季,则将哈那抻高,让凉风吹进包里,连空调也省了。牧民四季逐水草游牧,蒙古包不会在一个地方停驻太久,因而也不会破坏包下面的草地。在蒙古包迁走之后,牧草继续旺盛生长。

蒙古包搭建时不用挖土夯地,拆卸时也不会留下任何废墟,这是牧民们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又一证明。此外,蒙古包还充分反映了蒙古民族的审美文化。蒙古包色泽洁白,整个为圆锥形;陶脑与乌尼连接,呈日月射光状。这是蒙古族尚圆、尚白、尚日月的表现,蕴含着蒙古民族对天地日月的认识和崇拜。他们认为苍天是圆形的,并且保佑着万物,日月给人们带来光明和温暖,大地无私地哺育着人类,所以要把蒙古包建成天地日月组合型。更不用说,一旦有大地震,蒙古包还是最为安全的防震棚呢!朋友们,蒙古包是草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辽阔丰美大草原最亮丽的风景线,和谐至美是牧人永远追求的主题!

篇2:游牧部落旅游景区导游词

整体策划方案

中国游牧文化旅游节组委会

2013年12月

按:2013年,由国家文化产业规划研究院创意发起,中国文化传媒集团和包头市人民政府主办,国家文化产业规划研究院和达茂联合旗委、政府承办的首届中国游牧文化旅游节取得圆满成功,在国内获得巨大反响。首届中国游牧文化旅游节的成功,为新型文化旅游产业的综合发展做出了有益探索和可贵示范。

作为草原文明的核心文化体系,游牧文化承载的不仅是历史文化和民族文化的多元信息,更承载着人与自然、人与人和人与社会和谐共生、共同发展的文化使命。打造游牧文化品牌,是国家文化战略的需要,是打造高端新型文化旅游产业的需要,更是重塑和提升游牧文化价值、实现其使命的需要。

举办首届中国游牧文化旅游节,是践行国家文化战略的具体举措,也是促进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勇敢尝试。2014年,我们将举办第二届中国游牧文化旅游节,进一步提升品牌、提升高度、提升实力、提升效益、提升国际影响力,再现游牧文明之光彩,再书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之新篇。

一、操作规程

活动名称:第二届中国游牧文化旅游节

活动时间:2014年7月12日—10月9日

活动地点:内蒙古包头市达茂联合旗

主办单位:中国文化传媒集团

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人民政府

承办单位:国家文化产业规划研究院

中共达茂联合旗委员会 达茂联合旗人民政府

协办单位: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央民族大学、高占祥

文化艺术基金会、国家体育总局汽车摩托车运

动管理中心、内蒙古自治区社科院、包头市文

化广播电影电视局(新闻出版局)、包头市旅游局、包头市体育局

支持单位:中央电视台、人民网、新华网、中国文化报、中国旅游报、澳门莲花卫视、内蒙古电视台、内蒙古电台、内蒙古日报、包头广播电视台、包头日报、包头晚报、家庭周报等

二、主题定位及内容

活动主题:深度挖掘游牧文化核心价值,认真践行草原生态文化理念,全面展示蒙元文化历史魅力,着力优化经济文化发展环境,全力推进达茂文化旅游发展。

活动定位:借势国家资源,整合地方资源,挖掘文化资源,利用媒体资源,拉动社会资源,注重规格、注重品质、注重效益、注重互动、注重大众参与,打造更具发展活力和时代精神的文化旅游盛会,使“游牧文化”品牌成为草原文化的主流品牌,使“游牧文化旅游节”真正成为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典范、文化强国战略践行的标兵、实现美丽中国梦的地方名片。

活动内容:包括文化、体育、旅游、商贸四大类活动,文化活动构筑特色,体育活动提升规格,旅游活动凝聚人气,商贸活动促成合作交流、实现富民增收。统筹考虑活动设置、景区景点建设、旅游线路设计、综合管理治理,推动文化、体育、旅游、商贸活动互动互助互促,在融合中提升,在提升中收效,真正实现办节目的。

三、总体战略思路

第二届中国游牧文化旅游节将在首届的基础上进行完善和提升,重点提升规格、夯实内容、完善布局、强化合作。保留群众喜爱的、具有市场潜力和文化价值的活动项目,提高活动的规格和质量,并深度包装推向市场;延伸活动内涵外延,不断引进高规格高水平的高端活动,探索商业化运作,推进游牧文化与现代文化交流融合。

(一)理论和品牌支撑体系 1.草原国际论坛;

2.申请“中国游牧文化之乡”命名; 3.中国游牧文化保护区建设; 4.中国游牧文化博物馆建设。

(二)高端活动支撑体系 1.“达茂风”中国摄影大赛; 2.国际顶级摩托车极限挑战赛; 3.全国摩托车越野锦标赛; 4.全国顶级书画家采风达茂; 5.中国首届二人台大赛;

6.全国大学生草原三项(徒步、长跑、自行车)越野赛; 7.中国汽车俱乐部环达茂草原友谊赛; 8.中国首届蒙古马拉力赛; 9.中国环达茂山地自行车挑战赛。

(三)丰富的民间活动支撑体系 1.蒙古族民间文艺表演活动; 2.蒙古族民族手工技艺活动; 3.蒙古族民俗游艺竞技活动; 4.蒙古族民间竞技贸易活动; 5.蒙古族民间祭祀礼仪活动; 6.区域经济文化交流活动。

四、活动安排

(一)准备阶段(2014年1月—6月)

1.2014年1月,举行第一次新闻发布会,发布第二届中国游牧文化旅游节活动主题、定位、内容、板块布局以及活动相关公告等,同步启动“神秘草原〃休闲达茂”网络拍客活动。

2.2014年2月,面向社会征集创意和活动项目,进行活动的申报筛选、活动方案收集等具体工作,集中进行招商活动。3.2014年4月,制定各工作组工作方案、具体活动实施方案,制作活动宣传册、工作手册等,开展前期准备工作。

4.2014年5月,举行第二次新闻发布会,进行重点活动推荐,各主流媒体开始大规模宣传营销,招商活动全面开展。

5.2014年6月,各类活动基本准备就绪,重大活动项目进入前期运行阶段,宣传营销进入高频攻坚期。

6.2014年6月下旬,举行第三次新闻发布会。

(二)实施阶段(2014年7月—10月)

1.2014年7月12日—8月15日,英雄草原活动板块。

2.2014年8月16日—9月30日,激情草原活动板块。

3.2014年10月1日—10月9日,欢庆草原活动板块。

(三)总结阶段(2014年10月—11月)

对第二届中国游牧文化旅游节进行集中总结,适时开展其他活动。

五、活动板块布局

本届游牧文化旅游节,根据活动类型和时间安排,初步设计为三个主题板块。1.英雄草原。围绕“游牧文化”,以“文化、文明、情怀、胸怀”为主题,重点推出开幕式、第25届草原那达慕大会、申请“中国游牧文化之乡”命名、“马背争雄”赛马月、“绿茵争霸”搏克周、“沙漠之舟”骆驼赛、“游牧草原”勒勒车搬家比赛、哈撒儿文化艺术节、草原国际论坛、满都拉口岸风情游、环达茂自驾游、七夕浪漫草原情人之旅、经贸投资洽谈会、有机农畜产品交易会等活动。

2.激情草原。围绕“现代文化”,以“速度、高度、美丽、魅力”为主题,重点推出“寻梦花海”赏花月、国际顶级摩托车极限挑战赛、全国摩托车越野锦标赛、全国顶级书画家采风达茂、全国大学生草原三项(徒步、长跑、自行车)越野赛、中国首届二人台大赛、“爱在达茂”草原合唱节、中国汽车俱乐部环达茂草原友谊赛、陈刚独步中国穿越达茂草原骆驼赛、“最美星空”中秋赏月、中国首届蒙古马拉力赛、中国环达茂山地自行车挑战赛、牛羊肉伴侣节、寻花问月乡村体验游、“畅想生活”物资交流会、蒙古族手工艺品展销会等活动。

3.欢庆草原。围绕“民俗文化”,以“喜庆、同庆、欢乐、欢腾”为主题,重点推出内蒙古自治区赛马友谊邀请赛、“幸福达茂”重阳节老年才艺大舞台、内蒙古自治区跤王争霸赛、蒙餐烹饪暨牛羊肉伴侣大赛、内蒙古自治区自行车俱乐部友谊赛、环达茂自驾游、达茂品牌商品交易会、少数民族商品贸易会等活动。

六、运作模式

本届游牧文化旅游节将进一步开放格局、拓宽视野,发动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到活动全过程,着力转变政府主导的运作模式,变主导为指导,探索市场化运作。

1.在组织运作上,坚持政府指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原则,政府整体筹谋,社会力量和市场资源参与策划,积极广泛进行项目招商,形成以旅游活动为主线,以文化、体育活动为主体,以商贸活动为核心落脚点的运作模式。

2.在营销运作上,探索以节养节、广泛合作、良性竞争的机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策划、演展、票务、服务、研讨、娱乐活动等方面的组织营销工作,有偿出让项目经营权和冠名权,充分发挥社会实体、中介机构、文化产业集团、新闻传媒等社会力量的作用,实现经营主体的多元化。

3.在服务工作上,坚持“对口服务、分类管理、多元合作”的原则,组委会及达茂联合旗委、政府制定有关优惠政策,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服务工作。文化旅游节期间,宾馆、餐饮、旅游、中介、娱乐等社会服务性机构,将统一使用文化旅游节品牌、标志,形成规范有序的服务市场。

七、保障措施

1.强化组织保障。成立文化旅游节组委会,设立活动领导小组。活动领导小组下设综合办公室和宣传营销、安全保卫、后勤保障、市容市貌整治、文化活动、体育活动、旅游活动、商贸活动八个工作组。综合办公室和宣传营销、安全保卫、后勤保障、市容市貌整治等四个工作组构成外环服务保障工作系统;文化活动组、体育活动组、旅游活动组构成中环主体活动系统;商贸活动组为内环核心系统,形成三环组织和谐互动局面,为文化旅游节提供组织保障。

2.强化资源保障。深度挖掘并整合现有的历史文化资源,强化旅游景区景点打造,大力推出阴山岩画、汉魏长城、金堑壕、敖伦苏木古城遗址、广福寺、普会寺、哈撒儿祭奠堂等人文历史景点;健全完善希拉穆仁草原、红格尔敖包、吉穆斯泰等自然景区建设;打造以百灵那达慕文化产业园区、满都拉口岸、草原风电等为特色的现代景观。通过对文化旅游资源的整合打造,为文化旅游节提供资源支持。

3.强化基础保障。建成游牧文化特色鲜明的百灵那达慕文化产业园区,并不断健全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和配套建设;加大市容市貌、公路沿线、景区周边等地的环境综合整治,打造独具北疆草原风情魅力的达茂大景区。加大市政道路及管网建设,大力提升供水、供电、交通、通讯、污水处理等公共服务水平;打造游牧文化标识系统,建设突出蒙元游牧文化特色的城市美化、亮化、绿化工程和公共设施,建设体现蒙元文化内涵的城市景观,营造游牧文化人文气息。全面启动12个苏木乡镇游客服务中心,加大旅游从业人员和服务人员培训力度,开设医疗、消防等公共服务绿色通道,提升服务质量,逐步完善具有人文关怀的旅游服务体系。

篇3:游牧部落旅游景区导游词

成吉思汗召建于2004年5月,为纪念历史上横跨欧亚大陆的缔造者、大元朝的开创者、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蒙古民族英雄,一代天骄成吉思汗而修建的成吉思汗召,是继鄂尔多斯成吉思汗陵、乌兰浩特成吉思汗庙之后中国第三处纪念建筑,其建筑群规模宏大、气势恢宏是纪念世纪伟人成吉思汗的神圣殿堂。

成吉思汗召于2004年5月9日奠基,2006年6月18日揭牌。院落为矩形阵势,四周比中央地势低,建筑风格集蒙、藏、汉艺术于一体。成吉思汗召是前郭尔罗斯历史和蒙古族民族文化的集中表现,其旅游景观的设计与规划体现了蒙古族游牧文化,整个景区就是一场精神游牧的盛宴,使身在其中的游客在旅游欣赏之间流连于精神游牧的审美体验,展开对成吉思汗召的审美价值的研究,通过对其蕴含的精神游牧美学审美特征的研究,对促进旅游景区经济的繁荣和民族文化的繁荣有着深远的意义。

1 成吉思汗召旅游景观的建筑群

成吉思汗召的建筑群包括铁蹄广场、阿阑豁阿圣母广场、天骄之路、召前的广场有左侧苏鲁锭广场和右侧苍狼白鹿广场、行宫、成吉思汗召主体建筑等。

1.1 铁蹄广场

入口处的铁蹄广场,铁蹄的造型,象征着蒙古族是一个马背上的民族,广场四周的旌旗再现了蒙古大军威震四海的气势。大理石拼成的成吉思汗疆域图,记录和反映了“世界皇帝”戎马一生,横扫欧亚大陆的丰功伟绩。

1.2 阿阑豁阿圣母广场

阿阑豁阿圣母广场。广场为半径18米的正圆型,平面呈现为蒙古族勒勒车的车轮造型。正中的雕塑是蒙古史上著名的“三贤圣母”之首——阿阑豁阿汉白玉雕像。

1.3 天骄之路

天骄之路,整路长66米。路中段耸立着高大而威风凛凛的成吉思汗骑马出征铜雕像,这就是一代天骄成吉思汗曾纵马驰骋,所向披靡,威振四方,震撼世界,戎马一生的缩写。铜像通高6.6米。天骄之路的总长与铜像的高度均代表着成吉思汗66年的戎马生涯。

1.4 召前的广场

召前的广场,是成吉思汗征战时头盔景观的再现,两侧的景观树阵,既为游人提供了休闲纳凉的好去处,又俨然两队威武的勇士,正整装待命。

游人观光路,为一条环型的甬路,将微缩的成吉思汗疆域中大汗帝国,金帐汗国,察合台汗国,窝阔台汗国,伊利汗国,贯穿于一条线上,从左至右将疆域内成吉思汗征战过的著名自然景观再现出来。

1.5 成吉思汗召主体建筑

成吉思汗召主体建筑:一楼为郭尔罗斯博物馆,二楼为成吉思汗召,召内以实物、雕塑、绘画、图表等形式,展示出成吉思汗及其子孙统一蒙古,开疆拓土的宏伟而壮丽的史诗。

2 成吉思汗召旅游景观体现的精神游牧美学特征

精神游牧美学有着深刻的草原文化印记,其审美要素体现着草原文化和游牧文化的内涵,并蕴含着草原的文化传统和生态文明特征,其美学要素与理论框架有着独异的审美特征[1]。我们重点从以下几方面来探讨成吉思汗召旅游景观体现的精神游牧美学中的审美特征。

2.1 成吉思汗召旅游景观体现了精神游牧的崇畏自然的生态观

精神游牧美学的生态观认为自然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类作为生物圈的一环节,生活在这一生态系统之中,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自然,崇拜自然、依赖自然、热爱自然、适应自然与自然融合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和条件[2]。成吉思汗召树阵的植物,以乡土及内蒙古主要植物为主打树种,突出地域特点,大量采用常绿和彩叶植物等,体现了景观对自然的热爱和珍惜。其中蒙古包建筑是这种崇畏自然的生态观的又一见证。具有悠久游牧历史的蒙古包建筑,既保留了游牧文化的特色,又体现了与自然融合的审美理念,表现了空间独特情趣,使游人充分体验“精神的游牧”,使历史与文化在此空间得以“延续”。

2.2 成吉思汗召旅游景观体现了精神游牧美学中的“精神游牧”的自由观

精神游牧美学是以草原游牧文化为依托,游牧民族驱赶成群牛羊游牧在广袤的大草原上,享受着一种逍遥的游动。因此,精神游牧美学带有强烈的“游动”的不定性,“精神游牧”十分形象地表现其精神自由观的美学特征。草原牧民生活的自由自在,无拘无束。蒙族民族自古就是热爱自由的民族,游牧文化对自由的追求有史可证:蒙哥于1251年登上蒙古大汗宝座时,在发布的登基诏书中说:“要让有羽毛的或四条腿的,水里游的或草原上生活的各种禽兽免受猎人的箭和套锁的威胁,自由自在地飞翔或遨游;要让大地不为桩子和马蹄的敲打所骚扰,流水不为肮脏不洁之物所玷污。”成吉思汗召旅游景观中的行宫和四海臣服景观,都是成吉思汗为自由而征战一生的重要历史再现。运用写实的手法,展现给游人,使“精神游牧”的自由观融于其中。

2.3 成吉思汗召旅游景观体现了精神游牧的重视生命的本体意义

精神游牧美学高扬生命的本体意义,在这一点上精神游牧美学鲜明地体现其重视生命、珍惜多物种的独异的审美特征,万事万物都要以生命的本质力量为根本出发点。精神游牧美学主张重感性,承认现实,现实就是最真实的事实,只有“生”才能接触这个事实,“生”是精神游牧美学的最高追求。铁蹄广场是成吉思汗召的入口,其铁蹄造型体现了蒙古族民族的马背文化。游牧民身跨马背在蓝天下驰骋,即为了“生”而驰骋在草原上,他们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和生存力。

成吉思汗召前左侧是苏鲁锭广场,右侧是苍狼白鹿广场。蒙古族人认为自己是苍狼和白鹿的后裔,所以,苍狼和白鹿是茫茫草原上蒙古族的神,并成为蒙古族人普遍供奉的牲畜保护神,千年不变地保佑着草原上的传奇英雄成吉思汗及他的子孙后代。铁蹄广场与阿阑豁阿圣母广场间的曲线道路,代表着蒙古族发迹的源泉——斡难河。这些成吉思汗召旅游景观的民族符号都强烈地体现了对生命的重视与珍爱,把精神游牧美学中的重视生命的本体意义的理念贯穿始终。

综上所述,成吉思汗召建筑群旅游景观展现了蒙古民族思想情感、精神风貌和精神游牧的审美理想,其建筑形态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沉淀和累积下的宝贵物质文化。既有传递信息的物质功能,也有满足精神需要的审美功能,其中体现的精神游牧的审美要素与审美特征,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和深远的生态价值。

3 结语

成吉思汗家族起源于游牧民族,所以与游牧民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为纪念一代枭雄成吉思汗而建的成吉思汗召和其旅游景观,是民族历史的积淀与民族情感的传承,其体现的精神游牧的美学精神,不仅满足了科尔沁草原虔诚的蒙古族人对圣祖的敬仰和祭拜的精神需求,也满足了来此寻求精神慰寄的寻根者和游人的审美需求。

成吉思汗召的旅游景观主要是其建筑群构成的人文景观,不仅是现今的物质财富,其所蕴含的精神游牧美学思想也是今后的宝贵的精神财富,与其民族文化关系密切,其蕴含的精神游牧美学思想对社会影响较大,其艺术性也较高,应当列入收集和研究的范围内。因为从这些民俗人文景观中可以看到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和审美文化,看到一个民族的艺术水平、审美心理与审美体验,以及在各个历史阶段的发展水平,同时能促进民族文化的进一步的发展。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对成吉思汗召的旅游景观蕴含的精神游牧美学思想的研究将会是对国家和民族都具有深远意义的神圣事业。

在地球生态环境遭到日趋严重破坏的今天,在人与世界、人与他人、人与自身之间增加了新的张力和危机的情况下,精神游牧美学思想的生态理念不但蕴涵着深刻的美学价值,而且也会越来越具有警示性的现实意义和时代意义。因此,对前郭尔罗斯成吉思汗召蕴含的精神游牧美学特征的研究,是促进前郭尔罗斯经济乃至全吉林省经济发展的需要,是构建生态前郭、生态吉林省的需要,这将对吉林省的经济和生态旅游事业的发展都有深刻意义。

参考文献

[1]刘晓林, 林建群.精神游牧美学——草原文化中独特的价值内涵[J].文艺评论, 2012 (11) .

篇4:游牧部落旅游景区导游词

大北线上,羌塘的先人们留下了梦幻迷离色彩斑斓的游牧文化。岩画、石阵等古老遗迹,部落与骨系的划分及习俗,凝固着我们知之甚少,不断迁徙流动的古羌塘草原上游牧民族的形象,向我们展示着羌塘独有的人文魅力。

藏族的俗语是这样描述羌塘大草原的:当你到了羌塘,寂寞与寒冷会使你惆怅,可一旦你投入她的怀抱,草原就变成了你温暖的家。不过对于每个走过的人来说,那种一望无际了无人烟的空旷与苍茫可能会是最深的印象。而在西藏民主解放前,那些有关羌塘的探险著述里,尽是有关朔风、严寒、冰雹、神出鬼没的匪徒、突然破冰的河面、牛马大批倒毙、体弱者冻死路旁的描述。在没有机械力的年代,旅途的时间被大大拉长,行者迟早有机会经历这些磨难,在羌塘就更为明显了。

也许只有到过羌塘的人,才会理解为什么古代的象雄王国会以“夏琼”——大鹏金翅鸟为图腾。“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这是一些取自《庄子-逍遥游》中的词句,似乎远古的人们只有骑上这只大鸟,羌塘那广袤苍凉,深沟险壑才会尽是通途。

对于极地高寒气候的羌塘大草原来说,高寒、高海拔,降水少,低温持续时间长的恶劣条件,令迄今为止的一切科学手段都无法将它改造成农田和果园。既使种了青稞,也结不了果,最终只能成为畜牲的牧草。在这一片绝大部分都不可耕的土地上,放牧是唯一出路。于是,黑牦牛毛织成的帐篷内,盘坐在炉前的牧民,泛着油光黑黢的面容,左手握着羊皮风袋,右手向炉内撒着粪蛋的情景,从他们先祖到现今,依然没有多大的变化。那种历史的悠长感,让人感觉他们仿如天地间永恒的旅者。

让人在羌塘感觉时间凝固的,还有他们先人留下的梦幻迷离色彩斑斓的游牧文化。

岩画与原始崇拜

到达加林山岩画所在的绒玛乡并不容易。简易的沙石公路在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中毫无规则的穿插,除了羌塘自然保护区的招牌外,任何岔路口都没有指示牌。沿途看到的野生动物的白骨比牧民帐篷还多,骑摩托的牧民也比骑马的牧民多。摩托车已经是绒玛乡最常见的代步工具,而在草场之间的迁移也早已被拖拉机所取代,除了在赛马会上露面,马可能是最自由的家畜了。但马的经济价值最低,不吃它的肉,不挤它的奶,不用它的皮,由它自然繁殖和死亡。可是马还是草场上的贵族,羌塘牧民对马的偏爱还是一成不变,既便是当地出台了减一匹马(包括马属动物),县上奖励现金的政策。

国家近两年在尼玛县实施“安居工程”,希望借此改变牧民的生活条件。可是房子盖好了,很多老牧民住了几天,不习惯土坯房,又在房旁搭起了帐篷,按祖先的方式生活着。所以土坯房,黑帐篷,牛羊圈还有熠熠生辉的拖拉机,构成大草原上独特的风景。

绒玛乡很小,只有几十户人家,除了乡政府,几乎每户人家都在经商。针头线脑、各式食品、招待所、小餐馆、台球桌,甚至汽油,应有尽有,十足的物质集散地。虽然都是藏族,但能很清楚分辨出哪些是前来采购的牧民,哪些是当地人。当他用直勾勾的,毫无顾虑的眼神盯着你,那他一定是在绒玛乡草场深处孤寂放牧的牧民了,这个错不了。

岩画在距绒玛乡约三公里的小丘陵上,属于地表大石类岩画。在岩画遗存地,数百块油光发亮的青褐色大麻石从脚下延展开去,铺满了整个山包。岩画就凿刻在这些大大小小的麻石之上,呈褐红和赭红色。不用太过留意,就能在麻石上找到让人激动的画面。狩猎、迁徙、放牧及原始宗教等场景,以及伴随其中的牦牛、猎犬、野马、野羊等动物,带着古朴原始的气息安住岩面上已数千年了。其中,牦牛图案是加林山岩画中最重要、最具代表性的图像。牦牛的形体被凿刻得浑圆饱满,气势超凡,它们弓着健壮的脊背,牛角弯成半圆形甚至圆形,倔强地面对着猎人和驯牛者,造型丰富多彩,但表现语言却往往朴素而简略,蕴含着作画者对牦牛特有的认识与细致的观察。

这些牦牛形象是不是西藏“牦牛崇拜”最早的艺术遗存,我不得而知。资料上说,加林山岩画是距今4000年到1万年的史前人类所创造的,是目前所知西藏年代最早的岩画。虽然绒玛乡是近几十年才开发的“无人区”,但岩画的存在,说明了该地区并非自古无居住。古人出于某种目的而在石头上的“创作”,却无意间的证实了他们的存在。只是看不清他们的面目,看不到他们自那里来,现在到那里去了。他们是古象雄的祖先吗?几千年前,这人迹罕至的绒玛乡气候合宜,交通便利吗?他们是定居于此还是“逐水草而居”,还是不定期在这片荒漠上狩猎放牧?

几千年来,岩画与风雪雷电及在它上面晒着太阳的蜥蜴为伴,凝固那时人类对大自然认识的缩影,往古时空通过这些形象存活于石质档案中。而近年来的便利交通,让来自拉萨等地的画家游客们有意无意也在岩画点留下了过自己的痕迹。当我没有见到这些岩画之前,曾听到过关于它“恶作剧”式的传闻。有位艺术家曾经在酒后说,加林山岩画有些是他创作的,还曾用汽油喷灯烧灼画面进行仿旧处理,能否判别要靠个人的眼力了。对于现在呈现在眼前的加林山岩画图案,如藏文、汉字、英文及一些拙劣的动物,还是能一眼看出来哪些是现代人凿刻的。可艺术家们的高仿之作呢?这些“恶作剧”让先人的面容更加模糊而游移。

大鸟、雍仲与精神图符

这种“恶作剧”并不是今人的专利,自古而有之,措勤县扎日南木错的拉隆山岩画就是一个例证。岩画位于扎日南木错西岸拉隆山中的一个山洞内。当地人叫拉隆山岩画为“拉直日姆”,“拉”意为神灵,“直”意为鬼怪,“日姆”既画的意思,合起来就是“神与鬼作的画”。这可能体现了当地人对岩画敬畏与恐惧的心理。所以女性不能前去参观,陌生人不能前去参观,在洞内要保持恭敬等规矩。洞口离地面约五十米高,须穿过布满巨石的缓坡后才能到达洞口。很多巨石沿湖一面凿刻着藏传佛教的“六字真言”,从手法与内容来看,应为新近之为。

洞穴外狭内宽,里面的空间远比想象中的宽敞——最宽处约有十米,最长处有六米,最高处逾五米。它是个石灰岩溶洞,多处因碳酸钙的沉淀而在表面形成类似于鳄鱼皮岩石,被当作圣迹供养着,涂满了酥油,挂满哈达与经幡。山洞中央,是哈达与经幡组成的“蜘蛛网”,不能轻易通行。在洞穴的最深处,有烟熏火燎的痕迹,地下有石块垒成的石圈,应是曾经有人在此地生活过。

洞穴的四壁,从洞口开始,绘满了岩画。这些岩画从制作手法来说,基本属于涂绘类岩画,既以动物的血液拌赤铁矿粉,在岩壁与洞穴内绘制出来的图像。由于洞内无风吹雨淋,所以有的岩画色彩还十分鲜艳。较低的岩画,由于长期被信徒触摸及涂抹酥油等原因,已散漫不清。高处的岩画,有些存在重叠与反复绘制的现象,能分清原始构图的也不在多数。更有甚者,在一个展翅飞扬的大鸟下,用白色写下了一段藏语,好事者又在这藏语之上,又绘制了两个丑陋不堪的大头人,让这块岩面变成了涂鸦布了。更绝的是,回到拉萨后,请教西藏大学的占堆老师,他说这藏语至少是西藏萨迦班智达以前的文字,充满“金戈铁马”的阳刚之气,与敦煌的吐蕃古藏文十分相似。至于藏文意思,则像一句诗——祈求让我如豆的智慧在如海的大悲中充分燃烧〈大意〉。占堆老师分析,可能这是一个静修者在山洞内留下的。于是,时光就在这块涂鸦布上交错,从至少吐蕃以前的大鸟,到吐番时期的藏文,再到现今的涂鸦,在此一一上演。

虽然大部份岩画都不清晰,不过几处如灵光乍现般的绘画让人激动不已。洞穴正面,苯教的雍仲“卍”符下的鸟形“头冠”,右侧顶着古象雄王“琼”形帽的“小人”,上文所提及藏文上的大鸟,都是精彩的典范。佛教的雍仲“卐”与苯教的雍仲“卍”符交替出现,不分你我,难怪当地人会叫这岩画为“拉直日姆”了。

雍仲“卍”符号在西藏岩画也是最具典型性的图案之一,从其地理范围上讲,主要还是在西藏西部阿里与北部的那曲这一广大的高海拔草甸区域。而且其延续的时期也相当长,无论是佛教前的苯教时期,还是吐蕃的佛教时期,“雍仲”这一符号虽然历经各种变体却始终如一地存在着。考古学家张建林认为,苯教的“卍”符号出现的年代应早于佛教的“卐”。拉隆山洞穴中大量出现的“卍”符,向我们清楚的传达了一个信息——苯教曾经在措勤县流传过。

在《象雄文明初探》一书中,作者对古象雄的地望进行了描述。“象雄分为里、中、外,里为莫隆仁之洲,中为杰卡瓦曲,外为冈底斯山。外围攻也分里、中、外,里为冈底斯,中为达果当热,外为吉木雪希里恰嘎尔。”“冈底斯”既著名的冈仁波齐神山,“达果当热”应为达果雪山与当热雍错,而措勤县处于它们之间,且在岩画中大量出现古象雄的国教苯教的图案“卍”符。这样看来,措勤县在古象雄王国之时,应为其下的一个领地。

鼎立的三石

措勤县拉隆山岩画因为神灵而被注视着,可是巨石遗址三石阵就鲜有人关注了。它距措勤县驻地约十五公里,离往日喀则方向的省道S207约五十米。措勤藏布河从岗底斯山携带了大量的火山岩沙质粉粒在附近形成了长近百公里,宽3-5公里的山谷平原,三石阵就位于这平原上。它背依措勤县六大神山之一的热巴若山。遗址为东西向,用岩块砌筑而成,前低后高,外高里低,像一个环绕的“凹”形死火山。最外圈是一圈岩石垒成的石圈,直径约二十米,残高约0.4-0.5米,中间为平台,也用砾石砌成,在最前而能明显看有用砾石砌成的二层台阶。

三块高约1.5米的巨石耸立在平台靠山脚的最深处,呈三角形,像藏族人支锅的三块石头。它们深深的插在外圈的石圈上,历千年风雨,至今岿然不动!离山脚最近的大石最高,而最远的大石最矮。三列石好像都经过人工加工,使之成为上小下粗的细长形。但不见有图案。在三石阵与热巴若神山之间,还有一个高约1米,直径约三米的垒石堆。其附近还有数座大小不一的石圈,但都不见有列石。

三块列石上都不见有涂抹酥油的痕迹,也不见信徒的经幡与哈达,问及历史,无人能描述其详。它似乎被遗忘在这亘古的荒原之上,遗世独立。但无独有偶,在措勤县周边,也发现过大石遗址,如萨嘎县的独石遗迹,昂仁县的石圈遗迹,尼玛县当惹雍错平面呈圈形的大石遗迹。这些遗址都分布在西藏高原的北部,中部与西部,其海拔一般都在4000米,从古至今基本上都是游牧狩猪的经济文化活动区,所以这类大石遗迹应主要与从事畜牧和狩猎的古代部落有关,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当时措勤县并不是孤立的,与周边地区有着不被了解的往来。

这些大石遗址意大利学者杜齐在其《西藏考古》一书中也曾有这样的描述:“我们在西藏的许多遗址上都发现地上摆着巨大的石块。或是一堆,或是成堆的石块。它们有时摆成圆形,有时则为方形排成直线,一堆石块中往往有一块或三块较高的矗立着的石柱。如果有三块这样的立石,那么中间一块必要高出其它两块。”这与措勤县的三石阵十分相符。杜齐还认为,这些遗迹可能包括两类性质不同的建筑遗存,一种是与高原古代游牧民族的墓葬有关,另一种则主要是与宗教祭祀有关的建筑。而考古学家李永宪在其专著《西藏的原始艺术》中认为,“这些大石崇拜几乎都是处在河,湖一侧的平坦地带〈三石阵遗迹既处在措勤藏布的山谷平原上〉,这或许表明,早期的大石建筑除了祭祀山石之神,可能也有祭祀河湖神灵的意义。”三石阵的功能与用途究竟属于那一类,只是现有资料太少,且三石阵也尚未被正式考古挖掘,终有一日,它将会揭下神秘的面纱,最终展现在世人面前。

草原部落

在羌塘大草原里,游牧民族的不羁、率性与彪悍一直在血管中流倘,只是随着现代文明的进入,这不羁与率性更多的存在老人们的记忆中。每一位饱经风霜的老人,额头上的每一条皱纹都记载着一段刻骨铭心的历史,他都会自豪地告诉他的子孙:他们所属的部落与其“骨氏”的历史;部落先民们的丰功伟绩,骨氏祖先的传奇不朽至今还在传唱着,为他们所津津乐道。

在1970年国务院批准筹建措勤县之前,原县境内共有有乔久、崩巴、那仓等三个大部落的共18个小部落杂居生活。乔久部落最大,崩巴部落历史最悠久,最小的部落是那仓阿吾部落,其地域为现措勤县曲洛乡尼雄村。每个部落的成员相对来说是比较稳定的,出现流动的情况,大多数都是因为婚姻而更换部落。比如,乔久部落的一个男人入赘到那仓部落,组成家庭,并在那仓部落的区域内生息,这时他就从乔久部落的成员更换为那仓部落的成员了。若一个流浪汉要求加入某个部落,他会有一个为期一年的考查期,若人品不错,表现良好,经头人同意后,才能成为部落的成员。他可以在部落的某个区域里放牧,享受着成员同等的权利,也必须承担成员们的义务,比如上缴差税等。

崩巴部落是由土生土长的本地土著逐步发展形成的一个部落,其历史可以据说可上溯到1500年间的古老的象雄王国。它地域辽阔,其活动范围为现措勤县境域的江让乡全境,达雄乡的夏东、才扎两村,曲洛乡的赤玛、雄马、曲洛三个村,改则县的雍木措、罗波两个村,仲巴县的布堆乡、吉玛乡、帕江乡、隆嘎尔乡等,它有较完整的部落组织。只是由于现在的行政区域的设定,让崩巴部落变得些许支离了。在措勤县的崩巴部落历任头人中,19世纪的头人爱东旦杰是因把佛教带入措勤而成了不朽的传奇。爱东旦杰是一个有着类似佛祖释迦麾尼式的传奇人物。他自幼聪慧好学,能言善能辩;成年后,娶美丽姑娘阿嘎为妻。25岁时,因为能力超群,被推选为崩巴部落的头人。那时可谓少年得志,春风得意。在其30岁的时候,因崩巴部落马匹被偷,而与偷马贼在拉萨打官司。然而因为嘎厦政府的法官收取偷马贼的贿赂,从事袒偏偷马者。一场证据确凿,必胜无疑的官司就这样打输了。爱东旦杰受此挫折,就此看破红尘大彻大悟,抛弃一切,在拉萨楚布寺出家为僧。他先是拜第十四世噶玛巴特秋多杰为师。特秋多杰圆寂后,又成为第十五世噶玛巴卡洽多杰的弟子。回到措勤后,在门董地方设帐篷寺院,以弘传佛法。据说爱东旦杰持戒极严,老年因患炎重关节炎,下身长满了虫俎,可他就如佛祖“舍身喂虎”一样,把肉体全布施虫子,直至圆寂。如今县城西端的门董寺就是在当时帐篷寺院的遗址下修筑的。

而另一个大部落,乔久部落,它是由来自四面八方的流民为主逐渐形成的一个较大的部落(这从部落的名称——乔久——“十方聚集的部落”也能看出一点眉目)。一千多年以前措勤县地广人稀,但此处是藏北和青海南部地区通往阿里腹心的必经之路,久而久之,朝佛路上走不动的牧户,因犯各种政教戒律的流民和少数生活无着的结伙匪帮不断涌入和居集,逐步形成以牧为主,偶尔趁火打劫的若干个小部族。这些小部落逐渐汇集成乔久部落。乔久部落也人信仰佛教的典型,不过是反面的。一百多年前,有个叫外号“加锷”的头人,本名为索南罗布。虽然他崇信佛法,并千里迢迢从拉萨的楚布寺请来能工巧匠,在县内盖了边巴拉康。可惜他自恃权势,脾气火爆,草菅部落人民,贪脏王法,无恶不做。于是“部落的百姓联合起来,把他给杀了,选上新头人”〈措勤县72岁阿伦老人语〉。游牧民族的不羁与膘悍由此可见一斑!

以前,乔久部落的头人由西藏的嘎厦政府委派。由于委派的官员不了解乔久部落的情况,管理不到位;加之部落离拉萨路途遥远,官员到任时间太长。部落的百姓于是向嘎厦政府反映,“自己的老百姓要自己管”,意为头人应由部落自己选定。嘎厦政府同意了他们的提议,乔久部落的头人就由部落里面的人担任了。而有资格竞选部落头人的,必须要满足以下几个条件:1、出身好,在旧社会处于最低阶层的自然不能被选,比如铁匠,屠夫,乞丐等人就不能当选。2、不选富饶的人家,怕其事务多没有精力为部落服务。3、有一定的文化水平,能写报名,看懂公文。4、能言善争辩。这点最重要。因为在牧区,草场纠纷是十分常见的,也没有绝对的是非,所以有着三寸不烂之舌,能说得天花乱坠,在草场纠纷中获胜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上文崩巴部落的头人爱东旦就因把一场证据确凿,必胜无疑的官司打输了,而看破红尘大彻大悟,抛弃一切,出家为僧。这就说明了口才在部落头人中的重要性。

神秘的骨系

在部落里面,组成部落基础的是充满血缘关系的“骨系”〈藏语为rus—pa,本意是“骨头”,也是姓氏之意〉。以几十户、几百户游牧家庭组成的一个主体“骨系”为一个小部落,一个部落又由若干个骨系组成一个共同体,多个共同体结合成一个区域。措勤县乔久部落的骨系有几十个,如:本如,擦如,德玛,阿来,擦二,临巴,闻如,槐如,加瓦,帕瓦,热瓦,起如,康巴,昆陆,推仓,琼布,球苦,吉巴,朗索,巩巴,债巴,母擦,三工,套如,鬼如,娘布,球仓,康萨,董巴,果那,结巴,藏巴,卓玉,朋松,荣巴,革恰,卡瓦,达瓦等。

骨系有点类似于汉族的姓名,有父系骨系与母系骨系。父系骨系永不断,母系的骨系到了第七代后,就散了。属于同一骨系的人严禁通婚和发生性行为。若发生这种情况,男女将处以活埋的极刑。所以以前男女婚嫁时,最紧张的是认证双方的骨系。长辈们聚在一起,一一排出双方的父系骨系与母系骨系,仔细详尽的进行推算,避免骨系相同而成为一家。如今很多老人对国家的婚姻法有微词,认为三代后就能成婚,这不是乱了骨系吗?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若是相同骨系的人,不论贵贱贪富,都是亲戚,在有困难的时候,大家都会相互帮助。由于措勤县地广人稀,骨系又复杂;常出现为了投靠权贵,冒充他人骨系套近乎的情况。

有的学者认为,骨系不一定只是代表着血缘关系,有些骨系只是代表其来源,而不是血缘。比如乔久部落的“康巴”骨系,只是说他们来自现在的康巴地区;比如琼布骨系,他们来自于现在的丁青县。这些骨系的人们或是到冈仁波齐朝圣后留下来,或是寻找幸福之地而迁移形成的。

上一篇:过年写日记100字下一篇:花犯,花犯杨泽民,花犯的意思,花犯赏析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