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诗歌方法

2024-05-22

读懂诗歌方法(共9篇)

篇1:读懂诗歌方法

快速有效读懂诗歌方法归纳: 【例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问题。送杜十四之江南 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问:从思想内容分,这是什么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送”字提示了我们,这是一首送别诗。诗中用“春江渺茫”“日暮” “何处泊”“断 人 肠”等词,表达了作者惜别哀伤之情。

总结方法一:看标题,抓题眼

标题往往对诗歌广泛丰富的内容有很明显的提示总括作用。有些题目 显示事件、情感;有 些题目 交代写作目的和写作背景;有些题目 点明中心。所以,有时抓住了题目,也就大体抓住 了诗歌的基本内容。

【实战演练】请从诗歌标题中快速辨别以下诗歌的思想感情:

1、《春夜喜雨》(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 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表达了诗人对春夜细雨的无私奉献品质的喜爱 赞美之情。

2、《征人怨》(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 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 河绕黑山。”

【例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① 李白

一为迁客②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③。

[注 ] ①这是李白乾元元年(758年 流放夜郎经过武 昌时游黄鹤楼所作。②迁客,指西汉的 贾谊,因指责时 政,受到权臣的谗毁。贬官到长沙。③古曲有《梅花 落》。

问:诗歌前两句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4分

答:抒发了诗人被流放的凄凉之感和眷恋朝廷、思而不得的苦闷。总结方法二:看注释,抓暗示信息

注释是诗歌鉴赏中最值得注意的内容,虽短短几 字,却是出题人给你的暗示。有些介绍写作 背景, 那是在 暗示本诗的思想内容或感情基调;有些是介绍相关诗句,那是在 暗示本诗的用典 或寓意;有时介绍作者,那是在 暗示本诗的写作风格或主旨;还有些是解释诗中的生僻字句,那 是在降低你阅读的难度。

【例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 题。(6分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其二 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问:这首诗丰富的感情蕴涵在景物与人物活动的描写之中。结合全诗,对此作简要分析。答:这首诗前两句用夸张手法写祖国山河的雄阔壮丽, 饱含热爱之情,并为进一步抒情做了铺 垫;第三句“泪 尽”二字将亡国之恨宣泄无遗;第四句一个“望”字写 出遗民对南宋军队收复 失地的企盼,一个“又”字则曲折第表达出对苟且偷安的南宋朝廷迟迟没有收复失地的失望与埋 怨。

总结方法三:看作者,知人论世

知人论世,就是说,要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就要了解作者的生平和所处 的时代背景。其实,许多诗所表达的主旨和思想感情都与作者的生平遭遇和所处的时代有关。我 们要关注著名诗人的相关遭遇、境况,所 处朝代国势、朝政„„ 如介绍诗歌是作者被贬某地时 所作,则要考虑是否有 怀才不遇、报国思用 等情感;如介绍作者常年旅居外地,则要考虑 羁旅愁 思、思乡怀人 之情;如介绍作者是南宋诗人(或朝代已灭亡,则要考虑 收复失地之心 „„ 【实战演练】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4分

溪桥晚兴 郑协①

寂寞亭基野渡边,春流平岸草芊芊②。一川晚照人闲立,满袖杨花听杜鹃。[注 ] ①郑协:南宋遗民。②芊芊:草木茂盛。

问:有人说诗中的“闲”字表现了诗人闲适恬淡的心境,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结合诗歌简要 分析。

答:不同意。(1分诗人通过亭基寂寞,野渡无人,落日晚照,杜鹃啼血这些悲凉的景物,(1分再加上诗人特殊的身份—— 南宋遗民,(1 分表达故国之思、亡国之痛带来的凄凉、孤独、怅惘之情。(1分

【例 4】阅读下面诗词,回答问题。菩萨蛮 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问:试分析抒情主人公的情感。

答:表达了抒情主人公(思妇盼望远方行人、久候 而不归的孤寂、惆怅的感情。用“空”字 增添了全词的 “愁” 味, 使主题更加鲜 明。“ 宿鸟归飞急 ” 意在反衬行人滞留他乡, 未免恋恋不返。“更”字加强了连续不断的以至无穷无尽的愁思印象。

总结方法四:看字词,把握“情感关键字”。

诗歌中有一些能够帮助我们把握作品思想内容的字眼,我们都称为“情感关键字”。阅读时 准 确抓住情感关键字, 无疑对正确理解分析诗歌的思想内容有重要的作用。如 《虞美人》 “问 君能有几多愁?”的“愁”字,又如《钱塘湖春行》“最爱湖东行不足”的“爱”字。

【实战演练】请找找下列两首诗的“情感关键词”。

1、《枫桥夜泊》(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 声到客船。”情感关键词:愁

2、《相见欢》(李煜“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 , 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 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情感关键词:独、离愁

【例 5】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宣城①见杜鹃花 李白

蜀国曾闻子规②鸟,宣城还见杜鹃花。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③。

[注 ] ①宣城:今安徽宣城县。②子规:一名杜鹃,相传为古蜀帝杜宇所化,暮春而鸣,相 传子规鸟的叫声如蜀地方言:不如归去。此时杜鹃花亦盛开。③三巴:东汉末年置巴郡、巴东、巴西,合称三巴。泛指蜀地。

问:“子规鸟”在诗中起什么作用?表达了怎样的思 想情感?

答:子规鸟是作者家乡“蜀国”的景物,由于作者在宣城看到杜鹃花,自然就联想到家 乡的子

规鸟,因此,子规鸟所起的作用是引发 作者的思乡之情。总结方法五:看意象,把握特定含意

在诗歌中,总有一些特定的意象代表特定的含义,也往往寄托着特定的情感。【实战演练】谈谈这首诗所表达的情感。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答:作者通过九个组合的意象营造了一种萧瑟苍凉的意境,并借此写出了浪迹天涯的游子思念故 乡悲苦的情怀。

【例 6】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梦中作① 欧阳修

夜凉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种花。棋罢不知人换世②,酒阑③无奈客思家。

[注 ] ①本诗约作于皇祐元年(1049, 当时作者因支持范仲淹新政而被贬谪到颍州。②传说晋时 有一人进山砍柴,见两童子在下棋,于是置斧旁观,等一盘棋结束,斧已拦掉。回家后发现早已 换了人间。③酒阑:酒尽。

问:这首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 答:①表现了诗人因仕途失意而对前途忧虑和无可奈何的心情;②希望脱离官场返回家乡的心 情。(2分因为诗人仕途失意,所以“路暗花迷”表现了作者对前途的迷茫,(1分 “无奈” “思家”等词语则表现 了无可奈何之情和渴望回家之情。(1分

总结方法六:看典故,取用原来意义

古诗很讲究用典,典故是指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出处的词语。用典既可使诗歌语 言精练,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 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例 7】阅读下面的一首唐诗,回答问题。塞下曲 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问:“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写的是什么内容?表达中心思想有什么作用? 答:写的是紧张而艰苦的军旅生活,对于揭示盛唐时期为国戍边的将士们建功立业的豪迈情怀起 了很好的衬托作用。虽然军旅生活紧张而艰苦,但是将士们乐观、豪迈的精神不减,爱国热情、报国壮志不减,从而有力地反衬了将士们的精神风貌。

[思路点拔 ] 尾联的抒情,直截了当,毫无拖泥带水之感,充分展现了将士们为国杀敌、建功立 业的慷慨豪迈的情怀,展现了盛唐时期的积极向上、昂扬奋发的时代风貌。当然,是完全建立在 前三联的对军队艰苦生活的刻画基础上的。没有前三联的烘托,就没有尾联这 种昂扬、乐观、豪迈情感的直接抒发。

总结方法七:看尾句 ,卒章显志

诗歌的结尾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或 以景结句、或 以情结句、或 以理结句、或 以问结句。不 论以什么形式结尾,诗人都喜欢在结尾这个地方用点心机,因为结尾在全诗中具有相当重要的作

用。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结尾“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又如:文天祥的《过 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调动相关知识赏析诗歌: 湖州歌(南宋 汪元量

北望燕云不尽头,大江东去水悠悠。夕阳一片寒鸦外,目断东西四百州。

[注释 ]此诗是元灭南宋时,作者被元军押解北上途中所作。(1从 题目 来看:本诗表明写的内容是有关湖州的诗歌。

(2从 作者 来看:作者是南宋的汪元量,并不出名。但 我们知道他是南宋的诗人,就可以推测 他的思想很可能是表达对国家命运衰微的的伤感。因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主题,南宋的时代 主题就是诗人们面对国家命运残破的伤感。

(3从 注释 来看:交代了诗歌的创作背景。我们可以以此推断出诗歌的大致内容和思想。既然 是在国家灭亡,而自己被押解北去的路途中所作,那么情感应该是表达自己面对国家灭亡的极度 悲痛的心情。

(4从诗句的 情感语 来看:在这首诗中,有两个情感字眼:寒、断。“寒”字渲染了一种寒冷 凄清的气氛,传达了作者心情之冷清;“断”字则表明作者在国家灭亡后,面对已经落入元人手 中的南宋故土“四百州”时,那种悲痛欲绝,肝肠寸断的悲痛之情。

(5从诗句的 意象语 来看:这首诗歌塑造了这些意象:燕云、江水、夕阳、寒鸦、四百州。我 们要仔细逐个分析每一个意象的内涵。首先,“望不到尽头的燕云”,表明作者知道自己要被 押解到元朝的大都燕京去,他感到自己的命运就象那天边的云一样望不到尽头,无法把握。其 次,“悠悠东去的江水”则表明作者感叹南宋国家已经灭亡,国运无可挽回就象东去的江水一样 无法阻挡, 而江水 “悠悠东去” 又象征作者面对国家衰亡内心的无比伤痛之情。再次, “夕阳”、“寒鸦”都是没落之景,南宋的命运就像这将要坠落的“夕阳”和将要归圈的寒鸦一样此时此刻 的作者,面对如此衰败之景,怎么不更增悲情!最后,“四百州”是南宋的故国之疆土,而现在 南宋已经灭亡, 面对这广阔的故国的疆土, 作为一个深深的爱着他的国家的诗人, 怎不肝肠寸断!

【特别提醒】

要真正读懂诗歌,方法不是根本,多读多悟才是关键。读懂是一项综合性的智 力活动,要先学会分步阅读,再上升到综合阅读。做诗歌鉴赏题,不要忙于答题,要 有意识地把读懂诗歌放在首位。

篇2:读懂诗歌方法

第二课时:读懂诗歌正文

班级:

组名:

姓名:

使用时间:__________ 学习目标:

1、鉴赏诗歌的语言。把握词类话用,体会诗人锻字炼句形成的意境。

2、注意诗歌中的文言句式,领会诗人的意图。

一、导(真题体验)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8分)

吴松道中二首(其二)晁补之

晓路雨萧萧,江乡叶正飘。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

鸟避征帆却,鱼惊荡桨跳。孤舟宿何许?霜月系枫桥。

注:吴松:即吴淞,江名。请翻译第三联:

参考答案:他所乘坐的这艘远行之船,在湖面上一摇一晃地前进着,水鸟们“啾啾”鸣叫着随在后面,有时船身猛一倒退,鸟儿们便急急地避了开去;鱼儿们聚游在船的两侧,船家一起一落地摇动着双桨,偶尔声音响了一些,便惊得鱼儿慌不迭地散了开去。

二、鉴赏特殊的诗歌语言

进行诗歌鉴赏,在读懂了诗歌的题目及作者之后,就要了解诗歌语言的特征,即要懂得“诗家语”,懂得诗歌对语言的变形。这是诗词鉴赏的基础。中国诗歌对语言的变形,在语法上主要表现为:改变词性、省略句子成分、颠倒词序等等,主要目的是符合格律以造成音乐美,给读者留下艺术想象和再创造的空间。而这些地方,往往也是高考考查的重点。了解诗歌语言组织的规律,就能迅速进入诗歌的语境。

三、思、议、展

1、找出下面活用的词:

春风又绿江南岸;

绿:使。。变绿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悦:使。。欢悦

空:使。。空阔 风老莺雏,雨肥梅子。

老:使。。变老

肥:使。。变肥 夜雨滴空阶,晓灯暗离室。

暗:使(充满离愁的屋子)显得一片黑暗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锦帽貂裘:戴锦帽穿貂裘。

小结:把握词性的改变,体会诗人所炼之“意”。

古人惯于活用词语,形容词、名词都可活用作动词,且一旦活用就鲜活生动,呼之欲出。所以我们应该把古诗当成文言文来读,以便正确理解诗意。

2、补充以下省略的词语:()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我)与君离别意,(我们)同是宦游人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照)(吹得)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红豆)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于)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像)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所以)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师往何处去)

(采药在何处)

(前山或后山)小结:注意诗词中的省略,用想象和联想去填补诗人留下的空白。

3、还原以下倒装语序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汉阳树晴川历历,鹦鹉洲芳草萋萋。

香雾云鬓湿,清辉玉璧寒。

香雾湿云鬓,清辉寒玉璧。

竹怜新雨后,山爱夕阳时。

新雨后怜竹,夕阳时爱山。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青海长云暗雪山,遥望孤城玉门关。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林暗风惊草,将军夜引弓。

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

闻横笛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

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燕子飞时,绿水绕人家。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春风笑。

小结 :还原颠倒的语序,把握诗人的真实意图与情感侧重点。

1、语序倒装有以下几种类型:

①主语后置。崔颢《黄鹤楼》诗:“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②宾语前置。杜甫《月夜》诗:“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③主宾换位。叶梦得《贺新郎》词:“秋色渐将晚,霜信报黄花。”也显然是“黄花报霜信”的意思。这种主宾换位的词序表面上仍是“主—谓--宾”的格式,但在意义上必须将它倒过来理解。再如白居易《长恨歌》“姊妹兄弟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门户生光彩)

④定语变化。在偏正词组中,定语在前,中心语在后,这是古今汉语的一般情况。诗词曲定语的位置却相当灵活,往往可以离开它所修饰的中心语而挪前挪后。下面分别举例说明。

A、定语前置。

王昌龄《从军行》诗:“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下句的“孤城”即指玉门关,为“玉门关”的同位性定语,现却被挪在动词“遥望”之前,很容易使人误解为站在另一座孤城上遥望玉门,其实应理解为“遥望孤城玉门关”。B、定语后置。如: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⑤状语后置。如“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2、古人写诗倒装的缘由

①为符合声律的要求(押韵和平仄),增强诗歌的音乐美,让读者读起来朗朗上口,韵味无穷。

②为了突出和强调,诗人为了突出某种特殊的情感,在写作时有意将词语的语序改变。

③为追求“新意”,化平淡为神奇。

三、检

过香积寺 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请准确翻译第三联:

参考答案:溪水之中危石耸立,泉水不能顺利流淌,好像发出呜咽凄切的声音;夕阳西下,昏黄的余晖洒在一片幽深的松林上,冷色的青松,使照在上面的日光仿佛也变冷了。

篇3:诗歌鉴赏——读懂诗歌的方法

下面我就按照诗歌的组成部分来探寻读懂诗歌的途径。一首诗歌通常包括:诗歌标题、作者、诗歌正文和注释四部分, 偶尔有些诗歌还附有小序。所以要想读懂诗歌, 关键是要学会四读:读标题, 读作者, 读注解, 读正文。

一读标题:辨别诗歌题材, 大致确定诗歌思想内容

就我多年的教学实际总结, 我发现大多数学生有一个阅读诗歌的不良习惯:跳过诗歌标题, 直接读诗歌正文。诗歌标题就好比一个女人的香水, “闻香识女人”;读诗歌标题, 同样也能初步判断诗歌的思想内容, 这是老师要经常提醒学生的地方。

从题材上看诗歌可大体分为:送别诗、思乡怀人诗、咏史怀古诗、山水田园诗、边塞诗、咏物诗等, 如果学生掌握了各类诗歌的主要思想内容, 在鉴赏诗歌时从标题入手未尝不是一条捷径。因为诗歌的题目往往点明了诗的内容, 定下了诗歌的感情基调。以江苏高考卷中的诗歌鉴赏为例: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 从诗歌题目中的“凤凰台”这一古地名可判断出这是一首咏史怀古诗, 岳飞的《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 由“黄鹤楼”这一历史名迹可知这也是一首咏史怀古诗, 王昌龄的《送魏二》中“送”字表明这是一首送别诗, 杜甫的《春日忆李白》中“忆”字可看出是一首怀人诗, 初步判断出是杜甫春日里对李白的回忆与思念。这样从诗歌标题就能大大缩小学生思考的范围, 缩短学生阅读诗歌的时间, 也能帮助学生准确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

二读诗人:知人论世

《孟子》中说:“颂其诗, 读其书, 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意思就是说:吟咏他们的诗, 读他们的书, 不知道他们到底是什么人, 可以吗?所以要研究作者所处的社会时代。高考诗词一般都注明了作者, 这些诗人绝大多数在课本中出现过, 是考生比较熟悉的。虽不是考查他们的代表作品, 但一般是接近诗人主创风格的。如陶渊明的农耕与恬淡, 柳永的相思与艳情, 李清照的闲适与愁苦, 文天祥的四海奔波忧国忧民。因此读诗人不仅要注意诗人的遭遇、境况如何, 更要把握诗人的创作风格。如注意诗人所处朝代的国势如何, 朝政如何。联系这些背景, 才能准确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如生于北宋末年的岳飞, 亲眼目睹了山河破碎, 国破家亡, 他少年从军, 以“精忠报国”、“还我山河”为己任。转战各地, 艰苦斗争, 为的是“收拾旧山河”。再联系课本中学过的岳飞所写的《满江红·怒发冲冠》和《小重山》这两首词, 就可以推断他写的《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应该是抒发直捣中原, 收复失地的爱国理想, 却受到投降派的压制和阻挠, 深感自己杀敌报国的理想难以实现的情感。这方面的信息有的诗歌考题会提供相关的注释, 有的属于名家名篇的则不再加注, 像李白、岳飞、王昌龄、杜甫这样的名家等。所以, 读这样的名家作品就需要调动我们平时积累的知识来回忆提取。

三读诗歌正文:抓住诗歌中的典型意象和关键词

从某种意识上讲, 意象就是诗歌看得见的灵魂, 抓住一首诗的意象就等于获得解读该诗的一把金钥匙。意象就是诗中描绘的艺术形象。诗歌借助意象来表情达意。王国维说:“以我观物, 故物皆着我之色彩。”即诗人在描写自然景物时, 偏重于主观情思的直接流露。在所创造的诗境中, 作者移情入景, 景物非完全客观的景物所呈现, 而是带有作者浓厚的主观色彩, 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也比较具体明确和强烈。

诗歌意象是为表情达意服务的, 是诗人复杂微妙内心世界的形象表达和感性呈现。所以诗人选取意象必然是人们生活中常见的事物, 使人一读便可感知, 并迅速产生联想。在古典诗歌中庞大的诗歌意象家族中, 有些意象可以称之为典型意象, 具有独特的代表性或典型的象喻性。这主要是由于古典诗歌积淀深厚, 历代诗人递相沿袭, 使得一些意象在古典诗歌中的象喻意义比较接近、比较固定。如柳、雁、鹧鸪 (布谷) 、长亭、南浦常表现离愁;雨、芭蕉、梧桐、落花、衰草、烟波、寒鸦等表现哀愁;明月、杜鹃、大雁、归鸟、孤山、孤帆、浮云、游子、落日等表现相思。这里以“月”为例。在古典诗歌中, “月亮”这一意象常常表达出望月怀远的主题, 旧梦重温的情思, 诗人想念家园、父母、妻儿、兄弟、故旧的情愫常寄托于明月来传递。对这些常见的典型意象应作为读诗常识进行掌握。

刘勰说诗人“登山则情满于山, 观海则意溢于海”, 解读诗歌就要用心去把握蕴含于“山水”中的情意。

如“鸡声茅店月, 人迹板桥霜”之句, 其意境的创造, 就是通过意象的叠加实现的。从这意境中, 我们可以读出“莫道君行早, 更有早行人”的生活感悟。

所谓关键词, 即诗词的“诗眼”, 就是最能表现作品意境、情感和主旨的词语。

关键词中首抓“情感词”, 情感词直接表露情感, 如苏轼的《卜算子》中除了要抓缺月, 疏桐, 幽人, 孤鸿, 寒枝, 沙洲冷等意象, 还要抓情感词, 如恨、寂寞、幽、孤、寒、冷等, 方能体会词人寂凉、凄苦, 却依旧孤高自赏, 坚持自己的理想和原则始终不渝, 并不屈服于现实, 不同流于世俗的生活态度。

刘勰说:“操千曲而后晓声, 观千剑而后识器。”只有多读诗, 才能提升自己的文化品位, 具备诗歌素养, 培养出对诗歌敏锐的感受力和兴趣。

四读注释:了解相关背景, 准确读懂诗歌思想感情

诗歌下面的注释绝不可以轻视。一般来说, 命题者提供的注解, 对理解诗歌是很有帮助的, 命题者绝不可能随便放一个注解在那里。这种注解要么是提供作者创作诗歌时的背景, 要么是解释诗歌中难以理解的词语, 要么是向考生传递诗歌当中隐含的信息。而这些对理解诗歌会有极大的帮助。

如 (2013江苏高考) 阅读下面北宋文学家唐庚的这首诗, 然后回答问题:

“世味门常掩, 时光簟已便”两句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心境? (4分)

通过对诗人唐庚的注解可知诗人是遭贬此地时写下的这首诗, 那么掩的“世味”即为官场的争斗, 所以此两句表达了作者厌恶官场、追求恬淡的心境。

所以诗歌中出现的注解, 我们不可忽视, 因为抓住了这些注解, 对后面问题的解答是很有帮助的。

综上所述, 诗歌的鉴赏是建立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的, 而只要抓住读诗歌标题, 读作者, 读诗歌正文, 读注解这四步读, 学生就能揭开诗歌鉴赏的神秘面纱, 鉴赏水平必然能上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1]陈渔、郑义主编.孟子·万章下[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7

篇4:高考诗歌鉴赏读懂诗歌是关键

1.标题是诗歌鉴赏的切入点

标题富含着诸多信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以及诗歌的类型、写作手法等)。可以这样说,诗歌的题目是诗歌鉴赏的向导。它或点明主旨,或表明诗人的情感基调。

如:王昌龄《闺怨》题目即点明诗歌类型、写作对象、感情基调;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冬至夜即点明时间,邯郸点明地点,又有“思”点明情感,通过解读题目我们已能把握诗歌主旨。

2.关注作者

要真正读懂一首诗,必须知人论世。同样的景物,因诗人遭遇、心境的不同,会寓含截然不同的情感。霜叶红了,有人赞美“红于二月花”,有人却伤心地觉得“总是离人泪”。因此,读诗时,必须注意诗人的遭遇如何、境况如何,注意诗人所处朝代的国势如何、朝政如何。联系这些背景,才能准确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尤其对一些名家,我们要在平时多积累。

如: 我们读到李煜的作品自然会有故国之思、亡国之痛的推测,读到杜甫的诗就会有忧国忧民或是因短暂安定而喜悦的推测。

3.关注注释

注释是诗歌鉴赏中最值得注意的内容,一般来说,文本后给出的每一个注释都是有用的:有的介绍写作背景,暗示本诗的思想内容或感情基调;有的介绍相关诗句,暗示本诗的用典或寓意;有的介绍作者,暗示本诗的写作风格或主旨;还有的解释诗中的生僻字句,降低阅读的难度。

如:郑协《溪桥晚兴》注释写到作者为南宋移民,我们自然会想到此诗可能写一个亡国之民的哀愁,注释点出了作者所处的时代特点,诗歌的主旨自然容易理解。杜甫《绝句二首》注释为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背景的介绍就暗示了本诗的内容应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的愉悦舒适。

4.运用诗词的章法

诗歌的章法结构为“起”、“承”、“转”、“合”。“起”即起句,“承”是承接,“转”就是转句,表明诗意的转折变换,“合”则是结句,往往有点明题旨,收束全诗的作用。合句是诗人思想感情抒发的凝结点,常常有点明题旨、收束全诗、照应开头、照应题目的作用。所以,“合”句是我们了解诗人感情、解读古诗主旨的最重要所在。如:林逋《山园小梅》尾联即合句“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即可看出作者喜欢在山林里自得其乐而不需豪华场面,表现了诗人隐居田园、不慕荣利的高尚情操。

5.抓关键字词

读诗歌时总有一些字词句能比较直观地透露情感,观注这些,我们可以轻易地走入作者内心,直击诗歌主旨。

如:郑协《溪桥晚兴》抓住“寂寞”、“扬花”、“杜鹃”已足以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练习题中对“闲”字的理解自然不成问题。

6.翻译诗歌,疏通字面意思

很多学生读诗欠缺足够的耐心,他们还没读懂就动手写答案,结果自然是徒劳无功。其实对于大部分学生,尤其是普通中学的学生而言,摆在他们面前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这首诗是什么意思?考纲中把诗歌鉴赏称之为古诗文阅读,我们可以从翻译诗歌入手,疏通字面意思。当然我们不需要像文言翻译一样精准,但可以通过疏通字面意思找联系。如以下这首诗(2009年高考天津卷):

严郑公宅同咏竹

杜甫

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色侵书帙晚,阴过酒樽凉。

雨洗涓涓净,风吹细细香。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

注:严郑公,即严武,受封郑公。箨(tuò),笋壳。帙,包书的布套。

这首诗的第二联较难理解,但翻译一下就容易多了,翠竹的影子投映在书上,使人感到光线暗了下来。这时就会想到“侵”写出了竹影移动扩大的渐进过程。“晚”字则写出了竹影给人带来的时间错觉。 “阴过酒樽凉”这一句,翻译过后就会知道原来在写竹阴的凉爽,再结合全诗自然会想到这一联也在凸显竹长势喜人。

篇5:读懂诗歌教案

怎样“读懂古诗词”教学设计

龙潭中学初三语文备课组

【教学目标】

1.能够理解古诗词中关键词和重点句的意思。2.能够把握古诗词所表达的情感。【教学重难点】

能够把握古诗词所表达的情感。【教学设想】

举例分析——归纳方法——巩固训练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考什么

教师出示《会考指导书》关于古诗词阅读的基本要求。

2.怎么考

教师出示近广州近三年中考古诗词题,让学生清晰明白古诗词考试的方向。

例一(2012年广州中考)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5分)

月夜 刘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1)“更深”“阑干”是什么意思?请选择其中一个回答。(2分)

(2)“虫声新透绿窗纱”描写了怎样的情景?表达了诗人什么心情?(3分)

例二(2011年广州中考)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竹 里 馆 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⑴诗中“幽篁”“长啸”是什么意思?请选择其中一个回答。(2分)

⑵诗中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4分)例三(2010年广州中考)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江城子 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1)请找出这首词中描写出猎场景的句子。(4分)

(2)“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2分)

『明确中考题型』

 选材倾向于课后必背诗词。通常从两方面来评价考生是否读懂古诗词,一是理解,二是分析。

 第(1)题通过考查学生对词语或诗句的理解来评价学生是否读懂诗歌的内容,第(2)题考查学生是否能在理解的基础上分析诗歌中诗人抒发的情感

二.怎样读懂古典诗词

思路:学生结合近三年中考诗歌题,课前预习做题,课堂上自己试着归纳,老师作适当点拨

流程:

1.学生朗读诗歌。

2.展示学生答案,教师点拨,在分析试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读懂这首诗。3.归纳读懂诗歌的方法

重点点拨例二(2011年广州中考),结合题目,归纳读懂诗歌的方法 例二(2011年广州中考)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竹 里 馆 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⑴诗中“幽篁”“长啸”是什么意思?请选择其中一个回答。(2分)⑵诗中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4分)

分析:

(1)“幽篁”: 篁从竹旁,猜可能与竹子有关,题目是《竹里馆》,竹林里的房子,印证了篁是竹林。幽,即深的意思,“幽篁”就是幽深的竹林(归纳读懂方法之读题目)

(2)诗中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我们不妨联想一下作者王维的生平和学过他的诗。

从题目看题材是山水田园诗,山水田园诗的主题一般是热爱、向往悠闲平静自由的生活,表达恬淡闲适的心情。而此诗是王维晚年隐居蓝田辋川时创作的一首五绝。故初步理解为表达了恬淡闲适的心情。结合诗句深入分析印证上面初步看法。

诗中写了什么景(意象)?“幽篁”、“深林”、“明月” 描绘出清新诱人的月夜幽林的意境

诗中写人物什么活动?“独坐、弹琴、长啸” 体现出诗人高雅闲淡、超拔脱俗的气质

由此可明确并整理出(2)的答案:此诗描写诗人在竹林里独自弹琴、长啸、与明月相伴的情景。前二句写诗人“独坐”“弹琴”“长啸”等动作,后二句写夜静人寂,明月相伴。营造了全诗优美、高雅的意境,表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

(归纳读懂方法之读作者、找关键词、意象)

归纳板书:

 1.读题目(题材、内容) 2.读作者(风格、写作背景) 3.找出关键词(表情感的词、传统意象) 4.关注尾联.尾句(卒章显志、点明题旨)

三.小试牛刀

(一)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7~8题。(2012日照)

浣溪沙 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7.词人徘徊于小园香径,精心选择了、和 等景物,描绘了一组优美的画面。(3分)

8.“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两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二)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12~13题。

使至寨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走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2.这首诗作于王维被排挤出朝廷,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赴边途中。诗题“使至塞上”中“使”的意思是,“征蓬出汉塞”一句中“征蓬”的意思是。(2分)13.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第三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写了哪些景物?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3分)

四、课堂小结

五.课外积累

◆积累常见题材抒发的情感

山水田园诗:热爱、向往悠闲平静自由的生活,表达恬淡闲适的心情。写景诗:描绘春夏秋冬、山川美景,表达对自然美景的热爱赞美之情。送别诗:依依不舍的留恋;对友人的思念;劝勉安慰的豁达;坦陈心志的告白。

边塞诗:渴望建功立业、保家卫国的决心;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悲愤;久居边关思念亲人的忧伤、孤独。

行旅诗:游子漂泊在外(久戍边关、久宦在外)的孤独寂寞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咏物诗: 借某物的特点来表达自己的人格品性或追求。

怀古诗:悲叹怀才不遇的感慨;抒发昔盛今衰的愤慨;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

闺怨诗:对丈夫的思念,离别的孤独寂寞之感;对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

◆积累意象含义:(1)自然景观类

月—思乡思亲,传达离愁别恨、寂寞思归之情 夕阳、落日—凄凉失落、忧郁之情

流水—人生苦短、命运无常的感伤与哀愁 烟雾、寒霜—哀怨、惆怅、凄苦等情思 春风、东风—春天、希望等美好事物 西风—惆怅哀伤、游子思归(2)植物类

杨柳—离别难舍等情思

落花—青春易逝、人生无常的感叹与哀愁 梅、兰、竹、菊、松—高洁坚贞之志

梧桐、芭蕉—光阴易逝、身世磨难的惆怅哀愁(3)动物类

鸦、猿、杜鹃—凄苦哀伤之情

篇6:读懂你的心诗歌

是你给了我一缕清风,激起我文字的涟漪

是你给了我一潭清泉,让我的心不在干涸

是你给了我一种感动,让我心灵不在空白

我觉得,已经足够

把这份难得的情衷,深埋,在心的沃土,生根抽芽

用真诚的源头,浇灌,心有灵犀茁壮成长

月斜窗,洒落一身的凄凉

稚嫩的笔迹,只是表达对你的情感

满心的惭愧,不值得你一篇篇收藏

你的举动把我的心,摇落一地残殇

我捡起你留下的残叶,布满心的惆怅

此刻,你是否已入梦乡

遥望你的眸子,充满惭愧的闪光

多么希望,能为你抹去凄凉

带你的心灵去翱翔

飞到,那没有忧伤的地方

再不用捡起,那断笔残章,来温存你的心房

我相信自己,懂你那瞳孔深处的渴望

你的万般柔情,足够让每个女子深陷你的情网

我知道我是幸运的,一直小心翼翼的珍藏

生怕,飞了,碎了······

仰望苍穹,好想与你席地而坐

依偎你在的身旁,欣赏那沉醉的星星,还有那羞涩的月光

今晚关掉所有的旋律,只想静听你的心跳,你均匀的呼吸······

深秋渐凉,邀月为你把被子披上,小心别着凉

一缕冷风袭来,你的思念就是我挡风的衣裳

篇7:如何读懂诗歌 教案

【教学目标】学习读懂诗歌的方法,帮助学生找到解读诗歌的钥匙

【教学方法】讨论法、鉴赏法

【点击考纲】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课时安排】1课时

一、怎样算是读懂诗歌

1、明白表层意思 能翻译出大意:时间、地点、人物、事情、景物

2、领会深层意思 写出了什么意境(形象、氛围)

表达了什么情感(情绪、心境)

反映了什么思想(态度、观点)

二、读懂诗歌的方法技巧

1、品标题 标题是诗歌鉴赏的切入点。因为标题富含着诸多信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以及诗人的心情、诗歌的意境、诗歌的类型等)。可以这样说,诗歌的题目是诗歌鉴赏的向导。它或点明主旨,或表明诗人的情感基调。

例1:(海南、宁夏卷)题李世南画扇 李肇

野水潺潺平落涧,秋风瑟瑟细吹林。逢人抱瓮知村近,隔坞闻钟觉寺深。

思考:这首诗写了什么?

【解读】如果只看正文可能会以为诗歌描写了乡村野外的自然风光,但看了题目之后,才会明白这是一首题画诗,描写的是画面图景而非眼前实景。明白了这一点就会自然想到诗歌中“潺潺水声”、“瑟瑟秋风”、“寺庙钟声”、“知村近”、“觉寺深”等描写应是诗人的想象与联想,诗人运用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由画内想到画外,表现了画面以外的景和趣。巧妙的是这一理解与本诗第二题的鉴赏要求不谋而合了。

例2:近试上张水部(唐)朱庆馀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思考: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解读】此为干谒诗。诗人以“新妇”自比,以“舅姑”比主考官,以“画眉”比自己的诗文。以“夫婿”喻指当时在诗文上颇有名气而且又乐于提拔后进的水部郎中张籍。含蓄表达考前担心作品不一定合主考心意,求张指点。通过优美的诗韵,巧妙地表达了一名应试举子,在面临关系到自己仕途的一场考试前,那种特有的不安和期待心情。

作用1:题目揭示内容 朱熹的《观书有感》,如果只看诗正文,以为是小湖水的风景,但看了题目之后,便知道,本诗谈的是作者看书的感受,半亩方塘是书,天光云影是指书中有美好的景致,源头活水是指读书可以使神清智清,思想永远鲜活。

作用2:题目表露心情 贾岛的《寻隐者不遇》这个题目前后两个动作。“寻”与“不遇”,含蓄之极。但我们即使不看诗也能够揣测出作者遗憾的心情。

作用3:题目展示思路 张九龄的《望月怀远》,题目意为遥望月亮起相思,进而怀念起远方之人。而“先望后怀”正是该诗的思路。

2、知作者 要真正读懂一首诗,必须知人论世。“知人论诗”就是说要了解诗人的思想性格、生活经历、风格流派及其创作的时代背景、目的等。读诗时,必须注意诗人的遭遇、境况,注意诗人所处朝代的国势、朝政等方面的问题。知道了人与世,才能准确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这方面的信息有的诗歌考题会提供相关的注释,有的属于名家名篇的则不再加注,需要从平时积累的知识中回忆提取。

例3:(全国Ⅱ卷)春日即事 李弥逊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车尘不到张罗地,宿鸟声中自掩门。

[ 注 ]① 李弥逊(1085 - 1153),字似之,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② 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思考:从这首诗中你读出了什么情感?

【解读】有了这一介绍,对诗歌情感的把握就容易多了。不难看出诗的一、二句写了暮春黄昏,小雨霏霏,落花狼籍,从这些凄凉的景色可看出作者政治上失意后的寂寞愁绪。

三、四句写诗人家门前几可罗雀,他只得在归鸟的鸣叫声中,关上了自己的家门,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世态炎凉的感叹。这正是作者因反对秦桧而被免职后内心情感的真实流露,诗人真正是触景生情,情由景生。

例4: 望江南 李煜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注:这是南唐李后主亡国入宋后写的词。有人说这是一首极尽故国繁华之作;有人说这是一段凄凉无限之吟唱。

思考:从这首诗中你读出了什么情感呢?

【解读】从表面看(特别是后三句),这首词写的是对往昔繁华的眷恋,但实际是表达梦醒后面临处境的无限凄凉。

3、读注释 诗歌的注释有些介绍写作背景,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思想内容;有些是介绍相关诗句,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用典或其意境;有些介绍作者,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写作风格。对这一内容读诗时一定不能忽略。

例5: 绝句二首(其一)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思考:此绝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解读】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忙着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

例6: 鹊桥仙·夜闻杜鹃①

茅檐人静,蓬窗灯昏,春晚连江风雨,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日夜常啼杜鹃,催成清泪,惊残②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山③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注】 ①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初,陆游在郑(今陕西省)做四川宣抚使王炎的幕僚,积极参加抗金战争,战绩显著。正当前线节节胜利,即将收复长安之际,王炎调往都城临安枢密院,陆游也被调任成都府路安抚司参议管,离开抗战前线。此作是他到成都之后所写,是“借物寓言”之作。②惊残:惊醒。③故山:即家乡。

思考:这首诗表达诗人怎样的感情?

【解读】表现诗人岁月蹉跎、英雄老却、事业无成的无限感慨和悲叹。

4、析意象 “意”,就是诗人的思想、情感、意念。“象”,就是物象、形象。“意象”就是意中之象,是客观物象经过诗人的感情活动而创造出来的独特形象。

例7:(全国卷3)鹧鸪天 晏几道

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惊梦觉,弄晴时。声声只道不如归。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

思考:在这首词中,作者为什么要描写杜鹃的啼叫声?

【解读】古人认为杜鹃的啼叫声好像在说:“不如归去!不如归去!”这首词的主题是游子思乡,最适宜从描写杜鹃的啼叫声入手。

例8: 汴河曲 唐 李益

汴水东流无限春,隋家宫阙已成尘。行人莫上长堤望,风起杨花愁煞人。

注:李益,中唐边塞诗派,擅长绝句,善写风景。

思考: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解读】杨花漫天飞舞,飘荡如雪。人们往往把缠绵哀思、离愁别绪、理想抱负以及自身的抑郁不得志寄予温柔多情的杨花,希冀从中寻求自己的归宿。

5、明典故 用典可以丰富诗的内容,装点诗的门面,提高诗的质量。齐梁文学用典太多,晦涩难懂,但适当用典,的确有利于诗歌思想内容的表达。

例9: 庆庵寺桃花 [南宋]谢枋得

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是一年春。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

[注] 谢枋得,南宋人,宋亡后,仍以江东提刑、江西招谕使知信州的身份抗击元兵,兵败后潜入山中,隐居达十二年之久,拒不出仕。后被强迫北行,至元都燕京,绝食而死。此诗即写于隐居期间。

思考:请分析这首诗的妙处

【解读】诗人巧用典故,借桃花引出桃源故事,用庆庵寺代桃花源;用“避秦”来写“避元”;用“怕有渔郎来问津”来曲折地表达自己的决意绝世之志;在短短的四句诗中,融入了丰富的内涵。全诗读来含蓄蕴藉,耐人品味,一个绝不与元统治者合作的隐士形象跃然纸上。

6、抓尾句 诗歌往往先写景叙事,后抒情明志,因而把握诗歌的尾联,有利于把握诗歌的主旨。

例10:(上海卷)壬辰寒食 王安石

客思似杨柳,春风千万条。更倾寒食泪,欲涨冶城潮。

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未知轩冕乐,但欲老渔樵。

思考:这首诗体现了作者一种什么样的追求?

【解读】全诗抒发了客思之愁、寒食之哀以及为官不快的情绪,表达了作者羡慕自由自在的渔樵生活。

三、小结诗歌鉴赏的步骤

1、看题目和作者;

2、默读两遍诗歌,整体感知;

3、找出写景、写物、写人的名词, 捕捉并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弄清它写了什么;

4、找出反映诗人感情的动词或形容词,弄清诗人表达的感情;

5、看注解并反观诗歌题目,做总体思考。

6、仔细审读题干,规范答题

【特别提醒】

1、要真正读懂诗歌,方法不是根本,多读多悟才是关键。

2、读懂是一项综合性的智力活动,要先学会分步阅读,再上升到综合阅读。

篇8:读懂诗歌之树

诗歌发展到今天, 无论是它们所要表达的内容, 还是表达的方式, 常常会让那些习惯了传统阅读的读者感到不知所谓。因此, 现代诗歌往往被认作是隐晦难懂的。作为英美“新批评”的主将, 克林斯·布鲁克斯明确反对这种看法, 他认为:“现代诗同样能够传达其他诗歌所传达的任何东西。”那些抱怨读不懂诗歌的人, 十有八九就是那些从来没有经过必要的诗歌阅读训练的人。那些没有丰富阅历、语言技巧且矢志不渝地追寻美的诗人, 无法创制出真正伟大的诗歌。正如我们无法在丝毫不懂乐器、乐理的情况下听懂贝多芬的交响乐一样, 我们怎能随随便便企望自己读懂那些精美的诗歌呢?

如何才能进入诗歌的美妙世界呢?一般的读者在面对一首诗时, 第一反应是追问“内容是什么”“什么题材”?针对这样的问题, 布鲁克斯明确地指出, 阅读、分析一首诗应该以“结构”为本体, 而不是“内容”或“题材”。真正导致普通读者“读不懂”的是悖论、隐喻、释义、格调这样一些结构性因素, 它们才是真实的诗歌结构。布鲁克斯精选了10首从伊丽莎白时代到当代、从玄学派到现代派的具有代表性的英文诗歌, 其中包括邓恩的《成圣》、格雷的《墓畔哀歌》、华兹华斯的《不朽颂》、济慈的《希腊古瓮颂》、叶芝的《在学童中间》等, 然后再以分章的形式、大量的篇幅来对这些诗歌进行详细剖析。

布鲁克斯在全书最后结论的一章, 即《释义异说》中称:“诗中共有的精华必然会表现出来, 不是用通常概念的‘内容’或‘题材’衡量, 而是以结构作为标准。”在他看来, 读一首诗就像看一棵根深花繁的树, 不能只看花, 还要看枝和根, 更要看树的整个结构。

篇9:如何读懂诗歌

在考场上,读懂一首古诗,说到底,就是理解诗句的意思,诗歌写了哪些内容,是按照什么样的思路和层次来写的。那么,在考场上如何在短时间内快速读懂诗歌呢?

一、抓标题

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如何利用标题来读诗呢?

1.把握标题的信息。

标题是诗歌内容和形式等信息的丰富载体,有的标题概括了作品的重要内容,有的揭示了作品的线索,有的奠定了作品的感情基调,有的揭示了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等。总之,标题是理解诗歌的重要切入点。

例如,从《咏素蝶诗》诗题可知:①交代了写作对象(素蝶);②点明了诗的类别(咏物诗);③暗示了写作手法(托物言志)。从《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诗题可知:①写作缘由(左迁)、地点(蓝关)和特定读者(侄孙湘); ②暗示了诗的类别(贬谪诗)。

2.带着标题去读诗。

有些标题,并不一定蕴涵着那么丰富、全面的信息,而是留下了空白点。这个空白点留下了猜想、揣摩诗的内容的空间,使读者很容易较快地深入到诗的内容中去。

以柳宗元的《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为例:

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

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

读标题:①时间是中夜(半夜);②地点是西园;③人物动作:中夜起来后望着西园的月亮。

猜想:①作者为什么半夜的时候站在自己的房间里望着西园呢?②他是不是听到了什么呢?

读诗:①我们在诗中就看到了“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点题)。②标题里有月,诗中第二句就有“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③作者“望”时是怎样的心情呢?于是尾句有交代,“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作者的心情很寂寞,那么,作者为何会寂寞呢?再联系写作背景就可知晓了。带着对标题的疑问,就读懂了该诗。

另外,古人还有一个写作习惯,通常在诗的开头一两句就破题、点题。这样,就可以依据标题,了解开头的内容。

二、读正文

1.懂得诗词的一般结构章法和基本特点。

(1)结构章法:绝句一般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律诗一般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词一般上片首句渲染气氛,主句写景,尾句过渡,下片抒情。

(2)基本特点:情景结合。

①前后内容(即写景与抒情)是对应一致的,如,乐景乐情,哀景哀情等。

②前后内容(即写景与抒情)是相关、相反、相衬的,形成虚实相衬的关系,如,乐景衬哀情等。

2.读关键语品情感。

中国古典诗歌大都篇幅短小,钱钟书用“闪电战”来形容古诗鉴赏。古典诗歌语言高度凝练、概括、含蓄而有跳跃性,因此,读诗时千万不能匆匆一扫而过,这样绝对是读不懂、读不透的。而应一个字一个字地品读,边读边想其意,力求还原诗歌的画面。当然,最重要的是抓住关键诗词句,迅速定位情感基调。

抓结句和其他表明诗眼的字句,往往就抓住了诗的主旨。抓“情感语言”,诗词中的一两个字往往揭示了其情感,这样的字叫“情感语言”,如果抓住了这些字,把握诗词的思想感情往往既快又准。

3.抓住景、事、情。

任何类别的诗歌都离不开“景”“事(典故)”“情”三要素,其中“景”“事”是表象,“情”是诗的内核。学生要做的就是,仔细阅读全诗,对文字信息进行检索分类,注意诗中出现的景物意象、人物事件,由意象、事件生发开去。只有一个意象的画面,如,荷花、菊花、竹子等,本身就含有诗人全部的思想感情;众多意象组成的画面意境,其中也以一两个意象为主体。通过对景、事的提炼、理解,围绕人之常情,推导出诗的主旨。

三、挖掘暗示信息,读懂深层含义

诗歌中有许多提示性、暗示性信息,如,注释和题干等,这些信息也很重要,有的还可能是解题的关键。

1.注释的暗示。

高考所选诗歌的题材多种多样,大多附有注释。有些诗歌的注释介绍写作背景,那是在暗示本诗的思想内容;有些诗歌的注释介绍相关诗句,那是在暗示本诗的用典或其意境;有些诗歌的注释介绍作者,那是在暗示本诗的写作风格。所以,诗词后的小注一定不能忽略。

2.题干的暗示。

所谓题干,即命题的语言文字,包括三大要素:指向要素(回答什么问题)、解说要素(解释题目要求)、限制要素(哪一联、哪一句等)。抓住题干的暗示信息,可以进一步读懂诗歌,这也叫借题解文法。

上一篇:格林童话《井边的牧鹅女》下一篇:游览枫树林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