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福建省培训考察报告

2024-04-10

赴福建省培训考察报告(通用6篇)

篇1:赴福建省培训考察报告

赴福建省培训考察报告

在***局党组书记***同志的带领下,我有幸参加了***年赴福建省的培训考察。此次培训考察自**月**日出发到**月**日返回**市,共历时**天,主要参加了林业标准化、林业科技创新、林业科技项目管理等内容的培训,参观了福建省林业职业技术学院、福建省林科院、漳州市林业组培中心、福人木业有限公司等林业科研院所和大型林业企业。

通过这次培训考察,感触很深,一方面开拓了自己的眼界、思路,通过培训提高了自身的业务工作水平,另一方面也亲身体验到了福建省林业工作的快速发展,深刻体会到了林业科技工作在林业工作中发挥的重要作用。现将此次培训考察的一点切身体会总结如下:

一、福建省林业概况

福建省林业资源十分丰富,全省林业用地面积1.36亿亩,有林地面积1.15亿亩,森林覆盖率达62.96%,居全国第一;活立木蓄积量4.97亿立方米,居全国第七。在森林资源中,生态公益林4294万亩,占林地面积的30.7%;竹林面积1327万亩,居全国首位,约占全国竹林面积的五分之一,建瓯、顺昌两县(市)进入全国十大“竹子之乡”行列;经济林面积1688万亩,有12个县被国家林业局授予中国经济林之乡。全省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9.15平方米,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35.98%。全省铁路、公路、江河堤岸已绿化长度分别占可绿化里程的77.9%、71.8%、82.9%。建成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31处(其中国家级9处),全省自然保护区面积达1204万亩,占土

地总面积的6.55%,居华东地区首位。

在林业科技方面,福建省也走在全国前列,“十五”以来,实施省部级各类林业科技计划项目600多个,取得科研、推广成果160多项,获省科学技术奖和省优秀新产品奖118项,林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45%,建立了2个部级科技兴林示范县(场)和12个省级科技兴林示范县,制修订各类省级地方标准43项,建立7个全国林业标准化示范县和17个省级林业标准化示范县。

二、三点体会

通过此次培训考察,我切身体会到了**省与福建省在林业产业化、林业科技、林业技术服务等方面的巨大差距,但同时也坚定了自己干好林业科技工作的信念和决心。

(一)林业产业化方面

福建省年商品木材产量620多万立方米,毛竹1.6亿根。全省以木竹资源为基础的人造板、制浆造纸、林产化工初具规模。商品木竹产量和人造板、纸浆、松香等主要林产品产量均居全国前列。营林、生产、加工、销售门类比较齐全,全省有规模以上的林业工业企业1723家,工业产值563多亿元,其中全省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9家。涌现了“福人”牌中纤板、“蓝豹”金刚板等一批名牌产品。

在林业产业化的发展过程中,福建省很好地处理了“发展”与“保护”这一矛盾,就我们参观的“福人”木业有限公司来说,该公司在不断扩大生产规模,提高产品质量,打造优质品牌的同时,自己建立了大规模的林木生产基地,减轻了市场材料供给量给企业带来的压

力,同时通过林木生产避免了对当地林木资源的破坏。此外,福建省大力发展森林旅游业,以国有林场和自然保护区为依托,全省已建成省级以上森林公园76个(其中国家级21个),公园面积达255万亩,年森林旅游人数670万人次,在创造可观的经济效益的同时,对省内森林资源的保护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二)林业科技工作方面

在参观福建省林业职业技术学院、福建省林科院、漳州市林业组培中心的过程中,我们多次看到大型的组培实验中心和现代化的科学实验仪器。这些先进的实验仪器和大规模的实验中心,切切实实地把林业科研和林业生产紧密连接起来,使科技能够快速地转化为生产力,直接为福建省的林业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仅以福建省林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该学院的实训基地拥有年产2000万株组培苗的现代化组培生产车间一座,两个双自动双层玻璃温室及数个膜温室、连栋塑料大棚等,同时配有超净工作台、蒸汽压力灭菌锅、紫外可分光光度计、纯水发生机、图象分析仪等一大批先进的实践教学设备。如此大规模的实验基地和多数量的先进仪器,在新疆的林业高校、科研院所是实属罕见的,而正是有如此良好的基础条件,为福建省的林业产业快速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动力和保障。

在福建省林业院的培训过程中,我们认真接受了林业标准化、林业科技创新、林业科技项目管理方面的培训,也体会到了在这方面的差距和不足。福建省共制修订各类省级地方标准43项,建立7个全国林业标准化示范县和17个省级林业标准化示范县。在科技项目方

面,仅省林科院2001至2004年就承担了省部级以上科技项目118项、总经费1224万元。相对而言,我省的林业标准化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争取的科技项目数量也比较少。

(三)林业技术服务方面

在培训考察期间,我们多次与林业职业技术学院、福建省林科院等科研单位的同志进行了座谈和交流,拓宽了我们的眼界和思路。特别是在林业技术服务方面,打破了我们过去认为的送科技下乡,为农民提供技术指导,举办技术培训班就是服务的狭隘观念。以福建省林科院下属的林业生产力促进中心为例,该中心不仅承担着林业技术咨询工作,同时还承担着项目可行性研究撰写、认证;项目或课题认证、申报;风景园林、山地开发、生态维护等规划设计;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推广应用;森林资产评估等多项工作,而这些都是林业技术服务的范畴,尤其是当今是一个信息时代,及时地为林业企业、林农提供林业信息,也是非常好的技术服务。从这一点来说,我们在林业技术服务工作方面还有更深潜力可以挖掘。

三、三点收获

通过此次培训考察,体会很多,收获也很多,总的来说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点:

(一)通过培训,提高了自身业务工作水平

这次在福建省林科院参加了林业标准化、林业科技创新、林业科技项目管理等内容的培训,通过认真的学习,在业务知识和业务能力的拓展上有了明显的进步,为今后在工作岗位上更好地开展工作起到

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认清了差距,开拓了思路,坚定了信念

在培训考察期间,福建省林业的各方面时刻带给我明显的差距感,虽然我省与福建相比较在林业上存在明显差距,但由于**省的地理、自然环境条件,国家在政策上一定会有所扶持,再加上**省丰富的日光资源优势和种植经济林的传统,我们在发展特色林果业方面有着其他省份不可比拟的优势,这一点,让我们更加坚定了信心。通过培训考察,在开拓眼界和思路的同时,打破了我们以往在工作中的一些狭隘观念,同时也深刻体会到了林业科技工作在林业发展当中发挥的巨大作用,这也坚定了我在林业科技工作岗位上的信念和决心。

(三)加强了联系,增进了友谊

在培训考察期间,我们与福建省的林业同仁进行了多次座谈,不仅加强了学术上的交流,同时也使我们结识了很多林业战线上的新朋友,这无论对于我们今后个人业务能力上的进步和单位之间的交流合作,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总的来说,这次赴福建省的培训考察,使我个人在眼界、思路的开拓、业务工作能力拓展和坚定工作信念上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这里,非常感谢***局领导能给我这样一个宝贵的机会!今后,我将以加倍的热情和努力投入到工作中去!

篇2:赴福建省培训考察报告

在全区上下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打好打赢三大攻坚战,全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刻,自治区党委、政府集中利用近一周时间,组织各地各有关部门负责同志赴浙江和福建两省开展学习考察,充分体现了自治区党委、政府强烈的发展意识、积极的进取精神和务实的工作作风,为我们加快事业发展、推动工作落实作出了示范、树立了榜样。浙江、福建是改革开放的先行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孕育、萌发和实践的地方。通过这次考察,我们从浙闽两地改革开放走过的光辉历程中,从两地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卓越成就中,深刻认识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思想形成的深厚理论基础、实践基础和群众基础,进一步增强贯彻落实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这次考察,我们亲眼目睹了两省改革开放创新的生动局面、亲身感受了广大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浓厚氛围,既令人惊叹,更发人深思,让我们开阔了视野,认清了差距,明确了努力方向,增强了工作动力。学习考察的收获体会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红 船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之源,是党的先进性之源,必须。

大力弘扬。这次考察首先让我经受了一次深刻的党性教育和精神洗礼。我们考察了中国革命红船的起航地浙江嘉兴,1921 年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嘉兴南湖的一条游船上胜利闭幕,庄严宣告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这条游船因而获得了一个永载中国革命史册的名字——红船。红船见证了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成为中国革命源头的象征。红船所承载的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成为“红船精神”的核心内涵和精髓实质。

“红船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建党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之源,昭示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是激励我们党顽强奋斗、不断发展壮大的精神动力,是我们党立党兴党、执政兴国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强精神支撑。作为革命红船的起航地,嘉兴大力弘扬“红船精神”,努力把建党圣地打造成为党建高地。特别是近年来,扎实推进全面从严治党,高标准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深入开展大学习大调研大落实活动,牢固树立敢为人先创新型、百折不挠担当型、忠诚为民服务型、干净

干事廉洁型的干事创业和选人用人导向,不断巩固和发展了政通人和、心齐气顺、劲足实干的良好局面。以“红船精神”为引领,迈向新时代,踏上新征程,嘉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2017 年民间投资增速居浙江第一;税收收入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比重居浙江第一;高技术制造业实际利用外资居浙江第一;统筹城乡发展水平居浙江第一;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连续 14 年居浙江第一。xx 盟是内蒙古自治政府的诞生地,是党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最早实践地,同样拥有着光荣革命传统,xx 各族人民血脉中流淌着红色基因,这就是一心向党、对党忠诚的政治品格,顾全大局、民族团结的进步思想,解放思想、勇于改革的创新精神,它鼓舞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 xx 儿女为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事业顽强拼搏、接续奋斗。xx 光荣革命传统与“红船精神”一脉相承,是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进 xx 盟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强大精神动力。我们将深入学习“红船精神”,把建设红色 xx 作为 xx 之魂、力量之源,大力实施红色基因传承工程,深入挖掘我盟红色资源内涵,梳理研究我们党的革命精神谱系,深化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建设,办好光辉历程展和理论研讨会,运用好基于移动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新媒体等传播学习的平台,大力弘扬光荣革命传统,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宣传,教育引导全盟各族人民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守望相助、团结奋斗,奋力谱写新时代 xx 发展的新篇章。

二、解放思想、苦干实干是破除障碍、引领发展的制胜法宝,必须始终坚持。这次学习考察有一个突出感受,浙闽两省经济社会发展

之所以又好又快,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因为干部群众思想解放,始终保持不争论、雷厉风行、苦干实干拼命干的工作作风,遇到困难和问题,不徘徊观望、停滞不前,首先想办法解决,主动创新求变,勇于打破常规。以“敢闯敢创、敢为人先”著称的浙江,靠着永不停滞地解放思想,靠着“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的使命担当,抓住了一次又一次的发展机遇,掀起了一轮又一轮的发展热潮,从资源小省崛起为经济大省,从传统农业省跻身于经济强省行列,创造了多个载入改革史册的“全国第一”,造就了一大批知名企业,成为全国发展的排头兵。浙江人敢于走四方、闯天下,哪里有市场就能把生意做到哪里,孕育形成了以创业、创新、担当、合作、法治、奋斗为主要内容的“浙商精神”,催生了一代又一代市场经济的弄潮儿。很多事情,在我们争论能不能干、可不可干,等政策、找依据的时候,人家早已甩开膀子干起来了。这次我们亲眼看到,杭州全面推进城中村改造,温州纵深推进“大拆大整”“大建大美”,福州大力推进旧城改造,几个地方都是一派繁忙的建设景象。素有“爱拼敢赢”传统的福建,全省有 70 个革命老区县,老区人口占总人口 80%左右,老区人民不但没有因循守旧、吃老本,而是靠着改革创新、务实担当精神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经济奇迹。泉州土地面积仅为 1.1 万平方公里,山地面积占土地面积的 4/5,却成为全国 18 个改革开放典型地区之一,2017 年制造业规模达 1.45 万亿元,形成纺织、鞋业、机械装备、建材家居、食品 6个千亿产业集群,以及工艺制品、纸业印刷 2 个超 500 亿产业集群,正在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半导体、智能装备等新的 500-1000 亿元产业集群,全市拥有中国驰名商标 155 件,上市企业有 104 家;改革开

放先行区厦门,全市陆域面积仅有 1699平方公里,由于勇当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弄潮儿,靠着众志成城、埋头苦干的务实作风,人均生产总值、人均财政收入等指标保持全国领先,被评为中国十大创新型城市,可持续竞争力跻身全球百强。事实证明,思想越解放、头脑越开明,坚持干字当头,主动创新求变,大手笔、大气魄、大格局谋划改革开放,经济就越发达、社会就越先进。思想领先是最根本的领先,苦干实干是成就事业的关键。我们要在欠发达基础上推动富民强盟、跨越追赶,必须把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摆在首位,在全盟来一次思想再解放、思想真解放大讨论,坚决破除一切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打破墨守成规的传统路径依赖,坚决摒弃“空谈式”争论,遇事多想怎么办、少说不能干,坚决杜绝光说不练耍假把式,大力倡导敢闯敢干、敢为人先的精神和真抓实干、攻坚克难的作风,以新发展理念引领各项工作,用改革办法和创新精神解决发展中的瓶颈和突出问题,旗帜鲜明抓有效投资、抓转型升级、抓实体经济、抓招商引资、抓改革创新,切实把会上定的、纸上写的、嘴上说的,变成具体行动和实际效果,努力变“不可能”为“可能”,变“事事按惯例”为“敢闯敢试敢创新”,变“劣势”“短板”为“优势”“长板”,变“算小账”为“算大账”,以思想的大解放、工作的大落实推动全盟经济社会的大发展。

三、“两山”理念是与时俱进的发展观、政绩观、财富观、价值观,必须牢牢把握。浙江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发源地,福建是全国首个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两地始终坚持绿色生态、产业融合发展导向,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业,努力把绿水青山蕴含的生态产品价值转化为金山银山,探索出了一条“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的绿色发展之路。通过对“两山”理念诞生地、中国美丽乡村发源地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实地考察,我们深切感悟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真理力量,从而对习近平总书记“两山”理念重大意义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对践行“两山”理念有了更加准确的理解和把握。安吉县通过做精规划、做美环境、做优产业、做浓氛围,探索出一条真正把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实现路径。目前,初步形成并布局了具有地方特色、符合县域实际的“1+2+3”生态产业体系,“1”即健康休闲一大优势产业,“2”即绿色家居、高端装备制造两大主导产业,“3”即信息经济、通用航空、现代物流三大新兴产业,三次产业比为 7.2:44.3:48.5,全县有主板上市企业 4 家、新三板挂牌企业 14 家,白茶产业品牌价值达 37.76亿元,旅游收入超 200 亿元。安吉县余村,曾经是尘土飞扬的“石头村”,十余年来,余村致力于把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带领村民集中精力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先后关停了矿山、水泥厂及一批竹筷企业,深入开展“三改一拆”“四边三化”“五水共治”,大力发展休闲旅游经济,2017 年全村实现国民生产总值 2.776 亿元,农民人均收入 41378元,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 410 万元。今年在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和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充分肯定了浙江丽水开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试点探索,点赞丽水不片面追求 GDP,而注重 GEP 研究。浙江“两山”理念实践经验对我盟坚持绿色发展具有重要借鉴意义。绿色是 xx 盟的底色和招牌,良好的生态环境是 xx盟最大的财富、最大的优势。我们一定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

银山”的发展理念,把建设生态 xx 作为立盟之本、发展之基,坚持不懈、驰而不息、久久为功,不断厚植绿色发展优势,积极构建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生态经济体系,大力推动低碳循环绿色发展,全力推进绿色化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牧业现代化深度融合、深层互动,坚定不移走绿色富盟、绿色惠民的发展道路,努力实现美丽与发展双赢,实现生态美和百姓富的有机统一。

四、新旧动能转换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必须加快推进。近年来,浙闽两省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把实体经济作为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定不移打好转型升级系列组合拳,实现了经济从“速度领跑”向“质量领先”的转变,走出了一条符合自身实际、具有自身特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这次考察,我们亲眼目睹了两地科技创新、产学研结合、产业转型升级、新产业新业态发展的成功典范。比如,阿里巴巴通过科技研发形成了一个通过自有电商平台沉积以及 UC、高德地图、企业微博等端口导流,围绕电商核心业务及支撑电商体系的金融业务,以及配套的本地生活服务、健康医疗等,囊括游戏、视频、音乐等泛娱乐业务和智能终端业务的完整商业生态圈,市值突破 5000 亿美元大关,成为中国最大、世界第二大网络公司;吉利汽车通过设立研究院专门从事产品开发和技术研发,拥有各类研发人员 7800 余人,共获得专利 6300 余项,以技术创新牢牢把握行业话语权,重塑市场格局,助推产业转型升级;福建海西研究院通过打造海西产业技术源头创新基地、高技术成果转移转化基地、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基地和海峡两岸科技交流与合作的重要平台,为工程化和产业化提供技术创新源

泉,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创新成果,相关技术在福建数十家企业成功实现转移转化,为地方培育出 13 家高新技术企业,支撑了福建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福建星网锐捷通讯公司高度重视技术研发,技术研发人员占公司总人数的 40%以上,每年持续将 10%左右的销售收入投入研发。同时,与中科院计算所、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著名科研院所建立长期产学研合作,与英特尔等公司携手创立联合实验室,与华为等国内外著名厂商广泛开展多层次、多方位的技术合作,形成大批具有国内和国际领先水平的核心技术,公司品牌价值253.01 亿元,被世界品牌实验室授予中国 500 最具价值品牌,互联网、物联网等产品成功进军欧洲、美洲、非洲、大洋洲等近百个国家和地区,向全球展示了“中国制造”的独特魅力;梦想小镇致力于打造众创空间的新样板、信息经济的新增长点、特色小镇的新范式和田园城市的升级版,引进孵化平台 50 余家、互联网创业项目 1519 个、创业人才近13900 名,集聚金融机构 1359 家、管理资本 2919 亿元,举办创新创业类活动 1157 场,参与人数近17.5 万人次,成为世界级的互联网创业高地,等等。现场观摩这些创新性典范,在令人震撼的同时,也让我们深深感到,唯有抓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在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过程中,两地形成了许多好经验好做法,如通过规划建设浙江宁波杭州湾新区、温州滨江商务区、龙湾区小微企业园、福州和厦门软件园、海西现代金融中心区等创新创业集聚区,全力打造引领地区发展的新引擎;通过建立重点实验室、技术研发中心、综合改革试验区等技术创新平台,大力提升地区和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通

过打造梦想小镇、山南基金小镇、云栖小镇等特色小镇,加快培育新产业、新业态;还有以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提出的“六个始终坚持”和“正确处理好五个关系”为核心内涵的“晋江经验”,以及在资源缺乏、交通不便的艰苦环境下,以“敢为人先、特别能创业创新”的精神,闯出一条具有鲜明区域特色发展路子的“温州模式”等等,对于我们解决好高质量发展抓什么、怎么抓等问题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和借鉴。当前,我盟经济总量不足、结构不优、发展方式较为粗放的问题尤为突出,同全国全区一样,经济发展也处在爬坡过坎、滚石上山、冲关夺隘的关键时刻。我们将认真学习借鉴浙闽发展经验,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投资拉动、创新驱动,在研发投入、技术创新、产品升级、人才培养、产业集聚等方面下足功夫,围绕自治区“六大基地”建设,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科技、大数据云计算、高端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冶金建材、农畜产品加工等传统产业,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加快实施园区振兴,打造优势产业集群,努力走出一条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后劲更足、优势充分释放的发展新路。

五、营商环境是提高地区竞争力的重要内容,必须全力打造。福建和浙江高度重视优化营商环境,积极创新体制机制,全面深化“放管服”改革,多措并举减轻企业负担,真心实意营造尊重企业家、善待企业家、关爱企业家的浓厚氛围,着力打造公平、法治、便利的最优营商环境。浙江深入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85%的新设企业可以足不出户领到证照,“最多跑一次”实现率达 89%,群众满意率近95%。

宁波大力推行群众和企业到政府办事“快速办、就近办、网上办、全城通办”,法治政府建设水平、政府透明度、公共服务整体满意度均居全国城市首位。嘉兴着力打造高质量外资集聚地,已有近100 个国家和地区的 7400 多家企业落户,有 72 家世界 500 强在嘉兴投资。福建秉承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州工作期间提出的“马上就办”工作理念,推广“不叫不到、随叫随到、说到做到、服务周到”和“马上办、网上办、就近办、一次办”的服务理念,全力打造审批事项少、办事效率高、投资环境优的营商环境。厦门创新实施“并联审批”模式,工程建设项目从立项到竣工验收并联审批全流程时间由 246 个工作日压缩到 40 个工作日,厦门国际营商环境排名相当于全球经济体排名第 38位,厦门每平方公里创造经济总量和财政收入指标保持全国领先;晋江通过培育良好营商环境,经济活力动力不断释放,民营企业数量和创造的产值、税收、就业岗位占全市企业比重在 95%以上,拥有 7 个超百亿产业集群、46 家上市公司、14 个区域品牌,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位居全国第 5 位,综合经济实力位居全省县域首位。《中国分省企业经营环境指数 2017 年报告》显示,浙江企业经营环境指数排全国第二、福建排第六。两地优化营商环境经验启示我们,哪里的行政效率高、服务质量好、投资环境优,资金、项目、企业就往哪里集聚。xx 盟是欠发达地区,经济总量不足、市场活力不强、创业氛围不浓、企业家队伍建设滞后,究其原因,营商环境不优是重要因素。在今年年初召开的盟委(扩大)会议上,盟委明确提出要全力破解营商环境不优这个难题。我们一定认真学习借鉴浙闽营商环境建设经验,以深化“放管服”改革为抓手,严格落实盟委优化营商环境十条措施,全面推行

“一窗受理”工作,同步建设网上政务服务平台体系,加快部门之间数据共享,健全完善投诉举报监督机制,努力实现政务服务“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次”和“一次登录、全网通办”目标。与此同时,大力加强诚信社会和法治社会建设,积极构建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和生产经营环境,全力把我盟打造成为投资洼地、服务高地。

六、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三农三牧工作的新旗帜和总抓手,必须深入实施。浙江是美丽乡村的首创地。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亲自调研、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开启了浙江美丽乡村建设的新篇章。2007 年浙江湖州全域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湖州模式”叫响全国,被誉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典范,为实施乡村振兴、构建美丽中国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启示。当前,浙江以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为目标,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断完善农民主体、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规划引领的建设机制,在宜居乡村、共富乡村、人文乡村、乐活乡村、善治乡村为内涵特色的美丽乡村升级版建设上取得了显著成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美丽乡村发展模式。浙江安吉美丽乡村建设指南成为美丽乡村建设国家标准。特别是考察安吉县余村和大竹园村时,深深感到城乡协调发展,农民收入快速增长、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不断完善得益于美丽乡村建设的持续深化。余村科学布局生态、生产、生活空间,有序推进厂区改造、道路三化、河道整治、污水处理、垃圾分类、农整复垦六大行动,大力引导鼓励村民发展农家乐,通过村民自治、市场参与发展休闲旅游产业链,强化机制约束、平台共享、活动引领,营造乡村振兴浓厚氛围。大竹园村超前规划村庄经营方向,依托“蔬香大地”农业项目,形成以绿城桃花源、外婆家土灶等休闲项目为主导、以水稻、蓝莓种植为基础、以竹制品加工为辅的发展格局,2017 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201.5 万元,人均收入 30661 元。2017 年浙江湖州城乡居民收入比为1.72:1,城乡发展差距在全国是最低的地区之一。浙江成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示范区。浙江经验启示我们,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一定要注重规划引领、注重示范带动、注重生态治理、注重产业支撑、注重秉持和弘扬优良传统,注重深入挖掘文化内涵,加快从“物的新农村”向“人的新农村”转变。xx 盟是传统农牧业大盟,农牧民占全盟总人口近2/3,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牧区,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在农村牧区,最大的潜力和后劲也在农村牧区,推动乡村振兴、建设美丽乡村是 110 万农牧民的殷切期盼。我们要认真学习借鉴浙江的好经验好做法,结合 xx 盟实际,因地制宜、统筹规划、精准施策,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深入推进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实施质量兴农、绿色兴农、科技兴农、品牌兴农四项兴农工程,积极发展休闲农业、生态农业、观光农业,充分挖掘农耕牧业文化资源,全面总结推广“一学一带两转三改”农牧民素质提升有效做法,扎实开展“改变生活从庭院做起”等专项行动,不断提升农村牧区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努力实现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乡村振兴局面。

篇3:赴福建省培训考察报告

1 德国职业教育的先进经验

在德国, 将近80%的年轻人接受过职业教育, 促进了德国工业的快速发展和产业技术水平提高, 成为德国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源泉, 职业教育也被看成是德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1.1 升学与就业渠道相互畅通教育体制

在德国的教育体系中, 职业教育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 从中等教育第一阶段开始, 德国人就开始为个人的职业方向选择作准备, 为就业打基础, 主体中学和实科中学都具有职业教育的职能, 从学生自身实际出发, 为今后每个人的发展奠定了方向。同时, 每个人都有升学机会, 进入主体中学和实科中学的学生, 仍然可以考入文理中学和综合中学的高中部, 为今后进入综合大学学习作准备。在中等教育这个阶段, 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是互通的, 中等职业教育进入高等教育的渠道也是畅通的。另外, 经过职业教育后再接受高等教育的人, 具有丰富的社会与工作经验, 理论更容易联系实践, 培养出来的人才职业能力更强。

1.2 各负其责的职业教育办学体制

德国的职业教育分工十分明确, 政府、行业、企业和学校的责任和义务都规定的很明细。政府的责任重点是加强职业教育的宏观调控和法律政策的落实, 制定人才培养的标准, 保障学校职业教育的经费投入。德国职业教育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双元制”, 即在企业和职业学校两个场所进行教学, 并以企业为主。企业与学校之间既是一种利益互惠的合作关系, 同时按照分工的不同开展相应内容的职业教育, 承担相应的责任。企业主要提供就业与培训岗位, 因此招生是企业而不是学校, 并负责对受教育者的技能培训, 承担受教育者的学费。学校负责对受教育者的专业理论培训, 教学内容主要围绕企业的需要确定, 学生在企业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到学校中寻找理论依据。行业协会则起到了纽带的作用, 组织企业参与职业培训, 协调企业、学校与受教育者三方的关系, 监督职业教育合同的落实, 负责组织对接受职业教育人员的考试。

1.3 以岗位职业技能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

德国职业教育的专业课与实践课教学占大部分比例。专业课程大约占60%, 普通教育课程占40%。专业设置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教学以实践和实训为主。大部分企业每年提供6%左右的工作岗位供学生入学选择, 学生大部分时间是在企业学习培训。大企业多数拥有自己的培训基地和人员, 企业会根据学生学习的进度, 安排学生在不同的岗位进行实践性操作。学生在企业跟着师傅参与一线岗位的工作, 接触的是企业目前使用的设备和技术。除技能外, 还加强职业素养和管理能力的培养, 由企业内专人负责组织与考核, 实践教学由企业内部具有很高技能、且通过国家统一考试成为指导学生实训的师傅担任。学生在实训中学, 在企业里学, 而且把职业活动贯穿到教学的整个过程。此外, 每个州还建立了由政府或行业协会建立的技能培训中心, 对学校学生的技能进行专门的再提高培训, 并承担转岗人员、进修人员、师傅级专业技能人才的培训。

1.4 教学与考核相分离的学业水平评价机制

德国的职业教育不仅受到政府部门的宏观调控, 而且受到行业协会的全过程监督。德国经济部公布了国家承认的培训职业有346个, 每个职业教育有具体的标准与要求, 这些也是制定德国职业教育考试内容和考试结果评判的重要依据。与国内职业教育不同, 德国的职业学校学生的学业水平考试不是由学校负责, 而是由经济界的工商联合会、手工业协会以及类似的行业组织组成的委员会主持进行, 委员会由三部分人组成:企业雇主、相关方面的专家及职业学校教师。考试分为中间考试和结业考试, 在学习中间的考试只是对学生学业水平的检验, 并对下阶段学习提出要求, 不记入最终的成绩;结业考试, 是按照全国统一要求在统一时间内进行, 监考人员由企业的实训师傅、职业学校教师和行业协会工作人员组成。考试合格后, 经考试委员会审核同意后发给结业证书。如考试通不过, 须第二年再参加一次考试。考试分为理论考试和实践考试。

1.5 先进的实训设施和高素质“双师型”师资队伍

在德国, 职业学校和培训场所, 培训所用的实训设施都十分完备、先进, 教室中都配有实习教学所需的教学设备, 建成“理论技能一体化”的教学环境。德国职业教育实训设施来源主要有以下渠道:一是政府投资建设, 德国的职业学校全部是公立性质, 校舍、教学设备、实验场地等均由国家出资, 从而保证了实训教学的需要。二是企业向学校或培训中心提供经费和设备赞助。三是行业协会建设的区域性、跨企业的培训中心, 融会了当前最先进的设施、设备。四是企业自身的设备。德国企业界有一半以上的企业直接进行或参与职业培训, 学生在工位上直接使用企业的设备, 既能使学生受到很好的实践训练, 又解决了职业学校实训设施不足的问题。

2 学习培训引发的思考

纵观德国的职业教育, 一个显著的特征, 就是学校围着企业转、学生围着岗位转、教学围着技能转, 职业教育服务的中心点就是培养企业所需要的熟练工人。反观我们的职业教育,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政府、企业与学校发展职业教育的责任与义务尚不明确

德国建立了较完善的职业教育法律体系, 尤其是明确了政府、企业、职业学校、行业协会在发展职业教育方面各自扮演的角色。我们在职业教育的职能界定和责任分工上, 过于侧重职业学校的教育, 而职业学校教育跟企业无关, 法规对企业应该承担相关职业学校教育的责任没有作出更详细的规定。对进入就业领域的人接受职业教育虽有规定但缺乏强制性的约束, 现实中企业招用什么样的人完全由企业说了算, 接不接受职业教育或培训的人都能就业, 缺乏监督与约束。这些在导向上就没有将企业开展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调动起来, 表明我们在发展职业教育的法律政策层面上还与德国有较大差距。

2.2 社会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缺乏完善的体制环境

我国的职业教育存在一些难以逾越的体制性问题。德国是一个高福利国家, 技术工人的薪酬与国家公务员相差不大, 高级技师反而高出很多, 因此人们对职业的认识没有高低之分。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之间相互沟通, 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在升学、就业、发展的职业生涯中, 不存在薄此厚彼的现象。而我国由于职业教育尤其是中等职业教育, 培养的学生多是从事简单的、重复性的工作, 劳动强度大、整体工资水平较低、社会福利不到位, 形成了职校生低人一等的认识。另外, 由于我国现行教育体制, 绝大数中职学生的继续升学道路被堵住, 上了中职很难再有机会接受全日制正规大学教育。职业学校成为学业上无前途学生的无奈选择。因此, 重视职业教育只有从体制上进行改革。

2.3 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式与企业需要脱节

一是技能培训场所与企业脱节:目前职业学校日常教学多在学校内部进行, 缺少到企业生产第一线的实践。而两年校内学习、一年企业集中实习, 又不利于学生将所学理论及时地同实践相结合。二是实训设备与一线生产技术脱节:我们的职业学校普遍存在实训、实验设备不足、陈旧、落后等问题, 无法跟先进的技术与企业管理接轨, 很多学校实训设施数量少、质量差问题严重制约了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水平。三是教学内容与岗位要求脱节:我们现行的职业教育教材仍然建立在学科教育体系上, 内容偏重系统理论传授, 重知识、轻技能, 忽视了岗位的要求, 对职业人才培养的目标缺乏准确定位, 培养出来的人才有理论、无技能, 适应不了岗位的需要, 需要再培训, 造成了职业教育资源的严重浪费。四是技能培训的时间与教学目标脱节, 由于实训设施不足, 大部分职业学校实践教学不足总课时的1/3, 学生真正用于学习技能的时间比例不高。

2.4 师资力量不适应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德国的职业学校教师除了要经过大学学习、两年见习期以及通过两次国家考试以外, 大多数都是有企业工作经验的工程师、技术员, 这就保证了德国职教师资不仅专业理论深厚, 而且还有很强的实践经验。同时, 企业还提供了具有高级技能资格的师傅担任实践教学的指导教师。虽然我们也在大力推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但由于人事制度、管理考核等方面缺少强有力的保障, 尽管有规定要求教师每两年必须有两个月在企业的实习期, 但政策执行不严。专业课和实习指导教师缺口较大。允许职业学校从教职工定编数额中拿出10%-20%的指标从社会和企业聘高技能人才任教, 但执行情况却不理想。

2.5 职业教育培养质量缺乏科学的评价机制

在德国, 从业者必须取得技能证书以后才能从事相关职业, 虽然我国中职学校也在大力推行“双证书”制度, 但并没有强制性的要求。原因多方面, 一是法律对从业人员的持证上岗没有强制性规定, 有证无证都能就业, 致使许多学校只重毕业证, 不重技能证;二是职业学校实训设施条件不能满足需要, 技能教学水平较低, 而技能证以技能考试为主, 造成学生考试不过关或根本不参加考试;三是我国职业标准尚不健全。我国现建立标准的职业只占职业类别总数的50%左右, 且相当部分职业资格证书没有推开;四是我国职业资格认定机构分散, 很多证书的社会认知度不高。除技能证书的认定外, 对学生学业水平的认定, 尤其是实践技能的认定, 也存在不合理的方面, 严格来讲, 就应该是谁用人谁考核, 企业最有发言权。但事实中, 职业学校学业水平都是由学校自行认定的, 企业或行业很少参与, 这很难保证职业教育质量的权威性。

3 推进我市职业教育发展的启示

中国与德国的政治体制、文化背景、经济条件存在差异, 职业教育体系也不尽相同, 完全照搬和移植德国的模式不太现实, 但职业教育的目标是相同的。从这个角度讲, 德国职业教育的一些先进之处, 为推进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了启示。

启示一加大实训设施建设, 确保技能水平向岗位的有效过渡和再提高

建议各级政府从用于职业教育的经费中, 按照中、高职业教育不同的需求, 专门设定实训基地建设专项资金, 集中资金选择一批重点学校的骨干专业, 加大设备投入, 建设和充实实训室、实训车间、实验室, 逐步在全市重点建设一批具有先进性、综合性、示范性的实训基地。同时, 鼓励企业以成本价格为学校提供设备, 或将实训性生产车间建在学校, 或通过非营利社会团体、国家机关向职业学校捐赠实训设施并按规定在所得税前扣除。

启示二坚持内部培养与对外聘任兼顾, 多渠道建设高素质的职业教育师资队伍

我们可以采取“两进一出一考一调”多渠道方式, 逐步改善和优化现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结构和素质结构。“一进”, 即职业学校教师进企业。另“一进”, 就是聘请社会、企业的专家、工程师、技师进学校, 担任专兼职教师。“一出”, 就是定期组织教师外出培训。“一考”, 就是组织和鼓励教师参加职业资格和技能等级证书考试。“一调”, 就是调整职业学校师资队伍结构。按照职业学校现有在校人数重新核定编制。拓宽职业学校教师的进人渠道, 一些技能型要求较高的专业, 应允许学校根据专业需要从非师类应届毕业生、有工作经验的高学历人员、企业在职的高技能人才中招考, 经过教师岗位培训后, 担任学校的专业课和实习课教师。分流多余的文化课教师。

启示三发挥政府协调统筹作用, 明确企业、行业参与职业教育的责任与义务

建立和完善企业与行业部门参与职业教育的运行机制, 关键要依靠政府的统筹与协调。政府应该统筹各行业主管部门, 从机制上明确行业协会、企业和学校各自在职业教育工作中的责任与义务, 落实好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鼓励性和扶持性政策。行业协会要充分发挥纽带作用, 将人才培养、促进就业作为服务企业的重要范畴, 搭建起职业学校与企业联合、沟通的桥梁。企业要在政府政策的扶持下、在行业协会的协调与监督下, 创造条件, 满足职业学校对学生进行实训教学的需要, 完善与学校合作的各项制度, 共同做好学生培养的各项工作。

启示四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建立以职业能力为主的培训新体系

学校必须要加大教学改革的力度, 在专业设置上, 要根据企业对实用型人才的需求及时进行调整, 统一专业名称和设置标准;在教学内容上, 要适当调整理论教学和实验实训的比例, 减少不合理的、无用的知识, 提倡学习内容的实用性;在教学方式上, 要实施项目教学法, 结合企业岗位和操作程序的要求, 安排教学计划;在教学管理上, 校企要相互配合, 解决好教学与生产之间矛盾, 原则上教学要服务于生产, 并兼顾学生的交流能力、合作能力等职业能力的提高, 以适应今后不断变化的工作岗位需要。学校、企业、学生三方要签订协议, 保障各方面的权益, 尤其是企业在实习中的指导、管理以及人员安排, 学生的报酬、安全保障等。

摘要:德国的职业教育经过长期发展已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在全球范围内具有典型的代表性。笔者有幸利用参加全国第六批中职学校校长培训团的机会, 赴德国实地考察职业教育, 并结合自己从事中职学校管理的实际进行消化思考。希望通过本文与广大同行交流, 共同寻求我国种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新途径。

篇4:赴韩国培训考察报告

关键词:岭南理工大学 考察 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0(b)-0011-01

为了学习国外先进的职业教育模式和教育理念,提升我院教师的教学水平。2011年8月25日至9月3日我院派出教师代表赴韩国进行了培训考察,这是我院与岭南理工大学正式建立合作关系后首次较大规模的派出教师进行考察培训。学习期间,我们与韩国岭南理工大学的相关专业负责人进行了全面的交流,针对课程设置、教学模式、校企合作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

1 岭南理工大学概况

岭南理工大学位于韩国大邱广域市,1968年由韩国前总统朴正熙亲自缔造,被誉为韩国的“皇家大学”。岭南理工大学自从1994年以来被韩国政府连续认定为四所重点资助的综合性大学之一,是大邱庆北地区唯一的高新科技术主管大学,具有产业、学术、研究、管理一体化的协力体制。目前,岭南理工大学已发展成为韩国大学中最高水准,最大规模的私立名门学府。

学校在校生25000余名,教授、讲师、员工1600余名,其中拥有100余名来自美国和加拿大的客座教授与讲师,是韩国拥有外籍教授最多的大学。岭南理工大学建设有数千平方米的广阔校园,是韩国仅次于首尔大学的第二大规模校园。

2 岭南理工大学考察实况

2.1 专业课程设置及教学

岭南理工大学把课程改革与开发相结合,为企业发展和地域开发培养了一批中坚骨干人才,受到企业与社区的欢迎。学生的专业科目的教学到中期以后便到生产实践中去进行,需要完成四周的校外实训,在教学中就能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问题。校外实训单位可以学校负责安排,也可以由学生自己联系。对于学生自己联系的实习单位,学校会组织教师到实地考察是否能满足学生的实训要求,同时,在学生校外实训期间,会有专门的教师定期到实训单位对学生进行指导。最后,由学校和企业通过综合考评,共同给出实习成绩。通过4周的企业学习,大概有30%~40%的学生可以被企业所接受,毕业后直接就业。同时,规定高职教育学校的有关教师每月要到企业公司里对员工上一次课,在课堂上企业公司的人员所提出的问题,成为改进课程的根据。

岭南理工大学采用的是学分制管理。两年内,学生按要求完成所规定的学分,即可顺利毕业。具体设置什么课程,则由企业选派相关人员到学校,与学校共同决定。同时,专职教师不参与教材编写,由企业和学校选派人员成立编写教材委员会,共同编写教材。教授每年需提交一份教学效果改善报告书,在教学方法上加大力度,以求达到最好教学效果。为了使学生毕业后能够顺利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学校在假期会组织“专业特讲”对学生进行相应的培训。

2.2 校企合作

在校企合作方面,岭南理工大学已经与1400多个企业签订了协作协议,采取“分等级管理”制度,即针对企业产值不同进行相应的划分。同时,专门委派一名教授负责与企业的合作,及时将学校和企业的信息进行交流,以达到为企业培养输送更多实用性人才的目的。该校汽车专业与韩国现代汽车集团合作,承担了企业的部分科研项目,同时校企双方共同出资建立实验室,为企业和学生提供实验条件,已经成立了“汽车技术中心”等颇具规模的实体企业。为了解决专业教师知识更新问题,该校设置了“教授研修年”,即由专职教师提交一个研究学习报告,学校批准后到企业研修,在研修年内,专职教师可以停止一切教学活动,将全部精力放到企业进行生产研究,以此达到更新教师专业知识水平的目的。

2.3 教学管理

教学管理方面,每学期结束后,由学生对老师进行评价。同时,学校也有相应的评价体系,主要从教学奉献、社会企业兼职的完成程度、教学研究和教学效果等方面来进行综合评价。同时,学校为教授们提供了条件先进的研究室,教授们开展的学术研究、教材资料编写、科研项目和工业服务项目被视为教师的个体行为,但学校为其提供了一个优越的平台和环境、提供了一个共同的面向产业界的窗口。

2.4 校园文化及环境

学校各种设施和使用的各种文具、器具、工具、宣传品、纪念品等均印有校名和校徽。校园建筑和周围环境融为一体,体现了和谐的人文自然景观和自然宽松的学术环境。在教学楼里,每一层都设有学生休息室,设施齐备全面,为学生营造了一个舒适的学习环境。

3 借鉴经验,促进我院更好发展

通过此次出国交流访问,不仅进一步推动了我院今后在师资培训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工作的开展,同时使我院教师们对韩国高职教育环境、教学条件、教学管理制度和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有了更多的了解,开阔了眼界,并加深了对高职教育教学的认识。中国和韩国有着相同的东方文化背景,虽然社会制度不同,但韩国岭南理工大学在发展职业教育的许多做法、经验可供我们借鉴。

通过交流学习,对于许多像我一样的年轻教师提升很大,使我对韩国高职教育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由于缺少生产实践经验,在日常教学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困难。在我院国家骨干院校建设方案中,也增强了青年教师这一方面的锻炼,通过顶岗指导学生实践教学,定期参加实践锻炼等方法,培养青年教师的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的能力。这与岭南理工大学的“教授研修年”达到了异曲同工的效果。

结合测量专业的特点,为了把学习成果更快地应用到今后的学科建设中,我系已着手准备实验室开放相关制度的制定,面向全校开设工程测量课程专业的学生们进行开放。对于测量专业精密实验室,将对工程测量专业学生开放,同时配备相应专业教师进行指导。为了便于学生顺利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学校可以借鉴岭南理工大学经验,从企业和学校聘请持有相应资格证书的专家和老師在假期进行“专业特讲”,对学生进行相应的考前培训。

篇5:赴福建省培训考察报告

为学习借鉴内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经验和做法,科学制定我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规划纲要,根据自治区有关领导的安排,由自治区党委农办副主任代宁祥同志带队,有自治区有关地州党委农办主任参加的自治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学习考察组一行6人,于4月中下旬赴四川、贵州、湖南、江西、福建省,对五省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情况进行了学习考察。学习考察的五个省代表了不同层次经济发展水平,考察的内容涉及到新农村建设的各个方面,既有经济发展内容,又有社会发展内容,既有各省的面上部署,又有操作性很强的具体做法,既有经济发达地方的典型经验,也有经济欠发达地方的推动措施。总体看,五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已迈出实质性步伐,安排部署力度大,组织措施有力,已经形成了全社会参与、扎实推进的良好局面。尽管学习考察时间短,但大家开阔了眼界,交流了经验,加强了相互了解,普遍感到收获很大。五个省的经验和做法对当前我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一、五省的基本情况

四川省是我国的人口大省,也是农业大省,总人口8750万人,农业人口6700万人,耕地面积5856.6万亩,人均耕地仅0.67亩。xx年全省生产总值达到7385亿元,“十五”期间年均增长11.2%,农业增加值达到1496亿元,“十五”期间年均递增5.6%,农民人均纯收入2803元。四川省也是一个畜牧业大省,xx年全年仅肉猪出栏就达8764万头,肉类总产量949万吨,畜牧业产值1167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50%。贵州省是一个多民族省份,有49个民族成份,总人口3900多万人,少数民族人口占到总人口的38%,农村人口3225万人,人均耕地0.67亩。全省88个县市有50个是国定贫困县,贫困人口266万人,低收入贫困人口465万人。xx年全省生产总值1924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877元。

湖南省是我国中部地区经济发展比较快的省份,全省国土面积21.18万平方公里,总人口6700万人,农村人口4241万人,人均占有耕地略高于四川、贵州剩xx年,全省生产总值为6474亿元,农业增加值1255亿元,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056.24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118元。按常住人口计算,xx年湖南人均生产总值已经突破万元大关,达到10366元。

江西省是一个农业大省,国土面积16.7万平方公里,总人口4300万人,农村人口3700万人。这几年江西省整体经济实力迅速上升,xx年,全省生产总值达到4070亿元,比上年增长12.8%,“十五”期间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6%,人均生产总值为9439元,按当年平均汇率换算,已突破1000美元大关。财政总收入426亿元,“十五”年均递增20%以上。xx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266元,比上年增收313元。

福建省是我国沿海经济发达省份,全省3535万人,陆域面积12万平方公里,海域面积13.6万平方公里,海岸线长达3324公里,居全国第二位。xx年全省生产总值达到656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8621元,财政总收入786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450元。二、五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做法

(一)突出重点,全力推动。

一是抓好安排部署。去年底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结束后,五个省迅速行动,在春节前后相继召开省农村工作会议,全面部署新农村建设,都以省委一号文件下发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江西省提出了“发展新产业,培育新农民,建设新村镇,树立新风尚,形成新机制,创建好班子”的具体工作目标。湖南省结合小康村建设,提出按照“农民富、村庄美、风尚好”要求推进新农村建设。二是强化组织领导。四川、湖南、贵州、江西省成立了由省委、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各市县也都相应成立了组织机构。江西省的各级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还有单独的编制和工作经费。三是加快制定规划。各省新农村建设规划重点放在“xxx”,同时谋划“xxx”后十年。湖南省在抓好总体规划纲要编制的同时,已先期制定并实施了《村庄布点规划设计导则》和《村庄建设规划设计导则》,计划今年完成90%的村庄布点规划编制,完成1500个村庄建设规划编制。江西省把规划的重点放到村镇,同时,还相应制定2-3个不同行业的分项规划,确保规划任务落实到有关部门。江西省XX市坚持规划先行,从xx年秋新农村建设启动以来,突出村庄规划这个重点,目前,完成了264个圩镇总体规划、1046 为学习借鉴内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经验和做法,科学制定我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规划纲要,根据自治区有关领导的安排,由自治区党委农办副主任代宁祥同志带队,有自治区有关地州党委农办主任参加的自治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学习考察组一行6人,于4月中下旬赴四川、贵州、湖南、江西、福建省,对五省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情况进行了学习考察。学习考察的五个省代表了不同层次经济发展水平,考察的内容涉及到新农村建设的各个方面,既有经济发展内容,又有社会发展内容,既有各省的面上部署,又有操作性很强的具体做法,既有经济发达地方的典型经验,也有经济欠发达地方的推动措施。总体看,五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已迈出实质性步伐,安排部署力度大,组织措施有力,已经形成了全社会参与、扎实推进的良好局面。尽管学习考察时间短,但大家开阔了眼界,交流了经验,加强了相互了解,普遍感到收获很大。五个省的经验和做法对当前我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一、五省的基本情况

四川省是我国的人口大省,也是农业大省,总人口8750万人,农业人口6700万人,耕地面积5856.6万亩,人均耕地仅0.67亩。xx年全省生产总值达到7385亿元,“十五”期间年均增长11.2%,农业增加值达到1496亿元,“十五”期间年均递增5.6%,农民人均纯收入2803元。四川省也是一个畜牧业大省,xx年全年仅肉猪出栏就达8764万头,肉类总产量949万吨,畜牧业产值1167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50%。贵州省是一个多民族省份,有49个民族成份,总人口3900多万人,少数民族人口占到总人口的38%,农村人口3225万人,人均耕地0.67亩。全省88个县市有50个是国定贫困县,贫困人口266万人,低收入贫困人口465万人。xx年全省生产总值1924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877元。

湖南省是我国中部地区经济发展比较快的省份,全省国土面积21.18万平方公里,总人口6700万人,农村人口4241万人,人均占有耕地略高于四川、贵州剩xx年,全省生产总值为6474亿元,农业增加值1255亿元,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056.24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118元。按常住人口计算,xx年湖南人均生产总值已经突破万元大关,达到10366元。

江西省是一个农业大省,国土面积16.7万平方公里,总人口4300万人,农村人口3700万人。这几年江西省整体经济实力迅速上升,xx年,全省生产总值达到4070亿元,比上年增长12.8%,“十五”期间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6%,人均生产总值为9439元,按当年平均汇率换算,已突破1000美元大关。财政总收入426亿元,“十五”年均递增20%以上。xx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266元,比上年增收313元。

福建省是我国沿海经济发达省份,全省3535万人,陆域面积12万平方公里,海域面积13.6万平方公里,海岸线长达3324公里,居全国第二位。xx年全省生产总值达到656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8621元,财政总收入786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450元。二、五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做法

(一)突出重点,全力推动。

一是抓好安排部署。去年底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结束后,五个省迅速行动,在春节前后相继召开省农村工作会议,全面部署新农村建设,都以省委一号文件下发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江西省提出了“发展新产业,培育新农民,建设新村镇,树立新风尚,形成新机制,创建好班子”的具体工作目标。湖南省结合小康村建设,提出按照“农民富、村庄美、风尚好”要求推进新农村建设。二是强化组织领导。四川、湖南、贵州、江西省成立了由省委、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各市县也都相应成立了组织机构。江西省的各级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还有单独的编制和工作经费。三是加快制定规划。各省新农村建设规划重点放在“xxx”,同时谋划“xxx”后十年。湖南省在抓好总体规划纲要编制的同时,已先期制定并实施了《村庄布点规划设计导则》和《村庄建设规划设计导则》,计划今年完成90%的村庄布点规划编制,完成1500个村庄建设规划编制。江西省把规划的重点放到村镇,同时,还相应制定2-3个不同行业的分项规划,确保规划任务落实到有关部门。江西省XX市坚持规划先行,从xx年秋新农村建设启动以来,突出村庄规划这个重点,目前,完成了264个圩镇总体规划、1046 个行政村共计16794个村庄规划的编制。贵州、福建省的新农村建设规划纲要也基本形成,市县新农村建设规划也已启动。四是大力营造新农村建设的舆论氛围。各省高度重视新农村建设舆论宣传工作,各类新闻媒体都把新农村建设作为重点内容,突出加以报道。湖南省在总结XX县黄兴镇鹿芝岭村新农村建设的经验基础上,编辑出版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五言歌》,在农民群众中广泛流传。四川省从4月上旬开始,组织38个部门的厅处级干部组成新农村建设宣讲团,深入各市县进行新农村建设宣传。五是加大投资结构调整力度。各省都明确把投资的重点由以城市为主转向农村,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农村社会事业,突出强调确保落实中央提出的“三个高于”的投入政策,大幅度增加了对农业和农村建设的投入。贵州省今年财政支农资金比xx年增加3.786亿元,主要用于支持新农村建设、水利建设和扶贫开发。湖南省今年安排省级财政支农资金47.76亿元,比xx年增长30%,增幅大大超过往年。

(二)坚持把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放到中心位置。

各省新农村建设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把促进生产发展放到了首位,核心是强化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四川省提出“xxx”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递增6%以上,江西省提出每年农民增收300元以上,湖南省提出到2012年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4000元以上的目标。各省工作的主要着力点在四个方面:一是大力推进现代农业建设。重点在资金投入、科技创新和推广、产业化经营、标准化生产等方面支持发展现代农业。四川省今年开始实施星火富民科技工程、畜牧增收科技工程、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和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把科技贯穿于农业结构调整全过程。在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各省普遍加快了特色农产品的深度开发。湖南省重点是抓好10大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依托龙头企业带动,突出培育粮油棉麻、肉奶水产、果蔬茶、竹木林纸、烟草等五大产业链。福建省的临海蓝色产业带、闽西北绿色产业带和闽东南高优农业产业带,江西赣南的百万亩脐橙生产基地都在继续提升产业层次。四川省提出2012年畜牧业产值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要达到55%以上,力争用3-5年时间把全省建设成为世界重要的猪肉加工出口基地。二是推动发展龙头企业集群。目前四川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年销售收入已经达到1002亿元,下一步重点是推动龙头企业集群试点示范,完善形式多样的利益联结机制,实施农业产业和农产品加工推进行动,进一步提升产业层次。湖南省提出在xx年全省166个国家级和省级龙头企业年销售收入413亿元基础上,继续着力建设和完善一批农产品加工园区,力争“xxx”培育10个年销售收入30亿元以上、30个10亿元以上、100个1亿元以上的龙头企业。福建省从今年开始实施产业化“百龙千亿”工程,将集中力量从更高层面扶持发展龙头企业,加快形成一批产业集群。三是在更大范围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创收。针对农村富余劳动力多的状况,各省普遍重视抓好农民外出务工创收工作,这成为近年来农民增收的最大亮点。xx年四川省外出务工农村劳动力达到1637万人,其中省外务工814万人,劳务收入达到722亿元,农民人均劳务收入1081元,占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0%以上,为继续扩大劳务创收规模,“xxx”四川省将着力实施品牌劳务工程,推动“川妹子”、“川建工”、“川厨师”等品牌劳务的发展,并逐步向高端劳务市场和海外劳务市场延伸。贵州省有40%以上的县,当年农民工务工收入超过全县财政收入,“xxx”贵州省将继续把劳务创收与扶贫开发结合起来推动,每年安排农村富余劳动力技能培训专项资金达7500万元,计划五年完成100万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任务,带动全省500万农村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四是继续扩大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规模,全面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近几年,五省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非常迅猛,成为农民联结大市尝实现稳定增收的重要组织形式。四川省目前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已发展到1.3万个,有会员278万人,间接带动了近800万农民,“xxx”末,四川省经济合作组织将突破2万个。湖南省把发展专业合作经济合作组织纳入“xxx”规划扶持发展,今年将确定1000个进行重点培育,以示范促发展,力争到2012年使各类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到2万个以上,全省30%以上的农户将成为合作组织会员。江西XX市在新农村建设中把建设新经济组织放到突出位置来抓,一年时间新建各类合作经济组织1314家,经济组织体系已经覆盖全市60%以上的农户。

(三)开展新农村建设试 点,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开展试点,积累经验,以点带面是各省推动新农村建设普遍采取的做法。江西XX市新农村建设从xx年9月启动以来,按照“五新一好”(即建设新村镇、发展新产业、培育新农民、组建新组织、塑造新风貌、创建好班子)整体推进的要求,大力开展试点示范工作,对示范乡、示范村在投入上适当倾斜,在领导力量上重点加强,在建设模式上大胆创新,在工作进程上适度超前,示范推动取得明显成效,初步建立了一套新农村建设的工作方法和工作机制,摸索出了在经济欠发达地方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赣州模式”。今年江西省确定了6200个自然村开展新农村建设试点,安排试点专项资金6.7亿元,重点是推广赣州经验。湖南省在总结多年来抓小康示范村建设经验的基础上,今年开始启动“千村示范工程”,计划用三年左右时间,集中力量抓好1000个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示范村实行党政领导办点示范和部门挂点制度,通过抓点带面推动全省新农村建设。“xxx”期间,贵州省将安排1亿元财政资金支持100个村开展新农村建设试点,每个村每年补助资金20万元。福建省已经启动了“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即对100个行政村全面加强农村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建设,建成新农村示范村,对1000个行政村全面开展村容村貌整治,仅XX市今年安排给试点村的补助经费就达5000万元。

(四)以村庄整治为切入点,着力改变农村面貌。

湖南省提出用五年左右时间,完成20%建制村的村容村貌治理任务,重点是开展村庄“三清五改”活动,即清垃圾、清污泥、清路障和改路、改水、改厕、改栏,改灶,实施乡村清洁工程,突出解决农民住宅与畜禽圈舍混杂问题,整治农村生态环境。福建省提出以村容村貌整治和环境卫生整治为着力点,切实改善农民居住环境,免费向农民提供经济安全适用、节地节能节材的住宅设计图样,推动自然村整合,大力改造“城中村”、“空心村”,优化村庄布局,全面开展农村“家园清洁行动”,每年重点治理100个乡镇、1000个行政村,12年全面完成整治任务。江西省XX市一开始就把村庄整治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突破口,突出抓好村庄规划、推动“三清三改”(即清垃圾、清淤泥、清路障和改水、改路、改厕),通过“统一扶助标准、择优选择定点、实行以奖代补、农民自主建设”的办法,引导农民加快改变村容村貌。村庄整治示范点由村民推荐成立的新农村建设理事会根据村民意向协议,自主向政府申报,政府不搞强迫命令。农民自愿参与率高的村确定为新农村建设示范点,政府对示范点进行项目建设补助,主要是实物补助。整治前首先要完成村庄规划,规划以自然村为主,在原有基础上,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不搞千篇一律,注重保留农村历史文脉,传承客家建筑文化,不推山、不填塘、不砍树,坚持基础设施、房屋设计、社区服务“三配套”,注意把“三清三改”与旧房改造和新房建设结合起来,不搞大拆大建,防止脱离农民的经济承受能力。同时,通过疏堵结合的办法,一方面引导农民到规划区建房,拆除“空心房”(长期无人居住的破房屋),流转宅基地,改造旧村落,建设新村镇;另一方面开展对农村违规批地、乱占耕地建房的整治工作,查处乱占乱批行为,将村庄规划建设纳入了制度化、规范化轨道。整个建设过程实行村民自主管理、自主实施、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仅一年多时间,XX市村庄整治已经取得显著成效,政府补助的资金和实物仅占35%左右,发挥了政府投入的引导作用,有6700多个村庄完成了“三清三改”任务,60万农民饮上了干净自来水、用上了卫生厕、走上了平坦路,人居环境明显改善,有2500多个村庄达到全面整治要求。

(五)加大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力度,推动新农村建设全面发展。各省主要在财政资金投向上开始重点向农村社会事业倾斜。福建省提出“xxx”将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扶持发展农村社会事业,今年各级财政安排资金6.42亿元,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启动了百所乡镇卫生院改造提升工程,同时,将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试点的财政补助标准从人均20元提高到40元。XX市今年着力实施农村社会事业项目建设工程,将原定四年时间完成的农村教育、卫生项目提前到今年底完成,年内全市农村有线电视入户率将达到70%,自来水入户率将达到80%以上。江西省在财力十分紧张的情况下,今年新增近4亿元资金用于农村中小学基本建设,新增4000万元用农村文化事业建设,总额达到1亿元,新增2.8亿元资金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和开展新型合作医疗试点,力度明显大于往年。

三、几点启示

(一)要科学制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新农村建设必须坚持规划先行,自治区成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领导小组,突出抓好新农村建设规划是完全必要的。我们所到的五个省从上到下新农村建设规划工作抓得都很紧。我区的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也应加快编制,总体规划应突出宏观性、政策性、指导性,同时,应全面启动有关部门行业、地州市XX县市新农村建设规划工作。特别是县市和部门的规划要作为一个重点来抓,突出规划的操作性。规划的编制一定要和当地“xxx”规划相互衔接,要突出各地特色,特别是村庄建设规划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注重保留当地民族特色,不能搞千篇一律,一个模式,形成过程中要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使之更加符合实际,以增强规划的指导性和科学性。要加强对规划工作的指导,强化各部门、各地州市XX县市的协调配合和交流。在自治区总体规划没有出来之前,可以学习湖南省的经验,结合我区实际,先期制定一个村庄布局规划和建设导则,以指导各地搞好村庄规划建设。

(二)要抓紧开展新农村建设试点示范工作。借鉴内地的经验,我区新农村建设试点示范工作应全面展开:一是要积极支持地州、县市抓好一批试点示范,带动面上的工作。试点工作要把重点放到村一级,有选择性地针对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特色的村庄类型开展,可以是行政村,也可以是自然村,可以是小康村,也可以贫困村,试点村要按照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全面推进。自治区的试点工作要采取立足村镇一级,以县为主整体推进的办法,积累经验。二是试点示范工作要找准切入点。建设新农村是一个全面的要求,抓试点示范不能单独搞一个模式,一定要结合试点村实际,从群众最关心、要求最迫切、受益最直接的事情做起,找准推进新农村建设的突破口,以此全面带动新农村建设。要发挥好农民的主体作用,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把群众能不能得到实惠作为试点工作的落脚点和出发点。三是要建立有效的工作机制。要从管理体制、组织领导机制、投入引导机制、服务保障机制、监督机制上不断创新,确保试点效果。江西XX市的试点工作搞得好,就是因为突破了传统的管理体制,大胆创新,改变了单纯地给钱给物的做法,形成了一整套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运作机制。我区试点工作一开始就要注意充分依靠当地农民群众的力量,实行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农民为主,形成农民自主发展、自主建设和自我监督的机制。

(三)要采取综合措施,促进农民持续大幅度增收。这几年我区农民收入实现了较快增长,但和内地相比,我们的差距十分明显。考察的五个省中除贵州省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我区外,其他省都要高于我区,最高的福建省比我区高出近xx元。我区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也在继续扩大,农民增收难是新农村建设中面临的最突出问题。相比之下,我区农民增收的渠道还不够多,抓农民增收的力度还不够到位,促进增收的措施针对性还不够强,借鉴五省的经验,必须强化三个方面工作:一是要努力培育新产业,拓宽增收渠道。我区加快发展“四大”基地,培育优势主导产业的思路是完全正确的,要继续围绕提高综合效益,立足发展现代农业,突出科技成果转化运用和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这个重点,促进农民形成稳定的增收来源。我区农民收入和内地相比差距大,主要就是非农产业收入和劳务收入差距大,必须下更大努力把农村非农产业和劳务经济做大,开辟农业和农村外部增收空间。二是要把贫困地区农民增收作为一个突出重点来抓。我区农民增收难一定程度上表现为贫困地区农民增收难,要学习贵州省开发式扶贫的经验,紧紧围绕农民增收这个关键,层层抓落实,扎实推动贫困地区农业产业化经营,突出抓好贫困地区劳动力技能培训,加快发展贫困地区劳务经济,从多渠道增加贫困农民收入。三是要进一步强化增收的组织措施。要实行目标考核责任制,把农民增收目标放到更加突出位置,作为新农村建设最重要的一条指标落实到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形成各方面抓增收促发展的合力。

(四)要因地制宜推动村庄整治。内地五省的经验表明,不论经济发达的村庄,还是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的村庄,只要尊重农民意愿,找准办法,都可以通过搞好村庄整治,较快地改变农村脏乱差的面貌。我区村容村貌普遍存在的问题是缺少规划,乱堆乱放乱建,人和畜禽混杂,人居环境差等,当前解决这些问题要实行分类指导,有计划有步骤地推动。要把整治农村环境卫生和加强农村水电路等生活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村庄整治的着力点,通过清理垃圾和卫生死角,清除乱搭乱建,推进农户改圈、改厕、改水、改房和村庄道路硬化、绿化、亮化,尽快改变农村面貌。对已经有基础的小康示范村主要是完善和提升,加快完善配套设施,大力发展农村社区服务,提高村庄现代化水平。农村集体经济有实力,农民收入较高的村庄,要适度超前制定整治规划,把旧村改造

和新村建设结合起来推动。对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的村庄,整治的重点要放在旧村改造上。同时,要结合实际,合理调整当地村庄布局,推动一些偏远村组就近合并,实行小村变大村,实行集中统一规划建设。在具体工作中,一定要防止脱离实际,搞大拆大建,盲目攀比。

篇6:赴福建省培训考察报告

[关闭窗口]

当前位置:首页> 综合信息> 专题调研>[发布日期:2007-2-1 15:22:41] [被阅次数:750]

为了学习借鉴兄弟省在生态公益林建设、林业综合执法和珍贵树种基地建设等方面的成功经验,进一步深化我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根据厅党组的安排,2006年5月19—26日,吕月良和兰思仁两位副厅长率各设区市林业局领导及厅有关处室局负责同志一行18人,赴云南、海南两省学习考察。考察组通过座谈、实地考察等形式,进一步了解了两省林业建设的主要做法与经验,并从中受到很大启发,收获匪浅。现将考察情况报告如下:

一、云南、海南两省林业的特点与亮点

㈠主要特点

1.云南。云南省国土总面积39.4万平方公里,人口4450万人,2005年全省财政收入766.4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312.6亿元。云南林业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物种资源多。云南是全球生物多样性最丰富、最集中的地区之一,素有“动物王国”、“植物王国”、“药材的宝库”、“香料博物馆”、“天然大花园”、“菌类大世界”之美誉。二是林业用地面积大。全省林业用地3.6371亿亩,占全国林业用地面积的9.6%,居全国第三位,有林地2.2523亿亩,占全国有林地面积的8.1%,居全国第四位。三是森林覆盖率高。“十五”以来,全省森林覆盖率每年以1个百分点的速度增长,目前已达49.91%,居全国第7位。四是活立木蓄积量大。全省活立木蓄积量达15.4亿立方米,占全国总蓄积量的14.2%,居全国第三位。五是林业发展基础好。云南是我国四大林区之一,也是林业大省,生态体系和产业体系基础扎实,林业机构和队伍比较健全,2005年林业产业总产值达250亿元。

2.海南。海南省国土陆域面积3.54万平方公里,人口826万人,2005年全省地方财政收入84.7亿元。全省森林面积2851万亩,森林覆盖率55.5%,森林蓄积量1.3亿立方米,产木材约60万立方米,天然橡胶30万吨,2005年林业产业总产值168亿元。海南林业总量不大,但有特点,有亮点,突出表现在四个“最”:一是有全国最独特的热带天然林990万亩,其中原始森林200多万亩;二是有全国面积最大的700多万亩橡胶林、70多万亩椰林、60多万亩槟榔、60多万亩芒果;三是有全国种类最多的沿海防护林35万多亩、青皮木7.4万亩;四是有全国最丰富的热带野生动植物资源,植物4600多种,占全球有1%,动物570多种。

㈡主要亮点。

通过考察,我们感到云南、海南两省林业发展势头很好,许多工作都很有特色,亮点很多。结合我们考察的重点和方向,概括起来,两省林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林业生态保护与建设的力度很大。云南省地处长江、珠江等六大水系的上游或源头,生态区位十分重要,担负着我国及东南亚的重要生态屏障;海南是个以旅游业为主的省份,海南的生态、资源、环境,是其经济社会最大的资本和依托。基于这些特殊的地理区位和省情特点,两省对林业的生态建设与保护相当重视,主要表现在:一是生态保护意识强。考察中我们感到,云南、海南两省无论是各级党政领导,还是广大民众,对生态保护的意识都很强,把林业作为生态建设的主体来宣传,在全社会形成了保护生态、保护资源的良好氛围;二是资源保护措施硬。海南省是全国第一个提出并实施“生态省”建设的省份,2001年以来省委、省政府先后两次出台了加快林业发展,推进生态省建设的决定,把林业作为战略性的工作来抓;云南省认真落实森林资源保护与发展目标责任制,并在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中,均由省政府与各市、县签订责任状,严格落实奖惩。三是工程项目投入多。围绕国家林业区域发展布局,云南省提出并实施了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防护林工程、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每年争取国家林业生态建设资金达10多亿元;海南省虽然“体量”较小,但通过大力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三边”防护林工程、自然保护区工程、“百万亩”椰林工程等,每年争取到国家林业投资3亿多元。四是造林绿化成效大。云南省“十五”期间人工造林面积每年均保持在500万亩以上,森林覆盖率年均增长1个百分点;海南省“十五”期间完成人工造林334万亩,超过1997年以前10年造林的总和,森林覆盖率年均增长1个百分点。

2.林业综合行政执法走在前头。云南省是林业综合执法改革走在全国前列的省份。从2003年开始,云南省首先在富源县(采取重新组建执法大队)、香格里拉县(以现有林政执法队伍为主)、景洪市(以森林公安为主),分别进行三种不同类型的林业综合行政执法试点。目前试点工作已扩大到22个县(市),其中,采取重新组建模式的单位16个,以森林公安为主组建模式的试点单位2个,以资源林政执法为主组建模式的试点单位4个,从三年的试点情况看,实行林业综合行政执法,有利于理顺执法体制,精简执法队伍,提高办案效率,树立执法权威,防止了以往重复执法、多头执法,相互推萎扯皮现象的发生。可以说,实行林业综合行政执法,是大势所趋,也是今后依法治林的重要方向。从云南的经验看,此三种模式的综合执法各有特点和利弊,相比较而言,我们认为,采取重新组建执法队伍的模式最成功的模式,主要优点:一是管理体制顺畅。新组建的林业综合执法机构属于林业主管部门的内设职能机构,隶属关系明确,工作协调。二是业务素质较高。新组建的林业综合行政执法机构可以根据执法工作的需要,择优选拔不同执法类别的、有经验的、不同年龄层次的执法人员,组建一支高素质的执法队伍。三是符合综合行政执法的方向。新组建的林业综合行政执法机构专门从事行政处罚工作,不参与行政管理,实现行政审批职能和行政执法职能分离,从制度上保证执法的公正、廉洁。四是有利于林业主管部门在下一步的政府机构改革中保机构、保职能。它唯一的难处,就是争取新机构和编制的难度较大,但我们想只要很好地整合现有执法人员,适当增加些编制还是有可能的。

3.生态公益林保护卓有成效。云南省区划界定生态公益林面积1.858亿亩,占林地面积的50.2%,海南省区划界定生态公益林面积1308万亩,占林地面积的50%。总的看,两省生态公益林比重较大,但生态林保护与林农生产的矛盾还没有象我省目前这样突出,其原因有多方面的,除了尚未进行林改,林农的产权意识不强,商品林和生态林经营收益的反差不大的原因外,我们认为,主要还得益于以下三个方面的做法和措施:一是充分尊重民意。在生态公益林区划界定时,既要根据生态区位,也要尊重老百姓的意见,尽量做到二者的统一,对老百姓不愿划入生态公益林的(特别是人工林、自留山等),原则上不予划入,以免留下隐患;二是明确管护责任。对林农个人所有或经营的公益林,由经营者直接管护或自愿联合管护;对村集体所有的公益林,由乡镇建立统一的护林制度,成立护林联防组织,确定护林监管员,公开竞聘专职护林员进行管护;三是开展林下利用。云南是“菌类大世界”、“药材的宝库”,林下菌菇类和中药材非常丰富,在公益林区,允许林权所有者通过采集菌菇、种植中药材等,开发林下资源,增加林农收益,缓解生态公益林补偿标准低的矛盾。同时,两省借助旅游产业发达的优势,积极开发森林景观资源,开展森林旅游,形成了热带雨林游、海上森林游(红树林)、野生动植物游、珍稀特有物种游等特色旅游产业,既保护了森林资源,又增加了林农就业的渠道(如卖工艺品、旅游区劳务收入等)。

4.资源培育注重科技。两省在资源培育上十分重视科技的运用,特别是对乡土树种的开发推广,并以此走出了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林业发展路子。具体讲:一是注重种苗的研究开发。海南省林业资源体量不大,但很有特色,他们立足于优良乡土树种的研发,选育出了降香黄檀、柚木、黄胆木、黄桐等一批具有开发前景的热带优良树种,建成了海南热带森林博物园等高科技含量的种苗生产基地,其中有亚洲最大的桉树良种良苗工厂化生产基地。云南省在种苗研究方面也下了很大功夫,选育出了云南松、思茅松、蓝桉、西南桦、北美红杉、山核桃等一批速生优质新品种(品系)和优良种源。这些对两省林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二是注重科研成果和技术的推广运用。海南省把林业科研机构选育出的热带优良树种与其栽培模式、营造林技术组装配套在一起,及时加以推广,目前已建立花梨、柚木、香樟等热带珍贵树种示范基地近2万亩,有力带动了林农种植的积极性。云南省近五年来组织推广林业科技成果和实用技术147项,营造推广示范林132.45万亩,辐射带动造林365.4万亩,大大提高了科技成果的转化率。

5.产业发展势头很好。总的看,云南、海南两省按照国家林业发展布局,根据其区位特点,走的是一条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产业发展的规模和总量都不大(2005年云南省林业产业总产值250亿元,海南省林业产业总产值168亿元),但近几年来,两省林产业受到了高度重视,发展势头很好,呈现出新的亮点:一是林企一体化稳步推进。两省林浆纸一体化建设都经历了一段走走停停的曲折路程,但这个方向一直没有改变过,特别是去年以来,两省的省委、省政府都把它作为一项重大决策,加大力度,加快推进。以海南省为例,省政府专门成立了由省领导任组长的浆纸林建设领导小组,制订出台了《加快发展浆纸林的若干意见》,采取十大政策推动浆纸林建设,主要有:浆纸林(桉树、相思、木麻黄)育林基金(含维简费)征收标准从20%调减为5%,农民个人房前屋后非林地种植的浆纸林,全部免征育林基金;简化采伐审批环节,取消村委会和乡镇政府审核两个环节;凡属浆纸林,无论种植者需要何时采伐、采伐多少,只要申请材料齐备的,各级林业部门必须在10个工作日内按其需要办理采伐证;对种植面积在10000亩以上的,实行采伐限额和采伐计划单列,采伐年龄由林木经营者自行决定;在“四旁”等非规划林地造林的,不当作林业用地管理,保留原有土地性质不变,经营者恢复原来土地用途无需林业主管部门办理用途变更手续;采取公司+农户、“订单林业”等多种模式营造浆纸林;营造的珍贵树树、乡土树种均参照浆纸林意见管理。受政策的激励,2005年全省营造浆纸林达65万亩,比以往全省每年人工造林面积总和还多。二是大力发展非木利用产业。云南省提出在现有基础上,力争用五年的时间,建设以麻疯树为主的生物质能源林800万亩,森林药材、野生花卉等非木材产业基地203万亩,并大力发展野生动物驯养殖业,积极开发生态旅游、森林保健、森林保险、科学考察等特色森林生态旅游产业,建成后这些新兴产业产值将占其林业总产值的半壁江山。三是加快森工企业改革。云南省抓住国家实施天然林保护的机遇,大力推进国有森工企业改革,将13个省属国有重点森工企业全部移交所在市、县管理,通过开展多种经营和开办第三产业,妥善安置5.79万森工企业富余职工,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既减轻了林业的包袱,又壮大了林业系统自身的实力。

二、几点启示

云南、海南两省林业各有特色和优势,既有许多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借鉴,也有一些教训要引

以为戒,我们从中获得了诸多有益的启示,概括起来,主要有:

(一)必须坚定不移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为了破解林业发展难题,云南省委、省政府出台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文件,并召开了工作会议进行全面推动,这从另外一个侧面说明了我们林改的正确性。就我省当前来说,明晰产权任务的完成,仅仅是改革迈出的关键一步,林业发展面临着许多新的情况和新问题,需要我们作大量艰苦的探索和努力,用黄厅长的话是林业改革到了一个新的“拐点”,搞得好,林业发展会上一个新的层次;搞不好,可能就会走向反面。所以,我们一定要提高对深化改革紧迫感、责任感的认识,按照省委、省政府《意见》要求和林改工作会议部署,全面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促进林业又好又快发展和现代化目标的实现。

(二)必须加快推进林业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实行综合行政执法是今后林业执法的一个重要方向。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不仅解放了林业生产力,也对整个林业行政管理体制,特别是林业行政执法体制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必须加快推进。在学习借鉴云南等省林业综合行政执法经验的基础,省委、省政府《意见》明确提出“成立省、市、县三级林业综合行政执法机构”的要求,在具体的贯彻落实中,我们要注意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分两类加快成立,具体讲:在山区,依托林业检查站组建林业综合行政执法机构;在沿海,重新整合林业部门内部现有执法力量组建(因为林业检查站人员少、力量薄弱)。人员要加强培训,并经过严格考试合格后上岗,确保执法队伍素质。这样做主要有以下几个好处:①争取编制困难较小。重新组建综合行政执法机构最大的问题就是争取编制的困难,而以检查站为依托组建相对容易,因为全省林业检查系统现有1274个事业编制可供使用,不足部分可申请增编,数量不多,容易与编办等协调。②主体基本在县级。现有林业检查站编制的主体基本都在县(市、区),省、市两级只有少量的管理人员编制,这与将来组建林业综合行政执法机构的要求是一致的,即执法的主体主要在县级,省、市两级主要承担监督和管理的职能。③执法成本最低。全省现有1200多林业检查站执法人员,长期在一线从事林业行政执法具体工作,实践经验比较丰富、业务比较熟悉,以此为主体进行短期培训和择优录用后即可直接上岗。同时林业检查站现有的站房、车辆等基础设施可一并划拨林业综合行政执法机构,减少执法成本。④能够上路巡检。目前林业检查站是林业执法队伍中唯一一支能够上路巡查的队伍,这对保证将来林业综合行政执法机构上路行使检查权、维护森林资源安全是非常重要的条件。⑤有利于检查站队伍的稳定。随着路网的变化和流通的加快,检查站如何行使职能、发挥作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严峻课题,开展林业综合行政执法,为今后林业检查站的发展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出路,实行“一套人马、两块牌子”,有利于检查站机构和队伍的稳定。而且,这样也不会削弱森林公安和林政管理等部门的力量,森林公安以处理刑事案件为主,林政等部门也可由以前的具体执法向监督执法转变,有利于实现“执法与监督两个相对分开”。

(三)必须进一步创新生态公益林管护与补偿机制。林改后,经营商品林的效益和积极性明显提高,生态公益林保护的压力日益凸显。如何创新机制加强生态公益林管护和补偿机制,已成为深化改革形势发展的必然要求和无法绕过的一个“坎”。在学习云南、辽宁等省经验基础上,省委、省政府《意见》明确提出了“落实主体、维护权益、强化保护、科学利用”的改革思路。在具体的落实中,要注意加快建立好以下四个机制:一是建立主体明晰、责权利相统一的管护机制。学习借鉴商品林林改的原则、经验、做法,针对林农对山林的依赖程度,分别采取联户管护、专业承包管护、委托管护等形式,进一步落实管护主体,把生态公益林管护的责任、限制性经营的权力、补偿与林下利用等的收益有机结合起来,建立责权利相统一的管护机制。二是建立严格保护,科学经营的利用机制。一方面是限制性的木质利用。

根据“分级管理、分类施策”的思路,将全省生态公益林分严格保护、重点保护、一般保护三类进行管理,并因地制宜在林缘空地种植红豆杉、香樟等珍贵树种,建立台帐,发放权益证书,确保其权益。另一方面是非木质利用。积极探索花果叶的开发,开展林下种植中药材、食用菌和林下养殖等多种经营,鼓励林农以森林资源入股参与水电、旅游开发,增加林农收入,提高自我补偿能力。三是建立多渠道多形式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重点要落实省委、省政府《意见》中关于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的五个途径,特别是在江河下游地区对上游地区的补偿、旅游经营收入中提取一定资金的补偿、水资源费中安排一定比例的补偿、以森林资源入股方式参与新建水电站和旅游区的开发方面,要加大协调,争取突破,建立起多渠道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四是建立分工明确的监督管理机制。学习借鉴森林防火片区联防的经验和做法,充分发挥乡镇林业工作站、村“两委”、协会组织、护林队伍的作用,分工负责,明确责任,加强对管护主体的监管,确保管护真正到位和责任落实。我们相信,如果把生态公益林这篇文章做好了,它将不再是一个包袱,而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四)积极稳妥地推进珍贵树种基地建设。海南省经验证明,发展珍贵树种是一项有益当代、惠及子孙的事业,既能有效提高森林质量,又为子孙后代留下丰厚的财富,是今后营林业发展的一个重点,但由于珍贵树种特别是以材用为主要目的的珍贵树种具有生长周期长、占用资源多、培育难度和风险较大的特点,因此必须用科学的方法和态度积极稳妥地推进这项工作。一要注重乡土树种的开发。引进降香黄檀等珍贵树种是丰富我省造林的重要途径,对于促进林农增收、农村绿化美化和探索高效林业发展路子具有重要意义,应以积极的态度认真对待,但由于其引种的成功性尚需较长时间的实践来检验,因此,我们更应加大力度挖掘我省乡土珍贵树种的开发,我省分布的珍贵乡土树种很多,材性优良,如花梨木(红豆树)、马褂木、楠木、红豆杉、香椿、乳源木莲、光皮桦、福建柏、樟树、檫树等,这些树种经营措施得当,生长还是不错的,生态效果和观赏价值也很好,在今后的造林特别是非林地造林中应加以推广。二要注意因地制宜地推广。每个树种特别是珍贵树种,都有其相应的生境特点和栽培模式与技术要求,我们必须在充分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地加以推广,并辅之与相应的配套栽培技术,才能最大限度地规避风险,确保收益。三要注意典型示范的带动。由于珍贵树种回报的周期长,当代人享用不到,要想让老百姓接受,除了大力宣传外,关键还要靠典型示范的带动,通过发动能人、大户、企业,特别是林业部门干部职工带头种植,用事实说话,才能更好地带动千家万户参与珍稀树种基地建设。四要注意优惠政策的扶持。发展珍贵树种基地,是一项长远的战略性工作,建议出台具体的优惠政策加以扶持,主要包括:制定并公布政府扶持名录、种苗和造林的补助、采伐管理政策等,从机制上调动广大农民造珍贵树种的积极性。五要注意加工利用的研究。任何一个造林树种,没有加工的带动,资源培育肯定不会有动力,甚至挫伤造林的积极性。因此,必须及早注意加工利用的研究,依靠企业的需求和市场的拉动,才能使珍稀树种培育走向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五)必须进一步强化科技的支撑作用。海南、云南特色林业发展很重要的一条经验就是科技的支撑。就我省来说,林改后林业生产关系得到有效调整,林业生产力的发展关键靠科技,特别是在目前老百姓对林业科技空前渴望和迫切的情况下,更应因势利导,充分发挥科技的支撑作用。一要实施种苗攻关,进一步强化科技的基础支撑能力。种苗是森林资源培育的基础,关系林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要坚持不懈地开展林木种苗科技攻关,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选育出适合我省实际的各类培育目标的主栽树种品种,切实解决林改后老百姓“种什么树”的问题。二要实施入户工程,进一步强化科技的推广服务能力。完善和推广“96355”林业服务热线,为林农提供方便、快捷、准确、全面的服务;实行科技人员挂钩包点制度(如挂一个村组、企业、协会或农户),把挂钩包点工作成效与职称评聘、职务晋升、考核

结合起来;实施农村林业技术员培训计划,大力扶持林业科技示范户,培育一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的林业技术能人和大户;创新林业科技下乡活动的形式和载体,促使科技下乡活动经常化、形式多样化、制度规范化。三要实行产学研结合,进一步强化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以“6.18”项目成果交易会为载体,加强企业与科研院校的合作,有针对性地开展林业生产加工实用技术的研发和热点难点的攻关,积极引导、鼓励和支持林业企业建立技术中心和研发机构,逐步形成以企业为主体,院校为依托的林业科技自主创新体系。

上一篇:旧铺中心幼儿园家长工作总结2008—2009学年度下一篇:暗访十年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