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四季小学生写景作文

2024-05-24

家乡的四季小学生写景作文(精选18篇)

篇1:家乡的四季小学生写景作文

我爱我的家乡,爱我家乡的美丽风景。

春天,万物复苏,鸟语花香。村子前的月季花开得很美,五颜六色,一阵风吹过,月季花在微风中尽情的舞蹈。柳树姑娘的辫子也翩翩起舞。爷爷奶奶们在地里散播了种子,他们慢慢地从土里探出头来。

夏天,烈日炎炎,骄阳似火,人们都在树下乘凉,知了也叫起了第一声,许多小孩都出去游泳了,没有一个人待在家里,村子变安静了,只有知了在叫。

秋天,硕果累累,落叶满地,农民都开着车拉着果子去城市里卖,叶子都落了下来,苹果也露出了红红的笑脸,对着农民微笑。

冬天,冰天雪地,白雪皑皑。人们都穿着大棉袄,在外面走路,交谈。积雪给大树、小花、小草都盖上了厚厚的被子,不再让他们变冷。

我爱我家乡的四季。

篇2:家乡的四季小学生写景作文

我住的地方,是都市中的乡下,虽然这里是城市,这儿没有高耸的大楼,或是人潮拥挤的地方,也没有许多车辆许多排出的黑烟,这里是我最爱的地方。

它是我从小的回忆里,小时候还有像森林一样的公园,在天上飞翔的鸟儿,还有许多热闹的夜市或是菜市场;最令我难忘的是,有好多天,雨下不停,水淹上来了,我们家的花园排水的地方堵住了,许多东西都坏了,不过我还最爱地方。

以前我们学校有一座山,有时老师会带我们去爬山,春天时花朵慢慢开放,有如披了一见美丽的衣裳;夏天时,在这可以听虫鸣鸟叫声;秋天时,天气会变得比较凉爽;冬天时,将它美丽的衣裳脱了下来。不管是春、夏、秋、冬,是我最爱的一座山了!从地方远远望去,可以看见许多美丽的`风景,绿草绿树使人的心里十分舒服,我的心不时飘上了天,看见那个温柔的太阳慢慢照射大地,我心里十分开心,我可以住在这么美丽的地方。

篇3:家乡的四季小学生写景作文

纵观当前作文教学, 学生生活经验缺乏、观察能力薄弱、作文题材单一、写作内容空洞, “无话可说”、“无从说起”的写作现象显而易见, 尤其在写景作文中更为突出。针对小学中年级学生写景作文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笔者结合近两年执教第二学段的教学实践及参与《利用网络视频提高学生语文写作水平的策略研究》全国课题的研讨经验 (下面简称为“课题研讨”) , 认为小学中年级写景作文教学可利用视频指导辅助课堂, 逐步突破、提升。

一、引入视频, 激发写作兴趣

翻阅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四年级教材, 不难发现, 小学中年级的习作内容主要包括写人、记事、写景、状物、想象等几类。对于小学生来说, 写景作文是常见的文体。然而, 笔者在本校中年级学生中开展的一次关于“选择你最想写的习作类型”自由选题调查发现 (如图1) :小学阶段, 三、四年级学生均喜欢写人、记事类的文章, 三年级写人、记事类选择所占的比重为76.1%, 写景类为8.8%;四年级写人、记事类选择所占比重为60.7%, 写景类则为17.9%, 比三年级稍高9个百分点。从图1数据中可以看出, 不管是三年级还是四年级的学生, 写景类作文所占的比重远远低于写人、记事、其他类作文。可见, 小学中年级学生普遍不擅长或不乐意写写景一类作文。

学生不愿意挑选写景一类作文, 归根到底——兴趣仍未激发出来。特别是农村地方的学生, 生活天地不够宽广, 阅历不够丰富, 视野不够开阔, 自然感受不到教材描景语句的优美, 体会不到作者爱景深切的感受, 即便写出来的文章大多不是记流水账就是言之无物, 索然无味。要想改善这种问题现象, 教师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自2013 年9 月参与课题研讨以来, 笔者十分注重把视频这种新型教学资源引入习作指导课堂, 利用崭新的教学方式吸引学生。如在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习作“家乡的景物”指导课上, 笔者先后采取传统教学与视频指导两种授课形式进行对比实践。前者主要与学生进行谈话交流、范文指引, 全班46 篇习作有27 篇仿照范文按照四季变化顺序进行描写, 部分本地学生甚至写出“冬天下雪、堆雪球、打雪仗”等与珠三角冬季特征不相符的内容, 千篇一律。后者则把金斗湾水乡怡乐园、皇爵音乐喷池广场、坦洲山公园等本地标志性建筑景物拍录成视频引入课堂, 勾起学生熟悉的回忆, 打开话匣子, 进而引导学生把自己身边熟知的景物写下来。这样一来, 学生的学习兴趣迅速浓厚起来, 并能结合自己亲身体验过的回忆和感受展开写作。从后者学生完成习作的情况统计看来, 笔者惊喜地发现, 全班46 篇学生作文, 大部分作文篇幅由原来约300 字增加到400 字不等, 原来27 篇按四季顺序描写的作文减少至14 篇, 学生的写作兴趣明显提高, 写作效果略有改善。

由此可见, 兴趣是促进学生进行写作的动力源泉, 把视频引入习作指导课堂, 是培养学生乐于写作的良好催化剂。

二、活用视频, 优化写作技巧

写景作文在选材方面无非是蓝天白云、花草树木、高山流水、虫鱼鸟兽, 写作对象鲜明, 应该是比较容易写的文章。但学生面对这些美景却时常写不出美的感觉来。笔者认为, 灵活运用视频指导习作, 可以直接、清晰地帮助学生优化写作技巧, 提高写作能力。

(一) 按照一定顺序, 有序观察

按一定顺序进行细致观察, 是写好写景作文的重要前提, 分为按时间顺序或空间顺序来写, 采用定点写景或移步换景等方法。

一般来说, 传统的习作指导课能让学生基本掌握按时间或空间顺序对景物进行有序观察, 习作中可以经常看到“春、夏、秋、冬”、“早晨、中午、傍晚”、“从近处看……眺望远处……”等字眼。但是, 在指引学生掌握如何采用定点写景或移步换景的方法进行写景时, 新型的视频指导法略胜一筹。

在执教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习作“校园一角”中, 笔者在自己所任教班级分别采用传统教学与视频指导两种教学方式进行实验对比。在传统课堂教学中, 学生作文反映部分观察顺序杂乱、东拼西凑的问题, 即便有序观察, 文章总体也表现出过渡生硬的现象。为此, 笔者特意准备三个视频力争改善前面所出现的情况:一是站在学校正门定点拍摄教学楼及两旁升旗台、花坛的视频;一是从学校正门开始向教学楼、足球场、篮球场等进行移步换景的镜头汇编;二是杂乱景物的拼凑拍摄。实验课上, 笔者先后播放三个视频让学生对比感受“哪一个视频更吸引你, 为什么?”通过图像、声音的动态展示, 视觉、听觉的直观体验, “教师能够更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如何去观察, 并说出观察的顺序, 更有计划地帮助学生从无意注意观察转换到有意注意观察”[2], 就这样, 学生强烈感受到按一定顺序观察与描写的重要性, 并能较快区分定点观察与移步换景的异同。在此基础上, 教师借机指导学生如何使用鲜活的过渡语把观察到的景物接连起来形成一篇文章。翻阅对比实验后的学生作文, 笔者发现, 学生作文观察顺序杂乱的现象有所减少, 48 篇习作仅有3 篇仍需改进;移步换景时所写下的过渡语较为灵活了, 48 篇中有26 篇达到预设的理想要求。

(二) 紧抓景物特点, 主次分明

虽然每处景物描写都离不开山水、花草、小桥、溪流等, 但每处景物都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小学中年级学生的作文大部分出现景物特点不突出、“眉毛胡子一把抓”、叙事多于写景的现象, 写出来的文章空洞无物, 千篇一律, 无法感染读者。

针对这种情况, 笔者结合课题研讨实际, 尝试利用视频指导寻求转变。以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习作“秋天的图画”指导为例, 笔者搜集大雁南飞、水果成熟、稻谷丰收等素材制成视频资源, 通过播放视频, 引导学生打开话题“秋天来了, 你在视频中看到了什么?哪个镜头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 为什么?”接着明确写作不需要把所有看到的景物都写入文中, 如同观看视频, 只要抓住一两种景物的突出特点让读者留有深刻印象, 就是成功的。在这个过程中, 如有发现学生说话欠缺具体或情绪高涨要求再次观看时, 笔者会重复播放视频, 让学生再次感受, 加深印象, 激发说话的欲望, 进而达到“先会说, 后会写”的预期目标。

通过反复试验, 笔者记录了2013、2014 学年所任教班级从三年级到四年级以来写景习作训练的测试评价数据。从图2 折线图显示, 自开展视频指导写景习作以来, 学生一、二类作文呈逐渐上升趋势, 虽中间略有起伏, 但总体表现与实验起点相比呈持续增长走向;三、四类作文则出现人数缓慢递减现象, 总体沿下滑走向发展。

实验证明, 学生景物特点描写不突出、“眉毛胡子一把抓”等问题现象转变明显, 略有收效。可以说, 这离不开传统习作指导课堂的变革与新型视频指导写作的创新与坚持。

(三) 抒发个人情感, 注入活力

不同的人看不一 (2同类作7-3或文0分相) 同的景色, 心情和感觉都 (会一类27-各作文30分不相同。而小学三二、类四作文年级的学生大多数只懂得把自二类然作文界的景物像照相机三 (一类24-2样作文6分复) 制到他们的作文之中, 没 (有三类24-自作文26分己独特情感的流露四 (和类18-抒作文23分发) , 缺乏活力。四类作文 (18-23分

审阅学生习作 (<, 17我分) 们经常可以看到“我的家乡 (风<17景分) 优美, 四季如画。”、“家乡的景色真美呀!”、“我爱家乡的景色!”等抒发情感的语句, 情感生硬, 难以给人真实、感动。学生笔下的文字缺乏生命力, 源于课堂对亲身体验实际生活的限制和过去体验情感再现的忽视。这种情况下, 视频是课堂中展现实际生活与再现旧时回忆的重要媒介, 是活跃学生情感神经系统的良好刺激物。因此, 笔者平时注意用视频积累学生学习的点滴生活, 以便在课堂上可以发挥一丝作用。就如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习作“校园一角”指导中, 除了前面提及做法, 笔者还独立制作了一段关于学校木棉树及学生在树下玩耍的视频, 作为拓展训练引进课堂。课上, 熟悉的镜头为学生带来了木棉树枝干、叶子、花朵、小刺的景色展示, 还再现了学生往日在树下乘凉、玩耍、捡木棉花等情景, 学生情绪迅速高涨, 情感汹涌而至:“我们的学校虽然陈旧, 但是正门旁边的那一株木棉树, 却是我的最爱。”、“橙红色的木棉花共有五片花瓣, 我最喜欢捡起一朵一瓣一瓣地数, 一片、两片、三片、四片、五片。”、“木棉树的枝干上还冒出许许多多的刺儿, 远远看去, 就像起了一身鸡皮疙瘩, 十分有趣。”……

总的来说, 灵活发挥视频直观、具体的最大优势, 对于学生写景习作的启发有一定的帮助, 运用视频指导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尝试是有效的。

三、利用视频, 拓宽写作思维

学生掌握写作新思维是写好作文的重点。除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教会学生掌握一定的写作方法, 用心体验生活、表达生活外, 还要充分利用视频新资源, 拓宽学生的写作思维, 打开写作新思路。

怎样拓宽学生的写作思路?自四年级以来, 笔者主要以仿写、续写、拓展为切入点着手开展教学, 尝试创新。如播放一段桂林的水静、清、绿的直观视频, 让学生模仿作者描写一个全新的桂林的水的段落;植入一段家乡旧时的景色片段, 要求学生对比旧时与今日的景色异同, 与旧时家乡的景色描写相结合, 续写现时家乡的景色, 合二为一;引入一段外国农家风光视频, 开阔学生对于国内、国外不同景色的认识视野, 拓宽学生的认识……0510152025三1三2三3四1四2四3写人记事写景其他

经过一个多学期培养训练, 笔者的实验班在与同年级常2025规班 (四年级重新分班 (一, 优秀类作各) 文班作测试文1:水家平乡的相景物当) 的比照测15试中, 作文水平略有提 (二升良好类作。) 文如下测试面2:图_ (三__3_年级__的下_变扇了册) 形对比可以10清楚得知, 实验班一、 (三二达标类作类) 文作文测试所3:写一处自然景观占 (三百年级分下比册) 分别比常规5班略多1.11%、3.49%; (待四类三达作、文标) 四类作文 (四所年级占上册百) 分比分别比0常测规试1班测略试2少测试33.测58试4%、1.02%, 即实测试验4:校园一角班 (四作年级文下册写) 作水平比常规班稍高。由此得出, 实验班利用视频拓宽学生写作思维的尝试运用是值得肯定的。

四、结束语

在小学中年级写景作文教学中灵活运用视频引导, 能使课堂教学变得直观、具体、形象、生动, 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在新型教学方法中激发写作兴趣, 优化写作技巧, 不断总结经验, 为写景作文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我们应结合教学实际, 多在传统教学模式上改革创新, 多尝试探究新型教学方法, 以增强教学的主动性、实效性。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篇4:家乡的四季

春天到了,大地苏醒了,草木又茁壮地抽出了嫩芽。不用人工修剪,不用施肥浇水,只要在阳光的普照下,它们就会蓬蓬勃勃地生长。这时,家乡漫山遍野都是一眼望不到边的绿。一阵湿润的微风拂过,那浓郁的青草气息迎面扑来,使人忍不住深吸一口。顿时,一种冰凉清爽、令人陶醉的感觉涌上心头!

初夏时节,各色野花都开了,红的似火,白的如云,粉的像霞,黄的如金……五彩缤纷,鲜艳夺目。远远望去,就像是有人在无边的绿毯上,绣下了绚丽的图案。成群的蜜蜂在花丛中忙碌着,贪婪地吮吸着……看到这些可爱的小精灵,让人忍不住想起了唐朝罗隐的诗句——“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这时候,淘气的小朋友们不约而同地聚集在村头的小树林里,捉知了,打野战,玩儿得开心极了。

秋天来了,天气渐渐凉了。那些在篱笆墙根蜿蜒着的南瓜秧子,完成了历史使命,露出疲惫的神情。这时,只有黄色的小野菊,一簇簇从草堆里探出头来,在萧瑟的秋风中顽强地挺立着。天空偶尔飞来几只寒鸦……好一幅“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的乡村秋景图。

冬天来临,冬雾弥漫,有时候人们面对面也看不清彼此的面目。雾散之后,四周立即呈现一派奇特的景象。瞧,那青松的针叶上,凝聚着晶莹的水珠,映着清晨的阳光,像一颗颗珍贵无比的宝石。垂柳依旧倩影摇曳,灌木丛变得湿漉漉的……这扑朔迷离的冬的早晨,让人忘记了寒意,仿佛置身于童话般的梦幻世界里,流连忘返……

家乡的四季啊,你令我着迷,不论将来我走到哪里,我都永远爱你!

(指导教师 白妙芬)

篇5:家乡的四季写景作文

春天,万物复苏、柳绿花红,小草从泥土里探出了脑袋,在微风中摇摆,仿佛在告诉大家:春天来了。池塘边的柳芽在舒展着身子,梳着自己细长细长的头发。

夏天,树叶长得枝繁叶茂,粗壮的枝干上站着许多欢乐的小鸟,它们在一起唱着动听的歌。树枝上的知了,趴在树干上,不停的叫着,好像在说:好热呀!好热呀!大树下,坐满了人们,有的在乘凉,有的下象棋,还有许多孩子们,吃着冰凉冰凉的雪糕,热闹极了!

秋天,是个丰收的季节。瞧,田野里,金黄金黄的稻谷,远远望去,仿佛是金色的海洋。果园里,黄澄澄的橘子,红彤彤的苹果,紫盈盈的葡萄……馋得小朋友直流口水。

冬天,冰天雪地,白雪皑皑。大雪落在了房屋上,落在了大树上,落在了大地上,天地间仿佛换上了银装。我和小伙伴们在雪地里玩耍,有的在堆雪人,有的在打雪仗,你追我赶,开心极了。

篇6:家乡的四季写景作文

花溪最好玩的景点,那就要数百米平板溪了。平板溪总长大约800米,河底的岩石大块大块的,又光又滑,据科学家考证,这是由几百年前火山喷发而形成的。如果你光着脚行走,准会滑到,即使穿上从农家买来的草鞋,一不留神,还是会变成“落汤鸡”。

在平板溪的上游,有一条灰色的长廊,像凉棚一样,长廊的两边每隔两米就有一个秋千,有的可以坐两个人,边上还有护栏。当你走累了,就可以坐在秋千上休息休息,头顶上的葡萄藤,为你遮阳,脚底下的溪水像在为你歌唱,真是舒服极了!

篇7:家乡的四季写景作文

烈日炎炎的夏天,在骄阳底下,夏日的树木是苍翠的。微风轻拂,垂柳扭动着它那婀娜的身姿,伸展着纤细的枝条,翩翩起舞。

硕果累累的秋天,一个个黄黄的玉米熟了,把枝头压弯了,在广阔的麦子地里,阵阵瑟瑟的秋风吹来,麦浪滚滚,溢出麦子的幽香,苹果三个一伙,五个一群挤挤嚷嚷的聚在一起,好不热闹。

白雪皑皑的冬天,雪花漫天飞舞,树上积满了白雪,雪又松又软,那掉光了叶子的树上,挂满了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儿,一阵风吹来,树木轻轻的摇动,从树上簌簌落落的抖落下来,玉屑似的雪沫儿随风飘扬,在清晨的阳光照耀下,闪现出五色灿烂的光芒。

篇8:小学生写景习作的指导

一、大题小做选景点

写景的文章往往可选的范围很广, 如果简单的让学生去写, 不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学生往往笼统的写, 就会使内容空洞, 言之无味。一次习作中我们不可能将一处大场景写的面面俱到, 所以在选题时我们就应当指导学生, 大题小做, 把景点确定的小一点, 有选择地写, 那么就要找一处或几处有代表性的景物, 突现它的特点, 来表达对整体的印象, 从而达到表现主题的目的, 所谓窥一斑而知全豹, 就是这个道理。所以习作前要先想想关于这处景的印象最深或深有感触的是哪里?

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写“秋天的画”, 可以算是第一篇写景的习作, 指导学生介绍自己所选或画的图画的内容, 其实这是编者在有意识地告诉我们选题要小一点, “秋天”大的让人无从说起, 但浓缩到一幅小小的图画上, 可以是一棵挂满果实的果树, 也可以是风吹落叶的图片, 有了着笔点就好写多了;再如:写家乡的景物, 我们家乡要写的实在太多, 那我们就可以指导学生大题小做来选择景点, 构思时, 要选择具有鲜明的家乡特点的事物, 比如我们沂蒙山区就可以选择村后的那座山, 村前的那条河, 我家的果园, 我们的小山村等, 从中选取一个作为代表来写, 假如我们写家乡的山, 我们知道, 家乡的山上也有很多的景物可以写, 这个时候我们需要进一步用以小见大的方法来写, 从家乡的山中选一两处有代表性的景物来写, 比如山上的花草奇石, 山上的悬崖峭壁。比如写家乡的小山村, 可以写写村前村后的景象, 写写街上的鸡鸭小狗, 写写村里的奇闻异事。

二、按顺序写作

这是老话长提, 可这始终是小学阶段训练的重点。我们可以指导学生在描写景物时, 既可以由远及近, 由高到低, 也可以由近到远, 由低到高, 这样写出的景物才能层次分明, 清晰自然, 给人留下较深刻的印象。景物描写的顺序通常有两种:一是按时间顺序, 如果要写《家乡的小河》, 可以按春、夏、秋、冬的顺序, 写出它在各个季节是什么样子的, 也可以按早晨、中午、傍晚、夜晚的顺序, 写出景物一天内不同时间段的景象;再一种是地点变换顺序, 例如我们描写《可爱的小山村》, 可以先写村前, 再写村子里, 村子后, 写一座山可以先写从远处看它是什么样子, 再写从近处看它是什么样子, 或者从高处看是什么样子, 从低处看是什么样子的顺序等。当然, 写作顺序并不是固定的, 这要根据学生的表达需要来确定, 因文而异。

三、抓住景物的特点

每个老师都会告诉学生, 要抓住景物的特点写, 可哪里才是这个景物的特点?学生就茫然了。要告诉学生, 所谓的特点就是你看到的事物和其他事物不同的地方, 是它自己所独有的。那么, 怎样才能找出景物的特点呢?就需要你留心观察要写的景物。只有认真观察了, 亲身体验了, 你才能发现它的特点, 否则只能看到表面现象, 写起来就显得空洞了!最好举几个例子, 比如, 我在教学写家乡的时候, 跟学生一起讨论家乡的特点, 先让学生自己说, 结果东拉西扯找不到重点, 我就问他们, 我们这里的哪些景象和城里不一样?有学生就说:我们是山区山多小河多, 村庄都座落在半山腰, 村子里鸡鸭成群就在大街上跑, 狗猫在村子里嬉戏也不拦着, 晚上鸡都上树休息, 不用进窝等, 我说这就是我们这里的特点;那写《可爱的小山村》, 就可以抓住了山村人家那无拘无束生活, 各家的鸡鸭狗都在村口玩耍嬉戏, 傍晚大槐树下人们喝茶, 拉呱的悠闲自得, 这是城里人无论如何也体会不到的景象。这样, 学生写自己比较熟悉的地方, 就能做到言而有物。

四、寄情于景物

篇9:家乡的四季

春天来了,草儿挣开大地妈妈的怀抱,悄悄露出尖尖的小脑袋;田野里五彩缤纷的小花争先恐后地开放,给大地妈妈带来勃勃生机;大树妈妈复苏了,冰雪融化了,动物们也从美好的梦乡中苏醒过来;小溪“叮叮咚咚”地唱着歌儿流淌,地球妈妈听见了,露出了绿色的脸蛋儿。

夏天到了,太阳热得像火球似的,青蛙“呱呱”地叫,蝉“知了知了”地叫,凑成了一首动听的乐曲。荷花开了,小溪也唱着欢快的歌奔向远方。我们在田野里奔跑,累了,就在柳树下乘凉;渴了,就捧一把清澈的溪水喝。

秋姑娘来了,树叶变黄了,随风飘落。落在小溪里,小鱼顶着叶子奔跑,小蚂蚁看见了,把叶子当作小船,乘在上面,风儿“呼呼”地吹,小溪快速地流淌,小蚂蚁开开心心过了河。

冬天到了,小溪结冰了,小朋友在小溪上溜冰,摔了个大跟头,也不哭,拍拍衣服继续往前冲。

家乡的四季是我们的乐园。

[老师点评]

小作者用自己快乐的心情看着家乡的一切。你瞧,“草儿挣开大地妈妈的怀抱,悄悄露出尖尖的小脑袋”“地球妈妈听见了,露出了绿色的脸蛋儿”“小蚂蚁开开心心过了河”。“挣开”,写出了小草勇于走出大地妈妈的怀抱去享受自然的恩泽;“露出了绿色的脸蛋儿”,用孩子的眼光看着咱们的地球母亲。总之,在小作者眼里、心里,花草树木都是可爱的人。读这样的文字,让我们明白了生活中缺少的不是美,而是发现美的眼睛。

篇10:家乡的四季写景作文

冬爷爷送走了严寒,春姑娘迈着轻盈的步伐来到了人间,大地一片新绿。小燕子从南方飞回来了,也叽叽喳喳的叫着“春天来了”。解冻的小溪叮叮咚咚,弹着欢快的乐曲。河边的柳树婀娜多姿,摇着绿色的长辫子。真是“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啊!

到了夏天,池塘里一朵朵美丽的荷花绽开了笑脸,荷叶撑开了绿色的大伞。小青蛙站在自己的“歌台上”呱呱的放声歌唱。池塘

边的梧桐枝繁叶茂,阳光照下来,地面上好像撒了一地的金子。知了也声声的叫着夏天开了。

一转眼秋天到了,田野里,高粱举起燃烧的火把,金黄的稻子笑弯了腰。棉花朵朵白,大豆粒粒饱。果园里柿子挂起金黄的灯笼,多美的秋天啊!

冬天来了天上飘着雪花,地上铺着雪毯。树上披着银装,到处一片洁白。小伙伴们穿上棉袄,冲出家门,奔向天野去玩。有的堆雪人,有的打雪仗,还有的玩雪橇,高兴极了。又给寂静地冬天增添了几分快乐!

篇11:家乡的四季写景作文

春天的家乡,绿树成荫,鲜花盛开,我们在树下捉迷藏。你追我赶,有的调皮的孩子会悄悄的藏在树上而有的呢,傻傻的不知道去哪藏,不懂游戏规则,就那里傻站着。不知所措,知道大家抓到它。在草地上我们喜欢晒太阳,看着蓝天,感觉是最开心的时刻。

夏天的家乡,晴空万里,万里无云,我们在小河里嬉戏。然后满身都是水,回家后妈妈会说我,但是我依然心里很开心,因为身上凉凉的。

秋天,秋高气爽,五谷丰登。我们在树下吃果子,看着那果子我流下了口水,伸手一探,由于自己长的太低,够不着。只好把树枝摇来摇去。知道果子掉下来自己跑着去捡。

冬天,大雪纷飞,白雪皑皑,我们在雪地上打雪仗。穿着妈妈给我买的羽绒服,脸蛋冻得红红的,脖子上带着围巾,不知道是谁给我扔过来一个雪球。哎,过了一会儿,我们还在院子里堆了一个雪人。

篇12:家乡的四季写景作文

春天,走进校园。孩子们正努力学习,开始新一期的奋斗,还能听到琅琅的读书声。走到田野里,农民伯伯正辛勤的耕耘。春姑娘唤醒了大地,为大地穿上绿衣。就连河水也在哗哗的为春天的到来而高兴。

夏天,偶尔会下几场倾盆大雨给你降降温。这时,家乡的孩子们也已放假,他们经常三五成群的在一起滑旱冰。而我也会与朋友们打水仗。“炎热”是夏天必不可少的。可老人们很聪明,他们经常搬一把睡椅,坐在树荫下聊聊今天的收成,抱怨夏天的炎热。这都成了夏天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秋天,是人们盼望的季节,是一个收获累累的季节。农民们的农作物成熟了,学生们收获了有益的知识!走进田野里,稻子金黄金黄的,风一吹就像金色的海洋,不禁让人赞叹! 高粱脸红扑扑的,一定是在为秋天的到来喝得酩酊大醉。棉花一簇簇的向我们展示它的饱满。走在小路上,一阵阵桂花香沁人心脾。花园里姹紫嫣红,像天边的彩霞那么绚烂;像高空的长虹那么耀眼;像绵延无尽的织锦那么华丽。使人应接不暇……

冬天,给人的感受无疑是“寒冷”,可家乡的冬天是“纯”。白色的天、白色的树、白色的房子、白色的地……到处都是清一色的白。这时候孩子们会堆雪人,打雪仗,滚雪球……农民伯伯会看着被大雪覆盖的庄稼乐呵呵地说:“瑞雪兆丰年呀!”

篇13:浅谈写景作文的入门方法

关键词:作文教学,写景作文,写作规律

作文, 可以看作语文学科中的“重头戏”, 尤其在小学中年级这个作文教学的初级阶段, 作文更是难上加难。写什么内容, 如何写出这些内容, 如何把这些内容写得具体详细甚至精彩, 都是困扰学生的问题。其中, 写景作文更是学生的难点。

在指导学生完成此类作文时, 我在课堂上一般采取“立足课本, 延伸实景, 把握结构”的方法, 循序渐进地帮助学生逐步了解写景作文的内在规律, 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一、充分立足于课本是写好习作的前提

作为小学作文启蒙阶段的语文教师都知道, 学生动笔困难最大的原因就是语言的匮乏。考虑到学生在这个阶段的身心发展, 阅读规律以及阅读习惯, 在实际教学中学生普遍还是不能达到课程要求。这时, 我们教师就要做好“引路人”, 为学生逐步登上作文宝殿搭好“台阶”。我们不仅要培养学生阅读积累的习惯, 更不能忘记挖掘身边存在的“宝藏”——课本。

其实课本中不乏精彩的写景范文:北至《北大荒的秋天》, 南到《美丽的南沙群岛》, 巍峨秀美的《长城和运河》, 天下闻名的济南《泉城》, 千变万化的《庐山的云雾》……即便它们描绘的景色有时离我们实际生活稍远, 但“它山之石, 可以攻玉”, 与其为了教学生如何写“活”景色而搜肠刮肚去寻找陌生的句子, 不如“舍远求近”, 好好开发课本里的现有资源。如《北大荒的秋天》里, “小河清澈见底, 如同一条透明的蓝绸子静静地躺在大地的怀抱里。一群小鱼顶着水游过来, 明镜一样的水面顿时漾起了一道道波纹。”恰当的比喻, 动静结合, 在实际写作指导时再加入一定的想象, 让学生接着写鱼儿在小河里各式各样的活动, 帮助他们轻松掌握其中的写作诀窍。

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接触得最多的就是我们的课文, 其中不乏要背诵的优秀文章、段落。它们是学生最熟悉也最拿手的资源, 所以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更要注意到:背是为了学生深层次的内化, 学是为了学生更自如地应用。

二、延伸实景是写好习作的必备条件

作文的第一堂课, 就是教学生写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就是生活。”一切写作的素材和灵感都来自生活。小学中年级的学生, 其思维方式还在具象阶段, 脱离了实际环境不行;景色的信息太多太复杂也不行。所以要根据实际情况, 鼓励学生走出课堂多观察周围, 结合学校的课外活动给予点拨。

写景习作的题目要清楚, 范围小, 贴近生活。对于三年级开始学习写作的孩子, 《学校的花坛》《草地的角落》《公园的一角》等这种有明显环境规定的题目会更容易上手。教学《学校的花坛》, 我会分组带着学生参观学校其中一个花坛, 教他们亲自观察花坛中的景物, 和矮小的龙爪槐比比身高, 自己去摸一下月季花的花瓣和尖刺, 闻一闻含笑花的香味, 让学生对自己要描写的景物有一个直观的印象, 一边观察一边让他们交流自己的想法, 当堂就写下自己想说的话, 然后整理成段落文章。

同时, 写景习作的练习要贴近生活, 每次的春游秋游活动, 都是我训练学生练习的好机会。地处江南水乡, 我们去的国家公园里处处有景色, 该如何选择写作的题材?我以水为媒介, 引导学生来写湿地公园中各式各样的桥:最普遍的圆拱桥在学生的笔下变成了横跨在清澈水面上的彩虹, 与它的倒影形成一个完美的圆;石头桥上建造小亭子, 在学生的眼里是建筑师们满满的心意和关怀;由铁索拉成的木板桥在滔滔湖水上摇晃, 那吱吱呀呀的声音记录了他们一行的惊险与喜悦……有景可写, 有物能写, 写作离不开生活, 生活又必须浓缩凝练到学生的心中, 学生的笔下。

三、把握结构, 掌握规律是写好习作的法宝

面对刚刚接触写作文的小学生, 教师在指导时更应该把重点放在对段落练习的指导和对文章架构的把握上。写作文时基本顺序, 段落、句子间应该有的结构, 都是我们要指导的地方。学生只有掌握了这些, 才能了解写景作文的一般规律。

(一) 心中有画

三年级的写景作文, 一般都是从描写图上的景色开始。图画直接明了, 是非常好的入门辅助。我在教学时经常鼓励学生仔细看、闭眼想, 有意识地锻炼学生重组画面信息的能力。教师在作文教学时, 首先要明确自己的教学目的, 写景作文不能只是满足于让学生写自己眼前看到的一幅画, 而是要“胸有成竹”——能够在自己的脑海中用思维创造出一幅画。这幅画, 既是对真实的外在世界的反映, 又充满了自己的特色;包括对所描写景色的记忆、处理、加工等等, 有着形态、颜色、大小、特质各方面的反映。动笔之前, 我经常要学生想一想, 自己到底要写的景色里有哪些景物, 它们的位置如何, 它们又是什么样子的, 哪个景物准备重点写, 哪个又准备略写。

(二) 结构清晰

写景作文和叙事作文一样, 同样要做到结构清晰。在学生练习中, 我习惯指导他们按照总分或者总分总的结构来练习段落写作。围绕中心句来写, 是三四年级学生练习写作中一个基础内容, 也是一个良好的写作习惯。

(三) 按顺序有条理地写作

篇14:家乡的四季写景作文600字

家乡是什么?是一幅山清水秀的风景画;是一支五彩的画笔,为大自然添上一点光彩;更是让人陶醉在其中的仙境……今天,我就为大家当一次“小导游”,为大家介绍一下我家乡的四季是什么样子的吧!

当春姑娘悄悄地来临时,万物都苏醒了过来,这一定是春姑娘的脚步声唤醒了万物。小草好奇地望了望外面美丽的大自然;花儿张开五彩的“翅膀”对我们说:“春天又来了!”;大树也为自己穿上碧绿得出油的大绿袍;小河欢快地奔跑着,与可爱的小鱼儿们又打又闹;蝴蝶在阳光下跳着舞蹈;蜜蜂在花丛中辛勤地忙碌着工作——采蜜;小鸟也在树枝上站立着,唱着动听的歌谣,一切像童话般在春天里萌芽!

夏天来到了,池塘里长满了粉色的荷花和如大伞般的荷叶,那绿色的.茎支撑着这把大伞,有时鱼儿就在“大伞”下避雨。荷花高高地站立在池塘中央,张开那粉色的花瓣向人们炫耀。似火的太阳炙烤着大地,大地烤得都焦了。孩子们一边擦汗,一边吃雪糕,还一边玩耍,充满了天真与单纯。

秋天,片片发黄的树叶逐渐落下,像一只只黄蝴蝶翩翩起舞,落在了地下,为树根输送营养,明年再发芽。连大雁也排着“人”字队去南方“取暖”啦!……

秋天刚走,冬爷爷就笑哈哈地走过来。一个个雪白的胖娃娃落到了地上,为万物铺上了一层薄薄的白纱,像一位美丽的新娘,让他们别冻着。马路上的大人们穿着厚袍,不禁打了几个寒颤,艰难地向前行走着。孩子们却往往和大人们相反,他们啊,哪怕把小手冻坏了都不怕,反而在那雪地上开心地堆雪人,打雪仗呢!……

篇15:家乡的四季-写景作文400字

春天,万物在大地母亲的怀抱中醒来。光秃秃的树上长出几个小小的芽,好像一个个绿色的星星挂在树梢。黄黄的草地上钻出了绿色的小脑袋,那是草娃娃在和春天打招呼呢!花园里,百花齐放,争奇斗艳,一枝红杏从院墙上面伸出来。看到这情景,我不禁想起一句诗: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当你看到炎热的太阳像个大火球,你就知道夏天来了;当你看到满池的荷花随风摆动,你就知道夏天来了;当你看到水上乐园一片热闹,你就知道夏天来了……

秋姑娘拿着画笔走来了,她似乎把大自然当作画本:枫叶是红色的,像小鸭子的脚掌;银杏是黄的,黄得发亮;桂花是橙色的,浓浓的香味可醉人了!

一眨眼,只剩下冬天了。梅花穿上保暖的小裙子,掉落的花瓣陪一片片雪花在空中飞舞。大地穿上银色的礼服,是那么素雅、那么美丽!

篇16:家乡的四季小学生写景作文

春天,你可以去九峰山欣赏风景。因为九峰山的春景很美,特别是山腰,站在山腰俯视大地,你会发现在山脚下的游乐园中有很多小朋友在游玩。九峰山不仅是个风景美丽的地方,那儿的泉水也甘甜可口,在爬九峰山时,你一定会看见有许多人拿着水桶上山,甚至有些人会开着汽车上山,你一定不要惊讶,因为他们都是来打水的。正是因为泉水甘甜,才吸引了这么多的游客。

夏天,你可以去石塘的海滩玩水。站在海滩旁边,你可以清楚地看见海面上的渔船、天上飞的海鸟;可以听见海浪拍打在岩石上的声音。它们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幅有声有色的海景图。夏天,你可以去品尝路桥的枇杷。黄澄澄的枇杷挂在枝头,十分显眼,摘一颗下来,剥开皮,放进嘴里,呀!真甜,像这样又黄又甜的枇杷可不多见,一定要趁这机会多吃几个!

秋天,你可以去橘园摘橘子,橘园的颜色多变:春天,远看橘园,树木都长出了嫩芽;夏天,远看橘园,一片葱绿,偶尔有几个青色的橘子藏在树叶中;秋天,远看橘园,一片金黄,周末还会有孩子去橘园摘橘子。吃橘子一定要去黄岩,因为那里的橘子品种特别多,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黄岩没有的。黄岩人也十分好客,如果你在秋天的时候去他们家做客,他们一定会拿出橘子给你吃,令你口齿留香。

冬天,台州的城市特别美。早晨,台州人会早起晨跑,活动身子。冬天的台州人依旧是这样活力四射!冬天的竹笋也很好吃,到山上一走,你会发现在一些平地上会有几个凸起的地方,那就是冬笋,许多人会扛着锄头,上山挖笋带回家吃。

篇17:家乡的四季小学生写景作文

一、小学中年级学生写景习作的“三步教学法”模式

根据学生目前的写作水平,结合《语文课程标准》的习作要求,笔者进行了习作教学法的试验,总结出了写景习作的“三步教学法”,即第一步:在习作前的教学中,注重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和养成亲身体验的习惯,让学生明白观察是有一定的顺序的,身临其境,才能有感而发,写出真情实感;第二步:在习作的过程中,注重对学生习作构思的培养,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写起作文才能得心应手;第三步:在完成习作后,注重学生对完成后习作的修改,让学生明白修改是有一定的方法的,好文章是“改”出来的。通过“三步教学法”后,学生在写景习作的时候,文章能有一定的条理性,做到中心明确,详略得当,语句通顺,并对身边的景物能有感而发。

二、小学中年级学生写景习作“三步教学法”的具体实施

1. 指导观察,多种感官去体验美。

(1)学习课文,初步感悟。小学生的观察以无意注意为主,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如何去观察,说出观察的顺序,认识写景常见的三种写作顺序(即是观察的顺序):空间方位顺序,时间顺序和地点转换顺序,如《美丽的小兴安岭》是按时间的顺序写的,根据一年四季的变换,写出了小兴安岭景物的变化,让人向往。又如《记金华双龙洞》(第八册)是以地点转换顺序写的:金华城——洞口——外洞——内洞——出洞。通过教学,让学生明白观察是有顺序、有方法可循的,并运用到生活中去,为实践积累宝贵的经验。

(2)亲身体验,活学活用。“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生通过学习,知道了观察的顺序,但毕竟是肤浅的,还需要通过实践来加强。在学完小学语文(人教版)第八册第一单元后,以《我的校园》为题,指导学生去观察自己的校园,问:看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什么东西忍不住要想去摸一摸,多种感官去体验,什么地方的变化是令你体验最深的。让学生介绍自己的学校,重点介绍自己喜欢的景物,做一回导游。平时利用节假日到东莞的景点走走,把游览的顺序给同学们说说,在增长知识的同时,把东莞宣传出去,做一个宣传东莞景点的小导游。通过多次的不断实践、改进,概括出观察的方法和注意事项,锻炼了学生思维的能力和提高了习作的水平,为以后的习作提供了素材。

(3)巧妙运用,锦上添花。积少成多,聚沙成塔。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养成摘抄的习惯,如好词好句,而且最好能做到分门别类,如写景的,景又可以再分为山、水、雾等,总之分得越细,就越方便日后查找。如一个学生写道“一个早上,我和爸爸来到了松湖烟雨,那天雾比较大,只能看清2~3米内的人。”如果能加上一些好词好句,那意境就不一样了。“一个烟雨朦胧的早上,我和爸爸来到了松湖烟雨,那时雾还是比较大,分不清哪是亭台楼阁,哪是树,如同在仙境一样,太美了!”结合当时的情景,巧妙地运用一些好词好句,令文章增色不少!

2. 指导构思,构造习作的框架美。

未雨绸缪,有备无患。这个道理同样适合习作。习作时,想清楚要怎样布局这篇文章,以怎样的顺序来写,哪里重点写,哪里略写,构思好了,写出简单的提纲,这样写出来的习作才有条理性,详略得当,不会离题。

3. 指导修改,体会文章的斟酌美。

《语文课程标准》在习作中要求:根据表达的需要使用冒号、引号;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好文章是改出来的。王安石字斟句酌,成就了“春风又绿江南岸”这样的名句,贾岛再三推敲,留下了千古佳话。文章的修改,概而言之无外乎增、删、调、换四字,也就是把草成的文章从头至尾,一一检查,内容欠缺的地方,增补完整;多余的地方,删削剔除;布局不合适的地方调整位置,材料不实的地方改换成实际的。

(1)朗读修改法,修正简单的错误。顾名思义,写完习作后,通过多次的朗读,找出句中的错、漏字,或者读起来比较绕口的地方,对这些问题,需要及时修改。如一个学生读到“一走进校门,首先第一看到的是几棵参天大树”,总觉得别扭,后经仔细考虑,发现“首先”和“第一”是同一个意思,选其一就可以了,“参天大树”应该是很高大的,才二、三层楼高,不能说是“参天大树”吧,改为“一走进校门,首先看到的是几棵大树。”这样一读,把问题改正了,何乐而不为呢?

(2)佳作参考法,使文章更加完美。我们班每学期都要开展佳作欣赏活动,让学生陶醉在一篇篇文质兼美的文章中。小学生刚开始习作,可以走模仿,再走创作的道路,如《美丽的松湖花海》,写作方法和《记金华双龙洞》是一样的,知道与众不同的地方要详细写,突出特色,做到过渡要自然,对身边的景物有感而发,抒发自己的感情,如作者对着美丽的松湖花海,久久不愿离去,在父母的催促下才依依不舍地回家了。从中可以看出小作者已被那美景迷住了,期待着下一次的到来。举办作文展示,不光学习别人的作文,也要展示一下自己的作文,让学生品尝到写出好作文的喜悦。

(3)同桌互评法,深挖问题的关键。“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一篇作文往往自己心里想说的话,想讲的事,想表达的情感,而别人不知道,只凭文字来理解,往往会出现自己写不清楚,可自己明白,别人却不明白。如一个学生在《我的校园》中写道“沿着台阶而上,教学楼就在眼前,旁边就是运动场……”同桌说“旁边有可能是左边,也有可能是在右边,让人判断不准。改为右边就是运动场了,别人一看就明白了。”通过交流合作互改的方式,有利于情感交流、发现问题、纠正错误、取长补短,这样相得益彰,何乐而不为?

以上“三步教学法”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观察是为构思提供素材的,有了观察,构思才有材可取,不会无中生有;构思也是为观察指导方向的,有了构思,才知道哪里要重点观察,哪里可以走马观花,并抒发自己内心的感情。构思为修改把握方向,修改才不会偏离方向;而修改则使构思更完美。修改为观察找出不足,为以后的观察积累经验,而观察也为修改提供依据,不合理的地方一定要以观察到的为准。总之,“三步教学法”的目的是一致的,均为学生写好习作服务。

写好习作是一个日积月累、螺旋式上升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老师的指导,更需要学生的领悟,不拘一格地写出习作来,显示出自己与众不同的一面,才不会千篇一律,这样的习作才有灵气,既符合新课标的要求,又发展了自己习作的能力,为日后的习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金作武.指导学生自改习作的尝试[J].中外教学研究, 2008, (5) .

篇18:家乡的四季小学生写景作文

春天,万物复苏,到处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小草探出了湿漉漉的小脑袋,好奇地张望着每一个角落。高大挺拔的柳树像一位位姑娘,在阵阵暖意洋洋的春风中歌舞。小燕子从南方飞回来了,叽叽喳喳的叫着,好像在说:“我们回来啦!”各种花竞相开放,红红的牡丹花,金灿灿的油菜花,还有那冰肌玉骨的水仙花……让人忍不住驻足观看,一阵风吹来,花香扑鼻而来,引来了蜜蜂,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

夏天,太阳像火球一样炙烤着大地,知了在枝头烦躁地叫着,好像在说:“夏天来了,好热呀!”我们也汗流浃背,这时,我们总会在绿荫如盖的大树下玩耍,抬头望去,荷花仙子也来到了世间,看她那闭月羞花的样子,那么婀娜多姿,那么亭亭玉立,还有那满池像一把把雨伞似的荷叶,让我禁不住想起了杨万里的诗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秋天,硕果累累,瓜果飘香。你瞧那比人还高的玉米秸,像妈妈一样紧抱着玉米棒娃娃,好像生怕他冻着,给他穿上了一件又一件的衣服,大豆撑破了肚皮,花生就如一个个胖娃娃,菜地里那红红的辣椒躲在绿叶下面,好像在和我们捉迷藏呢!果园里,红红的苹果像一个个小灯笼,黄黄的鸭梨像一个个宝葫芦,石榴裂开了嘴不住地向我们微笑呢!农民伯伯看到这么多的收获,脸上露出了幸福满意的笑容。

冬天,天空时而下着像牛毛般的雪,时而下着羽毛般的雪,时而下着像丝绸般的雪……雪停啦,大树披上了银色的衣服,大地便成了孩子们的乐园,你看,孩子们有的在打雪仗,有的在堆雪人,有的在滑冰……玩的多开心啊!

上一篇:元宵文案下一篇:护理离职申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