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时间的诗句古诗

2024-05-07

关于时间的诗句古诗(精选11篇)

篇1:关于时间的诗句古诗

《岁日作》刘长卿

春衣试稚子,寿酒劝衰公。

《回家元日》孟浩然

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我年已强壮,无禄尚忧农。桑野犹耕父,荷锄随牧童。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

《已酉元旦》陆游

夜雨解残雪,朝阳开积阴,桃符呵笔写,椒酒过花斜。

宋伯仁《岁旦》

居间无贺客,早起只如常,桃板随人换,梅花隔岁香。

陈献章《元旦试笔》

邻墙旋打娱宾酒,稚子齐歌乐岁诗。老去又逢新岁月,春来更有好花枝。晚风何处江楼笛,吹到东溟月上时。

《岁旦》宋伯仁

居间无贺客,早起只如常。桃板随人换,梅花隔岁香。 春风回笑语,云气十丰壤。柏酒何劳劝,心平寿自长。

《七年元日对酒五首》白居易

众老忧添岁,余衰喜入春。年开第七秩,屈指几多人!

篇2:关于时间的诗句古诗

唐·杜甫

守岁阿戎家,椒盘已颂花。

盍簪喧枥马,列炬散林鸦。

四十明朝过,飞腾暮景斜。

谁能更拘束?烂醉是生涯。

2、《元旦》

唐·成文斡

戴星先捧祝尧觞,镜里堪惊两鬓霜。

好是灯前偷失笑,屠苏应不得先尝。

3、《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4、《拜年》

明·文征明

篇3:关于时间的诗句古诗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学习压力轻, 而记忆力最强, 所以此时开展古诗文背诵, 遵循“背诵为本, 不求甚解, 但求熟记”的原则, 让学生朦胧中获得古诗文经典的基本熏陶, 做终生可以去消化、理解、受益的文化准备, 达到滋养学生心灵, 增强人文底蕴的目的, 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奠定深厚的基础, 何乐而不为呢?

我们的具体做法是让古诗文每天都能与学生见面。每天早晨, 学校安排了20分钟的晨读时间, 此时, 在学前、一、二年级进行古诗文背诵, 从《三字经》开始, 学校将读本印发给学生, 教师带领学生朗读, 组织学生进行背诵, 每学期背记熟练一篇, 期末时学校组织统一考核验收。学校要求必背篇目有《三字经》《弟子规》《百家姓》和《千字文》。此外, 我们还要将背诵古诗文培养成这些年级学生的一种自觉学习行为。

一、晨读时间小学低年级开展古诗文背诵的重要意义

(一) 学生背诵古诗文, 可以加大学生识字量, 培养学生背诵能力, 激发学生学习汉语言的兴趣

小学低年级学生学习语文的主要任务是识字教学和记忆背诵。背诵古诗文, 无疑增大了学生的识记容量。古诗文的内容有韵味, 有节奏, 读来朗朗上口, 适应小学生记忆特征, 记忆难度较小。背诵的同时, 对一些耳熟能详的常用字词又增加了识记机会。这种“无意识识记”可使学生认识积累更多的汉字, 小学低年级语文组词教学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培养和训炼, 对课程学习起到很好的补充和辅助作用。通过学生良好背诵习惯的培养, 能激发起学生学习汉语言的浓浓兴趣, 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 使他们主动去亲近母语, 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种训练对学生道德情感的影响是长远的, 是在潜移默化中完成的, 对学生的品德教育会收到事半功倍的功效。只要教师善于引导, 一定可以及早培养起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 学生熟练背诵《三字经》等古诗文, 了解相关故事, 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提高学生的作文写作水平

《三字经》等古诗文内容广博, 内涵丰富。首先, 它高度重视教与学的关系, 提倡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勤俭节约等中华传统美德, 用极为精炼的语言介绍中华河流、山脉的地理位置以及四时、五行、六谷、七情、八音、九族等百科知识。其次, 还用较长篇幅讲述了中国历史, 用极简洁的语言按照中国历史发展顺序讲述了一些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人物和事件, 并且字里行间透露出对人和事的评价, 对学生了解中国历史, 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有重要的意义。再次, 《三字经》里面的内容大多为“名言警句”, 充满了古人的智慧。背诵这些篇章, 可以扩大学生视野, 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 更重要的是对学生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的熏陶教育, 因为学生在背诵这些内容时, 必然接触到许多有内涵的小故事。在学生背诵的同时, 教师可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理解的情况做拓展, 在班级开展讲《三字经》故事的活动。教师还可适当介绍一些相关资料。讲故事的过程本身就是语言组织和口语锻炼的过程, 古诗文本身及所讲的故事必然成为学生今后写作的好素材, 学生将来的写作水平一定能够大幅度提升。

二、在小学低年级开展古诗文背诵教学活动的方法与途径

(一) 抓好古诗文诵读活动, 教师参与是基础

在背诵的最初阶段, 对小学生来说, 背诵内容、篇幅数量上都有难度。这就需要教师的积极引导, 化整为零, 循序渐进。开始阶段, 教师要有计划地领读, 先将一个大目标分解成一周或两周的一个小目标, 再将一周或两周的一个小目标细化成每天的一个个更小目标。每天识记量在五六句或十几句上, 不能够多, 难度要小, 否则会影响到学生识记背诵的积极性。一周或两周循环一个段落, 让孩子们首先感觉古诗文识记并不难, 自己完全可以征服。这样识记内容就会在不断增大, 不断巩固中前进。所以, 这项工作的成效如何, 完全决定于教师的疏导。

(二) 背诵贵在坚持, 调动学生积极性是关键

在背诵的最初阶段, 教师可以采用奖励的办法, 每天准备一些如铅笔、橡皮擦之类的小礼品, 奖给那些在背《三字经》时表现突出的孩子, 以此激发学生背诵的积极性。此外, 教师还要在班内做好宣传。如“三字经, 我会背;百家姓, 我知道, 虽然辛苦不害怕”, 教师可有意识地将这样的话语张贴在教室内, 让学生时时有一种极力表现自己的欲望。

同时, 教师还可以开展背诵比赛, 让学生争当背诵小老师。每循环最先在老师处背完古诗文的5名同学, 在下一循环开始时面向全班同学做背诵展示。我们可精选一些短小精辟、节奏感强的古诗文, 利用课外活动时间, 让学生在跳皮筋、跳绳的同时, 拍手击掌, 欢声吟唱, 如“人之初, 性本善。性相近, 习相远”等。这样, 学生既巩固了古诗文, 又锻炼了身体, 他们定会乐此不疲。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科任教师应该还有良方, 只要教师想办法, 调动起了学生背诵的积极性, 这项活动一定会取得好的成效。

诵读古诗文, 学生首先能在幼小的心灵中感受到中华民族古文化的音韵美, 为他们将来触摸汉文化的内涵美打下过硬的基础, 对后面语文学科中古诗文的学习和感悟铺设了一条较平坦的路。我希望学生将来能驾驭《初中生必背古诗文》的背诵, 能够独立阅读竖行的繁体字版本, 顺利完成《高中生必背古诗文》的背诵, 也希望他们将来能留下像王勃《滕王阁序》一样的传世佳作。

摘要:古诗文积淀了中国传统的思想、情感、审美和智慧。及早感悟中华民族的优秀精神和伦理道德, 既有助于学生加深对社会、自然、人生的认识, 也有助于学生不断完善自我, 形成健全人格。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学习压力轻, 记忆力最强, 教师应让他们遵循“背诵为本, 不求甚解, 但求熟记”的原则, 开展古诗文背诵活动, 及早获得古诗文经典的熏陶, 做终生受益的文化准备, 达到滋养学生心灵的目的。学校要将背诵古诗文成为这些年级学生的一种自觉学习行为。背诵贵在坚持, 调动学生积极性是关键, 教师参与是基础。

篇4:关于2012的冗长诗句

把艺术家各为其作品取名串联成上文的长诗标题,显然是来自担任了艺术项目总监的作家棉棉的文学构想,这也不是这位话题人物的首次跨界,在当代艺术圈,棉棉早已和上海籍的本地艺术家过从甚密,而当代艺术的实验感和话题性正是这位特立独行的女作家所看重的。棉棉曾是中国最早的派对文化创造者之一,她熟悉音乐、文学、戏剧、艺术、设计等领域,最擅长在制造创新活力的同时融合边缘与主流,名利与独立,狂欢与沉思,她的文学作品和她的每一次跨界创作,总能锁定先锋和主流人群,而此番18画廊艺术总监的任命倒也很适合棉棉,外滩十八号未来的艺术活动可以期待。

而作为这次策展人的、身为艺术家的邱黯雄也在现场大展拳脚,延续了近年以他为号召的艺术活动如“未知博物馆”系列展的未知感和探讨性,他不仅精心设计展示空间,开幕当晚也亲自主持、推介,而在时下当代艺术购买力萎缩,评论家策展能力屡遭质疑的局面下,年轻艺术家自发组织展览,和知名艺术家利用艺术资源来进行策展的的两种组展览方式,则大为流行。

除了冗长诗意的展览题目外,展览前言不知是否也是出自邱黯雄和棉棉的合作:“人们失去了那隐藏在未来的未知感,好像在上演一出已经排练过的戏剧,而且有不同的版本,人们只是照本宣科而已”。这个预言中的末世年份已经有太多演绎,电影已经把细节描述得太具体反而失去了预言应有的神秘感,以至于大家都觉得这个预言只是一场演出而已,因而显示出一种不真实的存在感,而九位年轻艺术家们提出来的题目,无论是从宏观宇宙的缘起,还是微观的个人感觉,甚至一念,都是对这个末日的应对:独立摄影师刘一青是异类,她对神秘学有极大的兴趣,她的“归途”可以理解为归宿或陶渊明的归去来兮吗?这有点招魂的意味,人类的灵魂已走的太远;陈勇为的照片影像“三米之内”和李明的双频录像“雾水”,是更关注自己的生活和感受的轨迹,而不是宏大的人类命运;郑焕的有机玻璃和排风扇的组合装置:“一秒钟以后的细节”是追溯起点的宇宙大爆炸后的一秒;而廖斐的挂钟装置和大幅纸本水彩:“未来是否会影响现在?”则是对时间作逆向的思考,这个命题更接近物理学对时间旅行的假设;吴鼎的单通道录像“上帝的沉思”和隋长江的iPad绘画:“如果没有预言”是相反的方向,上帝是必然的,而没有预言则更倾向于偶然性的掷色子,但是上帝掷色子吗?肖江的台历纸上水彩画:“每一天”和陈轴的综合装置:“Nothing New Under the Sun”,也是以不变应万变的态度来对待这个巨大的关乎人类命运的预言。

篇5:关于秋天的诗句古诗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 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 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 李峤《风》

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 李白《把酒问月·故人贾淳令予问之》

槛菊愁烟兰泣露。 —— 晏殊《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 —— 柳永《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 王维《山居秋暝》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 杜甫《登高》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 李煜《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

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 范仲淹《苏幕遮·怀旧》

闲梦远,南国正清秋:千里江山寒色远,芦花深处泊孤舟,笛在月明楼。 —— 李煜《望江南·闲梦远》

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秋恨成。 —— 李商隐《暮秋独游曲江》

欲寄彩笺兼尺素。 —— 晏殊《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 李白《子夜吴歌·秋歌》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 李贺《李凭箜篌引》

一江烟水照晴岚,两岸人家接画檐,芰荷丛一段秋光淡。 —— 张养浩《水仙子·咏江南》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 刘禹锡《秋词二首》

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一从陶令评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 —— 曹雪芹《咏菊》

难,难,难!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 —— 唐婉《钗头凤·世情薄》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 刘彻《秋风辞》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 赵嘏《长安晚秋 》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 杜牧《九日齐山登高》

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 —— 程颢《秋日》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 李白《子夜吴歌·秋歌》

斜光到晓穿朱户。 —— 晏殊《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

萧萧远树疏林外,一半秋山带夕阳。 —— 寇准《书河上亭壁》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 李白《秋登宣城谢脁北楼》

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 —— 杜甫《赠李白》

望处雨收云断,凭阑悄悄,目送秋光。 —— 柳永《玉蝴蝶·望处雨收云断》

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 —— 苏轼《临江仙·送钱穆父》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 —— 李白《忆秦娥·箫声咽》

明月不谙离恨苦。 —— 晏殊《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

长使英雄泪满襟,天意高难问。 —— 杨冠卿《卜算子·秋晚集杜句吊贾傅》

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 —— 王维《积雨辋川庄作 》

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 —— 沈佺期《古意呈补阙乔知之 》

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 —— 辛弃疾《木兰花慢·中秋饮酒将旦客...》

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 —— 戚继光《望阙台》

弓背霞明剑照霜,秋风走马出咸阳。 —— 令狐楚《年少行四首·其三》

圆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 —— 李峤《中秋月二首·其二》

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迷。 —— 柳宗元《柳州二月榕叶落尽偶题》

篇6:关于七夕的诗句古诗

度金针、漫牵方寸。 ―― 吴文英《惜秋华・七夕》

尘缘一点,回首西风又陈迹。 ―― 吴文英《六么令・夷则宫七夕》

乞巧双蛾加意画。 ―― 晏几道《蝶恋花・喜鹊桥成催凤驾》

天公定亦怜娇俊,念儿女,经年愁损。 ―― 顾贞观《步蟾宫・闰六月七夕》

怕闻井叶西风到。 ―― 吴文英《秋蕊香・七夕》

那知天上计拙,乞巧楼南北。 ―― 吴文英《六么令・夷则宫七夕》

花庭开粉席,云岫敞针楼。 ―― 李峤《同赋山居七夕》

遥愁今夜河水隔,龙驾车辕鹊填石。 ―― 王建《七夕曲》

抛梭振镊动明,为有秋期眠不足。 ―― 王建《七夕曲》

寻思不似鹊桥人,犹自得、一年一度。 ―― 赵以夫《鹊桥仙・富沙七夕为友人赋》

西风吹鹤到人间。 ―― 吴文英《诉衷情・七夕》

匆匆便倒离尊,怅遇合、云销萍聚。 ―― 吴文英《惜秋华・七夕前一日送人归盐官》

问欢情几许?早收拾、新愁重织。 ―― 张浮抖峤醣辍て呦Α

却扇藏娇,牵衣索笑,今夜差凉。 ―― 刘镇《柳梢青・七夕》

步月移阴,梳云约翠,人在回廊。 ―― 刘镇《柳梢青・七夕》

彩云断、翠羽散,此情难问。 ―― 吴文英《惜秋华・七夕》

瓜果几度凄凉,寂寞罗池客。 ―― 吴文英《六么令・夷则宫七夕》

玉钩斜傍西南挂。 ―― 晏几道《蝶恋花・喜鹊桥成催凤驾》

恨人间、会少离多,万古千秋今夕。 ―― 张浮抖峤醣辍て呦Α

天上、未比人间更情苦。 ―― 吴文英《荔枝香近・七夕》

宫漏未央,当时钿钗遗恨。 ―― 吴文英《惜秋华・七夕》

此去杜曲,已近紫霄尺五。 ―― 吴文英《惜秋华・七夕前一日送人归盐官》

新秋逢闰,鹊桥重驾,两度人间乞巧。 ―― 顾太清《鹊桥仙・云林瞩题闰七夕联吟图》

空接灵台下,方恧辨支机。 ―― 任希古《和长孙秘监七夕》

凉月横舟,银河浸练,万里秋容如拭。 ―― 张浮抖峤醣辍て呦Α

婺星为情慵懒,伫立明河侧。 ―― 吴文英《六么令・夷则宫七夕》

盈盈一水经年见。 ―― 陈师道《菩萨蛮・七夕》

恨无端、添叶与青梧,倒减却、黄杨一寸。 ―― 顾贞观《步蟾宫・闰六月七夕》

待付与、温柔醉乡。 ―― 刘镇《柳梢青・七夕》

滴露和云,添花补柳,梳洗工夫。 ―― 乔吉《折桂令・七夕赠歌者》

流阴稍已多,馀光亦难取。 ―― 柳恽《七夕穿针》

新月西楼,相约同针线。 ―― 吴文英《凤栖梧・甲辰七夕》

缑山仙子,高情云渺,不学痴牛I女。 ―― 苏轼《鹊桥仙・七夕送陈令举》

的愁睇光,连娟思眉聚。 ―― 柳恽《七夕穿针》

谁念文园病客?夜色沉沉,独抱一天岑寂。 ―― 张浮抖峤醣辍て呦Α

箸点歌唇,葱枝纤手,好个卿卿。 ―― 乔吉《折桂令・七夕赠歌者》

篇7:关于除夕的诗句古诗

四十明朝过,飞腾暮景斜。——杜甫《杜位宅守岁》

迈街相约看花市,却倚骑楼似画廊;束立盆栽成列队,草株木本斗芬芳。通宵灯火人如织,一派歌声喜欲狂,正是今年风景美,千红万紫报春光。——林伯渠《春节看花市》

休叹流光去,看看春欲回。椒盘卷红烛,柏酒溢金杯。残腊余更尽,新年晓角催。争先何物早,唯有后园梅。——朱淑贞《除夜》

扫除茅舍涤尘嚣,一柱清香拜九霄。万物迎春送残腊,一年结局在今霄。生盆火烈轰鸣竹,守岁筵开听颂椒。野客预知农事好,三冬瑞雪未全消。——戴复古《除夜》

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文征明《拜年》

千家笑语漏迟迟,忧患潜从物外知。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黄景仁《癸巳除夕偶成》

晰晰燎火光,氲氲腊酒香。嗤嗤童稚戏,迢迢岁夜长。堂上书帐前,长幼合成行。以我年最长,次第来称觞。——白居易《三年除夜》

千家笑语漏迟迟,忧患潜从物外知,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黄景仁《癸已除夕偶成》

万里经年别,孤灯此夜情。——白居易《除夜寄弟妹》

寒随一夜去,春逐五更来。——王湮《除夜》

岁阴穷暮纪,献节启新芳。科尽今宵促,年开明日长。冰消出镜水,梅散入风香。对此欢终宴,倾壶待曙光。——李世民《除夜》

巧裁幡胜试新罗,画彩描金作闹蛾;从此剪刀闲一月,闺中针线岁前多。——查慎行《凤城新年词》

岁序已云殚,春心不自安。聊开柏叶酒,试奠五辛盘。金薄图神燕,朱泥却鬼丸。梅花应可折,倩为雪中看。——庚肩吾《岁尽应令诗》

一宵犹几刻,两岁欲平分。——曹松《除夜》

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唐太宗《守岁》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此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李清照《永遇乐》

篇8:关于时间的诗句古诗

在初中古诗词教学中, 教师往往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在诗词的翻译上, 学生在逐字逐句的解释中, 根本不能体味到我国古诗词所特有的意境美。而且迫于中考升学的压力, 学生只是背诵一些考试范围内的名言名句, 因此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 学生缺少独立感知古诗词意境的能力。学习古诗词, 不体味意境, 就好比囫囵吞枣, 不知其味, 难以真正领悟到古诗词的魅力。要让学生学会领悟、品味古诗词的意境, 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可从诵读入手, 结合诗词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意象, 抓住“诗眼”展开联想, 感受古诗词意境。

一、结合创作背景, 把握感情基调

中国古诗词的创作与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密切相关, 反映广阔的社会现实和作者的人生经历。由于相隔时间的久远, 学生理解创作背景有难度, 所以教师在备课时要准备充足的背景资料, 尤其是音像资料, 这些生动的画面能够帮助学生跨越时空还原历史, 体会古人创作时的心境。这样既为教学做了知识铺垫, 又能使学生更好的走近作者、理解作者, 进而结合时代背景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 为品味诗词意境做好准备前期。

如学习陶渊明的《饮酒》时, 结合陶渊明数次出仕却又因不满于社会的动乱和官场的污浊而退隐的经历后, 就更能领悟到诗人对官场的鄙弃, 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感受到诗人的高洁品格, 因而更能领略“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所营造出来的怡然自得的优美意境。“诗圣”杜甫的大部分诗歌作品真实反映了“安史之乱”给百姓造成的疾苦, 因此教学这部分诗歌如《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 教师可播放有关“安史之乱”的音像资料, 让学生初步了解历史, 形象地感知唐朝天宝年间, “安史之乱”造成尸横遍野、百姓逃散、田园荒芜的凄惨景象。这样, 拉近了学生与诗人的时空距离, 能够理解诗人在战乱和饥荒中的凄苦、悲愤及忧国忧民之情。再如李清照的词《武陵春》, 写于国破家亡、丈夫离世之际, 词人孤寂一人, 随只顾逃跑的南宋朝廷奔波避难, 掌握写作背景帮助学生把握这首词愁苦悲切的感情基调。

二、诵背诗词, 描绘画面, 领悟意境

古诗词语言含蓄、凝练、隽永, 言有尽而意无穷, 充满独特的节律美和音韵美, 诵读起来抑扬顿挫、韵味无穷。作者的思想感情往往都是通过诗词的语言来表达的, 而读是语文教学活动的开端和基础, 朗诵有助于学生深入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并通过想象进行艺术再创造, 品味诗歌创造出来的艺术感染力。因此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反复朗诵, 推敲诗词的语言, 想作者所想, 抒作者情怀, 在课堂上为学生渲染浓厚的诗歌意境。这样, 学生能更深刻体会作品表达的思想感情, 从而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并提高审美能力。教学中教师要做好朗诵技巧的指导, 注意让学生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 在音调、节奏上给予学生点拨。在朗读时还要注意声音的强弱和速度的快慢。如与世无争清新自然的《归园田居》, 奔放豪迈想象瑰丽的《望天门山》, 气壮山河慷慨悲壮的《过零丁洋》, 或激越高亢, 或轻慢舒缓的朗读, 会使学生对诗词内涵和意境有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再者背诵也是读的一种形式, 熟读至能背诵, 有助于学生在脑海描绘诗词呈现的画面。

诵读应贯穿古诗词教学的始终, 应该充分发挥学生创造性, 培养学生诵读的能力和想象力, 加深理解和感悟, 品味意境, 获得思想的启迪。

三、抓住意象, 融情入景

意境是一种境界和情调, 它通过形象表达, 是要体悟的、抽象的一种氛围。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境包含了许多客观存在的物象——意象, 意象是可以感知的、具体的、实在的, 如古代诗词中经常出现的“明月”、“梅花”、“流水”、“归雁”等等, 这些都是可以通过感官感知的自然事物, 作者赋予这些意象以象征意义, 寄托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意象形成了意境整体上无穷的魅力, 在古诗教学中, 我们尽量让学生多把握常见意象的内涵, 帮助学生领会诗歌的主旨, 进入古诗的意境, 提高他们的诗歌鉴赏能力。

鉴赏古诗词时, 要抓住意象反复揣摩、体味, 突破意象表层去体悟诗词的意境。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融情入景、情景交融是古诗词创作的常用方法。作者往往将自己的感情寄托在描写的客观事物之中, 从而创造出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例如, 杜甫《登高》诗中, 前四句用了“风”、“天”、“猿”、“渚”、“沙”、“鸟”、“落木”、“长江”等意象, 描画开阔而悲凉的秋天景色, 看似写景但情藏景中, 实际上句句都在抒发作者内心的愁苦情绪, 引发读者无尽的审美想象, 形成了诗歌悲凉壮阔的意境。

诗词的意境主要是通过意象组合营造出来的, 所以在品诗的意境时, 要抓住诗中的意象, 理解意象中蕴含的情感, 充分展开联想和想象, 进而品味意境美。

四、“诗眼”悟读, 拓展意境

“诗眼”是领会意境的窗口, 能使全诗的意境豁然开朗, 要欣赏品味古诗, 必须抓住“诗眼”。在教学中准确地捕捉住“诗眼”, 能帮助学生把握诗意, 弄清诗词含意, 又能对诗词的精华部分反复推敲、琢磨, 拓宽诗歌的意境, 而且能够把古诗词品得更全面, 悟得更透彻, 使学生的情感得到陶冶、升华, 进而对诗歌的景外之情、言外之意有更深刻的领悟。

古诗词教学的最终目的, 不是要让学生理解一首古诗词, 领略一首古诗词的意境, 而是要让学生掌握欣赏古诗词、感受古诗词意境的方法,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所以教师应有意识地在诵读、感悟和运用中提高学生品味古诗词意境的能力, 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和审美意识, 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

摘要:古诗词教学的最终目的, 不是要让学生理解一首古诗词, 领略一首古诗词的意境, 而是要让学生掌握欣赏古诗词、感受古诗词意境的方法,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所以教师应有意识地在诵读、感悟和运用中提高学生品味古诗词意境的能力, 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和审美意识, 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意境,诵读,联想,情景交融,诗眼

参考文献

[1]刘国正.叶圣陶语文教育文集1-5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4.

篇9:关于时间的遐想

我们日常生活中所接触的时间以年、月、日、时、分、秒来度量,这些单位的中点是“日”,也就是“天”。这是一个重要的节点,一天(即一天一夜)的缘起是地球自转一周,对于人的直接感知来说,即是从太阳自东边升起带来光明到太阳从西边落下开始黑夜,再到第二天太阳升起带来光明为一个周期,即一天。一月则是在月亮围绕地球公转一圈的时间内地球自转的次数,也就是天数;一年则是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一个周期所需的时间。在地球的一个公转周期内,月亮围绕地球公转的周数和地球自转的周数共同构成了年月日的度量。而往下分的时分秒不过是对一天的分割而已。

由此可以看出,从一开始时间就是由空间决定的,正是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以及地球自身自转的事实成为时间的缘起。

可是,为什么需要时间呢?时间的出现是出于什么原因,有何作用呢?

经过观察,我认为时间是标志变化的量化标准,或者说时间是标志运动的,是相对于地球公转、自转的一个量(月亮围绕地球公转只是一个中间量)。

换句话说,在绝对静止的情况下,时间是没有意义的。想象一下,你身处一个没有日出日落,周边没有任何物体发生过任何移动和变化的环境中。此时的时间于你有何意义?我们通常所说的1秒和10000年在这时的你看来,又有何区别?

也就是说,时间仅在特定的空间里有意义,因为时间本身即是空间运动的标量。所以,在相对论中并没有一个唯一的绝对时间,相反,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时间标准,这依赖于他身在何处并如何运动。

那么,空间运动是可逆的吗?实现可逆运动可以实现穿梭时空吗?

从这种情况看,实现可逆运动并不是像沿着直线前进并后退到原点那么简单,至少要满足以下条件:地球反自转,月球反绕行和公转反转。但这里还有个问题被我们忽视了,那就是太阳系也是围绕着银行系的中心在旋转的,而银行系也是在更大的空间内运动着的。想使一切都回到从前的某一点,使宇宙中出现完全相同的空间布局,谈何容易!

举一个例子。大家都知道覆水难收。将一碗水泼在地上只要将碗拿着做一个甩动的动作就可以了,但是要将水收回需要什么样的力量呢?每一个水滴要怎么样才能从地上蹦回到碗里呢?渗进土里的要分离出来,灰尘要剔除出来,发生化学反应的还要还原出来,何来此力?这一情景也只能在录像的回放中才能看到,而回放本身也只是磁记录格式的反向运动呈现的效果而已。这也就是《时间简史》中所描述的将过去和未来区别开来的热力学时间箭头,即在这个时间方向上总是无序度或熵增加的。

从这个角度说。如果肯定空间的唯一性、空间反向运动的不可逆转性,那么时空穿梭便无从谈起,因为你无法施加能使空间反转的力。

时间既然作为一种空间运动就必然留下轨迹,我们通过电影和文字古迹的载体可以考察或者重温当时的事件。现在,假设存在一台全能摄像机将所有运动轨迹全部录下来,那么我们岂不是可以重温历史?请注意这里是重温,而不是改变,也就是说,你只能像看电影一样去看发生了什么,而不能作为演员去参与当时的事件。所以,所谓的时空穿梭是无从谈起的,如果可能的话,倒是可以把历史看一遍,搞清楚真相。

现在我们来讨论如何看到历史的问题。已经运动过的轨迹除了在电影胶片、文字古迹记载、人类记忆中的留存外,如何才能再现呢?

我们知道,现在我们看到的很多星星发出的光并不是在当前时刻发出的,而是在数万(亿)年前发出的,只不过到现在才完成旅程到达地球而已。换句话说,如果通过某种方法可以看得足够仔细,就可以看见某个星球数万年前发生的事情了,也就是说这个星球历史上发生过的事件你便可以全部知晓了。那么,作为观众。你就了解了当时在这个星球上发生的事情。假设A星球上的光经过10000年时间才能到达地球,那我们就可以在地球上考察10000年前A星球上发生了什么。而不是现在发生了什么。再换句话说,假如由地球朝向A星球出发,那么在路上看到的就要比在地球上看到的早一些;如果以光速出发的话,1秒后在你所处的位置看到的A星球的光就要比地球上收到的早1秒,1年后看到的就要比地球上看到的早1年。假设你能够瞬间回到地球,那么对于地球上的人来说,1年后A星球将发生的事情你都可以向他们娓娓道来。现在,以超光速迸发,这时掌握的时间就越往前。但是这里有一个极限,这个极限是受空间限制的。根据刚才速度越快就越快到达A星球历史上的近点的正比关系来说,达到一定速度是否可以穿梭到达未来呢?答案是:根据空间距离的限制,这是不可能实现的,因为从空间距离来说存在一个终点,这个终点就是A星球。也就是说,即便你超越光速以瞬间移动的方式穿梭空间到达A星球,也只不过到达A星球的现在,即空间的终点。

从这个角度来讲,如过能够以某种方式快速地穿梭空间,那么历史是可以被看到的,但是无法参与、无法改变。而未来则是不可能穿越的。

因此,如果你想了解地球上以前发生的事情,只需要以超光速的速度到达某个点来观察地球,就能知道以前发生了什么;假设光线一直存在且传播得足够远,从最远的这一点到地球位置就是地球的所有胶片,也就是地球的运动轨迹——历史。如果你能在这个距离内自由穿梭,那么你就可以考察任何一段历史。可以看出,这个距离是在不断增大的,由此可以推断出,宇宙空间是有大小的。这是因为,如果肯定光速速度的绝对性的话,那么从足够远的外界来看,是什么都看不到的,宇宙中最老的或者是最边缘的星球的所有轨迹中,哪怕是最长的轨迹也存在一个终点,在这个终点之外的任何一点上看,则是什么都不存在的,没有时间,没有空间,也没有任何意义。从这种情况也可以看出,宇宙是在膨胀的,因为这个最长轨迹一直在加大。大概这也就是《时间简史》中所说的“在广义相对论中,在宇宙界限之外讲空间和时间是没有意义的”。

那么膨胀到什么程度为止呢?答案是膨胀到每一个个体都成为宇宙中的唯一个体时。在这个时候,时间或者空间便达到了它的终点,因为此时宇宙中除了自己便什么都没有。个体的无限细分和膨胀最终导致宇宙中什么也没有,达到了从“有”到“无”的状态或者说是轮回。这里肯定有人要问:怎么可以从“有”到“无”呢?物质不是不灭吗?我想说,什么叫“有”?什么叫“无”?假如你所达到的最高极限还是一无所有,又有什么能够印证你的存在呢?什么都没有,这大约就是宇宙的终结。

由此看来,在一个宇宙环境中,(姑且把按照同一种规则运行的空间叫做宇宙),是不可能实现时空穿梭的。那么,假设有一个平行宇宙,是单独的两个系统,大到每一个星球的位置、小到任何一个原子都完全相同,只是时间运行有先后,在这两个宇宙间的穿梭,是否可以实现呢?

假设这一切全部合理,你通过宇宙间的穿梭到达另一个宇宙,其结果是另一个宇宙增加了你这个变量,而这个宇宙少了你这个变量。你可以通过穿梭来掌握未来或了解历史,可是两个宇宙的运行都将因为你的穿梭而改变。等你回来后,你可以知道你的星球上发生过什么或将要发生什么从而做出行为决定,可是另外一个你去过的宇宙的运行轨迹将不再和你的宇宙的运行轨迹完全相同了。这里还有一个悖论,你在这个时空中产生穿梭的想法并且实现,那么完全相同的平行宇宙在同一时刻必定也会发生类似的穿梭。那么,另一个时空的未来世界应该是曾经发生过“你”穿梭的事件,也知道现在你回来的。从这种角度说,除非是有无穷多的平行宇宙从始到终的存在和辐射,这样才具备合理性。

时间旅行?

篇10:关于清明的诗句古诗

关于清明的诗句古诗

柘弹何人发,黄鹂隔故宫。――温庭筠《清明日》

夜深微雨润堤沙,香风万家。――王元鼎《醉太平・寒食》

媪引浓妆女,儿扶烂醉翁。――范成大《寒食郊行书事》

春来春去何时尽,闲恨闲愁触处生。――王禹��《清明日独酌》

禁烟不到粤人国,上冢亦携庞老家。――赵鼎《寒食》

田舍清明日,家家出火迟。――王建《寒食》

巷陌秋千,犹未清明过。――苏轼《蝶恋花・雨霰疏疏经泼火》

蹴球尘不起,泼火雨新晴。――白居易《洛桥寒食日作十韵》

寒食清明都过却。――张元干《满江红・自豫章阻风吴城山作》

��间人散後,乌鸟正西东。――范成大《清明日狸渡道中》

旗亭唤酒,付与高阳俦侣。――周邦彦《琐窗寒・寒食》

清明节,雨晴天,得意正当年。――薛昭蕴《喜迁莺・清明节》

更倾寒食泪,欲涨冶城潮。――王安石《壬辰寒食》

斩新衣踏尽,还似去年时。――王建《寒食》

寂寂柴门村落里,也教插柳记年华。――赵鼎《寒食》

丹灶初开火,仙桃正落花。――孟浩然《清明日宴梅道士房》

已放笙歌池院静。――张先《木兰花・乙卯吴兴寒食》

尘香明日城南陌。――《菩萨蛮・落花夜雨辞寒食》

上苑风烟好,中桥道路平。――白居易《洛桥寒食日作十韵》

一郡官闲唯副使,一年冷节是清明。――王禹��《清明日独酌》

汉寝唐陵无麦饭,山溪野径有梨花。――赵鼎《寒食》

但看平地游,亦见摧�b死。――邵谒《长安寒食》

吴洲春草兰杜芳,感物思归怀故乡。――宋之问《寒食江州满塘驿》

石榴美艳,一撮红绡比。――杜安世《鹤冲天・清明天气》

算韶华,又因循过了,清明时候。――王�《倦寻芳慢・露曦向晚》

红船满湖歌吹,花外有高楼。――仲殊《诉衷情・寒食》

双缕绣盘金,平沙油壁侵。――陈子龙《唐多令・寒食》

懒更妆梳,自知新来憔悴。――杜安世《鹤冲天・清明天气》

平原累累添新冢,半是去年来哭人。――云表《寒食诗》

驿骑明朝发何处?猿声今夜断君肠。――宋之问《寒食江州满塘驿》

时闻先朝陵寝,有不忍言者。――陈子龙《唐多令・寒食》

窗外数修篁,寒相倚。――杜安世《鹤冲天・清明天气》

觉来红日上窗纱,听街头卖杏花。――王元鼎《醉太平・寒食》

晚霁龙门雨,春生汝穴风。――张继《清明日自西午桥至瓜岩村有怀》

寒食时看郭外春,野人无处不伤神。――云表《寒食诗》

燕子重来,往事东流去。――《点绛唇・时霎清明》

旦别河桥杨柳风,夕卧伊川桃李月。――宋之问《寒食还陆浑别业》

丹心终不改,白发为谁新。――胡皓《和宋之问寒食题临江驿》

春空云淡禁烟中,冷落那堪客里逢。――朱孟德《西夏寒食遣兴》

一樽径籍青苔卧,莫管城头奏暮笳。――赵鼎《寒食》

念楚乡旅宿,柔情别绪,谁与温存。――黄孝迈《湘春夜月・近清明》

半晌试开奁,娇多直自嫌。――纳兰性德《菩萨蛮・阑风伏雨催寒食》

日斜无计更留连,归路草和烟。――薛昭蕴《喜迁莺・清明节》

鸟啼官路静,花发毁垣空。――张继《清明日自西午桥至瓜岩村有怀》

雨下飞花花上泪,吹不去,两难禁。――陈子龙《唐多令・寒食》

闻道山阴会,仍为火忌辰。――胡皓《和宋之问寒食题临江驿》

到归时、定有残英,待客携尊俎。――周邦彦《琐窗寒・寒食》

一箭流光,又趁寒食去。――《西子妆慢・湖上清明薄游》

肠漫回,隔花时见,背面楚腰身。――《渡江云三犯・西湖清明》

忆得盈盈拾翠侣,共携赏、凤城寒食。――李甲《帝台春・芳草碧色》

似楚江暝宿,风灯零乱,少年羁旅。――周邦彦《琐窗寒・寒食》

旧游人不见,惆怅洛城东。――张继《清明日自西午桥至瓜岩村有怀》

成阴结子后,记取种花人。――顾太清《临江仙・清明前一日种海棠》

天笑道,此不由乎我,也不由他。――谢枋得《沁园春・寒食郓州道中》

旧堤分燕尾,桂棹轻鸥,宝勒倚残云。――《渡江云三犯・西湖清明》

这次第,算人间没个并刀,剪断心上愁痕。――黄孝迈《湘春夜月・近清明》

笑拈芳草不知名,乍凌波、断桥西堍。――《西子妆慢・湖上清明薄游》

钻火见樵人,饮泉逢野兽。――崔元翰《清明节郭侍御偶与李侍御孔校书王秀才…呈马十八郎丞公》

道情亲法侣,时望登朝右。――崔元翰《清明节郭侍御偶与李侍御孔校书王秀才…呈马十八郎丞公》

茂才当时选,公子生人秀。――崔元翰《清明节郭侍御偶与李侍御孔校书王秀才…呈马十八郎丞公》

篇11:关于春天的诗句古诗

作者:苏轼 年代:宋朝

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

歌管楼台声细细,秋千院落夜沉沉。

春词

作者:刘禹锡 年代:唐朝

新妆宜面下朱楼,深锁春光一院愁。

行到中庭数花朵,蜻蜓飞上玉搔头。

腊日

作者:杜甫 年代:唐朝

腊日常年暖尚遥,今年腊日冻全消。

侵陵雪色还萱草,漏泄春光有柳条。

纵酒欲谋良夜醉,还家初散紫宸朝。

口脂面药随恩泽,翠管银罂下九霄。

远怀舍弟颖、观等

作者:杜甫 年代:唐朝

阳翟空知处,荆南近得书。

积年仍远别,多难不安居。

江汉春风起,冰霜昨夜除。

云天犹错莫,花萼尚萧疏。

对酒都疑梦,吟诗正忆渠。

旧时元日会,乡党羡吾庐。

城东早春

作者:杨巨源 年代:唐朝

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

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

《春别曲》

作者:张籍 年代:唐朝

长江春水绿堪染,莲叶出水大如钱。

江头橘树君自种,那不长系木兰船。

绝句漫兴九首

作者:杜甫 年代:唐朝

手种桃花非无主,野老墙低还是家。

恰似春风相欺得,夜来吹折数枝花。

《春郊》

作者:钱起 年代:唐朝

水绕冰渠渐有声,气融烟坞晚来明。

东风好作阳和使,逢草逢花报发生。

《次元明韵寄子由》――黄庭坚

半世交亲随逝水,几人图画入凌烟?春风春雨花经眼,江北江南水拍天。

欲解铜章行问道,定知石友许忘年。脊令各有思归恨,日月相催雪满颠。

赏析

这首是1081年(元丰四年)黄庭坚知吉州太和县(今江西泰和)时所作,年三十七岁。这时苏辙(子由)贬官在筠州(治所在今江西高安)监盐酒税。黄庭坚兄黄元明(名大临)寄给子由的诗,起二句说:“钟鼎功名淹管库,朝廷翰墨写风烟。”黄庭坚次韵作此诗寄子由。

此诗起二句说:我们的交亲虽有半世之久,而时光如逝水,有几个人建立了功业呢?“逝水”,暗用《论语》:“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凌烟阁”是唐太宗为纪念功臣而给他们画像之地。此二句笔势兀傲宏放,“次句接得不测,不觉其对”(方东树评语,见《续昭昧詹言》卷七)。第三四两句描写春天景物,花开江涨,而怀远之情见于言外,如作画之着色。黄庭坚诗虽然意新笔健,但有时失于晦涩,缺乏唐人“水深林茂”的气象(刘熙载语),像“春风”一联之兴象华妙,在黄诗中是罕见而可贵的。

第五六两句叙写怀抱。“铜章”指县令的印,史容注引《汉官仪》:“县令秩五百石,铜章墨绶。”“问道”的字面出于《庄子・在宥》:“黄帝闻广成子在空同之上,故往见之,曰:‘敢问至道之精。’”“石友”指志同道合的金石之交。潘岳《金谷诗》:“投分寄石友,白首同所归。”(《晋书・潘岳传》)“忘年”指朋友投契,不计年岁的大小差别。梁何逊弱冠有才,范云对他很称赏,“因结忘年交好”(《梁书・文学・何逊传》)。这两句诗是说,诗人想辞去县令的官职而归家学道,料想子由一定能赞许的,表示了知己之谊。“问道”的字面虽是用的《庄子》,但是此处所谓“道”的涵义,并不限于《庄子》书中所谓的“道”,而应当是指一切有关进德修业的精言妙道。从这里也表现出,诗人用典并不一定拘于典故出处的原意。末二句又转笔说,你我皆有兄弟之思,欲归而不得,只好听任时光流转,催生白发而已。“脊令”是一种水鸟(“令”读第二声),朱熹《集传》:“脊令飞则鸣,行则摇,有急难之意,故以起兴。”后人常用“脊令”借指兄弟。“雪满颠”,头顶生满白发。

《好事近・梦中作》――秦观

春路雨添花,花动一山春色。行到小溪深处,有黄鹂千百。飞云当面舞龙蛇,夭矫转空碧。醉卧古藤阴下,了不知南北。

赏析

此作于词人贬监处州酒税时。

此词名扬于时。苏轼有题跋云:“供奉官莫君沔官湖南,喜从迁客游……诵少游事甚详,为予道此词至流涕。乃录本使藏之。”黄庭坚跋此词云:“少游醉卧古藤下,谁与愁眉唱一杯?解作江南断肠句,只今惟有贺方回。”全词题为“梦中作”,系写梦境,先写出中漫游,再写飞云空中变幻和醉卧出藤阴下。整首词出语奇警,意境幽绝。

起首二句,写春路、春雨、春花、春山、春色,环环相扣,宛转相生。春路上下了一场春雨,给人以啪∏岢镜目旄;春雨过后,春花盛开,给人以无比绚烂的印象;而春花一动,整个山间又出现一片明媚的春光,遂使人目迷五色,如入仙境。作者仅用寥寥十一字就写出了一个带有浓郁浪漫主义色彩的奇特境界,为全词定下了基调。三、四两句,紧承前意。“行到”一句,与首句“春路”相应,点明方才的一切乃词人的梦魂春路上行走所见,而这条春路,傍临小溪,曲径通幽,越走越深,境界越是奇丽。“有黄鹂千百”,则把这种奇丽的景象充分地渲染出来。“小溪深处”,应是一个静谧的所,黄鹂或许正树上栖息。词人的突然来到,打破了一片岑寂,无数黄鹂立刻喧腾起来。上有黄鹂飞鸣,下有溪水潺,再加上满山鲜花烘托,境界何其优美。

过片二句,镜头移向天空,只见飞云变幻着各种形态,竟象龙蛇一样,碧空中飞舞。“夭矫”二字,写出龙蛇盘曲而又伸展的动态,极富于形象性。“空碧”即碧空,因押韵而句法倒装。碧空万里,龙蛇飞舞,这个景象煞是壮观。它象征着词人梦境中获得了一刹那的精神解放。对作者用语和造境之奇特,清人陆云龙评曰“奇峭”(《词菁》卷二),陈廷焯评曰“笔势飞舞”(《词则。别调集》)。所谓“奇峭”者,当是指景象奇伟,格调峻峭,非一般绮靡之作可比,也与少游其他作品不同。所谓“笔势飞舞”,是形容词笔纵横捭阖,笔端带有感情,落纸如龙蛇飞动,奔逸超迈,运转自如。

“醉卧”二句,由动至静,静的状态中,创造了一种无我之境,反映出词人消极出世的思想。古藤浓阴的覆盖下,词人酣然入睡,置一切于不顾,似乎很超脱,达到了无我之境,实际上这是对黑暗现实一种消极的反抗,亦即明人沈际飞所云“白眼看世之态”(《草堂诗余续集》卷上)。此处写得静谧幽绝,有不食人间烟火之妙。《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五十引《冷斋夜话》云:“秦少游处州,梦中作长短句曰:‘山路雨添花……’后南迁,久之,北归,逗留于藤州,遂终于瘴江之上光华亭。时方醉起,以玉盂汲泉欲饮,笑视之而化。”据此,此词当为秦观于绍圣二年春所作,离去世有五年之久。因结语有“醉卧古藤阴下”之句,后人遂以为其死于藤州之谶,实属一种迷信说法。

全词所写,皆淡语、景语、致语、丽语、奇语,景致奇丽,意境深微,借优丽的梦境,隐托痛绝的情怀,确乎“如鬼如仙”,“高举远慕,有遗世之意”,充满浪漫、奇诡的色彩。

上一篇:老师培训工作计划下一篇:旅游连锁公司创业计划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