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大观心得

2024-04-26

吴大观心得(精选8篇)

篇1:吴大观心得

吴大观学习心得-我们身边的吴大观

***同志,福建省团校副教授,长期从事青年思想教育工作,拥有丰富的理论实践经验,是我省共青团工作战线的知名专家学者。他治学严谨,诲人不倦,见解深刻,语言泼辣,时常在听众中引起强烈反响,自入伍至今,已开设专题讲座超过千场,现场听众数十万人次,曾两次被省人事厅表彰为“全省优秀干校教师”,两次被团中央表彰为“全国优秀团校教师”,被国家教育部表彰为“全国优秀教师”。作为一名基层的干校教师,他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贡献,他以自身的实际行动为我们树立了新时代的“吴大观”式光辉形象。

一、勤于学习,善于思考

作为一名干校教师,***同志始终带有强烈的学习危机意识,在政治理论学习方面特别注重与时俱进,他长期研读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认真钻研《资本论》等马列主义著作,做了大量的读书笔记。他坚持原原本本地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理论研究中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出具有独到的深刻见解。2008年秋,我校参加福建省第一批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他带病坚持学习相关文件和书籍,在学习的过程中,他对科学发展观进行深度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创新,用丰富的马列主义思想功底来概括科学发展观的实践要义,从社会发展和历史沿革等多个层面进行分析探究,丰富了我校的科学发展观学习实践活动的理论内涵,得到全体党员同志的一致肯定。他不仅紧跟时事政治的学习研究,还潜心学习传统文化中的哲学和思想精华,借鉴、汲取世界优秀文化和科学思想成果。他坚持每天凌晨4时30分起床,读书、写文章,几十年如一日,凡是与他共事的同志都把他作为激励自己学习的楷模。

二、忠诚履职,爱岗敬业

作为一名干校教师,***同志全身心投入干部教育事业,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在思想道德建设领域成就卓著。多年来在全省200多所大中院校、70多个厅局级单位、上百个县市、厂矿、军警单位作过1300多场专题讲座,直接听众38.6万人次,12家报刊曾发表过“***教学艺术”的探讨文章。他每年都在校内外举办一系列社会热点、难点和重点话题的讲座。他在各机关、院校、社会团体等讲座的日程安排往往要预约一个月,有时一天要本文来源:公务员在线http://讲三场,而且场场爆满,产生了极其广泛的社会影响。不论是风华正茂、喜欢指点江山的大学生,还是离退休干部;不论是高级知识分子,还是工农群众,都对他的讲座采取接纳的态度,都能引起强烈共鸣。三十年的磨炼,使得他对国际风云的时代变幻和国内外动态,非常清醒有相当准确的预测性。省直各厅局、各大中院校都喜欢他的“时事讲座”。各单位都纷纷邀请他去作时事理论的辅导报告,去讲党章、讲政治、讲时事,浅显生动的话语让各界听众如醉如痴。

三、良师诤友,诲人不倦

作为一名干校教师,***同志在培养人才方面注重手把手地“传、帮、带”,把自己的多年教学实践经验毫无保留地教给新任教师,展现了新时期人民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的光荣形象。我校历年招聘和引进的教师来到学校的第一件事,就是向***老师取经如何上好团课,他每次总是认认真真、毫无保留去做“传经送宝”的工作,在他的影响和带动下,我校青年教师进步很快,许多教师的青年思想教育课都得到基层团干部的肯定,这就象阵阵清新怡人的春风,在福建全省的青年中打响了团校的品牌,作为一名共青团系统内的专家学者,他在全团内都拥有相当高的知名度。他既能敏锐而准确地捕捉青年教师群体中各种敏感的热点问题,又善于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加以条分缕析,更注意以自己渊博的知识和丰富的阅历为依托,充分发挥他那极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的演讲才能,把话说到青年教师的心坎上。听他的教学辅导后,年轻教师总有一股自信的激情洋溢在胸中。

四、师德高尚,乐于助人

作为一名干校教师,在全校教师的心目中,***同志师德高尚,教书育人,热爱学生,讲究为人师表,富有人格魅力。长期的人生历练,造就他顽强拼搏、荣辱不惊、不卑不亢、平淡自然、知常不辱、知止不耻的人格魅力。他以独特的人生经历,丰厚学识,厚积薄发,成就了荣辱不惊,不亢不卑的一种很高尚的品格和坦然的人生态度。这些年他在社会上知名度很高,请他开讲座、做辅导报告的人很多,但他却坦荡谦逊。他是年轻人的知心朋友,经常有不少青年干部、青年教师登门向他请教,他再忙也会抽出时间帮助大家,他从不打哼哈。正是他的坦率真诚,而备受广大青年的尊敬。

五、学以致用,推陈出新

作为一名干校教师,***同志在长期教学科研实践中,能从当代、当地青年的实际出发,深入细致地进行实地调研,掌握各地真情,反映各地实况,在科研上取得了

篇2:吴大观心得

(教师通用)在学校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之际,又组织全体教师学习了吴大观同志的先进事迹,这对于教育引导、动员激励全体老师成长成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吴大观同志是我国著名的航空发动机专家,是我国航空动力事业的开拓者、奠基人。他一生爱国爱党、品德高尚,无私奉献,生活俭朴,被称为“报国有成的党员专家”。吴大观同志的先进事迹引起了党中央的高度重视,近日,中宣部、中组部、国资委等单位联合组织了规模庞大的新闻采访团,深入吴大观同志生前曾经工作过的单位,进行了为期8天的新闻采访,很快就会在全国进行大规模的宣传报道。作为中国航空工业的一面旗帜,作为我们身边的榜样,我们要主动学习吴大观同志的先进事迹。

吴大观同志所取得的成就,与他青年时代所确立的远大志向是分不开的,与他青年时期所付出的艰苦努力也是分不开的。通过这次学习,坚定更加坚定了我爱党爱国爱特特教的理想信念。吴大观同志始终保持对党的无限热爱和忠诚,无论在什么时候,无论自己处于顺境还是逆境,始终对党忠贞不渝,对党的赤诚之心丝毫没有动摇过。他在工作记录本首页写着“你什么时候拿出你的产品来交给党?”,这句话时刻都在激励着他。在国家内忧外患,贫穷落后的困难时期,他宁愿放弃国外优越的生活条件,毅然回来报效祖国。他青年时期就树立了“航空救国”的远大理想,毅然转学航空专业。他从事航空工业68年,http:///一生所想都是献身航空事业,在他90岁高龄时,写下了“我愿在自己的有生之年,继续为我们的航空工业尽心尽力,为实现今生‘航空报国’的夙愿,奉献一颗赤诚的心”的人生感言。他以坚定的人生理想为航标,为发展壮大我国航空事业贡献了自己的全部力量。

我们要学习吴大观同志,坚定理想信念,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忠于航空事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征程中贡献青春智慧和力量。理想是人类前进的动力,“人没有理想就象鸟儿失去了翅膀”,我们青年教师只有坚定理想信念,才能百折不挠、成就事业。我们要学习吴大观同志,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筑精神支柱,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头脑,始终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要向吴大观同志学习,树立坚定理想,积极投身特教事业,百折不挠,永不放弃,努力工作,锐意进取。把个人目标同学校的发展结合起来,争做志向远大、信念坚定的青年教师,与祖国共奋进,与事业同发展。

篇3:吴大观心得

像横卧在试车台上的发动机

当激情喷涌出火红的烈焰

思绪便在轰鸣声里直上九天

这一刻, 我的心

已如亮翅蓝天的中国战鹰

当视野所及江山无限

闪电般腾越的是光辉的历程是不朽的

诗篇

这个老人, 已届九十主动请缨

“让我再做一名普通的发动机设计师”

这个老人, 弥留之际手指蓝天

“装上我们自己发动机的大飞机要飞得

更高更远”

这个老人, 毕其一生要为中国飞机造出

“中国心”

“奠基者”、“无冕之王”、“发动机之

父”广为传诵

这个老人, 在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眼里

“一生爱国爱党无私奉献报国有成”

这个老人, 在党88岁生日的礼赞中

让千千万万共产党员读懂报国读懂忠诚

读懂大爱

诗人说

为什么我眼里常含着泪水

因为我对这块土地爱得深沉

老人说

搞航空工业的懂得什么叫祖国

因为他们是战士是保卫祖国的战士

29岁, 点燃了中国航空发动机的黎明

32岁, 仅用210天实现喷发1A发动机首飞

我们触摸着

山岩纵使坚硬

依然留下了攀登者的足迹——

组建新中国第一个航空发动机设计机构

创建了我国航空史上第一个发动机试验

基地

建立起了航空发动机第一套有效规章制度

培养出了新中国第一支航空动力设计研

制队伍

编制了我国第一部航空发动机研制通用

规范

……

这岂止是

一组组数据一个个“第一”

分明是一个无畏的巨人

一个决意征服航空动力艰险的战士

在天地之间

铭刻飞翔的痕迹

前方比前方更远

云天比云天更高

当老人回首有轰鸣声响彻云霄

“昆仑”呼啸

“秦岭”怒吼

“太行”奔腾

吴老您流淌在心中的血

澎湃着中华的声音

如山登临望远

小小天下我自巍然不动

我触摸着字里行间

穿越93度春秋的赤子之心

我感悟着大江南北

升腾的精神铭刻的永恒

是迷恋的神奇的翅膀

开始了守望蓝天的无限暇想

是一群群贴着膏药的轰炸机狂轰滥炸

让“航空报国”的信念得到血的浸染火

的熔炼

空旷辽阔的蓝天

茫茫无际的路途

在渺无人烟的贵州大定启程

在中国沈阳东郊的一片荒地上树旗出征

曾经的灯光从黎明到深夜

照亮寂静荒原点燃壮怀激烈

曾经的青春经寒冬忍饥饿

演绎数字的神话开启梦幻的轰鸣

就这样

您一点点一笔笔描摹着“中国心”

就这样

您一次次一声声撕裂暗夜的无边沉寂

“喷发1A”啼哭着来了

“红旗2号”爬出襁褓

“涡喷7甲”带来了自豪

“涡扇5”创造了“中国第一”

“涡扇6”呱呱坠地……

孩子们都来到了世间

可作为父亲

你和你的战友们

没有看到孩子们和他们的祖国骄傲

孩子们相继夭折

短暂的惊喜过后是无边的悲壮

你们哭了泣不成声

只有祖国的蓝天静静聆听

你们勇敢的跋涉者急促的脚步和心跳

我们听着吴老

“不研制出自己的发动机死不瞑目”

你的决心是祖国的骄傲

我们看着吴老

每天早上7点到晚上11点

自己走着秘书跟着爱人挽着保姆扶着

你风雨无阻从不停步

“责任是一种境界

只有心地善良无私忘我才能做到”

这声音跳出你密密麻麻的日记

成为数十万航空人永远的路标

渴望为祖国腾飞插上翅膀的心

不会沉沦

站在拓荒的前沿责任的豁口

从未懈怠

66岁以后发表论文60篇

73岁主持编写发动机通用规范

82岁归纳总结发展航空工业“11条”

93岁写完100多万字的读书笔记

一生培养一大批航空发动机的后来

者……

奔跑的身影中

责任是第一次也是一生强悍的心跳

闭上眼也能看到

你忠贞不渝的信仰

关上窗也能听到

你奏响的爱国爱党强音

虽然每次我轻轻停步

也止不住地怀想止不住地吟唱

你心中的党心中的航向

不说你用毕生的智慧和力量

把忠诚与爱洒满祖国的万里长空

不说你用对党的热爱对真理的热爱

战胜困难渡过浩劫坚定信仰

不说那些美丽的蝴蝶绚丽的翅膀

曾经激发你的热情点燃你的理想

作为一名普通的共产党员

不曾拿过奖项

不曾当过院士

党旗却因你自豪为你荣耀

你的精神世界

像蓝天一样深邃

你的行为风范

早为业内外所敬仰

你为希望工程捐款

你为南太平洋海啸捐款

你为四川抗震救灾捐款

你为同事们的困难倾其所有……

特殊党费你一交就是46年

30多万元是你一生收入的三分之一啊

几近家徒四壁的住所

一穿40多年的涤卡中山装

从矫健到蹒跚的步履

从挺直到弯曲的腰身

一路走来一路爱

一路执著一路歌

唯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

唯有共产党才能洗雪国耻

唯有共产党才能振兴航空工业

57本日记里密密麻麻

是信仰是忠诚

是执著是奋斗

你一次一次地写下

投奔共产党

是你一生最大的光荣和幸福

献身党的航空事业

是你不屈的信念不停的脚步

爱人华国给你交了最后10万元党费

继续点亮着温暖的思念无限的体贴

外孙女的风筝像鸟越飞越远越飞越高

继续着梦一般的探寻花一般的回想

女儿小嘟嘟停下了繁忙的工作

“传家有道惟忠厚, 处事无奇但率真”

淳远家风大爱无疆

在航空人在党和人民心里

祖国的天空越来越蔚蓝越来越安详

一遍又一遍

咀嚼老人93岁的风雨人生

一次又一次

搜寻老人用生命丈量的航空发动机航程

一声又一声

聆听老人始终在蓝天跳动回响的“中国心”

你指向天空的手

早已成为坐标

引领后来者逆势攀登亮剑图强

太行秦岭昆仑泰山

一架架轰鸣着“中国心”的中国战鹰

飞越长江黄河

飞越泰山昆仑

飞越忠诚信仰

篇4:中国航空发动机之父——吴大观

1916年吴大观出生在江苏镇江,大学时代是在日本飞机的轰炸中度过的。在西南联大就读时,他想尽办法从机械系转到航空系。从当时国内唯一的航空发动机厂贵州大定的“乌鸦洞”,远涉重洋赴美求学,吴大观深感“中国太落后了,太受人欺负了。要靠发展航空来挽救自己的国家”。

1947年3月,吴大观拒绝了美国有关单位的高薪聘请,在海上漂泊了56天,终于回到了祖国。然而,国民党统治和当时航空界的腐败让他看不到希望,在朋友的鼓励下,吴大观毅然奔赴解放区。“这是我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60多年过去了,他仍然为自己当初的抉择激动不已。

1949年11月,吴大观出任新中国重工业部航空筹备组组长,参与了新中国航空工业的筹建。面对国家资金短缺、国外技术封锁、技术力量薄弱等困难,一切从零起步——“摸着石头过河”。带领年轻的发动机设计队伍奋斗的往事,多年以后在吴大观看来仍是一段“美好的回忆”。

“投身航空工业后,我一天都没有改变过自己的努力方向。”吴大观说。即使在最艰难的日子里,他的航空梦也从来不曾破灭过。

航空发动机研制为什么这么难?因为它是所有动力装置中技术含量最高、制造难度最大的。要让流动的空气经过几米长、直径不到两米的金属“圆筒产生几千公斤甚至上万公斤的推力,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航空发动机综合了多学科和多种专业的技术成果,但设计中有些地方常人难以想象。比如发动机减重,设计的时候几乎达到毫克必争的地步,因为通常发动机增加1公斤重量,飞机就要增重5公斤。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吴大观和同事们不眠不休日夜拼搏,就是为了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寻找出解决方法。

1956年9月,吴大观到沈阳黎明发动机制造厂任新中国第一个发动机设计室主任。5年后,又在沈阳主持创建了我国第一个发动机设计研究所——国防部第六研究院航空发动机研究所。他始终坚持一个观念:即使能从苏联引进发动机,但关键技术是学不到的,最终还是要靠自己。受他影响,厂(所)里的科研人员刻苦钻研技术资料,努力学习数学和英语。每天晚饭后,办公楼里总是灯火通明,学习蔚然成风。

为了提高国家航空发动机技术水平,解决飞机的“心脏”问题,上世纪70年代中期,我国政府决定引进英国罗罗公司60年代初设计的“斯贝”军用发动机。1978年3月,吴大观调入西航担任副厂长兼任厂设计所所长,主管技术工作。吴大观到西航的时候已经62岁,“我62岁要当26岁来用,看不到我国自行研制的发动机,我死不瞑目”,这是他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那时的吴大观就像一台发动机,长期处于高负荷、高效率的运行状态。西航集团公司副总工程师周芹生记得,“斯贝”发动机在英国进行高空试验的时候,所有派出工作的人员全部是两班倒,可唯独吴大观跟了这个班又跟下一班。

从沈阳黎明发动机制造厂到沈阳发动机设计研究所,从喷发1A、涡喷7甲到滑扇6,航空动力的先行者们以“敢叫日月换新天”的豪迈气概为祖国的航空发动机事业走出了一条从测绘仿制、改进改型向自行研制转变的道路。

篇5:吴大观学习心得

吴大观,我国“航空发动机之父”,有60年党龄的优秀共产党员。1916年11月13日生于江苏镇江,194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3年起连续46年每月“多交党费”累计21万元左右,给希望工程等各项捐款9万元,临终前除了给老伴留下一些生活费外,剩余10万元积蓄全部上交作为最后一次党费。2009年3月18日因病去世,享年93岁。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第六、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他一生爱党爱国、无私奉献、艰苦朴素、助人为乐、爱岗敬业、淡薄名利,有着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崇高的思想境界,为我国航空发动机的振兴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这就是吴大观同志光荣的一生,为我们年轻一代树立了精神榜样,更加坚定了为祖国建设,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信仰。

93年人生经历,60年党龄,68年航空情,这是“中国航空发动机之父”吴大观平凡又伟大的一生。他的一生,谱写的是一位共产党人坚定理想信念,坚持科学发展,推动中国航空工业不断发展的壮丽篇章。吴大观是中国航空人的优秀代表。学习吴大观精神,就是要学习他对理想信念的追求,学习他矢志不渝,为共产主义理想奋斗终生的崇高品质。学习吴大观,要坚定理想信念,加深对科学发展观理论的认识。吴大观正是凭借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对中国共产党执着追求,深刻认识到只有中国共产党能救中国,坚信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够把中国带向繁荣富强和美好的未来。因此他在加入中国共产党

那一刻,就决定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党、奉献给祖国、奉献给人民。

作为一名大学生村官,我们要把科学发展观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放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中去学习,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观的要义、核心、根本要求和根本方法深钻细研,准确掌握科学发展观蕴含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同时,要把自己的理想、信念与时代要求紧密联结起来,充分认识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用共产主义的思想规范自己的思想行为,始终同党中央在政治上保持高度一致,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践行“带领群众致富”的理念,以“扎根农村,致富农民”为主题,紧紧围绕农村工作,努力实践科学发展观,实现农村建设又好又快发展。学习吴大观,一定要贴近实际、注重实效,在工作中见行动。学习吴大观,更重要的是拓展吴大观精神的内涵与外延,尤其应当与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结合,与本职工作、自身岗位结合,在工作中见行动。

党和国家对大学生村官的的发展予以高度关注。在政府领导、村干部的团结带领和历年大学生村官的拼搏努力下,农村工作发展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绩,但同时我们也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挑战。为此,我们必须激情拼搏,全面确保各项工作任务的优质完成。一是集全员之智,倾全村之力,迎难而上,不辱使命,坚决带领农民增产增收!二是扎实推进自主创业,实现大学生村官不断开拓创新,拓展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为农村建设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这是贯彻新农村建设思想的必然要求,也是加速推进农村发展的迫切需要。

篇6:学习吴大观心得

“人生的道路是舍与而不是索求。”——被誉为“中国航空发动机之父”的优秀共产党员吴大观同志如是说,亦如是做。

纵观吴大观同志的一生,我们才能理解“舍与”这两个字的真正意义。

大学期间,吴大观学习刻苦,勤奋俭朴;毕业到美国深造,他抓紧时间研究实验,掌握技能,拒绝有关单位高薪聘任,毅然回国,仅带回两个装满书籍和技术资料的箱子;在沈阳410厂,他敢于拼搏创新,日夜奋战210天,终于研制出我国第一台喷发—1A型发动机;文革期间,他常常一天工作12个小时,没有节假日,以所为家,因长年的劳累左眼失明;1963年起他每月多交党费100元直到逝世;他经常深入基层了解困难工人,关心帮助救济他们,自己却省吃俭用;1971年,他补发了6000多元“文革”期间的工资,随即把4000多元交给了党组织;母亲病逝,他因工未能尽孝;任六0六所革委会主任,每天厂所两边跑,工作过度劳累,心脏病复发仍不停止工作;负责430厂英国斯贝发动机专利仿制工作,他亲自检查质量,严格把关,发烧39℃仍坚持工作,以致晕倒在试车台上;他向“希望工程”捐款6000元,当“希望工程”工作人员给他摄像时,他仍然穿着平日那件穿了20多年的旧衣裳……

求学期间,他目睹日本飞机狂轰滥炸的侵略行径,下决心走“航空救国”之路;在美期间,他广交朋友,宣传中国,美国人看不起中国人,极大地刺痛了他的民族自尊心,毅然回国;回国后看到当时南京国民政府腐败,不得已愤然离职;在北京大学教书的同时,还参加了学生的反饥饿、反迫害、罢课罢教运动,参加演活报剧,做反蒋反内战的宣传;被地下党安排送到解放区,他心情万分激动,对家人说:“我们现在到了我向往的世界,祖国的航空事业,祖国的繁荣昌盛全靠共产党的领导,我要为它而献身。”多交党费,他说:“我们国家穷,困难多,我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多缴党费,我心里就踏实些,党给我的太多,我给党的太少,实在惭愧啊!”在负责430厂英国斯贝发动机专利仿制工作期间,他经常对工作人员说:“用人民的钱买来的资料,每个技术人员都有责任钻研学习,整理好留给后人阅读。任何丢失资料、不认真学习的行为,都是对人民的犯罪。”晚年他坚持锻炼,坚持学习:“坚持每天运动,不仅是锻炼身体,而且锻炼一个人的意志和毅力,培养克服困难的勇气。有好的身体才能完成工作任务,才能坚持自我学习,不断增长和更新技术知识。”面对各种荣誉,他谦虚地说:“我欠党的太多,做一个真正的共产党员我还要再学习。” 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我会牢牢把握这四点心得体会,努力进取。坚持学习,提高业务水平;扎实工作,提高工作能力;突破创新,提升工作业绩。注重提升个人责任感、培养良好修养,保持优良状态,发挥优点,克服缺点,自觉以吴大观同志为榜样,以实际行动争创一流业绩。

篇7:吴大观心得体会

“什么时候拿出你们的产品来献给党?”日记里的这句话是吴大观对党炽热胸怀的袒露。他经历过新旧两个社会,义无反顾地选择了中国共产党,完成了从一名国民党上尉军官到一位共产主义坚定信仰者和坚强战士的彻底转身。从追随党到忠于党,他对党的深情与时俱进、与日俱增。他追求崇高理想坚贞不渝,对党的理论坚信不疑,履行宗旨坚定不移,改造主观世界坚持不懈。尽管屡经艰难坎坷,“虽九死其犹未悔”,对党笃诚不变。

“在那被洋人欺辱的日子,我是亲身经历过的,那是多么难受。一个民族落后了就要受人侮辱”。航空救国、航空报国、航空强国,是贯穿吴大观一生的三部曲。亲历了日本飞机的狂轰滥炸、洋人的羞辱歧视的吴大观,卧薪尝胆、忍辱负重,把切肤之痛化作救国志、报国情、强国梦。他把自己的人生与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为祖国的航空工业披肝沥胆、殚精竭虑。那一本本日记字字千钧、力透纸背,让我们感悟到什么叫血荐轩辕、肝脑涂地,什么叫鞠躬尽瘁、尽忠报国!让我们仿佛看到屈原、文天祥、魏源、林则徐、詹天佑、王进喜正列阵走来。

篇8:吴大观心得

让我们追寻他的奋斗足迹, 去感受中国航空动力事业发展的艰辛而光荣的历程。

一定要想办法搞出自己的发动机来

吴大观1916年出生于江苏镇江。年轻时, 他目睹了日本侵略者的飞机轰炸, 毅然从西南联大机械系转到航空系, 立志航空救国。毕业后, 他先是到贵州大定航空发动机厂任技术员, 后远赴美国的航空发动机厂学习。1947年, 他拒绝了国外的高薪聘任, 仅带着两个装满书籍和技术资料的箱子回到祖国。1948年, 在地下党的帮助下, 吴大观和家人来到解放区, 受到了聂荣臻同志的亲切接见。1949年, 吴大观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新中国成立后, 他出任重工业部航空筹备组组长。

新中国的航空工业是从修理飞机和制造零部件开始艰难起步的。航空发动机是飞机最重要的关键部件, 被称为飞机的“心脏”, 是工业王冠上的明珠, 技术难度大, 研制风险多, 资金投入高, 可靠性要求高, 研发周期长, 很多发达国家都望而却步。但吴大观深知自主设计制造发动机对国家的航空工业意味着什么, 当他接到研制航空发动机的任务后, 想得最多的是, 一定要想办法搞出自己的发动机来!为我们的飞机装上“中国心”, 从此成为他一生魂牵梦萦的追求。

1956年, 吴大观赴沈阳黎明航空发动机制造厂 (410厂) , 组建我国第一个航空发动机设计室;在此期间, 他领导研制了我国第一个喷气发动机型号—————喷发1A发动机。1961年, 吴大观在沈阳主持创建了我国第一个发动机设计研究所———————国防部第六研究院航空发动机研究所 (606所) 。

他主持了我国第一个航空发动机试验基地的建设;主持完成了我国第一部航空发动机标准规范的编制……作为新中国航空发动机事业的奠基人之一, 他的工作与新中国航空发动机事业的许多个“第一”紧密相连。他先后主持研制喷发1A、涡喷5、红旗2号发动机, 参与领导研制涡喷7甲、涡扇5和涡扇6发动机。虽然因为种种原因, 他主持参与设计的发动机没有实现定型, 但这些实践积累了经验和人才, 使我国在航空发动机自主研发之路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他自己就像一台“发动机”

一张书桌, 一把椅子, 两个放满了书籍的书架, 墙上挂着一张发动机设计图, 这就是吴大观在606所的办公室。记者看到, 桌子上除了一瓶鸵鸟牌墨水, 一把计算尺, 一摞摆放整齐的笔记本, 还有一个放大镜。在沈阳工作期间, 常年的劳累使他患上了严重的眼疾, 由于得不到很好的休息, 他的左眼失去了光明。翻开1962年至1963年的一个红色笔记本, 扉页上一行书写工整的小字:“什么时候拿出你们的产品来献给党!”

那是一个火热的拓荒年代。606研究所的院子里还是土路, 杂草丛生。冬天, 410厂厂房里滴水成冰。研究所刚组建时, 很多人连航空发动机都没见过, 但大家充满了干劲儿, 要在一张白纸上画出最新最美的画图。吴大观常说, “不搞出自己的发动机, 我死不瞑目!”一台发动机有几万个零件, 没有计算机等辅助工具, 工作量之大、设计难度之高可见一斑。吴大观和他的同事们在简陋的办公室铺开设计的图纸, 在寒冷昏暗的厂房里加工机器设备, 在震耳欲聋的露天试车台上开始了实验……

当年与他一起工作过的原606所副所长严成忠回忆说, 当时条件很差, 伏案工作能听得到远处轰隆隆的机器运转声。但就是在那样的条件下, 吴大观对科研工作的要求丝毫不曾放松。

所有与吴大观共事过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 就是他的敬业精神。同事们说, 他自己就像一台“发动机”。他来得最早, 走得最晚, 经常一天工作12小时以上。每天早上5点半起床, 比别人提前一个多小时到办公室;晚饭后他又到办公室工作, 与星斗为伴。

20世纪70年代, 为了提高我国航空发动机的技术水平, 我国从英国罗·罗公司引进了斯贝发动机生产专利。吴大观接受组织安排, 于1978年初调入中航工业西航公司 (430厂) 担任副厂长兼任厂设计所所长, 主抓该发动机的总装、试车、赴英考核等设计技术工作, 并负责该机资料整理和设计所的工作。西航公司原47车间工艺员桂挹清告诉记者, 在西安工作期间, 吴大观仍然坚持每天工作12个小时以上, 早上提前一个小时到办公室, 晚上到办公室工作2至3个小时。当时他的左眼已经失明, 老伴担心天黑他磕着碰着, 就每天用手电筒为他上下班引路。

在英国专家组成联合试车工作组进行150小时定型持久试车时, 英方专家组织两班倒, 而年逾六旬的吴大观一个人顶两班, 发烧39摄氏度仍坚持工作, 以致晕倒在试车台上。领导命令他回家休息, 两小时后, 他却又出现在试车台上。

做大量不起眼的“播种”工作

吴大观深知自主创新之难, 深知仅有激情是不够的, 还要有科学的工作方法, 要严格遵循科研规律。拓荒, 不仅意味着建研究所、试验基地, 开展航空发动机的设计研制, 还包括大量耗费心血的基础性工作, 包括工作规范的制订、人才的培养, 这些工作不会有耀眼光环, 也不会有谁来为之传扬褒奖。可吴大观花费大量精力去做的, 正是这些不起眼的拓荒工作。

606所建所之初, 在虞光裕等人的配合下, 吴大观主持制订了比较完整的发动机设计、试验技术标准, 包括《设计员手册》、《图样管理制度》、《试验程序》等共8册, 俗称“八大本”。这也是我国航空发动机研制领域第一套有效的规章制度。

“科技档案、科技信息和科技图书资料是科技人员的粮食。”这是吴大观经常强调的一句话。他在抓科研的同时, 高度重视知识积累, 坚持把科技信息和科技档案管理列入自己的工作日程。西航公司设计所设计员周芹生告诉记者, 吴大观提出, “研究工作搞一段时间就要进行总结, 把经验教训写出来, 别人也可以用, 不要只装在自己脑子里。”他要求出国学习的技术人员, 回来后必须将资料交给所里作为档案保存。上世纪80年代初, 吴大观带队在英国罗·罗公司进行工作期间, 更要求技术人员每天整理技术问题。他还带领科研人员把原来无人管理、散失在外的技术资料归纳整理, 并分专题组织讲授。他说, “用人民的钱买来的资料, 每个技术人员都有责任钻研学习, 整理好留给后人阅读。任何丢失资料、不认真学习的行为, 都是对人民的犯罪。”在他的主持下整理、编写的有关技术资料, 出版了11册相当有价值的汇编, 为中国航空发动机的自主研制工作做了丰富的积累。

航空发动机专业人才稀缺, 吴大观与所在单位的党政领导千方百计招揽人才。一批来自全国重点院校的朝气蓬勃的毕业生和大型企业的技术人员聚集在一起, 吴大观把他们当宝贝一样看待。

“先学正楷, 再学草书。”吴大观亲自为科技人员制订详细的科研工作计划和技术学习计划。针对科研队伍年轻、经验不足的情况, 组织“技术练兵”, 一方面把他们放到科研第一线锤炼, 一方面督促他们学习跟踪世界航空发动机先进技术。中航工业动力所总设计师李志广告诉记者, 针对当时大家普遍不懂英语、难以进行技术交流的情况, 吴大观亲自组织培训班, 请英文好的同志来讲课, 并号召大家每天提前10分钟上班学英语, 晚饭后1小时学技术。对于技术骨干, 吴大观还在家里亲自授课讲英语。如今已满头银发的李志广, 还记得当年上课时边喝茶边听讲的温暖情景。吴大观要求大家, 学英语一定要读出来。科研所里形成了浓厚的学习氛围, 每天晚上, 楼里灯火辉煌、书声琅琅, 很多人都是晚上10点以后才回去休息。很多老同志回忆起来, 至今还津津乐道。

西航公司设计所压气机室主任韦龙庚告诉记者, 吴大观要求年轻人对工作一定要认真、认真、再认真。他对设计报告、图纸等资料, 哪怕不吃饭、不睡觉也要亲自一件一件过目, 不符合要求的退回返工。他对涉及专利引进资料的技术文件, 更是一字一句地进行中英文对校, 一遍遍验算。在他身边工作的年轻人, 都养成了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

吴大观对年轻人不仅在政治上关心、业务上培养, 而且生活上也尽力照顾。他自己从不提任何生活上的要求, 却为科技人员在住房等待遇问题上奔走呼吁。在沈阳工作期间, 国家经济困难, 粮食和副食供应不足, 有些科技人员因营养不良患了浮肿。吴大观很着急, 向主管后勤的领导建议采取措施, 后来从黑龙江某部队农场调来一批黄豆发给大家, 才缓解了供应问题。还有一个故事被传为美谈:1962年春节, 研究所党委决定请技术骨干聚餐, 吴大观和其他领导点了32名同志参加, 后来被称为“尖子宴会”。今天看来, 一顿饭并不算什么, 但在当时, 此举却反映出吴大观等所领导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一片情怀。

“他的眼光从不放在个人名利或单位利益上, 而总是从整个行业的发展角度去看问题。”西航公司设计所二科科长王振华说。吴大观在西安工作期间, 他所在的430厂需要派人到英国进行发动机高空台试验。确定出国名单时, 吴大观力排众议, 一半名额都给了外单位相关专业的技术人员, 这中间就有后来成为院士的刘大响。

60余年来, 吴大观一直在不断探索自主研发之路。他根据自己从事航空发动机型号研制的切身经验与教训, 提出预先研究的重要性。他把航空发动机的预研与发展创新比作树根与枝叶的关系, 没有根深就没有叶茂。他常说, 航空发动机研制是“嘴里吃一个, 手里拿一个, 眼里看一个”, 不能老是亦步亦趋地跟在别人后面。这个主张后来形成“生产一代、研制一代、预研一代、探索一代”的良性发展基础。这些思想, 也给航空发动机研制工作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深深影响了后来者。

1982年, 吴大观调到航空工业部科技委工作。离开一线后, 他仍然保持着勤奋的工作状态, 跟踪航空发动机的新技术, 为一线技术人员做些添砖加瓦的工作。他坚持自学现代发动机新技术, 写了上百万字的笔记和心得体会。他从我国国情出发, 借鉴国外技术规范, 组织编制了我国第一部航空发动机研制国标《涡喷、涡扇发动机通用规范》和《涡桨、涡轴发动机通用规范》, 以及《发动机结构完整性大纲》等研制航空发动机的必备文件, 为航空发动机研制可靠性提供了技术基础。当时一些人不理解, 说, “我们现在还过不了关, 你老吴搞什么名堂?有了工作标准, 要求更高了, 这不是自己给自己找麻烦吗?”吴大观就耐心地去解释编制规范的重要性。

中航工业原发动机局总师周晓青告诉记者, 1985年底, 在决定“太行”发动机前途的关键时刻, 吴大观和宁幌、周晓青等9位专家坚决支持自主研制, 从动力基础关系到中国航空工业发展前途的战略高度出发, 联名给党中央写信, 提出了“加速航空发动机发展的建议”, 吁请国家批准“太行”发动机立项研制, 信件得到了邓小平同志的批示。随后, “太行”发动机验证机的设计研制正式开始。今天, “太行”发动机已经实现了定型。

1993年, 吴大观了解到“太行”发动机的一项加速系统实验速度提高到6秒, 他对前来看望他的606所原副总师刘国玉说, “这是我听到的最好听、最好听的消息, 我兴奋得一夜睡不着觉。”

1998年, 82岁的吴大观总结归纳了11条《我国航空工业需要统一的认识》, 对中国航空发动机的研制提出了宝贵的意见。他写道, “航空工业是高技术产业, 有知识密集、技术密集、资金密集的特点, 需要列入国家计划, 需要综合国力大力支持。”“技术引进, 必须经过消化、吸收、再创新, 不能满足于照抄照搬。”

2002年9月, 斯贝发动机全面国产化进入关键时期, 突然发生故障, 年已87岁的吴老不辞辛苦赶到西航, 帮助判明原因。

2005年5月, 西航公司的领导意外地收到吴大观的一封来信, 在信中, 年届90的吴老再次总结他的航空科研心得, 并提供了他收集到的宝贵技术资料。

活到老学到老

2004年, 吴大观办了离休手续, 这一年, 他88岁。但他仍每天坚持到中航工业科技委给他保留的办公室去看资料、记笔记。女儿吴晓云回忆说, “他上班与不上班是一个样。”

从2004年到生命的最后一年, 他记了22本笔记。随手翻开2007年7月4日的笔记, 他在笔记上方写下“百学不厌”4个字。在这一年8月31日的笔记上写着:“夜2:40牙痛, 今日国家自主创新捷报频传, 欣喜不已而忘记牙痛。”这一天他学习的内容是《人民日报》“倡导自主创新, 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四谈认清形势振奋精神”一文。

在吴大观的《90述怀》中, 他这样写道:“学习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使人心平气静的过程, 专心致志学习, 还是一个很好的健身活动。”

他常说, “生活上我没有什么特殊的要求。对我来说, 紧张工作是我最大的幸福, 攻关胜利是我最大的快乐, 艰苦朴素是我的生活准则。为中国的大飞机装上自己研制的先进发动机是我最大的心愿!”

记者来到吴大观的办公室, 里面摆设着简朴的办公家具, 除了书和资料还是书和资料。窗前的大柳树撑出一片浓荫。大柳树, 你一定还记得曾在这里工作过的那个老人, 他的头发虽然白了, 但他的心还是那样的火热, 那样的单纯!

吴大观的办公桌总是收拾得井井有条, 桌上没有烟灰缸。这里还有一个故事:吴大观原来吸烟, 有一次, 一个同事出于对他身体的关心, 建议他戒烟, 吴大观当即表示, “我一定戒。”另一个同事开玩笑说, “如果你说到做到, 我每年送你一只烤鸭作为奖励;但你要是做不到, 那就要送我一台电视机。”吴大观马上同意这个建议, 从那以后他真的戒了烟。吴大观在自己的回忆文章中写道:“我的脑力、智力并不是很高, 但我认准了‘笨鸟先飞’和‘勤能补拙’的道理。回想自己的一生, 如果说做了一些对国家、对人民有用的工作, 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有毅力。”

忠厚为人淡泊处世

吴大观在黎明公司的党小组长倪伟回忆说, “我们平时接触不多, 只知道他是一个从国外回来的老专家。他从不搞特殊, 到工厂来总是穿着中山装、解放鞋, 在食堂和大家一起排队打饭, 对同志非常和气、热情。印象最深的是他手里总是拿着技术书籍。”

中航工业发动机公司总经理马福安说, 他从不对下属讲大道理, 而是用自己的工作方式、工作作风影响人、引导人。

在他身边工作多年的刘大响院士回忆说, 吴老言语不多, 说话很慎重, 不爱计较, 更不爱发牢骚。他一身正气, 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先做。每次听到发动机研制的新进展他都会像孩子一样高兴, 连说:“好!好!”每当听到研制出现问题, 他就会难过地自责:“我是有责任的。”

在家人眼里, 吴大观就是一个每次出差会给家人带小礼物的慈爱的亲人。老伴华国不止一次对邻居陈一林讲, “吴大观表现真好!”每天, 擦脸的热毛巾他总是先递给老伴。老伴华国冬天有咳嗽的毛病, 吴大观就把梨一片片仔细削下来给老伴吃, 自己吃梨核。华国住院打点滴, 他一定要守在旁边看着点滴, 特别认真。他从不把自己的东西强加于人, 对后辈的要求很简单, 就是“要做个好人!好好学习, 讲真话!”

一次, 家里电话坏了, 女儿临时从科技委借了一个电话急用, 没过两天, 吴大观就打电话来催, 说借人的东西要记得赶快还。

他从不收礼, 但每年过春节, 他都要女儿代他去“送礼”。吴晓云每次过年都要遵照父亲的嘱咐买4大盒点心, 一盒家人吃, 一盒送亲戚, 一盒送科技委看门的师傅, 还有一盒送办公室里经常帮他拿资料的同志。

吴大观的家里没有什么像样的家具, 一些桌椅还是他从西安来北京时运家具的木头箱子打的。他平时衣着非常朴素, 最“显赫”的就是一件灰蓝色的旧中山装。

但他很平和、很知足。他平生最喜欢的两句话, 常常写在自己的笔记本上。一是小时候在舅舅家里看到的对联:“传家有道唯忠厚, 处事无奇但率真。”一是《悲惨世界》里的句子:“人生是施予不是索取。”

“人生是施予不是索取”

上世纪60年代初, 吴大观作为二级专家每月200多元工资, 他在主动申请降低工资未获批准的情况下, 决心拿出一部分工资作为党费上缴。从1963年起, 吴大观每月都多缴100元党费。1971年, 他补发了“文革”期间欠发的6000元工资, 随即便把4000元作为党费交给党组织。中航工业科技委原副秘书长彭友梅告诉记者, 46年来, 除了每年正常缴纳党费外, 吴大观在自己工资收入和离休金都不高的情况下, 多次上缴“特殊党费”累计11万多元。此外, 吴大观还为希望工程和灾区累计捐款9万多元。

别人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做。他说, “我自己贡献不大, 但党和国家给我的待遇很高、荣誉很多, 我心里不安, 总想要为党做点事、出点力。我的钱不多, 办不成多大的事, 但我要尽自己的一点心意。我们国家人多底子薄, 作为一名党员、一个公民, 应尽一点社会责任。‘人生是施予不是索取’, 这句话我记了一辈子。我觉得这句话非常重要, 一个人来到社会上, 不是要这个要那个, 而是要有所贡献。”

吴大观的邻居和党支部书记陈一林满怀深情地追忆说, “吴大观真是一名党员专家, 90多岁仍然坚持参加党支部会, 说跟党员在一起心里踏实。他年年写长达10多页、10000多字的思想汇报, 非常认真。他因生病而不想吃饭, 老伴华国找到我说, 你代表党组织去劝劝他, 他听支部的话。我去了, 他果然听话就吃了几天饭, 后来实在吃不下了, 才去住院……”

“相信总有那么一天……”

进入21世纪, 航空工业发展的黄金时代已经到来。大型飞机作为重大专项列入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 总装备部和国防科工委联合制定了《2020前年航空发动机发展纲要》。发动机预研取得进展, “昆仑”和“太行”发动机相继设计定型, 可就在这时吴大观的生命也已经走到了尽头。

2009年2月28日, 吴大观因病住进了中航工业中心医院。

“他不像一个生命快到尽头的人, 看上去安详、平和、有尊严。”在吴大观去世前10来天去看望过他的中航工业发动机公司党群部副部长方苹说。

护士长黄丽忠为我们描述了吴大观生命中的最后一段时光:“他从不看电视, 只是静静地看书, 做笔记。每天坚持从上午8点学到10点。那种坚强的毅力给我很大的震撼。我说别看了, 他说, 孩子, 学无止境啊!”

主治医师李炜和孔霞眼含热泪地告诉记者, “吴老在护理上不提任何要求, 不会给你任何压力。他不愿意让专家会诊, 也不愿用进口药。他不吃医院的营养餐, 让家人送饭, 却给他的护工订医院餐厅里最好的饭。他在昏迷中醒来, 曾几次拔掉输液的管子, 真诚地对医护人员说, ‘不要在我身上浪费钱, 把这些药用到该用的人身上吧。’”在场的人无不动容。

住院期间, 同事们每次去看吴大观, 他都不谈自己的病痛, 讲的都是对航空发动机科研的思考。

他一再叮嘱家人:

“不要再为我浪费国家的医药费了。不打针、不输液、不转院、不做手术。”

“后事一切从简, 一定不能向组织提任何要求。”

“一定要代我交最后一次党费10万元。”

弥留之际, 吴大观深情地说, “看着窗外的蓝天白云, 我就想, 天空是多么美、多迷人啊!我是看不到我们自己的大飞机装着我们自己的发动机飞上祖国的天空了。但我相信, 总有那么一天的!”

2009年3月18日, 吴大观合上了双眼。

上一篇:虎头山游记作文下一篇:高一新生如何学好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