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观园

2024-05-06

大观园(精选十篇)

大观园 篇1

把自然科学中的树木, 把古代园林建筑、树木主要用作配景;第1次突出树木作为园林建筑和陆地生态系统中的主体。很好地与古典小说这个社会科学相结合, 因之尽管“大观园”是个艺术典型, 是个空中楼阁, 纸上园林;却给读者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成为园林建设的楷模。

1“大观园”里植物名录

(1) 松科:油松; (2) 柏科:园柏 (桧) ; (3) 蔷薇科:蔷薇、玫瑰花、月季花、木香花、荼蘼花、桃花、杏树、梨树、西府海棠 (4) 忍冬科:忍冬 (鸳鸯藤) ; (5) 杨柳科:垂柳、白柳、旱柳、柳树; (6) 榆科:榆树、白榆; (7) 毛茛科:牡丹、芍药; (8) 桑科:桑、薜荔、柘树; (9) 蓼科:朱蓼; (10) 睡莲科:荷花; (11) 豆科:合欢花、葛; (12) 禾本科:斑竹 (湘妃竹) 、凤尾竹、芦苇; (13) 锦葵科:木槿; (14) 梧桐科:梧桐; (15) 石榴科:石榴; (16) 凤仙花科:凤仙花; (17) 芭蕉科:芭蕉; (18) 蘘荷科:姜、豆蔻; (19) 鸭趾草科、杜若; (20) 木犀科:茉莉花、桂花; (21) 唇形科:藿香; (22) 水松科:水松; (23) 五加科:通草; (24) 金缕梅科:枫 (枫树) ; (25) 松萝科:萝藤; (26) 菱科:菱; (27) 伞形科:蘼芜; (28) 木兰科:玉兰; (29) 银杏科:银杏 (白果树、公孙树) ; (30) 芸香科:花椒; (31) 茄科:枸杞。

“大观园”里植物名录 (以下简称名录) , 所列出的植物, 基本上是生长在“大观园”这个艺术典型里的。诗、词、曲、赋、灯谜、酒令、对联、药方乃至蔬菜等等, 所涉及的植物, 实在是艺术中的艺术, 未包括在名录里。

第17回:“这些之中也有藤萝薜荔。那香的是杜若蘅芜, 那一种大约是茝兰, 这一种大约是清葛, 那一种是金燈草, 这一种是玉簬藤, 红的自然是紫芸, 绿的定是靑芷。想来《离骚》, 《文选》等书上所有的那些异草, 也有叫作什么藿蒳姜菓的, 也有叫作什么纶组紫绛, 还有石帆, 水松, 扶留等样, 又有叫什么绿荑的, 还有什么丹椒, 蘼芜, 风连。”选其中几种列入名录。还如第11回里:“黄花满地, 白柳横坡”。白柳是肯定的, 然而开黄花的草, 灌木那就太多了, 也无法考究什么种类了。再如第62回, 香菱与芳官、蕊官、藕官、荳官草堆中斗草的一段:这一个说:“我有观音柳。”那一个说:“我有罗汉松。”那一个又说:“我有君子竹。”这一个又说:“我有美人蕉。”这个又说:“我有星星翠。”那个又说:“我有月月红。”这个又说:“我有《牡丹亭》上的牡丹花。”那个又说:“我有《琵琶记》里的枇杷果。”荳官便说:“我有姐妹花。”众人没了, 香菱便说:“我有夫妻蕙。”荳官说:“从未听见有个夫妻蕙。”香菱道:“一箭一花为兰, 一箭数花为蕙。凡蕙有两枝, 上下结花者为兄弟蕙, 有并头结花者为夫妻蕙。我这枝并头的, 怎么不是。”显然香菱手中难有夫妻蕙这种草花, 然而大部分是口述, 如果把这些‘知情的草木’也都列入名录 (有的名录中已有) , 未免是真实的植物种, 反而空泛了, 事与预违。

名录中有的只列出了一个植物种, 如银杏, 但作为庭院观赏的主要是3个品种:即垂枝银杏, 裂叶银杏, 黄叶银杏。也有在未指明的情况下如竹子, 列出了斑竹和凤尾竹2个种, 这是根据《红楼梦》里典型环境需要的结果。

毫无疑问, 南方因气候条件更适宜植物生长, 所以南方的植物种较北方要丰富的多, 复杂的多。然而由南方向北方移植某种植物, 一般要比北方向南方移植困难些。从地理纬度看, 由南向北是3°, 由北向南是3~5°之间。所以《红楼梦》反映在植物南北综合艺术上, 也是南方的植物要多一些。就以《离骚》、《文选》中提到的水松而论, 不论是指乔木落叶的水松, 还是指绿藻植物的水松, 都生长在热带和亚热带, 尤其乔木的水松, 更属于南方的树种, 为我国特产, 适生于气候温暖湿润地区之泽畔、河豪一带, 耐湿而不耐低温。再如药用价值很高的藿香, 就更是我国南方的、多年生的, 芳香草本或半灌木植物了。因此说这个名录是一个粗略的统计名录, 实际远远不止这些。

2 大观园”里的靑松、竹子和红梅

2.1“正殿”前的靑松

《红楼梦》第17回:“说着, 大家出来。行不多远, 则见崇阁巍峨, 层楼高起, 面面琳宫合抱, 迢迢复道萦纡, 青松拂檐, ......”青松, 北方通称油松, 北京栽植历史悠久, 风景林、公园、庭院内高地到处可见, 尤其故宫的油松老树, 比比皆是。因其树姿雄伟, 枝叶繁茂, 适应性强, 环境性能好, 郁郁苍苍, 多姿多彩, 斑然可爱;尤其临风长鸣, 诚有虎啸龙吟, 万马奔腾之概, 为松的特殊美, 是园林建设不可缺少的树木。

在人民生活习惯中, 常常笼统的把常绿针叶树都叫松, 然而这里都有一个共同的不言而论的常情, 即都是指当地的乡土树种。就松而论, 在北方就是指油松。《红楼梦》“正殿”前, 即“大观园”前的靑松, 是已经指出了松的树种。可是在第23回:“园子东北角上, 娘娘说了, 还叫多多的种松柏树, 楼底下还叫种些花草。”估且不说, 这是一种打算, 然而这里提到的松, 在北方当然是指油松, 而在南方就是指“马尾松”这个乡土树种了。油松在南京城内是极为少见的, 诚然在海拔1000m以上的高山上也有分布;但是, 马尾松在北方却没有自然分布。近年来, 在公园内才引种栽植, 于是“大观园”从青松来看, 倒象在北京。

2.2“潇湘馆”里的竹子

《红楼梦》第23回:“我心里想着潇湘馆好, 爱那几竿竹子隐着一道曲栏, 比别处更觉幽静”。“大观园”里写竹子的地方不少, 从第17回:“……盘旋竹下出……”;“……千百竿翠竹遮映……”;第35回:“只见满地下竹影参差……”;“窗外竹影映入纱窗……”;第40回:“到了潇湘馆一进门, 只见两边, 翠竹夹路……”, “这竹子已是绿的……”;到第108回:“一丛修竹, 倒还茂盛。”, “几竿翠竹箐葱。”而潇湘馆则从“凤尾森森, 龙吟细细”到“落叶萧萧, 寒烟漠漠”由盛到衰, 似乎只有翠竹倒还茂盛和箐葱。

曹雪芹也正是为了塑造林黛玉这个人物形象, 而“栽植”了竹子。那么在我国竹种繁多 (30个属, 300多个种) 的情况下, 应当是那种竹子更适合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性格呢?从“凤尾森森, 龙吟细细”翠竹茜纱的潇湘馆看, 应该是凤尾竹 (四川称观音竹。至于是花凤尾竹, 还是斑叶和斑纹凤尾竹呢?不必考究) 。这种竹子, 竹竿丛生, 高约2~7m, 每节密生小枝, 细小纤柔, 弯曲下垂, 枝叶娑娑秀丽, 是生在南方暖地上的竹种。此外, 还应当有斑竹 (即湘妃竹) 潇湘妃子虽然与娥皇、女英辈不同, 然而眼泪却是从春流到夏, 从秋流到冬, 这与斑竹的典故默契。斑竹子属于观赏竹种, 行色都甚为美丽, 且分布在江苏, 浙江等地。斑竹抗寒性较强, 能耐-18℃的低温, 在浙江一般都栽植于宅后。

“潇湘馆”里, 至少要有这两种竹子。从它们地理分布上看, 生长在南京的“大观园”里合适。但也正因为这样, 北京没有自然分布, 恰好把它栽植在北京的“大观园”里, 尤其斑竹耐低温, 从北京地区的历史资料上看, 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 远比现在的气候条件好得多, 现在北京各公园、庭院、风景林, 特别是真实的“大观园”里, 竹子的长势良好。因此, 在《红楼梦》成书的年代里, 栽植的竹子也应当是箐葱繁茂的。何况更重要的是曹雪芹在写《红楼梦》的时候, 完全可以不考虑这些植物种地里分布问题。为创造典型环境, 塑造人物形象, 匠心独运地去推进艺术的综合。

3“栊翠庵”中的红梅

《红楼梦》第49回:“……已闻得一股寒香拂鼻。回头一看, 恰是妙玉门前栊翠庵中有十数株红梅为胭脂一般, 映着雪色, 分外显得精神, 好不有趣!”梅, 常见有深红色、白色和淡红色。胭脂一般即指深红色的梅———红梅。它属于落叶小乔木, 株高4~10m间, 蔷薇科。梅开花较早, 是早春著名的观赏植物, 花香浓郁。梅花是我国古老特有的花木, “诗经”中就有关于梅的记载。它的自然分布区域较广, 原产我国西南地区, 西南各省都有分布, 东南各省栽植也很普遍, 无论山区、平原均可适生。著名的赏梅胜地很多, 为江苏南京的梅花山。梅花有较长的寿命, 前些年在湖北发现的一株晋梅, 经鉴定已活1650多年, 超过了浙江天台山国清寺那株隋梅 (1300多年的树龄) , 是目前世界上, 最长寿的梅花了。我国人民对梅花有一种特殊的感情, 主要是因为梅花有着刚毅耐寒、傲霜斗雪的性格。古往今来, 很多名人都以诗、词、歌、赋、绘画、雕塑等等不同文学式样来赞美它, 所以把梅花定为“国花”还是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意愿。

曹雪芹以他对梅的深刻理解, 极其精湛地把栊翠庵门前的红梅描写的淋漓尽致, 从梅的香气、姿态、颜色、数量乃至梅的品格, 可谓至极!不仅显现了栊翠庵非同一般的尼庵, 更令人沉思的是庵中的妙玉, 又非同一般的尼姑。红梅在渲染环境, 衬托人物性格上, 发人深省。

梅, 曾经是“大观园”在南在北的争论植物之一。《红楼梦》古典小说, 毕竟不同于诗词和绘画作品, 还是要有一个不至太超自然的范围较好, 否则真实性也就可疑了。所以大略的考究一下红梅的地点 (尽管是意念的) 问题, 也不算多余。从上面梅的引文中, 十分明白的是红梅恰是妙玉门前, 栊翠庵中, 十数株的红梅。恰是即指寒香的来源, 又指红梅的地点位置———栊翠庵内, 妙玉的门外, 当然是露天的, 且比较集中的, 是一眼望去的十数株的一个概数, 不是室内, 也不是盆 (或缸) 栽的。

梅花除自然分布外, 人工栽培不论在公园内, 还是在庭院里;在江南普遍都是露天的。只有在北方的公园和家庭栽植的梅, 一般都是在温室和室内, 作为观赏的。而且又多是腊梅 (也叫黄梅和香梅) , 不同于上面说的松、竹、梅中的梅 (腊梅属腊梅科, 落叶灌木, 开黄色花, 香味清新, 也是公园和店室内的观赏佳品) 。所以, 从栊翠庵中十数株红梅来看, “大观园”在南京似乎更妥切些。北京的梅, 除西山1000多株, 尽管梅分布较广, 且北京当时的气候条件又比现在好, 然而却对关于梅的记载很少。

植物在“大观园”里, 主要作为观赏, 美化环境。然而, 只有曹雪芹, 这位远在二百多年前的伟大作家, 才在古典文学作品中, 提出植物的经济价值和科学价值 (“沿堤植柳, 依山种松”。这里既有造林树种的选择“适地适树”也有林种配置和造林技术问题) 。就是在今天的园林建设中, 选择既有观赏价值, 又有经济价值的花草树木;在注重社会效益的同时, 注意解决园林绿化中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也不是一个简单问题。在林业科研、教学、生产发展到今天也还是有现实意义的。

因此说, 《红楼梦》里“大观园”的植物种类, 已经超出了, 完成一部完整小说的作用, 就其所涉及的植物, 仅从植物种类方面, 来评价《红楼梦》就可以说, 万古不磨的伟大名著了。

参考文献

[1]陈植.观赏树木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1984

对联大观园 篇2

东风迎新岁 瑞雪兆丰年 春草满庭吐秀 百花遍地飘香 东风吹出千山绿 春雨洒来万象新 削平山岭铺大道 跨越江河架宏桥 山青水秀风光好 人寿年丰喜事多 笛弄梅花曲 莺啼杨柳风 春到碧桃树上 莺歌绿柳楼前 洞庭自有千重浪 世上今逢万里潮 满怀生意春风蔼 一点公心秋月明 瑞雪映兆丰稔岁 神驹腾跃吉祥年 莺迁金谷晓 花发锦城春 春暖风和日丽 第丰物阜民欢 枝头梅绽新春丽 海角龙腾伟业兴 大地时时腾紫瑞 春风处处醉芳菲 千山齐唱迎春曲 万水同吟幸福歌 桃红映人面 水绿织克光 爆竹一声除旧 桃符万户更新 雪爱梅花人爱雪 春回大地我回春 一言九鼎山河动 万户千村日月新 玉龙吐宝庆吉日 金凤含珠贺新年 雪映丰收果 梅传喜庆年 乐滋滋为四化 笑盈盈迎顾客 春满神州苏万物 文昌艺苑谱千篇 室内声屏观世界 楼前竹柏写人生 禹地花明春柳绿 尧天日丽晓霞丹 处处春光好 家家气象新 缩千里为咫尺 联两地为一家 元日有杯皆进酒 春来无处不飞花 海岛春融花竞放 南天日暖鸟争鸣 正是江南逢化雨 只缘冀北送春风 和风吹绿柳 时雨润春苗 喜报英雄门第 春到光荣人家 希望工程播希望 文明国度创文明 美酒欢心杯起舞 春风得意笔生花 爆竹声声春讯早 桃符处处岁时新 人勤三春昌 地肥五谷丰 提高医疗质量 增进人民健康 四面青山看画展 三溪碧水听诗吟 春潮涌起千江雪 海域探来万斛珠 院庭不大聚财富 柴门虽低出人才 大地春光好 农村气象新 春风春雨春色 新年新岁新景 春临玉宇繁花艳 福到门庭喜气盈 几行柳绿山川秀 一树梅红天地春 百货风行财政裕 顾客云集市声欢 黄莺鸣翠柳 紫燕剪春风 红梅铮骨傲雪 桃李笑颜迎春 新春喜饮丰收酒 佳节乐吟改革诗 生意兴隆通四海 财源茂盛达三江 三春草木如人意 万里河流似利源 爆竹传笑语 腊梅吐幽香 春满勤劳门第 喜融幸福人家 窗前细雨传春讯 枝上黄鹂送好音 学海无涯勤可渡 书山万仞志能攀 术业宜从勤学始 韶华不为少年留 锦秀山河美 光辉大地春 冬去山明水秀 春来鸟语花香 春风吹绿千枝柳 时雨催红万树花 楼外春阴鸠唤雨 庭前日暖蝶翻风 雨洗杏花红欲滴 日烘杨柳绿初浮 春光遍草木 佳气满山川 笑盈盈辞旧岁 喜滋滋迎新春 江山永因人民福 泽国长安大地春 福泽百姓方为好 绿遍九州始是春 处处桃花频送暖 年年春色去还来 艳阳照大地 春色满人间 春自寒梅唤起 香由乳燕衔来 人寿年丰家家乐 国泰民安处处春 千里春风劳驿使 三秋芳讯寄邮人 彩龙起舞迎春到 金凤腾飞报喜来 寒尽桃花嫩 春归柳叶新 日暖风凋雨顺 家和人寿年丰 高天冬去苏万物 大地春回放面花 春妆祖国春不老 喜看侨乡喜气多 两手茧花芳岁月 一身农艺富山乡 春情寄柳色 日影泛槐烟 国强家富人寿 花好月圆年丰 花承朝露千枝发 莺感春风百啭鸣 风卷雪花辞腊去 香随梅蕊送春来 丽日驱寒梅早放 春风送暖柳先舒 有天皆丽日 无地不春风 好山好水好景 新岁新春新人 腊梅吐芳迎红日 绿柳展枝舞春风 人寿年丰歌盛世 山欢水笑庆新春 最是一年春好处 乐为两岸月圆时 风移兰气入 春逐鸟声来 年丰人寿福满 鸟语花香春浓 穷而有志思壮举 学不自满求创新 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遥山皆有情 雄鸡三唱送腊去 喜鹊一声迎春来 地暖花长发 村幽鸟任歌 旭日横空出世 腊梅做雪迎春 燕翻玉剪穿红雨 莺掷金梭破绿烟 沾墨才题梅似雪 挥毫又赋柳如烟 庆丰收全家欢乐 迎新春满院生辉 巧理千家事 温暖万人心 年丰德茂福盛 家旺国兴人和 晴绿乍添垂柳色 春流时泛落花香 珠树自绕千古色 笔花开遍四时春 只因一夜春风到 顿教满园瑞草喧 风景这边好 江山如此娇 共庆春回大地 同歌喜到人间 阶前春色浓如许 户外风光翠欲流 九天日月开新运 万里笙歌乐太平江山似画莺啼序 岁月如诗蝶恋花 锦秀山河美 光辉大地春 冬去山明水秀 春来鸟语花香 春风吹绿千枝柳 时雨催红万树花 楼外春阴鸠唤雨 庭前日暖蝶翻风 雨洗杏花红欲滴 日烘杨柳绿初浮 春光遍草木 佳气满山川 笑盈盈辞旧岁 喜滋滋迎新春 江山永因人民福 泽国长安大地春 福泽百姓方为好 绿遍九州始是春 处处桃花频送暖 年年春色去还来 艳阳照大地 春色满人间 春自寒梅唤起 香由乳燕衔来 人寿年丰家家乐 国泰民安处处春 千里春风劳驿使 三秋芳讯寄邮人 彩龙起舞迎春到 金凤腾飞报喜来 寒尽桃花嫩 春归柳叶新 日暖风凋雨顺 家和人寿年丰 高天冬去苏万物 大地春回放面花 春妆祖国春不老 喜看侨乡喜气多 两手茧花芳岁月 一身农艺富山乡 春情寄柳色 日影泛槐烟 国强家富人寿 花好月圆年丰 花承朝露千枝发 莺感春风百啭鸣 风卷雪花辞腊去 香随梅蕊送春来 丽日驱寒梅早放 春风送暖柳先舒 有天皆丽日 无地不春风 好山好水好景 新岁新春新人 腊梅吐芳迎红日 绿柳展枝舞春风 人寿年丰歌盛世 山欢水笑庆新春 最是一年春好处 乐为两岸月圆时 风移兰气入 春逐鸟声来 年丰人寿福满 鸟语花香春浓 穷而有志思壮举 学不自满求创新 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遥山皆有情 雄鸡三唱送腊去 喜鹊一声迎春来 地暖花长发 村幽鸟任歌 旭日横空出世 腊梅做雪迎春 燕翻玉剪穿红雨 莺掷金梭破绿烟 沾墨才题梅似雪 挥毫又赋柳如烟 庆丰收全家欢乐 迎新春满院生辉 巧理千家事 温暖万人心 年丰德茂福盛 家旺国兴人和 晴绿乍添垂柳色 春流时泛落花香 珠树自绕千古色 笔花开遍四时春 只因一夜春风到 顿教满园瑞草喧 风景这边好 江山分外娇 共庆春回大地 同歌喜到人间 阶前春色浓如许 户外风光翠欲流 九天日月开新运 万里笙歌乐太平江山似画莺啼序 岁月如诗蝶恋花 节日人人共乐 江山处处皆春 虎踞龙盘雄宇宙 山青水秀壮乾坤 析春邻里传捷报 佳节锣鼓庆功臣 人梯巧搭登攀路 心血勤浇栋梁材 旭日融和开柳眼 春风摇曳送莺喉 到处山欢海笑 遍地虎跃龙腾 白雪纷飞梅吐艳 红霞绮丽岁争荣 春风绿染千山秀 善政辉昭万户新 柳绿花繁春早到 猪多肥足岁丰盈 昨夜春风才入户 今朝杨柳半垂堤 为江山溺秀色 与日月争光辉 北国冰封笼大地 南疆雪化始新春 四面春山悬画卷 三江碧水涌诗涛 邦基永固农为本 国运长兴教领先 解趣黄鹂频送韵 知情绿柳渐拖丝 岁岁风调雨顺 年年韧阜民康 三峡冰消舟放胆 五湖水暖鸭知春 一身正气好公仆 满腹才华作栋梁 五岳红梅开盛世 九州瑞雪兆丰年 岁自更新春不老 花多增艳水长流 履洪涛如平地 拥大海作良田 尊师爱生风尚美 勤学苦练气象新 四面荷花三面柳 一城山色半城湖 一家和睦一家福 四季平安四季春 万树欣随春水流 百花争向艳阳红 日丽凤和人乐 国强民富年丰 兢兢业业育桃李 勤勤恳恳做园丁 储蓄不嫌存钱少 节省经常积累多 军民团结家家乐 党政清廉户户欢 一片彩霞迎旭日 万条金缕带春烟 冬去山青水秀 春来鸟语花香 开源能引千泓水 节流可聚万盘金 春到山乡处处喜 喜临农家院院春 开发财源为民致富 唯才是举替国进贤 冬雪欲白千里草 春晖又红万朵花 庆幸一元夏始 祝福万户更新 军属门上光荣匾 战士胸前英雄光 运际升平人共乐 气当和淑鸟知春 灵活经营财源茂盛 薄利多销生意兴隆 柳眼才舒芳草地 桃腮正晕碧云天 昨夜春风入户 今朝喜气盈门 天增岁月人增寿 春满人间福满门 校园沸腾春来早 师生团结佳话多 水陆舟车四通八达 城乡客货纷至沓来 风吹杨柳千门绿 雨泣桃花万树红 香梅含苞怒放 瑞雪吐絮迎春 春回大地千峰秀 日暖神州万木荣 劳动门第春常在 勤俭人家庆有余 保家卫国全民有责 当兵服役满院增光 勤饲养六畜兴旺 多积肥五谷丰登 几点梅花添逸兴 数声鸟语助吟怀 莺梭织出添花锦 燕剪裁来特色春 淑气千重山水秀 春光万里画图新 东风吹暖英雄门第 喜报映红光荣人家 国逢安定百事好 时际芳春万象新 山河有幸花争放 天地无私春又归 花香满院花觉趣 鸟语飘林鸟知春 桔井泉香杏林春暖 芝田露润蓬岛花浓 五湖四海皆春色 万水千山尽朝晖 绿柳千条征淑气 红梅万点缀新春 渔歌唱平千顷浪 螺号唤醒万家春 注意卫生延年益寿 讲究科学祛病去灾 冬去犹留诗意在 春来身入画图中 崭新岁月春天地 喜庆年头寿山川 旭日寿星赠五福 东风彩笔绘三春 燕舞莺歌喜盈在地 桃欢李笑春满校园 渔歌晓迎红日出 风帆暮载锦鳞归 蛇盘玉兔年有吉 雪舞红梅院多祥 风回山野波争舞 春到人间花怒开 布谷鸣春人勤物阜 瑞狮舞彩国富年丰 堤外波光万里碧 海上渔舟千担银 天泰地泰三阳泰 家和人和万事和 天上月明千里共 人间春色九州同 为人师表诲而不倦 替国树才教必有方 点点轻舟腾巨浪 阵阵渔歌卷春风 翻腾稻菽千重浪 笑绽工商万朵花 刚尝盛世开怀酒 又赋春风得意诗 指点江山春光满目 激扬文字彩笔生花 春来处处绿成海 花放枝枝红到楼 山经春雨清如洗 柳坐东风翠欲流 桃花已恨三层浪 玉树长含万里风 树雄心攻克科学堡垒 立壮志攀登世界高峰 和风舞动门前柳 喜雨催开苑里花 商业繁荣迎客笑 药都珍草祝人康 万里和风吹柳绿 九州春色映桃红

常备不懈苦练过硬本领 紧握钢枪守卫大好河山 紫笋破冰辞旧岁 红梅得意闹新春 玉树暖迎沧海日 珠花光动锦城春 槽边不乏千里马 仓内常存万石粮

品茗大观园 篇3

据笔者初略统计,《红楼梦》中关于茶文化的描绘共有68处,且主要集中在前八十回。这些生动的记叙极大地丰富和充实了我国茶文化的内容,同时又深刻地拓展了中国封建社会大百科全书——《红楼梦》的社会生活和历史文化的蕴含。文章拟从四个方面谈谈大观园茶文化的研读体会:

一、 茶是大观园内诸多重大社会活动的载体。

茶是人们社会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在大观园内俯拾即是,如第五回“贾母等于早饭后过来,就在会芳园游玩,先茶后酒,……”贵族老太太、公子小姐们饮茶,既是休闲,又是礼节;如第十一回,贾宝玉和王熙凤到宁国府看望正在生病的秦可卿,他们刚落座,贾蓉就叫:“快倒茶来,婶子和二叔在上房还未喝茶呢。”可见客人未喝茶,在贾蓉的角度说,也是一种不礼貌、不恭敬的行为,所以,他“叫道”,声音特别响亮,以表诚意。主人们吃茶,奴婢、丫鬟也不例外,第二十六回中描写贾芸来到怡红院拜见贾宝玉,正说着话,“只见有个丫鬟端了茶来与他”。可见茶已成为社会生活中的一部分。甚至连鹦鹉也学会了唤茶,第八十九回林黛玉房里的鹦鹉叫道;“姑娘回来了,快倒茶来!”这吓了紫鹃、雪雁一跳,回头并不见有人,便骂了鹦鹉一声,走进屋内。鹦鹉学舌,更衬映出茶文化已深入到社会的各个角落。粗略统计,在当时的社会,日常社交中有关茶的礼仪主要有以下几种场合:

一是体己茶。第四十一回妙玉拉宝钗、黛玉去后堂品茶,宝玉走了进来,笑道:“偏你们吃体己茶呢。”体己茶,顾名思义,是知心朋友品茶谈心,当别具幽雅怡情之意。

二是定亲茶。第二十五回写王熙凤送暹罗国进贡的茶叶给林黛玉吃,凤姐笑道:“你既吃了我家的茶,怎幺还不给我们家作媳妇儿?”众人都大笑不止,黛玉红了脸,回过头去,一声儿不言语。王熙凤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当朝社会有“定亲茶”之说。“吃了我家的茶”,也就是接受了婚约。吃茶,这里是“受茶”的意思。

三是年茶。这是春节期间招待亲友的茶事活动。第十九回写贾宝玉和茗烟来到花袭人家,原来袭人是请假回家和自家姊妹吃年茶的。“宝玉见房中三五个女孩儿,见他进来,都低了头,羞脸通红。”花自芳母子忙着请贾宝玉上土炕,又忙另摆果桌,忙倒好茶。

四是奠茶。这是以茶为祭品向死者致祭。佛家称在佛前或祖宗灵前供茶曰“奠茶”。奠茶一日两次,午前先汤后茶,午后先茶后汤。第十五回写秦可卿的灵柩停在铁槛寺,“当下和尚工课已完,奠过晚茶”,就属午后的奠茶仪式。第五十三回“宁国府除夕祭宗祠”,又有“菜饭汤点酒茶传完”的描写,说明茶不但为活人享用,也是逝去的祖宗的祭品。

二、茶是走进大观园中人物内心深处的钥匙。

从文学创作的角度看,《红楼梦》所写品茶、饮茶的活动,都是为塑造人物、刻划人物性格、表达人物的内心世界服务的。同时通过这些真实的描写,起到烘托故事气氛、丰富小说情节的目的。下面我们分别从几个方面具体看看茶在刻画大观园人物中的价值。

《红楼梦》中第一回写林黛玉在贾母房中吃饭,寂然饭毕,各有丫鬟用小茶盘捧上茶来。而黛玉先前在家,被教以惜福养身,是饭后需过片刻才能吃。但此时她“见了这里许多规矩,不似家中,也只得随和些,接了茶。时有人又捧过漱盂来,黛玉也照样漱了口。洗手毕,又捧上茶来,这方是吃的茶。”其实用茶来漱口,也只是一种生活方式,或许说是一种益处。茶水可以祛热涤滞,致清导和,给人带来无穷的清趣。而这简单的数笔,又让人对黛玉多了几分怜惜。她年幼丧母,才客居在祖母的家中,虽锦衣玉食,却难免有寄人篱下之感。从小养成的生活习惯也不得不入乡随俗,一一的改了过来,幼小聪敏的她其实已经懂得了人情。她后来的孤芳自赏、自傲、自卑、自伤的多层感情色彩,实因她身处的特殊环境,着实可叹。

曹公尤擅以茶为媒介表现了人物之间的复杂关系。品茶栊翠庵,妙玉独拉黛玉、宝钗到另屋去喝“体己茶”,用雪水烹茶,用珍贵的茶具,最能表现出人物之间的关系来,不然就不必称“体己茶”了。至于宝玉也能“混迹”其间,那自然在妙玉心目中有不同于他人之处。这些微妙的关系,在读者面前很容易被忽略,但在作者写时确实是别有一番心思的。最能表现人物性格处是第41回,妙玉因刘姥姥用了成窑茶杯:“忙命将那成窑茶杯别收了,搁在外头去罢。”并说“你虽吃的了,也没这些茶糟塌”,有庚辰本批语道:“茶下‘糟塌’二字,成窑杯已不屑再用。妙玉真清洁高雅,然亦怪谲孤僻甚矣,实有此等人物,但罕耳。”把妙玉的清高怪僻性格刻画得淋漓尽致。生于江南的林黛玉,自是喜欢杭州的“龙井茶”,这样也体现出江南女子天然丽质、高雅不俗的气质。在小说第二十五回中,凤姐、黛玉、宝玉等对暹罗贡茶的对话,突出了人物的心理。凤姐说茶不好,宝玉也说不大甚好,而宝钗说味倒轻,只是颜色不大好些。唯独黛玉说:“我吃着好,不知你们的脾胃是怎样?”在这里凤姐是金陵王家,或许她要显示富贵人家的气魄。而宝玉背叛封建家庭,自说不好。至于宝钗,她要迎合凤姐的话。而黛玉寄人篱下,也许在这点上,她只能说好。其实,人人都喝茶,喝出不同味道,品出不同的人生阅历和世道沧桑。

三、茶是大观园中划分等级尊卑的尺子

《红楼梦》中的贾府人口众多,尊卑长幼有序,在饮茶上有严格的等级界别。

以饮茶表现人物的不同地位和身份。第41回贾母不吃“六安茶”而喝“老君眉”,活现贾府老祖宗的身份,刘姥姥吃了油腻不懂喝茶之道闹肚子,又在接过贾母半盏茶后说:“好是好,就是淡了些,再熬浓些更好”,表明这位老人来自农村,哪里有什么饮茶的知识呢?妙玉的高谈阔论,随手能拿出那么多稀奇古怪、令人咂舌的茶具,连“诗礼簪缨”的荣宁二府都相比逊色,就把这位生来“金玉质”的“槛外人”的身世明白地揭示出来了。(据传,妙玉乃王室后裔,身世高贵且传奇)当宝玉得知留给他的“枫露茶”被李奶妈喝去的时候,不仅摔了茶杯泼了茜雪一裙子,还要赶走李奶妈。这里写出了宝玉的骄纵任性,平日里宽容的他竟为一杯茶而生气,何况李奶妈还是他的奶妈。王熙凤的娘家是“金陵王家”,爷爷时代就管理各国的来使朝贡,所以她能拿出“进贡”的暹罗茶分赠给姐妹们。这些看起来都是闲笔,但却在小事、细节上突出了人物的地位和身份。

大观园字里行间渗透的强烈的阶级身份对比。第17回写宝玉到袭人家,给宝玉倒茶,袭人家当然拿不出成窑杯和“老君眉”,所以袭人不得不拿出自己的杯子和茶叶来招待宝二爷。第77回写宝玉去探晴雯,晴雯口渴要茶喝:宝玉看时,虽有个黑沙吊子,却不像个茶壶(太粗陋)。只得到桌下去拿了一个碗,也甚大甚粗,不像个茶碗,未到手,先就闻得油膻之气。再看茶质:看时,绛红的,也不太成茶。晴雯扶枕道:“快给我喝一口罢!这就是茶了。那里比得咱们的茶!”宝玉听说,先自尝了一尝,并无清香,且无茶味,只一味苦涩,略有茶意而巳。尝毕,方递与晴雯。只见晴雯如得了甘露一般,一气都灌下去了。

富人、窮人就连使用的茶具,饮的茶都是如此悬殊!这种无声的对比,道出了大观园灯红酒绿下人与人之间宛若天地的等级差别,读之怎不令人心酸!?

四、茶是大观园生活也是中华民俗文化的展示

我国饮茶历史源远流长,在长期的饮茶活动中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风俗习惯,成为中华传统文化之一。曹雪芹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在《红楼梦》中他也全面展示了这种传统的风习。例如“以茶祭祀”、“以茶待客”、“以茶代酒”、“以茶赠友”、“以茶泡饭”、“以茶论婚”种种,都有所描写,同时对名茶、茶水、茶具、烹茶都做了绝妙叙述。

茶生于灵山妙峰,承甘露之芳泽,蕴天地之精气,而秉清灵、玄幽之禀性。茶有优劣,人有雅俗。中国茶叶茶类繁多,品种千姿百态,在《红楼梦》中出现了几种茶名是:贾母不爱吃的“六安茶”、妙玉为贾母特备的“老君眉”、暹罗国进贡的“暹罗茶”、宝玉所钟爱的“枫露茶”、“普洱茶”、黛玉房中的“龙井茶”。以上几种茶均为古代朝庭贡茶,可见贾府的地位之高。《红楼梦》宝玉在游历太虚幻境之时,曾蒙警幻仙子赐茶,茶名曰千红一窟。

“名茶还须好水泡”,这是茶圣陆羽的饮茶经验谈。陆羽在《茶经》中把自然界的水分为三个类型:即“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此外还有“雪水”。但一般说来,饮茶用水多以前三种水为常见,雪水则不多见。

公欲善茶道,必先精茶具。唐宋时代茶具以黑釉茶盏为时尚,明清则多用白瓷和青花瓷。明代的白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胎白而致密,釉色光润,具有“薄如纸,白如玉,声如磬,明如钟”等优点,明人称之为“填白”,陶瓷史上则称为“甜白”。这种茶盏,造型稳重,比例均匀,当时又叫“坛盏”。此外还有明代以来江苏宜兴制作的紫砂陶制茶壶、茶盏。《红楼梦》反映了乾隆朝以前贵族家庭茶具的豪华。在《红楼梦》中,也出现了较多的茶具,在王夫人居坐休息的正室里,茗碗瓶花俱备。在贾母的花厅上,摆着洋漆茶盘,里面放着旧窑什锦小茶杯。而妙玉用的绿玉斗精巧雅致,更不同一般。在四十一回“品茶栊翠庵”中,对茶具的描写尤为详细:“只见妙玉亲自捧了一个海棠式雕漆填金云龙献寿的小茶盘,里面放了一个成窑五彩小盖钟,捧与贾母,然后众人都是一色官窑脱胎填白盖碗。” 当妙玉将黛钗喊入房内,取出两只更精致的杯子,瓟斝和点犀分别给黛玉和宝钗。

有了名茶好水良器,还要讲究烹茶艺术。煎茶过程中,有如演戏的结构。有起始、过渡、高潮、结尾。幕幕相续、层层推出,趣味无穷。《红楼梦》对此也有描写: 在小说中妙玉的沏茶用水,烧水,沏茶也多有详述。“妙玉自风炉上扇滚了水,另泡一壶茶”。曹雪芹在这里虽未写明用什么燃料,但一般用橄榄核成炭火烧水泡扶最佳。而且名茶冲泡要掌握好开水温度,一般宜用七八十度开水冲泡,使茶叶清醇幽香,茶叶品质又不受损坏。这些描述,不禁令人赞叹,作者深得饮茶之道。在给贾母沏茶时,她用贮水得法的隔年雨水烹了茶来;在给宝钗、黛玉等人沏茶时,她却亲自到风炉上扇沸了水沏,而且用的还是“五年前她在玄墓香寺住着,收的梅花上的雪”。说明了她已完全掌握了用多高的水温,用什么样的水来沏怎样的茶。茶已沏好,待众人品饮之时,妙玉也有名言:“一杯为品,二杯即是解渴的蠢物,三杯便是饮牛饮骡了。你吃這一海便成什么?”借助妙玉的茶道展示,我们也不难推知曹雪芹茶道技艺的圆熟与独到。

《红楼梦》关于茶道的精彩描述主要见于前八十回,续作者高鹗缺乏对茶道的深刻感受,更缺乏茶文化修养,难有妙笔,是为一憾。

参考文献:

[1]陈忠懋.中国茶经[J].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1992.

[2]程启坤.中华茶文化若干方面的研究进展[J].茶叶文摘,1999(4).

[3]大同红楼梦协会编 .红楼我读[J].上海文化出版社,2012.

[4] 曹学芹,高鹗. 红楼梦[M].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

(作者简介:陈宗灿(1994-),现就读于南京外国语学校,为江苏省红学会会员。 )

天源酱菜:大观园喜逢“追捧”族 篇4

蒋利群/摄

10月16-19日, “2011创意西城旅游产品展示”在西城区大观园摆开擂台。天源产品展卖区吸引了八方食客。断货……调货……再断货……, 成了销售人员面临的最大问题。到活动结束, 百余箱酱菜, 一瓶一袋都没剩。

据了解, 天源产品之所以受欢迎, 是因为他们主打了“亲情”牌, 光顾天源的大爷大妈们多是居住北京几十年的“京腔京韵”一族, 是吃着天源家的黄酱、甜面酱、酱八宝、酱黄瓜长大的, 您说, 在公园里晨练, 碰上了天源产品进园展示, 能不捧个场吗!

趣味语文大观园 篇5

趣味语文大观园

一、请将括号中不恰当的.字划去. (尊遵)守 (坐座)位兴高(采彩)烈 曲(折拆) 形(状壮) 波(涛滔)汹涌 二、修改病句. 1.小姑娘唱着动听的歌声. 2.我目不转睛地听老师讲课. 3.楼顶上插着五颜六色的红旗.

作 者:陈雪玲  作者单位: 刊 名:素质教育博览(中高年级版) 英文刊名:SUZHI JIAOYU BOLAN(ZHONGGAO BAN) 年,卷(期): “”(9) 分类号: 关键词: 

梦游大观园 篇6

皎洁的月光照在我的床上,伴随我进入了甜甜的梦乡……

忽然,我被一阵说话声吵醒,感觉身体在摇晃。啊!地震了吗?我慌忙揉揉眼睛,定睛一看:咦?这是什么地方?黑乎乎的小房间,还一颠一颠的,这边有个帘子。我掀开往外一看:我怎么坐在古代才有的轿子里?走在一条从没有见过的街道上,只见街两边都是飞檐峭壁的古代建筑。

这是怎么回事?我正满脑糊涂水,听见有人嚷嚷着:“林姑娘来了,林姑娘来了。”

随着声音,轿子停下来了,有人掀开帘子,扶着我走下来。走出来,我才看见自己身上穿着古代的拖地长裙,我摸摸头上,头发也盘得高高的。外面的人清一色全是古代人的打扮。扶着我的人问我:“林姑娘一路可好?”我晕晕乎乎地不知道林姑娘到底是谁,只好点点头,胡乱答应着:“嗯,还好。”

走到路边,我看见高高的门楼上挂着块大匾,上面写着“大观园”。怎么来到大观园了,她们喊我林姑娘,难道我是林黛玉吗?我正纳闷着呢,里面迎出一群侍女来,边说边笑,簇拥着我走到院里的一所大房子前,早有一位慈祥的老太太在那等候了。我走到跟前,老太太拉住我的手,哭着说:“心肝啊!宝贝啊!我可怜的黛玉,终于把你盼来了!”旁边的人也都跟着抹眼泪。

我这时才明白,原来我真的是林黛玉啊。我一直都梦想成为像林黛玉那样才貌双全的美女,今天终于美梦成真了。我高兴得快要跳起来了,还怎么哭得出来呢!可是,人家老太太哭得那样可怜,我总得装个样子吧。于是,我也张开嘴巴,“哇哇”地哭起来,没有眼泪我就用袖子遮一下吧。我把长长的袖子放在眼睛上来回擦着,这一哭不要紧,大家都不哭了,惊讶地望着我。好在那个王熙凤出来圆场,说:“林妹妹怕是路上辛苦了,让她早点休息吧。”

我赶紧点点头,随后跟着几个侍女到了我的房间。哇!我住的真的是潇湘馆呢,只见门外几竿竹子隐着一道曲栏,比别处更觉幽静。屋里更是琴棋书画样样俱全,林黛玉是个才女,这些东西肯定是少不了的。

自从在大观园住下来以后,那个整天多愁善感、喜欢掉眼泪的林黛玉不见了,被我这个天生大大咧咧、阳光乐观的“林黛玉”而取代。我把整个大观园带动得热热闹闹的,不管是小姐还是丫头们,都跟在我后面玩各种各样的游戏,我带她们玩过家家、玩捉迷藏等。这么大的大观园,玩捉迷藏真是个好地方,每次她们都找不到我。我还教她们唱歌跳舞,其实我唱歌跳舞都不太好,不过忽悠忽悠她们还凑合吧。

对了,最重要的是我还改写了一个历史呢。那就是——在我这个个性十足的“林黛玉”的积极争取下,我终于和贾宝玉如愿以偿地结婚了。可惜大事不好,结婚的当天,我要穿现代版的洁白美丽的婚纱裙,贾府的人都不同意,追着要给我戴红盖头。我跑啊,跑啊,蹬啊,蹬啊……

大观园里的语文活动 篇7

面对一堆景致, 通过自己的仔细观察, 调用自己丰富的语文积累, 拟出与众不同、富有新意的匾额和对联, 这是在生活中用语文, 使语文知识活了起来, 动了起来。同时, 在运用的过程中又提升了自己的思辨、鉴赏能力。

在第五十回“芦雪庭争联即景诗, 暖香坞雅制春灯谜”和第二十二回“听曲文宝玉悟禅机, 制灯谜贾政悲谶语”中都写了大观园才女们制谜猜谜的情景。如第五十回中“湘云笑道:‘我编了一支《点绛唇》, 恰是俗物, 你们猜猜。’说着便念道:

溪壑分离, 红尘游戏, 真何趣?名利犹虚, 后事终难继。

众人不解, 想了半日, 也有猜是和尚的, 也有猜是道士的, 也有猜是偶戏人的。宝玉笑了半日, 道:‘都不是, 我猜着了, 一定是耍的猴儿。’湘云笑道:‘正是这个了。’……”

制谜猜谜, 虽然是游戏, 但包含着语文的技巧和智慧。这里面的句谜、词谜、字谜和诗谜, 具有很强的语文性、趣味性。制谜猜谜, 这是在游戏中学语文, 用语文。

第三十七回“秋爽斋偶结海棠社, 蘅芜院夜拟菊花题”, 第三十八回“林潇湘魁夺菊花诗, 薛蘅芜讽和螃蟹咏”和第七十回“林黛玉重建桃花社, 史湘云偶填柳絮词”中写了红楼才女们的语文活动, 甚为精彩。其活动为:结社、起号、作诗、评鉴。才女们创建了海棠社和桃花社, 推出社长, 定地点、定时间、定规则。每位社员为自己起了雅号, 如李纨自号“稻香老农”;探春为黛玉起个“潇湘妃子”;李纨封薛宝钗为“蘅芜君”。起号恰切, 见各人文学素养文化底蕴。社员们在规定的活动时间里作诗, 填词, 对诗, 互相学习, 互相借鉴, 共同提高。对作出的诗词能公评, 评出等第, 说出理由。如, “今日公评:《咏菊》第一, 《问菊》第二, 《菊梦》第三———题目新, 诗也新, 立意更新, 恼不得要推潇湘妃子为魁了。”黛玉被选为魁首后, 自批不足:“我那个也不好, 到底伤于纤巧些。”李纨道:“巧的却好, 不露堆砌生硬。”还有互评, 对诗中的佳句和手法加以玩味和评点。如黛玉评点湘云表现“供菊”倒叙烘托的手法和效果等。

这样的活动, 有趣、有益。且在活动中的公评、互评、自评, 一能找出差距、优点和不足;二能评出干劲和激情;三能评出友谊和相互的了解。

大观园 篇8

一、直击文字:体味汉字的意蕴

汉字是最基本的“语文元素”。学习语文时, 首先入眼的是一个个中国的汉字, 只有从一个个语言符号中取得意义, 才会获得阅读的感受。所以, 在教学中, 教师要教学生扎实地认识汉字, 书写汉字, 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 诱发学生在生活中、在课外阅读中大量识字;在课堂上, 遵循汉字规律, 提高识字效率, 渗透汉字的文化, 让学生对汉字着迷。例如, 教材中象形字的教学,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比较, 从图形到古汉字再到现代规范汉字, 其中演变的过程是多么有趣, 我们的祖先造字是多么有智慧呀。再比如转盘识字、猜谜识字等等, 教师要创造性地引导学生识字, 为语文学习奠基。课堂上, 教师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练习写字。古人说:“练字先练姿。”严格训练学生写字时做到“头正、肩平、身直、脚稳”, 运用激励机制, 激发学生写字兴趣, 让学生把字写端正、写美观。张庆老师说:“人能写字, 字也能‘写’人, 写字可育人。”练字, 不仅要研究基本笔画, 还要考虑间架结构, 既有审美情趣的熏陶, 也是个人意志的磨练。所以, 不仅在低年段, 在整个小学阶段, 教师都要把写字放在语文学习的重要位置。学生写一手好字, 终身受益。

二、品味语言:领略语言的魅力

学习语文, 学生面对的是一篇篇文质兼美的文章, 怦然心动的是一段段有形象、有感情、有温度的语言文字。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语言文字敏感起来, 行走在文章的字里行间, 品味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

《已死的母熊》是一篇文言文, 语言精炼。教学时, 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语言文字, 在语言文字的揣摩中感受母熊的形象。请看一个教学片段:

师:这篇文章虽然短小, 仍然描绘了感人的画面, 用心读一读, 找出最能打动你的那个地方, 简要地写写自己的感受。

(学生静心阅读, 读后交流)

生:我从“熊死, 足抱巨石, 石下溪中有小熊三, 戏于水。”这句话中, 看出母熊抱住巨石, 为的是不让石下小溪中嬉戏的孩子受到伤害, 可见, 它对孩子深深的爱。

师:老师在读的时候, 母熊的一个动作深深触动了我, 你们注意到了吗?

生:就是“抱”字。我想巨石很大很重, 母熊只有紧紧抱住巨石, 才能保证孩子的安全。

师:好一个“紧紧地抱”。

生:我从“抱”字看出母熊在临死前用尽最后一丝力气, 稳稳地抱住石头, 只有“抱”, 才更加稳当, 孩子就多了一份安全。我被这份沉甸甸的母爱感动了。

师:你读懂了母熊的心思。“抱”, 一个简单的动作, 一个简单的汉字, 让我们收获到不简单的感受。这就是细节描写的魅力, 所以, 读文章时要关注细节描写, 揣摩语言文字。

通过语言文字的透视, 学生感受的是伟大的母爱, 心灵得到一次洗礼。关注课文的语言, 是语文最朴实、最传统的教学方式, 通过语言文字的感悟, 在语言文字的感召下, 得到语言的濡染, 感受到语言的魅力。

三、揣摩表达:感受言语的精妙

学习语文, 不只是理解内容, 还要学会表达。这种能力只有在语文课堂上循序渐进地培养, 通过一篇篇课文的实际操练, 日积月累地造就。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不但要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内容, 还要关注文章的表达顺序, 领会文章的表达方法。也就是通常讲的, 教师不但要引导学生弄明白课文“写了什么”, 还要揣摩作者是“怎么写的”, 知其然, 更要知其所以然。请看《诺贝尔》一课的教学片段:

师:诺贝尔一生在机械和化学方面有许多发明, 课文重点写了什么?

生:重点写了诺贝尔发明炸药。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课文第二段直接告诉了我们, 而且, 从全篇课文看也确实是这样。

师:发明炸药的过程是漫长的, 实验有无数次, 课文为什么只写了发明的三个阶段?

生:发明液体炸药、黄色炸药、爆炸力更强的炸药是最有代表性的。

生:老师, 我发现写发明炸药的三个阶段, 作者也不是平均使用笔墨的, 其中发明爆炸力更强的炸药写得最具体。

师:一个了不起的发现, 你摸索到了作者写文章的思路。那你们知道作者是怎样写具体的吗?

生:作者写了诺贝尔实验时的神态、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

师:选取典型的事例、抓住细节的描写来表现人物, 所以诺贝尔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是写人文章的一般方法。

这个片段中, 教师在引领学生读懂课文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把注意力转移到文章的表达方式上, 揣摩作者的写作思路和表达方式, 这就使得学生对文本的领会更加真切而实在。

从大观园透视《红楼梦》的悲剧意蕴 篇9

关键词:大观园,《红楼梦》,悲剧意蕴

1. 曹雪芹的造园思想

鲁迅说过:“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 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描写大观园的思想, 曹雪芹确不同于前人。

留在我们脑海里最鲜明的印象是:大观园的园林艺术与建筑艺术与中国的山水画艺术, 在审美的创造上, 有着惊人的“同构”现象。曹雪芹借助于“一个老明公号山子野者, 一一筹画起造”。这位子虚乌有的野老先生, 胸中大有丘壑, 在重现自然风貌与园林造景时, 所取的就是绘画性美学精神, 通过自然风光与人造景观的结合, 使整个园子就像一幅绝妙的山水画。

大观园作为一座园林艺术, 它的思想主题只有四个字——“天仙宝镜”。曹雪芹把突出“情”字的镜子作为《红楼梦》的思想主题, 把突出“景”字的镜子作为大观园的思想主题, 都是为了表现人生若梦“情”“景”皆幻的处世思想。对“梦”“幻”境界, 曹雪芹运用天才的形式来表现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在《红楼梦》里的梦, 大大小小约有10来个, 有趣的是:宝玉做的梦最长, 堪称第一。从这些描述中看到了大观园这一“典型环境”与“太虚幻境”的印证:大观园是太虚幻境在现实中的反映, 太虚幻境是大观园的一面镜子, 是对现实生活的映照。可以这样认为:大观园是“形”, 太虚幻境是“影”, 二者一实一虚, 相辅相成, 共同推动着故事的演义。这正是《红楼梦》所表现的悲剧内涵。

2. 大观园存在的社会空间

大观园置身于清朝, 就“诗礼簪缨之族”的贾府来说, 不过是当时社会的缩影。

《红楼梦》中社会现实环境要求贾宝玉“读书上进”, 考取功名利禄, 光宗耀祖;大观园中的贾宝玉却把那些拿读书做敲门砖的人称为“禄蠹”。社会现实环境要求贾宝玉的是男女有别, 男尊女卑;大观园中的贾宝玉却认为“女儿是水做的骨肉, 男人是泥做的骨肉, 我见了女儿便清爽, 见了男人便觉得浊臭逼人”。社会现实环境要求贾宝玉在婚姻问题上, 是“父母之命, 媒妁之言”;大观园环境中的贾宝玉却反对金玉良缘, 执着地爱上了与自己有心意相通的林黛玉。

从以上对比中, 可以看到, 无论你的处事身份地位高低, 一切行为举止都要受封建礼数的制约, 受到封建礼教、道德伦理的约束, 否则, 就是大逆不道, 被视为叛逆。所以, 大观园是虚幻的, 大观园中的人们所追求的理想也是虚幻的, 是现实中不存在的, 只是作家的一种寄托。在这大观园里, 如此风景优美的佳景之中, 处处留下一种冷漠, 缺乏人性的自觉, 让人感到无限地悲痛, 这正是社会现实中的真实所在。

3. 大观园周围环境人物命运

大观园是一个天上有, 地上无, 有相对独立性, 簇拥着一大群青春少女, 夹杂着一个宝玉在内的女儿国。它不仅是贾宝玉与十二钗“旷性怡情”的“仙境”, 更是群芳凋零, 诸女儿毁灭的“花冢”。

在大观园中, 贾、林、薛之间的爱情婚姻也是一个悲剧, 贾宝玉在林黛玉、薛宝钗之间究竟爱谁, 贾府究竟选谁作贾宝玉的妻子, 这是一个大问题。悲剧产生于两个选择的不一致。贾宝玉越来越发现林黛玉是唯一知己, 与自己有共同的追求、爱好思想, 薛宝钗虽可爱可敬, 心灵上却总有一层隔膜。然而, 贾府的当权者们, 即贾宝玉的祖母和父母, 则是越来越发现薛宝钗符合儿媳的标准, 林黛玉的性格气质却隐隐含有某种叛逆性。薛宝钗能把对贾宝玉的爱尽量克制在礼法的范围之内, 林黛玉却往往作了执着的表露。悲剧尤其产生于两个选择的权威性的大相径庭:爱不爱谁, 宝玉坚持了自己的选择;但是, 要谁做妻子, 贾宝玉自己是一点权力也没有的, 一切决定于父母之命。于是悲剧就成为不可避免的结局。

总之, 从大观园的造园思想、社会空间和生存的人物命运而言, 《红楼梦》是一部真正的悲剧。在大观园中, 时时刻刻演绎着一幕幕的悲剧, 这个悲剧, 已不是某个人的悲剧, 而是整个封建社会的悲剧, 是整个时代的悲剧!

参考文献

[1]宋淇.论大观园[J].明报月刊, 1972 (81) .

大观园 篇10

北京大观园是依据古典名著《红楼梦》设计建造的古典文化园林, 其楼台亭榭, 殿宇辉煌, 庭院深邃, 曲水回廊, 蔚为壮观。本文尝试从大观园主要景点的匾额楹联出发, 结合大观园中主要居住空间和游赏空间的植物景观, 透过匾联来探寻各空间的植物配置及其意境的营造, 并进一步研究匾额楹联与场地植物景观的关联性和写照性。

1 匾额楹联与大观园

匾额有记载始于五代时期的桃符, 具有文学形象的匾额始于中唐, 它使物象获得“象外之境, 境外之景”, 人们开始涵咏于其中, 神游于境外。大家将横的称作匾, 竖的称作额, 将悬挂在厅馆楹柱上的叫做楹联。它是随着骈文和律诗的成熟而兴起的一种文学形式, 融散文气势与韵文节奏于一体, 浅貌深衷、意境深远[2]。

正如《红楼梦》第十七回在描写大观园工程告竣, 各处亭台楼阁需题写匾额对联时, 贾政所言:“这匾额对联倒是一件难事。论理该请贵妃赐题, 然贵妃若不亲睹其景, 大约亦必不肯妄拟;若直待贵妃游幸过再请题, 偌大景致, 若干亭榭, 无字标题, 也觉廖落无趣, 任有花柳山水, 也断不能生色。”[3]曹雪芹借贾政之口, 道出匾额楹联的请题必须要应情应景, 而且还要为风景增色。同时, 也阐明匾额楹联对于景观的重要性———景无情不发, 情无景不生。

2 居住空间匾联内容与植物景观分析

2.1 怡红院

怡红院是《红楼梦》主人公贾宝玉的住所, 是大观园中最为华丽的院落。主殿上悬“怡红快绿”匾额, 这“红”和“绿”在原著中分别指殿前的西府海棠和芭蕉。

大观园怡红院主殿前西侧栽植1棵西府海棠, 东侧种数丛芭蕉、蕉棠对植的方式, 形式简洁, 主题突出。同时, 院外侧绕墙种植柳和碧桃, 既符合中国传统种植中的“桃红柳绿”, 又切合怡红院的主题“怡红快绿”。

怡红院的植物景观除蕉棠对植外, 前院还点缀连翘、紫丁香、榆叶梅和银杏, 后院栽植石榴、白蜡、金银木等来丰富春秋景观。此外, 院中还有油松点植, 使整个院子的植物景观在冬季不至于太萧条, 且层次上也有变化。

2.2 潇湘馆

潇湘馆是林黛玉的住所。主殿匾额“有凤来仪”, 典出《尚书·益稷》“箫韶九成, 凤凰来仪”, 是指有凤凰在这里栖息。又传说凤凰非竹实不食, 恰好与潇湘馆内栽植的竹子相呼应。

潇湘馆楹联上书“宝鼎茶闲烟尚绿, 幽窗棋罢指犹凉”。宝鼎不煮茶时, 屋里还飘散着绿色的蒸汽;而幽窗下的棋虽已停下, 手却还觉丝丝凉意。这绿烟, 是翠竹遮映所致;而凉意, 也是因竹丛浓荫生凉之故, 可谓视觉与触觉感受俱兼。

北京大观园潇湘馆的植物景观简洁, 前院群植翠竹, 营造出竹径通幽、文雅脱俗的意境。后院点缀乔灌木, 既有原著中提到的梨树, 又增加1株珍珠梅。由于北京地区芭蕉不能很好生长, 因此在后院中并没有出现原著所提及的芭蕉, 而是用银杏和梧桐来代替。绿, 成了这里的主色调;凉, 成了人们的总感受。

2.3 秋爽斋

“斋”, 书房也, 惟气藏而收敛[4], 充满浓郁的书卷气息, 是贾府三小姐探春的住所。原著中对秋爽斋的环境描写只提及“梧桐芭蕉尽有”, 但名称上明确表达出这是以秋景为主的院落。从秋爽斋前院移步后院, 可见“桐剪秋风”匾额。梧桐和芭蕉都是典型的秋季观赏植物, 梧桐皮青如翠, 叶缺如花且秋季落叶最早, 与芭蕉配置, 在入秋后, 芭蕉尚绿的叶子和梧桐的落叶形成鲜明对比, 以示秋景。北京大观园秋爽斋后院虽无芭蕉, 但数株梧桐, 实以点明其主题, 让游人对梧桐景观有直观的认识[5]。

秋爽斋除梧桐外, 还种植西府海棠、丁香、紫叶李、珍珠梅、黄栌、银杏、五角枫、石榴、油松、白皮松等植物, 营造以秋景为主、春景为辅的植物景观, 景观意境和建筑、匾额相呼应。

2.4 稻香村

稻香村是贾宝玉寡嫂李纨的住所, 门前竹竿上题有“杏帘在望”的酒幌。稻香村, 顾名思义是在向人们展示一派田园风光。在古诗词中, 诗人们常将杏花和农村相联系。如杜牧《清明》:“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欧阳修《田家》:“林外鸣鸠春雨歇, 屋头初日杏花繁”, 可见早在宋朝杏就已经成为农家庭院常见绿化树种。北京大观园稻香村门前密植10多棵杏树, 开花时一片绚烂, 恰好点明酒幌上的“杏帘在望”。

稻香村楹柱上挂着“新涨绿添浣葛处, 好云香护采芹人”的对联, 上联中“浣葛”化用《诗经·周南·葛覃》的典故, 描写新妇浣净葛衣才回娘家, 暗喻元春归省;下联所提“采芹”出自《诗经·鲁颂·泮水》———思乐泮水, 薄采其芹。后人把考中秀才入学为生员, 叫做“入泮”或“采芹”, 这里的“采芹人”是指贾府的读书人。楹联内容与其现存植物景观关联性一般, 北京大观园稻香村入口右侧有1个葡萄架, 园内还有1棵龙爪枣, 枝干扭曲, 树形极佳且枣为典型的乡野植物, 符合稻香村的整体格调。

2.5 蘅芜苑

“苑”, 帝王之花园。大观园中这座以“苑”命名的院落, 是以各种香草仙藤而著称, 是薛宝钗的住所, 也暗示其最初准备入宫参加选妃的目的[5]。蘅芜苑正名“蘅芷清芬”, 并由宝玉为其作“吟成豆蔻才犹艳, 睡足荼蘼梦亦香”对联。

原著中对蘅芜苑的景观描写并不详尽, 只提及院内不见花木, 唯有奇藤异草。而细细品析蘅芜苑的楹联匾额, 可了解到, “蘅”指香草名, “芷”亦为香草名, 认为匾额所指是一种香味似芷、有清香芬芳的蘼芜。

北京大观园蘅芜苑整体景观基本符合“一株花木也无”的总布局, 仅后院有2株龙柏, 前院和原著描述相近。但原著中提到的松萝、白芷、甘草等植物都未体现, 前院假山上爬满五叶地锦, 缀以凌霄和紫藤, 和匾联中植物的写照性较弱。大面积的五叶地锦虽秋景绚丽, 但对蘅芜苑这个特定场合, 并没有突显场地特性。

2.6 栊翠庵

栊翠庵是大观园内唯一的庙宇景区, 北屋为佛殿, 东屋作禅房, 龛焰莹青, 香烟袅袅, 是妙玉参禅修行之地。进入栊翠庵, 可见其正殿上挂着“龛焰熒青参月指, 炉香袅白悟梅心”的对联, 中间题有“妙音香界”四字。

曹雪芹对栊翠庵的植物景观没有详细描述, 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庵内的红梅。北京大观园栊翠庵入口两侧龙柏列植, 是典型佛教种植设计手法, 让游客在进入前即产生肃穆的感觉。入口和主院落间有一夹道, 植有十数株红梅, 巧妙地与楹联内容相呼应。除红梅外, 院内还有腊梅、碧桃、榆叶梅、臭椿和白蜡等植物, 以丰富植物景观的季相和层次变化。

3 游赏空间匾联内容与植物景观分析

3.1 沁芳亭

进入大观园, 绕过曲径通幽假山, 呈现在大家眼前的是沁芳亭桥, 它位于大观园中轴线上, 白石为栏, 环抱池沿, 桥上建有一亭, 为沁芳亭。“沁芳”二字是宝玉所取, 亭上还有一副对联:“绕堤柳借三篙翠, 隔岸花分一脉香”, 给人们展示一幅池边翠柳拂水, 岸上花木逞香的天然图画。这和沁芳亭旁碧桃、柳树间植的植物种植有较强的呼应。

3.2 藕香榭

榭者, 借也。借景而成者也。或水边, 或花畔, 制亦随态。贾母曾让女戏子们在藕香榭水亭中演习乐曲, 箫管悠扬笙婉转, 乐声穿林渡水来, 格外好听。大观园藕香榭挂有“芙蓉影破归兰桨, 菱藕香深写竹桥”的楹联, 其中出现芙蓉、菱藕等植物。结合原著第四十回, 当众人游园至荷叶渚, 宝玉说:“这些破荷叶可恨, 怎不叫人来拔去”, 黛玉说:“我最不喜李义山的诗, 只喜他一句‘留得残荷听雨声’。”在第六十七回中:“石榴花也开败了, 荷叶也将残上来了, 倒是芙蓉近着河边都发了红铺铺的咕嘟子衬着碧绿的叶儿倒令人可爱。岂不是另一幅怡红快绿图!”[6]通过这两段文字, 楹联中“芙蓉”是指岸旁的木芙蓉, “菱藕”指湖中荷花。北京大观园藕香榭的植物景观与楹联所提植物有较强的写照性。

3.3 芦雪庭

芦雪庭是大观园内一处水边农舍, 临水而建。原著中对芦雪庭的描述为:“原来这芦雪庵盖在傍山临水河滩之上, 一带几间, 茅檐土壁, 槿篱竹牖, 推窗便可垂钓, 四面都是芦苇掩覆, 一条去径逶迤穿芦度苇过去, 便是藕香榭的竹桥了。”通过这段文字, 我们可以看到这里芦苇丛生, 和大观园中芦苇景观吻合度极高。每到秋季, 芦花如雪, 乘船穿过芦花来这里, 可谓“棹雪而来”。芦雪庭上方悬挂“荻芦夜雪”的匾额, 既是秋景芦花似雪的写照, 亦是冬季欣赏雪景的佳处。

3.4 红香圃

红香圃是《红楼梦》中一处适宜春、夏季赏花的3间小敞厅, 这里地势开阔、花木繁盛, 以芍药、牡丹为主。再这里曾上演“湘云醉卧”的趣事:宝玉、平儿、宝琴、岫烟同是一天生日, 为贺华筵, 他们在红香圃内聚会。席散时不见了湘云, 原来她醉了酒, 在芍药栏中僻静处的青石板凳上睡着了。只见她香梦沉酣, 四面芍药花飞了一身, 手中的扇子落在地上, 半被落花所埋, 一群蜂蝶围着她。众人看了又是爱, 又是笑, 忙上来把她唤起, 湘云看看众人, 又低头看了看自己, 方知是醉了。这般趣闻加上红香圃前院的芍药景观正好是其楹联“红殿馀春花烂漫, 香连微醉梦沉酣”的完美写照。

4 小结

通过分析北京大观园主要居住和游赏空间的匾额楹联及其植物景观, 总结出匾联内容与现状植物的写照性 (见表1) 。

中国古典园林中将花草树木与文学艺术同园主人或观赏者的思想感情联系起来, 达到托物言志, 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7]。对于楹联匾额, 陈从周教授曾说:“园林之有楹联, 正如人之有须眉, 为不能少的重要点缀品。”以中国传统园林植物本身所具有的文化内涵和美学意义结合楹联匾额这一优秀的艺术元素创造出富有韵味、独具意匠的园林植物景观, 值得大家学习借鉴。

注:▲ (写照性强) ;△ (写照性一般) ;○ (写照性弱)

参考文献

[1]刘源平.中国古典园林匾额与楹联初探[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1 (3) :62-63.

[2]邹志高.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匾额楹联艺术[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2 (1) :155.

[3]李正, 忻一平.为亭台楼阁生色—谈园林建设中点题传神的匾额楹联[J].国土绿化, 2011 (3) :22-23.

[4]计成.园冶图说[M].山东画报出版社, 2003.

[5]张军.《红楼梦》中的植物与植物景观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 2012.

[6]彭昆仑.审美鉴赏与科技知识——从《红楼梦》一副楹联说起[J].红楼梦学刊, 1998:143-145.

上一篇:政府移动办公下一篇:用爱点亮学生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