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巴黎和会

2024-05-11

第1课巴黎和会(共4篇)

篇1:第1课巴黎和会

第二单元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世界

第1课 巴黎和会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了解巴黎和会的召开及美、英、法、日等大国的图谋;了解巴黎和会与中国五四运动的关系;理解《凡尔赛和约》的主要内容,评价其客观作用和局限性。

(二)、过程与方法:

1、运用现象与本质的原理,揭露列强的真实用心;认识帝国主义处理国家关系的准则是国家利益和国家实力。

2、用具体分析方法,揭示《凡尔赛和约》关键条款的背后用意,理解凡尔赛体系的实质和不稳定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列强在和会上争夺与勾结的分析,使学生形成对巴黎和会的性质、帝国主义各自阴谋的正确认识。

2、通过对巴黎和会背景和条约的讲解,深刻看到中国作为弱国,惨遭宰割的命运,同时,中国代表团在巴黎和会上的据理力争,他们的爱国、他们的勇敢,激发学生为建设强大的祖国而努力学习的情感和为国奉献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凡尔赛和约及其评价 难点:《凡尔赛和约》埋下了产生罪恶的种子

导入:在近现代史上,每次大的国际战争之后,战胜国都要根据自身的利益和实力对比召开国际会议,缔结国际协议,重新划分边界和势力范围,重新安排战后世界秩序,建立一种新的国际关系格局,如19世纪初拿破仑帝国崩溃后建立的维也纳体系、一战后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二战后的雅尔塔体系。

1、巴黎和会的召开

①目的:处理战争遗留问题,瓜分战利品,建立国际新秩序。②时间与地点:1919年1月18日,巴黎凡尔赛宫。会议正式召开的时间和地点——1月18日、凡尔赛宫:40年前普法战争中德国击败法国后,在凡尔赛宫举行德国统一仪式的时间是1871年1月18日。法国人把巴黎和会的会址不仅选在了当年德国人耀武扬威的地方,还选择了德国人最值得庆祝的日子,但是所讨论的事情却是如何惩罚德国,法国人再一次以一种隐晦的方式来对德国人进行雪耻。

③与会国:27国,德奥等战败国与苏俄除外

④操纵者:“三巨头”,美国总统威尔逊、英国首相劳合·乔治、法国总理克里孟梭 三巨头各有雅号,美国总统威尔逊带着十四点原则出席和会,大唱和平,被称为“百灵鸟”;克里蒙梭78岁高龄,曾以18次倒阁成功而著称,是典型的复仇主义者,态度强硬,力图削弱德国,称为老虎总理;劳治乔合老谋深算,被称为狡猾的狐狸;日本代表牧野——对涉及东亚问题争吵不休,毫不相让,对欧洲事务漠不关心,“沉默的小伙伴”。会议延续了5个多月,但全体会议仅召开了7次,其他时间多是在大国的秘密会议私下磋商中度过的,据统计,四大国(英、美、法、意)的秘密会议开了145次。以至于在无休止的秘密会议期间,大部分代表无事可做,游览巴黎以打发时间。

2、与会各国的主要打算:

(1)美国:凭借其经济实力,扩大在世界上的影响力,进而称霸世界。

(2)英国:利用战胜国的地位,吞并已到手的德国殖民地和土耳其的一些领地,扩大和巩固“大英帝国”版图;支持日本在太平洋与美国争雄,同时利用美国遏制法国称霸欧洲大陆。

(3)法国:削弱乃至肢解宿敌德国,把中、东欧国家纳入防御德国的“体系”,树立法国在欧洲大陆的霸主地位;扩大在非洲等地的殖民地。(4)日本:攫取德国在中国山东的全部权益,以便进一步侵略中国,并占领战前德国在太平洋上控制的岛屿。

——各国都心怀目的参加会议,把弱小国家利益当做他们之间妥协勾结的筹码?—性质。取消列强在华特权,取消日本帝国主义和袁世凯订立的二十一条,归还大战期间被日本夺去的德国在山东占有的各种权利。

3、会议性质: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分赃会议。

4、议题

(1)对德问题的争夺(焦点问题)

法国:极力主张最大限度制裁德国,甚至建议将德国莱茵河西岸的领土分割出来,建立一个受法国保护的“莱茵共和国”,以实现肢解德国的目的;

英国:出于传统的“均势外交”政策,不想把欧洲政治平衡打破,不愿因过分削弱德国而导致法国称霸欧洲的局面出现,因此极力反对法国的主张,特别是建立“莱茵共和国”的主张;

美国:想法比较复杂,且有所矛盾。美国反对过分制裁德国,特别是建立一个法国控制的“莱茵共和国”的建议。但又不能不考虑到法国未来的安全,只能与英国一起承诺一旦遭到德国的进攻,将联合援助法国(2)山东问题上的勾结 ①山东问题的由来:

A、一战期间,日本占领德国在山东的租界地,“二十一条”承认日本在山东的特权。B、一战后,中国要求收回山东主权,日本要把山东权益合法化。② 中国据理力争

请允许我在正式发言之前,让大家看一样东西。(掏出金表)进入会场之前,牧野先生为了讨好我,争夺山东的特权,把这块金表送给了我。山东是中国文化的摇篮,中国的圣者孔子和孟子就诞生在这片土地上,孔子,孔子犹如西方的耶稣,山东是中国的,无论从经济方面还是战略上,还有宗教文化,中国不能失去山东,就像西方不能失去耶路撒冷!!

1919年1月28日,中国代表顾维钧关于山东问题的陈词,一度使这个问题闪现出一丝曙光。可惜,巴黎和会不是公平的辩论赛,大家都是来做交易分糖果的。中国跟多数殖民和半殖民地国家一样,在和会上的命运,如同是砧板上的鱼肉,所差的无非是切给谁而已。

③ 山东问题上的勾结:美、英、法同意把德国在山东的全部权益转交给日本。④ 影响:引发了中国的五四运动,中国代表拒签和约。

中国外交的失败,引发了五四运动的爆发。参加和会的中国代表,在五四运动的影响下和人民反对和约的压力下,最终拒绝在和约上签字;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

认识;帝国主义大国漠视弱小国家正当的民族权益;弱国无外交。

5、结果:《凡尔赛和约》

帝国主义列强经过激烈争吵和讨价还价之后,拟定了对德和约草案,并以重新发动进攻相威胁,迫使德国拼接受和约,即《凡尔赛和约》:

(1)签订的时间地点:1919-6-

28、凡尔赛宫镜厅。

正是5年前的这一天,奥匈帝国在得到它的强大盟友——德国的支持后,进攻塞尔维亚,挑起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使人类遭到空前的浩劫。今天,战胜国选择在5年后的同一天,让德国人接受协约国对它的审判,算是对德国人和奥地利人的战争失败的羞辱。

(2)主要内容:

A德国及其各盟国应承担战争罪责

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性质的非正义战争,所以,战胜国将全部战争罪责推到战败国的头上是不公正、不合理的,明显有“成王败寇”的特点。B重新划定德国疆界: 分西、东、南部三块。

西部:阿尔萨斯——洛林归还法国;萨尔煤矿由法国开采15年后通过公民投票决定其归属;莱茵河西岸的德国领土由协约国占领15年。

法国代表提出阿尔萨斯必须归还,原属德国的萨尔煤矿区也将由法国控制,萨尔区的储煤量相当于法国全国煤炭蕴藏量的40%,而且还紧邻法国的洛林铁矿区,将两者联合起来,无疑将极大推动法国重工业的发展,同时制约德国重工业的发展。关于莱茵河西岸的德国领土问题,指出这是对法国建立莱茵共和国方案没有得到实现后的一个妥协的产物。

南部:德国承认奥地利独立,德奥永远不得合并;德国承认捷克斯洛伐克独立。关于德奥关系问题,说明这里隐含的协约国的深远意图:奥地利与德国在民族和历史上的密切联系,以及奥地利在军事上受德国影响,也有较强的军事能力,所以,德奥的合并对它们的欧洲邻国来说,是一件令人害怕的事情。

东部:德国承认波兰独立,并将波兹南等一部分领土划给波兰。在东普鲁士同德国的本部之间划出一条“波兰走廊”作为波兰出海口,德国交出但泽由波兰管理。

关于德波关系问题,要指出:其目的在于以波兰去牵制德国;而这一安排是对德国领土的最大分割,将经济发达的东普鲁士分割为一块飞地,是德国难以忍受的,也成为后来德国发动对波兰战争、挑起世界大战的最重要的借口。

总之,《凡尔赛和约》让德国损失了13%的领土(约2.7万平方千米)和10%的人口(约800多万)。

C德国放弃其全部海外殖民地

德国的全部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澳、日等战胜国以“委任统治”的方式加以瓜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重要权益交给日本。

关于殖民地全部被瓜分:指出德国挑起战争的目的是要夺取更多的殖民地,但结果事与愿违,德国不仅没有获得一块新的殖民地,而且自己拥有的殖民地全部丧失,这对德国来说无疑是一个沉重的心理打击。

关于“委任统治”:是指一战后由国联委托一些国家对战败国的殖民地进行统治的一种制度,例如给予行政指导和援助。根据国联盟约,原先德国的殖民地和奥斯曼帝国的殖民地均由国际联盟委任英国、法国和日本等国进行统治,这些国家代表国际联盟以委任统治的方式实行监管或监护。委任统治的实质,只不过是一种新的、更隐秘的殖民主义统治政策。Why?随着战后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旧的殖民体系再也无法按照原有的形态存在下去了,帝国主义不得不对其进行适当的调整;另一方面,由于这些殖民地宗主国大都是战败国的,当地人民都设想利用战败国的不利处境争取民族独立,如果战胜国以不变的形式进入这些殖民地,不会被当地人民轻易接受,这迫使它们改变策略。反映了时代进步,由列强私下瓜分、直接兼并殖民地转变为按国际法公开地解决殖民统治问题。

D限制德国军备:①德国不得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②陆军不得超过10万人;③不得拥有军用飞机和潜水艇,海军只许拥有轻型战舰;④莱茵河东安50千米为非军事区,德国不得设防。

关于德国兵役制的问题:解释普遍义务兵役制的内涵,以全民为征兵对象,所有适龄青年都要服役一段时间和普遍接受军事训练。这种兵役制常常与军国主义相联系,协约国禁止德国实行这样的兵役制,目的是要约束德国军国主义的复活。

关于允许德国陆军拥有10万人:说明其目的是能够让德国资产阶级有足够力量镇压国内人民革命(当时出现了战后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革命高涨局面),但这一数量的陆军,又不能满足德国对邻国发动侵略战争的需要。

关于不得拥有空军和潜水艇:说明空军和潜水艇被公认为是进攻性武器,是德国对外侵略战争的必备条件。不允许德国拥有,无疑是防止它再次挑起战争的可能。关于海军只能拥有轻型战舰:说明这样做既可以避免德国在海外的军事扩张,也避免了德国海军与英国海军竞争。

关于莱茵河东岸非军事区问题:指出这是将法国所要求的与德国之间建立缓冲区的进一步扩大的举措,对德国的进一步控制。

E赔款问题:规定在1921年5月1日前,由赔偿委员会确定赔款总额和赔款方式。在此之前,德国应先偿付价值200亿金马克的物资,并承担占领军的全部费用。(最终决定德国赔款2260亿马克,之后减至1320亿马克。道威斯计划,1924年由美国银行家道威斯提出解决德国赔款的计划,该计划企图用恢复德国经济的办法来保证德国偿付赔款,对德国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产生重要作用。)

(3)、评价: 列宁称“《凡尔赛和约》是强盗、掠夺者、高利贷者、刽子手和屠夫的和约。”“靠凡尔赛和约来维系的整个国际体系、国际秩序是建立在火山口上的。

“这不是和平,这是20年的休战。” ——法军元帅福煦” 性质:战胜国对德国的具有掠夺性和强制性的和约。积极性:缓解矛盾,初步建立新的国际体系。(英法获利最大,美国受到抑制)

和约在一定程度上暂时缓解了帝国主义战胜国与战败国,也缓和了战胜国之间的矛盾,使它们通过这个和约达成了利益的妥协,初步建立了帝国主义战后国际关系的新体系。

(3)消极性:对德国过分的宰割,埋下了复仇的种子。(和约背后潜藏的新的危机)《凡尔赛和约》是战胜国强加给德国的十分苛刻的和约,它并未能牢牢控制住德国,反而激起了德国对战胜国的巨大仇恨,埋下了德意志民族复仇主义的种子,并为后来的希特勒所利用。和会一结束,德国复仇主义者便喊出“打倒凡尔赛和约”的口号。尽管德国存在着领土丧失、军事上受限制、赔款等不利因素,但从潜力上讲,德国仍然是一个强大的国家。一旦德国从战争的破坏中恢复过来,必然要求摆脱这个和约所强加的种种束缚。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凡尔赛和约》已在国际关系土壤中埋下了会滋生出罪恶的种子。

总结:巴黎和会名为重建战后和平的会议,但它们追求的是霸权基础上的和平。都力图根据自己的利益重建战后秩序,巩固战争的成果,实为战前列强争夺欧洲和世界霸权的继续。

巴黎和会并非和平会议

1.会议目的:它是帝国主义战胜国重新分割世界和反苏的国际会议。

2.会议内容: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中东和非洲统治的新秩序;会议密谋遏制苏俄,决定对苏俄实行经济封锁;筹建国际联盟,反对列宁创建共产国际。

3.和会性质:巴黎和会其实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帝国主义列强重新瓜分世界的一场分赃大会。

4.对待中国的态度:作为战胜国之一的中国,在和会上的正当权益不但没有受到尊重,反而成为被宰割的对象,中国要求收回德国强占的山东的权益,但英、美、法却将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交给日本。

篇2:第1课巴黎和会

1.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目标:

1、识记:被和会所排斥的国家;控制巴黎和会的三巨头;帝国主义参加会议的目的;帝国主义在处置德国问题上的争斗和在中国山东问题上的勾结;《凡尔赛和约》的主要内容;特别关注有关疆界问题和殖民地问题方面的规定。

2、理解:列强在巴黎和会上各自图谋背后的背景原因;巴黎和会与中国五四运动的关系;《凡尔赛和约》的掠夺性与强迫性。

3、理解和约主要条款对德国来说是难以忍受的,以及难以忍受的原因所在;和约部分条款背后所潜伏的危机因素。

4、利用现象与本质关系的原理,分析认识帝国主义大国在会上所提出的建议看似是为了和平,实际却隐藏着充满私利的用心。

(二)过程与方法:

1、运用现象与本质的原理,揭露列强的真实用心;用联系的方法,联系各国的具体情况,分析列强在会议上争夺与勾结的原因。

2、用具体分析方法,揭示《凡尔赛和约》关键条款的背后用意;分析与评价《凡尔赛和约》背后的危机。

3、在师生配合基础上,利用概括和抽象的方法,分析和评估《凡尔赛和约》的客观作用与局限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列强在和会上争夺与勾结的分析,使学生形成对巴黎和会的性质、帝国主义各自阴谋的正确认识。

2、通过了解中国在会上的遭遇,使学生形成仇恨帝国主义的情感;激发学生为建设强大的祖国而努力学习的情感和为国奉献的精神。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列强出席会议的图谋及对其的理解;《凡尔赛和约》的核心内容以及对和约的评价。

难点:对《凡尔赛和约》若干内容的理解;对《凡尔赛和约》的评价。3.教学用具

幻灯片。图片。

4.标签

巴黎和会

教学过程 ★教材内容分析与建议:

本课主要介绍了两方面内容:一是巴黎和会召开前和会议进行中的有关问题;二是《凡尔赛和约》的主要内容及其评价。内容虽不多,但内涵丰富。一战后战胜国集团召开了巴黎和会,他们根据变化了各国实力对比关系重新分割世界,通过签订《凡尔赛和约》建立了战后欧洲帝国主义的世界和平秩序,但这个秩序是极不稳固的。因为它不仅没有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而且还加深了战败国与战胜国之间的矛盾。凡尔赛和约是战胜国强加给德国的十分苛刻的和约,它埋下了德意志民族复仇主义的种子。

在学习关于出席会议的大国的图谋以及在对德问题上的争夺的内容时,为使学生能够加深对这部分内容的理解,进而巩固记忆,可尝试采用学生角色进入的方法。事先选定某些学生,或由学生自荐,来扮演某个大国的角色,站在这个大国的立场上、熟悉这个大国当时背景的情况下,设计自己出席这次会议争夺权益的目标。

在学习第二目关于《凡尔赛和约》的评价内容时,先不急于做出评价和结论,可插入一段学生活动,以便对此问题有更深刻的理解。★教学过程及要点:

〔新课导入〕采用谈话导入法:

为加深对巴黎和会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关系理解,可先回顾第一次世界大战参战的主要帝国主义国家的政治目的,然后指出:战争仅仅是帝国主义解决政治问题的手段,它仅为实现政治目的奠定了基础。而外交是政治的延伸,因而,争夺只不过从战场转移到谈判桌旁。由此导入新课学习。

一、凡尔赛宫里的勾结与争夺:

1、召开的时间、地点:1919年1月18日~6月28日,法国巴黎凡尔赛宫 【备课资料】法国封建时期的华丽纪念碑——凡尔赛宫

凡尔赛宫(Versailles)位于巴黎西南18公里的凡尔赛,她作为法兰西宫廷长达107年,同时也是人类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绚丽灿烂的明珠。它是17世纪专制王权的象征,也是法国古典主义艺术最杰出的典范。

凡尔赛宫原是一个小村落,是路易十三1624年在凡尔赛树林中造的狩猎宫。1661年,由路易十四改造成一座豪华的王宫。是著名建筑师勒•沃•哈尔都安和勒•诺特尔精心设计而的。该宫于1689年全部竣工,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全宫占地111万平方米。宫殿主体达707米,有700多个房间,中间是子宫,两翼是宫室和政府办公处、剧院、教堂等。室内地面、墙壁都用大理石镶嵌,并饰有雕刻、油画等装饰。中部的镜厅是凡尔赛宫不同于其他皇宫的地方,长73米,宽100米,高12.3米。拱顶是勒勃兰的巨幅油画。长廊一侧是17面落地镜,镜子由483块镜片镶嵌而成,将外面的蓝天、绿树都映照出来,别有一番景色。厅内两旁排有罗马皇帝的雕像和古天神的塑像,并有3排挂烛台、32座多支烛台和8座可插150支蜡烛的高烛台,经镜面反射可形成3000支烛台,映照得整个大厅金壁辉煌。宫殿气势磅礴,布局严密、协调。正宫朝东西走向,两端与南宫和北宫相衔接,形成对称的几何图案。宫顶建筑摒弃了巴罗克的圆顶和法国传统有尖顶建筑风格,采用了平顶形式,显得端正而雄浑。宫殿外壁上端,林立着大理石人物雕像,造型优美,栩栩如生。

1789年路易十六当权时,凡尔赛宫的富丽堂皇、奢侈豪华达到极至,终于引起人民的愤慨,大革命期间,凡尔赛宫几乎被荒废。直至1837年,路易•菲利浦才重新修理,把它改为法兰西历史博物馆,展出美术、雕刻等许多艺术品。19世纪下半叶,凡尔赛宫又成为全世界瞩目的政治中心。1870年,普鲁士军队占领凡尔赛。第二年德皇在此举行加冕典礼。同年,梯也尔政府盘踞在凡尔赛宫,策划了镇压巴黎公社的血腥计划。1871—1878年,法国国民议会设在这里。1875年在凡尔赛宫宣告成立法兰西共和国。1919年6月28日,法国及英国等国同德国签订了《凡尔赛和约》,第一次世界大战宣告结束。

今日的凡尔赛宫已是举世闻名的游览胜地,各国游人络绎不绝,参观人数每年达200多万。凡尔赛宫除供参观游览之外,法国总统和其它领导人也常在此会见或宴请各国国家首脑和外交使节。

2、参加国与操纵国:

参加国:战胜国,德、奥等战败国和苏俄被排斥在外。

操纵国:英国(首相劳合•乔治)、法国(总理克里孟梭)、美国(总统威尔逊)。

和会席位:划分为三等,一等的五个大国英美法意日可以有5席,其它一些国家3席,一些新成立、新独立的国家2席,中国被划为最末一等,只能有2个席位。这是由帝国主义国家的外交准则所决定的。一方面,帝国主义在国际关系舞台上一直讲实力原则,从来不讲国家与民族的平等;另一方面,就战争作用方面来说,广大中小国家对战争未能发挥决定作用。帝国主义自然不允许这些国家参与重大国际问题的决策,从而影响它们自己利益的实现。

3、各自野心和意图:

(1)美国:凭借其经济实力,扩大在世界上的影响力,进而称霸世界。(2)英国:利用战胜国的地位,吞并已到手的德国殖民地和土耳其的一些领地,扩大和巩固“大英帝国”版图;支持日本在太平洋与美国争雄,同时利用美国遏制法国称霸欧洲大陆。

(3)法国:削弱乃至肢解宿敌德国,把中、东欧国家纳入防御德国的“体系”,树立法国在欧洲大陆的霸主地位;扩大在非洲等地的殖民地。

(4)日本:攫取德国在中国山东的全部权益,以便进一步侵略中国,并占领战前德国在太平洋上控制的岛屿。

(5)中国:取消列强在华特权,取消日本帝国主义和袁世凯订立的二十一条等不平等条约,归还大战期间被日本夺去的德国在山东占有的各种权利。出席巴黎和会的各国领导人的雅号:美国总统威尔逊,博学多才,工于辞令,带着《十四点和平计划》出席巴黎和会,大唱高调,被称为“百灵鸟”。法国总理克里孟梭,78岁高龄,政治手段狠毒,发言咄咄逼人,曾以18次倒阁成功而著称,在和会上采取强硬的态度,力图削弱德国,不让德国东山再起,被冠以“老虎”称号。英国首相劳合•乔治老谋深算,能言善辩,为自己的利益,既不愿法国过分削弱德国,又力图夺取德国海外殖民地,被称为狡猾的“狐狸”。意大利首相奥兰多,对意大利利益有关的问题谈起来滔滔不绝,对其他问题少开尊口。被称为“无足轻重的伙伴”。而日本内阁大臣牧野对涉及远东的问题争吵不休,毫不相让,但对欧洲事务则漠不关心,为的是不致引起欧洲列强的反感,因而被成为“沉默的小伙伴”。巴黎和会上的“巧合”与刻意安排: ◇举办和会的地点——凡尔赛宫

1871年,德国人正是在此地举行了德意志帝国统一的仪式。◇《凡尔赛和约》签字的地点——凡尔赛宫镜厅

1871年,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正是在此地加冕成为德意志帝国皇帝。◇会议正式召开的时间——1919年1月18日

1871年,德国人正是在这一时间举行了德意志帝国统一的仪式。◇会议结束和签字的时间——1919年6月28日

1914年,奥匈帝国正是在这一天得到德国支持后挑起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4、在对德问题上的争斗:

法国:极力主张最大限度制裁德国,甚至建议将德国莱茵河西岸的领土分割出来,建立一个受法国保护的“莱茵共和国”,以实现肢解德国的目的; 英国:出于传统的“均势外交”政策,不想把欧洲政治平衡打破,不愿因过分削弱德国而导致法国称霸欧洲的局面出现,因此极力反对法国的主张,特别是建立“莱茵共和国”的主张;

美国:想法比较复杂,且有所矛盾。美国反对过分制裁德国,特别是建立一个法国控制的“莱茵共和国”的建议。但又不能不考虑到法国未来的安全,只能与英国一起承诺一旦遭到德国的进攻,将联合援助法国

5、在山东问题上的勾结:

(1)中日对山东问题的争斗:日本希望把在战争期间从德国手中夺来的山东据为己有。中国则要求收回山东主权,并在会上对日本进行了一定的抗争。(建议在此引述教材“历史纵横”的内容)

(2)帝国主义国家的勾结:英法与日本缔结密约,支持日本对山东的要求。而美国虽然反对日本的要求,但由于私利的考虑没有坚定地支持中国的合理要求。最终导致日本实现了自己的意图。

(3)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中国外交的失败,引发了五四运动的爆发。参加和会的中国代表,在五四运动的影响下和人民反对和约的压力下,最终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1922年华盛顿会议期间,由于中国人民坚持斗争和英美反对日本独占中国而施加了压力,在经过36次谈判后,双方终于在会外签订了条约,日本归还中国山东主权,胶济铁路由中国赎回。

二、《凡尔赛和约》:

《凡尔赛条约》或《凡尔赛和约》,全称《协约国和参战各国对德和约》,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胜国(协约国)对战败国(同盟国)的和约。协约国和同盟国于1918年11月11日宣布停火,经过巴黎和会长达6个月的谈判后,于1919年6月28日在巴黎的凡尔赛宫签署条约,标志着第一次世界大战正式结束。得到国际联盟的承认后,于1920年1月10日正式生效。《凡尔赛条约》的主要目的是惩罚和削弱德国。中国在五四运动后,没有签署凡尔赛条约,但与德国另签订和约。美国则因其国会表决多数反对,所以也不签凡尔赛条约。从1919年3月开始,谈判由五个战胜国(英国、法国、美国、意大利、日本)政府首脑和外长组成的“十人委员会”主导,该机构组成复杂,矛盾重重,难以做出有效决定。谈判过程中日本和其余各国外长先后退出十人委员会,实际上只剩“四巨头”,后意大利因对南斯拉夫的阜姆(现里耶卡)的领土要求被拒绝也退出时,最终的谈判由三大(英国、法国、美国)的政府首脑,即英国首相乔治、法国总理克莱蒙梭、美国总统威尔逊把持。

1919年4月29日由德国外长乌尔里希•格拉夫•冯•布鲁克多夫-兰祖率领的德国代表团抵达凡尔赛宫。5月7日德国代表团接受战胜国提出的条件,内容包括将德国领土分割一部分给邻国,战胜国瓜分德国海外殖民地,限制德国再次发动战争的能力等。但因德国被排除在谈判之外,德国政府认为以上条件不公并提出抗议,随即退出和会。6月16日,当条约内容在议会提出时,德国夏的曼首相拒绝签署;6月21日,内阁总辞职。此外,德国海军舰队司令官洛达少将命令海军舰队自爆,德国的学生们更愤怒地群聚在街道上焚毁法国军旗,展开示威行动。6月22日,继夏的曼首相之后成立的鲍亚内阁,却在国民议会上决定接受此和约,原来拒绝引渡战犯的要求,也在法国总理克里蒙俊所率领的联合代表团威胁恐吓下屈服,最后是在毫无任何保留下,全盘接受和约内容。但是正因为凡尔赛和约内容过于严苛以及法国存心报复下,加上赔款数字过于庞大,导致德国经济崩溃。

1、主要内容:

(1)重划德国疆界:分西、东、南部三块。

西部:阿尔萨斯——洛林归还法国;萨尔煤矿由法国开采15年后通过公民投票决定其归属;莱茵河西岸的德国领土由协约国占领15年。

关于法国占领萨尔区问题,要解释法国为什么执意要占据萨尔区的原因。法国代表提出阿尔萨斯必须归还,并且依照1790年以前的归还,这意味着原属德国的萨尔煤矿区也将由法国控制,萨尔区的储煤量相当于法国全国煤炭蕴藏量的40%,而且还紧邻法国的洛林铁矿区,将两者联合起来,无疑将极大推动法国重工业的发展,同时制约德国重工业的发展。关于莱茵河西岸的德国领土问题,指出这是对法国建立莱茵共和国方案没有得到实现后的一个妥协的产物,在削弱德国国防力量的同时,也给予法国一定的心理安慰。

南部:德国承认奥地利独立,德奥永远不得合并;德国承认捷克斯洛伐克独立。永远禁止德奥合并是防止这两个有着深刻历史渊源的国家合并后更为强大,威胁欧洲其他国家的安全。关于德奥关系问题,说明这里隐含的协约国的深远意图:奥地利与德国在民族和历史上的密切联系,以及奥地利在军事上受德国影响,也有较强的军事能力,所以,德奥的合并对它们的欧洲邻国来说,是一件令人害怕的事情。东部:德国承认波兰独立,并将波兹南等一部分领土划给波兰。在东普鲁士同德国的本部之间划出一条“波兰走廊”作为波兰出海口,德国交出但泽由波兰管理。

关于德波关系问题,要指出:战后波兰复国使得德国版图大为缩水,特别是“波兰走廊”的存在,将经济发达的东普鲁士分割为一块飞地,其目的在于以波兰去牵制德国;使德国蒙受了领土、经济上的双重损失。而这一安排是对德国领土的最大分割,是德国难以忍受的,也成为后来德国发动对波兰战争、挑起世界大战的最重要的借口。

总之,《凡尔赛和约》让德国损失了13%的领土(约2.7万平方千米)和10%的人口(约800多万)。

(2)分割德国海外殖民地:德国的全部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澳、日等战胜国以“委任统治”的方式加以瓜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重要权益交给日本。德国挑起战争的目的是要夺取更多的殖民地,但结果事与愿违,还丧失了自己原属的全部海外殖民地,这对德国来说无疑是一个沉重的心理打击。德国的海外殖民地被英、法等国以“委任统治”的形式加以瓜分,但对殖民地人民而言没有任何实质变化,此后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解放的斗争不断高涨。

根据《凡尔赛和约》,德属东非除卢旺达和布隆迪委任给比利时、基翁戈委任给葡萄牙统治外,大部分地区都委任给英国统治。多哥分给了英、法两国统治,喀麦隆也被英、法两国瓜分。德属西南非洲交给南非联邦。新几内亚岛的德属部分分给了澳大利亚,萨摩亚群岛分给了新西兰。日本则占领了太平洋中部的德国殖民地马绍尔群岛、马利亚纳群岛和加洛林群岛。

关于“委任统治”的形式问题:解释“委任统治”的来历与基本内容。随着战后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旧的殖民体系再也无法按照原有的形态存在下去了,帝国主义不得不对其进行适当的改动,给殖民统治继续下去维持一个法律依据。另一方面,由于这些殖民地宗主国大都是战败国的,当地人民都设想利用战败国的不利处境争取民族独立,如果战胜国以不变的形式进入这些殖民地,不会被当地人民轻易接受,这迫使它们改变策略。委任统治的实质,只不过是一种新的、更隐秘的殖民主义统治政策。

(3)限制德国军备:①德国不得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②陆军不得超过10万人;③不得拥有军用飞机和潜水艇,海军只许拥有轻型战舰;④莱茵河东安50千米为非军事区,德国不得设防。

关于德国兵役制的问题:解释普遍义务兵役制的内涵,它是义务兵役制的进一步扩大,以全民为征兵对象,所有适龄青年都要服役一段时间和普遍接受军事训练。这种兵役制常常与军国主义相联系,协约国禁止德国实行这样的兵役制,目的是要约束德国军国主义的复活。关于允许德国陆军拥有10万人:说明其目的是能够让德国资产阶级有足够力量镇压国内人民革命(当时出现了战后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革命高涨局面),但这一数量的陆军,又不能满足德国对邻国发动侵略战争的需要。

关于不得拥有空军和潜水艇:说明空军和潜水艇被公认为是进攻性武器,是德国对外侵略战争的必备条件。不允许德国拥有,无疑是防止它再次挑起战争的可能。

关于海军只能拥有轻型战舰:说明这样做既可以避免德国在海外的军事扩张,也避免了德国海军与英国海军竞争。

关于莱茵河东岸非军事区问题:指出这是将法国所要求的与德国之间建立缓冲区的进一步扩大的举措,对德国的进一步控制。

(4)赔款问题:规定在1921年5月1日前,由赔偿委员会确定赔款总额和赔款方式。在此之前,德国应先偿付价值200亿金马克的物资,并承担占领军的全部费用。

说明由于这是一项专业性比较强的复杂问题,政治家们难以讨论清楚。所以,会议没有对赔款总额和各国所享受的比例等达成协议,但决定成立一个专门的委员会,在以后确定赔款总数和赔款方式。以后,根据协约国赔偿委员会决定,德国共需赔偿2260亿马克(约合113亿英镑)且以黄金支付,后减至1320亿帝国马克。1921年赔偿金额确定为49.9亿英镑,即1320亿马克。

【备课资料】关于德国赔款问题的道威斯计划和杨格计划

道威斯计划: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协约国于1924年制定的德国赔款支付计划。由于德国财力枯竭,加上战胜国争夺德国赔款的矛盾,德国按《凡尔赛和约》(见巴黎和会)支付赔款问题成为20年代资本主义国际经济与政治中难以解决的纠纷。根据英国提议,协约国赔款委员会于1923年11月增设两个专门委员会,一个研究平衡德国预算和稳定德国金融之方法,一个调查德国资本外流情况并设计引回的方法。两个专门委员会以美国银行家C.G.道威斯为主席。12 月由法、比、意、英、美5国代表组成的国际专家委员会赴德调查,研究德国赔款问题。1924年4月9日道威斯拟定一项解决赔款问题的计划,史称道威斯计划。该计划经同年7月16日~8月16日之伦敦会议(英、法、意、日、比、希、葡、罗、南、美参加)讨论并通过,同年9月1日生效。该计划企图用恢复德国经济的办法来保证德国偿付赔款。主要内容是:由协约国监督改组德意志银行,实行货币改革,并由协约国贷款 8亿金马克(折合1.9 亿美元)以稳定其币制,在赔款总数尚未最后确定的情况下,规定德国赔款年度限额,即由第一年(1924~1925)10 亿金马克开始,逐年增加,到第五年(1928 ~1929)增至年付25亿金马克;德国支付赔款的财源来自关税、烟酒糖专卖税、铁路收入及工商企业税;发行110 亿金马克铁路公债、50亿金马克工业公债;德国的金融外汇、铁路运营以及税捐征收事务受国际监管。德国以法、比两国从鲁尔撤军作为接受赔款计划的条件。1924年8月16日,计划被双方接受。道威斯计划的执行,对20年代后半期德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了重要作用。1924~1929年德国支付赔款110亿金马克,获得外国各种贷款约210亿金马克。1928 年德国声称财政濒于破产,无力执行该计划。1930年为扬格计划所取代。

“道威斯计划”实际上结束了由法国及其由它控制的赔委会在德国赔款问题上的支配作用,确立了以美国为主的多国支配机制;其次,为美国私人资本流入德国和有效地从其他协约国收回战债创造了条件。据记载,1924年9月至1931年7月,德国共支付赔款110亿金马克(约合27亿美元),而同期德国从美、英等国得到的贷款约为210亿金马克(约合50亿美元),其中美国向德国提供的是22亿5千万美元。也在同一时期,美国从各协约国收回了约20亿美元的战债本息。这样,一批又一批的美元从美国流入德国,再以赔款的形式流入协约国,最后又以战债形式流回美国,形成了一个循环。再次,“道威斯计划”的实施是法国外交的一次失败,而美国则显示了它在欧洲事务中举足轻重的作用和实际“能力”。同时也表明了美国参与欧洲事务的独特性和欲望。最后,“道威斯计划”事实上从经济上扶持了德国。它对战后德国经济乃至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杨格计划:1929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胜国重新规定德国赔款问题的计划。因由美国银行家杨格主持制定,故名。1929年初,德国提出因财政困难,无力执行道威斯计划,要求修改有关规定,得到美国支持。经协约国商定,1929年2月由杨格为主席的专家委员会在巴黎开始工作,制定新的赔款计划。1929年6月委员会通过杨格计划,经1930年1月海牙会议批准生效。主要内容:①规定了德国的赔款总额和支付年限。把赔款总额由1320亿马克(1921年 4月伦敦会议确定)削减为1139亿马克,分59年偿付。规定1929—1930年度支付 7.4亿马克,下一个年度支付17亿马克;以后逐渐增加,到1965—1966年度达最高点24.29亿马克;然后再逐年减少,最后一个年度即 1987—1988 年度为8.98亿马克。赔款来源为德国铁路和政府预算收入。②协约国对德国提供所谓杨格计划贷款,净额为12亿马克。③废除协约国在德国的一切监督机关,取消协约国对德国财政经济的直接控制。成立国际清算银行,以调节债权国和债务国之间的关系。该银行此后实际上成为外国资本主要是美国资本向德国重工业、包括军事工业投资的新机构。④协约国从德国莱茵区撤走占领军。计划制定后仅4个月,1929年10月爆发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德国财政面临崩溃的危险。1931年6月,美国总统胡佛宣布,赔款和国际债务延期支付一年。德国此后不再支付赔款。杨格计划夭折。

2、评价:

(1)性质:《凡尔赛和约》是一个强加给德国的苛刻的和约。(2)积极性:缓解矛盾,初步建立新的国际体系。

和约在一定程度上暂时缓解了帝国主义战胜国与战败国,也缓和了战胜国之间的矛盾,使它们通过这个和约达成了利益的妥协,初步建立了帝国主义战后国际关系的新体系。(3)消极性:对德国过分的宰割,埋下了复仇的种子。(和约背后潜藏的新的危机)

《凡尔赛和约》是战胜国强加给德国的十分苛刻的和约,它并未能牢牢控制住德国,反而激起了德国对战胜国的巨大仇恨,埋下了德意志民族复仇主义的种子,并为后来的希特勒所利用。和会一结束,德国复仇主义者便喊出“打倒凡尔赛和约”的口号。尽管德国存在着领土丧失、军事上受限制、赔款等不利因素,但从潜力上讲,德国仍然是一个强大的国家。一旦德国从战争的破坏中恢复过来,必然要求摆脱这个和约所强加的种种束缚。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凡尔赛和约》已在国际关系土壤中埋下了会滋生出罪恶的种子。【备课资料】名人对凡尔赛和约的态度与评价

意大利首相Sinor Nitti在《没有和平的欧洲》(Peaceless Europe)一书中评论道:“这在近代史中,留下永远可怕的恶例,违背所有保证、所有先例、所有传统,甚至德国代表也未想到,除了要他们在此饥饿交迫、国力衰竭与内部革命威胁之时,不得不签订的条约之外,其他什么也没有为他们设想。教会旧约中曾有规定:即使是魔鬼,也应有其发言的机会。然而,在这以国际公理自诩、首创民主的国家,对待被告却不及中世纪黑暗时代,连最起码的公理原则都不能遵从。”

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 作为英国代表团的成员, 出席了巴黎和会, 后来因为坚决反对和约中对德国的经济政策最终辞职。辞职后他发表了一篇名为《和约的经济后果》的文章,其中明确指出:这种赔款方法就像“年复一年地活活地把它(指德国)的皮剥光。无论这种手术做得如何熟悉和小心,在手术过程中多么注意不要杀死病人,它却代表了一种政策,这种政策如果真的被采纳并被蓄意实行,人民的判断就会宣告它是一个残忍的胜利在文明史上所干出的最凶暴的行为之一”

法国谈判代表团团长克里孟梭私下说:“这个和约,正如其他和约一样,只不过是战争的延续而已。”列宁曾一针见血的指出:“《凡尔赛和约》是骇人听闻的掠夺性和约”。★教学反思

课堂小结 ★教学反思:

1922年华盛顿会议期间,由于中国人民坚持斗争和英美反对日本独占中国而施加的压力,日本与中国在会外签订了条约,日本归还中国山东主权,胶济铁路由中国赎回。本课的教学难点是通过参会国的野心与意图来对《凡尔赛和约》的客观评价,理解日后法西斯德国利用人民复仇的心理推行对外扩张的历史根源。教学中,要把中国近现代史上发生的相关内容与本课的教学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如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成为五四爱国运动的导火线,在中国人民的反对之下,北洋军阀政府派出的代表团最终拒签和约,表现了中国人民不屈的反帝斗争精神。

课后习题 ⊙学习延伸:

1、依据有关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英国主张如何处置德国?英国持这种主张的原因的是什么?

参考答案:英国在战争中付出了极大的经济代价,所以希望尽可能地掠夺德国,以得到补偿。但又反对过于严厉地制裁德国。这是由于英国不能突破惯用的均势外交的平衡原则,不愿意由于过分制裁德国而使法国成为欧洲霸主。此外,英国还希望一个有足够力量的德国,成为其反苏战略上牵制苏联的一个重要力量。

2.据有关资料和所学知识说明法国的主张与英国有什么分歧?并说明其原因和理由?

参考答案:法国近代历史上,如在拿破仑时代反法同盟与法国的多次战争中,在普法战争中,以及在一战中,法国多次遭到普鲁士和德国的军事打击,以致对德国存有难以抹平的心理恐惧。为了彻底消除德国未来的军事威胁,自然要求最严厉地制裁德国,以至于提出了肢解德国或建立缓冲国的要求。另一方面,利用削弱德国的机会,法国还可以建立欧洲的霸权,这也是法国要求最大限度削弱德国的目的之一。

板书

篇3:第1课巴黎和会

①条件①背景

②成立②经过

③作用③失败

篇4:外交辞令 巴黎和会上的发言

顾维钧

顾维钧说,他非常高兴有机会代表中国把中国山东问题提交大会。他刚才很有兴趣地听取代表几百万人民的英联邦自治领的发言人谈话。而代表人类四分之一人口,及四亿中国人说话,这一事实是他感到责任格外重大。

中国代表团要求和会归还胶州租借地、胶济铁路,以及德国在大战前所占有的其他一切权利。为了不占用十人会太多时间,他愿意只讨论某些大的原则性问题。至于技术性的细节问题,他在提交大会的备忘录里将有全面的阐述。

该租借地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他们是山东的一部分,该省有3600万常住居民,其在种族、语言和宗教上都属于中华民族。毫无疑问,大家对德国山东租借地的历史不会陌生。该租借地是德国用武力强行夺取的。之前德国舰队占据了山东沿海,其登陆士兵深入到中国内地。德国以勒索胶州租借地作为其撤兵的条件。那次出兵的借口是德国传教士在中国内地乡村意外杀害,这起事件完全超出中国政府控制能力之外。按大会所接受的民族自决和领土完整的原则,中国有权要求山东主权的归还。中国代表团将认为此举符合正义的和平要求。反之,如果大会另眼相看,并把山东主权交给任何其他一个强国,在中国代表团看来,那将是错上加错。

胶州和胶济铁路所在地的山东省是中华文明的摇篮,孔子和孟子的诞生地,对中国人而言,这是块圣地。全中国的目光都聚焦于

山东省,该省在中国的发展总起着重要的作用。

就经济而言,该地区人口稠密,在只有3.5万平方英里的土地上居住着三千六百万人口。其人口的密集导致了竞争的激烈,也使得该地极不适合殖民。某个强国的介入只会造成对该地居民的盘剥,而非真正的殖民。

具战略而言,胶州可谓是华北的门户之一,他控制着从海边到北京的最短通道之一,也就是胶济铁路,并在济南通往天津的铁路而直达首都。为了中国的国防利益——中国最终要形成自己的国防 ——中国代表团不能允许任何列强强求如此重要的地方。

中国完全清楚英勇的日本陆海军为把德国势力清除出山东所作出的贡献。中国也深深感激英国在她自己在欧洲面临危险之时对此给予的帮助,中国也没有忘记其他协约国军队在欧洲为她作出的贡献,及牵制了敌军,否则它们会轻易地向远东增派援军,从而延长哪里的战争。中国尤其感激这些贡献,因为她在山东的人民在夺取胶州的军事行动中,也曾遭受苦难和牺牲,尤其在各种劳动力和物资供给的军事征用方面。

尽管深表感激,但中国代表团认为假如他们通过出卖其同胞的天生权利,借以对协约国表示感恩这将是对中国和世界的失职行为,并因此播下未来混乱的种子。因此中国代表团相信大会在考虑处理德国在山东租借地及其占有的其他权利时,能充分重视中国基本和天然的权利、政治主权和领土完整的权利,以及中国为世界和平事业服务的强

烈愿望。

牧野男爵说他非常用心地听取他的中国代表团同事所关心的胶州直接归还中国的问题。他在前一天提出的声明里解释了日本政府为何要削弱该德国要塞的原因。

当胶州要塞的归还问题被提出来后,他(指顾维钧)认为读下日本给德国的最后通牒是有用的,因为该通牒表明了它的意图:

“按目前的局势,采取措施清除那些影响远东和平的所有**之源,捍卫英日盟约所构想的总体利益,以确保东亚持久而稳定的和平——确保东亚和平正是英日同盟的目的所在——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因此日本帝国政府真诚地认为给德帝国政府如下两条建议是他们的责任:

(1)立即从日本和中国的海域撤退德国陆军和各种战舰,并当即

解除那些不能撤退的德军武装。

(2)至迟在1914年9月15日,须无条件无补偿地把胶州全部租

借地交给日本帝国政府,以便将其归还给中国。”

自占领胶州后,日本事实上一直占据着》。牧野男爵认为根据中日两国政府既已达成协议,中国完全明白日本占据意味着什么。双方关于该问题已友好地交换了意见,并且日本已经同意一旦日本能自由处置胶州,就尽快将其归还中国。关于胶济铁路的问题,也已达成若干协议。

鉴于中日间已交换照会,他(顾维钧)认为对中日的这些交涉做个说明,这是值得十人会成员考虑的。

威尔逊总统问牧野男爵是否打算把这些照会提交十人会。牧野男爵说,他认为日本政府不会提出任何反对,但由于该请求是出乎意料的,他必须征得日本政府的许可。

威尔逊总统问顾维钧是否愿意提交。

顾先生说中国政府对此不表示反对。

克里孟梭先生要求中日代表表明他们是否愿意向十人会公布中日间达成的归还条件。

牧野男爵说他愿意这样做,假如他的政府不予反对。他认为日本政府不会反对。如果他有决定权,他愿意尽快出示这些文件。然而,有有一点他希望说明,即日本实际占据着所讨论的租界地。日本通过武力从德国手中取得胶州,再把它交给第三方之前,有必要从德国那里获得自由处理胶州的权利。

威尔逊总统指出十人会正在处理德国以前的租借地及转让问题,而且根本没有征询德国的意见。

牧野男爵说现在着手的这项工作就是准备向德国陈述的,因而胶州的转让在执行 前必须征得德国的同意。再此之后当如何处理则一直是中日间讨论的问题。

顾先生说在归还胶州问题上,中国和牧野男爵持不同的观点。他在关于中国问题的声明中,并不愿表明日本在从德国获得胶州租借地及他权利后,不会把他们归还给中国。他又说,因为事实上中国完全相信日本对中国和世界的保证,及日本不会占据山东;而且他特别高兴地听到牧野男爵在大会上确认了这些保证。但是在直接和间接归还问

题上存在着选择。中国宁愿采取第一个选择,即直接归还。如果两者的目标相同,一步到位总是较容易的。

至于日本全权代表所指的那些协议,顾先生认为这应当是1915年因二十一条谈判所产生的如干条约和照会。没有必要对当时的环境加以详细描述,说到底,中国政府是在日本最后通牒后于惊恐失措中被迫同意它们的。除了这些条约照会当时产生的情境,在中国看来,它们充其量只是临时的、暂时性协议,并将这次大会的最后讨论来决定,因为它们都是大战所产生的问题。

而且即使这些条约和照会一直是完全有效,中国对德宣战的事实根据情势变迁原则也已经改变了原先的形势,今天它们已无须遵守。中国过去曾被迫同意她蒋完全认可日本与德国在山东权利、和租借地等问题处理上所达成的任何安排。但该规定没有排除中国加入大战,也没有阻止中国作为参战国参加此次和会;它也因而不能阻碍中国要求德国直接归还山东权利。

更何况,中国在对德战争宣言中,已明确声明根据中德战争状态,两国间以往达成的所有条约和协议都视为无效。既然租借协定已被废除,那么作为领土主权完整,胶州租借地以及其他德国在山东享有的类似权利和特权都全部归还给了中国。

上一篇:砖厂项目备案申请报告下一篇:圣诞老公公作文4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