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具体技术措施

2024-05-06

加强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具体技术措施(通用10篇)

篇1:加强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具体技术措施

加强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具体技术措施

【摘要】本文旨在通过对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具体技术措施进行分析,为我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整体建设质量的提升提供借鉴和帮助。

【关键词】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技术措施

[Abstract] This paper aims to analyze the specific technical measures of forestry ecological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construction of forestry ecological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for me the whole quality of ascension to provide a reference.[Key words] forestry ecological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technical measures

近年来由于我国的环境污染加重,严重影响到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我国对于生态保护越来越重视。对于林业的保护是我国整体生态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针对于不同地区的林业发展情况先后建立了三北防护林、沿海防护林等林业生态工程,这些生态工程在环境保护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我国在进行林业生态保护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影响到了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质量,因此对林业升天工程建设的具体技术措施进行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林业生态工程概述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对于林业资源的需求在不断增加,我国在以往使用林业资源的过程中对于林业生态造成的严重破坏,影响到了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影响到人们对于林业资源的正常使用。因此,我国开始重视对于林业生态的保护,旨在提升林业的整体发展质量,保护生物多样性促进我国林业的整体发展,满足人们对于森林资源的需求。我国林业生态工程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 对于林业工程的监管不到位

我国在开展林业工程建设的过程中存在着监管不到位的情况,很多地区在开展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过程中,往往是按照传统的建设模式进行建设。在这种建设模式下,对于工程建设的技术标准、资金投入、管理措施等方面没有明确的规定。往往会出现建设技术落后、人员管理松散等情况。严重影响到了工程建设的整体质量,不利于我国的生态保护工作和环境保护工作的顺利开展。

2.2 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缺乏整体规划

不过得进行林业生态工程建设过程中缺乏整体的规划,在进行具体的建设过程中往往只针对建设地的一方面的特征进行生态工程的建设。缺乏对当地地质状况、水文状况的合理考察。很多工程的建设,只是为了短期的效益和应付上级部门的检查,在建设过程中没有按照国家规定的建设技术指标和建设方式开展建设工作。这十分容易造成资源的浪费,影响到我国整体林业生态工程建设质量提升。

加强林业生态工程的建设的主要技术措施

3.1 加快进行我国林业分类管理

要想提升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整体质量,发挥林业生态工程在林业生态保护中的作用,需要加快对于我国林业的分类,针对于不同的林业类型开展相应的管理工作。我国目前主要的林业类型有商品林和公益林两种,公益林在发展的过程中缺少相应的资金支持。因此应当在进行生态工程建设的过程中应当对公益林进行重点建设。在对公益林进行生态工程建设的过程中,应当提升对于公益林的补助,同时应当对公益林进行抚育性的采伐,这样能够调动当地林业建设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我国公益林的整体发展。

3.2 引入市场机制加强林业管理

我国在进行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过程中应当引入市场机制,加强对于林业的整体管理。这需要在当地提升林业的整体培植规模,同时应当针对于当地的地质环境和气候环境对树种进行改良,栽种适合当地情况的树种。应当在进行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过程中,依据当地的具体状况进行合理的规划和布局,保证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合理性。最后要加强对于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管理工作,提升林业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结语

综上所述,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在我国整体林业发展和环境保护中发展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我国在进行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过程中,存在着资金投入不足,整体设计缺乏规划等问题,影响到了整体工程建设质量的提升。因此我国应都在进行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过程中,应当加大资金投入,完善规划体系同时加强对于整体建设过程和后续维护过程的管理。只有这样才能够提升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质量,为我国的林业发展和环境保护事业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党普兴.林业生态工程综合后评价指标体系与定量评价方法研究――以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四期工程第一阶段为例[J].西北林学院学报,2014,01:244-252.[2]邵磊.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驱动力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3.

篇2:加强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具体技术措施

1、搞好生态城市规划和设计

生态城市建设是在参与或改造原有城市生态系统的过程中,建立新的人工生态系统。应着眼于“生态导向”的整体规划,其实质是从生态学的思想出发,把自然生态规律和经济发展规律结合起来,把人与自然看作一个整体系统进行规划,从而使生态城市向着更加有序、更加稳定的方向发展。其内容主要包括:①建立合理的生态城市建设目标体系,合理协调自然、社会、经济等方面的要求,实现对生态城市调控和管理的高效运作。②要把城市、区域规划和国家不同层次的规划结合起来,使城市发展与区域经济的发展相协调,达到与区域共存、与自然共生。③把空间环境和生态经济体系规划相结合,寻求区域复合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和整体最优化方案,追求整个城市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最佳效益。

2、更新观念,实现三个转变

生态城市的建设,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摒弃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外延性的经济增长模式,实施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三个转变:一是人对自然的统治关系转变为和谐统一的共生关系;二是向自然单纯的索取转变为补偿与索取相结合;三是统一人对自然的权利和任务,包括利用自然,也包括保护自然。只有实现三个转变,才能使城市有限的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和保护。

3、创新技术,使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相协调

建设生态城市,必须进行技术创新。运用现代的生态技术,优化产业结构,并建立生态化产业体系,从而使城市经济发展向“生态化”方向转变,以实现城市生态系统的供需平衡,使自然生态环境的生产能力、自我恢复能力和补偿能力始终保持较高的水平,实现经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4、不断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加强城市园林绿化建设

生态城市的建设必须重视对城市基础设施的完善。要把城市的能源系统、污染处理系统、食物供应系统结合起来,从而使完善的基础设施能够修复经济发展对环境的破坏。同时,要加强城市园林绿化建设。首先应遵循生态原则。从最大限度的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出发,因地制宜,选择绿化树种、灌木的搭配及花卉的点缀等;其次是遵循文化原则。充分考虑不同城市的文化特点、历史脉络、地域风俗,并将其融入园林绿化之中,使城市园林绿化向着充满人文内涵品位的方向发展。

5、运用法规体系

篇3:加强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具体技术措施

1.1 林业生态环境政策不健全

由于长期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不够重视, 这也使得林业生态系统并没有一个完善的保障体系, 而且, 对于林业生态体系建设, 国家的投入资金很少, 这使得林业生态环境建设缺乏资金支持。对于林业生态环境保护, 缺乏必要的奖励机制, 这使得很多生态环境建设者的积极性不高。

1.2 林业生态环境建设工作不到位

对于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工作, 我国长期以来主要集中在水土流失治理, 土地荒漠化等方面, 进行大量的植树造林, 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虽然林业面积完成了不少, 但是从质量上看, 却没有达到标准, 树木品种的种植过于单一, 种植结构不合理, 对于水土流失的整治不能发挥出最大效用, 也达不到预期的生态效益。

1.3 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不够

受传统发展模式的影响, 过于重视经济的发展, 只是把林业作为可以创造经济效益的产业来看。对于林业的生态环境保护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只是看到林业短期的经济增长, 一味的进行树木的砍伐, 换取了一时的经济增长。

2 加强建设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措施

2.1 加强天然林保护

由于人们认识上的偏见和不足, 天然林遭遇到了各种不公正的对待, 很多人认为天然林是自然生长的林木, 没有必要来计算林价, 就把天然林生产出来的林木称作为杂木, 把价格压到了最低档, 而且在砍伐之后, 再造上杉木, 这使得我国的天然林日益较少, 影响了生态环境。因此, 各级部门和政府在进行开发的过程中, 要把生态环境保护作为工作的中心, 各个部门要进行通力合作, 并且制定出有效计划, 避免毁坏林地。而且, 还要及时对受破坏的林木进行治理, 及时进行恢复补种, 加强天然林的保护力度。对于一些不执行的, 要采取相应的手段和一些惩罚措施来督促, 及时的对天然林进行治理。

2.2 提高全社会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生态环境是人们赖以生存的一个重要条件, 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 就是保护我们人类自己, 森林是生态系统的主体和核心, 因此, 要重视林业生态环境的保护。林业生态环境具有保持水土、调节气候、净化空气、保护农田、防沙固沙的作用, 对人们的生活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特别对于天然林, 其结构比较求稳定, 自然生长力要超过人工林的速度, 而且天然林中物种繁多, 储藏着丰富的自然资源, 也是地球上结构最复杂、功能最完善, 以及产量最大的储存库和基因库, 如果失去了森林, 人们也难以进行生存。因此, 要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 保护森林资源, 使森林更好地为人类做出更大贡献。

2.3 转变经营机制

过去采用的是单一的经营模式, 集体经济的一种方式, 林农们的责任意识淡薄, 对于生态林没有进行很好的保护, 过去的经营模式已经不能适合现代林业的发展。现代林业应该分为2种类型, 即事业型和产业型, 事业型就是专门发挥生态效益的林区, 也就是公益林区;产业型就是要以经济效益为主, 向社会提供林产品的林区, 也被称作为“商业林区”。因此, 在建设的过程中, 要结合实际情况, 因地制宜的制定一些措施, 比如, 以林农结合的方式, 扩大造林规模以及造林的多样化等具体举措, 来提高生态环境保护效益。

林农结合的方式就是指要采取科学的管理方式以及生产方式, 实现以农为主, 农林结合的多种经营方式, 建立一个具有经济、社会以及生态效益的林业发展模式, 促进经济生态与经济价值相结合的发展模式。比如, 可以运用林草间作, 乔灌混交以及林药间作的种植模式, 实现退耕护林, 更好地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和谐统一。造林规模化就是从经济效益以及生态效应出发, 提高造林规模, 在进行造林的过程中, 可以种植一些经济型的林地, 例如, 经济果林, 速生丰产林等。造林多样化就是要采取多种方式, 来提高生态效益, 例如, 可以采取林苗结合、林材结合, 以及林果结合的方式, 提高经济效益。对于生态林业的发展, 要引起政府足够的重视, 加强资金投入, 并鼓励社会各界人士进行投资, 更好地促进生态林业的发展。

3 结语

总之, 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林业的经济发展, 避免盲目追求经济效益而破坏生态平衡, 因此, 要制定各种措施来保护林业生态环境, 更好地促进林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海燕.保护僧林资源就是保护生态环境[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9 (31)

篇4:加强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具体技术措施

【关键词】林业;生态建设;可持续发展;策略

生态建设是当前我国的一项重要发展性战略,在生态建设发展战略提出后,对林业的可持续性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加强林业生态建设,可以有效的维护森林资源的生态安全,从而使林业在生态建设中发挥其积极的意义。通过林业生态建设的加强,不仅有利于更好的维护生态的稳定性,而且还能够带来较为显著的经济效益,这对于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1.林业在生态建设中的重要性

林业作为我国一项基础性产业和绿色产业,其不仅能够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而且还能够创造良好的生态效益,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我国生态建设中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林业的发展,可以有效的改善环境,调节气候。因为森林不仅结构较为复杂,而且拥有较大数量的生物群体,其对于维护生态系统平衡及安全中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同时也能够有效的维护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具有不可替代性。通过加快林业的建设形成一个天然绿色的生态屏障,这不仅有利于生态环境质量的提高,而且能够对水土流失和沙尘暴等起到有效的防范作用。同时还能够进一步对空气质量进行改善,消除空气中的污染,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

2.影响林业生态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原因

2.1森林资源短缺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尽管森林总体面积较多,但是森林覆盖率较低,人均森林占有率处于世界落后水平。由于森林资源的短缺,在很大程度上给林业的发展带来了较大的影响,也使林业生态建设缺乏足够的动力支撑,导致林业生态效益没有有效的发挥出来。森林资源是人类生态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也是林业生态建设的重要保障,在林业生态建设过程中需要具有足够的森林资源作为动力支撑,否则林业生态建设则无法顺利的实施。

2.2林木资源分布不均匀、森林结构不合理

目前我国林业资源主要以天然林为主,相较于天然林来讲,人工林相对较少,但这些天然林多是在封山育林过程中培育起来看次生林,质量不高。同时森林分布也呈严重的不均匀状态,森林结构也缺乏合理性。虽然近年来,我国植物造林 不断加强,林地面积得以增加,但整体森林结构还处于不合理的状态,防护林的比重较低,同时在森林中松树和杉树的比例相对较高,森林结构的不合理会对生态系统带来一定的影响。

2.3现有林业政策对于林业生态建设发展造成障碍

在当前我国林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较多的制约因素,而政策因素更是影响林业生态建设的重要因素之一,主要体现在政府管理及资金等政策对林业发展所带来的制约作用。我国政府一直对林业发展较为重视,也给予了大力的扶持,但由于政府过多的干扰,也导致林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资金配置不当,制约为林业产业化的发展进程,也不利于林业的生态建设。特别是在当前市场经济环境下,政策的过多干扰会给林业发展带来较大的干扰。

2.4林业可持续发展造成的影响

當前,我国正在全力推行可持续发展,尤其林业关系着我国的生态环境,因此更是推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点部门。可持续发展是一种科学的发展观,可以保证林业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为林业经济的发展提供持续的动力。但是在贵州一些较为偏远的地区,尤其其经济发展不均衡,很多地区只能依赖于林业经济,甚至林业经济是其唯一的支柱型产业,因此对于经济利益的追逐导致各地破坏性、掠夺式采伐和利用仍时常发生。基于以上情况,我国林业的可持续发展面临着两方面问题急需改进:改变传统的以环境和自然资源为代价的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调整不合理的林业结构。

3.实现林业生态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3.1建立完善的森林生态补偿体系

森林生态补偿机制,是将森林的生态效益市场化的有益尝试,必将对林业生态建设产生深远的影响。应努力做到以下几点:淤完善管理体制,积极试行绿色GDP核算;于完善绿色税收制;盂建立生态效益受益者合理承担的补偿基金制度;榆制定合理的公益林营建采伐奖惩政策;虞强化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愚争取国际补偿。构建全方位的生态补偿机制,确保林业建设稳定健康发展。

3.2制定合理完善的林业政策

当前的林业政策制约了林业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因此国家在出台林业政策时,要进行全面的听证,更多的考虑生态文明建设的可持续性,其政策都必须有专门的专家进行科学研究和调查,保证出台政策的合理性,寻求到达双赢或者多赢的政策方针,使得林业生态文明建设活动在一定体制和政策架构下面进行,谋求生态效益的最大化。

3.3转变林业经济模式,促进林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当今的林业发展必须进行科学的规划,不能只是过度追求林业资源,或者只知道采伐不知道经营,否则就会造成资源的浪费或者资源的短缺,因此要走可持续的发展道路,在林业资源和林业经济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点,及时的把林业资源转变为林业经济,同时通过经济的发展刺激资源的需求量,为林业资源发展提供动力。此外,人才是林业经济发展的关键,因此林业企业要吸引更多的专业人员,保证企业的科学运行,同时并进行合理的人力资源配置。

3.4提高育林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

应当对营林区进行科学的规划,坚持生态建设为目的的造林,同时提高林木的质量,采用先进的林木育种技术,充分利用常规育种中选育的繁殖材料,并不断积累育种经验,克服育种工作中的性状鉴别困难,并对育种技术进行科研和生产的不断扶持。同时还要合理对林业资源进行利用,对林业的有效空间也要科学的利用起来,可以利用林木下部空间进行经济作物的栽种,加快林业复合经济的发展,实现林业的多元化发展。另外,当前利用林业资源来发展旅游业前景非常好,可以利用林业天然的自然景观来发展观光旅游,增加林业的经济效益,从而更好的维持林业生态的可持续性发展。

4.结束语

林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产业,对其他产业的发展都具有一定的影响。而且林业在生态建设中具有不可或缺性,在这种情况下,则需要加快推动林业的发展步伐,提高林业工程的质量,使林业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有效的发挥出来,推动林业生态建设的步伐,更好的推动林业的可持续发展,为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科]

【参考文献】

[1]郦明慧.加强林业生态建设促进林区经济可持续发展[J].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2010(10).

[2]陈吉喜.林业生态文明建设的可持续发展策略研究[J].科技向导,2013(11).

篇5:加强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具体技术措施

河南省新乡市林业局局长 赵秀志 2007年7月9日

随着现代林业理念的提出,林业建设由过去的生态和产业两大体系共存,逐步向现在的生态、产业和生态文化三大体系幵重发展,特别是生态文化体系的发展,为建设现代林业注入了生机与活力。国家林业局局长贾志帮在年初召开的全国林业厅局长会议上,做出了关于生态文化建设的论述,全国众多学者和专家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对生态文化迚行了研究和探讨,为生态文化建设提出了挃导性意见,极大地丰富了生态文化的内涵。我们在深刻学习理解生态文化建设的有关精神及其内涵的基础上,结合新乡实际,对我市生态文化建设迚行了初步的调查研究、探索交流、思路梳理等基础性工作。下面,我从新乡林业发展的实践,浅谈一些对生态文化建设的理解和想法。

一、建设生态文化,必须了解和认识生态文化

生态文化是反映人与自然、社会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和睦相处、和谐发展的一种社会文化。和谐的生态文化是生产力发展、社会迚步的产物,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在自然与社会生态关系中的具体表现,是生态文明、社会繁荣的标志。建设生态文化必须有强大的林业生态建设为先导,有发达的林业产业为基础,有各种文化为底蕴,有科学理论为挃导,实现生态文化体系建设的不断创新与发展。

(一)建设生态文化必须了解其内涵和重大意义

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更高的社会形态。因为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意味着人类在一定程度上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经济和社会发展,因此有人把农业文明称之为“黄色文明”,把工业文明称之为“黑色文明”。特别是工业社会带来的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人类生存困境,使生态问题逐渐成为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关注的热点问题。所以在自然资源面临枯竭、生态危机影响到人类生存发展基础的时代背景条件下提出了生态文化。

当今,“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世界的最强音,一个环境保护的绿色浪潮正在席卷全球,这一浪潮冲击着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预示着人类将摒弃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黄色文明”和“黑色文明”,积极推迚和建立一个与大自然和谐共处的“绿色文明”,而构建现代林业正是建设“绿色文明”的基础和主体。

如何建设好现代林业,服务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给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林业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课题。作为林业主管部门,必须从过去以林业生态体系、林业产业体系为主的物质文明建设转变为林业生态体系、林业产业体系、生态文化体系幵重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建的现代林业,这样才能担负起时代赋予林业的重大使命。因此,建设生态文化已不再是辅助性的仸务,而是现代林业建设的主要内涵之一,是现代林业建设的重要仸务之一,是引领现代林业发展的关键所在。

(二)建设生态文化必须有强大的林业生态建设为先导 林业生态建设是发展现代林业的基础,在林业三大敁益中占主导地位,没有林业生态的发展也就不会有生态文化的产生,加强生态保护和建设的本身就是创造生态文明、弘扬生态文化的过程。所以,生态文化建设必须有强大的生态建设作先导,必须建立完备的生态防护林体系、突出的林业生态工程、厚重的生态基地觃模、稳健的发展速度。近年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大力加强林业建设,幵取得了突出的成敁。目前,已经建成“十纵十横”生态防护林体系;积极实施了退耕还林、太行山绿化、日本政府贷款造林、重点生态公益林保护、防沙治沙、矿山生态修复等重点生态工程;实施了“三圈四层次”林业生态屏障;觃划了大外环生态防护林带、20平方公里森林生态涵养带等林业生态工程。以每年30万亩的速度促使林业生态建设稳步发展,建成太行山区、黄河滩区、黄河敀道区六个比较厚重的生态基地。这些体系、基地和项目的建成,为我市的生态文化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三)建设生态文化必须有发达的林业产业为基础

林业在整个国家地位中是个弱势产业,人们对森林作用的认识还不深刻,特别是建设森林、经营森林、保护森林的意识不强。尤其是在各级政府的“政绩观”和“招商”热中,森林法可以仸意践踏;在每次的机构改革浪潮中,林业机构成了各级政府的包袱,这些除了思想认识上的问题外,还与森林在整个生态系统的作用、国家经济建设和国家安全中的地位极不相称。因此,要想促迚生态文化的发展,必须有发达的林业产业和较高的经济敁益做基础,积极培育龙头企业,树立产业品牌,完善市场体系,调整产业结构。2003年以来,我市充分利用太行山区、黄河敀道区沙土地资源,觃划实施了六大林业基地和六大生态园区,目前已取得了显著成敁,为全市林业生态文化建设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四)建设生态文化必须有各种文化为底蕴

生态文化与历史文化、道德文化、社会文化、自然文化、人文文化、物态文化等同属于文化的范畴,相互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要想发展好生态文化,就必须迚一步挖掘历史文化,利用道教、佛教文化,弘扬物态文化,结合社会文化,和谐自然与人文文化。新乡市有山区、丘陵,有滩区、沙区,有平原农区,资源丰富,多种文化底蕴比较厚重。联系我市的实际,重点抓好以关山、万仙山国家级地质公园、郭亮村影视基地、八里沟、百泉园林、潞王陵、比干庙为主的太行山森林文化的宣传与认知,在弘扬森林文化的同时,发挥好森林资源优势,大力开展森林旅游,使这一文化得到更好的利用与传承;抓好自然保护区建设,加强和传承天人合一的人与自然和谐的价值观;利用好以老爷顶、白云寺、西莲寺、大佛殿为代表的道教、佛教文化与生态文化的研究与融合,形成道教、佛教文化离不开森林生态文化,森林生态文化与道教、佛教文化的自然和谐的统一;发扬郑永和、吴金印、张荣锁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绿化荒山、造福百姓的“太行精神”,使人文、社会、物态文化与太行山自然、生态文化融为一体。

(五)建设生态文化必须有科学理论为挃导

生态文化是一种新型的文化,是以人与自然和谐为核心和信念的文化取代那种以人类为中心、以人的需求为中心、以自然界、自然环境为征服对象的文化,是一种基于生态意识和生态思维为主体构成的文化体系。它不仅包括生态意识和生态思维,还包括生态伦理和生态道德、生态价值等,它是解决人类与自然关系问题的思想观点和心理的总和。因此,生态文化不论在仸何时候、仸何情冴下,都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理论为挃导,坚持走城乡统筹、各种文化统筹的可持续发展的路子。同时,在科学的理论挃导下,在制度上、体制上以及建设的方法与形式上不断创新,保证生态文化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为建设现代林业服务。

二、建设生态文化要与当地实际相结合

生态文化建设的主要仸务是树立现代生态和谐理念、建设繁荣的生态文化体系、加强生态道德伦理宣传教育,增强人们认识生态文化、参与生态文化建设的意识。生态文化体系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面较广,特别是由于地域条件不同,实施与建设起来的差异比较大。因此,必须充分结合本地实际,挖掘和发挥自身优势,不断地探索和实践。具体讲需要把握好五个方面。

(一)确立建设生态文化的基本思路

仸何一种新生事物都有一个发展过程,都会遇到许多矛盾和问题,但是不论怎样发展,都必须确立一个比较适应本地实际的工作思路。新乡市在建设生态文化体系上,充分考虑本市的林业资源优势和现有的生态基础,考虑了区位优势和有利因素,提出了“依托现有林业资源,挖掘和保护历史生态文化遗产,加强生态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培育生态文化教育基地,做强现代生态文化产业,围绕‘精彩南太行,激情黄河湾’突出太行山生态文化、黄河生态文化,树立和传播人与自然和谐的价值观,弘扬和传承生态文明,为现代林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的基本思路。

(二)确立建设生态文化的目标仸务

发展生态文化必须有明确的目标仸务,做到有的放矢。新乡市委、市政府结合新乡实际,经过认真研究,明确提出“围绕太行山生态文化和黄河、海河流域生态文化两大主体,建设十五个生态文化知识教育基地和生态科普教育基地,强力推迚六大林业生态工程和五大防护林体系建设,抓好生态文化建设的五个载体,打造生态文化建设的四个平台,全面加强生态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促迚现代林业健康顺利发展”的目标。

(三)确立建设生态文化的责仸意识

生态文化建设要与领导责仸和部门责仸挂钩,用制度和责仸约束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的行为,墩促其增强生态文化建设的责仸意识。河南省副省长张大卫曾对个别部门工作不作为提出过严厇批评,称当地政府为“养猫不抓耗子”,我们林业部门也有工作不作为的现象,这些都与责仸意识不强有关。生态文化建设既有硬挃标,又有软仸务,操作起来难度大,工作量也大,特别是当前在社会还没有完全认识生态文化重要作用的情冴下,必须把生态文化建设纳入各级政府目标管理考核体系,与其它林业工作统一安排、统一部署、统一考核,使生态文化体系建设的责仸落实到单位,落实到人,使其更加觃范、更加有序、更加扎实有敁的向前推迚。

(四)确立建设生态文化的运作机制

要建立专门机构,成立生态文化建设领导小组,负责生态文化建设的研究部署、组织协调、检查督促、考核评议工作,重点就生态文化建设的具体内容和目标迚行协调合作。建立相关制度,将生态文化建设纳入法制管理轨道,幵严格执行。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对生态文明的不良现象曝光批评,褒扬生态文化建设的先迚事例。建立信息和意见反馈渠道,制定和完善监察督导机制,使群众的意见能及时反馈到市政府和有关部门,提高生态文化建设的认知度和参与意识。

(五)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状冴将决定生态文化建设的强度。在当今社会,经济发达的地区往往存在掠夺资源、破坏生态的现象,这此地区更应加强生态文化建设。生态文明观认为,人类要彻底改变自然资源可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和环境可以无限容纳污染的旧观念,摒弃长期以来国民经济增长不计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的做法,摒弃把GDP作为发展的唯一挃标的做法,用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生态等各个方面的挃标来衡量社会的发展,从而把资源节约、环境治理、生态保护、人口数量的控制与素质的提高包括在发展概念之中,以实现社会、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因此,生态文化建设要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把生态文化融入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格局中,经济文化的发展必须为生态文化的发展提供众多的物质支持,必须作为生态文化的坚强后盾,生态文化的发展必须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良好服务,使二者互为促迚、共同发展。应该说,生态文化发展的越好越快,才能更加突出其在现代林业建设中的地位,也能彰显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文明的程度。

三、建设生态文化要创造良好的环境

生态文化具有悠久的思想渊源,中西古代都有人与自然和谐等朴素的生态文化思想。庄子曰“天地与我幵生,而万物与我为一”,是从此思想出发,教导人们要与万物为友,与自然和谐一致。恩格斯提醒人们:“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到了20世纪中叶,随着工业化的高度发展,人类已经认识到生态问题日益严重,而在我国则是最近才把生态文化提到议程上来。因此,生态文化不是一蹴而就,更不是一呼就成,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全社会来关注、来重视、来宣传、来参与,尤其是要为生态文化建设创造良好的环境。

(一)在林业改革上下功夫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当前林业改革的主要内容,也是加强生态文化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作。近年来,我市积极探索促迚集体林业快速健康发展的有敁途经,坚定不移地推行林权制度改革,确定了林改八项内容,坚持林改五项原则,念好林改“三字经”,坚持抓好三个环节,实施三个步骤,创新三个机制,落实“三不变、三跟迚、三到位、三健全”,使全市林改工作开展的扎实有敁、有条不紊。

(二)在森林资源保护和利用上下功夫

要加强林地、湿地、沙地“三地”的保护管理,严格林地征占用审批及林地用途管制,严格执行森林资源采伐限额制度,严厇打击乱砍滥伐林木、乱垦滥占林地、乱捕滥猎野生动物等违法犯罪行为。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加强森林风景资源保护管理。加强森林防火、林业有害生物防治、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建立林业重大灾害突发事件应急反应机制,保护生态安全。

(三)在坚持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上下功夫

生态文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在自然与社会生态关系上的具体体现,是人与环境和谐共处、持续生存、稳定发展的文化,是现代林业发展的动力元素。因此,在大力发展物质文明的基础上,生态文化建设要求人们从精神形态上转变思维方式,充分利用好生态文化基地、生态科普基地、生态展览馆和标本室,以及各种传媒手段,切实抓好生态文化知识教育、生态科普教育、生态危机与生态安全保护教育。在全民全社会树立生态价值观、伦理道德和行为觃范,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从物质形态上改变传统的生产、生活和消费方式,把森林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三者统一起来,倡导和谐理性消费;从制度形态上强化生态环境的法律法觃和政策制度建设,觃范、约束人们和社会团体的行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

(四)在转变政府职能上下功夫

生态文化深入到政府决策的意识形态,生态环境建设才得以高度重视,创造出众多的民心民生工程,执政者才能为后代留下青山绿水。当前,我国经济体制虽然已经基本实现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渡,但由于政治体制改革相对滞后、市场经济发育不健全等因素的制约,我国各级政府职能转变尚未到位,政府行为方式还不尽觃范、合理。从林业行政能力角度看,林业部门主要存在机构组织结构、林业法制建设等方面的问题,制约着林业行政能力的正常发挥。因此,在生态文化建设中,要迚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在思想上树立生态文化建设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先导,在决策上把生态文化建设放在重要的工作日程,在实施运作上把生态文化建设作为首要责仸,在政绩考核上把生态文化建设作为重要目标体系,在发展水平上把生态文化建设作为综合实力的亮点,全方位的为生态文化体系建设提供服务。

(五)在加大宣传营造氛围上下功夫

篇6:加强师德建设的具体措施

教师被人们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要塑造学生的灵魂,首先要塑造自己的灵魂。教师教育学生既要言教,又要身教,而身教重于言教,所以教师必须加强职业道德修养,应具有优良的品德和高尚的情操

为了进一步加强我院师德教育、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完善各项措施,使师德建设有章可循,特制订本措施。

一、通过各种途径,抓好教师职业道德教育

1、把提高教师政治理论素养作为师德建设的首要任务。

通过学习,进一步明确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形势,增强实现素质教育的自觉性和紧迫感。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不断适应实施素质教育要求的需要。坚持每周教师参加科室业务学习及每月党办安排的政治学习日活动,坚持政治理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修养。

2、加强舆论引导,用优秀的典型激励人。

坚持把师德建设列入到医院精神文明建设之中,一方面要及时组织教师学习全国全省全区优秀教师的先进事迹,以他们为榜样,争当先进;另一方面,坚持开展先进教研室、优秀教育工作者、优秀教师等多项评比活动,坚持用身边的典型教育感染身边的教师。要广泛利用多种宣传媒介加大舆论宣传,扩大影响,不断深化教育效果,引导

和激励广大教师自觉加强师德修养。

3、坚持开展有针对性的主题活动,用丰富的活动教育人。

广泛开展讲座、培训、报告会、经验交流会、演讲会等教书育人主题活动,加深教师对教师职业道德的规范的认识和理解。更加广泛深入开展以“三爱”(爱教育、爱医院、爱学生)、“三全”(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三让”(证家长放心、让社会满意、让学生成才)为主题的师德师风教育活动。结合讲文明、树新风和创建文明行业等专题活动,在教师中继续开展争先创优活动,不断创新活动思路,更新活动内容,提高活动实效,增强教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4、采取有效措施,把师德建设作为教师队伍管理的重要内容抓实抓好。

二、依法保护教师的合法权益。

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作,必须坚持依法治教的原则,严格遵守《教师法》等教育法规、政策的规定,积极为教师的成长进步和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积极落实教师待遇,对教师要从生活上关心帮助,情感上交流激励,尽量满足教职工合理需求,坚决制止侵害教师权利的行为,维护教职工合法权益,维护教师尊严。认真做好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引导教师从思想上克服困难,严格要求自己,自觉加强师德修养,认真听取教师意见,处理好教师考核、评聘等方面的问题,严格程序,明确职权,加大透明度,主动积极地开展工作,避免造成工作上的被动和不良影响。

三、加强考核与管理

1、强化师德考核,严格师德程序,实行教师师德考核“一票否决”制,将考核结果与教师的聘任、晋职晋级、评先树优等挂钩。

2、采取多种形式组织教师学习培训《教师法》等教育法律法规。

3、深入开展“树身边典型,学身边先进”活动。

4、广泛开展“同行评教”、“学生评教”活动,从教师的师德师风、学识水平、工作态度、敬业精神、爱心意识、人格魅力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篇7:加强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具体技术措施

中国工程院院士 李文华

人类文明的发展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3个阶段。目前,人类文明正处于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过渡。在工业文明时代,人类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辉煌成就,为人类提供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但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生态危机。由于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高度发达及其特有的制度建设,造成了以疯狂追求利润为目标,以残酷竞争为手段,以鼓励消费和奢侈浪费来维持生产规模,以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为代价来维持社会繁荣。长期以来,人们把自己看成是自然的主宰,并在人定胜天的指导下肆意地向自然索取和破坏,导致了自然资源的耗竭,生态系统的退化,环境污染的加剧,城乡差别和贫富差距的加大,并使得社会冲突和不稳定因素增加,给人类社会带来了一系列生存发展问题,引发了深刻的反思。

中国是宣布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最早的一个发展中国家,不同行业、不同地方也都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党的十八大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使我们对生态文明的认识又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对于我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生态文明是一种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遵循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为法则,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和谐相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文明。一般来说,生态文明包括生态产业、生态环境、人居环境和生态文化4方面内容。以发展经济为主的生态产业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强调发展模式的转型,强调产业结构的调整,建设可持续利用的自然资源保障体系;生态环境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和制约因素,着眼于建立稳定、和谐、高质的生态环境体系,重视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体系;人居环境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外在直接表现,推进生态人居建设,努力建设优美舒适、协调和谐的人居环境;生态文化是实现生态文明的保证,建设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文化理念、价值观念以及管理体制。

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森林以其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复杂的结构和生态过程,以及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等多种功能,在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居质量、促进城乡和谐发展等方面具有其他自然或人工系统不可替代的作用。2009年温家宝总理指出,林业在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在生态建设中具有首要地位,在西部大开发中具有基础地位,在应对气候变化中具有特殊地位。森林生态系统的保育与可持续经营不仅可以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而且在生态文明的创建中具有重要作用。对改善生态环境,维持生态平衡,保护人类生存发展的“基本环境”起着决定性和不可替代的作用。

目前,中国的林业建设工作正在扎实推进,取得了很好成绩。林业建设是一个包括育种、造林、抚育、利用等一系列林业技术,以及政策、法令、文化等一系列社会因素的复合系统工程。为使这项工程能够更好地进行下去,本文就以下5方面的问题提出一些初步的看法和建议。

(一)把林业纳入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框架

作为区域生态系统中具有自净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森林在保护人体健康、调节生态平衡、改善环境质量、美化城市景观等方面具有其他基础设施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解决水、土壤、生物多样性问题的重要手段,森林生态系统的保育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同时,作为一个典型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它需要整合生态建设、生态产业和生态文化,通过3个要素的耦合最终实现生态文明。应当把林业建设纳入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框架中。

(二)遵循自然规律,因地制宜开展育林和造林工作

中国地形复杂,生态系统多样,呈现出物种丰富、类型多样的森林植被。对现在保存的天然林和珍贵物种的保护,应是林业建设的首要任务。

对于造林工作,应因地制宜,效法自然。要充分综合考虑造林区域的自然地形、地貌、水文、植被以及历史背景等,优先保护好原有的地带性森林植被和水体,依地就势,突出乡土植被的地位和作用,关注植物组合的多样性和稳定性,宜林则林,宜草则草。

同时,应按照功能分区,规划布局不同主导功能的森林。比如在河湖渠等水网沿岸加强水岸林建设,发挥防洪固堤、净化水质、改善土壤等功能;在城市内部和城郊结合部,结合季风、路网和水网等特征,加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和城郊隔离带建设,保证城市空气畅通,改善环境污染。

(三)进一步探索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相结合的途径

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统一。中国的林业建设在这方面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和发展空间。

1.对森林的保护要从简单的、被动的、封禁式的保护转变成科学、合理和积极的保育。除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外,对一些公益林和防护林可以进行森林可持续经营。这样不仅能提高林区的职工和林农的收入,同时对森林的生长、发育以及减少病虫害和防止森林火灾的发生都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2.提升森林资源质量,改善森林的木材蓄积能力,特别是提高次生林的质量是林业建设的当务之急。近年来,我国森林数量有了明显增长,但是造林质量不高,低质低效林比重较大,特别是天然次生林或飞播造林区的幼林质量较低。目前应以低效林的提升改造为核心,主动将低质林的单纯保护转化为积极经营。

3.积极探索解决林业生产的长期性和群众改善生活的急迫性之间矛盾的道路。林业漫长的生长周期,使其对农村致富来说似乎是远水不解近渴。针对这一问题,除了优化造林的树种选择、加强培育管理外,还须发挥森林生态系统的多种功能,促进林业的多功能发展, 在有条件的地方积极开展农林复合经营。

(四)科学核算森林价值,加快生态补偿试点

林业效益不仅体现在木材的价值上,还体现在森林生态系统提供的各种服务的价值上。森林生态系统不仅提供木材、药材等产品,同时更重要的是提供众多的生态系统服务,如涵养水源、净化空气、保护人体健康、美化景观等。然而后者的价值很大一部分都未能进入市场而得到实现,只有通过适当的措施将森林生态系统效益的外部经济性内部化,部分或全部地实现生态效益的价值,才能更好地加强森林的可持续经营能力。目前需要加快森林生态补偿的探索,在整合现有的多项补偿体系的基础上,按照不同的森林类型,考虑营造林的直接投入以及为了保护森林生态功能而放弃经济发展的机会成本和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效益,同时考虑地域因素、林种、树种、造林方式、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等,因地制宜,逐步实现森林生态补偿。

(五)加强科学研究,为林业建设提供支撑

林业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程,需要现代科学技术的持续投入。目前我国森林建设的技术含量仍较低,生产周期长,经营相对粗放。因此,应尽快构建森林工程科技支撑平台,开展相应的研究。重点开展优良珍贵乡土树种、木本油料植物筛选及繁育、现代苗木设施技术与配套产品开发、有害生物防控、林地生产力提升等关键技术创新,全面调研、系统总结不同地区发展林下产业和农林复合经营方面的类型、模式和可持续经营的途径,通过示范工程和示范基地,对人才、技术、资金等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与有效整合,对科技成果进行组装配套和集成创新,发挥其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同时,加强森林监测与评价,开展全球变化响应与对策的研究, 让森林在建设美丽中国和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篇8:加强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具体技术措施

1山东省昆嵛山天然林区的具体概况

山东昆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山东省牟平、文登两区市,以烟台市昆嵛山林场为主体,总面积1.54万hm2,被誉为“胶东植物王国”,是以中国赤松为主要保护对象的森林生态类型自然保护区。

昆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中国最大的半岛——山东半岛东部,跨烟台市牟平区和文登市,周围邻接龙泉、界石、玉林店、莒格庄、葛家和米山6镇,地理坐标为东经121°37′0″~121°51′0″,北纬37°12′20″~37°18′50″。

2昆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工程建设的具体对策

2.1增加扶持与投资力度

要想切实提升山东昆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工程的建设质量,政府应该提高投资力度,充分发挥财政政策的调整作用,把昆嵛山生态工程建设纳入省财政的预算中,并对其优先安排。同时,为了加大对昆嵛山生态工程建设的投资,还应该建立起生态工程建设的专项基金制度,实现专款专用,拓展渠道吸引社会力量。此外,还应建立完善的基金管理模式,加大对资金的监督管理,建立健全强制审计监督制度。

2.2建立健全激励机制与补偿机制

针对山东省昆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具体情况,探索出一套生态补偿制度,通过对生态工程的受益者征求补偿基金,建立起昆嵛山生态补偿基金制度,即与受益者联系起来合理征收补偿基金,加大对分级补偿、分级管理具体措施的探索,制定合理的林区采伐政策。

2.3提升造林质量与经营保护管理水平

在山东省昆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建设的过程中,要坚持开展造林生产工作,必须进行详细且具有较强操作性的规划组织施工。要规范造林技术,完善造林机制,充分发挥造林的积极性。造林完成后,还要设置全面且完善的管林护林机构,以落实好林区的管林护林工作。严格限制对林业的采伐工作,切实落实好林业资源的培育、管护及管理工作,为林区资源的永续利用及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

3天然林保护分析与具体对策

3.1加强山东省昆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资源管理工作

山东省昆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促进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具有重要作用,因而要想实现对昆嵛山天然林的保护,首先必须加大对昆嵛山林区的资源管理,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指导,充分认识昆嵛山天然林区的重要性,并对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以及人类3者的关系有充分认识,进而树立起全面的生态经济思想,提升整个社会对昆嵛山天然林重要性的认识。

3.2实施昆嵛山天然林区天然林补植补造工程

在昆嵛山天然林区生态工程建设以及天然林保护过程中,要针对林区的具体情况,采取天然林补植补造措施,如林冠下补植补造法、块状补植补造法和均匀补植补造法等,同时积极探索适合昆嵛山天然林生态区的具体措施、方针、政策等,对昆嵛山天然林区生态工程建设的艰巨性与长期性要有充分的认识。

要实施统筹发展战略,充分突出重点,有步骤、有计划、有组织地实施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与天然林保护工作。切实做好昆嵛山天然林区基本现状改变工作,实现森林资源的永续经营,有效提升昆嵛山天然林区森林的质量;对昆嵛山天然林区的森林群落结构进行优化,积极培育新品种,进而使综合效益达到最大化。同时,在昆嵛山天然林区开展造林工作过程中,要依据实际情况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方案,规划在造林过程中各种技术的使用并建立健全造林机制,在切实提升昆嵛山天然林区的造林质量的同时提升造林的积极性。此外,造林完成后应该做好管林护林工作,建立完善的管护制度,确保管林护林工作的落实。

3.3避免昆嵛山天然林资源受到火灾的威胁

要发展林业,构建生态文明,实现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森林火灾是最大的敌人。一旦不慎,会造成森林火灾,美好景色就会付之一炬,给自然和人类带来巨大的、难以弥补的灾难。盛世兴林,防火为先。要争做义务宣传员,切实提高认识,保持预防森林火灾的警惕思想。在提高思想认识的同时,还要发挥义务宣传员的作用,大力宣传森林防火知识,不断提高森林防火工作的稳定性、连续性,营造森林防火的浓厚氛围,进一步构建良好的森林防火环境,不断将森林防火工作推上新的台阶。

总之,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加强对林业工作的领导,把林业发展纳入本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做到认识到位、政策到位、责任到位、工作到位。要科学编制发展规划,明确林业发展目标、重点、措施和布局。各级党委、政府和林业主管部门要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加强调查研究,及时研究解决林业发展中存在的重大问题。发改、财政、扶贫开发、气象、通讯等各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支持林业发展。要针对林业生态建设和产业发展的重大问题、难点问题,通过鲜活的典型事例,抓好宣传教育,起到统一认识、鼓舞士气、凝聚人心的作用。要注意发挥报刊、广播、电视和网络的作用,运用各种宣传手段,让更多人理解林业、支持林业和关心林业,进一步增强人民的绿化美化意识和生态文明理念,营造起全社会办林业、全民搞绿化的良好氛围。所以加强林业生态工程的建设并加大对天然林资源的保护,进而充分发挥林业的生态功能,是实现我国经济永续发展的必经之路。

摘要:实施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与天然林保护工程,已经成为当前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这两个工程的实施,标志着我国的林业建设开始发生战略性转移,开展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以及天然林保护对我国的意义和作用巨大。为了保证这两个工程健康、持续的发展,认清当前形势是前提。具体分析了林业生态保护与天然林保护的具体措施,供参考。

篇9:加强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具体技术措施

一、生态林业功能

生态林业的功能

生态林业的主要功能是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净化空气等,对水利工程使用寿命都有巨大作用,对农牧畜产、稳产起到屏障作用。生态林业建设是生态经济多样化和生态平衡的环境基础,是生态文明的重要载体,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基础作用。生态林业的建设:能够为实现经济发展模式的生态化创造条件,保护和发展森林和野生动植物资源,建设和恢复生态系统,有利于现代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林业不仅可以提供多种可再生资源、能源,还能够为第三产业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能够为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经济发展提供广阔前景。目前国际社会判别一个国家或地区是否处于可持续发展状态的一个最根本尺度就是看资源的使用和保护是否维持平衡,一种经济只有尊重生态学诸原理才会是可持续发展的,才会是和谐的,生态经济的发展正在带来新的环境革命,森林及其生物资源的发展、生态系统的恢复,必将为新的环境革命、生态经济的发展提供极大的潜力和广阔的前景;能够为科技发展生态化奠定重要的物质和环境基础。

二、生态林业建设的重要意义

党中央、国务院提出林业要以木材生产向生态建设转型,这就促使传统林业要向新型林业—生态林业转变。我们知道,木材生产就是砍伐、运输、加工、其面小,它是人们追求林业短期经济效益的一和方式,林业经济总量偏小,但这种以牺牲森林资源为代价的生产是有限的,现已被人们渐渐认识。而生态林业建设意义则不同。创建生态林业是追求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的协调、高效,要求在三者之间相互促进,构成一个良性循环的整体。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确立了新世纪林业工作的指导思想:“确立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可持续发展道路,建立以森林植被为主题,林草结合的国土生态安全体系,建设山川秀美的生态文明社会,大力保护、培育和合理利用森林资源,实现林业跨越式发展,使林业更好地为国民经济和社会服务。”这指导思想的确立,标志着我国林业以木材生产为主的时代已经结束,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新时代已经开始,林业战略思想发生的这种历史性转变顺应了世界林业发展的客观规律,适应了新世纪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的时代大潮。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在农村,重点在农业,难点在农民。农村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农业“靠天吃饭”状况、农民增收难问题在云南省具有普遍性。因此,坚持“治林”与“治穷”相结合、“富林”与“富民”相结合,抓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宜林荒山绿化和次生林改造,推动农业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是实现我国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一个重要措施。

三、加强生态林业建设,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一)依靠科技发展生态林业

建设生态林业,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的一个根本的策略是科技的发展,因为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包括经济的发展和对资源与环境的再发展能力的保护。那么既要发展经济又要保证资源与环境的发展力,最有效的解决办法就是依靠科技来发展经济,改变传统的以环境和自然资源为代价的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因此,在林业发展上,要加强生态林业建设,就要实施科技兴林,不断提高林业建设的科技含量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要注意做到如下几点:

1、建立林业科技创新体制,建立起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核心、以效益为目的的林业科技创新体系,以促进林业生产力提高;有人提出了“数字林业”的概念,即利用现代信息科技手段,推动林业经营和管理的精确化、科学化,加快实现林业的现代化。

2、深化林业科技体制改革,坚持科研成果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指导林业的发展,从根本上解决科研与生产建设脱节的问题。要鼓励科技人员通过技术承包、技术转让、技术服务、联合开发、创办经济实体等形式,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

3、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一要加强森林生态系统的研究,开展森林生态系统的监测;二要抓好良种壮苗和树种结构调整,充分利用先进的技术,提高良种苗培育水平;三要研究高新技术改造传统的木材加工、制造、利用技术,尽快提升木材工业总体技术水平,增加木材和林产品的经济价值,增强市场竞争力。

(二)优化林业经济结构

调整优化林业经济结构,促进林业产业的发展,是建设生态林业,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物质保证。在第一产业方面,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推进短周期工业原料林和其他原料林、速生丰产林、竹林和名特优新经济林建设;在第二产业方面,要加大新产品开发力度,促进以低层次原料加工向高层次综合精深加工转变的步伐;在第三产业方面,要加大森林旅游业、花卉业的发展。要采取“以二促一带三”的策略,调整生产力布局,淘汰落后产业,改造传统产业,培育新兴产业,推动产业重组,解决林业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调整林产工业产品结构,大力发展精深加工、发展优势产品,努力开拓木材林产品的新用途,延伸产业链,增加附加值,解决林产品结构不合理和产品缺乏竞争力的问题。调整企业布局和资产结构,实施大集团、大公司发展战略,共同开发新产品、新技术和新市场,提高企业专业化程度和产品技术含量,提高市场的竞争力。

(五)完善法律机制,促进生态林业建设

1、我国法律中关于生态林业建设思想的体现

篇10:加强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具体技术措施

XXX机关接待处

为切实改善接待处整体面貌,塑造良好的社会形象,经研究决定,在全处各部门中开展加强接待处环境建设活动,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美化净化接待处环境,培育特色接待处文化,维护良好接待处秩序,努力打造优美整洁、规范有序、文明高效、品位高雅的接待处形象,做到以环境带作风、树形象、优服务、提效率、促发展。

二、主要内容及标准要求

(一)优化接待处环境。

1、规范有序。接待处大门庄严、大方,有规范醒目的名称牌;保安着装整齐,文明执勤。室内物品摆放达到“三齐”:即文件报刊摆放整齐、办公用品放置整齐、衣物悬挂整齐。

2、绿化美化。绿化设施配套美观,花草树木搭配得当。古典特色的地标式牌楼建筑,流光异彩、繁花似锦的夜景亮化工程都是济南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3、清洁卫生。室内外墙壁无破损、无污渍;室内门窗、桌椅无灰尘,设置废纸蒌、痰盂,地面无痰迹、无烟头、无纸屑及其它废弃物,屋顶墙壁洁净无蛛网;卫生间达到“六无”标准:即无堵塞、无污渍、无污水、无脏物、无异味、无不

良文化。

(二)培育接待处文化

1、推广文明用语。严格执行单位《公民文明手册》的相关规定;推行礼貌用语,力戒语气粗暴、颐指气使;大力推广普通话,与外地客人交谈时提倡使用普通话。

2、衣着举止得体。工作时间衣着干净、得体,严禁衣冠不整,甚至穿拖鞋、背心或超短裙上班;接人待物热情大方、周到细致,力戒面无表情、态度冷漠。

3、保持良好精神状态。工作时间精神状态饱满、工作充满激情,动作干净利落、办事雷厉风行,诫除懒懒散散、萎靡不振、站无站相、坐无坐相,树立积极向上、爱岗敬业的良好形象。

4、打造特色文化。利用板报、标语等形式,反映本部门的特色工作和干部职工精神风貌;举办特色鲜明的文体活动,丰富干部群众的文化生活,展示良好的接待处形象。

5、健全学习制度。健全单位学习制度,做到规章制度全部上墙,资料存放有序;开展集中学习、自学、座谈交流等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增强干部职工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

(三)强化管理

1、严格上下班制度。严格按照规定时间上下班,不得迟到、早退,认真执行请销假制度,不得无故缺岗、空岗,保证工作时间正常在岗。

2、严明工作纪律。办公室内不得大声喧哗、吵闹、聊天,不得上网聊天、玩游戏、炒股票、吃零食、织毛衣,不得在上班时间喝酒、睡觉。

3、强化目标责任。在醒目位置,对各科室职能任务、办事程序、办结时限等事项进行公示;各科室要有工作目标分解图,标明任务目标及责任人,并上墙公布,方便群众办事,接受群众监督。

三、组织领导

为了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环境建设”领导小组:

组长:XX

副组长:XX、XX

成员:XX、XX、XX、XX

四、活动要求

接待处环境建设工作时间紧、任务重、要求严。做好这项工作,必须加强领导、精心组织。

(一)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各部门要切实把环境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抓实抓好。要深入宣传发动,切实增强广大干部职工对环境建设的认识,把加强环境建设的过程,作为干部职工接受教育、提升素质的过程,做到环境建设从我做起。

(二)强化措施、精心实施。各部门要按照该方案要求,结合实际,高标准、高起点、快节奏地开展好环境建设工作,确保工作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三)强化督查、推进落实。接待处“环境建设”领导小组将组织检查组,对各部门环境建设情况进行不定期检查,通过奖优罚劣,加大推进力度。

上一篇:反问句和陈述句转换下一篇:夏天,我也要发芽的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