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关课暨公开课教案

2024-04-14

过关课暨公开课教案(精选12篇)

篇1:过关课暨公开课教案

活动领域:语言

活动名称:食物的味道(调味品、水果)活动目标:

一、能用感官来辨别不同味道的调味品和水果,并用语言来描述自己的感受

二、尝试AAB结构的词语来描述味道的特征,如甜甜的、麻麻的。。活动重点:

尝试AAB结构的词语来描述味道的特征 活动难点: 辨别各种调味品和水果,并描述 活动准备:

各种调味品、水果(橘子、苹果)活动过程:

导入:小朋友们,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些调味品和水果,大家想不想尝一尝,不过呢,在大家品尝之前,老师想知道大家喜欢什么味道的食物。(3-5分钟左右)

一、师:食物的味道怎么说?

例:引导幼儿说AAB的结构来描述味道

二、教师拿出事先准备的食物(盐、辣椒、糖、橘子、苹果、花椒粉),分发下去

请幼儿品尝并说品尝结果,给全班幼儿品尝,请他们互相交流品尝结果,并请幼儿上来描述自己的感受(时间控制在15-20分钟左右)1.师:请小朋友们回忆一下刚才自己都尝了那些食品?你还记得它的味道吗?(5分钟左右)

2.教师让幼儿在组内交流,教师巡视并观察,同时和幼儿交流食物的味道,引导幼儿大胆的讲述自己的感觉

3.教师和幼儿在课堂上互动,描述自己的感觉

师:宝贝,刚刚你尝了老师给你的什么调味品?你的尝了之后感觉它是什么味道的啊?(教师拿出幼儿所说的调味品/水果)

师:小朋友门,这是什么啊?老师请位小朋友来说说它的味道(拿出辣椒/盐/糖/橘子/苹果/花椒粉)

幼儿:辣椒,辣辣的/盐巴,咸咸的/白糖,甜甜的/橘子,酸酸的/苹果,甜甜的/花椒,麻麻的/ 教师引导幼儿说出辣椒辣椒辣辣的/白糖白糖甜甜的/盐巴盐巴咸咸的/花椒花椒麻麻的/橘子橘子酸酸的/辣椒辣椒辣辣的/苹果苹果甜甜的(引导幼儿说出xxx甜甜的、xxx辣辣的、xxx酸酸的、、、、)(10-15分钟左右)

三、仿编诗歌

师:我们今天尝了好多食物,还学会了很多描述味道的词语,我们一起来把它编成诗歌,好不好

小结:白糖白糖甜甜的盐巴盐巴咸咸的花椒花椒麻麻的橘子橘子酸酸的辣椒辣椒辣辣的苹果苹果甜甜的 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的课是《食物的味道》,然后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准备和教学过程等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本次活动说借鉴的教材是幼儿园选的精品教材,符合本班幼儿发展特点,也切合纲要和指南,这次活动的内容脱胎于教材中的月主题,而且根据教师开展的活动进程,符合他们的经验积累。

二、说教学目标

我的教学目标是

1.能用感官来辨别不同味道的调味品和水果,并用语言来描述自己的感受,2.尝试AAB结构的词语来描述味道的特征,如甜甜的、麻麻的。。,根据纲要5-6岁,也就是大班的幼儿需要掌握常见的形容词,而甜甜的、麻麻的恰好是幼儿所需要的

三、说重难点

活动重点:

尝试AAB结构的词语来描述味道的特征 活动难点: 辨别各种调味品和水果,并描述

三、说教法与学法

幼儿园指导纲要,语言部分指出,要鼓励幼儿大胆、清楚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尝试说明、描述简单的事物或者过程,发展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并要求教学内容要贴合生活实际,本课主要采用参与体验、讨论,探究式提问法等教学方法,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师生归纳总结,引导幼儿了解我们的食物

教学准备

盐、辣椒、花椒、白糖、橘子、苹果,ppt,图片,杯子

四、说教学过程

基于以上问题的考虑,同时也为了更好的开展教学活动,我设计了三个教学环节

1.在这个环节中,因为学生对食物都比较感兴趣,我就直接提出问题,老师想知道大家喜欢什么味道的食物?,并在学生回答时引导他们说AAB形的形容词,本环节设计的目的是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同时也是为了给学生一些经验准备,为接下来的两个环节做铺垫

2.在这个环节中,我取的材料都是贴合生活的,都是幼儿日常生活中可以接触到的调味品和水果,并且有第一个环节的铺垫,在第二个环节中,幼儿可以快速的将自己的感觉转化为自己想说的形容词,在这个环节,我让幼儿自己体验并交流,教师适时引导并提问总结,体现了以儿童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师:宝贝,刚刚你尝了老师给你的什么调味品?你的尝了之后感觉它是什么味道的啊?(教师拿出幼儿所说的调味品/水果)

师:小朋友门,这是什么啊?老师请位小朋友来说说它的味道(拿出辣椒/盐/糖/橘子/苹果/花椒粉)

幼儿:辣椒,辣辣的/盐巴,咸咸的/白糖,甜甜的/橘子,酸酸的/苹果,甜甜的/花椒,麻麻的/ 教师引导幼儿说出辣椒辣椒辣辣的/白糖白糖甜甜的/盐巴盐巴咸咸的/花椒花椒麻麻的/橘子橘子酸酸的/辣椒辣椒辣辣的/苹果苹果甜甜的(引导幼儿说出xxx甜甜的、xxx辣辣的、xxx酸酸的、、、、)

3.在这个环节中,重点就是强化练习,加深幼儿记忆

篇2:过关课暨公开课教案

2嘉善县教育研究培训中心

本次培训的关注点、观课表及其他说明一、一起来准备

在新课程教学目标意识下(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关注两个点: 1 课堂研究:课堂观察量表的制定(从关注教师的教→关注学生的学转变)

·为了找到一个可以改进教学策略的支点:在同课异构中查漏补缺,提高课堂实效。2 学生学习力评价:通过观察课堂提问和评价(理答和侯答)、师生互动时的积极性、巩固学习时能否达到预期目标等,关注学生的学习习惯培养和能力提高。

·为了检验我的教学设计是否有效,找到改进教学的方法和途径。

二、课堂观察进行时阅读习惯和思维能力(重点观察学生的学习过程)课型_________ 上课教师________

三、我的分析 1 从观察情况分析我的意见或建议

观察者:__________所在学校: ______________

其他说明:

以课堂观察为切入点,以学生为观察主体,通过观察同课异构和学生的学习过程来研究课堂教学,进而研究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自主学习策略和教法、学法的改进。

一 关注点:1 同课异构: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

2关注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和学习能力的提高(话语运用能力、阅读策略的使用)。

二 教师在各个教学环节中引导学生主动运用学习策略:

听(听前、听时、听后的设计):能听到(获取信息)能判断(理解信息)

说(以模块主题为话题设计pair work/ group work):能通过听介绍(语言输出)能顺利地交际(语言运用)读: 八年级需要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强调夯实语言基础知识和提高思维能力向结合写: 教师指导下的写作:话题写作(以读带写)或者仿写

三 本模块话题及功能:

以音乐为话题,介绍不同类型的音乐以及多位音乐大师。要求学生能够使用适当的形容词评论各类音乐;能够表达对别人的观点同意与否。

文化意识:通过对中国音乐家的介绍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

情感态度:通过对“同意”、“不同意”表达方式的训练,培养学生礼貌使用语言的意识与能力,在表达不同意见时能够照顾他人的感受。

篇3:《囚绿记》公开课教案

一、导入

同学们, 顾城有诗云: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今天, 让我们带着慧眼一起去寻找那抹绿, 共同走进陆蠡的《囚绿记》。

二、整体感知:检查早自习预习情况

1. 文题中“绿”指什么? (常春藤) 2. 题目为“囚绿记”, 课文中哪几段是写“囚绿”?“囚绿”之前、之后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请用两个字概括。 (寻绿 (1—4) 观绿 (5—7) 囚绿 (8—12) 放绿 (13) 怀绿 (14) ) 3. 作者囚绿后放绿, 放绿后又怀绿, 这矛盾的表现流露作者的什么情感? (喜爱绿)

三、讲析课文

(一) 学习囚绿 (8—12段) , 齐读, 完成下面两道题目

1. 爱绿为什么囚绿呢?圈出相关句子来读读。2. 请大家圈出描写“绿囚”的语言, 读一读。看看绿枝条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突出绿枝条什么特点?在“绿囚”变化过程中作者心情如何变化的?

答案:我拿绿色来装饰我这简陋的房间, 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 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我囚住这绿色如同幽囚一只小鸟, 要它为我作无声的歌唱。

研读重点词语:“装饰”、“葱茏”、“猗郁”。 (装饰, 安慰;葱茏、猗郁本指草木茂盛, 这里移用, 表现爱与幸福年华的丰富。) (绿的枝条悬垂在我的案前了。它依旧伸长, 依旧攀缘, 依旧舒放, 并且比在外边长得更快。可是每天早晨, 我起来观看这被幽囚的“绿友”时, 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 一茎卷须, 都朝原来的方向。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 变得柔绿, 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 变成娇弱, 好像病了的孩子。) (绿枝条由生机勃勃变得嫩黄细瘦娇弱, 颜色与形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向往光明, 不屈服于黑暗)

重点句子研读:“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 一茎卷须, 都朝原来的方向”, 体味作者的用意。 (生的欢喜——不快——渐渐不能原谅我的过失——可怜、恼怒)

(二) 学习 (1—6段) , 自由诵读, 完成三个任务

请找出相关句子读读。1. 我住在什么样的房子里?对这样的房子我却怀着一种喜悦, 毫不犹疑的决定下来, 是什么原因呢? 2. 为什么如此爱绿呢? 3. 哪些句子表现我对见到绿的急迫心理? 4. 这种急迫的心情暗示什么?并找出相关词句来证实。

答案:圆窗外面长着常春藤。当太阳照过它繁密的枝叶, 透到我房里来的时候, 便有一片绿影, 我便是欢喜这片绿影才选定这房间的、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 它是希望, 它是慰安, 绿色是多宝贵的啊!

重点句子朗读研读:“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 它是希望, 它是慰安, 它是快乐。”注意重音, 理解象征意义。从哪里可看出作者需要慰安? (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我怀念着绿色, 如同涸辙的鱼盼等着雨水!我急不暇择的心情即使一枝之绿也视同至宝。) (暗示作者境遇不佳, 他的生活缺乏绿色, 缺乏希望, 缺乏慰安, 缺乏快乐, 生活在举目无亲的北平, 正需要用绿色来安慰自己的眼睛, 象征生命与快乐的绿成了作者唯一的朋友。“我疲累于灰暗的都市的天空和黄漠的平原”、“在这古城中我是孤独而陌生”、“困倦的旅程和已往的许多不快的记忆”) 齐读5—6段。

(三) 学习 (13—14段) , 老师范读, 完成下面问题

1. 发生了什么事让作者提早释放了绿纸条。 (卢沟桥事变, 日本全面侵华) 2.在绿枝条上, 作者赋予了怎样的精神内涵呢? (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 3. 这种精神内涵与我们民族的哪种精神相同呢? (自强不息向往自由向往光明不屈不挠。作者赞美绿色, 就是在赞扬中华民族忠贞不屈的抗敌精神) 4. 作者怀念绿, 还怀念了什么? (怀念北平的人民、沦陷区的人民、日寇铁蹄下的同胞。或者说怀念和平安静的生活)

(四) 总结

作者用绿的特点来象征中华民族在强敌入侵下的永不屈服的抗争精神, 其实这种精神也是陆蠡精神的体现。

补充:巴金赞扬他说:“古圣贤所说‘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 圣贤可以当之无愧。”1942年4月, 陆蠡发往西南的抗日书籍在金华被扣, 日本宪兵队追踪到上海, 查封了书店, 没收了全部《文学丛刊》。陆蠡不顾胞妹的劝阻, 亲自去巡捕房交涉, 便遭关押。后被解到汪伪政府所在的南京审讯, 敌宪问 :“你赞成南京政府吗?”陆蠡说, “不赞成 !”敌人又问 :“日本人能否征服中国?”回答依然是:“绝不可能!”7月21日临刑时, 年仅34岁。“文如其人, 人如其文”。陆蠡, 一介书生, 在生死面前所体现的硬气和浩然正气, 就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精神, 他用自己的笔书写这样一种精神, 用自己的献血来印证这种精神, 令我们都深深感动。

探讨:本文通过描绘一种事物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这种事物被赋予象征意义, 写作上是什么手法?我们所学哪些课文采用这种手法?学生自由讨论 (托物言志) 。

(五) 课堂迁移

篇4:《囚绿记》公开课教案

【摘要】同学们,顾城有诗云: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今天,让我们带着慧眼一起去寻找那抹绿,共同走进陆蠡的《囚绿记》。

【关键词】公开课;教案;《囚绿记》;绿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教学目标:1.有感情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内涵;2.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象征手法;3.联系当时的社会环境,明确作者在抒写对绿的挚爱之情中,表达对生命、对爱,对光明、自由的向往,对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的歌颂。教学重难点:理解绿的象征意义,感受优秀作品恒久的生命力。教学方法:诵读感知、读写品悟。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准备:早自习预习、电子白板、ppt。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顾城有诗云: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今天,让我们带着慧眼一起去寻找那抹绿,共同走进陆蠡的《囚绿记》。

二、整体感知:检查早自习预习情况

1.文题中“绿”指什么?(常春藤)2.题目为“囚绿记”,课文中哪几段是写“囚绿”?“囚绿”之前、之后主要写了哪些内容?请用两个字概括。(寻绿(1—4)观绿(5—7)囚绿(8—12)放绿(13)怀绿(14))3.作者囚绿后放绿,放绿后又怀绿,这矛盾的表现流露作者的什么情感?(喜爱绿)

三、讲析课文

(一)学习囚绿(8—12段),齐读,完成下面两道题目

1.爱绿为什么囚绿呢?圈出相关句子来读读。2.请大家圈出描写“绿囚”的语言,读一读。看看绿枝条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突出绿枝条什么特点?在“绿囚”变化过程中作者心情如何变化的?

答案:我拿绿色来装饰我这简陋的房间,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我囚住这绿色如同幽囚一只小鸟,要它为我作无声的歌唱。

研读重点词语:“装饰”、“葱茏”、“猗郁”。(装饰,安慰;葱茏、猗郁本指草木茂盛,这里移用,表现爱与幸福年华的丰富。)(绿的枝条悬垂在我的案前了。它依旧伸长,依旧攀缘,依旧舒放,并且比在外边长得更快。可是每天早晨,我起来观看这被幽囚的“绿友”时,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得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了的孩子。)(绿枝条由生机勃勃变得嫩黄细瘦娇弱,颜色与形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向往光明,不屈服于黑暗)

重点句子研读:“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体味作者的用意。(生的欢喜——不快——渐渐不能原谅我的过失——可怜、恼怒)

(二)学习(1—6段),自由诵读,完成三个任务

请找出相关句子读读。1.我住在什么样的房子里?对这样的房子我却怀着一种喜悦,毫不犹疑的决定下来,是什么原因呢?2.为什么如此爱绿呢?3.哪些句子表现我对见到绿的急迫心理?4.这种急迫的心情暗示什么?并找出相关词句来证实。

答案:圆窗外面长着常春藤。当太阳照过它繁密的枝叶,透到我房里来的时候,便有一片绿影,我便是欢喜这片绿影才选定这房间的、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绿色是多宝贵的啊!

重点句子朗读研读:“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注意重音,理解象征意义。从哪里可看出作者需要慰安?(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我怀念着绿色,如同涸辙的鱼盼等着雨水!我急不暇择的心情即使一枝之绿也视同至宝。)(暗示作者境遇不佳,他的生活缺乏绿色,缺乏希望,缺乏慰安,缺乏快乐,生活在举目无亲的北平,正需要用绿色来安慰自己的眼睛,象征生命与快乐的绿成了作者唯一的朋友。“我疲累于灰暗的都市的天空和黄漠的平原”、“在这古城中我是孤独而陌生”、“困倦的旅程和已往的许多不快的记忆”)齐读5—6段。

(三)学习(13—14段),老师范读,完成下面问题

1.发生了什么事让作者提早释放了绿纸条。(卢沟桥事变,日本全面侵华)2.在绿枝条上,作者赋予了怎样的精神内涵呢?(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3.这种精神内涵与我们民族的哪种精神相同呢?(自强不息 向往自由 向往光明 不屈不挠。作者赞美绿色,就是在赞扬中华民族忠贞不屈的抗敌精神)4.作者怀念绿,还怀念了什么?(怀念北平的人民、沦陷区的人民、日寇铁蹄下的同胞。或者说怀念和平安静的生活)

(四)总结

作者用绿的特点来象征中华民族在强敌入侵下的永不屈服的抗争精神,其实这种精神也是陆蠡精神的体现。

补充:巴金赞扬他说:“古圣贤所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圣贤可以当之无愧。” 1942年4月,陆蠡发往西南的抗日书籍在金华被扣,日本宪兵队追踪到上海,查封了书店,没收了全部《文学丛刊》。陆蠡不顾胞妹的劝阻,亲自去巡捕房交涉,便遭关押。后被解到汪伪政府所在的南京审讯,敌宪问:“你赞成南京政府吗?”陆蠡说,“不赞成!”敌人又问:“日本人能否征服中国?”回答依然是:“绝不可能!”7月21日临刑时,年仅34岁。“文如其人,人如其文”。陆蠡,一介书生,在生死面前所体现的硬气和浩然正气,就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精神,他用自己的笔书写这样一种精神,用自己的献血来印证这种精神,令我们都深深感动。

探讨:本文通过描绘一种事物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这种事物被赋予象征意义,写作上是什么手法?我们所学哪些课文采用这种手法?学生自由讨论(托物言志)。

(五)课堂迁移

同学们,绿色到处都有,在生活中我们不是缺少绿色,而是缺少发现绿的眼睛,希望大家用眼睛去观赏,去体味,去感悟,让生命之绿、希望之绿、慰安之绿、快乐之绿充盈我们的生活。你能举出一些被人生的苦难“囚住”了但“永远向着阳光生长”的“常春藤”吗?学生自由讨论。

篇5:过关课暨公开课教案

七年级英语县级公开课暨主题研训活动在嘉善新世纪学校开展 9月26日由县研训中心组织的“七年级英语县级公开课暨主题研训活动”在新世纪学校领导和老师的大力支持下顺利开展。本次研训活动根据七年级起始阶段的具体情况,以课堂研究为切入点,关注了两个点:语言在特定情景中的呈现和运用以及小学、初中衔接教学在几个环节中的体现。参加本次研训活动的有来自17所初中学校(含一所名工子弟学校)的86名初中专职英语教师,他们怀着严谨的工作态度参加了本次研训一体的活动,活动由县研训中心中学英语教研员王惠华老师全程主持。

上午的活动从8:00到11:00,首先由小学名师管霞老师作了《解读小学英语教材,做好小学、初中教学衔接》的讲座,通过管老师对小学教材的解读,老师们对于小学英语教材的结构、教法等有了更全面的了解,也对做好初中起始阶段的英语教学更有把握。然后,每位老师都拿到了一份关于“本次研训的关注点、课堂观察量表及反馈”的材料,大家一起为课堂观察作准备。接着分别由来自新世纪学校、干窑中学、杨庙中学、洪溪中学的黄祥清、陈慧平、陶定定、汪俊兰四位老师为大家呈现了四节公开课,他们的课堂设计体现了本次研训活动的主题。下午的活动先由四位开课老师对自己的教学设计作了简单的表述,同时廖海燕老师、王燕老师、黄静老师、姜建老师分别对四节公开课作了客观、中肯的点评。之后,参加研训活动的老师在分别在各校备课组长的组织下,开始了课堂观察量表的分析和研讨。讨论结束后,教师代表李云春老师、毛思远老师、凤毓老师、吴飞兰老师、刘伟老师、沈志华老师就研讨情况作了反馈并提出意见或建议,最后教研员王惠华老师作了本次研训活动的总结。

通过听讲座、课堂观察、说课、点评、研讨等一系列活动,使参加研训活动的老师更深刻地感受到这次研训活动设计更加完整、内容更加充实、过程更加动感、教研更有深度、培训更为贴心。本次研训活动从课前准备开始,开展公开课展示、课堂观察、课后点评及意见反馈等一系列活动,为小学、初中英语教学的顺利衔接搭建了一个教学研讨的平台,也为教师研究课堂教学、提高课堂实效寻找突破口,从而推进新课程教学的深入实施和研究。

篇6:民族风情二道桥--过关课教案

第五课 民族风情画廊-二道桥

课文学习(第二课时)

授课老师: 郭慧 授课班级:高一(3)班 授课时间: 2017年3月20日 第五课 民族风情画廊-二道桥

课文学习(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课文内容,培养默读能力。

过程与方法:采用学生课前预习,教师在讲课过程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办法达到目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课文学习,让学生了解认识新疆,热爱新疆,建设新疆。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并能根据课文回答问题 教学难点: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突破方法: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然后利用小组合作、探究的优势解决。教学手段:PPT,插图

教法:引读法、讲解法、启发式、问答式 学法:自读自悟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新课、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民族团结教育

1、问:我国共有多少个民族?请试着说其中出五个。

答:56个。如:汉族、维族、回族、蒙古族、满族、藏族、白族、傣族、俄罗斯族、侗族、壮族、苗族、土族等。

2、问:民族团结的“三个离不开”是什么?

答: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

3、问:新疆工作“一个总目标” 是什么?

答: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

二、导入课题

1.通过一段二道桥音乐视频,了解二道桥的风情?(板书课题:第五课 民族风情画廊-二道桥)

三、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首先教师范读,然后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齐读式、分小组读)。(1)把不认识的字、词勾画标注出来。(2)标出每一自然段的序号。

(3)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怎样的事情? 2.预设问题,然后逐段讲解:

(1)为什么说二道桥既古老有现代呢?

答:二道桥是乌鲁木齐市的民族商贸区,这里的民族集贸市场已有130多年的历史。由于旧式的商贸形式已很难适应乌鲁木齐的发展需要,近几年来,乌鲁木齐多方引巨资对二道桥进行改造。

(2)二道桥的民族文化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传统手工艺品和生活用品。(3)二道桥最显著的特点是什么? 答:浓郁的民族风情。

(4)为什么说“不到二道桥就等于没有来过乌鲁木齐”? 答:因为在这里不仅可以买到物美价廉的民族商品,还可以欣赏到这座现代化城市里浓郁的民族风情。3.巩固练习

(四)根据课文选择答案(P46)。

四、课堂小结:

这篇课文通过五部分介绍了乌鲁木齐。

即:前言——民族文化之街——民族饮食之街——民族旅游之街 ——民族商贸之街。

四、板书设计:

课文结构

一、民族文化之街:巴扎、建筑物

二、民族饮食之街:羊肉串,夜市

三、民族旅游之街:国际大巴扎,民族风情街,二道桥市场

四、民族商贸之街:各类特色商品的物流基地和商贸中心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课后练习。

六、课后反思:

篇7:过关课暨公开课教案

本期,是我校课改推进工作的关键年。根据丰都县教育科学研究所关于开展小学语文、数学课改录像课评选活动的通知要求,按乡教育管理中心教改课改赛课活动要求,结合我校科研工作计划、课改工作计划,定于在三月(5——7周)开展人人上展示课暨课改录像课评选活动,方案如下:

一、参加对象:

全校语数教师。

二、时间任务:

3月7日:学校教科室制定活动方案,交学校审核;

3月14日——3月30日:各备课组结合学校活动方案,制定本组一周一公开课安排表,并上报学校统筹安排上课教师进行上课;<莲山~课件 >

3月31日,总结评比,上报初赛结果;

4月15日,组织教师参加乡决赛。

三、组织领导:

为使本活动有实效,能圆满成功,成立领导小组

组长:田x

成员:刘x 张x 谭x

领导小组负责本次活动开展的总体规划、协调、组织工作。领导小组下设语文、数学学科工作小组。

语文:刘x、张x

数学:田x、谭x

工作小组负责展示课的服务工作,备课组长必须指导所属年级的教师备课、上课,并作为集中评课的主评人对课进行评课。

四、选拔方式:

全校语数分学科1---6年级拉通评比出一等奖一名,二等奖二名,三等奖三名,学校进行表彰;学校确定5名教师参加乡教育管理中心决赛。

五、资料准备:

1、参赛教师:根据我校三环节教学模式,撰写好学案,课后写好教学反思;

2、主评老师:撰写好评课材料;集中评课中指定教师记录好评课记录;

3、领导小组:拟定本活动方案,制定评价标准,统筹制定活动安排表;撰写好活动总结、图片资料收集。

4、备课组长:上报本组教师参赛轮次表(一周一公开课轮次表);

5、语文资料交张军处,数学资料由谭红艳收齐后交张军处;

6、除评课材料外其它资料均使用电子文档,发junx@126.com.六、评选原则:

先学后教、小组展示、测学过关。(即能体现出我校三环节教学模式)

青龙乡中心小学校

2011-3-10

附件1:备课组一周一公开课轮次表

附件2:青龙乡中心小学校人人上展示课暨课改录像课评安排表

附件3 :课堂评分表

篇8:《阿Q正传》研究性公开课教案

本次研究性公开课主要想尝试一下新课标下如何处理学生与教材、教师与教材、学生与老师、学生与社会的关系, 其指导思想是把学生放在广阔的社会背景下 (通过学生课下搜集相关资料, 占有大量的材料) 然后对课文中所涉及的人物形象有一个客观的公正的多方面多角度立体性的了解。而不再局限于老师的说教、课本上的知识使学生的思路更加的开阔, 无论在课上还是在课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使他们积极思考, 积极参与课堂, 由学生自己分析问题, 自己得出结论, 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而不是学习的奴隶, 并且使他们能理论联系实际, 真正能关注社会, 关注自身成长。

教学步骤

1、通过猜谜语导入 (猜文学史上的一个文学形象)

2、简要介绍一下鲁迅和他的《阿Q正传》

3、给学生5分钟的时间再读课文第二、三章划出觉得可笑的句子, 并体味这些句子体现了阿Q的哪些性格, 后让学生主动回答。

4、引导学生作深入地分析, 分析阿Q对待欺侮和失败时的心理活动。总结出精神胜利法的定义。

5、让学生举出在现实生活中与阿Q类似的现象。

6、分析阿Q精神胜利法与人们正常的心理自我安慰的不同。

7、指导学生如何对待生活、学习、工作上的失败。

8、为学生提供一些途径继续研究我们的阿Q和鲁迅先生

9、留课下开放性的作业。

10、课堂小结:通过本次的学习, 使学生认识到学习不但是掌握知识、提高能力, 还应把所学真正内化为自己的东西, 提高自已的素养, 指导自己的人生, 指导社会。

篇9:过关课暨公开课教案

根据新标准英语教材的编写结构,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我校“无分数评价”的课改要求,为了培养低年级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课堂效率,增强学生自主、自信、合作、竞争和创新学习的能力,提升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素质,我校在二年级开展了“无分数评价——英语课文过关课”教学模式的探索。

二、模式构建的理论依据

坚持以学生为本的观念。以学生为本,就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体现在英语学习上,就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学习的效果出发,引导学生“乐于学习”“敢于展示”“以小组带个人”“以知识促能力”,形成和谐向上的学习氛围。

三、评价规则

将模块中的知识目标整合为“三关”:字母关、单词关、课文关。在每关中采取两种不同的评价体系。课前将一份“模块过关卡”发到学生手中。

(一)第一关:字母关

1.儿歌诵读

评价标准:Group’s evaluation小组评价四人一小组,有学生选出的小组长检查组员,组员共同检查组长。

2.字母书写

評价标准:Self-evaluation 自我评价与teacher’s evaluation 教师评价相结合。

(二)第二关:单词关

1.单词认读

评价标准:Partner’s evaluation 同伴评价。

教师引导集体复习模块中的重点单词,然后采取同桌评价,同桌互读指正,并根据评价标准得出等级。

2.知识拓展

评价标准:Self-evaluation自我评价。

结合字母与单词设计的火眼金睛环节,让学生从字母中找单词,当堂矫正答案,课后教师再进行检查,根据难易程度学生对自己的掌握情况做到心中有数。

(三)第三关:课文关

1.课文背诵

评价标准:Teacher’s evaluation教师评价,集体诵读,分组诵读,对知识进行复习总结。排火车每人一句诵读课文,顺利接续课文的过关,中途不能顺利接续课文的,同学纠正,当堂再次过关,再有困难者课后进行二次过关。

2.知识拓展与应用speaking

评价标准:运用课文中的句型联系实际进行口语练习,教师示范,学生模仿,同桌互练,互相评价。

3.课堂竞赛——“勇夺奖杯”

整堂课贯穿男女生比赛,回答问题的可加红旗,声音洪亮的可加红旗,评价过程中纪律好的也可以加。这一环节主要是为了调控课堂。最后红旗数目最多的获胜。

四、具体做法

(一)课前活动,创设氛围,激发兴趣

利用上课前2分钟的时间,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创设本节课教学环境为目的,结合学生实际,开展活动。

(二)呈现评价目标及规则,明确任务

运用多媒体及讲述,以文字或表格形式,条目式呈现本堂课的评价目标及评价规则,把本课堂应达到的教学目标、应掌握的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让学生一目了然,目的明确。

(三)进入第一环节——字母关

利用单词卡以及猜字母的形式对所学字母进行复习,并出示模块中的重点单词。

由字母引出儿歌集体诵读,男女生比赛,小组内检查评价

字母书写,复习巩固本模块重点字母的写法,并进行自我评价。

(四)进入第二环节——单词关

利用PPT快速出示本模块重点单词,对单词进行回顾复习。

示例小练习,从字母中找单词,自己做过关卡上的四个找单词题,当堂订正答案。

(五)进入第三环节——课文关

在学生已经掌握字母、单词的基础上,教师提示本模块的课文内容,学生齐背回顾,小组展示比赛,排火车检查个人背诵情况,完成教师评价。

教师示例利用本模块的句型进行口语表达,学生自由准备,让学生当堂展示。给定时间进行同桌互动,并完成评价。

总结本节课内容,评选获胜小组,填写小小评价台进行自我反思。教师课后进行复查,不过关者自主复习,进行二次过关。

(作者单位 聊城大学外国语学院)

篇10:过关课暨公开课教案

一、“火候不足”的一道菜———“燃旺底火”

我们的语文教学, 教师应把握好“钻

间茉莉般的爱。学生个个积极认真, 划出细节, 我也真想走进去瞧瞧学生写些什么, 可老师听完学生的感悟, 也不做具体的肯定之处, 甚至偏离了文意也不指出来。每听完学生讲的, 总是一味地说“不错”, 还让学生把自己的这种感悟从朗读中体现出来, 读完后评价总是用“读得很投入”这句话激励学生, 到总结这课堂的学习时, 教师提出这样的问题:你概括一下茉莉般的爱是什么?学生哪能总结感悟出“就是平时日日见的父母之间的焦急、担心、理解、默默关怀”等。课堂开放有一个“限度”, 学有目的, 学有要求, 学有收获, 但不意味这把课堂完全交给学生, 教师成为旁观者。

三、“追赶潮流”的一道菜———“返朴归真”

我听过语文教学骨干的课, 他们前些年的课中体现了他们的教学艺术, 整体感知, 抓关键词, 教学实而活, 学生入情入境, 完全进入故事发生的情节中去了, 课堂上学生思维活跃, 学生得心应研教材”这一火候, 吃透教学的重难点, 燃旺底火。初生牛犊不怕虎。刚踏上三尺讲台, 想给听课的语文教师留一好印象, 于是备好课后请前辈修改, 上公开课之前将教案背下来, 唯恐有什么闪失。在公开课上按照精心设计的教案上课, 顾及不到学生的表情及心理, 课堂美好的生成资源更不顾, 想顺着教案上完, 不顾学生知识的掌握度, 自己不能将课堂所调控好, 烧上一道缺少火候的“菜”。这些“新厨”心里没招, 不知所措。其实我发现他们中普遍存在一个问题, 对教材不能吃透, 对课堂预设不够。

我觉得为了使这些“新厨”能很快掌勺好语文教学这道“菜”, 首先要引导他

手, 教学效果突出, 让我这位听课的老师也成了一个学生, 可是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 直观生动的课件吸引了许多语文教师的目光, 颇为盛行, 本来自己是“光头鸡”的名厨, 看人家“龙虾”菜很受欢迎, 便烧起了“龙虾”菜, 可这道菜变味了。

我觉得课件少量为精华, 泛滥即糟粕, 如教学《灰惊鸟》一课时, 灰惊鸟归林的壮观场面可用录像呈现, 让学生为之壮观而惊叹, 但不能忘记作者对鸟儿归林壮观场面所表达的文字效应。让学生从“排空而至, 列队飞行, 数百米的长队, 椭圆形, 一批一批”等词语体会场面的壮观, 鸟儿似乎有了纪律性, 对它们不由地产生喜爱之情。这样学生自然投入语言文字的学习, 体会到鸟儿也像人类一样是那么的欢乐和睦, 自然而然完成了语文教学的任务。

四、“别具特色”的一道菜———“保持本色”

我曾经去过无锡、杭州等地听特级们钻研教材, 领会作者的思路与感情等;其次让他们在课前调查学生的知识与能力情况, 预设学生在课堂上接受新知的难易, 确定教学的重点难点;最后设计出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新厨”也能把握好火候, 燃旺底火, 就能烧出一道美味。

二、“味道失调”的一道菜———“把握尺度”

两三年的教学经验积累, 在课堂上显得有点老练, 总想把课堂搞得开放些, 把课堂交给学生, 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如一位新秀老师在教学苏教版语文第十册中《爱如茉莉》这一课时, 放手让学生找出细节并批注感悟, 来体会父母

教师的课, 我慕名前去, 受益匪浅, 于永正老师在课上的小品以及同学们写的精彩作文依然清晰地浮现在我的脑海中……名家上公开课, 如行云流水, 酣畅淋漓, 课堂上更充满生命的活力。听课回校后我们想模仿名师的“大课”, 就犹如依大葫芦画小瓢, 照虎画猫;看长篇小说, 做微型小说, 真是易于着眼, 难于着手。想来想去, 我都难以掌控课堂教学的节奏、重点、难点。我在教学课外教材《分一些蚊子进来》时, 我想尝试一下大家的风范, 让学生找出体现慈母情的句子, 反复体会文字中所表达的母亲对儿子的深深的爱意, 结果弄得我一无所措, 最后再拿出自己事先设想好的教学思路, 把自己的课堂型得好尴尬。

篇11:过关课暨公开课教案

关键词:公开课,常态课,凸现研究性,内容新颖性,课堂真实性

当前的课程改革正当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从常态课到公开课,教师们都在学校关心与课题工作的开展中努力地探索着,切合着新课程标准中学生各项能力发展的目标。我们的课堂是学生求知的主阵地,是教师成长的摇篮,而我们的公开课又是常规课的拓展和延伸,丰富与升华。一节公开课往往是一个教师团队集体的智慧与结晶,是师生共同进步与提高的媒介,公开课具有展示和研究的双重性质。然而一直以来我感觉我们的公开课存在着问题。

案例1:

在一次乡镇听课活动中连续听了三节英语课,内容是牛津小学英语6A Unit 7 At Christmas (Period 1),结合学校课题“立足课堂,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有效性”研究,开展了青年教师“同课异构”活动。三位教师有着共同的特点,以当前最流行的“阅读课”课型研究为主,都采用语篇教学贯穿课堂,多媒体中的图片与内容有很多的雷同,而且前阶段刚刚也听过别的学校老师上过,有点象“拿来主义”的性质,因为有位老师个人的驾御能力和个性特征并不适合这一操作环节,“表演”很难到位。

一、抓住主题,凸显研究性

其實刚才几位教师在上公开课时,抓住了一点“英语教学要以学生兴趣为前提,设计生动有趣的课堂活动内容”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持续他们的学习兴趣。而且紧扣主题“立足课堂,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有效性”,但是很明显有些东西拿来课堂效果很好,有些并不一定适合自己操作。我觉得教师公开课的设计要以学生原有的学习能力为前提,以自己平时的教学经验和能力为基础,不是感觉好的、花哨的内容拿来就适合自己,相反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我就听课听到一位乡镇老师的好课,她在公开课中什么花哨的形式也没有用,只是跟自己学生默契配合地使用了一些传统的教具和教学形式,多媒体都没有,感觉自然清新、真实朴素,学生学习的效果很好。

公开课的主要功能是探讨教学规律,研究教学方法,推广教学经验和提升教学质量。老师们过多地强调公开课的形式化、表演化和作秀的功能,就不能很好地凸显对课堂的研究和探索意识,并彰显个性。所以教师应树立“只有平时注重教学智慧和经验的积累,才能上出属于自己的好公开课”。

案例2:

一次我上公开课,内容是牛津小学英语4A Unit 8 Open Day,我刚开始自己独立备课,通过试上教研组老师听课帮我修改,又试上了一遍,感觉学生的理解与配合很到位。正巧的是别的学校老师也上这节课,我就去听课取经,回来“移花接木”,把很多本属于自己的观点忍痛割爱删除,。结果上下来感觉还没有自己备课内容来得熟练、精彩。我校一位老师正好也要上这节课,她也是匆匆把我的资源借去,重新包装。她上完这节公开课后告诉我她课的特点就是“萝卜开会”——一盘大杂烩,没有新意。

二、独辟蹊径,选择内容新颖性

当前公开课的授课内容和方式有模式化的趋势。创新往往意味着会失败。老师们喜欢开别人开过的课,采用相对成熟的教学模式,导致因循守旧,教学模式千篇一律,创新意识不强。那位授课老师的教学风格与我教案内容不相吻合,虽然有值得学习的地方,但是不能生搬硬套,“课堂不是筐,什么东西往里装”。在材料猛烈堆积过程中,学生在视觉和听觉上遭受“狂轰滥炸”,丧失了理应有的思考空间和时间。公开课的反思让我坚信只有找准新颖性的内容,才更有火花迸发。我记得一位老师公开课选择了无人问津的课文语法知识点作为重点内容。通常情况下,教师都会回避语言知识的教学。不好操作以及难以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很多人望而却步,但是这位老师大胆尝试,教学中采用语言知识化的教学方式,使听课老师耳目一新,启发很大。教研室领导多次提到这一课改的成功案例,激发了英语老师对课堂语言知识教学的积极思考和激烈辩论。这位老师独辟蹊径,教学内容选择有新意,教学设计有创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案例3:

一位老师执教牛津小学英语5A Unit 9 Shapes ,良好的个人素质,扎实的基本功,漂亮的多媒体课件,跌宕起伏的教学环节,滴水不漏,尽善尽美,但是这些看似花哨却不实用的“花拳绣腿”很难被移植到常态教学中去。其中一个环节是学生说饶口令,这内容我都没看清,更没有听清,好奇的我过后就问学生:“你们提前彩排过吗?”他们毫无掩饰地说练过了。我在想:跟我一样的后进生他们会怎样想,是不是不带我玩?也许是我多虑了,但是我也真得是想参与。这节公开课上一些需要机会的孩子没有更多地参与到。除了这点我们拷贝了这位老师的课件回家上课,每位老师都说环节多来不及上,学生被漂亮的课件分散了本应属于学习的注意力,一节课下来等于没学,下节课还要重新教学。究竟怎样的课算是一节好课呢?

三、求真务实,体现教学本色

公开课的设计与平时的教学差距太大,超出了所有学生常态下接受知识的宽度。公开课要有值得“公开”的内容,教师不能是演绎现成的“教案剧本”。我们说要多么训练有素的学生才有这样的学习密度,而老师每天要是这样备课、上课该有多累。公开课中的学生是不是每人都象热闹的课堂表现一样,学得到位、扎实。相比常态课,是不是真得优势明显呢?公开课要有值得“公开”的内容,现在的公开课不够公开,已经是不争的事实。真实的课应该更多地还原课堂的本色。预设学生的学习活动与真实操作相结合,真实的课是应该有缺憾的,课堂教学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没有问题。唯有真实,课堂教学才能得出科学、可信的结论。

参考文献:

1、陈琳等的《英语课程标准解读》;

2、《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

3、《中小学外语教学》2011.第7期

篇12:小学体育公开课中的“不公开”

1、体育公开课的“不公开”现象

1.1、课前准备的不公开

每次上课前, 教师需要事先制定好课时教学计划, 在日常教学过程中, 留给教师制定计划的时间并不算太充分, 因为学生不是一成不变的, 而是不断的在成长, 甚至教师每年面对的不是同一批学生, 教师无法预知不同的学生在不同的时间会存在何种差异, 因此, 为了减小差异的不可预知性, 在制定课时计划的时候不能提前太多时间, 一般最多一周。而在观摩一些公开课的时候, 观摩与评课者对上课教师行云流水的教学过程、 热烈的师生问答互动氛围以及花俏场地器材的利用和布置赞叹不已, 却不知道教师为了这堂课已经准备了一两个月甚至更长时间, 动用了全校体育方面的人力物力。在公开课上课之前, 这堂课已经排练了无数次, 哪位学生上课时该提问什么问题, 教师该如何作答, 学生练习时候会出现什么状况, 如何应对, 这些尽在教师掌控之中, 甚至教师还没讲完要求, 学生就已经知道了下一步该如何去做, 而这些情况在实际教学中恰恰是最无法控制的“突发状况”, 因为每个学生之间存在各种差异, 尤其是低年龄段的学生, 对教师提出的要求和技术讲解接受能力不同。

1.2、日常教学手段的不公开

在器材和场地的布置和使用上, 与日常教学过程中相比存在的“不公开”现象更多。笔者在一次市级的公开课中观摩了一个教师的一堂投掷实心球课, 这节课占用了承办学校的整片足球场, 四十个学生使用了120 个实心球, 分成十组, 为了解决出手角度问题每组配一副跳高架, 将一根橡皮筋拉在跳高架中间, 此外, 为了体现多媒体在课堂中的运用, 还有四个IPAD, 用来拍摄学生的动作, 好进行纠正, 在课前, 请了四个同事一起布置场地。最后这位老师的课获得了一个不错的奖项。 而多数小学体育活动场地并不太充裕, 且经常会同时有数个班级同时上课, 每个班级可用的场地和器材更加紧张, 更没有足够的时间和人力来布置这么大规模的场地, 这样的一节课对于观摩者来说, 最起码在场地和器材的选择上来说没有什么参考和学习的价值。

1.3、教师开课目的的不公开

公开课活动本质上应是围绕研究课堂、 改进课堂的案例教学活动, 也是青年教师一个学习和展示的平台, 而这一切的最终目的应该回到学生身上, 那就是通过研究和学习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技巧,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让学生更加有效的进行学习。而现在的一些公开课却越来越多的承载了教师的荣誉和利益, 一些教师参加公开课的目的变得不太单纯, 很多人是为了荣誉和证书而去准备一节课, 在准备课的时候考虑的不是学生的需求和成长, 而是评委的喜好和自己的荣誉, 所以, 为了使自己的课更加“完美”就出现了前文所述的不断排练和不切实际的器材使用情况。

教师应摆正参加公开课评比的心态, 将关注重点放在公开课的研究课程内容和改进提升教学能力上面来。 而学校和上级部门也应弱化公开课对教师的评比和考核功能, 如果公开课在对教师优秀与否的评价中占的比重过大, 教师很难能够摆正心态, 以平常心和从学生成长的角度来参加公开课活动。

1.4、教师师德的不公开

教师的温和、关心、耐心、热心等优秀的道德品质以及娓娓的语言、和善的态度、恰到好处的微笑作为课堂教学原生态的自然存在将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使师生真诚地投入到教与学的活动之中。这种品质应该像“但写真情与实境, 任他埋没与流传”一样自然地流露, 来不得半点虚假造作和刻意扮靓。在公开课中, 执教教师往往会尽可能的将温柔耐心和善的一面展示出来, 甚至会刻意为之, 掩盖住自己常态教学过程中的一些不足之处, 与自己常态教学态度形成强烈的对比和反差。 曾经在一节体育公开课中看到这样的情况, 课上一名学生较为调皮, 注意力较难集中, 不时的会做出一些扰乱课堂纪律的行为, 课上教师看到后, 温柔的对其进行劝导, 并加以鼓励等, 然而公开课结束后带学生回班级路上该教师不顾听课教师并没离开的情况对其大声呵斥, 并让其离开队伍站到一边, 学生从之前沐浴在教师的和风细雨的语言中突然遭到暴风雨般的训斥, 一下变得无所适从。这种行为可以称得上是一种伪善的师德, 在他人面前表现出自己最好的一面, 单独面对学生的时候却是另一幅面孔, 久而久之, 学生在参与公开课的时候就会意识到教师是在刻意表演和伪装, 教师会逐渐失去学生的信任, 并对学生诚实守信的品格造成不良影响。

2、公开课的“公开”之策

2.1、改变公开课评价方法

一节公开课的好坏应该以什么样的标准来评判一直以来争论不断, 但是有一个相同点那就是评价权多是掌握在评审专家或者上级部门哪里, 专家根据自己对课堂的理解做出符合自己经验范围的评判, 具有一定意义上的权威性, 但是目前这种评价方法却很少有课堂的主体———学生的参与, 学生没有机会去发表自己在这堂课上的感受, 虽然从专业的角度来看, 学生的意见或许有一定的过于主观性, 但是在公开课的评价中学生的声音不应该被埋没。

另一方面, 应该令公开课回归真实, 回归常态, 应该去追求如何简便高效的去进行教学, 如何因地制宜对有限的资源进行合理最大化的利用, 而不是追求大场面、追求“看起来热闹”的场面, “公开”是一种形式, “课”是最终的落脚点, 二者服务于一个共同的、根本的目的:促进学生的发展, 回归身体的教育。

2.2、摆正公开课在教师考核中的地位

教育是一个激荡心智、沐浴灵府、贞立人格、彰显个性的活动。这一活动不应参杂进功利和虚假, 教师应摆正参加公开课评选的目的, 以提升自己教学水平更好的服务于学生的成长为最终目的。而目前想要做到这点并不容易, 因为公开课被认为赋予了过多的荣誉和利益价值, 教师评优需要公开课获奖, 评定职称需要公开课获奖, 学校综合考评, 需要承办过一定等级的公开课活动, 公开课变成了一种被教师和学校利用来为自己的荣誉铺路的垫脚石, 失去了其本真。现在是各级各类的公开课、展示课层出不穷, 令教师和学校应接不暇, 只要参加了就要获奖, 就要追求完美, 不然就会“ 丢人”, 公开课不允许失误、 意外, 这就导致了教师要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准备, 而耽误了正常的教学。公开课应允许有“意外”, 清一色的完美公开课, 如何去让人发现教学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如何让人知道今后如何去避免?

教育无小事, 公开课中种种的“不公开”现象并不是偶然, 而是在体育公开课承载了过多的荣誉和利益之后必然出现的现象, 这对学生造成的负面影响不能不重视。当“公开”、真实、高效、高尚的师德这些概念真正被教师和主管部门关注, 牢牢地印在意识里, 体育公开课才能保持“公开”, 真正的回归到“课”的本质上来。

摘要:在基础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 体育公开课承载了过多的荣誉和利益, 教师参加公开课的目的不在单纯的是为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 公开课中存在着种种的“不公开”现象, 而要让体育公开课回归本真, 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

关键词:小学,体育,公开课

参考文献

[1]宋立华.公开课的“遮蔽之象”与“澄明之策”[J].教育科学研究, 2006, 6.

[2]宋立华.追寻公开课中失落的道德[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1, 6.

上一篇:农村小学教师队伍调研报告下一篇:“雏鹰计划”基层管理人员提升培训管理办法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