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o秭归县十二五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规划调研报告mxs

2024-05-02

zo秭归县十二五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规划调研报告mxs(通用3篇)

篇1:zo秭归县十二五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规划调研报告mxs

秭归县“十二五”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规划调研报告

秭归县环境保护局 邓斌

二〇一〇年十一月

为科学编制秭归县“十二五”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规划,县环保局在认真总结“十一五”环保规划实施情况的基础上,全面分析了“十二五”我县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面临的形势,结合秭归县经济社会环境发展现状和未来社会经济发展及环境保护需求,广泛征求了各县直部门、乡镇、村、企业以及一些社会知名人士对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在此基础上着手编制了我县“十二五”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规划。

一、“十一五”环境保护规划完成情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十一五”环保规划指标完成情况

“十一五”环境保护规划中: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全面完成,实现了废水中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量在2005年水平上削减5%,废气中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排放量全部达标,工业固体废物基本实现零排放的规划目标;大气、地表水、噪声及生态环境等环境质量主要指标达到规划目标;工业废水处理率、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工业废水重复利用率、工业废气处理率、工业废气排放达标率以及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等污染防治指标全面完成达标,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二级)达到88%,县城生活垃圾无害化集中处理率达到时98%以上;重点污染源自动在线监控率、重点污染源排污许可证发放率、放射源涉源单位安全许可证发放率、建设项目环评和“三同时”执行率、排污费征收面以及污染防治设施运行率均达到100%,环保投入占GDP的比例在2%以上,达到规划目标,环境保护能力建设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重点任务和项目落实情况

1、工业污染防治成效显著。一是严格环境准入,重点建设项目环评和“三同时”制度执行基本到位,从源头控制新污染源的产生,完成了秭归经济开发区环评,并通过了省环保厅审查批复。二是工业污染源治理项目全面完成,“十一五”环保规划工业污染源治理的项目8个,已经建成验收投入使用的有6个,有2个因企业转产关闭无在建必要而停止建设。三是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开展了废旧塑料加工企业的整治,关闭不符合环保要求的废旧塑料加工企业6家,关闭小造纸企业6家,淘汰关停4家工艺落后年产能66万吨的立窑水泥生产线。四是大力推进清洁生产,企业的环境管理水平和环保意识有了很大提高。五是开始实施排污许可证制度,对纳入统计范围内的21家工业企业发放了排污许可证,加大日常监察和监测力度,污染物总量排放得到了有效控制。

2、城镇环境保护有序推进。一是严格落实规划,杜绝污染向城镇转移。按照城镇环境功能分区,实施重大项目综合抉择机制,对集镇工业项目,严把审批关口,杜绝新建工业企业落户居民聚居区,保证了集镇环境质量。二是城镇环保基础设施大大提高。库区集镇5个污水处理厂和6个垃圾处理项目均已建成投入使用,使库区集镇污水垃圾收集处理处置率都达到90%以上,改善了集镇生活环境。县城污水处理二期扩建项目开工建设;县城垃圾处理场二期项目主体工程已完工,今年可建成投入使用;杨林桥镇污水处理项目和周坪垃圾处理项目已完成可研、初设等前期工作,今年可开工建设。三是县城中心区禁止使用燃煤锅炉的规定继续得到严格执行,县城环境质量进一步提高。加强城区燃煤锅炉建设的管理力度,取缔宾馆等违规建设的燃煤锅炉,鼓励和推动城区宾馆和居民使用太阳能、电能等清洁能源,县城城区环境质量进一步提高。四是“三区”建设有序开展,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得到加强。加

1强了餐饮业的管理,县人民政府出台了餐饮业管理规定,餐饮业油烟污染管理进一步规范。加强了娱乐行业、建筑施工噪声的管理和治理,积极调处噪声扰民污染纠纷,及时化解矛盾和纠纷,有效的维护了社会稳定。为控制城区交通噪声出谋划策,积极支持三峡翻坝高速公路建设,协助开展了环评工作,有力的推进了城区噪声控制工作。“烟尘控制区”、“噪声达标区”及“安静居住小区”三区建设有效展开。

3、农村环境保护得到加强。一是加强了畜禽养殖业污染的防治工作。开展了畜禽养殖业污染调查,畜禽养殖业建设项目的环评审批,全县的畜禽养殖粪便基本实现了粪便还田利用,规范了畜禽养殖业的环保管理,降低畜禽养殖的污染。二是加强了旅游业的环境保护,旅游区环保管理得到了规范。加强了旅游区的环评审批工作,开展了九畹溪、泗溪、凤凰山景区及链子崖风景区的环评工作,明确了旅游区的环保目标和要求。督促和指导九畹溪、泗溪等风景区开展了生活污水和垃圾的治理工作,旅游区环保管理得到了规范。三是积极探索生态示范村、镇建设。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适时组织开展新农村环境环保工作。结合全县实际,归州镇环境优美乡镇通过省环保厅验收,正在申报一个生态村和一个环境优美乡镇示范建设。

4、库区水环境保护进一步加强。一是积极开展了流域水污染防治。香溪河流域水污染防治项目一期项目已实施完毕,二期工程已开工建设,九畹溪和青干河2个流域项目完成可研,纳入《三峡库区及其上游水污染防治规划》(修订本)后续项目。二是库底固废清理全面完成。圆满完成三峡水库四期蓄水库底固体清理任务,共清理固体废物82439吨,清理生活垃圾81639吨、管道沟渠污泥800吨。三是库区漂浮物清理机制建立。建立了清漂长效机制,成立了一支专业清漂队伍,确定清漂专船。截止2009年底,秭归县共出动清漂船只12939船次,打漂人员6.78万人次,累计打捞漂浮物13.03万吨,其中长江干流秭归段共出动清漂船舶7531艘次,人员4.04万人次,打捞漂浮物7.94万吨。其中四期蓄水期间全县累计出动清漂船只3703船次,累计出动打漂人员18110人次,累计打捞漂浮物33143吨。四是库区支流的监测和巡查力度得到加强。对于库区主要支流每月开展了水质监测和巡查,密切关照库区支流水质变化,建立了水华应急监察、巡查机制。五是拆除库区网箱养鱼,促进库区水质改善。

5、饮水安全不断加强。一是划定了饮用水源保护区。2007年、2009年根据水源地变化情况,提请县政府印发了《秭归县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实施方案》(秭政办发[2007]83号、秭政办发[2009]83号),进一步明确了水质要求、保护区范围,并对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防护工作作了详细的规定。设立了饮用水源保护区界碑及警示牌,公布了饮用水源环境信息。二是加强水源地的监管,确保了饮水安全。“十一五”实施五年来,加大了饮用水源的监管力度,持续开展饮用水源整治专项环保行动,同时采取有限措施,切实加强了水源地的保护工作:一是县环境监测站每月对县城一、三水厂饮用水源进行定期监测,掌握水质情况;二是不定期对乡镇集镇集中式饮用水源进行监督检查及水质监测,禁止在水源保护区内建设影响水体水质的项目,禁止向饮用水源内倾倒固体废物;三是严查影响水质安全的环境违法行为。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1、酸雨、噪声环境质量指标未完成规划目标。酸雨发生频率高,尚无有效控制措施。2006年至2010年6月县城酸雨发生率均在80%以上,与规划目标酸雨发生率控制在60%差距较大。主要原因一是秭归县城居民能源结构中燃煤使用量居高不下,县内本地煤含硫量高;二是县城四周为山,地理环境不利于废气扩散。交通噪声居高不下,达标路段低。主要原因是翻坝车辆穿城而过,车辆载重量大,车流量大,且多为上坡路段,加重了噪声污染程度。翻坝高速通车后此问题将可得到解决。

2、项目进展不平衡。“十一五”环保规划编制时,为了更多的争取项目,将非库区集镇的污水、垃圾处理及三条较大支流的流域治理均纳入了县规划,致使规划项目列的较多,现

因未纳入国家《三峡库区及其上游水污染防治规划(修订本)》,无资金来源,未实施;同时因国家《三峡库区及其上游水污染防治规划(修订本)》2008年才批准实施,规划滞后导致已纳入的流域、城镇污水和垃圾处理项目进展也滞后,目前仅县城垃圾场二期、县城污水处理厂二期、3个工业治污项目在今年内可完工,周坪垃圾处理项目、杨林桥污水处理项目、香溪河治理二期3个项目在“十一五”期内均不能完工。

3、少数项目环评及“三同时”执行不到时位。小型建设项目,特别是农村公路建设等项目环评未批先建、边办边建、久拖不验的现象比较普遍。

4、自身能力建设存在不足。监察、监测人员编制配备及素质上远不能达到国家标准化的要求和工作需要。

二、“十二五”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形势分析

秭归县环境保护工作在“十一五”期间虽取得一定成绩,但当前环境状况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环境形势依然严峻。秭归县地理位置特殊,三峡工程坝区库首,属于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中的限制发展区,环境问题十分敏感,如果不认真解决环保问题,势必影响社会稳定,影响三峡工程形象,同时如果不处理好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问题,也势必影响全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

(一)社会经济将会快速发展,污染物产生总量将会进一步增加。

一是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工业规模的不断壮大,工业“三废”的产生量将会不断增加,治理的技术与水平若跟不上,工业“三废”的排放量势必会增加。同时,噪声扰民较为普遍,生活噪声污染影响依然严重,道路交通噪声污染不断加重,酸雨发生频率比较高。二是城镇规模的扩大及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城镇生活污水及生活垃圾的产生量将会增加,城市污水污染环境和垃圾围城的问题日趋严重。三是畜禽养殖业的大量发展,畜禽粪便的排放处置难度大。畜禽养殖特别是规模化养殖场已成为农村面源污染的重要污染源,并成为危害农村居民生活环境的重要因素。由于养殖场变动大,分布分散,治理和监管都有一定的困难;四是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大量氮磷等营养随地表径流冲刷进入地表水,将加剧水体富营养化,增加水体污染治理的难度,农业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二)三峡蓄水带来新的环境问题,库区环境保护压力加大。

一是三峡市库区长江干流一级支流库汊形成滞水区,水体自净能力减弱,水环境容量下降,“水华”在这些区域普遍发生,秭归县境内香溪河、童庄河和吒溪河等8条支流相继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水华”现象;二是库区清漂任务艰巨,缺乏有效的技术支持手段、资金保障及最终处置方法;三是船舶垃圾污水的收集、处置管理的有效机制尚未建立,滚装船翻坝转运给秭归带来了新的环境风险。

(三)环境违法行为时有发生,环境监管任务艰巨。

建设项目不严格执行环评制度及“三同时”制度,擅自停运环保设施等环境违法现象时有发生,环境监管任务艰巨。加上长期以来由于盲目采选,形成的采空区、采矿废石及尾矿造成地质灾害和土壤破坏,加剧当地人地矛盾。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已对社会经济持续发展产生明显的制约。同时,当前群众环境意识普遍增强,对环境问题投诉量也迅猛增长,污染投诉数量不断上升,环境问题已成为社会不稳定的潜在因素,加强环保执法,维护社会稳定任务十分艰巨。

(四)水污染防治项目建设滞后,已建成项目运行困难。

我县水污染防治第一批、第二批项目相继建成投入使用,工业污染治理项目环保设施逐渐完善并投入运行,第三批水污染防治项目和流域综合治理项目也即将开工建设,建设任务十分艰巨。同时,已建成城镇污水处理厂、垃圾填埋场的正常运营经费明显不足,运营机制不完善,尤其是乡镇集镇污水处理厂、垃圾填埋场规模小,成本高,收费难以到位,经费难筹集,维持正常运行相当困难。

三、“十二五”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规划主要目标和任务

(一)主要目标

“十二五”规划主要目标是,到十二五期末,全县重点流域和城镇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重点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到100%,县城空气质量好于二级标准天数达到340天以上,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均达到90%以上,饮水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农村环境质量保持稳定;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分别控制在化学需氧量排放量0.08万吨、氨氮排放量0.05万吨、氮氧化物排放量0.3万吨、二氧化硫排放量0.32万吨、烟尘排放量0.05万吨、工业粉尘排放量0.04万吨以内,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为零;重点行业污染物排放强度明显下降,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70%以上,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90%以上,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工业烟尘排放达标率100%,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控率达到90%,辐射工作单位安全许可证发放率100%;基本遏制生态恶化的趋势,部分地区有所好转,有健全管理机构的自然保护区比例达到90%;环境监管能力明显提高,环境监测站和环境监察大队能力达到标准化水平级别。

(二)主要任务

1、加强节能减排工作,控制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突破口,把减排目标完成情况作为检验经济社会发展成效的重要标准。坚持“治旧控新、监建并举”的工作方针,突出抓好重点流域、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污染减排,层层落实责任,依靠科技,加大投入,完善政策,落实污染减排各项措施。坚持政府监管、企业减排、市场引导、公众参与的工作机制,建立健全污染减排统计、监测、考核和政策支持体系,强化污染减排激励和约束机制。

2、积极推进“两型”社会建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坚持发展生态经济,改善生态环境,倡导生态文明,大力推进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一体化。加快发展循环经济试点企业和园区建设;突破性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引导群众树立绿色消费理念,推广普及绿色消费模式;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走出一条“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科学发展道路。以光电子、建材、轻纺服饰和农产品加工等4大行业为重点,实施一批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项目,建成20家符合循环经济发展要求的示范企业;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农业资源,积极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应强制审核的重点污染企业要完成清洁生产审核,建成一批废物“零排放”企业。

3、深入开展环境保护专项治理,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采取有力措施,组织开展环境保护专项治理,努力从源头上控制环境污染,改善水、大气和人居环境质量。优化经济结构,加快淘汰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污染严重的企业或生产线,对不符合法律法规和产业政策规定、环保不达标、超标或超排污许可证要求排放的企业实施关停。重点治理小造纸、小塑料、集镇污水的污染,严格淘汰落后产能和关停不符合产业政策的污染严重的企业。

4、加强环境监督管理,深化工业污染防治。将预防为主的方针落实到发展规划与决策阶段,全面落实规划环评。全面推行排污许可证制度,加强对排污单位的审核和监管,实施污染源提标升级治理及综合利用工程,降低工业废水、废气及污染物排放量。严格执法,加大对违法排污企业的打击力度。严格新建项目环境影响审批,切实做好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审批工作。对饮用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重要生态功能区及生态环境敏感区等重点区域,严禁兴建影响生态环境和污染环境的项目;对不符合城镇总体规划、环境规划以及位于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缓冲区内的项目,一律不得通过环境影响评价审批;新建项目未通过环评审批的一律不准开工,在建项目环保设施不配套的一律不准投产。

5、加强三峡库区水环境保护,确保库区水环境安全。认真抓好三峡工程后续规划重点治理项目的实施,加强长江干支流流域的水资源保护和水污染治理。做好规模化畜禽养殖业的污染防治,禁止在饮用水源保护区、三峡库区内围网养殖,取缔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内的直接排污口。严格执行饮用水源地水质保护措施,保障饮用水源安全。严格控制船舶污染,加强三峡水库生态保护和修复,对主要入库河道、河口进行综合治理,进一步降低氮磷入库总量,控制三峡库区流域水体富营养化趋势。加强库区漂浮物的清理与处置。

6、加强生态环境建设,遏制生态恶化趋势。根据不同生态功能区的主要生态服务功能,实行生态环境分区域控制和管理,启动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工作。加强资源开发类建设项目的环境管理,切实加强对水电项目的监督管理,有效控制和努力消除水电开发对水系、生态和人文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推进矿山环境治理和生态恢复;加强旅游开发活动的环境保护和监管。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防范外来物种入侵,维护生态安全,加强自然保护区的规范化建设和管理。

7、坚持以点带面,着力推进农村环境保护工作。以改善农村环境质量、保障群众环境合法权益为出发点,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把农村环境保护与产业结构调整、节能减排结合起来,切实抓好源头控制、过程管理、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强化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强农村自然生态保护,积极发展生态农业;大力推行农业清洁生产,努力推进“田园清洁化、家园整洁化、水源洁净化”工程。积极引导和鼓励农民使用测土配方施肥、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生物防治和精准施药等技术,采取灌排分离等措施控制农田氮磷流失,大力推广使用生物农药或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防治农业面源污染;推广环保型农膜使用和农作物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开展土壤环境现状调查,积极防治土壤污染。开展规模化畜禽养殖业的污染治理和综合利用工作,建设有机食品生产试点示范基地。加强农村生活垃圾收集与处理,加大农村生活污染治理力度,保障农村饮用水安全,改善农村生产与生活环境。开展生态示范创建活动,力争创建5个环境优美乡镇、10个文明生态村。积极探索推进农村污水、垃圾无害化处理。

8、开展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加快城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全县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的建设,力争实现全县所有乡镇集镇均建有生活污水处理厂和垃圾无害化处置场,进一步完善已建成乡镇污水处理厂配套管网建设,加强运行监管,保证正常运转,确保污水处理率和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规划目标要求。加快城区工业大气污染源的治理、改造进程,重视解决油烟污染问题,加强建筑施工和道路运输环境管理,有效控制城市的扬尘。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城市清洁能源的比例,因地制宜地发展以燃气为主清洁能源。强化机动车污染防治,加强噪声污染控制。优化城市工业布局,改善城市自然生态环境,提高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着力推进省级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创建工作,力争尽早通过验收。

9、加强核与辐射环境管理。完善辐射安全资格许可制度和放射源登记管理制度,加强核与辐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竣工验收工作。加强放射性废物的收储和使用管理。完善突发核辐射事件的现场处置,以及辐射监测、剂量估算等日常管理。

10、加强固体废物与危险废物环境污染防治。鼓励和引导固体废弃物重点产生行业优先采用资源利用率高、有利于产品废弃后回收利用的技术和工艺,开展资源综合利用,从源头减少固体废物的产生。重点提高废弃化学品、煤矸石、粉煤灰、炉渣、冶炼废渣、尾矿等废物的回收和循环利用;积极推进各种建筑废弃物及秸杆、畜禽粪便等农业废弃物的综合利用;规范废旧电子、电器的综合利用和回收工作。以危险废物申报登记和经营许可证管理为核心,继续推进全县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收集、运输、集中处置设施及管理体系的建设。严格按照标准建设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提高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完善城镇垃圾收运网络体系建设,推进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工作。

11、提高环境监管能力。逐步建立先进的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完备的环境执法监督体系,不断完善环境管理基础设施和条件。按照统一、效能、标准化的原则,建立科学的环境保护监测、监控和信息传输体系。县环境监测站和环境监察大队机构标准化建设达标。健全完善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测系统,所有建成运行的污水处理厂、国控和省控重点污染源全部安装在线监控设施,并与市环保局联网,实现在线实时监控。建设县城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系统和地表水环境质量自动监测站,建立环境污染事故应急预警系统,初步具备能应对一般环境突发事件的应急响应能力。加强环境保护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做到机构健全、职能完善、编制齐全,加大环保管理干部和技术人员的培训力度。

篇2:zo秭归县十二五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规划调研报告mxs

“十二五”是我县“加速发展、跨越赶超”的关键时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时期,也是需要环境保护规划解决环境问题、开创环境保护工作新局面的战略机遇期。科学谋划“十二五” 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规划,对于指导我县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及其专项规划编制和全面推动“十二五”环境保护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环境形势

(一)《旌德县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实施情况

旌德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工作,为“十一五”环保规划的顺利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以污染物减排两项约束性指标为抓手,兼顾环境质量改善,严格落实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污水处理厂工程发挥效益,规划实施基本达到了规划目标的要求,环境保护从认识到实践都发生了重要转变。总体看来,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十一五”期间主要污染物排放基本得到了控制,环境污染恶化趋势得到一定程度缓解,生态创建初见成效,规划实施总体进展良好。一是主要污染物减排任务基本完成。二是环境质量得到有效改善。徽水河控制断面的COD达Ⅲ类标准保持平稳。县城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符合要求。城区环境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三是上级支持的重点工程稳步实施。截止2009年底,12个项目完成投资293万元。四是生态环境保护成效显著。我县获省级环境优美乡镇2个、生态村9个、绿色学校1所,开展了1个生态基地建设,生态旌德建设取得初步成效。五是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成果明显。

完成“十一五”规划也存在一些问题和压力:一是减排目标任务仍十分艰巨,消化新增污染物增量的压力也将不断加大。二是农村环境污染防治严重滞后,农村环境问题复杂而艰巨,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业面源污染没有得到有效遏制。三是环保机构、队伍能力建设速度缓慢。“十一五”规划实施的一些经验、教训需要在“十二五”期间进一步的继承、发展和完善。一是建设生态文明、大力推进历史性转变、让生态系统休养生息等重大战略思想提出并逐步实施;二是通过总量核查、目标责任制、环境功能区划等措施,严格落实县乡环境保护责任;三是继续发挥污水处理厂运行实效,为发展奠定基础;四是以总量约束性指标为核心,带动了全面工作。

(二)未来环境形势分析

“十二五”期间,我县经济发展的支撑因素仍然较强,能以较高的增速实现经济增长。一是我县承接产业转移进入实施阶段;二是消费需求保持快速增长;三是外贸出口呈恢复性增长;四是农业预计增速加快;五是我县正处在工业化加速发展时期,工业快速增长态势不会改变;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快速推进,还有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不断出现;六是第三产业在刚性需求带动下继续保持平稳增长,逐渐成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

“十二五”期间,由于多重危机复合将使得环境问题变得复杂和不确定:污染物介质从大气和水为主向大气、水和土壤三种污染介质共存转变;污染物由单纯的工业点源向工业点源和农村、生活面源污染并存转变;污染物类型从常规污染物和新型污染物的复合型转变;污染范围从以县城和局部地区为主向涵盖区域和流域转变。

可以预计到2015年我县的废水排放量,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呈上升态势,二氧化硫新增排放量仍然较大,氮氧化物排放量保持继续增长的态势。

二、总体设想

“十二五”环保规划的编制将削减总量、改善质量、防范风险作为“十二五”规划的三个着力点,即以改善环境质量为切入点,以削减总量为重要抓手,着力形成与我县生态文明建设相适应的机制体制,在实现环境形势趋好的同时,严格防范环境风险,保障环境安全,改善民生。

(一)通过总量控制实现宏观层面环境形势基本面持续趋好

十七大要求,到2020年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控制仍将是主要目标。应强化环境保护的国家意志,着力通过总量控制工作,大力推进治污工程建设、建立健全高效的环境治理体系,促进污染物产生量、资源能源消耗量的减少,优化经济发展。总量减排以结构减排为主,强化总

量控制的“倒逼传导机制”,促进经济发展模式转变。

加强治污设施包括环境基础设施的监管,提高运行效率,从重建设和运营并重过渡。改变污泥处理、管网建设与城镇污水处理不配套的局面,将其作为城镇污水处理设施一个有机、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对于未解决污泥处理的扣减其减排量。利用污水处理费的拨付约束出水水质,并实现12项指标全部达标。

“十二五”期间我县减排潜力下降,主要污染物减排空间将逐渐减少,实施难度将明显加大,总量目标制定将更好考虑可能性和技术经济可行性因素,综合地区差异、现状治理水平、环境质量现状、经济发展水平、污染密集型行业产值比重、污染排放强度、环境容量等因素进行分配,不追求区域总量削减比例简单均衡,逐步促进县域环境基本服务均等化。

“十二五”期间国家的总量控制工作将向区域性总量控制和强化特征因子控制转变。具体总量控制因子选择、路线设计将更多考虑环境质量改善切入点,着重选择对区域环境质量改善起着瓶颈作用的重要因子,但总量控制目标确定和削减方案制定不应单纯从改善主观愿意出发,应按照环境质量响应、技术可达可控、经济可承受三个方面进行分析论证,以工程保障、立法政策、政府预算等为主要实施计划内容,编制基础条件具备、保障措施可行、全面可达的总量控制实施计划。

(二)以环境要素为切入点推进区域层面环境质量改善

在“十二五”期间实施全面质量考核条件难以具备,将采取以控制为主同时加大质量控制切入的模式。在“十三五”左右逐步实施总量、质量双重控制,在2020-2030年左右实施质量考核优先。

“十二五”期间,我县主要通过控制COD和氨氮、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等指标,解决颗粒物、、水质超标问题,解决环境质量评级体系与老百姓感觉不一致的问题,充分发挥社会公众保护环境。加快建立生态环境质量状况评估方法与指标;推行“河长制”、生态补偿、上下游交界面考核,分解并明确规划环境质量目标。“十二五”期间仍以解决常态污染物为主,同时积极启动其他污染物的防治工作。增加区域性环境质量指标,完善监测指标体系,建立质量评估方法,把环境质量指标纳入政府绩效考核范围。

“十二五”规划编制将与环境质量改善相关联,淡化工作领域、强化要素导向,逐步建立水、气、土壤的环境要素规划体系,提高要素规划对具体环境工作的指导性。统一编制重点流域规划;将解决颗粒物超标问题作为“十二五”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重点;强化土壤防治内容;研究面源污染防治问题,着力解决氨氮水质超标问题。

(三)防范环境风险,保障环境安全

“十二五”乃至2020年将是工业化中后期,我国经济社会处于高速发展和转型阶段,我县也将面临化工、电子、农副产品深加工创业的快速发展期,阶段特征决定了环境风险因素的重要性。要启动环境安全风险防范与应急的研究和调查工作,识别我县环境风险的高发区域和敏感行业,加强对重大环境风险的动态监控与风险控制。在抓重点污染源的同时,把中小企业有效的纳入管控范围。加强环境污染损害评估,制定综合防治方案,把防范重大污染事故、提高应急能力作为环境监管能力建设的重要出发点。

要建立全过程的技术管理体系,从环境影响评价、环境质量标准、环境准入要求、过程控制、竣工验收等环节建立制度,实施风险评价,推动企业落实环境风险防范工程措施。对重点风险企业实施清洁生产审计,建立企业环境信息通报和上市公司环境信息公布制度,落实环境污染法人负责制。

三、规划原则

(一)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以主要的生态系统的休养生息为治污理念,以削减总量、改善质量、防范风险为着力点,以工业污染的全防全控为抓手,以推进环境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方向,以人为本,民生优先,调结构,促发展,奠定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环境基础,积极探索环保新道路,努力实现环境保护历史性转变。

(二)基本原则

战略相应,民生优先。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在基本思路中具体体现落实生态文明、环保新道路、历史性转变、休养生息等战略思想。以公众对环境的基本需求出发,在指标选择、技术路线、控制模式、规划主线等方面体现以人为本的新思路,解决与民生相关的突出环境问题,防范环境风险,促进社会和谐。

统筹兼顾,集成创新。综合考虑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统筹各要素、各领域、各方面,强化可达可控分析,兼顾需求与可能,源头预防和治理修复相结合,硬件建设和制度建设并重,长远谋划,总体设计,创新规划思路,实现系统集成。

整体部署,重点突破。在“十一五”规划中期评估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优化完善措施,三大着力点整体布局,持续推进,确保环境保护力度不减。明确重点地区、重点问题,结合“十二五”阶段特征,选准抓手,务求实效,努力实现重点区域的环境质量改善,保障环境安全。分类指导,分步实施。充分考虑资源环境承载力和水、气环境容量,严格遵循区域主体功能定位,落实环境功能区划要求,分区控制,合理调整产业布局。实施区域性污染物总量控制,突出目标指标的地区差异性,强化指导性。根据经济发展阶段特征,区分轻重缓急,分阶段落实环境保护的任务措施,强化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政府主导,综合推进。强化环境保护的政府意志,力争做到目标、任务与投入、政策的匹配。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行政等综合手段,构建政府、企业、社会相互合作和共同行动环境保护新格局。以规划任务落地为基础,深化环境目标责任制考核,实施规划编制、过程评估和实施考核的系统管理。

(三)规划体系

“十二五”环保规划体系以改善民生为基本出发点,以综合分析为先导,以要素规划为主线开展规划编制,实现环境总体规划与要素规划、市级环境规划与省环境规划以及乡镇环境规划、中长期规划与短期实施计划的统一,以规划编制和实施工作进一步落实并拓展环境保护部门的职责和职能。

“十二五”期间着重编制8个规划:旌德县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实施规划、水污染防治规划(含重点流域、饮用水源地)、大气污染防治规划(含重点污染物、重点行业、重点区域)、旌德县土壤污染防治规划、旌德县环境监管及应急能力建设规划(含环境监测、环境监察与环境应急、环境信息、环境宣教、辐射等)、旌德县农村环境保护规划、旌德县固体废物污染防治规划。

四、规划目标

(一)规划目标

围绕我县生态文明建设,按照区域一体化、城乡一体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发挥我县自然生态的优势,将我县打造成社会和谐、绿色宜居、生态文明、持续发展的生态县城,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2015年目标:全面完成主要污染物减排任务,城乡环境质量得到有效改善,初步建成功能合理、系统完善的生态安全格局;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取得初步成效,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步入协调发展的轨道。

2020年目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二)目标指标

到2015年,水污染治理水平及水环境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县城镇污水处理率达到80%以上,污水处理厂负荷率80%以上;全县工业污染物排放稳定达标率达到95%,主要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削减。COD、氨氮排放总量比2010年有所减少;饮用水源地水质稳定达到功

能要求,地表水饮用水水质达标率大于95%;全县地表水质量基本达到功能要求。

继续实施二氧化硫的减排,全面加强氮氧化物的污染防治,深化尘污染防治,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总量比2010年有所减少,县城空气环境质量好于Ⅱ级标准的超过330天。

典型区域、典型类型污染土壤初步得到修复,单位面积农田化肥、农药施用强度比2010年有所下降,全县无公害、绿色和有机食品基地面积占耕地面积比例提高。初步建立主要粮食生产基地和菜篮子土壤环境监测网络,初步构建土壤污染防治的政策法律法律规和标准体系。完善废物全过程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固体废物收集处理、资源化利用、无害化处置水平,固体废物利用、处理、处置设施环境风险和环境影响明显降低。全县医疗废物集中处置达到要求;危险废物贮存符合规范;玻纤废丝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生活垃圾处理能力达到150吨/日,无害化处理率不低于80%。

保障生态安全的生态系统格局基本形成,重要生态功能区保护建设全面启动,水土流失治理和生态修复面积有所增加,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环境问题突出的村镇基本得到治理,全面启动农村清洁家园、清洁田园、清洁水源建设,农村环境污染加剧的趋势达到初步遏制。

初步形成与新时期环境保护任务需求相匹配的环境监管能力体系。建设较为完备的环境监测业务、监测技术、质量管理能力体系。基本形成环境监测预警体系,环境突发事件应对能力显著提高。系统提高环境执法水平,完善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测系统。

五、重点任务

“十二五”环保规划在完善和优化总量控制的同时,强化环境质量的约束性要求。以跨界和区域性环境问题为重点,积极贯彻循环经济理念,实施全防全控的新型污染防控体系,以环境功能区划为导向,以规划任务落地为基础,进一步强化规划的分类指导和分区控制,以基础工程、保障工程、人才工程作为环保基础能力建设的重点,提高规划的针对性、可操作性和执行力,推进历史性转变,为2020年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提供环境基础保障。

(一)工业污染全防全控

逐步建立企业保护环境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开展排污大户定期审计和信息公开,强制性的将清洁生产审核作为环保验收的一个重要环节。发挥规划环评的作用,促进产业布局和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落实总量控制要求,采用污染物排放总量倒逼机制使污染控制从末端逐步延伸到中段和前段,将环境管理从排污口向环保设备、环保设施延伸,建立工业行业污染治理设施建设标准、设计规范和技术管理体系,实现大幅度减少工业污染物的产生和稳定的达标排放。

(二)水环境保护

以人为本,防治城镇和农村集中式水源地的环境污染,加强汇水区工业污染源有毒有害物质管控,将一类污染物产生、排放严格管理、优先控制,取代目前以常规污染物为主的准入和达标体系。加大水源地水质全分析工作,建立饮用水源地水质和饮水水质公告制度。创新水环境管理思路,以水生态为背景,充分考虑水生态系统完整性以及区域分异性,综合权衡水生态需求功能与人类需求功能,建立水生态保护目标、水质目标和最小水量目标相结合的近、远期多目标管理体系,并以此为基础,优化调整全县水环境功能区划。将区域与水系关联、与控制断面对应、兼顾控制单元作为总量和质量关联响应的单元,控制单元内部强化污染源一入河排污口一断面水质输入响应关系,增强总量一质量一项目一投资的关联程度。

继续推进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突出让河流湖库休养生息的理念,编制水污染防治(水环境保护)规划,到2015年境主要河流水污染防治工作取得显著成效。通过生态补偿政策加强重要河流源头的水质保护及水量维护,提高水污染治理水平包括增加脱氮除磷。水资源利用水平、城镇污水处理基础设施和管理水平。

全面启动建制镇污水处理厂建设工作,把管网、污泥、再生水利用作为污水处理设施的系统内容和“十二五”的工作重点。推进农村分散式污水处理。建设集镇垃圾处置设施,积极推动农村

生产、生活而导致的面源污染防治,建立示范工程,试点实施面源削减与点源的抵扣政策。逐步完善氨氮的管控制度。全面推行排污组考证制度,将总量分解落实到污染源,实行持证排污。

(三)大气环境保护

“十二五”期间大气污染物控制的重点为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颗粒物。以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手段,以改善城镇环境质量为中心,推进多污染物综合控制。二氧化硫排放从注重重点行业总量削减向全面减排转变,抓好产业结构调整与脱硫设施的建设和稳定运行。全面加强氮氧化物污染防治,走重点行业加重点区域的控制路线,全面实施低氮燃烧技术和烟气脱销设施建设。全面加强工业烟尘、粉尘和城区扬尘的污染控制,颗粒物严重超标的城县实施颗粒物总量控制。加强大气监测能力建设,建立重点区域监测网络。

加强节能,提高能效,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制定气候友好型的环境保护规划,建立温室气体排放统计制度,力争2020年单位GDP温室气体排放强度显著下降。

(四)土壤污染防治

土壤污染防治是环境保护的薄弱环节,应建立和完善土壤环境监管的法律法规体系,加强土壤环境监测能力建设。在全县土壤调查、评价的基础上,确定土壤污染防控的重点领域、区域,开展典型污染土壤尤其是矿区、化学污染场地的修复试点,建立技术路线体系。提出土壤分区控制、利用和保护对策。

(五)固体废物污染防治

强化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和处理处置。全面监督和检查企业自行建设和管理的危险废物处理处置设施,提升危险废物处置产业化水平,建立全过程的管理体系,规范引导行业发展。加大城镇垃圾处理费征服力度,实现2020年各乡镇均建设有垃圾处理场的基本公共服务要求。

(六)生态与农村环境保护

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的方针,以生物多样性丰富区、重点生态功能区和主要资源开发区为重点,理顺管理体制,加强生态保护,强化生物安全、物种资源利用、资源开发的监管,构建生态监测网络,优化生态建设的资源配置,充分发挥自然环境的自我修复能力,切实提高生态保护和建设的质量。

加强重点区域生态保护和建设,构建生态安全体系。强化重要生态功能区的保护和恢复。改善农村环境,加强农村饮用水源地的建设,控制农村生产、生活过程中污染物的排放,以奖促治、以奖代补,完善目标责任制,不断强化农村环境治理与保护。

(七)辐射

加强辐射监管能力建设,建立和健全辐射安全及放射性污染防治的法规和标准体系。

(八)建立与新时期环境保护任务需求相匹配的环境监管能力体系。基本完善三级环境监察和环境监测标准化建设。

六、政策措施

在继续完善、深化“十一五”环保规划已经实施的政策措施的同时,“十二五”期间主要创新三大方面的政策措施。

(一)民本为先,努力推进环境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将环境监测与评估服务、环境监管服务、污水及垃圾等环境治理服务、环境应急服务、环境信息知情服务纳入环境基本服务范围,把逐步实现环境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作为一项基本任务,加大政府对环保基本服务均等化的投入,实现城乡均衡发展。

(二)加强统筹协调,全方位多渠道增加环保投入。合理划分环境保护事权、财权,理顺各级政府在环保投入中的责任,强化政府环保投入的主体地位。完善财政支付转移制度,将环境保护作为重要因素予以考虑。改革环保投资统计框架,优化调整环境保护投资口径,提高环保投资决策分析能力。

篇3:本溪市十二五环境保护规划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振兴老工业基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加速建设生态宜居、和谐文明、经济发展的环保模范城的重要时期,更是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的战略机遇期。为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赢”,从根本上改善城乡环境质量,逐步实现生态文明,根据国家和省、市“十二五”规划总体要求,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十一五”期间环境保护工作评估

“十一五”期间,是我市自七年环境治理之后环境治理成效最为显著、环境面貌改善最大的五年。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和省环保厅以及社会各界的监督、支持和帮助下,在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同时,本溪的环保工作取得了新的业绩,圆满地完成了《本溪市城市建设环境保护规划》和《本溪市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所确定的目标。

(一)“十一五”期间环境保护主要成果

认真总结过去的五年,我市环境保护工作具备八大亮点:环境质量得到显著改善;全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工作再上新台阶;根除和治理重点污染源取得重大突破;总量减排工作取得丰硕成果;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完成;以环境优化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环境立法与执法取得新进展,环境自身能力建设得到加强。

一是环保工作成效显著,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到2010年,全市环境空气质量二级(优良)以上天数348天,达标率为953%,比“十五”末的291天增加了57天,增幅为156%。其中,优级天数达70天,比“十五”末的27天增加43天,增幅为159%。

二是加强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城市环境综合考评再上新台阶。

在全国113个重点城市考评中,我市2009年“城考”在全省14个城市排名上升到第4位,实现了“城考”升位目标,“十五”末我市“城考”工作全省排名第10位。

三是根除和治理重点污染源取得重大突破,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工作取得丰硕成果。“十一五”期间,全市累计投入治理资金40多亿元。完成市污水处理厂溪湖沟、崔东沟截流工程;关闭了本钢一铁厂;关闭取缔了桓仁县金禾造纸厂等22家造纸企业。四是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完成,城市环境功能基本完善。

“十一五”期间,共投资404亿元,新建了本溪县污水处理厂、桓仁县污水处理厂、南芬区污水处理厂、开发区污水处理厂、北钢污水处理厂等5座污水处理厂,新增污水处理能力25万吨/天。

五是加强建设项目服务与监管,以环境优化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升。

“十一五”期间,严格落实“规划先行、环保准入”,认真执行《环境影响评价法》以及“三同时”制度,严把建设项目审批关,依法审批建设项目826项,环评执行率达100%,项目环评审批违规率、差错率、漏批率均为零。

六是强化环境执法监察,执法监管水平不断提高。“十一五”期间,环境立法与执法力度不断加强,有力促进了运用法律手段推动全市环保工作的深入开展。市政府先后出台《本溪市环境污染防治设施管理办法》、《本溪市机动车污染防治办法》、《本溪市烟控区管理办法》等政策规章,使全市法制观念不断加强。加大了排污费征缴力度,共征收261245万元,比“十五”期间增收近一倍。

七是环境管理水平又有新提高,自身能力建设不断加强。

“十一五”期间,自身管理水平不断加强,环境监控指挥中心等现代化管理手段不断完善。新增加了总量处、应急与科技处和水污染防治管理办公室,对原环境监察支队等3家单位进行了更名,进一步增强了环保工作职能,环境执法能力得到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同时,环境监察局标准化通过国家二级标准化验收。

八是清洁生产工作深入开展,强制清洁生产审核全面启动。

“十一五”期间,我市清洁生产工作深入开展,清洁生产管理工作管理体系建成,清洁审核咨询服务体系逐步发展,清洁生产制度建设和能力建设进一步强化,清洁生产执法工作迈出历史性步伐。我市重点企业强制清洁生产工作全面启动。8家重点企业的强制清洁生产审核已通过省厅的评估验收。8家企业共产生清洁生产方案112项,实施103项,其中无/低费方案97项,实施了92项,中/高费方案15项,实施了11项。清洁生产实现了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九是加强环境应急管理,环境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十一五”期间,建立健全了环境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构,完善了处置环境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与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建立了应急联动工作机制,签订了应急联动工作机制协议。十是广泛开展环境宣传教育,不断推动环保工作深入。

“十一五”期间,围绕“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宣传教育工程实施方案”,每年一个主题组织开展纪念“六五”世界环境日、“中华环保世纪行”等专项宣传活动。在各级新闻媒体开设专栏、专题,出刊73期《本溪环境工作》。拍摄反应本溪市“十一五”环保工作成就的五集大型环保系列片《蓝天碧水映山城》。在中、小学普遍开设环境教育课程和专题活动,环境教育普及率达85%。开展系列“创绿”活动,共创建市级以上绿色单位136家。在市、县(区)两级党校开设环保专题讲座,向各级领导干部宣传环保法律法规;组织和引导环保志愿者开展环保公益活动,公众参与渠道进一步拓宽,环境维权意识日益增强。通过卓有成效的环境宣传和教育,公众的环境意识和对城市环境保护满意率不断提高,公众对城市环境保护满意率由“十五”末的6994%提高到8279%。

十一是积极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农村环境面貌得到进一步改善。

“十一五”期间,共投入农村环境专项治理资金15亿元,组织52个乡(镇)、村开展了省级环境优美乡(镇)、村创建工作,有2个乡镇、3个村庄申报创建国家级环境优美乡(镇)和国家级生态村创建工作。实施农村饮用水源地保护工程36项、生活垃圾治理工程63项、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工程60项,农村环境面貌得到了明显改善。

(二)目前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

1能源结构较单

一、单位GDP能耗偏高。我市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较高,又以钢铁、建材等高能耗、高资源消耗行业为主,这些行业的能源结构仍以煤炭为主,清洁能源开发利用率较低,煤炭消耗比重过大、能源结构较为单一,致使煤烟型污染及低空污染问题没有从根本上加以解决。由于产业结构不尽合理、能源结构单一,单位GDP能耗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2局部生态环境恶化、生态功能脆弱。矿产资源开发产生大量的尾矿等固体废弃物,占用大量耕地,导致植被生态破坏,诱发地质灾害,河流及地下水污染。城镇建成区绿化空白点较多,绿地面积分布不均。水土保持存在边治理边破坏现象,开发建设施工周期长,造成水土严重流失。森林资源生产力低,物种多样性程度趋于简单化,生态功能减退,森林抗干扰能力下降。3农业和农村污染防治相对滞后,环境污染严重问题日益显现。乡镇基础建设缺少环保专项规划,环保设施欠帐较多。大量农村生活污水直接排放,水资源受到污染,水体自净和生态恢复能力下降。生活垃圾处理率很低,环境污染严重。同时,部分乡镇企业排放废水对河道、农田构成直接污染,使农村生态环境面临巨大压力。高毒、高残留农药的使用,使粮食、蔬菜、水产品、农副产品受到不同污染。化肥过量施用或不合理施用,造成土壤物理性质恶化、土壤板结和环境污染。集约式、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少,粪便综合处理和利用技术跟不上,造成水质、空气污染和病菌传播,严重污染农村的环境。

4环境保护欠账较多,减排任务仍然艰巨。“十一五”期间,本溪市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工作尽管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作为老工业基地,历史上环境保护欠账较多,环境保护与监管的任务还很重,减排任务仍然艰巨。

二、“十二五”规划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

“十二五”期间,是本溪着力建设生态宜居、和谐文明、经济发展的环保模范城和加快推进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重要时期,环境保护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面临的机遇是: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实力日益壮大,为新一轮的污染防治提供了经济基础;各级党委、政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生态文明日益深入人心,为环保工作提供了坚实保障和有利的舆论环境。同时,“十一五”期间环保工作取得的巨大成就,也为“十二五”奠定了坚实基础。面临的挑战是:“十二五”期间我市仍处于工业化中后期,城镇化环境问题将更加突出;农业和农村污染防治相对滞后,环境问题日益显现。同时,随着全市“三都五城”建设,实现全市经济跨越式发展,废水、废气及其主要污染物新增量压力较大。这些使我市环境问题变得更加复杂:污染介质从大气和水为主向大气、水、土壤三种污染介质共存转变;污染物由原来的工业点源、城市生活源向工业点源、城市和农村生活污染面源污染并存转变;污染类型从常规污染物向常规污染物和新型污染物的复合型转变;污染防治范围从以城市和局部地区为主向涵盖全市城乡范围转变。为此,应引起全市的高度重视,并在“十二五”中认真加以解决。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巩固和提升环境质量为目标,以“创建环保模范城市”为载体,以削减总量、改善质量、防范风险、优化发展为出发点,统筹点源、面源污染治理,统筹工业、城市、农村环境保护,全面实施重点污染源治理工程、水污染防治工程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程,以环境优化经济发展,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加强环境执法监管,努力把本溪建设成为生态宜居、和谐文明、经济发展的环保模范城市。

(二)基本原则 民生优先。从日益提高公众对环境的需求出发,着力解决与百姓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突出环境问题,防范环境风险,促进社会和谐。

统筹兼顾。坚持源头预防与治理修复相结合,坚持农村环境保护与城市环境保护并重,坚持环保监管硬件建设与制度建设同步,长远谋划,系统集成。

优化发展。坚持科学发展、创新发展、和谐发展,使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统一、相协调,以环境保护推动经济发展方式和消费模式转变,促进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

分类指导。充分考虑资源环境承载力,遵循区域主体功能区定位,体现环境污染特征区域性差异,实施分区控制,强化指导性。

政府主导。强化政府责任,力争做到目标、任务与投入、政策的匹配。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行政等综合手段,构建政府、企业、社会相互合作和共同行动的环境保护新格局。

(三)规划目标、指标

规划编制的基准年为2010年,规划目标年为2015年。

1总体目标

到2015年,全年环境空气质量二级以上优良天数比例大于96%;城市水源地水质稳定保持在国家地表水二类标准,国控兴安断面、省控邱家断面主要考核指标达到水环境功能标准;声环境质量继续保持全面达标;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进一步削减;农村环境质量得到有效改善;环境监管、应急能力全面提升,环境安全保障措施得到落实;2012年实现省级环保模范城的创建工作目标,2013年全面达到国家环保模范城市标准;生态文明建设持续推进,基本形成生态市建设的机制和框架,为把本溪建设成山川秀美、生态良好、环境优美、人与自然和谐、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国家生态宜居市奠定基础。

2具体目标

(1)水环境目标

①市辖区内水质达到相应水体环境功能要求,且城市段无超Ⅳ类水体; ②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到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的Ⅱ类水体标准,达标率100%;

③城市建成区污水集中处理率≥85%;

④工业用水重复率≥80%;

⑤化学需氧量(COD)和氨氮(NH3-N)排放总量在2010年实际排放量基础上削减158%和148%,分别控制在694万吨和030万吨之内。

(2)大气环境目标

①全年环境空气质量二级以上优良天数比例大于96%,其中:优级天数达73天;

②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达到功能区标准要求,二氧化氮(NO2)质量全部达到一级标准;

③二氧化硫(SO2)和氮氧化物(NOx)排放总量在2010年实际排放量基础上削减198%和102%,分别控制在674万吨和529万吨之内。

(3)农村环境保护目标

①完成150个行政村的环境连片综合整治任务;②建设10个省级环境优美乡(镇),100个省级环境优美村;③农村生活垃圾定点存放率达到100%,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

④农村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60%以上;

⑤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70%以上;

⑥农村生活饮用水卫生合格率达到100%;

⑦每年建设标准化养殖小区100个,年基本实现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比重达到70%以上,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粪便综合利用率达到70%以上; ⑧化学需氧量(COD)和氨氮(NH3-N)排放总量在2010年实际排放量基础上削减103%和12%,分别控制在52万吨和9946吨之内。

(4)生态环境保护目标

①受保护地区在国土面积比例17%以上;

②森林覆盖率75%以上;

③矿山生态破坏复垦恢复率30%以上;

④水土流失面积控制在国土面积的25%以内。

(5)固体废物防治目标

①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达90%以上;

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85%以上;

③工业危险废物和医疗垃圾安全处置率达到100%。

(6)噪声环境保护目标

噪声质量继续保持全面达到功能功能区标准。

(7)城市环境建设指标

①城市燃气普及率93%;

②采暖地区集中供热普及率90%以上;

③城市烟尘控制区覆盖率90%以上;

④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0%以上,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0平方米。

(8)资源利用及污染物排放强度指标 ①单位GDP(工业增加值)COD排放强度低于001吨/万元;

②单位GDP(工业增加值)二氧化硫排放强度低于全国城市平均水平,且近三年逐年下降;

③单位GDP(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低于全国城市平均水平,且近三年逐年下降;

④单位GDP(工业增加值)废水排放量低于全国城市平均水平,且近三年逐年下降。

(9)环境监管自身能力建设目标

①监测站达到国家《环境监测站建设标准》东部地区二级站标准;

②市环境监察局标准化建设达到一级标准,各县(区)局达到二级标准;

③环境宣传教育逐步达到全国环保系统环境宣传机构规范化建设标准;

④全市主要饮用水源、主要流域断面、城镇污水处理厂、重点排污企业全部配备自动监控系统;大气自动监控装置;实现省、市、县区三级监控信息联网、集成和共享。

三、重点领域和主要任务

(一)水环境保护

以建设生态市为目标,以污染物达标排放为控制手段,以满足功能区水质要求为目的,全面推进流域综合整治。

加强城市和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保障饮水安全。加大水源地水质全分析工作,加强汇水区工业污染源有毒有害物质管控,对其产生、排放严格管理、优先控制。重点解决水源地受高氨氮、高有机污染和石油类、重金属等特征污染物威胁问题。

加快城区排污管网工程、乡镇污水处理厂建设,让河流修养生息。加快污水管网和排污沟截流设施建设,实施雨污分流工程改造,重点解决太子河城市段污水集中处理率低,大量废水直排入河,造成水质的恶化问题,减少污水处理成本,提高处理效率;进一步将污水处理向农村地区延伸,加快乡镇污水处理厂建设,力争覆盖至80%的镇域地区人口;将管网、污泥、再生水利用作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重点。提高水资源循环利用率,减少污水排放量。大力推行清洁生产,推进循环经济,淘汰落后生产工艺,在生产的全过程控制污染,通过水资源的深度利用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新鲜水资源的消耗,减少污水的排放量,进而减少污染物入河排放量,改善河流水质。

加快太子河、细河等流域治理,恢复良好的生态功能。在实行容量、总量控制的基础上,对河流进行综合整治,保持水生态系统的健康,改善水体自净能力,改善景观环境,建设优美的水域环境。

(二)大气环境保护

以调整能源结构为基础,以改善大气环境质量为目的,以总量控制为手段,开展点、线、面(区域)三级污染源综合防治。

调整能源结构,提高清洁能源使用比例,实现大气污染物源头削减。大力推行煤气、天然气、液化石油气、电等优质能源以替代煤,实现能源供应和消费多元化发展。加快本溪县、桓仁县蓄水电站的建设,积极推进我市核电,风力发电厂和太阳能利用工程等新能源建设工程。加强能源节约、提高能效,实现低碳经济。

加强和巩固重点源污染减排,推进污染物综合控制。实施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总量控制;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积极推进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解决一些根本性的污染问题;加大淘汰能耗高、污染严重的老式生产工艺,推广新技术和新工艺;加快本钢(含北营)、水泥等重点企业脱硫设施建设,逐步扩大脱硫范围;电力行业全面实施低氮燃烧技术,新、扩、改建机组必须配套烟气脱硝设施,现役机组在采取低氮燃烧的基础上逐步实施脱硝设施改造;全面改造除尘效率低的烟尘净化装置,污染物必须全面稳定达标排放;实施锅炉“拆小并大、拆炉并网”和工业余热利用工程,建成区取缔10吨(含10吨)以下非生产燃烧散煤锅炉;深化颗粒物污染控制,采取围挡、绿色覆盖等措施整治建筑工地、房屋拆迁工地、锅炉房等料堆、渣堆、煤堆扬尘污染;严格控制城市建城区扬尘污染,增加绿地面积,改善道路质量,采取路面增湿、软硬覆盖、增加道路机械花清扫面积等措施加强工业烟尘、粉尘和城市扬尘的污染控制。

扩大无烟公路建设范围,加大机动车污染防治力度。巩固“十一五”期间我市无烟高速公路建设成果,继续开展无烟国道、无烟省道的建设,综合整治公路沿线大气污染源。加强机动车废气污染防治,建立和完善机动车尾气污染监管体系,全面提升机动车污染控制水平,加强燃油品质量管理,不断提高车用油品质量,在销售的车用燃油中强制加入清净剂;出租车和公交车等高频使用的车辆推广清洁燃料和替代燃料;强制淘汰尾气排放不达标的废旧汽车。

(三)生态环境保护

以全面推进生态市建设为根本,深化各种创建活动,加强保护区建设和管护能力建设,加强重要生态功能区建设,努力实现生态市建设目标。

加强绿化工程建设,改善人居生态环境。加强建成区道路、城市广场、景观公园、工业厂区绿化建设,完善现有绿地,实施见缝插绿立体绿化建设工程;加强开发区、新城区建设的绿化管理,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的方针;坚强沈丹高速公路、沈本产业大道等重要道路两侧绿化工程建设。

加强保护地建设,加强生态功能区的保护和恢复。加强保护地建设,推动自然保护区建设从“数量型”向“质量型”、由“面积型”向“功能性”转变。健全野生动植物资源科研监测体系、管理体系,建立辽东地区野生动物救护中心、鹿类品种改良和繁育基地、原麝自然保护区工程、观音阁水鸟保护区、桓龙湖野生鸟类基地保护工程建设。停止一切导致生态功能继续退化的开发活动和人为破坏活动;切实加强保护区的管理,落实各项保护措施。充分利用我市自然生态环境优势,加强整体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充分发挥生态系统的功能和作用。

加强农村生态建设,推进农业节水工程。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目标,以创建生态市、生态县为载体,切实解决农村生态问题,努力改善农村的生态环境,大力发展节水农业,创建优美乡镇(村),减少环境污染,改良土壤,生产绿色有机食品,建设秸秆集中供热工程和绿色能源生态模式建设项目。推进农业节水工程建设,实施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和渠系配套工程、节水灌溉示范工程、农业综合开发节水示范工程、集雨节灌工程,改善传统灌溉方式,加强灌溉渠系维护,提高灌溉水利用效率。

整治河流生态,建设优美滨水环境。对于太子河和细河流域进行清淤等治理,使其恢复良好的生态系统,并实施河岸风光带建设,形成城市及其各组团城镇的滨水空间,以太子河、细河、北沙河为主线,两侧可视范围内山体与游园为依托,充分发掘和利用自然、人文资源,塑造集市民体憩、游乐与生态效益、美化于一体的沿河风光带,成为环境优美和谐、文化气氛浓厚、休闲娱乐设施完备的城市滨水空间。

强化生物安全、物种资源利用、资源开发的监管。以生物多样性丰富区、水源涵养区、防风治沙区和资源开发区等为重点,理顺管理体制,构建生态监测网络,充分发挥自然环境的自我修复能力,优化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制定相关生态破坏补偿政策,坚持“谁破坏,谁补偿”的原则,优先恢复重要生态功能区。

(四)农村环境保护

“十二五”期间环境管理和污染防治的重点逐步向农村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转移。通过开展农村连片综合整治,重点加强农村饮用水源地建设,加强农村垃圾污染治理,加强农村河道整治工程;防止农村地区厕所污水直接排放到附近河流,建立一批污水处理及综合利用示范试点工程;对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养殖区进行污染综合治理;积极推动面源污染防治,试点实施面源削减与点源削减的抵扣政策;制定并实施农村环境整治规划,控制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过程中的污染物排放;集中治理一批环境问题最为突出的典型村庄。

(五)核与辐射防护

加强辐射工作单位的全过程监督管理。将许可证管理实现制度化、规范化,许可证持有率确保达100%;加强持证单位的日常管理,全面实施评估审查,真正建立起从项目环评、许可管理、环评验收一直到项目退役为终止的全过程管理。

利用网络技术手段,全面实现网络化管理。以现有地理信息系统为基础,完善数据库,将电磁辐射的监督管理、放射性伴生矿、放射性尾矿及铀矿冶企业等管理项目全部纳入其中。针对钢铁企业集中熔炼废旧钢材的特点,建立辐射监测体系,防止废旧放射源被误熔炼;加大电磁辐射敏感点的监测力度。

加强辐射污染源的防护治理工作,确保全市辐射环境安全。中核铀业有限公司本溪铀矿(753矿)是我省唯一一座现役铀矿冶开发利用企业,在“十二五”期间,为防止周边环境污染的进一步恶化,对其目前的放射性污染进行全面治理,进一步完善企业的污染防治措施。核工业752矿遗留了一些存在放射性污染的尾矿库长期无人管理,受雨水冲刷,对周边环境造成很大影响,亟需开展污染防治工作并进行生态恢复。

进一步对我市可能存在放射性伴生矿开发利用的单位开展排查,摸清底数,纳入管理。

完善应急体系,确保有制度可依、预案可靠。进一步完善辐射环境应急预案的制定工作,制定县(区)环保部门的辐射事故应急预案。配备应急设施设备,加强应急人员的培训工作,增加应急队伍的快速反应、协同作战的应急处理能力。

(六)固体废物污染防治

对工业固体废物产生、贮存、处置、利用实施全过程监控。以本钢(含北钢)固体废物产生企业为重点,促进清洁生产,使固废减量化,为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建立工业固体废物信息公开系统,将产生种类、数量、供给方和需求方的信息予以公开,建立危险废物资源化的市场体系,建立固体废物和一般工业废物资源化市场交易平台,逐步实现工业固体废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使废物的有效利用。

对危险废物实行全过程监管。继续严格执行危险废物申报登记制度、经营许可证制度、标识制度和转移联单制度、运输制度。淘汰落后危险废物利用、处理、处置设施,提高经营许可准入条件。

(七)环保产业发展

鼓励和支持用于防治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的设备、材料和药剂、环境监测仪器仪表等的技术研发和生产。

建设具有高效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的加工处理能力的环保产业园项目,进行餐饮垃圾资源化示范、废旧资源回收网络建设,完成市、县两级废旧资源回收网络。

大力发展环境保护技术咨询、环保设施运营、环境影响评价、环境监测、环境信息、环境污染治理、环境工程设计等环境保护服务,逐步实施污染治理设施产业化投资运营。

(八)环境监管能力建设 系统提升环境执法水平,形成与时俱进环境监管、环境监测预警能力体系。加强环境执法队伍建设,不断提升环境执法水平,环境监察局按照国家一级标准完善办公条件,增加执法车辆和设备。本着“适度超前”的原则,建成较为完备的环境监测业务、监测技术、质量管理技术和保障体系,基本形成环境监测预警体系,环境突发事件应对能力显著提高。

构建“数字环保”,完善信息化、网络化监控系统。围绕“生态本溪、数字环保、信息共享、科学管理”的环境信息化建设目标,坚持“统筹规划、归口管理、资源共享、集中运维”的原则,以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联网建设为着力点,切实推动环境信息专网、数据中心和共享平台建设。继续加强重点监管企业监控系统、城镇污水处理厂监控系统、主要河流断面监控系统、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监控系统、城市主要饮用水水源地监控系统建设,实现省、市、县三级环保部门监控信息的联网、集成和共享。加强环保科研队伍建设,不断提升环保科学技术管理水平,为科学决策提供技术支持。

增加臭氧、PM2

5、VOC、温室气体、水质全分析、有毒有害物质等监测设备,推动卫星遥感和地面监测相结合的生态环境监测。

四、政策与措施

(一)推进环境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将基本的环境监测与评估服务、环境监管服务、污水及垃圾等环境治理服务、环境应急服务、环境信息知情服务等纳入环境基本公共服务范围,加大对环保基本服务均等化投入,基本实现环境质量有人监测,环境破坏行为有人制止,环境污染及生态破坏能够恢复和消除,环境事故有效预防和处理,环境知情权得到维护,使不分地域、不分城乡、不分阶层的社会公众逐步享有基本的、在不同阶段具有不同标准的、最终大致均等的环境基本服务。

(二)以环境保护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依据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法规,用更加严格的环境准入提高项目质量,建立重大项目加快推进机制,完善重大项目环保审批“绿色通道”,实行分类指导、分类审批。加大淘汰污染严重的落后工艺、设备和企业的力度,把淘汰落后作为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途径。以政策引导和经济激励为基本手段,坚持绿色经济、生态经济和循环经济理念,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布局的优化。

(三)制定和完善环境经济政策

重点加快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和重污染企业退出机制建设,深化绿色信贷政策,建立适合我省省情的生态文明评估指标体系,逐步建立环境友好型消费体系。

推动工业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污权交易,以电力行业排污权交易作为突破,利用经济杠杆促进污染物减排工作的顺利开展。全面开征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费,有计划、有步骤的提高生活垃圾处置收费标准。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受益谁补偿,谁排污谁付费”的原则,开展集中饮用水源地、自然保护区和生态功能区,完善生态补偿政策,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四)明确职责,部门联动

在规划实施过程中,各职能部门要加强配合,不断完善定期协商、联合办案和环境违法案件移交、移送、移办等制度,充分发挥市政府环境管理体系优势作用,切实形成政府统一领导、部门联合行动、社会广泛参与,共同解决环境问题的工作格局。建立强有力的领导协调机制。制定相关配套政策措施和落实意见,明确相关部门的责任、分工和进度要求确保减排目标完成。

(五)加大环保投入力度,实施重点工程

规划实施的资金来源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项目单位的资金落实;二是政府的实施投入。规划中确定的项目单位要根据计划中的要求,落实好配套资金,说明资金的筹措方法和可行性。政府应当根据规划的要求投入资金,并且公开说明资金的数量和投入方向。

加大资金投入,全市环保投资占GDP要求达到35%以上。环保机构经费和能力建设财力保障率达到100%。列入本规划的水、大气污染治理等重点项目应确保稳定运行。将工程项目实施资金纳入同级政府财政预算,并保证专款专用。同时,不断拓宽融资渠道,争取国家和省、市的各类配套资金对环境保护建设项目的支持。

(六)加强环境依法监管,整治环境违法行为 严格落实“规划先行、环保准入”,认真执行《环境影响评价法》以及“三同时”制度,严把建设项目审批关,认真落实环评“以新带老”措施。

全面实行环境容量、总量控制(污染控制因子为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和碳氧化物),把总量控制指标分解落实到污染源,在全市范围内实行排污许可证制度,所有排污单位和个人必须如实申报污染物排放总量。新扩改建项目实施总量确认制度。

积极推广清洁生产。通过开展清洁生产和环境标志认证工作,实行污染全过程控制,污染严重企业必须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申领排污许可证的企业必须通过清洁生产审核,已获排污许可证的重点排污者和进行总量控制的企业,必须在规定期限内通过清洁生产审核,否则吊销排污许可证。

加强燃煤管制。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将硫份高于08%、灰份高于25%的原煤作为燃料直接燃烧,通过合理选配和加入固硫添加剂等方式,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型煤必须达到固灰60%、固硫40%的标准方可投入市场。

(七)建立科技支撑体系,做大做强环保产业

整合环境科技资源,建立科技创新体系。逐步打破行业界限和部门界限,加强企业与高等学校、科研机构之间的联合协作,建立双边、多边技术协作机制,形成开放式环境科研体系,提高全省环境保护科技的整体实力。建立包括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环境科技创新体系。

(八)完善公众参与机制,提高全民环境意识

加大环境信息公开力度。积极推进内部办公自动化系统与网站系统信息资源整合,将环保政府网站建设成为公众了解环保工作动态并能够与环保部门互动交流的信息平台。建立环境质量公告制度。发布环境质量公告,发布城市空气、噪声、饮用水源水质、重点企业环保行为、污染事故等环境信息,加大公众的环境知情权。

建立健全公众参与机制。通过采取网上投票、听证会、论证会和社会公示等形式,对环境有影响的建设项目和重大举措,接受公众的参与和监督。设立环境保护投诉电话,积极实行有奖举报制度。积极引导各类环保民间组织投身环保公益活动。积极引导建各级、各类环保非政府组织,为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活动搭建平台,开展各项环境保护活动。广泛开展绿色社区、绿色学校等群众性系列创绿活动。建立绿色消费体系。制定措施鼓励绿色消费,倡导绿色采购和可持续消费。

构建与和谐社会要求相适应的环保诚信体系。建立各级政府、企业和个人环保诚信档案,在全社会形成环保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良好环境道德观。

五、重点工程项目

紧密围绕本规划所确定的各项目标,“十二五”期间共投资1691亿元,其中,安排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重点工程139项,投资116亿元,重点建设水环境、大气环境、生态环境保护及危险废物综合利用、放射性固废污染防治工程;安排54项工程,投资531亿元,用于一般固废综合利用、厂区绿化、农村环境保护、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工农业生产企业(设施)55家。减排化学需氧量24万吨、氨氮015万吨、二氧化硫3万吨、氮氧化物09万吨、烟(粉)尘26万吨。

(一)水环境保护重点工程

1水源保护区防护工程

“十二五”期间,投资05亿元,共安排7项水源保护区防护工程,设置围网2614公里。

2水源保护工程

“十二五”期间,投资185亿元,共安排4项水源保护工程。

3污水处理厂建设工程

“十二五”期间,投资155亿元,共安排33项水源保护工程,新增污水处理能力4623万吨/日,建设配套管网长度6757km。

4污水管网建设工程 “十二五”期间,投资12亿元,共安排13项污水管网建设工程,铺设管网59426公里。

5流域综合整治工程

“十二五”期间,投资22亿元,安排2项综合整治工程,对北沙河开发区段及细河进行综合整治。

6工业重点水污染源治理工程

“十二五”期间,投资3亿元,共安排8项重点工业水污染源治理工程,其中建设7项工业水污染源治理工程,1项污水处理厂改造工程。

工业水污染源治理工程包括:本钢焦化厂1-2#、4-7#焦炉生物脱氮废水回用治理工程;本钢冷轧厂废水站COD等污染物水处理设施进一步治理、改造完善;本钢二冷轧厂废水站COD等污染物水处理设施进一步治理、改造完善;本钢焦化厂8#-9#焦炉废水生物脱氮设施回用治理;本钢焦化厂焦

一、焦

二、煤气净化一车间DN700管废水达标治理;北营焦化厂酚氰污水处理系统改造项目;本溪海大制药公司污水处理系统。

污水处理厂改造工程为本钢污水处理厂扩容改造及水质深度处理工程。

7农业重点水污染源治理工程

“十二五”期间,选择比较典型的禽畜养殖业,作为重点农业水污染源治理工程,共安排27项,投资1亿元。

针对27家禽畜养殖场不同污染情况,采用干清粪、沼气、有机肥、沼液处理等措施,进行综合治理,共减排化学需氧量73046吨,氨氮493吨。

(二)大气环境保护重点工程

“十二五”期间,投资302亿元,安排32项工程对大气重点污染源进行综合整治。

本规划电厂治理工程共6项,共投资29亿元,减排二氧化硫8913吨/年,减排氮氧化物45105吨/年,减排烟(粉)尘5260吨/年。本规划钢铁烧结烟气污染治理工程共12项,共投资169亿元,减排二氧化硫189126吨/年,减排氮氧化物17263吨/年,减排烟(粉)尘86529吨/年。

其它大气污染治理工程共13项,共投资104亿元,减排二氧化硫24412吨/年,减排氮氧化物23366吨/年,减排烟(粉)尘121333吨/年。

“十二五”期间按照国四标准使用油品的各类机动车18750辆,减排氮氧化物775吨/年。

(三)固体废物处理工程

“十二五”期间,投资93亿元,建设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项目19项,其中,危险废物处置及综合利用项目3个,投资04亿元;固体废物放射性污染源防治工程1项,投资03亿元;一般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处置项目15个,投资86亿元。

(四)生态环境保护工程

“十二五”期间,投资329亿元,建设生态保护工程项目19项,其中生态建设重点工程项目9项,投资324亿元;厂区绿化项目10项,投资05亿元。

生态建设重点工程包括:森林城区建设工程、城市河岸风光带建设工程、生态风景林建设工程、工矿废弃地复绿及生态景观林建设工程、小流域生态治理工程、保护地建设工程、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农业节水工程、道路绿化工程。

厂区绿化工程主要是对本钢工源厂区部分主次干道路区域路面、路标及设施的改造,进一步增强生产物资运输承载能力;开展单位附属绿地和公共区域绿地建设,进一步完善绿地结构,增加绿量;以能管中心大楼建设为契机,建成新的绿化景区。厂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0%,可绿化率达到95%。厂区绿地系统结构进一步完善,厂容设施功能进一步提高,基本建成比较完备的厂容绿化设施体系。

(五)农村环境保护工程

“十二五”期间,本溪市村庄环境连片整治示范分三批进行,共23个乡(镇)、150个村屯,划分为24个连片整治区域。取缔浑江水库围网养殖及禽畜养殖场24个。减排COD11465吨,减排氨氮299吨。

(六)“十二五”节能减排工程

“十二五”期间,投资44亿元,共安排节能工程项目29项,节省标煤52万吨/年(不含CCPP),创造经济效益65亿元/年。减排SO29318吨/年,减排NOx1674吨/年。

(七)淘汰落后产能项目

上一篇:能听懂人话的小鱼550字作文下一篇:舍弟观赴,舍弟观赴杜甫,舍弟观赴的意思,舍弟观赴赏析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