秭归县沙镇溪镇西陵小学体育工作年度报告

2024-04-26

秭归县沙镇溪镇西陵小学体育工作年度报告(共7篇)

篇1:秭归县沙镇溪镇西陵小学体育工作年度报告

秭归县沙镇溪镇西陵小学体育工作报告

本年我校体育教学工作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若干意见》的精神,从全面落实“健康第一”思想出发,牢固树立和坚持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进一步从观念上理解和认识了实施素质教育、改革课堂教学模式的关键性和重要性,在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思想指导下,我校体育工作始终把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培养学生良好品质和健康心理作为工作的出发点。根据2017年工作计划的要点,很好地完成了各项工作目标任务,并取得优异的成绩。现报告如下:

一、体育课开课率

我校严格执行课程计划,按照课程标准和上级要求开足、开齐体育课:1-2年级体育课每周为4节,3—6年级每周体育课为3节。开课率为100%。

二、教学实施总体情况

1、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我校切实抓好体育教学工作学习落实“课标”的教育理念,改革学习方式、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学校要求教研组做到学期有计划,有总结;活动有分工,有措施;成绩有记录;资料有积累。分管领导定期检查。要求体育教师根据学校场地器材条件,认真备好课,做到备课、备学生、备场地,充分利用40分钟的课堂教学,抓好学生的体育常规教育,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有机地结合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的教育。学校领导定期和随机检查教案,随时进行听课和评课。

2、要求每一位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认真反思,努力钻研,不断地更新教育观念,准确地理解“课标”精神,恰当地选用新的教法和新的学法,坚决杜绝无教案上课和“放羊式”教学。学校要求体育教师,因地制宜上好每堂体育课。学校主要抓了六个方面的工作。⑴抓教学进度和备课; ⑵抓常规纪律; ⑶抓安全教育; ⑷抓运动密度; ⑸抓锻炼实效; ⑹抓听课评课。

3、树立课外活动是课内体育教学的延伸的教学观念。体育竞赛活动和群体活动是体育课教学工作的实效的检验。只有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才能更好地开展体育竞赛活动和群体活动,促进体育运动水平的提高。学校要求体育教师凡是学校开展的竞赛活动和群体活动,都要列入体育教学计划之中,对学生加以指导。这样既推动了竞赛活动和群体活动的开展,反过来又促使学生重视体育课的教学,提高了体育课的实效性和学生的兴趣。

三、阳光体育运动开展情况

1、学校从领导到教师一直以来都十分重视学校体育活动建设的开展,以“达标争优、强健体魄”为目标,积极贯彻“健康第一”、“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快乐每一天”的现代健康理念,以全面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大力推进体育大课间活动为重点,蓬勃开展“阳光体育活动”。同时把体育活动与促进和谐校园等紧密结合,培养成学生积极主动的体育锻炼习惯,提高学生的身体健康素质和体育文化素养,推进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由此,学校组建阳光体育运动领导小组,健全领导网络,明确分工责任到人。

2、学校将阳光活动建设落实到学校工作计划中。经常深入实际,检查督促,研究解决体育活动建设中的实际问题。比如春秋两季体育运动会的举行、体育类兴趣小组活动安排、月月体育小活动的活动方案、每学期体育工作的思路等学校都召开专门的会议共同商量后决定。

3、学校体育活动建设的教育经费能保证阳光体育运动建设的正常运行,有改善工作的具体措施和计划,将体育教师培训纳入计划,每年组织兼职教师参加各级各类业务培训。同时建立了体育教研小组,每两周开展一次活动,有专门的教研组活动记录。

4、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与体育课教学相结合。坚持依法治教,规范办学行为,严格执行国家有关体育课时的规定,开足上好体育课,全校各年级均按有关规定开齐开足体育教育课程,由学校统一安排,每周定时定点上课,教师不得以任何理由挤占体育课时。通过体育教学,深化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引导学生积极参加阳光体育运动。

5、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理论与研究并重。我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根据多年教育的积累,着手研究大课间活动的合理设置与研究。如:学校自建校以来实行大课间活动,在深入研究了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喜好,除了在每学期的运动会上开设了难度适中、丰富多彩兼顾趣味性的活动项目,让学生养成课间课外、校内校外自觉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每天开展“大课间”活动,激发了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促进了学生热爱体育的积极性。

四、教学条件改善情况

我校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合理使用体育经费,满足教学和竞赛工作的需要。重视场地器材建设,根据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体育器材设施配备目录》,逐步配齐体育器材设施,并切实落实体育室器材出借登记、管理制度。

在上级部门的关心下,今年为我校新建操场,新建环形跑道,配有100米直跑道,羽毛球场1个,篮球场1个,5人制足球场1个,满足了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教学条件逐年改善。

五、教师队伍建设情况

1、学校现有专职体育教师1名,兼职教师6名。

2、在教学中,各教师从现代课堂教学要求出发,加强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并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学实践,增强了科研意识,提高教学质量。并做到经常性地对教学工作进行检查、总结,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逐步认识和掌握新课程标准下体育教学新的规律。根据所制定的体育教学工作计划教学进度,结合教学的实际情况上好每节课。

六、学生体质健康状况;

1、以“达标争优、强健体魄”为目标。我校以全面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为基础,使100%的学生能做到每天锻炼一小时以上,要求每位学生掌握至少2项日常锻炼的体育技能,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体质健康水平切实得到提高。建立和完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结果记录体系,测试成绩记入学生成长记录或学生素质报告书,建立通报制度,定期通报各班《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实施情况和测试结果。

2、多方努力,齐抓共管,做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测试登记工作《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是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发展、激励学生积极进行身体锻炼的教育手段,是学生体质健康的个体评价标准,是《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在学校的具体实施,也是学生毕业的基本条件之一。为顺利完成学体育《标准》测试工作,提高我校体育《标准》成绩,学期初即特制定学校《健康标准》达标计划,要求各班级认真开展《标准》训练和测试工作,经多方努力,齐抓共管,共同组织实施,积极发动全体学生踊跃参加体育锻炼,高要求、高质量地完成推行《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活动。本学期《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顺利进行,全校92﹪的学生达到了合格标准,成绩优良。

七、存在困难及问题;

1、场地建设还需要规范,体育锻炼器材还比较薄弱;

2、资金缺乏,学校对体育教育经费投入相对比较少;

3、专职教师短缺。

4、体育器材方面的管理也常常得不到重视,功能作用发挥不理想。

回首这过去的一年,操场上记载了我们辛勤的汗水,也记载了孩子们的欢声笑语。总之,在上级教育部门领导下,依靠全体师生,以“新课改”为契机,一如既往地深化体育教育教学改革,加大教科研力度。提高认识、加强体育基础设备设施器材建设。在工作中齐心协力、更新观念、努力钻研、开拓创新,“争一流,创特色”,为我校学校体育工作的腾飞而努力奋斗。

秭归县沙镇溪镇西陵小学

二〇一八年一月十六日

篇2:秭归县沙镇溪镇西陵小学体育工作年度报告

2014年4月《教育部关于印发<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评价办法>等三个文件的通知》 (教体艺[2014]3号) 要求各地和学校创建青少年阳光体育公示平台, 在2014年10月31日前完成中小学校体育工作评估审核及公示、学校体育工作年度报告上报工作, 12月31日前完成各省级的汇总统计工作, 上报至教育部。为了更好地服务广大体育教师, 由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领导小组办公室授权开发的阳光体育互动平台 (英文域名:www.sunnysports.org.cn, 中文域名:阳光体育.中国) 根据文件要求, 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开设独立的青少年阳光体育公示页面, 各中小学校免费申请开通后, 只需简单的选择和填空, 即可自动生成与教体艺[2014]3号文件要求完全一致的体育工作自评报表、学校体育工作年度报告。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在下属学校完成上报后, 自动生成统计表。整个过程无需手工计算, 大大降低了广大体育工作者的任务量。

阳光体育互动平台是学校实施体育课、大课间和校外体育活动一体化阳光体育方案的网络工具。在阳光体育互动平台上可以实现学校阳光体育通知、经验交流、工作成果、体育知识等文字和图片的公示;实现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数据与体育锻炼记录的整合、评估和锻炼计划的制订;实现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各类阳光体育工作的评选和通报表扬;实现学校对学生的评选表彰;实现学校内阳光体育班级联赛和运动会的组织等功能。

在浏览器地址栏输入www.sunnysports.org.cn或“阳光体育.中国”, 进入阳光体育互动平台首页, 点击页面右下角“下载帮助文档”, 即可获得阳光体育互动平台更详细的操作手册。

篇3:学校体育工作年度报告办法

第二条 各地教育行政部门每年全面总结各级各类学校体育工作,组织编制和公示本地区学校体育工作年度报告,逐级上报,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对所报情况进行分析、反馈,并向社会公开。

第三条 年度报告重点反映本地区学校体育开课率、教学实施总体情况、阳光体育运动开展情况、学校体育经费投入、教学条件改善、教师队伍建设和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等关键指标。

第四条 各地要认真分析学校体育工作关键指标信息,按要求填写《学校体育工作年度报表》。年度报告内容和报表数据信息的采集计算时间为本年度的1月1日至12月31日。

第五条 各省(区、市)教育行政部门于次年1月15日之前,向教育部报送本年度学校体育工作报告及报表(含纸质文件和电子文档),请登陆教育部指定网站下载有关电子表格。

第六条 教育部负责委托第三方机构编制和发布《全国学校体育工作年度报告》,研究、分析和公布全国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情况、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和相关信息。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结合本地实际组织编制和发布本地区的学校体育工作年度报告。

第七条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充分利用互联网站等信息技术进行信息汇总和动态发布学校体育工作年度报告,持续推动各地交流体育工作经验,展示体育改革成果,共享优质信息资源。同时,通过全面总结和建立健全年度报告制度,动态监测学校体育工作,及时发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针对性地改进工作,提高学校体育工作水平。

篇4:秭归县沙镇溪镇西陵小学体育工作年度报告

2007年5月7日, 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 (以下简称中央7号文件) , 5月25日国务院又召开了“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电视电话会议, 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广大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的高度重视和巨大关怀, 为我们今后如何发展学生体育事业提出了新要求, 指明了新方向。

2007年, 学生体协在教育部党组的正确领导和亲切关怀下, 在国家各有关部委和部内有关司局的大力支持下, 体协领导班子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 经过全体同志的不懈努力和拼搏奉献, 体协各项工作均取得了优异成绩, 学生体育事业蓬勃发展, 在体协的发展道路上, 我们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一、积极参与对外事务, 国际舞台展现风采

我们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原则, 积极适应国际新形势的要求, 通过加强学生体育国际间的交流互访、商务合作、人才培训等工作, 进一步扩大了体协在国际上的影响, 充分发挥了体协在国际学生体育事务中的地位优势和重要作用。2007年我们的对外活动成果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 深圳市申办26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成功。2007年初, 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和政治任务, 深圳市成功获得2011年第26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举办权, 给党中央国务院和教育部党组上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二) 章新胜副部长成功连任世界大学生体育联合会 (以下简称FISU) 副主席。2007年8月, 教育部副部长章新胜在泰国召开的FISU换届代表大会上成功连任副主席职位。

(三) 成功接待国际组织高层访问团。国际大学生体育联合会主席基里安、前秘书长康巴纳于4月率团专程访问了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总部;世界中学生体育联合会让。路易主席、杨昆仑秘书长于11月专程访问了中国中学生体育协会总部, 并授予我们中学生体育协会雷蒙德杯荣誉称号。

二、赛制不断完善, 赛事繁荣发展

2007年, 体协赛事进一步呈现纵深发展的特点。为了适应学生对体育活动发展的要求, 我们建立了篮球四级联赛制度, 反响热烈, 足球四级联赛制度也正在进一步构建当中。在赛事纵深发展的同时, 我们还横向拓宽了校园体育的发展空间, 增添了有利于学生体质健康、青少年参与程度较高的校园赛事, 五人制足球、三人制篮球、冬季中长跑等赛事的推出标志着体协赛事开始向更广的范围拓展, 同时也为丰富“阳光体育”活动增添了新的内容。

随着赛事活动的深入开展, 注册学生运动员年均注册人数由1999年的2200人达到了2007年的14450人, 9年间直接注册人数累计达7万多人, 为此我们进一步规范了管理, 推出了网络注册系统, 建立了电子档案信息库, 实现了信息资源共享, 提高了办事效率, 赢得了广大学生运动员和体育工作者的好评。

2007年共有三项重大的综合性学生体育赛事。

一是在意大利都灵举办的第23届世界大学生冬季运动会:中国大学生体育代表团以3金6银6铜, 名列奖牌榜第8名, 此次代表团成员全部由在校大学生组成, 进一步体现了教体结合的优势和成绩。

二是在泰国曼谷举办的第24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中国大学生体育代表团以33金30银27铜的骄人战绩位居金牌榜首位, 大大超越了上届的21金。

三是在我国广州举办的第八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体协高度重视, 密切配合, 圆满完成了竞赛和各项组织工作, 进一步展现了体协的综合赛事运作能力。

从2005年的因斯布鲁克第22届世界大冬会开始, 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中国代表团的组团工作, 正式移交给教育部主管的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负责, 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运动员走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赛场, 在这种变化背后, 是中国学校体育的日益红火, 是数千万学生健康学习、健康生活观念的悄然转变。这些成绩是在我们坚持“一条龙”培养体系、鼓励更多真正大学生参加赛事的前提下取得的, 展示了我国学生体育运动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

四、宣传工作得到加强, 体协整体形象日益提升, 权威性得到认可

随着体协的不断发展壮大, 综合能力逐年提高, 我们逐渐成为中国体育事业发展的一支生力军, 团结、健康、向上的良好形象为我们创造了良好的国际声望。

体协主办和参与国内外赛事宣传力度加大, 各个联赛都获得了一定的认知度, 2007年新华社派出30余人的记者工作团专题报道曼谷世界大运会, 首次在大运会的比赛现场设立演播室, 并在新华网上建立主页, 用中英文向全世界进行报道。

由体协牵头成立的全国学校体育记者俱乐部, 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了我们的宣传阵地;体协自制的宣传片、曼谷大运会专题片和体协年度回顾片, 为体协扩大宣传和影响奠定了良好基础;大运会的汇报展览, 增加了系统内对体协工作的认识、理解和尊重。

同时, 杂志社进一步加强了内部管理, 逐步理顺了各种关系, 通过市场化运作, 正在逐步驶入为学校体育服务的快车道。

总之, 对外宣传工作的成功开展, 为体协整体形象的提升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也为外界了解体协、关注体协、支持体协发挥了重要作用。

实践充分证明, 体协的发展是符合科学发展观, 遵循教、体发展规律的, 取得的骄人成果也是令人备受鼓舞的。我们要保持谦虚谨慎的工作态度,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 不应忽视当前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对于这些问题我们要认真总结, 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提高和完善。

在未来的工作中, 我们要加强服务意识, 完善制度建设, 提升业务能力, 加大工作执行力度, 严格自我管理, 积极提炼内部价值观念, 加快内部文化建设, 时刻保持谦虚谨慎的工作态度, 以集体利益为重, 居安思危, 争取在2008年的工作中更上一层楼。

第二部分未来工作展望

我们所从事的是一项光荣而有意义的工作, 在承担着广大学生增强体质、健康成长重要任务的同时, 也肩负着党和国家发展学生体育事业, 培养知识型体育人才的历史使命。

2008年是我们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一年, 在这一年我们将迎来体协十年诞辰, 十年风雨路, 十年铸辉煌, 我们将认真总结十年来的各项工作, 为下一个十年而努力。2008年体协工作的指导思想是:认真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 深入贯彻“7号文件”精神, 落实科学发展观, 顺应全国学生健康成长的要求, 把握教育和体育的发展趋势和规律, 坚持“教体结合”的学生体育发展基本方针, 以重大赛事为主线, 以体协内部建设为依托, 以人为本, 夯实基础, 开拓创新, 全面实现体协新跨越!

一、提高认识, 统一思想, 与时俱进, 开创体协新局面

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 学习领会党的十七大精神,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是体协的重点工作, 我们要把党的十七大精神和科学发展总体要求贯穿体协各项工作始终, 站在政治的高度去规划我们的发展蓝图, 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体协的全面建设, 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学生体育事业的发展道路, 继续推进体协产业化、国际化、规范化、专业化的进程, 不断开创学生体育事业发展的新局面。

“阳光体育”的开展为我们谱写了当前新形势下发展“和谐体育”的新篇章, 胡锦涛总书记在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的报告会议中强调指出, 体育对青少年的思想品德、智力发育、审美素养的形成都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 我们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高度重视青少年体育工作, 使广大青少年在增长知识、培养品德的同时, 增强体质, 强健体魄, 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积极开展对外交流合作, 充分发挥我国在国际学生体育事务中的作用, 提升国际影响力

我们要拓展对外交往的广度和深度, 安全高效地在国际舞台展现中国学生体协的风采, 在加强国际间交流合作和互访的同时, 要本着“学习提高、互补双赢”的原则, 提高自身, 增进了解, 保持冷静, 完成任务, 在现有成绩的基础上, 加强与国际大中体联、亚洲大中体联的沟通合作, 巩固中国大中体协在国际中的重要地位。作为2008年的一项重要任务, 我们还要全力做好工作, 申请学生体育参加国际赛事的审批权, 为体协未来的发展打下有力基础。

三、以品牌赛事为龙头, 逐步完善竞赛制度, 积极创造健康、和谐、向上的竞赛氛围

(一) 以质量求生存, 进一步完善竞赛体制, 逐步形成科学规范的竞赛体系, 以创新求发展, 积极推出新赛事, 为体教结合增添源动力。

(二) 加大选拔力度, 规范培养模式, 创建一套“小学—中学—大学”的“一条龙”运动员培养体系, 为我国体育后备人才的选拔培养创造良好环境。

(三) 实施品牌战略, 大力扶持精品赛事, 为精品赛事服务。以精品赛事为龙头, 带动各项赛事健康发展。在发展赛事、扩大规模的同时, 切实维护好赞助商的利益。

(四) 加强资格审查工作, 将注册工作作为保证学生赛事公平公正的关键环节, 抓好抓细抓实, 为学生运动员提供良好竞赛环境。

(五) 强化对体协各单项分会的管理工作, 充分调动分会的积极性, 发挥单项协会贴近基层的优势, 更高效地让分会为各大赛事服务, 以实现体协赛事工作又好又快地开展。

(六) 着手向国家财政申请参加世界大学生运动会获奖运动员奖励事宜, 为优秀学生运动员提供经济支持, 鼓励大学生运动员的参赛积极性。

(七) 积极配合哈尔滨市和深圳市做好世界大学生冬季、夏季运动会的各项筹备工作和世界大学生冬季运动会的组团工作。尤其是哈尔滨大学生冬季运动会, 它实现了亚洲发展中国家举办世界性冬季运动会零的突破, 是对我国举办世界综合性冬季赛事能力的认可, 因此我们要发挥自身优势, 全力以赴做好2009年哈尔滨第24届世界大学生冬季运动会的筹备工作。

(八) 2008年, 我们要力争申请到国家一二级运动员、裁判员的资格审批权, 加大体协的权威性和控制力度。

(九) 大力发展杂志产业。积极稳妥过渡, 练好内功, 改变杂志旧面貌, 逐步扩大杂志的发行量, 以服务于学校体育的健康发展为责任和使命, 取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十) 积极促成与E S P N的合作。我们要巩固已开发的市场, 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 以2007年同中视体育的携手为新的发展思路, 积极发展同ESPN的合作, 争取强强联手, 实现共赢。

四、以宣传为阵地, 树立体协品牌形象, 提倡“一个坚持、两个服务”工作精神

我们要大力提倡“坚持党的方针政策, 宣传为赛事服务、宣传为开发服务”的“一个坚持、两个服务”工作精神, 并将其贯彻落实到我们的实际工作中去, 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宣传阵地的积极作用。积极创建新的宣传平台, 进一步加强和扩大“全国学校体育记者俱乐部”的作用。同时, 要以杂志为重要渠道, 宣传学生体育, 做好体协的宣传工作, 不仅将杂志做成品牌产品、品牌产业, 更要通过新品牌的创立, 通过杂志这个开放的窗口, 大力倡导学生体育, 确立体协在学生体育领域的权威性, 树立体协整体品牌。

五、夯实基础、科学管理、规范流程, 大力推进制度化建设

(一) 进一步健全体协内部管理制度, 加快完善各部门业务流程制度化管理, 出台相应管理办法及规定, 全面落实体协科学化、制度化管理。

(二) 实施有利于体协发展的财务监管制度, 强化部门预算概念, 开源节流, 逐步完善体协财务体系。逐步出台内部审计管理等相关制度, 落实部门年度预算工作。

六、创建体协文化, 逐步建立和谐向上, 团结进取的工作氛围

(一) 树立“生物链”理念, 营造一个有利于体协发展的生态系统。树立大局观念和集体意识, 要加强部门之间的沟通与交流。

(二) 创建以服务为核心价值的体协文化, 即服务于国家、服务于教育, 服务于学校和学生, 服务于赞助商。

(三) 以党的方针路线为指导, 加强党政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 将“和谐体协”的理念融入体协文化。

七、建立健全人才激励与约束机制, 大力培养体协合格人才

(一) 要树立人文理念, 关心和爱护职工的成长, 帮助职工制定职业生涯规划, 着眼于职工全面成长和发展。

(二) 进一步深化人才激励机制, 设计完善科学的薪酬福利制度和考核晋升制度, 通过科学设计、规范操作实现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和待遇留人的有机结合。

(三) 建立基于岗位和职责的培训机制, 认真细致做好人才培训计划, 尽快使体协年轻力量成长为各个岗位上的能手。

(四) 借助外脑智囊团, 成立体协专家顾问组, 为体协发展献计献策。

最后, 提出2008年的几大具体任务:

1. 继续贯彻落实“7号文件”精神, 配合有关部委和有关司局做好“阳光体育”工程的各项工作。

2. 迎接美国大体联的高层访问团。

3. 重点做好国际大体联哈尔滨执委会的各项工作。

4. 积极配合哈尔滨市和深圳市做好世界大学生冬季、夏季运动会筹备工作, 并做好参加哈尔滨世界大冬会的组团工作。

5. 以积极的态度促成体协和E S P N的合作。

6. 建立健全体协各项规章管理制度, 全面落实体协制度化管理, 真正实现“体协建章立制年”。

7. 成立“体协创建十年”工作筹备小组, 认真做好体协十年庆典筹备工作。

8. 借助外脑智囊团, 成立体协专家顾问组, 为体协发展献计献策。

篇5:关于秭归县移民现状的调查报告

【关键词】 三峡工程 秭归县移民 安置政策

一、秭归县移民安置政策

1、移民情况

因为三峡工程建设和特殊的地理位置,秭归成为三峡库区移民大县。秭归县一座县城和六座集镇搬迁,六万多移民,动态移民达10万人。

秭归县地处三峡工程坝上库首,是三峡工程移民搬迁大县之一。坝、库区涉及全县10个乡镇、67506人。三峡水库蓄水发电后将淹没一座县城、8个集镇、6个场镇,动态移民10万人,淹没综合指标占全库区的10%。因三峡工程兴建,全县库区淹没综合指标占三峡库区的10%,占湖北省的50%,占宜昌市的70%。全县动态移民达10万人。

2、国家政策

国家对三峡移民高度重视,出台了《长江三峡工程建设移民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并要求各级政府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在遵守“条例”的基础上制定符合本地区的移民政策条款。“条例”中明确规定了移民安置的方式、经费使用、补偿办法、公共建设等内容。

“条例”第十条指出“三峡工程移民,应当在本村、本乡、本市、本县内安置;本村、本乡、本市、本县安置不了的,应当在本省内安置;本省安置不了的,按照经济合理的原则外迁安置。”准确的指明了移民安置的方式,即“以后靠安置为主,外地迁移为辅”,要求移民安置的涉及范围尽量缩小,各地依靠自己的能力解决问题。

条例还指出“被征地单位的土地被全部征用,依照本条例第九条、第十一条规定确实安置不了的移民,在国家下达的三峡工程专项农转非控制指标内,经有关市、县人民政府审查,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其农业户口可以转为非农业户口,相应的移民经费交安置地的市、县人民政府,由其统一安排移民的生产和生活。”即我们下文所提到的“农转非”策略,把农业人口转变为二三产业人口,使其聚集于城镇,以政府扶持、自谋职业为途径进行安置。

3、秭归模式

秭归移民安置模式如下:第一,调整责任田安置移民,即:“调整责任田,延长承包期,一次包到位”;第二,城郊型安置移民形式,即:“靠路安居城镇化,靠山乐业基地化,靠港致富小康化,靠城发展现代化”;第三,生态农业安置形式,即:“山上林地风景,农田林果相间,田沟路场配套”;第四,高效农业安置形式,即:“统一开发建基地,发展科技增效益,实现农业产业化”;第五,庭院经济安置形式,即:“一户一个院,一人一亩田,配套水电路,自然连成片”;第六,后靠创业安置形式,即:“线上一条路,沿路一排房,房后一片园,配套猪沼果,后靠建家园”。

二、移民现实状况

1、总体情况

为了更好的介绍秭归县三峡移民的生产生活情况,我们把三峡移民按照安置情况分为农业移民、二三产业移民及自谋职业移民。

2、移民生活情况

根据我们在湖北省秭归县调查显示,这部分移民生活情况并不如大多数媒体报道以及政府宣传的那样美满幸福。而真实的情况是,他们的生活十分艰难。以秭归县为例,虽然政府在搬迁时以各种形式为移民创造了良好的居住环境,且与其搬迁前相比看起来十分优越—崭新的县城,宽阔的马路,美丽的高楼,而且其中不乏漂亮的欧式建筑。

但在深入了解过程中却发现:大部分移民家中却十分简陋,虽然住在高楼里,楼房外表看起来十分美丽,但是家中却并无与之相配的家具摆设。大部分人移民十年了,家中却并未装修过,还保留房子原来内部简陋的粉刷。可以说是豪华其外,贫寒其中。

3、移民就业情况

按照移民政策,归入这部分的移民主要是原有国有企业职工,另外还有一部分原郊区农民。他们搬迁后开始仍在原企业上班,可是由于搬迁、国企改革等种种因素,大部分原有企业都已破产关闭。

据我们调查的一手资料显示,秭归县县城二三产业移民共5万多户,全部为原企事业单位职工,移民以后90%职工下岗。这些移民主要集中在平湖大道以下,在此区域形成了下岗职工群。这些下岗职工大多技能单一,且大部分已在原单位工作多年,年龄偏高,集中在40-50岁之间,无其他就业能力。下岗后只能按照国家下岗职工补贴,依靠低保维持生活。他们因为年龄大,技能单一,有长期从事单一工种,另谋职业十分困难。另外,由于为了维持生计,年轻的下岗职工只得去广东、浙江一带打工,这样无形中又形成了另一种移民。

政府安置移民的生计,有两种途径,一是安排其到合适的单位就业,一是一次性补偿5000元。可是这两种安置方式均不能解决移民就业问题。对于失去工作或土地的移民来说,一次性补偿5000元简直是杯水车薪。他们当然希望有一份安定的工作,因而大多数人选择到单位就业。但是就业后发现,每月工资仅为500-600元,根本不能解决问题。而且在工作期间随时有被开除的问题,因而大多数人只好辞职另谋生路。这就造成了移民安置问题实际上的空心化,即安置了等于没安置。

三、秭归移民存在问题

按照上述分类,在三种安置方式中,存在问题最大的当属二三产业移民安置。

原因有三:一是将二三产业移民与农业移民相比,他们并无土地,即无赖以生存的生产资料。并且其原有的工作已经丢失,他们技能单一,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失去了基本的生活保证;二是将其与自谋职业移民相比,他们原本以为可以得到的稳定工作(应该说是稳定收入)随着下岗已经失去。而自谋职业移民每人可得到5000元的一次性安置补偿费。这样一来,二三产业移民最后的结果是既无工作,也失去了5000元每人的安置费;三是这部分移民大部分居住在城市中,他们不得不面对高昂的生活消费。每月的水电费,孩子上学的学费十分沉重。

1、安置就业的不彻底性

按照政府的移民政策,对于移民后二三产业就业的移民,政府只提供安置单位,即提供就业机会。但却未考虑就业后人员的工资、福利等实际情况。造成了有工作等于没工作,因为这些工作仅仅是为了应付移民搬迁后就业,却并没有本着为移民解决收入的原则来开展。

根据当地的移民反应,虽然政府给他们安置了工作,但是大多数人有被欺骗的感觉。因为这些单位工资太低,与移民前他们的收入相差甚远,最后导致纷纷辞职另谋生路。

2、安置就业的无保证性

就业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有可靠可观的收入,而并不是就业本身。因而解决就业问题的关键不在于能不能就业,而在于就业后能不能有保证的收入。

政府为移民提供了就业单位,但不能保证这些单位能给移民但来可观的收入及良好的福利,这无异于开了张空头支票。

3、后期处理的简单化

移民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为了国家水利工程的顺利建设,离开自己的家乡,伴随的更重要的是他们丧失了原来赖以生存的生产资料,实际上失去了他们已经长期积淀的稳定收入。因而对待失业或者安置后再失业的移民,不能与一般的下岗职工相提并论,不能仅仅按照下岗职工的扶持救济办法进行处理。

但目前的情况是政府部门将移民安置后,对于再失业移民按照下岗职工有单位给与救济,或由政府根据国家政策按照低保救济。这种简单的处理方式一是不符合贡献与回报的相等原则,二是造成移民问题的简单化。这样的处理方式很容易造成移民与政府的矛盾激化,移民安置问题合理解决无从谈起,更不用说建设人本社会了。

综合以上存在的问题可分析得出:二三产业移民安置存在问题的本原在政府的安置思想。首先,移民安置不是为了简单的把移民迁走,只要为他们找到工作就可以。而是应该以保证、提高移民收入为根本目的;其次,移民再下岗后政府简单的按照下岗职工的处理办法进行安置存在不合理性,没有把移民看成为国家做出贡献的特殊群体,给他们心理造成了一定的伤害。

四、当地政府解决的措施

1、解决坝区移民遗留问题取得突破性进展

理顺坝区移民管理体制。将坝区移民纳入三峡库区移民统一管理,实行统一后期扶持政策;对二、三产业和自谋职业安置的部分坝区移民进行外迁农业安置;筹措资金1800万元解决坝区移民居民点基础设施问题。以上政策为从根本上解决坝区移民遗留问题奠定了基础。

2、移民就业率低和生活困难两在突出问题得到有效缓解

举办移民培训班19期,培训移民1344人,组织劳务输出推荐移民再就业1362人;成功引进枝江步步升鞋、广东顺兴鞋饰等劳动密集型企业,并扶持可依服饰、稻花香集团等企业扩大生产规模安置移民等,共800人以上;改田520亩,建生态家园820户,14个移民村发展生猪养殖基地9个,安置移民200多人;协商三峡工区累计安置移民1000多人次;低保、医疗救助体系基本建立,特困移民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

3、库周交通重点工程进展顺利

多方筹资400多万元,兴修沿江公路,在库汊设立义渡,方便群众生产生活。配合长江委完成了库周(含坝区)交通道路规划。

4、圆满完成“一察五审”工作和渔民转产安置等“三大任务”

完成库区二期移民工程稽察、坝区移民资金、农村移民资金、外迁移民资金以及库周交通、网箱养鱼等专项资金使用情况的跟踪审计。完成三峡工程禁航区渔民转产安置、移民资金清收、城区环卫工最低工资和养老保险等政策的落实工作。

五、结束语

秭归移民十年以来,当地政府和移民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克服了许多困难。在他们的努力下,秭归县完成了规模浩大的移民工程,兴建了新县城,引进了外地企业,基本完成了移民工程。秭归人的奉献精神感动了我们,在我们访问一位因为移民下岗的中年人时,他说了这样一句话:“国家修水利,不是为了某一个人,这是造福全国的事情。我们虽然下岗了,但是跟着比起来,算不得什么。”

但是,移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更应该引起注意,特别是那些因为移民而失去土地,失去工作的人们,他们的生活十分艰辛。在我们的访问中,我们不免为这些生活窘困的人们鸣不平。我们希望政府能够关注这些为国家建设做出贡献的人们,在就业、救济等各方面帮助他们,让他们尽早摆脱困境。

【参考文献】

[1]陈刚: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征地补偿和移民安置条例实施手册[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2]饶光明:三峡库区外迁移民再安置政策新选择[J],甘肃社会科学,2005(5).

[3]梁福庆:浅谈三峡库区农村移民安置可持续发展[J],水利经济,2004(6).

篇6:秭归县沙镇溪镇西陵小学体育工作年度报告

会议在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体育处卢逊处长的主持下, 分别由湖南省教育厅副厅长王键和岳阳市人民政府副市长隋国庆致欢迎辞, 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杨贵仁司长做重要讲话。开幕式结束以后, 首先由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田慧生副所长做了重要报告, 针对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文件《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 (以下简称《纲要》) 制定的背景、意义、作用, 以及涉及到体育工作的要求等做了全面而深入的解读, 将对我们今后的学校体育工作带来很大的帮助和指导。报告从《纲要》制定的背景、主要内容、对青少年健康工作和学校体育工作相关的一些论述等几个方面做了阐述。

报告中谈到了国家制定《纲要》的四大迫切需要, 即应对国际竞争新形势的需要、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要求的迫切需要、满足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新期盼的需要、教育内部进一步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需要;从《纲要》研究制定的全过程所体现出的三大特点详细地做了介绍:一是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 为《纲要》的研究制定提供了坚强的制度保障, 二是深入开展调研和科学论证工作, 为《纲要》的制定提供了科学的依据;三是开放、民主、透明的方式, 为《纲要》的研究制定提供了坚实的民意基础。并对文本结构和主要内容, 尤其是《纲要》的20字工作方针“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做了深刻的解读。最后, 把《纲要》中对于体育工作的重要性和相关的规定, 进行了梳理和提炼, 进一步明确指出, 《纲要》对学校如何保证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提出了总的要求, 把学生的身体健康、学校体育工作放在了战略主体的角度;提出了“学生的体质健康工作、学校体育工作是今后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 缺少了学校体育的教育质量不是一个好的质量。”这一新的质量观。

田慧生副所长对《纲要》的深刻解读, 尤其是对学校体育工作和学生体质健康工作的高度认识和新的教育质量观的提出, 使参会人员更加明确了今后体育教学指导工作的目标和方向。

会议中, 其他几位副主任季克异、毛振明、耿培新、季浏和委员吴键等分别对2010年的教学指导工作, 诸如教师培训、大课间体育活动、快乐体育园地建设与发展、课标的颁布与实施以及课标修订情况、全国体育教学精品课展示活动、全国学校体育艺术“2+1”项目推进工作、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学观摩展示活动等工作以及所取得的成果分别做了汇报和总结, 并对2011年的工作方案做了规划。参会的各位委员对中央七号文件颁布后我国学校体育工作取得的成绩, 以及今后如何更好地继续坚持贯彻中央七号文件的精神和如何贯彻落实好《纲要》做了发言和讨论。

会上, 根据重庆市教育局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处夏蒂处长提出的新的分组方案和建议, 通过讨论后决定将原来的六个指导组重新调整为五个组。即将原来的教师培训、大课间体育活动、快乐体育园地、课程与教学、体育艺术“2+1”项目、考试评价六个组调整为教师培训组、活动组、课程与教学组、评价组和科研组五个指导组。各组负责人分别调整为:教师培训组由教育部中国教师奖励基金会季克异副秘书长负责、活动组由北京师范大学体育与运动学院院长毛振明教授负责、课程与教学组由华东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院长季浏教授负责、评价组由人民教育出版社体育室主任耿培新负责、科研组由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副所长田慧生负责。

篇7:关于秭归的人居环境的调研报告

关键词:秭归,人居环境,三位一体

1998年9月28日, 秭归城在三峡库区13个搬迁县市中率先实现整体搬迁, 成为中国一座年轻的城市, 全县新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形成。经过十几年的发展, 秭归社会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但是受限于国家对三峡区域的主体功能定性为限制开发区, 秭归的城市建设需要在遵循国家宏观政策的基础上, 构建适宜的人居环境。

1 背景

1.1 现实背景

我国三峡工程的完工标准着三峡区域人居环境的建设的重要性越来越被政府部门所重视, 就如同吴良镛先生所言:“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不仅仅是一项水利枢纽的建设工程, 也不简单的是一项移民迁建的安置工程, 而是区域数百万人民生产和生活可持续发展的人居环境建设的综合系统工程”。因此秭归在经历由外部推动的发展之后要实现自我“造血”的发展方式, 因此在秭归社会经济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将影响人居环境的生产要素纳入到人居环境科学体系建设中。

1.2 理论背景

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 我国城镇化建设水平以每年1.40%的速度增长, 城镇化的发展已经成为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主导因素, 其带来了人口、资源、环境等多方面的问题, 同时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也促使传统城镇体系框架格局的改变, 城镇空间之间的联系性越来越密切, 因此这就需要当代的人居环境建设从城市空间向区域空间转化。因此人居环境学强调把人类聚居行为以及相关环境作为一个整体, 从自然系统、人类系统、社会系统、居住系统以及支撑系统构建与分析人居环境建设。

1.3 政策背景

三峡工程后续工作规划是秭归难得的又一次大建设大发展的机遇, 生态工业园、生态物流园、生态移民安置区、库区生态环境建设保护、移民安稳致富和促进库区经济社会发展等一系列项目的实施, 将大力推动城乡建设和城镇化进程。国家、省政府在推进城镇化、住房保障等方面的政策扶持力度将不断加大, 省政府“两圈一带”战略实施也将带来难得的政策机遇。

2 文献收集

张文忠在其发表的《中国宜居城市报告》中对宜居城市的理论、方法等进行分析, 并且对客观环境下的居民感受做出评价, 针对北京居住环境提出建设“宜居北京”的概念, 朱鹏等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从人的五个需求层次角度出发, 提出评价城市宜居性的属性指标。

3 理论基础

“环境与发展”已经成为当代人类社会发展所遇到的共同问题, 20世纪80年代我国著名地理学家吴传钧院士首倡区域人地系统是地理学的核心, 提出“区域规划和区域管理都必须以改善区域人地相互作用结构、开发人地相互作用潜力和加快人地相互作用在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中的良性循环为目标”, 因此区域人地系统理论构成了人居环境建设的理论基础, 它为人居环境建设指明了发展的方向。同时区域人地系统理论在实践中所涵盖的内容也包括了可持续发展的理论。

人居环境建设强调的是人与环境之间的和谐发展, 其中重点是突出人的舒适居住感, 因此在人居环境建设过程中要充分的体现“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 在遵循自然资源环境的前提下, 提高人的生活质量。

4 现状调研框架

通过笔者大量的实地调研, 本文的结构如下:本文第一部分从秭归县人居环境建设的现实背景、理论背景以及政策背景分析。第二部分通过对国内相关文献的收集, 为本文的论述提供文献理论支持。第三部分详细阐述区域人地系统理论, 为人居环境建设提供理论基础。第四部分也就是本文的重点, 首先阐述秭归人居环境建设的优势, 并经过实证阐述秭归人居环境建设所存在的问题, 最后根据当前秭归人居环境建设过程中的问题提出具体的解决措施。

5 现状调研分析

5.1 秭归人居环境建设的优势

(1) 经济发展促进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人居环境建设中重要的内容就是提高人民的生活指数, 也就是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随着秭归县经济的不断发展, 人民的生活水平条件在不断地提高, 2010年, 预计全县实现生产总值52.9亿元, 是“十五”末的2.43倍, 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增长13.16%;人均生产总值13813元, 是“十五”末的2.38倍;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2.38亿元, 是“十五”末的3.08倍, 年均增长25.2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113.76亿元。在秭归县经济不断提高的背景下,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489元, 年均增长9.86%, 比“十五”末增加4316元;城乡居民储蓄余额达到31.9亿元, 比2005年增加20.12亿元, 年均增长22.1%, 大大提高了居民的生活质量, 提高了居民的生活满意度。

(2) 秭归基础设施不断完善。首先秭归的交通设施不断完善。“十一五”期间秭归新修公路227公里, 维修道路473公里, 硬化道路480公里。同时随着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建成、三峡翻坝高速公路通车、宜昌纳入省域副中心城市和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战略、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实施带动秭归县交通设施的不断完善。其次公共服务设施不断完善。秭归县充分利用优秀的文化景点, 为人们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场所, 同时也扩建了县医疗中心, 为人民提供了完善的医疗保障体系;最后住房保障体系越来越完善。秭归县加大了保障性住房建设, 为人们提供了完善的住房保障体系, 并且提高了住房建设的质量监督, 为人们的安居乐业提供强有力的保证。

(3) 生态环境保护力度不断提高。秭归县仅仅围绕构建“巴山新城”、“山峡明珠”的目标, 开展创建“环保模范城”, 加强了环境的治理, 一是加大对污染企业的治理力度, 关闭了16家“九小企业”, 万元GDP综合能耗比“十五末”下降了20%, 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均实现控制性目标;二是新建了6座城镇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厂, 大大提高了城市环境的美化;三是积极推进退耕还林政策, 提高城市的森林覆盖率;四是加快了新型天然气的建设力度, 鼓励人们使用新型天然气, 降低了高能源消耗资源的使用, 有效的避免资源的过度浪费和对环境造成的污染。

5.2 秭归人居环境建设所存在的问题

(1) 经济增长单一、结构不合理, 人们消费方式仍以基本消费为主。虽然秭归县域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 县域经济实力已由2005年的75位, 上升到2009年的52位, 但是相比其它县市区域而言其还存在很大的差距而且秭归县的经济结构单一, 产业层次不高。秭归县经济的发展主要依靠传统的农业经济, 而没有充分利用区域优势发展交通运输以及工业等经济;秭归经济发展目前主要依靠投资带动经济发展, 居民消费带动经济增长的效应还不明显, 这与当前秭归居民的消费方式有很大的关系, 目前秭归居民消费仍然以满足基本消费为主, 缺乏具有高端层次的消费。

(2) 自然灾害频发。秭归县位于三峡区域, 由于受到区域水位气候的变化, 该区域内的自然灾害比较频发。以2013为例:全县已查明的地质灾害909处 (滑坡643处、不稳定斜坡193处、崩塌60处、地面塌陷13处) , 灾害体总体积16.6亿立方米, 威胁人数9.4万人, 预评估经济损失30亿元。

(3) 社会矛盾突出。随着社会经济的转型、社会环境治理的加大, 一些社会矛盾越来越突出:一是居民贫富差距越来越大。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 人们致富的途径越来越广泛, 这就会催生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同时由于我国现存的一些高房价、高医疗费等会促使普通居民对社会的不满情绪越来越大, 比如近些年所出现的医患纠纷、上访数量不断增多, 其根源就是因为贫富差距过大而引起的阶级利益变化。二是基本医疗保障体系还不完善。看病难、看病贵是影响居民生活环境质量的关键因素, 医疗资源的不均导致人们在生病之后要到省级医院看病, 而省级医院不仅看病贵, 而其也存在看病难的问题, 这些都会影响人们的基础生活态度。三是教育资源不均。教育是经济发展的动力, 虽然秭归县教育资源在不断地优化, 但是相比其他县域秭归教育仍然存在很大的差距, 教育资源的不均是目前影响居民生活质量的关键, 因为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 独生子女家庭越来越多, 为此人们就将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看作头等大事, 为了孩子教育他们不惜搬家, 因此教育资源不均是造成秭归县居民流动的主要原因。

5.3秭归人居环境建设的具体对策

经过笔者对秭归县人口、经济、区域空间布局以及相关政策的调查分析, 得出秭归人居环境建设的具体对策:

(1) 提升秭归县整体经济实力。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关键在于提高县域经济的实力, 只有提升县域经济的综合实力, 才能为人们提供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制度保证。提升秭归县经济实力:一是制定县域经济发展的总体目标, 总体目标是引导县域经济发展的方向, 科学合理的总体目标需要建立在本县的实际情况的基础上, 通过实地考察调查, 分析县域经济的增长点以及缺陷, 从而全面的分析。秭归县要本着:特色农业大县、新型工业强县、三峡物流新县、全国旅游名县”的发展目标, 积极推进县域经济的整体发展。二是加快新型工业发展。秭归县要坚持工业强县战略不动摇, 把推进新型工业化作为调整结构、转变方式的主要抓手, 围绕实施“1530”亿元工程计划, 着力建成1个百亿光电产业园、1个五十亿食品加工产业园, 着力打造全国最大的半导体封装产业基地、全省农产品出口加工基地、全市中小企业创业园示范基地, 促进全县工业经济高速发展。三是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坚持标准化、组织化、品牌化、工业化方向, 大力发展设施农业、生态农业和加工农业, 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促进农民增收。着力把秭归建成全国最优的晚熟脐橙基地、湖北优质早茶基地、湖北现代烟叶种植示范基地。四是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依托秭归县特殊的地形, 积极培育现代物流业的经济增长点。

(2) 坚持“以人为本”, 弘扬可持续发展理念。秭归县城市规划和布局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无论是在城市新型规划设计中, 还是在城市扩容发展中比如要紧紧围绕以人为本的理念:首先在秭归县城的扩容上要充分体现“宜居宜游”的人文理念, 充分利用“三峡枢纽门户、屈原故里名城、高峡平湖明珠”文化资源优势, 提升城市的文化品质, 为人们提供修身娱乐场所;其次在城市的交通规划中要体现为市民出行提供方便的理念, 不断完善与增加城市公路建设规模;三是城市的基础设施要具有实用性, 一些城市基础设施存在着华而不实的现象, 城市的管理者为了突显政绩, 他们不是本着居民需要的角度构建基础设施, 针对此问题, 秭归县管理人员一定要强调基础设施的便民性。

(3) 合理规划城市用地、完善城市功能。首先在新建城市项目时一定要按照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论证调研, 站在全县的角度合理规划城镇空间, 按照先概念规划, 再总体规划、城市设计, 后控制性详细规划、专项规划的步骤实施;其次编制城乡统筹规划, 做到城乡规划一体化;三是理顺城市规划工作机制, 提高城市规划设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赵万民, 李云燕.“后三峡时代”库区人居环境建设思考[J].城市发展研究, 2013 (09) .

[2]李毅, 罗建平.城市人居环境发展现状与评价——以南宁市为例[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 (09) .

上一篇:成都金牛区规划局下一篇:反思暑假高中作文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