涛声依旧作文

2024-04-12

涛声依旧作文(精选9篇)

篇1:涛声依旧作文

涛声依旧作文

浩淼的东海,翻卷着白浪,浪花里传唱着一首首《渔光曲》,风儿静,海浪却难平,那奔向东海的琴江水婉约、高昂,倾诉着……

蛇蟠岛的石洞里,那龟裂的大橹似乎还在不甘地发出咿哎声,还在渴望用自己的身躯卷起那一簇簇的浪花。阁楼上,斗笠蓑衣满是尘埃,无语地凝视着游人,默默地承受着那一声声“爸爸这是什么东西?”“妈妈,那个干什么用的?”的问题。失落流失,失落的是奋斗的辉煌,流失的是一段艰辛的.历史。

站在石窟展馆前,眼前浮现起了一个个大雨倾盆的日子,蓑衣斗笠遮不住,雨水汗水直往下淌,几个虬臂的渔民在一位满脸风霜的中年人的号令下,奋力摇橹,他们的号子声一出口就被风吹走,走得很远很远。他们在滔天巨浪里,凭借自己精湛的驾船技术,凭借着长期斗风斗浪的勇气,为自己拼出一条生机,为家人拼出几多希望,而远方的岸边又有多少的家人倚门而望,揪心,盼夫儿归,盼鱼满仓,盼……

“昂……”嘹亮的汽笛声击破了眼前的一幕,那白色的防浪堤尽头,那碧波的海面上,一艘艘银灰色、浅黑色的巨轮疾驰而过,奔向远方,一亩亩明镜似的方塘的外面,船头上那叠得高过岛礁的渔网和蟹笼高傲地抬起了头,那道犁开的浪沟,笑得久久合不拢嘴,它在笑啥,笑这陈旧的破帆烂橹,还是笑迎那丰收的喜悦?岸边的广场上歌声飞扬,那是渔家女子在欢唱,在送迎自己的亲人。海风温柔地抚摸着她们的脸,笑声漾漾,随风飘荡。

洋面上方飞着那白色的海鸥,千古未变,这蓝天碧海间的精灵,谱写着一曲曲歌谣,千古不变的琴江潮鸣唱着,东海的涛声应和依旧,如今的曲调是多么美妙。

篇2:涛声依旧作文

海边,我静默着。

在这样一个繁华的大都市里,有车喇叭声、猫狗叫声、歌声、喊声……但在我的心中,只有涛声。

哗―大海低吟着,这声音传到我心里,与我进行心灵的对话。

大海,你知道我的心有多乱!明天的一次困难让我无所适从,你说我应该怎么办?

“哗,这是心灵的考验,你应该接受挑战。看看我,每天在撞击着礁石,拍打着岸边,我并没有慌乱,因为在我心中有无数滴水,我的心是满的。你了解你的心吗?”

我不语,仅仅一次的对话令我哑口无言。是的,我不了解自己的心是否充实,但我明白人心要满。

哗―大海轻唱着。

“大海,多羡慕你,有多少鱼儿陪伴,还有鸟儿与你游戏,而我,总认为朋友不够多。”

“哗,不是我会交朋友,看,我的心有多大。只有心大了,才能容得下别人,只有胸襟开阔,才能有更多的朋友。有句名言,比人大的是海,比海大的是天,比天大的是人的胸襟。打开你的心,包容你身边人的好与不好,你会发现又多了许多朋友。”

我羞愧,在生活中,我总想做。卓尔不群”的.人,殊不知不合群的人会使自己变得心胸狭窄,没有朋友。现在,我甚至庆幸自己没有“卓”!但我明白了做人要心胸开阔。

我现在好多了,也许大海也在鼓励我的进步吧。听,他在唱着歌―哗……人心要“满“,心胸要开阔……我这才发现过去千人吟、万人颂的大海真的那么伟大。也难怪冰心在寄小读者的信中说:“如果让我选一种死法,我愿跳海,不愿坠崖……”这真是一种对大海的崇敬,我也万分地同意了。

哗……人心要“满”,心胸要开阔……

篇3:他不再“涛声依旧”

去年春季刚开学,一个中年男人领着一个小男孩来到办公室,说要转学来我们学校读书。我问他之前孩子在哪里读,他说在乡镇小学。我听了心里有些纳闷:好端端的乡镇小学不读,为什么要来我这教学条件差很多的村小呢?当时就有老师悄悄地告诉我,黄海升是一个多次转学的“问题学生”,其他学校都不愿意接收他。这个学生十分调皮捣蛋,同学们都很怕他。有一回,他拿着自己的脏袜子递到同学的鼻子前,连老师都拿他没办法。考虑再三,在老师们异样的目光中,我接下了这个烫手的“山芋”。

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果真不出老师们所料,黄海升就没有消停过,迟到旷课、打架、欺负同学,样样有份。我也曾严厉地批评过他,对他的不良行为进行纠正,但总是收效甚微,不久后他又是“涛声依旧”。

“校长,校长,不好了!”一个学生匆匆忙忙地跑进办公室向我报告:“黄海升在二楼的铁棚里小便,还威胁我如果告诉老师就打我。”我一听,气愤极了,这还了得!太不像话了!这回非得狠狠地揍他一顿不可。可是,冷静下来后,我还是把他“请”到了办公室。他一进来,我便问他:“黄海升,二楼铁棚是厕所吗?”他不敢抬头看我,只是低着头小声地说:“不是。”“好,那你告诉我,你在铁棚里小便的时候是怎么想的?”我接着问道。“校长,我和同学在二楼玩耍,当时内急,看见四周没有人,心想尿一次应该没关系,就……”“黄海升,如果同学们都随地小便,那结果会怎么样呢?”听完我的话,他的脸刷地红了。我没有就这件事情惩罚他,只是要求他将二楼的铁棚冲洗干净。

第二天,我来到了黄海升的家里。他的爷爷告诉我,黄海升的爸爸常年在外工作,根本没时间管教他。可以说,黄海升家庭教育的责任基本上落在了他爷爷的身上。“大爷,你觉得照顾黄海升有困难吗?”我问他。大爷难为情地说:“我一个人既要做家务活儿,又要管教他,你说难不难?有时海升到村里的小卖部跟人赌钱、抽烟,晚上很晚才回来,孩子长大了,难管呀!”

回到学校,我对黄海升的学习和生活进行了详细的了解,尝试寻找转变他的方法。首先,我要求他每天来校后第一件事是向我报到,不能迟到;其次,我要求他每天坚持写日记,第二天早上送到我的办公室;最后,我经常给黄海升的父亲打电话,跟他说明黄海升在校的学习和生活,督促他常给儿子打电话。

随着时间的推移,黄海升的不良行为有了改变,期末考试,语文还考了78分。我奖励他两本笔记本,叮嘱他一本用来写日记,一本用来做笔记。

有一天,我刚上完课走出教室,身后传来一个声音:“老师,祝你生日快乐!”转身,只见黄海升和同学们捧着一个大蛋糕,正笑着看我。我拿着蛋糕来到教室,与学生们一起分享。当我把一块蛋糕递到黄海升面前时,他看着我,腼腆地笑了。“黄海升,你能不能送老师一句祝福语呀?”我笑着对他说。“校长,祝你生日快乐!”他声音洪亮地对我说。“谢谢你!我也祝你学习进步,天天开心!”我高兴地对他说。

过去,黄海升因为违反纪律而经常受到老师的批评,也极少获得甚至没有得到过表扬。现在,对于他的违纪行为,我极少批评、惩罚,而是站在他的立场去理解他的行为,给予他信心和鼓励。正因如此,现在的黄海升已不再“涛声依旧”。

篇4:涛声依旧作文

【摘要】在课改中我们的各级教研部门都倾其所能对教师进行各种培训,使教师以最快的速度领会新课改的精神和要旨,在课改的认识上达成共识。但一接触到实际教学,教师又会下意识的沿着老路进行思考,即出现了“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那么,我们该如何改变这种“涛声依旧“的局面呢?本文结合笔者教学改革的实践,阐述了在新一轮课改中,高中生物教学中应着力解决好的四个转变。

【关键词】高中生物教学方式改革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4-079-01

一、改“整齐划一”向“关注学生的个性特性”的转变

课程由整齐划一向关注学生的个性特性的转变,是新一轮课改的一个重要课程理念。在旧的课程体制中,从课题设置,实施评价都是整剂划的,因而有人形象地把这种教育比喻为:将不同个性、不同特长的学生放在一个标准的课程模子里去锻造,放在同一条生产线上去加工。其结果就是将不同个性和特长的学生棱角磨平,变成一个个毫无生气的标准件。显然,这样的教育是与现代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

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告诉我们,人的智力至少由7种基本成分构成,每一个人这7种基本成分的比重和组合不是一样的,因此,表现出不同的智力特色,呈现出不同的个人特长。学科教学应当在保证共同基础的前提下,为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创造条件。一是在课堂教学中要因材施教。因不同学习水平和智力因素的学生设置习题和考试题。课堂提问尽量是开放性问题,答案并非唯一。这样给学生一定的可自由发挥的空间,可以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思维,使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使学生的发展更有个性;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二、改“以教师讲授为主”向“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自主学习”的转变

把以教师讲授为主的课堂教学,转变为教师引导下的学生独立探索、质疑问难、研讨交流的自主学习,是我国当前教育改革的主旋律。

自主学习是指个体在学习过程中一种自觉、主动的学习行为,是个体非智力因素作用于智力活动的一种状态显示。具体表现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参与的意识和积极思考的行为。与自主学习截然不同的是他主学习,在他主学习中,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教师怎么教,学生就怎么学,学生大脑始终处于“休眠”状态,未被激活,被教师牵着鼻子走,处于被动地位。在探索“自主学习”教学实践中,我进行了“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自主探索尝试解决→合作交流形成共识→总结建构延伸拓展”的尝试。

三、改由“注入式”向“学生体验、感悟、探究式学习”的转变

“注入式”的学习,是一种机械、呆板的被动学习方式,学生缺乏创新的激情和活力。建立和形成让“学生体验、感悟、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成为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在教学实践中,我主要通过了以下途径建立和形成了“学生体验、感悟、探究式学习”方式。

1.利用生物科学史实、感悟学生

高中生物新教材增添了大量科学史实的内容。引入生物学史实于课堂教学,不仅使学生学到科学的知识、方法,而且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学会了思考、质疑、创造、审美,最终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均有所收获。

2.通过实验,给学生以经历探究和体验

现行的高中生物新教材共安排实验、实习、动手制等课时15个,占总课时的14.3%(总课时105个),这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获取终生有用的知识和技能提供了条件,也给学生通过实验体验,获取知识提供了舞台。教师要创造条件,选佳最佳的实验时间与传授理论知识相融合,可先让学生实验,再进行理论知识的教学,也可将实验贯穿在理论知识的课堂教学中。

3.提供信息素材,让学生领悟推理分析和知识的由来

在生物课堂教学中,不要将结论性知识直接塞给学生,而是教师首先提供相关的信息、素材(包括图、表、科学实验与科研成就,生产、生活实例),引导学生分析、思考,让学生自己领悟出结论性的知识。这样,可以锻炼学生比较推理分析的能力。

四、改“重知识传承”向“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转变

在当今知识爆炸,知识更新日新月异、瞬息万变的今天,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比向学生传承知识更重要。学生获得了较强的终身学习能力,就相当具备了通向知识宝库的金钥匙。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可通过多种方法途径来培养提高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1.培养比较梳理,使知识条理化的学习能力

生物学中有许多并列的知识,相近的知识,需要通过比较找出知识点间的异同点,使知识条理化。比较法是学习生物知识的一种重要学习方法,它在学习生物知识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将相近或并列的知识放在一起,设计成比较表,加以比较,来训练和培养这一种学习能力。如线粒体与叶绿体、细胞分裂与细胞分化、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的比较

2.培养发散联系,使知识网络化的学习能力

如果头脑中只有零碎的知识而没有良好的知识结构,往往难以应用这些知识正确、快速地解决具体问题。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挖掘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归纳形成网络化知识的体系。

3.培养分解组合,使知识层次化的学习能力

概念与概念,知识与知识之间往往存在的包容性。对于这些知识,教师应引导学生理清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使知识展现出清晰的层次,如脱氧核醋酸→基因→DNA→染色体。

[ 参考文献 ]

篇5:鄱阳湖上的涛声诗歌

春风萧瑟兮,鄱水寒。鄱阳湖上兮,涛声急。故人一去兮,不回还。

情天总是恨意浓,误将少年作暮年。

涛声依旧在耳边,殇泱大湖谁分辨?门前湖池墨色满,非墨即墨是血汗。你手中的笔,饱蘸鄱阳湖水,坚持抒写,你一生的凝思与愁绪。窗外的的涛声依然,你的追求依然。

你恨那手中的笔杆太短,写不出迷茫穹宇的苍凉与深远;

你恨那手中的.笔尖太钝,刺不破虚伪、狡诈与盲从;

你恨那手中的笔锋太拙,描不尽人生的悲喜与苦乐;

你,便转而愤然地将手中的笔,当做是农民手中的那把锄头,一锄一锄地,细细地翻开脚下的这片沃土,要将土壤中深蕴的,鄱阳湖的芬芳释放;让地域文化的味道弥散;将文学的希望放飞。

鄱阳湖上的涛声,你,就是那苍茫湖上的蒹霞,绽放在湖天之间,州岛之上,用手中的照相机,你的第三只眼,将滚烫的赤子情怀,跌宕在岸线的琴弦之上,拨动琴线,用无声的语言,孤独地高唱!

篇6:洪水河的涛声散文

王振武同志我虽不认识,但他的家乡民乐县我曾有缘造访,并且留下了很深的印象。那是数年前的一个夏天,地处祁连山北麓的民乐大地气候却凉爽宜人。车子从扁都口经过时,但见山势骤起,岚烟缭绕;山坡上松林如海,松涛如潮;山下金黄的油菜花一望无垠,芳香四溢。蓝天白云,金花绿树,这壮丽的风光成为民乐人劳动和生活永恒的背景。这样的风景让生活在其中的人顶天立地,似乎山川的威仪渗进他们的骨血;这样的风景又教人谦和友善,因为大地的静穆踔厉他们的胸怀。振武即生活成长于这片土地,从他呈现在我们面前的这本文集来看,他受之于这片土地的厚重馈赠不可谓不厚重,集中文章质朴、率真、畅达、优美,又自有一份担当的勇气和果敢,一如民乐好一派山水!

文章,原本就是人生历程的印迹。把往昔的种种印迹从记忆的深处打捞出来,记录下来,便成文章。浏览王振武的《洪水河的涛声》,感觉他是一位对家乡有深沉的爱和使命感的人。其写景状物,以民乐的山水景观为主,饱蘸笔墨讴歌之;追述往事,以民乐的悠久历史和厚重的文化资源为主,旁征博引概括之;叙事记人,以故乡的风土人情和风俗习惯为主,洋洋洒洒倾诉之。如《沧桑扁都峡》所言:“转眼间,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加深,时代的变迁,我深深感觉到扁都峡不仅仅是我初识时那样简单,那么的缺乏厚重和魅力。我倒觉得它是一部厚厚的历史巨著,很值得你仔细地鉴赏,慢慢地咀嚼,反复地回味,以至于不得不借用笨拙的笔墨一一道来。”又如《洪水河的涛声》结尾:“母亲河正在无声地哭泣,含冤地流泪,甚至马上就要发出怒吼而抗争了。为了我们的子孙后代能有一个干净舒适的生活环境,请我们携起手来善待地球,同心关爱我们的母亲河吧!”凡此种种,足以见证作者讴歌家乡、正视现实、关注生活的一片赤子之心,如果没有对家乡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他也许只能像王维那样感慨“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吧。

作者的文章,无论写景状物,还是记人叙事,大都平实率真,不事雕琢,如同从心底自然流淌出的文字,读之令人心波荡漾,产生共鸣。特别是作者追忆故乡亲人的那几篇文章,如《追寻父亲的足迹》《不了炒面情》《玉门,发酵在记忆中的陈年老酒》等文章,对亲人的记述和回忆,真可谓字字奔涌着真情,句句蕴含着爱意。让人品味到的,是身为儿子无法报答父母养育深恩之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如“父亲就是这样一位闲不住的人。他的一生,就是在祁连山里摸爬滚打的一生。就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一生。在这平凡而又不平淡的一生中,他把浑身的力气聚集到永不停息的双腿双脚上,一步一个脚印地将祁连山的周长和面积丈量了个清清楚楚。他把精湛娴熟的技艺和高大的形象,留在山间河谷里生活劳作的牧民心中,让那些异族朋友们时常牵挂着,念念不忘。他把丰硕的果实和丰收的喜悦载回家里,让他的亲人们一起分享着,共同品尝着。”又如“如今已步入不惑之年的我,童年时代的许多趣事在脑海中早已模糊甚至近乎忘却了,但心中抹不掉的,唯有那一方小白布口袋,那一袋盐开水拌炒面,那不了的母子连心之情。”对父母知恩图报的情感要求,就是通过这些饱含真情实感的文字自然流淌出来的。我们可以想到,振武对父母的描写包含了更深的隐喻和真义,他对那祁连山一样高大坚毅的父亲,洪水河一样柔情似水的母亲的爱和敬意,实际上就是他对人格化的民乐山山水水的爱和敬意,他将对父母的`感恩之情,推及到了对家乡故土的热爱眷恋。这也是振武文章的一个很明显的特征吧。

作者的一些山水游记,写得细致真切,词意畅达,文笔简洁,意境优美。描摹山水名胜,似能听到天籁之音,如有身临其境之感。凭吊古迹古城,似能领略悠悠古情古韵,大有返璞归真之意。大凡山川风物,都被他的文字赋予了些许灵性,读之令人流连忘返,回味无穷。如在《胡杨精魂三千年》写道:“走过了塔里木,走过了额济纳,走过了金塔,我可以毫不夸张地断言,金秋十月才是大漠戈壁最动人的季节。而胡杨,就是这最动人的季节里踊跃登台翩翩起舞的神奇瑰丽的天使。在这漫漫沙漠戈壁的舞台上,它昂首活着一千年,死后挺立一千年,倒下不朽一千年,用上下三千年的精彩表演,将自己的生命毫不吝啬地编织成一道独特而壮美的风景,进而升华成了地球上坚强不屈的精灵。”又如《人间仙境喀纳斯》写道:“忆往昔,多次旅游使我所萌生的感慨是,观景不如听景。但亲眼目睹了喀纳斯的秀丽美景后,才深深感到听景远比不上身临其境去观景。我也竟然没有想象到黄沙无垠的新疆居然有喀纳斯这样一处美妙绝伦的人间仙境。”这些灵动而诱人的文字,让人体会到自然的尊严和生命的高贵,也让人在叹服于自然的瑰丽和神奇之后,重新思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命题。这样,游山玩水就不只是一种闲情逸致,更是人类用双足升华自身生命体验的一种修行方式。

读了振武同志的散文,感觉他文风简朴,行文没有枝枝蔓蔓,没有过多夸张而华丽的辞藻。就像民乐的风景,并没有太多人力的塑造和人事的烦扰;振武的散文,没有故弄玄虚和故作高深之嫌,也没有跌入语言游戏和叙事圈套的深渊,朴素之风扑面而来。但正如古人所言“画鬼容易画犬马难”,振武的散文写实有余而想象力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文章的意境和优美。但愿他在今后的创作中不受时髦文风的影响,继续坚守民乐大地和田野的质朴与清新,致力走出一条新路,开辟一片新天地。

篇7:避税——涛声依旧

在中国人的语境里,“避税”一词可能比较暧昧,中性一点有“规避”的含义,负面一点有“躲避、逃避”的指控,一般从两个侧面理解,一个叫做“合理避税”,一个叫做偷税漏税,前者被认为沾点“正规、合法”的边,后者则是违法乱纪,重者有被投入牢狱的灾变。

然而避税的奥妙和风景,要站在全球的高度才可以窥其全貌。

全球的愤怒

在全球主要经济体政界和一些学者的视野内,避税早已经是越来越不可以接受的概念,一直以来,避税与反避税的交锋日渐激烈,2008年爆发的金融风暴更加触发了国际发达经济体关于避税问题的尖锐反应。

在一系列的语言和行动打击中,首当其冲的就是所谓“避税天堂”,在被指为“避税天堂”的国家及地区,确实为进入天堂的资产者和资本省下了不菲的税金,所以才有“天堂”一说。

2009年4月,在英国伦敦召开的G20峰会上发出了愤怒的吼声,喊出了“打击避税天堂”的口号。时任英国首相布朗指责,富人们没有承担其应有的“公平”的税务责任,时任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强调必须加大避税的“难度”,而巴西总统卢拉则干脆喊出“消灭避税行为”的口号。

对于避税行为的厌恶和声讨,似乎有了上下一致的局面。上是西方发达经济体中类似布朗首相、美国民主党部分议员之类的高端政客,下则是西方主要经济体中的中下层白领和学生、蓝领等。而被指为避税主体的富有群体,则大多沉默不语,毕竟他们的确有财富方面的巨额入账。

戏剧性的场面出现在伦敦G20峰会提出“打击避税天堂”两年多之后。

首先出场的是美国顶级富豪、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首席执行官沃伦•巴菲特,巴菲特惊人的投资能力为其带来了同样惊人的财富。在今年美国国会正在争论美国债务上限的时候,巴菲特在《纽约时报》上发表文章,猛烈指责美国政府,其中一发炮弹是打向美国的税收制度。

巴菲特认为,美国的税收制度“过于娇惯”美国富人,巴菲特举例,说其属下公司里的中产阶级白领雇员们承担的个人所得税税率,较之其个人缴税的税率高出一倍。巴菲特公开说:2010年期间缴纳的联邦所得税不到700万美元,大约是他应税收入的17%。但他的后台员工要缴纳36%的所得税。这种受益者站出来不买其受益的税收制度的账,具有强烈的煽动效果。

在由一群网络媒体人发起的所谓“占领华尔街”的民众抗议运动中,要求富人“诚实纳税”,成为主要的诉求之一,抗议之火点燃了美国一百多个城市,而且这种怒火也蔓延到了欧洲,在税收水平较重的英国,人们也开始抱怨和抗议富人的避税行为。

但有学者站在不同的视角指出,政客乃至于巴菲特们关于打击避税的口沫横飞的指责,并没有太多的实际意义。有人计算过,如果对美国400个顶级富豪课以目前最高的35%税率,将增加政府的税收120亿,如果仿效英国的最高50%的税率(基本不可能),将增加政府200亿美元的收入,相对于美国政府万亿以上的债务,对富人课以重税无异杯水车薪,有人也计算过如果在国外有巨额存款的英国富人补缴高达50%税率的税款,还不够英国政府一天的开销,关于富人缴税的激烈风暴恐怕仅有道义和道德层面的意义。

有西方媒体指出,自由主义经济学的核心理念中“理性经济人”的思维,需要在经济活动中抛开感性的道德成分和道义理念,或者说摒弃金钱观的宗教化,从而才会有符合资本主义原则的财政政策,才会有资本主义经济的不断进步和发展。资本主义制度的核心价值观决定了对私有财产和私有资本运转进行无前提的根本保护,用道德和道义的理念解读和调节人与金钱的关系属无稽之谈。

避税天堂

避税天堂虽然一再成为各国政客和民众攻击的靶子,但关于避税天堂的概念一直没有清晰的官方共识。关于避税天堂,目前一般采纳世界经合组织(OECD)不断修正的名单,有趣的是,世界经合组织被认为是“(西方)富国俱乐部”,可见富人数量最多的西方富国对避税颇为在意。

世界经合组织(OECD)对避税天堂的定义是:零税收或税率极低;没有透明度;制定有关法律禁止与其他政府交换信息;纯粹以税收利好政策吸引投资和金融交易。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从金融业的角度认为,避税天堂通常会有大量的金融机构,这些金融机构的服务对象主要是非当地居民,交易金额巨大,交易内容不符合本地的实际经济需求。IMF指出,避税天堂通常不征税或税率很低,实施宽松的监管标准,并允许银行实行保密或匿名制度。

被首当其冲地列在避税天堂名单中的有:瑞士、摩纳哥、安道尔、列支敦士登…曾经还包括了乌拉圭、哥斯达黎加、菲律宾以及马来西亚等等,中国的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也曾经被提及,遭到中国强烈的反对。在一系列的政治交锋和妥协之后,避税天堂的“黑名单”逐渐演变成“灰名单”,在完全或者部分消解了低(零)税率、信息透明、信息交换等核心要素之后,几乎所有的避税天堂已经被认为“灰”或者“白”起来了。

最具代表性的是瑞士,在2009年G20发誓打击避税天堂形成的强大政治压力下,瑞士同意改变其历史悠久的银行保密法,同意向存款客户相关国提交客户资料,2009年3月,在美国的压力下,瑞士政府被迫促使世界最大的财富管理机构瑞银集团(BUS)向美国提交300个秘密账户名单,供美国政府向相关财富持有者征税。紧接着,奥地利、卢森堡、安道尔、列支敦士登等纷纷仿效,由黑名单进入灰名单甚至白名单。2011年10月,瑞士与英国签订协议,从2013年开始,为英国代扣在瑞士有银行存款的英国籍居民34%的所得税。

避税天堂实际上是经济全球化的产物,美国一部分学者和政客反对打击避税天堂,他们的理由是,税务竞争也是全球化市场竞争的一种手段,无可厚非。一般认为,在经济自由化浪潮席卷全球,上世纪70年代之后外汇管制体系崩溃而代之以新的金融全球化体系后,货币的全球自由流动及离岸金融交易的诞生和兴盛,衍生出了避税行为和避税天堂。

避税天堂离不开一个关键词:离岸。资本离开持有人所在国的边界(口岸)到其他地方(口岸)活动、存放、增值。由此,谈得上实际意义上的避税的第一个前提应该是当事人(包括公司)具有将资本所属地和运作地进行国际化分离的能力。

关于避税的规模,IMF估计全球的离岸资产为5万亿美元(约合30多万亿人民币),英国税收正义网组织( TJN)则认为有11.5万亿美元(约合70万亿人民币)。而全球金融诚信活动组织认为,避税天堂每年从穷国拿走一万亿多美元(约合7万亿人民币),穷国这一万亿多美元的税收,三分之二在避税天堂逃掉或者在当地免掉,剩下的被犯罪分子和贪官攫取。TJN分析了国际清算银行、波士顿咨询集团和麦肯锡咨询公司的数据,得出全球离岸存款至少达到9万亿美元(约合60万亿人民币)规模,而美国境内所有银行持有的存款总数不过7万亿美元。

避税规模,富敌全球。

个体的避税妙计

个人避税的第一要素是令财富离开个人的国籍所在地,换言之即财富与个人在不同的税务系统分割存在。

德国历来被视为重税国家,上世纪90年代,德国有两个富有的职业人士,一位是当时横扫世界顶级赛事的德国网球“金童”贝克尔,一位是世界顶级时装模特“玉女”克劳迪娅•希弗,以克劳迪娅希•弗为例,其薪酬高达每日2万马克,他(她)们的高收入在德国肯定要缴纳巨额税款。

两位德国富人的避税招数很简单也很奏效,都选择在国外“定居”,定居地无一例外是避税天堂。克劳迪娅•希弗就成为欧洲小国摩纳哥的“居民”,当时的媒体舆论认为,其在摩纳哥居住的主要因素就是避税。这种做法当时已经令德国舆论质疑不已,政府也曾经试图通过法律行动让这些高收入富豪回国纳税,但效果不彰。

但20年过去,这种状况并未因打击避税天堂的浪潮而消失,还有花样百出的新招数出现。

以英国超级足球联赛(英超)球员和教练员为例,他们在英国执教和踢球,收入水平很高,但他们实际上并不住在英国,而是在欧洲满天飞。一般人工作完毕是开车、坐车回家,英超的众多球员却是在比赛后乘飞机飞越国境回家。如此舟车劳顿不为别的,只为避税。

按照英国的税收法例,如果被证实为“非定居人口”,可以不按照英国的税率在英国纳税(英国的所得税率最高可达50%),结果英超球员中几乎所有的明星大腕都出现在英国税务部门的“非定居人口”名单之中,包括大名鼎鼎的英超教练埃里克森。英国税务部门证实,超过300名英超球员、教练存在避税问题。媒体认为,英超之所以吸引足球大腕,缘于有一个强大的专业人士群体在帮助英超的球员和教练避税。

对于高净值资产个人,还可以选择在避税天堂开办金融个人客户业务,这类金融个人客户业务可以信托公司、投资公司、基金会等形式存在,由专门接受离岸交易业务的银行、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提供服务,达到避税目的。比如瑞士首都苏黎世,有140家以上的私人银行,而苏黎世仅有18万人口,这些私人银行的服务对象绝大多数是瑞士以外来的离岸资金。

公司避税高招

公司避税的第一要务,也是利用不同的税务体系之间的差异。

统计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印度最大的投资来源是小国毛里求斯,中国最大的投资来源是所谓“海峡群岛”的小岛国英属维尔京群岛、英属开曼群岛等,这就是中国籍的投资者在全球化时代学会的避税第一招——离岸注册。

大家也许还记得曾经沸沸扬扬的中国著名饮料公司娃哈哈与法国食品工业巨头达能的娃哈哈品牌争夺战,娃哈哈利用法国达能的投资得以度过发展瓶颈,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达能眼热而发起强行收购,结果娃哈哈老板宗庆后高举“保卫民族品牌”大旗,在舆论上抢得先机,在全国民众的一片支持声和政府的借势调解下,娃哈哈保卫战成功。在一片声援中,有声音指出,娃哈哈其实是在维尔京群岛注册的“外资企业”,且达能也在英属维尔京群岛法院提起诉讼,结果被维尔京法院驳回。

推而广之,维尔京群岛、开曼群岛成为中国最大的“投资来源”背后,是国内资本避税的追求。到避税天堂岛国注册,生产、销售、利润均在中国完成,缴纳的税金可以低一些。

全球化趋势下造就的跨国公司成为避税的最大受益群体,换言之,如果想避税最好把企业“走向世界”,成为跨国生意。在维尔京群岛、开曼群岛、百慕大群岛等公认的避税天堂,各色各样的跨国公司总部林立。有人调侃,当地的居民根本不具备“消费”这些公司产品的能力。大型跨国机构往往是多元化架构,既是商业实体也是财务实体,可以为自身打造复杂的金融业务,这方面跨国银行尤其具有优势。

从原理上分析,金融创新、产业全球化分工,模糊了企业的生产实体和资本之间的关联,令跨国企业可以在不同的税务体系之间游刃有余地尽可能减少税务支出。比如对避税天堂大为光火的美国和英国,面对对冲基金的避税行为却颇为宽松,承认对冲基金所有人属于“居住者”,又认定其利润来源在海外(开曼群岛等),避开公司税和所得税。

避税——涛声依旧

如果认为在西方主要经济体对避税行为喊打喊杀之后,避税天堂乃至于避税行为已经销声匿迹,这就错了。在避税的舞台上,老调子固然已经唱完,新调子却层出不穷。

摩纳哥依然秀色如故,摩纳哥的房价依然世界最高,一个海景公寓叫价17800万欧元(约合1.8亿人民币),目前摩纳哥的3万余居民基本都是富豪,摩纳哥另外的3万多人则是每天从法国、意大利坐车过来为富豪们服务的打工仔,摩纳哥依然是富裕群体躲开高税率的天堂。

避税天堂小岛国们依然活跃,避税天堂之一的泽西岛金融业正在策划大批在泽西岛注册的中国企业到香港上市圈钱,其中许多公司已经通过泽西岛在伦敦交易所的“非正常市场”(AMI)上市,而再次寻求到香港主板市场公开IPO,可以有更“合法”的感觉。

更有意思的是欧洲腹地的爱尔兰也加入了与海峡群岛们竞争的行列,爱尔兰把公司税税率定为12.5%(中国的公司营业税税率是33%),一时间引起西方发达国家哗然,世界互联网巨头谷歌(Google)公司把总部设在爱尔兰,谷歌每日的现金流有几十亿美元,税率每低一个百分点,对谷歌的老板而言都是一大笔现金收入。在西方发达经济体发出打击避税天堂的声音之后,一些跨国巨头开始撤离百慕大群岛,迁往爱尔兰,原因是爱尔兰更容易被西方发达国家接受,而百慕大的避税天堂已经名声在外。

有媒体指出,打击避税天堂声音最大的英国和美国,有双重标准的嫌疑,英属维尔京群岛、泽西群岛受到的相关管制暧昧且轻描淡写,活跃依旧。美国的迈阿密和西海岸金融业,南美和台湾富豪们数十亿的未纳税财富安然无恙。

只要经济全球化依然不变,只要不同经济体之间的税务竞争依然存在,只要金融衍生品交易依然活跃,避税行为就有存在的空间,富人和跨国大公司避税甚至可以获得政治优势,影响税务政策的取向。

有人认为,复杂的税制也是避税行为兴盛的诱因之一,而英国的税制被指为相当复杂,税制的繁琐似乎更容易被富人和大公司及其背后的避税策划群体利用,策划出巧妙的避税手段。

综观全球范围的避税与反避税,如果试图在个人、企业所属的税制实体(国家、地区)内避税,恐更接近于偷漏税行为,比如作假账、隐匿收入等,通常意义的“合理避税”应该从财富、资本的跨国、跨境入手。

避税未有穷期,反避税则仍需努力。

在被指为“避税天堂”的国家及地区,确实为进入天堂的资产者和资本省下了不菲的税金。

个人避税的第一要素是令财富离开个人的国籍所在地,换言之即财富与个人在不同的税务系统分割存在。

篇8:让写作课不再“涛声依旧”

一、语感训练法。每堂语文课开始的前5分钟,学生按老师每天布置的读书任务或语言训练题目(例如针对某一热点现象或社会事件,学生写的片段感言、生活随感、各种简短的应用文训练,各种文体的片断训练等等),进行作文“脱口秀”展示,老师或学生随即用简洁的语言做点评。此法可以有效的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促进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形成。

二、日记训练法。为什么想到日记?朱永新教授在其《还语文以本来面目》一文中指出:“有人曾经问我,中小学的写作如何教,我说无非就三条:第一,不许看任何作文书;第二,不讲作文应该怎么写;第三,小学开始每天写日记。” 写日记要成为一种常态化的生活习惯,不拘形式,不限内容,随心所欲,“我手写我心”。写日记可以采取两种方式:一是循环日记,就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三人或四人为一写作小组,在一定范围内学生自主选择内容或主题,接龙作文,共同评改,及时反馈,共同练习写作的一种方法,以此全面培养学生的作文兴趣和互助合作精神;二是个人日记,这是最常见的日记形式。我们在调查中发现,有65%的学生对写循环日记感兴趣;30%的学生认为日记应该有一定的“私密空间”,不愿与同学共享;5%的学生对写日记不感兴趣,认为天天写也不太可能。经过集体讨论,我们采取了循环写和个人单独写相结合的方式,并及时评点,组织评比。实践证明,这种训练方法还是很有实效的。

三、佳作欣赏法。充分利用学生手中的各种阅读资料,如语文读本《语文周报》《读者》,充分挖掘网络资源,每周抽出一课时作为阅读课,让学生徜徉于广袤瑰丽的美文殿堂,感悟精彩人生,领略世间百态,搜集作文素材,参悟写作技巧。指导学生在积累素材的活动中,选出自己最喜欢的名篇佳作,让学生在小组或全班交流,背诵好词佳句,评说精彩段落,借鉴写作技巧。此法不但有助于拓宽学生的写作视野,培养学生的审美感,也有助于学生在写作中有意识地尝试名师大家的写作技巧,提高写作水平。

四、主题训练法。在一段时间里,配合素材搜集、佳作欣赏,集中训练一个主题。如记叙文的写作训练可以形成一个个独立的专题:外貌描写专题、心理描写专题、细节描写专题、叙事详略专题、一人一事专题、写作顺序专题、多种表达方式专题等等。说明文可以空间、时间或逻辑为顺序各练习一篇,从中找出说明顺序的写作技巧和方法。应用文虽然没有列入考试训练的文体范畴,但它的实用性特别强,在生活中的用途较为广泛,所以应用文的训练也可分出若干主题,如申请书、请假条、通知、通告、公告、遗失(招领)启事、产品说明书、广告词等等。通过系统的训练,可以使学生掌握各类型应用文的体例要求、格式规范。主题训练一定要“专”,注重突出知识的系统性和训练的实效性。

五、提纲训练法。简单地说就是列出写作的提纲。例如训练议论文时,可一事一议,教师可启发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拟出一些作文题目,如《说“责任” 》《从“考试作弊”说开去》《迟到的背后》等,然后由学生提出论点,摆出论据,拟出论证方法,写好提纲,不求成文。这种方法要求学生在正式动笔前对作文进行多角度立意训练,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习惯,节约写作时间。

六、仿作训练法。仿作可分为句、段、篇,它们的难度是逐步加大的。训练的思路也应体现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仿作的训练需要一个系统的周期,才会收到实效。在实际中采用“同题作文”“作文模仿秀”等多种训练方法。课前笔者精心选择美文佳作,课上让学生吟诵领悟,然后进行同题作文训练。通过美文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和积极的情感体验,适时进行仿写演练,丰富了学生的写作技巧,提升了阅读水平和写作能力。

七、一作多评法。评讲前将作文本发给学生互阅,搜集评讲材料。讲评课上让学生互评,教师只须教给学生一定的评讲要求和方法来“引路”。如材料的安排、写法、中心的关系如何处理,有无真情实感,结构特点、表现方法等等,但框子不能多,主要是放手让学生评。结果真的有学生提出了“真知灼见”,例如在讲评习作《在挣扎中飞翔》时,笔者给学生判了59分(总分70分),因其文章较有才气,而且构思新颖、材料典型,人物的细节描写逼真。而有学生则认为该作文写人生痛苦的内容太多,这不利于激发学生积极向上奋发图强的情感,也有模仿名篇的痕迹,只应评45分。另外,还可陈习作于画廊中让别人评,笔者认为议论也是评讲,还可以让家长评,有文化的家长评起来,并不比教师差多少。

当然要想写出好的作文,关键还在于同学们要养成多读书、多观察、多积累、多练笔、多修改的“五多”习惯,走进五彩斑斓的生活,从生活中汲取写作的“源头活水”,“我手写我心”,在对情感体验的表达上,要做到真实可信、细腻感人、深刻独特。另外,同学们还要克服写作上的焦虑不安、畏惧恐慌心理,树立起写作的自信心,那我们一定会让自己的作文激情飞扬、流光溢彩。

在“不拘一格练作文”之后,学生的写作积极性高了,作文也写得越来越好,不少学生的作文在各类报刊上发表了,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原来,作文课不能再“涛声依旧”了,该放手时还要放手。欣喜之余,笔者也体会到了与学生同成长的乐趣。

篇9:农村教师:涛声何时不再依旧?

现象一:根据我们对800余名农村中小学教师的调查,有30%的农村教师根本没有见过新课程标准,至于学习更是无从谈起。他们仍旧认为教学是“依纲靠本”,所谓新课程就是换了新教材,至于新教材渗透的新理念是什么则不得而知。有60%的教师承认自己对新课改理念“略知一二”,这“略知一二”则是在平时的教研例会、论文写作和观摩课比赛时偶尔翻阅得之。对新课标的学习运用持如此态度,着实令人汗颜。

现象二:曲解新课改、新课标的精神实质,仅凭“皮毛之见”进行课堂教学。如新课标强调学生自主探究、多元解读,于是课堂上教师的主导作用退居其次,导致学生的阅读涣散无序,或心不在焉,似听非听,或随心所欲,率性而学。有的学生对课文理解偏了,教师不及时导向,反而认为是“独特体验”“个性化阅读”。新课改强调“尊重学生”,则整堂课充斥着廉价的表扬。凡此种种,导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大打折扣。

现象三:认为新课标有看头,不实惠,新课改仅仅是一种教育理想,不适于目前农村的教育现状。在接受调查的中小学教师中,相对来说小学教师升学压力较小,在教学中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新课标。如备课上课中除了体现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外,还要体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把育人因素渗透在教学中。有60%的初高中教师认为新课改的理念好看不实惠,毕业班教师几乎没有时间学习新课标,教学中根本不用新课标。这些教师认为千改万改,学生的考试成绩改不上去,自己不能晋级调资,也无法向家长和社会交待。于是他们对新课标不屑一顾,还是“拼时间拼精力”的苦教苦学更具有“杀伤力”,更容易出成绩。

通过以上现象可以看出,尽管关于新课改的宣传铺天盖地,但作为开展教学的行为指南——新课标并未引起广大农村教师的重视。新课改课堂仍然是“涛声依旧”——继续沿用曾经认为是经典的教育思想或教学经验,继续沿用老模式走新路,这难道是国家实施新课改的初衷?

如何把新课改、新课标的精神实质落实到广大农村一线教师具体的教育教学行为即课堂教学中呢?我们认为需要从三个层面深入推进新课改工作。

首先,做为专家学者,需要思考:为什么各种各样的所谓新课改培训解决不了广大农村一线教育的实际问题?课堂是课改的主阵地,课改迫切需要的是途径和方法。如果专家学者能走下“神坛”,以更加务实和科学的精神,在教学一线的研究和学习中形成自己的教育观,从而为一线教育准确“把脉”,引领一线教师以“行动研究”去解决困扰的实际问题,这样就会为新课改找到“出路”。问题是,目前有些专家学者对一线教师的课改培训,热衷于云里雾里的高谈阔论,受训教师回到一线仍然是一头雾水,不会操作实践。如果把这些专家学者比作一座座灯塔,这些灯塔发出的是自己的光芒,照亮的是周围的黑暗空间,没有照亮最广大、最基层的农村一线教师的课堂教学“阴影”。于是相对高深的理念和相对落后的实践很难融合。这样,新课改就明显分离为上下两截——上半截:高、精、尖;下半截:低、旧、钝。如此状况,当然造成了新课改新课标的理念既“玄”又“悬”,很难在一线教师的课堂中开花结果。

其次,做为基层的教育管理工作者——校长、学区主任、教育局长要转变观念,做新课改实施的急先锋。刘坚教授说“在中国目前的背景下,应该说课程改革成在教师,而败却在错误的领导”,这话不无道理。刘坚教授认为“教师在实践新课程中很有可能遭遇的仍然是传统式的管理,仍然是过往模式的统测,统练,统考,仍然是原来的评课办法、评优标准和督导条例,仍然是旧有的管理观念,管理手段,仍然是几十年不变的升学考试制度……都会减缓课程改革的进程。”刘坚教授说的这些现象在有些地方岂止是“可能”,而是客观的“存在”。横观我们一些地方的基层领导,他们是上级委任的“官”,而不是从教育一线脱颖而出的行家里手,让这样的人作教育基层领导未免有点外行管内行之嫌。这样的基层领导往往会管人事而不会管业务,会权术而不会学术,甚至会利用权术管理学校。他们信奉“数字出官”,把管理学校变成了管理企业,向教师压“生产指标”——升学率,考试优秀率。教师指标没完成,就意味着“末位淘汰”——要砸饭碗。如此一来,为了实惠——保住饭碗,哪个教师上课还管得了执行课标,只要能提高学生考试分数,谁还能顾得上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因为一线教师懂得人文教育的效果是一种长久的积淀,不能立竿见影地变成学生考试分数。试想一下,有几个学校在考试前不是早早结束新课,停下其他所有非考试课程,运用“题海战术”对学生进行半个月一个月的狂轰滥炸。所以,我们认为基层领导用新课改理念武装头脑、领导课改是新课改实施的关键。有什么样的评价管理标准,就有什么样的教育教学行为。基于此,基层领导首先应该转变观念,常进学校门,多问课改事,把新课改、新课标的理念落实到多元化的评价机制上,落实到一线教师的“家常课”、教育常态上。这样,新课改的局面就会是我们希望看到的另一种景象了。

最后,做为一线教师,要加强自主学习、专业引领和自我反思。积极学习新课标,有所知;模仿名师名家名课,有所悟;及时撰写学习心得,开展课题研究,有所思。我们有理由相信广大农村一线教师只要坚持读书——实践——思考,就会有底气,有名气,有灵气,新课改就会呈现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新景观。

广大农村教师,面对新课改,“涛声何时不再依旧”,我们任重而道远!

上一篇:杜甫诗三首测试题下一篇:六上音乐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