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二年级的小豆豆》有感

2024-05-22

读《二年级的小豆豆》有感(精选8篇)

篇1:读《二年级的小豆豆》有感

读《二年级的小豆豆》有感

《二年级的小豆豆》这本书人物和介绍,小豆豆非常调皮、可爱,朱珠胆子很小,何小米是个漂亮、可爱的小女孩,印象最深刻的是练胆,让你们没有想到教练意然是小豆豆,小米胆子胆子变小了,朱珠胆子很小,开始训练小豆常给他们做鬼脸讲鬼故事,小豆豆、小米和朱珠一起到假山有个洞,豆豆让他们进去,过了一会叫他们出来,二人胆子变大了。

我很喜欢狐狸姐姐的书。

二(4)班单炜皓2013年2月6日

篇2:读《二年级的小豆豆》有感

读完此书,一个调皮可爱、古怪精灵的二年级小学生活灵活现地呈现在我的眼前。我很想有这样一位同学做朋友。

总之,这是一本很好看、很搞笑的书,我很喜欢!二年级的小朋友们,还犹豫什么?快和我一起来看这本有趣的书吧!

美句摘抄:

1、小豆豆的眼睛像探照灯似地在教室里扫来扫去。

2、小豆豆觉得灵感像喷泉一样咕嘟咕嘟往外冒。

3、花坛里十几颗向日葵举着金灿灿的笑脸。

篇3:读《二年级的小豆豆》有感

第二次读《窗边的小豆豆》,是在自己开始当班主任不久。那时,自己刚从美术教师改行做了语文教师,并且当了班主任。尽管我十分努力、负责,但班上总是有那么几个调皮捣蛋的学生搅得我心烦意乱。于是我试图从这位小林校长的身上找到一点法宝,但翻来覆去地看着这本书,也领悟不到他的精髓。不过多少也学到了一点——对学生要亲切些,学生怎么也会领你一点情的。

今年我又翻出了这本书。或许是年龄大些了,也可能经历多些了,看书时能够多想些了,才悟出了这位让学生铭记一辈子,也让萦绕在我脑海里二十多年的小林校长的魅力!

小林校长给小豆豆的第一印象是像个电车站的人:头发稀疏、门牙脱落,穿着破旧,只是身体还结实。但就是这个长相奇特的小林校长却留住了这个被别的学校赶出来的小女孩,是小林校长充满智慧的教育,让每个孩子的天性得到了更好的呵护,从而形成了良好的品质。

把每个孩子当成孩子。每个孩子都是天真、活泼、好奇、淘气的……他们来到学校里也不会改变他们的天性。小林校长就充分地认识到了这一点,于是他把每一个孩子都当成孩子对待,不会因为他们读了书就想,到了学校,怎么能和在家里一样呢?小林校长给家长们交代,给孩子穿“最不好”的衣服到学校来。原因是这样可以让孩子尽情地玩耍,可以不受衣服的拘谨。每天小豆豆浑身上下都是泥,不用说头发,连手、脚、耳朵眼里都沾上了泥巴。妈妈看着小豆豆这副模样暗自思忖:“若是大人来这么一通的话,只会感到浑身疲乏,毫无乐趣,然而对于孩子们来说,这么玩却实实在在是件快活的事,真叫人羡慕呀……”随后妈妈又想到校长先生关于“给孩子们穿不怕弄脏的衣服”的建议。作为一个成年人能这样考虑,实在是太理解孩子们的心情了,这样的校长怎能不叫人钦佩?而我们,只要一看到孩子坐在地上,一定是叫嚷道:“快起来,快起来!地上多脏啊!”看着孩子们的衣服弄脏了,又会叫嚷:“你看你,像只小花猫,多不讲卫生啊……”其实,孩子们之所以比成年人快乐,就是因为他们能尽情玩耍,全然不顾后果,而我们大人因为瞻前顾后、思前想后,最后只好放弃那些能让自己快乐的事。

还有,小林校长让孩子们带的饭菜必须是“山上的和海里的”,让孩子们在吃饭的同时也能学到知识,并且还能充分调动孩子们吃和学的积极性;还有,吃饭时不反对学生讲话,只是吃饭前一起唱“嚼啊,嚼啊,慢慢嚼!”这样不仅让孩子有充分的时间交流,也可以从从容容地把饭吃完。再有,让孩子们在学校里拥有自己的树,自己管理,还可以自己去爬着玩。哪个孩子不爱站得比别人高?树上的风景总是别有一番风味的……

把每个孩子当成大人。孩子尽管幼稚,但他们内心深处的执拗、渴望等和成年人也是一样的。有时候把他们当成成年人去看,才会触摸到孩子的内心,才会和他引起共鸣,也才好和他们沟通。比如说,小豆豆心爱的小钱包掉进了厕所,小豆豆不甘心,便拿来勺子往外掏粪,企图找到她心爱的小钱包。粪已经在旁边堆起了一座小山,但还没找到钱包,却引来了小林校长。这件事无论哪位教师看了,一定会大惊小怪:“不准这样做,危险!”“身上弄脏了怎么办?”“掉下粪坑怎么办?”“弄坏了身体怎么办?”……而小林校长却只是问问:“你干什么呢?”便走了。隔一会儿又背着手走来,“完后要把它们放回原处哦”,便又走向别处。正是这种高度的信任,让小豆豆的责任感油然而生——校长看到自己的行为不但没生气,反而对自己充满了信任,完全是把自己当做一个大人来对待的,于是非常用心地把地上清理干净了。

又比如,小豆豆第一次到巴学园,小林校长就耐心地听小豆豆讲了4个钟头的话,一直等小豆豆“无话可说”了,小林校长才笑眯眯地对小豆豆说,可以吃饭去了。换成别的大人会听一个孩子4个钟头喋喋不休的童言趣语吗?肯定是不会的,也许听上半个钟头就会烦躁不安——这孩子,怎么有这么多的话要说啊;我还有很多事,我哪来这么多时间听你说这么多废话……巴学园充分相信每个孩子会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并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每天自主选择学习内容,教师只是把第二天需要学习的内容写在黑板上,让学生从自己喜欢的课程自学起。

把每个孩子都当成一个完整的人。孩子年龄小但不意味着他们不会自卑,不会忧伤,不会思考……他们也是一个完整的人,和成年人一样。作为教师,有时候就应站在学生的角度和比学生更高的高度去看待有些问题,并且要不露痕迹地去处理。简单的说教是很难深入学生的内心深处的。就譬如说小林校长设计的别具一格的运动会。与普通小学相同的只有拔河和“二人三脚走”两个比赛项目,其余的项目都是校长想出来的。这些项目没有一个要用特殊的器具或是显得华而不实,一切只要用学校现有的东西就足够了,而这些东西又是同学们早已司空见惯的。场地的利用和材料的运用也全部是自创风格。但最引人瞩目的是全校接力赛,尤其具有巴学园的特色。“虽说是接力赛,其实跑的距离并不长,而且路线也独具一格,要从学校正中央即面向校门的礼堂前那个扇子面型的混凝土台阶上跑上去,然后再跑下来。乍一看这似乎是轻而易举的事,然而礼堂前那个台阶的每一级都比一般的台阶低,倾斜度也不大,再加上接力赛时规定:不准一步跨几个台阶,必须认真地一级一级地登上去,然后再一级一级地踩着跑下来,所以对那些腿长和个高的孩子来说,反倒困难了。”在这看似简单的运动会背后,却是校长的匠心独运:“那就是无论在哪个比赛项目里,在全校个子最矮、四肢最短的高桥同学都取得了最好的成绩,这简直是令人无法相信的事。当大家还在那大鲤鱼肚子里摸索时,高桥同学已经唰唰地穿过去了;当别人刚把头钻进梯子格时,高桥同学已经钻过梯子很麻利地跑出好几米了。而且,轮到登礼堂台阶的接力赛时,大家还在笨笨磕磕地一级一级往上跑呢,高桥同学的小短腿简直就像弹簧似的一口气跑上了最后一级,然后又像电影里的快镜头似的跑了下来。尽管大家都发誓要战胜高桥同学,并非常认真地参加比赛,但高桥同学还是夺得了全部项目的冠军。”高桥同学是个残疾人,什么时候都感到自卑,但这时候却“显出非常得意的样子,微微地抽动着鼻子,浑身都洋溢着欢乐和喜悦的情绪”。一个残疾人能够在运动场上感受到这种快乐,是多么的不易啊!这个冠军对于他幼小的心灵来说一定会有更深远的意义,那就是“永远不要失去夺取冠军的信心”,也许,这个信念将贯穿于他整个成长的一生。

孩子们的游泳课是全部裸体的,小林校长认为“男孩和女孩若以诧异的眼光打量彼此身体的不同,那是不值得的,硬要把自己的身体在别人面前躲起来,那是不正常的”。校长的目的是让孩子们知道:“什么样的身体都是美的”。巴学园的学生里,还有几个患有残疾孩子。校长认为:让他们脱光身子和大家一起玩,这本身就会去掉那些孩子的羞怯心理,进而也可能有益于使他们克服自卑感。而事实证明这种做法是非常正确的。刚开始时,有的有生理缺陷的孩子确实感到很害羞,但很快就毫不在乎了,欢乐占了上风,什么“害羞”之类的心情不知不觉就抛到九霄云外去了。的确,了解除自己之外的其他人的身体也是一项必须的功课,并不只是到了成年后才能做。小林校长就是这样让每个孩子都能在学校里健康茁壮地成长,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完整的人……

篇4:读《窗边的小豆豆》有感

小豆豆逐渐变成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孩子。(简单交代自己的阅读所得。这是写读后感必须的) 其实我很羡慕小豆豆,(“羡慕”一词是你的真实心理啊,我觉得,你这样说真话好)她遇到这么好的一位老师,他有耐心听听6岁的小豆豆说4个小时的话。还会用废弃的电车改装成上课的教室。(能结合具体的情节说自己的感受) 这本书中,小豆豆帮助残疾孩子山本泰明这件事,让我感触很深。(展开对自己身边事件的记述、议论)有的学生,因为家里十分富有,经常买一些品牌的衣服,到学校里炫耀自己的衣服有多漂亮,而看到哪位同学的衣服不如自己,就会大加嘲笑。我们学校三年级一位小同学,由于下楼不小心,结果脚部造成粉碎性骨折,过了一段时间后,虽然还不能够下床走路,但心情已经稳定,他坚持要去上学。当他拄着双拐走进教室时,他的同学们都纷纷议论,说他不能走路了,等于是个废人。那时,他完全心碎了,受到同学们的歧视与嘲笑,思想又一次波动。如果他的同学能够关心一下他,就像文中的小豆豆一样,就不会让那小男孩伤心自卑。(“就像文中的小豆豆一样”把两者紧紧结合起来了)

如果现在的家长和老师们也能像书中的小林宗作先生一样,创办出更多像巴学园一样的学校,那么就不再有厌学的孩子了吧。(美好的祝愿)我想,这大概也是这本书畅销世界的原因吧。

篇5:读《一年级的小豆豆》有感

小豆豆太可爱了,有时候我想:我要是黄美美就好了,这样就每天坐在小豆豆旁边,听听他讲的笑话。

最喜欢小豆豆那可爱的屁屁。小豆豆说:“我只有一个屁屁,而且还是两半的.。”我笑的肚子都疼了。

篇6:读《一年级的小豆豆》有感作文

今天,我在家里看《一年级的小豆豆》。我看了第二集“乐极生悲”。小豆豆和田大壮买了一本《豌豆笑传》。因为他们买书时,小豆豆签的名字在大壮的上面,所以小豆豆先看。在上音乐课的时候,小豆豆偷偷地拿出《豌豆笑传》看起来。这是不对的。田大壮发现小豆豆在看《豌豆笑传》就抢了过去。这样做更不对了。结果,他们被老师发现了,书被没收了。老师一生气就叫小豆豆和田大壮站到了讲台上,同学们都笑了。

所以,我们不要向小豆豆和田大壮学习,上课要认真听讲。

篇7:读《二年级的小豆豆》有感

机灵古怪的小豆豆、亲切无比的小林校长、无微不至的校长夫人、憨厚可爱的洛奇。书中一个个奇妙的人物把我们一起带进了一个奇趣无比的学校――巴学园。

小豆豆原是一个非常古怪的小女孩,但经过巴学园的几年生活,她渐渐变得既善良聪明又有同情心。原来的老师都说:“小豆豆像变了个人似的。”

全书中让我印象最深的就非这位古灵精怪的小豆豆莫属了,她经常做一些让人目瞪口呆的事,但总有一个人能理解她、感染她,让她一直坚持做个好孩子。

记得她有一次钱包掉进厕所了,她硬想把钱包从厕所里捞出来,结果把污泥挖得到处都是,如果现在有一个大人走过,肯定厌恶得不得了。这时,小林校长走过,他可不像那些大人一样厌恶,而是亲昵地对小豆豆说:“孩子,捞出了钱包可不可以把这些还原呢?”这时,小豆豆觉得小林校长是最理解她的人了,她果真听话地做好一切。

巴学园就是这样,它是快乐、自由而充实的,有从你喜欢科目学习的课堂,有悠闲而充满趣味的课后散步,有营养均衡的“山的味道”和“海的味道”,有假期乐此不疲的海洋温泉……

读完这本书后,我陷入了沉思,如果世界上多几个像小林校长一样的老师,不知世界上的儿童会不会更喜欢学习呢?如果我的生活中也有这样的老师,我一定会更热爱学习,会更热爱生活,会更爱大自然!我一定会觉得自己是最幸福,最快乐的孩子,我一定会为我有一个这样的老师而感到高兴!

巴学园,梦幻般的殿堂,真希望它能来到我们这里!

篇8:读《二年级的小豆豆》有感

对我而言, 阅读本书后最大的收获在于, 我从中发现了小林校长避免孩子自主逆反的绝招。

孩子的逆反, 是一个让家长和老师都相当头疼的问题, 自主逆反则是其中一个最为常见的类型。在教育学、心理学看来, 逆反行为是逆反心理的表现, 指的是在一定条件下产生的与教育者的主观愿望相反的言语和行动, 表现为一种对抗行为, 即不服从或者有意违抗教育者的说服和命令。逆反包括超限逆反、饱和逆反、禁果逆反、信任逆反、自主逆反、评定逆反、情境逆反等类型。其中, 自主逆反是由于教育者教育方式的不当而使受教育者感到自主性受到威胁时产生的逆反行为, 教育者的态度傲慢、专横、武断、粗暴等等, 都可能引起自主逆反, 甚至有一些孩子对好言相劝也不予理睬, 只要觉得自主性受到限制, 就会逆反, 偏要对着干, 以显示自己的独立。因此, 自主逆反是最为普遍、最难避免的一种逆反。

《窗边的小豆豆》中的小林校长, 就有一种避免自主逆反的绝招——给予孩子充分的自主。他很少严肃地摆出什么规矩来要求孩子们没有选择地接受, 而是让孩子们自己去体验去判断。

在去温泉旅行的路上, 大家都集合后, 小林校长说道:“怎么样, 都准备好了吗?这回可是又坐火车又坐船呀!大家千万注意不要走丢啦!好, 出发!”没有说“谁不听话就要批评、要惩罚”, 仅仅这几句提醒, 大家上火车后“安静得出奇”, “一个到处乱跑的小朋友也没有, 即使和身旁的同学讲话, 也都是老老实实的”……

有一天夜里, 小林校长让孩子们在寺院里玩“试胆量”游戏, “如果半路上谁害怕了, 尽可以回来, 没关系的”。许多男孩立刻很兴奋地争着要扮“鬼”, 他们先到寺院里埋伏起来了, 其余的孩子们各自结伴从学校出发去寺院, 可是没走多远就因为害怕, 纷纷返回学校了, 这才发现大家都一样。有趣的是不一会儿那些扮“鬼”的孩子们也先后跑回来了, 有的还被路上碰到的同伴吓得哭哭啼啼的!“打从这天夜里以后, 巴学园的学生们再也不怕鬼了。因为这下大家都知道了:那鬼自己也吓得胆战心惊呢!”小林校长没有直接用“你们不要迷信, 不要怕鬼”之类生硬的道理教导孩子们, 而是让他们自己去扮演“鬼”的角色, 在游戏中自主发挥, 当大家最后全都战战兢兢地回到学校里, 才“觉得这事怪有意思的, 同时又因为恐惧心理已一扫而光, 便哈哈地笑了起来”。这样, 在刺激的游戏中, 大家快乐地、自然地懂得了不再怕鬼, 这是比任何说教都有效的。

有一次小豆豆又犯了上完厕所低头往下看的怪毛病, 使得自己心爱的钱包掉到了学校的厕所里。她去勤杂工堆放杂物的小屋里扛出了一把洒水用的勺子, 绕到学校后面的掏粪口开始打捞, 听到上课铃声也顾不得回去。这时小林校长刚巧路过, 就问她在干什么, 她一边继续探头下去挖, 一边回答“钱包掉下去了”, 小林校长只说了一句“是吗”, 就背着双手像平时散步似的走开了。换了是别人, 看到这样的场景, 多半是要生气地训斥她并且要求立即住手、回去上课的, 可是小林校长只是这么轻轻地应了一句!过了一会, 她掏出来的粪便已经堆成了小山, 小林校长“又路过这里” (其实很可能他原本就没有走远, 虽没有禁止小豆豆的荒唐行为, 却一直在附近默默地注视) , 他“把脸靠近小豆豆的面颊, 以朋友般的口气说:‘干完了要把它们都送回原处去哟!’”小豆豆头也不抬地“嗯”了一声, 他就又走了。小豆豆最后还是没有找到钱包, 但已经“心满意足”了, “校长看到自己的行为不但没生气, 反而对自己充满了信任, 完全是把自己当作一个有正常人格的人来对待的”, “自从这件事发生了以后, 小豆豆上厕所时绝不再往下看了, 而且从内心里认为校长是最可信任的人, 也比以前更加喜欢校长了”。试想一下, 如果小林校长采取的是勒令停止的态度, 那么对小豆豆这样一个之前因为严重扰乱纪律、“无法管教”而被要求退学的孩子, 会产生如此深刻的印象和永久的良效吗?

当然, 不可否认, 对于可塑性极强的孩子们来说, 给予他们自主, 是有一定风险的, 如果尺度把握不当, 放任自流可能会造成严重的后果。那么, 这个尺度究竟应该如何把握?

要确保孩子的生活环境稳定, 能够提供言行举止的模范, 能够保持健康积极的氛围。小林校长无疑是孩子们的光辉榜样, 巴学园也正是这样一个利于成长的摇篮——“巴学园的学生们从来没有人教过他们什么‘走路时要整整齐齐地排成一行’, 什么‘在电车里要肃静’, 或者什么‘吃剩下的食物不要随便乱扔’啦, 等等。一些良好的品德和作风, 比如:见到比自己小或者体弱的人就推推撞撞, 甚至欺负人家, 这是可耻的;看到不整洁的地方就要自觉地随手打扫干净, 尽量不要给别人添麻烦等等, 都是在日常生活中不知不觉地渗入到孩子们的心灵中去的。尽管如此, 有的事细想起来还是不可思议的, 就拿小豆豆来说吧, 几个月前还因上课时和化妆广告宣传员讲话而给大家添了不少麻烦, 而自从来到巴学园的那天起, 她也能规规矩矩地坐在自己的座位上学习了”。

当然孩子的生活环境不仅仅是学校环境, 还有另一个相当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好是一个方面, 同时要求家庭环境要跟学校环境和谐一致。比如小林校长总是让孩子们穿最差的衣服去学校, 因为在学校里他们可以尽情玩耍, 对衣服的磨损是不可避免的。家长们对此也许会难以认可, 这样孩子们在学校与回到家里的环境就会形成落差, 而发生冲突时家庭环境往往具有更高的决定力量——“就连信任校长、把孩子放手交给校长的小豆豆的爸爸妈妈偶尔也在心里嘀咕过:‘不要紧吧?’更何况那些早就对小林校长的教育方针持半信半疑观点的家长了, 他们之中有的仅以目前的事实就企图做出结论, 于是便产生了一个想法:‘再把孩子放在这里不管, 可就不得了啦!’持有这种想法的家长终于给孩子办理了转学手续”, “上一个班里就有一个男孩……最后还是被父母领着走出了校门。他一次又一次地回过头来向大家挥着手, 依依不舍地走了出去”……是的, 小林校长的开拓取得的成果、尤其是对小豆豆, 毫无疑问是显著的, 但是我们也很遗憾地承认, 并不是每个孩子都这么幸运。

学校环境和家庭环境, 包括社会环境, 都可以归为外部环境, 就孩子的心理发展程度、也就是内部环境来说, 要确定孩子已经具备自主意识, 能够判断行为的好坏, 能够领会大人对自己的信任。当我们在孩子的心中种下唤起他们自主意识的种子, 而他们的判断力并没有成长到足以理解外部环境尚无法提供给他们这样的自主, 那么这种外部环境与内部环境的落差就很可能会催生严重的自主逆反。

小豆豆非常幸运, 爸爸妈妈给她创造了良好的家庭氛围, 小林校长及其巴学园更给她建立了成长的乐园, 使她纯真活泼的天性得以健康发展, 即给予充分自主的外部环境与内部环境和谐共融, 相互促进, 于是这样一个刚上一年级就因“无法管教”而被要求退学的孩子, 最终成为日本著名电视主持人、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亲善大使!

上一篇:信访事项复查申请书下一篇:英语阅读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