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学认知实习总结

2024-05-19

建筑学认知实习总结(共6篇)

篇1:建筑学认知实习总结

建筑认知实习总结

建筑认知实习总结的进行能帮助实习生们进行实习经验的积累。下面就随小编一起去阅读建筑认知实习总结,相信能带给大家启发。

篇一:建筑认知实习总结

一直很想上工地去感受一下我们将来的工作会是怎样的。终于,在大二的寒假里如愿了。

这次我有幸参观来到我们市里的一个扩建工程。去的时候,那边的施工大多接近尾声,但还有些部分还只有进行了一半。

进到施工区,我们一眼就看到了科技楼的结构主体,当时结构主体给我的感觉就是不像建筑和不好看。这个可能

是因为它和我所看到的过的已经建好并投入使用的楼不同。主体前面有个很大的场地,这个场地是堆放建筑材料用的,可以看到所堆放的建材主要是钢筋,没有水泥、砂、石之类的建材,这是因为现在已经都采用了成品混凝土来浇筑结构了。这样可以保证混凝土的质量,减少施工浪费和降低生产成本。在钢筋堆放区我们可以看到不同型号的钢筋是分开放的,而且还在其前面标明钢筋的型号和进场时间等信息。

我们跟着现场管理员上了楼,我们踏上用钢管和铁网搭接成的梯子,开始觉得很危险,四周都有伸出来的钢管或铁条。二三楼的模板和支架已经拆了,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支撑上部重量的柱子很大,大到使我们都觉得层高变小了。在承重柱的四周有很多构造柱,它们是用来加大墙的强度的,以避免因墙身过长导致容易坍塌。一路上去,我们看到上面几层楼板的支架还没有拆,这些支架是用钢管和模板组成的,钢管很密,可见要承受完全没有强度的混凝土板和梁需要很大的支撑力。

上到第十层,我们看到工人们还在绑扎钢筋,柱和梁的钢筋已经绑扎好并放到了模板预留的槽里。我观察了其中的几条梁和柱,就像老师说的:梁的下部是首力筋,主梁有九条,次梁有六条;上不是架立筋,主梁和次梁也不同;受力筋和架力筋之间用箍筋绑扎。而柱子就不一样了,三四条梁要交汇于柱,就必然要使梁的钢筋穿过柱子,这样使得柱头的钢筋十分密集,同时浇筑混凝土时也要注意密实。板的配筋一般有受力筋和架力筋,受力筋在下方,分纵横两路;架力筋在上方,也是纵横两路放着。摆好的钢筋就要用铁丝绑扎好,为了保证面筋不被踩低下去,还要用马蹄筋将其抬高。在看板筋时我们发现连同钢筋一起铺设的还有电线管,这是电专业和结构专业合作的一个体现。

我们的现场参观时间很有限,只看到了工人在布置板筋,没有看到他们浇

筑柱梁板,砌筑砖墙以及其它的施工情景,所以认识也是很片面的,这个只能作为我们对施工的感性认识吧!

篇二:建筑认知实习总结

根据学校安排我于20XX年6月25日到武汉第四建筑公司武汉国企项目部进行建筑施工实习,这是一个让我了解施工现场的好机会,让我更深一步的了解理论与实际的差别。

一:工程简介

本工程是武汉市东湖高兴国企投资公司开发的单身公寓楼,承建单位是武汉第四建筑公司,分别是五号和六号楼,及高尔夫球健身楼,地基由哮感第四桩基公司承建。由北京威斯顿设计院设计。采用框架剪力墙结构,柱子为异性柱。面积为13000平方米,由3栋楼组成的商住楼,现浇钢筋混泥土六层框剪结构。

二实习内容

1:木工

1、模板的种类及制作方法;

2、各种结构模板安装的质量标准;

3、现浇结构模板安装的质量标准;

4、现浇结构模板拆除的时间和顺序;

5、模板拆除的注意事项;

6、模板的清理,堆放和维修的方法及要求;

2:钢筋工

1、钢筋的种类及外形特征;

2、钢筋的焊接方法及质量要求;

3、钢筋冷加工的方法及工艺;

4、钢筋的绑扎的方法及质量要求;

5、钢筋绑扎的搭接长度要求;

6、各种构件保护层厚度的控制方法;

7、掌握隐蔽工程记录方法及主要内容;

3:混泥土工

1、搅拌机的种类,规格,拌和的原理;

2、震动器的种类,适用范围;

3、施工配合比的换算及标志牌的

内容;

4、施工缝的留设及其处理方法;

5、混泥土的养护方法及要求;

6、混泥土表面缺陷产生原因及预防处理方法;

7、混泥土工程的质量检查内容;

三收获与体会

首先说实习对我来说是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字眼,因为我十几年的学生生涯也经历过很多的实习,但这次却又是那么的与众不同。他将全面检验我各方面的能力:学习、生活、心理、身体、思想等等。就像是一块试金石,检验我能否将所学理论知识用到实践中去。关系到我将来能否顺利的立足于这个充满挑战的社会,也是我建立信心的关键所在,所以,我对它的投入也是百分之百的!紧张的一个月的实习生活结束了,在这一个多月里我还是有不少的收获。实习结束后有必要好好总结一下。首先,通过一个多月的实习,通过实践,使我学到了很多实践知识。所谓实践是检验

真理的唯一标准,通过旁站,使我近距离的观察了整个房屋的建造过程,学到了很多很适用的具体的施工知识,这些知识往往是我在学校很少接触,很少注意的,但又是十分重要基础的知识。

篇三:建筑认知实习总结

以前看建筑物,不知道从哪方面的去看建筑,也不知道从哪些方面去评价一个建筑的优劣好坏,想深入去了解的建筑,却不知道从哪方面去了解,经过两周建筑认识实习,面对实体建筑,通过老师的仔细讲解,自己终于有了对建筑整体的感性认识,对建筑的观察力有所提高,对建筑由了解变成了喜欢,而且自己也学到很多的有关建筑方面的知识,对单个建筑、建筑群等都有了较深的认识。

在这次实习中,我们参观了淮安的周恩来纪念馆,清晏园,河下古镇等代表性建筑,北京的天安门广场、天坛、国家大剧院,颐和园、故宫、首都博物馆、长陵、鸟巢、水立方等。古代建筑、现代建筑,自己真是一饱眼福。

我在建筑认识实习日记中已经分别对单体建筑的做了详细的介绍,在这里,我只是叙述观看所有建筑后的总结和感触,看过这么多古代和现代的建筑后,对建筑所涉及的方面了有了很深的认识,下面就分别论述:

建筑与艺术

建筑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建筑为人们提供的不仅仅是休息、活动的场所,而且给予人们精神的享受。建筑在满足功能的同时,其艺术性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北京天坛皇穹宇入口 和北京颐和园中一门,它们都具备使人通过的功能,但它们给人的感受就不一样,天坛皇穹宇入口给人肃穆而威严的感觉,而北京颐和园中的门给人亲切宁静的感受;又如北京故宫午门和天安门广场,他们都会使人感到宏伟庄重,但午门庄重中带有压抑感,天安门广场则显得开阔。

建筑与社会

社会生产方式影响建筑,如北京故宫,颐和园,淮安清晏园中等古建筑,都采用是木结构,这说明了社会生产了对建筑的限制,那时候没有钢材,水泥的建筑材料,落后的技术造就了豪华的殿堂,建筑大部分采用了天然的材料,沿用数千年之久的木结构构架形式没有多大的改变。

社会思想意识民族文化特征影响建筑。如北京故宫,建筑中的龙凤纹祥只能用来象征皇帝和皇族,建筑的形制、屋顶的样式要等按等分级。因为我我国长期处于封建社会中,地位的世袭制度,官爵的等级制度都对古代建筑产生了巨大影响。还有古建筑上的雕刻、绘画也反映了我国当时的民族文化,如在古建筑中则常常通过匾额、楹联强调建筑的主题,用题名的方式点出这个建筑环境的诗情画意,表现了建筑与文学文化的密切联系。

建筑与形象

曾经思考怎样的建筑才能向人们

展示一个好的形象,通过这次建筑认识实习和查阅相关的资料,知道了建筑的形象离不开尺度、对比、韵律和均衡。如人民英雄纪念碑采用了我国传统的石碑形式但并没有将它们简单地放大,而是仔细地处理了尺度问题基座采用两重栏杆,加大碑身比例。因而显示了它的实际尺寸;又如人民大会堂门廊,水平方向的韵律感;如颐和园乐寿堂院墙,灯窗与栏杆不同疏密的重复,节奏轻快活泼。

此外,我认为,建筑形象和建筑空间有密切的关系。我国传统建筑中,用木隔断分割空间,这样显示的轻巧感增加了与邻室的空间联系;像颐和园的长廊,以廊柱作垂直限定,空间界限模糊,既分又合,融为一体;又如故宫太和殿以三层凸起的汉白玉台基层层内收,强调其庄重雄伟与强烈的稳定感,同时也扩大了建筑的空间领域。另外,空间序列的安排对建筑形象也有重要影响,天安门、端门、午门造成了形体和空间上的类似与重复,太和殿宏伟的体量构成这

一序列的高潮。北京故宫主轴线上的外三殿所形成的时间-空间序列:金水桥是这一空间序列的前奏天安门、端门、午门以及其所处的狭长院落造成了形体和空间上的反复收、放和相似重复;午门以其三面围合的空间预示着另一个乐章的开始;新乐章开始,金水桥又一次重复前奏,但院落空间变大变宽;太和门在收的同时,通过台阶的上和下,预示着高潮的到来;进入形状重复但规模扩大的太和殿主院落;太和殿宏伟的体量、高大的台基、开阔的空间,构成这一序列的高潮;中和殿、保和殿及其院落,在形体和空间的相似重复中逐渐减弱,接近尾声。

建筑与历史

万事万物都离不开历史,建筑也包括在内,从原始社会的山洞鸟巢,到古代的木结构建筑,再到现代建筑,都见证了历史的演变,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建筑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没有了古代建筑一步步地发展也没有现代建筑的宏

伟、先进,技术离不开生产的发展,国家大剧院,首都博物馆,鸟巢,水立方的成就归功于现代生产力的发达和科学技术的先进,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更多顺应时代潮流的建筑将不断涌现。

总结

在这次建筑认识实习中,通过参观各种建筑和观看各类建筑图片,了解了各种建筑的功能、形态、色彩,了解了古代和现代各类型建筑特点。最让我高兴的是我对建筑学这门学科的兴趣增加了很多,建筑很有内涵,随着对它的深入了解,就越想了解它。以后我要更多的出去认识更多的建筑,更多的了解建筑,把建筑学学好,尽自己所能,从事自己喜欢的建筑实业。

篇2:建筑学认知实习总结

当我知道即将要到北京实习的时候,心中便充满了喜悦和激动。那天晚上是我这学期最精神的一次,我在细致的准备着学习用品和生活用品,脑海中勾勒着沿途的美景、北京的繁华街道、首都的各式建筑等等。时间不知不觉在溜走,我便和同学拉着行李往校门口走去,这时我突然发现夜晚的理工大校园格外宁静美丽,特别夜里刚刚被雨水洗礼后。慌忙中,我和室友坐上了出租车,坐在车里,由于视线受到阻隔,所以看到又是一番别致的景象……

2013年06月28号00:13火车开始缓缓离开我熟悉的街道,我坐在车中静静的观察这熟悉却又陌生的一切,我在心中默默的想着,这是我第二次去北京,而且是从淮南出发,一定要好好把握这次机会。由于是夜晚乘车,大家都在休息。不知不觉中,我们已经到了北京,第一天下午大家就在旅馆休息了。期待着第二天的正式实习,GO!

我们第二天主要是先观光天安门广场、故宫。故宫位于北京市中心,旧称紫禁城。于明代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是明、清两代的皇宫,汉族宫殿建筑之精华,无与伦比的古代建筑杰作,世界现存最大、最完整的木质结构的古建筑群。故宫全部建筑由“前朝”与“内廷”两部分组成,四周有城墙围绕。四面由筒子河环抱。城四角有角楼。四面各有一门,正南是午门,为故宫的正门。北京故宫为汉族建筑之精华。北京紫禁城(故宫)为明代修建,清承明制,有所增益。故宫建筑群中,体现了汉式宫殿建筑的以下特点:

(1)故宫建筑取坐北朝南的方向,施工前,立华表以确定方位。表是直立的标竿,取长短相等的两表,观测早晚其日影长度相等的两点,将其连成一线,即为正东正西方向。一般建筑立木为表,工匠即依照所指方向开沟奠基。天安门之前,立雕饰石柱为华表,指示整座紫禁城的建筑方向,并与主体建筑风格协调,成为一种装饰。

(2)平面布局以大殿(太和殿)为主体,取左右对称的法式排列诸殿堂、楼阁、台榭、廊庑、亭轩、门阙等建筑。

(3)殿堂建筑以木构架支撑,都柱底下有石柱础,砖修墙体北、西、东三面维护,坐北朝南,上盖金黄色琉璃瓦屋顶。

(4)屋顶正脊两端的正脊吻及垂脊吻上有大型陶质兽头装饰,戗脊上饰有若干陶质蹲兽,歇山式屋顶(中和殿)有宝顶。

(5)斗拱檐桁额枋表面刻画不同的图案和花纹,有动物纹样如龙凤狮虎鸟兽虫鱼,植物纹样如藤蔓葵荷花草叶纹,自然纹样如山水日月星辰云气,几何纹样如方形菱形回纹雷纹,文字花纹如福寿喜吉纹,器具花纹如钱纹、元宝纹等,收美观与防腐双重功用。其它如悬鱼、窗棂、栏杆、壁画、天文板、藻井、隔断等装饰纹样多种多样。

(6)宫殿装饰色彩,屋顶多用金黄色,立柱门窗墙垣等处多用赤红色装饰,檐枋多施青蓝碧绿等色,衬以石雕栏板及石阶之白玉色,形成鲜明的色彩对比。下午我们便到恭王府参观。恭王府,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清代规模最大的一座王府,曾先后作为和珅、永璘的宅邸。1851年恭亲王奕訢成为宅子的主人,恭王府的名称也因此得来。恭王府历经了清王朝由鼎盛而至衰亡的历史进程,承载了极其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故有了“一座恭王府,半部清代史”的说法。清室覆亡后,府邸的产权曾归属辅仁大学,20世纪90年代,恭王府花园对外开放,2008年恭王府完成府邸修缮工程后,全面对外开放。恭王府分中东西三路,分别由多各四合院组成,后为长160米的二层后罩楼。中路的3座建筑是府邸的主体,一是大殿,二是后殿,三是延楼。延楼东西长160米,有40余间房屋。东路和西路各有3个院落,和中路遥相呼应。王府的最后部分是花园,20多个景区各不相同。

第三天,我们上午主要参观了颐和园。颐和园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园林,中国四大名园(另三座为承德避暑山庄、苏州拙政园、苏州留园)之一。位于北京市海淀区,距北京城区十五公里,占地约二百九十公顷。利用昆明湖、万寿山为基址,以杭州西湖风景为蓝本,汲取江南园林的某些设计手法和意境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天然山水园,也是保存得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宫御苑,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颐和园(Summer palace)原是清朝帝王的行宫和花园,为三山五园(三山是指万寿山、香山和玉泉山。三座山上分别建有三园清漪园、静宜园、静明园,此外还有附近的畅春园和圆明园,统称五园)中最后兴建的一座园林,始建于1750年,1764年建成,面积290公顷,水面约占四分之三。乾隆继位以前,在北京西郊一带,已建起了四座大型皇家园林,从海淀到香山这四座园林自成体系,相互间缺乏有机的联系,中间的“瓮山泊”成了一片空旷地带。乾隆十五年(1750年),乾隆皇帝为孝敬其母孝圣皇后动用448万两白银在这里改建为清漪园,以此为中心把两边的四个园子连成一体,形成了从现清华园到香山长达二十公里的皇家园林区。咸丰十年(1860年),清漪园被英法联军焚毁。光绪十四年(1888年),慈禧太后以筹措海军经费的名义动用银两(据专家考证,应为500至600万两白银),由样式雷的第七代传人雷廷昌主持重建,改称颐和园,作消夏游乐地。到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颐和园又遭“八国联军”的破坏,许多珍宝被劫掠一空。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修复。后来在军阀混战、国民党统治时期,又遭破坏,1949年之后政府不断拨款修缮,1961年3月4日,颐和园被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11月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7年5月8日,颐和园经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2009年,颐和园入选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中国现存最大的皇家园林。颐和园拥有多项世界之最、中国之最。下午主要参观了圆明园和鸟巢、水立方。圆明园(Yuanmingyuan Imperial Garden)坐落在北京西郊,与颐和园毗邻。圆明园始建于康熙46年(1707年),由圆明园、长春园、绮春园三园组成,为西洋兼中式皇家风格园林,建筑面积达16万平方米,是清朝三代帝王在150余年间创建的一座大型皇家宫苑,有“万园之园”之称。圆明园继承了中国3000多年的优秀造园传统,既有宫廷建筑的雍容华贵,又有江南园林的委婉多姿,同时又汲取了欧式园林的精华,把不同风格的园林建筑融为一体,被法国作家雨果誉为“理想与艺术的典范”。1860年10月,圆明园遭到英法联军的洗劫,并被放火焚毁,今仅存遗迹。最后,大家一起去了奥林匹克公园。奥林匹克公园位于北四环中路的北部。具体的范围是,北至清河南岸,南至北四环中路,东至安立路、北辰东路,西至林翠路与北辰西路。森林公园占地680公顷,国家体育中心占地405公顷,两者相加1085公顷,在行政区划上归属于北京朝阳区的大屯乡与洼里乡。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位于北京北中轴线端点,占地面积315公顷,是城市传统中轴线的延伸,意喻中国千年历史文化的延续。集中体现了“科技、绿色、人文”三大理念,是融合了办公、商业、酒店、文化、体育、会议、居住多种功能的新型城市区域,区域内有完善的能源基础、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是举办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主要场地,拥有:亚洲最大的城区人工水系、亚洲最大的城市绿化景观、世界最开阔的步行广场、亚洲最长的地下交通环廊。北京新奥集团有限公司受北京市政府委托目前负责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奥运工程配套设施建设,包括地下交通联系通道工程、地下车库、地下空间及下沉花园、中轴铺装、龙形水系、中轴树阵、景观绿化、规划一~六路、演播 塔、赛时停车场、娘娘庙绿化、暗挖通道等12项工程。

到了第四天,我们主要参观了雍和宫以及798。上午,我们去了雍和宫。雍和宫旧址原为明代内官监官房。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成为皇四子胤禛的府邸。宫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内城的东北角即雍和宫大街路东,是北京市内最大的藏传佛教寺院,1983年被国务院确定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该寺院主要由三座精致的牌坊和五进宏伟的大殿组成。从飞檐斗拱的东西牌坊到古色古香东、西顺山楼共占地面积66,400平方米,有殿宇千余间。创建於清康熙年间,距今已有300年历史。雍正驾崩后,乾隆将雍和宫改建为藏传喇嘛寺雍和宫(The Lama Temple)位于北京市区东北 角,清康熙三十三年 雍和宫(1694年),康熙帝在此建造府邸、赐予四子雍亲王,称雍亲王府。雍正三年(1725年),改王府为行宫,称雍和宫。雍正十三年(1735年),雍正驾崩,曾于此停放灵柩,因此,雍和宫主要殿堂原绿色琉璃瓦改为黄色琉璃瓦。又因乾隆皇帝诞生于此,雍和宫出了两位皇帝,成了“龙潜福地”,所以殿宇为黄瓦红墙,与紫禁城皇宫一样规格。乾隆九年(1744年),雍和宫改为喇嘛庙,特派总理事务王大臣管理本宫事务,无定员。可以说,雍和宫是全国规格最高的一座佛教寺院。然后,下午便去了798。798艺术区位于北京朝阳区酒仙桥街道大山子地区,故又称大山子艺术区(英文简称DAD-Dashanzi Art District),原为原国营798厂等电子工业的老厂区所在地。此区域西起酒仙桥路,东至京包铁路、北起酒仙桥北路,南至将台路,面积60多万平方米。798除了指数字以外,一般指北京798艺术区[1],或称大山子艺术区、大山子798厂艺术区等,艺术区的名字是由北京国营电子工业老厂区的名称沿用而来。同时,798也指这一艺术区引申出的一种文化概念,以及LOFT这种时尚的居住与工作方式。故又称大山子艺术区(英文简称DAD-Dashanzi Art District),原为国营798厂等电 子工业的老厂区所在地。此区域西起酒仙桥路,东至京包铁路、北起酒仙桥北路,南至将台路,面积60多万平方米。现今798已经引起了国内外媒体和大众的广泛关注,并已成为了北京都市文化的新地标。最后,我们去了中央电视台。中央电视台总部大楼位于北京商务中心区,内含央视总部大楼、电视文化中心、服务楼、庆典广场。由荷兰人雷姆·库哈斯和德国人奥雷·舍人带领大都会建筑事务所(OMA)设计。中央电视台总部大楼建筑外形前卫,被美国《时代》评选为2007年世界十大建筑奇迹,并列的有北京当代万国城和国家体育场。中央电视台总部大楼50亿人民币建成,其中北配楼在2009年2月9日元宵节的火灾中严重焚毁。2009年10月底开始进行修复工作,竣工后,已成功得到验收。央视体育频道于2012年6月5日率先搬迁到东三环的新台址办公,并在新台址进行伦敦奥运会的赛事转播。中央电视台新台址位于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中路(原“北汽摩厂址”),紧临东三环,地处CBD核心区,占地 1970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55万平方米,最高建筑234米,工程建安总投资约50亿元人民币。建设内容主要包括:主楼(CCTV)、电视文化中心(TVCC)、服务楼及媒体公园。项目建成后,中央电视台将具备200个节目频道的播出能力。该建筑由世界著名建筑设计师、荷兰人雷姆·库哈斯担任主建筑师,荷兰大都会建筑事务所负责设计。中央电视台新台址中将建五星级酒店,CCTV大楼主要由两部分功能组成,即五星级酒店和电视文化中心。酒店设置在CCTV大楼主体内。大楼的四五层内设酒店大堂及餐厅、商店、游泳池等公共活动场所。大堂上部南北两侧为300间客房合围成的中庭,主楼顶部为酒店的风味餐厅。美国《时代》周刊评选出2007年世界十大建筑奇迹,中央电视台总部大楼名列其中。美国《私家地理》杂志最新发起“2012最受读者青睐的全球新地标”评选活动,被读者列入“全球顶级摩天大楼”前五强的有伦敦的瑞士再保大楼、纽约“New York by Gehry”公寓大楼、瑞典旋转大厦(Turning Torso)、迪拜哈里法塔以及北京的央视总部大楼。

最后一天。我们主要参观了国家大剧院、前门大街、国家博物馆以及天坛。中国国家大剧院位于北京市中心天安门广场西,人民大会堂西侧,西长安街以南,由国家大剧院主体建筑及南北两侧的水下长廊、地下停车场、人工湖、绿地组成,总占地面积11.89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16.5万平方米,其中主体建筑10.5万平方米,地下附属设施6万平方米,总投资额26.88亿人民币(大剧院最新公布的造价数字是31亿元人民币)。中国国家大剧院高46.68米。由法国建筑师保罗·安德鲁主持设计,设计方为法国巴黎机场公司。是亚洲最大的剧院综合体。国家大剧院外部为钢结构壳体呈半椭球形,平面投影东西方向长轴长度为212.20米,南北方向短轴长度为143.64米,建筑物高度为46.285米,比人民大会堂略低3.32米,基础最深部分达到-32.5米,有10层楼那么高。国家大剧院壳体由18000多块钛金属板拼接而成,面积超过30000平方米,18000多块钛金属板中,只有4块形状完全一样。钛金属板经过特殊氧化处理,其表面金属光泽极具质感,且15年不变颜色。中部为渐开式玻璃幕墙,由1200多块超白玻璃巧妙拼接而成。椭球壳体外环绕人工湖,湖面面积达3.55万平方米,各种通道和入口都设在水面下。行人需从一条80米长的水下通道进入演出大厅。国家大剧院造型新颖、前卫,构思独特,是传统与现代、浪漫与现实的结合。最后参观的便是天坛了。天坛在故宫东南方,占地273公顷。比故宫大4倍,是明、清朝两代帝王冬至日时祭皇天上帝和正月上辛日行祈谷礼的地方。天坛建筑布局呈“回”字形,由两道坛墙分成内坛、外坛两大部分。外坛墙总长6416米,内坛墙总长3292米。最南的围墙呈方型,象征地,最北的围墙呈半圆型,象征天,北高南低,这既表示天高地低,又表示“天圆地方”。天坛的主要建筑物集中在内坛中轴线的南北两端,其间由一条宽阔的丹陛桥相连结,由南至北分别为圜丘坛、皇穹宇、祈年殿和皇乾殿等;另有神厨、宰牲亭和斋宫等建筑和古迹。设计巧妙,色彩调和,建筑高超。

篇3:建筑学认知实习总结

关键词:教学模式,建筑工程,创新

1 认知实习的目的

认知实习就是使本专业的学生对土木工程有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 从而提高学生对土木工程专业的学习热情, 为后续的课程提供一定的学习基础。同时也能够为学生毕业后走向工作岗位积累有用的经验。

2 认知实习现状

2.1 联系实习单位有难度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追求利益最大化是企业进行生产的根本目的所在, 因此, 很多单位在接收学生进行现场实习时存在很多的顾虑。由于现场施工环境比较复杂, 存在很大的危险性, 处于安全方面的考虑, 施工单位往往会拒绝学校学生的实践和实习。

2.2 学生对认知实习认识不到位

学生提高实习质量的核心是对认知实习的目的和重要性进行明确。在整个培养体系中, 生产实习的重要地位需要进一步的明确, 要强化培养学生结合理论和实践的重要性。同时, 实习指导书要认真编写, 确保内容的完备性, 实习的目的、内容、要求、纪律、成绩的评定等方面的内容要明确提出, 实习的主要内容、常见结构的实习内容、可供研究的小专题以及对实习日记和实习报告撰写的相关要求等要重点介绍。实习结束后所要提供的技术资料在实习指导书中要详细地规定, 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快速进入状态, 做到有的放矢。

在进行实习前, 需要对学生做好实习动员工作, 明确实习的主要内容、实习方式、实习纪律以及相关的实习考核办法等, 学习的全部内容和要求要让学生明确, 同时调动学生生产实习的积极性和热情。

2.3 认知实习中资金不足

资金不足也是高职院校进行认知实习的一大难点。综合考虑上述情况, 我们制定了针对高职院校的一套认知实习方案。包含校内实习和校外实习两部分实习计划, 充分利用校园现有条件, 让学生学习更多知识。具体实习流程如下。

3 实习内容

实习内容主要分成两部分来进行, 一部分是校内实习, 另一部分是校外实习。

3.1 校内实习

校内实习主要是利用校园现有建筑物、构筑物、厂房等建筑, 需要有专业性较强的老师分成两个阶段进行。第一个阶段是在课堂上讲解, 主要就一栋房屋的三大模块即房屋建筑部分、房屋结构部分、施工部分进行讲解, 比如, 以同学们居住的宿舍楼为例, 首先让同学们了解房屋建筑部分, 简单了解建筑物的类型、功能、平面布置和空间组成特点;简单了解基础、墙、楼地面、屋面、楼梯、门窗等构件的构造和作用。简单了解室内外装饰的类型及其基本做法。其次让同学们了解房屋结构部分, 简单了解房屋结构的类型、形式和组成;简单了解梁、板、柱、墙等结构构件的特征、配筋、构造要求等。再次, 让同学们了解施工部分, 了解各类施工机械等。了解施工放线的基本知识。如果有历史资料的话给同学们最好放一下 (比如当时施工时的照片) , 让同学们从感性认识上更好地理解建筑物的由来。

第二阶段是领着同学们到实地参观, 把课堂上的知识应用到实际建筑物中, 进一步提高同学们的感性认识。激发同学们的求知欲, 为后续课程的开设打下良好的铺垫。

3.2 校外实习

校外实习主要是参观一些具有标志性的建筑物, 同学们对建筑物的名称可能耳熟能详, 但是真正这些建筑物的结构形式, 构造情况他们可能就不得而知了, 所以, 在参观之前可以简单介绍一下建筑物的基本情况, 让同学们在参观的时候注意观察哪些部位, 注意做哪些笔记, 为参观后写总结打下基础。

4 认知实习的组织与管理

4.1 师资保证

同课堂教学相比, 认知实习存在很多的差异, 在实习内容和实习方法上指导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及时的指导, 全面负责学生在实习期间的思想、纪律和生活等方面。在实习之前指导教师要做好实习的准备工作, 要善于启发学生。教师指导学生要理论联系实际, 从德、智、体诸方面在指导认知实习过程中, 关心、爱护学生, 实习过程中学生提出的各类问题要能够进行及时的解答。按照实习计划, 实习完成后, 指导教师要组织好学生的认知实习的总结工作。

另外, 实习指导教师可以从实习基地聘请实践经验丰富的骨干技术人员进行担任, 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校内指导教师与实习基地外聘指导教师之间的交流。从实践操作能力方面来说外聘指导教师具备一定的优势, 但是缺乏相应的教学经验与技巧, 理论水平等方面稍差。校内教师恰恰相反, 通过开展交流活动, 两者之间实现了优势补充, 互相促进, 共同提高, 有助于建立相对稳定的实习指导教师队伍。

4.2 安全保证

实习学生要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 要服从实习指导教师的安排和指挥, 进入实习工地一律戴安全帽。实习着装要整齐、简朴, 不得穿奇装异服, 不得穿拖鞋。进入实习工地, 要注意头上、脚下, 要跟随实习指导教师, 不得擅自行动, 注意安全。同学之间要相互照顾, 发现问题请及时与指导教师联系。认知实习的教学环境相对于课堂教学形式来说, 具有相对较高的危险性, 因此, 在进行认知实习教学活动之前必须对相关安全问题做充分估计并做好应对措施。学校从两方面做了相关措施。一是学院专门派出辅导员和指导教师做好全天跟班制度;二是发挥班级干部的自主管理能力, 同时辅助带队教师完成认识实习教学过程。实践证明, 充分发挥学生班干部的管理作用对于完成认知实习教学任务起到重要的作用。

4.3 充分利用实训室, 提高学生的能力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 遵循“营造真实环境, 进行生产实训”的原则进行课堂教学。例如在制作桩的过程中, 在实验室根据制作桩的相关要求, 学生可以结合钢筋混凝土的要求, 按照搭接钢筋的要求, 采用对焊形式对主筋进行处理, 根据具体要求对水泥、砂、石等进行选择及操作。在砌筑砖墙的过程中, 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 在实训室完成普通砖的砌筑等实际操作。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强化学生的记忆, 激发学习的兴趣。

4.4 实现工学结合

工业与民用建筑作为综合性的学科, 其专业特点与实施“工学结合”相一致, 在人文艺术方面实现了内容与制作在形式上的统一, 在进行建筑施工时, 制作形式恰恰是其全过程。每学期安排3~5次的施工现场的实习, 在教师的指导下保证每次至少5~7天。在实习过程中, 第一天对工程图纸进行熟悉, 第二天对施工进度和施工状况进行全面了解, 在以后的实习时间内, 在师傅的指导下实际操作每个工种动作。“工学结合”一方面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课程之间的关系处理好, 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在具体实践中印证与运用其他课程。

4.5 全面把握, 层层递进

教师要在课堂、实训室、施工现场中对教学大纲要求进行全面把握, 以模块为出发点、以构件为核心, 以学生理解与掌握为目的, 采用多种教学手段, 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5 认知实习考核

要求学生逐日做实习日记, 由全程指导的教师每天记录学生的表现情况, 包括出勤、纪律、提问等。实习中可安排学生利用晚上的时间画出一个典型楼层的建筑平面草图, 以加深对建筑构造的认识。实习结束时要求学生写出实习报告, 并安排总结交流。最后根据学生提交的实习日记、草图、实习报告以及实习表现情况给出实习成绩。每一个构件的形成是一个知识点, 柱、梁、墙、板的施工操作是形成建筑物的关键点。课堂、实训室、施工现场是学生学习的立足点。三点链接在一起为一条主线, 如何让学生充分利用这条主线, 教师的理论与实践水平起着决定性作用, 学生可以在这条主线中让各个构件链接在一起, 形成设计者的艺术表达。

6 结语

经过几年的研究与探索, 我们在实习教学实践措施建设、实习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实习组织方式、实习的过程管理及实习考核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经验, 为以后的工作提供了借鉴。

参考文献

[1]袁玉卿, 李雪婵, 杜文风, 温森, 李静.道桥专业本科生认识实习研究[J].科技信息, 2010 (21) .

[2]张敏树, 肖敏.认知实习的教学改革实践[J].高教论坛, 2006, 22 (6) :71-72.

篇4:浅谈轮机工程专业认知实习

关键词 轮机 认识实习 校企合作 资源共享

1 现实需要对轮机工程专业认知实习提出了更高要求

目前,我国航海院校蓬勃发展,航海事业蒸蒸日上,每年从各大航海院校毕业和培训机构取证的航海学生很多。在交通部《中华人民共和国船员培训管理规则》(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令2009年第10 号)实施后,对师资、硬件设施、船员培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对航海院校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提升。

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于2012年3月1日正式实施后,各个航海院校开始按照新公约的要求,重新调整课程结构,优化课程设置。航海院校的在校理论课程和实训课程得到了极大的扩充,校外实习的课程的改革相对力度小,略显单薄。

尤其是一些在00年代纷纷改制、新建职业教育的大专和中专院校,其航海教育经验不足十年,行业基础较为薄弱,在校学生多,而可供学生实习的船舶太少,不能完全满足在校学生上船认知实习。一条远洋船舶大约可配备22名左右船员。如果需要大规模接纳学生进行认知实习,势必要增加房间、提供比较大的伙食配备和更多的安全救生设施,航运企业则需要对船舶进行改造,投资金额不菲,投资方不明。

船舶作为“移动的国土”,航行于大海之上,陆地支持度有限,一旦船机设备发生故障,船机故障的排除主要依靠轮机员自身的技术力量。因此,相对于其他专业的岗位,轮机员更要具备过硬的操作技能以及遇到事故冷静分析、独立处理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船员和船舶的安全。现在航海科技更新较快,设备应用更加复杂,教师的知识更新存在时间差,一些情况是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演练不到的。

2 开展学生上船实习的必要性

(1)虽然动手操作能力可以通过到实训室埋头苦练来达到。但是,从职业发展来说,这毕竟不是真是的工作环境,也很难去模拟实际船上工作的高标准、突发性和复杂性。因此,航海院校已普遍开展了上船认知实习。(2)很多学生在高考填报志愿的时候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对航海职业缺乏了解。就学后,可能由于各种原因,不能够融入航海氛围。通过上船认知实习,使学生提早接触到专业的岗位,了解行业实际工作状况,决定其职业发展方向。学生产生分流,部分学生将来不打算从事航海相关职业,或者决定要从事这个行业。(3)坚持从事专业岗位的这部分学生,将会充分利用上船认知实习的机会,明确未来岗位要求,从小事开始,全面了解专业应该要学习的知识。这对其以后的校内学习有事半功倍的效果。(4)一些主推进动力装置、船舶辅机等专业课程本身的教学内容较为枯燥难懂。如果学生在上船认知过程中,由带队老师进行先期介绍说明,使学生在脑海中存有印象,那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才可对号入座。再经由授课老师的讲解和点拨,便产生恍然大悟、拨云见日的效果,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和积极性。

3 认知实习模式探讨

3.1 院校与院校合作

随着交通部老“育”字辈船舶的退役,拥有自己实习船舶的航海院校越来越少。据统计,目前,我国配备比较完善的实习船舶有12艘。其中,以大连海事大学“育鲲”轮最为著名。大连海事大学是交通部唯一一部直属院校,得到交通部的直接支持。其他航海院校,尤其是新建高职院校拥有这样的资源则很困难。而“育鲲”轮作为一艘纯教学船舶,在大部分时间内是停靠在码头的,形成资源浪费。建议各地域临近院校加强交流,积极探讨资源共享的可能性。

3.2 院校与航运企业合作

这是一种多方双赢、互惠互利的合作模式。对于航海院校来说,学生通过认知实习提高了职业素质和操作水平,会大大受到航运企业的欢迎,从而提高了学院的知名度;对于航运企业来说,航海院校的老师具有很强的知识理论水平,能帮助船舶解决一些在航行中遇到的棘手问题,为企业节省一笔开支;对院校学生来说,拓展了自己的视野,了解了将来的工作环境,为自己的职业道路奠定基础;对于院校“双师素质”教师来说,可以及时更新知识,增加自己的海龄,缩短适任证书换证时间。

3.3 院校与港口、造修船企业合作

学生在完成船上认识实习的过程中,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比如船舶航期、航线、船舶种类、大小等等,航运企业的安排不一定能够恰当地满足需要,航海院校可以通过和港口、造修船企业来进行合作。

我国的航海院校基本都开设在东部沿海地区,港口业务发达,船舶进出量大。在一些散货码头,船舶一般都要靠泊七天左右,航海院校学生可以利用这段时间登船,向船舶上经验比较丰富的船员请教。

造修船企业分部比较零散,有条件的院校可以通过去造修船厂实际工作车间进行学习,虽然效果没有跟船实习那么明显,但是对于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也是有好处的。

4 注意事项

(1)加强对跟船老师、上船学生的安全教育培训。轮机工程专业学生的主要实习场地机舱,是一个高温、布满钢铁、设备昂贵的环境,人每走一步都要小心。学生对认知实习重要性的认识不足,错误地认为这是一次旅行,是由学院提供的一次游玩的机会,对工作和学习不认真负责。加上对环境不熟悉,会发生学生受伤(摔倒剐伤、烫伤等)、设备受损等情况,这都是学院和企业所不愿意见到的。甚至会耽误企业的正常运行,对以后院校和该企业之间的合作造成创伤。

(2)选派高水平跟船教师。跟船教师要对机舱的所有设备非常熟悉。因此,建议航海院校派遣至少大管轮以上职位的教师来担当此任。另外,在船舶航行过程中,机舱是一个高噪音的地方,非常吵闹,因此教学过程只能在机舱集控室内来完成。但是集控室空间有限,不能一次容纳大量学生,只能分批次进行,则跟船教师每天要进行多批次的教学工作。

(3)妥善维护与合作方的关系。如在与航运企业合作模式中的经费问题。船舶接纳学生吃、住、实习,是一笔较大的消耗。这笔费用的来源是衡量这种模式能否继续进行的一个关键。

5 结束语

篇5:建筑学认知实习报告

南京,苏州与上海建筑认知实习报告

大三的暑假,我们开始了与以往美术实习不同性质的认知实习,这是一个让我们切身了解建筑的好机会,作为建筑学的学生,理应对世界的各种建筑有一些了解,虽然不能走遍世界的每个角落,但是总是要通过其他的途径进行了解。作为建筑师,开拓眼界尤为重要。此次建筑参观实习使我扩大了视野,了解了建筑设计发展动态,进一步认识了中国古建筑,体验城市形态,感受城市建筑的尺度,可谓受益匪浅。让我更深一步的了解理论与实际的差别,更好的领略建筑艺术的魅力。在此文中,我重点对四类建筑进行了分析与对比,分别为纪念性建筑,展览建筑,教育建筑主要针对建筑系馆,还有商业建筑。

商业建筑之上海新天地与南京1912 一.上海新天地

1.地理位置

上海新天地位于上海市中心卢湾区的太平桥地区,淮海中路南侧,黄陂南路和马当路之间,毗邻高雅繁华的淮海中路及黄陂南路地铁站和南北东西高架路的交汇点。2.空间形制

新天地的核心空间是一条南北向长条形广场,被正中东西向的兴业路分为南里北里两个部分,北里由多幢石库门老建筑组成,并结合了现代化的建筑,以展现新天地的国际元素。南里则在拆除部分旧建筑的基础上新建了一栋总建筑面积67888平方米的购物,娱乐,休闲中心。3.空间特色

新天地保留并改建石库门而形成传统里弄空间之变体,把新的生命力注入这些旧建筑,以符合时代需求,在整体规划上保留北部地块大部分石库门建筑,穿插部分现代建筑。南部地块则以反映时代特征的新建筑为主,配合少量石库门建筑,并由一条步行街串起南北两个地块,整个新天地区域的核心即是串联南北地块的步行广场,通过这个条形空间,原有狭窄私密的传统里弄空间被部分地敞开,形成了区域的公共活动中心,公共性较强的零售商业和饭店沿此布置,在步行广场的周边则保留了旧的城市肌理。

4.设计手法

环境元素新旧相容而非相融,在建筑改造上,针对经营场所的需要和功能,对原有的住宅建筑,如修枝剪叶般作出有条理地改动,拔去几幢房后,曾淹没于弄堂内一座漂亮的荷兰式建筑便跃然而出,拆去违章建筑,市区不多见的弄堂公馆开始重见天日,这样,被保留下来的旧建筑各呈特色,彷佛一座座历史建筑陈列馆,仍旧是石库门,外部空间依旧是青砖步行道,红青相间的清水砖墙,厚重的乌漆大门,雕着巴洛克风格卷涡状山花的门楣,仿佛时光倒流,重回当年,而一步跨进室内,却是又一番景象,原先的户隔墙被全部打通,呈现宽敞的空间。5.巧用材料

保留下来的石库门由于历史较长,加之过度使用,缺乏保养,早已面目全非,部分必须重建,石库门建筑的清水砖墙是基本特点之一,为了强调历史感,设计保留原有的砖瓦作为建材,一个旧字,其代价远远超过了新砖新瓦。在建筑细部和新老交接处大量使用具有现代性的材料和手法,为怀旧的环境气氛注入了时代的气息,大至建筑综合体的整片玻璃幕墙,小至街头的路灯都可以感受到现代的设计手法,而非简单的恢复或者延续旧的环境,如街道的铺地,材料使用了拆房所得的旧砖,但是与花岗岩和水泥板块相配而形成全新的构图,新天地在旧城更新中对环境设计的启示是非常重要的,新天地大都是以一种忠实保存城市传统文化的角色示人,可谓是有创意地解决了旧城改造的经济和人文效益的矛盾。

作为一个大型的示范性旧城中心区公共空间开发项目,新天地的设计成功地运用了地区原有的特征符号,赋予其全新的功能和空间秩序,从而塑造了古朴与现代相得益彰的新环境,新天地从根本上说是新的!可以说它是用旧建筑的瓶装了新城市活动的酒,更可以说它是用新的环境设计观念的瓶装了旧城市环境元素的酒。

二.南京1912街区

1.历史地理与空间形态

南京1912街区紧邻的长江路是南京的明国建筑文化一条街,沿路分别有人民大会堂,江苏省美术馆,南京市图书馆,总统府,梅园新村等等,除了在建筑风格上与新天地有明显差异之外,还在于南京的1912是在原有零散的明国建筑基础上,通过设计建造新明国建筑群,将新旧两类建筑巧妙的安排在一个社区里面,并使之以L型的分布状态紧紧围绕在总统府周围,由 21 幢民国风格建筑及“共和”、“博爱”、“新世纪”“太平洋”4 个街心广场组成,而新天地是完全利用原有建筑形成的院落格局,翻新改造,基本是修旧如旧,整新如旧,两个街区一个是新建,一个是改造。

由于南京1912的大部分建筑需要重新设计,设计中采取了折衷主义的手法来复建新民国建筑,具体来讲就是带有民国符号的现代建筑。2.材料运用

青砖作为建筑传统回归的一个重要载体,在这里得到了很好的运用,在这里青砖被当作为艺中特殊的设计语言来增加亮点,大胆尝试,采用了各种手段,有拼花,45度斜砌,镂空等等,尤其窗户的结合部都有着非常出彩的设计。

上海新天地的青砖采用的是英国式的沏法,局部用红砖点缀,新天地是用色,而1912则是用形。4.空间结构

上海的旧式弄堂相对狭窄的空间组合,复杂的建筑结构诸多缺点在这里成了设计师发挥想象的有利之处,这些打破平衡的节奏感正符合现代建筑的某些特点,也符合现代人口味的空间组合。比如说设计中将两栋距离很近的楼用玻璃盒子连接起来,或是讲里弄的部分路段与其接近的建筑围合在一起,形成建筑的内院,非常巧妙,但是由于南京1912的很多新民国建筑是后来设计建造,已经极大的满足了现在功能的使用需要,这种新天地的大胆做法并不多。

相对于新天地狭窄曲折的弄堂,南京1912的接到就宽阔不少,行走路线也相对明确,而且在新明国建筑设计时,就已经有意识的在新建筑和老建筑之间形成一个缓冲带,围合出了几个空间节点,而且设计者特意设计了一个高18米的塔钟使之成为整个街区的制高点,为L型的街区创造了视觉中心。

3.建筑形式

屋顶:到了民国时期,开始讲究中西合璧,对传统建筑的坡屋顶进行改良,因此,在1912的新民国建筑设计中,大量采用了坡屋顶,作为两层的低矮建筑,除了造型的需要外,更有保温以及排水等功效,同时顶部加以老虎窗,更丰富了顶部造型。

阳台:这里的阳台同时出现在上海的石库门建筑和南京的民国建筑,与现代意义上的阳台有明显的区别,这种西式小阳台是传统建筑在于西方建筑慢慢融合的过程中形成的,无论从外形到装饰,亦或是方位朝向都与我国的传统建筑是有区别的。

青灰色的墙体是南京1912最具特色的标志性建筑及色系,红色墙体是南京1912最原始的建筑及色系,原滋原味,起到点睛之笔。无论尖形屋顶还是弧形的门窗,都有着中西文化的合璧,建筑物之间用透明玻璃廊桥相互连接,充分体现了历史与现代相结合的特点,玻璃、钢构、青灰砖及红砖都是南京1912的主要建筑材料,在中西文化的结合之下产生的现代时尚元素,古朴典雅的民国建筑、五光十色的异国情调,烟灰色调为主的老式洋房里,包裹的是最前卫的摩登生活,英式小楼和小阳台也是南京1912典型的建筑风格,从图上分析,整个商业体是“L”型,其动线成井字或着田字型双动线,主动线围绕整个建筑群外部,次动线围绕整个建筑群内部,简单明了。

展览建筑之上海博物馆,苏州博物馆与宁波博物馆

一.上海博物馆

1.总体介绍

上海博物馆地下一层半地上五层高度,市政府办公大楼与广场使北面显得重要,南面正对延安路也显得重要,东西面又遥对空旷绿地仍显得重要,而且屋面的第五个立面同样十分重要,都是环境空间的视觉中心。2.体型特征

设计的四周能见的方体基座与圆形放射的全方位体型相结合,形成鲜明的体型特征,四个方向的高耸拱门方圆相间又使建筑轮廓创造特别 个性,设计还考虑东西两翼的延伸,来增加延安路,上面宽,强化南北轴线的方向性,使之达到不凡气势。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宇宙观,展示了一种天地均衡之美,上下五千年时空循环升华之力。‘天圆地方’组合,创造了圆形放射与方形基座和谐交融的新颖造型,带来了特有的空间轮廓,给人以回眸历史、追寻文化的联想,引发人们对形象与技术碰撞后产生的建筑文化魅力的关注、憧憬。” 从远处眺望,圆形屋顶加拱门的上部弧线,整座建筑宛如一尊中国古代的青铜器。3.建筑与景观

考虑到同广场空间成片绿化空间的融合,设计方形的台阶式建筑,逐步 上收,其四周平台绿化,把广场东西的绿化引伸向上,直至博物馆建筑屋顶上的绿化,形成绿化中心点。建筑与空间按功能要求,巧妙地采用室内室外空间有机组合,下部大而上部逐步减少的建筑构成来创造 建筑与广场的空间尺度关系,使人具有亲切感、层次感。

方圆的自然交融还可产生丰富艺术气息的过渡空间,达到远观有鲜明的建筑轮廓,近观有空间序律。结合下沉式广场与出入口的不同标高台阶,空间 更为活跃建筑与广场、车道博物馆同人民大道、人民广场”字形相嵌。

设计在北面组织平交与下沉的立体组合使人流达到方便安全,并以平台踏步、绿化花坛、雕塑小品,作导向与对景,还利用广场的开阔对人 流疏散起缓冲作用,按陈列展览的不同功能分别出入口,南面以延安路开拓绿化广场,以人车分流的立交,组织人流与车流分别出入。同 时均考虑残疾人进出之通道。

二.宁波博物馆

1.建筑风格

宁波博物馆采用的是新乡土主义风格,这种建筑理念是在对建筑非人性倾向的反对中诞生的。它没有一成不变的规则和设计模式,而是在设计中尽量使用地方材料和做法;同时要符合现代生活,用现代技术,有时代感。

宁波博物馆的建筑在很多人看来更像是对建筑的设计,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工程建筑。深层的人文思考随处可见。在空间中营建时间的感觉,获得同环境的更高层次的和谐,营造出这样一个东西参半,向往传统的江南建筑。2.设计理念

一般来说,对传统文化的回归、继承有两个思路。一个是从地方的建筑形式上出发,照搬或是符号化地出现在现代建筑上。还有一种是从建筑的内涵出发,去研究传统建筑形式所形成的原因,从这些内在原因出发选取为我所用的内涵。宁波博物馆建筑反映出这种设计理念的一些痕迹,即在新乡土主义风格中体现对传统的时代解读。

宁波博物馆建筑本身承载了宁波丰富的文化信息。远看它没什么特别之处,就是一座灰房子,很平和。走近它,看到的是一幢“半山半房”的建筑。主体三层,局部五层。主体二层以下集中布局。两层以上,建筑开裂,微微倾斜,演变成抽象的山体。这些山体以这一地区低矮丘陵地貌为特征,避免过度设计。这种形体的变化使建筑整体成微微向南滑动的态势。一抹水域横贯主入口大通道,并向北环绕在建筑外围,蕴涵宁波历史从渡口到江口再到港口的发展轨迹。而在建筑内部,两层以上为一个高低起伏的公共活动平台。从建筑整体分裂出五个单体,营造出宁波历史文化街区的氛围和园林建筑一步一景的意味,集展示、休闲、观光于一体,实现博物馆文化与建筑文化的有机结合。3.形体材料

宁波博物馆采用简洁的长方形集中式平面布置,就现代博物馆功能需要而言,这是一种效率较高的组织形式。宁波博物馆的外墙是最吸引眼球的地方。

外立面的开窗法以及装饰性外墙采用浙东地区瓦片墙和特殊模板清水混凝土墙。瓦片墙的面积约占整个博物馆外墙的一半。立面外墙面整体垂直中又各具微妙倾斜.其中垂直处采用“瓦片墙”,倾斜处是特殊模板成型的清水混凝土墙,这些旧砖瓦来自宁波周边地区,大多是宁波旧城改造时存留下来的,相当于把宁波历史砌进了博物馆。主要有青砖、龙骨砖、瓦,甚至还有打碎的缸片。年代多为明清至民国期间,甚至有部分是汉晋时期的古砖。这与博物馆本身“收集历史”这一理念是吻合的。

这样一个新建造体系接续了“循环建造”的中国传统.因为这类砖、瓦、陶片都是自然材料,是“活的”,为建筑产生了一种和谐沉静的气氛。这些旧建筑材料如果不回收,并被创造性地再使用,就不能体现它们特殊的价值。瓦片墙只是博物馆的一道装饰性外墙,使建筑在达到特殊的地域文化意味的同时,获得更佳的节能效果。这个颇具特色的瓦片墙是工匠一片片堆砌起来的,清水混凝土墙最后选用了江南随处可见的毛竹。因为,毛竹在中国承载了很多的人文色彩。竹是江南很有特色的植物,它使原本僵硬的混凝土发生了艺术质变。如果采用大理石等材料,成本将会非常高。它们将记忆收存和资源节约合二为一了。就像中国园林的建造,宁波博物馆特殊的材料做法使它已经变成了有生命的环境。十年后,当“瓦爿墙”布满青苔,甚至长出几簇灌木,它就真正融入了历史。

三.苏州博物馆

1.设计背景

由于选址的特殊性,贝幸铭在做博物馆新馆的设计时,提出了不高,不大,不突出的原则,新馆的设计采用地下一层,地面也是以一层为主,局部二层,忠王府古建筑作为苏州博物馆新馆的一个组成部分,与新馆建筑珠联璧合,从而使新馆成为一座集现代化馆舍建筑,古建筑与创新山水园林三位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新馆成功融入了历史街区,也给古城老区带来了新的活力在苏州博物馆新馆的设计中,设计对环境极为重视,没有造成冲突,而是在和谐中寻找中国建筑特别是苏州建筑的现代之路。2.区位环境

苏州博物馆新馆毗邻的拙政园,忠王府,狮子林等传统园林建筑,贝聿铭在设计中吸取了传统园林造园手法,传统园林追求自然山水,形神兼得的苏州博物馆新馆建筑空间环境意趣,园景模仿自然,布局灵活多变,因此,在设计中把叠石,理水,树木以及周围环境上的成景,借景条件作为重要因素考虑了进去,这一点成为新馆最大的特色,也是和其他地方的博物馆不同之处。3.整体布局

新馆巧妙地借助水面,与紧邻的拙政园,忠王府融汇贯通,成为其建筑风格的延伸,新馆建筑群坐北朝南,被分成三大块:中央部分为入口,中央大厅和主庭院,西部为博物馆主展区,东部为次展区和行政办公区。

这种以中轴线对称的东,中,西三路布局,和东侧的忠王府格局相互映衬,十分和谐,新馆与原有拙政园的建筑环境既浑然一体,相互借景!相互辉映,符合历史建筑环境要求,又有其本身的独立性,以中轴线及园林!庭园空间将两者结合起来。

新馆布局上延续了江南院落式的布局方式,在现代几何造型中体现了错落有致的空间关系。

4.建筑材料

虽然形式布局上都是借鉴了江南院落组合,但在建造之时,建材的选用并没有用传统的木料,而是用钢和玻璃取而代之,新馆与江南传统民居十分统一,苏州传统的建筑是青瓦屋顶,但贝幸铭选择了意相近形相远的灰色花岗石,在下雨的时候,灰色花岗石便会便成黑色,如此,未取当地一物则苏州古典建筑中的黑,白,灰全有了。5.造型艺术

苏州博物馆新馆里到处可见三角形,菱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几何构成,贝聿铭在设计建筑时,将坡顶设计成几何形体,在形式上继承了传统古建的斜屋顶,又突破了传统大屋顶在采光方面的不足。

新馆建筑空间的造型是群体建筑,在整个新馆的中央大厅和西廊的展厅处,各有两处突出的方形建筑,以适当的高度出现,并且通道直接通向博物馆的各个展厅,主体建筑是由复杂的几何形体组成,主体建筑顶部则是现代建筑中常出现的方盒子,方盒子像雕塑一样穿插在主体建筑之上,建筑主体之间的穿插使得本来就有高度差异的个体以适当的比列关系融洽成一个整体,其中,三角形是贝聿铭设计中最常见的,也是他最喜爱的一种形体,因为三角形给人以稳定,刚直的感觉,在新馆里,我们仍能在大厅中看到两个倒三角形,比如在检票入口的建筑屋顶部有所运用,屋顶的框架线由大小不一的正方形和三角形构成,新馆的形式给人以简洁,抽象,有力度,符合现代主义提倡的简化性。

苏州博物馆新馆外观呈几何形,极具有现代特征,并且从苏州博物馆新馆向外看去,便会发现新馆坡度与远处苏州民居的屋顶坡度是一致的,贝幸铭从苏州地域性元素提取一部分,并与巨大的三角形,矩形等几何形式组合在一起,给人强烈的几何雕塑外形,这种现代主义建筑几何雕塑的外形,干扰了人们对苏州传统建筑的印象"中国的建筑是融合的,感性的,柔性的,而苏州博物馆新馆在外形上给人的感观是单纯,机械,理性而刚性的。6.空间环境

庭院以水池为中心,四周环列建筑,从而形成一种向心,内聚的格局,使人感到开朗宁静,与传统假山处理不同的是,新馆的假山的处理是现代式的抽象手法,并没有用古典园林中的太湖石,而是用大小不一的石头排成一排堆在水边,自然形态为美,与几何图案式!简洁的现代庭院相人在造园中,形成以壁为纸,以石为绘别具一格的山水景观,呈现出清晰的轮廓和剪影的效果,贝聿铭设计这片石景,同样取意于中国山水画的意境,他用水阻隔人与石,就是不让人在石边留影而破坏了石的尺度感和整体的气氛,同时营造出一种,隐喻的意境,只是与传统园林中的假山有所不同的是,游人不能参与其中,只可远观,而不可裹玩矣。

新馆的庭院可以说是在整个博物馆中最吸引人!最出彩的地方,在这个庭院中,无论游客站在哪个角度,都能够一览无余观看到整个庭院空间形态的变化,先是被南面一组现代建筑群整体几何形体和错落有致的轮廓线所吸引,灰色花岗岩的屋顶在天空衬托下呈现出现代建筑构造的风韵,北面舒缓的苏州传统建筑形体及天际线,很显然地形成了比较,水,是组成园林的要素,中国园林的重要特征之一,古人认为水为园林的血液,水在新馆中的运用主要在庭院内的大面积水景与室内莲花池水景,再加上水中浮萍,营造出天地无限景的意境,水中有莲,有鱼,有盆景,处理手法虽然现代,但从中也可看出传统园林造园常用的元素,新馆庭院中的水面属于静态的。7.景观节点

桥在园林中的作用除了实用之外,最重要的是起到了连接作用,桥可连接风景点,点缀风景,增加园林情趣和意境美,苏州博物馆新馆中的桥,也是精心安排的,直线和折线的交叉,放置在庭院的中心,虽然采用的是平桥,通过折线的形式,也能感受到曲桥的曲折宛转,蜿蜒在水上,加上石栏低矮,给人感觉简洁轻快,与其说是人在桥上走,到不如说是人在水上走,同时,桥把水面隔成一大一小水面,使大的水面更加大,小的水面更加悠远。

苏州园林中亭最多,素以亭多著称,有园必有亭的说法,由于亭的形态多样,极为丰富,可谓古代建筑中美的一个符号,作为现代主义的庭院这种符号当然是不能缺失的,苏州博物馆新馆中的亭也是别出心裁,双层玻璃顶并覆盖木饰贴面格栅,结构柱上放置照明灯具亭悬于水面,北可观石与桥,东则有建筑与松梅,南则于建筑大堂的亲水平台以及建筑立面互为对景,西侧则有竹林做背景,这样以亭为中心,营造出另一番意境,也是对中国传统园林造园的一种解构与重组。

8.新馆庭院对传统园林的借鉴与创新

传统园林追求自然山水的意趣,园景模仿自然,布局灵活多变,因此,在选址上总把自然的山,水,树以及周围环境上的成景,借景条件作为首要因素考虑进去,在自然山水上加以改造整理,结合建筑,假山,花木构成园景,古代匠师们运用他们长期积累下的造园手法,在咫尺山林内再现了室外桃源的美景,达到了小中见大,以少胜多,闹中取静令人陶醉的效果,这一点仍为苏州博物馆新馆的设计提供了借鉴,贝聿铭从苏州的地域性文化中提取到的只是一些地域性符号,色调以粉墙黛瓦为主,进入馆内取自古画景观图式的庭院山水布局,八角塔身内部造型的展室,巨大的漏窗,苏州园林中的假山叠石,与几何形体相互组合,这种象征手法是装饰性的,从处于建筑的雕塑性外表,实质上还是西方现代主义建筑的处理手法。

设计是需要借鉴,同时也需要创新,对传统的借鉴,可以使得我们在历史中找到我们的坐标,找到我们的回忆,但如果只是一味的追求模仿与复制传统,我们只能迷失在历史当中,设计本身没有标准答案,也不可能完美无缺,新馆的建成,在引起广泛的同时,必然也会引发更多专业评论而带来更多的启示,9.内部空间环境

使得空间变的丰富,空间的形式往往与功能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在功能许的条件下,适当的做一些空间的变化,可以破除空间本身的单调,从而借助相互之间的对比使得空间丰富而多变。

比例不同的空间,不同的形状都可以给人不同的心理感受,空间形状结合着功能和精神的要求可以给人特殊的感受,例如,贯穿西侧展区的走廊是一个相对细长的空间,由于纵向的方向感比较强烈,可以使人产生深远的感觉,这种空间形状可以引诱人们怀着一种期待和寻求的情绪,空间愈细长,期待和寻求的情绪愈强烈,在其它的展区空间中,除了矩形的空间,还有一些其他形状的空间,这些空间也会因为其形状不同给人以不同的感受,如中间高四周低的展厅空间,一般给人以向心,内聚的感觉,而八边形的展厅形成环状空间,给人一种向导感,诱导人们沿着空间轴线的方向前进,设计师在空间的中心位置放置了一个展品,更加加强了这种感觉,此外,这种简约的设计风格保证了空间应用的效率, 展示作为博物馆的基本功能,展示设计不能仅仅限于有限空间的追求,空间内各部分的比例尺度与我们是密切相关的,尺寸与人体尺度之间有恰当的配合将是最基本的要求,满足了这个要求,人们才能感觉到展示空间的舒适,新馆空间设计的艺术性使得观众在参观的过程中增加了艺术性的感受。10.空间序列组合

平面布局上对传统园林的借鉴,直接导致空间的序列组合也与传统园林相近,新馆内部空间的布局采用了传统园林中常用的欲扬先抑的手法,实际上就是用空间大小的对比手法,这种手法是苏州传统园林最为常见的形式。

在通往主体空间的前部,有意识的安排一个极小或极低的空间,通过这种空间时,人的视线被极度压缩;但走到高大的主体空间时,豁然开朗,从而引起人们心理上的振奋,比如,从门厅在进入展区时,要经过一条狭长的走道,走到尽头,便是一个较开敞的公共空间连接着两侧的展厅,再往里走,穿过狭窄的通道,又可见一较大空间的展区,如此二三,为空间增添了许多趣味。

新馆的内部空间,并非完全是矩形,也有八角形的展区,不同形状的空间之间也形成了对比,虽然不如前一种方式对比强烈,但通过这种对比使得单调的空间得以变。

苏州园林的布局方式对苏州博物馆新馆在内部空间形式上,序列组合上都具有启示的意义,平面布局是关系到建筑的整体结构和布局的全局性的问题,表现在建筑的布局上,主要体现在不用传统的中轴对称的规则布局,完全按照功能的需求,穿插不同形式的空间,苏州博物馆新馆,其空间组成比较复杂,就整体来看似乎很难找到一条明确的观赏路线。

我们可以把它划分成为几个相关联的子序列,其入口部分为一个序列形式,中央大厅部分基本呈环形序列形式特点,西部展厅部分则兼有串联和中心辐射两种序列形式的特点,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新馆的布局是借鉴了传统园林的一种综合式空间序列形式,从苏州博物馆新馆平面上分析,我们不难看出整个博物馆的展示空间都是划分成几何形,以矩形和八边形为主,每个主题展厅都是一个矩形,每隔一段距离就会有一个较大的八边形展示空间。

纪念性建筑之南京中山陵与大屠杀纪念馆

一.中山陵

1.群体布局

中山陵的总体布局、空间尺度吸取我国古代陵墓建筑的特点而又有所创新 ,因地制宜地采用了沿中轴线次序展开、均衡对称的格局。中轴线上 ,博爱坊、神道、陵门、碑亭、祭堂和墓室 ,形成一系列收放结合、大小不

一、连续渐进的空间场所 ,创造出一个个引人注目的中心 ,有肃穆、崇敬、奋发的空间序列。2.设计手法

(1)传统意境的营造及礼制的运用

采用了中国传统的中轴线,把孤立而尺度不大的牌坊、陵门、碑亭,祭堂和墓室贯穿其上,给人一种庄严肃穆的感觉。整个空间形态形似一座钟,暗示着中山陵是一座警钟,告诫世人要警钟长鸣。

(2)建筑造型和细部设计的运用

整个中山陵的建筑、小品全部都是中国传统建筑构件的运用,例如牌坊、墓门、碑坊等;色彩也是用的传统的素色,体现出淡雅和庄严的氛围。比如祭堂,祭堂现在通常称灵堂,是一座融合中西建筑风格的宫殿式建筑,外壁用香港花岗石建造,堂顶是中国传统的重檐歇山式,上盖蓝色琉璃瓦。用青色的琉璃瓦有其一定的含意,青色象征苍天,青色琉璃瓦乃含天下为公之意。

(3)传统建筑材料的重视

虽然利用的是国外的技术,但是显露在外面的全是传统建筑材料,例如牌坊、墓门、碑亭、祭堂、墓室、墓塘、屋面,这些“木构件”都是用钢筋混凝土浇筑和塑造的。(4)在传统元素应用上的创新

将传统建筑形式与现代审美相结合,譬如在它的牌楼后面,种植了大片的草皮和大量的雪松,以一种开放的感觉代替传统中国陵墓前石人、石马带给人的局促感,从而更加接近自然、接近群众。

二.大屠杀纪念馆

1.总体构思

南京大屠杀纪念馆新馆着意表达的情感变化是:从战前压抑与紧张的不安定的气氛到荒凉悲戚凝重而压抑的气氛再到长时间压抑后爆发的愤怒最后对和平的向往。老馆营造的是“荒凉悲戚凝重”的氛围,新馆扩建后有效把老馆表达的情感连贯在一起。

在总体构思上,新馆是要通过不同的建筑形体设计、整体环境安排来体现“战争、杀戮、和平”三个概念。纪念馆的平面布局映现“和平之舟”,象征和平;立面形体设计成两把“折断的军刀”,隐寓正义战胜邪恶;“铸剑为犁”的纪念碑作为尾声,表达了中国人民祈求和平的良好愿望。2.造型设计

大屠杀纪念馆各个区域部分的造型,主要运用体块的组合、错位和墙体来塑造。在设计中采用了三棱椎、长方体等简洁的几何形体,并在表面赋以坚硬的花岗岩,以示稳固永久。体块主要运用在纪念馆的入口、新馆史料陈列厅及西侧馆藏交流区。

纪念馆入口部分以黑色花岗岩饰面的长长的三棱椎体块配合十几米高的《家破人亡》雕塑展现,突出于周围环境。史料陈列厅地上部分造型为斜插入地面的三棱椎,入口正面形式为长方形,门厅部分为玻璃幕墙。斜屋面成阶梯形,面层采用花岗岩、级配碎石和草皮间隔铺装方式,屋面可站立人群,形成了倾斜状集会广场。

馆藏交流区形体为多个长方体,干挂蘑菇石饰面。“墙”作为一种建筑元素,被纪念馆大量运用。老馆以浮雕墙为主,如劫难、屠杀、祭奠等浮雕墙,外观色彩为石材本色,体量均不大,与老馆建筑规模及色调相协调。新馆纪念馆以墙为载体,配以文字、裂痕、浮雕等装饰手法来表现,如和平广场设计了刻有“V”字的“胜利墙体”。这些墙体通过围合,组织了一种限定的“界”。老馆采用残缺的、破损的墙体围合遮挡,形成有序的空间。新馆则采用方整有力的墙体围合,在入口广场,所建纪念馆屋顶的两侧和纪念公园的水体旁,都设计了长长的清水混凝土墙体,使用墙体围合来隔开城市喧闹,较好地创造了宁静肃穆的环境。3.空间布局

纪念馆的总体布局主要围绕主题中的情感变化来安排。共分为三个功能区域:东面为入口大型集会广场和新馆,主要功能是集会和历史资料的展出;中间为纪念馆老馆(万人坑展览馆)、祭场及冥思厅,主要功能为对遗址的纪念与哀悼;西面是和平公园,主要功能是表现和平的美好,对和平的向往。

布局的安排采用中国传统园林空间布局形式,特别是老馆非直线式的流线使悼念者缓步行进。新馆运用半开场—封闭—开场的三个空间组合,其中与外部环境相对隔绝的空间为悲愤与和平悼念气氛的创造提供了良好的前提。新馆巧妙结合地上地下空间,由地上延伸到地下,上下共三层,其中地面一层,地下二层。

展馆地上部分为尖刀造型,东端最高处离地面18米。地下斜型的展馆设计增大了地下展览馆的空间,营造出不平常的氛围。参观流线从地上到地下再回到地上,由下层空间走向抬高空间,空间序列由低向高,象征从屈辱走向胜利、由战争走向和平。4.设计主题

在纪念性的表达方式上,纪念馆采用了象征手法,主要体现在广场的设计上。老馆的广场,营造了沉重、压抑、凄惨、悲愤的氛围,广场周边一线青草表达生与死的鲜明对比。

新馆的入口集会广场地面材料采用的是灰色碎石渣,材料上摈弃老馆所用的鹅卵石,设计者的目的在于改变老馆广场上不能行走的缺憾,让行走的人们聆听历史的声音。

教育建筑之同济与湖大建筑系馆

一.同济大学文远楼、明成楼与 C 楼 文远楼

文远楼三层框架结构建筑,从平面布局到立面处理,从空间组织到结构形式,都大胆而成功地运用了现代建筑的设计观念和方法。(1)不对称的体量设计

文远楼的整体方案从平面布局到整体形态塑造,完全是现代主义设计原则的经典体现。非对称的功能平面原则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平面按功能灵活布置,立面为不对称设计。大空间位于两端,中间为教室、办公等小空间。靠近入口处为阶梯教室,以利于疏散,在主立面上开窗,直接反映教室地面起坡情况。

外部体量组合灵活,体量的纵横虚实处理得当。以大面积的玻璃窗来显示无承重墙的框架结构,用简洁平整的立面来突出玻璃、钢材与混凝土的材料特点等等。几何长方体的组合叠加,暗示了建筑的功能分区。三围反透视的体量,使建筑不再有古典建筑的对称里面,取而代之的是丰富的体量与空间的塑造。(2)内部空间简洁

内廊式布局文远楼建筑内部流线简洁流畅,走廊、楼梯宽阔,并在细节处施以装饰。建筑内部由中间的走廊串连起各功能空间,是典型的现代主义建筑做法。(3)简洁又不失传统特色的装饰

通风孔的图案取自中国的勾片栏杆,壁柱顶端的纹饰如传统云纹,反复使用的小方块母题,像中国传统建筑的榫头。它不单纯是一座现代主义建筑,也积极探索了如何体现中国传统建筑特色的问题。2 明成楼

明称楼建于 1985 年,主要由戴复东设计。明成楼体量雄浑,外面饰有废铁屑与陶土烧制成的深红色面砖,也被大家称之为红楼。(1)不对称的体量设计

平面看上去基本对称,但由于主入口并不是对称放置的,造成了空间中心的偏移。依据不同的内容及活动进行组织布局。以进厅为主核心,东面是三层教师行政用房,围绕着一个次核心———多功能厅布置办公用房;西面是两体段四层教室及教学辅助用房,两体段中间底层为图书馆,二层为中庭,中庭西部为阶梯教室兼会场。形体上高低错落,变化有致。(2)丰富的室内空间营造三个围合的内院

明成楼的图案是围合式主题的平面布置基础上的变异。中心消遣的建筑体量是明成楼的突破。建筑的平面由于地形的限制,布置成了三个围合的空间,中间是进入门厅后围合的露天内院;西边是教室、图书馆和报告厅围合成通高的钟庭;东边是周边布局设计的办公区,在一层围合成一个展览空间,屋顶开启天窗。三个围合的空间处理手法截然不同,体量上的对比以及空间标高的不同,使得室内空间非常丰富。

明成楼在空间格局上形成在建筑长向的序列空间,但建筑师却把交通流线垂直于序列空间设置,有意打破建筑的空间序列。在功能上建筑分为两个区域,一是教学区,另一个是办公区,由两个围合庭院组成。互相呼应的围合空间在体量上的对比以及空间标高的不同,导致了平面中心对称性的消解。这种手法与鲁道夫设计的建筑系馆非常相似。三维反透视的手法运用在了入口空间的处理。与文远楼有异曲同工之处是入口空间的中心偏离,由于有体量高矮的对比,形成了非对称的透视效果,使入口给人以侧面进入的感觉。(3)设计别致的楼梯

楼梯从主体中分离出来,使其可通达屋面,做成整体体块的装饰件,这一点在 C楼的设计中有所延续,只是明成楼的楼梯在端部采用了 1/4 圆处理,显得与众不同。(4)寓意深远的“钟庭”

图书馆屋顶上的大台阶是整个学院的核心,可以用作各种用途、方式和规格的交流,并有一个寓意“兼收并蓄”的名字:“钟庭”,以示“大同”。明成楼浑厚的体积感加上深色的面砖,让人看了就会联想到柯布的昌迪加尔的粗野主义的手法,在入口大厅屋顶设计,也会让人联想到朗香教堂的蜷曲屋顶。3 C楼

C 楼由青年建筑师张斌、周蔚设计,主要为教研、展览之用,内部也有咖啡厅、书店和设计院。它偏在校园一角,在二楼与明成楼相连,前面有一个下沉广场,主入口通过一个拱桥进入。

(1)空间分化的组织逻辑

“三明治”式的摩登造型作为主体部分的研究工作单元布满南侧三至七层的所有楼面,是一个静态匀质系统,只有阳台和窗户的组合,才产生稍许凸凹变化。中间是贯穿东西的连廊系统。连廊北侧是一个动态穿插的复杂系统:

导师工作,机动工作单元,楼梯服务单元被作为两个大小、质感、构成各不相同的异质单元“接插”在不同的高度上;之间被三个流动的叠加虚空所包裹。(2)光线成为建筑的主导

居中贯穿东西的连廊系统C 楼的核心是居中贯穿东西的连廊系统,它是一个多孔的系统,其中包含了一部贯穿所有工作楼面的直跑楼梯,以及一系列上下贯通的光井,充足的有些肆意的天光和连续弥漫的空间,使它成为所有师生的交往场所———一个充满不连续情节的随机空间,它容纳了所有的可能性。(3)丰富的公共交流空间

中庭北侧连续叠加的室内下沉榕树园、三层的竹园及屋顶室外桦树园,丰富了内部空间,同时虚实的套叠,使得建筑成为整个环境的过滤器,而且创造了充足的公共交流空间。(4)形体表现弱于材质表现

夺人眼球的新颖材料建筑材料的多元化也是 C楼的特色之一,为了达到空间从不透明到透明的不同变化,建筑内部使用了大量的钢材与玻璃,支撑结构部分主要为清水素混凝土面,给人以工厂的冰冷感,暗示着这是一个生产建筑师的流水线。

事实上在市场经济高度繁荣的今天,以同济大学为代表的商业性质浓郁的中国现代风格,就是这样的流水线教育的产物。而各单元的外皮分别使用了透明平板玻璃、半透明 U 型玻璃,抛光不锈钢板等工业化材料。建筑师过于追求材料带来的空间的透明与半透明,使材料成了建筑的主角,而违背了密斯追求材料的纯粹性、突出空间的主题性的原则。

二.湖大建筑系馆

1.群体布局

主要包括层次性、整体性及延续性,该建筑是由法学院和建筑系共同组成的一个群体建筑。法学院主要强调功能使用, 外形趋于严谨, 面积控制得很严,建筑系则主要以体现丰富的空间为主, 强调提供足够的场所引导学生思考, 增进师生交流。虽然二者性格截然不同, 但是强调建筑群的整体性以及与周边环境相融合的设计理念则是该建筑作品成功的关键所在。

首先, 该建筑属于校园内的一个子层次, 与周边环境相协调, 体现出自身与校园内部文脉的联系,其次, 建筑群本身也具有层次, 并且二者间保持了形式上的延续与完整。在群体建筑的设计中, 不仅仅是形式上某个符号的复制, 空间的联系与形式上的连接更是设计的重点。法学院东面与建筑系馆西面间距特别小, 廊桥建立了形体的联系。法学院的底层为架空车库, 中部三层采用退后的阳台, 形成一种虚的吸纳感;建筑系馆平面西侧逐步后退, 于是这条通道逐渐被打开。二者在 5层同时考虑了空中花园, 减少了建筑的压迫感。从整体上看, 把厚重的两个实体通过界面复合处理, 形成了虚中有实, 实中有虚的咬合关系, 从形态上加强了二者的群体联系。2.形体特色

设计者通过对立方体的切割与复合的处理手法来强化建筑的形象特征, 实现形体上的凹与凸, 空间上的实与虚, 并借助流动的影象、变化的光影、穿插的形体来塑造多维的空间。以结构体系,围护体系,和交通体系,空间体系作为建筑的焦点, 保证公共空间与交往空间。功能用房则多以灵活轻质隔断处理。室内空间过渡自然, 没有明显的界线。

建筑由单一同质形态衍生出多种教与学的可能性, 通过内与外的一致, 塑造一个厚朴的本源空间形态。这种同质性包括不同公共空间形态的一致, 也包括室内外材质的一致, 并通过单一同质形态为学生提供了思辩的场所。建筑的北向为学校主干道路,平时嘈杂喧嚣, 通过北面的整体实墙可以构筑强制性的心理及视觉屏障, 进而营造出一种过渡场所,由整体实墙面刻意分离与界定, 中空部分吸纳人流。建筑的边庭之外, 形体的凹口恰好形成了一个天井式空间, 成为公共空间的点睛之笔。3.材料取用

外墙材料对一个建筑的性格和气质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材料选择合理能给人以震撼力的效果。该建筑另一出彩之处便是立面材料的使用。之所以选择水刷石, 这是源于维特鲁威的坚固之说, 人们都渴望坚固庇护的本能。

在校园内, 有数千棵香樟与红枫, 形态优美,而建筑采用湘江中的石子为材料, 运用水刷石这种传统工艺为外墙, 正是对周围环境肌理的一种反映, 并给人以坚固稳重的感觉。广场的铺地也采用水刷石, 真正做到建筑与大地的结合, 仿佛建筑是从土地中突然长出来的。外墙的石子具有奇妙的漫反射效果,在不同季节、天气和阳光角度下可以表现不同的色泽和感觉。4.建筑元素

(1)墙

墙可以承载光影,通过墙的阻隔、分割与围合,可以阻断外界的喧嚣与繁杂。由于基地南北面宽不大,而东西面相对较宽,考虑北向为学校主通路,喧嚣异常,通过北面的整体实墙可以构筑人为的心理及视觉屏障,同时营造一种过渡场所由整体实墙面刻意分离与界定,中空部分吸纳人流。(2)桥

桥是人类技术与艺术的结晶。东立面为面迎湘江的主立面,在空中庭院上配以引桥,南北贯穿,花园中植上桂花树,形成视觉焦点。在桥上行走,重点在于过程的感知,强化了空间序列,达到心理舒缓的目的。(3)交流场所

由于工部大楼以通用大空间为主,转化为建筑系馆后,如何避免简单的廊道空间而创造更适合交流的内。在设计中没有框囿于传统的功能分区,而是通过对建筑系师生的心理行为调查分析,认识到建筑系馆内部很多功能空间存在着复合性,建筑系馆是教与学的核心,学生与老师都渴望交流与沟通。

在设计中综合运用边庭、小中庭、空中连桥等组织功能空间,以实现“功能异化” ,如研究室、讨论室、评图室与空中庭院在视觉、交通上融合,使活动与空间一体化。边庭 可以过渡内与外,巧借外景,聚散人流,展厅与休闲交流边庭融为一体,使之成为立方体的呼吸器。而且建筑系馆的内庭是视觉与交通的双重中心,结合边庭与观光电梯共同营造流动的空间,并激活场所。

设计初始,我们探究最多的就是建筑系馆的内涵到底是什么,是为满足普通教学科研用房的种种功能之叠加,还是设计成一个向学生展示各种流行元素的容器亦或是给学生提供一个激发思维的场所,最终我们认 为由单一同质形态衍生 出多种教与学的可能性才是设计建筑系馆的目的。

相比于同济建筑的独霸性,再相比于交大建筑与艺术系的共享性,湖大建筑系更是与众不同,它与法学教学楼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一组建筑群体,别有一番韵味。

经过这次的认知实习,看了这么多建筑,在对同类建筑之间的差异化有了一定的了解的同时对不同建筑之间的共同点也学到了些许,应该是不虚此行吧,此文重点对以上四类建筑做了详细的对比分析,或深或浅,亦算一些自己的认识吧。

参考文献

[1]商业空间设计 刘利剑、周海涛、张健、等 [2]贝聿铭全集 林兵、贝聿铭、卡特•怀斯曼、陈大卫[3]草图建筑 齐康 [4]博物馆建筑设计 邹瑚莹 [5]创意改变城市 充满活力的上海新天地 杨宝祥 成志军 [6]贝聿铭苏州博物馆新馆的空间环境研究 马远 [7]上海博物馆新馆设计 邢同和 [8][1]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设计分析 王娟芬 [9]建筑系馆设计研究 张蕾 [10]有室之用_湖南大学建筑系馆 魏春雨

篇6:建筑认知实习

在外国,设计院为中小设计院,单一建筑设计

注册一级建筑师:九年内通过规定的考试内容,城市50%以上面积是住宅

建筑的要素

1、地形环境

2、外围护,起保护作用,是人的“第三层皮肤”

3、材料

4、空间:安全,舒适,美观

5、设备:暖通空调、电气、给水排水

土木:骨

建筑:皮

设备:血管

职业建筑师最早出现在英国

建筑是这个名称不是一开始就有的,也不一定会一直存在下去。

同济设计院是由一个旧的停车场改造而来的遵循原特点,又有所创新

原来的空间:三层的连续长方形空间

现用于办公

缺点:大空间内部中心处没有采光,通风也不好

改造:把中间挖空

加层 三层变成四层

听从结构工程师

不用钢筋混凝土,原因:施工对天气,设施要求较高

钢材重量轻易加工,组装适用于改建

木材消耗较高

停车场:地面没有可以停车的空间

由于是旧建筑地基已经打好,不能建地下停车场

把原来用于公交车上下楼层的坡道作为停车场,可以方便的把车停到办公室门口

增加特色:人性化,节能办公室

尽可能做到自然通风,采光利用错层做了一些室外的平台

室外和屋顶都有绿化外立面有遮阳措施

遮阳板放在屋顶,南面,西面,东面次之,北面一般不用(上海)

屋顶阳光雨雪堆积

在性能上要求的最为严苛,保温隔热要求最高,屋顶绿化有助于解决这个问题

在四周的墙面上花的钱最多,保温,防水,必须是连续界面

保温分为:外保温,内保温,夹层保温

外保温 在建筑外部全部贴上保温层

缺点:松软的保温层在外部,外部的面砖,涂漆粘不住,施工要求条件高

内保温:只在墙的四周贴上保温层

施工方便,但屋内的钉子以破坏松软的保温层,减小居住面积,楼板成了保温隔热的薄弱环节

夹层保温市场小,现在的高层建筑多为剪力墙结构,无法运用夹层保温

一个材料是不是绿色材料,应从全过程评价

太阳能再利用的时候零污染,但制造太阳能设备的时候污染很严重

钢材既可以说是绿色材料,因为它可以回收利用

又可以说不是,因为炼钢有碳排放

新材料

白色钢丝网:其变化而不产生阴影,轻盈,消减体量感

透明混凝土:混凝土中加入光导纤维

赫尔佐格陶土板,有温暖的触感

自保温混凝土块

专利上海中心地段沿街老城厢,斜放的隔音板

1、挡住沿街立面的空调机和晾的衣服

2、防止开窗时沿街噪音传入室内

混凝土的轻质骨料以泡沫塑料为核,在外面包上一层水泥形成的抗压的薄壳结构

设计流程

1、方案,由建筑师设计,对结构有初步的要求

2、扩初:结构,设备工程师与建筑师协调,配合。

3、施工图:内容详细,按严格标准作图

4、后期服务,沟通

报酬是分阶段付的,第一阶段20%第二阶段30%第三阶段40%第四阶段10%

各高校建筑专业增多,建筑专业人士变多

市场竞争压低价格,恶性循环

硫酸纸、鸭嘴笔三角板

针管笔

Cad

Bim

三维扫描,计算机结构受力点分析

土木大楼 钢结构

门厅 透明天窗

门厅与后面的主要建筑连接处用了两根柱子,前面的那根支撑门厅,所以比较细

后面那根支撑高层建筑,比较粗,两个力分开接受,这样有助于建筑的耐久性

这种构造成为变形缝(分为温度缝,沉降缝,抗震缝)

发生火灾

报警器感受到环境变化

控制中心

喷淋喷水,喇叭开始发出警报音,消防电源打开,其他电源关闭

建筑内一旦出现消防事故,就是建筑师的责任

一层至少要有两个疏散口(只有楼梯是,电梯,自动扶梯不是)

用防火墙,防火门,防火玻璃,防火卷帘把一层分为多个防火分区

大于60㎡的房间要有两个门

楼梯间要有防火,用门密闭,门上有玻璃方便看到对面的环境,鼓风使内部气压较大 门向疏散方向开,一楼到地下室之间加隔墙和门,以防误跑入地下室再折回造成踩踏 楼梯的两跑之间要有缝隙,让消防栓的水枪管能直线上下。

空调,有送风口,有出风口,送风口上系一条线作为标志,送风口和出风口之间要有一定距离,以保证冷空气在内部流动。

上海市中心:上海人民市政府

中国城市规划的特点,以政府为中心,坐北朝南

有文化建筑与之对应

西方的城市规划,以教堂为中心

近代中国学习西方产生了广场

中国自古以来是农业社会,通过不断的积累经验改进建筑

故宫苏州园林 建筑单体相似,通过不同的组合方式形成不同的院落

中国传统的建筑材料是木材

西方商业社会 喜欢不断探索创新

凡尔赛宫 单体建筑宏伟,体量感强。

西方传统的建筑材料是石材

相同点:都有三段式,表达权利的概念

上海还不算国际化大都市

上海,1986年历史文化名城,“万国建筑博览会”

春秋战国时期小渔村宋设镇元设县盛于明清 明筑城墙

明豫园清城隍庙1843开埠,开埠后,上海出现城市建设热潮,云集世界各地各行业公司,有“东方巴黎”之称 1907外白渡桥

现在外滩建筑形成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仿欧古典主义风格

大上海市中心计划未完全实施。

1990年起上海港口扩建,外迁,形成洋山港,成长为世界级的港口和航运城市

上海世纪大道,从东方明珠至浦东世纪公园,功能定位为城市景观大道,将世纪大道中心线向南偏移10米,成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不对称道路,气势宏大,具有强烈的园林景观效果。

虹桥综合交通枢纽将建成高速铁路、城际和城市轨道交通、公共汽车、出租车及航空港紧密衔接的国际一流的现代化大型综合交通枢纽。

依托于虹桥商务区核心区(低碳环保)

中山东一路 外滩背倚万国建筑博览群,是上海近现代历史发展的缩影

新天地

苏州河两岸,滨河空间

绿化

林,大型绿地廊,防护绿廊园,公园绿地环,环形绿地楔,楔形绿地外滩历史风貌文化区外滩建筑群

南京西路历史风貌文化区风格多样的公共建筑和民居(华业大楼)

人民广场历史风貌文化区人民广场——人民公园大开放空间格局

衡山路——复兴路历史风貌文化区风格各异的花园住宅(兴国宾馆)

老城厢历史风貌文化区传统地域文化建筑(豫园)

愚园路历史风貌文化区新式里弄

新华路历史风貌文化区低密度花园

虹桥路历史风貌文化区乡村别墅,良好的自然环境

山阴路历史风貌文化区早期花园洋房,新式里弄

江湾历史风貌文化区现代民族化建筑

龙华历史风貌文化区革命传统纪念地,古镇

幕墙,不承重。

公共建筑(商业建筑,展览建筑)

民用建筑(住宅)

还有工业建筑,农业建筑,有专门设计这类建筑的设计院

类型不同,设计时的要求也不同

建筑的类型变得丰富,是近代建筑革命,四大师探索的结果

其中柯布西耶影响最大,他一直在进行新的尝试,又不断否定自己

材料性能的不断进步(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也为建筑的革命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建筑要适应社会的需求

建造一个好的建筑,需要甲方有够高的素质,有足够的资金(材料,维护),有好的设计

上海博物馆,屋顶模仿鼎的形状,是文化建筑

上一篇:药厂生产操作工试卷下一篇:街道发展党员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