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月亮和六便士读书感悟

2024-05-22

有关月亮和六便士读书感悟(通用12篇)

篇1:有关月亮和六便士读书感悟

理由:最力推 毛姆的书,是文艺青年的鸡汤。每个人看哈姆雷特,都有自己内心的哈姆雷特。不过看这本书时,你会感觉有点讨厌这个画家,看到最后你却又会被他感动。一直有一件事心里的欲望,让你对世界任何事物都不感兴趣。你只是一心想要做到那件事。很佩服主人公。

简介:《月亮和六便士》的情节并不复杂,写的是一个英国证券交易所的经纪人,本已有牢靠的职业和地位、美满的家庭,但却迷恋上绘画,像“被魔鬼附了体”,突然弃家出走,到巴黎去追求绘画的理想。他的行径没有人能够理解。他在异国不仅肉体受着贫穷和饥饿煎熬,而且为了寻找表现手法,精神亦在忍受痛苦折磨。经过一番离奇的遭遇后,主人公最后离开文明世界,远遁到与世隔绝的塔希提岛上。他终于找到灵魂的宁静和适合自己艺术气质的氛围。他同一个土著女子同居,创作出一幅又一幅使后世震惊的杰作。在他染上麻风病双目失明之前,曾在自己住房四壁画了一幅表现伊甸园的伟大作品。但在逝世之前,他却命令土著女子在他死后把这幅画作付之一炬。通过这样一个一心追求艺术、不通人性世故的怪才,毛姆探索了艺术的产生与本质、个性与天才的关系、艺术家与社会的矛盾等等引人深思的问题。同时本书也引发了人们对摆脱世俗束缚逃离世俗社会寻找心灵家园这一话题的思考,关于南太平洋小岛的自然民风的描写也引人向往。

篇2:有关月亮和六便士读书感悟

01如果你身边有这样一个人,你会说他疯了

《月亮和六便士》无疑是一本名著。虽然读完了之后,我也并没有因为某些震撼人心的力量而让自己发生什么巨大的改变。我依然小心翼翼地守着抗阳的生活,注意保暖,注意休息,生怕自己复阳。因为生活已经有诸多不易了。还是小心一点为好。

而书中的人物是尽可以由着自己性子来的。

小说作者毛姆,封面上写着“仰望月亮时,莫忘脚下的六便士”。大约可以调换一下更符合眼下的诸多情形:凝视脚下六便士时,莫忘还可以偶尔仰望天上的月亮。

如果说书中的主人公查尔斯不期然出现在你的身边,可能你会认为这个人是疯子。

按照我们中国老祖宗的说法:人过四十不学艺。四十不惑之后的人生,应该云淡风轻,应该心如止水。如果还要像书中的主人公抛弃自己稳定的人生,重拾童年时热爱绘画的梦想,那真是可以被人看作疯了。

因为本书参照了法国印象派画家高更的人生经历,显得更有可读性。至少你会觉得这本书并不是在胡扯。它的确是可以给我们更多的人生借鉴的。

本书主人公查尔斯不惑之年,突然抛妻弃子,抛弃稳定的工作,跑到法国巴黎学画。谁都不理解他。但他不以为然,为了画画,害得别人家破人亡;为了画画,到南太平洋孤岛,与当地人结婚;为了画画,他成了世人眼中的疯子,他成了世人眼中备受嫌弃的麻疯病人……他无情无义,怪异落魄,不被世人理解。最终双目失明的他在自己居住的小木屋里绘下了惊人之作。

02 人生的意义是自己赋予的

查尔斯.斯特里克兰德到法国巴黎学画后,沦落成了流浪汉,不得不在舍粥救济所和夜宿救济所里混日子,有一餐无一顿的,在举目无亲的巴黎街头过着朝不保夕的日子,然而他潦倒却没有落魄,在绘画的道路上,他像一个永不停歇的香客,走向一座根本不存在的神坛。

在他曾经的妻子眼里,他就是这么一个不起眼的人。但人的生命的价值,从来没有人说一定要与外貌联系起一起。也并没有人说过:人,性灵的人的价值一定只依附于英俊的容颜。那无非是无知世人的一些无聊浅见罢了。

属于他个人的价值源自于他生命的觉醒。

他的追求理想的信念就像一粒小小的种子,在不被别人理解的时刻,他自己小心地呵护着这一粒种子。不听从于外界人任何声音。父亲的反对,周围人的不理解。

这是需要十分的勇气才能做到。往往不用等到自己来否定自己,别人的否定可能就会浇灭我们燃起的一点点希望之火。

查尔斯有足够的勇气来呵护这火种。这种勇气表现在世人眼前的就是傻气,不可理喻的疯狂行径。

说到底,人生的价值就是自己赋予的。别人可以任意地对你的人生品头论足。但决定权始终在自己手上。

或许这部小说如此有名气就是为我们揭示了这一真理吧。

我认为,有些人生来就生错了地方。偶然事件把他们抛进了特定环境中,但是他们总是怀有一种连他们自己也不清楚的乡愁。他们在他们的出生地是陌生人,而他们孩提时代就熟悉的绿树成荫的小巷或者玩耍过的熙熙攘攘的街道,也不过是他们人生旅途的一站。他们与自己的亲朋交往一辈子也形同陌路,在他们唯一熟悉的场景中落落寡合。也许就是这种陌生感,让人选择远走他乡,漂流四方,寻找某些永久性的东西,让他们可以牢牢地依附在上面。

原文中的这些话语特别打动人心,在某些时刻能戳中人心。它给我们那些无病无呻提供了一些理由。或许我们的心中也曾经有那么一粒小小的种子,只是我们没有勇气去呵护它成长。毕竟,一般的人是没有疯狂的勇气的。做个普通的正常人是比较保险的。

篇3:有关月亮和六便士读书感悟

一、变换的叙述者

小说通过第一人称叙述者“我”的叙述展开, “我”既是旁观者又是叙事代言人。然而在小说中, 并非只有“我”一个叙述者。作为叙述者的“我”是故事的参与者, 是故事里人物, 是思特里克兰德追逐梦想之路上的见证者。因为“我”总是和主人公们在一起, 所以我可以知晓事情的真相;也因为如此, 我可以看到主人公们的所作所为, 对主人公有整体上的把握。“我”是一个作家, 在伦敦拜访朋友时与思特里克兰德一家结识, 和思特里克兰德夫人成为朋友。“我”和思特里克兰德夫人讨论思特里克兰德离家出走这件事情, 知晓她对这件事情的看法和态度, 可以规劝、照顾、讨厌思特里克兰德。“我”受思特里克兰德夫人之托到巴黎寻找思特里克兰德, 知道他离家出走的真实原因。随后“我”到巴黎拜访朋友时再度与思特里克兰德相遇, 开始欣赏他的画, 对他有更深层次的了解。因为我和他没有利益冲突, 不会对彼此的生活造成影响, 所以“我”可以很可观地描述“我”所认识的思特里克兰德, 可以客观地表达我的观点和看法。正因为如此作为故事参与者和叙述者的“我”是可以信任的。

作家让叙述者“我”在故事里充当一位作家的角色, 和思特里克兰德一家有不同的生活圈;同时故事的发生地点也在不断地变化, “我”不能如影随形地跟着思特里克兰德的脚步进行实时描述。此时作家采取多个叙述这共存于一个文本的策略, 叙述者从“我”变换成尼柯尔斯船长、蒂阿瑞、布吕诺船长和库特拉斯医生。当思特里克兰德离开巴黎去马赛、塔希提时“我”成为不在场的叙述者, 无法记录他在那里的生活经历, 为使故事继续, 作者选择转换叙述者的叙事策略。很巧合“我”的朋友和“我”遇到的人, 都认识“我”没看到的思特里克兰德。于是叙述者从“我”变成见证思特里克兰德生活的尼柯尔斯船长、寇汉先生、蒂阿瑞、布吕诺船长和库特拉斯医生:在马赛, 尼柯尔斯船长和思特里克兰德有共同生活经历, 尼柯尔斯船长了解思特里克兰德在那里的境遇;而蒂阿瑞、寇汉先生、布吕诺船长和库特拉斯医生则见证了塔希提岛上的思特里克兰德, 库特拉斯医生更是看到那幅被自己称为“一个伟大天才的杰作” (毛姆203) 的画作和生命已经结束了的思特里克兰德。叙述人物的变换使多个叙述者存在于同一个文本之中, 多个叙述者的存在弥补了第一人称叙述者“我”不在场形成的空白, 形成一个接力叙事的策略让故事连贯, 故事的完整性得以提高;多个见证他生活的叙述者的存在, 增加了他们所叙述的事情的真实性, 使故事的可信度更高;同时, 不停地变换叙述者赋予叙述立体感, 不同的叙述者的叙述丰富了叙述的层次, 使叙述避免了单一叙述的单调和枯燥。

二、并存的两个声音

一般说来, 一部小说里叙述话语里应当只有叙述者的声音来告诉读者他的所见所闻, 所听所想。这部小说则不同, 小说叙述话语里不仅有叙述者的声音还有作者的声音, 作者的声音不时的出现在小说里评论小说本身并与读者交流。布斯指出作者的声音出现在小说里可以起到提供事实、画面或概述、控制情绪、概括整部作品的意义、直接评论作品本身等作用 (191-228) 。这部小说里作者声音的出现首先在直接评论作品本身的同时还对概括了整部作品。小说一开始作者采用将作者的声音糅合叙述者的声音叙述写这部小说的缘由和背景, 因为“我发现对他悲剧的一生中人们最不清晰的一段日子, 我恰好可以投掷一道亮光。如果那些相信思特里克兰德伟大的人看法正确的话, 与他有过亲身接触的人对他的追述便很难说是多余的了。” (毛姆 7) 中间作者会借叙述者的口不时跳出来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评价, 向读者诉说写作过程中对作品的设计和做出的改变。会认为因为对某些细节描写不够导致对思特里克兰德的描写“似乎很难令人满意”, 但这部小说叙述的是“一个性格怪异的人的真人真事” (毛姆 146) 。比如, 即使是没有清楚地交代思特里克兰德立志作画的动机和为何对艺术如此热爱, 但对现实生活中的思特里克兰德的描写是忠于事实的;没有对思特里克兰德与戴尔克·施特略夫及其夫人的三角恋情成因进行臆测, 只是因为要保持原文的真实性。除所举实例以外, 文本中作者声音多次以这种作用出现。安排作者声音以这种方式存在于文本, 首先增加了文本叙述的层次感, 叙述叙述话语里不再仅是冗长单一的叙述者的声音;其次, 作者的声音不时的出现在文本里对文本进行评价增加了文本的可读性。

第二个作用则是起到了升华事件的作用。布斯说“关于人物的道德和智能品质的议论, 总要影响我们对那些人物活动所处事件的看法。因此, 它难以觉察地渐渐变为关于事件本身的意义和重要性的直接声明。” (218) 对思特里克兰德对更高艺术层次追求之路, 毛姆并没有直接发表自己的看法, 他通过小说叙述话语中作者的声音进行表达。比如当叙述者“我”看思特里克兰德不成熟的画作时“我比没看画以前更加迷惘了。只有一件事我觉得我是清楚的——也许连这件事也是我的幻想——, 那就是, 他正竭尽全力想挣脱掉某种束缚着他的力量。但是这究竟是怎样一种力量, 他又将如何寻求解脱, 我一直弄不清楚。” (毛姆 144) 作者没有直接表达自己对思特里克兰德为追求艺术之路上勇气的赞赏, 但是这样的描述反而激发读者对他这一行为的思考, 最终让读者自己触摸到作者的这种感情。在对待繁华尘世的问题上, 作者再次借叙述者之口说思特里克兰德“他这个人不仅非常实际, 而且简直可以说是木头木脑的。我想他这一段生活是很富于浪漫情调的, 但是他自己却绝对没有看到任何浪漫的色彩。” (毛姆 148) 对人物的这段议论表面上是说思特里克兰德不懂得生活, 事实上则是为突出要达到艺术的更高境界就必需远离俗世。这种将作者的声音隐藏在叙述话语之中以起到升华事件意义的手法在文中使用多次, 它使得小说更为丰满, 为读者提供更多的思考空间。

三、结论

一个文本之中多位叙述者并存并出现双重声音的叙事手法的应用, 增加了文本叙述的层次感, 叙述话语里不再仅是冗长单一的叙述者的声音;作者的声音不时地出现在文本里对文本进行评价增加了文本的可读性。多位叙述者的叙述把思特里克兰德为追求艺术不惜牺牲一切的生命历程呈现在读者眼前。毛姆安排用叙述话语中不时出现的作者声音升华事件的方式引起读者对思特里克兰德追求艺术之路的思考, 也表达了自身对待艺术所持的态度:只有抛开俗世的羁绊专心致志, 才能了解艺术的真谛;艺术值得艺术家经历种种磨砺, 孜孜不倦的追求。

参考文献

[1][美]W·C·布斯.华明, 胡苏晓, 周宪[译].小说修辞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7.

[2]常春丽, 陈可培.《万事通先生》的叙事特色[J].牡丹江大学学报, 2010, 19 (3) :35-36.39.

篇4:月亮和六便士

这就是书画市场局势的大致缩影。难怪列单有名的书画作假猖獗、众多画家书家争抢头衔,更难怪商贾们笑看画人生意经。习惯上,“书画艺术”泛指笔墨传统的国画和书法,选题上细分人物、山水、花鸟、鱼虫。书法则以不同书体分为楷书、行书和草书。除却工笔工楷,二项类属的书画风格大多都可墨色潇洒行笔淋漓:杯酒邀月即兴丹青诗意,觥筹狎妓顺手龙飞蛇走。些许行家尚能评判笔墨深浅,大多土豪尽是望衔生叹高低。

事实上,权威的“名人书画论”并非有错,关键是如何识“名”?若“识”的认知局限于先辈大师作品的真假辨别,局限于体制设定的荣誉和职衔,前则狭隘,后则误导。书画家之“名”是基于精进的学术内蕴,是基于特立的精神人格。

近30年前,大画家方增先时任上海美术馆馆长,是我的上司和恩师,在协同他工作的数年间,零距离感受着他的孤高和严谨,他从不应酬挥毫,故而以“惜墨如金”品誉江湖,而他的创作严谨,更是我亲眼目睹。当年在全国美展获大奖的 《母亲》,即是他反复易稿五十余次后的精品之作。同样的构图造型,同样的酣畅笔墨,眼见他完稿一次撕毁一次,我觉得心疼,他却认为必须,只因一笔一色不妥的缘故。许久,邀我去画室欣赏他最终满意的完稿,说实在的,我看不出完稿和废稿的差异。实质,方老追寻的尚是心境圆满。多年后,在纽约拜访鉴赏大家王己千先生时提及方老,王老直说:方先生笔墨了得,当今无人可企及……

纽约有家著名的画廊,慕名前往二次均未能入门,缘由仅接待事先预约的访客。这就是李欧·卡斯特里画廊,创始人李欧·卡斯特里被誉为画廊教父。他是从意大利流亡到美国的犹太人,始于收藏和策展,最终建立了自我命名的画廊。他的伟业是奇迹,几乎以一己之力于二战后,将纽约变成取代欧洲的世界现代艺术中心,其睿智的远见就在于发掘了一批之后引导世界艺术发展走向的艺术大师,如安迪·沃霍尔、贾斯培·琼斯、罗伯特·劳森伯格等。除了他的远见,李欧·卡斯特里起初的心愿就是不能让艺术家们为颜料和土豆犯愁。

记得年轻时读过大作家毛姆书写大画家高更的著作《月亮和六便士》,其中写到毛姆先生终于在法国艺术家扎堆的贫困地区找到了已经蓬头垢面的高更先生,同时也领略了毛姆本人并不喜欢和认同的高更作品……随毛姆同去看望高更的艺术批评家却认真地告诉毛姆:“倘若历史能够记得我俩,只因我们曾经和高更先生有过来往。”当时的高更默默无名,而批评家的审视敏锐已经洞察到高更艺术思想的独特和光辉。

据说毛姆的著作名源自朋友的玩笑:人们在仰望月亮时常常忘了脚下的六便士。毛姆直接以“月亮和六便士”作为著作名,旨在理想与现实比照的揭示。无论贬值还是升值,“六便士”的时代已经过去,然“月亮”依然高悬,并非盼乎人们的仰望,也不介意乌云和雾霾,它永远是默默地辉洒,为所有的暗黑送去灵性之光的心境。

篇5:《月亮和六便士》读书笔记

书中有这样一段话:

“做自己最想做的事,生活在自己喜爱的环境里。淡泊宁静、与世无争,这难道是糟蹋自己吗?

与此相反,做一个著名的外科医生,年薪一万磅,娶一位美丽的妻子,就是成功吗?”

其实,我觉得这一切都取决于一个人对自我人生价值的一个定位以及看待生活的意义。但是不管怎样选择,都要无愧于心,不后悔。

篇6:《月亮和六便士》读书笔记

好多年没有读毛姆的小说,但是在上大学期间倒是挺熟悉他,读过他的传记和他的《人性枷锁》、《刀锋》,觉得自己在一定程度上还受到《刀锋》一书的影响。

这本《月亮和六便士》我愿意认为它是部不朽之作,因为它是描写高更的权威之作,只要人类仍珍惜包括印象派画作在内的艺术,这本书便不会缺少读者。

不同人的角度看这本书,会对主角高更有不同的感情。这本书会把一个同样渴望“白日飞升”的文艺青年感动得热泪盈眶,也会让一个同情被他所遗弃的家庭的读者对高更恨得咬牙切齿。

所以我不得不佩服毛姆的写作,他肯定也意识到高更行述的争议性,叙述者基本上采取的是客观态度,不容易看出毛姆的感情所向。但是在《刀锋》中,毛姆对于拉里的欣赏之情就不再遮遮掩掩的了,当然,里面的拉里无妻无子,他放下一切去追求理想,你无法说他在家庭及其他问题上的不负责任。

摘录一些,这本是傅惟慈先生译的,译得很精彩。

在我看来,艺术中最令人感兴趣的就是艺术家的个性;如果艺术家赋有独特的性格,尽管他有一千个缺点,我也可以原谅。

杰伊太太知道得很清楚,逾越礼规的言词是机智的灵魂,因此时不时地用不高于耳语的音调说一些足能使雪白的台布泛上红晕的话语。理查·特维宁则滔滔不绝地发表荒唐离奇的谬论。

同情体贴本是一种很难得的本领,但是却常常被那些知道自己有这种本领的人滥用了。他们一看到自己的朋友有什么不幸就恶狠狠地扑到人们身上,把自己的全部才能施展出来,这就未免太可怕了。同情心应该象一口油井一样喷薄自出;惯爱表同情的人让它纵情奔放,反而使那些受难者非常困窘。有的人胸膛上已经沾了那么多泪水,我不忍再把我的洒上了。

我把良心看作是一个人心灵中的卫兵,社会为要存在下去制订出的一套礼规全靠它来监督执行。良心是我们每人心头的岗哨,它在那里值勤站岗,监视着我们别做出违法的事情来。它是安插在自我的中心堡垒中的暗探。因为人们过于看重别人对他的意见,过于害怕舆论对他的指责,结果自己把敌人引进大门里来;于是它就在那里监视着,高度警觉地卫护着它主人的利益,一个人只要有半分离开大溜儿的想法,就马上受到它严厉苛责。它逼迫着每一个人把社会利益置于个人之上。它是把个人拘系于整体的一条牢固的链条。人们说服自己,相信某种利益大于个人利益,甘心为它效劳,结果沦为这个主子的奴隶。他把他高举到荣誉的宝座上。最后,正如同宫廷里的弄臣赞颂皇帝按在他肩头的御杖一样,他也为自己有着敏感的良心而异常骄傲。到了这一地步,对那些不肯受良心约束的人,他就会觉得怎样责骂也不过分,因为他已经是社会的一名成员,他知道得很清楚,绝对没有力量造自己的反了。

这个女人显出一副精明能干的样子,仿佛整个大英帝国都揣在她口袋里似的;一些高级官员的太太深知自己属于优越的阶层,总是带着这种神气的。

女人们总是喜欢在她们所爱的人临终前表现得宽宏大量,她们的这种偏好叫我实在难以忍受。有时候我甚至觉得她们不愿意男人寿命太长,就是怕把演出这幕好戏的机会拖得太晚。

有人说灾难不幸可以使人性高贵,这句话并不对;叫人做出高尚行动的有时候反而是幸福得意,灾难不幸在大多数情况下只能使人们变得心胸狭小、报复心更强。

为什么你认为美——世界上最宝贵的财富——会同沙滩上的石头一样,一个漫不经心的过路人随随便便地就能够捡起来?美是一种美妙、奇异的东西,艺术家只有通过灵魂的痛苦折磨才能从宇宙的混沌中塑造出来。在美被创造出以后,它也不是为了叫每个人都能认出来的。要想认识它,一个人必须重复艺术家经历过的一番冒险。他唱给你的是一个美的旋律,要是想在自己心里重新听一遍就必须有知识、有敏锐的感觉和想象力。

一般说来,爱情在男人身上只不过是一个插曲,是日常生活中许多事务中的一件事,但是小说却把爱情夸大了,给予它一个违反生活真实性的重要的地位。尽管也有很少数男人把爱情当作世界上的头等大事,但这些人常常是一些索然寡味的人;即便对爱情感到无限兴趣的女人,对这类男子也不太看得起。女人会被这样的男人吸引,会被他们奉承得心花怒放,但是心里却免不了有一种不安的感觉——这些人是一种可怜的生物。男人们即使在恋爱的短暂期间,也不停地干一些别的事分散自己的心思:赖以维持生计的事务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他们沉湎于体育活动;他们还可能对艺术感到兴趣。在大多数情况下,他们把自己的不同活动分别安排在不同的间隔里,在进行一种活动时,可以暂时把另一种完全排除。他们有本领专心致志进行当时正在从事的活动;如果一种活动受到另一种侵犯,他们会非常恼火。作为坠入情网的人来说,男人同女人的区别是:女人能够整天整夜谈恋爱,而男人却只能有时有晌儿地干这种事。

每逢一个人干出一件出人意料的事,他的相识们总是替他想出种种最令人无法置信的动机。

篇7:《月亮和六便士》读书笔记

最近听到不少身边的朋友对工作和生活做出改变的消息, 或因对现状的不满,或因有更好的机会,或因想要追求不一样的人生,或因其他无数个可以说服自己做出改变的理由。生活本就是这样,边走边探索,一步步改变一步步磨合,最终找到那个能让自己内心平静的状态。恰逢最近看了本书,《月亮和六便士》,更是将对欲望的追求发挥到了极致。

主人公斯特里克兰德原是位证券经纪人,人届中年后突然响应内心的呼唤,舍弃一切到到巴黎去追求绘画的理想。他在异国不仅肉体受着贫穷和饥饿煎熬,而且精神亦在忍受痛苦折磨。经过一番离奇的遭遇后,他离开文明世界,到南太平洋的塔希提岛与土著人一起生活。获得灵感,创作出许多艺术杰作,最终病逝。

斯特里克兰德画画,是他的命运,他是一个没有选择的人,他画画是“必须画画,仿佛一个人跌进水里,游泳游的好不好是无关紧要的,反正得游,不然就淹死,

” 他对除画画之外的人与事冷酷无情,他不想过去,对他而言最重要的`是永恒的现在。他为了自己的兴之所至,对朋友带来莫大的痛苦也不去理会。他为了理想放弃全部道德、责任与世俗生活。没有人理解他,也没有人知道该如何评价他。别人的人生是在不断做加法,他却在做减法。人的每一种身份都是一种自我绑架,唯有失去是通向自由之途。所以斯特里克兰德拒绝再做“丈夫”、“爸爸”、“朋友”、“同事”、“英国人”,他甩掉一个一个身份,如同脱去一层一层衣服,最后一抬脚,赤身裸体踏进内心召唤的冰窟窿里去。他是一个被梦想绑架的人,纵使遭遇再多折磨和痛苦,我理解中的他也是幸福的,他不会感到厌烦和寂寞,他的灵魂是满足的。斯特里克兰德就如同他的作品一样,具有一种纯粹精神的性质。一种使你感到不安感到新奇的精神,把你的幻想引向前所未经的路途,把你带到一个朦胧空虚的境界,你会感到自己的灵魂一无牵挂。斯特里克兰德的人生已达到了另一个高度,他的人生只能作为理解他作品的一个入口,却不具任何普遍意义上的借鉴价值。然而现实由不得我们这样选择,但我们总要以自己的方式,达到一个平衡而美好的状态,做自己想做的事,生活在自己喜爱的环境里,淡泊宁静、与世无争。

篇8:月亮和六便士

小说主人公查理斯·思特里克兰德是一个英国证券交易所的经纪人,本已有牢靠的职业和地位、美满的家庭,人届中年后突然决定听循内心的呼唤,像“被魔鬼附了体”,毅然弃家出走,到巴黎学画。后来远遁到与世隔绝的塔希提岛,在那里他终于找到灵魂的归属,创作出一幅幅旷世杰作。

英国著名作家弗吉尼亚·伍尔芙评论说:“读《月亮和六便士》就像一头撞在了高耸的冰山上,令平庸的日常生活彻底解体!”

没有艰涩难懂的语言,这是一部就算是对大块头名著望而却步的你都可较为轻松读完的经典名作。小说文字深刻,会有许多让人称奇、回味无穷的表达。节选部分为主人公和“我”的关于为何出走的对话,以及“我”听说思特里克兰德“一到塔希提就好像回到家里一样”后有感而发的一段评论。清晰英音,适合跟读模仿,文章的用词到位、句式富于变化,是读者模仿写作的范文。

Chapter 12

“Then, what in God’s name have you left her for?”

“I want to paint.”

I looked at him for quite a long time. I did not understand. I thought he was mad. It must be remembered that I was very young, and I looked upon him as a middle-aged man. I forgot everything but my own amazement.

“But you’re forty.”

“That’s what made me think it was high time to begin.”

“Have you ever painted?”

“I rather wanted to be a painter when I was a boy, but my father made me go into business because he said there was no money in art. I began to paint a bit a year ago. For the last year I’ve been going to some classes at night.”

“Was that where you went when Mrs. Strickland thought you were playing 1)bridge at your club?”

“That’s it.”

“Why didn’t you tell her?”

“I preferred to keep it to myself.”

“Can you paint?”

“Not yet. But I shall. That’s why I’ve come over here. I couldn’t get what I wanted in London. Perhaps I can here.”

“Do you think it’s likely that a man will do any good when he starts at your age? Most men begin painting at eighteen.”

“I can learn quicker than I could when I was eighteen.”

“What makes you think you have any 2)talent?”

He did not answer for a minute. His 3)gaze rested on the passing 4)throng, but I do not think he saw it. His answer was no answer.

“I’ve got to paint.”

“Aren’t you taking an awful chance?”

He looked at me then. His eyes had something strange in them, so that I felt rather uncomfortable.

“How old are you? Twenty-three?”

It seemed to me that the question was5)beside the point. It was natural that I should take chances; but he was a man whose youth was past, a stockbroker with a position of respectability, a wife and two children. A course that would have been natural for me was 6)absurd for him. I wished to be quite fair.

“Of course a 7)miracle may happen, and you may be a great painter, but you must confess the chances are a million to one against it. It’ll be an awful sell if at the end you have to acknowledge that you’ve 8)made a hash of it.”

“I’ve got to paint,” he repeated.

“Supposing you’re never anything more than third-rate, do you think it will have been worth while to give up everything? After all, in any other walk of life it doesn’t matter if you’re not very good; you can get along quite comfortably if you’re just 9)adequate; but it’s different with an artist.”

“You 10)blasted fool,” he said.

“I don’t see why, unless it’s folly to say the obvious.”

“I tell you I’ve got to paint. I can’t help myself. When a man falls into the water it doesn’t matter how he swims, well or badly: he’s got to get out or else he’ll drown.”

There was real passion in his voice, and in spite of myself I was 11)impressed. I seemed to feel in him some 12)vehement power that was struggling within him; it gave me the sensation of something very strong, 13)overmastering, that held him, as it were, against his will. I could not understand. He seemed really to be possessed of a devil, and I felt that it might suddenly turn and 14)rend him.

Chapter 50

I have an idea that some men are born out of their due place. Accident has cast them amid certain surroundings, but they have always a 15)nostalgia for a home they know not. They are strangers in their birthplace, and the leafy lanes they have known from childhood or the populous streets in which they have played, remain but a place of passage. They may spend their whole lives aliens among their 16)kindred and remain 17)aloof among the only scenes they have ever known. Perhaps it is this sense of strangeness that sends men far and wide in the search for something 18)permanent, to which they may attach themselves. Perhaps some deeprooted 19)atavism urges the wanderer back to lands which his ancestors left in the dim beginnings of history. Sometimes a man hits upon a place to which he mysteriously feels that he belongs. Here is the home he sought, and he will settle amid scenes that he has never seen before, among men he has never known, as though they were familiar to him from his birth. Here at last he finds rest.

第12章

“那么你到底是为什么离开她的?”

“我要画画儿。”

我目不转睛地盯着他许久。我一点儿也不理解。我想这个人准是疯了。提个醒,我那时还很年轻,我把他看做是一个中年人。当时我除了感到自己的惊诧外什么都不记得了。

“可是你已经四十了。”

“正是因为这样我才想,如果现在再不开始就太晚了。”

“你过去画过画儿吗?”

“我小的时候很想当个画家,可是我父亲叫我去做生意,因为他认为学艺术赚不了钱。一年以前我开始画了点儿画。去年我一直在夜校上课。”

“思特里克兰德太太以为你在俱乐部玩桥牌的时间你都是去上课吗?”

“对了。”

“你为什么不告诉她?”

“我觉得还是别让她知道好。”

“你能够画了吗?”

“还不成。但是我将来能够学会的。正是为了这个我才到巴黎来。在伦敦我得不到我想要的东西。也许在这里我会得到的。”

“你认为像你这样年纪的人开始学画有可能学得好吗?大多数人都是18岁开始学。”

“我现在可以比18岁那时候学得更快。”

“你怎么会认为自己还有一些绘画的才能?”

他并没有马上回答我的问题。他的目光停在过往的人群上,但是我认为他什么也没有看见。最后他回答我的话根本算不上是回答。

“我必须画画。”

“你这样做不就是完全在碰运气吗?”

这时他把目光转到我身上。他的眼睛里有一种奇怪的神情,叫我觉得不太舒服。

“你多大年纪?23岁?”

我觉得他提这个问题与我们谈的事毫不相干。如果我想碰碰运气做一件什么事的话,这是极其自然的事;但是他的青年时代早已过去了,他是一个有身份有地位的证券经纪人,家里有一个老婆、两个孩子。对我说来是自然的事情在他那里就成为荒谬悻理的了。但是我还是想尽量对他公道一些。

“当然了,也许会发生奇迹,你也许会成为一个大画家。但你必须承认,这种可能性是微乎其微的。假如到头来你不得不承认把事情搞得一塌糊涂,那将会是一桩令你后悔莫及的交易。”

“我必须画画,”他又重复了一句。

“假如你最多只能成为一个三流画家,你是不是还认为值得把一切都抛弃掉呢?不管怎么说,其它各行各业,假如你才华不出众,并没有多大关系;只要还能过得去,你就能够舒舒服服地过日子;但是当一个艺术家完全是另一码事。”

“你傻到家了。”他说。

“我不知道你为什么这么说,除非我这样把再明白不过的道理说出来是在干傻事。”

“我告诉你我必须画画。我由不了我自己。一个人要是跌进水里,他游泳游得好不好是无关紧要的,反正他得挣扎出去,不然就得淹死。”

他的语音里流露着一片热诚,我不由自主地被他感动了。我好像感觉到一种猛烈的力量正在他身体里面奋力挣扎;我觉得这种力量非常强大,压倒一切,仿佛违拗着他自己的意志,并把他紧紧抓住。我理解不了。他似乎真的让魔鬼附体了,我觉得他可能一下子被那东西撕得粉碎。

第50章

我认为有些人生不逢地。机缘把他们随便抛掷到某一环境中,而他们却一直思念着一处他们自己也不知道坐落在何处的家乡。在出生的地方他们好像是过客;从孩提时代就非常熟悉的浓荫郁郁的小巷,同小伙伴游戏其中的人烟稠密的街衢,对他们说来都不过是旅途中的一个宿站。这种人在自己亲友中可能终生落落寡台,在他们唯一熟悉的环境里也始终孑身独处。也许正是在本乡本土的这种陌生感才逼着他们远游异乡,寻找一处永恒定居的寓所。说不定在他们内心深处仍然隐伏着多少世代前祖先的习性和癖好,叫这些彷徨者再回到他们祖先在远古就已离开的土地。有时候一个人偶然到了一个地方,会不可思议地感觉到这正是自己栖身之所,是他一直在寻找的家园。于是他就在这些从未寓目的景物里,从不相识的人群中定居下来,倒好像这里的一切都是他从小就熟稔的一样。他在这里终于找到了宁静。

篇9:《月亮和六便士》读书笔记

明白循规蹈矩未必不是幸福。但血气方刚的我想踏上更为狂野不羁的旅途。我认为我应该提防这些安逸的快乐。我心里渴望过上更危险的生活。只要我能拥有改变――改变和意料之外的事物带来的刺激。

年轻的我们总是希望能有更多的尝试:或者在罗马的街头,你会穿着姑娘们都喜欢的仙气飘飘的长裙,拉着小提琴和流浪艺人一起演奏,又或者你突然出现在意大利某个阳光正好的午后,优雅地坐在咖啡馆里和朋友们谈论着肖邦、巴赫。生活有千万种可能,我们也能游刃有余地任意做出改变。

世界那么大,两只眼睛根本看不过来,这双腿已经丈量不了躁动的心的范围。趁着年轻,我们要去看看爱琴海蓝到醉人的天空,要去罗马街头和流浪汉哼唱一首不知名的歌,要在樱花盛开的时候,去北海道吃生鱼片,要去跑步、要去蹦极、去做最大的摩天轮,去看乔伊斯,看普罗旺斯,看王小波和汪曾祺。每一次改变,都饱含新鲜的体验。

篇10:《月亮和六便士》读书笔记

可能也是因为步入三十岁这个门槛吧,这两年听到最多的就是有关年龄的探讨。

年龄让人丑陋,年龄让人迟钝,年龄让人生病,年龄让人死亡。

年龄会让热血沸腾的青年,一下子变成低头垂脑的中年;年龄最可怕的就是让人们没有了奔头。安贫乐道的思想,慢慢腐蚀着中年人,既然人生已经如此,还折腾什么?随遇而安不是更好?所以,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向生活妥协。

篇11:月亮和六便士读书心得

主人公斯特里克兰本是一个证券经纪人,拥有贤良的妻子和两个可爱的孩子,过着安逸的生活。可他却认为“一般人都不是他们想要做的那种人,而是他们不得不做的那种人。”所以,为实现血液里对绘画最强烈的渴望,他毅然绝弃所有,踏上不羁的旅途。因为他深知,“人的每一种身份都是一种自我绑架,唯有失去是通向自由之途。”在异国他乡,他贫病交加,却仍执念于绘画,就像溺水的人必须挣扎。最后,他来到一座与世隔绝的南太平洋小岛,以四壁为画布,创作了一幅伊甸园的惊世杰作。他就是这样一个追求纯粹艺术的天才,也是一个不通人性的怪才。

相比斯特里克兰为“逐梦”不顾一切的反世俗,我们现实生活中的“逆行”抗疫医护英雄又何尝不是呢?他们也是父母的儿女,亦有伴侣或儿女,可为了践行救死扶伤医护梦的最大价值,他们同样义无反顾。有的医护人员被感染,甚至牺牲,但他们对于曾经的选择仍无怨无悔。

篇12:《月亮和六便士》读书笔记文本

《月亮与六便士》,高高在上的月亮,是我们圣洁的理想,满地的六便士,就是我们世俗的生活。现实中的我们大都没办法洒脱到丢弃现有的生活,去追寻缥缈的理想。可为什么思特里克兰德非要去画画呢?他说:“我必须画画。我身不由己。一个人掉进水里,他游泳游得好不好没关系,反正他得挣扎,不然就得淹死。”他掉进了理想的河流里,溺水的人必须挣扎!这是本性、是欲望、是执着、是信念。

每个人对“月亮”的理解并不同,仅凭脑子和理性,人和人是无法互相理解的。我是无法理解当画家的魅力,但思特里克兰德有了“画画”这唯一关注点,对潦倒的处境、刻薄的蜚语、拮据的生活便能泰然处之。我对这本书的感悟最深的也是这点:做我想做的,我开心就好,管你怎么说。抛弃妻儿后,作者“奉命”追到巴黎,指责查尔斯:“简直太没人性了。”“你真是个不折不扣的混蛋!”查尔斯淡然的回应:“是不害臊。”“毫不在乎。”面对指责心安理得、无动于衷,最后还蹭人家一顿饭。为了理想,对所有的讨厌、鄙视、不理解都无所谓,还是会坚持画画。

可现实中有多少人能够有这份“无所谓”呢?听到“这个专业前景不好”时,你还会坚持选自己向往的大学吗?听到“这工作赚不到什么钱,都养活不了自己”时,你还会继续自己热爱的职业吗?听到“你这个想法简直是可笑”时,你还会有激情去实现自己的一个创意想法吗?

又有多少人把自己禁锢了在别人定义的“功成名就”中呢?你没考上大学,人家说你读书不行,然后挑灯夜读去熬个博士出来,可有一技之长也是一种出路;你没买一二百平的房子,人家说你赚不到钱,然后日夜加班去挣个别墅出来,可有个温馨小家也很幸福;你没当上叱咤风云的领导,人家说你没才能,非得各种竞争当上CEO出任总裁才行,可一份安稳的工作也能品味生活……

假如查尔斯因为别人说:“证券经纪人挺好的,这个工作很稳定。”然后老老实实在银行上班;假如查尔斯因为别人说:“抛妻弃子,没有一点作为男人的责任心。”然后继续上班赚钱养家;假如查尔斯因为别人说:“你这个穷鬼,只能在昏暗的小阁楼里画画,连像样的画室都没有,还做梦当画家!”然后收起画笔,逃回老家重新过上体面的生活;假如查尔斯因为别人说:“你画的画值不了什么钱,你也出不了名。”然后自觉羞愧,躲在孤岛上浑浑噩噩了此一生。那么查尔斯也就只能是个证券经纪人,一个普通人家的男家长,一个平凡的人。可查尔斯·斯特里克兰那么地无动于衷,不在乎别人的眼光评价、不计较得失回报、不介意境遇地位地去追求心中所想,最后才能在草屋里画出那幅巨作。

对于“建议”、“流言”、“眼光”,可能我们没有办法做到查尔斯的豁达,完全不为所动,只希望能够学会屏蔽不良言论、过滤多余“建议”,做自己想做的,内心安宁快乐就好。

《月亮和六便士》读书笔记文本模板【二】

这是我第一次很自觉地想写一些关于我读过的书的感觉。我想写下来这份感觉,主要是因为这本书给我太多的震撼了,压的我踹不过气来,我迫切的需要通过写作这一方式来缓解心中的那份沉重。

看过《月亮和六便士》后,我一直笃信作者毛姆不仅是一位伟大的作家,而且也是一位很伟大的心里学家。尽管在此之前,同时在此之后,我并没有看过有关毛姆的简介,我的这份笃信我是很坚定的。这本书对人的心里的细节描写及为何会产生这种心里的分析,让我十分震撼,以至于我到现在心中翻起的那份波浪还没有得到平静,甚至是连语言这个我最为熟悉的东西我都不知道如何说了。尽管这本书给我带来这么强大的震撼,以至于我都不能好好的说话,但是我还是觉得应该写一下自己的感受。

看完整本书后,我最大的感触是:“我”认为查尔斯。思里特克兰德寻找到的不是自己,而是一个新的灵魂。对这句话,感触颇深。一直以来,身边的每一个人都在告诉我要做自己,要做真正的自己。于是我以为只要我做到了自己,显示出自己独特的个性与才华,我便可以一鸣惊人,成为万众瞩目、名留史册的人物。可是当我看见这句话的时候,我突然明白事情似乎并不是自己想象的那么简单。“我”亲身经历与感受到了斯特里克兰德的事迹与存在,“我”看着他抛弃妻子,看着他又如何伤害对自己最真的朋友,这样一个未被社会传统价值观的人为何能够取得这么伟大的成就?心中很震撼!也就通过作者不断的记述并且引起潜意识的问题,我突然意识到一个伟人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个伟人,他在成长中必须要做一些违背社会道德的事情,他们抛弃以前的生活基础,被人们认为是个不折不扣的疯子及社会道德败坏的人。但是他们在做这些时候,早就已经忘却了社会道德对他们的审判,他们心中有的只是一个新的灵魂。但是这个新的灵魂在他们刚抛弃以前生活基础的时候,还没有成行,还不足以让这个新的灵魂发挥到让世界为之震撼的地步。于是他们需要继续磨练,需要在社会里面辗转,寻找一处真正适合他们新灵魂居住的地方。这样他们才能创作出不朽的价值。

《月亮和六便士》读书笔记文本模板【三】

毛姆所写的,以印象派画家高更为主角的小说。

好多年没有读毛姆的小说,但是在上大学期间倒是挺熟悉他,读过他的传记和他的《人性枷锁》、《刀锋》,觉得自己在一定程度上还受到《刀锋》一书的影响。

这本《月亮和六便士》我愿意认为它是部不朽之作,因为它是描写高更的权威之作,只要人类仍珍惜包括印象派画作在内的艺术,这本书便不会缺少读者。

不同人的角度看这本书,会对主角高更有不同的感情。这本书会把一个同样渴望“白日飞升”的文艺青年感动得热泪盈眶,也会让一个同情被他所遗弃的家庭的读者对高更恨得咬牙切齿。

所以我不得不佩服毛姆的写作,他肯定也意识到高更行述的争议性,叙述者基本上采取的是客观态度,不容易看出毛姆的感情所向。但是在《刀锋》中,毛姆对于拉里的欣赏之情就不再遮遮掩掩的了,当然,里面的拉里无妻无子,他放下一切去追求理想,你无法说他在家庭及其他问题上的不负责任。

摘录一些,这本是傅惟慈先生译的,译得很精彩。

在我看来,艺术中最令人感兴趣的就是艺术家的个性;如果艺术家赋有独特的性格,尽管他有一千个缺点,我也可以原谅。

杰伊太太知道得很清楚,逾越礼规的言词是机智的灵魂,因此时不时地用不高于耳语的音调说一些足能使雪白的台布泛上红晕的话语。理查·特维宁则滔滔不绝地发表荒唐离奇的谬论。

同情体贴本是一种很难得的本领,但是却常常被那些知道自己有这种本领的人滥用了。他们一看到自己的朋友有什么不幸就恶狠狠地扑到人们身上,把自己的全部才能施展出来,这就未免太可怕了。同情心应该象一口油井一样喷薄自出;惯爱表同情的人让它纵情奔放,反而使那些受难者非常困窘。有的人胸膛上已经沾了那么多泪水,我不忍再把我的洒上了。

我把良心看作是一个人心灵中的卫兵,社会为要存在下去制订出的一套礼规全靠它来监督执行。良心是我们每人心头的岗哨,它在那里值勤站岗,监视着我们别做出违法的事情来。它是安插在自我的中心堡垒中的暗探。因为人们过于看重别人对他的意见,过于害怕舆论对他的指责,结果自己把敌人引进大门里来;于是它就在那里监视着,高度警觉地卫护着它主人的利益,一个人只要有半分离开大溜儿的想法,就马上受到它严厉苛责。它逼迫着每一个人把社会利益置于个人之上。它是把个人拘系于整体的一条牢固的链条。人们说服自己,相信某种利益大于个人利益,甘心为它效劳,结果沦为这个主子的奴隶。他把他高举到荣誉的宝座上。最后,正如同宫廷里的弄臣赞颂皇帝按在他肩头的御杖一样,他也为自己有着敏感的良心而异常骄傲。到了这一地步,对那些不肯受良心约束的人,他就会觉得怎样责骂也不过分,因为他已经是社会的一名成员,他知道得很清楚,绝对没有力量造自己的反了。

这个女人显出一副精明能干的样子,仿佛整个大英帝国都揣在她口袋里似的;一些高级官员的太太深知自己属于优越的阶层,总是带着这种神气的。

女人们总是喜欢在她们所爱的人临终前表现得宽宏大量,她们的这种偏好叫我实在难以忍受。有时候我甚至觉得她们不愿意男人寿命太长,就是怕把演出这幕好戏的机会拖得太晚。

有人说灾难不幸可以使人性高贵,这句话并不对;叫人做出高尚行动的有时候反而是幸福得意,灾难不幸在大多数情况下只能使人们变得心胸狭小、报复心更强。

为什么你认为美——世界上最宝贵的财富——会同沙滩上的石头一样,一个漫不经心的过路人随随便便地就能够捡起来?美是一种美妙、奇异的东西,艺术家只有通过灵魂的痛苦折磨才能从宇宙的混沌中塑造出来。在美被创造出以后,它也不是为了叫每个人都能认出来的。要想认识它,一个人必须重复艺术家经历过的一番冒险。他唱给你的是一个美的旋律,要是想在自己心里重新听一遍就必须有知识、有敏锐的感觉和想象力。

一般说来,爱情在男人身上只不过是一个插曲,是日常生活中许多事务中的一件事,但是小说却把爱情夸大了,给予它一个违反生活真实性的重要的地位。尽管也有很少数男人把爱情当作世界上的头等大事,但这些人常常是一些索然寡味的人;即便对爱情感到无限兴趣的女人,对这类男子也不太看得起。女人会被这样的男人吸引,会被他们奉承得心花怒放,但是心里却免不了有一种不安的感觉——这些人是一种可怜的生物。男人们即使在恋爱的短暂期间,也不停地干一些别的事分散自己的心思:赖以维持生计的事务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他们沉湎于体育活动;他们还可能对艺术感到兴趣。在大多数情况下,他们把自己的不同活动分别安排在不同的间隔里,在进行一种活动时,可以暂时把另一种完全排除。他们有本领专心致志进行当时正在从事的活动;如果一种活动受到另一种侵犯,他们会非常恼火。作为坠入情网的人来说,男人同女人的区别是:女人能够整天整夜谈恋爱,而男人却只能有时有晌儿地干这种事。

每逢一个人干出一件出人意料的事,他的相识们总是替他想出种种最令人无法置信的动机。

我很怀疑,阿伯拉罕是否真的糟蹋了自己。做自己最想做的事,生活在自己喜爱的环境里,淡泊宁静、与世无争,这难道是糟蹋自己吗?与此相反,做一个著名的外科医生,年薪一万镑,娶一位美丽的妻子,就是成功吗?我想,这一切都取决于一个人如何看待生活的意义,取决于他认为对社会应尽什么义务,对自己有什么要求。

《月亮和六便士》读书笔记文本模板【四】

花了几天晚上的时间看完了这本书,自初中以后再也没有写过读后感,提笔不知道该从何写起。现在看书都是囫囵吞枣,做不到一目十行,即便是一字字看过去,也看过便忘。我的读书习惯不是很好,似乎在心里默读了一遍过去,不在心里读出来始终觉得永远在看那一行。

看完全文后再回头看前言,才明白刚开始写的是什么,也足以概括了这篇小说的全文。一个四十岁的证券经纪人为了自己画画的梦想,抛弃了温柔的妻子和两个聪明可爱的孩子,放弃了原本安逸的上流人生活,在巴黎一个狭窄的房间里进行创作,善良的画家斯特罗伊夫在他困顿之时帮助他,他却拐骗了他的妻子,以至于他的妻子最后自杀,斯特罗伊夫离开了这个伤心之地。

这个角色我不明白,这世界上真的存在这样的人,对你恩将仇报,你却能以德报怨,甘愿自己净身出户也要把房子留给妻子和她的情人,也许艺术家的世界不是我能理解的。

在我看来主人公斯特里克兰德自私、无情、放纵。除了对艺术的追求,似乎看不见他的任何一点点优点,作者“我”出于对他的好奇,讨厌他却迷恋他,想从他身上探出些什么,怎的他会突然变得如此疯狂。

后期在他人的叙述中他去了塔希提岛,在那里娶妻生子患病度过余生,他最完美的作品也被一把火烧的干干净净。我无法理解他的第三个女人(十几岁便跟随他)在相差几十岁的年龄后甘愿嫁给他,即便无所事事,每日呆在家里画画也毫无半句怨言,这种爱情无疑是伟大的,也是现在处在21世纪的我所不能理解的。在这个讲究平等的年代,人人都要奉献,甚至男性的压力更大。

斯特里克兰德这类人是我渴望成为的那一种人,穷尽后半生的力气专注做一件事,不管世人看法如何,他做到了自己心中最好,亦死而无憾。现在的社会太浮躁,诱惑太多,迷惑了我们的双眼,于我,很多事情都想尝试,却没有一件事可以坚持到底。颇向往小说中的塔希提岛,景色宜人,那里的人热情开放,现实的人情冷暖,只有自己知道。

仰望月亮时,莫忘了脚下的六便士!

《月亮和六便士》读书笔记文本模板【五】

或许大家和我一样都是怀揣着六便士仰望月亮的人吧。月亮代表梦想,是遥远皎洁的,每个人都看得到却很难触及,六便士代表财富,是大多数人选择过不得不选择的方向。人生处处面临着选择,尤其是梦想和金钱之间的冲突更令人难以抉择。

书中有这样一段话:

“做自己最想做的事,生活在自己喜爱的环境里。淡泊宁静、与世无争,这难道是糟蹋自己吗?

与此相反,做一个著名的外科医生,年薪一万磅,娶一位美丽的妻子,就是成功吗?”

其实,我觉得这一切都取决于一个人对自我人生价值的一个定位以及看待生活的意义。但是不管怎样选择,都要无愧于心,不后悔。

也希望我们每一个人,在为了生活选择六便士的时候,也不要忘记月亮的存在,它一直在我们行进的前方,照亮我们心灵的迷惘。

《月亮和六便士》读书笔记文本模板【六】

【摘记】他的一些同行毫不掩饰他们对他作品的鄙视,但是施特略夫却很能赚钱,而这些人把他的钱包就看作是自己的一样,动用时是从来没有什么顾虑的。他很大方,那些手头拮据的人一方面嘲笑他那么天真地轻信他们编造的不幸故事,一方面厚颜无耻地伸手向他借钱。他非常重感情,但是在他那很容易就被打动的感情里面却含有某种愚蠢的东西,让你接受了他好心肠的帮助却丝毫没有感激之情。向他借钱就好像从小孩儿手里抢东西一样;因为他太好欺侮,你反而有点儿看不起他。我猜想,一个以手快自豪的扒手对一个把装满贵重首饰的皮包丢在车上的粗心大意的女人一定会感到有些恼火的。

【感悟】善良是多么美好的东西,但是也恰恰成为人们利用的对象。当下,多少人把别人的善意视为理所应当而不加珍惜,甚至一边嘲笑着他们的愚蠢,一边利用着这份善意满足私利,所以那些尊老爱幼、帮助弱者的美好品德变成了“凤毛麟角”,因为人们会渐渐接受这样一个道理:这不再是一个“送人玫瑰,手有余香”的社会,你所施出的善意很可能会变成毒刺刺向自己,所以人本能地开启了自我保护模式,在不能确保自己的安全的时候,哪怕插在裤兜的双手早已沁透汗水,也不愿伸出援手。本来,善这种东西就是不求回报的,唯一需要等价交换的不过是一句“谢谢”,但现在,人们唯一的希望大约会是不纠缠,这是一个社会的悲哀。希望每一份善良都能被真诚以待,每一份给予都能收获一份感谢。愿者善意能够一呼百应,心口相传。

《月亮和六便士》读书笔记文本模板【七】

书很小,篇幅不长,名字像个绘本,但绘本里面看不到月亮,也看不到六便士。

主角是个令人讨厌的人,故事简单来讲,就是一个男人抛妻弃子,去追求自己的理想。只看前半句,你可能心里充满了道德谴责,只看后半句,你却又心生一丝敬畏。这本是个矛盾的故事,人物也是矛盾的人物,但就像作者所言——“卑鄙与伟大,恶毒与善良,仇恨与热爱是可以互不排斥地并存在同一颗心里的。”看这个故事之前,你就要摒除你心里所有对于主角的光环加持,也需要摘去你给反派带上的憎恶的帽子,怀着一颗白纸样的心,打开它。

它会在白纸上绘画,你会看到那些不负责任,出尔反尔,粗俗鲁莽所画出的黑线,但请循着线走下去,他们丑陋,却不凌乱,最后都将徐徐地汇入单纯的白——那就是月亮。这幅画,叫你心生厌恶,觉得平庸,却又不得不感叹,这是一幅旷世佳作,这是这本书,也是这个人——思特里克兰德,你讨厌他,却又不得不感叹他的伟大。

所有人都曾仰望这轮纯粹的月亮,幻想着无限的美好与遐思,所有人与思特里克兰德的区别就在于,他可以循着幻想,去追寻这些不切实际的东西,你们认为月亮在天上浮着,可望而不可即,他认为月亮既然存在,即可触摸,他的幻想是永恒的,他生活在自己的环境里,为了理想,我们都可以牺牲自己,而思特里克兰德所不同的是,他还可以牺牲别人。牺牲,即为不顾,也就是说,思特里克兰德比别人更加的纯粹。我们脑海中可以有理想,可以有欲望,可以有爱情,可以有自己的形象,有别人的意见,一切一切庞杂的,世俗的东西构成了我们的大脑,我们抬头看的见月亮,低头却也看得见六便士,更何况,与前者相比,六便士是触手可得的——于是,我们习惯了低头。

便士有很多,但月亮只有一轮。

思特里克兰德是那个永远仰着头的人,他的脑袋里,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纯粹的不能再纯粹——“我要画画。”他说这句话的时候,没有犹豫,也没有激动,而是很平静。陈述自己理想的时候,带着任何语气,都能暴露你的言语背后的复杂,而只有平静,才趋近于真正的纯粹。

当然,阅读这本书,并不是让你变成与思特里克兰德一样的人,不是要让你立刻放下一切杂念,去追寻自己的月亮,这种放下杂念的方式,只会暴露你更多的杂念。阅读一本书籍,也并非就是要一个人去学习趋近主人公的伟大之处。思特里克兰德固然伟大,却也独特,世界可以包容一个两个特立独行的人,却没办法包容所有,你可以模仿他的独特,却没必要放下自己的独特。

卧室窗前,放下这本书,无非是让你关下台灯,抬抬头,多看几眼小时候日日诵读的“床前明月光”,如此,足矣。

《月亮和六便士》读书笔记文本模板【八】

闲来无事,又翻了翻《月亮与六便士》这本书,翻完胸口似乎压着什么,闷闷的。

高晓松说《月亮与六便士》曾给过他很多精神的抚慰。他说,人的心里,总该有片地方,是只长花,不长庄稼的。

月亮是那崇高而不可企及的梦想,六便士是为了生存不得不赚取的卑微收入。多少人只是胆怯地抬头看一眼月亮,又继续低头追逐赖以温饱的六便士?

在梦想和现实之间,总是要有所舍弃。诗和远方是心之所向,而柴米油盐才是生活。

今天先说说《月亮与六便士》中的主人公斯特里克兰,四十岁之前的他过着中产阶段的生活,有身份有地位、有可爱的儿女、有自己选的妻子,有一幅外人看来完美的、幸福的人生画卷。

直到有一天,画画的梦想在他的灵魂深处被激活了,他说我要画画,必须画画。于是他毅然决然地放弃了现有的生活,只身去了巴黎。不再在乎人间一切,只为心中梦想。即使食不果腹、即使衣不蔽体,他也不愿意出卖自己的画。

辗辗转转后,他来到了塔希提,又与土著姑娘爱塔结了婚生了孩子。不幸的是他后来染上了麻风病,但他依然没有放下画笔,在小屋的墙壁上画下了旷世之作后安然离世。他完成了心中的梦想,他用画表达出了心中的世界。遗憾的是他让妻子在他死后以火烧之,小屋和画都化为了灰烬。

塔希提是他的归宿,在这里,他的灵感得到了喷发,因而画出了许多闻名遐迩的扛鼎之作。作为一个画家,他的一生已没有遗憾。作为一个人,他的行为有许多费解的地方。

对于伦敦的家,随着他的离开,这个家在他心中就消失了。他忘了责任、他忘了自己是父亲、是丈夫。原本那也是个和睦的家,是什么让他如此的冷漠和无情,以至于直到离世,也从未提及。

我唯一能想到的答案就是在他离开之日,在他心里就已彻底与过去告别,就已完全释放自己。

对于友情,对于那个认定他是画画天才的斯特罗夫,不仅忍受着他的冷嘲热讽,甚至不顾尊严的为他做着一切,在他垂死时牺牲自己时间、精力、金钱挽救了他的生命。

然而他没有感恩,在斯特罗夫的画室,占有了斯特罗夫的妻子布兰琪,在完成了自己想要画人体的作品后,抛弃了她,导致布兰琪自杀。原本一个幸福的家庭因为他而家破人亡。当然,这里面也有布兰琪的原因。

但对于她的死他从没表示过歉意,似乎一切都与他无关。

对于爱情,书中说他与伦敦的妻子是自由恋爱,真心爱过;对于布兰其只是冲动,对于爱塔只因她不烦他,什么都听她的。对于女人,他想要的不是爱情,他要的是一个愿意为他做事、愿意照顾他、只听他的而不对他提要求的人,而爱塔满足了他,给了他自由。

也许这就是他所说的,男人的灵魂漫步于宇宙最偏远的角落,而女人却想将其囚禁在柴米油盐之中。这样的男人是不需要爱情的。

斯特里克兰有勇士的精神,敢于为了梦想放弃一切。同时在他的身上你能看到真实的人性,他是个鲜活的人,真实的人。

其实,现实中不乏斯特里克兰式的人存在。不同的是他们有梦想但没有斯特里克兰的勇气去挣脱固有的生活,对于爱情,倒也是希望女人最好是听话懂事、上得了厅堂下得了厨房的,赚得了钱持得了家的。

也许你不能接受,但他就在现实中。

上一篇:优秀班主任案例解析下一篇:《一年级小朵朵》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