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月亮有关诗歌

2024-04-22

与月亮有关诗歌(通用10篇)

篇1:与月亮有关诗歌

你若是月亮定有着愉悦的情怀

飘渺

宛如远方星空下那一抹孤寂的身影

又曾在谁人的双眸中留有微微的痕迹

我有丝丝的忧伤

只能在眼底的迷离中若隐若现

述说着那个渺茫、如萤火般朦胧的故事

故事中它是与精灵住在古老的不老森林

出现在你我初次相遇的那刻

与月亮有关的现代诗歌篇2:今夜的月亮

今夜的月亮……

默然夕拾

你倚窗看着月亮

看月亮的人看着你

月色下荷花池旁的小楼

有多少秘密在里头

今夜,繁星点点

一闪一闪它们在说着故事

故事里有你有我有悲欢也有离合你在故事里有那么多曲折

月亮未能告诉你什么

你就这么看着,看着

与月亮有关的现代诗歌篇3:追月亮的人

遥远的夜空

停泊着一轮明月

宁静淡雅

从远方赶来的一片灰云

疲惫中稍带着些许兴奋

绕着那轮明月

紧紧的簇拥在一起

似多年未见的情人

忽地

一阵微风拂过

灰云继续前行

明月道一句再见

整个星空都暗了下来

与月亮有关的现代诗歌篇4:月亮在跟着我走

月亮在跟着我走,我惊奇地发现——

我走走停停,它也走走停停;

我左转右转,它也左转右转;

我拼命地跑,想要甩掉它,它也拼命地跑,甩也甩不掉。

我越来越觉得它很可爱,像一条白绒绒的小狗,摇着尾巴冲着我笑。

它想亲近我,想我带它回家。

我伸出小手想要摸摸它,却恍然发现自己根本够不着,原来它在天上,狗怎么会跑到天上?

原来它不是狗,它是一位天神!

它总是跟着我,冲着我笑,想必我也是个不平凡的人,就像石头里蹦出来的孙悟空,将来一定能干出惊天动地的事情。

我感到惊喜,小小的身体立即充满了力量。

我要快快长大,因为我想知道我究竟能干出什么样惊天动地的事情,我很期待别人钦佩乃至崇拜的目光。

篇2:与月亮有关诗歌

静悄悄,

窗内,

听得见自己的心跳,

用手撩开窗帘,

哦,天呐,

原来,窗外有一个明亮温柔的世界,

月光柔柔也软软,

月光冷冷也清清,

悄悄的睁大眼睛看着它,

不敢发出一丁点声音,

生怕惊着它,

看它在没有娃娃玩耍的楼顶跳舞,

看它在没有开门的店铺跟前徘徊,

看它在无人谈笑的街道中间逗留,

看它寂寞的站在窗外,

这是在为我停留?

好吧,既然我失眠了

好吧,既然你也失眠了

那就让我们在黑夜作伴

我把你研磨成文字写出来

我把你酝酿成红酒喝下去

你能把我怎么样呢?

哈、爱怎样就怎样吧!

窗外的月光啊,

你说为什么我感到你是寂寞的,

窗外的月光啊,

你说为什么我感觉你是孤独的,

窗外的月光啊,

你说为什么我失眠了,

窗外的月光跳进我的被窝在我耳朵旁悄悄告诉我说:因为要过年了,

我在为回家的人照亮回家的路,

篇3:与月亮有关诗歌

一、诗歌含蓄之美的承继

中国传统的诗教是“温柔敦厚”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中和之美,新月诗人将之加以继承,倡导“理性节制情感”,追求完美和谐。月亮意象的选用便实践了这一理论主张。徐志摩在散文《印度洋上的秋思》中便说:“月光有一种神秘的引力,她能使海波咆哮,她能使悲绪生潮。月下的喟息可以结聚成山,月下的情泪可以培畴百亩畹兰,干茎的紫琳耿。”[2]月平静的表面掩盖不住内在情感浪潮的翻滚,从而形成一种月与情感相生相克的巨大力量。如在《望月》中,诗人对“我爱”,用今昔的命运对比倾诉满腹柔情,在开篇却先以月亮起首,对之进行详细的描写,如同古诗中的比兴手法,这些完全是用来表现月与人的异质同构(“像一个处女,怀抱着贞洁”),以及相似的命运(“挣出强暴的爪牙”)。已不需再度直抒胸臆,情感己洋溢在字里行间。《月下待杜鹃不来》中,诗人与月对话,月儿此时不光是自然物,它被诗人投上了恋人的光影,动态的月显示出时间的流逝,同时也将诗中人等而不遇的焦虑急切融入其中,如同《诗经·关雎》中的感受一般。《半夜深巷琵琶》中,“柳梢头有残月挂”,看似化用古人“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其中的残月喻指“破碎的希望他”,伴以琵琶音、想象以及“等你去吻"的反复,“悲思”与凄楚之情郁积胸口。这些诗都有虚有实,在虚实结合之中,在平静的文字之下,将浓得化不开的情感稀释,却更见其内在的波动。

经过了清末以来的“西学东渐”,在20世纪的二三十年代,科技意识已深入人心。徐志摩自觉地吸收当时西方新的科学思想观念,对自然加深了理解,这均在创作中有所体现。“月亮”意象便也反映了现代天文学等科学知识的深刻影响。在《中秋月》中,诗人在传统文化语境的压力之下,写出了“我肥肥的在天空里飞,伟大的星斗没了光辉”,用以体现“月明星稀”的朴素的自然哲学;但同时,全诗运用拟人手法以“月”的吻自述,其间充满了反讽,颠覆了月圆象征团圆的传统审美心理,用类似自我暴露的口吻写了月的“污浊”和“糟”。针对于传统意义上人们对月宫、玉树、白兔的想象,诗人明确指出“什么是玉兔,什么是树,——/分明是老僵尸的干枯”!对于传统文人对月光的美化,诗人写道:“说什么皎洁,什么团圆,/我有的是丑怪的疤瘢!”并且明确提出“就这光,我哪有这清光,/要不是老阳,他的帮忙?”这里明显突出了现代的科技意识,即月亮作为一个星球自身不会发光,而是借助于太阳光的反射。彻底消解了月亮身上被传统文人所赋予的诗性因素与情感力量,而这是那些习惯于传统思维的诗人所无法能够写出来的。在颠覆的怪异中,在以丑为美的歌颂中,写出了“光明死了的世界”中月的虚伪、丑陋,达到了一种陌生化及审美间离的效果。科学意识与反传统杂糅无间。使得诗人对于月亮的描绘既有传统文学汇总的“宇宙意识”,又反映了现代科学知识的影响。

诗人对时间空间的心理感受能力极强,他一方面承继了传统的时空观,同时以一种生命的激情和新科技的意识扩展月亮的内涵,使月亮超越自身的静止的无生命的自然物状态,具有更为深刻的宇宙意识和生命哲理。如徐志摩所翻译的哈代的诗《对月》中:“新鲜的变旧,少壮的亡,/民族的兴衰,人类的疯癫与荒谬。”月亮早已把人生“看透”“看腻",因此上升到一种哲思的高度。同时,诗人用月亮自身的自然状况变化——圆而又缺、缺而既圆——体现时间的流逝之感,赋予静态意象以动态特征。月亮代表的时光流转是与人的年华易逝、生命的哲思、自我超越等联系在一起的。

二、诗人理想人格的高扬

儒学倡导建立理想的人格,亦即“圣贤”,追求一种高而远的人文理想,要在最坏的环境中达到最高的自觉,故而在这种入世思想中便有强烈的忧患意识。“五四"时期的知识分子虽然表面上“反传统”,但实际上承继了儒家的理想性。他们始终不放弃对理想的追求,这成为一种知识分子的精神气质而“遗传”下来。到了徐志摩这里,他将儒学传统中的人文精神加以继承,追求理想人格的建立,执着于人格的完美、自我生命的高贵尊严,在对理想人格的追求中体察人生与生命本真的意义,他重视人的价值,“对理想和美好事物的执着追求,成为他抒写性灵最突出的特点。”[3]这也其中体现在月亮意象的运用上。

在诗中神秘主义的介入能够看出徐志摩的诗钟情于神秘性,他往往以一种自觉的象征意识表现现实的荒诞,故而表现出一定的波特莱尔色彩:怪异、雄奇。另外,也许是为了有意造成一种神秘感,诗人赋予月以不同色彩,如《爱的灵感——奉适之》中将秘密“化成月的惨绿”,在艺术效果上一方面对人的视觉进行冲击,另一方面也对传统的审美心理进行挑战。

徐志摩由于受西方象征主义等现代主义影响,在诗歌创作中逐渐有了轻灵飘忽、神秘、晦涩的倾向。这种神秘性与朦胧感超越了传统诗歌的含蓄蕴藉,更加难以解读,而有一种类似宗教的情绪在其中。 .

三、诗中比兴传统的接续

徐志摩的诗借助比兴“创造意境,营构意象”,同时,又诉诸想象,极尽创造,使得情思生动,想象丰富华瞻,二者结合运用,使诗具有启发性与感染力,拓展了思维空间,一方面将意象的内涵的多重性展现出来,另一方面创造了清新、温婉、和谐的意境。月亮拥有明润色泽,被看作“青玉”一般;兴之所至,诗人甚至“想攀附月色”,想象中“想也有月,有松,/有更深的静。”;月亮的柔媚特征被看作怀抱贞洁的处女;把月亮的光华比作“披着雀毛的衣裳”,形象而鲜明,把月的银光看作“金银”,月亮的圆盘看成是女子的“迷人的圆脸”;赋予月以灵性与动作,把她看作一个羞怯的新娘。

以徐志摩为代表的新月诗人的重想象、善比喻,改变了“五四”新诗以现实为主导的状况,诗歌含蓄、流畅、富于浪漫色彩,使得古典诗词传统没有成为一个遥远的回响。

“中国现代诗人在新诗的建设与发展中,是始终注意把握它在中外古今交合中的现代化转换中的现代化转换的方向的。”以徐志摩为代表的新月诗人,一方面发挥了中国古代文化及古典诗词的传统,一方面接受西方科技及文学表达的影响,创作出独树一帜的诗歌。正像陈梦家所比喻的那样“白色的蔷薇园里,是一色雪白的花,飞鸟偶尔撒下一把异色的种子,看园子的人不明白,第二个春天竞开了多少样奇丽的异色的蔷薇。” 中国传统的“月亮”意象在他们笔下呈现了全新的面目,使这条“月亮”河在传统与现代的交互渗透中绵延不断地流淌至今。

摘要:月亮,宁谧、优雅,往来古今,频频出现在中外文人墨客的笔端。在现代,“月亮”作为一个主题意象,非但没有消失在轰轰烈烈的革命运动中,反倒由于两种文明的交相共染而呈现新的面目。深受中西两种文化熏陶的徐志摩,他的月亮诗在中西文化的交汇之处,在传统与现代的迎合之间,在古思维中构筑新意境,既保持了中国古典文化的深厚情思与多重意蕴,又为之注入了全新的生命与活力,真正实现了“古典理想的现代重构”。

关键词:月亮,传统,现代

参考文献

[1]朱光潜.朱光潜全集[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7.

[2]徐志摩.徐志摩文集[M].北京:长城出版社,2003

篇4:解读与“夜”有关的古代诗歌

在中国古代诗歌当中,有不少佳作是诗人夜中所作。如李白在其所作的《春夜宴从弟桃花园》中曾说:“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由此可见,古人在夜晚作诗也是十分特别的。那么,学生应该怎么解读与“夜”有关的诗歌情感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

一、探究诗人夜晚作诗的原因

阮籍在《咏怀八十二首(其一)》首联中就提到“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纳兰性德在《长相思》当中也说“聒碎乡心梦不成”,李煜在绝笔之作《虞美人》中谈到“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苏轼在《水调歌头》的小序中写到“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由以上几个例子,笔者发现,古人在夜晚作诗往往都是因为像朱自清在《荷塘月色》开篇说的那样“心里颇不宁静”。在诗歌当中,有的会像上面几例一样直说,有的则表现得含蓄委婉,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去寻找。

二、了解夜景描绘中声音的作用

夜晚是一个很特殊的时间段,大部分生物都要进入休眠状态,所以环境特别宁静。此时的细微声响特别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所以我们要重视诗文中关于声音的描写。笔者认为,描写声音的作用主要有两个:

1.以有声衬无声,以动衬静

如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前两句表现的是环境寂无人声,桂花的开放与凋谢也无声无息,四周的“人闲”“夜静”,造成了“山空”的错觉,为了取得静中有动、以动写静的艺术效果。诗人还精心捕捉了“花落”这一动态, 用以反衬春山寂然若虚的空旷,映衬出春山之幽静;后两句则化静为动,写一轮明月破云而出,将皎洁的月光洒进山间,使已疲劳入梦的山鸟陡然惊醒,在惺忪蒙眬中误以为天色将晓,于是便疑惑地不时向友邻发出阵阵问讯的鸣叫。这里,诗人抓住“月出”和“鸟鸣”两个富有特征的动态进行描写,寓动于静、寓声于静,以动态、音响显静,在动与静的对立统一中,让读者从空谷鸟鸣中聆听到了静的“声音”,从疏淡的笔墨中体味出“鸟鸣山更幽”的诗情画意,从而将有些抑郁的寂寥感转化为一种富有情趣、幽雅静谧的美感。

2.不同的声音表达出不同的情感

如“杜鹃啼血猿哀鸣”,通过动物声音描写渲染气氛。除了动物的鸣叫、自然风雨之声,社会环境中的声音也能渲染气氛。如“五更鼓角声悲壮”,这种声音表现出诗人人在异乡的处境,交代国家处于混战之中的时代背景。再如“此夜曲中闻折柳”,这是人类生活中的音乐声,诗句当中出现的曲子名称或是乐器名称都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把握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

三、关注此夜的月亮和温度

月亮是中国古诗中常见的意象,并且这个意象与夜晚直接相关。因此,在夜景描写当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一下诗人有没有写到月亮。如果写到了月亮,教师要分析诗人是注重月的形状,还是注重月的光辉。若是注重月的形状,那么极易让人产生月圆人不圆、月缺人亦缺的伤感,用的正是观月思乡之意;若是注重其光亮,那么也许与诗人纯洁的品质有关联;若是写松风山月,则可能与归隐有关。此外,表明夜晚冷、热等词,可以暗示诗人的心境。因此,诗人会运用这样一些有双关意义的词汇来表达情感。如“夜凉如水”,就常常暗示诗人心中薄薄的悲凉。

以上就是笔者认为在理解与夜有关的诗歌时,能帮助学生较快判断诗人情感的几个切入点。学生如果能关注以上几点,再结合诗句内容,就能更准确、更有效地判断诗歌的情感。

篇5:有关月亮的诗歌(精选)

篇一:关于描写月亮的古诗大全

关于描写月亮的古诗大全

《宿建德江》【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望月怀远》【唐】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相见欢》【唐】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有一般滋味在心头。

《月》【唐】薛涛

魄依钩样小,扇逐汉机团。

细影将圆质,人间几处看?

《月夜忆舍弟》【唐】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中秋月》【宋】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水调歌头》【宋】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静夜思》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玉阶怨》【唐】李白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

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秋浦歌其十三》【唐】李白 渌水净素月,月明白鹭飞。

郎听采菱女,一道夜歌归。

《月下独酌》【唐】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关山月》【唐】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关于送别的古诗词大全: 内容简介:最近在忙什么?茫茫人生中,过程是最美的,相知是最难的,结果是最期盼的,相思是最苦的,等待是最漫长的,友情是最珍贵的。本文主要收集古代大诗人的一些送别的诗词大全,希望大家喜欢。

1送元二使安西--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送友人--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送沈子福之江东--王维

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

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南浦别--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襟。别董大--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7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别离--陆龟蒙

丈夫非无泪,不洒离别间。杖剑对樽酒,耻为游子颜。蝮蛇一螫手,壮士即解腕。所志在功名,离别何足叹。

易水送人一绝--骆宾王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渡荆门送别--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赠汪伦--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赠我情。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谢亭送别--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送李侍御赴安西--高适

行子对飞蓬,金鞭指铁聪。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篇二:与月亮有关的诗句

与月亮有关的诗句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王维《竹里馆》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淡云来往月疏疏。—— 李清照《浣溪沙·髻子伤春慵更梳》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皑如山上雪,皎若云间月。—— 卓文君《白头吟》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刘方平《夜月 》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李白《月下独酌四首·其一》

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摇曳碧云斜。—— 温庭筠《梦江南·千万恨》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刘方平《夜月 》

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 白居易《忆江南词三首》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苏轼《阳关曲 》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秋风清,秋月明,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 李白《三五七言 》

夜月一帘幽梦,春风十里柔情。—— 秦观《八六子·倚危亭》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白居易《望月有感》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李白《月下独酌四首·其一》

卧看牵牛织女星,月转过梧桐树影。—— 卢挚《沉醉东风·七夕》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陆游《游山西村》

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 杜耒《寒夜》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韦庄《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

凄凉别后两应同,最是不胜清怨月明中。—— 纳兰性德《虞美人·曲阑深处重相见》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李白《峨眉山月歌》

辛苦最怜天上月,一昔如环,昔昔都成玦。—— 纳兰性德《蝶恋花·辛苦最怜天上月》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张九龄《望月怀远》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李白《峨眉山月歌》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温庭筠《商山早行》

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 张泌《寄人》 篇三:关于月亮的诗歌

关于月亮的诗歌

皓 月

皓月闪烁在树林,枝干上 树叶下。发出一种声音,啊,心上的人。

池塘像深邃的明镜,倒映着黑色的柳影,风在柳梢啜泣嘤嘤……

梦幻吧,是时候了。辽阔,温馨的宁静。似乎走下。星光闪烁的苍穹

这正是美满的时刻。

把酒问月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 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

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月下独酌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八月十五夜月二首

满目飞明镜,归心折大刀。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稍下巫山峡,犹衔白帝城。气沈全浦暗,轮仄半楼明。

篇6:与月亮有关的古诗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静夜思》 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把酒问月》 唐·李白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 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宋·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中秋月》 唐·白居易

万里清光不可思,添愁益恨绕天涯。谁人陇外久征戍?何处庭前新别离? 失宠故姬归院夜,没蕃老将上楼时。照他几许人肠断,玉兔银蟾远不知。

《中秋月》 宋·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八月十五夜玩月》

唐·刘禹锡

天将今夜月,一遍洗寰瀛。暑退九霄净,秋澄万景清。星辰让光彩,风露发晶英。能变人间世,攸然是玉京。

《嫦娥》 唐·李商隐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南斋玩月》 王昌龄

高卧南斋时,开帷月初吐。清辉淡水木,演漾在窗户。苒苒几盈虚,澄澄变今古。美人清江畔,是夜越吟苦。千里其如何,微风吹兰杜。

《望月怀远》 唐·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八月十五日夜禁中独直,对月忆元九》

唐·白居易

银台金阙夕沈沈,独宿相思在翰林。三五夜中新月色,二千里外故人心。渚宫东面烟波冷,浴殿西头钟漏深。犹恐清光不同见,江陵卑湿足秋阴。

《采桑子·恨君不似江楼月》

宋·吕本中

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得团团是几时。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古诗十九首·其十九》

无名氏

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 引领还入房,泪下沾裳衣。

《月夜忆舍弟》

唐·杜甫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避,况乃未休兵。

《月下独酌·其一》

唐·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相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宿府》 唐·杜甫

清秋幕府井梧寒,独宿江城蜡炬残。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庭月色好谁看。风尘荏苒音书绝,关塞萧条行路难。已忍伶俜十年事,强移栖息一枝安。

《卜算子·缺月挂疏桐》

宋·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雨霖铃·寒蝉凄切》

宋·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陪族叔晔及贾至游洞庭·其二》

唐·李白

南湖秋水夜无烟,耐可乘流直上天。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

《苏幕遮·碧云天》

宋·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颂钓者》 唐·德诚禅师

千尺丝纶直下垂,一波才动万波随。夜静水寒鱼不食,满船空载月明归。

《月》 唐·杜甫

四更山吐月,残夜水明楼。尘匣元开镜,风帘自上钩。兔应疑鹤发,蟾亦恋貂裘。斟酌姮娥寡,天寒奈九秋。

《竹里馆》 唐·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宋·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中秋》 明·王阳明

去年中秋阴复晴,今年中秋阴复阴。百年好景不多遇,况乃白发相侵寻。吾心自有光明月,千古团圆永无缺。山河大地拥清辉,赏心何必中秋节。

《琵琶仙·中秋》 清·纳兰性德

碧海年年,试问取、冰轮为谁圆缺?吹到一片秋香,清辉了如雪。愁中看、好天良夜,知道尽成悲咽。只影而今,那堪重对,旧时明月。

花径里、戏捉迷藏,曾惹下萧萧井梧叶。记否轻纨小扇,又几番凉热。只落得,填膺百感,总茫茫、不关离别。一任紫玉无情,夜寒吹裂。

《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金陵五题·石头城》

唐·刘禹锡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忆扬州》 唐·徐凝

篇7:与月亮有关的诗句

: 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李白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孟浩然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王维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篇8:李商隐诗歌中的月亮意象

李商隐是晚唐极具代表性的诗人,其现存的600余篇诗歌中,有60余首直接写到了月亮,计有江月、凉蟾、皱月、斜月、月姊、月娥、月影、霜月等,可见他对月亮的钟情与青睐。李商隐重情、多情也伤情,不幸的身世和复杂动荡的时局、敏感深沉的个性使得他偏爱阴柔的意象。月光下轻柔的一切也易于感动诗人多愁善感的心灵,引发他更多的情思,而月亮也就顺理成章地进入了其审美视野。在李商隐的视野中,月亮不再是一个纯粹的客观外物,而是融入了诗人的特定情感,体现了诗人特定的审美追求和审美情趣,也寄寓了他关于人生独特的哲理思考。

刘学锴在《李商隐诗歌研究》中写道:“李商隐把朦胧意境作为一种美的诗歌境界来刻意追求,而且他那种缥缈朦胧的情思也确实适宜用这种意境来表现。”李商隐诗歌中的意象确实寄托了作者的情感,但究竟象征什么却又难以猜测。再加上意象与意象之间的跳跃性和非逻辑关系的串连,使得辞意缥缈难寻,遂形成雾里看花的朦胧诗境。他的很多诗歌都是以月亮来营造一种朦胧的意境。因为月亮具备这一特质:她空灵、高洁,朦胧、缥缈,可望而不可及;她独立于人类生命主体之外,却又与人类生命主体共存于浩淼的宇宙中。中国人的情感体验、生命历程都离不开月亮的映证和陪伴,比如“晚晴风过竹,深夜月当花”(《春宵自遣》),呈现了作者悠然自得,颇有自遣的意味。诗中风、月、花、竹四个意象构成一个完整的意象群,清风拂过的傍晚,花、竹在月光的照耀下,就像披着一层薄薄的轻纱,显出一种朦胧美,整首诗写得有情有景。再如“昨夜西池凉露满,桂花吹断月中香”(《昨夜》)、“清渠州外月,黄叶庙前霜”(《商於》)、“水亭吟断续,月幌梦飞沉”(《摇落》)、“曙霞星斗外,凉月露盘西”(《和孙朴韦蟾孔雀咏》),将月、露、霜等朦胧的意象结合起来,或表达自己的寂寥孤独,或抒发“望帝而切近君之慕”,或悼怀亡妻,读者只能从那些朦胧的情思中体会诗人的孤寂与愁苦。在诗人眼中,月亮似乎包容着一切,抚慰着诗人敏感多愁的心灵。再如《锦瑟》一诗,这首诗似乎可以看作是追忆华年往事、不胜惘然之作。诗中运用了一系列意象:庄生梦蝶、杜鹃啼血、沧海月明、良玉生烟。这些意象构成惆怅、寂寞、伤感的情思,是诗人心灵世界与客观外物交融的心象,而这所有的一切莫不是在明月的照耀下超越时空的界限,真与幻、古与今、心灵与外物之间也不再有界限。整首诗的意象与诗人的情思浑然一体,诗人将看似毫不相干的意象融入自己的情思中,形成一个完整的境界。李商隐善于把外在的客观物象与心灵中的朦胧情思融合,化为扑朔迷离的诗的意象,以表现其惆怅伤感的心理情绪和复杂的心理矛盾。所以梁启超说:“义山的《锦瑟》等诗,讲的什么事,我理会不着。拆开来一句一句叫我解释,我连文义也解不出来。但我觉得它美,读起来令我精神上得一种新鲜的愉快。须知美是多方面的,美是含有神秘性的”[1]。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首次提到了诗歌的“隔”与“不隔”,后来朱光潜又在《诗论》中讲到:“隔与不隔的分别就从情趣和意象的关系上面可见。情趣与意象恰相熨帖,使人见到意象便感到情趣,便是不隔。意象模糊零乱或空洞,情趣浅薄或粗俗,不能在读者心中现出明了深刻的境界,便是隔”[2]。李商隐的诗歌虽然意象跳跃,诗境朦胧,但却充满亲切可感的情思。读者即使不懂诗歌的内容,也能领会其中朦胧的诗境,所以他的诗虽难懂却与读者没有隔阂。

李商隐的诗不仅做到了诗境与读者的“不隔”,也真正做到了情趣与意象的“不隔”。如《端居》中,“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在这里,月中之景、雨中之景都非一夕之景,青苔与红树也并非眼前实景,但诗人将眼前实景与想像中的景物交织描写,以雨、月来烘托整个气氛,使时间内涵拓展延伸。《子初全溪作》中“战蒲知雁唼,皱月觉鱼来”写全溪的景物,一个“皱”字使月亮既具体可感又形象生动,水中有月,月中有水,鱼在水中游又在月中戏。《赠从兄阆之》中“幽境定携僧共入,寒塘好与月相依”,一个“依”字将月亮写活了,赋予了月亮人性的魅力。意象与情趣的熨帖使得其诗境界顿开,这不仅仅是诗歌本身的境界,更是诗人心灵历程的境界的诗意再现。李商隐诗中的月光或像浮动的寒烟,或像薄薄的青纱,或像迷离的晨雾,营造着朦胧的境界,这种朦胧的意象与朦胧的境界使得他的诗“味无穷而炙愈出,钻弥坚而酌不竭”,并留有广阔的空间让我们感受诗人的情感经历和人生体验,使我们可以从多方面体味诗人的内心世界,从而使李商隐的诗在内涵上表现出朦胧性、多义性的特征。

李商隐深得儒、释、道三家思想的滋养,“童年时代便受业于一位精通五经、恪守儒家忠孝之道的堂叔。青少年时又曾在玉阳山上学道。晚年借佛理解脱烦恼”[3]。所以其思想中儒、释、道三家思想的成分兼而有之。再加上动荡的时世和不幸的身世,使得他对人生的悲剧命运有痛彻的体验与深刻的思考,在他看来,一切都是虚幻的,无法长驻。可是,他明明知道追求的结果只能是幻灭,却不愿跳出情爱囹圄,不愿放弃对理想、对青春、对爱情的追求。他通过杜鹃泣血般的歌吟,引起人们对生命、情感的深情眷恋,引导人们对人生的存在价值做深刻反省。

从个人遭遇来看,李商隐的一生都在凄苦中度过。从他曾祖父开始的几代都只做过县令。李商隐9岁丧父,家境贫寒,幼年时便承担起家庭的重担,尝尽人生的冷暖酸甜。他在《祭裴氏姊文》中写道:“四海无可归之地,九族无可依之亲”。其身世的凄楚,由此可见。在仕途上,他l8岁赴长安赶考,不幸落第。后又参加了多次进士考试,直到唐文宗开成二年才中进士第。人仕后,先在山南西道节度使令狐楚幕府做幕僚,得到令狐楚的赏识。不料令狐楚逝世,李商隐被迫离开。后又入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幕府,并娶其女儿为妻,从而无意中卷入复杂的朋党之争中,致使仕途坎坷。李商隐一生都在颠沛流离中度过,在他短暂的一生中,他曾给无数人做过幕僚,居无定所,漂泊一生。所以诗人对时光的流逝、对人生的悲剧命运显得更为敏感,对自我价值的追求、对生命意识的感叹显得更为迫切。他的许多月亮诗都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比如《城外》“露寒风定不无情,临水当山有隔城。未必明时胜蚌蛤,一生长共月亏盈”中,借用蚌蛤与月亮亏盈的神话来抒写感慨,将人生与蚌蛤做比较,并指出人生终究不如蚌蛤,不能与月亮共亏盈。全诗充满了悲情的基调,诗人在面对月亮的圆满时想到的却不是人生的美满,而是人生的不如意,与苏轼“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情感基调截然不同。再如《月》中“过水穿楼触处明,藏人带树远含清。初生欲缺虚惆怅,未必圆时即有情”。前两句写月亮初生时的情态:看似离我们很近的月亮其实远离人间,孤寂清冷地俯视着人间的一切;后两句写初生的月亮有亏损,人们总是叹惜其亏损,并为之惆怅不已,却不知月亮圆时也未必于人有情。诗人劝解人们没有必要为月亮的亏损而惆怅,因为月圆时人生也未必圆满,看似劝慰,实则是无可奈何,连月圆时人都未必圆满,那么月未圆时呢?人生希望的虚幻和缺憾的难免,被诗人以象征的手法表现出来了。

李商隐的诗虽然难懂,却有很多人喜欢,因为他写得很美,情真意切,幽微含蓄,寄寓深远,词藻典雅,并且善用历史典故和神话传说,以象征的手法构筑出脱俗的情境,形成其特殊的美学风格。李商隐富有哲理性的月亮诗,将人类对自我生命内核的探求、对自我生存价值的体认,以朦胧的意象曲折地吐露出来,表现出了强烈的宇宙意识和生命意识。他揭示的人生哲理不是李白那样高昂旷达、俊朗飘逸的生命体验,不是盛唐人士不安于有限生命而向往无限时空的精神幻想,而是一种悲剧的命运情结。晚唐时局的动荡不安,仕途的无望使诗人看不到生活的希望。李商隐不同于初唐诗人的前瞻,也不同于中唐诗人的中兴希望,他用一切无法长驻的眼光,看待世事的盛衰推移,表现出伤悼的情调。

李商隐曾经说过:“行道不系古今,直挥笔为文,不爰攘取经史,讳忌时世”,极力强调了审美的个性。李商隐诗歌中的月亮意象所蕴含的朦胧境界和人生哲理都是为其独特的美学思想服务的。他将诗歌的审美对象由纯粹的客观世界和社会生活转向复杂多变的心灵世界,外物只是他用来表达自己内心情感的媒介,它在经过心灵世界的解读、接受后转化成为心灵世界的一部分。心灵世界的复杂多变,使得李商隐诗歌中的审美对象总是显得扑朔迷离、虚幻缥缈。诗人对月亮的审美有一种倾向,即对月亮的淡雅、清幽、凄冷、虚幻有着敏锐的感受力,与其相应的是诗人孤寂、感伤的心境,相连的景物也多是烟花、清风、秋夜、寒霜。月亮代表着阴柔、宁静,它是对诗人清静虚远的生活情趣在审美情趣上的反映,也体现了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传统哲学。在诗人看来,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是对抗、驾驭,而是包容、和谐,诗人对月亮的喜爱就是这一关系的典型体现。诗人反复从视觉、听觉、触觉等各个方面描绘他眼中所看到的、心中所想到的月亮。月亮不再是高高在上、清冷孤傲的自然实体,而是可以倾诉一切的知己。如《十一月中旬至扶风界见梅花》中“素娥惟与月,青女不饶霜”;《李花》中“李径独来数,愁情相与悬。自明无月夜,强笑欲风天”;《杏花》中“援少风多力,墙高月有痕”。这三首诗中诗人分别以月下梅花的高洁孤傲、李花的轻明淡素、杏花的寂寞零落自寓,感伤有才而不见赏,慨叹生而不逢时。明月是诗人落寞孤寂的见证者,陪伴诗人左右。霜月、月夜、月痕,月的凄冷、幽暗已经融入到诗人的内心世界。

李商隐因其诗“艳而不靡”,而成为晚唐一代大家。他内心深处有一股沉郁之气,在诗歌写作中直接与内心世界对话,使得其诗境扑朔迷离、幽美细腻。李商隐对心灵世界也作了前所未有的开拓,他笔下的心灵世界层次丰富、复杂奥妙,他将诗歌语言的潜力发挥到极致,并为北宋西昆体开创了渊源。西昆体追求辞藻华美、对仗工整、意旨幽深,是宋代诗学历史上第一个具有独立意义的诗歌体式,又正式开启了宋诗“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的门户,在这其中李商隐的作用不言而喻。同时,李诗在绮艳的内容、缅邈的文词、长于细腻地表达人的心境意绪等方面也给宋词提供了借鉴。如果说唐诗以外向豪放为主流,那么宋词则以婉约内敛为正统。宋人更注重对内在心灵世界的体悟,他们延续的就是李商隐对心灵世界的开拓这条道路。其实,宋词的言辞、意境、内容在李商隐的诗歌中已经有所体现了,李商隐正是在唐诗发展到鼎盛后开创了属于自己的艺术形式。

参考文献

[1]梁启超.饮冰室文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

[2]朱光潜.诗论[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 2001.

篇9:有关月亮的十一个疑问

科学家们大体上提出了三个主要有关月球起源的假说。尽管三个假说都存在严重的缺陷,不过至少有一个假说是以阿波罗登月计划获得的资料为依据的。其中一个理论提出,月亮是与地球同时产生于46亿年前的一团原始星云。另一个理论指出,月亮是从太平洋海床分出去的地球的一部分。可是阿波罗登月计划收集的数据显示地球和月亮的化学元素截然不同。科学家们现在推测月球是地球在很久以前从宇宙空间俘获并固定于目前这个地球轨道上的。反对这一看法的人指出,这种“俘获”的可能性极其渺茫。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科学家罗宾·布列特博士感叹到,似乎月亮不存在比月亮存在更合理,更容易解释。

2.月亮的年龄

令人难以置信的事实是:从月亮上采集的90%的岩石标本要比地球上90%的最古老的岩石还要古老。由宇航员尼尔·阿姆斯特朗从静海收集的第一块岩石被测定具有超过36亿年的历史。其他岩石经鉴定后,证实具有43亿年、45亿年和46亿年的年龄。还有一块竟然已经存在了53亿年之久了。相比之下,在地球上被发现的最古老的岩石只有37亿年。而月球上岩石标本采集区域则被科学家认为是月球上最年轻的地区之一。一些科学家由此得出结论,月球远比我们的太阳系形成还要早。

3.月球上的粉尘比月球岩石还要古老

有关月球年龄的难题由于对静海收集的尘土分析结果而变得更让人头痛。根据化验结果,月球上的尘土要比岩石还要久远至少10亿年。这个现象在逻辑上几乎不可能。因为通常来说,尘土是它旁边的岩石退化而来的,化学分析结果证明,月球粉尘并非来自附近的岩石,而是来自其他地方。

4.月球“大钟”

在阿波罗登月探险过程中,当登月舱起飞、着陆并抛弃第三级火箭时,登月舱都重重地撞击了坚硬的月球表面。每一次撞击都引起月亮像一只大钟被敲击,振动持续了一至四个小时。NASA不情愿地指出月亮是中空的。可是,除此之外,并没有其他令人信服的解释。

5.月球的阴影区

月球的阴影区被早期天文观测者们推测为干涸的海洋。可是这些“月海”很奇怪地集中于月球的一侧。宇航员们发现那些月海区域的表层极难被钻透。对那里采集的尘土分析显示那些地区有地球上极其罕见的金属如钛、锆、钇、铍。这些发现让科学家们一筹莫展。因为熔化这些金属需要大量的热量及高温(约4500℃)以使它们与周围的岩石结合。

6.不生锈的纯铁

由前苏联和美国从月亮采集而来的尘埃中都含有纯铁的颗粒,前苏联人宣称由遥远月球探测器“佐德20”号取回的纯铁颗粒在地球上几年后也不生锈。纯铁不生锈在地球上是闻所未闻。不过只有一个难以解释的例外:在印度新德里有一根纯铁的柱子,从不生锈。没有人能给予合理的解释。

7.月球的放射性

显然,13千米厚的月壳具有很强的放射性。当“阿波罗15”号宇航员使用热探测仪时,他们发现了异常高的读数。这表明在亚平宁山脉以下有高温热流。事实上,一位月球研究专家承认,当我们看到这些数据后都惊呼:“喔,上帝,这块地方将被熔化!它的核心一定很热。”但那却是谜。因为月球的核心根本不热,反而很冷。根据推测,月球是中空的。月球表面的辐射“令人难堪”的高,而且原因不明。这些热核辐射材料(铀、钍、钾)从何而来?如果它们从月核而来(尽管不太可能),它们又是如何来到月球表面的呢?

8.大量的水蒸气云团在干燥的月球上空

几次对月球的挖掘都证明月亮是极干燥的世界。一位月球专家讲过,它比地球的戈壁滩还要干燥100万倍!早期的阿波罗计划根本找不到一点一滴的水。但是,“阿波罗15”号发现月球表面有259平方千米大的水蒸气云团,万分震惊和窘迫的科学家们提出两个被登月宇航员抛弃的水箱可能是云团的起因。可是,事实上,两个水箱是不可能制造出这样庞大的云团的。当然,宇航员们排在月球上的尿液也不可能产生如此巨大的云团。这些云团看来来自月球的内部。另外,云、雾和水汽及月表变迁被天文学家们多次发现。举例而言,上个世纪的六位天文观测者声称月球的水汽模糊了柏拉图环形山的细节。月球上存在水汽是极其古怪的。因为根据月球引力只有地球1/6的看法,月亮是不可能具有任何形式的大气层或云气团的。

9.月球玻璃状的表面

多次登月探险显示了月球表面是一层玻璃状的物质。这个现象揭示了月球曾受过高温热源的烘烤。专家们的分析结果证明这种现象不可能是由于大量小陨星的撞击。有一种看法认为,一次3万年以前的猛烈太阳火焰产生了这些变化。科学家声称,这种玻璃状表面与核武器造成的效果相似。月球表面的高核辐射性与这一解释相吻合。

10.月球的怪异磁场

早期的月球专家表示,月球的磁场很弱或根本没有磁场,而月岩的样品显示它们被很强的磁场磁化了。这对NASA的科学家又是一次冲击。因为他们以前总是假设月岩是没有磁性的。这些科学家无法解释这些强磁场的来源。

11.奇异的高密度物质集团

篇10:与月亮有关的诗句

1、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李白《将进洒》

2、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李白《古朗月行》

3、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升。――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4、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5、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轼《水调歌头・中秋》

6、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

7、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李白《关山月》

8、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白居易《暮江吟》

9、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宿建德江》

10、新月曲如眉,未有团圆意。红豆不堪看,满眼相思泪。终日劈桃瓤,仁儿在心里。两朵隔墙花,早晚成连理。――牛希济《生查子》

11、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李煜《虞美人》

12、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竹里馆》

13、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

14、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15、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16、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瞑》

17、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卢纶《塞下曲》

18、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19、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

20、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

21、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22、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苏轼《中秋月》

23、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出塞》

24、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贾岛《题李凝幽居》

25、边草,边草,边草尽来兵老。山南山北雪晴,千里万里月明。明月,明月,胡笳一声愁绝。――戴叔伦《调笑令》

上一篇:夹球接力比赛规则下一篇:十佳班级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