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倒的旗帜

2024-04-30

不倒的旗帜(通用14篇)

篇1:不倒的旗帜

青春的帆飞扬,即使没有风仍旧傲然挺立,不知所惧。我心所向,我人所往,勇往直前便绚丽了我们的青春。

胸怀畅想,不倒的旗帜就在我心。

谁不渴望遥远天际星辰的闪烁?即使渺小如豆,但却演绎了永恒!

谁不欣羡邈邈远方动听的梵唱?即使飘渺无依,但却温润了心脾!

谁不羡慕耸耸峰巅极目的远眺?即使转瞬即逝,但却扩张了胸襟!

那些模糊的坐标属于成功,属于梦想。此刻,他们也可以被我们攥在手心。像一面不倒的旗帜,诱惑着我们,给我们力量前行,给我们蜡烛点亮,给我们终点奔放。

热情洋溢的青春,激情四射的活力。我们,永远不知疲惫,因为,心中的旗帜不倒,我们就还有到达终点的机会。即使历经坎坷,血流泪泼,那又如何?

有一种力量不必来自外界,他不是亲友的鼓舞,他不是物质的诱惑,他不是廉价的颂扬。他只是我们心中一颗渺小的光点,却给我我们永恒的力量,让我们奔跑,让我们疯狂。或许,时间的痕迹模糊了你的视线,那颗光点渐渐暗淡;或许,生活的嘈杂扰乱了你的思绪,剪短了你张望前方的时间;也或许,少年的棱角被现实渐渐磨平,让你渐渐开始承受命运的不公。但是,这一切,都不该是属于我们的。

我们有亟待迸发的青春,我们有喷薄而出的激情。怀着一腔热忱的心,怎么肯让岁月磨平了棱角?让烟雾朦胧了双眸?

若不实现心中的畅想,此生不待。人生能有几年少?

与命运抗争的精灵在夜中舞蹈,你怎么能关上窗孤芳自赏?

真的臣服于今生的平庸了吗?真的肯虚度岁月蹉跎人生吗?时间的齿轮只前进不后退,我们能拿什么理由收回迈出的步伐?

我们还年轻呀!我们该拥有一腔激情!真正的勇士是不被打败的!真正的青春是不惜代价的与平庸抗衡!

我最喜欢的一句话就是“人不轻狂枉少年”!若不轻狂怎么能打破阻碍你前进的条条框框?若不轻狂怎么能成就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绝代佳话?若不轻狂又怎么能打破命运的禁锢步入你向往的天堂。

因为畅想世界才有改变,因为拼搏世界才会绚丽多彩。

年轻的我们还拥有什么?双手空空,有的只是一腔不被熄灭的激情!

你对生活微笑生活便回你洋洋洒洒的阳光;你对命运挑战,命运便会回你一个不可预知的未来。

原来,一切,还掌握在我们自己的手中。我们能做的不是沉溺于四季的轮回,一颗心不起波澜,一个人萎靡不振。我们要做的是用手中的岁月谱写自己喜爱的篇章,即使它不够优美,但是它一直属于你。

一潭死水比山雨欲来更为可怕,不会思考的人比不能行动的人更可悲。

若心中的旗帜不倒,与命运抗衡的激情常在,一路花开。

若心中的旗帜不倒,纵使摸打滚爬,亦会甘之如饴。

若心中的旗帜不倒,便不负亲人多年的等待。

篇2:不倒的旗帜

近年来,在全国各地中考试题中,出现了一种开放性试题――仿写题,仿写题一经出现就经久不衰,常考常新,成为中考试题中一面“不倒的旗帜”。仿写题在考查考生语意连贯、语法结构、修辞运用、表达方式、风格和谐等方面可谓是一道绝佳的考题。笔者现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中考仿写题的解答作一粗浅的探索,以期同学们在中考中有所收获。

一、仿写题的题型

1.套用式仿写题

例如:仿照例句的形式,写一个句子,内容自定。

例句:人们都爱秋天,爱她的秋高气爽,爱她的云淡日丽,爱她的香飘四野。

仿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做此类试题时,首先要明确题意,辨明例句所用的修辞手法,然后直接套用。例句从内容上看,写出了秋天的三个特点;从句式上看,采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因此本题的仿写重点在仿句内容的选定,其句式只需直接套用例句。内容的选择可以是景,也可以是人或物,关键要把握其特点。

参考答案:人们都爱春天,爱她的风和日丽,爱她的花红柳绿,爱她的雨润万物。

2.续写式仿写题

例如:仿照画线的句子,续写一个句子,与画线句构成语意连贯的排比句。

人生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在于索取。如果你是一棵大树,就撒下一片阴凉;如果你是一泓清泉,就滋润一方土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这道题既是续写又是仿写,它要求学生对句子进行分析品味,揣摩出句中所表达的意义。除了要把握仿句的句式(如果„„就„„)及修辞手法(比喻、排比)外,尤其要注意句中所蕴涵的思想内容(奉献精神)。这就要求考生借助自己的感悟,写出富有生活哲理、能启迪人们树立正确人生观的句子。

参考答案:如果你是一朵鲜花,就装点一分春色。

3.造句式仿写题

例如:“摆渡老人”中的“摆渡”可以理解为老人对“我们”生活、思想上的帮助。其实生活中还有许多这样的“摆渡者”,请你展开联想,按照下面的示例仿写三个句子。

示例:(1)作家把读者摆渡到精神的彼岸。

(2)“希望工程”把贫穷的孩子摆渡到求知的校园。

仿句: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

解析:本题其实是让学生在理解“摆渡”一词的基础上,展开联想,仿照示例的格式“把摆渡到”用“摆渡”造句。仿写的关键是对“摆渡”一词的比喻意义的正确把握。因此也不难联想到类似例句中“作家”“希望工程”的“摆渡者”:教师、父母、医生等。

参考答案:①老师把学生摆渡到知识的王国。②父母把子女摆渡到成人的世界。③医生把患者摆渡到健康的乐园。

二、仿写题的备考指导

1.解答仿写题应该具备下面的一些知识与能力。

(1)必要的语法、修辞知识。语法、修辞知识是从大量的语言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运用语言的规律,掌握这些知识有助于提高我们运用语言的能力。

(2)丰富的联想、想象能力。具备了相关的知识积累,如果不能展开想象的翅膀,我们依然会望“仿写”而兴叹。联想、想象能力的欠缺,绝不可等闲视之;应该扩大我们的生活与知识积累,掌握联想与想象的方法,尽快弥补这一欠缺。

(3)过硬的语言表达能力。仿写是小型的写作练习,它要求我们在极为有限的字数内尽情展示我们的才情,张扬我们的个性。

2.解答仿写题要做到四个统一。

(1)话题要统一。话题在此指仿写句子的中心,它一般有两种表现形式。显性话题式,指题目中规定了陈述对象,在仿写时必须以给定的陈述对象为主语;隐性话题式,指给定文段所隐含的中心主旨,仿写时根据上下文语境,弄懂文义,把握主旨,并在此基础上发挥联想和想象,精心选材。

(2)句式要统一。仿写句子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形式上的约束性,即严格按要求去写。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弄清例句的结构特点、句型、语气,是常式句还是变式句,是陈述句、疑问句还是祈使句、感叹句;同时还要弄清句子内部的语意关系,是转折、递进、并列,还是因果、假设、总分等,仿写时必须严格按照例句的句式特点去造句,要做到句式的统一。

(3)修辞要统一。仿写句子的考查一般与对修辞运用的考查联系在一起,因此,仿写时要仔细分析给定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格,或比喻或排比,或对偶或比拟等。

篇3:不倒的旗帜

心中装着“三农”

郝正甲心中始终坚持一个信念:让农民用上电、用好电, 过上富裕的日子。正是有了这种发自内心的情感, 才让他在工作中每时每刻都想农民之所想, 急农民之所急。

2009年夏季的一天傍晚, 电闪雷鸣, 久旱的大地迎来了老天赐给的甘霖。这时, 值班室传来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 原来是巴燕台区大面积停电。郝正甲向供电所值班领导汇报后, 准备好抢修工具和备用材料, 穿上雨衣, 骑上摩托车, 火速赶至故障地点。在故障现场, 他仔细检查设备, 发现原来是低压避雷器被雷电击穿了。半个小时过后, 郝正甲更换了新的避雷器, 送上了电, 黑暗的村庄又亮起了灯光, 他却变成了一个“落汤鸡”。事后有人问他:“为什么不等雨停了再去抢修?”他笑着回答说:“等雨停了再修, 那还能称为‘抢修’吗?天已晚了, 人们还等着用电呢!”这朴实简短的话语, 足以证明他心中装着用电户, 装着农民兄弟, 更装着一份对农电工作的挚爱。

刻苦钻研的业务能手

郝正甲认真钻研、学习业务知识, 熟练掌握了抄核收流程及线路运行、维护的方式。针对部分线路低压线损率居高不下的情况, 他首先进行了营销指标“六包”工作, 主要是包电费回收和低压线损指标, 一方面缩短了抄表时间, 提高了工作效率;另一方面, 台区调整承包后, 大家肩上有了担子, 工作主动性和责任意识明显增强。在降损方面, 他经常组织有关人员, 重点排查高线损线路、台区, 开展了大规模的反窃电活动, 2007年, 巴燕供电营业所综合线损率由32.16%降低到9.11%。

针对巴燕地区配电线路陈旧、设备老化、故障常出的状况, 郝正甲积极工作, 大胆探索、实践, 制定了一系列的改造方案。在城乡电网改造期间, 他亲自勘测、设计、结算巴燕镇农村台区83个, 同时参加了部分10kV主干线的勘察设计工作。在城网改造中, 根据巴燕地区供用电特点, 他为生产技术部提供了一套巴燕台区配电供电网络设想图, 为城网改造的合理性、经济性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郝正甲在担任巴燕供电营业所安全员期间, 加大安全生产各项规章制度的落实力度, 加强员工安全教育, 把防止人身事故和人为责任事故作为安全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 充分调动和发挥员工在安全管理中的主人翁责任感和使命感, 增强职工的自保互保意识, 使职工从思想、行为上均认识到安全生产的重要性, 多年来从未发生过人身、设备、交通等事故。

难忘的“幸福”牌摩托车

在郝正甲16年的农电工作中, 最让他难以忘怀的是那辆伴随他走过无数乡间小路的“幸福”牌摩托车。记得一个盛夏的早晨, 郝正甲与同事马强骑摩托车前往初麻乡滩果台村抄表。行至半路, 突然下起暴雨, 全是红泥路面的乡间小道根本无法前行, 两人只好往回走。此时, 雨越下越大, 被当地老百姓戏称为“不干胶”的红泥路粘得摩托车车轮纹丝不动, 两人只好一人推, 一人拉, “纤夫”般地艰难前行。不一会儿, 车和人都裹满了红泥, 而此时天就要黑了。无奈, 两人只好将摩托车藏在路边的一个土沟里, 徒步走回单位。第二天天一亮, 郝正甲就带着人和绳子找到了藏车的地方, 当看到摩托车完好无损时, 他像看见了失散多年的老朋友一样激动万分。

带头出动的“电猫”

言木村是一个只有17户人家的小村落, 自2005年以来, 为该村供电的10 kV化二路线损率居高不下, 经常达40%左右。巴燕供电营业所员工通过分析, 确定该村一定有窃电行为。但由于该村只有一条上山的小路, 有陌生人上山很容易被发现, 所以供电营业所多次出动查窃电都是无功而返, 化二路成了令人头疼的高线损线路。为了改变这种被动现状, 2006年4月23日晚, 郝正甲带领供电营业人员从山后无路的拉水峡绕道进村, 经过3个多小时的艰难跋涉, 他们终于进村, 并成功查获一户窃电户。最后, 公安部门对当事人进行了罚款和拘留, 有效震慑了该村猖獗的窃电分子, 使该线路的线损率终于下降到下达的指标范围内。

郝正甲任巴燕供电营业所副主任以来, 这位40多岁的农村汉子铮铮铁骨, 正气凛然, 带领全所32名职工, 出动查窃电行动300余次, 有效打击了私拉乱接行为和窃电歪风, 为供电企业挽回了经济损失, 也赢得了“电猫”的美誉。他本人多次被青海省电力公司和黄化供电公司评为“安全生产先进个人”;2004年, 在青海省农电比武大赛中, 他获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2005年, 他被青海省电力公司评为十一五期间“立功竞赛先进个人”;2009年, 他又荣获国家电网公司“劳动模范”称号。这一块块奖牌, 一项项殊荣, 凝结着他的辛勤的汗水和执著的奉献。

篇4:抗战烽火中不倒的旗帜

1937年,随着晋察冀根据地的建立,11月,党中央决定在河北阜平县正式建立晋察冀军区,聂荣臻任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军区成立后,12月11日,晋察冀军区政治部主办的《抗敌报》创刊。军区政治部主任舒同兼任报社主任,著名摄影记者沙飞为副主任。《抗敌报》是一份三日报,向全边区发行,邓拓是这张报纸的主要撰稿人之一。1938年3月,华北日军对晋察冀边区发动春季大扫荡,中共晋察冀省委决定将《抗敌报》升格为省委机关报,26岁的邓拓临危受命,担任了报社主任。1940年11月7日,《抗敌报》改版为《晋察冀日报》,邓拓任社长兼总编辑。与此同时,《晋察冀日报》成为晋察冀北方分局的机关报(1938年4月,中共晋察冀省委改称为中共晋察冀区委,1939年1月,又改称中共中央晋察冀北方分局)。报纸的发行量从由原来的1500份增加到了1万份,最多时达到5.5万份。

《晋察冀日报》版面编排合理,内容丰富。既有时事评论,也有国际国内新闻,还有小品文、诗歌、漫画、顺口溜儿等。满足了不同文化层次的需求,成为根据地军民了解党的政策和国际国内形势以及战况的主要渠道。

在北京市档案馆馆藏的这张1942年12月10日版的《晋察冀日报》中,在第一版的醒目位置刊载了《纪念一二·九反对敌寇掠夺青年》的重要社论。文章以一二·九运动七周年纪念日为契机,用犀利的文笔揭露了日军掠夺华北青年充当劳工的阴谋,并用慷慨的言辞激励沦陷区和广大农村地区的青年要继承一二·九运动的斗志,与日寇坚决斗争到底。在剩余的二分之一版面中,则以时事短消息的形式刊登了我八路军对日作战的情况。报纸的第二版转载了《解放军日报》关于太平洋战争爆发一周年的时事评论文章,以及同盟国对日作战和国内抗击日寇的相关新闻报道。报纸的第三版和第四版是《子弟兵》副刊。这两个版面既融合了原副刊《老百姓》通俗娱乐的风格,又体现了《子弟兵报》思想性和新闻性的特点。例如,著名军旅作家席水林的一篇《遇到了神仙》的小品文,以诙谐通俗的语言,讲述了敌占区一名老农在回家路上偶遇八路军的故事。文章将八路军比喻为下凡救世的活神仙,并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老农由怀疑到相信的微妙的心理变化。第三版还连载了《预备兵政治教材》第七课的内容和相关报道,保留了《子弟兵报》政治教育的功能。第四版则转载了来自《泰晤士报》、路透社的国际新闻短讯,内容主要是欧洲战场反法西斯战争的战事报道。在此,还要简要说明一下《子弟兵报》的由来。1939年,时任晋察冀军区的司令员的聂荣臻同志嘉奖了英勇善战的平山团,称赞他们是捍卫民族、捍卫边区和捍卫家乡的优秀平山子弟兵。这是“子弟兵”的称呼首次用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武装。之后,“子弟兵”的称呼深受人民群众和广大指战员的拥护,很快家喻户晓,越叫越响亮。于是,作为晋察冀军区政治部机关报的《抗敌三日刊》于1941年正式更名为《子弟兵报》。此后,该报纸一直由晋察冀军区、华北军区及北京军区政治部领导,最后发展为今天北京军区发行的《战友报》。

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日报》副刊的一大特色就是外单位参与了副刊的编辑,其中北京市档案馆保存的这张载有《子弟兵》副刊的报纸就是由晋察冀军区政治部主编的。1941年4月17日《子弟兵》副刊正式与读者见面,截止到1943年9月15日,该副刊共发刊88期,刊登文章485篇。

面对日军的铁壁合围,邓拓任《晋察冀日报》总编之后,提出了“游击办报”的理念。为了便于设备的轻装转移,铸字和排字工人将铅字缩小,把笨重的字架改成可装卸的字架。印刷工人将笨重的石印机改装成轻便的木质机。经过大家的改造,日报社的全部设备用八匹骡子就可以拉走。《晋察冀日报》就是在如此恶劣的战争环境和极度匮乏的物质条件下,躲过敌人的无数次扫荡和围剿,克服重重困难,坚持写稿和编排出版工作的。从1940年11月7日更名为《晋察冀日报》至1948年6月14日终刊,共计出版报纸2754期,创造了中外新闻史上的奇迹。

1948年6月15日,晋察冀解放区的《晋察冀日报》与晋冀鲁豫的《人民日报》合并,改为中共中央华北局机关报——《人民日报》,同年8月起改为中共中央机关报,并使用毛泽东题写的报名。在两报合并方面,《晋察冀日报》的反映要早于晋冀鲁豫的《人民日报》。在1949年5月26日,《晋察冀日报》就在头版头条刊登了两报合并的消息,而同日的晋冀鲁豫《人民日报》只刊登了两大解放区合并的消息,对于两报合并却只字未提。

《晋察冀日报》是敌后抗日根据地创刊时间最早,坚持时间最长,影响力最大的报纸。彭真同志曾这样评价:“《晋察冀日报》历史,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晋察冀边区的历史。”

篇5:不倒的旗帜

在医院,有这么一个岗位,它无声无息却关乎生死,它平淡无奇却石破天惊,因为它的判断结果关乎的是无数个生命的归宿、无数个家庭的酸甜,那就是病理诊断岗位。在市人民医院,有这么一个人,他谦和儒雅却坚韧不拔、他身材瘦小却形象高大,因为,他三十年如一日,勤耕不辍、创新不止,使一个二

级医院的病理科却能以“严谨审慎、诊断准确”赢得省内专家多次赞扬,把一个平凡的岗位竖成了一面不倒的旗帜,他就是市人民医院病理科主任——!

病理科的工作,讲究的是坐得稳、守得住、积得多、断得准。刺鼻的福尔马林气味、高温的石蜡包埋机、一坐就是几个小时,甚至十几个小时的镜检……恶劣的工作环境、枯燥乏味的工作步骤,没有一颗甘于平凡、乐于奉献的心,是无法胜任这样的岗位的,但他从走进病理科的那一天起,就像一颗螺丝钉坚守在这平凡的岗位上,三十年如一日,不断登攀,不断探索,用智慧和汗水为医院病理诊断专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作为一名医技工作者,虽然没有直接为病人解除疾患,但“病理诊断”的结果对病人及家庭意味着一次“宣判”,直接关系到病人的治疗方案和疾病预后,容不得丝毫马虎,“一丝不苟”成了他始终坚持的工作作风。多年来,他一直坚持对每一份病理标本的制作、对每一份病理诊断报告严格把关。当病理诊断与临床医生的诊断不符合时,他总是第一时间与临床医生进行沟通、请教上级医院专家,从不放过一个疑点。有一次,一位胆囊手术的患者,术后胆囊病理诊断提示胆囊癌,急需进一步治疗,但患者已经出院,无法联系,这可急坏了谭主任,他从病历上翻出了病人留下的一个大致的地址,就要下乡找病人,当时许多乡村还没有通公路,天又下着雨,大家都劝他等天好了再走,但他只说了一句:今天必须找到病人!推上自行车就走。当时乡村小道的颠簸与泥泞可能是我们现在无法想象的,他记不清自己倒底停下来问了多少回路、也记不清到底摔了多少个跟头,但他清楚地记得,病人的治疗没在他的手中耽误一天!等到再赶回家里,天早已黑透,看着一身泥水、几近虚脱的丈夫,焦急担忧了一整天的妻子满腹的埋怨顿时化成了满脸的泪水,谭主任语重心长地对妻子说:别看我们病理科是辅助科室,可关系着患者的生命啊!我们的诊断结果直接关系到病人治疗方案的选择,今天我虽然奔波了一天,但有可能挽救一个生命啊!他常常告诫科内的医生: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我们的诊断稍有不准,将会给病人带来无法想象的后果。他严谨认真的工作作风深深影响着科内的每一位同志。

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同志深深地知道,优良的业务素质是做好工作、服务好病人的基本要求,因此,他十分注重专业知识的积累,不断自我加压、自我充电。他曾先后两次赴三级医院进修病理学诊断,每次在长达一年的进修期间,他基本上都不回家,每天看书到深夜,抓住一切时间疯狂地学习,阅读了大量的书籍,写下了十几本笔记,得到了当时江苏省病理学学会主任委员黄志勇教授的高度评价。在实际工作中他能够准确把握新技术的发展,开展新项目。由于医疗技术的进步,对于快速石蜡切片诊断的要求越来越高,手术医生在术中切取病人的一部分肿瘤组织立即送检,要求病理科在半小时内得出结论,从而为手术台上的医生下一步的手术方案提供依据。由于是快速操作,标本的制片质量要比普通的制片质量逊色一点,但诊断要求却一点也不能逊色,必须及时、准确,因为它直接关系到患者的诊断是良性还是恶性,关系到患者下一步的手术方式和治疗方案。“快而慎”是对快速病理诊断的要求,没有很高的病理诊断水平是不可能达到这样的要求的。多年来,谭主任凭借着扎实的理论功底,创新的科研能力,在病理诊断领域取得了一个个骄人的成绩,有二十余篇论文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先后开展了十余项新技术、新项目,成为我市病理诊断的领军人。

同志时刻牢记自己是一名老党员,事事、时时严格要求自己,表现出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政治责任感。每天早晨他都是第一个来到办公室,由于工作量太大,他常常把午饭带到科室,吃完继续坚持工作,对年轻同志的诊断,他做到每一个均复核,因此下班后留在科内看片、加班到深夜几乎是家常便饭。由于长期超负荷工作,他患有胃病、肩周炎、心肌供血不足等慢性病。,他接受了胆囊息肉摘除手术,手术第二天,病房护士一大早就发现谭主任不见了,原来他又赶到科内复核第一天的片子去了。去年上半年,谭主任的胃病加重,一度被怀疑患了“胃癌”,可他在科内没吱一声,没请一天假。面对他的“顽固”,同事们只能无奈地摇头。

篇6:不倒的丰碑作文

鲁迅,是我们心中无法磨灭的灵魂,是苦难的历史中一个不可抹煞的最强音,我们不能缺失,又无法超越这一道密不透风的丛林,我们不敢妄谈鲁迅,但他对于生活在现代的我们来说,依然是一盏燃烧的指路明灯,一座屹立不倒的丰碑,他,永远警醒鞭策着我们。

读鲁迅先生的文字,或许你会觉得沉重与尖刻。的确,先生缺乏梁实秋的闲适,周作人的清淡,徐志摩的柔情,但这依然掩不住我对先生的尊崇。如果回忆起那个时代时,只有一具时间的骸骨,所有一切苦难不平只是吟风弄月的文字与淡淡悠哉的墨气,现代的人们又如何能体会那个时代的黑暗呢?那个时代,儒家的思想加上道家的淡然与佛家的面壁主义,人们丧失了开拓的勇气,都被套上了沉重的枷锁。

篇7:不倒的小草生活随笔

假如你能变成世间万物,你希望自己是什么?我希望自己是一棵小草。

小草是最平凡,最容易让人忽略的植物,它不像花儿那么美丽,总是得到人们对它外表的赞美;它也不像宫殿那么魔力,能让人变得虚荣贪婪,它更不像科技那么先进,总能破坏人类生态环境。

小草没有花儿的美丽,所以它也没有骄傲,它懂得谦虚,但它更懂得宽容,所以它依旧心甘情愿地作为花儿的陪衬。花儿缤纷绽放时争奇斗艳,姹紫嫣红,但花开花也落。花儿总会调谢,会枯萎,会化为乌有。人们往往不会记得花儿如何曾经是如何美丽的,但是小草却不会,正如郭敬明所说:“有些人会一直刻在记忆里的,即使忘记了他的声音,忘记了他的笑容,忘记了他的脸,但是每当想起他时的那种感受,是永远都不会改变的。”可小草的美好却不会被遗忘。

小草没有宫殿的魔力,因为它并不奢华,也不虚无,但却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难得。在人类的眼中,遍地的小草显得那么低人一等,人们常常不会低头发现它的非凡,他们喜欢看似高高在上的虚荣,喜欢那庸俗的铜臭味,喜欢掌控命令别人的强权……虚荣会让人变得不折手段,金钱会使人贪婪,权力会让人腐化。而小草却有和宫殿恰恰相反的一面,它没有宫殿那样的魔力,当人们以为自己掌控了一切时,其实,自己已经失去了自我,受到了它的`掌控,而自己却不曾发觉。可小草却不会失去自我。

小草没有科技的先进,所以它永远只是一棵小草,不能让人们因为它沉迷于网络游戏,也不能让人们因为它遭受病患的折磨,更不能让人们因为它一次次遭遇天灾人祸。但是就像斯蒂文森说的——“魔鬼不在原子中,而在人的心灵中。”发达的科技方便了人们,也让生活变得精彩了,可在人类随心所欲,毫不节制的滥用下早已经让毁灭一步步逼近我们了,可人类却不懂得自我反省,还是不顾后果地我行我素。而小草却永远这样默默地绿化着这片土地,保护着地球上的人们。

篇8:难不倒的环卫人

机器和人一样, 也有水土不服的问题。那年夏天, 这台德国机器就经常“闹肚子”。德国的垃圾分类搞得好, 厨余垃圾单独收集, 其它垃圾也都分好类才进行筛分。到咱这儿就不行了, 各种垃圾混在一块儿, 含水率太高, 所以这家伙三天两头儿“歇病假”。

每当机器一趴窝, 我们就得把里面的垃圾弄出来。可是机器的缝隙有限, 铁锹根本耍不开, 怎么办?只能用手刨、用手掏。不用我细说, 就那脏劲儿, 那气味儿, 再加上那么热的天儿, 一般人都受不了。最多的一天, 我们全班工友整整掏了40大包, 少说也有七八十吨。现在回想起来, 我的头皮都发麻。

老这么干总不是个办法呀, 我们就把德国工程师找来了。他们两手一摊, 摇摇头, 脸上一副茫然。情急之下, 活人不能让尿憋死, 他们弄不了, 我们自己弄。

这台机器来的时候, 连张说明书都没有, 只有一张德文图纸。我们这些修理工, 没一个认识德文的, 可是大伙说, 不就是这点德国字吗, 把它啃下来, 总比用手掏垃圾容易多了!我们找来一本辞典, 对着图纸一个词一个词地查, 连猜带蒙, 花了几个月时间, 硬是把它全译出来了。

从那时起, 这张图纸就成了我们的宝贝, 不把手洗干净, 谁也不敢去碰它。一位老师傅开玩笑说:“平时吃油条, 也没见你们洗过手啊!”

为了把这台机器鼓捣转了, 我们经常加班加点, 有时整宿整宿地不睡。甭说大伙儿费了多少脑筋, 就说抽烟吧, 薰得我们自己都受不了了。尽管这么难, 可是没有一个人退缩。等到吃透这台机器那天, 这张图纸已被烟熏成了深黄色, 也被大家传来传去传烂了。

经过我们的改造, 这台机器的效率比原来提高了两倍, 单线垃圾处理量从每小时40吨增加到了80吨。用手掏垃圾的日子, 一去不复返了!

从那以后, 我和工友们劲头儿更足了, 什么样的机器都不怵, 不适合的就改。有一台粉碎机, 遗洒特别严重, 开工就开漏, 只得让俩小伙儿拿铁锹往回铲。他俩打趣地说:“这比伺候媳妇月子还累, 没直腰的工夫!”这不是事儿啊, 我就和工友琢磨了一番, 在机器下边安了个接土盘, 漏满了就会自动倒回去, 把那俩小伙儿“解放”了。

另外, 为了解决设备下面脏水乱流问题, 我们给它安装了接收装置;为了保护工友们的身体健康, 我们在车间安装了防尘和防臭装置……经过大家共同努力, 车间的地面干净了, 空气清新了, 工友们也心情舒畅了。

篇9:推不倒的墙?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二元户籍管理结构对 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制约和阻碍越来越明显,社会经济的发展呼唤建立现代户籍管理新体 制。

户口,几十年来像一堵墙,横亘在农村和城市人口之间,难以逾越,演绎出千千万万悲 欢离合的真实故事。如今,它正被褪下计划经济、短缺经济的传统色彩,逐步与市场经济接 轨,并将朝着实现公民权益、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等价值取向的现代户籍制度迈进。

城乡分割的户籍管理制度是1958年以后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的,是根据当时农业生产率 低、农产品供给不足做出的理性抉择,与当时实施的粮油等主要农产品统购统销、计划配给 制度是一致的。附加在原有户籍制度上的就业、上学、医疗、住房、物价补贴、生活保障等 权利和福利因素等都是计划经济条件下的特殊产物,赋予了户口不应有的福利功能。本质上 正是这些不合理的功能把城乡居民区分成了两个发展机会与社会地位不同的阶层。一纸户口 不仅限制了人口的流动,它带来的城乡重大差别,成为中国城乡差异最集中的体现。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二元户籍管理结构对现 代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制约和阻碍越来越明显,社会经济的发展呼唤建立现代户籍管理新体制 。计划经济体制下赋予户口的诸多不合理功能的逐渐剥离和脱钩(如住房等),为变革原有 户籍管理制度创造了有利条件。大量农民进城搞经济建设,客观上也推动了我国户籍管理制 度的变革。

1984年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农民进入集镇落户问题的通知》,农村人口进入小城镇开始 出现松动。最近几年,在国务院和公安部等有关部门的推动下,户籍制度改革步伐明显加快 ,从"农转非指标控制放松"到小城镇户籍基本放开,各地结合本地实际,积极推进户籍管 理制度改革。各大中城市改革的措施也纷纷出台。

篇10:不倒的长城作文800字

咸阳。

嬴政坐在案几旁,看着一道道奏折,他的眉头越来越皱了,边关急报:恼人的匈奴又在边境生事,想入侵中原。

“该怎么办呢?”他嘀咕着,“这个民族杀又杀不尽。”

“蒙将军已经六击匈奴,可匈奴就是不服王化。”他想着,走着,不知不觉中走上了城楼。看着这坚固的城墙,他灵光一闪:“为什么不建一座城墙,把匈奴挡在墙外呢?”这真是一个好主意,他不禁有些得意。

第二天,他便下令建长城,征夫不下上百万。要把六国的城墙连接起来,工程的难度之大,他已经预料到,但他想只要能保秦朝万世基业是值得的。

工程开始了,一个又一个问题出现,传到他的手中,他都没有在惫。他以为,以他国家的实力足够应付这些。

然而,当他读到孟姜女哭长城,城墙倒了好几十里,他惊呆了。

“难道一个人的力量真有这么大吗?”他不能相信,但又不得不信,因为他知道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人敢骗他。

征夫的泪水足以使长江源远流长,征夫的怨恨也一天天地加深,终于,在他死后不久,陈胜吴广起义了。不久,他的万世基业成了一片云,消散在空中。

北京。

康熙坐在正大光明殿上,一大堆奏章散落在案上。边关急报,蒙古又在边境生事,东北沙皇军队又侵占了雅克萨。他担心关外的民族侵入中原,夺取大清的江山。这是有前车之鉴的,他们自己便是关外的女真族侵入长城夺得的天下。

于是,他向他的大臣们征求意见以保中原。几乎所有的大臣都上奏章,建议重修万里长城。重修万里长城,这是一个多么浩大的工程。他在考虑着,长城或者能保大清太平无事,但这样一个工程要花多少钱多少人力,如果激起民变或者又出现“孟姜女哭长城”的事,他的帝王形象又如何存于世间呢?

这样一个决定关系着大清的命运,为此,他决定亲上长城,看一下它的雄姿,看一下有没有重修的必要。肴着破败的长城,他想起父亲告诉他的故事:他们大清不是破长城攻进来的,而是汉人自己打开关门请他们进来的。

这时,他已有了倾向不修长城。当他读到书写在一座烽台上的诗句时,他更加肯定了:万里长城万里空。

不错,自秦汉以来,万里长城仍然屹立,但过去的王朝已经换了一代又一代。惟有民心,才是最重要的:如果不是吴三桂,我们怎么能攻进来呢?有了吴三桂,长城的作用只不过是一道风景。想到这里,他大声宣布:“不修长城。”

他注重了“民心”二字,多次微服私访,为人民争取了多项利益。于是在他的手上,一个“康乾盛世”应运而生了。

篇11:吹不倒的责任心作文

天呐,“山竹”要来啦!

这是一场十五级的台风,比去年夏天的台风“天鸽”可怕多了!要知道,去年那场十四级的台风,可是直接把邻居家十几年的大树刮倒,一头栽到我家院子里来了。我又期待又害怕,不知道这个大“山竹”会怎么恐怖。

中午时分,“山竹”终于来了,它仿佛可以摧毁一切!我们一家紧闭门窗,躲在屋子里不敢出去。外面狂风大作,就像成百上千只魔鬼在尖啸。我缩在窗前,听着窗户发出的砰砰声,忧心忡忡的望着窗外――树冠被狂风蹂躏,树叶被撕扯下来漫天飞舞,狂风卷挟着豪雨,劈头盖脸地打在窗上。耳边时不时传来一声声巨响,不知是谁家的玻璃或是花盆遭了殃。

那外面的世界是怎样的.惨状呢?我在手机上看到一些视频:珠海情侣路波涛汹涌,摩天大楼的玻璃被吹走,里面的杂物满天飞!荷包岛码头巨浪滔天,海水倒灌!几人粗的大树轰然倒地,砸向路边停放的车辆。啊,相比之下,我们身边简直是和风细雨了!

第二天清晨,风,终于缓和了,雨,也渐渐停了。我们小心翼翼地打开房门走出去,眼前是一片狼藉:院子里落了一地的叶子和树枝!紫薇歪了,柠檬弯了,竹子折了,番石榴倒了,长了一年多的木瓜树也断了,原本爬到三楼的水君子藤被吹下来了……最可怕的是,我们家的蹦床都差点“离家出走”――近百斤重的大家伙都被台风掀到了大门口!

我们立即开始“灾后重建”:爸爸爬到雨棚顶上,把被风吹下来的水君子藤清理干净,我和妈妈用麻绳把被风吹弯的树扶直加固,连元宝都帮忙清扫树叶。我们费了老大的劲,才把院子清理干净。这台风可真烦――风大雨大的不能出去玩,台风过后还要收拾院子,真是讨厌。

小区里也是惨不忍睹,好多大树被砍了头或是闪了腰,保洁工人在奋力清扫,为业主清理出路面。城市的道路两旁,很多粗壮的树枝都被风刮断!在竹苑市场旁边,有一棵腰围超过一米的大树被连根拔起,斜躺在行车道上!有一段起湾道上,绿化树整排躺倒!这“山竹”的威力可真不小啊!

可是,为什么道路上没有枝叶,那些残枝落叶都堆在路边呢?妈妈说,外面的环卫工人们从昨天傍晚就开始清扫路面!他们彻夜未眠,就是为了能让道路畅通,方便大家上班,也方便救援车辆能尽快赶到有需要的地方去。当我们躲在屋子里战战兢兢的时候,那些消防员、警察、医生、供电抢修员,还有其他很多应急救灾工作人员,都在冒着生命危险奋力保护着我们,保障我们的供水、供电和安全。他们尽职尽责,即使在灾难面前也绝不退缩!台风几乎可以摧毁一切,可唯一吹不倒的,是人们的责任心!

篇12:不倒的啤酒瓶初中周记

今天,爷爷去买了一箱啤酒来,准备招待客人。

晚上,客人们来了,爸爸妈妈端出瓜子、花生、橘子,他们坐在一起有说有笑的。开饭了,我们大家围着桌子坐了下来。大人们有的喝啤酒,有的喝老酒,小孩子都喝饮料。大家吃得津津有味。

吃完饭,客人们走了,我发现爷爷买的.那箱啤酒是这样装的,每排6瓶,共4排。我用口诀“四六二十四”很快就算出整箱啤酒原来共24瓶,现在箱子里还有18瓶,那客人们总共喝了6瓶啤酒。我把空瓶数了数,果然是6个。

篇13:不倒的旗帜

解决参保人员异地就医问题, 边远省份难度更大。青海省医保局迎难而上, 解决省内的异地就医结算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解决省外异地就医结算也有了良好开端。

一、沉重的数据

解决参保人员异地就医结算问题, 外省遇到的困难, 青海都遇到了;外省没有遇到的困难, 青海也遇到了。与之相反, 内地省份的有利条件, 青海几乎都没有。

看了下面的三组数据, 令人难免顿生一种感慨——用“难上难”来比喻青海解决异地就医结算服务的难度, 毫不过分。

数据一:青海省本级职工医保参保人数为30.52万人, 其中异地就医人员为5.86万人, 占参保职工总人数的19%。而全国“异地就医问题涉及到的人数和费用占参保总量的比重不足2%” (《中国医疗保险》杂志2009年第七期, 吴光:《破解异地就医难, 曙光在前》) , 青海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7个百分点以上。

数据二:在全国范围, “初步测算, 如果实现了地市级统筹, 将可以解决约80%的异地就医问题, 实现同城无异地” (资料来源同上) 。这段文字也可以作如下理解:就全国总体情况而言, 80%的异地就医人员集中在地市范围之内, 到地市之外就医的仅仅是少部分, 约占20%, 到省外就医的人数更是寥寥无几。而青海省则恰恰相反。在省本级现有的5.86万名异地就医人员中, 安置到省外的退休人员多达4.59万人, 跨省异地就医总人数的比例高达78.3%, 接近80%。这就是说, 如果青海实现了地市统筹甚至省级统筹, 对解决约80%的跨省异地就医问题也毫无帮助。

数据三:省本级异地安置的退休人员分布在全国31个省份的1889个地区。其中, 1000人至3000人的省份有6个, 3000人以上的省份有7个, 几十人至几百人的省份有十几个, 还有的省份仅有1人。其分布范围之广、地区之多, 以及分布数量的畸多畸少, 在全国内地省份实属罕见。不论采取协作、设点或是其他形式解决异地就医问题, 青海跑一圈都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和费用。

如果说上述三组数据说明了青海异地就医的特殊困难, 那么, 青海还有同全国各省份既相同又不同的实情:医保经办机构编制人员少、经费少、经办机构规格低, 是典型的“小马拉大车”——这是同全国总体情况相同的地方。青海省医保局在编的工作人员仅有23名, 到外省设立异地就医工作站点, 一个省配备一名工作人员也不够。不同的地方表现在, 青海省地盘大, 全省面积达72.23万平方公里, 同时又是边远省份和欠发达地区, 财力不足与财力需求大的矛盾十分突出。这些因素为实现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全省联网、与其他省份建立信息共享的协作机制等增添了难度。青海为解决异地就医结算问题, 每年所花费的长途电话费就比内地省份高出几十倍。

二、执著的探索

上述三组数据, 给人的第一印象是青海解决异地就医问题难度很大, 任务艰巨。但它也从一个侧面折射出青海医保人的一种精神——执著!

异地就医点多、面广、线长, 摸底工作疏而不漏。上述三组数据中涉及的几十个数字, 是青海省医保局通过深入细致的摸底调查得来的。说他们的摸底有功夫, 首先是因为对省内的摸底一个不漏, 做到了逐市逐州逐县逐企逐人;对省外的核实一个不少, 做到了逐省逐市逐县逐乡逐户。有的媒体在报道青海的做法时, 称这种摸底调查路径为由内及外, 由上及下, 由面及点。实际上, 这是青海省医保局事先制定的摸底原则。

“漏掉一个人, 在全省异地就医人员中虽然仅有几万分之一, 而对于一个人、一个家庭来说就是百分之百。医保人的责任是保民生, 漏掉一个人, 就等于失掉了一份民生责任, 漏掉了一份民生情怀。”青海省医保局局长杨玉琳在三年前摸底动员时所说的这番话, 道出了摸底调查的初衷。局领导班子进而提出:“要把摸底的过程变成宣传和落实医保政策、为异地就医人员释疑解难的过程;变成问计于基层、问计于群众, 改进经办管理服务工作的过程;变成医保人与参保人交心、连心、结识知心朋友的过程。”

的确, 通过摸底, 一大批异地就医人员与医保局的工作人员结下了友谊, 常有异地安置的退休人员从外地打来电话, 除了问好, 就是献计。安置在山东、河南的青海退休人员分别都在3000人以上。居住在这两个省省会城市的部分退休人员知道医保局人手少, 青海的异地就医人员又高度分散, 仅靠医保局的工作人员忙不过来, 便主动要求担任异地就医服务志愿者。杨玉琳感慨地说:“我们的摸底工作真正达到了了解情况、问计求计、广交朋友, 促进医疗保险民生大业发展的目的。”

内抓效率, 外抓协作, 形成内外联动局面。目前, 青海省医保局已就建立省际间的异地就医协作机制, 先后与福建、上海等省份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协商, 并初步达成了合作意向。但是, 由于青海省涉及的协作地区多、难度大, 普遍建立省际间的协作机制尚需时日。针对这种情况, 青海省医保局确定了“两手一起抓”的推进思路:一手是从长计议, 抓异地协作机制的建立;一手是从现实出发, 抓现行结算办法的改进, 提升经办效率。

青海省本级现行的结算办法是:异地安置的退休人员在居住地发生的医疗费, 先由退休人员本人将医疗费发票等有关资料邮寄到原工作单位, 再由单位的医疗保险专管员集中到省医保局办理报销手续。虽然这种办法与异地协作机制相比报销间隔时间有些长, 但由于医保局的工作人员态度热情、经办业务娴熟、账目准确无误、办事规范快捷, 参保单位和参保人员都比较满意。

但是, 青海省医保局自我加压, 为缩短报销周期, 主动作出了“3个工作日审核报销完毕”的公开承诺。同时, 局里规定由一名科长统一负责接待各单位的专管员, 科长将专管员送来的报销资料随机分发给各个服务窗口的工作人员。这样, 单位的专管员与窗口工作人员互不见面, 避免了“熟人先办事、宽办事”等问题的发生。作出公开承诺后, 许多时候因报销业务多, 在规定的工作日内不可能完成, 工作人员便主动加班加点, 完不成任务不下班。“3日承诺制”实行多年来, 从未发生超时违诺现象, 而且基本上都能提前完成审核报销任务, 承诺变成了实实在在的践诺, 受到参保单位和参保人员的普遍赞扬。

探索省内异地联网结算, 实现同省无异地。如果说医疗资源的配置不均衡是导致异地就医的原因之一, 那么, 青海的医疗资源配置则是严重失衡——全省的三级医院全部集中在省会西宁市, 各州县的参保人员看大病, 西宁是最近的选择, 由此造成了规模庞大的省内异地就医参保人群。但是, 目前除海南州在西宁有3家定点医院可为参保人员提供刷卡结算外, 其他州县的参保患者到西宁看病都必须现金垫付医疗费用。这是州县异地就医行为的主要组成部分。解决省内异地就医问题的关键在于为各州县参保人员到西宁就医提供医疗费用直报服务, 即“一卡通”实时结算。

为此, 青海省医保局计划将省级医疗保险网络作为管理平台, 通过省级网络与各州级网络的联网对接, 为州县参保人员在西宁就医提供费用实时结算服务, 并逐步实现全省异地就医“一卡通”。

实际上, 为解决这个关键问题, 青海省医保局于2009年就做了一项至关重要的基础性、前提性工作——对省级医疗保险网络进行了升级改造, 实现了省本级30多万参保人员和西宁市18万参保人员的直接刷卡就医。接着, 又于2010年初在海北州开展了州级网络与省级网络的联网试点。7月8日, 省医保局在海北州举行了省州“一卡通”启动仪式, 标志着青海省的医疗保险计算机网络系统建设迈出了关键性一步, 预示着青海实现全省异地就医“一卡通”实时结算的目标近在眼前。

省医保局抓住试点成功的契机, 在今后的几个月时间内, 将试点经验逐步在全省推开。具体推进步骤是:先搞扩大试点, 将“一卡通”实时结算试点的范围扩大到果洛、黄南、海东三个自治州 (地区) ;再进行全面推广, 即在海西、海南、玉树三个州推广“一卡通”。

届时, 全省各州级网络与省级网络将实现全面对接, 各州县参保人员到西宁就医可享受“一卡通”实时结算服务, 医保人和参保人共同盼望的省内异地就医直报将变为现实。

三、清晰的目标

下一步, 青海省医保局将扩大合作范围解决省外异地安置人员的就医, 重点与本省异地安置人数较多的北京、山东、江苏、河北、河南、陕西、甘肃、广东等省份加强协商, 将在这些省份异地安置的人员托管给当地的经办机构, 使在这些省份的异地就医人员实现实时刷卡就医;接下来, 再解决在其他省份异地安置人员医疗费用的实时结算问题。在省内, 将以扩大和完善全省联网为重点, 全面解决省内异地实时结算问题。

“实现省内外异地就医的实时结算, 我们还面临着诸多难题, 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路要走。但我们不会被困难所左右。”杨玉琳的这番话既是一个班子、一个集体的心声, 也是一种写照。在各种各样的困难面前, 青海省医保局的这个班子和这支队伍总是扮演着强者和胜者的角色。

在西宁市的公共场所, “青海常青玉树不倒”八个大字随处可见。随同记者采访的青海省医保局副局长周俊义说:“看见这八个字, 心里就自豪。”在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4月14日发生大地震的危难时刻, 青海省医保局领导班子在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的支持下, 先后两次赶赴地震现场开展抗震救灾。4月18日, 医保局组成工作组, 带着价值8万多元的生活物资和办公用品赶赴灾区, 帮助受灾的州县两级医疗保险经办机构建立了临时工作站。4月30日, 医保局局长杨玉琳陪同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厅长纪仁凤一行赶往灾区, 就灾区经办机构如何建账、报销等进行实地指导, 帮助灾区恢复经办业务。这期间, 医保局全体工作人员为灾区捐款30770元, 全体党员还缴纳了特殊党费。这些实实在在的救援活动受到灾区党政领导和广大群众的普遍称赞, 被灾区医保人和参保人称为雪中送炭。

关键时刻冲得上, 源于平时过得硬。青海省医保局曾先后被全国妇联“巾帼建功”活动领导小组评为“巾帼文明岗”, 连续两次四个年度荣获“全国劳动保障系统优质服务窗口单位”荣誉称号, 被人社部社保中心评为“2006年度社会保险会计报表一等奖”, 被省文明办评为省级“文明窗口单位”, 被省委组织部、省人事厅、省老干局评为“全省关心老干部工作先进集体”。自2003年至今, 连年被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评为“先进党支部”。各种各样的荣誉, 蕴含着一个集体的境界, 彰显出一支队伍的力量, 预示着一项事业的明天。

篇14:不倒的教室

这一切的美好,在当天下午14时28分,被一场毫无前兆的地震撕得粉碎。几乎所有的教室瞬间倒塌,一条条、一块块沉重的钢筋、水泥无情地压在正在聚精听讲的孩子们的身上……地震过后,他们的父母发疯般在废墟上哭喊着孩子的名字,绝望、嘶哑的声音在汶川的上空回荡,“天啊”,他们大喊着,如果能够知道,早上的再见将是永别,他们一定会紧紧抱住他们的宝贝,不再放手。原本,他们以为教室是他们可以依靠的地方,他们的孩子可以在那里幸福快乐的长大。

汶川地震的消息在第一时间被传送到各地,尽管相隔遥远,人们仍然被那些被挖掘出来已经冰冷的孩子的身体而震惊、哭泣。孩子是祖国的希望,是家庭的希望,一场地震就这样毁灭了无数个希望,无数个梦想。看着眼前的一切,人们多想,如果那些教室可以为孩子将灾难遮挡在外面,哪怕只有一会儿,哪怕……

血的事实摆在了我们的面前:此次地震中倒塌的教室之多,伤亡的学生数量之大,都让我们无法保持沉默。在此,作为中国汽车行业的一份子,《汽车观察》杂志捐款十万元重建灾区小学,并携手中华爱心基金会、中华慈善总会及十余家行业媒体向中国汽车业界发起倡议:汽车行业的每一家企业、每一家媒体伸出自己的手,贡献自己的力量,重建灾区小校,为孩子们建起更牢固、更温暖的教室。

中国汽车业是中国日渐强大的力量,这股力量已经让中国的汽车走向世界,我们更可以用这力量,保护灾区的孩子,让学校成为城市里最牢固的建筑,让教室成为孩子们安全的港湾,让父母不再哭泣,让明天重新充满希望。

上一篇:2011山西省银行从业资格考试《公共基础知识》历年真题精选只判断题下一篇:电力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