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花闲话散文

2024-04-27

杏花闲话散文(通用12篇)

篇1:杏花闲话散文

杏花闲话散文

墙上挂着幅文森特·梵高《开花的巴旦杏树枝》影印画饰,空蓝底色上,栗枝盘婉,螺杆横斜,上缀放百几十朵乳色小花,或含苞,或半绽,或瓣冉尽展,远远瞧去,繁繁灿灿仿若星辰般好看。梵高画作惯用大黄深蓝,黄色黄的耀眼蓝色蓝的幽深,笔调亦炫极生锐,星云如锋麦浪如锋向日葵花状如锋,就连自画像的须眉都冷咧咧割得人眼疼心疼。难得此幅杏花图,倒觉无风无日不阴不雨极是静溢平和。纵是那空蓝底色里仍略略流露一丝若有若无的忧懑与孤独叫人暗生伤感,好在有盏盏杏花如灯如萤开的喜眼,绚淡了那蓝之忧郁,使整幅画调变的活色明快起来。并或于极用心处,犹觉有清香隐约,撩起般般旧事暗暗涌来。

杏的分布广品种多名称也美,有紫杏,藏杏,志丹,政和,李梅等,想来其花开之样亦是百姿百态的。梵高笔下的巴旦杏,约该是新疆人口里的叭达杏,遗憾是并未亲识过其真容,而于素常间接触的杏及杏花,皆是同普通的桃花梨花枣花一样,于乡村地头里再是常见不过的了,或因太过平常太过熟悉了,反倒就忽略了对它们的关注与记忆。若忆将起来,少时上学的小土径恰好路过林场的一大片果园,那园子用荆棘篱笆围筑的严严实实蝇蚊不漏。每到春来果树花开,只瞧着红一片粉一片白一片的.,还有浓浓香气随风扑出园来,驻足细听,能听到园中蜂蝶的嘤嗡乱舞乱叫之声。待到花谢果熟后,小小孩童就会侧着小小身体,慢慢匍匐钻进荆棘篱笆下的缝隙,探着细细胳膊,极力够取园子旁侧几株杏树上熟落下地的小黄杏,也有胆大者,用衣服包裹头脸钻进去棘篱去偷摘树上的杏子,几回回被看园子的恶狗狂吠着追出很远,跑的气喘吁吁吓的心软腿软,但为了那绵甜烂蜜的杏子的滋味,纵被撕烂裤子刮伤脸也觉值当。

初遇他的那年那春,居在青城河西小镇上,镇西有田野一片有土丘几座,野垄间丘坡上错落生长些野杏树,个头都不甚高,却皆遒枝劲杆苍苍莽莽的。几场春风春雨过后,杏花开了,老红萼,胭粉苞,轻粉朵,朵分五瓣,小钵一样掬着,有星蕊点点栖在细细蕊柱子上,翩翩摇摇漂亮极了。众花各异,有背背而开者,有面面而开者,有上下间错者,有团簇拥挤者,亦有个别孤芳静绽枝头叶底,骄矜样子更觉惹人怜爱。眼目所及的几个山坡一时里成了杏花之海涌动红粉之浪,风来香袅,幽幽隐隐沁人心碑。最是那雨过山濛时,杏叶如洗,丛丛乍乍,绿的可人;杏花似浴,冉冉如如,美的心疼。或黄昏下或薄夜里,空净风清,每与他摩肩漫步于那山路之上杏树之下,花影疏疏,碎语切切,花容人影相映着,心下焉能不生出十二万分的柔情与蜜意来,缠缠绵绵无休无止。杏花开败后,有小小青杏玉粒儿样结缀掩映于叶隙间,可爱至极。后杏粒慢慢长大,便无端生出诱人垂涎之态来,忍不住揪一个入嘴,酸涩之觉顿时炙齿灼心,那是恋爱中的味道,尝过不忘。

成家后,婆家院间矮墙边也有一株老杏树,粗粗髯髯倒也苍劲,贫瘠山村破旧院落倒更助了那杏树的沧桑之态,因少在春夏季回去,遂一直未见到过它的生叶,开花及结果之状,倒是那粗枝秃桠默默倔倔孤独傲立风雪中的样子,每见惊心,肃起敬意。再后来居在大同城中,生活渐渐落在了实处,把些个摘花戴花插花赏花的优心雅性,不知何由不知何时早已丢弃掉了,每有友朋春来驱车千军万马浩浩荡荡去郊区山野赏桃赏杏时,我却不是在呼呼上班就是在呼呼睡觉,因而也就再未见过如那年那月初遇他时所见的美丽杏花。倒有一闺蜜家住阳高,那里盛产大黄杏,其老母惦念她,时不时的捎些自家种的杏子做的杏脯晒的杏干来,每必分食与我一二,味道好的不得了,吃过还想。情意亦真的不得了,千金不易。

杏花好看,杏子好吃,杏核也好玩儿。取一干透的杏核,刀边朝石,磨砺多下,慢慢会磨出一个小的口子来,以嘴对之,可以当做哨子吹,音质清纯好听,是贫家孩子难得的幼年玩具。或攒足十几个几十个,洗净,晾透,染上粉红色指甲油,树荫下凉风里三三五五围坐猜拳当骨子儿抓着玩儿,也十分有趣。

若比说桃花是乡妇,梨花是乡闺,那么杏花就是一乡妮子,最适宜开在农家泥檐旧瓦的院落。春来日暖,饭罢有闲,全家围坐在一树花影下喝茶说笑,日子何其恬静何其美好。院中鸡鸭各厮,犬卧檐下,花池里各色花开的正旺,葡萄藤叶碧绿,盘盘绕绕上了半房,依墙而栽的杏树壮壮实实,或有几枝开的粉艳好看,夕阳日暮下,半遮半搭着露出了墙角院外,此情此景,简直美不胜收。然谁曾想这般美好的“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尽被后人以俗心俗语生生给糟蹋的不成个样子了。

宋人陈简斋有诗写的好,“客子光阴诗卷里,杏花消息雨声中”,据闻此句曾受到高宗之喜肯。其另有一词曰“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读来更觉着好。曾有人赞其此词,说其笔意超旷,逼近大苏。坡翁之文真真叫人折服不假,陈简斋此词亦叫人折服也不假。想那夜阑空朗时,风微月静下,杏花疏影里,幽幽笛声中,有轻愁悠悠升起,直叫人不眠不寐。那愁绪可以是家国抱负的,亦可是闺情阁意的。回看《开花的巴旦杏树枝》,亦觉极似仰角之视。想来贫穷,疾病,孤独纠缠于一身的文森特·梵高,也曾或立或躺于杏花盛放的树下遥望空宇寥然自处。大约人心人情人性,最后的底线或者出口,不是律法不是规则不是道德,尽是自己。

杏花含苞时是嫣红色的,开放后即淡成胭粉色,往后就成轻粉薄粉了,等得花色泛白就将颓落了。梵高与弟弟一生亦亲亦友感情甚厚,《开花的巴旦杏树枝》是梵高画给弟弟出生孩子的礼物。整幅画作充满感情充满活力充满欣欣之态,唯正中老枝上有两朵花,一侧一正,相依相偎,开的苍白醒目,似风吹即落的样子。那年,画作完成后不久,梵高便于麦田中枪杀了自己。几个月后,他的弟弟因悲过度,也死了。

画里“杏花”画外谢了。这个季节里别说杏花了,可谓诸芳均已荼蘼,野间眼底到处绿肥到处红瘦。街市上拥挤着皆是卖杏子的,不知是哪里产的,个头大,颜色半黄夹绿,买些个来吃吃,倒也有些酸甜味道,不过终究肉僵皮厚,嚼过一会儿就会有涩涩之觉泛上舌尖来,些微的烈,略似青杏意味。摘的早了。

篇2:杏花闲话散文

端午节人难眠,香艾蒿插门檐,老酒米捆成团,雄黄酒泡一坛。牵牛织女围桌前,碰杯又划拳,老河里热非凡,敲锣打鼓赛龙船。金银花更值钱,连藤扯来当药煎。乌梢蛇羞杀了脸,躲在洞里不现面。——题记

每到端午节前后,各种庄稼争先成熟,菜籽黄枯,小麦熟透,包谷抢种,秧苗抢栽,洋芋要挖,春蚕赶叶——农村人这个时候忙得几乎放掉了休息时间,雄鸡刚刚报晓,就得起来喂蚕,喂完蚕子打桑叶,打了桑叶收菜籽,割小麦。犁地耙田,栽秧锄草。都说“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可这时候没有哪一个庄稼汉不盼望天天都是炎炎烈日,没有谁不盼望月亮晚点落下,哪怕有一点光明,也要多干一点农活。时间这时候在农村人眼里真的变成了“一寸光阴一寸金”,点滴利用,恨不得长四只手四只脚。

可就是这样忙,端午节这样一个节日农村人千方百计腾出时间过端午节。听爷爷奶奶讲,端午节是美丽的仙女白素贞和大善人许仙受难日。白素贞本是千年蛇精,但她心地善良,想方设法怃佑老百姓,深得百姓爱戴;而许仙是她的丈夫,原本是一名出色医生,但他看病从来不收药费,而且治好了许多凝难杂症。白素贞为还前世之恩,幻化成人与许仙结成夫妇,嫁给了其貌不扬的许仙。而绝资绝色的白姑娘的美貌自然招到了一些坏蛋的垂涎,特别是早已修行千年的和尚法海。法海曾多次想非礼白娘子,但都被白娘子婉言谢绝。因爱生恨的法海决定要拆散法海和许仙这段姻缘。于是他用金钵盂将白素贞抓走,让它变成了一条大白蛇。而深通医的.许仙则用雄黄酒往白蛇上一点,白娘子又恢复了原形。许仙将雄黄酒泼向法海,法海只好化作螃蟹爬了出去。后来,法海苦练嘴皮子功夫,硬是将许仙抓了去,强行剃度,关进了雷锋塔。白素贞想尽了千方百计劝说许仙回家,无奈许仙说既入佛门,无心尘世。于是,在端午节这天,白素贞喝光了家里所有的雄黄酒,毒发身亡。而在同一天,许仙也含恨而终。为了纪念这对大善人夫妇,农村人就在端午节喝雄黄酒来祭奠这对善良的夫妇。因为法海罪恶滔天最后不得不变成了螃蟹横着走路以谢罪过。人们疼恨他,将他变成的螃蟹用菖蒲的叶子捆起来插在艾蒿杆上并插在门檐上以示惩戒。从此,门前插艾蒿,挂菖蒲喝雄黄的习俗的一代代地传了下来。

至于说粽子,据说是纪念战国末年投江自杀的楚国大夫屈原,因为他励精图治带领楚国的老百姓抵抗残暴的强秦,但被奸人所诬陷而不得志最后投江。因为怕鱼儿吃了屈原的尸体,所以来百姓划着龙船将酒米做成的粽子投入大江。后来就不投粽子了,改成了吃粽子。所以每到端午节这一天,家家户户忙着摘廖叶,笋壳叶包粽子。粽子的馅五花八门,随主人家的爱好而定。当然这一天,凡是大江大河的地方则热闹非凡,各种巧夺天工的龙舟千舸竟发,一位位彪形体壮的汉子,手臂抡得满圆,在河岸鼓声伴奏中挥舞巨桨,龙舟在众人的喝彩中前进。

端午节这天,女婿——特别是新女婿是必须放下手头的活,准备好丰盛的礼品去拜望丈母娘,我们这里称为辞端午节。当然,女婿会得到最热情和最尊贵的招待,走势还会得到丈母娘的一份重重的回礼——赏钱(打发)。凡是出嫁了的姑娘,娘家人总会在端午节前一天派人迎接回娘家过节,并用最好的饭菜招待。

而这一天一大早起来,人们放下手头活儿,见艾蒿就割,见金银花就撤,然后和扯好的菖蒲捆成一团放在阴凉处晾干。据说是端午节这天割得艾蒿,菖蒲,金银花具有神奇的药效,胜过任何保健品。所以,每到这一天,平时分文不值的艾蒿却成了宝贝,有的人拖着满满一车艾蒿到市场上去卖个高价钱。

端午的乌梢蛇营养价值最高,据说能美容保健,清肝明目却风湿,所以这天若能抓住一条乌梢蛇泡酒喝,可已让你四季如玉,身康体健。不过,这天乌梢蛇好像特别有灵气,全都躲的八字不见影,你根本抓不着。

篇3:书信闲话散文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唐 ·张籍

云水相隔,悠悠的思念倾诉给远方的亲友或恋人,心先要定下来,在静谧的暮色里,或清晨鸟儿的啼叫声中,就着一方书案,窗外清风徐徐,落叶飘飘,抑或细雨绵绵,雪花片片,笔下轻染烟霞,缓缓道尽深藏于心中的情愫,执笔为念,落字如面。

书信往来是天涯路远,彼此之间信息传递的载体;文字纷飞是相望相守,一种情感的寄托;点画纵横是寒暑易节,相思积蓄出的真诚问候。一纸信笺,传去千里之外的挂牵,也许语句通俗平实,但其中寄予的情感却悠远绵长。雁字回时,心有灵犀,即便只是琐碎的家长里短也让守望的远方柔软了心,还以泪眼。

书信,也称作书扎,简扎,尺牍,尺素,名称的演变传达出中华文化特有的深沉儒雅,流淌着一脉书香气息。现在能查到的最早的书信始于春秋(郑国大夫郑子家写与晋国正卿赵宣子),算来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在和平与峰火交相更替的岁月中,一封封书信无不在叙述一段段人世间的沧桑与传奇,或展现中华气节,民族大义,或流露出缠绵悱恻,细致微妙的人情之美。早期有“飞鸽传书”“鸿雁传书”等传送方式,让它多了一点远古的沌朴和灵动。山高水长,轻轻诉说,一路不停歇的发展、演变,到了汉代,建立起成熟的邮驿制度。作为一种特殊的文体,也因为在官方与民间所具备的实用价值而经久流传,当一封饱含深情的信笺发自于心,千里跋涉,辗转传至另一个人的手中,多么今人欣喜快慰。开封之时,一纸纤薄,透发出的温情却厚重饱满,暖了人间。

书信往来中,浓浓的亲情与至真的关怀,陪我们渡过异乡的孤寂,冲淡了低落与忧伤,感召我们乐观的去面对眼前的偃蹇处境。这种倾诉交流,在漫漫人生路上会陪我们很久很久,伴我们走过很远很远,温情似水,牵动着彼此的心。

从古至今,从弥漫的硝烟峰火中,穿越过千山万水,行经乡野庙堂,不知记录了多少亲友恋人之间的思念与山盟海誓,不知留下了多少文人墨客的风流雅趣。有田间俚语,有致仕忧郁,有?湘静夜依依的情话,有巫山云中的点点雨意,一个风和日丽的晴日,有原野上千里牧歌声,时光穿越幽暗的旧巷,有乌蓬船摇醉的水榭江南。有对父母安康的挂念,有对子侄后辈的教导和规劝,娓娓道来,一如岁月间泛舟江上,听两岸风啸猿啼,沉醉于漫天的晚云落霞。

它可能是一池静水泛起的波澜,一阵秋风吹过的思绪,点点落花堆砌的闲愁,片片秋叶染红的乡情。笔墨在纸上挥洒,就像在枝头采撷粒粒红豆,为冰冷的历史洒上一片烟火气息,“峰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这里寄托着征战中一声声平安祝愿;“欲尽此情书尺素,浮雁沉鱼,终了无凭据”这里有风花雪月下的儿女情长。“鸿雁声里锦书来,片片红枫传颜色”,感叹亲友之间时空上的距离,日复一日的思念终有一天让你拾起了笔独自诉说,情怀时而喷薄奔涌,如洪水溃堤,时而静静流淌,如溪水潺潺,此刻,最难得的是真实自然的心境。

离乡千里,更深夜长,一纸虽轻,字字情重。这是心神合一的妙境,此刻,从容放松放纵,恰好也合了书法创作的要旨,书法不再只是一种技能,同时也是情感恣情宣泄的渠道,情至真处,挥洒自如,纤毫灵动,意趣天成,故而往往有天真无痕的妙作。书法崇尚自由,书信中的书写自有一份轻松与真诚,自古书法大家来往书信中的墨迹最是写的.自信从容,洒脱不羁,出离法度束缚,悲喜之间,赋予文字以生命,散轶于书信中的书法,也徜徉着一种真性情。

不论形式如何改变,文言或白话,家书或致友,横写或竖排,毛笔或硬笔,都不掩一份或激荡山河,或辗转悱恻的情怀,“近者奉辞伐罪,旌麾南指,刘琮束手。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这是曹操写给孙权的书信,百万雄师,沿江而下,事关天下的水陆会战,却写的风清云淡,旍旗甲兵未着一字,读来依旧意气风发,睥睨天下;“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这是林觉民的与妻书,坚毅哀婉,儿女情长间字字泣血,论及革命又豪气干云,勇于赴死,每读至此,似见到两人“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凄美画面。

一方小小的邮票,如同飞鸟的双翼,浮摇展翅,越关山万里,携一纸心底的倾诉,投寄出相思与期盼,文字续情,遥遥牵动两地的心。如今早已迈入信息时代,人们之间的交流沟通简单而直接,电话、手机、网络让天各一方也如近在咫尺。 高科技方便了交流,但总觉少了一丝味道,电脑弱化了人们的书写能力,就像肯德基、麦当劳等快餐食品冲击湘浙鲁粤等传统菜系一样,终归是欠了点火候的微妙。相比短信微信的问候,我还是喜欢于清风明月下静静写下“见字如面”时的那种激动与亲切。一笔在握,让寂寞、孤单、回忆、想念,情感交集一处,如浮云悠悠,如月色盈满衣袖,于喧嚣的红尘中怀一许相思的清寂。

篇4:闲话品茶散文

我对茶的初认识,可以追溯到好多年以前,那时我还是毛头小伙,二十刚出头,有机会在信阳学习几个月,结束时,朋友介绍我带回当地特产茶叶,由此我与茶结下不解之缘。

茶在乡下,就是招待亲朋好友的日常品、上等品,农村人红白喜事,除厨艺安排外,设专人供茶水。娘家的老舅来了,妈就讲给你舅熬茶。姑家表兄来了,爸也说快给你哥泡茶。正月外甥看不了舅舅,至少要捎去好茶。而我,乡下的父母喝茶就是一个习惯,一生不喝酒、不抽烟,但喝茶是必须的,泡着、熬着喝了一辈子。

茶在城里上了档次,宾馆、饭店茶水是首要的,因茶,又多了茶馆、茶社、茶锈,喝茶上了品位。许多年前,我外地的同学偶回故乡,请我喝茶,我颇感新鲜,如今细细想来,比起喝酒喝得醉话连篇,喝茶更能品味生活的原真。

我曾到外地茶庄的亲戚家第一次做客,早餐是一大把茶叶泡成的茶和油条,喝得我两天不能入睡,离开时我的旅行包中又塞满了散茶,茶乡人对茶叶的出手,就像农家的土鸡蛋、海边的鱼虾,那么随意和大度。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我和朋友在东北学习,常路过京城,那时囊中羞涩,经常饥肠辘辘,碰到大碗茶,喜上眉梢,一碗大碗茶、一个面包,吃得舒服、喝的顺畅,茶解人意啊。

茶也分等级、也分种类,茶的用途,知名中国名茶等等,我虽也经常读书、上网看看,但终归不得要领。而我更钟情于茶的味道。因血压高因素,朋友推荐喝绿茶,我坚持了多年。近来,有同事讲某西部地区产野草,采集后常喝有利血压,我便喝了几天,但终竟不是那味儿,又回到茶的味道上。

茶与名山、茶与名水,常息息相关。在武夷山,我登上茶山,走进茶社,要了几百元一壶的`武夷山茶,也奢侈了一番,朋友们一起望山水、听渔歌、品名茶,其景其情,其乐融融。

在秦楚蜀交界的巴山深处,藏着一个美丽的县城---紫阳县,她山水相拥,气候植被优越,很适宜茶的生长,尤其以盛产富硒茶、对山歌、种橘果引得游人如织。紫阳茶因为含丰富的咖啡碱、儿茶多酚类、维生素、氨基酸等,味浓而不涩,清香回甜。紫阳富硒茶含能抑制癌细胞生长的微量元素硒,被誉为延年益寿的良药。汽车在蜿蜒的公路上行驶,我怀着好奇的心情去了茶园,过去在电视广告上见的场面重现,使我惊叹不已,采茶姑娘身着民族服装、歌声阵阵,响彻在青山碧野的茶山中,说放飞心情在这里得到实现毫不夸张。

茶在北方有奶茶、砖茶等等。在南方,人们有早茶的习惯,但已远超越茶的范畴。而我早先在南方饭店用餐时,服务人员最先端上一盆茶水,渴不可忍耐的我们,喝了几口,引来周围朋友一阵嬉戏声,原来人家是用来洗餐具的,不懂的北方人闹了笑话。

中国是茶的故乡,茶文化博大精深。民间向来有用茶待客之道,茶先敬长者、茶先敬宾客,茶七饭八酒十成,敬茶杯不能添的过满。来的都是客,人走茶就凉。

篇5:闲话农具散文

如今,农活都实现机械化了,大多老式农具已在完成历史使命后退役了。老式农具的印痕,铭刻在我这个土生土长的农家子弟的心中,忆老式农具,乡土情结仍难舍难分。

老式农具种类很多,每件农具都是农人在生产劳动的实践过程中创造发明的,堪称农人智慧的结晶。

耥耙。一种长柄,一种短柄。耙头由宽窄之分,上面均有数排尖齿。长柄耥耙的耙头较窄,主要用于水稻株距间松土,叫“耥稻”。短柄耥耙的耙头较宽,主要用于水稻行距间松土,叫“竖稻”。

铁耙。均有四个齿,还有尖齿、套齿、板齿之分。尖齿铁耙还有长短柄之分,其余种类的铁耙均为短柄。长柄尖齿铁耙用于从灰仓里往上搭河泥。短柄尖齿铁耙用于插秧前水田笃灰或猪养兔圈的起粪。套齿铁耙在中间两个齿上再套一个约十厘米长,七八厘米宽的铁齿,用于田坌好后种麦前削碎土块,叫“落别”。板齿铁耙用于坌田翻土。

锄头。主要用于旱田间的削草松土。

轧稻机。早先的一种靠人工脚踏,由齿轮带动主机,两人以上操作,用于稻麦脱粒。后来变成电动轧稻机,稻麦脱粒时不用人工脚踏了。

连枷。竹制,打谷物豆类之用。轧稻麦时会产生很多乱柴,乱柴中夹杂不少稻麦穗,将乱柴摊开晒干,除净残留的稻麦粒,必须用连枷打。

稻床。竹木混制,主要用于掼麦。

风车。木制,体积较大,扬净谷物之用。将打下的谷物倒入风车上面斗中,打开漏门,用手摇动风车,强劲的人造风,将混杂在漏下谷物中的壳叶及瘪子吹走,将谷物扬净。

翻耙。耙头木制,柄竹制。翻晒场上谷物或用于谷物归堆。

爪耙。稻麦在脱粒时产生不少乱柴,用爪耙除净乱柴。爪耙头用竹片制成,就像一只张开的巨型手掌,柄用竹制。

乌枪。枪头是一个铁叉,枪柄竹制。其用途是:稻麦上场后要堆成垛,垛堆高后,垛下的`人用乌枪挑起一捆捆稻麦递给码垛人。

扁担。有竹扁担,还有树扁担。竹扁担只能挑稍轻的重物,树扁担则能挑起百斤以上的东西。一般挑稻挑麦挑大粪都用树扁担。

担钩。稻麦收割后,从田里挑进场园,挑担人必须用两只担钩。担钩用硬树叉制成,担钩绳必须是结实的长麻绳.将几十捆稻麦用担钩绳扎紧,将稻麦一担担挑回场园。

栲栳。用藤柳编制而成,装谷物之用。

土达。又叫土箕,竹制,形状如畚箕,用于挑土或挑河泥,挑干粪等。

粪桶。木制,用于挑大粪或挑水浇地。

罱网。网用细麻线编成,用竹片或铁条固定后装在两根长竹杆上。罱泥人操纵长竹杆,罱网便张合自如,将一网网河泥从河底捞起送进船舱。

水车。木制。早先农村没电的时候,给稻田灌水都用水车。

篇6:闲话女人随笔散文

那晚聚会和树弟闲聊,聊着聊着就聊到了才女张爱玲,他感慨历史上的才女都没有一个好结局。由此还想到了李清照。倘若李清照是因为受封建时代的影响造成的悲剧,那么张爱玲呢?她可是一个十足的现代女性,并且不落俗套,思想超前开放。不按常规出牌,就连小说风格也是别具一格,风情另类。只因爱的太深,因而受伤太重。最终一个人孤独地在异国离世。在那个缺乏父母爱、男女之爱的**年代里。这个奇女子却用智慧让自己孤独地生活下来,足见她的坚强!

民国文人知识分子的地位相比现代社会人高,民国时代的人们比现代人文化素养更甚一筹。这一点我也双手赞同。当时的女性已经懂得了知识对人生的重要性。而现代女性把目光都放到了哪?

现代人浮躁空虚,早已无文化内涵果腹。徒留一具装面子,为了生存而努力的空壳。真是被先人料中:精于其表,败絮其中。尤其现代女子!个个穿着打扮得光鲜照人,只可惜腹中空空如也。为什么商家们认为女人和孩子就是最大的市场,因为女人爱穿爱戴爱化妆爱美容,为了取悦异性,为了证明自己美丽。不惜一掷千金,将大量金钱花费其中。倒是对身体健康无动于衷。表面上看上去风风光光,脑子都却连一个简单的汉字,一道简单的数学都不存,更别说让她完成一篇几十字的短文,或者告诉你那些曾经在书本里学到过,抑或媒体里、书籍里介绍过的名人伟人风云人物的名字!当一个年轻女人不知溥仪是何许人时?不知大家有何感想?当女人们的大脑里只储存金钱、房子、孩子、家庭的恩恩怨怨、周围人的家长里短;当她们对外界的了解只有化妆品、美容院、橱窗里的漂亮衣服和包包、柜台里光闪闪的首饰、各种品牌的轿车、居高不下房价的房子。你又作何感想?爱美是女人的天性,只注重外在包装了,那么内在的一切呢?都说女人已经占据半边天,有些女人是靠自己的努力和能力为自己打下这半边天的江山,这种女人值得敬佩和尊重。更多的女人则是借用妇女思想解放后的潮流占据自己的地位。要想男人尊重你,必须得拿出点真材实料来。很多女人不懂得如何赢得家中地位,只知一味地霸道来掌控男人的经济,通过胡搅蛮缠来迫使男人就范。常听周围女人聊起夫妻吵架,她们的宗旨是:不管老婆是对还是错,老公都得听老婆。老婆错了也是对的。于是渐渐地就形成了女人当家作主的流行趋势,只要把辛苦工作来的工资交一家之主,你就是榜样型的好好先生,否则你做什么都是错的。

曾有人预言,如此下去。中国将不国,缺乏文化底蕴的国家何以壮大展现自己?总有一天比其他民族给吞没!如今的中国人已经不会用自己的思想来完成一篇短短的感慨。在欧洲一些国家,公园里,地铁上等一些公共场场合,到处可见手捧书静心阅读的读者。还有一些年轻人迷上了数独,个个埋头和数字进行一场场游戏。难见我们中国的大地上,公交车,地铁里。年轻的,年长些的个个握着一部手机,打游戏、看韩剧、闲聊胡扯。就连孩子也捧着个Ipad玩得不亦乐乎!网络普及散播迅速,复制别人的东西成了中国人最拿手的本领。到处都看到复制粘贴,你传我,我传你。就连节日里简单的祝福也是翻版而来!悲之痛之!一个民族的.文化不在了,灵魂里还有什么?

张爱玲也很爱美,她的美内外兼具。诚然,现实中能有几个她这样的才女。然,不管才女还是平凡女子都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女人美丽了知性才会活得成功、活得充实。即便一个长相平凡的女人在知识的装扮下也会美丽如花。

我们又将话题转到另一个才女身上,他的话使我想到了民国一个最幸福的才女——林徽因。一生被几个男人所爱。树弟庆幸她和徐志摩没有结果,否则也不会有很美好的结局。林徽因是幸福的,在梁思成的爱护下完成她的历史使命。还让金岳霖为此守候一生,更让那个时代最出色的男子为之倾心,胡适,徐志摩、沈从文、萧乾、李健吾、朱光潜,争先恐后地挤进她的“太太客厅”。张爱玲和林徽因,同是才女。却有着截然相反的命运,不管痛苦还是幸福,她们同样活得丰富,活得精彩。即便和胡兰成的感情坎坷跌宕,但张爱玲还是勇敢地爱了一回。她们都是灵魂上有灵气的女子,正因如此,她们的人生才是那么地不平常。

篇7:闲话务本经典散文

近日,正安八中务本文学社成立了,即将编辑出版首期校园文艺刊物——《务本》,杜懿航任社长,李亦风任主编。和二位共事多年,且和亦风兄曾在正安六中一同办刊。而今,常与二君漫步林荫小道,胡侃天南海北,所以,不敷衍几句是难以交差了。

说到“务本”,不由想起《论语?学而》中“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务本”就是致力于根本。作为正安人,更多的会想到尹珍,这是尹珍精神的内核。东汉时期,尹珍千里迢迢北上中原求学,拜著名儒学大师、经学家许慎为师。学成归来后,在毋敛坝(今正安新州)“手建草堂三楹”,设馆授徒。尹珍年逾古稀入仕为官,初任尚书丞郎、后任荆州刺史。功成名就之际辞官还乡,重操旧业,将原学馆更名为“务本堂”,矢志育人。尹珍之“务本”由此而来。在中国两千多年漫长的封建社会,“务本”就是务“耕读”之“本”。“耕”可以事稼穑,丰五谷,养家糊口,以立性命,是为生存之本;“读”可以知诗书,达礼义,修身养性,以立高德,是为教化之路。说得更明白点,“务本”就是一边种田,一边读书。种田收获粮食,满足生存之本的物质需求,饱读诗书寻求修身、治国之道。可见,“务本”源远流长。当然,随着社会的发展,“本”的内涵也在发生变化。今日之“本”,说得高大上一点,就是“为民”,说通俗些,就是“做好本职工作”。因此,把“务本”作为标杆,不管是对于我们的老师、学生,还是其他任何群体与个人,都是非常恰当的。尤其是在正安这块饱浸尹珍文化的土地上,亮出“务本”标尺,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务本》作为校园文艺刊物,根植于正安翰墨浸润的土壤,其前景是令人期许的。,文化部给正安颁发了“小说之乡”的一张名片。毋庸置疑,“小说之乡”不是浪得虚名,这里创作小说的作家之多,作品数量之大,影响之广有目共睹。这块文艺沃土滋养了文志强、石邦定、赵进争、赵剑平、王华、陈义忠、王美泉、罗遵义、雷霖、王龙、杨欧等大批全国及省内知名作家,后起之秀的作家群也正在国家、省、市平台上争相登台亮相。显然,正是尹珍文化、黔北文化孕育了这一批又一批的作家。他们不凡的人生阅历、人生智慧、思想光芒凝结成艺术作品,沉淀为艺术养料又反哺着正安这片土地上的青年才俊。倘若,把校园文艺刊物比作“斑”,那正安“小说之乡”无疑就是“全豹”,窥斑见豹也就理所当然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全县校园文艺刊物如雨后春笋破土而出:正安二中的《银杏》、正安一中的《新芽》、正安三中的《春草》(后更名为《谷雨》)、土坪区林溪中学的《文笔》、土坪中学的《红枫》、谢坝区市坪中学的《天桥》、乐俭小学的《马刨井》、乐俭乡辽远学校的《南山寨》、正安四中的《尹珍亭》、土坪小学的《华尔山》等校刊以手刻、油印的原始脸貌儿呈现在读者面前。进入新世纪后,中观中学《杨柳溪》、瑞溪中学《山泉》、正安七中《晨曦》、正安五中《桑林》、流渡中学《浪花》、乐俭中学《雏鹰》等校刊相继问世。虽然,有的校刊因为领导、文学社负责人的变更而搁置,但总体而言,在全国文艺刊物急剧萎缩的情况下,县文联曾委派作家指导各校创办校刊,多次组织作家与艺术家到各校举办讲座、现场创作,使我县校刊不断增多,创作队伍在不断壮大。可以说,正是本土成长的作家催生了全县校园文艺的繁荣,而繁荣的校园文艺必然会发掘和培养更多的文学艺术新秀。

今天,素质教育早已突破应试教育的桎梏,把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己任。各中小学有效利用地域文化资源、教师资源,设立课外社团,打造特色校园文化。而文学社团几乎成为学校必备的课外社团之一。因为今天的文学社团,不仅仅是学生的习作、提升学生作文质量的园地,还是展示师生青春活力的平台、展示师生精神面貌的窗口,更是作家、诗人、艺术家的摇篮。

校园文艺创作,我县最早追溯到上世纪五十年代。1957年,正安一中初二年级十多个怀揣作家、诗人梦想的少年,因为读了白桦的长诗《鹰群》深受感动,成立了群鹰会。他们希望以后的人生像群鹰一样搏击风云,翱翔浩瀚的蓝天,追寻远大的理想。这一群懵懂的热血少年还没有来得及编辑出版文学刊物,只是在墙报上发表一些见闻,揭露了一些丑恶现象,抒发了内心的真情实感,厄运就悄然降临。事态从同学之间的是非辩论不断升级,后公安机关介入反复“调查审问”,认定正安一中群鹰会是非法组织,其成员是“思想反动,对现实不满,为右派分子鸣冤叫屈,打击进步,扶持落后,性质恶劣的‘小右派’”。所有成员都遭受处分,六人被开除学籍,六人被记过,其余严重警告。在那芝麻绿豆大点事都可能上纲上线的特定年代,事态并未就此打住,持续发酵,以后每一次运动都会给群鹰会成员“揭一次疮疤”,轻则检查,重则揪出批斗,有几个学生的父亲也因此被追究历史问题,开除工作。一顶“小右派”的帽子让这群少年凄风苦雨,含冤受屈二十余载,直到1979年才得以平反。令人欣慰的是这群饱受摧残的少年并没有折戟沉沙,他们把人生的苦难当成磨砺,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大显身手,成长为小学教师、大学教授、厂长、经理、文联主席、银行行长、副市长等。值得一提的`是被记大过处分的石邦定、王美泉实现了他们当年作家的梦想,二人均成为正安年轻一代作家的领头羊。石邦定成就非凡,其小说《水妖》改编为电视剧,《天凉好过秋》改编成电影《山村风月》,《公路从门前过》被译为英、日、印、泰等文字。王美泉任正安文联主席期间,提携和培养了大批文学新秀,深受后人景仰。

篇8:闲话手机散文

月色幽幽,相思绵长,你摇一柄团扇,我执一方香帕,寂寂后园,芭蕉树下,你欲语又止心神摇,我娇羞如花半遮面,红墙绿柳,假山脉脉,亭台轩榭,灯影绰绰。

好一幅才子月下会佳人的影视画面!借香帕传书,托红娘诉情,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是何等忐忑曼妙?翻墙而入,又怕惊醒了人家的父母和狗。

我在想,如果他们不小心,生活在当代,故事又将如何演绎呢?

才子佳人的故事,被历代文人墨客所称道,赚取了一桶一桶的眼泪,也醉倒了无数多愁善感的年轻人。大抵是因为,距离产生美,朦胧创造美,因为信息不通,因为相见不易,也因为生活闭塞。

杨玉环是何等尊贵,何等骄宠,想吃荔枝,唐明皇也只能置骑传送,走数千里,“山顶千门次第开,无人知是荔枝来”,估计吃到嘴里,怎么也得数天以后吧。

我们生活在信息时代,断不会有人天真到把相思诗扔进水里,随水漂流,指望它正好在心上人经过的时刻,经过的地点,纸片刚刚好飘到他面前吧。你仰慕某人,大可以轻移手指,一个电话,或者一个短信发过去,一切问题便都不是问题了。愁眉深锁,只因为他生错了时代。

但是,但是,手机带来方便的同时,我们也在失去着什么。到底,失去了什么呢?

失去了古人渴望的“海内存知已,天崖若比邻”的温馨期盼,失去了“海上生明白,天崖共此时”的心有灵犀,失去了“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孤寂感喟。

想想,你有多久没有写过信,又有多久没有收到过信了?手机以它的`便利和迅速,渐渐取代了纸和笔,也以它独特的优势,疏远着国学文化,拉近着时间和空间,丰富着人们的生活。温暖的,暧昧的,深情的,决绝的,只需要一个手指,便可以传递温度,映照出不同的表情,演绎出生活的悲喜。或如春花烂漫,或如夏雨滂沱,或如秋高气爽,或如冬雪凛冽。

稍不留神,也会惹下祸端。领导查岗,朋友约会,手机让你露出马脚,那时的你,像被剥光了衣服,赤条条地站在冬日的大太阳底下,周围是一圈审视的眼睛,嘲笑与轻蔑,立刻让你的心冷彻骨髓,甚至,想砸烂手机以泄愤。

于是,神话被我们亲手捏碎,如水的月光,也被我们遗失了。

手机普及的速度之快,可喟一日千里,不知怎的,总是让我想起那句诗:朝辞白帝,暮至江陵。只不过几年时间,周围的亲戚,朋友,腰间都多了一部手机,有的,还不止一个。

人们对手机的依赖,与日俱深,无聊的时候,给朋友发去几句不咸不淡的问候,不冷不暖的祝福,朋友出于礼貌,用不知从哪儿得来的,美伦美奂的话语,博你一笑。那不急不缓的友谊,便如被风吹过,剩下的,依旧是淡淡的孤寂和空虑。

手机里不断更新的信息,象老电影里一帧帧翻过的画面,充斥眼帘的,是来自四面八方的问候,却少了近在咫尺的心灵对话,多了温暖甜蜜的窃窃私语,却少了书信遥寄的淡淡墨香,多了随时随地的跟踪报道,却少了倚窗静坐的苦思冥想。

但确确实实,我们的生活,是一刻也离不开手机了。

篇9:闲话冬天为题目的散文

闲话冬天

冷冷的冬天,我已经彻底沦落为起床困难户。

一梦醒来,温暖犹在,只是已经阳光敲窗,怕冷的感觉,让我有些畏手畏脚。

有位名人曾经说过,早晨是从中午开始的。 我想笑却总是笑不出来。

也许这位先生和我一样,也有睡懒觉的习惯。

三十的光阴不堪了四十的迷茫,冬天的阳光是照不进春天的。

突然写了这么一句话,竟然有种喘不过气的压抑,哈一口气,竟然是白露为霜,那些残缺的气体在轩窗上幻化成了千奇百怪的文字,然而文字终究是文字,横平竖直间依旧苍白如是。

冷的念想里,盛开的不再是人面桃花,枯树老藤的画意里,不见了在水一方的伊人。

残吟着“枯藤老树昏鸦”的句子,寒意萧瑟中一直没有能够寻觅到那个在天涯的断肠人。

我是想触摸一下东风的,柔柔的指尖终究在那滴翠的冰冷里变得僵硬起来,无法撕扯一些看上去有些不堪的记忆。

“一帘春雨画中来”,信手而得的句子让我浅醉如痴,甚至忘记了西岭雪山隐逸的千重雪。

听说范仲淹是一辈子都没有去过岳阳楼的,却写下了名震千古的《岳阳楼记》。

西岭雪山我是神往的,终究也是去过了一次,想起春雨图,回味那句似是而非的“一帘春雨画中来”,我有一些浅浅的得意,又有一些莫名的失落,看似妙绝的句子居然让一群习惯了平仄的人不知所云。

任何时候自己就是自己,别人永远是别人,知己两个字形象的概括了“懂你”的全部内涵。

我喜欢看见阳光,喜欢看那些飘落的黄叶,生怕城市的阡陌遗忘了季节,生怕城市的喧嚣错过了最美的晨晖。

听一些温暖的故事,犁一锄人生的风霜,不是每一个人的生存都顺风顺水,冬天依然无情的冷着,每一个人都要学会逆风生长。

街景如画,街边是不是也有那么一位卖火柴的小女孩? 不经意的流年里,很多人就是这么的悄无声息的离开,很多人就像马航一样悄然失联。

我细数着窗外的每一粒寒霜,依稀辨不出往日的模样,我静享窗外的那一缕阳光,又有谁和我一样倔强的生长?

一时的朋友有很多,一生的朋友却是少之又少,在我疲惫沉默的时候,全世界都在沉默,在我无助的时候,只看见时光在孤独的流淌。

冬天的冷,我却闻不到梅香,只剩一些牵挂在老歌里回响,成都两个字,淡得没有了滋味,就连文字都不好意思的遮遮掩掩起来。

巫昌友曾说过,青春是不堪百度的.。

遥想人生得意的日子,我还是不是当年那个扬鞭策马的少年郎?

总是会重温曾经的时光,总是会念起长发即腰的妖娆,冬天的寂寞,多了几分白露为霜。

很多年前被人称为兄弟,很多年后被人称为爷爷,很想照一下镜子,渐渐的又失去了勇气。

多想无助的问一句,我真的那么老吗?

夜阑凭栏,任雨打风吹去。

冷彻心扉,才念起了阳春三月的好,寂寞无语,终究会忆起曾经的那一个人。

独对一扇轩窗,看街上三三两两的行人,梅香几缕,依旧唤不醒那份恹恹欲睡的心情。

一直以为成都的冬天会下雪,一直以为那些许的阳光能带给我无限的温情,拂拭哈出口的袅袅白气,隐约如过往。

我憧憬着门泊东吴万里船的盛景,盛世繁华让我有些懵懂,也有些扼腕。

还没有看够秋天的金黄,已经是东风无力的残冬。

仍旧有些冷,一件件的衣服裹不住那些青涩的温存。

枯枝森凸,青春逐渐稀薄,我却一直在惦记着那一场遥遥无期的雪。

篇10:闲话正月不剃头散文

每年正月初五过后,大街小巷里各种店铺都放起鞭炮陆续开门营业,很快地恢复了往日红红火火的景象。唯独让人难以理解的是街头各家大小理发店却是异常冷清,与节前排队做发型的场景有了天壤之别。这种现象来源于流传三百多年的民间传说“正月里剃头死舅舅”。

时至今日,许多人依然坚守着正月不进理发店的习俗。一般人们早在春节前就理了发,即便节前太忙没有理发,也要等到二月初二这一天才去理发。二月初二被称为“龙抬头”,在这天理发是“剃龙头”,一年都会顺利,从而有了“二月二剃龙头”之说。

正月不剃头的说法有多种。相传,很久以前有个穷理发匠,他和舅舅的关系非常好,在给舅舅拜年时拿不出像样的礼物,于是,串亲戚时就带上理发工具,精心地给舅舅剃头、刮脸,也算是送上了一份礼物。舅舅非常理解外甥的一片孝心,每逢春节,专等外甥来拜年时给他理发。后来,舅舅去世了,理发匠一到春节就会想起死去的舅舅,在给别人理发时,精力集中不起来,稍一分心,就在顾客头上开个小口子。顾客不满意,就责怪理发匠并问其原因,理发匠说:“思舅。”于是,人们在正月里就不敢找这个理发匠理发了,因为“思”和“死”谐音,人们就把不理发的原因讹传为“死舅”。当然,这只是一个传说罢了。

最有说服力的是源于清朝统治者多尔衮入关后颁布的剃发令。清政府把全国的剃头匠召集起来,每人发给一个挂有圣旨的旗杆,打出“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口号。这些剃头匠在城市搭建席棚,勒令行人入内剃发。

而汉族男儿自古就蓄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剃发简直就是“剃命”。当时的江浙一带对于剃发这种制度非常抵触,而且民间以“正月不剃头——思旧”的方式对清政府剃发令进行抵抗。为了避免因“思旧”遭到打击,就演变成了“正月不剃头——思舅”,思舅是思旧的.谐音。民间传来传去,后来,“思舅”被讹传为“死舅”。

篇11:闲话快乐与幸福散文

前两天我在空间的说说里写过这样一句话:“一个人的心态决定他的快乐指数,与金钱和物质没有任何关系,懂得知足才会幸福。”而有两个朋友的留言是这样的,一位朋友说:“一个人,一个家庭始终在贫困线上挣扎是什么心态!快乐吗?快乐是有条件的!”而另一位朋友则说:你医院的那些条件差的病人会快乐吗?。”很赞赏这两位朋友提出的看法,他们说的也有一定的道理,但我却不敢认同。因为本人认为,快乐是一个人内心深处自然流淌的一种感觉,而幸福则是在快乐心态上升到一定程度后而产生的一种愉悦情愫,他们和自身设置的快乐底线有关,与金钱物质没有任何关系。

记得小的时候,我们的生活条件非常艰苦,甚至有的时候连玉米饼子和玉米糊粥都吃不上,饿肚子也是常有的事,但我们却绝不缺少快乐。一个毽子、一条皮筋、一个口袋、一件新衣、一顿白米饭、一本小人书、母亲的一个拥抱,都会让我们高兴得忘乎所以。而现在的孩子,虽然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幸福生活,想要什么就有什么,但她们却活的不一定有我们那时轻松快乐,也永远体味不到我们那时的幸福,所以快乐和物质没有太大的联系。

其实上帝对于它的每个孩子来说都是平等的.,所以对幸福的恩赐也不会有贫富和贵贱之分。就像拥有亿万资产的富翁不一定活的快乐,地位显赫的达官贵人不一定睡的安稳,贫民百姓也不一定活的不自在。幸福既不是给人看的,也不是让别人去评说的,它是一个人内心的真实感受,只要你心里感觉幸福了,那就是真的幸福了。

幸福是什么?对于一个饿肚子的人来说,能吃饱饭就是一种幸福;而身体有疾病的人,能够拥有一份健康就是幸福;整天流浪街头的人,能有一个可以安身的地方就是幸福;一个蹲在牢房里的人能够获得一份自由就是一种幸福;一个被困沙漠的人能够获得一滴甘露是一种幸福;一个整日忙碌疲倦的人,能够拥有一份清闲也是幸福。因此快乐和幸福是不受物质和金钱所主宰的,快乐不快乐是与你自身追求快乐的底线有直接关系,而一个人幸福指数的高低,也是和你的性格特点和为人处世的方法成正比的。真正的快乐是没有条件的,只是不同层次的人感悟快乐的心态不一样,因此享受幸福的标准也不尽相同而已。

前几日我们的病房里住着两位同患病的老人,其中一位老人来自农村,而且还身患绝症,家里的经济条件又十分困难。为了给老人治病,他的儿女借了很多钱,积极的为老人做了手术,术后他的几位儿女一直都守在老人的身边,不是这个给喂口水,就是那个给擦擦身子,有的时候儿女们还一边为老人按摩一边和老人开玩笑,鼓励其早点好,好回家看老伴。因此老人在儿女们的精心照顾和百般呵护下,健康而快乐地活着。老人和儿女们的脸上也总是挂着幸福的笑容。我想他们之所以快乐,那是因为他们知道,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东西是用金钱和物质换不来的……那就是浓浓的亲情和健康。而另一位老人是位退休的老干部,儿女们都是机关单位的,他们每次来都会给老人送很多的钱和物,老人的床头桌上也摆满了各种各样的食品,而老人活的却一点也不快乐。因为他的儿女们来了,都是远远的望着,就是在做医疗护理时也没人来搭把手,好像没他们什么事,站一会就走,连老人的身边都不靠前,很多时候都是老人一个人静静的躺在床上。因此我们从老人的脸上看不到一点快乐,他总是用一种羡慕的眼光来看临床的农村大爷。这位大爷不快乐是因为在他的心里,子孝妻贤的亲情要比金钱重要得多。所以我说一个人的心态决定你的快乐,与金钱和物质没有任何关系。

当然了,人的一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因为多么灿烂的阳光也有被乌云遮住的时候,只是你站的角度不同,所以享受的温暖也不一样。不要因为一个人的背叛,一段痛苦的婚姻,一次事业的失败,你就把幸福全盘否定。不要站在一个角落里,用带色的眼睛去抱怨社会对你的不公,去仇恨身边的人对你不好,这样你就会永远与幸福失之交臂,而快乐又总是和幸福同行,只要你敞开宽阔的心海,任快乐的小舟自由漂泊,你就会拥有幸福。

篇12:闲话书事优美散文

儿子上学念书,追求的是“读书破万卷”,尤其是几本主课的书,一学期下来,书皮要替他几次重新包过。翻开书,那缺角破损之页不知凡几,常慨叹其“如此用功”。素日里最怕儿子进书房打扰我书柜中那些为数不多的书,却又不便阻拦。只好站立一旁,千叮万嘱,“莫要脏手翻书,莫要随意折角,千万爱惜之”,儿子却每每嫌我啰嗦,有时还会抛出一句:“你这书都跟新的似的,谁知你有没有看过啊”,一时语结,却又不知如何教育是好。忆得小时,母亲常教育:爱惜衣服便有衣穿,爱惜书本便有书读。也还记得幼时,因为把书页折个角作个记号,而被母亲训斥和打手心的事。想必当时定觉得母亲过于严苛而心有不甘,如今却由衷的感谢母亲,感谢她培养了我对于书的一种情怀:敬之如师,爱之若宝。

多年来,附庸风雅的养成一个习惯,每获新书,无论是书店捧回的新刊,还是旧书摊上淘来的旧印,都会在书前写上一两句,往往与书的内容无关,不用挖空心思,亦不用遣词排句,都是一些不着边际,写给自己看的话语,多是记述当时之心情、或是读其他书摘于心的只言片语,至少也要留下某年某月购于某地的字样。若干年后重读某书时,每每会让我拾起当时之心境,生活之片断。“客舍金陵已数月,归心日夜忆锡城”,让我想起出差在外,思念家人的归心似箭。“处己何妨真面目,待人总要大肚皮。”估摸是在与他人交往中,遇到什么不平之事,劝勉自己的话语。“于古旧书店淘得此书,扉页竟有作者之亲笔签名,甚喜”,定是当时淘得好书而喜上眉梢之情。

“读闲书,闲读书”,好就好在一个“闲”字。农村里有“歇伏猫冬”之说,都市人便没这福气,酷阳当顶、暑热难当之时,也得出门上班去赚那一日的工资,即便朔风呼啸,也得裹紧衣服去打卡考勤。好在有双休日,算是留给都市人自由支配的时间了。可是串亲访友、购物办事、应酬敷衍、接送孩子补习上课等等诸如此类的事,让我们忙忙碌碌、负担沉重却经不起细寻思,此时不得不承认,古人常发的归田之思绝不都是在装风雅。所以在我们心劳神疲、压力重重之下,想办法使自己轻松一下,找点闲事做做,就是一种舒缓紧张神经,必要的调节行为了。休闲的方式有很多,普通的如打牌下棋、逛公园看电影,若是不那么囊中羞涩且要些情调的话,咖啡屋小坐、打打保龄球和高尔夫也是一个好去处。于我,既不太懂那浪漫情调,口袋里又不那么丰盈,便把闲暇之余看看闲书当成了解压的愉快之事。看闲书,是我很赞赏的消闲娱乐,因为没有特别明确的目标,没有时间的约束。徜徉于书中,款款而来、信步而行,想走就走、欲止则止。遇到自己喜欢的风景,就驻足多待会儿,觉得没什么意思的,便走马观花,倘若遇到不喜欢的`,那也好说,打道回府呗。这大概也算得上是“乘兴而行,兴尽而返”的陶然了吧。在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都市生活里,能够有一刻,哪怕只是那么一点点的时间,让我们如“惯得魂梦未拘束,又踏杨花过谢桥”的行止随便,惬意自如,何尝不是一种难得的快乐呢?

这世上有能人贤者著书,就必有商人为利而卖书,也必有我等之辈买书、读书。饭需天天吃,书虽不必时时买,但对于喜欢读书的人来说,精神粮食亦不可缺,于是去书店买书也成了业余生活中的常有之事。这书店本应该说是“进”,或者说是“逛”,于我,却不如说是“翻”,这词似乎不雅,如此说也是出于某种无奈。如今的书店和过去相比,数量上大大增加,既有国字号的新华书店,也有众多个字号的书店,某某书城也是比比皆是,甚至于每个大型超市里,都有卖书的专区。按理说,书店多了,书的种类自然也多了,可选择的面也广了,这完全是好事呀。可是当你跑过几个书店后,又觉得满不是你想得那回事。为什么呢?许多路边书店的书架之上,充斥着我们眼球的多为时下的畅销之书,纸张不可谓不良,装帧不可谓不精美,然而对自己胃口的却少得可怜,就像有句话说的那样:好书未必畅销,畅销的又未必是好书。所以想买到一本对胃口的书,就只好去一个个书店“翻”,到一排排书架上“翻”,偶尔的所得也必是花了许多的气力和时间换来的。再说那某某书城,一层全是卖电子产品的,一层全是卖学习用品的,咦,卖书的在哪一层呢?找了半天,原来在地下一层。买书读书乃是向上之举,怎么落得个这般向下的境遇,不禁愤愤不平起来。再有,书城的书往往借着打折吸引顾客,对于囊中羞涩的买书人原本是个善举,商家薄利多销也并未吃亏。可是偏有许多商家拿一些盗版印刷的书来滥竽充数,就连自认为是翻书老手的我也有失手的时候,看着书中频繁出现的错别字,顿时气恼,无心再看,可又不舍扔弃,于是只好打入冷宫不再宠幸。有人或许要问,买书就到新华书店这种国营的大书店呀。话没错,可是写书的,出书的,卖书的都要吃饭啊,这书价不贵怎么行呢。随便一本像样点的书,没有四五十是请不动它的。更遑论成套或是带有精美图页的了。我也只有袖中藏有购书卡或是其搞活动促销之时才舍得去潇洒一下,因为害怕看中了又舍不得银子,回家受那相思之苦。所以说翻书的乐趣就在于用较小的代价换回自己心仪的好书。翻书也有小窍门,在那书店某个角落里,摆放整齐显是少有人问津的地方,往往会有几本好书,正默默的遭受着冷落,静静的等待它的知音。在书店上上下下,前前后后翻书的日子,虽有点辛苦却是极惬意休闲的,你可以徜徉于书屋,信手拈来、随意翻看、心情轻松、神态自若,毫无顾忌的在书中与先贤伟人对话,与哲人辩论,与知音听那高山流水。

上一篇:安全责任_重在落实_征文下一篇:维修半年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