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长卿的“长”字应该读cháng还是读“zhǎng”?

2024-04-12

刘长卿的“长”字应该读cháng还是读“zhǎng”?(共4篇)

篇1:刘长卿的“长”字应该读cháng还是读“zhǎng”?

山西省沁源一中语文组闫录怀

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现行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语文》第二册第六单元魏征《谏太宗十思疏》中,有这样一句:“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其中,“求木之长”的“长”字,课文注解为:“长(zhng),生长。”对该字如此读音,笔者不敢苟同。理由如次,敬请同仁予以斧正。

首先,课文注解有违文章原意。

这篇文章写于贞观十一年(前637年)。当时,唐王朝经过战后的休养生息,社会经济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人民生活也开始变得富裕起来;再加上对外战争连年取得胜利,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并且四出巡游,劳民伤财。为了提醒太宗“居安思危”,防微杜渐,率先垂范,“戒奢以俭”,在这一年的三至七月,“诤臣”魏征“频上四疏,以陈得失”,这篇《谏太宗十思疏》便是其中的第二疏。其为了确保国家达到长治久安之目的是显而易见的。所以作者在文章的一开头就迫不及待地慷慨陈辞:“臣闻之: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在这个句子中,“求”的目的应该是树木成长的最后最佳之结果,即树木长得“高大(‘木茂’)”,而不是去“求”树木成长的过程--“生长”。正象“浚其泉源”是希望河水流得“长远”而不仅仅是为了“流动”、“积其德义”是希望国家“安定”而不仅仅是为了“治理”一样,“固其根本”为的是达到使“木”长得更加“高大”的目的,而不仅仅是为了追求使“木”“生长”的过程。“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恰恰是从反面说明了“固其根本”的目的是为了“求木之长(cháng)”。

如果看不到这一点,就只能望文生义地曲解文章的原意。

其次,课文注解破坏了原文的和谐完美。

从整个句子的修辞、语法角度来看,这个句子运用了排比修辞格是毫无疑问的。而作为组成排比句的各个分句理应遵循排比句的基本要求,即:各个分句句式结构相同或相近,各分句语义相同、相近或相关,处在各分句中相应位置上的词语在词性上也应该相应统一。我们看到,在原句中,三个分句的句式结构是完全相同的,“求”、“欲”、“思”三个动词分别为表达某种心理欲求的能愿动词,三个能愿动词的连带成份分别为“木之长”、“流之远”、“国之安”,其短语结构是完全相同的;“固其根本”、“浚其泉源”、“积其德义”三个短语的结构形式分别为动宾关系,语义上也很关联,从而使整个句子形成了语势强烈的排比句式。而且,动词“固”、“浚”“积”所带的宾语“根本”、“泉源”、“德义”这三个词就其内部结构而言,也是完全相同的,皆为同义复合词。整个句子的语言精工洗练,绝非信手拈来,足见作者驾驭语言文字之深厚功力。如果我们不受课文注解的影响,把三个能愿动词“求”、“欲”、“思”的动作对象“木之长”、“流之远”、“国之安”分别理解为:“树木的高大”、“河流的长远”、“国家的安定”,那么显然易见,这一组词语中的“高大”、“长远”、“安定”都是形容词,是极为和谐工整的一组词语。如果按照课文的注解,把“长”读作“zhng”,作“生长”解,那就破坏了这种和谐完美。我们有理由相信,这种结果决不是作者的本意。

再者,“长(cháng)”字本身有“高大”的义项,这在经典的辞书中都可以找到相应的解释:

《中华大字典》:“长,直良切;音场,阳韵。……㈢高也。《后汉书赵壹传》:‘身长九尺。’”

《康熙字典》:“长:《集韵》:直良切;《正韵》:仲良切,从音场。……又大也。《世说新语》:‘愿乘长风破万里浪’。”

《实用大字典》注解与《中华大字典》同。

此外,在古典文学作品中,“长(cháng)”字可解释为“高大”意义的现象也随处可见。例如:

①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

--《史记淮阴侯列传》

②新妇初来时,小姑始扶床;今日被驱遣,小姑如我长。

--《孔雀东南飞》

③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④西方有名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凭高视下)百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

--《荀子劝学》

这些句子中的“长”都可以读作“cháng”、解释为“高大”或“(长得)高大”,本文中“求木之长”的“长”读作“cháng”、解释为“高大”应该是有据可寻、顺理成章的。

不知《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关于“求木之长”的“长”之注音、释义能为一改否?

[这个长字该读cháng!(网友来稿)]

篇2:刘长卿的“长”字应该读cháng还是读“zhǎng”?

前时有幸畅游古都西安,随团游历了秦始皇兵马俑、华清池、碑林、大雁塔、明城墙、阿房宫,一方面折服于中国古代的灿烂的文明、辉煌的历史和深邃的.文化,一方面在导游小姐的正史、野史的解说中仿佛又受到了一次爱国主义教育。然稍有遗憾的是,当参观新建之阿房宫时,导游小姐云,阿房宫所以读阿房(páng)宫,只因民间流传,以讹传讹,方有此读音。余以为解释欠恰当,今为正之。

简言之,古代声母均取一字为代表,在普通话里b、p属于唇齿音,f属于边音,但在古音里皆属唇音,唇音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有分化现象,唐代和尚守温的“三十字母”中唇音的代表字为“不芳并明”,到了宋代,在三十字母的基础上增补为“三十六字母”,唇音分化为重唇“邦滂并明”、轻唇“非敷奉微”(“邦滂并明”等同“不芳并明”),唇音分化时期应在于唐宋之际。据清代音韵学家钱大昕先生在其《十驾斋养新录》中考证--“古无轻唇音”,如伏羲即庖羲,扶服即匍匐。现在闽粤吴部分方言中轻唇字仍多读重唇者,而重唇字却未变轻唇。由此可知,“房”在古代即读páng。

导游小姐之说,盖当地方言中还存在轻唇字(f)仍多读重唇(b、p)的现象,但言之不详,是为遗憾。西安作为中国旅游之窗口,解说之间不可有半点错误,应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原则,慎之慎之。

篇3:刘长卿的“长”字应该读cháng还是读“zhǎng”?

1 以就业为导向的国际贸易企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必要性

根据海关总署新闻发言人张广志表示, 截至2013年年底, 我国海关注册登记的进出口企业共有585276家, 与2012年的551535家相比同比增长6.12%。其中, AA类企业2910家, 与2012年的2436家相比同比增长19.46%;A类企业33950家, 与2012年的29890家相比同比增长13.58%。另外, 据羊城晚报报道, 进出口拉动我国就业, 以2012年的调查数据为依据, 每一百万美元的贸易出口对我国就业的拉动人次约为59人次;由于我国际贸易易出口总量较大, 2012年全年共创造了12097万个就业岗位, 其中加工贸易就为我国创造了2290万就业岗位。由此可见, 国际贸易企业的增加为我国就业的拉动具有积极作用, 加大对国际贸易专业学生的培养是符合我国社会需求的。

但是, 从国际贸易企业招聘情况来看却不容乐观, 企业难以招到合适的人员, 国际贸易企业招聘的岗位主要有管理岗、国际商务岗、外贸操作岗以及外贸企业生产线员工, 从岗位分布上管理岗、国际商务岗、外贸操作岗人员招聘难度大, 新毕业大学生很多不能胜任以上三个岗位, 由于国际贸易企业有70%左右为中小型私人企业, 能力较强的大学生又不甘心到小型私企工作;外贸企业生产线员工招聘岗位人才缺口较大且人员流动性较高。现阶段, 普通本科院校不断扩招, 中专院校、高职院校招生乏力, 普通本科院校应以管理岗、国际商务岗、外贸操作岗人员输送为培养目标;而中专院校、高职院校则应注重培养生产型员工。从大学生就业情况来看, 有约一半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并未对口就业, 可以说, 当前我国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和社会人才需求实际严重脱节, 研究以就业为导向的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势在必行。

2 现阶段我国国际贸易专业教学模式存在的弊端

2.1 国际贸易专业理论教学缺乏与时俱进, 内容较为陈旧

翻看目前高校国际贸易教学教材可以看出理论教学缺乏与时俱进, 内容较为陈旧。以《国际贸易实务》为例, 多是讲解传统的贸易理论, 贸易流程以及各种单据、合同等, 但是如何操作却很少体现, 实用性不强, 虽然现在许多高校引进了实训软件, 但是和实际工作内容还是存在一定的差距。

2.2 高校为大学生提供实训、实习的机会较少

很多外贸企业曾反映不知道该如何运用一些贸易优惠政策, 同时表达了对企业员工进行相关内容培训的愿望。这反过来说明, 当前的国际贸易专业学生培养模式中缺乏与企业沟通或合作的内容。而从学生培养的角度讲, 通过与企业的沟通和合作让学生进入企业参与实际贸易活动, 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熟练掌握国际贸易知识都有很大好处。

2.3 缺少高质量的教学团队

教师的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 教师只有自身拥有完备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操作经验, 才能真正为学生带去福音。但是, 现在高校教师趋利倾向严重, 偏科研轻教学, 对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等缺少深入研究和创新精神。另外, 有一些资历较浅的教师自身缺少国际贸易实践经验, 缺少对当前外贸企业人才需求的实地调研, 造成教学内容和企业所需之间严重脱轨。

3 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3.1 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实施因材施教

国际贸易企业招聘的岗位主要有管理岗、国际商务岗、外贸操作岗以及外贸企业生产线员工, 本文以国际商务岗和外贸操作岗为例进行研究。就业岗位不同, 所需的职业技能就不同。国际贸易商务岗主要面向三类企业, 即生产型外贸企业、纯外贸企业以及生产性企业, 所从事的工作主要有外贸业务员、外贸跟单员以及单证员, 高校培养国际贸易商务岗所需的人才除了要注重对国际贸易专业理论知识的培训, 还应注重大学生商务英语的交流能力、国际贸易市场营销能力以及进出口合同履行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和提升。

外贸操作岗则主要面向以下几类企业, 即纯报关企业、外贸企业、国际物流企业以及国际货物运输代理公司, 所从事的工作主要有单证员、报关员、报检员及国际货代员等, 高校培养外贸操作岗人才应注重大学生对报关报检、外贸制单、货运代理以及国际贸易货物通关及运输的办理等基本技能的培养。因此, 高校应根据人才类型, 设定培养目标, 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因材施教。另外, 高校应注重与外贸企业之间的合作, 聘请外贸企业专家参与到国际贸易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中来, 听取企业的意见, 使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更加实际, 使人才素质和人才技能更符合企业需求。

3.2 培养应用型人才, 注重实践教学, 提高理论教学的实用性

外贸企业在招聘人才的时候关注的不是性别、年龄、211院校, 而是学生是否拥有相关的实践经验和工作能力, 是否能够胜任工作岗位。在理论教学层面来说, 调查研究的结果显示, 外贸企业对招聘人才理论知识掌握情况的要求往往偏向于应用型较强的理论知识, 例如外贸单证实务、报关实务、报检实务以及商务英语等, 因此, 高校应根据社会需求, 调整课时比例, 优化教学内容, 加大对应用型较强的理论知识的培训, 完善理论知识考核机制, 监督激励大学生掌握好应用型较强的理论知识。

从实践教学层面来说, 学校应由易到难, 逐步推进。第一步开展单向技能实训, 通过理论教学加实践教学来完成, 主要是对大学生如何完成某种货物或者某项任务所需要掌握的基本知识、基本操作以及基本技能进行培训, 通过实训使大学生掌握外贸业务流程。第二步开展专项岗位实训, 此项培训是基于单向技能实训基础之上, 对大学生所可能从事的专项岗位所进行的技能实训, 是针对不同的岗位要求所开展的纯实训课程。第三步是开展综合实训, 通过国际贸易实训软件和实训室, 将相互独立的知识点和单一的技能整合起来, 通过实训使大学生综合、全面掌握外贸工作技能和外贸职业核心能力, 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外贸人才。第四步是实习, 产学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需要高校加强与外贸企业的合作, 为在校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岗位, 通过在岗实习, 亲身操作, 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操作能力, 提高大学生就业的几率和岗位适应能力。

3.3 建设高素质国际贸易师资队伍

培养人才教师是关键。由于国际贸易专业知识更新较快、实用性较强, 要求国际贸易专业的师资团队应开放思想、大胆创新、与时俱进, 一是要创新教学方法, 思考如何将枯燥无味的理论教学变得生动有趣, 提升学生的兴趣爱好;二是要树立终身学习理念, 学习先进的国际贸易专业知识, 提高自身知识储备;三是增加实践教学能力, 实践教学不仅仅需要完备的理论知识, 还应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 很多高校教师长期脱离社会企业, 对外贸企业发展现状不了解, 教学内容较为教条, 针对这一弊端, 高校可以聘请大型外贸企业高层管理者或者高级技术人才, 为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教学师资队伍时刻注入新鲜血液。

3.4 加大宣传, 改变大学生就业观念

在我国外贸企业中, 有70%左右的外贸企业属于中小型私人企业, 很多大学生好高骛远, 不愿意到中小型私人企业就业, 这类学生往往是毕业就失业。学校应加大对大学生的宣传教育, 转变大学生的就业观念, 帮助大学生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观念, 通过在中小型私人企业中提高自己的技能, 为以后更好地择业奠定基础。

综上所述, 学生就业率的高低不仅仅关系到大学生毕业后的发展, 同时也是衡量高校办学能力和办学质量的指标之一。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必须要立足于社会需求, 以就业为导向, 培养社会所需人才, 使大学生到社会上能够实现个人价值。因此, 高校国际贸易专业应创新教学模式, 突出实践教学, 多为社会输送高级应用型人才。

摘要:对外开放带动了我国国际贸易的发展, 国际贸易企业为我国提供了数以万计的就业岗位, 需要专业人才去填充。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基地, 应立足社会需求, 结合国际贸易企业的人才需求特点, 因材施教, 实现人才培养和企业人才需求的有机结合。本文针对现阶段我国国际贸易专业教学模式存在的弊端, 探索以就业为导向的国际贸易企业人才培养新路径。

关键词:就业,国际贸易,模式

参考文献

[1]李蕊.以就业为导向的国际贸易企业课程体系研究[J].现代企业教育, 2012 (5) .

[2]方婷婷.以就业为导向构建高职外贸人才培养模式[J].教育与职业, 2016 (01) .

篇4:刘长卿的“长”字怎么读?

一方面,古代敬羡历代的先贤,有用古人的名或字给自己孩子起名的风俗。要讲刘长卿的`名,这要先从战国时期赵国的蔺相如和西汉的著名辞赋家司马相如谈起。 司马迁在《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中云:“司马相如字长卿,蜀郡蓬州人也。少时好读书,学击剑,名犬子。相如既学,慕蔺相如之为人也,更名相如。”蔺相如是 赵惠文王之相,而相又是百官之长,故司马相如又取字为长卿。 “百官之长”的“长”毫无疑问读“zhǎng”。

另一方面,从古人的字也 能旁证其名。刘长卿字文房,《梁书·江革传》载,建安王为雍州刺史,以江革、江观兄弟二人为记室参军,掌文书。当时著名诗人任昉于是写信对江革说:“此段 雍府妙选英才,文房之职,总卿昆季,可谓驭二龙于长途,骋麒麟于千里。”《北史·柳庆传》亦载:“尚书苏绰谓柳庆曰:‘……相公柄人轨物,君职典文房,宜 制此表,以革前弊’。”后世遂以“文房”喻称掌管皇帝制诰敕诏或是负责帮助高级官员起草命令文书之官职。刘长卿以字“文房”对应名“长卿”。

当了解了刘长卿之名和字的由来时,刘长卿之“长”字的读音应该就可以确定为“zhǎng”了,如我们不加辨别地读成“cháng”,那就抹杀了刘长卿名字背后的文化意义。

饯别王十一南游

唐代 刘长卿

望君烟水阔,挥手泪沾巾。

飞鸟没何处,青山空向人。

长江一帆远,落日五湖春。

谁见汀洲上,相思愁白蘋。

译文

望着你的小船驶向茫茫云水,频频挥手惜别泪水沾湿佩巾。

你像一只飞鸟不知归宿何处,留下这一片青山空对着行人。

江水浩浩一叶孤帆远远消失,落日下你将欣赏着五湖之美。

谁能见我伫立汀洲上怀念你,望着白蘋心中充满无限愁情。

注释

⑴饯别:设酒食送行。王十一:名不详,排行十一。

⑵烟水:茫茫的水面。

⑶飞鸟:比喻远行的人。没何处:侧写作者仍在凝望。没:消失。

⑷空向人:枉向人,意思是徒增相思。

⑸落日:指王十一到南方后,当可看到夕照下的五湖春色。五湖:这里指太湖。此句与下面“谁见”两句均出自梁朝柳恽《江南曲》:“汀洲采白蘋,落日江南春。洞庭有归客,潇湘逢故人。故人何不返,春花复应晚。不道新知乐,只言行路远。”

⑹汀(tīng)洲:水边或水中平地。

上一篇:文明就餐,我的责任发言稿下一篇:关于班级卫生的标语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