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晴》刘长卿的原文、翻译和注释

2024-05-15

《喜晴》刘长卿的原文、翻译和注释(共12篇)

篇1:《喜晴》刘长卿的原文、翻译和注释

《喜晴》刘长卿的原文、翻译和注释

喜晴

作者:唐·刘长卿

晓日西风转,秋天万里明。

湖天一种色,林鸟百般声。

霁景浮云满,游丝映水轻。

今朝江上客,凡慰几人情。

《喜晴》作者介绍

刘长卿 (709~786),字文房,唐代诗人。宣城(今属安徽)人。以五言律诗擅长,唐玄宗天宝年间(公元742年1月~756年7月)进士。唐肃宗至德年间(公元756年7月~758年2月)任监察御史、长洲县尉,贬岭南巴尉,后返,旅居江浙。后来唐代宗任命他为转运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转运留后,被诬再贬睦州司马。他生平坎坷,有一部分感伤身世之作,但也反映了安史乱后中原一带荒凉凋敝的景象。

刘长卿是由盛唐向中唐过渡时期的一位杰出诗人。关于刘长卿的生平一直没有确考,《旧唐书》和《新唐书》都没有他的.传记。刘长卿诗以五七言近体为主,尤工五言,自诩为“五言长城”(权德舆《秦征君校书与刘随州唱和集序》)。《新唐书·艺文志》著录他的集子10卷,《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同。据丁丙《善本书室藏书志》,著录有《唐刘随州诗集》11卷,为明翻宋本,诗10卷,文1卷。现在通行的如《畿辅丛书》本的《刘随州集》,《四部丛刊》本的《刘随州文集》,都为这种11卷本。《全唐诗》编录其诗为5卷。事迹见《唐诗纪事》、《唐才子传》。

《喜晴》繁体对照

劉長卿

曉日西風轉,秋天萬裏明。

湖天壹種色,林鳥百般聲。

霁景浮雲滿,遊絲映水輕。

今朝江上客,凡慰幾人情。

篇2:《喜晴》刘长卿的原文、翻译和注释

《寄灵一上人初还云门》的作者是刘长卿,被选入《全唐诗》的第148卷第55首。

《寄灵一上人初还云门》原文

寄灵一上人初还云门(一作皇甫曾诗)

作者:唐·刘长卿

寒霜白云里,法侣自相携。

竹径通城下,松风隔水西。

方同沃洲去,不作武陵迷。

篇3:《喜晴》刘长卿的原文、翻译和注释

“对一个译者来说, 译一个词, 不仅要正确地把词义译出, 而且要把这词所具有的特色、词义的细微差别以及作者褒贬的态度和正反的说法, 不温不火、不多不少地加以体现。”黄邦杰先生的这句话是建立在大量的翻译实践基础上的一句经验总结, 很精辟。我们通过字典, 通过所学的语法知识了解的字词含义, 只是一般意义上的含义, 可以说是对字词本身的一种表面理解。然而语言是活生生的, 只有了解了字词在实际情况下的具体意义, 才可以说是真正地理解了字词。

我们来看下面这句话:I am never at a loss for a word, Pitt is never at a loss for the word.理解是翻译的基础, 在理解时, 译者必须注意分析原文中的每一个细节, 即使小到冠词也不能疏忽。在这里“a word”指的是一个词“the word”指的是最恰当的那个词, 因而, 我们不妨把这句话翻成:我从来不愁找不到一个词来表达思想, 而皮特则从来不愁找不出最恰当的那个词来。

再看看下面这个句子:He was a fool for danger.这句话我们如果逐字直译, 将会使译文生硬晦涩, 让读者一头雾水。“a fool for danger”字典里找不出对应的解释, 这个时候我们就要反复阅读原文, 根据理解对词的意义进行处理。“一个傻瓜, 不知道什么是危险”, 我们不妨借用中文里的一个俗语来形象地传达原句的意和情:他是个天不怕地不怕的人。

值得一提的是, 在文学翻译中要做到绝对的“信”, 是比较难的。因为源语和译语在文化内涵、思维方式等方面有较大差异, 很难做到翻译完全对等。我们只有通过反复阅读原文, 根据字面形象去揣测作者的心思, 理解原文字、词、句的深层内涵, 并把信息传递给译者, 才能使译语读者准确地理解原文作者的思想感情。直译, 字当句对地翻译, 容易让译文读者一头雾水, 不知所云。

二、再现原文的风格和意蕴

“假如译词而不译意的话, 那只能算是翻译了一半, 所以说一加一还是等于一。如果翻译了原文的意思那才可以算是一加一等于二。如果不但传达了原文的意思, 还传达了原文内容所有、字面所无的意味那就是一加以等于三了。”王佐良先生也曾指出“翻译时当一切照原作, 雅俗如之, 深浅如之, 口气如之, 文体如之”。这些名家名言向我们传达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 那就是在文学翻译中, 除了要译准原文的字词, 还要力图再现原文的风格和意蕴。一般性翻译, 只要译文准确、通顺, 大抵就说得过去了, 而文学作品的翻译要求却高得多, 译文除了准确、通顺外, 还必须传达出原文语言上的文学“味”, 否则就没有尽到文学翻译工作者应尽的职责。我们来看一些例句:

(1) Is it necessary to shout?这是一个很普通的英语句子, 我们很可能会把它译成“有必要大喊大叫吗?”似乎这样译也很忠实通顺, 然而在原文的情境中说话人是用一种非常含蓄委婉的口气在说话, 不愿意或不敢张扬事态, 想好言好语同听话人交流。这样一来, 译成“有必要大喊大叫吗?”就有责备听话人的语气在里面了, 不太合适。我们来看看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是怎么翻译的吧:说话就说话, 非得叫唤不可吗?

(2) What the devil use would they be to Pickering?这句话很俗, 译文当然不能雅, 否则就有失原文的味道了。“皮克林要它作什么屁用?”杨宪益先生的这个译文就很传神。

(3) That Home is Home though it is never so Homely.这句话中“Home”“Home”“Homely”三个词形, 音相同或相似, 那我们如何在翻译时把这种精妙的韵味表达出来呢, 且看刘炳善教授是如何处理的:家虽不佳仍是家。“家”“佳”“家”三字绝好地和原文中的三个词形成映照。

文学翻译是一项艰苦卓绝的工作, 要很好地理解原文, 除了上述语言层面的要求, 还必须具备相关话题的历史、地理、社会等背景知识, 否则就难以完全看懂全文, 建立在一知半解基础上的翻译又如何能准确地将原文信息传递给译文读者呢?意思尚没有准确传达, 风格意蕴就更是空中楼阁了。从这个意义上说, 准确理解原文应该是文学翻译的第一要务。

摘要:一般性翻译, 只要译文准确、通顺, 大抵就说得过去了, 而文学作品的翻译要求却高得多, 译文除了准确、通顺外, 还必须传达出原文语言上的文学味。本文通过举例, 谈谈如何在文学翻译中理解英语原文的字词, 表达原文的韵味。

关键词:文学翻译,理解,表达,文学味

参考文献

[1]许渊冲.翻译的艺术[C].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 2006.

篇4:《喜晴》刘长卿的原文、翻译和注释

作者:唐·刘长卿

遥忆新安旧,扁舟复却还。

浅深看水石,来往逐云山。

入县馀花在,过门故柳闲。

篇5:刘长卿《石梁湖有寄》原文及注释

作品介绍

《石梁湖有寄》的作者是刘长卿,被选入《全唐诗》的第149卷第22首。

原文

故人千里道,沧波十年别。

夜上明月楼,相思楚天阔。

潇潇清秋暮,袅袅凉风发。

湖色淡不流,沙鸥远还灭。

烟波日已远,音问日已绝。

岁晏空含情,江皋绿芳歇。

注释

①题下全诗校:“一作怀陆兼。”

②十年别:本作“一年别”,据明刊本改。

作者介绍

刘长卿 (709~786),字文房,唐代诗人。宣城(今属安徽)人。以五言律诗擅长,唐玄宗天宝年间(公元742年1月~756年7月)进士。唐肃宗至德年间(公元756年7月~758年2月)任监察御史、长洲县尉,贬岭南巴尉,后返,旅居江浙。后来唐代宗任命他为转运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转运留后,被诬再贬睦州司马。他生平坎坷,有一部分感伤身世之作,但也反映了安史乱后中原一带荒凉凋敝的`景象。

刘长卿是由盛唐向中唐过渡时期的一位杰出诗人。关于刘长卿的生平一直没有确考,《旧唐书》和《新唐书》都没有他的传记。刘长卿诗以五七言近体为主,尤工五言,自诩为“五言长城”(权德舆《秦征君校书与刘随州唱和集序》)。《新唐书·艺文志》著录他的集子10卷,《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同。据丁丙《善本书室藏书志》,著录有《唐刘随州诗集》11卷,为明翻宋本,诗10卷,文1卷。现在通行的如《畿辅丛书》本的《刘随州集》,《四部丛刊》本的《刘随州文集》,都为这种11卷本。《全唐诗》编录其诗为5卷。事迹见《唐诗纪事》、《唐才子传》。

繁体对照

石梁湖有寄(壹作懷陸兼)劉長卿

故人千裏道,滄波壹年別。

夜上明月樓,相思楚天闊。

潇潇清秋暮,袅袅涼風發。

湖色淡不流,沙鷗遠還滅。

煙波日已遠,音問日已絕。

篇6:《喜晴》刘长卿的原文、翻译和注释

《送袁明府之任》作品介绍

《送袁明府之任》的作者是刘长卿,被选入《全唐诗》的第148卷第20首。

篇7:《喜晴》刘长卿的原文、翻译和注释

作品简介

《听弹琴》是唐代诗人刘长卿的作品。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写诗人静听弹琴,表现弹琴人技艺高超,并借古调受冷遇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和稀有知音的遗憾。全诗从对琴声的赞美,转而对时尚的慨叹,流露出诗人孤高自赏、不同凡俗的情操。

作品原文

听弹琴

泠泠七弦上⑴,静听松风寒⑵。

古调虽自爱⑶,今人多不弹。

词句注释

⑴泠(líng)泠:形容清凉、清淡,也形容声音清越。丝:一作“弦”。

⑵松风:以风入松林暗示琴声凄凉。琴曲中有《风入松》的调名。

⑶古调:古时的曲调。

白话译文

七弦琴奏出清凉的曲调悠扬起伏,细细倾听就像那滚滚的松涛声。

我虽然很喜爱这首古时的曲调,但在今天人们大多已不去弹奏了。

作品鉴赏

此诗题一作“弹琴”,《刘随州集》与《全唐诗》均为“听弹琴”。从诗中“静听”二字细味,题目以有“听”字为妥。

琴是中国古代传统民族乐器,由七条弦组成,所以首句以“七弦”作琴的代称,意象也更具体。“泠泠”形容琴声的清越,逗起“松风寒”三字。“松风寒”以风入松林暗示琴声的凄清,极为形象,引导读者进入音乐的境界。“静听”二字描摹出听琴者入神的情态,可见琴声的超妙。高雅平和的琴声,常能唤起听者水流石上、风来松下的幽清肃穆之感。而琴曲中又有《风入松》的调名,一语双关,用意甚妙。

如果说前两句是描写音乐的境界,后两句则是议论性抒情,牵涉到当时音乐变革的背景。汉魏六朝南方清乐尚用琴瑟。而到唐代,音乐发生变革,“燕乐”成为一代新声,乐器则以西域传入的.琵琶为主。“琵琶起舞换新声”的同时,公众的欣赏趣味也变了。受人欢迎的是能表达世俗欢快心声的新乐。穆如松风的琴声虽美,毕竟成了“古调”,已经没有几个人能怀着高雅情致来欣赏,言下便流露出曲高和寡的孤独感。“虽”字转折,从对琴声的赞美进入对时尚的感慨。“今人多不弹”的“多”字,更反衬出琴客知音者的稀少。有人以此二句谓今人好趋时尚不弹古调,意在表现作者的不合时宜,是很对的。刘长卿清才冠世,一生两遭迁斥,有一肚皮不合时宜和一种与流俗落落寡合的情调。他的集中有《幽琴》(《杂咏八首上礼部李侍郎》之一)诗曰:“月色满轩白,琴声宜夜阑。飗飗青丝上,静听松风寒。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向君投此曲,所贵知音难。”其中四句就是这首听琴绝句。“所贵知音难”也正是诗的题旨之所在。“作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诗咏听琴,只不过借此寄托一种孤芳自赏的情操罢了。

英汉对照

弹琴

刘长卿

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

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ON HEARING A LUTE-PLAYER

Liu Changqing

Your seven strings are like the voice

Of a cold wind in the pines,Singing old beloved songs

Which no one cares for any more.作品格律

○平声 ●仄声 ⊙可平可仄 △平韵 ▲仄韵

本作的韵脚是:十四寒;可“十三元(半)十四寒十五删一先”通押。

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

●●●○●,●⊙○○△

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

作者简介

篇8:《喜晴》刘长卿的原文、翻译和注释

1、作品介绍:《寄万州崔使君(令钦)》的作者是刘长卿,被选入《全唐诗》的第148卷第1首。

2、原文

寄万州崔使君(令钦)

作者:唐·刘长卿

时艰方用武,儒者任浮沈。

摇落秋江暮,怜君巴峡深。

丘门多白首,蜀郡满青襟。

自解书生咏,愁猿莫夜吟。

3、注释

①万州:万州南浦郡,唐属山南东道,治所在今四川万县。崔令钦:上元元年为丹徒令,永泰二年为礼部员外郎。见李华《云禅师碑》。

②巴峡:三峡亦称巴峡。万县在三峡西。

③丘门:孔丘之门,犹言儒生。

4、作者介绍

刘长卿 (709~786),字文房,唐代诗人。宣城(今属安徽)人。以五言律诗擅长,唐玄宗天宝年间(公元742年1月~756年7月)进士。唐肃宗至德年间(公元756年7月~758年2月)任监察御史、长洲县尉,贬岭南巴尉,后返,旅居江浙。后来唐代宗任命他为转运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转运留后,被诬再贬睦州司马。他生平坎坷,有一部分感伤身世之作,但也反映了安史乱后中原一带荒凉凋敝的景象。

刘长卿是由盛唐向中唐过渡时期的一位杰出诗人。关于刘长卿的.生平一直没有确考,《旧唐书》和《新唐书》都没有他的传记。刘长卿诗以五七言近体为主,尤工五言,自诩为“五言长城”(权德舆《秦征君校书与刘随州唱和集序》)。《新唐书·艺文志》著录他的集子10卷,《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同。据丁丙《善本书室藏书志》,著录有《唐刘随州诗集》11卷,为明翻宋本,诗10卷,文1卷。现在通行的如《畿辅丛书》本的《刘随州集》,《四部丛刊》本的《刘随州文集》,都为这种11卷本。《全唐诗》编录其诗为5卷。事迹见《唐诗纪事》、《唐才子传》。

5、繁体对照

劉長卿

時艱方用武,儒者任浮沈。

搖落秋江暮,憐君巴峽深。

丘門多白首,蜀郡滿青襟。

篇9:《喜晴》原文,注释,作者介绍

作者:唐·杜甫

皇天久不雨,既雨晴亦佳。出郭眺西郊,肃肃春增华。

青荧陵陂麦,窈窕桃李花。春夏各有实,我饥岂无涯。

干戈虽横放,惨澹斗龙蛇。甘泽不犹愈,且耕今未赊。

丈夫则带甲,妇女终在家。力难及黍稷,得种菜与麻。

千载商山芝,往者东门瓜。其人骨已朽,此道谁疵瑕。

英贤遇轗轲,远引蟠泥沙。顾惭昧所适,回首白日斜。

汉阴有鹿门,沧海有灵查。焉能学众口,咄咄空咨嗟。

《喜晴》注释

①至德二载(757)三月作。

②皇天:对天的尊称。

③出郭:出城。

④肃肃:整齐貌。全诗校:“一作萧萧。”春增华:为春光增添华美。

⑤青荧:青碧色。陵破:田野中的高坡。《庄子·外物》:“青青之麦,生于陵破。”

⑥窈窕:美好貌。李:全诗校:“一作杏。”

⑦实:谷实,果实。

⑧无涯:无尽头。

⑨干戈:指安史之乱。横放:横行放肆。

⑩惨澹:凄凉的景象。龙蛇:指安史叛军。

⑧甘泽:好雨。犹愈:犹胜干旱。

篇10:《喜晴》刘长卿的原文、翻译和注释

月晦逢休浣,年光逐宴移。

早莺留客醉,春日为人迟。

蓂草全无叶,梅花遍压枝。

篇11:《喜晴》刘长卿的原文、翻译和注释

月晦逢休浣,年光逐宴移。

早莺留客醉,春日为人迟。

蓂草全无叶,梅花遍压枝。

篇12:《喜晴》刘长卿的原文、翻译和注释

饯别王十一南游

唐代刘长卿

望君烟水阔,挥手泪沾巾。

飞鸟没何处,青山空向人。

长江一帆远,落日五湖春。

谁见汀洲上,相思愁白蘋。

译文

望着你的小船驶向茫茫云水,频频挥手惜别泪水沾湿佩巾。

你像一只飞鸟不知归宿何处,留下这一片青山空对着行人。

江水浩浩一叶孤帆远远消失,落日下你将欣赏着五湖之美。

谁能见我伫立汀洲上怀念你,望着白蘋心中充满无限愁情。

注释

饯别:设酒食送行。王十一:名不详,排行十一。

烟水:茫茫的水面。

飞鸟:比喻远行的人。没何处:侧写作者仍在凝望。没:消失。

空向人:枉向人,意思是徒增相思。

落日:指王十一到南方后,当可看到夕照下的五湖春色。五湖:这里指太湖。此句与下面“谁见”两句均出自梁朝柳恽《江南曲》:“汀洲采白蘋,落日江南春。洞庭有归客,潇湘逢故人。故人何不返,春花复应晚。不道新知乐,只言行路远。”

汀(tīng)洲:水边或水中平地。

白蘋(pín):水中浮草,花白色,故名。

鉴赏

这是首送别诗,写与友人离别时的情景。友人已乘舟向烟水迷蒙的远方驶去,但诗人还在向他洒泪挥手送别。渐渐地,看不见友人的旅舟了,江面上鸟在飞着,不知它们要飞往何处;远处只有青山默默地对着诗人。朋友乘坐的船儿沿长江向远处去了,诗人在斜阳里伫立,想象着友人即将游五湖的情景。就这样离别了,不知有谁知道诗人对朋友的悠悠相思。诗人借助眼前景物,通过遥望和凝思,来表达离愁别恨,手法新颖,不落俗套。

诗题虽是“饯别”,但诗中看不到饯别的场面,甚至一句离别的话语也没有提及。诗一开始,他的.朋友王十一(此人名字爵不详)已经登舟远去,小船行驶在浩渺的长江之中。诗人远望着烟水空茫的江面,频频挥手,表达自己依依之情。此时,江岸上只留下诗人自己。友人此刻又如何,读者已无从知道,但从诗人送别的举动,却可想象到江心小舟友人惜别的情景。笔墨集中凝炼,构思巧妙。诗人以“望”、“挥手”、“泪沾巾”这一系列动作,浓墨渲染了自己送别友人时的心情。他没有直抒心中所想,而是借送别处长江两岸的壮阔景物入诗,用一个“望”字,把眼前物和心中情融为一体,让江中烟水、岸边青山、天上飞鸟都来烘托自己的惆怅心情。

第三句是虚实结合,诗中“飞鸟”隐喻友人的南游,写出了友人的远行难以预料,倾注了自己的关切和忧虑。“没”字,暗扣“望”。“何处”则点明凝神远眺的诗人,目光久久地追随着远去的友人,愁思绵绵,不绝如缕。真诚的友情不同于一般的客套,它不在当面应酬,而在别后思念。诗人对朋友的一片真情,正集聚在这别后的独自久久凝望上。这使人联想到《三国演义》描写刘备与徐庶分别时的情景。

然而,目力所及总是有限的。朋友远去了,再也望不到了。别后更谁相伴?只见一带青山如黛,依依向人。一个“空”字,不只点出了诗人远望朋友渐行渐远直至消失的情景,同时烘托出诗人此时空虚寂寞的心境。回曲跌宕之中,见出诗人借景抒情的功力。

五六两句,从字面上看,似乎只是交代了朋友远行的起止:友人的一叶风帆沿江南去,渐渐远行,抵达五湖(当指太湖)畔后休止。然而,诗句所包含的意境却不止于此。友人的行舟消逝在长江尽头,肉眼是看不到了,但是诗人的心却追随友人远去一直伴送他到达目的地。在诗人的想象中,他的朋友正在夕阳灿照的太湖畔观赏明媚的春色。

上一篇:一年级暑假日记作文下一篇:表达我很想你的爱情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