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雀台,铜雀台刘长卿,铜雀台的意思,铜雀台赏析

2024-04-13

铜雀台,铜雀台刘长卿,铜雀台的意思,铜雀台赏析(共14篇)

篇1:铜雀台,铜雀台刘长卿,铜雀台的意思,铜雀台赏析

铜雀台,铜雀台刘长卿,铜雀台的意思,铜雀台赏析 -诗词大全

铜雀台

作者:刘长卿朝代:唐体裁:杂言 娇爱更何日,高台空数层。含啼映双袖,不忍看西陵。

漳河东流无复来,百花辇路为苍苔。青楼月夜长寂寞,

碧云日暮空徘徊。君不见邺中万事非昔时,

古人不在今人悲。春风不逐君王去,草色年年旧宫路。

宫中歌舞已浮云,空指行人往来处。

篇2:铜雀台,铜雀台刘长卿,铜雀台的意思,铜雀台赏析

铜雀台

作者:薛能朝代:唐体裁:七绝 魏帝当时铜雀台,黄花深映棘丛开。

篇3:赵林山《铜雀台》往事

——赵林山

《铜雀台》首映那天,9月26日,中秋国庆双节将至,忙碌的京城比往常更加的行色匆匆。直到深夜,五环路才没有了白日的拥堵,赵林山已经开车兜了一圈又一圈。或许是为了平复内心的激动,或许为电影的票房紧张,或许是多年的梦想一旦实现,人处于放空状态后的手足无措……太多或许,终于被一个朋友的电话拉回现实。“林山!哥儿几个都等着为你庆功,你要半个小时内能赶到,你就票房大卖,如果赶不到,你的票房就……”半个小时后,赵林山准时出现。

天台上聚着阿甘、刘奋斗、于文乐、伊能静等十几个朋友,大家听说他紧张地在五环路兜圈子,便一番开导。刘奋斗说,“兄弟,你知不知道自己干了件什么事,别说你一个新导演,我拍了这么多年电影,也没有哪个老板给我一个亿,圈里多少人想找发哥也没戏,你把这事撺掇成了,无论票房多少你都算成了。”

“曹操墓”带来的转机

赵林山七年北漂,尽管拍了上百部广告片,但在影视界的确寂寂无名。百度介绍寥寥数笔,东北籍、广告导演出身,《铜雀台》是其电影处女作,投资过亿,阵容鼎盛,由周润发、刘亦菲、苏有朋、伊能静等大明星挑梁,倪大虹、姚鲁等戏骨担扛。

在《铜雀台》宣传期,相比于赫赫有名的众主演,很多人看到导演赵林山的名字一头雾水,心里最大的疑问是:这位新导演怎么请动了周润发?

在两年多的剧本创作阶段,初闯江湖的赵林山每当与人提到要找周润发演曹操时,都被人看作疯子、骗子,以为他拿着剧本到处忽悠。赵林山说,“我是个新人,我没有任何思想负担,但我也确信,越是好演员越需要好剧本。”

两年前,赵林山拍广告的身价已然不低,一条可达七、八十万,他把广告公司关张后全力投身电影,自己在剧本上投入了近两百万,《铜雀台》先后经过五个编剧的创作。

创作起源是赵林山对三国故事的迷恋。上小学时,买不起小人书的赵林山常与老师家的小孩“拍元宝”,因为对方用三国故事的小人书叠元宝,他赢了,就把元宝一页页拆开来如获至宝的看,那时起他便喜欢曹操。“我不知道为什么,就是不喜欢特别具体的人,比如一说红脸就想到关公,一说智谋就想到诸葛亮,这些太具象的人让你没有发散想象的空间,但曹操就不知如何形容他,他是一个多面体。”

当赵林山把视角锁定在曹操身上,开始寻找创作角度,他并不想重复大家耳熟能详的老故事,也不想再去造一个朝堂上的奸雄或战场上的霸主,历史的缝隙中一定有空白可以寻找和想象。从这个出发点,赵林山先后找过数个编剧,但始终不太满意,直到曹操墓发掘的新闻出现,剧本才有了新的转机。

这条新闻出来时,赵林山一下子被事件的传奇性震惊了。墓中除了发现曹操的棺椁,还有一个二十多岁的女孩。这对于创作来说就有了灵魂和脉膊,可以顺着这条线索去发挥想象,可谓拔云见日。这时侯,赵林山的编剧是汪海林。他说,这个转折点固然重要,前期的创作积累也至为重要。

看过电影的观众,都认为《铜雀台》解读曹操的视角很新颖。片中的曹操更人性,展现了他在朝堂之下的情感世界,他晚年生活的孤独,被头疾折磨的苦况,以及对汉室江山的忧心忡忡。

“我对曹操更多的是同情和理解。当一个人离成功最近的时候,一定会经历很多无奈的事情,包括权谋手段这都是必经的过程。以往曹操的塑造大多着眼他神勇的一面,这次我想让他回归为人,他除了在朝堂和战场之外,他脱下面具是怎样的人?比如说曹操称帝的野心,很多作品并不压制,我表现为挣扎,在含蓄的观望。那幅挂在铜雀台的地图,是一个政治隐喻,江山还未统一,天下还在分治,他的宿命告诉他要死在这个节点,将来谁能坐得起这把交椅?他一直在观察。戏中大量他与曹丕和汉献帝的互动,曹丕更像年轻的曹操,有野心有权谋够狠辣,所以他的眼里看到了未来。晚年曹操开始懂得了大爱,也没有了斗志,只剩一个理想。电影名为《铜雀台》,是一个写照,也是属于曹操的象征符号”。赵林山说。

剧本成了,找谁来主演,赵林山心中从未放弃的目标就是周润发。他认为,这个角色的成败,将决定着自己未来导演之路的格局。“如果我是一个容易后退的人,我可能会去拍一个几百万投资的小电影,那我现在根本就做不了《铜雀台》。”

发哥的下午茶

很多人认为,周润发既不缺钱又不缺剧本,众多名导等着他的档期,他能看上一个新导演似乎是不可想象的。可贵的是,新人百无禁忌,他胆子大,敢出错,他没有专业的导演理论做支撑,却有自成一派的创作方式。

剧本完成之后,赵林山通过中间人把本子递给周润发。他对中间人说,发哥的案头肯定有很多剧本,你一定想办法让他尽快看到我的剧本,不要压在队尾。七天左右,赵林山接到了周润发太太的电话,发嫂说,他很喜欢剧本,过几天我们会到北京,见面聊一下吧。

“对我来说,这就是看到亮儿了。”赵林山至今描述当时的场景,仍旧难掩兴奋。

十天之后,发嫂又给赵林山电话,告诉他第二天两点在千禧酒店见面。“约在两点,但我十二点到了酒店,又兴奋又害怕堵车,竟然提前了两小时。到了酒店,我自己先点了个套餐吃,然后拿出电脑做功课,想着他们要了解什么,我做为一个新导演应该有一个什么姿态。这时候,我突然觉得理论的重要,有点书到用时方恨少的感觉。”

在差十几分钟两点的时候,赵林山敲开了发哥的房间,发现是很大一个包房,餐桌上摆满了吃的。他恍然大悟,发哥约两点,是广东人吃下午茶的时间。“差五分两点时,发哥推门进来,很酷!还是小马哥的样子,他进来的第一句话是:我喜欢你的剧本!”

这是赵林山第一次见到周润发本人,内心的激动是无法言喻的。之后发嫂让大家坐下一起吃东西,不断地夹菜给他。因为不敢浪费,中午自己又饱餐一顿,赵林山说吃得很撑,真是终身难忘的一顿饱饭。

大概三小时的见面时间,一个小时发哥在谈剧本,在聊自己对人物的想法,剩下的时间,他把从嫠源拍回来的油菜花海拿给赵林山看,边看边说,“咱们的电影要用这个色调”。说到这儿,赵林山又吃了一颗定心丸,他知道这事成了。

一部电影的核心人物确定,此后的路便顺当了很多。因为业界希望与周润发合作的投资人不少,找投资的过程过算顺利。其他主创也似乎跟着吃定了这颗定心丸,有被故事打动的,有被人物吸引的,一一加入其中。特别是档期紧张的刘亦菲,在即将与好莱坞一部电影签约时,被《铜雀台》中深受曹操喜爱的灵雎打动,犹如灵雎附体般的,不顾经纪人劝阻,推掉了一部国际大制作,接了灵雎这个角色。

“或许大家觉得新导演的不容易,能够用几年完成一个剧本,能够把周润发谈下来,也已经说明问题,不用再对他考验了。”赵林山说。

主演确定后,正逢《金陵十三钗》制作完成,赵林山把整个班底搬了过来,摄影美术音乐、服化道,甚至连做饭的厨师都一齐带了过来,他说“就像整个团队换了一个导演”。

事实上,即便开机后,一部电影仍要经历主创之间磨合,也存在导演对团队把控力失效的问题,圈中更是一度爆出大演员炒掉导演的新闻。赵林山做为电影圈的新兵,自然要面临形形色色的问题。他说,“这种事情一定要提前消化掉,你要保证你的核心环节不掉链子,整个制作过程才能保证顺利。我们在开拍前的五六个月,我几乎天天都在跟发哥或其他主创电话沟通剧本,让他们及时提出自己的意见,我去积极解决这个问题。只要不是开机之后,任何问题都可以在前期解决。”

电影就在那儿

赵林山说,对电影,他从来没有离开过。

他是1975年生人,吉林艺术学院学习三维动画,毕业一年后去吉林电视台扛摄像机,做编导,再到广告导演,电影导演,似乎注定与影像结缘。

他回忆起小时候看露天电影,每当村里来了放映员,他一整天都是雀跃的,跟着放映员来回跑,帮忙做这做那,问东问西。放映员走后,他自己做了个木头箱子,绑着手电筒,找块布,琢磨怎么能把剪影投到布上,玩得十分开心。“其实我觉得每一天活着,都是为电影做准备,能拍广告的时候,我说总算是摸到真正的影像了。”

从做广告导演的那天起,赵林山就在说服客户拍故事化的广告。他记得七八年前有一个酒楼来找他,他最初不大相信,因为一般酒楼会去电视台找个摄像,花点小钱拍拍菜品、拍拍环境。他当时对人家说,我们公司拍片挺贵的,您能接受吗?老板说,我知道别人是那么干的,但我不想,然后给他讲酒楼的历史缘源和发展故事。“我们可以说是一拍即合,我专门写了剧本,专程去西湖拍了第一组镜头。”在广告公司结束之前,赵林山已不记得大大小小拍过多少条广告,但这段经历对他十分宝贵。他说,“拍广告是很好的历炼,它更多的强调构图和记忆点,要在瞬间传达出细节的感觉,追求凝炼和细腻。”

来北京后,赵林山在解决了自身生存,又赚了点钱后,开始不务正业,广告片交由原来的下属去做,渐渐解散公司。之后他做得最多的事是几乎一部不落地看中国电影,或者去探偶像张艺谋的班,去感觉电影究竟是怎么回事,去交了一帮电影圈的朋友。

篇4:铜雀台,铜雀台刘长卿,铜雀台的意思,铜雀台赏析

咏史诗・铜雀台,咏史诗・铜雀台胡曾,咏史诗・铜雀台的意思,咏史诗・铜雀台赏析 -诗词大全

咏史诗・铜雀台

作者:胡曾  朝代:唐  体裁:七绝   魏武龙舆逐逝波,高台空按望陵歌。

遏云声绝悲风起,翻向樽前泣翠娥。

篇5:《铜雀台》影评集锦

影评一:中国式大片的遇冷

《铜雀台》这是一个很中国的故事;三国的背景,传奇的枭雄,权力的争夺,宫廷的权谋,甚至于美人英雄的爱情,还有那大而空洞的“天下苍生”„„演员表演全体合格,苏有朋把一代废帝精神极度压抑以致行事极度乖张放荡的点把握的很好,邱心志心狠手辣的曹丕,刘亦菲亦有突破,发哥的表演一如既往hold住全场,片尾最后那个苍凉的背影让人印象深刻。而这样一部看起来用心制作的国产电影,却难以再现《英雄》《夜宴》等内地大片的辉煌,甚至遭遇颇多冷评,其实反映出的是观众对此类题材的厌倦,对这类故事反映的传统权谋术数的厌烦,甚至美女再多露一点美背都无法使观众的兴趣长时间集中在银幕上,再加上本片节奏确实片慢,导演剪辑功力欠佳,除去几场重头场景以外,那种肃杀的气氛难以贯彻始终,甚至乎观众对此类故事的发展心中都有一定预期,就更显情节老套沉闷。

主题依然很陈旧,哪怕它给曹操正了名。我甚至一直认为对于这样一位哪怕在整个中国历史长河中,文韬武略,治世武功都耀眼的英雄来说,现在再来讨论他是否忠心汉室是否有必要,观众会对这种主题的讨论怀有兴趣吗?他的伟大早就应该脱离出狭隘的忠臣孝子的传统政治道德评判体系,用给这样一位人物正名的初衷作为影片最后的注脚显然无法将影片推上一个新的档次。更何况全片曹操对汉献帝的轻视之意贯彻始终,你很难相信曹操最后对这样一个始终看不上的阿斗,老泪纵横地说,其实我是想当张良的呀,可惜你不上劲呀。但是全片导演没有安排任何辅佐劝言,谆谆教导的情节,观众看到只是曹操在朝廷上飞扬跋扈,任意诛杀朝臣,甚至刺杀皇后的场面。你要是汉献帝,经历过这些岁月,最后曹操跟你说其实我一直是忠心于你的呀,你信吗?所以观众也不信,但是大家最后看到的只是曹操表了忠心,降下地图,发了一通壮志未酬,恨铁不成钢的感慨,但是包括皇帝在内,所有观众都没有被这种剖白感染到,所以你也很难对这个人物产生共鸣。

但是影片把握的很好的一点在于点出了英雄暮年的感慨,起始点定在关羽死后,三国演义中写道曹操惊见关云长首级之后,受惊过度,随后顽疾复发,一病不起。影片选取点在这里,也就顺理成章带出了一代枭雄暮年的苍凉。他算计了一辈子,杀了一辈子人,到老也终究厌倦。他夜夜噩梦,惊扰未眠;他怀念故友,设置祭台;他原谅意欲弑父的逆子,那一抱意欲万千,说“别叫父王,叫阿爸”,脑中闪过的是他小时朝自己飞奔而来的映像;他容忍心怀异心的佳人在旁伺候,只为记忆中的一缕柔情;甚至于最后谋逆的太医在自己面前自刎,他意欲阻止,怕是忆起了那些在旁随侍的日子,虽有异心却真实。他见过最惨烈的尸横遍野的惨景,见过无数骨肉分离的人间惨剧,到老,他累了,他甚至不愿再杀戮,心变得更加柔软。此时的曹操更愿意去留住一些东西,而不是毁灭。那个他去看自己陵墓修建的情节安排地很好,可惜编剧没有写好词,导演没有排好景,那种萧瑟淡然的感觉没有出来,没有点出曾经征战沙场的英雄探看自己最终归于尘土之处所的悲凉主题,反而成了一处废景,甚是可惜。

如果导演只是把握上述主题,围绕一点展开全景,将重点放在表现一代枭雄的末路,而不是急于给他作历史上的正名,恐怕全片的节奏会更紧凑,主题也会更鲜明,可惜所欲关于这种分裂历史时期的题材,又是将矛盾焦点集中在某个重点人物身上时,编剧最后提到所谓的“天下”概念,即我所有的杀戮是为了中原大地的统一,只有统一才能终止杀戮,战乱和分离。怎么样刺曹的天下是不是和《英雄》的刺秦有些相似?先不论这些历史人物在当时是否有这样高瞻远瞩,甚至脱离那个时代发展背景的宏大历史发展观,而就这种空洞的概念先救让人觉得厌烦。可偏偏导演和编剧在前两个主题又塞进一个这样的大概念,自以为自己会调配平衡得很好,其实顾此失彼,以至于哪一个主题都没有突出。

当然这仍然是一部优秀的影片,甚至我认为这是中国内地现有制作水平下拍出来的优秀历史大片。它有一定的历史观,情节上的起转承伏也较为流畅,除去一些转的地方稍显突兀累赘,逻辑上也基本立起来了,所以全片根本没有什么多高深权谋的运用,但起码也没有糊弄观众。虽然太医最后叛变boss的设置更为老套,一个颇有分量的演员根本不会只让他演那样一个拍马溜须的角色,希望编剧在这里就不要自以为聪明了,而且私以为姚橹前半段发挥的更好,后面的boss显得弱了些,没有及时把气场立过来,把势转过来。不过发哥气场也实在过于强大,最后一幕步步紧逼,一瞬间显得这部片中所有反曹势力都显得幼稚可笑。

再配上讲究的服装设计,场景布置,全片诗经音乐贯彻始终,曹操的短歌行穿插其中又多了些刚劲苍凉之感,但是除此之外其他地方的配乐丰富性就稍显不足了,不过也不影响整体的制作水平。演员表演都在水平线之上,苏有朋惊喜地抗住了这个角色,并没有一味地从一个懦弱的低姿态去诠释汉献帝,反而采用一种压抑环境下疯癫的方式来表现人物内心的苦闷纠结,演出了层次,看来五阿哥之后的演艺之路让人期待。但是这样一部诚意之作的遇冷或许反映出的是我们观众对这类历史“大"题材的厌倦。如同陈凯歌拍《赵氏孤儿》毁誉参半,拍《搜索》却普遍好评。

这几年好莱坞优秀大片猛烈颠覆观众的观影体验,上半年无论是妇联还是蝙蝠侠三,都让人印象深刻,不论是技术上,还是在世界观的重塑上,均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西方影人剑指的已经是高科技争霸的外太空,或是人心勇气的直视,道德体系的反思。这种意境两相对比,我们还在旧纸堆里捣鼓老祖宗那点陈年旧事,观众心生厌倦,也就不以为怪了。本文来自:163电影网:http://www.163.vc/a/pinglun/201210154496.html

影评二:寂寞豪华皆有意

在中国漫漫的历史长河中,曹操无疑是最具争议性的一个人物。他时而残忍、时而仁厚;时而坦率、时而诡谲;时而儿女情长、时而豪情万丈„„如何使这样一个颇具争议的历史人物立体而丰满地展示在银幕上?我认为最需要不是技巧,而是心量和胸襟。假如我们认定一个人残忍是真,那么必然仁厚是假;诡谲是真,那么必然坦率是假;儿女情长是真,那么必然豪情万丈是假„„在这种非黑即白的二元思维模式下,曹操必然是一个有史以来最大、最坏的伪君子。

但是这样一个伪君子何以在那样一个乱世中建立了传诵千古的功业?莫非只有虚伪到底、奸诈到死才是成就功业的不二法门?假如我们的心量和胸襟更开阔一些,承认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准的处事法则,其实我们不难发现曹操无论残忍还是仁厚、无论坦率还是诡谲、无论儿女情长还是豪情万丈„„其实都是他的真性情,环境使然的真性情。对国人影响极大的小说《三国演义》,主题思想是“尊刘反曹”的,但在曹操去世一节也不得不引用了这样几句诗:古人做事无巨细、寂寞豪华皆有意。这大概说的就是曹操的真性情吧!

没有《见龙卸甲》里刘松仁版曹操的残忍无情、视士兵的生命如棋子;也没有《赤壁》里张丰毅版曹操竟然“为了一个女人而南下”;也没有《关云长》里姜文版曹操的“傲视千古”;《铜雀台》里面周润发版的曹操,在他生命的最后三个月里,用他的真性情演绎了对权利人物生死的深层次的反思和质问、对权利取舍的抉择、作为普通人对天下太平的渴望、对死亡的恐惧和坦然、对纯净人性的渴望„„

他反思,同时也是质问那些孜孜不倦想要谋杀自己的政敌:刺杀了一个董卓就能天下太平了吗?杀掉我一个曹孟德就能天下太平了吗?熟悉三国历史的朋友都知道,董卓死后他的几个部下继续作乱,百姓更加痛苦、皇帝更加受辱甚至于几乎在战乱中饿死。而政敌伏完,在被曹操无情地处以车裂之前,面对百姓的唾骂,似乎也开始明白:百姓不在乎最高权力在谁的手中,谁能给自己带来安定的生活,百姓就拥戴谁。而处心积虑地想要干掉曹操的伏完们一心认为:只有还政于天子,天下才能太平、百姓才能安居乐业。

可是在影片最后,曹操和汉献帝的高端对话中,汉献帝质问曹操为什么不还政于己,或者干脆杀了自己?曹操的回答是:我迎驾许都之时你才刚刚十五岁,而且又无汉高祖刘邦的雄才大略,假如你有,我也只好当张良那样的治世能臣了。而影片中的汉献帝除了执掌大权的满腔热情,剩下的也只是策划一些拙劣的宫廷政变了。面对纷乱的世道、面对仅仅是口头上尊汉的刘备、孙权,他的确吼不住!

影片中的曹操无疑是恐惧死亡的,他每晚都在噩梦中挣扎,唯恐有人行刺于己,在被噩梦惊醒后又自己孤身一身坐在床边瑟瑟发抖。但他对死亡又是坦然的:他带着心爱的美少女灵雎去参观自己未来的陵墓,表示自己要把天下纷争一起带进坟墓。同时还和主持陵墓修建的蹇伯进行了一番关于死亡的谈笑。

影片的编剧对于一些史实显然是做足了功课的:影片最后,曹操尽管在一开始就知道灵雎刺客的真实身份,但他喜欢灵雎纯净的心灵,这对终日生活在杀机四伏环境中的曹操当然是难以割舍的。所以他劝灵雎跟自己回去,他连说了两次“跟我回去吧!”这分明是曹操当年去妻子丁夫人娘家接她回家时说的话,丁夫人因并非亲生的儿子曹昂的亡故而终日和曹操吵架,曹操一怒之下将其哄回了娘家。但丁夫人最终还是选择了用冷漠回敬曹操,夫妻终告离婚。而在影片中编剧将曹操的话做了巧妙的移植,相同的是曹操还是没有挽留住对面的女人:灵雎最终还是跳崖而亡。

此时的曹操已经没有了以往的处乱不惊、淡定从容,而是头发花白而凌乱、满面的憔悴和疲倦。如果这里可以算作一个泪点儿的话,那么这个泪点显然不是因美人灵雎的跳崖而引爆的,引爆泪点儿的是曹操这样一位历史巨人生活中仅存的一点儿纯净和美好的毁灭。

“古人做事无巨细、寂寞豪华皆有意”,这便是《铜雀台》这部电影带给我们关于曹操立体而丰满的观感。这两句诗后面其实还有两句:书生轻议冢中人,冢中笑尔书生气!这两句大概就是在嘲笑我们这些人吧!

影评三:三国时代的小清新与小媳妇乱斗记 看三国,看的是男人的事儿。《三国演义》里不乏女性,但刘备妻妾、黄月英之类,属于低级花瓶,只比龙套略好,貂蝉与大小乔等,充其量也只是高级花瓶。三国故事最富魅力的战场厮杀和谋略计策,和女性基本绝缘。而大片时代的银幕上,女主角是不可或缺的,所以《赤壁》的孙尚香,《见龙卸甲》的曹婴,《关云长》的绮兰,都只有被观众骂作败笔的份儿。

自从得知《铜雀台》打的是三国的主意,笔者就预感它也要落入这个怪圈。但《铜》和其他三国电影不同,明眼人都能看出,它走的是《黄金甲》宫廷权谋片路子,卖点不是上阵打仗,而是宫廷争权。《黄》巩俐演的女主角充当了策划阴谋的核心,且难得没有挨骂。相比之下,《铜》中刘亦菲的戏份更吃重,灵雎的刺曹行动构成了最大的剧情张力,更有无处不在的旁白烘托着她的主导地位,但这些都是错觉。

表面上看,灵雎和穆顺这对雌雄刺客是阴谋的主导者,实则两人全然游离于故事之外,对险峻的权力斗争毫无兴趣,只在自己心里那儿女情长的一亩三分地兜兜转转,对宏观局势的影响几近于无。尤其是灵雎,通篇下来,不是在曹操身边哀怨感慨着,做些或惊惶或迷茫的表情,就是深夜与旧情人换着地方约会,宣泄一下内心的焦灼情绪,好不容易和主谋接上了头,一开口就是抱怨自己的人生权利被侵犯,质疑行动的合理性。虽然出镜率奇高,但其对剧情的推动作用,比一个低级花瓶多不到哪里去。

刘亦菲这个角色,像是剧本编完之后硬被塞进去的“女主角”,比《战国》里的景甜还要别扭。她和玉木宏就像两个不买票的观众,以旁观者的身份看了一出大戏,顺便救赎了彼此的感情。灵雎大段的旁白,可以编排为一部《走进曹操内心的女人》,导演用影像手法无力表现、但又必须让观众了解的东西,通通借她之口说出来,方便省力,仿佛她是个看透所有人内心的女巫一样。

可作为女主角,总不能通篇无所作为,非得有行动不可,于是才有了从天而降的一刺。但又刺错了人,以至于引发那个《卧虎藏龙》痕迹严重的殉情结局。所以归根到底,还是没能走出痴男怨女的两人世界,和大阴谋大排场没发生半点交集。这对情侣,由头至尾充当了导游,带观众做了一次“铜雀台N日游”,相当于一流的广告片。时值国庆出游,铜雀台故址会人满为患吗?

还要恭喜刘亦菲,她已经深得国际巨星成龙的风采:成龙演什么角色都是演自己,刘小姐也不遑多让,那双眉紧蹙、表情木讷的表演风格万年不变。年纪轻轻就已达到“演员大于角色”的至高境界,连成龙也要感叹后浪推前浪吧。

去掉这对乱入的情侣,本片的主线剧情很容易归纳。一批夺权者反抗当权者,掀起一场大乱,失败被灭,尔后另一群夺权者又重蹈覆辙,结束。两批叛党目的殊途同归,因此这是个简单的二元对抗,去除繁枝末节,直白程度能跟《猫和老鼠》一较高下。所幸双方势力并未善恶截然区分,以谁也没得了便宜的悲剧收场,和《黄金甲》《夜宴》是一个调调,且不论是否高明,好歹规避了脸谱化。

影片英文名翻做“刺客们”(The Assassins),实在叫人哭笑不得,老外看了估计觉得是十足的反讽:片中两刺客一个做了无用功,另一个在关键时刻索性调转了枪口,论职业技能和心理素质还不到太医一成功力。那行刺的大队人马兴师动众,叫刺客也太勉强,最起码也是敢死队的规模。依笔者之见,翻译成“战士们”(The Warriors)倒比较合适。

当然,从拍大片的角度看,将叙事重心放在刺客身上很吃亏,因为此举势必会牺牲不少大场面。《英雄》讲几个刺客和秦王的纠葛,几十万大军找不到对手,沦为了炫耀武力的摆设,只能放放CG箭或跳跳团体操。华语大片时代发展到第十年,观众连奥运开幕式都看过了,还这么拍没人会买账。但《铜》则是彻底走向了反面,让刺客沦为了军队杀伐的陪衬,更加不伦不类。

和《英雄》一样,《铜雀台》也有一个“暴君”当不当杀的历史观探讨,这是中国数千年来哲人思考而无解的命题,观众不会奢望一部电影能给出答案。《铜》在此所做的努力远远超过了《英雄》,有“暴君”本人的煎熬,后辈的迷惑,傀儡皇帝和大臣的观点,更穿插了一笔百姓视角,纵然得不出结论,似乎比《英雄》更接近标准答案。

但这么比较并不公平,因为秦王在《英雄》是配角,而本片里曹操是一号男主角,叙事比重不可等同而语。相信张艺谋如果拍一个《秦王》,将这个人物丰满化,必不会遭致《英雄》那样两极化的评价。除了大是大非,观众其实并不很在乎电影的立场,只要导演能给出足够的因果和动机阐述,这就是警察片和强盗片的主角都能得到观众移情的原因。本片让观众重塑对曹操“奸雄”的印象,比《英雄》“漂白”秦王有成效得多,但也招致叙事上的麻烦。

叙事片刻画人物,总要赋予他性格的发展轨迹,即使是邵氏年代一根筋的武打片,主角的个人特质也不会从头到尾毫无变化,“家破人亡”,“习武成仁”,“看透世事”等套路被不断沿用,就是因为观众不希望主角一成不变。看《英雄》高潮处,秦王面对残剑的字恍然大悟,以此暗合并暗示了刺客的悟,两人都经历了一个心态上陡然的变化。这个结局既避重就轻的绕过了历史观探讨,又展现出漂亮的人性弧光,虽然突兀,但在剧作上是完备的。

本片也包含微妙的性格推进,但依靠叙事伎俩才得以实现。大部分时间里,曹操一直态度暧昧不明,行事模棱两可,让观众不断猜测他篡位称帝的意图,对他刺死占卜师、遇刺后不杀皇帝、射鹿还弓等动作越发迷惑不解,直到一场终极杀戮后他将心思和盘吼出,才叫人豁然开朗。这循序渐进看似令人满意,实际很站不住脚。

从逻辑上,曹操若从来没有称帝之心(此处不讨论历史),就全然没必要最后关头才将肺腑之言说给汉献帝听,明智的做法当然是叫后者早有自知之明,打消反抗念头,君臣井河不犯,公开场合互相给足面子。当然人的欲望太复杂,不大可能实现这理想化状态,但总比断了退路拼个你死我活的好。吊诡的是,汉献帝在大臣请战时还说了一句“他不是董卓”,说明他很清楚双方利益的制衡关系,这就让结尾二人的对质更无道理可言。

观众也可以理解为曹操一开始确有称帝的野心,但一直处在天人交战中,片中也有不少暗示。但一来,那挣扎表现的太肤浅,都是些头疾发作、梦中惊魂之类旁敲侧击的描写,难以叫人代入他的立场去感受,灵雎的旁白更是把水搅浑。更关键的是,身为一代枭雄,即使真有谋权野心,曹操也该拿结尾对汉献帝说的话,稍微哄骗众人,叫敌对势力宽心,不至于将四星汇聚的预言看的如此郑重其事,以他位高权重、百姓归心的优势,耍点政治手腕自证“清白”,轻易就能让叛军人心涣散(高潮一战对此有揭示),何苦要不断给人大限将至的错觉,闹到屡次生命悬于一线、杀人一千自损八百呢?他还说自己杀人杀累了,那不是弥天大谎吗!

所以曹操和汉献帝的权力争斗,本质上是两个彼此知根知底的老冤家,一路互相忍让了几十年,结果都被一群一意孤行的叛党逼得守不住各自的底线,矛盾激化后分别使起小性子来,把全副委屈掏心窝子的掏给了观众。看似是人性的终极揭示,其实还在开篇的建置上原地踏步,看似是激烈的雄性交锋,其实就是两孩子在争东西:“我的!”,“不,我的!”,是两小媳妇在吵架:“你的错!”,“不,你的错!”。

影片的打斗看头不大,论武打设计、场面调度、人数气势和新奇道具,华语大片中都能找出比它强上一截甚至好几截的例子,只有那个悬空蹦床带点原创。倒是有一个地方很反传统。一般来说,古装片里描写单打独斗,比较容易出现飘逸的武功,而军队杀阵,往往注重实劈真砍,而本片却反其道而行之,“敢死队”夜袭曹操明显走轻灵路子,高潮人头攒动的拼杀有《三百勇士》的暴力美学,而曹操与穆顺的单挑却出人意料的笨拙沉重,影片调子像是从《杀破狼》瞬间跳到了《洛奇》。

值得一提的还有台词,要赞扬一下。华语大片中的笑场俨然已成保留节目,本片也不例外,但逗笑的台词并不雷人,倒像是编导开玩笑的结果。比如“口味太重了吧”,一般人不会想到在古装片里来这么一句,今为古用多半是故意为之。片中人对话很分场合,私底下谈情,会说“活着还有什么意义呢”之类小清新情话,到了大殿之上、军阵之前的严肃场合,就免不了装腔作势一番,但太医一着急,又会吐出“瞧还是不瞧”这样的大白话。

古代人是否这样,谁也不知道,但这符合现代人的思维惯性。公司里普通同事间沟通工作肯定用口语,但一到严肃的会议上,人人都会“部门牵头”“配合工作”“协助开展”官话连篇。想来古人也不是时时夹带之乎者也的。本片编织台词绕过了雷区,还顺便给自己减了负,不必做太多的文言考证。连曹操都说了,私底下别叫父王,叫阿爸,儿啊,这电影已经够糟糕的了,你还随时随刻文绉绉的,编出来剧本更容易出错,给观众多抓住几个话柄可不是好玩的。

影评四:憋着劲告诉你姓“莎” 《铜雀台》存在的最大价值在于,这部电影再次用华丽丽的画面加上华丽丽的台词再加上华丽丽的明星以及背后那一沓沓华丽丽的钞票证明了,中国人想玩莎士比亚,没点功夫,是玩不转的。

莎士比亚这个文坛巨匠,现在是电影人的宠儿。不仅老外爱折腾他,中国人也不免俗,自从高喊进军国际影坛之后,更不能免俗。然而近几年,所有带着莎味的国字号电影,几乎都有“水土不服”,如今,《铜雀台》这部带着浓浓莎味的电影,正好和《夜宴》、《赵氏孤儿》凑成了“失望莎氏华语三部曲”。如果说《夜宴》的失败是葛优实在无法给人莎味,《赵氏孤儿》的火候欠缺是因为陈凯歌玩火过头,那《铜雀台》的崩溃则纯粹是装逼过头了。

《铜雀台》的立意有着很大的优势,虽然其故事核心和《英雄》颇为相似,但胜在有个较为流畅的故事。同时,为曹操洗白也颇对观众的胃口。虽然影视作品中对曹操的肯定早就开始,但像《铜雀台》这样费劲笔墨将其刻画成一个真正心怀天下的大政治家的不多见。尽管可能会被人说成矫枉过正,不过这是导演的观点取向问题,不同意见的可以求同存异,不是什么大事。可问题就在于,“洗白”的方法用错了。

导演赵林山对曹操的“洗白”给我有种扭扭捏捏不清不楚的样子。在这一点上,他似乎远不如麦庄二人的《关云长》来的坦荡直白。在影片的一开始,赵林山就尽力刻画曹操不可一世的样子,唯恐让人觉得曹操没有谋逆之心似的,然而到了影片最后,却笔锋一转,将电影里所积蓄的所有悲苦所有委屈都一股脑儿的往曹操身上砸,宛如这是个全天下最可怜的男人。可问题在于,这种转变给人完全是一种伪命题的感觉。这就好像,一个壮汉把一个小孩身边的朋友全都胖揍一顿后,然后哭哭啼啼的坐下来说,老子是为了保护你才这样。好吧,你哭得再惨,我也不觉得这是一出悲剧或是什么的,这完全就像个喜剧了。赵林山对曹操的塑造似乎完全是随心所欲地来,想让跋扈就跋扈,需要他小绵羊的时候就小绵羊。

当然,可以看出,赵林山想让这部电影有点悲剧色彩的,这个悲剧色彩最后都是为了给曹操翻身服务。于是,营造悲剧而百试不爽的灵丹妙药“莎士比亚”便华丽丽登场了。于是,你会感觉到,赵林山好像在这部约两个钟头的电影里,时时刻刻都在提醒观众,你看,我莎士比亚了;你看,我又莎士比亚的;你们看,我还莎士比亚了„„再于是,汉献帝一唱歌一哭,电影就宛如有个旁白:莎味来了;刘亦菲一自怜自叹,旁白又来了:看,这就是莎味;周润发一孤家寡人之态,又是旁白:瞧,莎士比亚,还是带帝王味的,贵族范。赵林山仿佛要憋着劲让你悲苦悲苦再悲苦,最后悲苦到底线时,你就不由得不对最后才悲苦的曹操同情起来的,而对从头到尾都在悲苦的汉献帝彻底无视了。

事实上,莎士比亚之所以是莎士比亚,并不是那几句装逼的台词。然而可惜的是,《铜雀台》中除去台词之外,本来还是有着些许莎氏的气息,如果赵林山好好将这些不装逼的部分拍得牛逼,那或许还真能为中国味莎氏来个翻身。只可惜的是,影片里最牛逼的,给了扮演汉献帝的苏有朋;次牛逼的给了周润发以及一干老戏骨;第三牛逼的,在摄影师身上,他用尽了最后一点牛逼,力求让刘亦菲像貂禅一样。可惜的是,刘亦菲这小姑娘还是演什么角色都是那副操行,要是她坐在椅子上,我还真怀疑她刚和郑中基他们破完案就风风火火地跑来勾引曹操了。好吧,其实战争场面、画面什么都挺牛逼的,可就是这个片子让人觉得牛逼不起来,只有装逼。

影评五:如果二,请深二

看《铜雀台》的时候,我就一直琢磨着它跟某片很神似,直到最后才恍悟,原来潜意识里的对象是《战国》。当然,拿《战国》来说事,是相当“惨无人道”的。国内古装片的数路早已黔驴技穷,然而无论是名导还是初出茅庐的新人导演,诚如赵林山,都钟情于此,不厌其烦地将历史人物搬出来戏耍一番。于是关羽成了纠结帝,曹操成了真英雄,孙膑成了痴情郎,孔子成了苦情汉。尊重历史事实,已经成了编撰剧本的最大忌讳,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哗众取宠才是捞取真金白银的制胜法宝。只是电影人们并没有意识到,他们这是在向未来透支,大快朵颐之后,必将是空虚寂寥。等哪一天,古装片若欧美冷兵器片一样门可罗雀的时候,真不知谁还有勇气,字正腔圆的在荧幕上诉说历史。

作为一部处女作,赵林山在此发挥的水准,确确实实是处女作应有的本色。首先是镜头感很弱,第一场刺曹的戏,格局不赖,但一连串的镜头跳跃性太强,散而空洞。之后的打斗场面,俯拍与近景都不能及格,视角效果极其欠佳。其次,缓慢到阴郁的剧情,倒不能说是拖沓,因为本身就没挤出多少桥段来。像是刚学会写作文的小学生,非要把一件事从头到尾巨细无遗的描述个完整,不懂得详略的技巧,把握不了看客的情感流动。如果把《赛德克·巴莱》交由他来导演,估计没几十个小时下不来。换个积极的角度,或许是赵导第一次启用这些一线演员,借此机会便多给戏份,以加深感情。不然也不会放弃诸多大战场面于不顾,而潜心刻画人物形象。这里自然也有受益者,莫属刘亦菲。刘亦菲的演技有目共睹,面瘫其实还不算糟糕,关键是念起台词来生硬做作。《功夫之王》里算得上是最标准的英文,也完全被糟蹋了。《铜雀台》冗长的戏码至少让我看到了她还有希望不用全靠自己的脸蛋混场子。

曹操的形象在麦庄的《关云长》里就已经很雷人了,周润发没有接下《赤壁》是遗憾,几年后来到《铜雀台》,好似想把以前的都弥补过来。赵导给足面子,把其活脱脱地塑造成了一个天衣无缝的圣人。神龟虽寿,犹有竟时,人老了,看破太多恩怨情仇,性情是要收敛许多,骨子里的仁义也确实要占据主导地位。但无论如何,众所周知的一代枭雄,披上正义的铠甲,完完全全换了一副嘴脸,仿佛去韩国走了一遭。这曹操,大家还认识么。发哥浸润在高、大、全里,让演技尽情地狂飙。真不如换个开国元勋,也总比曹操来的有说服力。莫把历史当儿戏,否则一不小心,自己就成了儿戏了。

其实在潜意识里,还是愿意多鼓励一下赵林山导演的。纵有千万般的不满,《铜雀台》真心还是不够二,这叫人很为难。既然二了,为什么不深二,好让心水的与厌恶的观众,都痛痛快快地发泄一番呢。说到底,这便是当下国产电影的困境。在很多方面都每况日下的国产电影,除却那些道貌岸然、唯票房而马首是瞻的烂片,剩下的,不论口碑有多么的糟糕,都能够从中找出零星的亮点来。比如《铜雀台》里演员的戏服,固然这跟整部电影比起来,是微不足道的元素,但这何尝不是诚意的体现;又臭又长的节奏,至少拓宽了演员念台词、露神态的空间,权当做了一回大学艺术系的考官。这些能煞费苦心找出的亮点,正是国产电影未来的希望,它们隐隐约约地照亮了良性发展的前进道路。

篇6:铜雀台影评

周润发、刘亦菲、邱心志、苏有朋等主演的电影《铜雀台》已在近日上映。在三国题材充斥泛滥的当下,该片并不算瞄准了很好的时机。很多人在还没看过的前提下,就认定又是浮华摆噱头的商业大片,但仔细欣赏过该片后,会发现这是一部剧情较为生动饱满的诚意之作,算得上近年来质量较为不错的国产影片。

总的来说,《铜雀台》可谓在为曹操“正名”,将人们以往印象中那个野心勃勃的奸雄“转变”成对国家、对女性、对孩子都很有感情的政治家,更突出了一代枭雄在夜晚时分的孤独与凄凉。片中演员亦可圈可点,发哥表现中规中矩,邱心志一改斯文儒雅形象,出演阴险风流的曹丕;苏有朋继《风声》之后再次给观众惊喜,将外表懦弱至极、实则阴暗的汉献帝演绎得惟妙惟肖。

除却男人间的较量,但凡三国题材,总少不了美女出现。《铜雀台》里,刘亦菲就担当了这一重要角色。整部影片通过由她饰演的灵雎内心旁白展开,最大的看点就是着重描绘了灵雎与穆顺这一段“死士之恋”――-两个自小青梅竹马的人,一出生就被囚禁在山洞接受各种非人的训练,目的就是杀死曹操,两人生存的意义就是因为有对方的陪伴。而当命运一转身,他们却不知晓相爱最好的时机已经错过。造化弄人,灵雎因美色被人派去送到曹操身边,当她再遇见穆顺时,他却已沦为宦官。日日相见的两人,却早已物是人非,相爱而不能爱。这是一段非常令人揪心的感情,夹杂着绝望、畸形与无奈。不难看出导演对于刘亦菲的倚重,影片中大段的特写、华丽的服饰和艳丽的舞蹈,刘亦菲在努力地突破,用力地表达角色内心,全片高潮在于灵雎在错杀心爱的男人穆顺后,不听从曹操的竭力劝阻,骑着骏马抱着穆顺一同毅然跳下悬崖……那一瞬的决绝与凄美,刘亦菲抱着心爱之人嘶吼痛苦的表情令人印象深刻。只有这一刻他们才是自由的,才能去他们想去的地方。这一段隐藏在“情色权谋”背后的深情,却被不少影迷认为是《铜雀台》在三国题材里最脱颖而出的地方,也让人想到拜伦的那句诗:若我会见到你,事隔经年。我如何和你招呼,以沉默,以眼泪。

篇7:周润发:“铜雀台”上的脱口秀

妙语卖萌,谐趣十足

周润發一身条纹西装笑盈盈地走上台,身边还有6名身着片中戏服的“带刀护卫”,正当人们对这种出场阵势感到惊诧时,周润發一开口就“卖萌”道:“我是三国里最大的CEO嘛。所以我带着我的团队来了!”顿时笑翻全场。

电影里周润發深陷重重阴谋,人人都想杀死曹操。现场有记者问:“生活中,如果爱你的人有一天也很想杀你,你会作何感想?”周润發答道:“我怕什么?我太太每天都想杀我!我讲错话,做错事,她都想杀我啊。不过没问题,我一样爱她。”边说还边指了指身边古装士兵手握的长刀短剑,“我跟你讲,我的颈椎比刀还要硬。所以不用怕的。曹操没人杀得死,太硬了。”周润發回答得如此幽默巧妙。惹得台下一片笑声。

当被问到对票房的期待时,周润發立马调侃起發问的记者采:“你有没有买明天零点场的电影票?”在得到否定答案后。他大为惋惜地说:“你都没有买票来支持,你都不关心我,不爱我。哎呀,我压力好大啊,几个礼拜都没睡好了。”现场又是一片大笑。

还有记者请周润發“评价一下其他演员”。影片中,周润發饰演的曹操和刘亦菲饰演的灵雎之间有感情纠葛,而谈到与这位小妹妹的合作,周润發哈哈一笑。回答说:“她是演技特别好的美女,我看她很年轻,她看我也年轻,我们走在一起就很年轻,所以跟她对戏的时候都希望我留住每一分每一秒。”说到这里,周润發突然话锋一转:“当然,那时候我的太太不在。”逗得大家又是一阵哄笑。

至于片中扮演汉献帝的苏有朋。周润發对他的评价更是上了一个层次:“苏有朋是我很尊敬的前辈,当然我是指他唱歌的时候。我还没唱歌,所以唱歌他是我的前辈,演戏我是他的前辈。”说得苏有朋很是受用。

对于饰演太医吉本的姚橹,周润發更是语惊四座:“你就是个‘小三’,因为我们合作了三部戏。”说完。周润發还连连献出飞吻,萌得极其友爱,笑翻全场,

自嘲调侃,巧避锋芒

当天,还有记者尖锐提问,而口才不凡的周润發,都一一迎刃而解。这不,有记者问起了敏感的片酬问题:“众所周知。你的片酬都是以好莱坞标准计算。听说早先还因为这种算法,与《黄金甲》的制片方闹得不愉快。后来拒演《赤壁》,是否也是因为片酬?这次演《铜雀台》,你能透露一下你的片酬吗?”

没想到,周润發不慌不忙。展现出他一贯的幽默感,以自嘲的方式绕开了这一话题:“我的片酬,大家都知道啊!我每天除了两顿饭之外,每一分钱都不在我自己的口袋里。说起来我应该是剧组里工资最低的一个了,因为挣的钱要全部上缴,交给老婆管。”说完,周润發又借《铜雀台》开起了自己的玩笑。“电影中各方人马为了‘杀曹’用尽‘情色权谋’各种方式,因此曹操头疼不已,经常有病。其实,不单曹操有病。我也有病,我有‘妻管严’。我做的所有事情都是围绕我老婆,因为片酬都是她拿去做投资了,每个月只给我200块钱,我在现实里面是狗熊,不要被银幕上的我骗了。”现场哄堂大笑。而他的这一番自嘲调侃的话语。不仅轻松化解了难题,也彰显了他们夫妻的感情很好,不禁令人油然而生敬意。

紧接着,记者又问道:“你这些年一直在内地拍戏,为何鲜有与女主角传出绯闻,是不是因为太太管得严?”周润發依旧没有回避,而是哈哈一笑,回答说:“也有关系啦。戏里见到的美女太多。但戏里的美女都是不实在的。现实中我太太也是美女,还是现实点好吧。”周润發自然随性的话语,十分巧妙地化解了人们对他从影多年为何一直没有绯闻的疑惑。

直抒胸臆,令人回味

《铜雀台》首次在电影中正面描绘曹操这样一个极具争议的历史人物,这也是吸引周润發加盟的重要原因。有记者问周润發:“你觉得这一版曹操与以往究竟有何不同?”

周润發直截了当地回答说:“这是一个不同于以往的曹操,他不是一个空泛的英雄,你抛开‘曹操’两个字来看他,他就是我们身边的人,他是一个好的父亲,一个好的领导,一个好的CEO。曹操很忙,他家事、国事、房事都关心,房子的事还挺多。”周润發一语双关地将自己诠释的曹操幽默地表现了出来。一阵笑声之后,周润發又补充道:“片中曹操的角色有很多地方和我很相像,我感觉人有不同的层面,我这个人也有很多黑暗的地方你看不着,每个人都有,可能在家里我太太看得很清楚。”周润發毫不讳言自己“有黑暗的一面”,尽显真诚,博得了又一阵热烈的掌声。

现场,还有记者极尽赞美之词,大力夸赞周润發是“演技之神”“第一位入选中学教科书的中国演员”,说周润發“很迷人”。面对记者的溢美之词。周润發却并没有欣然接受,而是谦虚道:“我并不迷人。周润發不是最英俊的人,我很邋遢,也很平凡,但是我因為演过的角色而受到欢迎。大家都记得我是许文强、小马哥,是这些好的角色帮助了我。”现场爆發出长时间的热烈掌声,表达了对周润發谦逊精神的由衷敬意。

还有记者问道:“你在片场给人的感觉总是气势十足,霸气外露,是因为你是‘男一号’‘大英雄’吗?”周润發微微一笑。回答说:“在片场,我不是‘大英雄’,我就是个‘小工’。老板付了钱。导演让我怎么演就怎么演。所以一喊开始,我就是他们的奴隶。其实这30多年来,由第一天开工至今。我只当自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打工仔。只要给我一份工作,就可以了,我就很快乐了。”丝毫没有矫揉造作。周润發一番發自肺腑的话,深深感染了现场所有的人。

篇8:铜雀台影评

最近几年,中国的电影多学好莱坞的叙事风格,尤其在剧本创作上,人物性格的设定都照搬了好莱坞的创作模式,这个毛病,又以严歌苓等一批编剧为甚,《金陵十三钗》便是很好的代表。这种现象造成,很多电影均有一个现成的故事模板,剧本创作则是在这个模板的基础上增加血肉罢了,行话叫填词。因此,很多大片,我们看着是中国人拍的中国人演的,但骨子里边却是好莱坞的,是舶来的。我们少有在自己的话语逻辑套路中寻找突破的好故事,哪怕是中规中矩的.故事。

在这一点上,电影《铜雀台》的编剧汪海林做了值得肯定的突破。如果说的《鸿门宴传奇》是一个完全香港套路的“总裁跟员工之间的雇用关联”的商业片的话,那《铜雀台》则很好的摆脱了港片惯有的商业时代的打量模式,用中国传统的文艺笔法,透视了权谋交织下的孤独,并透过这种透视来完成对人物命运的感慨——略显中国古典小说的感慨气质。当然,对“权谋交织”的刻画笔法,是好莱坞风格的电影中所少有的,亦或能够不客气地说,唯独国人,工于权谋。

电影《铜雀台》开篇便是曹操全军缟素,让皇帝跟曹丕等人措手不及,这是权谋;及至刺杀曹操不成,反被曹操到朝堂上来问罪,各方的表演,均是传递着国人惯用的权谋精神;甚至于曹丕急于让曹操称帝云云……说白了,就是互相算计,看最后谁把谁撂倒了。近来,电视剧中的宫廷争斗的戏尤为火热,问其缘由,归根结底还是国人对“心计”一词的玩味甚欢。但诸如《宫》等大戏,均还只是女生心计,《铜雀台》则抛开女生,展现男生间的“宫锁心玉”。女生争斗,多是为男生,而男生争斗,则多是觊觎天下。对天下的觊觎,说好听点,便是政治。有政治,便出军事,出军事,便显杀戮。

鲁迅先生曾有《谈皇帝》一文,其间提到“红嘴绿鹦哥”这道菜,做臣子的要作秀于皇帝,做皇帝也同时要作秀于臣子,乃至天下。这种作秀,便是权谋。臣子作秀不难明白,为何万人之上的皇帝也要作秀?麦庄的《关云长》这部电影中,大配角曹操一副大无畏的精神,不怕天下人说他为奸贼,这显然是个人英雄主义,是编剧们的一厢情愿,是对古代帝王权谋的严重忽视。看《铜雀台》,我们便能够知道,不但曹操需要作秀,乃至皇帝也要作秀于世人。权谋这个东西,无处不在,无人可防。及至电影中刺杀曹操不成,被车裂之前的皇帝老丈人说的一句话,方道出权谋真相:得民心者得天下。汉的开国皇帝约法三章,作秀而已,民心便来了,你不作秀,也许只能落个霸王别姬、自刎乌江的下场。

各路均是表演。《铜雀台》中,曹操在演,皇帝在演,妃子在演,太医在演,曹丕也在演,演的便是权谋,谁最后一个倒下,谁就是赢家。该部电影中,曹操真撂倒了一个之后一个,最后,把自己的儿子也撂倒了,他真成了孤家寡人。权谋导致演戏,演戏导致愈加的要权谋,最终,没有人能够信任,曹操只得孤独。该部电影中,涉及曹操剑冢一场,别有风味,他只能孤独到与死去的敌人为朋友了。借此,戏中曹操需要雎儿,认为只有这个女生还算单纯。当下,中年财主们多找女大学生买醉,未尝不是怀着一个不期也来个单纯的邂逅的目的的。

这便是曹操的孤独,也是世俗好处上成功男生的孤独,源于权谋的孤独,越“成功”则越孤独。电影《铜雀台》以权谋为看点,以“审视权谋导致的孤独”为情怀点,中规中矩,把一个关于“杀死曹操”的故事讲圆满了。当然,这种圆满,是建立在以第三方女性视角的独白基础上的,在权谋之外,未尝不为血雨腥风增添了几丝殷柔。刘亦菲饰演的雎儿,多处独白,一方面弥补了刘亦菲演技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则正是透过女性视角来关照男权世界的尔虞我诈。这种独白,为电影凭添了几分文艺色彩,则更显出创作者的浪漫主义来。

《铜雀台》的剧本对白可圈可点,编剧对古典语词的调度值得肯定。但是,整部电影小高潮不断,但最终的大高潮,却没有出彩,于观影者一面来看,缺少了最终的感情爆破,直白一点说,便是看着但是瘾。当然,一百个人有一百个哈姆雷特,我更认为,中年男性,尤其略有世俗成绩的男性,在看这部电影时,或许更能取得情感上的认同——毕竟,我们从未放下权谋,也从未离开孤独。

篇9:铜雀台经典台词

2、近不得孤的心,就近不得孤的身。

3、孤能走到今天,就是从来不相信任何人。

4、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5、与你生在同一个时代,是朕的悲哀。

6、以前我当自己是神,现在我才知道自己不是神。

7、天下为民所有,从此骨肉不分离。

8、那一剑必须刺下去,刺过这动荡的天下;刺过这命运的不公。

9、今日共赴禽兽之宴。

10、曹丕跟伊能静饰演的皇后上床之前对她说:日后,天下若是我的,我将封你为皇后。

11、我能走到今天,因为我谁都不相信。

篇10:越剧《铜雀台》观后感

越剧《铜雀台》观后感

作为曹植粉,从昨晚起,我华丽丽地倒向了曹丕的阵营。之前喜欢曹植,确实源起越剧王子赵志刚,他当年“白马金羁任驱驰”的出场,真是意气风发,英俊飒爽,他有符合魏晋风骨的气质,也有明亮又纯良、率性又张扬的意态。(必须声明:当年看《曹植与甄洛》,我还真不是王子粉,我是冲甄洛去的)我的“叛变”,丝毫不是因为标新哥哥演得不好,个人认为,他的曹植是被编剧和导演大人给黑了。

谁能给我解释下,曹植在第一场父兄离开后,干嘛非得对着甄洛笑这么几声?这显得骨头很轻,导演你知道吗?活脱脱把人家建安高才导成了登徒浪子,把情痴成功塑造成花痴,这是要闹哪样啊?

从喜欢曹植到中意曹丕,其实就是从感性到理性的成熟过程。戏里的曹植,除了美酒就是美人,风花雪月,言行放纵,稍不顺心就自我沉沦自甘堕落,你丫就这点出息,失望的人除了把你捧在手心里的老爹,还有大批植粉啊!生在帝王家,没谋才就是没出路,纵有天赋诗才,就凭这任性的孩子气,情比慧重,连像崇祯皇帝那样挂歪脖子树的勇气你怕是都没有啊。即使你即位,也顶多是李后主的殷鉴。难怪曹操明知是曹丕设计陷害,还是立他为世子,生子如羊不如生子如狼呐,江山得靠狼来守啊。

说到羊和狼,羊狼同窝还不是最可悲的,最可悲的是羊不知道自己是羊,还偏要一而再再而三去挑衅那头狼“有本事你来咬我啊?”这是勇敢吗?这比莽撞还傻,这叫找死啊,亲!天真的二愣子文青,失势不识相,连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的道理都不懂,更别提什么谋定后动了。所谓的真性情,太过浮躁。

我很认同轻云姐姐的观点,这出戏就是在论证曹丕夺位的合理性。曹丕、曹植兄弟二人,在曹操跟前的待遇,前者更像是一个臣子,而后者才是儿子的`感觉。前者有着惶恐心理,生怕一着不慎失去眷顾,后者大有“被偏爱的有恃无恐”的优越感。曹丕抱得美人归,哪有半分春风得意?()甄洛纵然绝色倾城,可毕竟是败将遗孀。曹操指婚崔琰之女嫁于曹植,为他打下在朝在野的深厚基础,赢得权臣拥趸。这番用心可谓良苦,可曹植拎不清啊,美人江山你都想要,真以为什么好事都给你摊上了,你让别人怎么混?

审时度势是曹丕的特长,作为儿子,曹操废长立幼的意思,是插在他心头的第一把刀。而第二把刀则是他老婆甄洛捅的,叔嫂间别有幽情,彼此都以死相护,这么顶高大上的绿帽子戴着,谁是曹丕都会气得发疯吧?捅他第三把刀的人就是为保“天下文章”的名士们,他们的力保起的是反作用,触怒天子之威。曹丕要是给曹植活路,那曹植会给曹丕脸面吗?万箭穿心,习惯就好。综上想想,我觉得曹丕也挺可怜的,他对曹植的恨意,应该算得上情有可原吧。当然啦,我不是支持他残害手足,但我理解他的委屈和缺爱。更何况,他的谋才心计,作为一国之君,远比曹植合适。

篇11:越剧《铜雀台》观后感

作为曹植粉,从昨晚起,我华丽丽地倒向了曹丕的阵营。之前喜欢曹植,确实源起越剧王子赵志刚,他当年“白马金羁任驱驰”的出场,真是意气风发,英俊飒爽,他有符合魏晋风骨的气质,也有明亮又纯良、率性又张扬的意态。(必须声明:当年看《曹植与甄洛》,我还真不是王子粉,我是冲甄洛去的)我的“叛变”,丝毫不是因为标新哥哥演得不好,个人认为,他的曹植是被编剧和导演大人给黑了。

谁能给我解释下,曹植在第一场父兄离开后,干嘛非得对着甄洛笑这么几声?这显得骨头很轻,导演你知道吗?活脱脱把人家建安高才导成了登徒浪子,把情痴成功塑造成花痴,这是要闹哪样啊?

从喜欢曹植到中意曹丕,其实就是从感性到理性的成熟过程。戏里的曹植,除了美酒就是美人,风花雪月,言行放纵,稍不顺心就自我沉沦自甘堕落,你丫就这点出息,失望的人除了把你捧在手心里的老爹,还有大批植粉啊!生在帝王家,没谋才就是没出路,纵有天赋诗才,就凭这任性的孩子气,情比慧重,连像崇祯皇帝那样挂歪脖子树的勇气你怕是都没有啊。即使你即位,也顶多是李后主的殷鉴。难怪曹操明知是曹丕设计陷害,还是立他为世子,生子如羊不如生子如狼呐,江山得靠狼来守啊。

说到羊和狼,羊狼同窝还不是最可悲的,最可悲的是羊不知道自己是羊,还偏要一而再再而三去挑衅那头狼“有本事你来咬我啊?”这是勇敢吗?这比莽撞还傻,这叫找死啊,亲!天真的二愣子文青,失势不识相,连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的道理都不懂,更别提什么谋定后动了。所谓的真性情,太过浮躁。

我很认同轻云姐姐的观点,这出戏就是在论证曹丕夺位的合理性。曹丕、曹植兄弟二人,在曹操跟前的待遇,前者更像是一个臣子,而后者才是儿子的感觉。前者有着惶恐心理,生怕一着不慎失去眷顾,后者大有“被偏爱的有恃无恐”的优越感。曹丕抱得美人归,哪有半分春风得意?甄洛纵然绝色倾城,可毕竟是败将遗孀。曹操指婚崔琰之女嫁于曹植,为他打下在朝在野的深厚基础,赢得权臣拥趸。这番用心可谓良苦,可曹植拎不清啊,美人江山你都想要,真以为什么好事都给你摊上了,你让别人怎么混?

审时度势是曹丕的特长,作为儿子,曹操废长立幼的意思,是插在他心头的第一把刀。而第二把刀则是他老婆甄洛捅的,叔嫂间别有幽情,彼此都以死相护,这么顶高大上的绿帽子戴着,谁是曹丕都会气得发疯吧?捅他第三把刀的人就是为保“天下文章”的名士们,他们的力保起的是反作用,触怒天子之威。曹丕要是给曹植活路,那曹植会给曹丕脸面吗?万箭穿心,习惯就好。综上想想,我觉得曹丕也挺可怜的,他对曹植的恨意,应该算得上情有可原吧。当然啦,我不是支持他残害手足,但我理解他的委屈和缺爱。更何况,他的谋才心计,作为一国之君,远比曹植合适。

篇12:中秋节的诗句——《铜雀台》

《铜雀台》原文

高台秋色晚,直望已凄然。

况复归风便,松声入断弦。

泪逐梁尘下,心随团扇捐。

谁堪三五夜,空树月光圆。

《铜雀台》的作者简介

篇13:铜雀台,铜雀台刘长卿,铜雀台的意思,铜雀台赏析

原文:

繐帏飘井干。樽酒若平生。

郁郁西陵树。讵闻歌吹声。

芳襟染泪迹。婵娟空复情。

玉座犹寂寞。况乃妾身轻。

题解:

谢咨议凭吊魏武帝曹操的诗。曹操临死时,在他的《遗令》中曾经嘱咐诸子将自己的遗体葬在邺的西岗,并令妾伎们住在铜雀台上,早晚供食,每月初一和十五还要在他的灵帐前面奏乐唱歌,并让她们登台向西瞻望他的西陵墓田。

字词解释:

①这是一首应和(同)谢咨议凭吊魏武帝曹操的诗。曹操临死时,在他的《遗令》中曾经嘱咐诸子将自己的遗体葬在邺的西岗,并令妾伎们住在铜雀台上,早晚供食,每月初一和十五还要在他的灵帐前面奏乐唱歌,并让她们登台向西瞻望他的西陵墓田。作者认为这一切安排都是无益的,人死已久,墓地的树木都长得很茂盛了,供奉祭祀还有什么用处呢?作者对曹操的眷眷于身后之事有所批评,对他身后的寂寞也有所同情。谢咨议,名璟;咨议,官名。铜雀台:公元2(建安十五年)曹操所建,在今河北省临漳县西南古邺城的西北隅。

②穗帷:即灵帐,帷,亦作帏。井干(hán含):汉代楼台名,这里借指铜雀台。这两句是说,铜雀台上飘着灵帐,就像死者活着一样供给他酒食。

③郁郁:形容树木茂盛。西陵:曹操的葬地。讵:岂。这两句是说,曹操墓地的树木都长得很茂盛了,他哪里还能听到妄伎唱歌奏乐的声音呢?

④芳襟:指妾伎的衣襟。婵媛:情思牵连的样子。这两句是说,妾伎们落泪,空余感伤之情,死人也不知道。

篇14:铜雀台,铜雀台刘长卿,铜雀台的意思,铜雀台赏析

长安城西双员阙,上有一双铜雀。一鸣五谷生,再鸣五谷熟。

西汉太初元年(公元前104 年),汉武帝在长安西郊上林苑里营造建章宫,双圆阙是建章宫的一组建筑物。古代王侯的府邸,为了炫耀权势,在大门的两侧建有成双的塔楼,称做“阙”。汉阙的顶上,常常有鸟形的装饰物。双圆阙是夹着建章宫北宫门的两座塔楼,塔楼的顶上,安装有一对铜铸的凤凰,就是古诗《歌》中的铜雀。东汉张衡的《西京赋》形容双圆阙高高耸立在空中,有如海边屹起的一对山峰。稍后的古藉给出具体的.数字:双圆阙“高二十五丈”,铜凤凰“高丈余”。西汉一尺相当於今天公制的 23.2厘米,换算下来,阙楼加上铜雀,总高度超过六十米。以当时的技术水平,有无可能性建造这样高的建筑物,有待建筑学家们的论证。公元26年,赤眉军撤离长安城时,放火焚烧了城内外的皇家宫苑,建章宫成为一片焦土,双圆阙被毁。

双圆阙焚毁后一百八十四年,曹操在邺城城墙上筑起了以“铜雀”为名的高台。与双圆阙不同,铜雀台上并没有安装铜雀。建安文人,包括曹氏父子,在诗文中没有一个字提到过铜雀台上有铜雀。西晋左思的《魏都赋》,铺陈了邺城的山川、物产、宫苑、市里,在述及三台时,仅以“三台列峙以峥嵘”一句话带过。记载邺城最为详细的现存古藉是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在介绍三台时仅说:“中曰铜雀台,高十丈,有屋百一间”,也没有说铜雀台上有铜雀;在述叙后赵君主石虎翻修铜雀台时,才说“又作铜雀於楼巅,舒翼若飞”,这已经是公元336年,后赵迁都邺城以后的事情了。后世许多著作引用《水经注》的这一段文字时,不细分三国时期的铜雀台和十六国时期的铜雀台,使读者形成铜雀台上始终都有铜雀的错觉。曹操没有在铜雀台上安装铜雀,很可能是受到礼法制度的约束。汉人衣帽、车乘的式样、颜色和附加装饰物都要求与使用者的身份相称,在《后汉书》舆服志里有详尽的记述。对建筑物也有类似的规定,有《后汉书》皇甫嵩传为证:“嵩讨张角,路由邺,见中常侍赵忠舍宅逾制,乃奏没入之”,有关的条文则已经失传。当时曹操官居丞相,封爵是武平侯,还没有进位到魏王,也许还没有资格在建筑物顶部用凤凰当装饰物。

所以这名字应该是曹操起的。

在中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孔明用智激周瑜时,篡改了曹植的《铜雀台赋》,将“连二桥于东西兮,若长空之蝃蝀。”改成了“揽二乔于东南兮,乐朝夕之与共。”

众所周知,二乔,即大乔、小乔,分别是孙策、周瑜的妻子。孔明为了促使周瑜联合起来抗击曹操,特用激将法来激怒周瑜,使周瑜听孔明背诵完修改版《铜雀台赋》后,果然马上被激怒,离座指北而骂曰:“老贼欺吾太甚!”并当即表示:“吾承伯符寄托,安有屈身降操之理?适来所言,故相试耳。吾自离鄱阳湖,便有北伐之心,虽刀斧加头,不易其志也!望孔明助一臂之力,同破曹贼。”于是,孔明的激将法凑效了。

上一篇:高一语文必修三第一单元作文下一篇:智利法定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