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安局工作机制怎么写

2024-04-28

公安局工作机制怎么写(共8篇)

篇1:公安局工作机制怎么写

尊敬的党支部:

通过近期连队的管理与思想教育,本人在思想上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依旧有不足之处,现将第__季度以来我在思想、学习、工作方面的情况汇报:

一、思想方面

近期自己思想上比较稳定,能够端正服役态度,将自己的思想行为与支部保持高度一致,积极参加各级各类教育,认真听讲、课后及时写出心得体会。作为一名入党积极份子,积极学习党的创新理论知识,用党的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认真执行和落实上级的各种指示精神。

存在的不足:对党的理论知识宣传工作做的还不够,平时考虑个人问题较多。

二、工作方面

作为一名__,日常工作中能够带领本战位人员积极完成好艇上赋予的各项任务,切实按照自身的工作职责来抓管理,认真对照自身职责,抓好战位的各项建设。积极参加各类大型活动。对各类大型活动做到积极参加主动请缨。

存在的不足:工作标准把握还不够好,存在标准不高的现象,自己的工作方法及思路不够清晰,有时在完成任务过程中有打折扣,搞变通的现象。

三、在学习方面

我积极参加部队的各项培训,对于一些新的业务也是认真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同时,又利用业余时间学习并参加了全国电气工程师资格考试。

四、作风方面

能够坚持好军容风纪,树立工作作风,坚持良好的精神面貌,高昂的士气,振奋的精神来参加日常工作。

五、存在的不足

在一些细节方面自己做的还不够到位,平时考虑个人问题较多以上是我个人结合自身实际

以上是我在思想、工作、学习等方面的汇报,总结工作和生活中的经验和教训,认真履行党章上所要求的一切,严格要求自己,接受党组织和同志们的监督,努力作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

此致

敬礼!

汇报人:__

日期:20__年__月__日

篇2:公安局工作机制怎么写

2、报销生育险时需要用

3、小孩儿上幼儿园时需要用

4、上小学时需要用

5、户口迁移时需要用

6、出国时需要用

篇3:公安局工作机制怎么写

一、公安机关在互联网安全管理工作中面临的挑战

一是不法分子利用网络从事违法犯罪。由于互联网平台的高度开放性, 加之当前对网络信息发布尚缺乏行之有效的管理手段, 使网络易成为各种不实、不当信息的集散地, 也容易成为不法分子散布谣言、制造社会恐慌、煽动违法犯罪的工具, 利用QQ、电邮、论坛等方式进行串联从事违法犯罪活动具有一定的隐蔽性、便捷性, 案件查处存在困难。

二是公安机关对网络社会舆情反应速度较慢。当前, 公安机关对社会舆情反应时间与舆情传播速度极不相称, 在舆情的初期阶段, 一些民警缺乏足够的敏感性, 不愿、不敢、不会表态, 处于犹豫观望状态, 没有及时跟进, 丧失了将矛盾消除在萌芽阶段的主动权和处置先机。面对负面舆情“不表态”, 被动应付, 贻误战机, 丧失了网络阵地, 给公安工作造成严重影响。

三是公安机关对网络社会舆情引导手段单一。当前, 面对网络不实、负面的舆论信息, 公安机关往往采取删除、封堵等措施, 不仅不能够降低舆论热度, 消除负面影响, 甚至可能进一步激发人们的好奇心, 引起网民积极跟帖, 引发媒体炒作事件。也有部分民警对社会舆情热点、焦点采取听之任之的态度, 不及时进行响应, 从而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等到产生一定社会后果再去干预时, 由于缺乏公信力, 不仅费力大、成本高, 效果也不明显。

二、本地区公安机关互联网安全管理工作现状

目前, 本地区拥有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29家, 遍布全县各乡镇, 截至2010年底网民数量达9万余人。互联网对现实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大, 切实强化网络安全管理, 杜绝舆论左右司法, 公安机关责无旁贷。

一是加强网吧的日常管理。我局网警部门民警每天利用网吧安全管理软件对网吧的在线率进行监管, 一旦发现网吧处于离线状态, 民警即可通过系统发送短信提醒或者直接打电话给网吧业主, 督促其在营业期间保持安全软件一直在线。为了督促网吧业主严格落实网吧上网实名制的规定, 确保网吧基础信息真实有效, 我局网警部门对全县35家网吧 (现29家) 的35个读卡器和949张公卡进行没收处理。

二是加强网上违法信息的巡查力度。我局网警部门民警对于事关本地、事关稳定、事关公安的屯昌贴吧、屯昌中学吧、屯昌在线、海南一家屯昌版、天涯社区、阳光岛屯昌版、海南视窗、南海网等进行日常巡查, 落实网上安全监管责任。开展重点搜索。结合本地公安工作的需要, 利用本地县区、乡镇、学校、重点单位的名字开展网上搜索。了解掌握本地网民的活动动态, 明确网上舆情导控人员, 配合我局各部门, 做好网上突发事件处置工作, 积极协助其它业务部门处置群体性事件等。

三是加强虚拟身份的注册和日常经营。在国内大型网站、事关本地网站注册虚拟身份, 做好日常经营, 逐步提高虚拟社会影响力, 努力向版主方向发展, 形成一支能够有效引导网上舆情的力量。同时, 建立网上网下舆情导控和协调机制, 加强与本地媒体和国保、治安等警种协作, 做到网上引导和网下处置同步进行, 形成合力, 整体作战。

四是加强“黑网吧”的查处力度。黑网吧的主要客源之一就是外来务工人员, 这部分人群文化生活匮乏, 上网需求强烈, 为“黑网吧”的生存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加上黑网吧设立条件简单, 投入、运营成本低, 给黑网吧带来了可观的挣钱空间, 增加了经营者的利润, 导致这部分人群不惜以身试法。我局网警部门民警结合日常管理工作, 严厉整治“黑网吧”, 发现一起、查处一起, 彻底铲除“黑网吧”滋生的土壤。

三、本地区公安机关在互联网安全管理工作中取得的成效

我局网警部门高度重视CCIC追逃工作, 不断创新网上追逃机制, CCIC撒网人数全年递增。在工作中, 充分发挥网警的工作职能, 将追逃和管理工作相结合, 促进追逃工作取得成效。网上追逃工作实行网监“一把手”负责制, 负责受理和侦破本地区的涉网犯罪案件、负责办理上级机关网警部门交办的涉网案件、负责本地区的涉网线索逃犯的抓捕工作、负责当地公安机关涉网案件电子数据的勘察提取、协助公安机关其他部门办理案件、提供技术支持及依法严厉打击各种涉网违法犯罪, 提高网上网下的快速联动机制。截至2010年底, 我局通过系统共抓获4名在逃人员。

在全省统一开展的“春雷行动”中, 我局率先打响了“春雷行动”的第一枪。2010年1月26日凌晨, 在县城金穗大厦603房间内查处一处网络赌球窝点, 抓获犯罪嫌疑人黄辉、陈川赫、符青壮、王迈技、黄刚等五人, 缴获用于赌球的笔记本电脑一部、台式电脑一部、打印机一部、点钞机一部、手机五部、银行卡五张及人民币505元以及赌球用的单据若干, 此案涉案金额高达2460372元人民币。

2010年6月16日21时40分, 我局民警接到群众举报, 在县城金水口市场内一间私人住宅里有人开设“足球赛事”网络赌博, 当场抓获涉嫌开设网络赌博人员曾少云、陈锦才和涉嫌参与赌博人员王熙、徐德华、林乾培、符芳樑、甘林深、刘小冰等违法人员, 扣押足球投注单338张 (合计58135元) 、钢珠手枪一支、台式电脑两台及赌资13230.5元人民币。此次行动有效震慑和打击了本地区涉网违法犯罪, 成效显著。

四、创新公安机关与互联网安全管理工作机制

在实际工作中, 我们要努力从引导虚拟社会自律、解决管理前端缺失、提升虚拟社会违法犯罪查处力度入手, 积极在网络虚拟空间开辟公安工作的“第二战场”, 树立“打击犯罪, 服务人民”的理念, 着力提高公安机关网警部门信息网络安全管理水平、互联网信息巡查处置能力, 全面扭转管理方法匮乏、打击手段单一、装备技术落后的局面, 促进网警工作扎实有效开展, 充分认识公安机关构建互联网安全管理工作机制势在必行。

一是创新互联网上网服务场所管理机制。全面推进县局网警大队和辖区派出所的管理机制。以各基层派出所为依托, 明确基层民警管理机制, 一位网吧民警一把电子密钥, 切实将网吧的安全管理层层落实到人。将局网警大队对互联网上网场所的管理延伸到公安最底层, 切实解决县级专职网警力量不足的问题, 同时及时准确地掌握上网场所的各类基础数据和情况变化, 拉近与互联网上网服务场所经营者之间的距离。

二是创新重点单位重要信息系统管理工作机制。加大对全县重点单位 (电力、水利等) 重要信息系统的安全等级保护工作的查检指导力度, 督促对重要信息系统进行准确定级, 严格按照定级标准落实等级保护技术措施。同时加强与通管、保密和机要等部门的合作, 建立长期协作共管工作机制, 不定期开展安全检查, 切实保障辖区所有重点单位的网络信息系统的安全保护工作落到实处。

篇4:公安局工作机制怎么写

“一室引领一站三队”工作模式简称“113”,其中“一室”即“指挥研判室”,“一站”即“警务站”,“三队”即“社区警务队、治安管理隊、责任区刑警队”。

“一室”是派出所的指挥调度中心、情报收集汇总和研判中心、参谋决策和服务中心。其主要任务是接受上级的指挥调度、情报指令、通知通报、工作部署;收集汇总研判各类情报信息,为派出所领导参谋决策提供服务,指挥派出所各警种开展工作,并及时反馈总结,不断提高派出所指挥决策能力,是派出所的“心脏”和“大脑”,也是“113”工作模式的“中枢神经”。

“一站”是驻守街面开展反恐处突、巡逻防控、接警处警三大职能的派出所前沿力量。实行“屯警街面、警务前移、直接指挥、快速反应”巡逻勤务模式。

社区警务队:依托已建成的“家门口派出所”和警务室,开展实有人口管理、 法制安全宣传、群防群治和便民服务等工作。

治安管理队:负责各派出所辖区重点行业、危爆单位、公共娱乐场所治安管理,指导监督单位内部安保工作,参与预防治安灾害事故,办理治安案件、调解治安纠纷等工作。

责任区刑警队:负责各派出所辖区刑侦基础工作、刑事犯罪研判、一般和“五小”案件侦办工作。

“113”警务模式通过扁平指挥机制、联动联勤机制、动态警务机制开展工作,作为“中枢神经”的“一室”是情报信息的“来料加工车间”。通过对各专业警种提供的情报信息、“一站三队”工作信息及情报反馈、分局指挥中心和各业务部门下发的研判指导材料、异地协查等等各方面信息的收集整合,分析研判辖区一定时期内各项警务工作重点内容,形成“四色预警”,有针对性地指导“一站三队”开展工作。

“四色预警”:将每日、每周、每月收集汇总的刑侦、治安、户政、出入境、国保五大类信息进行研判,按照研判结果的重要程度分为四类,分别以“红、橙、黄、蓝”四种颜色代表。通过不同颜色分类研判结果,按照职责分工、工作区域分别向“一站三队”下达指令,按照一、三、五、七日时限,限时进行整改和反馈,指导并督促“一站三队”更好地明确工作任务、确立工作方向。

“113”工作模式通过勤务模式改革将现有警力资源进行整合,充分充实基层一线警力,通过派出所架构重组和职能重新划分,将原派出所巡逻队的职能转交由警务站承担,民警在开展街面巡逻防控工作同时,开展接警处警、维稳处突工作,目前分局已在12个派出所建成14个警务站,建成社区警务室111个,其中“家门口派出所”68个,经合理调配,一线民警数量大大增加。通过整合优势破案资源、明晰工作流程、落实工作责任,强化了专业队伍,治安管理队和责任区刑警队分别实现了专业化,确保了民警把工作重心转移到治安管理、侦查破案等主业上来,提升了各项工作效能。

为更好地落实扁平指挥机制,发挥快速反应、协作联动的功能,分局为社区民警和当值的巡逻民警、出警民警配发单兵执法工作记录仪。记录仪与派出所指挥研判室总控台相连,当进入工作模式时,民警工作轨迹即会呈现在指挥研判室的工作平台中,确保工作指令及时下达、实时图像及时回传。一旦发生突发性事件,民警可使用群呼功能及时向指挥研判室请求支援,指挥研判室可根据民警轨迹科学合理调配附近民警前往增援,极大地提高了警务工作效能。

篇5:公安局工作机制怎么写

近几年来,在上级各部门的政策引导下,新型农业项目兴旺发展,成立农民合作社29家,其中种植业18家,畜牧业6家,服务业3家,合作社成员432个,带动农户1100多户。在类型上,以畜牧业发展为主的专业户数量较多,发展较早,共计36家。其中养猪28户,年出4700多头,蛋鸡场6座,存栏3.7万只,蛋鸭成员户76家,带动240多户养鸭,年出栏青年蛋鸭300万只,蛋鸭存栏5万多只。近年来种植业发生了结构性变化,以花卉、苗木为主园艺项目迅速发展,规模经营大户9个,总面积1910多亩,带动农户70多家,改变了种植结构。我镇积极响应县委、政府号召,大力发展茶叶生产,成立茶叶合作社4家,新增茶叶面积2400多亩;农机服务业与时俱进,近年来外出务工人员较多,土地利用率不高,农机合作社有了用武之地。通过多种形式流转,农民土地得到了充分利用,劳动强度大大降低,种植质量和产量得到大幅提升,劳动成本降低,农业新技术能充分应用,机械化应用程度较高。

二、土地规模经营现状

我镇土地流转形式主要是出租。所出租的土地一是与农机合作社合作,种植粮食作物;二是茶叶生产;三是苗木花卉的种植。它们的共同特征是规模小、资金少、农民合作社成员少,流转土地规模小,合作社的作用不能显现,各自为战,没有合力,没有统一的销售网络。

三、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建议

对建立家庭农场、土地经营大户要出台政策,给予项目上的扶持,所经营的土地给予补贴,从政策上切实调动土地经营者的积极性,减轻负担,给予优惠贷款的.政策、税收减免政策等,鼓励大户、实业家参与土地经营。根据我镇实际情况,建议以茶叶、苗木花卉生产为主要发展方向来提高土地利用率,提升土地综合生产能力,解决农业科技棚架,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提高农民收入等,切实让我们的土地通过流转、托管、代管实现集约化、规模化经营,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

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推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1、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分工多元化,农民挣钱途径更为广阔,单纯的土地收入已满足不了需要。土地零散、不能集约化生产,导致机械化程度低,劳动成本高,农业新技术推广难。

2、土地集约化,生产经营结构容易调整,生产管理、销售专业化,能达到农机、园艺完美结合。

3、解放了劳动力,从事效率更高的工作,农民收入增加,达到了省心、省力,改变了脸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

★ 退出机制 范文

★ 小学生体制管理方案

★ 增强体制国旗下讲话

★ 完善机制加强整治

★ 制度机制风险

★ 机制专业求职信

★ 三项机制发言稿

★ 借鉴国外模式对我国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实践体会

★ 教师教育机制浅析论文

篇6:公安局工作机制怎么写

发布时间:2009年08月13日 11:0

4来源:《求是》期号:2005.4作者:武长顺

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新修正的《宪法》,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理论的重大发展,也为公安机关和公安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在社会主义国家里,公安机关尊重和保障人权必须具备正确的公安职能观。

公安机关作为上层建筑,是人民民主专政的重要工具之一。公安机关依法履行人民民主专政职能的警务活动,主要体现在“打与防”两个方面:通过依法对少数违法犯罪人员的打击和惩治,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例如公安部提出“命案必破”的要求,就是对人的生命权的尊重;通过防范各类违法犯罪和治安灾害事故的发生,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以彰显“人权保障”的时代精神,有效消解社会对立,维护社会稳定。法律赋予公安机关限制人身自由的特殊权力,因而在尊重和保障人权方面,比其他政府部门负有的责任更加重大。在宪法精神指导下,确立正确的公安职能观以及相应的职责观和职权观,是公安警务行为在最大程度上尊重和保障人权的思想保证;而创新和完善公安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则是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制度保证。创新和完善公安管理机制,加强公安法制化建设,是贯彻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宪法精神的必然要求。2003年以来,一批以公安机关为执法主体或与公安工作密切相关、体现尊重和保障人权宪法精神的法律法规应运而生。如《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的颁布,体现了国家对弱势群体人权的尊重与保障;《道路交通安全法》的颁布,有效地保障了公民的人身安全,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这些立法活动,都为创新完善公安管理机制、规范警务行为、体现宪法精神奠定了基础。天津市公安局在制定和实施绩效考核的制度中,从单纯关注刑事、治安案件的发生和打击违法犯罪活动的管理指标,向尊重和保障人权方面延伸。我们在全市范围内试行“社会安全度”和“公众满意度”的科学评估系统,强调要“真正把人民群众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人民群众的需要作为第一选择,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第一考虑,把人民群众的满意作为第一标准”。这些措施对坚持公安工作的公开、公平与公正,体现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宪法精神,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创新和完善“打防结合、预防为主”的警务运行机制,充分体现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宪法精神。公安机关依法打击违法犯罪,是在违法犯罪行为对公民的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形成侵害事实之后实施的,是被动的惩治措施;而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旨在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保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利不受侵害,是主动的保护措施。近年来,我们积极构建以巡逻堵控和社区警务为主要方式的警防网,构建以群防群治、保安队伍和单位内部安全保卫为主要形式的民防网,构建以电子监控报警、要害部位防护装置和GPS移动目标监控为主要形式的技防网,构成了全时空、全方位、立体化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为有效地预防和减少犯罪,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打下良好的基础。与此同时,我们大力实施社区警务战略,并陆续推出了一系列亲民、爱民、助民、便民的服务措施,进一步密切了警民关系,得到广大人民群众对公安工作的理解和支持。更多的群众也逐步认识到,积极参与群防群治工作,配合公安机关维护社会治安,从根本上就是保护自己的人权不受侵害。由于动员了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整合了各种社会力量,因而在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方面取得了显著效果,使天津市的社会治安保持了持续稳定的局面。

创新和完善公安队伍管理机制,努力把人民警察队伍建设成一支富有人文精神的队伍,保证公安警务行为充分尊重和保障人权。公安队伍建设要站在尊重和保障人权的新起点上,按照正规化标准,建立和健全教育培训、奖惩激励、执法过错和错案追究等管理机制,促进队伍整体素质和执法水平的提高。多年来,天津市各级公安机关开展警务公开活动、聘请特邀监督员、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不断增强了保护公民合法权益的自觉性,塑造了公安机关尊重和保障人权的整体社会形象。特别是从2003年开始实行的“天津市公安机关四级(市局局长、分局长、派出所所长和社区民警)接待群众来访日”制度,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社会效果良好。近两年来共接待来访群众44981人次,解决了许多难度很大的历史遗留问题。随着工作的不断深入,来访群众人数已大幅度下降,这从一个角度充分说明了这项工作机制的成效是显著的。通过与群众的直接对话,也开辟了公安决策层同人民群众直接沟通的渠道,使我们对在公安执法中尊重和保障人权的情况有了真切的了解,从而为实现“从人民满意的地方做起,从人民不满意的地方改起”的承诺提供了前提条件。我们创建的公安局职位标准管理系统,被公安部评为质

量管理标准,实现了“从严治警”与“从优待警”相结合,关注干警个人的全面发展,改善干警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维护干警合法权益,充分体现对广大干警的关怀,同时也有效地增强了广大公安干警的人权观念,并以此促进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宪法精神全面贯彻到公安工作之中。

用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宪法精神规范警务行为,最重要的是教育全体公安干警,摆正“公权”与“私权”的位置。在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进程中,公安警务行为要充分体现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宪法精神,必须正确处理好以下三个关系。

第一,要处理好执法管理同服务的关系。治安行政管理是公安机关法定的警务活动,是为社会公众服务的政府行为,这种执法管理的目的是依法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在依法管理的具体警务活动中,公安机关警务活动的服务性要体现在践行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服务于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和文明进步等方面。治安管理与服务是相统一的,那种为了服务而放松、放弃甚至取消管理的做法是错误的。尤其是对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要旗帜鲜明、坚定不移地予以打击和取缔。同时,管理又不等于服务,强调在管理中服务,在服务中管理,就是要求干警主动地为人民群众服务。服务职能是新世纪新阶段公安机关的重要职能,尊重和保障人权在很多情况下是通过延伸服务来实现的。我们要坚持与时俱进,不断改进工作方式方法,提高执法能力、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从而使公安警务活动既对法律负责,又使人民群众满意。

第二,要处理好治安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治安效益,是指社会治安状况持续良好,其中的主要衡量指标是人民群众的安全感;社会效益,是指警务活动产生的社会影响,其中的主要衡量指标是人民群众的满意度。这些年来,天津市公安局强调治安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坚决克服片面追求治安效益的倾向,认真实践“为了人民管治安”,而不是“为了治安管人民”的执法思想,从尊重和保障人权出发,促进了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第三,要处理好“后盾”与“前矛”的关系。国家法律赋予公安机关刑事司法权和行政执法权。当税务、工商、市容、质量监督等其他行政部门的执法活动受到不法妨碍时,公安机关应当依法予以支持和保障。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公安机关这一“后盾”职能是十分重要的。但这一职能如被扩大化,致

使各种非警务活动大量增加,不仅影响公安机关的人权保障形象,有的还会引发行政诉讼。因此,必须严格依法行政、依法执法、依法办事。在打击犯罪、维护治安方面,公安机关是当然的“前矛”,要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树立威武之师的形象;在配合其他行政部门执法方面,公安机关既要做好“后盾”,又必须把握好尺度,坚持到位不错位、到位不越位,把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宪法精神落到实处。

篇7:公安局工作机制怎么写

2008年中发19号文件下发以来,全国公安机关按照中央部署和要求,针对当前严重影响和制约公安工作的体制性、机制性问题,结合开展“三项重点工作”和“三项建设”等活动,深入推进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牢固树立执法为民思想,始终坚持“人民公安为人民”,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的需要,不断加强和改进社会治安管理和执法工作,有效地维护了国家安全和社会和谐稳定,公安工作取得明显进步。

一、深化矛盾纠纷排查,切实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

----深入开展“大走访”活动。2008年12月,在公安部统一部署下,全国190多万公安民警进村入户,开展了为期3个月的“全国公安民警大走访”爱民实践活动,实实在在地为群众生活和企业生产经营解决了一批实际困难,有力地保障了发展、服务了发展;实实在在地排查化解了一批矛盾纠纷、整治了一批治安隐患,有力地维护了稳定、促进了和谐;实实在在地使广大民警受了一次生动的爱民实践教育,集中展示了新作风、树立了新形象,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的充分肯定,受到了广大群众和社会各界的好评。为推动公安民警走访群众工作常态化、制度化,2009年4月,公安部印发了《关于建立健全公安民警走访群众工作长效机制的指导意见》。2009年底,公安部决定在全国公安机关深入开展“大走访”开门评警活动,要求组织广大民警深入走访群众、密切联系群众,主动听取群众意见、自觉接受群众评议,从群众不满意的问题改起、从群众满意的事情做起,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各项工作,着力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

----不断深化信访案件化解工作。在不断总结和完善2005年“大接访”经验和成果的基础上,近年来,全国公安机关深入开展信访案件化解工作。2009年,公安部分4批向7个省份派出13个接访督导组,接待解决信访案件300余起。2009年,公安部组织全国公安机关开展“信访积案化解年”活动,期间,公安部交办845起重点案件,已息诉703起,息诉率达83%,各地公安机关自行排查化解信访积案1.1万余起,化解率达70%以上。2009年,省级公安机关领导共接待群众来访1672次,接待处理信访事项4810起。2010年,按照中央政法委的部署,全国公安机关深入推进清积评查活动,截至11月底,共摸排信访积案2.6万余起,化解1.7万余起,化解率达到67%,确定2010年评查案件14.8万余起,自查13.8万余起,占应评查案件总数的93%,有5.8万余起案件复查完毕,有效化解了一大批信访积案。

二、大力推进执法规范化建设,不断提高执法公信力

2008年,公安部部署开展执法规范化建设,先后印发了《关于大力加强公安机关执法规范化建设的指导意见》、《全国公安机关执法规范化建设总体安排》和《公安机关执法规范化建设阶段目标和成效标准》等一系列推进执法规范化建设的文件,提出了执法规范化建设的总体目标和具体要求。2009年12月,公安部在南通召开了全国公安机关执法规范化建设现场会;2010年11月,在山东召开了全国公安机关执法规范化建设工作座谈会,孟建柱部长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对执法规范化建设做出全面部署。全国公安机关按照公安部的统一部署,积极采取措施,全面推进执法规范化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

----创新执法理念。2008年以来,公安部党委根据执法环境的变化,坚持与时俱进,明确提出了理性、平和、文明、规范的执法理念。经过奥运安保、国庆六十周年安保、上海世博安保、广州亚运会安保等一系列重大实践的检验,这一执法理念已拓展到维稳处突、执法办案、管理服务等各项工作中,成为公安机关执法办案活动的重要遵循原则。广大民警按照这一要求,不断改进执法方式,妥善处理遇到的各种复杂问题,取得了良好效果。各地公安机关结合工作实际,不断创新执法方式,涌现出许多亮点。如,黑龙江省大庆市公安局提出了“人性化执法”的理念,要求民警在执法过程中,按照“法律允许、群众接受、充满人情味、注重社会效益”的要求,理性、文明地从事执法活动;江苏在全省公安机关推广盐城市公安局“说理执法”做法,在执法过程中,讲清事理、法理和情理,使当事人理性地接受和承担法律责任,努力实现法律效果、政治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

----完善执法制度。全国公安机关从执法制度入手,健全执法程序,细化执法标准,从源头上解决随意执法、粗放执法、执法不公等突出问题。如,围绕公安民警“干什么、干到什么程度”,公安部出台了12万字的《公安机关执法细则》,对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行政案件的主要环节和步骤作出全面规定,明确细化了执法标准;针对现场处臵规定不明确,一些公安民警不敢依法采取处臵措施或随意处臵问题,公安部制定了《公安机关人民警察现场制止违法犯罪行为操作规程》,明确了处臵的原则、措施、程序,为民警依法、及时现场处臵提供了依据。此外,公安部还针对涉案财物管理、盘查、道路交通事故处理、火灾事故调查等执法中容易出现问题的环节作出相关规定。各地公安机关针对执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也出台了大量基层急需的执法规范。北京市公安局制定了《执法大纲》,对360项执法行为、900项基本执法流程和4400个基本执法环节作出了具体规定。江苏省公安厅制定了全省公安机关统一的执法标准,涵盖了16个部门警种,覆盖了260个执法岗位。

----强化执法管理。2009年12月,公安部在江苏省南通市召开了全国公安机关执法规范化建设现场会,明确提出建立完善科学、系统、高效、规范的执法管理体系,重点做到“四个明确、四个严格”,即明确岗位职责、明确执法标准、明确执法流程、明确岗位技能;严格过程记载、严格质量监控、严格考核激励、严格责任追究。为提升警务工作效能,加强执法管理,全国公安机关积极借鉴现代企业管理等有益经验,大力加强公安执法管理体系建设。一是加强执法质量管理。为提高执法质量、建立健全执法全过程监督机制,公安部出台了《关于建立完善公安机关法制员制度的指导意见》,要求在县级公安机关的执法勤务机构和派出所派驻或者配备专兼职法制员,充分发挥法制员作为执法办案“质检员”的作用,最大限度地防止错案、瑕疵案的发生。二是加强执法安全管理。公安部制定了《公安机关执法办案场所设臵规范》,要求公安机关及其派出所应当将接待群众、内部办公、办案和生活区域实行分区设臵和管理,接待区、办案区与其他功能区实行物理隔离,规范执法场所设臵,加强了执法安全。三是加强执法典型的示范作用。为及时总结、提炼、推广各地公安机关和各部门、各警种的先进经验和有益做法,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公安部下发了《关于创建执法示范单位的指导意见》,并在各地培养、创建的基础上,于2010年10月命名了310个市、县级公安机关和基层所队为“全国公安机关执法示范单位”。此外,公安部还确定了北京、江苏、浙江、山东四省市作为全国公安机关执法规范化建设的“领头羊”,要求他们充分发挥表率、引领作用,加快步伐,率先实现执法规范化建设的阶段目标,并积极选树中西部地区的“领头羊”,推动中西部地区的执法规范化建设。各地公安机关按照公安部要求,结合本地实际,培养和创建了不同层次的执法示范单位。

三、大力加强执法主体建设,不断提高执法素质和能力

近年来,公安部认真贯彻中央大规模培训干部、大幅度提高干部素质的战略部署,着眼公安工作和队伍建设的长远发展,积极健全完善公安民警在职培训机制,着力构建具有时代特征、中国警察特色、比较完备的大教育大培训工作体系。2010年11月,公安部召开全国公安教育训练工作会议,孟建柱部长作重要讲话,要求公安机关大力加强公安教育训练工作,全面提升公安民警的政治素质、法律素养和实战能力,为公安事业的长远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健全在职培训管理体制。按照“统一领导、分级管理、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管理体制,实行公安部、省、市、县四级管理、分工负责的培训管理模式,在全国公安机关逐步建立了党委统一领导、政工部门牵头抓总、各警种分工负责、院校基地协调联动、部省市县分级管理的工作格局。

----加强在职培训制度建设。近年来,公安部不断加强公安民警在职培训制度建设,在深入落实首任和上岗必训、职务和警衔晋升必训、基层和一线民警每年实战必训“三个必训”制度的基础上,不断加强培训制度建设,逐步形成了具有公安特色的教育训练制度体系,推动了民警培训工作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2008年以来,制定印发了《公安部党委关于加强和改进公安教育训练工作的意见》、《全国公安机关2010—2012年民警培训规划》、《公安机关东西合作素质强警行动计划(2010—2012)》、《关于全面推行轮训轮值战训合一训练模式切实提高公安民警综合素质和实战本领的通知》等一系列文件。2010年以来,组织对《公安机关人民警察训练条令》进行修订,研究起草了《关于加强公安院校和训练基地建设的指导意见》。

----建立领导干部定期培训机制。一是大力加强公安机关领导干部培训。2009年以来,公安部成功举办了市、县公安局长,省、市公安机关纪委书记、政治部主任,以及省、市公安机关负责公安信息化、执法规范化、警民关系建设、舆论引导的领导同志和业务部门负责人专题培训,两年来直接培训各级领导干部1.6万人。二是建立县级公安局长轮训长效机制。公安部每年对200余名新任局长进行系统培训,并定期对全国县级公安局长、政委进行专题轮训。三是建立中青年干部国际化培训机制。目前,已连续举办12期全国公安机关青年干部研修班,培训厅局级后备干部300人。2009年,公安部与美国沃顿商学院协作,启动了为期三年的中青年领导干部国际化培训计划。同时,与香港警方建立常态化合作机制,每年交流培训500人。四是组织开展基层所队长专题培训。2009年7月至2010年6月,依托省级公安机关完成对6.6万名县级公安机关基层所队长的专题轮训。从2009年开始,计划用三年时间,将基层领导骨干全部轮训一遍。五是实施中西部地区人才培养战略。启动实施了为期三年的东西合作素质强警行动计划,协调北京等7个东部省市与青海等8个西部省区建立协作机制。开展“送教到基层”等方式,着力为中西部地区公安机关培养急需人才,不断推动西部地区公安工作的发展进步。

----健全完善培训激励约束机制。一是建立培训与任职管理衔接机制。全面落实“三个必训”制度,逐步实行“逢进必训、晋升必训”,推动初任训练与民警录用制度相结合,专业训练与警种岗位资格认证制度相结合,晋升训练与领导干部任职资格和警衔晋级制度相结合,形成培训与晋升、育人与用人紧密衔接的工作机制。2010年9月,公安部制定了《公安机关人民警察执法资格等级考试办法》,并将执法资格与人民警察的考核、晋职、晋级、执法质量考评等结合起来,以此促进民警执法素质的提高。二是建立严格的培训管理制度。研究制定了《培训班学院管理规定》和《培训班考试考核办法》。培训中严格实行“五个严禁”制度,规范了培训工作,提高了培训质量。三是建立民警训练考核制度,健全了民警训练手册和电子档案,采取专项考评和综合考评等多种方式,对民警参加训练的情况进行严格考评,通过考核,以考促练,以练促战。

----加强培训保障机制建设。一是加强对培训工作的组织领导。各级公安机关成立了教育训练委员会,定期研究教育训练工作,解决改革发展中的问题。二是加强民警训练基地建设。公安部依托部属院校,并面向各地公安院校和训练基地择优建立警种专业和实战训练基地;省、市和有条件的县级公安机关建立综合或实战训练基地。目前,全国建有各级训练基地2080个,初步形成了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的四级训练基地网络。三是加强教官队伍建设。大力实施“十百千”教官培训工程,积极从实战一线遴选骨干民警担任教官,推行领导干部上讲台制度。目前,全国实战教官达到6.7万名。四是加强训练教材建设。组织研发编写了涵盖高、中、初三级警官培训,24类警务和实战训练的100本“三个必训”统编教材。五是强化训练经费保障。督促各地按照不低于公用经费5%的标准落实训练经费,形成训练保障长效机制。严格落实“谁调训谁负责”,减轻西部地区基层公安机关负担。

四、深化执法监督机制建设,有效杜绝和减少执法突出问题发生

----全面改革执法质量考评。2001年公安部发布实施《公安机关执法质量考核评议规定》以来,全国各地公安机关认真组织开展执法质量考评活动,有力推动了公安机关整体执法质量和执法水平的提高,得到了政法各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在考评标准越来越严格的情况下,2009全国公安机关执法质量考评成绩与2002年相比,县级公安机关优秀比例上升了12.6个百分点,不达标比例下降了3.38个百分点,涌现出一大批执法质量优秀的执法示范单位。2000年以来,全国公安行政复议、行政诉讼案件维持率均呈逐年上升趋势,年均分别上升1.56个百分点和1.67个百分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抽样调查结果表明,人民群众对公安工作的满意率由2002年的82.9%上升到2009年的90.8%。在司法体制改革中,公安部针对公安机关执法质量考评中存在的部分考评指标不科学、考评范围太窄、考评机制不完善、考评结果运用不充分等问题,研究起草了《公安部关于改革完善执法质量考评制度的意见(草案)》,从改革完善执法质量考评制度的基本原则、建立完善执法质量考评指标体系、拓宽执法质量考评范围、创新执法质量考评机制、深化执法质量考评结果运用、加强对执法质量考评工作的组织领导等方面提出了改革意见。各地公安机关根据中央司法体制改革精神,积极主动地健全完善了执法质量考评制度。一是更加注重对重点执法环节和问题的考评。二是更加注重开展日常考评工作。三是更加注重考评工作的客观全面性。四是更加注重促进社会矛盾化解和群众满意度考评。五是更加注重运用信息化手段实现对执法办案的实时、全程考评。

----深化警务督察工作。近年来,全国公安机关通过改革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建立和完善督察工作机制,不断深化警务督察工作。一是实行派驻督导制度。2006年,公安部建立实行派驻督察专员和督导组制度。2006年至2009年,公安部督导组共对执法和队伍突出问题明察暗访1464次,督促整改问题3012个;2008年以来,公安部督导组先后到182个基层单位蹲点调研,共上报专题调研报告564份,各类信息2197份。实践证明,派驻督导制度在推动公安中心工作和重大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加强对公安民警依法履行职责、行使职权和遵守纪律情况的监督,促进公安机关理性、平和、文明、规范执法等方面,发挥了突出作用,产生了积极效果。为进一步巩固完善这项制度,2009年底,公安部将派驻督导组制度调整为派驻督察队,推动派驻督察工作进入新阶段。自派驻督察队组建以来,共深入全国31个省、区、市及新疆兵团的396个市、1656个县及其所属的4103个基层所队,督促各地公安机关深入推进“三项重点工作”和“三项建设”等公安中心工作,并集中开展了社会治安“冬季行动”、校园安全保卫、警车和涉案车辆违规专项治理、涉案人员非正常死亡问题集中整治、全国“两会”、“世博”和“亚运”安保等重大警务部署的专项督察,有力地促进了各项决策部署落实到位。二是大力开展网上督察。为主动适应信息化警务战略的新形势,全国公安机关大力加强网上督察。目前,辽宁、河北、江苏、浙江、上海、福建、广东等地已基本建成覆盖全省市的网上督察系统。通过开展网上督察,督察触角不断延伸、监督关口不断前移,在提升督察工作效能,强化队伍内部管理,规范民警执法行为,维护民警正当执法权益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使警务督察部门事前事中预警防范的职能作用得到进一步强化。如,河北省公安机关自2010年6月份以来,通过网上督察查纠各类执法问题和隐患1000余个;北京市公安局交通管理局通过网上督察系统,实现了对路面执勤交警工作过程的实时监督,2010年以来,群众针对交警执勤行为不规范的投诉较去年同期下降近36个百分点;广东顺德市公安局在开展网上督察后出入境管理科的办证数同比增加了15%,办证时间平均缩短2个工作日;江苏省公安机关2010年上半年利用视频督察系统为民警澄清不实投诉20余件,有力地维护了民警正当执法权益。

五、加强执法信息化建设,不断提升公安机关战斗力

近年来,全国公安机关高度重视执法信息化建设,通过组织实施“金盾工程”,执法信息化建设和应用取得了明显成效。

----信息化意识和应用能力显著增强。“上班即开机、工作即上网”已成为许多民警的工作常态,不少地方还提出“不懂信息化应用的领导将丧失指挥权、不会信息化应用的民警将失去工作岗位”等口号。目前,全国90%以上的民警都通过了计算机操作考核,很多基层民警在实战中创造出许多灵活实用的技战法。

----公安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基本建成。一是公安三级主干网络全部完成,基层所队接入网覆盖率达到99%。公安网开通了多套视频指挥和会议电视系统。“动中通”、“静中通”等卫星通信系统在各种重大勤务保障活动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二是联网计算机数量快速增长,三级信息中心应用支撑能力显著增强,为各类应用系统提供了统一的运行支撑环境。三是基本完成了公安网身份认证和访问控制管理系统建设,建立了基于PKI/PMI技术的授权访问管理体系。四是公安标准规范体系和运行管理体系基本建成,为公安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业务信息系统全面建设。全国公安机关坚持“以需求为导向、以应用为核心”,边建边用,建成了维护稳定、打击犯罪、行政管理、服务群众、队伍建设等主要业务信息系统建设。目前,全国共有4万多个户籍派出所实现了人口管理前台办公;400多个车管所实现了计算机流程化业务管理和全国联网应用;出入境证件办理全部实现计算机管理和按需申领护照;边防口岸全部实现计算机查验并联网运行。

----公安信息资源初步整合。在建设业务信息系统的基础上,开发建设了综合信息查询、搜索引擎、请求服务三大综合应用系统,初步实现了公安信息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以警务信息综合应用平台为代表的全警协同的警务信息化蓬勃兴起,实现了基础信息采集、网上办案、执法监督、绩效考核一体化应用。公安机关的侦查手段和破案方式发生新变化,打击防控的精准度大大提升。通过信息化的实战应用,公安机关侦查破案、打击犯罪的模式发生了深刻变化,多元打击、多点打击、多警打击的合成作战能力明显增强,正逐步实现对刑事犯罪的主动进攻、整体作战、精确打击。

----强化网上执法、服务和管理。2010年8月,公安部制定下发《关于进一步规范和加强公安机关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意见》,全面推行“执法信息网上录入、执法流程网上管理、执法活动网上监督、执法质量网上考核”的执法办案新模式,强化了对执法办案活动的全程、实时、动态监控。同时,大力推进网上执法公开。各地公安机关普遍在互联网开展执法办案信息告知和行政审批、行政许可,增强执法透明度,方便群众办事。通过网上评价系统,群众可以直接在网上对公安机关的办事效率、服务态度、执法质量进行评价,提升了服务水平,密切了警民关系。

----网上执法协作稳步推进。公安机关与其他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稳步推进,全国银行机构联网核查人口信息日均达到800万次,在落实账户实名制、规范金融秩序、遏制金融诈骗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六、不断改进看守所管理机制,切实保障在押人员权益

近年来,全国公安机关大力推进看守所管理机制改革,以确保看守所安全和保障在押人员合法权益为重点,加强看守所管理,强化对看守所的监督,下大气整治执法突出问题,促使看守所管理迈向科学化、人性化。

-----加强看守所安全管理。为加强看守所安全管理,中央综治委将看守所安全工作纳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考核范围。2010年3月,中央综治委办公室会同公安部等九部委联合下发《关于综合治理看守所安全管理工作的意见》。2010年4月至9月,九部委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看守所安全管理大检查专项活动,以落实看守所安全防范措施,加强民警队伍建设,完善监督机制,强化基础保障。

---整治牢头狱霸。全国公安监管部门一直把打击牢头狱霸作为工作重点,围绕容易滋生牢头狱霸的环节,通过实行收押告知、新收押人员过渡管理、在押人员受虐报警、主协管民警包监室管理、在押人员财物管理、惩治牢头狱霸等制度和措施,下大力气整治牢头狱霸现象。自2009年4月以来,全国看守所未发生牢头狱霸打死其他在押人员事件,绝大多数看守所基本消除了牢头狱霸行为。

----防止和减少在押人员死亡事件发生。一方面,全国公安机关不断完善工作措施,尽最大努力减少在押人员死亡事件的发生。另一方面,对发生在押人员死亡的,明确了调查报告等工作要求。对经调查发现存在监管责任的,坚决予以追究。为保证看守所在押人员吃饱和摄取基本营养,2009年6月,公安部与财政部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看守所经费保障工作的通知》。目前,全国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全部重新核定了在押人员伙食费标准以及医疗费、公杂费等标准。2009年12月,公安部、卫生部联合下发《关于切实加强和改进公安监管场所医疗卫生工作的通知》,积极推进公安监管场所医疗机构建设。到目前为止,已有部分看守所与当地医院建立了协作机制,由医院派驻医生在看守所承担在押人员疾病治疗工作。

----切实防止刑讯逼供和超期羁押。为防止刑讯逼供,切实落实入所体检制度,将入所体检作为必经程序;进一步严格提讯制度,规定提讯必须在看守所讯问室进行,讯问室一律物理隔离,避免在押人员和办案人员人身接触,并安装同步录音录像设备。同时,实行了换押和羁押期限变更通知制度、羁押期限即将届满通知和届满报告制度,有效地防止和减少了超期羁押问题的发生。

----强化人民检察院法律监督。2009年,公安部联合最高人民检察院在全国看守所开展了监管执法专项检查活动,清理有牢头狱霸行为的在押人员2207人,其中1917人被看守所严管,有36人被追究刑事责任。通过对近两年看守所在押人员死亡事件进行倒查,有166名民警因失职、渎职受到党政纪处分,85名民警被立案侦查,7名检察人员因监督不力受到党政纪处分。同时,实行看守所主要执法信息和监控图像与驻所检察室联网,改变了以前驻所检察事后监督的被动局面。2010年,公安部和最高人民检察院联合下发《关于人民检察院对看守所实施法律监督若干问题的意见》,全面规范了监督范围、监督方式、监督程序和监督责任。

----广泛接受社会监督。近年来,全国公安机关更新观念,打破看守所长期以来封闭运行的格局,广泛接受社会监督,增进了社会各界对看守所工作的了解和理解,赢得了社会各界对看守所工作的支持。每个看守所都聘请了执法监督员,随时接受监督;定期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视察,听取意见和建议;公布“严格执法,文明管理”八项承诺。2009年以来,公安部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看守所对社会开放,通过召开在押人员座谈会、召开律师座谈会、邀请新闻媒体采访、接待各界人士参观等多种方式,将看守所执法和管理臵于公众监督之下,取得良好成效。有媒体描述:“在同一片蓝天下,高墙内的他们同样能接受着阳光的洗礼,这里并不阴暗。”目前,1500余个看守所对社会开放。2010年4月和9月,公安部邀请部分特邀监督员对江苏、浙江、湖北、广东、青海、甘肃等省看守所工作进行了检查,邀请数十名法学专家和学者走进北京市第一、第二看守所,实地检查、了解看守所工作情况。

七、完善公安经费保障体制,解决制约公安事业发展的保障性问题

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下,在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公安部积极推进公安经费保障体制改革,公安经费保障情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显著提高了基层公安机关的经费保障水平,提高了公安机关维护社会治安稳定、打击犯罪、服务社会的能力和战斗力,有效遏制了直接坐支、挪用收费、罚没款等问题的发生,对促进公安机关严格、公正、规范,理性、平和、文明执法具有重要意义。

----积极推动公安经费保障体制改革。公安部高度重视公安经费保障体制改革,部长办公会和部党委会先后3次专题听取汇报并作出部署。一是加强调研。2009年2月至7月,组织调研组赴8个省市进行调研,提出了改革和完善公安经费保障体制和工作机制的意见和建议。中央公安转移支付资金下达后,为及时掌握资金落实情况,督促管好用好转移支付资金,2010年11月,先后组织4个督导检查组,分赴9个省级公安机关和19个市、县级公安机关开展督导检查。同时,积极参加中央政法委组织的政法经费保障体制改革效果评估调研,提出工作意见报中央政法委参考。为配合改革工作,还就公安经费分类、会计科目设臵、《公安机关财务管理暂行办法》修订、绩效考评指标和加强公用经费保障的意见等问题,进行座谈研讨和专题调研。二是认真测算提出经费需求。2009年2至4月,组织对历年各类办案(业务)经费支出进行深入分析,结合物价水平增长和公安业务工作的发展,初步提出了打击刑事犯罪、维护国家安全等9类公安业务工作成本,为建立公安办案成本核算体系、研究制定公安业务费保障标准打下基础。同时,根据保障体制改革的要求,对近年来公安机关业务装备经费投入、业务装备配备现状等进行了统计分析,为提出业务装备整体需求、研究制定公安业务装备标准提供了重要依据。三是积极沟通协调。2009年4月,在司法体制改革专题汇报会上,就改革的一些重要问题阐述了公安机关的意见。为争取中央财政加大对公安机关的投入,向国务院上报了《关于建议中央政法专项资金分配充分考虑公安工作实际情况的报告》,财政部充分吸纳了我部意见。此外,还多次就改革实施意见向中央政法委、财政部反映公安机关的意见,并多次与中央司改办、财政部有关部门沟通协调,力求支持。

----规范经费管理和装备配备。2010年5月,公安部联合财政部印发了《关于加强公安转移支付资金使用管理工作的意见》,是规范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开展公安转移支付资金使用管理工作的重要措施,对于深入推进公安经费保障体制改革,提高公安机关保障能力和水平具有重要意义。2009年10月和2010年9月,公安部先后两次召开全国电视电话会议,就贯彻落实两办32号文件精神进行部署。2010年7月,财政部、公安部联合颁布了《县级公安机关基本业务装备配备指导标准(试行)》,对县级公安机关业务装备的配备项目、功能、数量和更新参考年限等进行了规定。2010年6月,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颁布了《公安机关业务技术用房建设标准》,对公安业务技术用房建设予以规范,公安机关基础设施建设标准体系基本形成,为下一步加强公安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依据,奠定了基础。针对公安经费开支范围不明确、财务管理科目不一致等问题,2009年后,公安部还加快了《公安机关财务管理办法》的修订工作。

----强化对公安经费管理的监督、指导。一是在全国推广应用了中央和省级公安转移支付资金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了资金的流程化管理,部省市县四级资金数据的及时填报、动态维护和实时调阅;实现了转移支付资金的综合统计、分析、评估,便于部省级主管部门动态掌控情况,即时为领导提供决策依据;实现了资金拨付、使用、管理、执行情况的网上直报、网上预警和网上督察,使监督工作日常化。二是建立公安转移支付资金定期通报制度,根据资金拨款到位进度、执行进度、省级政法预备费使用情况、省级公安转移支付资金配套情况等四个指标,每月进行动态通报。三是开展转移支付资金使用管理情况的专项督导检查。2010年6月,组织四个工作组赴9省区开展了2009公安转移支付资金的专项稽查督导。同时,要求各省级公安装备财务部门于2010年底前,就公安转移支付资金到位、执行情况开展一次集中检查。四是通过召开专门会议、印发文件等形式,加强对加强公安经费保障工作,贯彻落实两办32号文件精神的指导。五是设立观察点。为及时了解掌握改革情况,切实提高指导针对性,按东、中、西部选定6个省和6个县作为贯彻落实两办32号文件精神工作观察点。

篇8:公安应急管理的财政保障机制研究

公安机关是政法机关中的主力队伍, 在司法体制改革和工作机制改革中, 公安体制改革占据重要地位。但是, 长期以来, 公安经费保障困难问题一直是制约公安应急管理工作发展和公安应急管理队伍建设的一个瓶颈性问题。对公安机关而言, 根据公安机关的特殊性质和工作特点, 研究如何改革和完善公安应急管理经费保障体制, 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十分紧迫且具有重要意义的政治任务。财政投入对于支持公安应急管理工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但就应急财政保障而言, 如何构建面向公安应急管理的财政保障机制, 切实提高公安应急管理投入的绩效水平, 更是充分支持公安应急管理的政策效应关键所在。因此, 本文的研究探索, 对于当前和未来公安应急管理工作的深化具有意义。

一、公安应急管理财政保障机制分析

公安应急管理财政机制问题须从支出、预算、三个方面分析。

(一) 公安应急管理的财政支出

2004年以来, 中央和地方公安应急保障经费逐年呈递增态势, 但从公安应急保障经费支出占公安经费比重来看, 则显得支出乏力, 支持力度十分有限。现行公安应急保障经费支出结构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 财力不足与财政支出效率不高并存; (2) 政府“越位”现象严重、财政压力巨大; (3) “政府缺位”, 公安应急保障财政未能充分发挥资源配置的职能; (4) 行政管理费急剧膨胀, 加重了财政负担; (5) 财政支出管理和控制机制尚未健全。

其根源包括如下几点: (1) 对于市场经济体制下财政支出范围的界定不清; (2) 对公安应急保障经费投向的选择缺乏科学依据; (3) 公安应急保障预算缺乏刚性, 资金管理使用分散, 难以形成合力; (4) 公安应急保障资金的基础管理不规范; (5) 公安应急保障经费支出绩效评价工作严重滞后, 缺乏完整的评价内容和评价指标体系, 绩效评价工作实施难度大。

(二) 公安应急管理的财政预算

目前, 我国的政府预算制度, 正逐步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传统预算制度向现代公共预算制度转型。公共预算的特点包括法治性、精细性、透明性、完整性、效率性。当前, 在公共预算理论领域主要包括渐进预算理论、公共选择理论、政策过程理论、预算改革理论等基本理论模型, 这些理论内容尚不足以形成公共预算的一般性理论。

服务型政府的基础之一是大力推进现代公共预算体系构建。推进我国现代公共财政预算改革几个关键点包括:预算公开;强化人大对公共预算的监督和审查;公共预算民主化。我国公安应急管理公共预算制度现状主要是:公安应急管理法律体系不完备;尚未建立完备的公安应急预算;预备费功能较弱;尚未形成合理清晰的公安应急预算中央地方分担机制;公安应急预算管理执行监督功能弱化等。借鉴美国经验, 我国公安应急管理财政保障预算制度改革的任务包括:完善公安应急管理预算制度的法律体系;建立完善公安应急管理预算;构建预备费的稳定机制;建立公安应急预算管理分级负担机制;完善公安应急管理预算监督机制, 推进预算公开和民主化。

(三) 公安应急财政保障机制的绩效评价

目前我国对公安应急财政保障绩效评价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起步较晚, 评价指标缺乏系统性研究, 尚未形成较完善的操作系统, 相对日益增多的公安应急财政保障所提出的需求, 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从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层次来讲, 根据评价主体和客体的不同, 可以将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分为四类:财政支出项目绩效评价、单位财政支出绩效评价、部门财政支出绩效评价、财政支出综合绩效评价。四者是一个层层递进、逐级包容的关系。

由于公安应急财政保障所涉及的利益群体众多, 而各利益群体对公安应急财政保障的期望存在差异性, 难免存在不一致甚至矛盾, 需要对他们的利益诉求进行协商妥协, 得到一个充分考虑所有利益相关者诉求的公认价值取向, 以作为公安应急财政保障的成功标准。因此, 作者认为, 从价值实现的角度来对公安应急财政保障的绩效进行评价, 既体现了公安应急财政保障服务于大众的公益性, 又能够保证评价指标体系的完备性和评价结果的全面性。公安应急财政保障核心价值的概念是本文对公安应急财政保障绩效评价实践的前提和基础, 而利益相关者理论则是进行价值分析、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理论工具。

考虑到公安应急财政保障的社会效益明显, 正外部性大, 对其绩效的评价应该从项目的利益相关者角度进行考虑, 并涵盖公安应急财政保障的全生命周期, 从而保证公安应急财政保障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完备性和评价结果的全面性。本章将公安应急财政保障全生命周期按应急管理过程划分为支出决策、运行管理和运行后管理三个阶段, 并对公安应急财政保障全生命周期各个阶段绩效进行了全面地评价。

二、建立健全公安经费保障机制的政策建议

(一) 建立健全公安财政法规体系

.补充完善《人民警察法》, 在《人民警察法》中明确以下相关内容。

1. 补充完善 ( (人民警察法》, 在《人民警察法》中明确以下相关内容: (1) 明确各级政府财政预算中公安机关经费支出的比例如前所述, 我国公安经费占国家财政总支出的比例才6%左右 (含检察机关和法院) , 因此结合我国的国情, 笔者认为, 在《人民警察法》中应明确公安经费占国家财政总支出的比例不应低于10%。 (2) 明确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逐年增长, 实现公安经费保障和装备建设的法治化。除明确公安机关公用经费、装备经费、基础设施建设经费和人员经费等在公安经费总盘中的具体比例外, 还应明确各项公安经费每年的增长比例。笔者认为, 应按照每年不低于预算总额增长的比例明确公安机关各项经费的增长比例。

2. 加紧制定并尽快出台《公安机关经费保障条例》。2005年公安部和财政部联合制定下发的《县级公安机关公用经费保障标准》仅停留在政策层面, 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 建议在完善经费保障标准的基础上, 尽快出台《公安机关经费保障条例》, 对公安经费保障的来源、标准和方式等做出具体规定, 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按标准保障本级公安机关履行职能所需经费的责任和要求。

3. 国家在制定《转移支付法》时, 应考虑公安应急财政转移支付方面的特殊需要, 完善转移支付制度, 最大限度的发挥转移支付的效益。

(二) 完善公安经费保障标准的相关规定, 构建复合式的公安经费保障标准

建立和完善公安应急经费保障机制, 其根本性的措施, 就是要实现公安经费总支出在当地财政总支出中占一定优先比例的分配目标, 而不是仅仅满足于当前单一的“人均公用经费”的定额。因为在实际工作中, 单一分项的定额的增长, 往往容易被整体总支出缓慢发展的事实所掩盖。在此, 笔者试提出建立复合式公安应急经费保障标准的设想:

1.在制定复合式定额时, 公安经费总支出由民警人员经费、协警人员经费支出、监管场所经费支出、一般公用经费支出、装备经费支出等分项测算后组成。公安经费总支出和财政总支出的基础数据, 宜用各自近3年的统计总额“算术加权”后再相除, 得出复合式的“百分比”定额。这样做, 可以避免年度间公安总支出和财政收入、分配不均带来的偏差。

2.包含在复合式定额中的民警人员经费支出, 宜用“年薪制”确定预算定额, 并应达到“高于地方、略低于军队”的水准。

3.协警人员经费、看守经费等属于经常性专项, 应根据各地公共安全保卫力量体系结构的实际情况和监押条件, 确定各自分项基数, 并入公安总支出。

4. 公用应急经费支出在公安总支出中应当保持一定的比例, 以防止被民警人员经费项目随意占挤。

(三) 加强罚没收入和行政性收费管理, 建立健全相关内部控制制度

公安经费的内控机制, 即对财政下达的预算如何安排使用, 既要满足公安业务工作的需要, 又要保证收支平衡。对各项经费的使用, 需要进行控制, 掌握预算执行进度。在收入执行过程中, 分别采取不同的管理办法。一是罚款票据对交警实行金额控制, 用解款单核销领用票据的金额;对治安支队和派出所实行本本控制, 定额票据逐本交款逐本核销, 非定额票据逐笔交款逐张核销。二是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 严格按照物价部门核定价格收费。但对证、牌不在财务室发放的收费项目, 多加一道防线。三是由审计每年对财务室的罚没收入和行政性收费是否足额及时解交银行进行审计, 用原始的收款收据存根与账簿相核对, 以确认财务室的操作是否规范。

参考文献

[1]李荣华.我国行政监督机制的健全与完善[J].特区实践与理论, 2008, (3) :45-47.

[2]李真.反腐倡廉的精神基石[D].电子科技大学, 2007, (3) .

[3]冯志军.试论我国行政监督体制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开封大学学报, 2004, (3) :9-12.

上一篇:百家企业年会致辞稿下一篇:外国新闻史历年考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