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协八届四次会议闭幕式上讲话

2024-04-22

市政协八届四次会议闭幕式上讲话(通用8篇)

篇1:市政协八届四次会议闭幕式上讲话

在 绍兴 市政协八届四次会议闭幕式上的讲话 绍兴市委书记 马卫光 2020-05-08

各位委员,同志们: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政协绍兴市第八届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圆满完成了各项议程,即将胜利闭幕。本次会议会期虽短,但各位委员展现出来的饱满政治热情、高度负责精神、参政议政能力,以及会议形成的各项重要共识和重要成果,充分反映出本届市政协和广大政协委员有担当、有能力、有作为、有贡献,充分展现了新时代人民政协的新样子。在此,我代表中共绍兴市委,对会议的圆满成功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全市广大政协委员和社会各界人士致以诚挚的问候!

去年是绍兴发展十分重要的一年,全市上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各项工作要求,始终聚焦“四个体系”建设战略重点,持续打好高质量发展组合拳,推动我市朝着全国城市综合经济实力“30 强”的目标又前进了一大步,向新中国成立 70 周年献上了一份高分答卷。今年开局极不寻常,在以

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众志成城战疫情、同心协力稳发展,尽最大努力降低疫情影响,取得了“两手硬、两战赢”的重大阶段性成果。成绩来之不易,凝聚着全市各级政协组织和广大政协委员的辛勤付出,市委对此给予充分肯定,希望大家再接再厉,不断取得新成绩。

前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时明确提出,浙江要“努力成为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这一新目标新定位立意之高、分量之重、意义之深,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浙江工作的高标准高要求,体现了对浙江使命担当的新期待新厚望,为我们做好各项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注入了强大动力。我们要对标对表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重要讲话精神,全面把握“重要窗口”的深刻内涵,以“两个维护”的政治自觉和“三个地”的使命担当,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不断创造出更多新业绩、新亮点、新优势,大力推动绍兴发展质量更高、生活品质更高、治理效能更高,努力在“重要窗口”中向世界充分展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绍兴的生动实践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绍兴结出的丰硕成果,让世界通过浙江这个“重要窗口”看到更加靓丽的“绍兴风景”。、展示“绍兴风景”,要在制造业集群发展上走出新路径。制造业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衡量城市综合经济实力和竞争力的主要标志。近年来,我们坚持传统产业改

造提升与新兴产业培育发展同步推进、内生性增长与外生性增长同时发力,坚持不懈念好“两业经”,大力推动绍兴制造业从块状经济、链状经济向集群经济提升发展,初步走出了一条具有绍兴特色的制造业集群发展之路。在建设“重要窗口”的新征程上,我们要展示更加靓丽的“绍兴风景”,就要始终坚持工业立市、制造业强市,坚持“腾笼换鸟、凤凰涅槃”,以拉长产业链、补强创新链、提升价值链、优化生态链为导向,以现代集群制造为路径,以精准招商、产业链招商为抓手,大力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全产业链发展水平,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着力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努力跑出重返全国城市综合经济实力“30 强”的加速度,让世界通过浙江这个“重要窗口”,看到绍兴经济的韧性和灵性、潜力和活力。、展示“绍兴风景”,要在城市 融杭联甬接沪一体发展上探索新模式。城市是聚集产业、聚集要素、聚集人才、聚集目光的最大平台。近年来,我们积极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我省“四大”建设和杭绍甬一体化示范区建设等重大叠加机遇,坚持不懈唱好“双城计”,大力推动全市域协同发展、大市区融合发展、主城区联动发展,努力开创融杭联甬接沪一体发展的、“左右逢源”的发展新格局。在建设“重要窗口”的新征程上,我们要展示更加靓丽的“绍兴风景”,就要始终坚持开放大气、多元包容的理念,坚定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信心,主动服务共建“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

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国家战略,做深做实“融杭联甬接沪”,对标“一线城市”标准打造城市核心功能,加快建设 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对照世界文化遗产标准加强古城保护利用,运用“加减乘除”和“拆改疏降”方法焕发古城生命力,加快打造现代城市体系,不断提升城市能级和品质品位,让世界通过浙江这个“重要窗口”,看到绍兴城市的“中国范”和“国际范”。、展示“绍兴风景”,要在文化守正创新上作出新示范。文化是绍兴的宝贵财富和最大优势。近年来,我们坚持把“历史+人文”作为绍兴城市发展的灵魂和支撑,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加快推进“绍兴文创大走廊”建设,建成了一批重大文化设施,引进了一批重大文化项目,打造了一批重大文化平台,举办了一批重大文化活动,绍兴文化“软实力”持续提升。在建设“重要窗口”的新征程上,我们要展示更加靓丽的“绍兴风景”,就要始终坚持在守正中创新、以创新强守正,按照保护、传承、弘扬并举的理念和文、商、旅融合发展的思路,着力重塑城市文化体系,持续推进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深入挖掘历史文化内涵,唤醒沉睡的历史文化资源,高质量发展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文化新业态,积极推动文化“走出去”,加快把文化资源厚度转化为文化发展高度,努力打造“不易被模仿”的核心竞争力,让世界通过浙江这个“重要窗口”,看到绍兴文化的魅力和光芒。

4、展示“绍兴风景”,要在护美“稽山鉴水”上取得新成效。“稽山鉴水”是绍兴的生态本底和外在形象,是必须守护好的生活家园。近年来,我们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统筹实施治水、治气、治土、治废、拆违、绿化等工作,大力推进全形态、全链条、全市域污染防治,切实加强自然生态的保护和城乡环境的提升,努力把“稽山鉴水”护得更美。在建设“重要窗口”的新征程上,我们要展示更加靓丽的“绍兴风景”,就要始终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推动绿色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坚持不懈绘好全市域“美丽图”,持续深化美丽城市、美丽城镇、美丽乡村、美丽田园建设,加快优化自然生态体系,让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全面打开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换的新通道,把绍兴打造成为宜居宜业宜游的最美大花园,让世界通过浙江这个“重要窗口”,看到绍兴山水之美和气质之美。、展示“绍兴风景”,要在市域社会治理上提供新方案。社会治理既是为“重要窗口”展示形象、增光添彩的重要方面,也是建设“重要窗口”的基础桩、硬底线、加分项。近年来,我们坚持“大党建”“大治理”“大集成”“大主体”“大协同”的理念,传承“枫桥经验”基本精神、丰富时代内涵,全面开展“枫桥式”系列创建活动,深入实施新时代“枫桥经验”七大行动,推动平安建设迈上了新台阶,成功夺得“平安金鼎”。在建设“重要窗口”的新征程上,我们

要展示更加靓丽的“绍兴风景”,就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坚持深化党建引领、人民主体、“三治融合”“四化并举”、共建共享,运用新技术和智慧化手段,协同提升民生品质和社会治理水平,加快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打造全国最具安全感城市、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示范城市,让世界通过浙江这个“重要窗口”,看到绍兴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共生共融。、展示“绍兴风景”,要在执政能力建设上达到新高度。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本质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近年来,我们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切实筑牢“两个维护”的思想根基,深入开展全域“五星”系列创建,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和清廉绍兴建设,党风政风和干部精神状态明显提升。在建设“重要窗口”的新征程上,我们要展示更加靓丽的“绍兴风景”,就要始终坚持把党的全面领导贯穿事业发展全过程和市域治理各环节,一以贯之全面从严治党,坚持不懈学习运用党的创新理论,巩固扩大“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着力提升各级党组织组织力和“八个方面”执政本领,不断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加快把绍兴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让世界通过浙江这个“重要窗口”,看到绍兴干部的自信担当、执政能力与

昂扬姿态。

各位委员、同志们,在建设“重要窗口”的新征程上展示更加靓丽的“绍兴风景”,需要人民政协有新时代新样子,需要政协委员有新担当新作为。希望全市各级政协组织和广大政协委员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重要讲话精神,深入思考人民政协在建设“重要窗口”、展示“绍兴风景”中承担的使命任务,健全政协党的领导制度和组织体系,完善发扬民主和增进团结相互贯通、建言资政和凝聚共识双向发力的程序机制,紧紧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多做统一思想、凝聚人心的工作,多提高质量、建设性的意见建议,多办助推落实、惠企惠民的事情,努力当好“重要窗口”的维护者、建设者、示范者、展示者、实践者,奋力谱写新时代人民政协新篇章,让世界通过“绍兴风景”中的“政协素材”,看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强大生命力和显著优越性。

市委将一如既往加强和改进对政协工作的领导,全力支持政协依法依章程履行职能,共同把政协制度坚持好、把政协事业发展好、把制度优越性展示好。

各位委员、同志们,团结凝聚力量,实干创造未来。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周围,同心同德,锐意进取,努力把“绍兴风景”描绘得更加靓丽,把“政协素材”展现得更加充分,为我省建设“重要窗口”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篇2:市政协八届四次会议闭幕式上讲话

各位委员、同志们: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xx县第八届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已圆满完成了各项议程,马上就要闭幕了。这次会议是在全县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中央、省、市、县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认清形势,把握机遇,继续推进我县“大开放、大建设、大发展

”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会议期间,委员们以饱满的政治热情、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审议通过了县政协第八届常委会《工作报告》、《提案工作报告》和大会各项决议;列席了县十四届人大五次会议,协商讨论了xx县长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和其它报告;广大委员本着对党委政府负责、对人民群众负责、对泗县发展负责的精神,围绕我县改革发展稳定中的重大问题,认真讨论,充分协商,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这是一次分析形势、把握机遇,与时俱进、共谋发展的大会。

会议期间,县几大班子的负责同志亲自到会,县委、县政府的负责同志亲自参加讨论,与委员们一道共商发展大计,同谋和谐之策。县直机关和各乡镇的主要负责人也列席了会议。县委书记xxx同志代表县委作了重要讲话,对县政协一年来的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对人民政协履行职能、加强自身建设、充分发挥作用提出了殷切希望和明确要求,这对进一步推动我县人民政协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此,我代表政协泗县第八届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向各位领导和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各位委员、各位同志:

今年是我县“十一五”和“十二五”规划的承接之年。去年,我们在金融危机、自然灾害的双重压力下,上下一心,共克时艰,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效。在新的一年里,我们既面临着如何完成“十一五”规划艰巨任务,又要肩负着谋划“十二五”发展规划的历史重任。前不久,县委召开了全委(扩大)会议暨全县经济工作会议,在全面分析经济形势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县2010年经济工作的指导思想、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完成今年的目标任务,需要全县上下进一步振奋精神、凝心聚力、团结拼搏,也需要广大政协委员和社会各界人士群策群力、和衷共济、共克时艰。全体政协委员要自觉地把思想统一到县委对当前形势的分析判断和决策部署上来,认真学习好、贯彻好、落实好县委全委(扩大)会议精神,努力为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新的贡献。下面,就政协工作如何服务全县发展大局,我讲几点意见。

一、认清形势,把握机遇,坚定发展信心

去年以来,面对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和6.14特大风灾的不利影响,县委、县政府团结带领全县人民,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实施“大开放、大建设、大发展”战略,经济社会保持了较好的发展势头。成绩来之不易,应该倍加珍惜。展望今年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县经济发展既有机遇也有挑战,总的形势是机遇大于挑战、环境向好。一是国家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而且政策支持的重点、地域向民生、三农、节能、环保、消费领域和中西部地区倾斜;二是省委出台了加快xx发展、开展对口帮扶的政策;三是随着我县“两高一铁”的建成,xxxx、xx之乡、xx戏之乡的开发,xxx的申遗,城镇化和园区经济的初步形成,良好的政治生态培育,这些都为我县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和条件。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在中央、省、市、县委的正确领导下,全县人民团结一致,奋力拼搏,就一定能够把xx县建设得更好,发展得更快,xx县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二、围绕中心,突出重点,促进加快发展

美好的蓝图需要我们去描绘,光明的前途需要我们去奋斗。新的一年,任务艰巨。广大政协委员要进一步增强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想党委之所想,急党委之所急,帮党委之所需。要根据xx县县情,突出重点,协助县委、县政府着力在四个方面下功夫。一是主攻一个难点。制约我县经济发展的最大问题就是工业腿短。全体政协委员要积极投身招商引资工作,通过亲友招商、企业招商、产业招商,多方融资,做强做大自身企业等多种形式壮大工业企业,努力改变我县工业落后的局面。二是着力打造两大亮点。城市建设和园区建设是我们的两大亮点、两张名片。我们要运用各种形式、各种手段,加快推进我县的城市经济和园区经济的进程,使亮点再亮,优势再优,始终在全市保持领先地位。三是努力克服三大弱点。农业生产条件滞后、产业化和品牌建设层次较低、农村经济组织化程度不强,是我县农村经济的三大薄弱环节。我们要充分利用国家的惠民、惠农政策,抓住机遇,争取项目,多上项目,努力推进我县由农业大县向农业强县的转变。四是要积极培育四大增长点。交通运输、现代物流、文化旅游、农副产品加工是我县经济发展的四大增长点。我们要积极组织力量,深入调查研究,做好这四大产业开发规划的前期调研论证工作,为党委、政府当好参谋。

三、关注民生,协调关系,促进和谐发展

政治和谐、社会稳定是我县的一大优势。当前,我们一是要倍加珍惜,二是要努力维护,三是要着力巩固,四是要积极发展。作为

人民政协,首先,要在决策前当好党委、政府的参谋,促进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其次,要在决策后当好党委、政府的助手,积极宣传,推进决策的落实,维护决策的权威。再次,在决策实施过程中,要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及时反馈决策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协助党委、政府完善决策,做好党委、政府和人民群众的桥梁,努力实现决策民主——政治和谐——社会稳定的有机结合。

各位委员、同志们:金融危机影响减弱,企稳回暖、经济复苏、总体向好的趋势已经来临。让我们在中央、省、市、县委的坚强领导下,进一步认清形势,把握机遇,振奋精神,凝心聚力,乘势而上,为加快xx县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我们更大的智慧和力量!

最后,祝大家身体健康,工作顺利,再创佳绩!

篇3:市政协八届四次会议闭幕式上讲话

“十一五”期间, 各级广播电台和研究机构加快推进对新技术及广播平台的研究、开发和利用, 积极利用数字、网络等高新技术, 改造传统媒体, 提供方便快捷的技术手段, 为听众提供了多种类型广播节目, 满足了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文化需求, 提升广播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十一五”期间广播主要完成下几项工作:

1. 全国广播电台数字化、网络化改造基本完成

随着数字化、网络技术的发展, 在《广播电台数字化网络化建设白皮书》的指导下, 全国广播电台数字化网络化的规划和改造进一步深化。全国省市多家电台进行了智能化和自动化系统的研发和实践, 并陆续投入应用, 现在该技术已经日趋成熟, 被全国各省市电台借鉴和应用。智能化、自动化技术在广播系统的应用, 为广播预警系统的实现成为可能。2008年开始, 相关单位开展了适合我国管理体制下的广播电台可靠性评估及预警系统的技术研究, 并已取得阶段性成果, 当前已在部分单位进行实质性应用与测试, 并在广电总局的组织和建议下, 正考虑起草《广播电台可靠性评估及预警系统白皮书》, 为广电行业安全播出平台的建立提供更科学的技术指导。

2. 开始建立广播内容集成、分发和内容资产管理系统

“十一五”期间, 广播应用数字化的保存、编目、检索、交换技术, 建立了媒体资产管理系统, 提高了节目、信息资源利用率。同时开发了支持多种信号格式, 能够实现文字、音频采编播应用整合的“网络业务平台”, 可以为全国各地方电台新闻信息的传输和共享提供服务, 实现各电台之间的新闻信息资源的交流, 为节目生产全流程各业务系统提供版权信息服务。

为解决广播电台普遍存在的“综合业务网”和“广播制播网”之间数据传输困难的问题, 中央台完成了《广播电台节目采集平台关键技术 (内外网隔离传输技术) 》研究项目, 并以该项目为基础, 编制了《广播电台综合业务网和广播制播网间数据传输的安全技术报告》, 作为总局的广播电台数字化网络化建设白皮书 (2009) 。

3. 探讨建立了数字版权管理体系

各级广播电台在节目制作、播出、传输、交换、接收等环节, 加强了数字版权管理技术的研究, 采取数字认证、数字水印、数字加密等安全措施, 建立数字版权管理体系, 满足了数字化、网络化条件下媒体内容版权保护的需要。

4. 对于数字声音广播技术的跟踪研究取得一定成果

“十一五”期间, 我国广播工作者积极推动DAB等技术应用, 在北京、上海、广州和大连等地开始了DAB和DRM试验和播出。北京人民广播电台从2005年1月起开始进行数字广播的业务应用研发、网络建设及市场运营工作。2006年, 数字广播播出平台的前端系统测试工作、数字广播音视频节目播出和业务应用平台的搭建工作、中央广播电视发射塔数字广播发射系统建设工作已经全部完成。整体系统从安全性、稳定性、先进性等各方面均达到播出要求。

5. 电台节目上网, 网上广播和手机广播业务得到开展

截至2010年, 全国共有广播电视网站397家, 其中广播电台网站131家、广播电视综合网站104家。主要类别:商业网站创办的网络电台、个人或社会团体组建的民间网络电台、传统广播创办的网络电台以及部分校园网络电台。这些网站很受网民欢迎。

中国广播网以打造“全球最大的音频门户网站”为目标, 实施了网站开通以来最大规模的改版, 目前已拥有43个频道, 实现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12套广播节目的在线收听和拥有版权的经典音频点播服务, 全年网页面总流量达1.58亿人次。在美国Alexa全球排名系统中, 中国广播网已排在4900多名。国际在线语种数量达到59种, 进一步巩固其全球语种数量最多的网络媒体平台地位。

6. 应急广播体系建设提上日程, 成为全国应急体系中的组成部分

围绕国家应对公共突发事件的需要,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积极研究、编制了《国家应急广播中心建设方案》, 全力做好应急广播工作。

“十一五”期间主要取得以下成就:

全国电台的台内数字化率由近50%提高到80%左右;

电台的播出节目套数有比较明显的增加;

电台的节目覆盖率得到较快提高;

电台播出的安全性和高可靠性得到明显提升;

类型化、专业化广播形成相当规模;

电台的广告收入得到较快提高。

二“十二五”的发展展望及重点工作建议

“十二五”期间, 继续把科技创新、体制创新作为推动广播发展的根本动力, 全面提升广播的内容生产能力、传输覆盖能力、安全保障能力、公共服务能力、科技创新能力、产业发展能力, 提高广播的现代化水平, 提升整个行业的竞争实力, 推动我国广播科技和事业建设又好又快发展。

1. 继续推进广播电台的数字化进程, 全国地市级以上电台的数字化率达到90%以上

目前全国电台台内中心的数字化率约为80%, 到“十二五”末期, 应当能够达到90%。制约电台数字化率进一步提高的原因, 主要是话筒和监听音箱的限制, 此外对一些文艺和音乐节目的录制, 采用模拟有其优越性。因此, 我们认为提90%的数字化率是比较合适的。

电台中心的数字化, 改变了原有的节目制作流程, 提高了效率。但对于如何进行有效的质量控制, 如何保证网络的可靠性并进行网络评估, 安全预警, 是需要研究的课题。

2. 研究5.1声道节目的制作、传输标准;并使通过有线电视网络传输的5.1声道节目形成一定规模

高清晰度电视的发展, 对5.1声道的制作播出提出了要求。对于以声音为主业的电台, 目前只有不到10家具备环绕声制作能力。要发展5.1声道声音广播, 需要尽快制定相关的技术标准, 一方面研究通过无线地面覆盖的技术手段;另一方面通过现有的有线电视网进行传输, 这是一种比较简单的固定接收的实现方式。

我们希望在制定标准的基础上, 在“十二五”末期, 在全国节目积累的基础上, 能够有十家以上的电台开始在有线电视网络上进行播出, 以提高整体的声音节目制作水平。

3. 电台建立内容资产管理系统, 节目交换文件化

目前, 一些大的电台开始建设内容资产管理系统, 一方面为珍贵节目资料的保存创造条件, 同时, 也为电台间的节目交换提供方便, 还可以为特定用户的网上或手机点播和下载提供方便。

需要加强版权管理的研究, 包括数字水印技术、指纹识别技术的研究, 规范文件交换或包交换的格式。

建议建立全国性的音乐资料库, 对于流行音乐等统一标注, 降低系统成本, 利于资源共享。可以利用“云计算”等技术手段, 方便节目资料的获取。

4. 研究确定数字地面广播编码与传输标准, 开展数字地面广播

数字地面电视已经在全国开展, 根据欧洲和美国等开展地面数字广播的进展情况, 通常是与数字地面电视同步开始, 稍晚结束。国内, 数字地面电视标准已经发布三年, 而数字地面广播的标准尚未启动, 建议尽快研究确定中国的数字地面广播标准, 并以此带动产业链的发展。

目标是在“十二五”末期在全国10个左右城市开始地面数字广播。

建议开展软科学的研究, 对于地面数字电视播出后的频谱利用问题, 目前重点是找频率和批复, 而对整个广播电视频带的使用没有规划, 对于地面数字广播是否可以利用VHF三波段、地面数字广播是否先在中波实现等技术政策进行评估, 以增强决策的科学性。

5. 探索网络广播和新媒体广播的途径和盈利模式

网络广播的出现, 对于传统广播是一个很大的冲击, 它突破了地域的界限, 与年轻人的生活习惯与追求个性的需求相吻合, 如何利用好网络广播, 开拓电台节目输出与发布的新路径是一个必须面对的课题。

生活节奏的加快, 使得在移动过程中获取信息的需求开始产生, 如何与之相适应, 也是研究的课题。类似于CMMB和移动互联这样的技术手段的使用, 在“十二五”期间会有比较大的发展。开拓新的媒体传播形态, 并利用其形成一个合理的盈利模式, 是应当加以更多关注的。

6. 国家应急广播形成体系和规模

近几年, 国家突发事件与灾难性事件发生比较多, 广播在应对这些事件时发挥了其应有的作用, 作为一种有效的工具, 其作用越来越被认可, 建立国家应急广播体系并形成体系, 已经在国家层面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在“十二五”期间, 形成国家层面、省级层面和地区层面的应急广播体系, 研究各级应急广播系统的指挥、调度;包括应急广播信息的采集、播出和发布控制;管理体系的形成;平时与应急状况的结合等等课题, 需要进行大量的工作。

在“十二五”末期, 应急广播体系应基本形成, 指挥调度灵活有力, 在国家减灾防灾、传达党中央声音、安定百姓情绪等方面, 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7. 进一步加强管理, 特别是无线电频率管理

这里所说的无线电频谱资源主要是指广播电视频率, 主要问题是城市化进程超出想象, 城市的扩大和钢筋水泥建筑物的增多使得原有的规划频率的功率显得比较小, 不能满足有效覆盖的要求;另一方面是电台播出的节目套数的增多, 使得新的频率需求踊跃。

城市的发展使得原有发射台站外迁较多, 需要合理规划频率功率。

建议总局进一步加强频率管理, 各地广电部门也需要加强法律法规意识, 既要严格管理, 也要尽可能满足需求, 以适应事业和产业发展的需求。

三科技委广播专业委员会2010年度工作总结

2010年是“十一五”规划完成、“十二五”规划制定的关键一年。广播专业委员会按照总局科技委的总体部署和工作思路, 根据专业委八届三次会议确定的工作任务, 组织全体专业委委员, 积极开展调查研究工作, 努力在本专业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上发挥作用。主要工作总结如下:

1. 关于工作纲目

第一, 广播电台可靠性评估及智能化预警系统的技术研究。主要研究广播电台安全播出可靠性评估和系统预警的情况。提出一种运用仿真理论、专家系统和模糊数学可靠性评估等手段, 定量地分析广播系统安全可靠性和实现系统预警的方法。已形成报告书提交。

第二, 广播电台新闻资源共享平台。主要建设计算机网络信息共享平台, 为全国各电台新闻信息的传输和共享提供服务, 实现各电台之间的新闻信息资源的交流, 实现各电台之间新闻 (文字和音频) 稿件一体化传送, 并保证稿件的安全可靠传输。已形成报告书提交。

第三, 2010年7月6日广播专业委在北京召开了工作组会议, 研究落实广播专业委2010年度两个工作纲目“广播系统可靠性评估及预警系统”与“广播电台新闻资源共享平台的研究”工作。

第四, 根据2009年专业委工作纲目中关于“广播电台内外网互联互通的研究”结果, 为推广、应用该项目技术成果, 选择了安徽台作为实例, 进行实际应用验证。2010年7月底在安徽台召开了现场会, 会上安徽人民广播电台就内外网间使用音频安全网桥系统实现节目素材安全交换应用情况作了汇报。

2. 关于评奖工作

受总局科技司委托, 广播专业委员会负责组织2010年度金鹿奖的评审工作。经评奖组委会和评委会的共同努力, 以及全国各广播电台的积极参与, 目前评审工作已基本结束, 评审结果正报广电总局审批。2010年度参与申报金鹿奖的有来自全国31个省、5个计划单列市, 101个单位共336个节目。其中播出节目有60套, 录制节目有276个。

配合金鹿奖评审, 2010年3月在北京国际展览中心举办了2009年度金鹿奖获奖节目听评与技术交流会, 全国三十多家电台的录音师和技术人员六十多人参加。

受总局科技司委托, 广播专业委承办2010年度总局科技创新奖——科普作品奖 (广播类) 的初审工作, 现正在进行前期申报材料的审查、录入工作。

3. 关于年会

2010年7月19日, 科技委广播专业委员会专门召开了主任会议, 研究落实广播专业委年会的各项事宜。就年会的会议日程、2010年度广播专业委工作纲目的落实情况, 报告书、建议书等进行了商议和安排。以保证年会的顺利进行。

2010年7月27日科技委广播专业委员会八届四次会议在宁波召开。广播专业委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专业委委员、特邀委员等会议代表共66人出席了会议。

专业委邀请总局科技委杜百川副主任作了“从国家战略的高度看三网融合”的报告。广州台总工彭建委员、中央台网通处李氢副处长和安徽台副台长洪雷委员围绕2010年度专业委工作纲目中的二项任务分别作了:“广播电台可靠性评估及预警系统研究”、“全国广播电台新闻共享平台工作情况”和“安徽电台网桥应用情况”的报告。

按总局科技司要求, 与会代表对“‘十二五’时期广播影视科技发展规划” (征求意见稿) 和“数字广播影视普及读本”的第3.1节、3.2节 (草稿) 进行了逐条讨论, 提出了修改意见。

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开展广播电台可靠性评估及预警系统技术研究”的建议书, 以及“广播电台可靠性评估及智能化预警系统的技术研究和实现”、“全国广播电台新闻共享平台建设”的报告书。确定了专业委2011年度工作纲目和负责完成任务的主要单位。

篇4:市政协八届四次会议闭幕式上讲话

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和全国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分别于2016年3月5日和3月3日在北京开幕。

3月3日下午3时,全国政协十二届四次会在人民大会堂开幕,大会于3月14日下午闭幕。迎着和煦的春风,肩负人民的期待,来自各党派团体、各族各界的2000多名政协委员共聚一堂、共商国是。会议议程是:听取和审议政协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听取和审议政协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以来提案工作情况的报告;列席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听取并讨论政府工作报告及其他有关报告,讨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讨论慈善法草案;审议通过政协第十二届全国委员会第四次会议政治决议;审议通过政协第十二届全国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关于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的决议;审议通过政协第十二届全国委员会提案委员会关于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提案审查情况的报告。

3月5日上午9时,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开幕,大会于3月16日上午闭幕。会议议程有:听取和审议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关于政府工作的报告;审查和批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审查和批准国务院关于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批准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审查和批准国务院关于2015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16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批准2016年中央预算;审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提请审议《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草案)》的议案;听取和审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张德江关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工作的报告;听取和审议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关于最高人民法院工作的报告;听取和审议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曹建明关于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的报告。

篇5:市政协八届四次会议闭幕式上讲话

各位委员、同志们: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海市第十三届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在中共上海市委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全体委员的共同努力,圆满完成各项议程,即将闭幕。

这次会议是在全市上下深入学习贯彻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在新起点上推进格局大调整、功能大提升、发展大跨越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中共上海市委高度重视,李强书记出席开闭幕会,参加专题会议,就上海强化“四大功能”、服务新发展格局这一主题发表讲话,使我们进一步提升了政治站位、明确了目标方向、增强了工作干劲。龚正市长等市领导出席会议多场活动,就上海改革发展重大问题,与委员们深入交流,广泛协商。刚才,于绍良副书记代表中共上海市委作了讲话,充分肯定过去一年市政协工作,对做好新一年政协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我们要认真学习领

会李强书记的讲话精神和市委的部署要求,紧密结合政协实际,全面抓好贯彻落实。

这次会议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和在浦东开发开放 30 周年庆祝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在大变局中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这一主题,聚焦上海育先机、开新局的战略重点,深入协商议政、积极建言献策、广泛凝聚共识。在疫情防控形势复杂、会期压缩、节奏加快、任务更重的情况下,广大委员坚持高标准、严要求,聚精会神,履职尽责,把“精简版”会议开成了“精华版”会议,充分展示了政协委员为国履职、为民尽责的使命担当,充分彰显了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蓬勃生机。可以说,这是一次凝心聚力、团结鼓劲的大会,也是一次求真务实、提质增效的大会。

由于年龄、工作变动等原因,方惠萍、王志雄、徐逸波同志不再担任市政协副主席,还有 15 位同志不再担任市政协常委。在此,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向他们为上海政协事业发展作出的重要贡献表示衷心的感谢,致以崇高的敬意!

2021 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 周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开启之年。做好今年政协工作意义特殊、任务艰巨、责任重大。我们要聚焦新阶段、聚力新格局、凝聚正能量,努力交出服务上海开启新征程、再创新奇迹的合格答卷。

我们要把旗帜鲜明讲政治作为根本要求,强化政治功能、筑牢政治圆心。人民政协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组织和民主形式,必须把旗帜鲜明讲政治贯穿政协工作全过程各方面。要坚持党对政协工作的全面领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善于从政治上观察和判断形势、谋划和推动工作,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始终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旗帜下携手前进。要切实担负起“落实下去、凝聚起来”的政治责任,坚持用新思想定向领航、用新成就鼓舞人心、用新蓝图激励前行,引导社会各界深刻认识新时代新阶段上海的战略使命,辩证看待上海未来发展面临的机遇挑战,坚定信心决心,积极投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伟大实践。

我们要把协商议政促发展作为专责主业,精准献计出力、更好服务大局。中共上海十一届市委十次全会,吹响了上海奋进新征程、奋斗新愿景、创造新奇迹的号角,上海各级政协勠力同心、共襄伟业责无旁贷。要聚焦融入服务新发展格局、深入实施三项新的重大任务、强化“四大功能”、发展“五型经济”、建设“五大新城”、推动浦东高水平改革开放、促进城市数字化转型、推进人民城市建设等重点工作,同向发力、献计出力、凝心聚力。

要进一步强化问题导向、树牢质量意识,找准“小切口”、做出“大文章”,多做“预研究”、善于“冷思考”,切实增强建言资政的前瞻性、精准性、实效性,为市委市政府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精准施策、有效施策提供有力支撑。

我们要把比学赶超创一流作为目标追求,打响工作品牌、奋力走在前列。要拿出再出发、从头越的履职豪情,提振奋发有为、奋勇争先的精神状态,聚焦推动政协事业高质量发展,守正创新、深耕特色、打响品牌,积极探索政协履职新平台新载体,努力创造政协工作新经验新做法,更好发挥专门协商机构的制度优势和治理效能。

各位委员、同志们,蓝图已经绘就,奋进正当其时。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周围,在中共上海市委坚强领导下,知责于心、担责于身、履责于行,为上海在新时代中国发展的壮阔征程上创造出令世界刮目相看的新奇迹、展现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气象,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在会议即将结束之际,我代表市政协向为大会成功召开付出辛勤劳动、作出积极贡献、给予有力支持的会务工作人员、安全保障人员、新闻界朋友和各有关方面的同志,表示衷心的感谢!

篇6:市政协八届四次会议闭幕式上讲话

各位委员、同志们:

政协汾阳市第四届委员会第四次会议,经过全体委员和与会同志的共同努力,圆满完成了各项议程,今天就要胜利闭幕了。会议期间,各位委员以饱满的政治热情,认真审议了市政协常委会工作报告和提案工作报告,协商讨论了“一府两院”工作报告及其他报告,圆满完成了市政协副主席的补选工作,并围绕政协工作和我市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以及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提出了很多很好的意见和建议,展现了政协委员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和良好的精神风貌。会议开得很成功,是一次集思广益、建言献策的大会,是一次凝聚各方力量、促进科学发展的大会。在此,我代表中共汾阳市委,对大会的圆满成功表示热烈的祝贺!

过去的一年,是我市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全力以赴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经济社会保持较好发展势头的一年,也是我市政协工作取得新成效的一年。一年来,市政协和广大政协委员高举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两面旗帜,坚持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自觉把促进发展作为履行职能的第一要务,认真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作出了积极贡献。在此,我代表中共汾阳市委,向市政协和全体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以及社会各界人士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今年是全面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任务、谋划布局“十二五”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关键之年,也是我们建设“酒都汾阳、绿色汾阳、文化汾阳、卫生汾阳和平安汾阳”的起步之年,做好今年的工作意义十分重大。现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及目标任务已经明确,当务之急是要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凝聚广大人民群众的智慧,同心同德,乘势而上,不断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下面,我讲四点意见。

一、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在推进经济社会跨越发展上取得

新突破

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是今年全市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政协履行职能、服务大局的首要任务。市政协和广大政协委员要激发一切发展活力,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汇集一切优势资源,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努力推动我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一是要提升政治协商的高度。要充分发挥人民政协人才荟萃、智力密集的优势,把政治协商的重点放在研究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上,紧扣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议大局之事、立发展之论、创有用之举,争取有更多的成果纳入市委视野、辅助政府决策。

二是要增强民主监督的实效。要积极探索民主监督同法律监督、行政监督、舆论监督相结合的新途径、新办法,广泛采取提案、民主评议等多种形式,对市委、市政府确定的10件实事、10项重点工程以及列入吕梁市“343”重点工程的34个项目等开展专项视察和专题调研,督促有关职能部门认真履行自身职责,确保这些重点工程顺利实施、重要工作落实到位。

三是要拓展参政议政的广度。各位委员要立足于本职工作,选择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深入调研、多建真言、广献良策,特别是要围绕建设“酒都汾阳、绿色汾阳、文化汾阳、卫生汾阳和平安汾阳”这个奋斗目标,围绕“一城一区一带”和“一白一黑一绿”建设两个重点,围绕“创建省级卫生城市”活动和“创先争优”活动两个活动,围绕干部作风建设、基层组织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三个建设,选择具有综合性、全局性、前瞻性的课题,组织开展深层次、宽领域、多形式的调查研究,力争拿出一批有价值、有份量的调研成果,为市委、市政府决策提供依据和参考。同时,要进一步发挥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无党派人士的参政议政作用,定期召开座谈会,认真收集意见建议,使参政议政的渠道更加广泛和畅通。

二、突出主题,凝心聚力,在构建和谐汾阳上实现新作为 广大政协委员一定要牢牢把握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勇做维护稳定的能手,争做构建和谐的高手,善做改善民生的强手,为促进全市经济发展、社会和谐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要做矛盾纠纷的“调和器”。要充分发挥人民政协协调关系、增进团结的独特功能,有针对性地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多做沟通思想、增进理解的工作,多做理顺情绪、化解矛盾的工作,增进不同社会阶层和不同利益群体的和谐相处,在全社会营造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浓厚氛围,为加快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要做凝聚力量的“粘合剂”。要始终把团结各界、凝聚人心的工作摆在突出位置,充分发挥人民政协联系广泛的优势,积极开展对外交往和联谊活动,最大限度地整合、包容和吸纳一切社会能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为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凝聚力量。

要做改善民生的“排头兵”。人民政协的工商企业界人士要增强社会责任感,“富而思源、富而思进”,帮贫济困,多行善举,更加自觉地回报社会,更加主动地支持经济发展,更加积极地改善民生,不遗余力地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同时,广泛开展各种招商引资活动,使更多的资金和项目到汾阳安家落户,为进一步改善民生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三、解放思想,更新理念,在加强政协自身建设上迈出新步伐

新形势、新任务对政协工作提出了新标准、新要求。市政协和广大政协委员一定要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理念,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在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市政协要认真学习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人民政协成立6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按照省委、市委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不断深化对吕梁政协工作特点和规律的认识,坚持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自身建设。要深入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围绕“榆林大发展,我们怎么办”广泛开展讨论,通过讨论进一步明确新形势下履行政协职能的新思路、新方法、新举措,切实增强政协工作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影响力。要不断完善乡(镇、街道)政协组织建设,组建乡(镇、街道)政协工作委员会,把

人民政协的作用延伸到最基层。要充分发挥政协专门委员会的作用,提高专门委员会组成人员的政治和业务素质,增强工作活力和成效。要进一步加强政协机关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和政协干部队伍建设,积极构建学习型、创新型、和谐型政协机关,努力造就一支政治坚定、作风优良、学识丰富、业务熟练的高素质政协干部队伍。

广大政协委员要把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当成自觉行动,常怀爱民之心,常思为民之道,常献富民之策,努力使政协工作与改革发展的实际贴得更近,与人民群众的意愿扣得更紧。要进一步提高综合素质和履职水平,始终坚持政治协商说真话、不敷衍了事,民主监督出真招、不作表面文章,参政议政建真言、不随声附和,反映社情民意吐真情、不回避矛盾。委员中的领导干部要按照市委提出的要求,牢固树立“认真负责就是能力、踏实做事就是本事、确保稳定就是水平、执行落实就是好官”的理念,切实做到“四不”,即:面对落后现状不麻木、加快经济社会跨越发展不动摇、狠抓工作求真务实不懈怠、维护全市政治社会稳定不折腾;提倡“四要”,即:要做实事;反对消极懒汉耍嘴皮子;要敢做事、反对怕事滑头绕弯子;要会做事、反对盲目蛮干不动脑子;要做成事、反对一事无成混日子。

四、加强领导,创造条件,在支持政协工作上要有新举措 坚持党对政协工作的领导,是由人民政协的性质所决定的,也是人民政协开展工作必须遵循的一条根本原则。全市各级党组织都要重视、关心、支持政协工作,为政协履行职能创造良好条件。

一要积极支持政协参政议政。对政协组织的调研、视察等活动,要积极配合,主动参与;对政协重大调研成果,要精心研究,及时采纳;对政协委员反映的社情民意,要高度重视,认真办理,努力营造融洽和谐的参政议政氛围。

二要自觉接受政协民主监督。各级各部门都要认真对待政协组织的民主评议,主动接受民主监督,真正做到听得进逆耳之言,容得下尖锐批评。要继续在政协委员中聘请特约监察员、司法监督员、行风评议员,充分发挥其在依法行政、勤政廉政中的监督

作用。

三要努力为政协工作创造条件。要从讲政治、顾大局的高度出发,主动关心支持政协工作,积极为政协开展工作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为他们创造宽松的工作环境,在全社会营造关心政协、支持政协的良好氛围。

篇7:市政协八届四次会议闭幕式上讲话

市政协十四届四次会议,经过全体委员的共同努力,已经顺利完成各项议程,即将胜利闭幕。在此,我代表中共合肥市委,对会议取得圆满成功,表示热烈祝贺。

刚刚过去的一年,可以说,开局就是决战,起步就是冲刺,既有始料未及的惊险,更有超出预期的惊喜,正是在不确定性中把握了确定性,让我们体会到,艰难方显勇毅,磨砺始得玉成。

这一年,我们迎来了最大的喜事。时隔四年,习近平总书记再次考察安徽、亲临合肥,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全方位把脉定向,系统性科学指导,提出强化“两个坚持”、实现“两个更大”的目标要求,给我们巨大鼓舞和鞭策,在合肥发展史上具有极其重大的里程碑意义。回望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国家实验室建设工作取得决定性进展,安徽自贸试验区合肥片区揭牌运营,长三角一体化全面加速,等等。所有这些,无不体现总书记对合肥人民的亲切关怀,对合肥发展的极大关心,让全市干部群众讲起来自豪、干起来自信。

这一年,我们攻克了不少难事。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全市人民团结一心、守望相助,严防死守、众志成城,用一个月时间实现新增确诊病例归零、一个半月时间实现在院病例清零、三个月时间取得重大战略性成果。遭遇百

年未遇的特大汛情,百万军民日夜鏖战、风雨同舟,科学调度、力挽狂澜,巢湖水位 16 天回落至历史最高水位,19天回落至保证水位,78 天回落至警戒水位,成功实现“四个没有”。惊心动魄的大战,艰苦卓绝的大考,每一秒都在较量、每一处都很关键、每一天都很漫长。由此让我们深感到,困难越大,战胜困难以后取得的成绩就越大,这就是迎难而上的意义所在。

这一年,我们干成了一些大事。助力国家科技自立自强,嫦娥奔月、天问探火、九章计算、量子显微、托珠单抗等重大创新成果,频频让国人自豪、令世界瞩目。我们坚持以政府更有为,推动市场更有效,通过高密度的政策创新、高频率的精准调度、高强度的压茬推进,经济发展强劲反弹、逆势上扬,一月好于一月,一季快过一季,单月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创 90 个月新高、规上工业企业利润增速创44 个月新高、战新产业产值增速创 39 个月新高,新增存贷款、上市企业、获批国家高新企业、引进企业总部项目、中欧班列开行列数等均创历史新高,联宝成为合肥诞生的首家制造业“千亿企业”。特别是,我要在这里愉快地宣布:“半年负转正、全年过万亿”的奋斗目标成功实现!每一项成绩都来之不易,令人振奋;每一位奋斗者都了不起,必须点赞。

这一年,我们办好了许多实事。只要是能让群众直接受益、直观感受的事,不论大小、无论难易,我们都抓紧办、努力办、持续办。历史性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巢湖水质创有记录以来最好水平,群众安全感创近年来最好成绩,群众办证难、出行难、停车难、上楼难、拆违难、治藻难、治絮难等急难愁盼的事,不断得到破解。越是群众觉得“难过”,我们就越不放过;越是事情“难干”,我们越是大干。

这些成绩的取得,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坚强领导的结果,是省委、省政府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市上下勠力同心、奋力拼搏,迎难而上、克难而进的结果,凝聚着全市各级政协组织和广大政协委员的心血和汗水、智慧和力量。在此,我代表中共合肥市委,向大家表示诚挚敬意和由衷感谢!

去年,我们办成了很多事,还有很多事要办。今年,我们还要继续保持“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再接再厉奋力办。

第一,要办好核心的事。伟大事业,离不开旗帜引领;伟大征程,离不开核心领航。核心的事必须当核心办。我们要进一步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定不移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对总书记思想融化于心,对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铭记于心,对总书记的关心关怀感恩于心,始终做到忠诚核心、拥戴核心、维护核心。要在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不断领悟、不断提高中,始终牢记“国之大者”,时刻关注党中央在关心什么、强调什么,以党的旗

帜为旗帜、以党的方向为方向、以党的意志为意志,善于从政治上观察和处理问题,不断增强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在合肥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第二,要办好发展的事。总书记强调,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我们要在“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中,认清发展大势和自身优势,全力办好自己的事,在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狂风暴雨、惊涛骇浪中,勇于开“顶风船”,善于转危为机,不断增强生存力、竞争力、发展力、持续力。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所有工作都要围绕开好局、起好步来展开,聚焦“五高地一示范”,深入开展“大创新、大产业、大建设、大提升”攻坚年行动,奋力推进“三个加快”:高质量发展首位度在全省加快提升、人均生产总值加快跻身长三角城市前列、综合实力加快迈入全国城市二十强并力争前移。到 2035 年,力争建成全球科创新枢纽、区域发展新引擎、美丽中国新样板、城市治理新标杆、美好生活新天地。

第三,要办好创新的事。总书记强调,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众所周知,创新已成为合肥最大标识、最大动能和最大潜力。创新,已经让我们承担国家使命有志气、商家必争有财气、英才荟萃有人气、“合肥战队”有士气。我们要始终坚持把创新放在核心地位,助力强

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服务保障“国之重器”建设,促进科技成果“三就地”:就地交易、就地转化、就地应用。要围绕“芯屏汽合、集终生智”,加强创新链和产业链对接,加快打造“2833”产业集群:即 2 个五千亿产业、8 个千亿产业、3个千亿企业、300 个“小巨人”企业。要更大力度激发市场主体和干部队伍这两个活力,全面塑造创新驱动发展新优势。

第四,要办好民生的事。总书记强调,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项长期工作,没有终点站,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民心是最大的政治。要像抓经济建设一样抓民生保障,要像落实发展指标一样落实民生任务。我们要永远做忠诚的人民服务员,防止总想干惊天动地的大事,而不愿办群众身边的小事。对就业、教育、医疗、住房、养老、交通等民生之事,要时时放在心上、事事抓在手上,再多不怕多、再小不嫌小、再难不畏难,投入一年要比一年大,效果一年要比一年好,努力让市民的笑容,真正成为城市最美的风景。

第五,要办好能力提高的事。总书记强调,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尽多大责任才会有多大成就。合肥迈上万亿台阶,是数字,更是标志;是里程碑,更是新起点,迫切需要我们展现更大作为。要自觉增强补课充电的紧迫感,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练就几把刷子,掌握独门绝技,不断提高政治能力、战略眼光、专业水平,努力成为各自领域、各自岗位的行家里手。要知责于心、担

责于身、履责于行,永远保持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风雨无阻的精神状态、夙夜在公的工作常态、放心不下的尽责心态,马不离鞍、缰不松手,在高质量发展中大显身手。

以上这些事,都是众人的事,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有事多商量、有事早商量、有事会商量、有事好商量。办好这些事,需要我们携手向前看、合力往前干。全市各级政协组织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不断巩固和发展大团结大联合的良好局面。广大政协委员要懂政协、会协商、善议政,守纪律、讲规矩、重品行,倍加珍惜组织信任、倍加珍惜委员荣誉、倍加珍惜履职平台、倍加珍惜难得机遇,把“委员作业”写进群众心坎里、记在合肥史册上。

篇8:市政协八届四次会议闭幕式上讲话

2009~2010年, 无线专业委在地面数字电视、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和直播卫星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1. 地面数字电视

在地面数字的电视领域, 重点做了以下几项工作:

首先是开展地面数字电视战略研究工作。结合我国地面数字电视推广应用的现状, 在针对具体问题进行试验测试的基础上, 总结提出我国地面数字电视发展战略的建议, 为广电总局制定地面数字电视过渡时期发展规划提供了技术支撑。

第二项工作是地面数字电视覆盖网建设。现已在地级以上城市主发射点开展覆盖网建设工作, 计划2010年完成建设任务。

第三项工作是地面数字电视单频网技术研究。针对我国地面数字电视国家标准的单频网网络规划、组网模式、重叠覆盖区接收性能和节目分配网络等关键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 开展了大量的试验测试工作, 为相关技术标准的编制提供了技术依据。项目组还将单频网技术应用于国庆六十周年大典的高标清电视转播。

第四项工作是地面数字电视配套标准的制定工作。现已完成大部分工作, 其中10项标准已经或即将形成国标送审稿, 3项标准已完成行标征求意见稿, 在征求意见中;2项标准在研究, 计划2010年底提交征求意见稿或标准研究报告;1项标准在完成国标送审稿后终止。

2. 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

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重点开展了以下工作:

一是覆盖网建设工作。继续推进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全国覆盖, 初步形成了CMMB全国覆盖网络, 并将CMMB覆盖网络的运行维护纳入广播电视安全播出体系。

二是加密系统建设。完成了30个省份的TD+CMMB双密钥管理系统的上线任务, 2010年5月1日已在全国30个省与中移动正式启动TD+CMMB业务商用推广。

三是运营系统的建立。现已与30个省 (区、市) 广电单位签订了合作框架协议, 组建了省级运营公司, 并完成了各省运营支撑系统建设, 全国首个统一的广电运营体系已基本形成。

四是终端产品丰富实用。汽车导航仪、“手持电视机”等产品进入电子市场。

3. 直播卫星

2009~2010年, 直播卫星工作主要完成了865万套设备的安装调试、运维系统建立和安全模式加密系统运行测试三方面的任务:

一是直播卫星“村村通”工程进展顺利, 2010年年底前 (865万套) 直播卫星“村村通”工程任务将全部完成。

二是直播卫星运维系统已现雏形, 从技术上保证了运维体系管理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三是直播卫星安全模式加密系统运行稳定可靠。

4. 数字音频广播

在音频广播方面, 主要开展了FM HD-RADIO单频网和MW HD-RADIO试验。总局组织的研究现已完成HD-RADIO调制技术相关标准草案的起草工作, 相关试验设备的进口手续正在办理, 即将开展FM HD-RADIO单频网试验和MW HD-RADIO试验工作。

二“十一五”期间的无线广播电视科技进展

“十一五”期间 (2006年至2010年) , 在广大广电科技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 我国无线广播电视技术研发和应用取得了长足进步。

1. 结合我国广播影视发展的实际, 无线专业委提出了构建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无线传播体系的工作目标

构建无线传播体系的基本内容是:以数字技术为基础, 统筹兼顾模拟和数字传输, 以承载广播、电视和信息为主要内容, 以地面无线电视、卫星直播系统和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为主要手段, 推进声音广播数字化, 着力构建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无线传播体系。

构建无线传播体系的基本原则是:既要针对无线传播系统既有的各种资源, 充分发挥覆盖广泛、成本较低、传输便捷、技术可靠等广播电视特有的优势, 又要面对媒体时代的新形势, 充分研究新技术的特点, 深刻把握新媒体的发展趋势, 取长补短, 为我所用, 跨越发展, 面向未来。

构建无线传播体系的基本思路是:完善和扩大无线覆盖范围, 提高覆盖质量, 统筹协调无线、卫星和移动多媒体等多种传输手段, 形成混合覆盖体系, 加快模拟向数字化转换, 开拓高清多媒体、交互等新兴业务, 利用各种技术手段, 提高传播手段管理的自动化、智能化和系统化。

构建无线传播体系的具体工作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主要进行包括无线覆盖工程、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工程、地面数字电视工程和卫星直播工程在内的工程建设和推进声音广播数字化建设。

2.“十一五”期间, 继续实施好西新工程, 国家投入启动并基本完成农村广播电视无线覆盖工程

西新工程根本改变了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广播电视覆盖薄弱的态势。目前正在继续完善覆盖网、监测网, 加强民族语言节目译制能力, 延长民族语言节目播出时间, 使边疆少数民族群众不仅能够听到看到, 还要能够听懂看懂广播电视节目。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无线覆盖工作, 国家“十一五”规划、国家文化发展纲要、《中办国办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中办国办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国办关于进一步做好新时期广播电视村村通工作的通知》都对加强农村广播电视无线覆盖工程做了明确规定, 要求充分发挥各地现有无线发射转播台站的作用, 通过加快设备更新改造、增加转播节目套数、加强运行维护, 大力提高农村地区的广播电视无线覆盖水平, 使广大农民群众能够无偿收听收看中一广播和中一、中七电视及本省 (区) 第一套广播电视节目的四套以上的无线广播电视节目。

为此, 国家从2006年开始投入30亿元, 对全国转播中一广播和中一、中七电视节目的6065部发射机进行更新改造, 解决中一广播和中一、中七电视节目在全国的无线覆盖问题。到2008年6月, 农村中央广播电视覆盖工程全部投入使用。为确保工程质量, 2009年总局开始对上述工程开展验收工作, 部分省或自治区农村中央广播电视覆盖工程的现已完成验收, 这项工作正在进行中, 预计近期将全部完成工程验收。

3. 建立、完善地面数字电视技术标准体系, 开展频率规划研究, 各项应用工作全面启动

2006年8月, 我国颁布了地面数字电视国家标准, 2007年至2008年, 为配合配套标准的编制和频率规划工作, 总局组织开展了北京地区地面数字电视试验。确定了频率规划和技术标准的技术参数, 提出了应用模式, 颁布了9个配套标准, 其余配套标准正在编制过程中。分阶段完成了直辖市、奥运城市、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等37个城市和300个地级城市的地面数字电视频率规划。

2008年元旦, 中央电视台在北京播出高清和标清地面数字电视节目, 标志着地面数字电视应用在我国正式开始。到2008年8月, 北京、上海、沈阳、青岛、天津、秦皇岛、广州和深圳陆续播出高清和标清地面数字电视, 圆满完成了服务奥运的任务。

2009年国家财政批准投入25亿元, 用3到5年的时间, 建设覆盖全国的地面数字电视系统, 计划在37个大中城市转播中央电视台高清节目和标清频道同播节目, 在300个地市及2861个县播出标清同播节目, 同播中央、省、市、县的标清节目。2009年当年国家财政拨付5亿元, 到2010年底完成全国所有地市以上城市的地面数字电视覆盖系统的建设。

2009年开始进行地面数字电视战略研究工作, 提出了我国地面数字电视发展战略的建议, 包括:当前我国地面数字电视服务的对象和服务定位, 配套标准的完善, 视音频信源编码应用策略, 频率规划策略, 节目播出策略, 经济和产业政策, 关闭地面模拟电视的策略和我国地面数字电视推广计划等方面;阐述了关闭地面模拟电视的条件, 首次提出了面积覆盖率和终端普及率两个可评估的指标。研究报告为广电总局制定地面数字电视过渡时期发展规划提供了技术支撑。

我国地面数字电视传输标准发布后, 总局组织相关单位开展了地面数字电视单频网技术研究。针对我国地面数字电视国家标准的单频网网络规划、组网模式、重叠覆盖区接收性能和节目分配网络等关键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开展了大量的试验测试工作, 为涉及单频网的相关技术标准的编制提供了技术依据。据了解, 已基本批准江苏等五个地区的单频网组网覆盖试验项目, 因此, 地面数字电视单频网组网应用试验播出工作将在2011年全面展开。

4. 确立移动多媒体广播技术体系, CMMB覆盖网络和运营系统逐步建设完善, 全国首个统一的广电运营体系已基本形成

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 (CMMB) 作为传播的一种新的形式, 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在世界范围内正成为广播电视的一项重要业务。

2006年9月, 广电总局确定采用自主研发的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 (CMMB) 作为移动多媒体广播技术体系。经过全国广电、科研、设备产业等部门的共同努力, CMMB已形成比较完备的技术标准体系和端到端的产业链。

在总局的精心组织下, 北京等37个城市在奥运会前 (2008年7月) 开播CMMB, 服务奥运取得了圆满成功, 完成了CMMB这个新技术规模性技术试验。应用表明CMMB技术体制成熟, 满足大规模商用的需要。

总局成立中广传播公司, 开展CMMB业务在全国的运营。

CMMB覆盖网建设工作稳步推进, 初步形成了CMMB全国覆盖网络, 并将CMMB覆盖网络的运行维护纳入广播电视安全播出体系。截至目前, 全国已有331个城市开通了CMMB信号, 30个省 (区、市) 完成了CMMB业务运营支撑系统建设, 27个省 (区、市) 完成了CMMB运营签约, 正在组建和完善运营主体, 并与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合作, 联手推动CMMB手机的推广普及。CMMB加密系统和运营支撑系统的逐步建设完善, 全国首个统一的广电运营体系已基本形成。

5.完成广播电视卫星技术系统调整, 直播卫星运维系统已现雏形, 安全播出水平大大提高

颗卫星上传输的中央和地方卫星广播电视节目调整到鑫诺3号和中星6B两颗广播电视专用卫星传输。2008年6月9日我国第一颗直播卫星中星9号发射成功, 2008年7月完成在轨测试后交付使用。2008年总局使用4个36 MHz转发器服务于我国广播电视“村村通”, 完成369万套直播卫星村村通接收终端的招标采购, 并在今年已全部安装到位。

自2009年6月以来, 总局实施了新的直播卫星“村村通”平台技术体制, 采用直播卫星安全模式加密系统, 现已完成865万套直播卫星村村通接收设施的安装工作, 2010年7月完成60多万套直播卫星村村通接收设施招标任务。

6. 开展数字声音广播试验, 为今后声音广播领域的数字化发展提出方向

“十一五”期间我国开展的数字声音广播试验主要包括中短波频段的DRM数字广播和调频频段的HD-Radio业务。

声音广播数字化可以促进射频发射领域的数字化改造, 研究采用更加高效、更加节能、更加节省频率资源的发射制式, 实现广播领域数字转换, 为用户提供更加丰富多彩的广播节目。

三“十二五”发展展望及重点工作建议

随着无线广播数字化和新业务的不断丰富, “十二五”必将是无线广播电视事业发展的重要时期。

1. 完善无线广播电视安全播出保障体系

我国无线广播电视一直是广播电视覆盖的主要技术手段, 发射台站基本采用值班员现场监控方式。随着无线广播电视数字化, 无线广播电视安全播出也面临着更加复杂的情况, 同时数字化和网络化也为安全播出提供了更多的技术手段。考虑到我国无线发射台的现状, 为提高发射台的管理水平, 在“十二五”期间, 应采用科技创新手段, 按照“无人值班、有人留守”的模式, 并结合我国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的要求, 建立网络化、智能化的运行管理体系和调度体系, 对台站的运行实施科学化管理。首先要制定无线传输与发射系统设备网络管理技术标准, 并依据标准建立网络管理技术体系;其次要制定无线传输与发射系统安全播出技术等级标准, 并开展安全播出等级评定和日常量化考核。

2. 采用无线广播电视技术, 构建覆盖全社会的应急广播体系

目前, 我国在紧急广播领域还存在技术空白点, 广播电视紧急广播系统尚未建立, 只在CMMB系统中进行了初步试验测试。我国现有广播电视播出系统还不能完全适应紧急广播的要求, 难以充分发挥其在突发事件应急中应有的重要作用。同时, 随着数字化进程, 无线广播电视数字化覆盖网络的大规模建设即将展开, 收音机、电视机等接收终端正处于更新换代时期, 利用无线广播电视开展紧急广播的时机已经成熟, 加快无线紧急广播的研究、规划和建设已成为当务之急。

在“十二五”期间, 首先, 我们应着手开展在直播卫星、无线广播、无线电视、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中紧急广播系统及关键技术的研究, 制定前端和用户终端的紧急广播相关技术标准;其次, 应在地面数字电视、地面数字音频广播、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等新建数字系统中, 建立紧急广播系统, 并与政府应急部门协调开展应用试验。

3. 采用地面数字电视技术, 完善公共服务体系

当前, 应依据我国国情, 辩证分析有线、卫星和地面无线等各种技术手段的技术特点和适用范围, 根据地面数字电视服务定位, 研究确定我国模数转换期主要关注的服务对象。在“十二五”期间, 首先完成我国地面数字电视模数转换和全数字化阶段频率规划的研究制定, 并研究制定模拟向数字转换的时间表和转换策略;第二, 加快在无线模拟电视的覆盖范围内完成模数转换期地面数字电视覆盖网建设;第三, 要充分发挥地面数字电视的技术优势, 在地面数字电视广播系统中开展紧急广播、用户管理、增值业务等技术研究工作;第四, 要明确地面数字电视的节目政策、财政和产业政策;第五, 根据各地地面数字电视覆盖网的覆盖范围和终端普及的程度, 分地区启动各地的模数转换, 从2015年开始逐步关闭地面模拟电视, 并开展地面电视的全数字化播出。

4. 完善直播卫星运维体系, 在有线电视通达不到的农村地区采用直播卫星进行覆盖

2008年以来, 我国采用直播卫星技术, 为20户以上的自然村采用直播卫星方式解决了1234万户收看电视, 得到广大农民用户的广泛支持和拥护。在“十二五”期间, 首先, 认真总结直播卫星村村通工程的经验, 完善“直播卫星运行、维护和管理的措施, 特别是加密的用户管理系统的运行、维护和管理;其次, 根据农村地区广播电视覆盖现状和广大农民收听收看广播电视的需求, 按照“户户通”的要求, 研究制定“十二五”期间我国直播卫星村村通工程、以及在农村地区采用直播卫星进行覆盖的实施计划;第三, 加强直播卫星技术的研究, 研究利用直播卫星开展高清电视、付费电视、推送广播电视和推送信息等业务在我国的技术体系标准和实施技术方案, 充分利用好直播卫星有限的转发器资源。

5. 按照产业化发展的要求, 完善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运营服务体系

在“十二五”期间, CMMB要着重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进一步完善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的全国运营体系的建设。根据全国一体化运营的战略规划, 到2015年, 实现全国县级城市和广大农村的基本覆盖, 全国人口综合覆盖率达到90%以上, 用户数达到2亿, 并建成全国完善的运营体系。在覆盖网建设方面, 到2012年, 实现地级及地级以上城市城区室外覆盖率达到95%以上, 百强县室外覆盖率95%以上, 重点场所实现室内覆盖, 并不断优化完善覆盖网络。到2015年, 实现全国县级城市和广大农村的基本覆盖, 全国人口综合覆盖率达到90%以上, 用户数达到2亿;在运营体系建设方面, 到2012年, 组建完成各级运营主体, 形成全国统一运营、共同发展的格局。

二是要把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建设成为舆论宣传的新阵地, 搭建“CMMB紧急广播服务平台”。

6. 继续开展无线数字声音广播技术研究, 争取到“十二五”末期开展试验播出

“十二五”期间, 应继续开展DRM试验。

为使我国国内FM和中波广播向数字转换, 总局已经组织进行了HD-Radio数字广播试验, 并在现有的HD-Radio技术标准下, 针对我国的应用进行了技术调整, 试验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在“十二五”期间, 要加快适合我国的HD-Radio技术研究, 尽早实现我国调频和中波广播的模拟与数字的同播, 为中波和短波的数字化提供条件。

7. 重点开展无线广播电视双向互动技术研究, 提出技术体系, 开始无线广播电视双向互动业务试验

要继续加强无线广播电视技术研究, 提高无线广播电视技术研究工作的针对性、实用性和科学性, 最大限度地发挥运用无线广播电视技术提高广播电视公共服务的能力。

上一篇:2010反腐倡廉建设大会下一篇:申请退税需要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