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上册《比尾巴》的教学反思

2024-05-02

一年级上册《比尾巴》的教学反思(通用10篇)

篇1:一年级上册《比尾巴》的教学反思

进入识字阶段已经有一个半月的时间了,对于识字教学的思考,也一直没有停止过。听取了各位老师前辈们的建议,一直以来,在识字上均采用了“随文识字”的方法。基本上都是在初读环节中,当孩子进行初读反馈、逐段读好课文后,我再提取该部分课文里出现的生字,正音,记形,逐个识记。

通过教学实践,也发现了许多问题,比如:1、识字不够有侧重,几乎是字字落实,用力均匀。2、尽管听取了师傅和陈老师等几位前辈的探讨,初步得知了随文识字的基本操作步骤,但是在具体操作上,初读后还是“正音、记形、运用”一股脑儿同时进行,没有分散到各个教学环节中去,个人认为,这也可以算是没有侧重的体现吧。3、识字教学花费时间较长,一般都要花费一个课时的时间来进行这一环节。整个过程中,学生的识字兴趣似乎也不能很好的调动起来。在最近的教学中,我也常常反思我的识字教学环节,力求能逐渐改善我的教学行为,提高识字教学的效果。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在上《比尾巴》这篇课文之前,我对该课的生字进行了分析。这篇课文是一篇十分有趣的文章,里面的主角是孩子们最喜欢的动物朋友。而本课要求识记的12个生字中,有近一半的生字与小动物有关,藏在这几个小动物的名字里面。根据这一特点,我舍弃了一直以来沿用的“初读检查时识记生字”的操作,将这几个生字放在了初读之前,与导入环节进行有机结合。

在导入时,我创设了一个小动物在森林王国里参加比赛的情境,然后,有目的、有侧重的逐个请出这些带有生字的参赛小动物,“邀请”的方式也十分与众不同―― “猜谜语”,利用这一方式很好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学生的有意注意。同时每请出一位动物朋友,便出示该动物的图片,就让孩子们记一记这一新朋友的名字,目的也就是对本字进行识记。

尽管识记方法和之前的操作大同小异,都是正音、记形,再适当的组词运用,但是不难发现,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始终都比较高涨,由于创设的识字情境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孩子们乐于接受,在孩子们自主识记字形的过程中,很明显的感觉举手的孩子多了,积极思考的孩子多了,这显然都是孩子的学习兴趣起到了推波助澜的正面作用。

轻松愉快的识字情境,让孩子们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课堂教学气氛活跃,使学生学得轻松,记得牢固。

二、字不离词,提高识记效果

低段识字教学提倡 “字不离词,词不离句”,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识字”,这样能进一步提高识字效果。

在以上的教学片断中,我是先以词语的形式,出示动物的名称,再对里面的生字进行识记,这样,让每一个生字的出示都有了一个确定的语境,如公鸡的“公”,松鼠的“松”等字。从孩子们课后的生字过关率来看,这样进行的识字教学,效果要比初读完课文后再提取出单个的生字让学生识记更好一些。

始终觉得,生字的识记要和字义的理解联系起来,只有理解了字义,生字才能记的更加牢固,不至于“回生”。很多生字单个出现时,由于没有具体的语境,语义不甚明确,孩子们对字义理解不清,可能也是导致识记的效果不理想的原因之一。将生字放入词语中,尤其是这类孩子们非常熟悉的动物词语,也无需教师过多解释,孩子读着读着便能理解词义,然后以词带字,建立起语义的联系,有助孩子提高识记效果。

本次的识字教学权作一次识字教学的新尝试,不过也仅仅只是教学形式上的转变,在识字的教学方法和步骤上,仍然是引导学生从正音、记形再至组词运用,没有太大的变化,在今后的教学中对教学方法和识字的侧重点上这一块还需多摸索多探究。

篇2:一年级上册《比尾巴》的教学反思

比较好的做法:

扎实识字写字教学

低年级的每一课识字教学都是重点,生字的学习应该贯穿始终。所以在整堂课的最后,我设计了“小评委们比写字”这一写字环节,先出示一个也有长长的尾巴的“巴”字,在学写这个生字后,又出示“把”,目的在于让孩子们在比较“巴”和“把”的过程中懂得,虽然“把”字里也有“巴”,但是“把”是由提手旁和“巴”两个“好朋友”组成的,好朋友要互相谦让,所以“把”里面的“巴”要写得相对小一点。这样学写两个有相似之处的生字,孩子们能更加轻松、有效地把字记牢、写好。

但是在这堂课中,问题很多,这些问题是我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必须予以重视的。

一、要积极关注课堂教学中的动态生成

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课堂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学习过程,而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它五彩斑斓、生机勃勃,因此,我们还应当从关注生命的高度,用变化的、动态的、生成的、而非静止的、僵化的观念来看待课堂教学。这一节课上,我深刻地意识到自己面对出现的生成现象没有好好地把握,比如在教学“巴”这个生字时,我让学生回顾以前学过的哪个字里也有这个“巴”字,一学生回答“把”,我当时否定了他的回答(“不对,‘把’是我们今天要学的新生字),因为在我原有的教案中,生字“把”的学习要放置在学习生字“伞”之后。课后,我深刻意识到这样的处理太失败了,日后要积极关注课堂教学中的动态生成。

二、要尽可能地鼓励学生,对他们的回答予以肯定的评价。

一年级的小学生特别需要老师的表扬,因为老师的评价会深刻影响到他们今后的学习与生活,所以对学生的表扬与鼓励要高度重视。但是由于自己在课堂上应变能力还不够,所以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时处理得不够完善,比如上例中对学生回答“把”的否定,对该学生生成的闪光点未能及时抓住并进行延伸。还有,特别在学生回答不足时,我操之过急,没有很好的循循善诱,可能直接让别的学生回答了。这些都需要在今后的实践当中继续摸索、学习,在课堂上要多鼓励学生,对于他们的回答予以肯定的评价。

三、要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讲

新课程理念提出,教师要转变观念,“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这样才能真正落实“高效课堂”。在这节课中,我一直很担心学生说不出或者说不好,所以有些应该让学生说的内容,都被我“抢”走说完了,整节课中我说得有点多。

篇3:一年级上册《比尾巴》的教学反思

一、多元智能理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语文教学主要培养的是学生听、说、读、写等言语交际能力, 这些能力的获得与学生的语言智能关系最为密切, 但是语文学习并不仅仅和语言智能有关, 还牵涉到其它智能。如学生用所学的语言进行真实或模拟的交际, 就要涉及交往—交流智能;用语言表达思想陈述理由, 就要涉及数理—逻辑智能。所以, 语文教学与其他智能同样联系紧密。在传统教学中, 教学过程过分程序化而忽略思维和情感教学、教学方法单调等问题普遍存在。因此, 语文教学要开展丰富多彩和有吸引力的语文实践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多元智能, 同时, 还要鼓励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 以这些丰富的活动形式和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多元智能理论认为, 学生的智能是多样的, 我们应该更全面地看待每一个学生, 包括其弱点和长处。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元智能理论, 通过各项智能协作参与的方式刺激学生的学习动机, 迁移各项智能, 实现为语文教学所用, 让学生在语文教学中有机会展示自己的长处, 从而降低教学难度,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二、多元智能理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的具体实践

小学的语文教学既是学生学习语文知识和技能的最好活动, 也是学生能够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过程。学生可以通过语文教学活动中的听、说、读、写训练, 感受和体验各种学习过程和经验。笔者尝试通过语文教学的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多方面的智能, 在语文教学中开发、挖掘学生的多元智能。下面以沪教版一年级语文上册中的《比尾巴》为例, 分析多元智能理论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的具体应用, 并将此教案具体运用到课堂实践当中, 在语文教学的实践环节中努力培养学生的多种智能。多元智能在实践中的具体应用与教学得到的实际效果, 从语言、内省、逻辑、空间等八个方面进行分析:

1. 利用多种形式发展学生的言语—语言智能。

语言智能就是指有效地听、说、读、写的能力, 即能运用听说读写进行交流、讨论、解释、评价、鉴赏、创造知识、建构意义以及对语言本身进行反思的能力。

(1) 听的能力。

在情境导入部分, 笔者采用了看动画、听录音的形式, 让学生倾听并思考。通过直观、动态的图像帮助学生了解课文的主人公, 在听配乐朗读之余, 舒缓上课前的焦虑情绪, 从而将注意力集中到课文内容中。同时, 向学生提出思考的问题, 使他们听的训练变得有目的性。

(2) 说的能力。

为了让学生记住课文中出现的小动物以及每个动物尾巴的特点, 设计了这样几个“说”的内容: (1) 请学生用“参加比尾巴比赛的小动物有, 有, 还有。”的句式说话, 目的是让学生学会运用这样的句式组织语言并表达出来。同时, 为学生的说话训练创设情境, 使学生在有背景、有提示的前提下进行语言训练, 从而使学生增强表达的自信心。 (2) 小组合作:将学生每四人分为一组, 互相说一说。设计小组合作的目的是为学生创造口语交际活动的环境, 要求学生在小组合作中能认真倾听, 并积极参加讨论, 提高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 (3) 语言训练, 说一说:动物们接着比了, 结果是, 这个设计使教师掌握了学生在进行小组合作之后的语言运用情况, 重视交际互动后的反馈, 并做好引导。 (4) 课外拓展环节是为了使学生在课堂上所理解和积累的语言能够自然运用而设计的, 学生在积累了大量的词语和句式之后, 还要学会应用, 这才是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

(3) 读的能力。

《比尾巴》这篇课文是一首非常有趣的儿歌, 用问答的形式告诉学生各种动物尾巴的特点。在教学中, 笔者采用了按要求个别朗读、换不同问答形式朗读、男女生互读、同桌合作朗读、分小组配合读、跟着老师边拍手打节奏边朗读等形式, 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来感受儿歌带来的独特魅力, 并充分利用儿歌便于朗读的优势, 使学生达到熟读成诵, 强化记忆, 提高语感的目的, 同时, 感受课文语言的直观性和形象性, 有效地促进语言的积累。

(4) 写的能力。

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语言智能, 以便更好地完成语文教学中的“写”, 笔者对“写”的内容进行了设计:有书空、描红等。由于课堂上只有35分钟的时间, 写字时间不能占用太多, 因此, 在要求会写的四个字中选取了“比”和“巴”。

2. 在交流反馈中提高内省智能。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内省智能, 要引导学生养成反思习惯, 帮助学生建构正确的自我知觉能力。在教授《比尾巴》一课时, 笔者设计了语言训练环节, 并提出了若干问题。接着, 先让全体学生进行准备, 再请若干学生回答, 要求回答不够好的学生认真倾听其他说得好的同学的示范, 使他们有时间对自己的语言进行调整, 然后让他们再说一次。对说话内容的自我修改也是自我反思的过程, 是一项自觉性的活动, 决定于学生的认识。因此, 教师应在必要时给予评估、示范, 使学生及时调整学习策略。在教学中, 通过反思, 学生在语言表达上会取得明显的进步, 同时, 还有效地开启了他们的内省智能。

3. 在语言训练中锻炼逻辑—数理智能。

朗读是语言输入的主要途径, 对学生进行朗读理解训练, 让其寻找、筛选、加工语言信息, 培养学生对事物间如类比、对比、因果、逻辑等关系的敏感。在教授《比尾巴》一课时, 笔者请全班男女生对读课文的前两个小节 (问三句, 再答三句) , 然后, 媒体出示一问一答的形式, 请学生用一问一答的句式, 朗读课文的前两个小节。这些朗读具有挑战性, 学生通过寻找文章内在的逻辑关系, 可以增强对文章的理解能力, 使思维和表达相互促进, 从而提高了学生的数理—逻辑能力。

4. 运用直观教学手段促进视觉—空间智能。

空间智能指对结构、空间、色彩和形状的感悟能力。开发学生的空间智能最直接的手段是利用真实空间, 借助教室或物体的位置进行直观教学。如给“长”字找好朋友, 如果学生说不出“长方形”这个词, 就根据实际情况给予提示, 可指着学生的课桌问:这是什么形状的?又如, 学习“伞”这个生字时, 指着“伞”字, 问学生:它像什么啊?并拿雨伞的实物举例说明哪部分是伞面、哪部分是伞架和伞柄, 教学生通过字形记住生字。此外, 还设计了突出动物尾巴特点的图片, 请学生观察黑板上小动物的贴图, 回答三个问句所提出的问题。要求学生在观察中注意事物的空间范围和事物本身的特点。在板书的设计上, 形象具体地将课文中所讲述的动物比尾巴的内容和特点层次分明、清晰地呈现出来, 使学生看后对儿歌的内容一目了然。学习“鸟”这个生字时, 采用一字开花的形式, 通过这个发散图形, 找到“鸦、鹅、鸽、鹊”等几个同部首的字, 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情趣, 帮助其记住拓展的生字, 同样也培养了学生的视觉—空间智能。这些运用直观教学手段, 如真实空间、实物、图片、板书、图解等形式的展示来强化教学内容, 有助于激活学生的视觉, 开发学生的视觉—空间智能。

5. 在合作学习中塑造人际—交往智能。

人际交往智能是指与人交往合作, 准确辨别、体验和解读他人的情绪、情感和意图, 并据此做出适当反映的能力。在教学中, 对小组的组成做预先的指导, 再让学生充分交流。这样的合作学习营造了轻松自如的学习气氛, 降低了学生的焦虑感, 使学生愿意沟通, 愿意表达自己的真实思想感情。此外, 设计请学生评价其他同学的朗读情况这一环节, 让学生发表各自的观点, 学生就可以在互相评价中使朗读水平得到提高, 这样为学生创设了口语交际的环境和积极的人际交往环境, 充分发挥了互相学习, 取长补短的优势, 学生也在评价中使自己的交往智能得到提高。

6. 指导学生观察自然, 培养自然智能。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 培养学生的自然观察智能就是要创造环境使学生能够理解事物之间的联系, 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周围世界, 到生活实践中去学习, 摸索自然界的规律。在教授《比尾巴》一课时, 由于受交通、安全等具体情况的限制, 不可能把教学场所设置在动物园。因此, 在总结全文时, 提倡让学生家长带他们到动物园里进行观察, 贴近自然环境, 从而尽可能地调动全身的感觉器官去感知事物, 并提出具体要求:根据观察, 收集自然观察的资料, 制作动物剪报。由此, 通过培养学生的自然观察智能, 使之探索自然的无穷奥秘, 培养起热爱大自然和喜爱小动物的感情。

7. 创设情境, 开发学生的音乐—节奏智能。

语文是以语言和文字为物质媒介, 再现生活并表达思想感情的艺术形式, 它和音乐、绘画、舞蹈等艺术形式有着内在的联系。而小学生听觉敏锐, 善于模仿, 具有音乐潜能。因此, 把音乐和语文教学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是培养学生音乐智能的主要渠道。在教学过程中, 笔者采用了看动画、听录音的形式, 利用音乐创设特殊的情境, 使学生置身于情境渲染之中, 在一种心理场的影响下, 去感受课文内容, 并产生强烈的情境感应效果。另外, 跟着老师边拍手打节奏边朗读课文这一环节的设计, 把音乐中的节奏感融入课文的朗读与背诵中, 为学生的记忆与积累提供支架, 使学生体验到朗读的快乐。因此, 学生参与练习的积极性特别高, 且有利于促进课文语言的内化。

8. 设置各种活动, 培养身体—运动智能。

在教学过程中, 反义词游戏这一环节的设计, 即是利用表演来提高学生的肢体运动智能。在活动中, 让全体学生起立, 并让所有学生跟着笔者动起来:教师说长, 学生说短;教师说胖, 学生说瘦;教师说高, 学生说矮……在说反义词的同时, 要求全体学生用身体动作表示这些词的意思, 他们用身体动作的表演是全方位投入的, 能够同时训练肢体语、口语和书面语, 促进语言与肢体的配合, 实现动作与表情的协调。活动中, 几乎所有学生都会被活跃的气氛所感染, 并十分积极地投入其中, 由此, 学生就会在潜移默化中记住教学内容。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多元智能理论应注意的问题

将多元智能理论运用到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 使学生在短短的35分钟之内, 体验到学习语文的快乐。同时, 学生在学习中, 听说读写的能力得到相当大的提高。通过具体的课堂实践, 笔者发现, 为了学生的多元化和可持续发展, 多元智能理论应落实到语文教学上, 并注意:在设计培养学生多元智能的教案时, 应以培养学生的语言智能为主, 要注重培养学生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的能力以及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此外, 培养学生学会交流合作是发展学生多元智能的重要途径。事实证明, 交流合作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 使发展不平衡的学生能够取长补短, 从而培养其对学习的信心, 使个体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 实现个性张扬。

总之, 在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的语文教学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效果明显, 且学生乐于接受。在教学中, 教师应继续探索多元智能与小学语文教学的联系, 使多元智能理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发挥更大的优势, 为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多元智能打下良好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参考文献

[1] (美) 加德纳.多元智能[M].沈致隆译.北京:新华出版社, 1999.

[2] (美) 加德纳.智力的重构:21世纪的多元智力[M].霍力岩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4.

[3] (美) 拉泽尔.多元智能教学的艺术:八种教学方式[M].吕良环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4.

[4]曾晓洁.多元智能理论的教学新视野[J].比较教育研究, 2001, (12) .

篇4:《比尾巴》教学反思

[关键词]创设情境 图文结合 拓宽视野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4-073

《比尾巴》是小学语文第一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是一首对话形式的儿歌,介绍了猴子、兔子、松鼠、公鸡、鸭子、孔雀六种动物尾巴的特点。儿歌形式的课文富有韵味,读起来朗朗上口,便于理解文章的内容和学习课文的写作方式。儿歌共四节,有问有答,语言通俗易懂,欢快活泼,抓住了学生的心理特点,深受学生的喜爱。文中的插图生动形象,栩栩如生,从视觉上激起了学生学习课文的欲望和细心观察其他动物尾巴的特点的兴趣。

《比尾巴》的第一课时,目的是让学生能在认识并熟读生字的基础上,顺畅地朗读课文,并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一些动物尾巴的特点,达到激发学生学习汉字和用心观察动物尾巴的特点的兴趣。这课时的教学重点,是要学生认识教材要求学习的八个生字,并能流利地朗诵课文。教学的难点是让学生明白文中问句的意思,了解动物尾巴的特点。

学生富有童心童趣,关爱小动物,所以对动物尾巴的描写很感兴趣。在教学中,我主要运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分别是情境法、直观法、以读代讲法,充分利用学生对动物的兴趣,有效运用感知、感觉的方式,并以感情作为基础,把朗诵的训练作为主线,充分地引导学生朗读,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意识,激活课堂教学气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新课标要求,课堂教学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因此,在课堂中,我鼓励学生通过看、比、读、合作交流等方式学习课文。为了给学生营造一个活泼、自主的学习空间,我做了如下设计。

一、创设情境

一年级学生还处于爱玩爱闹的年龄层,在课堂上会出现好动、坐不住、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那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始终兴致盎然地投入学习是课堂教学的关键。

在学生眼中,动物是他们最亲近的朋友。由此,我这样导入课题:“今天,有许多可爱的动物来到我们身边,它们要举行一场别开生面的比赛,比什么呢?请大家看大屏幕。”一开课,学生就被深深地吸引住了。

创设情境,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使学生主动地将自己的情感和现实环境结合起来,进而发展语言能力,提高语文素质,并将个性充分地表现出来。

二、图文结合,自主识字

这个环节主要是让学生认识生词“猴子、兔子、松鼠、公鸡、鸭子、孔雀”,指导学生学会简单的识字方法,并进行说话练习,让学生能够有话就说,畅所欲言,使他们能自由地、自主地表达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三、形式多样,强化朗读训练

“读”是这节课的学习重点,要求学生在朗读中感受儿歌语言的趣味。为了让学生充分地读,我采用了灵活多样的方式,如自由读、指名读、男女生比赛读、师生对读、同桌对读、齐读、表演读等。

通过这些方式,学生能充分地调动积极性,慢慢掌握语言的运用和感情的表达。表演读的方式,把学生带入了情境,拉近了他们与动物的距离,增强了他们对动物的喜爱之情,真正提高了语文课堂的实效性。各样各式的练读,活跃了课堂,能让学生在自由的、有趣的环境中更好地提高阅读能力。

四、突破教材内容,拓宽学生视野

教材中所列举的动物只是大自然中的一小部分,在大千世界中,各种新奇的动物还有待学生去观察和发现。结合课文所学习的动物尾巴的知识,我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进大自然,去发现更多的动物尾巴的特点,学到更多的知识。了解动物尾巴的不同特点的方法有很多,我在课堂上给学生的建议有几个:一是让学生在家看中央电视台的《人与自然》的节目;二是鼓励学生在周末与家人一起出游,到大自然中寻找动物的踪迹,了解动物的特点;三是在课堂上给学生播放有关动物的视频资料,让学生在视频中了解动物尾巴的不同特点。

五、创新板书

在课堂的学习中,一个好的板书对提高课堂质量至关重要。板书要做到图文结合,激发学生的兴趣。我首先出示猴子、兔子、松鼠、公鸡、鸭子、孔雀的卡片,让学生把参加比尾巴的动物名称说出来,让学生认读这些动物词语,然后请学生上台把动物词语卡片贴到黑板上。另外,考虑到低段学生易忘的特点,我把动物尾巴的特点放在文本教学之后才板书,让学生以回忆的形式说出动物尾巴的特点再逐个板书,再一次复习巩固。

总之,在教学的各个环节,我始终从学生的兴趣入手,着眼于学生的需求。符合学生需求并能切实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教学设计,不仅要从新课标的要求入手,了解新课标教材的教学理念,还要在此基础上,对教学方式有所创新和突破,打破常规的教学模式,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想学生之所想,制定符合学生心理的教学计划,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和文学素质。

篇5:一年级上册《比尾巴》的教学反思

《比尾巴》教学反思

我在教学《比尾巴》的第一课时,目标是在认读生字的基础上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理解其内容,引导学生了解一些动物尾巴的特点,激发学生喜爱动物的情感。

年幼的孩子非常喜欢小动物,对于奇特的动物尾巴更是兴趣盎然。在学前教育中大多数孩子们都接触过有关动物尾巴的故事或儿歌,生活中也积累了一定的常识。这些有利因素为本节课的教学奠定了坚实的感情基础。

低年级的每一课识字教学都是重点,所以生字的学习应该贯穿始终。我通过创设情境,激发起学生对学习本课生字的兴趣,以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展开教学,鼓励学生自主识字,并利用集体的智慧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记忆生字。(如“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编一编”)从而使学生相互交流,畅所欲言。生字学习贯穿课堂始终,在大量复现、说话中落实会读会认的生字学习目标。无论是识字、记字,还是课文学习大多是孩子用自己的方法得到的,或合作学习,或两人讨论,或独立思考。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得到了较好的锻炼。整堂课我还加入写字的环节,学写三个字,要求按照笔顺规则写,而不是把写字放到另一课时去完成,这样可以分散写字的难度,每节课都动笔写几个字,孩子们能更加轻松地把字记牢、写好。

课堂上学生的学习反馈也反应出了一些问题。其中,关于朗读尤其促发我深思。怎样才能读得深入,怎样才能对学生的朗读进行有效的指导,使学生的朗读水平一次比一次有所提高。对此我做了如下反

部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教学反思

思:在指导学生读好一句话时,首先不要急于要求他们读出感情。如指导“谁的尾巴好像一把伞?”在不加字、不漏字、不错字的前提下,让学生在自读中体会句中的停顿之处,形成一定语感之后再试着读出问的语气。如部分学生仍没有读好,千万不能着急,或是就此草草结束进入下一个环节。而是应该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继续进行耐心的指导,同时注意保护学生朗读的积极性。这时仍可以引导学生回忆日常生活中问答对话的语气等方式,通过范读、赛读等形式,反复练习把句子读好。

在孩子的眼中,小动物是他们最亲近的朋友。本课采用三问三答的形式,介绍了六种动物的尾巴特点,而且配有六幅栩栩如生的插图。课文语言简明易懂,琅琅上口,极富儿童情趣,能引起学生学习、朗读的欲望,还能引起学生观察其它动物尾巴的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注意每个环节的衔接,并且用适当的语言把它们串起来,如,一开始,我采用激趣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动物吗?今天动物园里可热闹了!小动物们要开展一项比赛,邀请每个小朋友做裁判。究竟是一项什么比赛呢?”一下子把同学们的吸引力给集中了,同学们的眼睛“嗖”的一下全盯住老师,很想知道答案。在读课文的时候,我先给学生一个问题:到底有哪些动物来“比尾巴”呢?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课文,读了课文去解决问题。

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要指导学生读好问句。在教学时,除了老师范读、录音范读之外,我还根据问句的特点,指导学生把句子最后的一个字音扬上去,还用了一个往上的手势给予提示,让学生

部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教学反思

自己练习,同座位互相学习等办法去解决难点。

新课标的要求是要学科综合,教师在教学当中也注意和美术与音乐结合。在学习各种动物名称时,我及时出现相应的动物图案,让学生字词和动物样子结合起来,整体认识。课件还配有歌曲,一边看着漂亮的动画一边拍手唱歌,同学们的学习热情更高涨了。

我们能够以认真的态度去上好这节课,顺利完成教学目标,体现和解决了重、难点,在学习生字这个环节上我们没把握好,引导还不到位,学生在说出认识这个字后,我们应该立即追问从哪里学会的?怎么学会的?要注意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字。

拓展知识面,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儿童诗歌的句式往往可以举一反三,迁移适用。《比尾巴》一课中句式“(谁)的尾巴(怎么样)?”出现了六次,但课本中的知识毕竟有限,为了丰富课本知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学完诗歌后我设计了拓展这一环节,利用课件出示了另外的六个小动物的图片(老虎、马、燕子、金鱼、老鼠、乌龟),生动活泼的画面再次激发了学生的欲望,他们能够抓住动物尾巴的特点,展开激烈的讨论,之后,按照课文中诗歌的样式编儿歌。例如,“谁的尾巴像剪刀?”“燕子的尾巴像剪刀。”“谁的尾巴细又长?”“老鼠的尾巴细又长。” 这种创编,是学生超越生活经验的创造思维,是发自内心的自由抒发,不仅培养了他们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同时在运用积累词语和句子中感受到动物尾巴的可爱,从而对动物充满喜爱之情。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部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教学反思

篇6:一年级上册《比尾巴》的教学反思

《比尾巴》是一首琅琅上口的儿歌,教案设计安排四个板块:自由读文、了解大意;随文识字、介绍方法;看图学文、感情朗读;写字指导、拓展提高。但这首儿歌很简单,孩子们一会儿就会背了,学生虽然觉得这篇课文有趣,会背之后也就没有新鲜感可言。因此,我把课文延伸到课外,提出:“你们还知道哪些动物尾巴的特点吗?

话音刚落,孩子们就滔滔不绝地讲开了,不但讲了尾巴的样子,有的还一个劲地讲述尾巴的作用。比如小壁虎的尾巴,能长出新的尾巴。还有的补充松鼠尾巴的用途:松鼠的尾巴在下雨的时候能当伞用,冬天当被子盖,从高处往下跳时还可当降落伞用。看孩子们兴致勃勃,就因势利导要求孩子们借助课件自编儿歌。学生表现非常精彩。有的编:谁的耳朵尖,谁的耳朵圆?谁的耳朵像把扇?兔子的耳朵尖,熊猫的耳朵圆,大象的耳朵像把扇。谁的尾巴细?有的编:谁的尾巴卷?谁的尾巴像把小剪刀?水牛的尾巴细。小狗的尾巴卷。燕子的尾巴像把小剪刀。

篇7:一年级《比尾巴》的教学反思

《比尾巴》的第一课时,目的是让学生能在认识并熟读生字的基础上,顺畅地朗读课文,并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一些动物尾巴的特点,达到激发学生学习汉字和用心观察动物尾巴的特点的兴趣。这课时的教学重点,是要学生认识教材要求学习的八个生字,并能流利地朗诵课文。教学的难点是让学生明白文中问句的意思,了解动物尾巴的特点。

学生富有童心童趣,关爱小动物,所以对动物尾巴的描写很感兴趣。在教学中,我主要运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分别是情境法、直观法、以读代讲法,充分利用学生对动物的兴趣,有效运用感知、感觉的方式,并以感情作为基础,把朗诵的训练作为主线,充分地引导学生朗读,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意识,激活课堂教学气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新课标要求,课堂教学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因此,在课堂中,我鼓励学生通过看、比、读、合作交流等方式学习课文。为了给学生营造一个活泼、自主的学习空间,我做了如下设计。

一、创设情境

一年级学生还处于爱玩爱闹的年龄层,在课堂上会出现好动、坐不住、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那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始终兴致盎然地投入学习是课堂教学的关键。

在学生眼中,动物是他们最亲近的朋友。由此,我这样导入课题:“今天,有许多可爱的动物来到我们身边,它们要举行一场别开生面的比赛,比什么呢?请大家看大屏幕。”一开课,学生就被深深地吸引住了。

创设情境,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使学生主动地将自己的情感和现实环境结合起来,进而发展语言能力,提高语文素质,并将个性充分地表现出来。

二、图文结合,自主识字

这个环节主要是让学生认识生词“猴子、兔子、松鼠、公鸡、鸭子、孔雀”,指导学生学会简单的识字方法,并进行说话练习,让学生能够有话就说,畅所欲言,使他们能自由地、自主地表达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三、形式多样,强化朗读训练

“读”是这节课的学习重点,要求学生在朗读中感受儿歌语言的趣味。为了让学生充分地读,我采用了灵活多样的方式,如自由读、指名读、男女生比赛读、师生对读、同桌对读、齐读、表演读等。

通过这些方式,学生能充分地调动积极性,慢慢掌握语言的运用和感情的表达。表演读的方式,把学生带入了情境,拉近了他们与动物的距离,增强了他们对动物的喜爱之情,真正提高了语文课堂的实效性。各样各式的练读,活跃了课堂,能让学生在自由的、有趣的环境中更好地提高阅读能力。

四、突破教材内容,拓宽学生视野

教材中所列举的动物只是大自然中的一小部分,在大千世界中,各种新奇的动物还有待学生去观察和发现。结合课文所学习的动物尾巴的知识,我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进大自然,去发现更多的动物尾巴的特点,学到更多的知识。了解动物尾巴的不同特点的方法有很多,我在课堂上给学生的建议有几个:一是让学生在家看中央电视台的《人与自然》的节目;二是鼓励学生在周末与家人一起出游,到大自然中寻找动物的踪迹,了解动物的特点;三是在课堂上给学生播放有关动物的视频资料,让学生在视频中了解动物尾巴的不同特点。

五、创新板书

在课堂的学习中,一个好的板书对提高课堂质量至关重要。板书要做到图文结合,激发学生的兴趣。我首先出示猴子、兔子、松鼠、公鸡、鸭子、孔雀的卡片,让学生把参加比尾巴的.动物名称说出来,让学生认读这些动物词语,然后请学生上台把动物词语卡片贴到黑板上。另外,考虑到低段学生易忘的特点,我把动物尾巴的特点放在文本教学之后才板书,让学生以回忆的形式说出动物尾巴的特点再逐个板书,再一次复习巩固。

篇8:一年级上册《比尾巴》的教学反思

1.认识12个生字, 认识1个笔画“斜钩”和3个偏旁“矢、八、鸟”。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朗读问句。

3.了解一些动物尾巴的特点, 培养探究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话比赛, 入课题

1.我们班的小朋友最聪明, 最爱比赛了!因为比赛最能看出我们的聪明才智。不过, 不仅我们人类爱比赛, 小动物们也常常举行比赛。今天, 大森林里就举行了一场有趣的比赛———比尾巴。 (课件出示画面)

教师板书课题。学生书空。

2.指名读。开火车读。 (正音:轻声)

3.以前见过这三个字吗?分别在哪儿见过?

4.这堂课小动物们要相互比比尾巴, 那小朋友们之间要比什么呢?

小朋友真棒, 那么我们就分小组好好地来比一比。 (根据回答, 教师板画:眼睛、嘴、问好、耳、动脑筋等可爱图像, 并贴出小组的序号。)

(点评:生活是学习的大舞台。在导入环节既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识字;又将课文中学生所熟识的比赛与课文内容及学生课堂的常规教育, 自然地融为一体, 为本课的教学创设了很好的学习情境, 在学生不断地求得比赛胜利的过程中, 帮助其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二、读正确, 求流利

1.学生自由读。

比比我们谁的眼睛最亮, 能把字的样子、字的读音看清, 把每一个字音读对, 读准。 (教师巡视, 表扬指导鼓励, 为认真读书的小组贴上“眼睛”、“嘴巴”等可爱的图片。)

2.指名学生读。

(1) 比一比, 谁最会听, 听清前后鼻音、平翘舌音;谁最会动脑筋学, 学会读准前后鼻音、平翘舌音。

(2) 逐段读, 正音。 (朗读的重难点处随机分别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同时, 教师表扬鼓励, 为认真听、努力学或有所进步的学生在其小组中贴上“耳朵”、“嘴巴”、“动脑筋”等可爱图片。)

(点评:良好的朗读兴趣、朗读习惯是需要我们教师一步步培养与引导的。因为比赛, 对读, 谁都不敢懈怠;因为比赛, 对读, 谁都字字入耳;因为比赛, 对读, 谁都努力上进;更因为比赛, 对读, 谁都不辞辛劳、趣味盎然。)

三、读出疑, 悟出趣

1.提出问题, 读好句子。

大家学得真认真, 看, 每个小组的成绩越来越好了。知道吗?我们读到现在, 比到现在的同时, 小动物们也在进行着紧张的比赛, 而且, 他们的结果已经出来了。想知道吗?你自己问问吧!

(1) (课件出示1、3自然段) 自由读。

(2) 读着读着, 这几个句子, 你发现了什么相同的地方?———“谁的尾巴”和“?”

小朋友眼睛真亮!谁能读好这相同的四个字吗?指名读。正音:重点指导“的”的轻声读法。

(3) 这六个句子, 你最想问哪句, 就问吧!比比谁问得最好, 小问号正等着到你的小组做客呢!

指名读, 进行朗读指导和鼓励, 随机为学生贴出“?”的可爱图片。

引导学生用动作, 读出字意, 读出好奇。读得好, 教师悄悄告诉答案。

2.解决问题, 读好句子。

我们班小朋友太能干了, 每一个小组的成绩又进步了。但如果会问, 还会自己找到答案, 那你们就是最聪明的孩子了!

(1) (课件出示2、4自然段。) 自由读。

你又发现了什么相同的地方?“______的尾巴”和“。”

(2) (课件画出各句中相同的词语) 画线的词语能读好吗?注意把“的”读好。

开火车读。正音。

(3) 谁能用最好听的声音把答案读给大家听?老师可以奖励你一张小巧嘴。你最想读哪句, 就读哪句。

(4) 朗读指导。通过教师提示问, 学生问, 自问自答, 指导朗读突出“谁”。并结合课件中的画面, 引导读出小动物的可爱、有趣。

3.感情朗读, 感悟全文。

谁会三个一起问, 一起答。先后出示1、2, 3、4自然段, 分别指名读。分小组读。男女分读。

(点评:这一环节, 从学生连轻声“的”都读得不太理想, 到最后读得有滋有味, 仅仅只花了短短十八分钟的时间。学生的自读自悟、自主探究, 更是教学成功的关键。)

四、玩游戏, 巧识字

1.小朋友真能干, 学得非常认真, 得到了那么多的小礼物。小礼物们可喜欢你了, 背后还藏着礼物呢。想不想看看它们? (学生上台拿礼物)

2.偏旁、拼音及生字宝宝们很想找到自己的好朋友, 小动物的小尾巴不见了, 你能不能用今天你从书上读懂的知识, 帮帮他们找一找朋友, 画一画尾巴吗?

3.教师播放《比尾巴》歌曲。小组活动, 组长分工, 拼字, 加尾巴。 (课件出示带拼音的12个生字)

4.汇报反馈。

(1) 教师随机指导识记字形, 指导认识1个笔画“斜钩”和3个偏旁“矢、八、鸟”, 并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来进行识记。

(2) 教师就学生所画的尾巴与联系课文内容进行教正。

(点评:识字是低年级教学的重点。在前面学生充分朗读的基础上, 再通过游戏与小组合作进行识字, 既避免了识字的单调乏味, 降低了学生识字的难度, 又增加了学生识字的兴趣与热情。)

五、激情感, 妙延伸

1.到现在, 我们跟课文中的生字、词语宝宝, 还有小动物们玩了一节课, 下课后、回家后, 想为他们做点什么吗?

2.课后延伸, 自主作业: (带“★”为选做题, “……”提示可自己另外选择其他作业。

为他们做点什么:

1.把课文读给你喜欢的人听。

2.用自己的方式和生字宝宝交朋友。

★3.为丢了尾巴的小动物画一画尾巴。

……

篇9:一年级《比尾巴》教学反思

人教版一年级《比尾巴》教学反思1

在阅读教学中,以“教师问、学生答”为主线的一问一答教学模式还占相当大的空间。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学生的主体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为了有效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自主地学习,教师应该变知识的“传授者”为学习的“组织者”,把课堂时间让给学生,充分地让学生去读文、思考、交流、表达、表演等。现就以《小壁虎借尾巴》一课为例,谈谈几点感想。

一、读文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只有多读,才能真正地理解课文内容和掌握阅读方法。教学《小壁虎借尾巴》时,教师给学生足够的读书机会,采用多种形式,如:自由读文、小组读文、朗读、齐读等,不求形式统一,只求学生真正投入。在开始教学时,教师让学生自由读文,给每位学生一个比较个体的自由散读的空间,起到读通课文,扫清生字障碍的作用;其间,又展开小组读文,理清课文的主脉,了解文章的内容,知道鱼、牛、燕子尾巴的功能;最后,女生齐读,揭示小壁虎不用借尾巴的原因……总之,只有让学生充分地读文,才能有所感知,才能有所感悟,同时也培养了语感。

二、表演

表演是语文学习的实践,更重要的目的在于积累。在《小壁虎借尾巴》中,教师让学生按小组针对课文第三、四、五小节的内容进行演示排练。其间教师不断深入小组,与组员共同探讨。在这一个环节中,教师给了学生充分的时间,并不急于表演交流,而是给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积累语句,把它们牢牢地记在脑子里,在这基础上,再用自己喜欢的形式反馈给教师看。这样,不但起到了积累的目的,也揣摩文章的写作思路和表达方法,为说话、写作打下了结实的奠基。

三、表达

表达是培养学生思维、语言能力的重要途径。在教学《小壁虎借尾巴》时,教师减去了教材中重复的环节,留出时间空间进行扩展阅读,让学生自己去悟。首先,在教学中让学生悟出课文是用童话体文体把知识写出来的,积累了语言表达方式;在此基础上,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进行课外阅读——《尾巴的妙用》,通过填表格,书面表达出动物的尾巴形形色色,各有各的作用;然后,通过简单的模仿说话,了解并掌握另一种文体——介绍体;最后,学生根据个人的喜好自由选择一种文体练习表达。教师创造各种表达的机会,激发学生表达的愿望。这样学生就会乐意表达,而且有内容可说。

四、交流

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有充足的交流时间,围绕课文的重点问题和疑难问题,展开讨论,鼓励学生发表独到的见解。由于学生思维的不同,对问题的理解也不同,因此,就得通过讨论、交流,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获得知识。在《小壁虎借尾巴》中,教师针对小壁虎的尾巴是被蛇咬断的,还是自己挣断的这一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在交流的过程中,同学们通过读文、演示,取得共识。这样交流,既有利于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有利于学生表达能力的训练。

以上是《小壁虎借尾巴》教学后的几点想法。就在阅读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还值得我们在今后的课堂实践中不断地摸索、研究。

人教版一年级《比尾巴》教学反思2

我执教了《比尾巴》一课。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我制作了精美的教学图片,因此也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由于我本人基本功不够扎实,因此也造成了教学中漏洞百出。现反思如下:

1、注重情境创设

一年级学生课堂常规较差,好动、坐不住、注意力不集中,怎样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是课堂教学的关键。小朋友们喜欢小动物,创设“给小动物做小裁判”的情境,让学生始终情绪盎然,有声有色地投入学习中去。情境的创设激发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的语言发展,促使学生主体能动作用与现实环境的统一,使学生在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实现素质的全面提高与个性的充分发展。因此教师在教学上要不断探索,不断创新,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精心进行教学设计,创设出理想的情境,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创造力,使教学不断发展和提高。

2、练读课文,体会语气

本节课重点指导疑问句的读法。我采用反复练读,目的是想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语言文字,在读中体会感情,在读中了解运用语言文字的方式。但是在实际的操作中由于指导方法不到位,效果不是很理想。

3、“抱” “牵” “放”

新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传统的语文课程是把学生的视野框定在教科书和课堂里,使学生的语文学习与丰富的语文生活隔离开来,远离了学生的生活需要,而今天我们所需要的是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这样的课程应该是以学生的语文生活经验和成长需要为依托和归宿,把教科书“这本小书”与生活“这本大书”融为一体。在这堂课上,我一直在试图把学生引入我事先设计好的路径中去,这也恰恰扼杀了孩子的个性发展,遏制了他们的发散思维。课后反思,我是不是应该让学生多动脑:思考课文中六种动物的尾巴特点是什么?你还知道哪些动物尾巴的特点?还可以随便挑两到三种动物的尾巴进行“长短、粗细、直弯、宽窄”等各种角度的比较,甚至还可以制造悬念,如将猴子、小狗、兔子进行尾巴长短的比较,从面引出“谁长谁短、谁宽谁扁”等都是相对的,要看比较的对象,这是不是辨证思维启蒙的最佳机会?

4、关注课堂教学中的动态生成

新的课程理念告诉我们:课堂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学习过程,而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它五彩斑斓,生机勃勃,因此,我们还应当从关注生命的高度,用变化的、动态的、生成的、而非静止的、僵化的观念来看待课堂教学。但今天的课上,我感觉自己面对出现的生成现象没有好好的把握。

人教版一年级《比尾巴》教学反思3

《小壁虎借尾巴》是一篇看图学文的童话故事。课文通过小壁虎向小鱼、黄牛、燕子借尾巴的经过,讲了小壁虎的尾巴断了可以再生的特点和小鱼、黄牛、燕子尾巴的用处,课文较为简单、易懂。教学中,我以读、演、说为主要形式,把课堂时间让给学生,充分地让学生去读文、思考、交流、表达、表演。

一、读,采用多种形式,如:自由读、小组读、齐读等,不求形式统一,只求学生真正投入。给每位学生一个比较个体的自由散读的空间,起到读通课文,扫清生字障碍的作用;其间,又展开小组读文,理清课文的主脉,了解文章的内容,知道鱼、牛、燕子尾巴的功能;最后,女生齐读,揭示小壁虎不用借尾巴的原因……同时,让学生在读中发现各个自然段之间相同点和不同点。学生找得很准:都是小壁虎爬呀爬,爬到什么地方,看到谁在干什么,就对谁说:,把您的尾巴借给我行吗?()说:不行啊,我的尾巴摇用来()呢。不同在借的对象,尾巴的作用,尾巴的动作。

二、演。表演是语文学习的实践,更重要的目的在于积累。在《小壁虎借尾巴》中,我让学生按小组针对课文第三、四、五小节的内容进行演示排练。给了学生充分的时间,去积累语句,把它们牢牢地记在脑子里,在这基础上,再用自己喜欢的形式反馈给教师看。这样,不但起到了积累的目的,也揣摩文章的写作思路和表达方法,为说话、写作打下了基础。

三、说。找到规律后,我让学生记着这个方法,在此基础上,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进行课外阅读——《尾巴的妙用》。在交流完动物尾巴的作用这个资料之后,让学生模仿课文的写法继续编写小壁虎借尾巴的故事。学生因为有之前的铺垫,仿写显得不是很困难,有的说:小壁虎爬呀爬,他爬到水池边,看见鳄鱼拖着长长的尾巴在水里游来游去,就对鳄鱼说:鳄鱼大叔,把您的尾巴借给我行吗?鳄鱼说:不行啊,我的尾巴要用来拖猎物下水呢!有的说小壁虎来到高山上,看到老虎竖着尾巴威风凛凛的蹲在那里,对老虎说:老虎大伯,您的尾巴借给我行吗?老虎说:不行啊,我的尾巴摇用来攻击敌人呢。--------由于了解了各种动物尾巴的作用,再加上朗读中对语段形式的把握到位,这一次的仿说很成功。学生也在模仿中感受到了自己编说故事的乐趣,此时的课文才真正是学生通向更广阔的世界的窗口,此时的课堂才真正是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

人教版一年级《比尾巴》教学反思4

在学习课文之前,让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小壁虎为什么要借尾巴?他都跟谁借尾巴了?小壁虎最后借到尾巴了吗?”让孩子但这一系列有趣的问题细读课文,在课文中寻找答案。孩子们学得快乐,学得主动。经过研读,孩子们很容易得理解了:小壁虎为了保护自己不被蛇咬到,就把自己的尾巴挣断了,为了不让自己这样难看于是决定出去借尾巴。孩子在阅读小壁虎分别向小鱼、黄牛、燕子借尾巴被一一拒绝的过程里,自然而然的读懂了鱼、牛、燕子各自尾巴的特点,明白了“动物尾巴都有用”的.科学道理。

我还通过结合课文插图让孩子仔细观察小壁虎尾巴的不断变化,让孩子发现小壁虎的尾巴能自己慢慢再长出来,这种现象就是再生。文章生动有趣,我采用分角色有感情朗读的形式让孩子把小动物之间礼貌、真诚的美好形象表述得栩栩如生,孩子们读得童趣盎然,饶有兴味。

人教版一年级《比尾巴》教学反思5

在孩子眼中,动物是他们的最爱。《比尾巴》用三问三答的形式,介绍了六种动物尾巴的特点。课文琅琅上口,极富儿童情趣语言,能激起学生朗读欲望,还能引起学生观察其他动物尾巴特点的兴趣。本节课我把重点放在了问句和答句的读上,我读,让学生发现问句的尾音向上,答句要向下。接着通过齐读、指名读,让学生充分感受问句和答句读法的不同。接下来,又进行了男女比赛读、个别读,谁读的好,就请他来给大家示范某一句,让大家跟学。最后,请个别同学采用问答形式来读,并请个别学生来表演着读。大家的兴趣很高,不知不觉中,下课铃响了……可是,大家还是意犹未尽地在那学着小动物的动作来表演课文。

我认为在低年级,只要老师紧紧地抓住一个“趣”字,无论什么课,在指导孩子朗读上,只要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引导好他们,朗读的效果就会更好。

一、以生为本,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构建充满活力的语文课堂。

在本案例中,教师始终站在学生平等的地位,与学生平等对话。如:以“趣味对读”中,教师以商讨的语气提出“你想怎样对读呢”,在听到学生独特的想法,教师马上予以支持,并提出“你们想怎样读就怎样读!”,在这里,教师亦师亦友,只在课堂中引路,把“怎样走路”的权利还给学生。更值得一提的是在“续编课文”中,教师融入学生中,“别忘了,有问题找老师,老师也是你们的小组成员哦”,老师与学生平等对话,与同学们共同思考、共同体验成功的快乐,师生的和谐互动,充分体现了课堂民主和人文关怀,这正是构建充满活力的课堂的人文基础。

二、营造富有情趣的课堂气氛,满足学生个性心理的需求,构造充满活力的语文课程。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一个教师不能无视学生的情感生活,因为那是学习中主动性和创造性力的源泉”。只有满足了儿童的情感需求,才能让儿童真正成为主人,投入学习。在本课中,我在开课之时,便精心营造了“小动物比尾巴”的情境,并鼓动学生当评委,面对栩栩如生的图片,学生争先恐后的发言;而后我又引导学生进行“趣味对读”,并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一对一地朗读。“读我所爱读,快乐无比”;最后我进一步激发学生情趣,“咱们也来当一回作家,续写课文,学着课文的样子,自己写儿歌”,学生兴致盎然,并迅速在小组内讨论起来。在宽松的气氛中,学生交流、合作、互助、成功。在充满活力的课堂上,学生体验着读的愉悦、交往的愉悦、探索的愉悦、成功的愉悦,语文,真正走进了学生心灵,学生丰富的个性在课堂上展现无遗。

三、教师要捧着一颗爱心,带着一颗童心,让所有的学生全员参与,全程参与充满活力的语文课程。

新课程改革处处体现着以人为本的人文思想,我们的课堂应该像春天一样,让所有的孩子像百花一样灿烂地绽放。在本课中,我所引领的每一个教学活动都是基于全体学生,教师不是导演,胜似导演,每一个教学环节都充满着童趣,充满着人文关怀;学生不是演员,胜似演员,全员参与,全程参与了每一个教学环节。

如果每个教师都捧着一颗爱心,带着一颗童心,唤起儿童个性心理的需求,我相信,那一定能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让学生在语文的大课堂里幸福成长。

人教版一年级《比尾巴》教学反思6

《小壁虎借尾巴》是一年级下册的一篇文章。

课文通过小壁虎向小鱼、老牛和燕子借尾巴的经过,讲了小壁虎的尾巴断了可以再生的特点和小鱼、老牛、燕子尾巴的作用。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课文没有注音,而且篇幅较长,存在一定的难度。我给学生足够的读书机会,采用多种形式,如:自由读文、小组读文、朗读、齐读、个人读等,不求形式统一,只求学生真正投入。在教学中,我让学生自由读文,给每位学生一个比较个体的自由散读的空间,起到读通课文,扫清生字障碍的作用;其间,又展开小组读文,理清课文的主脉,了解文章的内容,知道鱼、牛、燕子尾巴的作用;

最后,齐读,揭示小壁虎不用借尾巴的原因……总之,只有让学生充分地读文,才能有所感知,才能有所感悟,同时也培养了语感。我在教学中紧紧抓住“借”字,让学生想想为什么小鱼、老牛、燕子不肯借尾巴,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有利于学生表达能力的训练。以上是我这节课的教学小结。

人教版一年级《比尾巴》教学反思7

《小壁虎借尾巴》是一年级下册的一篇文章。

课文通过小壁虎向小鱼、老牛和燕子借尾巴的经过,讲了小壁虎的尾巴断了可以再生的特点和小鱼、老牛、燕子尾巴的作用。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课文没有注音,而且篇幅较长,存在一定的难度。我给学生足够的读书机会,采用多种形式,如:自由读文、小组读文、朗读、齐读、个人读等,不求形式统一,只求学生真正投入。在教学中,我让学生自由读文,给每位学生一个比较个体的自由散读的空间,起到读通课文,扫清生字障碍的作用;其间,又展开小组读文,理清课文的主脉,了解文章的内容,知道鱼、牛、燕子尾巴的作用;最后,齐读,揭示小壁虎不用借尾巴的原因……

总之,只有让学生充分地读文,才能有所感知,才能有所感悟,同时也培养了语感。我在教学中紧紧抓住“借”字,让学生想想为什么小鱼、老牛、燕子不肯借尾巴,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有利于学生表达能力的训练。

篇10:一年级《比尾巴》教学反思

一、应用儿歌特点,营造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感情

新课标在第一学段阅读部分提出了让孩子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我从四个层次体现了这个乐趣。

1、现在,我们隆重地请出这些参赛的模特,那有哪些动物来比赛呢?请这一排的小朋友来请,其他同学随着音乐响起来。(请6人上台贴出小动物的图片,一边贴一边说出动物的名称。音乐、掌声)在热烈的掌声中,在嘹亮的音乐声中,孩子们就把这些动物模特请上场,上场了以后,因为孩子们都非常喜爱,所以我们就主动观察了这些动物尾巴的特点,看了尾巴的特点,那马上顺利成章的让孩子们从课文的句子中找一找,这也就是动物们比尾巴怎么样?六个问句,初步感知课文内容,也为深入学习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2、现在我们来看看这些动物模特,瞧,模特们多么兴奋啊!它们纷纷翘起了自己的尾巴。孩子们,现在你们就是评委了。我们来仔细瞧瞧动物们尾巴有什么特点,哪位代表先发言,有其他代表发言吗?这位评委你说(学生说尾巴的特点)让评委们发表对动物尾巴的特点的一个意见,比如说小猴子的尾巴,课文中是长,但是小孩子他就觉得除了长还有软,还可以卷起来,其实也就强化了他对动物尾巴的一个认识,从小孩子的角度去认识动物尾巴,它局有什么样的特点,其实这里也留给了孩子们很大的思考空间。

3、动物们的比赛进行的非常成功。一名记者到场参加,心里非常激动,当场做了一首儿歌。他就把这六个问句分成了两个部分。你能把回答的六个句子也分成两个部分吗?(学习小组合作完成)课文我们已经学完了,把整篇课文怎样巧妙地呈现在孩子们的面前,我采用了小记者,这个小记者也参加这场比赛,看了以后非常的激动,就写下了这么一个儿歌,这首儿歌就是我们刚才所学的,这样孩子们自然地再回到语文书中,去进行朗读,让孩子始终感觉都非常有情趣。

4、告诉这些小评委,你们也可以当小记者,去争当这样一个小记者,你们还可以在动物王国里找一找其他动物,来给这些动物们编一编儿歌,这样续编儿歌,孩子们也就发展了孩子们的创造性思维。同时也展示了学生课外获得的信息(上网、课外书)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被关注的乐趣。

二、引导探究,加强实践,让学生感悟语言,应用语言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语文的主人,、这意味着我们的语文课堂要由教师的讲堂变成学生真正的学堂,要让孩子在课堂上通过丰富多彩的语言实践,在运用这个语言的过程当中,他来感悟语言,积累语言,来掌握语言,这是新课程标准一个明显的特点,这样才能为学生奠定好语文学习基础,让他有持续学习语文的后劲。

1、通过读、说的语言实践,引导学生去探究。在读的方面呢,首先重视了他们的自读自练,出现了问句以后,孩子们就运用他们所学拼音的知识,运用这个拐棍自己去读这个问句,目的就让他们读通读顺,从而达到语文朗读最基本的要求,初步感知这六个问句是什么意思呢?接着就是在读中指导,六个问句出来以后,孩子们第一次发现这个问号,读这样的句子的时候和平时读句号的句子有什么不同?孩子们自己去发现,自己去探索,自己去感悟,然后问谁来读读看,看谁问得好?以后看到这样的问号,就知道该怎么读了。

2、在理解的过程中去读,解决了松鼠的尾巴是很轻很柔的降落伞,孔雀的尾巴最好看,怎么去读好这两个句子呢?让他们的体会通过朗读表达出来。但是如果在这个时候出示这两个句子就更好了。最后就是表演,尤其是一年级的孩子他们很喜欢用自己的身体语言来劲性表达,辅助自己去理解,去体会,去表达,读儿歌的时候就加上了这个动作,孩子们带着笑带着动作通过读表达出对儿歌的喜爱,对课文的喜爱,也可以说对学习语文的喜爱吧。在说的方面呢,也有一个层次,开始刚看到六个模特时,在说他们的特点,先是一个词语,再是一个句子,后来在作为评委这个角色变了以后,他们运用自己所看到的一些电视或者一些收集到的资料,以前的一些旧知在辅助他们去表达自己的观点,像课堂上出现的松鼠的尾巴像雨伞、太阳伞,降落伞,棉被等等。孔雀的尾巴最好看,让还孩子们不但要从形状上去观察还要从颜色等方面去考虑。孩子们的各种认识都是他们的独特体验。动物模特比尾巴大赛,学生学习的激情很高,语文教学不就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孩子们很快地进入了比尾巴大赛的现场。因为新课程倡导语文教学应该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因此我以主持人学生以评委的身份拉进了我们彼此之间的距离,然后在主持人与评委的一次次对话中解决问题,让孩子们以评委的身份去观察动物尾巴的特点,去公证仔细认真地评一评,在评议中达到学习课文的目的.因为我认为学习的方式比学习的内容重要。我们让孩子找到学习的钥匙而不是帮他直接开门。

三、拓展延伸,放飞学生潜能

这一次新课程改革有一个很突出的特色就是构建开放的充满生机的课程体系,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了我们要努力的建设开放而具有活力的语文课程。那么就要加强学生课堂与课外,课堂与生活相沟通,把我们的语文课变成生动的语文实践活动,比如说讨论、欣赏、表演、展示、评价,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课堂上都能动脑筋,动口,然后动手,让他有更多的交流与合作的机会,努力使我们的小课堂能够连着我们的生活大世界,所以要从课文中找出连接外面这个世界的连接点,这堂课中反复出现的问句和答句,抓住他切入这种创造性的教学,运用他已有的知识和积累跟文本展开对话,创造性的来仿造说的句式,孩子是从生活中来的,他对生活自己最兴趣的东西其实真的非常的喜欢,因此课前我就让孩子去收集、观察一些动物尾巴的知识,那么他们从生活中走来了,最后课文结束的时候,孩子们再走到生活的这个大世界里去,就是从课文中你们学到那么多尾巴的特点,你们知道这个儿歌的形式是这样的,那你们能不能结合自己原有的一些知识的学着也去编一首儿歌呢。语文学习的空间应该是很宽的,正像有一位专家说生活的外延有多宽,语文学习的外延就有多宽。这方面我想还要继续努力。

上一篇:赞公司(快板词)下一篇:房地产认购申请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