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民警执法规范化建设调研报告

2024-05-23

交通民警执法规范化建设调研报告(共7篇)

篇1:交通民警执法规范化建设调研报告

执法工作是公安工作的生命线,公安交通民警执法是否规范,执法质量如何,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也直接影响公安机关和人民警察的整体形象。自开展执法质量考核评议活动以来,执法质量已经有较大提高,但由于受社会大环境、执法人员思想等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干警执法行为仍存在不少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积极适应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要求,大力加强执法规范化建设,进一步提高公安机关的执法公信力。要从根本上解决执法质量问题,则必须从基层民警抓起,现就有关执法规范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做如下分析。

一、当前交警执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在执法活动中与过去相比执法质量有了明显提高,但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执法不严,执法不公。在实践中具体表现为:第一,执法不作为。虽然涉及关系复杂,但可以明确责任,却由于民警有畏难情绪,而出现推诿、不处理,导致信访、投诉案件仍有发生。第二,执法不公。关系案、重违轻处的人情案时有发生,不能做到客观公正、罚过失当,有的加重处罚,有的处理畸轻,甚至不处理。

2、执法办案质量不高。具体表现为:第一,程序不规范。程序前后倒置现象较多,法律文书使用不正确,应当使用的未使用,不应使用的反而使用。第二,笔录制作粗糙。少数民警连最基本的笔录制作要领不掌握。第三,由于路面执法的特殊性,存在执法随意性较为突出。

二、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

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不仅有执法民警主观方面的因素,也有监督制约机制不完善、不落实等客观方面的因素。结合当前执法实际,经过认真分析和研究,我们认为造成以上执法问题的根源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严格执法的意识不强。交通民警的法律素质既是政治素质,又是业务素质,是公安民警基本素质的重要内容,决定着执法活动的优劣,办案效率的高低。极少数基层民警的严格执法观念淡薄,程序意识不强,自身素质不高,在实际工作中未把严格执法工作摆在重要的日程上,有时仍然靠经验、靠领导意志办案,而不是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

(二)收集、固定证据的意识不强。办案质量是公安工作的生命线,是打击违法行为、保护人民的基础和前提。自开展执法质量考核考评以来,各执法部门的执法水平虽有了明显的提高。但仍有一些基层执法单位在执法过程中受利益驱动,执法权力商品化,乱收费、乱罚款、乱扣押不规范的行为仍有发生;有的重实体、轻程序,重打击、轻保护,乱用、滥用强制措施等侵犯公民的合法权益;有的办“关系案”、“人情案”,放纵违法行为;有的对人民群众的报案求助推诿、拖拉,不作为;还有的不尊重公民和违法人的合法权益,执法态度简单粗暴。

(三)执法监督意识不强。党的“xx大”明确提出,在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进程中,要加强对执法活动的监督,推进依法行政,维护司法公正。有的基层执法部门的领导,不重视执法质量,监督意识不强,制度落实不力,对内部监督及人大、政协、检察机关和社会各界的监督不理解。对一些执法问题不敢纠正和追究,使一些制度和规章形同虚设。此外,内部监督机制不科学,没有形成一个自我制约的意识。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内部监督的作用,致使一些执法违法现象不能及时得以纠正。

(四)警力不足和经费保障不足也是制约公安交通管理部门行政执法的重要原因之一。经费年年不足,大队只能依靠部分罚没款和逐年下调的事业性收费来维持正常工作运转;加上近年来,我县经济不断发展,道路通行条件大大改善,道路交通管理工作纵深继续延伸,造成警力严重不足,为弥补不足就需要雇佣交通协管员参与交通管理。但是,新增加的协警人员,并不属于公安正式编制序列,他们的服装、装备、薪水等费用都由大队独立支付,这又继续加重了大队的经费负担。

三、解决问题的对策

综上,通过对执法问题的分析和研究,就目前执法工作实际状况看,要使执法规范化建设进一步加强、执法质量明显提高、执法水平稳步提升,应做好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转变执法观念,牢固树立依法行政理念,做到立警为公,执法为民,严格公正执法。道路交通管理是公安机关的一项重要职能,其执法效果如何,直接关系到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关系到公安机关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因此,我们要用科学发展观,采取与时俱进的措施,把各项执法活动作为整个公安交通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交通民警在执法工作中,会遇到很多新情况、新问题,需要我们去研究、分析,并依法作出处理。这就要求我们干警尤其是领导同志必须自觉带头学法、懂法、守法,高度重视各项执法工作,做到严格依法行政。

(二)强化“四个意识”,确保案件质量。一是强化程序意识。衡量执法行为和执法质量的标准,除了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定性准确、处罚适当外,还有一个就是程序合法。没有程序保障,就不会有真正公正。公正合理的程序不仅是实体正确的重要保障,而且有利于防止执法者滥用权力,有利于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因此,公安机关办理案件应实体和程序并重。二是强化证据意识。首先,办案民警必须增强证据意识,依照法定程序主动、及时、客观、公正、全面、细致地收集与案件有关的各类证据。其次,要注意对证据的来源、真实性进行审查,使收集到的各种证据之间能够相互印证,形成一个完整的证据体系。三是强化法律意识。第一,公安机关的各级领导,必须实现从“人治”到“法治”的思想转变,把本单位的各项执法活动纳入法制化的轨道。凡是公安机关进行的执法活动,必须首先考虑行为的合法性。应当多从法律的角度思考问题,善于依法决策、依法指挥、依法办事,以“法律为准绳”、“对法律负责”,要真正成为各级领导的自觉行动。第二,一线民警身为执法者,不能只凭老经验、***惯办事,必须认识到法律的严肃性,重视法律知识的学习更新,严格遵守法定程序,使每起案件都能做到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适用法律准确,处罚适当。必须明确一点,不能指望法律来迁就我们,而是我们的执法工作必须适应法律的要求。四是强化诉讼意识。随着法律体系的完善,公安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具有可诉性,即每一次行政执法活动、每一起行政案件都有可能因当事人不服而提起行政诉讼。如果公安机关提供的证据材料和法律依据出现问题,就很有可能败诉并赔偿有关当事人的经济损失。因此,公安机关的行政执法活动绝不能存在任何侥幸心理,必须坚持高标准、严要求、经得起质证。

(三)完善、落实执法责任制。实行执法责任制是保证严格公正文明执法的一项重要措施,对于规范执法工作具有重要作用。关键要抓好三个环节:一是建立健全受案、立案、调查取证、审批、告知、听证、处罚、法律文书、档案管理等执法各个环节的具体工作制度,使执法工作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有据可查,减少执法的随意性和盲目性。二是确定各部门和各岗位民警的具体执法权限、执法责任,量化工作目标。三是严格进行考核,把执法责任制的考核与岗位目标考核结合起来,把考核结果与领导的政绩、晋升挂钩,与民警的提拔、立功受奖挂钩,做到奖惩分明。自XX年以来我队开始实行的内部执法质量考评对提高各基层单位执法水平、规范各项执法活动、完善落实奖惩措施、起到了极大地推动作用,开展执法质量考评的实践说明,执法考评是发现和解决交警执法问题,提高整体执法质量和执法水平,落实执法责任,完善内部执法监督机制的重要措施,是增强公安机关领导和民警的法制观念,全面提高队伍整体法律素质的有效载体。

(四)加大对执法工作的监督检查力度。开展内部执法监督检查,不仅有利于提高行政执法水平,防止发生错案,而且有利于保护我们的民警,使各级领导从具体的案件审核事务中解脱出来。在广大民警心中牢固树立起自觉接受监督、积极参与监督的意识。对在执法中发现的问题,严格按照“谁办案,谁负责,谁主管,谁负责,谁审批,谁负责”的原则。其次,各基层执法单位的领导,特别是“一把手”,作为执法监督的第一责任人,必须切实负起责任,把执法监督当成大事来抓,定期对本单位的行政执法情况进行检查,找出执法中的薄弱环节,堵住管理上的漏洞。第三,全面推行警务公开制度,增加执法透明度。广泛接受群众监督,严格规范民警的执法行为,促进民警队伍整体执法水平的提高。

(五)强化法制培训,提高民警执法素质。一是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培训班,组织民警学习与公安执法工作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真正做到熟悉、掌握、会用,保证民警的法律业务素质与其担负的执法任务相适应。二是组织民警针对易犯、易错、易忽视的问题,采取一案一评、以案析法等方式,广泛开展岗位练兵、法律业务知识考试、阅卷比赛等活动,使民警学有所得、学有所用,不断提高执法水平。三是实行民警岗位执法资格认证制度。对民警上岗前必须经过培训和执法资格认证考试,考试合格者才能发给上岗证上岗执法;民警执法质量的好坏,与民警的奖惩和提拔任用相挂钩,来促使民警自觉学习法律、业务,全面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和业务水平。

(六)科技强警,做好警务保障工作。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广大人民群众对公安机关的执法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高公安机关和广大民警执法的科技含量,加强警务保障工作已刻不容缓。争取各级政府从“巩固共产党执政地位、维护国家长治久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的高度,想方设法保障解决公安机关的业务经费,配备必要的交通、通讯工具,提高民警的福利待遇,使公安机关跳出“自谋生路”的怪圈,切实纠正利益驱动违规执法的现象。同时,实施科技强警战略、确保公安工作与时俱进、全面提高公安机关的整体执法水平势在必行,要确立公安执法的新思想和新理念,构建适应新世纪、新阶段特点的科学、规范、有序、高效的公安行政执法工作机制。

综上所述,提高公安机关的执法水平,确保基层执法质量,是公安机关的一项长期工作任务,也是构建法治社会的必然要求。相信只要广大公安民警不断更新观念、牢固树立执法为民、依法行政的思想,公安执法工作一定会迈上一个新台阶,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篇2:交通民警执法规范化建设调研报告

http:// 添加日期:2009-07-09 16:37:57 来源:法律博客 【大 中 小】

内容提要 规范执法和监狱民警执法风险是辩证关系,规范执法有利于降低监狱民警执法风险。在我国当前监狱执法环境下,监狱民警执法的法律依据存在不足,且犯情、狱情日益复杂;执法现状面临严峻挑战,监狱民警必须正确执行刑罚,有效保障罪犯法定的基本权利,只有这样才能既达到规范执法的要求,又能有效地降低执法中风险带来的人身伤亡、财产受损、刑事处罚、行政处分和其他不测事件的可能性。

关键词 规范执法 降低 执法风险

当前我国监狱体制改革按照公正司法、严格执法、权责明确、运行高效、制约有效的要求,朝着“全额保障、监企分开、收支分开、规范运行”的目标迈进,监狱职能趋于单一化,执法将更加公正、廉洁、文明、高效。监狱民警必须明确了解我国现阶段规范执法的基本情况,促进监狱执法行为规范,公正执法,促进自身在对罪犯执行刑罚的过程中降低执法风险。

一、监狱民警执法风险概念及规范执法在我国法制建设中的意义

规范是“标准,法式”或“模范,典范”[1]的意思,执法则指“执行法令,按律讯囚,量刑惩罚”[2]的意思,规范执法就是标准执行现行生效的法律,法令,条例和制度。

风险指人们在生产建设和日常生活中遭遇能导致人身伤亡、财产受损及其他经济损失的自然灾害、意外事故和其他不测事件的可能性[3]。监狱民警执法风险就是监狱民警在对罪犯执行刑罚过程中遭遇能导致人身伤亡、财产受损、执法错误和其他不测事件的可能性。

监狱机关,是我国执行刑罚的重要部门。监狱民警执法工作有多重要,清末的修律大臣沈家本曾经有过一段经典的论述:“监狱与立法、司法鼎峙而三,纵有完备之法与明允之法官,无适当之监狱,以执行刑罚,则迁善感化,犹托空言。”再言:“监狱尤为内政外交最要之举。”又言:“ 其监狱之实况,可测其国程度之文野。”[4]英国17世纪杰出的思想家温斯坦莱说过:“国家的管理制度包括三个组成部分:法律、胜任的公职人员,以及对这些法律的认真的执行。”[5]因此说,监狱民警执法是国家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监狱民警规范执法能有效推进监狱工作法制化、科学化、社会化建设的进程,完善社会主义法治。

二、监狱民警执法过程中的法律依据现状和不足

(一)监狱执法过程中的法律依据现状

监狱法律体系是一个以《宪法》为纲领,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监狱法》为核心,以《刑法》、《刑事诉讼法》等法的相关规定为协调,以行政规章、条例、命令为补充,多层次、立体型的刑事执行法律体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28条明确规定国家同犯罪现象作斗争的基本方向,其中的“惩办和改造犯罪分子”更是奠定了监狱法的基础,是监狱法律规范的起点,是监狱法律体系的特殊表现形式。

《中华人民共和国监狱法》是一部全面、系统、专业的调整监狱工作最基本的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监狱法》明确规定监狱的性质、任务、职能,监狱管理的基本制度,刑罚执行的基本原则与运行机制,罪犯的法律地位与权利保护,未成年犯的行刑与改造,及监狱经费保障问题,是监狱法律体系的核心内容和主要表现形式。

此外,还有国务院及其司法部和有关部委制定的用以调整监狱工作的行政法规和规章,是对监狱基本法律规范的延伸和补充,解决监狱法律中不够明确或者没有规定的监狱行刑与改造罪犯工作的细节性法律问题,为监狱行刑与改造罪犯工作提供更为明确具体的法律标准和要求。如司法部77号令,明确规定监狱减刑、假释的程序要求。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中有关刑罚适用和监狱改造罪犯条款是监狱法的一种表现形式。有关监狱行刑与改造罪犯工作的法律解释,也是监狱法律体系的表现形式。

(二)监狱执法所依据法律体系的不足

我国监狱法律体系经过半个多世纪的积累已经基本形成,199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监狱法》的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监狱法律体系的初步健全。但是健全也只是相对而言,勿庸讳言,监狱立法、司法和法律体系的构建水平相对滞后于社会总体发展水平。我国的监狱法律体系的滞后性显而易见,不足主要表现在:

一是监狱立法不完善、不配套,直到1994年底颁布的《监狱法》也仅7章78条,仅对监狱工作作了原则性规定,而国家其他刑事法律对监狱执行刑罚的规定却很少。

二是监狱没有取得刑罚执行机关应有的地位,无法形成与公、检、法同等的分工负责,互相配合、相互制约的关系,况且,刑罚执行权并非监狱独有,公安机关和审判机关对徒刑之外的刑罚分别行使执行权,监狱作为国家刑罚执行机关,其主体地位不完整。

三是由此带来的监狱立法无法取得与刑法、刑事诉讼法相平行、衔接的基本刑事部门法的地位,影响了我国行刑法在法律体系中的效力。正是这种滞后性,造成了国家刑罚资源的浪费,也有违于现代刑罚更注重执行,重视刑罚效益的原则。监狱开展工作的条件艰难,就要影响监狱的安全与稳定。如丰富的实践经验、政策体系没有完全上升为更加规范科学细致的法律;又如监狱法的执行缺少细则,造成监狱法“有骨无肉”的状况;再如“日累积,月考核”的办法来考核罪犯,并无科学的依据,仅按照《罪犯奖惩考核办法》,实际操作性不强,不能完全覆盖罪犯改造的全面过程,且有些条款随意性较强,分值上下程度较大。

三、监狱民警执法的现状及面临的挑战

监狱民警执法中最重要并被社会所关注的工作是围绕罪犯而开展的执行刑罚、狱政管理、教育改造、劳动改造和罪犯权利保障,这也是监狱工作法制化、科学化、社会化建设的基本对象。

(一)依法执行刑罚过程中不断出现新情况并对法律进行挑战。

第一、监狱民警执法理念亟需转变。2004年3月,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对宪法进行修改,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明确把“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作为一条重要原则写入宪法,对监狱民警的执法提出更高的要求,特别是要求把保护罪犯合法权利不受监狱机关及民警的违法侵害落实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第二、监狱民警执行刑罚过程中有时缺乏正当程序的保障。如《监狱法》第五十八条规定对罪犯的处罚包括警告、记过、或者禁闭,但没有规定监狱民警怎样做出这些处罚,需要经过哪些程序,罪犯不服处罚如何救济等。第三、监狱民警执行刑罚过程中依赖的法律规定过于原则,缺乏可操作性。因我国目前尚未出台《刑罚执行法》及未建立执行官制度,加上监企没有完全分开的现状,监狱民警执法依赖的法律条款大部分需要地方法规或条例来补充,这就造成每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有自己的规定,每个监狱有自己的规定,甚至出现监狱的规定违反司法解释的情况。如《监狱法》第四十七条规定罪犯有于他人通信的权利,但来往信件应当经过监狱的检查,而基层监狱视自身的情况各有各的办法,有的每月二封、有的每月一封、有的无限止、有的按旬寄一封各不相同。第四、对罪犯减刑、假释限比例的限制,不符合法律的精神,给实际监狱管理也带来了无法调和的矛盾。根据浙江省《罪犯奖惩考核办法》的相关规定,罪犯月平均分值为10分,一般两年达成240分就可以获得呈报减刑1年的资格。但事实上,减刑、假释的年比例仅有20~30%左右,两年后有近40%的罪犯无法获得减刑奖励,如此长期积累,减刑矛盾非常突出。选择符合条件的罪犯减刑、假释不仅增加了监狱民警的工作量,而且往往也是容易出问题的地方之一。第五、对精神病犯,艾滋病犯等实施监管改造任务,缺乏相应的执业人员和治疗资质。给依法行刑带来较大的难度。

(二)对罪犯的教育的要求在提高,而教育难度在加大。

第一、监狱教育罪犯理念需转变。当前监狱职能趋于单一化,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对罪犯的改造质量,降低罪犯的重新犯罪率,这就需要监狱对罪犯的教育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式的进行,让罪犯回归社会能适应社会。监狱的教育将不再是以往单纯的政治、文化、技术教育。第二、监狱系统内部没有完全建立一支职业化的教育力量。目前的监狱民警既是管理者、执法者、生产监督员又是教育者、心理咨询员,对监狱民警都按一般的国家公务员进行要求和管理,没有进行专业化、职业化建设。第三、押犯构成越来越复杂,分类教育滞后。监狱系统省一级已完全能做到男犯、女犯、未成年犯的分类教育。《监狱法》对教育的内容也作了明确的规定,第六十二条规定了思想教育的内容;第六十三条、第六十五条规定了文化教育内容;第六十四条规定了职业技术教育的内容;第六十七条规定了体育活动和文化娱乐活动教育内容,但这些教育属监狱内部亚文化教育,对回归社会适应社会有一定的作用却不能起到决定作用,能否进行分类个别教育并达到目的才是关键。某省2004年对回归社会人员进行调查显示,重新犯罪率较以往还是升高了。

(三)依法组织罪犯劳动的目的同现实的距离较大。

第一、罪犯劳动目的明确确定民警执法中劳动教育的方向。根据《监狱法》第七十条的规定,依法组织罪犯劳动的目的是“使其矫正恶习,养成劳动习惯,学会生产技能,并为释放后就业创造条件。”所以监狱企业在组织罪犯生产过程中,都要有利于矫正罪犯恶习,养成劳动习惯,学会生产技能。第二、监企合一向监企分开过渡期执行罪犯劳动目的难度大。因为:一是监狱财政保障因地方财政有限,一些经费没有真正到位。以经济较发达的浙江为例,目前监狱财政保障度才达60%,更不用说西部欠发达地区。致使用监狱还需要从企业生产经营中来取得一部分经费,以弥补财政的不足。二是部分监狱企业还在追求经济效益,为监狱民警福利考虑;三是监狱的劳动生产硬件条件不能完全根据罪犯的具体情况,合理安排罪犯从事劳动。第三、对罪犯抗改或破坏监管秩序行为缺乏打击的可操作性,导致无病装病、小病装大病、无理取闹等软对抗出现。

(四)讲文明,保护罪犯的权利让部分民警的工作积极性受挫。

第一、部分监狱民警未能适应新形势的变化。讲文明,保护罪犯的基本权利是监狱执行刑罚进步的标志之一,罪犯的法律地位包括权利和义务两个方面,即罪犯享有哪些权利、履行哪些义务,讲文明,保护罪犯的权利无非是理顺关系,纠正以往执法中的不足。第二、部分监狱民警法律知识欠缺。罪犯的权利包括二个方面:一是罪犯的基本权利:平等权、生命权、维护正常生活及身体健康的权利、人格不受侮辱、人身不受刑讯体罚的权利、通信、会见的权利、选举权、言论、出版的权利、宗教信仰自由、财产权、劳动权、休息权、获得社会帮助权、受教育权、文化权利、批评、建议权、控告、检举权、申诉权、婚姻家庭权利、继承的权利、辩护权、赔偿请求权等二十一项;二是基于罪犯的身份所具有的权利:法定情形的家属知情权、根据考核结果,获得减刑的权利、法定重大立功情节的减刑权、获得保外就医权利、特殊罪犯有依法享有特殊待遇的权利、娱乐权、依法释放发给证明书的权利、刑满释放后享有获得安置和就业的权利等八项权利。掌握和保障罪犯的权利和义务是监狱民警执法的基础,只有做到保障罪犯合法权益,执行过程中才能做到依法、公正执法。第三、打击罪犯抗改和破坏监规秩序行为措施软弱。以往有土政策和土办法解决问题,当土政策和土办法不能适应当前监狱执法环境时,却没有出台新的更加周全的方案和办法。成功的例子也有,如:浙江省第二监狱对罪犯陈某的破坏监规秩序行为,利用法律武器,进行狱内侦查,并由检察机关起诉,得到应有惩罚。

四、监狱民警执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监狱民警在执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有:

(一)监狱民警在执法中容易发生违规违纪问题的环节是计分考核、减刑、假释、保外就医。容易发生违规违纪问题的岗位是狱务部门中负责罪犯百分考核、减刑、假释工作民警、分监区领导、管教员、基层一线民警、狱务部门与监区正职领导岗位。

(二)监狱民警执法中存在的突出不良现象:第一,打骂体罚或变相体罚管教对象;第二,违规照顾“有关系”的管教对象,尤其是“违章使用骨干犯”造成“牢头狱霸”的现象;第三,在奖惩考核中营私舞弊或运用自由裁量造成事实上的执法不公;第四,收受管教对象亲属及委托人的钱物或接受宴请、娱乐、游玩等;第五,管教对象加班、劳动、调休时间,防止“三超”反弹的措施不落实的现象;第六,狱务公开工作不规范、流于形式的现象;第七,执法程序不规范、监督措施不严密,或民警没有直接管理造成执法权力隐性转移的现象;第八,一些基层民警执法素质不高、业务能力不强的现象。

五、监狱民警执法中风险造成的法律责任

监狱民警中执法中风险可以导致人身伤亡、财产受损、刑事处罚、行政处分和其他不测结果的可能性,对于人身伤亡和财产受损方面的预防,我国监狱系统已经做得比较成功。在当前监狱执法环境下,监狱民警执法风险造成错误执法而承担法律或行政上的责任概率越来越大。

(一)监狱民警执法风险造成的刑事责任有:失职致使在押人员脱逃罪;徇私舞弊减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罪;虐待监管人罪;私放在押人员罪;刑讯逼供罪;贿罪;徇私枉法罪;玩忽职守罪;敲诈勒索罪;,侮辱罪;故意泄露国家秘密罪;过失泄露国家秘密罪;非法拘禁罪;非法搜查罪等14项。

(二)监狱民警执法风险造成的行政责任有:散布有损国家声誉的闹事言论,参加非法组织,参加旨在反对国家的集会、游行、示威等活动,参加罢工;泄露国家秘密、警务工作秘密;弄虚作假,隐瞒案情,包庇、纵容违法犯罪的;非法剥夺、限制他人人身自由,非法搜查他人的身体、物品、住所或者场所;从事营利性的经营活动或者受雇于任何个人或者组织;索要、收受、侵占罪犯及其亲属的财物;私放罪犯或者玩忽职守造成罪犯脱逃;刑讯逼供或者体罚、虐待罪犯;侮辱罪犯的人格;殴打或者纵容他人殴打罪犯;为谋取私利,利用罪犯提供劳务;违反规定,私自为罪犯传递信件或者物品;非法将监管罪犯的职权交给他人行使;人民警察违法使用警械、武器,造成不应有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尚不构成犯罪的;对符合收监条件的罪犯拒绝收监的;对在押罪犯在监狱内的违法犯罪行为,应当立案侦查而不予立案侦查或者侦查终结应当移送起诉而不移送起的;发现在押罪犯尚有余罪、漏罪,不及时予以转报或者为其隐瞒不报,阻碍有关案件查办工作的;弄虚作假或者未按法定条件提请批准在押罪犯暂予监外执行、减刑、假释的;其他违法行为等19项。

六、规范执法有利于降低监狱民警执法风险

规范执法和监狱民警执法风险是一对辩证关系。规范执法能促进监狱民警规范执法行为,降低执法风险。

(一)规范执法的前提是不断健全法律制度,让监狱民警执法有法可依,从根本上解决民警执法风险的根源。

1994年《监狱法》出台,在监狱法制史上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但监狱立法不能指望一次立法、一部法律一劳永逸,应当说,实践中,监狱法制与现实的需要远未适应,在监狱工作的一些方面,立法的不足还非常明显,监狱工作期望已久的《监狱法实施细则》至今仍未能问世,过于概括抽象的《监狱法》条文,在实践运用中,有时难以适从。由于缺乏对监狱立法理论的深入研究,《监狱法》完善程度不高,存在着一些明显不足,表现在调整监狱法律关系的规范不够齐全,在罪犯的教育改造、监管安全、社区矫正等方面,至今还没有专门立法;监狱是司法行政机关,又不是一般的行政机关,其司法职能的特殊性,决定了它与一般行政部门存在的区别,应当有专门的司法行政法律规范予以调整。应当采取措施,第一,提高立法规格,避免由于《监狱法》立法规格不高而导致的遵守不力;第二,尽快出台《监狱法实施细则》,使监狱民警能够真正理解《监狱法》条文的内涵与要义;第三,《监狱法》从颁布到现在将近十年,其中不少内容是基于上个世纪90年代以前的情况而作的规定,这些情况现在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相应地,对这些条文应当及时予以修改完善,做到已经制定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得到认真执行。

(二)规范执法的内涵要求监狱民警提高自身素质,具备在对罪犯执行刑罚过程中的法律知识,让民警执法中对风险有充足的认识。

第一、规范执法是由民警去执行的,民警的整体素质决定执法的实际成效。第二、规范执法必须借助监狱内部监督力量,强化法制职能,应对监狱日益复杂执法环境的挑战。比较成功的做法是在监狱系统内部建立法制机构:一是帮助监狱民警提高监狱管理专业化水平;二是加强和完善监狱制度建设;三是对监狱民警的执法进行监督;四是为监狱应对法律事务出谋策划[6]。第三、规范执法要求民警提高自身素质,就是通过监狱内部机构的努力,开拓创新,集思广益,让民警在执法中对风险有充足的认识,并能利用法律武器正确应对新情况的出现。

(三)规范执法的具体要求是对监狱民警执法行为进行规范,对法律进行认真执行,促进民警执法中自觉降低风险。

第一、规范执法的具体要求是对监狱民警执法行为进行规范,规范办理建议加减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保外就医、离监探亲以及禁闭、严管、戒具使用等执法环节;规范对罪犯日常考核、行政奖励及处分呈报、安排会见通信、服刑场所调动、工种安排等管理环节。第二、整改民警执法中存在突出问题目的是为了让民警对法律进行认真执行,按监狱内部法制机构建立和规范监狱内部的执法工作程序和执法责任制规范运行。第三、民警在认真执行法律过程中会最有效地降低执法风险。

综上所述,我国在进行监狱体制改革过程中,针对监狱民警执法的现状,健全法律制度,同时,通过监狱系统内部自我监督力量,对当前监狱民警执法的风险采取积极预防措施,规范执法行为,提高民警素质,达到降低民警执法风险目的。

参考文献:

1、《辞海》 陈道望主编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9年版

2、《中国监狱法制建设研究》 葛炳瑶 孟宪军主编 人民法院出版社出版 2005年第1版

3、《优化监狱执法环境需要强化法制工作》 胡方锐 《浙江监狱》2005年第2期

4、《〈监狱法〉修改的几点思考》 裘佳其 林乐泉 《浙江监狱》2004年第6期

5、《实现监狱法制化的途径与模式》胡配军 江苏省司法警官学校

注释:

[1]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9年版 辞海

[2]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9年版 辞海

[3]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9年版 辞海

[4] 清 沈家本 光绪三十三年四月十一日 奏请实行改良监狱折

[5] 《中外法律名言录》,学林出版社1987年版,第10页

篇3:治安民警执法语言规范化建设探析

当前我国改革处于攻坚阶段, 社会形势面临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新局面, 人民群众知识文化水平不断提升, 而相对于人民群众素养提高, 部分治安民警在执法过程中仍然存在执法语言粗俗、感情淡漠、素质低下等与警民和谐建设不适应、不协调等一系列问题。发生在上海闸北公安分局的杨佳袭警案, 至今让人记忆犹新。是什么让杨佳对警察成见如此之深, 要杀而后快?原因或许有很多, 但是其中最重要的还是语言上的摩擦, 执法对象面对执法活动和执法者表现出不满和对抗, 在僵持的局面下, 民警没有向执法对象说明原因, 而是居高临下地强制对方回答提出的问题[2]。在当前老百姓对公安队伍容忍度下降, 敏感度上升的新形势下, 因语言上的出言不逊而引发的血案仍时有发生。语言是执法者和执法对象进行交流沟通的首要工具, 是警务部门和警务人员文明执法所应具备的首要素质。目前, 我国人民警察对执法语言规范运用还不够重视, 有些方面的问题还很突出。当此之时, 下大力气抓好治安民警执法用语规范化建设工作, 不仅对建设文明警队, 重塑人民警察形象起到助推作用, 而且对建设和谐的警民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二、治安民警执法语言存在的问题

(一) 语言口语表达能力较差, 说“外行话”

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 部分治安民警业务素质偏低、语言表达能力偏弱, 以致在处理事件当中错用、乱用法律法规;在调处事故时责任认定不清, 讲外行话;在调解纠纷中, 难以说服双方当时人, 致使当事人对处理结果怨言颇多。

(二) 语言粗俗, 与身份不符

部分治安民警以管理者自居, 对自身的定位不清, 缺乏人本意识和法律意识, 工作方法简单, 语言粗俗莽撞。对于不同工作的对象, 不同的工作形式, 采取“一刀切”的工作方法。在执法过程中, 脏话、粗话连篇, 而且以偏概全、乱发评论、故弄玄虚, 缺乏原则性, 不但在人民群众中产生了不好的影响, 而且严重损害了人民警察的公信力。

(三) 语言生硬

当前, 在部分治安民警执法过程中经常可以听到诸如此类的话:“你问我, 我问哪个?”、“我就是不办, 你记住我的警号去告我啊!”、“没看我忙得很啊!”等等, 如此类似的生硬又不文明的语言, 人民群众是非常反感的, 俗语有云:“良言一句三冬暖, 恶语伤人六月寒”, 语言文明与否直接关系沟通效果, 直接关系到执法效果的取得[3]。这也是以往被称为“老四难”问题之一, 由于语言的冰冷生硬, 人民群众也就对警察淡漠, 最后民警要找百姓办事更是难上加难, 甚至会使得工作搁浅。

三、治安民警执法语言不规范的原因

(一) 执法民警人文素质、政治文化素质偏低

一些民警对法律知识、公文基础知识学习不够, 导致执法过程中侵犯了犯罪嫌疑人、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事件频出。在处理新事务、新问题过程中, 不求创新、因循守旧, 害怕承担责任, 仍然采用老办法、老经验。不但事情没处理好, 甚至引发许多后续问题。人民群众对此怨言频出, 治安民警的自我思考能力与价值也在自我意志的消磨中走向颓废和消亡。

此外, 部分治安民警理想信念淡化, 对人民群众感情冷漠, 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思想滋长膨胀, 在为民服务过程中摆官威、讲粗话。一些治安民警为人民服务的意识淡化, 对构建和谐警民关系缺乏深层次的认识, 还没有真正意识到执法工作的互动性, 最终导致执法办案过程中语言生硬、错误频出。

(二) 执法监督不到位, 惩处机制不健全

1.执法监督整改不力

执法监督整改不彻底, 对在执法考评和群众举报、申诉中发现的问题, 特别是普遍存在的问题, 整改纠正督促力度不够, 没有对一些普遍存在的执法突出问题从制度上着手抓好, 没有形成有效的监督合力, 造成监督缺位, 矛盾问题多次反复出现。

2.执法责任追究不到位

对于人民群众反映需要追究有关人员责任的问题, 由于责任追究不落实, 处罚机制不健全, 没有得到及时追究, 甚于由于内部原因不予追究。这就助长了部分治安民警的不良作风。

(三) 法律制度不健全

到目前为止关于《人民警察执法规范用语的规定》虽然部分省市也有制定, 但相对都较为零散, 规定也较为粗放, 操作性不强, 而相关的奖惩措施更是迷糊不清、规定不明, 难以调动治安民警的积极性。至于全国性的规定更是没有成文条款。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 许多部门人员讲人情、讲关系, 当罚不罚, 罚不当罪, 处理不公正、不公平现象屡见不鲜。这些原因共同造成治安民警对规定置之不理, 使已有规定得不到很好地落实, 成为一纸空文。

四、提升治安民警语言规范化能力的策略

(一) 提高思想意识, 准确角色定位

面对新形势、新情况, 治安民警要自身修养的提高, 从思想上, 提高认识, 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职业情操。在角色定位上, 把自己当作是“人民的公仆”。在工作中, 态度热情, 语言文明, 行为礼貌。这样才能提高治安民警与人民群众之间的亲和力。

(二) 加强教育培训, 切实提高治安民警语言和逻辑思维能力

各公安机关应当结合工作实际采取多种形式进行文化知识和法律知识的培训, 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 从时间上可采取短训、长期养成等多种方式对治安民警进行培训。鼓励治安民警平时搞好自学, 全面学习逻辑学、语言学、演讲学等基础知识。在学习中要注重执法语言技巧的训练, 讲练结合, 突出实战, 提高语言素质和文化素养。真正从言语上打动人, 让人民满意, 说出的每一句话都是符合标准的文明用语才会为人民群众所理解。

(三) 完善各项制度建设

1.进一步健全执法规范语言考评制度

一个好的制度可以促进事物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可以引领事业走向成功, 治安民警文明语言考核制度是当前执法文明用语规范化建设的重要环节, 我国基层公安机关应当制定一套完整的执法规范用语考评制度, 将考评结果纳入业绩考核范畴, 为了确保结果的公平公正, 考评应当采取民警自测和群众评议等两种形式, 让全体治安民警切实感受到执法语言规范化建设是业务工作的重要内容, 在平时的工作中潜移默化地实现执法语言文明规范, 成为新时期执法语言文明化的新警察。

2.完善退出机制, 实行重奖重罚制度

目前我国警察录用制度, 一经入警, 不管技能高低、业绩好坏, 都不担心被辞退, 客观上形成了警察只要不犯罪, 就等于是有了砸不烂的“铁饭碗”。这样的客观环境形成了部分治安民警不思进取的不良思想, 消磨了斗志, 在队伍当中出现干好干坏一个样的不良氛围, 使得部分治安民警在平时为民服务的过程中, 缺乏感情, 冷言相向, 甚至恶语中伤。为此, 对部分在为人民群众执法服务过程中态度冷漠、冷言冷语的治安民警坚决予以处理, 不遮丑, 不护短, 抓真动硬, 决不手软。对人民群众不认可又不予以改正, 甚至打击报复当事人的治安民警, 要坚决予以辞退。对于人民群众公认的优秀治安民警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 树立典型, 形成榜样的引领作用, 在全警队当中形成你追我赶的良好氛围;使热情为民, 规范执法语言的优良作风在警队当中真正扩散开来。

(四) 健全监督体系和问责制度

规范权力运行, 要靠法制和监督。俗话说:“没有监督的权力必然产生腐败”。在长期实践中, 我们已经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善的监督体系, 包括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政协的民主监督, 公安系统内部的层级监督和专门监督, 以及新闻舆论监督、人民群众监督等社会监督。但新时期有新要求, 要求我们要拓宽群众监督渠道, 完善群众举报投诉制度, 依法保障人民群众监督治安民警执法语言文明的权利。要支持新闻媒体对治安民警粗俗恶语行为进行曝光。对人民群众检举、新闻媒体反映的问题, 公安机关要认真调查、核实, 及时依法做出处理, 并将结果向社会公布。要严肃追究分管领导直至行政首长的责任, 督促和约束治安执法人员执法文明规范。

参考文献

[1]游漫琍.执法者语言研究[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 2011 (6) :24-25.

[2]维基百科.杨佳袭警案[EB/OL].http://zh.wikipedia.org/zh-cn, 2008 (10) .

[3]柳琦, 李扬帆.浅谈人民警察的执法语言艺术[J].江西公安专科学校学报, 2010 (1) :119-120.

篇4:交通民警执法规范化建设调研报告

关键词:民警;素质;交通

中图分类号:D9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1)08—0077—02

一、情况背景

随着中国经济建设的大力发展以及改革开放的深化进行,机动车保有量快速增长,据有关资料显示,中国正逐步进入汽车时代。但是,伴随中国汽车保有量的不断增加,各种交通违法问题也随之而来,制造使用伪造变造的牌证、套用其他车辆的牌证、驾驶报废车辆、无证驾驶等等违法行为层出不穷,并且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其中一些违法行为也变得更加隐蔽,更加难于被发现。特别是乡镇车辆的不断增多,加上基础设施建设的增加,众多铁路、建设工地车辆的增多,在这些地方一旦出现交通违法事故,在第一时间赶到违法现场处理的就是基层派出所民警,这就要求我们的基层民警在日常的工作中练就一身“硬功夫”,及时发现、查证各种不法行为,依法给予严厉处罚,保护国家和人民群众的合法利益不受侵犯。

二、具体措施

(一)要练就过硬的政治素质

1.要确保办理交通违法处理案件的依法、公正、公平。在加强监督的同时,还要求民警必须练就过硬的政治素质,具备敏锐的政治判断力,严谨、负责的工作态度,能够正确面对人情关、金钱关、利益关和权力关。

2.摆正自身的位置,牢固树立执法为民的执法服务理念。在工作中正确处理好执法与服务的辩证关系,以服务为执法的主线,严格把关,把群众的利益放在高于自己的利益位置,把群众的小事当做大事来办,切忌摆架子、摆资格、吊脸色,以管理者自居。基层民警是公安部门联系人民群众的窗口更是代表,作为面对群众的窗口民警,务必要练就过硬的政治素质、为人民服务的执法观念、坚定不移的吃苦耐劳的革命精神。

3.教罚结合,以人为本。在依法办理的道路交通违法案件,将教育与处罚相结合,建设和谐交通。同时,体现服务的本质,“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以德动人”,办好每一宗交通违法案件。

(二)要练就过硬的业务素质

违法处理工作作为对道路路面执法行为的一种延续,负责对交通违法案件的调查、取证以及处理。随着中国经济建设的深化,法制化建设进程也得到了大力发展,法制工作的要求日趋完善,群众的法制观念也日趋加强;加上由于种种因素,目前民警所面对的执法工作显得越来越复杂,各地发展的不平衡、资源共享的滞后、相互间交流与合作的困难等等因素,导致交通违法案件的调查取证难度也越来越高。作为一名处理交通违法案件的民警,要高质、高效、及时、顺利地完成各项执法任务,也就必须练就一身的“真功夫”,才能够达到工作要求。

1.磨练出一双“火眼金睛”。目前,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警察工作的技术含量不断提高,但是我们不可否认的是,先进的科学技术也同时被不法分子所利用,伪造、变造的各种牌照、证件、相关手续等等技术含量也不断提高,给我们的执法工作,特别是基层执法提高了难度,面对这些形形色色的交通违法行为,要做到依法、公正、严厉地打击违法行为,维护国家、集体和群众的合法权益。违法处理民警应该拥有一双“火眼金睛”,能够明察秋毫、洞穿真伪,及时、准确的辨别出违法行为的本质;能够察言观色,识破诡计,拆穿当事人的谎言,做到以理服人,以法服人。

2.练就一张“铜牙铁齿”。参与处置交通(下转128页)(上接77页)违法案件的民警办理案件的法制性、政策性较强,同时处置民警不仅仅对当事人的交通违法行为作出处理,还应该对当事人进行交通安全教育宣传,教育与处罚相结合,提高群众的交通安全意识,从而达到处罚目的;切忌摒弃教育而单纯的处罚,否则不但达不到处罚的目的,还会造成群众的误解;因此,在说理前,应具有说什么的心理准备,明白说明的是道理、法理、情理、事理,做到心中有数,胸有成竹应对案件的办理和矛盾纠纷的调解,另外,要求办案民警运用合理的言语表达完整的意思,将恰当的语言和适当的肢体语言运用到说理中去,努力提高自身语言的表达能力,说得人心服口服。这就要求民警除应该熟练掌握交通安全法、相关的配套文件以及各项法律法规外,还应该能够掌握在执法的过程中开展宣传工作的技能,将罚与教充分地结合在一起,在执法中体现服务的内涵,努力创造和谐交通的大环境。

3.要会熟练使用“法律武器”。“法律武器”是为社会和谐有序发展提供保障的一种约束性规章制度及约定俗成的规范性文件,尤其是道路交通相关法律法规不但是民警执法过程的工具,也是为人民服务的武器和保护自己的护身符,同时,违法处理民警法律水平的高低也从一个侧面反映着单位的工作水平,这就要求违法处理民警要有较高的交通管理业务技能,不但熟知道路交通安全法及相关配套的法规及条例,还要掌握各种法律法规,才能够保证较好地顺利完成日常的道路交通管理的各项工作。

(三)要有过硬的法制观念、证据意识和程序意识

随着中国法制化建设的进程不断深化,群众的法制意识不断加强,对各种案件的法制、证据、程序要求也就越来越高;对交通违法处罚案件办理的质量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必须依法、按照法定的程序对当事人的违法行为进行处罚;基层民警作为办理交通违法案件的直接执行者,必须与时俱进,不断提高自己的法制观念、证据意识和程序意识,严格依照法律法规的要求,依法、高效、及时、准确地给予违法行为人相对应的处罚。

(四)要练就过硬的电脑操作水平

近年来,公安部大力推进“三项”建设工作,在各类违法处理工作中,通过电脑以及网络共享资源的使用搜集证据、查找资料、核对办理案件被广为应用,成为处理违法案件民警必会的工作技能,这直接影响着违法案件处理完成的质量及工作效率,因此,在时代大环境的前提下,要做到与时俱进,做一名合格的全能民警,对于电脑的操作及互联网的使用必须要做到一个“熟”字,能够熟练使用办公软件、网络应用软件、查询功能以及等等各种电脑应用技能,为高效、高质的完成各项违法处理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结语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快速发展,汽车持有量还将会长期处于一个快速发展和增长阶段,作为站在处置交通违法事故一线的民警,只有不断加强自身素质能力建设,练就一身过硬的真功夫,才能有力地助推中国交通安全工作向着又好又快的方向发展。

篇5:交通民警执法规范化建设调研报告

近几年以来,交警支队按照“规范执法行为,促进执法公正”专项活动和基层基础年工作的要求,结合“大学习、大讨论”活动,针对民警执法中存在的问题,建立和完善了各项规章制度。进一步建立、健全了案件主办人责任制度,案件法律审核制度,集体议案制度以及错案追究制度等,并组建了基层法制队伍,加强了内部执法监督,加大了执法检查和执法考评力度,一些执法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民警的严格执法观念得到进一步加强,公路“三乱”问题基本杜绝,执法质量明显提高。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充分认识到我们存在的问题。

一、执法中存在的问题:

(一)道路执勤执法方面存在的问题:

1、不能坚持处罚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单纯以处罚为目的,缺乏对交通违法人说服教育,在执法中遇到当事人不愿接受处罚的情况,对违法行为人不是进行法制教育,而是给当事人承诺从轻处罚,欺骗当事人,以至于当事人接受处罚时意见很大,执法效果差。

2、不该处罚的处罚。导致当事人意见很大到处反映,如违法停车问题,《道路交通安全法》第93条规定:对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关于机动车停放、临时停车规定的,可以指出违法行为,并予以口头警告,令其立即驶离,机动车驾驶人不在现场或者虽在现场但拒绝立即驶离,妨碍其它车辆、行人通行的,处二十元以上二百元以下罚款。而我们有些民警在执勤执法中对违法停车的不论机动车驾驶人在不在现场,拒不拒绝立即驶离都进行处罚。

3、执法中存在“说不过”的现象。公安部岗位练兵提出要解决打不过、说不过、追不上的问题。在对违法行为人进行处罚,当事人提出异议时,我们有些交通民警由于业务水平有限,法律知识薄弱,属于什么交通违法行为,依照法律规定应怎样处罚,应当给当事人解释清的,而没能解释清楚,引起群众不满,甚至上访。

4、不按法律规定处罚。一是处罚不到位,只注重经济处罚,不注重技术处理,该记分的不记分,该暂扣的不暂扣;二是不按法律规定限内处罚,如《道路交通安全法》第91条,饮酒后驾驶机动车的,处暂扣一个月以上三个月以下机动车驾驶证,并处二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罚款,而在实际执法检查中发现对此仅处50元罚款;三是超出法律规定乱处罚,如对农用三轮车按未系安全带或未喷涂放大号进行处罚等。

5、文书制作不规范。法律文书的制作反映民警的执法水平,也反映出一个单位的执法导向和执法效果,不重视文书制作,文书制作不规范实际上就是重实体轻程序的具体表现。法律文书制作不规范主要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一是强制措施凭证(通知书)无当事人签名。二是有些民警文字书写水平差,字体潦草、错字、白字多。三是强制措施凭证开具不规范,如未取得机动车驾驶证驾驶机动车,在违法行为一栏只填写《道路交通安全法》第90条,不填写具体违法行为,当事人看了莫名其眇。四是违法行为和违法代码填写不一致。

6、不能及时、全面、客观的收集固定证据。一是该取证的不取证,如无证驾驶的,车上拉有几人,只问司机材料,其它乘车人材料不问;二是取证不全面问话材料中该问的不问,如无证驾驶只问车上拉几个人,而不问是不是营运等其它情况;三是该固定的证据不固定,如饮酒后驾驶机动车的,通常要以酒精检测仪有酒精反映为依据,如果当事人对酒精检测仪测试的结果有异议,还应提取血液进行检验鉴定,而我们实际执法中一些民警仅在强制措施凭证中注明饮一瓶啤酒等字样,不进行测试更不进行检验,即对当事人按饮酒后驾驶机动车处罚;四是不制作返还财物清单,执法中扣了当事人的车或证,处理完后,返还当事人的车、证,不制作返还物品清单。

7、令不行,禁不止。这方面主要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是违反支队规定对大货车罚款,二是体外循环,驾驶证暂扣后不录入微机等。

8、重实体,轻程序。主要表现在:一是卷中反映破案在前,立案在后,二是处罚呈批表中领导签署处罚意见在前,调查取证在后,三是处罚决定在前,告知权利在后。

9、非执法主体参与办案,又是笔录的制作人。

10、执法台帐、民警执法档案还需要完善,我们的执法台帐、民警执法档案从无到有,但还需要完善,还存在执法台帐不全,民警执法档案内容少,应该记录的没有记录等问题。

11、个别存在拘留和罚款不执行的问题。

(二)事故处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事故处理中存在的问题集中表现为三重三轻:

1、重调解轻证据。《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第54条规定,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权利人、义务人一致请求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调解损害赔偿的,可以在收到交通事故认定书之日起十日内向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提出书面调解申请,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予调解。当事人在申请中对检验、签定或者交通事故认定有异议的,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书面通知当事人不予调解。我们一些民警在事故处理过程中,热衷于调解,违反程序办案,先调解,后制作、送达交通事故认定书,不论损害赔偿权利人、义务人是否提出书面调解申请,都将工作重心向经济赔偿调解倾斜,在经济赔偿调解方面耗费过多的时间和精力,不注重提高现场勘查能力和调查取证能力,不注重证据的收集和固定,造成部分证据灭失,导致后期工作受阻,甚至影响事故的公正处理。比如去年5月份的一起事故,一机动车用绳牵引另一机动车行驶过程中发生事故,按照《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第61条规定,使用软牵引,牵引与被牵引之间的距离应大于4米小于10米,现场勘查笔录记录绳长3米,当事人说是5米,但没有现场照片,没有固定证据,还有转弯车辆是否打转向灯问题,一方说打转向灯了,一方说没打,现场勘查时没检查转向灯开关是否在转向位置。再有机动车超重问题,仅凭司机说拉多少责任认定中就认定超重,没有发货单,也不称重。酒后驾驶问题,不作酒精测试,也不作血液检验,以至于后期无法弥补。

2、重调解轻程序。一是不按照法律程序履行手续,使事故处理工作陷于被动。如无当事人的委托书即认同被委托人,我们在办理交通事故申诉案件中遇到过这样的事例,在当事人未出具书面委托的情况下,事故处理民警即认可了“受委托人”的身份,向“受委托人”送达了交通事故认定书,“受委托人”接到送达的法律文书后未提出异议,并申请调解,后来因为当事人双方在经济调解中分歧较大,未能达成协议,在事故处理民警向当事人双方送达调解终结书时,当事人不承认其委托事项,以未接到责任认定为由索要交通事故认定书,交通民警重新送达后,当事人又提出申诉,造成案件二度重新处理。二是先进行事故认定,后调查取证。在未查明交通事故的基本事实、交通事故证据及形成的原因以及当事人对交通事故承担的过错的情况下,确定当事人应承担的责任显然是不负责任的。

3、重调解轻宣传。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的规定,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及其交通警察执行职务时,应当加强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的宣传,就目前来说,大部分民警对宣传教育工作不够重视,以处理为目的,起不到教育效果。另外,事故处理工作中还存在事故认定书制作不认真和执法不到位的问题。

1、事故认定书制作不认真问题:(1)事故认定文书不编号;(2)事故认定一名民警盖章;(3)按逃逸作行政处罚,但责任认定中不认定逃逸;(4)事故认定超期;(5)引用法律条文不具体,如责任认定中认定当事人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第38条,该条界定三种行为,但不写明具体哪种违法行为,是车辆、行人应当按照交通信号通行,还是在没有交通信号的道路上,应当在确保安全、畅通的原则下通行;(6)事故认定表述前后矛盾,如前面表述从机动车道进入非机动车道,后面则表述由非机动车进入机动车道。

2、执法不到位的问题,一是个别重大案件不按公诉程序诉讼,在公安环节消化处理,民事部分调解了,案件就不往下走了,二是行政处罚不到位,突出表现在重大事故负主要责任以上责任追究刑事责任的应吊销机动车驾驶证的没有吊销。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

1、民警“先天”素质不齐,“后天”培训不足。交警支队现有民警主要成分是:警察院校及其它院校毕业生、部队转业干部、社会招考人员及其它单位调入人员。据统计,交警支队400名民警中,大学本科学历的30人,仅占7.5%,高中以下学历的165人,占41.2%。由于这种“先天”来源的局限性,使民警文化水平从初中到大学参差不齐,政治理论、法律法规、公安业务、身体条件等各方面素质相差较大,加上部分民警不注意自身素质和业务水平的提高,虽然经过不同形式的练兵,但仍有部分民警政治理论水平、法律知识水平、业务技能水平等整体素质还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公安交通管理工作的要求。

2、现实社会环境对交警队伍的负面影响。交通民警战斗在第一线,工作性质特殊而具体,接触人员面广,接触的人员形形色色,当前,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们对人生观、价值观、权力观出现不同的追求,执法环境恶化,以权钱交易为代表的各种腐败现象久治不绝,长期置身于这样的环境中,民警思想受负面影响,反映到执法中难免出现一些问题。

3、监督制约机制措施不到位。交通管理工作点多面广,民警执法、管理、服务工作相对独立,监督部门人员相对不足,监督方法比较单一,监督范围受局限,监督效果不够理想。

三、解决执法中存在问题的对策探讨

1、加强民警教育培训,提高队伍整体素质

要进一步端正执法思想,强化宗旨教育,结合“八荣八耻”教育民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让广大民警牢固树立“执法为民”的宗旨意识,自觉抵制不良风气的侵蚀。针对执法中存在的问题,对民警集中培训,着力加强民警的责任感,提高民警的证据意识、办案能力和整体执法水平。一是组织业务培训班,本着缺什么学什么,少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对民警进行业务培训,要改变目前培训中照本宣科的现象,坚持业务培训贴近实战,贴近基层,学以致用,并认真组织考试,培训考试成绩和民警的等级化管理、评先创优挂钩,二是采用执法检查与业务培训相结合的做法,通过以查代训,查摆问题释疑解难,启发民警,提高素质。三是有计划选派业务骨干到专业院校深造,带动民警整体素质的提高。四是落实好“三个必训”的要求,尤其要把社会招考人员,部队转业干部等新警种培训作为重点,突出实效,防止走过场。

2、把各项监督制约措施落实到实处,一是要加强警务督察工作,整合人力资源,充实督察力量,加大现场督察力度,减少督察死角;二是要不断提高监督手段的科技含量,运用公安网络及录音录像设备,监督民警执法;三是要采取灵活多样的监督形式,加强事前监督和事中监督;四是要坚定不移的推行警务公开,实现监督的整体效应。

3、加强执法制度建设,规范执法行为,确保执法质量。

篇6:交通民警执法规范化建设调研报告

他没有豪言壮语的大志,他是XX人民的儿子,他宽广无私的胸怀、乐观爽朗的性格,赋予他深沉炽烈的情感、包容而勇于担当责任的精神。他是党的好战士、人民的好警察、全所民警心中的好所长。多年来,他扎根基层,忠于职守,廉洁奉公,无私奉献,忠实地履行着一个人民警察的职责,用自己一步一个脚印的行动,带领全所5名干警向辖区群众传递着党和政府的温暖。为老百姓的和谐安宁保驾护航,他就是公安战线上的优秀所长、优秀警察——XXX。

一、立足本职,兢兢业业,始终战斗在交管工作第一线。漫湾派出所辖区,位于交通沿线,辖区面积256.6平方公里,境内有国道214,线和祥临二级路两大交通要道,外来车辆和人员成分较为复杂,车辆流动快,交通安全管理形势严峻。今年以来,张金福同志参与交通秩序治理工作50余次,组织派出所民警联合交警中队开展农村道路交通整顿活动20余次,处理各类交通违法行为50余起;纠正货车违法行为70余起;摩托车违法200余起;酒后驾驶机动车违法行为

20余起;深入党政机关、事业单位、村委会中小学、施工地等场所开展交通安全宣讲活动50余次。同时与漫湾华能电厂建立警企交通安全联系机制,并采取动态管理、静态监视、动静结合、打防并举等一系列有力措施,进一步做好预防、用警、服务三篇文章,确保了辖区道路的安全、畅通、有序。

二、坚持原则,严于律已,处处维护公安机关的执法形象。张金福同志不管是在交通执法工作中,还是在个人生活中,对自己要求特别严格,辖区群众给了他很高的评价:坚持原则,荣誉利益讲风格,肯吃苦,从不讲条件。在他办理的交管案件和参与查处的交通违法人员中,有人通过各种途径找到他,希望他能网开一面,从轻处理,但他都一一拒绝,同时还向他们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劝他们打消拉关系、走后门的念头,主动协助公安机关依法处理,为此他也没少“得罪”人。在工作上,张金福同志不重名利,默默无闻地工作。有人问:你整天扑在工作上,图个什么?他说:不图什么,我干工作要对得起头顶的国徽,对得起群众对我们警察寄予的厚望。

三、牢记宗旨,心系群众,时刻将群众的冷暖放在心上。

篇7:交通民警执法规范化建设调研报告

就必须进一步规范公安交通管理执法行为,才能确保民警正确行使执法权。

一、以创新执法理念为前提我国法律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体现全体人民的意志。公安交通管理部门作为代表国家和人民意志执行法律的重要机关,一切职能都是通过执法活动来实现。因此,牢固树立法治意识,打造全新的执法理念,是规范公安交通管理执法工作的前提。一要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深入学习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使广大民警在克服以管人着自居的错误思想,充分认识到自己肩上的历史使命,牢固树立服务经济建设和小康社会的意识,从现代法治观点出发,解决好权与法,警与民的关系。以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理直气壮地履行法律赋予自己的神圣职责。二要搞好交警队伍法制培训,努力提高民警的法制理念。结合现在《道路交通安全法》的学习,采取多种形式的培训,如自学、集中授课、相互交流、相互提问等。各股室、中队负责人要切实履行自己的职责,经常性地加强对民警的法制教育。使民警重点熟悉和掌握相关法律法规,突出培养民警运用所学的法律知识处理实际工作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的能力,把严格公正贯穿于公安交通管理各项执法活动之中,不断提高民警的法制意识和为民执法水平。三要建章立制、用制度约束民警的言行。针对民警的日常交通管理情况,有针对性地制定各种制度,使民警处于制度的约束之中,从形体到语言,从服务群众到公正执法都要有一整套制度,奖优罚劣。通过这些机制,促进民警转变思想观念,激发队伍活力,规范民警执勤执法行为,打造全新的执法理念。

二、提高执法水平是关键交通警察执法水平的高低,决定着交通警察的执法质量,也关系到交通警察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直接影响了群众的情绪,是否为群众所接受。为此,提高民警执法水平至关重要,必须与时俱进,紧跟时代的步伐,真正理解群众对警察的渴求,以群众为本,既要严格执法,又要热情服务,克服畏难情绪,面对困难,要有战胜困难的勇气;面对问题,要有解决问题的决心;面对挑战,要有应对挑战的办法。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执法水平。一要继续加大科技强警战略。在现有的电子警察、测速器、测酒仪、警务通和数码相机拍照等手段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指挥中心的作用,利用电视监视系统实现人机对话,使交通指挥智能化,减少民警与群众的正面接触,同时对减轻外勤民警的劳动强度也将起到重要作用。使交通执法和管理由体力型向智能型转变。二要探索道路执勤管理模式。在目前实行的岗、段执勤方式的基础上,推行管段辖区责任制的勤务管理模式,引入交通秩序评估手段,以责任区的秩序改善的幅度大小来衡量民警的工作成绩,充分调动民警的潜能,使现有警力水平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提高执法、管理水平。三要全面实行警务公开。满足公民的知情权是提高执法水平的重要手段。凡能公开的都应向群众公开,使群众充分了解交警的权力、职责、处罚手段、法规条文、办事程序和收费标准。以便群众有效实行警务监督,促进执法水平的提高。

三、严格依法办事是根本严格依法办事是新时期人民群众对警察最迫切的需求。是加强公安交警队伍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实施依法治国方略的必然。随着5月1日《道路交通安全法》的实施,交管部门要抓住这有利时机,促进执法公正,保护人民的合法权益。只有适应时代发展的趋势,抓住严格依法办事这个根本,才能真正把“立警为公、执法为民”落实到具体的执法行动中去。一要端正执法思想。进一步明确“为谁掌权,为谁执法,为谁服务”的问题,只有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武器、严格依法办事,才能负起这三大政治和社会责任,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二要严格依法办事。克服“重实体、轻程序”的弊端。对待执法程序要一是一,二是二,不得有丝毫的含糊和省略,严格按法律程序办案。严格规范执法,使用“告知词”纠正交通违章、处理交通违章,做到办事公正、程序规范。

上一篇:在幼儿园家长会上的发言稿下一篇:教师个人跟班学习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