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别电脑使用过程中常见安全误区

2024-04-21

辨别电脑使用过程中常见安全误区(精选9篇)

篇1:辨别电脑使用过程中常见安全误区

很多人抱怨明明自己的电脑已经加了防护,但是却仍然受到病毒、木马、 的攻击,其实这个道理很简单,就像我们门上了锁,却不能保证东西不被盗一样。在实际上的使用中,由于电脑安全知识的缺乏,存在很多安全误区,这样就会把原本并不安全的电脑认为安全的,从而放松警惕。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蔓延,笔者和大家一起来识破这些安全误区。

一、局域网内电脑很安全

误解:局域网由于是通过代理共享上网,本身并不暴露在互联网上,而是隐藏在代理服务器之后的,所有的攻击都是针对代理服务器,与内网的计算机无关。

正解:虽然隐藏在代理服务器之后,确实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有一定的安全性。但是在你浏览恶意网站、运行捆绑木马的文件,或者下载的文件中包含病毒等,这些服务代理服务器可是干涉不到的,你的电脑就这样暴露出来了。

二、拨号上网无固定IP很安全

误解:现在很多用户都是宽带拨号上网的。由于宽带拨号每次获得的IP地址都是不是固定的,同时又因为在互联网上建立连接都是通过IP来完成的。这样没有固定IP地址,就相当于入侵者无法找到自己,从而自己的电脑是安全的。

正解:动态获取IP并不是每分钟都固定不变的,要知道在同一次断开连接之前,你使用的IP地址还是固定的,这样只要对方知道你的IP,如果没有安全防范,对方可以在几分钟内完成入侵。其次,如果被种了反弹性木马,那么不管你的IP地址怎么变化,你的IP变化信息都会自动发送给入侵者,甚至会自己主动与入侵者建立联系,而不管你的IP地址是什么。

三、装了杀毒软件就安全了

误解:我已经安装了正版的杀毒软件,在杀毒软件的保护下,从此再也不用担心安全问题了。

正解:杀毒软件最重要的是在病毒方面有查杀作用,但是对于间谍软件的防范却微乎其微。其次,安装了杀毒软件没有及时更新到最新的病毒库,同样不能对一些新病毒或旧病毒的变种有防范作用。另外现在杀毒软件基本上都是被动防御,即新病毒出来后再研究其查杀方法,这总得有一段时间,而病毒可能就在这一段时间内已经侵入你的电脑了。

四、电脑没有重要内容不怕攻击

误解:我的电脑里只是用来玩玩游戏,又没有什么重要的作用,更没有需要保密的资料,即使被攻击了,也不会对我造成什么损失。

正解:虽然电脑没有重要内容,但是中了病毒让你的系统变慢总会影响你的使用吧,让你的系统崩溃总得重装吧,如果是CIH这类危害极大的病毒,你的硬件可能会受到损坏吧。

另外你的电脑是没有重要内容,但是你能保证自己的电脑不被别人控制,充当“肉机”去攻击别人,成为 的帮凶吗?要知道这时候对这类攻击买单的恐怕不是 而是你了。再有在www.it8g.com/AnQuan/11/5051.htm一文中介绍的一些安全法则同样会对你起到很大的帮助作用,

热门推荐:家庭电脑常见的病毒与防治个人上网用户自我防护手册

点击阅读更多学院相关文章>>

分享到

五、打了补丁就安全了

误解:我的电脑能够及时更新各种补丁,这样 就不会侵入我的电脑了。

正解:和病毒一样,发现漏洞到漏洞被修改,这其间需要一段时间。这期间别人照样可以利用该漏洞来攻击你。一个补丁总是针对一个漏洞,你打了补丁,只能说明该漏洞不会被利用,但是其它潜在的漏洞就难以保证了。

六、在线检测安全就可以高枕无忧

误解:我已经使用安全厂商网站提供的安全在线检测,检测结果证明我的电脑很安全,因此我不用再为安全投入更多的精力。

正解:完整的安全检测并不是通过这类简单的在线检测就可以准确判断的。因为在线检测只是检查的网关的安全状况,如果处于局域网内部,那么这种检查更多的是网关的安全,根本不是本机的安全。

七、不用软盘就没有病毒了

误解:为了防止病毒的传播,我现在从不用来历不明的软盘和优盘,即使使用时也会检查无毒后再用。

正解:这种说法主要适用于网络不发达的环境。在IT发展早期,由于网络还不流行,文件交流更多的是通过软盘,因此大部分用户都得知要安全就不要打开来历不明的软盘。可是网络发展至今,利用网络传播病毒早已成为病毒传播的一种最主要的途径了。

八、重要文件设为只读就不会感染病毒

误解:中了病毒都是因为文件被修改,因此我只要把重要的数据设为只读属性,这样病毒就不能修改,文件当然就安全了。

正解:你能将文件设为只读,难道病毒就不能调用系统命令修改其属性吗?更何况如果执行删除、格式化等操作时,根本不理会文件属性的。而格式化病毒是一些病毒危害的一个极其重要的表现。如果是被植了木马,那么就更不用说了。

看到这里,说不定很多人已经绝望了,既然无论怎么做都不能保证电脑的绝对安全,那该怎么办呢!其实,唯物主义辨证法告诉我们,任保事情都是有相对性和绝对性的,我们不能因此就怀疑自己的做法,我们之所以将这些误区告诉大家,只是希望一点,那就是永远不要对安全问题掉以轻心,否则就有可能出现大问题。

热门推荐:家庭电脑常见的病毒与防治个人上网用户自我防护手册

上一页 1 2

点击阅读更多学院相关文章>>

分享到

篇2:笔记本电脑电池使用中的误区

1 闲置不用危害大

新笔记本电脑买回来后, 为了减少电池的使用次数, 延长其寿命, 不少人于是拔了电池, 直接使用适配器, 由适配器供电。过一段时间后再使用电池, 发现电池反而不耐用。

其实, 笔记本电脑电池长期闲置不用, 反倒会对电池造成损耗, 最好的延长电池寿命的方式是保持电池内的电荷流动, 不必刻意使笔记本电脑闲置。

很多人正是“怕损失充放电次数”才把电池拆下来放到了一边, 而且一放就是好几个月, 其实这样是不对的。一方面电池不插在电脑上, 也会自放电, 当电量过低时, 电池可能会由于过度放电而导致无法承受任何电荷, 直接“猝死“。另一方面, 如果单独放置的电池电量长期处于过高状态, 电池容量也会遭受损失, 缩短电池寿命。最好的存放方法是把电池电量维持在50%左右, 即使如此, 笔者也建议最好每个月为它充放电一次, 以防寿命降低。因为电流长期停滞, 会让电池的容量越来越小。

2“充放电次数”不是插拔次数

很多消费者之所以担心自己的笔记本电池会提前坏掉, 正是因为听了这样一句话:“一块笔记本电脑电池可以充放电500次。”

这么说, 难道一天一充, 一年半以后电池就“寿终正寝”了么?当然不是!把电量从0充到100%, 然后再用光到0, 这样的一个完整过程才算是一次充放电循环, 如此来回折腾500次, 才有可能让一块电池的寿命明显下降 (下降以后还能用, 只是续航时间缩短) , 不小心把充电线拽掉这种事情别说1次循环, 连0.01次都算不上。

3 发热是不容忽视的“电池杀手”

相比于“好心办坏事”的使用习惯, 更可怕的是极端温度条件对电池寿命的影响。以苹果Macbook笔记本电脑为例, 其官方标称的适宜使用温度范围是10℃~35℃, 超出这一范围的温度会让电池的放电效率降低。即使环境温度合适, 电脑内部的高温也会摧残电池。因此, 保持笔记本电脑内部清洁和空气流通是非常重要的, 这才是消费者在使用笔记本电脑时真正要在意的问题。

4 最好的维护方法是“随便用”

篇3:学习均田制过程中常见的两个误区

一、前言

均田制是高中历史学习的一个重要的知识点,也是我们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一种重要的切入点。不正确认识均田制就无法真正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本质和意义,也无法捋顺中国古代土地制度发展的脉络。但是在均田制学习的过程中,不仅很多学生,甚至有不少老师都对均田制的认识都存在两个明显的误区。一是认为均田制就是平分所有土地,二是认为推行均田制的目的是为限制土地兼并。因此,我们很有必要找出这两个误区出现的原因,排除错误的认识,加深对均田制的认识。

二、均田制就是平分所有土地

学生们为何会认为均田制就是平分土地呢?这是因为学生对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发展过程认识存在误区,这当然也与我们的教材的编写方式有很大的关系。根据我们的高中历史教材,井田制瓦解后中国的土地就变成了土地私有制,特别是商鞅变法更是明确表示土地是私有:“商鞅下令‘为田开阡陌封疆’,承认私人占有土地的合法性,允许自由买卖土地”。这样就让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形成了一种印象,战国之后就是土地私有制,所有土地都是私有的。而教材对均田制的表述则是“把国家控制的土地分给农民”,高中历史教材(岳麓版)选修I则相对表述的明确一些,是“国家控制的无主的荒地”。这两种表述方式都容易让人产生误解,既然战国之后是土地都是私有的,为何国家还控制有大量的土地?如果到处都是荒地农民自己种就可以了,为何还需要政府去均田?

其实,中国古代的土地私有权的确立是一个相当长的过程,井田制被打破之后很长时间以后才形成土地私有权。秦汉的时候军功授田,西汉时候占田课田,北魏到隋唐的均田制,都是国家授田、百姓受田,这些土地制度都带有明显的土地国有的性质。直到宋代“田制不立”,才形成土地自由买卖的风气,土地私有权才完全确立。此后政府再也没有了所谓的均田行动了,因为土地完全变成私有的了。

战国之后虽然井田制被打破,私人战后大量的土地,但是国家还掌握大量的土地,特别是那些山川湖海等资源都是归国家掌握。这些区域还可以开垦出大量的土地,都属于国家所有。另外,由于土地私有权的不牢固,由于战争等因素导致某些地区人口稀少,出现大量荒田,这些土地也经常变成国家掌握的土地。宋代之后,即使出现战乱抛荒由于土地私有权的牢固建立,也不会变成国有土地了。北魏到隋唐实行的均田制都是把这些国家掌握的土地按均田制的规则分给农民,而不是把所有的土地另分。

三、均田制是为了限制土地兼并

对于均田制的目的,高中历史教材(岳麓版)必修II是这样描述的:“土地兼并严重影响了国家的赋税收入,引起社会动荡不安。统治者经常采取‘均田’‘限田’的措施,限制土地高度集中,保护自耕农经济。”高中历史教材(岳麓版)选修I是这样描述的:“均田制的推行,使无地和少地的农民得到了土地,抑制了土地兼并,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征发徭役。”这样的表述自然容易让学生认为政府推行均田制的目的就是限制土地兼并。但是如果我们仔细考虑就会发现这样的逻辑是站不住脚的。因为实行均田制的前提国家掌握大量无主的荒地,既然有大量的无主的荒地、无地、少地的农民自然可以去耕种,根本无需政府去均田。事实上均田制的推行是政府与豪强地主争夺百姓的措施,与限制土地兼并无多大关系。

战国之后随着井田制的瓦解之后兴起了一大批的贵族地主、军功地主和商人地主。这些地主占有大量的土地,实力非常雄厚,甚至影响了国家安全。汉武帝统治时期大力打击豪强地主,他们实力曾经一度受挫。但随着西汉王朝的衰落,豪强地主实力再度加强。東汉政权就是在豪强地主的支持下建立的,所以东汉时期豪强地主实力更加雄厚。这些豪强地主采用田庄式的经营,占有大量的土地和农民。北魏统一北方的过程中无力消灭他们,被迫承认他们为地方的宗主督护。他们把宗族佃客组织起来,修筑坞堡,割据一方。更有许多逃避战乱的农民投奔他们,成为坞堡的重要的成员。等到北魏政权巩固后,自然不能允许地方割据势力存在。大量百姓不在政府的控制之下,不仅会威胁到政府的安全更会影响政府的赋税收入。在这种情况下政府推出了均田制,希望能用相对较轻的剥削来吸引百姓,取代豪强地主对农民的剥削。这一时期由于战乱频繁,人口减少田地荒芜,缺少的不是土地,而是劳动力。所以均田制的实施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让更多的农民成为政府剥削控制的对象,而不是为了限制土地兼并。

参考文献:

[1]高中历史教材(岳麓版)选修I.

篇4:肉鸡饲养过程中常见的用药误区

1 盲目加大用药量

多数农户以为用药量越大治疗效果越好, 在使用抗生素时盲目加大剂量。如有些养殖户 (场) 使用卡那霉素已用到6×104 IU/只 (20日龄肉鸡) , 这样的用药量, 有些可能当时会起到一定效果, 但却会留下隐患, 造成严重的后果。①造成肉鸡中毒死亡或慢性药物蓄积中毒, 损坏肝肾功能。肝、肾功能受损, 肉鸡自身解毒功能下降, 给治疗、预防疾病用药带来困难。②杀灭了肠道内的有益菌, 破坏了肠道内正常菌群的平衡, 造成肉鸡代谢紊乱, 肠功能性腹泻增多, 生长受阻。③细菌极易产生抗药性, 临床上经常可见病菌会对有些使用时间并不很长的药物, 如环丙沙星、氟哌酸等产生相当强的耐药性, 按常规药量使用这些药物疗效很差, 究其原因与大剂量使用该药造成细菌对该药耐受性增强, 耐药株产生有关。④加大了用药成本, 一般药物按常规量使用即能达到治疗或预防的目的, 如盲目加大剂量, 则人为的造成用药成本增加。

2 用药疗程不正确

一般抗生素使用疗程为3~6 d, 在整个疗程中必须连续给予足够的剂量, 以保证药物在体内的有效浓度。临床上经常可见这样的问题:频繁地更换药物, 以致药物达不到应有的疗效, 反而会造成疾病难以控制。另外一种情况是, 使用某种药物一段时间后, 产生了很好的治疗效果, 就不再继续投药, 造成疾病复发, 治疗失败。

3 任意选用几种药物配合使用

合理的药物配伍能起到药物间的协同作用, 但如盲目配伍, 则会造成危害, 轻则造成用药无效, 重者造成肉鸡中毒死亡。如临床上常见青霉素与磺胺类药物、四环素类药物合用, 氟哌酸与氯霉素的合用, 盐霉素与支原净合用等严重错误的用药配伍, 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①青霉素是细菌繁殖期杀菌剂, 而四环素类、磺胺类等药物为抑菌剂, 能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 使细菌处于静止状态, 造成青霉素的杀菌作用降低。②氯霉素可抵抗氟哌酸作用, 主要原因是氯霉素抑制了核酸外酶的合成。③支原净和盐霉素合用能大大增加盐霉素的毒性, 造成中毒的发生。

4 忽视药物预防作用

许多人预防用药意识差, 多在肉鸡发病时才使用药物治疗, 从根本上违背了“防重于治”的原则。这样做带来的后果是疾病多在中、后期才得到治疗, 严重影响了治疗的效果且增加了用药成本, 经济效益也大幅度下降。正确的方法是:要清楚的了解本地常发病、多发病, 制订出明确的早期预防用药程序, 做到提前预防, 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5 不管药物有效成份, 只图使用“新药”

很多人往往追求“新药”, 对市场上新名称的药品都买来使用, 但实际上所谓的“新药”仅仅是改变了商品名的普通常用药而已。加之有些药品厂家在说明书上不注明有效成份, 更造成了农户用药中的混乱。

6 对药品的安全性注意不够

有些药物安全性范围很窄, 治疗量和中毒量十分接近, 如痢特灵、马杜拉霉素等。农户在使用中并没有清楚的认识到这一点, 造成在使用过程中因饲料混合不均匀或浓度使用稍高而发生中毒的现象, 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篇5:辨别电脑使用过程中常见安全误区

误区1:

把期指当股票

股指期货确定的多空双向交易,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股市下跌也有机会赚钱,保证金机制可以有足够的机会以大博小,指数化的交易形式使炒股指期货不必只关注于单只股票的财务状况。

只是一些投资者把股指期货当作与股票一样的资产进行买卖,将股票的价值投资理念套用到股指期货上,这是对股指期货本质的误读。作为股票的风险管理工具,股指期货并不属于资产,也就不具备投资价值,只有工具使用的补偿价值。

从本质上讲,股指期货并不存在“投资”概念。股票交易的目的是持有上市公司股份,要么在企业成长中分享股息,要么在股价上涨中获取资本利得,是一种财富增值的工具。而股指期货只是为股票持有者提供转移价格风险的工具,最大的功能是保值避险,其盈亏与股票盈亏的本质含义截然不同。对于避险者而言,参与股指期货的最主要目的是对冲现货风险,在持有股票现货的同时,在股指期货市场持有反向头寸,锁定风险,好比为股票上了保险。其股指期货市场盈利对应的是股票市场亏损,反之亦然。因此,避险者在股指期货市场的盈亏是其对冲现货风险的补偿或成本。对于投机者而言,他们是避险者的对手方,为市场提供了流动性,赚取的是对承担风险的补偿。

误区2:

长期持有 “买长”不动

受股票交易思维影响,一些股指期货客户具有长期持有、“买长”不动的习惯。这在股指期货客户平均买持仓周期大于卖持仓周期中可见一斑。

除非企业倒闭,持有股票理论上没有到期期限,可以长期持有。股票价值投资者一般主张长线运作,股票趋势投资者在行情反转前也乐于长期持有。而股指期货合约有固定的生命周期,到期要么移仓要么交割,不具备长期持有的基本条件。

误区3:

习惯“多头”思维 不能及时止损

一些股指期货参与者局限于股票的“多头”思维,习惯性地期望市场上涨。如果一味做多,一旦市场出现不利走势,所持有的多头头寸将受到亏损。很多股票投资者因为套牢而“被”长期持有,甚至自嘲“炒成股东”或权当“存银行”,也许会等到翻本的那一天。可是,杠杆和当日无负债结算等特点,让股指期货客户可着实“套不起”。有些股票投资者习惯于“越跌越买”、“拉低持股成本”等操作手法,这些手法如果套用到股指期货上将是非常危险的。

误区4:

忽视杠杆“双刃”

杠杆交易是境内市场股指期货与现货在交易机制上的重大区别。买卖股票的理论最大亏损是全部本金。而股指期货的保证金交易是把“双刃剑”,盈利与亏损都成倍增加。不少股指期货参与者希望通过杠杆放大赚钱效应,却往往忽视杠杆效应同样可以导致亏损倍增的局面。一旦股指期货市场出现不利走势,如果不能及时止损或补足资金,损失可能成倍放大或被动平仓。

误区5:

主观臆断市场

很多投资者在股票交易中习惯预测并人为设置股市“顶”和“底”,进而推升出股指期货的高低点,据此进行交易。然而,市场不可盲目预测,历史走势也难以重演。例如,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经济腾飞,日本股市涨幅达十几倍,八十年代后涨幅进一步扩大,1989年底,日经225指数攀升至38915.87点的历史峰值。此后随着经济泡沫破灭和房地产市场腰斩,日本股市一路下跌,最低探至7054.98点,不及顶点的五分之一,至今也仅14000余点,二十余年未见明显起色。其间不乏投资者试图预测市场“顶”和“底”,孰料低点一个比一个低,多年下来徒劳无功。

市场走势本就不易预测,特别是股指期货合约有一定期限,又具有杠杆特性,使用不当还可能放大损失。通过简单判断市场“顶底”来进行交易是非常危险的,值得参与者警惕。

误区6:

只看大方向

在股指期货交易中,即使看准了行情大方向,也不能像股票那样简单地一捂到底。

看对大方向只是前提,如果整个交易过程中风险控制和资金管理做得不好,可能在并不大的行情调整中因为满仓操作或者杠杆放大风险而被淘汰出局,“猜到了开头却没有猜到结局”,等不到最终胜利的那一天。

以上是股指期货交易过程中常见的几种误区,现实中存在的误区并不止于此,其中大多数误区归根结底源自两个因素。

一是一些股指期货参与者缺乏明确的自我认知,即作为参与者,对自身的参与目的没有清晰的定位,也就没有搞清楚该用哪些操作手法。

二是一些股指期货参与者对杠杆特征和双向交易机制缺乏足够认识,没有高度重视杠杆对于盈亏特别是亏损的放大效应。

认清误区,更要走出误区。对于投资者而言,要了解自身的风险认知和承受能力,慎重选择风险与自身能力相匹配的产品。在参与股指期货交易之前,应对股指期货的本质、特性及交易机制有清晰的认识,切不可盲目入市。同时,应该促进各类机构设计出更多个性化、更有针对性的理财产品,为没有时间交易、没有足够资金实力、对股指期货产品特点不熟悉、风险承受能力不强的众多中小散户,提供更多分享企业和经济发展成果的渠道。作为金融机构,要真正了解客户特点和需求,把适当的产品销售给适当的客户。对于市场组织者而言,则要坚持投资者适当性制度,不断加强投资者服务和教育。通过市场各方的共同努力,维护股指期货市场的健康运行,促进风险管理功能的发挥。

篇6:辨别电脑使用过程中常见安全误区

一、过早的确定细节

人们常说“细节决定成败”, 但决定细节和斟酌细节的时间点则更为重要。就如同人们在画素描的时候第一步要做的一定是构图一样, 如果框架没有打准, 细节再精细也于事无补。当设计者接手一个设计项目的时候, 脑海中油然而生一个好想法, 并且迅速在纸上将其描绘出来, 准备在Illustrator里实现它。这时会有一些细节问题不可避免地出现在我们眼前, 诸如“导角的弧度是多少最合适?”、“背景色的灰度是百分之40还是60?”、“字体用方正清刻本悦宋还是方正纤雅宋更合适?”……类似的问题开始困扰我们。设计者花费了很多时间去细化某一个方案, 但或许在设计者一方眼中完美无缺的方案, 却与甲方的核心需求南辕北辙。尽管设计者都希望能够在给甲方第一稿的时候就得到完全的认可, 但这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过早确定细节反而会使设计者在消耗太多精力却被否定的同时过早丧失信心和斗志。因此, 与其在设计初期就过早陷入细节的桎梏之中, 设计师倒不如多留给自己一些空间与退路。在设计初期, 我们只需去探索尽可能多的可以实现方案的可能性与方法。

二、主观而弱化设计的功能性

设计师们往往具有优秀的审美能力, 虽然他们并不是纯艺术家, 但是也同样归属于艺术, 接受着艺术的熏陶。这也会使设计师过于注重外观的美感与艺术性, 在追求独一无二和标新立异这条路上越走越远, 误入歧途。特别是在做设计的过程中, 忽视了设计本身必须具备的功能性。

因此, 在完成设计之前, 设计师一定要进行市场调查和产品定位, 从而确定设计产品的目标用户。因为这是设计完成后衡量设计是否成功的一个重要标准。如果设计的产品面向的目标群体只是艺术家, 设计师大可采用对比强烈的颜色、前卫的画面结构和夸张的人物造型。但是, 如果设计师的设计面向的目标群体是大众, 甚至是中老年消费群体, 那么我们就需要用最质朴的文字和简洁的画面, 以及必要的文字提醒和标签。

设计师们认为“注重版面结构的协调性”是设计的重要原则, 但是甲方往往会有“希望将信息放在最明显的位置”、“想要字体再大一些”等需求偏好, 这些根源上的认知矛盾显然不容忽视。设计师则必须要协调好这些认知矛盾, 在遵循可靠的信息可视化原则的前提之下, 始终将功能性置于艺术性之上。毕竟设计成果的成功并不仅仅取决于自我以及业内的认同, 良好的用户体验是对设计最好的肯定。

三、被客观设计因素限制

在设计过程中, 许多设计师难免会陷入一大误区, 那便是认为许多客观条件的限制是难以冲破的。在这些客观条件当中, 首要的显性限制便是完成设计的时间限制, 而最为关键的隐性限制则是固守成规的趋向。

首先, 因为时间限制而无法交出最满意的答卷, 这是大多数设计师经常会遇到的问题。甲方认为设计师需要设计的只是一本宣传册或是一张海报, 将文字和图案放进去就可以了, 为什么需要远远超出他们想象的时间?殊不知, 确定每一段文字、每一个图形的各种属性, 都需要时间精雕细琢。并且, 出现在同一个版面上各种元素构成了无限种组合的可能性, 设计师则需要根据自身的设计原则、审美标准以及设计经验, 得出最适切的一种可能性, 这并不是一时半刻就可以做到的。此外, 在设计领域也有“经典”与“普通”之分, “经典”一定需要经过反复的推敲和打磨而成, 这必然需要充足的时间作为条件。

因此, 在设计的过程中, 本着对设计产品本身以及甲方负责的态度, 设计师一定要为自己争取足够的时间, 才能够更好地完成设计。

此外, 不仅是甲方, 设计师自身也或多或少具有固守成规的趋向。习惯是长久以来形成的, 潜移默化且难以被改变的。以年纪较大的用户为例, 他们已经习惯了一些固有的操作模式, 因此, 即便有更加便捷的设计出现, 他们在第一时间也并不愿意去尝试。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强化了设计师固守成规的趋向, 这一趋向在界面设计和app设计中尤为常见。

设计师只要有足够的客观理由来支持自己的想法, 就该勇于尝试。我们要学会冒险, 得到的回报通常会是成正比的, 甚至更加丰厚。

四、忽视用户体验和设计持续性

“用户体验”是近年来比较流行的一个词汇。设计师需要明确, 设计成果的诞生并不是设计的终点, 持续的跟踪关注有助于我们了解设计成果以及自身的设计理念之中的问题所在, 从而对此加以改进。以新媒体移动客户端的app为例, 设计师往往将更多的心思放在了如何引起受众的注意和关注上, 而不是如何提升受众的用户体验上。其实设计师不仅要将logo和主界面设计得非常出色, 而且对于不会被经常运用到的、条理性较高的设置界面和标签提醒等细节, 也需要进行精益求精的设计。另外, 引起用户注意是成功的第一步。如何提高每次app推送的有效率?当新功能出现的时候, 如何以最温和的方式让受众接受?如何在同类app中脱颖而出, 争取更多用户?……这些问题都是设计师在传统的设计完成之后, 需要加以持续关注的。

结语

在当今中国的大环境下, 设计渐渐被人们所重视, 并且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发挥出不可或缺的作用。笔者将设计师们在实际设计过程之中出现的常见误区加以探讨, 并且提出可行的对策, 使得设计师们正视问题并解决问题, 有效规避这些误区的困扰, 以期大大提升设计师的设计效率, 规范设计行为, 让想要在设计行业发展的设计师们越走越远。

摘要:伴随着时代的发展, 设计在当今社会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设计并不是纸上谈兵, 实践才能体现出设计真正的价值。本文针对设计方案在进行过程中经常遇到的误区进行分析并相应提出可能的解决方案。从而提高实现设计的效率。

关键词:设计,实践,功能性

参考文献

[1]高兴.设计伦理研究——基于实践、价值、原则和方法的设计伦理思考.江南大学, 2012.

[2]刘腾.平面设计中视觉沟通的拓展研究.2009.

篇7:辨别电脑使用过程中常见安全误区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语文课程;整合;误区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多媒体教学日益普及,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引起教学方式的革命,其深远影响是不言而喻的。信息技术以其信息量大、直观性强、趣味性浓、形式多样等优势,为小学语文教学带来了新气象,同时也给我们的语文教学带来了一些缺憾。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出现了程度不同的滥用、误用信息技术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一、新瓶旧酒式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课堂教学过程应该是学生活动的过程,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任何教学手段的应用,都应以此为准则,作为现代化教学手段运用的信息技术自然也不能例外。但是,一些课堂出现了将教师的讲解改为多媒体的演示,一些所谓的课件也只是照抄课本,把语文课本上的文字、图片搬到了大屏幕。课堂上,教师手按鼠标只管一路点来,照“屏”宣科,忽略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学生则随着屏幕呈现内容,步步紧跟,失去了积极参与学习的机会。这样的课堂,虽然有现代化教学手段包装,由“机灌”代替了“人灌”,但其实质仍是“满堂灌”,这种整合与靠语言与粉笔的传统教学没有本质的差别,是穿新鞋走老路,是背离现代教学理念的,对改进教学没有多大用处。

二、多多益善式

教学中,一些教师在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教学时,一会儿放录像、听音乐,一会儿用计算机控制、显示画面、网络链接,一会儿又使用投影,将各种手段都尽可能地使用。课堂上老师使出“十八般武艺”,忙得不亦乐乎。这样的语文课堂看似热热闹闹,静心思考,学生的收获是什么呢?在教学中信息技术手段好像用得少了就不是整合。事实上,需要借助现代化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内容,应该是教学的主要内容;应是使用其他媒体无法讲清或难于讲清,或者是虽然能讲清但教学效率低的内容,其目的是弥补教师授课时“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块黑板、一张嘴”的不足等。我们在选用教学媒体表现形式时,最基本的要求是强调媒体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效果。媒体选择的恰当、合理是关键,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利用多媒体功能,展示媒体的特点。在设计信息媒体时,首先要吃透教材,在什么地方可整合信息技术?使用什么样的信息媒体?该媒体对教学过程起什么作用?其次要熟悉媒体的功能。在设计信息媒体的过程中,还要把握教学时机,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环节,决定了教学媒体运用的最佳时机。精心策划才能恰到好处,而不能一味追求手段的多、场面的热闹,造成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信息媒体泛滥。

三、本末倒置式

当前一些语文课件讲究视听冲击(图片、影视片段往往是课件的主要组成部分),而忽视了学生对文本的阅读。教学朱自清先生的《春》,不是让学生透过文字去体味“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的情态,而是用动画设计了小草破土而出的情景;教学《葡萄沟》,学生在网上一会儿欣赏葡萄沟的风光,一会儿听少数民族歌曲,一会儿查询葡萄干生产工艺,教师还设计了孩子画葡萄、品尝葡萄干的环节,忙活了半天,唯独忽略了学生对课文本身的理解感悟,整节课因技术应用的不合理而支离破碎。众所周知,信息技术应该是手段,它只不过是用来学习语文的一个工具,在信息技术条件下的语文课必须把语文的“根”留住,不能让手段“喧宾夺主”,代替学生的感悟、涵咏、体验,让课堂失去“语”性。语文是一门特殊的学科,其媒介是语言,语文教学主要是通过语言去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能力的提高是离不开对文字本身的感悟的。用影视替代学生的文本的阅读,用图片代替学生的想象,显然是与语文教学的初衷背道而驰的。语文学习需要对文本进行品味,对情感进行体验,这是无法用一两个或一组画面来固定的,如果忽略语文学科的特殊性,而试图将有着丰富想象空间的语文直观化、图像化,那就把语文课上死了。

四、拿来主义式

目前,真正能利用计算机制作所有课件上课的语文老师并不多。在这种情形下,教师想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怎么办?当然是“拿来”。一个成功的课件是制作者在深入钻研教材,认真分析学生情况的基础上,结合其教学理念、教学环节安排等诸多因素设计制作而成,因此,它不可避免地凝聚着制作者的教学习惯、教学思想、教学风格以及他对教材的理解、对学生学习水平的认识等主观因素,就这个角度而言,课件是个别的,不可移植的。有些教师不管课件是否能达到教学目标、是否符合学生实际,课件是否适合自己的教学流程,只是“拿来”,更有甚者,会根据课件的内容设计教学环节。这种盲目引进的结果只能是造成课堂机械、僵化、缺乏个性。我们应该认识到教学中对象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教师不同、班级不同,课件的内容、流程也应不同。

现代信息技术为有效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翻开了新的一页,给课堂教学注入了活力,可以使教师教得更轻松,学生学得更愉快,为全面提高学生的素养开辟了更为广阔的天地。探索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之路,任重而道远。因此,对每一位教师来说,应努力学习现代信息技术,注重信息技术在教学实践中的“有机嵌入”,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之间的“无缝链接”,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独特优势,以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欧阳芬.新课程下教师专业发展[M].北京:新华出版

社,2005.

[2]祝智庭.教育技术培训教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杨九俊.小学语文课堂诊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篇8:辨别电脑使用过程中常见安全误区

多媒体教学在我国目前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其应用已较普遍, 特别在评价教师的一堂课时, 多媒体的适用更是必不可少的一项。但多媒体教学在迅猛发展的同时, 在应用上更暴露出了许多误区, 现结合自己的实践与体会谈谈多媒体教学常见的误区和几点建议:

一、多媒体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几个“黑洞”

1. 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易被多媒体五彩缤纷的展

示内容所阻隔, 被其拉远了师生距离, 削弱了教师对课堂的驾驭力度, 不利于引导学生思维能力的开发, 甚至有时形成台上是教师投情的表演, 底下的学生却自成一体, 交头接耳, 窃窃私语。

2. 让多媒体主宰课堂、主宰学生。

教者严格执行着自己预定的程序, 很多时候不能有效地结合学生课堂上的实际表现, 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程序, 同时对有些步骤的导入, 对有些问题答案的启发、诱导兼有“引君入瓮”之嫌。

3. 快速切换, 影响整体知识结构的形成。

运用多媒体教学一般是通过鼠标的点击来切换视屏, 改变视觉效果。由于切换快捷, 各知识点停留时间少, 学生被教师展示的内容所吸引而忘了手中的课本, 懒于去摘笔记, 忽视了基础知识的掌握, 课堂传授的知识骨架难于定型, 进而影响知识结构的连贯性和完整性, 难免产生凌乱的感觉。

4. 课件花俏, 过分渲染观赏性, 重难点模糊。

不少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能提供多种感知这种优势, 过分强调给学习者提供多样化的外部刺激, 片面追求观赏性, 而忽略了教学目标。多媒体课件成了教材的替代者, 这种“教材不用主义”表现为某些教师一堂课讲完, 自始至终地不让学生动一动教材, 完完整整照着课件授课。教材成了教学的辅助品而课件成了教学的主阵地。有些教师希望多媒体课件“好玩”一点, “花”一点, “档次”高一点, 特别是用于公开课教学或评优课, 搞得画面背景复杂, 按钮繁多, 令人目不暇接。我不否定“技术含量”, 也不反对课件的制作外观精美, 但过分、不必要的“花”、“好玩”, 却实在不应该。多媒体的不合理运用甚至滥用, 不仅起不到优化课堂教学的作用, 反而适得其反, 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5. 多媒体教室还是教室, 但更似一个小小的电影

院, 为了让屏幕上的画面展现更加清楚, 我们必须拉上遮光的窗帘。在这样一个宽大但不明亮的环境中, 会给人造成压抑, 甚至窒息感, 不便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激情、领悟知识的兴趣, 甚至还会加重学生视力上的负担。

二、多媒体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几点建议

1. 并非所有的内容都必须制作成多媒体课件。

我们见到过一些“多媒体课件”, 前前后后不外乎几个问题出现在屏幕上, 然后让学生回答, 这还倒不如上课时用粉笔写在黑板上, 然后直接提问, 这样既显得简单、亲切, 更实际, 也可具灵活性。还有许多一目了然或者用其他教育手段就很容易让学生掌握的知识内容, 大可不必一味地费时费力制作多媒体课件。

2. 并非第一个课件都必须包含图形、图像、动画、声音等感观效果。

教师不必将全部教学内容都制作到课件, 课件重在解决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也没必要声、光、色、形、字多种元素面面俱到, 同时在利用多媒体课件组织教学时, 对于类似教学容量大, 学习思考时间不足的课, 可以进一步减少例题和习题的数目, 且尽量把例题和习题面再扩展得广些, 难度适当加深些;对于学生不懂得应如何做笔记, 教师可适当提醒或借助艳色来凸显。

3. 课件必须具有较强的交互性, 可以适时做上较多

的超级链接, 供不同的老师和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需要去点击使用相关的链接, 这样才能让学习者真正感到多媒体的独到优势, 宛如一位真正能与自己面对面交流的师长。而缺乏交互性的课件不但不能很好地发挥计算机的高智性能, 反而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在教学“直线、射线、线段”时, 先在计算机上显示一个亮点, 然后从亮点处向一边射出一条线, 使学生感悟到射线是怎么形成的。在讲“点动成线, 线动成面, 面动成体”时, 运用多媒体演示, 学生非常容易就理解了。将看似静止的、孤立的知识活动起来, 使学生较容易找出事物的联系和区别, 从而获得正确、清晰的知识概念。

4. 抓住切入点, 恰当运用多媒体。

篇9:辨别电脑使用过程中常见安全误区

一、课件制作中的误区

(一)课件制作目的不够明确

多媒体辅助教学主要包括四个要素:教师、学生、教材和多媒体。四个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教师要处理好这四个要素之间的关系,我认为首先得明确制作的课件的目的,再确定其结构与布局,界面的表现形式,以及素材的搜集、选取、加工处理等方面的内容。如果违背教学原则而随意化的制作课件,就好比离开了课程标准谈教学设计,终将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二)课件中媒体运用不恰当

1、媒体使用不协调

课件的基本出发点是以文字为基础,配合图像、声音、动画等手段,从多方面刺激学生感官,引起学生的兴趣。形式呆板的课件与黑板加粉笔的教学方式没有什么区别,它所获得的教学效果自然不会显著。课件的制作讲求取材合适,用材得当。

2、媒体使用过于频繁,内容过于花哨

多媒体课件主要是辅助教学的作用,有太多不当的媒体展示,就会起到喧宾夺主的作用。有的课件内容繁多,文字、漫画还有影像资料,在课堂上频繁出现,一节课就会变成课件的演示课,学生目不暇接,眼花缭乱。这样不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学目标也就得不到有效落实。另外,太花哨的背景,太多显眼的按钮,不合适的背景音乐或音量过大等,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也会影响课堂气氛。

(三)课件制作不讲究科学性

1、违反认知规律

有些教师为图方便,将一些学生能够动手实际操作能够完成的实验,制作成课件进行模拟,虽然形象生动,但课件制作时缺乏科学性,喧宾夺主,违背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冲淡了学生对学习重点、难点的关注,最终影响到教学的实际效果,限制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与素质教育的原则背道而驰。

2、限制学生思维

课件设计、制作时,常有些教师怕操作失误,为图方便,就集板书、过程、练习为一体,将课件设计成“流水型”结构。课堂上,想方设法将学生的思路引到课件的既定流程上来,学生只得按照老师预先设定的模式、思路走,没有足够的时间、空间用于深入思考问题。这种做法使教师的主动性和学生的被动性被强化,限制甚至遏制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也是与新课标相违背的。

二、课件使用中的误区

(一)运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先进教育思想就先进

多媒体辅助教学是以现代教育理论为基础的,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多媒体的运用,要能很好地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传授知识和发展智能与素质培养统一起来。但有一些教师认为只要教育手段先进了,教育思想便先进。如果用原来的一套,即使设备再先进,教师准备得再好,而“穿着”多媒体辅助教学这一现代教育的“新鞋”,“走”传统教学模式的“老路”,教师依然是讲解的中心,学生依然是被动的接受者,灌输、填鸭之风依然我行我素,这也不能算真正的多媒体辅助教学。因此,将多媒体辅助教学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结合。能够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相得益彰。

(二)运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便是一节好课

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多媒体辅助教学的确有着明显的优点: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能。可是,有些地区片面追求多媒体辅助教学,甚至形成“无多媒体不能参评优质课”、“无多媒体不成公开课”的局面,而有些教师便为迎合这种不成文的“行规”而牵强地使用多媒体,忽略了对教材的钻研和课堂教学的组织。这种“重课件,轻教学”的方法是不可取的,所以这样的课都不能算是好课。评价一节课的成功与否,不是看它的教学手段,而是要看它的教学效果。

(三)运用多媒体教学是唯一的、最合理的教学手段

1、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不是唯一的教学手段。

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一样也是多种多样的,哪一种适合就用哪一种,多媒体辅助教学并不是唯一的方法,我们应该将多种教学手段全面组合,综合运用。很多抽象的数学知识,如果能创造条件让学生动手操作、集体讨论、接触实物,效果也许会更好。

2、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并不是最合理的教学手段。

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目前已成为很多学校讲公开课的必备的教学手段。从某些方面看多媒体辅助教学是有利于学生学习的,但任何事物均有其利弊,运用多媒体教学也存在其不合理的一面。首先,课件制作全过程多数要花费一定数量的人力、物力。课件从准备设计、搜集素材到制作,都有一定难度,有的还要请专人来制作。其次,多媒体课件的流程往往是固定的,课堂本身则是灵活多变的。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绝不会像预先设计的那样丝毫不变。多媒体信息反馈也是单一性的。

(四)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的全过程、全部内容都要得到展示

运用多媒体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决教学中的重难点,它只是一种辅助教学的工具,我们只在需要用它时才用。而有些教师误以为教学过程中的每个环节都要在多媒体课件中一一体现,我觉得这也是一个误区。教学过程中,更多的应该是注重教师和学生的交流。

总之,教师应把握住自己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断提高课件的制作水平,趋利避弊,适时、适度地运用多媒体课件。使多媒体在教师的驾驭下,有的放矢地发挥其最佳辅助教学功能,这样才能使我们的课堂更精彩,更有吸引力,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上一篇:我渴望自由五年级作文800字下一篇:科创学院之歌歌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