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医学部是什么

2024-04-12

北京大学医学部是什么(精选14篇)

篇1:北京大学医学部是什么

“211工程”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国家正式立项在高等教育领域进行的规模最大的重点建设工程,是国家“九五”期间提出的`高等教育发展工程,也是高等教育事业的系统改革工程。

985工程是指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在世纪之交为建设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而做出的重大决策。

“985工程”一期建设率先在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开始实施。2004年,根据《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教育部、财政部印发《教育部、财政部关于继续实施“985工程”建设项目的意见》,启动二期建设。

最初只有北大和清华确认为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并且两校分别获得教育部18亿的拨款额度,并使得第一批985定格为2+7所,此九所高校后组成九校联盟,简称C9;随后,985工程扩大,先后有30所大学以建设“国际知名大学”为目标加入该工程。

篇2:北京大学医学部是什么

“21”即21世纪,“1”即100所高等学校,意思为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的建设工程。于1995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后正式启动。使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以及一批重点学科在教育质量、科学研究、管理水平和办学效益等方面有较大提高,在高等教育改革特别是管理体制改革方面有明显进展,成为立足国内培养高层次人才、解决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的基地。现在共有113所211工程大学。

985工程

篇3:“大学”是什么?

大学是人们眼中的象牙塔。大学生像天之骄子一般,或许求知若渴, 用充分的时间学习、研究、探索;或许探求新知,用自由的时间发展爱好、兴趣、专长。大学四年的时光说长不长,说短不短,它是人生最能打造自我、充实自我的巅峰时期。

大学是研究高深学问的学府;大学是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理想国度。在这里,学术讲座、论坛迭出,你可以感受各种学术思想的碰撞与争鸣,感受各专业门类大家的学术风范和丰盈人格。有时,你可以离科学很近;有时,你可以离艺术很近;有时,你也会有沉浸书海的酣畅淋漓之感。

大学是成长路上求学生涯的新起点,往往是离开家与故乡,开启自己独立人生篇章的起点,也很有可能是完成自我社会化的最后一段征程,然后你便奔向了未来。在这里,你不再需要过多地依赖父母,你逐渐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展现你自己的个性,展现你自己的精彩。

大学是色彩斑斓的世界。你可以在这开始你的浪漫爱情,挥洒你的青春激情,做着你的青春美梦。正像电影台词所说,“爱对了是爱情,爱错了是青春。”大学就是如此,它是一场无悔的青春,大学那段时光是人一生中最美好的年华,最动人的青春岁月。这里有永远不曾忘记的初恋女孩,有海阔天空之后都不会忘记的知己,也有陪你哭、陪你笑、陪你醉, 最终可能四散在天涯的朋友;这里有永远都不曾离开的青春记忆。

大学也许是你最想回去的一段时光。想再一次去抓住自己曾经逝去的青春,挽回爱你的男孩,修正自己一个荒唐的错误,珍惜那段最好的学习时光。又或者,“当初的我应该再勇敢些,去参加那次竞选”“当初的我应该再勇敢些,去向她表白”“当时我应该更加坚强,去参加支教”“我应该考研”“我应该出国”“我……”

大学的你曾经哭过、笑过、醉过、痛过;曾经也荒唐过、执迷不悔过;曾经逃课过、挂科过;又或者痛不欲生过、可耻地孤独过;但这一切已然过去。

大学是什么?大学是什么颜色的?只有经历过大学的人才能真正描绘和勾勒出。

大学是理想国?

大学是乌托邦?

篇4:大学是什么?

一九一七年一月九日,蔡元培在就任北京大学校长的演说中说:“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蔡元培全集》第三卷,高平叔编,中华书局版,第5页)此后,蔡元培又多次强调他的这个观点。他在《北大一九一八年开学式演说词》中说:“大学为纯粹研究学问之机关,不可视为养成资格之所,亦不可视为贩卖知识之所。学者当有研究学问之兴趣,尤当养成学问家之人格。”(同上,第191页)在《北大第二十二年开学式演说词》(一九一九年九月二十日)中说:“诸君须知,大学并不是贩卖毕业的机关,也不是灌输固定知识的机关,而是研究学理的机关。所以,大学的学生并不是熬资格,也不是硬记教员讲义,是在教员指导之下自动的研究学问的。为要达上文所说的目的,所以延聘教员,不但是求有学问的,还要求于学问上很有研究的兴趣,并能引起学生的研究兴趣的。”(同上,第344页)

本世纪三十年代初期,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对清华大学全体师生讲过:“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抗战胜利后,他又在《校友通讯》中写道:“纵使新旧院系设备尚多欠缺,而师资必须蔚然可观,则他日校友重返故园时,勿徒注视大树又高几许,大楼又添几座,应致其仰慕于吾校大师又添几人,此大学之所以为大学,而吾清华最应致力者也。”(引自施嘉炀:《怀念梅贻琦先生》,载《笳吹弦诵情弥切》一书,西南联合大学北京校友会编,中国文史出版社版,第13页)

篇5:大学是什么?

【来源:联创世华 编辑:yangyuhui 更新时间: 2012-9-20 10:16:13 点击数:63 】

近期沪上高校密集开学。开学典礼上,大学校长的讲话往往被视为对大学精神的阐释和对该校学生的期待。今年,校长们不约而同从常识和经典谈起,和学生聊聊“大学是什么”以及在大学里他们不希望看到同学们成为什么样的人。

升官或发财,这只是一句口语化的表达,从表达习惯上来看,其实是被人为地附加了某种灰暗色彩,升官无非便是身份地位的尊崇,而发财则意味着经济条件的提升,对身份地位或是经济条件的推崇又有何错呢?自科举制以将,“书中自有黄金屋”便是众书生甘于寒窗苦读的动力,你可以批判科举制的种种不是,但不得不承认,但此激励之下,诸多贤才方脱颖而出,在历史上立功立德立言。而那句“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的流行语,则是更直接的佐证。

其实不言自明,但我们总犯糊涂。来到大学又是为什么?似乎也变得扑朔迷离了,在今年新生开学典礼上,复旦大学的杨校长搬出了老校长李登辉(编者注:李登辉先生,字腾飞,福建同安人,1873年出生于荷属爪哇岛)的一句话来表达其观点:为升官发财上大学要受鄙视。因为涉及到价值观的选择倾向,简答地去评判这句话的对错,其实并不客观,不过回归到具体的语境中,这句话其实是有失偏颇的。国家公务员考试辅导

复旦大学的老师王安忆先生“希望你们有足够的自信,与主流体系保持理性的距离,在相对的孤立当中来完善自己”,这样的一句师长告诫,虽然语重心长,但多少有点悲怆,社会主流体系的根本性扭转,才是年轻人的明天。

与“为升官发财上大学”相比,上大学只为报效祖国,服务社会,确实显得高大而伟岸,但是与那种高大全的理想相比,这样的想法更接地气,升官与发财和报效祖国、服务社会并不存在直接的冲突,这种站在道德制高点的吆喝,因为脱离了人性最本性的需求,而变得不真实甚至虚伪,在做好工作中,实现个人的价值,实现社会地位和经济条件的满足,又有何不可呢?

杨校长此番话的引述表达,很显然是对当下社会浮躁的不安和提醒。当我们大言要对抱着升官发财想法上学的人表达鄙视之意时,这个社会是不是也应有足够的反思呢?不可否认,除了升官发财之外,还有许多可以追求的,比如理想,比如爱好,比如价值。

篇6:什么是大学

在我看来,大学是培养高层次,高学历的高等学府。何为高层次?就是不单单是培养技术性人才,更重要的是灵魂性人才,它的数量不会太多,贵在于精,着重培养可以影响和推动本行业的素质发展的人才。而现在我们的大学,却以就业率为评判一个大学好坏的标准,他们不再重视对理想的塑造,而是对他们进行社会陶冶,教给他们如何去在社会下混下去,而不是教给他们如何才能是做一个真正的人。是的,他们的教诲可能会使我们在社会上更加的游刃有余,更加能够赚到更多的钱财,但是,这些对一个人来说,可能是值得的,但是对我们这个社会,对我们这个国家又是怎么样的呢?很多人抱怨这个社会比较黑暗,自己是其中的弱势群体,那么请你想一想,自己在社会生活中,有没有做过一些强势的事情?而我们从来没有这样想过,因为我们还不够强势。大学应该教育我们什么,我觉得素质教育应该教给我们怀揣理想,怀揣抱负,甚至可以说是有点不现实的想法,我们应该敢想敢做,当然更重要的是教给我们正确的价值观。邓小平同志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那么我们的大学,很多已经脱离了这个轨道。一味的靠就业率,靠公关,靠广告,而不是真正的依靠一个大学本该拥有的灵魂。大学之道,在于大师,尊师重道我们都没有学会,反而有时候会被认为是耻笑。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表面原因是学生素质低,往上层原因说是学校教育不力,再往上说是教育方向的问题,只注重专业知识的培训,而没有真正的去塑造一个学生。而作为大学生,首先,从进入大学起,我们就跟着所谓的学长学姐学习大学生存之道,学习在大学如何去学习。考试课考前认真复习就行,考查课和老师搞好关系,平时与辅导员搞好关系,必要时可以金钱伺候,这样到时候评奖评优就很方便了。这样确实不错,也有人说,这是锻炼你交际能力的时候,你是大学生啊!你觉得对的起这三个字吗?你为什么抱怨这个社会黑暗?你不觉得自己就很黑暗了吗?!奖学金对一个学生来说,是一种鼓励,一种动力,但绝对不是可以使你用尽手段,费尽心机去争取的财富!当这个社会对大学生议论是非的时候,你也许会站起来反抗,站起来跟说你们的人辩论,甚至开骂,你懂得维护自己的名声,自己的利益,但是,看看平时的自己,你不觉得自己这样做是在暗暗地打自己的巴掌吗?如果一个最圣洁的地方的人都不圣洁了,那么你为什么又可以要求我们这个社会公平呢?有人要说了,正是因为这个社会不公平,这个社会黑暗,所以我们在大学这个过渡时期要学会生存,殊不知无形之中我们为自己乃至我们的后代又埋下了沉重的包袱。大学生是八九点中的太阳,是祖国的未来,是国家的希望,而看看现在的我们,没有信仰,没有原则,没有知识,甚至必要的时候没有人格!我们自己不应该反思吗?

做教育的人,不仅要有教育方面的知识,更要有严谨的作风,学校毕竟不是社会,学生尤其是大学生,更需要先进的思想和理念,因为他们是国家未来的栋梁,他们能否健康的成长直接决定了我们的社会,我们的国家能不能稳定的发展下去。子不教,父之过;学不精,师之惰。无论你是学长或者学姐,抑或是基层的老师,都应该以一个负责任的态度去教育学生,单纯的应付式教育是值得反思的。

那么为什么我们的大学会是现在这个样子,依鄙人的拙见,简单分析出了以下三个层面的原因:第一,学生层面,学生自己缺乏判断力,不能够辨认是非,容易人云亦云,自制力差,缺乏想法。似乎从来没有想过什么是生活,什么是幸福,一味的追求眼前的“利益最大化”,而疏忽了“幸福最大化”。第二,学院学校层面,由于是直接领导,这一层的领导至关重要,能不能行之有效的执行素质教育的根本就在于基层领导,因为平时我们接触的最多的就是他们。不能只是口号喊得响,更重要的是做,是教给孩子们如何去做有意义的事情,去做正确的事情,重要的是塑造他们的信仰,使他们有正确的价值观和信仰。基层的公平,公正,公开显得更尤为的重要,试问,如此基层的领导如果都不重视,让孩子们如何理解整个社会?他们成才之后在社会上又将如何去做?第三,社会层面,整个社会的浮躁是不言而喻的,缺乏价值观,缺乏信仰,各行各业都喜欢做本不属于本行业该做的事情,一味的追逐利益,只要是能够创造财富的,都可以去做。即使是献爱心,都可以是广告。试问,在这样的一个氛围之下,我们大学生所看到的,所想的又会是什么?

篇7:北京大学医学部是什么

对于高考生来说假期生活是最长的,从6月9日高考完就进入了假期,一直到大学开学假期才结束,将近3个月的假期生活可以说是有史以来最长的假期了。但是有的学校开学比较早,有的学校开学比较晚,这取决于你高考报了哪所大学。

大一新生一般比大二、大三的学生开学都早,因为需要军训,而有部分学校则开学十分早,甚至在8月十几号就开学了,所以拿到本科录取通知书的同学们,赶紧准备升学宴吧,提早准备好开学必备物品,以免开学时捉急。

大一新生开学以后要分宿舍,交学费,需要提前报到,但也不要来的太早,按照学校发放的通知书里面的时间到校即可。新生都会发放被褥,不需要自己带,其他物品也可以到学校时再去附近商店购买,没必要自己从家里带,也不太贵,而且有一些东西学校还发,只要带些衣物即可。

2、大学新生入学需要注意什么

1.社团。每个大学的社团在新生开学的时候,都会进行纳新来让自己的社团变得更加庞大和有影响力,那么当我们面临热情的学哥学姐们拉拢的时候,我们应该怎么做呢?首先是要明确一点,大学的社团虽然很多,但是最好选择一个自己愿意加入的社团就够了,因为社团太多会让一个新生忙的焦头烂额,此外几个社团的一些活动几乎会选择同一时间,因此社团多了是顾不过来的。因此小编在这里告诉大家,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社团,并且在社团大家庭里做到最好,你就算领先别人一步了。

2.班级班干。大学的班级跟之前中小学的不一样了,不会再向以前一样同一个班里的同学整天坐在同一间教室里。尽管这样,但是竞选班干部还是很重要的,班干部有很多,但是最重要的就是班长和团支书了。如果你想要考公务员,事业编或者以后想要进入国企,那么他们会明确要求学生在班级担任主要班干部且一年以上,因此小编在这里告诉大家,竞选班长和团支书去吧。

3.宿舍。在大学,我们的“三点一线”的侧重点也许会跟高中相反,高中在班级时间多,到了大学,那些喜欢宅着的,就是在宿舍时间比较多了,因此宿舍包括宿舍环境,宿舍成员之间的关系变得重要起来,好的环境让人心情舒畅。良好的宿舍成员关系能够陪伴你度过美妙的大学时光。

我们在去报到时,对于大学所在城市天气上也要有所了解,包括在衣物上需要带哪些,都需要我们提前准备好,防晒霜,我们也需要多备一些的,因为我们入学报到之后马上就会进入军训阶段,暴晒下防晒霜对于入学新生来说也是必不可少的。

篇8:大学生谈什么是好书

据《晶报》消息, “什么书是好书?”这注定是个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为此, 记者采访了部分学生, 了解他们心目中的好书标准。“什么书是好书?”, “能看下去的, 有内容, 有情节, 文笔好, 人物特征突出, 前后不矛盾。”深圳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张梦说。“其实有主旨的, 或者让人反思的, 这样的就算是好书吧。”张梦说。“什么书是好书?”, 硕士研究生刘林说, “我认为, 在特定的圈子里, 能简洁、客观、科学地反映一些问题, 并有作者自己的想法, 能激起大部分人共鸣的, 思想上能帮人解决实际问题或者能帮助人思考的就是好书。”“什么书是好书?”, 硕士研究生芳芳说:“在十分钟之内可以吸引你读下去的书就是好书。”《纯粹理性批判》和《追忆逝水流年》, 前者读着很痛苦, 后者读着很享受, 但都是好书。“什么书是好书?”, 硕士研究生菜菜说:“鲁迅先生诗中说:无用才读书。只要读书不要太功利, 静静地读, 哪一本让你精神振奋的, 就是好书。比如, 《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心术》。”

篇9:王家斌:什么是真正的大学

教育问题是中国大众都很关心的问题,中国的下一代怎么培养?当下,中国现有的教育体制严重滞后。对于整个民族来说,国家需要大学,但是大学需要一个指导思想,也就是大学思想、大学精神。

一个民族的思想有多高,这个民族的承受力和延伸性就有多大;一个国家的思想有多高,这个国家的发展强度才有多大。思想的高度决定国家的高度,思想的深度决定民族的发展速度。

百年大学,教育为本。教育是神圣的,教育是人民大众的。每个人其实都是国家的主人,个人的思想就决定了这个国家的命运和民族的命运。

大学非大楼也,大师也

然而,中国现在的大学成了技术工厂,老师则成了包工头,他们很多不是在教书,只是为了赚钱搞课题。

大学应该是什么?大学非大楼也,大师也。大家都听过这句话。但什么叫大师?大师本身就是目标、方向、准则,是真理的化身,是这个民族或者这个国家的集大成者。但我们现在好多大师只是某方面的专家或者学者。

教育当中,最重要的是教师。人们常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句话怎么解读?我认为,第一是人类的问题,第二是灵魂的问题,第三是工程师的问题。

第一,每一个孩子都是人类的一个点。孟子说“得天下英才而育之”,每个人都是英才,所以教师要站在人类的高度考虑思想的问题,大学也应该首先站在人类的思想史高度。这是关系到人类发展和延续的重要问题。

第二是灵魂。灵魂是个体的问题,是很关键的问题。一个人的心灵在事业中站在前锋,他才能成为这个时代的贤哲,成为精神的领袖、思想的导师、文化的期许或者民族复兴的战士。有了这样的灵魂,每个人思考的,就不再仅仅是其自身的问题。

大学的三大柱子:

三大、三本和三全

国韵大学有“三三三工程”:三本、三大和三全,我认为,这是大学的柱子。

大学有“三大”,第一是大道,大道至尊。大学是传播真理的。而我们的大学已经沉沦,需要大学精神来救赎。这种精神不是建立在名利、权势之上,而是建立在“大道”之上。第二是大师风范,也就是民族的先知,是一个引导者。第三是大国,即大国神韵。

大学有“三本”,也就是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人。第一本,是宇宙的本源,即探索、追求、创新,我们现在的大学就像是技术学院,把考试排名放在第一位。第二本,是社会本质。大学是追求真理的,所以必须明确社会本质。第三本,是人性本真。如果我们的知识、制度不有利于发展,那就是错的,就没有达到本质。

大学有“三全”。第一全,全面养息。所有的工作、生活都是让你的心灵得到平安和自由。政治权利也好,经济上的扶助也好,或者文化上的学术渊博也好,都是为了你的心灵,为了这个社会全面养息。

第二全,全民教育。十八届三中全会讲到了建立终身教育系统和全民教育系统,就是全民教育的问题。

第三全,全人学习。现在我们还不算是“全人”,我们要么成为了政治上的奴隶,要么成为了经济上的小秘,甚至被政治阉割成了太监,失去了文化的力量。中国文化提倡的独立的人格、自由的思想、批判的精神,要把这些全都展示出来。全人生活,就是要有思想、有知识、有修养。

大学的价值在于

提升国家的文化力量

文化实际是在大学里建立起来的。大学注重于提升一个国家的文化力量,而不是政治力量和经济力量,这才是大学的功能和价值所在。

大学的构成,首先是大学思想和大学精神,这是大学的魂。其次是大学文化和大学交流,最后是大学宪章和大学制度。严格意义上说,中国还没有大学宪章和大学制度,有的只是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来指导大学,但缺乏文化的制度。大学宪章和大学制度是从文化制度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文化制度是一个思想的制度,中国现在还没有,或者说沉沦了,以前曾经拥有过。

大学要建立一个现代大学制度,建立一种游戏规则。制度建立起来的时候,自然就能让有能力的人才发挥得更好,让没有能力的人自然淘汰或沉淀。只有这种制度建立起来了,一所大学才能有坚实的保证。

(本文由本刊记者王一菲采访整理)

篇10:野鸡大学是什么意思

野鸡大学已成为中国留学市场的一大痼疾,一方面为中国海外留学生造成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和时间浪费,另一方面给整个社会的公信力带来巨大的创伤,

特别是一些政府、高校人员的野鸡大学文凭不时现于媒体,对政府、高校、企业的公信力造成了极坏的影响。

野鸡大学主要特征

一、没有获得国家级认证机构的认证。

有些大学声称获得的认证实际上来自虚假的认证机构,也有的声称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著名机构的认证,而实际上这些机构并不具有认证功能。

二、没有教学设施。

通常以邮政信箱或电子邮件作为联系地址,抑或是楼房的单元号码。

三、无需在访问学校或与学校人员进行面对面交流的情况下即可获得文凭。

可以通过邮寄的方式批改论文或积累学分。

四、与教师没有或很少有交流。

即便对作业进行批改,也不会影响最后拿到文凭。

五、有意取与著名学校类似的校名,以达到欺骗目的。

六、可以在注册后数天、数周或数月的时间拿到文凭。

七、有些学校没有教职工;即使有,他们的文凭也是从本校或其他“野鸡大学”获得。

他们往往会炫耀与自己所教课程毫不相关的.学位。

八、工作经历可折抵学分。

九、以每个学位为单位收费,而不是以学期或课程为收费单位。

十、鼓励潜在的学生尽快注册,以免学杂费上涨。

篇11:大学的功能是什么

――访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校长白令哲本报

在纪念美国哥伦比亚大学250年校庆的前夕,记者有幸见到了该校第十九任校长白令哲。他访问中国只有过两次,并且每次来中国访问的时间很短。1980年第一次到中国,时隔这么多年,来到北京也是第一次。他说,中国的变化是令人惊讶、眩目。此次来北京是为哥伦比亚大学250年校庆年作出的一次安排。我们的对话,就是在这种 随意闲适的氛围中开始。

记者:中国正在努力建设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大学。您是如何看中国一流大学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中国大学今后的努力方向是什么?

白: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我想说现在中国有这样迫切的心情,创建一流大学体系,加速与世界一流大学的沟通和交流,是一个好事情。我将参加今年8月由中国举办的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中美学术交流应当得到加强,我们特别希望中国著名大学与我们在生命科学、医学研究、法学等方面的合作交流。努力沟通交流这是目前最关键的。

记者:您可否谈谈私立大学与公立大学的问题。

白:今天,全美国有很多的年轻人可以进入大学,这与私立大学和公立大学的并行发展是分不开的。

私立大学与公立大学的`存在是相辅相成的,虽然,他们实行的是双重体系,实际上是并行不悖的。无论什么样的大学,都要具有学术自由的良好风气,保证师生科研和研究成果的自由。美国大学更好地利用学术自由的原则了解和参与世界重大事件、政治问题、社会问题,实现了互相促进、互相发展的局面。

当然,我们也遵循学术自由和社会发展责任的双重原则。

记者:美国大学的功能是什么?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教学的理念是什么?

白:美国一流大学都遵循这样的理念:每一个学生都是未来的领导者。但是在我们的办学中并未设立领导学专业,而是实行通才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把学生需要具备的未来政治家的素质,按照理性追求、求知欲等作为领导人必备的素质,开设一个富有哥大特色的系列课程。并且,在本科中心课程所强调的是通才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不论何人、何专业,他们要必修的课程包括诸如荷马史诗、亚里斯多德等西方文化的精华内容。

记者:您怎样看待学生就业?大学在学生就业方面负有何种责任?

白:我们希望能让所有的学生探索知识,了解社会,这很重要,哥大学生注重学习在职场上的训练。最近几年,尤其是在经济衰落时,通才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遇到了大问题。我们在努力帮助学生找工作,也希望他们顺利走向社会。从事帮助学生就业工作的人数很多。我们注意到,许多学生是在支付了每年最多4万美元的学费后才能上大学。我们有贷学金制度,学生可以在毕业后偿还。

学生毕业后如果从事慈善和公益事业,收入不理想,他们偿还贷学金确实比较困难,为此,我们实行“减免贷款”计划,对于从事公务员、教师、公益事业的学生,逐年根据他们的服务时间,减或免他们的贷款。根据他们为社会所尽的职责,使用经济杠杆来平衡。这一点非常值得中国借鉴。

应当强调的是,对于学生就业,学校应当承担很大的责任,并且学校对于学生就业起到很大的作用。

try

篇12:大学择校公式是什么

①仅凭高考成绩与名次便做决定。

②仅因为是自己喜欢某城市。

③只要是自己理想的学校,什么专业都报考。

④仅仅因为是名牌大学而报考。

⑤在教师的劝说下报考。

⑥艺术系、体育系、语言学系难度低,所以报考这些系。

⑦仅以考试分数相当为理由报考并无什么兴趣的专业。

⑧仅以现在就业率高为由选择专业。

⑨因为好朋友报考,所以自己也盲从。

⑩因为社会上普遍认为该校“好”而报考。

可以看到,没有选对大学的同学在做决定的时候往往会顾此失彼,不知道什么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就好像找结婚对象,哪些诉求是你坚决不能做出让步的,哪些诉求是可以做出妥协的,想清楚了,未必能上最好的大学,但是可以上最合适的大学。

如果大家实在不清楚有哪些因素比较重要,建议可从高校、专业和地域三方面进行考虑。

01.高校倾向

进入什么样的高校不仅仅只是一个标签那么简单。

985,211不仅代表的是学校的学术实力,只有这一批高校能得到的大量的拨款。落实到各高校,这就是一大笔经费来源。高校的经费确实对学生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有钱建实验室和没钱建实验室不一样;有钱建三个实验室和只能勉强建一个实验室也不一样;建实验室的钱有了,学校就能腾出更多的自筹经费用于鼓励学生出国交换、赞助学生活动、修缮学生宿舍、提高教学环境。

进什么样的高校决定你拥有什么样的视野和平台。

985、211已经成了优秀高校的标签,企业、政府等社会机构很多事情要与高校。合作,优秀的机会自然首选优秀的高校。就拿08年奥运会志愿者举例,鸟巢里面的志愿者基本都是北大学生;水立方里的志愿者基本都是清华学生;国家体育馆里的志愿者基本都是人大学生。

所以985高校的学生平时参与的名企交流活动、政府交流活动、名人讲座或见面会比一般高校多很多,这直接影响到了学生就业。比如一个同学在面试回答问题的时候说了这么一句:“我曾在与总理的座谈会上讨论过与之相关的问题……”虽然这句话十分高调,也许对见多识广的HR没有影响,但对其他应聘者是一个震慑。

985,211院校的校友资源是无形的财富。

从985、211每年录取的学生生源来看,进入较高层次大学也意味着你进入了一个优质学生聚集的环境。本科四年建立起的朋友圈子,必然随着时间推移大幅升值。虽然人脉不是一切,但人脉是提供机遇的最主要途径。

无论你在985,211学习什么专业,只要你不排斥,学校本身就是极有说服力的敲门砖。当你和其他非985、211同学在一起求职,在初步的简历筛选关上,你的教育背景一定会为你加分。

02.专业倾向

重视专业的选择意义在于专业课程是每天都要接触的内容。

如果所选专业与自己的个性特长匹配,四年的学习体验会很好。当自己的长处可以得以发挥,就会有更强的动力去钻研其中。四年的时间精力全力以赴地投入学习一个专业所获得的回报和只是敷衍度过四年获得的回报是完全不一样的。

如果选择有硕博点的专业,学术资源会比较丰富,可能有很多实验室。

你有机会大一大二就跟着教授、研究生、博士生等,去做事、做项目,看论文、做实验、写程序、写论文,做省创、国创等各项目。可以提前了解导师情况,辨清自己感兴趣的方向,是否适合读研读博什么的。有志于读研的同学,还能提前和本校老师熟悉起来,便于将来的双向选择。

另外,从就业角度说,能把四年学到的东西学以致用,成为专业人才,会有非常清晰的职业道路选择。

03.地域倾向

分析自己未来想要就业的环境,大学的地域因素同样不可忽视。

举一个极端的例子,如果你去西北地区读一个农林类985,如果未来愿意从事专业对口工作固然是好。但是,假如你毕业后却想要回上海从事金融行业,先不说专业对不对口,就算就读一所985高校,可是地处西北,想要到国内外顶级金融机构实习的机会就比上海高校的学生少很多了。

为什么北上广部分211比其它地区的985录取分数还要高?

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地域优势,优秀的公司大多集中在经济发达地区,500强企业中北京有183个,上海有94个,深圳有52个。在这些城市读大学将有更多去大公司实习就业的机会。比如学IT首选就业地北京(其次是深圳、广州、杭州),学金融就业地首选上海(其次是北京、深圳)。

地域和专业之间的关系也密不可分。

一所高校的专业布局及发展,尤其是王牌专业,与其所处的地理位置有一定关系。比如天津大学的化工、建筑学,北京大学的政治学,中国人民大学的新闻传播,西北工业大学的航空航天,中国矿业大学的矿业工程,河海大学的水利工程,中国海洋大学的水产学,西南交通大学的交通运输工程等,这些学校的学科均处于全国排名前三位,这与其所处地域能够有充足的资源进行科学研究有着密切关系。

地域资源带动了学科专业的发展,而科学研究发展又进一步优化了地域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两者相互带动、协同发展。

专业深造、就业都与地域因素密不可分,对于上海同学来说,留在上海绝不是盲目的闭关锁国,而是善于把握手中现有资源。

篇13:什么是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的贡献

一、创造“最优标准”,培育“精英人才”

英国剑桥大学第344任校长艾利森·F·理查德(Alison F.Richard)教授指出:“对于一个大学来说,你培育什么样的人,在很大程度上就决定了你的地位,而你在这个问题上的决定对于学生的求学经历具有深远的意义。”[1]可以说,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的“首要贡献”是创造人才的“最优标准”或“最高标准”,并为所在国家乃至全世界培养各类“精英人才”。据1998年的数据统计,研究型大学虽然只占全美高等教育机构总数的3%,但却授予了全美国近1/3的学士学位、近40%的硕士学位和80%的博士学位[2]。以2000年的情况来看,美国研究型大学在全部院校中的比例不到7%,但却授予了93%的博士学位、52%的硕士学位和45%的学士学位。在科学和工程教育领域,相应比例分别为94%、64%和51%[3]。在国际学生培养方面,1992-2004年间,美国平均每年培养了25000名科学、工程博士,其中海外学生就占了40%。仅以耶鲁大学为例。2006年7月1日至2007年6月30日期间,耶鲁大学授予国际学生的学位比例分别是:学士学位9%、硕士学位23%、博士学位29%、首批专业学位6%,总计是17%[4]。可见,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的贡献使全球受惠,使世界受益。

美国哈佛大学的文理学院为哈佛本科生制定了5项严格标准,这些标准是哈佛本科毕业生必须达到的基本要求。哈佛大学培养了众多领军人物,应该说与其人才培养的标准关系十分密切。其本科生的基本素质要求之内容是:(1)必须能够清晰而明白写作;(2)应该对认识和理解世界、社会和我们自身的方法具有一种判断鉴别的能力;(3)必须对自己的文化和其他文化有一个广阔的视野,并在这样的考虑之下安排自己的生活;(4)了解并思考过道德和伦理问题,在做道德选择时具有正确判断的能力;(5)在某些知识领域应当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平[5]。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本科生教育委员会”于2000年发表“本科生教育最终报告”。该报告提出了新的本科毕业生标准,要求本科毕业生必须具备六项素质:(1)熟悉艺术、文学、数学、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2)能够收集、筛选、综合、评价来自不同领域并以不同形式呈现的信息;(3)理解研究过程和如何创造新的知识;(4)能够与人合作共事,并能创造性地转换环境;(5)具有解决问题和作出决定所必要的技能,并能考虑决定所带来的广泛的社会影响和其伦理意义;(6)能够处理模糊性,能够灵活思考并具有在职业生涯中不断发展智力和知识的技能[6]。

美国著名研究型大学——普林斯顿大学的“本科教育战略计划委员会”对普林斯顿大学本科毕业生提出了12项标准:(1)具有清楚的思维、谈吐、写作的能力;(2)具有以批评的方式系统地推理的能力;(3)具有形成概念与解决问题的能力;(4)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5)具有敢于创新及独立工作的能力;(6)具有与他人合作的能力;(7)具有判断什么意味着彻底理解某种东西的能力;(8)具有辨识重要事物与琐碎的事物、持久的事物与短暂的事物的能力;(9)熟悉不同的思维方式(定量、历史、科学、道德、美学);(10)具有某一领域知识的深度;(11)具有观察不同学科、文化、理念相关之处的能力;(12)具有一生求学不止的能力[7]。

美国大学联合会(AAU)的校长们就认为,合格的通识教育应达到以下目的:形成理智的、道德的判断力,拓展文化、社会和科学的视野,帮助学生了解并参与民主和全球事务,让学生成功地融入动态经济体做好准备。美国康奈尔大学荣誉退休校长弗兰克·H.T.罗德斯(Frank H.T.Rhodes)总结指出,受过通识教育的大学毕业生应具有的共同品质包括:(1)在具体社会情景中理解问题的能力;(2)自信和好奇;(3)忠于公民责任;(4)一种方向感,并具有追求这一方向的自我修养;(5)个人价值观和道德信仰;(6)对他人开放、清晰、准确交流的能力;(7)与他人相处并尊重他人的能力[8]。

不难看出,以上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对精英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在精神内涵上十分一致,那就是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型人格、智能和身心素质。若换用一句中国话来说,这就是教育部周济部长在第二次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会议上所指出的那样:“未来社会需要德才兼备的人才”。这种人才,就是要培养“顶天、立地、有本事”的人。“顶天”就是要有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昂扬的激情,有坚定正确的方向;“立地”就是能够求真务实、脚踏实地、善于团结合作、具有艰苦朴素的作风;“有本事”,就是要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科学方法,富有创新精神。可以说,周济部长阐述的这个观点与上述几所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标准和要求是完全一致的。

二、勇担“人类使命”,挑战“人类未知”

站在发现知识的前沿、挑战人类未知世界是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的历史使命和共性特征。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的贡献也是来源于此。换言之,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除了培育和输送精英人才以外,还应该对“人类学术”的发展有重大的贡献。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现任校长查尔斯·维斯特(Charles M.Vest)说的好:“当我们思考大学的性质并与公众展开持续的对话时,我们永远不要忘记,支撑一种大学体制的终极原理更多的来自未知而不是已知。”他认为,人类“只有对真正未知的探索——原理、洞见、物质和有机体等目前所知甚少的事物——才能获得最大回报。”也就是说,只有“新知识能够增进人的精神生活、促进经济发展并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9]为此,他指出:“MIT从属并服务于美国,但时至今日,为了更好地为美国服务,我们必须参与到更广泛的(世界)区域中去。”[9]这里体现的是MIT对“普遍主义”或“世界主义”精神的追求。确实,在研究方面,MIT从据称充满宇宙的暗物质(Dark Matter)到本质的探索,到预防癌症的人类细胞分析,都被纳入研究范围内。今天,该校不少研究聚焦于“三O”上,即“info、bio、nano”——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和纳米技术。除了在科学技术领域占据重要地位,其斯隆管理学院在商界的声誉也如日中天,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则以小而精的特色著称于世。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具有非凡的挑战人类未知世界的信心、勇气、智慧和胆识。退一步说,如果她不能做到这一点,那么,她就不可能成为引领研究型大学发展的世界一流大学。

2007年7月,在教育部举办的“中外大学校长第一届论坛”上的主题演讲中,美国哈佛大学荣誉校长陆登庭教授指出,一所优秀大学的使命就是在各个学科领域发现新知识;保留、解释和重新解释现有的知识;帮助学生掌握方法、知识、技能和探究问题的习惯,这样他们将会不断地追求学问,领导社会向前发展[11]。换言之,最好的研究型大学应该勇敢地担负起探索未知世界、为人类阐释未知的社会责任和道德责任。无独有偶,芝加哥大学前校长乔治·韦尔斯·比德尔(George Wells Beadle)也表达了同样的意思:“如果一所著名大学不能够运用知识、智慧和力量来帮助解决严峻的问题,那么还能指望谁来做这些呢?……我们必须将这份努力持续下去,如若成功,那么我们将会为整个国家树立一个模式。这是一个杰出大学的崇高目标。”[12]

不难理解,以上三所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的校长——维斯特校长、陆登庭校长和比德尔校长对著名研究型大学的理解无论放在什么样的社会环境中都是恰当的、深刻的、站得住脚的,也是令人信服的。可以说,这些大学校长都认为,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应当对肩负的社会责任和道德责任给予严格而重要的规定,那就是必须站在为人类服务的角度,对那些深刻影响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的根本问题应该给予精确的阐释和及时的解决,否则,研究型大学就没有承担起自己应有的责任和义务。

三、造就“顶尖大师”,贡献“原创性成果”

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大学,向来以诞生诺贝尔奖得主和拥有众多世界顶级奖项获得者为自豪。之所以这样,是因为诺贝尔奖得主和其他世界顶级奖项代表了研究型大学对探索人类未知领域作出的重大贡献。他们的贡献将长期性甚至永久性地影响人类的发展和进步。历史上,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建立不久就明确它的“历史使命”:“通过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扩大人类知识并造福社会。我们在一个单一的学院里,在交叉学科的气氛中,研究科学技术中最富有挑战性的基本问题,同时教育一批杰出的学生成为社会中富有创造性的成员。”[13]芝加哥大学前校长爱德华·赫希·列维(Edward Hirsch Levi)教授坚持认为,芝加哥大学的使命主要是用知识去追求真理和传播知识价值观;“芝加哥大学的成功可以体现在大批的学校毕业生身上,以及在校学者发表的那些数量极其可观并且有很高的学术造诣的专著上”[12]。加州理工学院的观点以及芝加哥大学的成功,可以说,典型地代表了美国众多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成就。换言之,正是这一理念的指导和实施而发挥的作用,导致了美国众多研究型大学对国家乃至世界的杰出贡献。

事实上,从国际知识创新水平的重要标志——诺贝尔奖获得者以及在《自然》和《科学》等世界顶尖刊物上发表论文的情况来看,世界上75%的诺贝尔奖获得者、60%的在《自然》和《科学》刊物上发表论文的第一作者,均来自全球排名前200位的著名研究型大学。而足以影响我们人类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的重大科研成果的70%产生于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大学。

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在哲学人文社会科学领域里同样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例如,美国哈佛大学自建校以来培养过美国历史上6位著名的总统。而耶鲁大学也培养了5位美国总统,其中最近的3位——布什父子和克林顿均毕业于该校。数据显示,仅19世纪,牛津大学就培养了12位英国首相。二战之后,日本首相中就有9位毕业于东京大学。在日本1700家大企业中,东京大学毕业生担任社长的占1/4,证券交易额居前12名的公司中,有7个公司的董事长是东京大学的毕业生[15]。这说明,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多领域的,但都是高质量的、高水平的。

四、夯实“基础研究”,追求“开拓性发展”

世界一流大学的开拓性发展,不仅表现在培育顶尖大师、造就原创性成果上,而且表现在服务人类经济社会发展方面作出的杰出贡献上。这种贡献绝对地依赖于研究型大学的原创性研究成果,以及对成果的技术转化和广泛使用。美国耶鲁大学理查德·莱文(Richard·C·Levin)校长认为,大学可以从许多方面为社会提供服务,但他认为主要是在基础研究、能力培养和公共事业三个方面。首先,通过提高科学知识、发展技术和建设医药类学院,为经济增长、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保持身体健康等方面奠定基础。从根本上来说,这一切都是通过基础研究来实现的。也就是说,基础研究产生的成果最多,影响也最深远。所以,长期以来,美国研究型大学无不重视基础研究工作,同时美国基础研究经费通过各种渠道进入了美国研究型大学。2000-2004年5年间,美国联邦政府向高校“科学”与“工程”两个领域投入的研发资金总额为1044亿美元,每年平均209亿美元,其中纯研究资金占到经费总额的86%。而美国研究型大学获得的份额最大。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美国研究型大学特别注意吸引政府的基础研究经费,以便为自身的开拓性发展积累重要的经济基础。

在第三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莱文校长以敢于创新、善于创新的MIT为例说明研究型大学的“开拓性发展”之意识和胆识。他认为,二战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里,大多数的美国大学并没有主动将科学发现转化为生产和服务,这种状况在二战后持续了35年。这个时期,大多数美国学校的聚焦点都在于基础研究,技术转化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而MIT是一个例外。20世纪90年代中期,MIT毕业生和教师在全国建立了4000多家公司,接下来的时间里,每年又创立出150家公司,这极大地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1000多家公司落户MIT,并占了所在地区制造业的25%。历史上,第一个评估研究型大学科研影响的机构——波士顿银行经济部于1997年的研究就是以MIT为基础的。它总结说:“如果由MIT的研究生和教师成立的公司来组建一个独立的国家,它的总收入将位于全世界第24位。MIT相关的4000多个公司雇用了110万员工,年销售额达到2320亿美元,这大致相当于1160亿美元的国内生产总值,比南非的GDP稍低一些,而高于泰国的GDP。”MIT的下属公司创造的就业80%是在制造业(全美国制造业工作只占16%),许多产品出口销往国外……它的8500多个分公司遍布全球50个国家[16]著名大学能够产生如此大的综合性效益,确实令世人瞩目。

事实上,20世纪80年代后期,美国最著名的科学园区都是依托著名研究型大学发展起来的。近年来,与美国“硅谷奇迹”齐名的“剑桥奇迹”更是闻名遐迩。从1970年创立剑桥科技园区以来,剑桥大学已经建立了千余个高技术公司,剑桥已经成为知识型企业的全球中心。正是基于这一点,美国微软公司在剑桥投入了6000万英镑,用于扩大研发活动领域。应该说,世界一流大学的这种开拓性发展值得中国大学学习和借鉴。

五、张扬“大学之道”,哺育人类精神情怀

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的独特情怀可以为任何大学学习。美国康奈尔大学退休校长弗兰克·H.T.罗德斯(Frank H.T.Rhodes)就说:“研究型大学的教学和学习氛围是独特的、丰富的、高要求的、实际的、专业化的、个别化的,永不停歇的。学习成为一种终身追求,精益求精成为一种标准。其结果对个人、对社会都是一种改造。”[16]我们可以从以下几场风波看到一些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对大学精神或“大学之道”的大胆“张扬”。

2007年9月7日,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宣布,准备委任美国前国防部长唐纳德·拉姆斯菲尔德为“高级访问学者”。但根据美国《纽约时报》报道,胡佛研究所宣布这一任命后,斯坦福大学约2100名师生在网上联名请愿,抗议这项决定。请愿书写道:“我们认为这项任命从根本上与斯坦福大学一贯致力、不可分割的一系列原则格格不入。这些原则包括真实、宽容、客观探索、遵守国际和国家法律、尊重他人的生命、财产和不同意见。”

198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美国康乃尔大学教授威尔逊曾经面临被解雇的危险。他研究相变理论,连续4年未发表1篇有分量的学术论文。校方因此准备将他解聘,这一提议获得多数校董的支持。只有196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贝特教授持有异议,他认为威尔逊的研究难度极大,需要长期的、持续的研究,但一旦取得突破,那就是“了不起的成果”。贝特教授说服了校方,让威尔逊继续留任。第二年,威尔逊的研究取得了突破,发表了一系列高水平的学术论文。随后获得了诺贝尔奖。著名电影《美丽的心灵》的原型约翰·纳什教授曾患精神病达30多年,但在他生病以后,普林斯顿大学把他从麻省理工学院(MIT)请过来,给他办公室,给他温暖。30年后,他奇迹般地恢复了健康,并在1994年获得诺贝尔奖。可以说,“美丽的心灵”就是普林斯顿大学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境界。

摘要:什么是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的贡献?目前社会上不少人对这个问题的认识还不够清楚。其实,创造“最优标准”,培育“精英人才”;勇担“人类使命”,挑战“人类未知”;造就“顶尖大师”,贡献“原创性成果”;务实“基础研究”,追求“开拓性发展”;张扬“大学之道”,哺育人类精神情怀,这些才是“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的“应有贡献”或“应有价值”。应当说,21世纪,中国研究型大学能不能在“实质性贡献”方面达到以上的“应有高度”,这确实是中国实现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目标的核心和关键。

篇14:什么是好的大学课程?

关键词:大学课程;知识;能力;悟道;制度保障

2014年8月26—29日,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与教育部教师工作司联合举办第二届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经过校赛、省赛的层层选拔,来自32个省市(包括新疆兵团)的96位选手,分为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基础学科、自然科学应用学科三个小组,逐鹿于武汉华中农业大学。笔者获得了人文社会科学小组第一名的佳绩。

而今,参赛时的紧张、兴奋早已褪去,但对教学的体悟与感触,却如潮水般奔涌激荡,久不能复。参赛之前凭着对教师职业的敬重与担当所累积的一些碎片化的教学经验,在赛事训练与赛后教学中,砥砺、升华,渐成一幅清晰的教学蓝图。

承载蓝图的主轴,就是教学理念。

一、授业、解惑,是否为大学课程的全部?

在省赛颁奖仪式上,浙江大学本科生院常务副院长陆国栋教授的一句话,可谓醍醐灌顶:“什么才是好的大学课程?”

这个问题,笔者此前从未清晰地向自己提出。虽然在以往的教学时光里,作为教师的自己,也曾无数次追问“你能给学生带来什么?”一场行政法知识的盛宴?说来惭愧,在知识爆炸的时代,就连自己,也不敢宣称行政法知识的全面掌握,又如何能确保学生得到事无巨细的传授?更何况,从无法律人以熟记条文或教材见长于职场,优胜劣汰中,胜出的,永远是活用知识、妥善解决纠纷的法律职业群体。因此,笔者的行政法课程讲授,重在塑造行政法律思维、训练学生解析行政纠纷的能力,而不是围绕教材的刻板宣讲。教材不是课程资源的中心,它只是课堂学习材料的一部分。因为现代教学再不可能是单向的传输过程,而是教师和学生围绕文本互动生发出的多种意义的一种活动[1]。

为了实现这两项教学目标,整个行政法课程离不开三种教学方法:精致的规范分析、互动的案例讨论与专业的学理支撑。

规范分析是思考的起点与归宿。作为法学院的本科生,他/她必须首先围绕着现行法律制度展开分析,才能避免外学科知识与法学知识的篡位,并迅速地进入法律职业人的共同话语体系。2014年10月24日,台湾地区的民法学界泰斗王泽鉴教授在北京大学法学院做报告时,曾经批评:“大陆学生上课都不带法条”,其所关切的即为规范分析方法的重要性。当然,大陆法学院学生不带法条已非普遍现象,至少在笔者任教的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已成淘汰式。

案例讨论,强调开放与论证过程,以提问引发思考,以误区作为警戒,以论辩展现多元。本科生的社会经验相对缺乏,学习时容易死记硬背相关知识点,缺乏灵活运用能力。因此,课堂讲授应借助案例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充分领会法学作为实践科学的特性,在解决行政纠纷的过程中培养法感。需要注意的是,案例教学的重心,不在于以生动的事实描述抓人眼球,而在于反复训练法律适用的三段论思维。

学理探究,意在引导思考的深度与精度,并借助延伸阅读和课后思考,巧妙地联结教材与专著、拓展课内至课外。本科法学教育中,学生往往重技能而轻学理。殊不知,行政法学基础理论的掌握程度,不仅是进一步展开法学研究的基石,亦对个案处理技艺有直接的影响。因此,教学过程中应通过对比分析、理论分析,不断向学生展现行政法学基础理论与行政纠纷个案处理的内在联系,不仅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更激发学生课外进一步学习的热情。

与此同时,为配合上述教学方法,需要打破传统的期末定终局的测评方式,采取过程结果式评价模式──平时课堂的开放讨论占期末总成绩的30%,期末考试占70%。一开始,总会遇到学生羞于发言的尴尬。对此,笔者摸索出了一个小窍门:尽量记住班上每一位同学的名字,努力回想起每一位同学曾经的回答。这对于教师并非易事,尤其遇到大班上课的情形。所以,笔者会在每次课前花十分钟复习学生名单,重温上次提问情形。尽管这加重了教学负担,但每当熟练地叫出学生的名字,并有针对性地点评他(她)相较于前一次回答取得的进步时,学生的眼里流露出的是被尊重、被关注的惊喜目光,之后的课堂讨论也会更加主动和积极。至于课程期末考试,采用的是开卷的案例分析形式,学生可以携带任何法典、教材、论文,但必须在给定的两个小时时间内解决案例列出的所有问题。这就要求学生虽不必对法律规范倒背如流,却需对行政法律体系的整体框架与基本安排驾轻就熟,更为重要的,是灵活运用法律解释与漏洞填补的技能,分析个案中的权利义务关系,作出合法性或正当性判断。如此,就将知识的掌握与能力的训练,妥善地整合为一体,突破了传统知识灌输式教学的禁锢。

二、学生悟道,方是大学课程的真谛

然而,这是否是一门大学课程的全部任务?

浙江大学老校长竺可桢曾经说过,“有两个问题应该自己问问:第一,来浙大做什么?第二,将来毕业后要做什么样的人?”这个面向学生的发问,在笔者看来,恰是对教师的明责:在授业、解惑之上,言传身教“自谋修养、意志锻炼和情绪裁节”[2],方是大学课程之真谛。就行政法学课程本身而言,若仅停留在要件提炼与个案适用,至多只能培养具有超群技艺的法律工匠;但一所一流大学法学院致力于塑造的,是具有法治反思能力的卓越法律人才。因此,如何将对法治的思考带进教学设计,启迪学生把脉中国法治建设的方向,成为隐藏于课程讲授背后的“道”。只有谙熟于此“道”中的人本关怀与正义价值,方能于“授业”、“解惑”上真正有所作为。而在悟“道”过程之中,自然会辨析正义之本质,探索公共之福祉,诘问自身之价值。如此种种,均将学生引向“什么是我的支点”的人生追问,从而使课堂不仅成为知的殿堂,更为德的指南。endprint

所谓“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这古往今来备受推崇的教学最高境界,正是自己心中理想的大学课程,亦是第二届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重要的评分标准。

按照本次竞赛的规则,参赛选手只有完成自己的参赛环节后,方能观摩其他选手的比赛。第十位的出场顺序,虽令笔者遗憾错失许多优秀选手的授课,却仍为笔者留出了领略十多位同仁风采的机缘。作为一项全国性的赛事,每组32名参赛选手均顶着省赛第一名的光环,并肩负着展现本省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素养的重任。两相竞合之下,决定了本届赛事的才辩无双、精彩纷呈。当大多数选手的授课均如风行水上、自然酣畅之时,教学仪态与教学语言实则已秋色平分、轩轾难辨。但若认真揣摩授课过程,仍能于细微之处见仲伯:教学策略是平铺直叙还是奇势迭出?教学内容是一目了然还是辞简理博?教学思想是一定之论还是不拘一格?这看似教学技巧的差异,却彰显了大学课程的应有底蕴:破除陈规,追求创新;摒弃浅白,青睐博广;避免灌输,旨在启迪。

在这里,笔者不得不提到两位让笔者印象深刻的选手。一位是教外语的女老师。一上场,她便气定神闲,展现了其他选手难以匹敌的泰然自若;整个授课过程,更是一气呵成,几无磕绊。但她最终的分数却并不十分理想。另一位是讲授《史记》的男老师。尽管与之前的女老师相比,他的教姿教态略逊一筹,但他的课程既安排了对“司马迁欣赏司马相如吗?”这一问题的开放式讨论,亦给出了自己的三点论据。更为重要的是,他强调学术交流的平等性,欢迎同学质疑他的论证过程。最终他拔得当天上午的头筹。两位选手虽各有千秋,但最终的结果却让笔者不得不细细推敲评委老师的用意:那位女老师的授课虽安排了互动式提问,但所提问题,主要围绕着阅读材料的英文理解本身;而男老师的课堂,展现了具体观点背后的学术争鸣与开放的学术讨论氛围。相较之下,后者在知识传授之外,似乎更能引导学生活用史学研究方法,端正学术研究的态度。

思量至此,笔者不禁感慨评委老师的良苦用心,并重新体会组委会评分规则的立意。大学是这样一处所在,在这里,凭着国家和社会的认可,一段特定的时光被专门腾出来尽最大可能地培养最清晰的自我意识。人们出于寻求真理的唯一目的而群居于此[3]。组委会旨在明晰,能够引导学生悟道的教学,才是好的大学课程。

三、好的大学课程,离不开制度保障

带着这份感悟,笔者以参赛时精心准备的20次课件为基础,重新设计了本学期的“行政法”课程。一个学期的教学活动下来,笔者明显感觉到,课程的知识点讲授更为连贯,思维训练更加全面,思想启迪更为高远。赛前两个多月全身心的投入,收获的,是更多学生的蜕变与成长。许多学生写来邮件点赞。一位中国政法大学短期交换生的上课体会,更是深刻地诠释了升级后的教学理念可能产生的无穷影响:“有一句话这样说,总有一种人的存在,让你对你自己付出的努力与现状感到惭愧。而我觉得一个老师最大的人格魅力也就是在她的感染下,学生内心真实地生出一种想要变好的深切的渴望。我有过这种渴望,在你上上周的那次课中。”这封邮件,让笔者由衷地体会到作为教师的力量与幸福。

说来非常惭愧,若不是这场赛事,笔者不可能有完整的两个多月时间,全情投身于教学之中。放眼当下,全国高校在各种排名与指标考核的驱动之下,将发表高层次论文、获批高层级课题、荣膺高层面奖项作为高校发展的重中之重。职称晋升的压力、业界评价的标准,逼迫着大多数青年教师将目光更多地聚焦于科研。

这确实有些反讽。本应以教书育人为主业的高校,曾几何时,疏离了她的本业?其实,教学上的付出,并不都是悄然无声息。只是,“教育是农业”,投入多、产出缓,以教师有限之精力,似乎只能科研先行。然而,科研与教学,就真的势如水火,难以两全?作为体制内的一员,笔者与许多老师一样,受到两年一评聘、三年一签约的科研考核压力;作为浙江省地方立法专家库、浙江省政府立法专家库等团队成员,即便是个人发表在权威期刊上的作品,也需接受来自实践的检验。最初,笔者也曾经困惑,如何分配自己的时间,妥善处理三者关系?但对周边优秀师长的观察,很快打消了笔者的疑虑:实务本就是科研问题意识的来源;科研的产出若能指导实践,恰体现了法律学科的社会价值;而源于实务的科研,既具备易于学生理解的生活性,又能展现科研指导实践的魅力,可轻松激发学生学理探讨的热情,与此同时,以浅显之语言讲解深刻之理论,有助于梳理清晰的研究脉络,反哺科研。如此周而反复,就能形成教学、科研、实务的良性循环。教学科研协同的意义在于把科研优势转化为人才培养的优势,当最新的科研进展激荡学生心灵,当最有效的科研方法启迪学生思维,当学生从‘学习者转变为‘探究者,创新就成为对学习的最好诠释,人才培养的个人含义也就相当丰富了[4]。一如本次教学竞赛组委会于开幕式介绍评委席时的措词,此次评委席中的许多老师,就兼长于教学科研甚至行政工作。他们正是在以自己的成功经验和感悟心得,引导与鼓励一种教研相长、蕴藏深厚学理功底甚至人生态度的教学境界。

只是,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倡导的“悟道为上”的教学理念,若期待从参赛的96位选手推广至全国高校逾百万教师队伍,就不能仅依赖个体的经验复制。作为一位浙大人,笔者时常感怀,在笔者的身边,有那么多的同事,可以不计回报地主动组织学生读书评论、畅谈人生,无惧繁复地将学生的困惑与疏漏整理成专题共享研讨。但他们的付出,并没能化约为现实体制的绩效。是的,从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而言,要求绩效似乎有些世俗化了教师职业。但身为法律人,笔者深知,远离制度配套的师德宣扬,终难形成规模化的教学改革之势。

“事将为,其赏罚之数必先明之。”倘若高校评估体制与社会关注导向能更多地倾向于教学工作,必能引导更多的高校教师投身于志在让学生“悟道”的教育事业,才能早日让大学回归其本业!

参考文献:

[1] 陆国栋,周金期,金娟琴,留岚兰. 从“制器”到“成人”的系列核心课程建设[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3):85-94.

[2] 梅贻琦. 大学一解[J]. 清华学报,(1941)1:1-12.

[3] [德]卡尔·雅斯贝尔斯. 大学之理念[M]. 邱立波译. 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7.

[4] 陆国栋. 构建“六个协同”的人才培养体系[J]. 中国高等教育,2014(18):52.

[本文的写作,得益于浙江大学本科生院陆国栋教授的启发,在此特别致谢!]

上一篇:公司档案管理流程下一篇:冲啊400字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