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集结号》电影的个人观后感700字

2024-04-24

看《集结号》电影的个人观后感700字(共13篇)

篇1:看《集结号》电影的个人观后感700字

《集结号》是部以战争背景为题材的电影,电影场面逼真、朴实,人物的写照不乏细腻,视觉效果很棒。那是其次,一部电影的灵魂无非是它给人们带来什么,视角感受只是一种艺术的形式要求,或从功利的角度而言是市场竞争的需要,是门票的压力所必然考虑。但仅有这些并不足以让人们喜爱一。《集结号》这部电影用艺术展现了一段我们不应该忘记、应该去认识的历史,也折射出了我们应该去思考的社会问题。

谷子地,一个非常个性的名字,影片最后的解说是因为这个主人翁是在田地里发现被遗弃,并被人收养的,姓氏何名不知道,拾养人也就是他善良的养父母给他起了个非常的姓名——谷子地。我想,他们的养父母要么是有点诗情的浪漫,要么是一时即兴思维的巧合,因为这个名字真的太富有想象的空间和命运的预示了。我并没有去考究影片是否真的是个真实的故事改编,但我相信那段历史没有谷子地也会有别的什么地的。

谷子地,影片刻画了他这么一位代表性的优秀的中国军人——别看他似乎不识什么字,也揭示了一段心酸的故事。谷子地和他所带领的团队在战争中展现的是一种为某种理想无愄牺牲的精神,和许许多多的感人故事没有什么例外。如果仅是这样的话,这部电影似乎没有自已的东西了。看过这一部电影的人,我想他们不得不为这影片所感动——除非看的人没有感动的能力。

四十七条性命在为完成大部队转移的狙击战中,打退了装备和人力都数倍于自己的敌军的三次进击,成功掩护了大部队的转移。四十七条生命沉睡在一块了。谁不想活着?但是那个意味生存机会的‘集结号’始终没有响过。指挥官谷子地有幸存活,却要面对历史的愚弄,成了解放军的“俘虏”,但这并没有消磨他心中的信念。

解放了,明明是用生命出色完成战斗计划的四十七名英雄,最后被定性为失终。我想观众们能不打报不平?于是故事的下半段为“公平”而描述。

篇2:看《集结号》电影的个人观后感700字

我觉得《集结号》拍的一个与众不同的战争片……过去我们看到的战争片多是表现运筹帷幄的将军。而《集结号》拍的是战争洪流中最底层的士兵或最低级的指挥员——像谷子地这样一个连长。

因为在所有的战争中,决定战争胜败的实际上还 是他们。《集结号》表现的是常人,是名将身后的“万骨”们。

这部能让观众在没有视听冲击力、没有爱情、没有美女的情况下跟着剧情走,这是电影最难的,从目前电影放映的效果来看,最入戏的恰好是后半部分。

最后《集结号》的结尾,谷子地找到了一个证人,证明战友们是烈士,而不是失踪人员。《集结号》这样的电影,会让观众看到谷子地的委屈,跟着谷子地把这一年的委屈宣泄出来,这也是非常有快感的。谷子地这个人性格很开朗,他打了那么多仗,不会单单因为战争这件事而感到伤感,只是全连的人都阵亡了而他讨不到一个说法,这件事压得他喘不过气来。谷子地坚持认为对他的审查不公平,这种不公看似只针对他个人,实际上是针对他的全部阵亡战友。

这种精神在我们的生活中是多么需要啊!

篇3:看《集结号》电影的个人观后感700字

一、电影《集结号》配乐概述

电影的配乐与主题相呼应,用号声来拉开影片的序幕。电影中的插曲和背景音乐使用了乐器圆号,这种乐器的音色与人声十分相似,并且声音沉朴古老,能够将观众拉回到电影所要展示的那个时代。并且,在影片将要结束的时候,王金存的爱人告诉谷子地找到了部队,这时圆号的声音再次响起,似乎将观众重新拉回了影片开头那一幕,并且伴随着钢琴同两个八度的演奏,这样的旋律沉重而又空旷,乐曲似乎在向观众诉说着什么但又好像只是在怀念那段岁月。音乐的恰当渲染带给观众的是身临其境的共鸣以及无限的深思和怀念。

二、电影《集结号》中音乐魅力的体现

(一)奠定影片基调。

电影一开始,随着字幕的出现,音乐也随着奏起。电影画面一开始展现给观众的是一支放在英雄纪念碑上的军号,而伴随着电影画面的是圆号的乐声。紧接着低沉的鼓声响起,并且不断加强。《集结号》一开始的配乐使用圆号声、鼓声和其他乐器合奏,渲染了一种严肃、沉重的情感氛围,奠定了影片悲壮、感人的基调。而在影片的结尾部分是一段合唱,以人声为主代表了电影对英雄的敬意。歌曲渐进高潮,音乐却戛然安静,只剩下手风琴的独奏在回响。这种由合到独、由强烈到平静的设计,让观众由于电影前面故事情节而压抑、而悲伤的心情仅仅平静下来,也留给观者空间去思考去沉思。

从电影开头的圆号声到电影结尾的手风琴独奏,《集结号》中的音乐就像一支肃穆、沉静的安魂曲,奠定的是影片沉重、悲凉的基调,表达的是对牺牲英雄的敬意和哀悼。

(二)烘托人物形象。

在电影中,最出彩的往往就是对某一人物的刻画,而随着影片情节的展开,电影人物的性格、态度、行为也会随之有所起伏和变化,这种发展除了依靠故事情节的推进和演员的表演外,电影音乐的烘托也十分重要。比如说在九连前连长牺牲的场景中,为了表现连长壮烈牺牲的画面及其他战士的内心感受,电影选择了大提琴这一乐器,大提琴的音色委婉而又低沉,恰当地烘托出此时此刻人们在战争中面对亲爱战友失去的心情,用最平静的音乐渲染出最强烈的哀伤。再如,电影中谷子地一直苦苦寻找部队却没有结果,正当他为自己辜负了战友的牺牲而痛心时,一位战友的妻子告诉他找到了部队,在这一场景中,电影使用的是弦乐队音乐,蕴含着深深的情感却又并不张扬,谷子地此时的心情是高兴的,但却又含着一些悲伤,弦乐队音乐这种内敛的演奏,能够烘托出谷子地此时这种矛盾的心理,也可以使观众产生共鸣,既为谷子地多年心愿了结而高兴,也能理解谷子地对牺牲战友的那一份怀念和痛心。

(三)音乐使用包含深意。

在电影中,音乐不仅只是音乐,它已经具有了深刻的意义。比如《集结号》中独奏乐的使用,例如在九连指导员牺牲这一场景中,指导员被国民党的大炮炸成了两截,谷子地抱着指导员的遗体,向已经投降的国民党军队大喊:“让他们拿起武器,不接受投降。”此时谷子地的心情是悲愤的,而电影配乐的选择是英国管的独奏,音色悲伤而又悠长,这一独奏乐不仅渲染着谷子地悲愤的心情,也包含着对残酷战争的谴责和对战争中牺牲战士的哀痛。各种乐器的音色各有不同,演奏起来所给人的感受也各有差异,在电影中,电影配乐中乐器的选择不仅能够带来不同的效果,音乐本身也有着不同的含义,或悲或喜、或谴责或颂扬,各有深意。

三、结束语

《集结号》是一部成功的电影,在观众为电影的故事情节所吸引,被电影人物的命运所感动时,却十分容易忽略电影音乐的魅力,因为电影音乐对人的影响是默默的,是潜移默化的,却又是深远的。《集结号》音乐独具魅力,不仅是在奠定电影基调、烘托人物形象及音乐本身意义上,这种魅力的体现也使观众认识到电影音乐的重要性,电影音乐应该受到足够的重视。

参考文献

[1]刘海霞.以电影《集结号》为例谈影视音乐的魅力[J].时代文学月刊,2010(3).

[2]王相如.音乐在电影中的深化主题作用——以电影《集结号》为例[J].作家,2014(18).

[3]曲妍.浅谈电影主题音乐的艺术魅力[J].电影文学,2013(15).

篇4:看《集结号》电影的个人观后感700字

[关键词]叙事视听语言人物

剧情梗概

本片根据杨金远的小说《官司司》改编,故事背景发生在1948年到1956年间,解放军连长谷子地接到团长的命令。带领士兵火速赶往阵地完成阻击任务。以便让大部队安全转移。老谷答应团长只有听到集结号吹响,才可以将部队撤走。作战中。由于谷子地本人没有听到号声,于是他决定继续坚守下去,经过那场惨烈的阻击战。他的队伍全军覆没,然而最令他困惑的却是撤退令集结号是否吹响过。谷子地带着巨大的疑问与内疚开始了求证之旅,他要穷尽自己的余生为战友们讨回应有的荣誉和尊严……

分析阐述

纵观当今华语影坛,如单从主流电影和非主流电影两个方面来看,冯小刚的电影已经成了中国内地主流电影最有号召力的品牌。观众是市场的载体,电影要真正打开市场。就必须创造出民族特色的主流商业品牌。从冯小刚拍的《不见不散》、《没完没了》、《一声叹息》、《大腕》、《手机》、《天下无贼》等几部影片连续获得票房冠军来看,冯小刚的确是将民族特色和市场经济,将观众和电影融合得最好的一位导演。从普通人的视角来反映现实生活中最牵动人心的东西。是冯小刚电影最可贵的特色。最近,上映的2008年贺岁电影《集结号》再创新高,让我们在领悟到生命续存过程中的价值和尊严的同时也留下了些许的遗憾……

1、叙事分析

《集结号》是中国军事题材影片与冯氏贺岁电影的双重突破,是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第一部战争巨片,是军事战争的个人心灵史。即使选择这样千军万马的战争片,冯小刚也依然坚持对普通人的关注:“我觉得那些普通士兵更值得纪念,他们其实在战争中的牺牲最大。但却轻易就会被历史抹掉。”这种为小人物立传的态度与长久以来冯小刚一直自称为“平民导演”是一致的。《集结号》中涉及到了个人和历史的关系。该片由两个故事组成,第一个故事是战争中的坚守,第二个故事是和平中的寻找。第一个故事是表达在战争中谷子地对责任的坚守,在责任的坚守中为了保存大部队,几个英勇顽强、钢骨铮铮的英雄士兵,用他们的勇气、荣誉、信念、情义、壮志完成这一历史性任务。第二个故事是在和平中对烈士英灵的寻找。对于谷子地而言,“号有没有吹响”一直是他的心结,因此,他寻找着:牺牲的战友没有得到公平的待遇,所以,他寻找着……这种寻找也表现出谷子地对“友情是伟大的、牺牲是光荣的、命运是公平的”信念坚守。一个普通得再也不能普通的平民,居然有如此博大的情怀,并把自己生命延续的意义理解得如此透彻。这让观众感动的同时,也留下了许多让人思考的问题。我想这也是冯氏导演对对人文主义的一种召唤吧!应该说这种人文思想的体现是这部电影的“灵魂”,是打动观众情感的升华篇章。但是在表现这一人文思想方面相比冯小刚在2004年导演的贺岁片《天下无贼》就显得浅显了。《天下无贼》中‘天下无贼’是傻根的梦想也是观众的美好愿望,但这个愿望却在两个良心发现的贼身上体现。其中得一个贼为守护这个愿望甚至献出了生命……这成就了人们内心“向善”的灵魂,成就了千万观众对“天下无贼”的梦想。

2、人物分析

真正的电影就是介于艺术与观众之间,以艺术的形式服务于观众的。正因为如此,冯小刚的每部电影都很注重人物性格的塑造。影片《集结号》中的人物也有着鲜明的个性特征和一定的象征意蕴,但在人物纵深性格特点的挖掘上显得不够深入。

谷子地:一个无父无母的孤儿,他以部队为家,以战友为亲人,在军旅生涯中与他们结下了生死情谊。战友的牺牲给他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悲痛和重创,因此他才那样执拗和顽强的去追寻和正名。这是对人道主义的关怀!对时代精神的呼唤!但总觉得在对谷子地性格的深度刻画上未能尽善尽美,因此观众不能入心入骨的走进他的内心世界。如果说,后半部分是整部影片的点睛之魂的话,那么谷子地寻找过程的具体性、过程中戏剧冲突就应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

王金存:一个尿裤子的逃兵最后成为战地勇士。一副宽宽大大的黑框眼镜,脖子上戴着红红的围巾,笔和纸总是不离身,这些构成了此人物的外在特征。曾经在冲锋中吓出尿的事情是王金存内心的阴影和创伤,而他却无法超越自己怕死的心理。战场上勇士们英勇奋战的精神,让他感动同时也让他感到恐惧……当谷子地把自己的钢盔戴在王金存头上的那一刻,一种使命和一种责任注定了王金存将不得不挑战自己生命的极限。最后是他带领战友们冲锋陷阵,是他点燃了导火线,这应该说是角色自身的一种颠覆,而这种颠覆又是残酷的战争环境和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共同来完成的。王金存牺牲了,可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正是这种牺牲让王金存的精神世界“活”了。这个角色塑造是成功的。

赵二斗:喜欢吃大烙饼成了赵二斗的外在特征。解放战争后期,是赵二斗接纳了谷子地。让他重新获得了解放军的身份。在朝鲜战场上,谷子地凭借勇敢和机智救了赵二斗一命,两人因此建立起互信和兄弟情谊。解放后赵二斗再次接纳了谷子地,正是有了赵二斗的帮助,谷子地才不至于沦为流民并且能一再向上级军事机关提交申诉报告。应该说赵二斗这个角色是为了推动情节发展。解决问题而设的。但是赵二斗在化解冲突中为谷子地的提供哪些帮助仍感觉不够清晰。

小梁:司号员。到底有没有吹号?事情的真相又是怎样?最后由小梁揭开谜底。这个小人物应该说是弄清事情真相的线索,具有多重含义。他的设置符合影片的叙事性。符合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符合传统的人文意识形态。但小梁在完成自己使命的意义主题中并没有得到深入的刻画,没能起到让人为之震撼的境界。

3、视听语言分析

不能否认冯小刚的电影中经典的对白总能够给人留下许多思考的空间,或寓意深刻、或诙谐幽默,为影片抹上了一丝亮丽的光彩。

(1)经典台词

谷子地因为枪杀投降的敌军被关禁闭。遇到上战场吓得尿裤子的文弱书生军人王军存时安慰地感叹道:“头上飞子弹,裤裆里钻炮弹。谁不怕?”是啊!现实中谁不恐惧战争雠不承认战争是一场灾难?谁不承认战争造成的心灵上的创伤是巨大的?这句话出自于连长谷子地之口,跟以往视死如归的英雄形象截然相反。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公众的可信度,让人们感受到真实战争中的惧怕、残酷和无情。“生下来父、母都给起了名字,在这里怎么都成了没名的孩子了呢?”谷子地在无名烈士墓地仔细端详一个个写着“无名烈士”的墓牌时说。这不禁让人有一种切肤之痛:做出了贡献甚至牺牲了生命却被历史遗忘。这不得不说是一种人文关怀的萎缩、人性良知的缺失。这当中也包含了对人个体生命价值的表达——尊重,即尊重自己的生命,尊重他人的生命,尊重草根英雄的生命。

还有诸如影片一开始“我们给各位准备了两样好吃的,一样是子弹,一样是饺子,,,”还有在朝鲜战场上。谷子地为了蒙骗美军士兵,随口瞎诌的“前咕噜不转后咕噜也不转”等等,即使在战争片中冯氏妙语仍无处不在。总之,冯小刚主流商业电影中的那些具有“黑色幽默”的经典台词,使人能在具有时代特征的主题下体会一把“可乐加冰”的感觉。

(2)摄影

战争中用的是灰色的底调,将镜头晃动或调为中近景。突出了对人物的刻画。更好地展现真实、惨烈、血腥、激烈的战争场面,制造了紧张震撼的效果。在和平年代中,色调方面变得柔和了,许多都是壮美的外景,这突出了影片的质感。让人深深震撼:中国人不能忘记历史!每一个牺牲者都永垂不朽!他们应该得到纪念和尊重!

(3)音乐

影片《集结号》的音乐中开始用到了大气磅礴的管弦乐。像血液一般注入一群男人的体内,注入那些经过生命长河、随着时光推移却经久不败的信念之中:它像火炬一样燃烧着兄弟之间用勇气捍卫尊严、体验死亡极限的璀灿瞬间。吉它的运用,犹如一朵战争之花,开在硝烟弥漫、枪林弹雨的盛宴之中,喻示血浓于水的战友情,喻示那些永不放弃生命尊严与荣耀的柳暗花明。合适的音乐突出了影片的表现力。

篇5:看《集结号》电影的个人观后感700字

今天,萍答应儿子去看电影,儿子吵着要看变形金刚。查了一圈,没有放映的。正好朋友送了几张北京青年宫的票,就决定去看冯老师的“集结号”。

吃过晚饭,驱车来到青年宫,停车,那个难!我让萍带儿子先去换票,搜索了半天,找到一马路牙子,与保安好说歹说停了上去,交5块钱,没发票。唉,为了看场电影,就当送给保安的消费了,5块钱,便宜。

晚上0830,电影准时开映。

(中间先空着,以后加,先把感想写了)

感想:一、总体上片子拍的贴近实际,感人。

二、谷子地是条汉子,是个真正的军人,是个优秀的指挥官,是个听话的下属;

三、关键时刻,领导一般为了保全自己,都会牺牲手下,来赢得最后的荣光,冯老师没有偏离现实;

四、一个小兵小卒的命运本就微不足道,

五、组织上还是有良心的,不管时间过长,过程多久,在你熬碎了心,跑断了腿之后,会给你一个公正的答复,尽管这公正来的迟些。因为他们知道,你苦苦为自己寻求的是一点政治上的肯定,所以,给了你,你就获得了心里的解放,也就满足了。

六、建议结局改成:谷子地熬岁了心,拖垮了身体,终于在快累倒时挖出了1名战士的尸体,然后喜极而又悲伤过度加上劳累,晕了过去。等他醒来,47名手下的尸体已经盖在一面军旗下。此事很快惊动了最高层,派调查组再次对谷子地连长及全连战士进行调查,终于追认为烈士。此时,谷子地眼睛全盲,几年后病逝。

篇6:电影集结号观后感

只有四十八个人的连队,完成了一项不可完成的任务。付出了四十七条性命的代价,换来大部队的安全转移。破旧的窑洞里留下四十七个曾经那么有活力、那么有朝气的年轻生命。可是他们得到的是无名的奉献,没有人吹响那象征撤退的集结号,没有人知道这里有一群人在用鲜血生命在厮杀(下达命令的团长已经牺牲,另一个知情者是一个没有发言权的小小司号员),没有人知道他们的名字,甚至没有人知道他们的存在。他们成了战场上无数的失踪者中的一部分。

唯一的幸存者,连长谷子地为了让他的47个弟兄拥有合情合理的烈士称号,辗转奔波,多年后,终于如愿。47个烈士的遗骸因为当地兴修水利工程,得以重见天日,在烈士墓地长眠。授予他们的解放勋章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他们苦苦等待的集结号吹响了,早已不再年轻的司号员,吹响了熄灯号。烈士们终于可以含笑九泉。活着的谷子地也终于完成了自己的夙愿。

从小就有老师教育我,鲜艳的五星红旗是用革命烈士的鲜血染成的。看了这部片子,我对这句话的理解更加深刻。

我相信,一定有很多人和我有同感。

那隆隆的炮火震耳欲聋,那横飞的血肉刺激着我的神经,喷火的枪口和目光铭刻在我的脑海。战士们浴血奋战,为的是完成战士的神圣使命。为了胜利,为了新中国,他们永远留在了那片染满鲜血的、他们无限热爱的土地,永远长眠在那片废窑中。他们死战,直至战死,用鲜血和生命成就一生的光荣,扞卫英雄的荣誉。

有谁去想过名和利?有谁去想过将来谁能获得几颗星(军衔)?有谁想过将来住房的大小、职位的高低?他们想的只是怎样完成任务。

战争是残酷的,和平是可贵的。五星红旗能在祖国的蓝天上高高飘扬是来之不易的。每次走过国旗下,仰望五星红旗,心里都有无限敬仰: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感谢冯晓刚,拍出这样的好电影。

感谢剧中的演员精彩的演出。

篇7:集结号电影观后感

震撼、感动,继而痛苦,刚开场所有炮弹战场飞扬的画面深深的撼动我,心一向被揪着。

与冯小刚平日的拍摄手法的不一样与我对战争的明白,都在谷子地与他的战友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被改变。

除了震撼,不知道说什么才好,故事的最后当小梁子说出大部队为了组织,牺牲了他们,并没有吹集结号的时候,理得一点头绪也没有,死,谁不怕,但是他们的这种坚持,打动了我。

真实的故事是其实谷子地已经被炸死了,谷子地本来就是无父无母无名无姓,此刻他也是那些无数无名死者中的一个,过去的,和此刻的。

最近关于南京大屠杀遇害人数的争论闹得沸沸扬扬,1937年的屠杀,七十年过去了,时至今日我们对于自己死去同胞的人数也无法搞清楚,仍然是那个十分模糊的300000。日本人的质疑态度的确可憎,可对于我们来讲,3后面的五个零也的确很空洞,正因我们已经不可能了解到死去的每一个人的样貌,年龄,脾性。这对于历史和战争来讲的确无奈,而对于这天作为回顾者的我们,这种无奈背后透着悲凉。

电影的宣传词:“每一个牺牲都是永垂不朽的”。那么什么是永垂不朽,百度百科解释:指光辉的事迹和伟大的精神永远流传,不会磨灭。永垂不朽的是精神和事迹,而不是牺牲的个人。而电影的主控思想在于说明每一个“牺牲者”都是永垂不朽的。这是个浪漫主义的说法,一个人永垂不朽的方式无非是名留史册、永垂青史。电影的主线就是一个立了功的英雄连长不断的遭受委屈和误解,并想方设法为死去的战士“正名”的过程。可我们能够想象,得到证明的毕竟是少数,大部分烈士还是没有名字,无边的墓地,墓碑林立,同样高度的木桩用同样的字体印着“无名烈士”,他们无法彼此互相区分出来,但他们不是克隆出来的。

墓地里,眼睛已经被炸得半瞎的谷子地(九连47名战士的连长)趴在墓碑上想找到自己的兵的名字。战争打胜了,死去的战士那么多,他们就像“河里的一滴水,谁知道他是从哪个泉眼里面冒出来的”。这个话说得很残忍――谁知道还是谁在乎――但是如果从一个高度崇尚群众价值,个人价值被基本忽略的时代说出来,就不显得个性。但是此刻不一样了,此刻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个体价值已经得到充分的张显,无处不在的媒体每一天都在创造着一个个“永垂不朽”。孟氏兄弟井下逃生之后,媒体给他们二人拍的照片像是两位英雄。《南方周末》正在评选的20xx年度人物孟氏兄弟就是候选人,并且此刻排在第八名,人家在井下喝尿挖石头逃生的时候我们没有帮上一点忙,为什么他们逃出来之后又把他们当作奇人逸事来报导?倘若他们死了呢?死了也就是死了,和那些所有葬身于黑窑黑井的矿工们一齐。孟氏兄弟是一个令喧哗的我们十分尴尬的主角。

篇8:看《集结号》电影的个人观后感700字

一、结构蕴藉的双线叙事

“所谓双线叙事结构。即在电影叙事的过程中设置两条线索。分别叙述两件事情, 两条线索问互相映照、对比、交叉、重合。从而更好的传达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意义。”2本片从两条线索进行叙事, 一条是战争, 另一条是主人公——谷子地为战友证明的故事。两条线索相互穿插、影响, 使电影不仅在内容上更加丰富, 还使得画面充满了张力。首先讲的是战争, 在汶河战场上排长焦大鹏被子弹打中手中燃烧瓶被活活烧死;狙击手姜茂财把自己当作人肉炸弹在反坦克战中壮烈牺牲;九连的战士们用落后的武器抵挡住敌军优势武器的一次又一次进攻;战争使胆小的王金存变得拥有了勇气;一位位战士虽然受伤却依旧坚守阵地直至战死。他们得到烈士这个称号当之无愧。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他们却被定为了失踪人员, 这促成了谷子地为战士们证明寻找尸首的动力。在谷子地证明路上有着许多闪回, “在闪回中, 那些事件链条上早期发生的故事实践被放在后面来呈现或讲述;话语重新组织了故事。”3就象无时无刻提醒我们谷子地为什么要这样做, 就像梅厄.施特恩贝格所强调的:“闪回不只是一个故事事件的抽象重组。它的功能是激起我们的兴趣, 去发现导致我们所看到的东西的原因是什么。”4当他按住地雷快走向死亡的时候耳边响起了战士们的恳求:“连长走吧, 再打就打光了。”一瞬间画面回到了战场上, 战士们一个个被子弹穿过、被炸弹炸飞, 慢镜头使得这异常惨烈, 撤退变得非常诱人。但团长的命令“号没响打到最后一个也得打”却不能违抗。无奈、愧疚, 自己死了就什么都不亏欠的情感随着地雷的爆炸定格成了黑幕。历经千辛万苦九连的战士终于被追认为烈士, 烧纸钱的烟随风飘散, 悲凉的音乐响起, 画面回到谷子地辛苦把战士们的尸首拖回窑洞的时候。战壕上尸首随意地堆积着, 他一个个把他们拖回窑洞, 体力不够倒在血泊里, 却没有松开拖尸首的双手, 保护着尸首让它倒在自己的身体上。谷子地回想着与战友在一起的最后瞬间。自己明明就把尸首放在窑洞里, 可是为什么现在却找不到战友们的尸首呢?“都出来透透气吧我的弟兄们”这成了年过半百老兵的唯一愿望。这一段记忆改变了谷子地的一生, 他依然活在汶河战场里, 即使已经到了解放初期。两条线索的穿插使我们进入了人物的内心, 窥见了一个老兵的情感执念。

二、意象复现的色彩叙事

本片时间跨度很大, 从色彩上大致上表现为三个阶段:解放战争时期九连抗敌殊死搏斗令人压抑的黑色阶段, 谷子地参加抗美援朝寻找旧部的灰色阶段以及建国初年拥有希望的彩色阶段。就像人们认识中三段时间的印象。“影片中的具体色彩也可以起到表明像叙事时空的作用, 令观众形成对特定年代的理与认识。”5

“色彩通常对电影叙事起到预设与铺垫的作用, 色彩在情节展开之前就已出现, 带给观众先入为主的感情基调”6。片头导演就营造了一个压抑的氛围:一张泛黄的牛皮纸上一点一点地溅上鲜血, 先是两滴然后越来越多直至整张纸被浸红, 影片信息利用红字就像鲜血一样。这像是暗示着战争的残酷时间的无情。接下来就进入故事了。在整个黑色阶段和灰色阶段感觉整个画面都很压抑沉重, 像是某个人不愿触及的回忆, 不愿提起的伤疤。白雪盖着黑石吹着刺骨的寒风, 天空充满阴霾, 空气中飘荡着灰黑色的烟尘, 战士们穿着灰绿色的服装, 棕灰色的建筑……一切都喘着战争的气息, 仿佛下一刻它就把你置于死地。当战争开始的时候导演利用镜头的晃动表现战士们的奔跑, 掩护者的双眼充满了血丝通过特写显得特别专注。慢慢地前进突然敌人出现镜头转换变得飞快, 连续不断的爆炸, 重机枪子弹连续不断发射的声音……一方面让人紧张, 一方让人感受到了战争真的是让人濒临死线。谷子地抱着牺牲的指导员时运用的俯拍镜头“使得拍摄主体显得渺小、脆弱。”7不禁觉得中国那么广阔, 人却如蝼蚁。白雪覆盖黑石的场景那么美丽, 此时却觉得那么悲凉。

在整个黑色阶段什么最刺目——红色, “红色代表了基督和众人殉难时的鲜血, 往往红衣教主身穿红色的教服意味着随时准备为教会牺牲自己的生命。所以也有为革命献身的象征意义。”8。它不仅是集结号上缠着的红线, 还是战士们手上的火把, 更多的是战士们到下时飞溅出的鲜血。当刘泽水反常地把整盒黄龙烟给谷子地时, 九连的命运已经写好了。黑暗中奔赴战场谷子地回望营地然后转身的刹那, 让我看到了人物内心的挣扎——对国家的责任和对生的渴望。在汶河的战场上, 焦排长的烟缓缓落下与下一刻排山倒海快速奔来的敌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远景、中景、近景一瞬间涌来的敌人既让人看到了胜利的渺茫也让人看到了战士们的英勇。血浆喷溅、鲜血成河战士们的表情在特写中显得坚定视死如归。

在灰色阶段, 谷子地找不到被整编后的队伍, 找不到昔日的战友。汶河战场中惨痛的记忆和集结号到底有没有吹响的疑惑一直困扰着他。谷子地记忆里的战场多次回现, 灰色压抑, 死去的同伴倒在战壕里, 四十七名战士成可四十七具尸体。这是谷子地此生的噩梦逃不掉, 过不去。在彩色阶段, 找到旧部队和小梁子的好消息传来时, 谷子地正在眺望山林。秋天的山林五彩缤纷, 悠扬的音乐响起预示着希望。九连战士的尸骨终于找到, 九连受尽委屈的四十七名战士们被追认为烈士, 被授予解放奖章。缠着红绳的集结号的号声响起, 场景又回到了奔赴汶河战场的夜里, 一切又回到了当年, 定格在了那天夜里。

在欣赏的同时, 影片的故事同样引人深思。谷子地这一小人物的形象代表了太多去寻找旧部队的老兵, 九连战士的遭遇同样是许许多多战士的遭遇。九连是幸运的, 但更多的是被遗忘的命运。我认为每一个为国家作贡献的人都值得我们去铭记, 就像菲佣被称为菲律宾的英雄。不是只有死亡才能体现价值, 拥有鲜活生命的同时为国家作贡献是更让人钦佩的。我们享受现在的和平和物质的时候, 我想我们应该怀有一颗感激之心去珍惜呵护这得之不易的幸福。有前辈们的不畏死亡才有了我们今日的安定, 值得我们去铭记。

那年兵慌马乱里, 战士们背着行囊扛着枪, 推着装备, 手中举着火把一路向前。他们深切地回望故乡又绝然转头。前面是无尽的黑暗, 前面是无尽的光明;前方集结号吹响, 前方是一个新的中国!

摘要:电影《集结号》发生在解放战争时期, 连长谷子地率领九连掩护大部队撤退时, 除连长外47人全部阵亡。谷子地为探明当年集结号的真相, 为九连的战士讨个说法, 进行了一场艰难的寻找的故事。本文从结构蕴藉的双线叙事、意象复现的色彩叙事两方面对电影进行叙事分析, 寻觅隐藏在故事背后的深意。

关键词:集结号,双线叙事,色彩叙事

注释

11.主编:朱广荣.副主编:余风春.曹榕.李景春.孙宝贵.《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机械工业出版社, 第128页.

22.李林燕.《从精神分析看电影的双线叙事》华东师范大学期刊《安徽文学》.2010 (3) .

33.[美]大卫.波德维尔.《电影诗学》.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44.[美]大卫.波德维尔.《电影诗学》.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55.何迎.《浅析电影中的色彩叙事》.许昌学院美术学院《芒种》, 2013 (12) .

66.何迎.《浅析电影中的色彩叙事》.许昌学院美术学院《芒种》2013 (12) .

77.[美]詹妮弗.范茜秋.《电影化叙事:电影人必须了解的100个最有力的电影手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篇9:从设计美学的视角看《集结号》

[关键词]《集结号》设计美学视角

任何时代的艺术,作为人类之心灵最活跃、体验最丰富的状态下的创造物,反过来都以其丰富的精神营养滋润着人类的心灵,丰富着人类的经验。著名导演冯小刚的电影作品《集结号》,在艺术形式上完整、和谐、优美,艺术技巧精湛、纯熟,影片注重思想性,故事情节中渗透了中华民族特有的哲学和文化精神,显示出了本民族的电影艺术在形式和内容上的独特性,表现出质朴、淳厚、完整、博大的气势。电影《集结号》,通过唤醒历史让观众接受了一次健康的精神洗礼和艺术教育,使人的精神更加空灵和高尚。

电影艺术是博大浑圆的民族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文化艺术对电影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不但受到视觉艺术的影响,还要受到听觉艺术和想象艺术的影响。就视觉艺术本身而言,影片从意境、形式、色彩、语言等不同的设计美学视角,都具有极大的魅力。打动观者的心灵,使人在精神上得到满足。在感情上得到升华。

一、影片创造出了震撼、感人的真实意境和情感意境

意境是中国传统美学的概念。所谓意境,是作者靠充满感情的形象,通过联想、想象、夸张等手法创造出来的。是真实景物与真实情感融合一致的完美结合,是理想与生活、感情与自然高度统一的结果。影片《集结号》所展示的真实意境和情感意境可以在许多个境头中体味出来。镜头一:战争爆发前的老窑厂战场上,白雪皑皑,格外的静谧。犹如一场死神来临前的盛宴。而后战争突然打响。影片动用令人震撼的音效和逼真的战争场景。血肉交迸地集中轰炸观众的视线。电影画面运用强烈的艺术表现手法,由极其寂静的氛围一下子过渡到宏阔惨烈的战争场面,让人们--充分感受到这就是真实的历史,这就是真实的战争。镜头、谷子地和孙桂琴站在汶河战役故地无名烈士墓地前,面对着眼前伫立的数千个刻着“无名烈士”的简陋的墓碑。谷子地喃喃自语,“爹妈都给起了名,却全都成了没名的孩子……”真实意境和感情意境在此刻完美融合,英雄的故事感染着观者的情绪,引起了观者的共鸣。

二、影片注重画面的“形式”美感。体现出极高的艺术格调

“形式美”,作为美学理论中的一个专属名词,指的是客观事物和艺术形象在形式上的美的体现,也指涉及社会生活、自然中各形式因素(线条、形体、色彩、声音等)的有规律的组合。影片的多处场景都体现出了关于和谐,关于对比,关于均衡,关于节奏。关于比例,关于多样统一的形式美感。影片开始,高度俯瞰的镜头,从一眼望不到边的雪地,到类似方尖碑的墓碑,再到系着鲜红飘带的军号。影片用了强烈的对比手法,通过经典的画面特写,由远及近的逐渐把观众拉进历史。拉进1948年初冬的汶河战场,拉进这群朴素而平凡的战士。画面中依照美的规律来安排雪地、墓碑和军号的位置、虚实、色彩等关系,恰到好处地突出了作品的主题。创造了极为深远的意境,使观者产生无限的联想。影片中谷子地发疯似的爬上煤堆挖掘烈士遗骨的那一幕,就借鉴了设计美学中虚实运用、空白处理的艺术手法。影片利用大面积的煤黑作为背景。起到了空白的作用,是虚的部分,画面中疯狂挖煤的谷子地是实的部分,虚实相生,对比强烈。画面不均衡构图造成一种独特的形式美,渺小的个体与巨大的煤堆构成强烈反差,起到空白作用的大面积的煤的黑,越发衬托出谷子地的那份倔强与执着,给观者无限的想象余地。谷子地一个人想从煤堆里找到他的47个兄弟的骸骨,那种沉默与无奈,那种绝望与孤独,那种刻骨铭心的兄弟情谊,格外牵动人心!我们的脑海里也仿佛又看到了英雄们的音容笑貌:王金存,焦大鹏。姜茂才。吕宽沟……

三、最基本的设计元素点和线在影片中的不同形态呈现了多样的视觉特征和心理感受

点和线是设计美学中最基本的设计元素。点和线在影片中的不同形态呈现了多样的视觉特征和心理感受。在影片开始时,镜头由远及近,逐渐拉伸,把观者的目光最终集中到一个点,集中到那把系着鲜红飘带的军号上。一下子切入主题,英雄的故事就以这个“点”拉开大幕。影片中,谷子地发现友邻大部队早已撤退。他怀疑是自己忽略了集结的号声,导致战友们枉送性命,强烈的震惊和内疚之下,他携带炸药包奔出窑场只身前往敌军战壕,当他拉弦发射出的最后一颗炮弹,和敌军炮火发射过来的另一枚炮弹在天空中划出两条诡异的弧线时,此刻影片以慢放的形式清楚地把炮弹划出的轨迹线展示在观者的视觉中,线本身刚直、迅疾的特点。则被谷子地的那种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情调和气势渲染得更有力度。影片中这两枚炮弹划出的轨迹线。并非完全是交代彼此命中了目标,而是用线的抽象形态赋予了谷子地和谷子地47个兄弟们无怨无悔、直面死亡的高贵绚烂的军人职责。影片结尾,集结号吹响,烈士墓碑再度被长镜头拉伸,恢复到开篇的俯瞰画面,观者的目光再一次集中到那把系着鲜红飘带的军号上,把观者的思绪再由那个点浓缩到历史的记忆中。

四、影片中色彩的运用渗透着勇敢、刚正、坚毅的民族气质

中国传统绘画色彩运用强调:一幅好的作品感觉不到画家在用色,不用强烈色彩引诱和刺激观者,而是靠色彩创造的意境来打动人心《集结号》的色调是温暖的。虽然汶河战场的雪地是白色的,军人的衣装是灰色的、坦克、枪支、炮弹是冷色的,战争和死亡也是冰冷的,就连战后的汶河故地也堆满了如山一样黑色的煤石,但战火中的兄弟情谊,王金存脖子上围着的象征美好爱情的红围巾,幸存者谷子地对47个亲如兄弟的战友的承诺,孙桂琴在清澈碧透的溪水边倾听丈夫王金存在面对死亡时的那份镇定与从容,以及谷子地在林场的瞭望塔上眼睛看不清而是用鼻子去闻那一片片英雄们用鲜血浇灌过的土地上生长的郁郁葱葱、生机盎然的林子……影片就是通过运用这一幕幕的灰与艳、冷与暖的色彩对比来昭示英雄的九连兄弟。英雄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勇敢、刚正、坚毅的民族气质,使影片显得温暖多情。

五、影片中的语言设计创造了一种朴实坚忍、正气凛然的意境,体现出一种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人文知识化而成的内在于主体的精神成果,它蕴含于人的内心世界。见之于人的言语行为、动作及其结果。九连的兄弟们虽然没学过多少书本上的人文知识。却因成长在刻骨铭心、生死与共的革命友情积淀深厚的战争环境里,长期的熏陶感染、潜移默化,而使他们具有了体现人文精神的思想、情感和行动《集结号》的主人公谷子地和九连战士们。都是平凡甚至卑微的英雄。他们的烈士荣誉,他们的烈士勋章,甚至在牺牲八年之后才得到追认。战场上,谷子地嘱咐他的弟兄们“都给我支着耳朵听着号声啊!”简单的一句话,我们却可以读出这样两层意思:一是讲军令如山。听不见号声决不撤退:二是讲谷子地对九连47个兄弟“生命”的高度责任。一轮阻击之后,谷子地坚持把牺牲的战友抬回窑里。“四仰八叉的躺在雪地里,担心让敌人的炮火轰碎了,轰碎了,就捏不到一块了。”正是这种责任。让谷子地的后半生就为寻找47具遗骸、为追溯他们“烈士”的称号而存活着。影片最后等到有了部队的消息,谷子地在那么激动和紧张的心情之下,仍然要“等会儿,我得洗把脸”,更体现出那份迟到的承认和军人荣誉在谷子地心目中的崇高地位。影片中像这样的语言描写还有很多,比如吕宽沟那挂在嘴边的二亩半土地的“回家”心愿。王金存那温柔的层层家信,还有焦大鹏让王金存给老婆代写的嘱托:“把地种好喽,把老人侍奉好啦,天冷了,别让儿子到处乱跑,离大牲口远点……”影片中战士们本土化、生活化的语言设计。创造了一种朴实坚忍、正气凛然的意境。

篇10:电影集结号观后感作文

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拉开了序幕,中华儿女浴血奋战,挥洒着鲜血,用坚强的意志筑起堡垒,宁死不屈,坚强勇敢,用血肉之躯筑起了今天的新中国!

回首历史,看完了《集结号》这部电影,它将我的思绪拉回到了那个为了幸福生活而斗争的战争年代,九连连长谷子地带领全连47名兄弟奉团长的命令坚守狙击阵地,以集结号为令撤退。然而团长为战争的全局考虑没有吹响集结号,九连战士奋勇抵抗,除了谷子地全部壮烈牺牲了,可是他们却都按照失踪人员处理。为了给九连的战士寻回应有的荣誉,谷子地开始执着寻找,终于在掩埋着烈士的战场吹响了至死也没听见的集结号。

故事情节虽简单却又蕴含着复杂的感情,简单的故事里屹立着的那是人民英雄,或许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已淡忘了了他们。可是没有他们,哪来现在幸福美好的生活?没有人天生就是英雄,可是他们为了整个中华民族,为了新的光明的中华人民的未来抛头颅洒热血也在所不惜!

集结号,集结号的吹响便意味着任务的结束,也意味着生还的希望,但它却始终没有吹响。没有集结号的吹响不能撤退,战士们便一直坚持到最后。为了战斗的胜利,他们不怕一切,甚至付出自己的生命,生命固然可贵,但是他们为了心中的信仰,为了实现自己的追求,他们不惜一切去抗争。这让我不禁想到了我们自己,贪图安逸,不求上进,懒惰娇弱。不必说什么大事,老师布置的作业也不乐意完成甚至不完成,我们是否该静下来好好反思一下了。我们生活在一个没有硝烟,没有战火的幸福年代里面,却不好好珍惜,不好好读书。我们是否都应该把心思用在学习上面呢,是否应该好好完成学习任务,将来为国家做一份贡献呢?

影片中的连长谷子地,总把集体放在第一位,却没有为自己着想。我们是否也该反思一下自己了?独立的个体总是离不开集体的,帮助集体不也是帮助自己吗?我们总是要和他人交往的,总是要互相扶持的。所以,作为新一代的学生我们更要增强集体观念,将来为集体,社会,国家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在最后,谷子地吹响了那嘹亮的集结号,那是一首悲壮的战歌。你听,它还在响着,在耳边环绕。它是在提醒我们这新一代的年轻人,历史不能忘记,不能忘记那屈辱而布满血腥味道的日子,不能忘记那些浴血奋战的勇士,不能忘记那些为了革命事业前赴后继、为民族解放事业而捐躯的革命烈士,他们是真正的勇士!他们永生在我们的心间!

关于电影集结号观后感作文2

生命对于我们芸芸众生来说,是何等重要的。更何况是如今的太平盛世。对于生命最深的感悟,是源于曾经看过的一个电影《集结号》。

《集结号》将镜头对准了这样一群人。团长让谷子地坚守一个阵地,必须等到后方集结号吹响才可以撤退。于是带着他的46个兄弟上去了,坚守了十几个小时打退了敌人三次进攻之后,他的46个兄弟全部阵亡了,而他那些牺牲的兄弟却被埋在厚厚的历史尘埃之中慢慢腐烂变质,变成了老谷叹息里那一排排刻着“无名”的树桩,那些年轻的生命灰飞烟灭了,可见当时的战场是怎样的残酷。人的生命是可贵的,战争就意味着牺牲,但当战争不可避免时,我们仍然需要士兵的信念和勇气;中国几千年来经过了无数次战争,战争不仅仅带给我们灾难,也给我们流传下来许多不朽的精神,这些精神才是国家不亡、民族常在的保证。可悲的是那些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品格似乎现在忽然不被提倡了,似乎那样牺牲太傻了。我认为在我们现在这个年代,人们不用宣传就都懂得“好死不如赖活”的思想了,反而是太缺少对牺牲精神的歌颂。人是需要有一些精神的;我们要告诉这些在战争中献出生命的人我们并没有忘记他们,他们的生命是何等的高贵。如果人们真的把在战争中牺牲的那些战士当成炮灰,才是对他们生命的侮辱。

这部影片让我正视了对生命价值的领悟,让我对生命有了更深的理解,如何谱写一曲生命的赞歌,是我们这些青少年应该需要去想,去深思的。

关于电影集结号观后感作文3

看完《集结号》之后,第一印象就是震撼。片中的谷子地在战争结束后,不为自己的荣誉而奔波,而是为了他失去的47个弟兄名誉而奔走相告,他一定要人知道这47个弟兄是烈士,而不是失踪。最终,他的目的实现了,虽然晚了很多年,但却了解了他夙愿。片中的谷子地是勇敢而不失灵活的指挥官。他的连队战士个个英勇善战,从不畏缩,而且他还善于做思想工作,新来的指导员王金存害怕打仗,他就慢慢的在开导他,使王金存最终也成为一个勇敢的战士。并一直告诉王金存的妻子,王金存是勇敢的战死的,并不是传说中的贪生怕死的胆小鬼。另外,谷子地是一个遇事冷静的英雄。在遇到美军时,他从容不迫,“前轱辘不转,后轱辘转斯米达”,就这一句话,把美军给麻痹了。

之所以这部电影很震撼,就是因为那种战争的场面很震撼、真实。9连的战士们为了迫切听到集结号,在看到谷子地的手表坏了,冒着生命危险从死人堆里找到了一块手表,为此还失去了一名战士的生命,突出的表现出9连的战士想尽快撤出阵地的心情。

说实话,如果我们做为普通的战士到了那种战争的环境中,很难做到谷子地的指挥水平。因此,很佩服谷子地和他的弟兄们。这再一次让我理解了一句话“一战成名,万骨哭!

关于电影集结号观后感作文4

星期天,妈妈带我去看了电影集结号。故事主要讲了九连的解放军叔叔们在一次战斗中,与敌人浴血奋战。第一次,为了争夺一个阵地,一百多个人的九连变成了四十七个人,地上的鲜血像小河一样流淌……此时,我的心在强烈地震撼。

第二次,九连的四十七名战士在连长的带领下,要坚守阵地,只有集结号吹响才能撤退。这时,有一位叫王金存的叔叔,胆子非常小,不敢上战场。但是,这次不同,当他看到他的兄弟一个个牺牲的时候,他终于咬紧牙关冲出了战场,拿起了枪奋力地向敌人打去。看到这里,我心里非常激动,我觉得在危难关头,自己也应该具有他这样勇敢无畏的精神。由于,敌人的数量太多了,王金存不幸被敌人的炮弹打中,壮烈地倒下去了……此时,我的心在伤心地流泪。

过了几年,在立石碑的时候,怎么九连的战士都变成了失踪人口,甚至连整个九连的故事都没有人知道,只剩下连长苦苦找寻着往日的回忆……给国家和社会留下了无穷的遗憾……此时,我的心在隐隐地作痛。

看了电影以后,我的心情非常沉重,无法用语言来表达我内心的肺腑之言。我知道了,我们现在的生活是多么的幸福,多么的快乐,这一切都是无数的英雄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呀!我们出生在和平的年代里,长在幸福的红旗下,在天堂一样的学校里生活,在操场上奔跑、做早操、玩游戏,让欢歌笑语充满整个校园;我们在窗明几净的教室里学习……先烈是我们最好的典范,我一定要继承先烈的遗愿,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学好真本领,将来为祖国创造美好的未来而添砖加瓦。

关于电影集结号观后感作文5

集结号这部电影从8月开始我就想看了,一直等呀等呀,终于等到月,终于有幸让我一睹冯氏战争片。——震撼!

有人说集结号可以给出这样一个概括性的公式,类似:太极旗飘扬+拯救大兵+兄弟连+激情燃烧的岁月+艺术人生。也有人早就宣传称这是一部中国的“拯救大兵瑞恩”。无论人家说什么,自己眼见为实——在战场戏那部分的确有点“美国味”。

说到战争片,让我恶心的就是中国战争片,连长顶着炸药包对手下喊“兄弟们你们撤!这里有我顶着!”……(吐了)好假!在这部冯氏战争片里,虽然许多地方采取西风东借,可还是看得到一些低能的中国风格,如吕宽沟和姜茂财去为连长拿手表,宽沟找到手表后竟然高兴地跪了起来(上半身垂直于水平面)!这不是自告奋勇地当活靶子嘛!不过从中也许还能看出一点,那些士兵不是天生的职业军人,他们都是普通人,都是种田的老实人,所以一高兴,忘了自己置身战场也是人性流露的表现。这时我就觉得这个傻军人很可爱——可如果我是连长我肯定能被他气得吐血,这绝对属于非战斗性减员。

可见集结号并不是传统的,教条的,宣扬解放战争怎么怎么的影片。他更多的是在宣扬一种“人性”,哪怕就像宽沟的那样傻乎乎的行为。人性,是一个人自然流露出的本性,是赤裸裸的,不被政治、阶级、宗教所控制、引导的东西。我非常佩服导演敢这么做。老谷,他是一个很有血性,很感情用事的一个军人。从一开始,为了指导员被炸死而领导大家杀战俘这一事件开始,我便觉得他是一个意气用事的人。这样的人,不记得是兄弟连里写到过还是战神里写到过,是不适合呆在战场上的,这样的人注定了之后为他的手下弟兄们追讨“烈士”荣誉。

在烈士陵园,刘泽水的墓前,老谷知道集结号没有吹响,知道了大部队早就撤走留下他们牵制敌人,其实这种舍小为大的事情战场上很平常很正常,可是老谷知道了以后就是发怒了——“你们怕大部队被咬死,就不怕我们被咬死?我们真的都被咬死了!”这个时候似乎就能看出他的自私,因为要知道,传统战争片里的中国军人是不可以“自私”的,传统战争片里的中国军人是恨不得牺牲一人拯救全军的。自私的老谷,难道就不是一个可爱的人吗?自私的老谷才是有人性有血性的人,他把他手下四十几个弟兄都当成亲兄弟对待——记得父辈的旗帜里,MIKE说“我要和我的兄弟们在一起。我答应过他们的妈妈把他们平安的带回去,我已经对他们一半食言了……”——老谷不也是这样的吗?他要他的那些兄弟们死也不能落在敌人手里。谁敢对这样一个“自私”的军人做正面宣传?谁敢?谁敢对一个“畏敌”(老谷让大伙喘口气,指导员骂他畏敌)的连长做正面刻画?谁敢?那些传统战争片的导演都不敢,他们都不敢,唯有冯小刚!“一个烈士等于700斤小米,也只有小刚敢在贺岁大片里那么拍!”他说:“我不过是把一个人的经历给拍下来。”哪来什么教条?哪来什么英雄主义?有的只是一个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有人性的人呀!“炸碎了,就捏不起来了。”

篇11:《集结号》电影观后感作文

《集结号》是一个有关退伍老兵的故事,就为一次到底有没有吹响过的集结号,老兵失去了全连所有的战友,十多年来他魂牵梦萦不得安宁:那是在解放战争的一次战役中,上面的命令是一个连队的战士坚守4小时,以集结号为令撤退,结果等了12个小时集结号也没有吹响过。于是身为连长的谷子地(由张涵予扮演)决定继续坚守下去,结果47个战士最终全部阵亡,但是一名战士在牺牲前告诉他,他听到集结号了,从此谷子地开始了寻找真相的过程……进入和平年代后,这47名战士被定为“失踪”,谷子地的后半生就在寻找47具遗骸、为追溯他们“烈士”的称号而存活着……

看《集结号》前半部的时候,我脑子里总是不由自主地跳出斯皮尔伯格的《拯救大兵瑞恩》、奥利弗-斯通的《生于7月4日》、克林特-伊斯特伍德的《父辈的旗帜》的一些经典画面:激烈的巷战、浓郁的兄弟情、身残志坚的老兵??看到最后30分钟,我彻底缴械投降了,这还是一部不折不扣的中国式的抒写人性之美、歌颂浩然正气的大片,既与宣扬美国主旋律的好莱坞大片分道扬镳,也与冯小刚过去嘻笑怒骂的市井小品渐行渐远了??

战争题材的大片,中国拍过不少,早期的《南征北战》、《红日》、到前些年的《大决战》、《大进军》,全都集中表现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我党我军的英明决策,我们看到的基本上是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是爱国主义集体荣誉,是国家至上英雄无泪,可是,我们却看不到战场上的血雨腥风,看不到战争中人性的挣扎和迷茫,看不到小人物的孤独和无助,看不到个体在战争中的作用和位置,《集结号》让我们第一次看到了一个老兵——一个战斗英雄伤痕累累的内心疮疤,看到了在至高无上的集体荣誉下个人生命也不再是那样的无足轻重了,47个弟兄,他们也是人,他们同样需要得到社会的承认,谷子地寻找战友遗骸的下半生我觉得比他在战场上的视死如归更为动人,在他不懈的找寻中,我看到了一种属于真正的中国男人的脊梁,那就是坚忍不拔百折不挠,可惜从二十年前的“高粱地”之后,银幕上的中国男人再也没有如此高亢昂扬了。

篇12:电影集结号观后感优秀

我也是人,未能免俗。

但比起陈可辛的《投名状》来说,本人更喜欢《集结号》,因为《集结号》的主题。一句话,《集结号》说了一个战士受冤枉的事。在“没有听到集结号,谁也不许离开阵地”的命令下,九连的47个战士中46个战死了,幸存者九连连长谷子地在战后却得了一个战俘的称号,而他那些阵亡的兄弟们却个个被当成了失踪者,“明明是烈士,怎么就变成失踪了呢”,谷子地不明白,于是他开始了漫长、艰辛、堂吉柯德式、愚公移山样的寻找,这就是这部片子说的事。相对于片前部分激烈的战争场面来说,后半部分也许更为的耐人寻味,激烈的战争场面预设了一个背景,展现了一个事实-----这些人就是烈士。残酷的战争与战后的寻找形成了巨大的张力,战争越残酷,说明这之后的委屈越深重,也越使人们理解主人公那种愚公移山的劲绝非“这老兵疯了”所为,也更能使人们深思牺牲的意义。许多人说这部片子前后不衔接,本人实在不敢苟同。

有三个感后感:

一、这个片子比较的真实。首先我们看到的是王金存的畏战,怕死是人的常态,不怕死却有些不正常。战争中临阵尿裤子是正常的,我们少年时看的那些个个刀枪不入、钢铁般的英雄形象其实是人为塑造出来的,不是人性中的常态。其实只要是人,无论他又多么高的思想觉悟,他在战争中,在生死的抉择中都不可能毫无思想斗争,毫不胆怯之意,包括在因是否撤退而在九连内部产生的那个去留**中,我们仍看到这种对死亡的惧怕。谷子地难道没有想过撤退吗,他想过,可是他没有做撤退的决定,因为他没有亲耳听到集结号,没有听到集结号而撤退不也是一死吗,所以他选择了留守。

二、谷子地寻找事实真相是为了什么?因为他和他的战友被冤枉了,他要讨一个尊严,仅此而已。这也是一个正常人的情感。他爱祖国,祖国却不爱他。一个为国家争取荣誉、牺牲自己的战士却得到了国家的遗弃乃至冤枉,设身处地的想一想,我们就不难理解谷子地在矿区看到矿工把钢盔当夜壶的那种愤怒,也不难理解他在煤山上那种愚公移山式的疯劲,不难理解他为何对那两个给他讲政策的人扔椅子,更不难理解他在墓地和那个曾经的号手火拼时的那股匪劲。一句话,他为了讨回自己的尊严,讨回他的那些阵亡战友的尊严。

三、《集结号》说了一个战士受冤枉的事,只所以说是战士,而不是英雄,是因为英雄这个词太神圣了,搬上银幕的谷子地是九连连长,而且他所带领的团队在战斗中发挥了掩护大部队撤退的作用,可以说他算一个英雄,可是在我们的身边更多的是这种在战争中默默无闻的小卒,也许他们刚上了阵就被战死,或者从事后勤,只是一个做饭的,一个子弹飞过来就挂掉了,而这些人你能说他们是英雄吗,也许不能,可是你能说他们不是为国而死吗,你能说他们受的委屈不是委屈吗,他们受的冤枉不叫冤枉吗。所以谷子地只是一个典型,他经过那样多的苦难,最后事情真相也因为某些巧合(修水库)而获得了证实,他的战友获得了事后的烈士封号,这些阵亡的战士因为有这样一个幸存的老大的努力而获得了人格上的重生,可是其他人呢,那些没有这样一个为他们寻找真相的老大的阵亡战士他们的幽灵该怎么办,谁为他们洗冤?死的不说,活着的人的冤屈也远远的没有洗清,许多的人因为战争时被迫被俘,为国军做事,而在建国后几遭非人残暴,更有在战争中因得病受伤被部队遗弃的人因为户口身份无法证明等问题而致使领不到各种补助等等,还有,那些曾经为国争光的体育健将们在退役以后落的一生伤却得不到国家起码的补助,这算不算是新时代的谷子地。依冯小刚本人的个性及他以前那些片子的主题风格来看,我猜想对这个片子做这样的延伸一定是不过分的。

有人总结道,看了《投名状》,觉得兄弟靠不住;看了《集结号》,觉得组织是靠不住。挺逗。不禁想起来了高尔泰那篇事关爱国精神的精辟论述。

篇13:电影集结号观后感精彩

有几点可以作为观后感供大家一起探讨。首先感觉导演为了表现战争的厚重感与真实感将汶河阻击战与城市攻坚战定在了冬季,姑且不去探讨2野的部队怎么跑到东北与4野联合作战。感觉上像《兄弟连》中的经典战役“市场花园”行动的“阿登森林”战役与法国城市攻坚战的结合体。不过的确突破了以往中国战争影片虚假的框框。但在手提摄影机的运用上仍需努力。因为抖动的幅度太大,剪辑的速度太快给人以乱的感觉。

其次,到底谷子地是如何幸存下来的到最后也没搞清楚。就谷子地自己的话说是穿了敌人的衣服,出来找吃的被解放军俘虏,但最后回忆的时候明明已经将旧煤窑炸掉了,谷子地应该是被震晕了吧?

最后的感觉是电影有些赶火车,人物交代的不清,而且太过众多,都清楚主线是谷子地但频繁的人物切换反而削弱了主线的发挥。能够感受到谷子地的兄弟情但有效的铺垫仍然很少,所以并非真正打动人心,反倒是被火烧的排长给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当我们伤心一个人逝去的时候首先是想到的他在平凡的生活中给我们留下了多少的感动,才能衬托这个人的不在是多大的损失。但九连上来就打仗,我们还没有记住这个人的时候就已经走了。通观全局给人的感觉就是谷子地和战争的场面,然后就是有邓超,胡军,徐三多。。。

我们不会忘掉为了中国的革命胜利而牺牲的先烈们,这是绝对肯定的,但作为一部娱乐作品(冯导曾经说过不想拍成“主旋律”),更不要把生硬的结合两种元素然后生硬的去打动人。

上一篇:街党工委副书记、办事处主任年述职述德述廉报告下一篇:高一政治必修一知识点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