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狱民警身份意识增强

2024-05-10

监狱民警身份意识增强(精选4篇)

篇1:监狱民警身份意识增强

监狱警察的身份与身份意识

[摘要] 监狱警察是行使国家职权的特种公务员,属于警察身份,在社会角色上具有多重性。监狱警察身份意识,就是对自己社会角色的认同,括政治意识、纪律意识、责任意识、教育意识、法律意识、奉献意识和创新意识。构建监狱警察身份意识的途径主要有探索教育培训新模式;提高民警职业认同感和归属度;推进标准化管理,优化监狱警察创事业环境;实施绩效管理,创新管理体制。

[关键词] 监狱警察 身份 身份意识

1前言

监狱警察是罪犯的教育者和管理者,是监狱各项工作的具体执行者,是做好监狱各项工作的根本保障。如何认识监狱警察身份,以及具备什么样的身份意识,对其正确履职和监狱功能的实现都有重要意义。本文试就在社会角色认同的理论背景下,对监狱警察的身份与身份意识进行阐释,以期对新时期监狱警察队伍建设有所参考和借鉴。

2监狱警察的身份

2.1身份

“身份”(Identity)在汉语里有多种不同的表述,例如《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人在社会或法律上的地位”。《辞海》则表述为“人的出身、地位或资格”。本文探讨的“身份”,是指监狱警察作为一种 1 职业,社会和法律所赋予的特殊地位和所处的社会角色(Social role)。

2.2监狱警察身份和社会角色

监狱警察作为一项职业,与普通职业有着共有属性,是劳动者能够稳定从事的并赖以生活的工作。但是,监狱警察从事的是监狱管理、执行刑罚、改造罪犯工作,具有明显区别与其他职业的特性。监狱是国家的暴力机器,是国家的刑法执行机关。监狱警察是行使国家职权的特种公务员,属于警察身份,在社会角色上具有多重性。在执行刑罚的工作中,他们不仅是刑罚执行的具体落实者,也是教育者,担负着教育改造罪犯的行刑教育工作任务;同时还是组织者,担负着组织罪犯劳动的行刑劳动组织工作。

2.3监狱警察身份的法律确认和制度安排

根据《人民警察法》第二条规定,我国人民警察包括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监狱、劳动教养管理机关的人民警察和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的司法警察。根据我国《监狱法》、《人民警察法》的规定,监狱人民警察主要由以下人员组成:各级监狱管理机关的公务员;监狱、未成年犯管教所的公务员;各类监狱科研和教育机构的研究人员和教学人员。我国的刑事诉讼活动包括立案、侦查、起诉、审判、执行五大程序,前面四道程序的中心任务,是抓捕犯罪人、认定犯罪、判定刑罚。从国家刑事司法活动的目的角度来看,我国刑事司法活动的根本目的是预防和打击犯罪、执行刑罚惩罚和改造罪犯。因此,更重要的是刑罚执行。只有通过刑罚执行,才能将国家的判决落到实 2 处,把罪犯改造成为守法的公民,实现刑罚的根本目的。我国《刑法》和《刑事诉讼法》也有明确规定,被人民法院依法认定有罪并判处死刑缓刑二年执行、无期徒刑、有期徒刑罪犯,由公安机关将罪犯交付监狱执行。因此,监狱警察依法具有管理罪犯的权力。

3监狱警察的身份意识

3.1身份意识

身份意识(Identity awareness),是个体对自己身份的一种自觉和认同感。它可以促使个体摆正自身在社会中所处的位臵,更好地适应社会对其的要求。

3.2监狱警察身份意识及其内涵

监狱警察身份意识,就是对自己社会角色的认同。通俗地讲就是要解决一个“你是什么人”的问题。J.L.弗里德曼(1985)等人指出,社会角色是关于人们在特定类型的关系中应当如何行动的一套规则。其包括三个基本要素:角色权力,是角色承担者所享有的权力和利益;角色义务,是角色承担者应尽的社会责任,包括角色承担者“必须做什么”和“不能做什么”两个方面;角色规范,是指角色承担者在享受权利和履行义务过程中必须遵循的行为规范或准则。

角色权力、角色义务、角色规范,是监狱警察确立身份意识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份,相互关联,缺一不可。在社会角色认同理论支撑背景下,我们认为监狱警察的身份意识包括:

3.2.1政治意识

政治意识决定了一个人的政治立场和政治态度,包括政治思想、3 政治观点以及对于政治现象的态度和评价。监狱作为国家的专政机关,要求监狱警察具备强烈的政治意识,毫不动摇地忠于国家的政治体制,拥护党和国家的政治主张、方针政策,服从服务于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并且把这种政治态度作为自己的一种政治信念。

3.2.2纪律意识

监狱警察作为我国人民警察的组成部分,纪律是其履行职责、行使职权、完成任务的重要保证。纪律意识是监狱警察忠诚、敬业、创造力和团队精神的基础。人民警察法和监狱法的有关规定也指出,监狱警察必须遵纪守法,忠于职守,服从命令,听从指挥。

3.2.3责任意识

监狱警察的职责是执行刑罚,实施惩罚和改造罪犯。因此,责任意识是监狱警察做好工作、履行职责的前提和基础,牢固树立责任意识,面对复杂形势、面对艰苦环境,切实承担起“改造人、教育人、挽救人的”责任。

3.2.4教育意识

根据我国刑罚目的,监狱不再仅仅是惩罚罪犯的场所,更是教育、改造罪犯的学校。监狱警察同样也不仅仅是国家法律的执行者,他们更重要的是改造罪犯的教育者,他们身负改造罪犯教育罪犯,使其成为有利于社会,无害于他人的人的责任。因此,监狱警察应确立教育意识,担当起“改造灵魂的工程师”这一神圣使命。

3.2.5 法律意识

法律意识通常是指人们对于法律和法律现象的观点和态度的总 4 称,包括法律至上意识、权利义务意识、民主意识、人权意识、程序意识等。监狱警察作为执法者,其重要特征就体现在法律意识上。因此,监狱警察在刑事执行活动中,必须树立法律意识,才有可能只服从法律,而排除一切来自法律以外的任何机关、团体和个人对执法活动的干扰。

3.2.6奉献意识

基层监狱警察长期工作在监管一线,一方面肩负教育改造罪犯的重任,另一方面还要面对潜在的风险。工作条件差、待遇低,其封闭的工作特点又为社会所不知。只有具备奉献意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才能正确对待并经受苦与乐、得与失、生与死的考验,在平凡的监管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

3.2.7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指人们根据社会和个体生活发展的需要,引起创造前所未有的事物或观念的动机,并在创造活动中表现出的意向、愿望和设想。目前,国际国内形式给监狱工作带来新的挑战,转型期监狱工作自身也面临着艰巨任务。因此,要不断培育监狱警察在监管改造、生产经营、队伍的管理、教育工作等多方面创新,鼓励创新,推动监狱工作的全面发展,3.3监狱警察身份意识失范分析

我们使用监狱警察“身份意识失范”这一概念,是指监狱警察在享受权利和履行义务的过程中,身份意识溢出规范要求,与“刑罚具体执行者”身份和“惩罚与改造相结合,以改造人为宗旨”职能相悖。

3.3.1意识缺位

意识缺位是指监狱警察身份意识淡漠,对自己的职责认识不清,在工作中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认同度差。一些监狱警察对自己的职业认同度差,认为监狱警察职位类别是公务员中最没有地位的。二是执行力欠缺。针对监狱工作的各项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不可谓不多,可作为具体执行者的部分监狱警察,这些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在他们眼里要么是形同虚设,要么是缩水打折扣。现在各个监狱开展的各种专项活动很多也大致如此,走过场、搞形式,真正实实在在地执行的不多。三是尽职履责差。部分监狱警察持“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态度,工作上得过且过,缺乏进取精神。四是执法不严。当前监狱押犯中犯罪群体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主要存在财产型、智力型、累贯犯、涉黑涉毒犯增多。这些罪犯具有很大的腐蚀性、狡诈性、顽固性、帮派性和教唆性,其为人处事适应性强,善于察颜观色、投其所好,见机行事。个别监狱警察履职能力不能适应形式需要,在执法过程中存在执法不严。

3.3.2意识错位

意识错位是指监狱警察身份定位不准,在监管改造罪犯的执法行为中出现偏差,主要表现为:一是警囚界限模糊。部分监狱警察和服刑人员在言辞上称兄道弟,行为上勾肩搂背,既有损警察形象,也影响教育改造效果。二是违法犯纪。由于少数干警素质较差,法制观念不强,加之有些罪犯与干警是老乡、朋友,而面对复杂的环境,对罪犯的反改造心态知道不多,原则性不够强,因此,很容易误入罪犯设 6 臵的圈套。例如有的监狱警察替罪犯私自传递物品甚至购买违禁物品和保管现金;在罪犯考核上,有的给罪犯打印象分、感情分、老乡分;在减刑、假释中徇私舞弊、等价交换。三是滋生特权思想。部分监狱警察利用手中的执法权,恣意妄为,乱作为甚至胡作为。

3.3.3意识越位

意识越位是指监狱警察身份背离现行监狱工作方针和监狱工作宗旨,呈现本末倒臵或者次要工作冲击主要工作的现象。监狱工作的重心就是管理好罪犯,使罪犯认罪服法,通过劳动教育改造等方法将罪犯改造成为守法公民,让罪犯能够重获新生,监狱的生产职能、教育职能、监管职能都是为了这个中心工作而努力的。然而,在监狱体制转型尚未完全完成以前,监狱警察还肩负着大量非警务性的工作,比如在生产任务压力下,部分监狱警察还承担着生产项目的任务,这势必对监狱的中心工作造成不利影响。

监狱警察身份意识的失范,有主观和客观方面的原因。主观上是部分民警价值观在市场经济冲击和社会不良风气影响下,价值观产生扭曲,执法者的宗旨意识淡薄。同时,民警自身素质和新时期监狱事业的要求存在一定差距。客观上是监狱体制的一些积弊对教育改造工作力度的消减。另外,待遇低、工作压力大等因素,使部分民警产生职业倦怠和失落,影响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司法部提出将减少罪犯重新犯罪率作为衡量监狱工作的首要标准,我们理解,就是要让监狱警察的身份回归正位。

4监狱警察身份意识的构建途径

4.1探索教育培训新模式,提高监狱警察职业认同感和归属度。

一是结合监狱部门志学习,让广大民警,特别是新民警了解老一辈监狱工作者的创业历程,理解监狱精神内涵,培养民警的使命感。二是开展乐业教育,让民警切实了解和感受他们所从事的职业,使民警逐步站在理性的高度认识教育改造的特殊性和成才的可能性,增强职业的自豪感。三是开展形式多样的法律法规学习和警示教育,树立正反典型,使民警确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职责观。

4.2推进标准化管理,优化监狱警察创事业环境。

一是健全监狱警察文化融入机制。在“大司法”理念下,监狱日益呈现开放状态,新的监管改造模式正逐步突破传统模式。与此同时,监狱警察也经受着社会多元思想的冲击。加大文化建设,发挥先进文化的感召和教化作用,着力消弥监狱亚文化带来的负面影响,积极探索营造监狱警察创事业文化环境和开展监狱思想政治工作、推行监狱科学管理三者有机结合的最佳途径,激发监狱警察自觉树立创业的政治信念和理想抱负。

二是推行狱政和警务管理规范化、标准化建设。通过狱政管理规范化、标准化建设,规范执法工作流程、工作标准,使民警执法行为规范化、标准化,促进执法公正的紧迫感和使命感。在警务管理方面,通过警风、警容、警貌、警歌等内容的整顿和建设,唤起监狱警察的归属感和自豪感。另外,开展作风建设和职业道德教育,拓宽社会监督渠道,进一步增强监狱人民警察的执法能力、执法水平和执法公信力,努力造就一支严格、文明、公正、廉洁的政法队伍

三是推进岗位职责标准化建设。加快监狱警察岗位职责标准化建设,坚持依法治警、制度管警,加强队伍的正规化建设,提高队伍的管理水平。

4.3实施绩效管理,创新管理体制。

一是实行绩效管理,建立激励机制。从政治层面、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建立完善绩效考评和奖励制度,使民警确立归属感、认同感,从而对自己的职业产生自豪感。

二是建立培养、扶持青年民警成长机制。让他们有展示才华和能力的机会,形成“想干事的给机会,能干事的给舞台,干成事的给位子”的氛围。

三是坚持“以人为本”,实行人性化管理。建立完警察EAP系统(即警察帮助系统),重点建设心理辅导机构,给监狱警察以心理支持和激励,缓解因高负荷、高压力而带来的职业懈怠感。

5结语

监狱警察是监狱事业科学发展的参与者、推动者,是落实我国刑事司法政策的重要力量,其身份定位的准确与否和身份意识的强弱,直接关系到我国司法公正文明建设的进程。当然,监狱警察身份意识的培养和提高是一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除了对监狱警察的主观上提出要求外,更需要来自法律、政府和社会的理解和支持。我们应在司法部《2006—2010年监狱劳教人民警察队伍建设纲要》指导下,不断开创监狱警察身份意识教育新途径、新模式,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优良、执法公正的监狱警察队伍。

参考文献:

[1] 徐晓锋,章恩友,张亚峰.监狱人民警察的职业压力及对策研究.[J]中国监狱学刊,2008(3)

[2]赵志裕,温静,谭俭邦.社会认同的基本心理历程:香港回归中国的研究范例[J].社会学研究,2005(5):202-228.[3]吴爱英.加强监狱劳教人民警察队伍建设 中国新闻网,2010(4)

[4]孙敬全,孙柳燕.创新意识[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1)

[5] 潘锦棠.从社会学角度谈职业[J].教育与职业1992(6)

篇2:监狱民警身份意识增强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创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代,同时也开启了我国法治建设的新纪元。30年来,经济建设与民主法治建设互为前提,相互推进,共同发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构成了改革开放大潮中交相辉映的两道主线。

中国社会已逐渐认识到法律对于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法治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也在不断上升。伴随着我国的法治建设,我也从一名只知道“法律至上”的学生蜕变成了一名为维护司法神圣而不懈奋斗的监狱执法工作者。在不断的学法、用法过程中,使我深刻认识到了依法行政已经成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客观要求,作为一名监狱人民警察,必须努力增强法律意识、法治观念,提高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公正司法、依法办事的能力,为营造监狱良好的法治氛围,推进依法治监,加快监狱法治化建设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自己在学法、用法过程中,有两部法律与自己的实际工作联系比较密切,对自己的帮助较大,自己也从中受益颇多。一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刑法》于1979年颁布实施,是规定犯罪和刑罚及其刑罚关系的法律,是为了惩罚犯罪,保护人民,根据宪法,结合我国同犯罪作斗争的具体经验及实际情况制定的。通过对《刑法》的学习,我不仅更加清晰的界定了罪与非罪,明白了什么是刑罚以及如何对犯罪者适用刑罚,而且使我对服刑人员的个别教育更具说服力。同时,通过对我国反腐败刑事立法的回顾与展望,经常性地学习一些有

关惩治贪污腐败的条例,不仅能使自己时刻保持警醒,不断提高廉洁意识,还能直接指导自己的纪检监察工作。另一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监狱法》,《监狱法》于1994年颁布实施,它是调整监狱行刑过程中所发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是国家刑事法律的组成部分,是为了正确执行刑罚,惩罚和改造罪犯,预防和减少犯罪,根据宪法制定的。《监狱法》的颁布实施对我国的监狱发展具有划时代的重大意义,使我国的监狱管理发生了巨大变化。如今的监狱不再是人们所想的阴森、潮湿、压抑,服刑人员的生活、劳动、学习环境都优雅整洁、窗明几净、空气流通,服刑人员通过劳动可以获得由自己支配的金钱,可以到超市购买各种生活用品,这在《监狱法》实施以前,是不可想象的。与此同时,监狱改造罪犯的理念也在不断转变,“感化”正成为监狱的关键词,用“服刑人员”代替“罪犯”的称呼,“首要标准”的提出,许多监狱喊出的“变刑期为学期”的响亮口号,不仅说明中国监狱已迈向了法治化、规范化的轨道,而且也说明监狱正秉承“以人为本”的宗旨,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着自己的力量。而《监狱法》中对罪犯人权的保护,更是适应了当今世界的行刑趋势,降低了刑罚的负面影响,提高了监狱人民警察严格执法、依法办事的自觉性。通过对《监狱法》的学习应用,自己不仅更新了观念,熟练掌握了基础业务知识,提高了自身综合素质,也使自己在实际工作中能严格公正文明廉洁执法,维护了法律的权威性和监狱人民警察的良好形象。

提高全民法律意识,推进依法治国、依法行政、建设社会主义法

治国家是一项重大而长期的工作。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严格依法依规办事,维护和实现公正是政法机关的圣神职责,是新时期党和人民对监狱警察队伍的基本要求。刑事司法是社会公正的最后防线,而监狱是“最后防线”的最后屏障,如果由于作为执法主体的监狱人民警察不学法、不懂法、不会用法,就容易引发执法不公,产生许多不作为或乱作为行为,其恶劣后果是使人们产生对法律的信任危机。所以作为新时期的监狱人民警察要自觉学法用法,用法律武装自己的大脑,指导自己的言行。

篇3:增强民警自我防卫意识的研究

关键词:公安民警;自我防卫意识;软实力;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D631.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2-0146-01

随着社会转型期国家安全局势的不断变化,各类矛盾斗争日趋复杂,而应对各类突发性事件,维护社会安定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公安机构作为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力量,不仅要加强硬实力建设,还要从软实力上强化训练,增强处置危机的能力。公安民警徒手自我防卫意识与控制能力作为软实力的重要内容,更要从制度上、措施上来加强训练,提升公安民警的防卫控制水平。

一、开展公安警察自我防卫意识与控制能力训练的必要性

党的十七大提出推进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号召,而公安机关也应该从公安领域来探讨软实力问题。所谓公安机关软实力,其主要内容包括警察引导、吸引而非强制、威慑而促使公众自愿遵守社会法律规范、控制社会治安的能力。由此来看,对于公安民警来说,加强软实力建设,一方面有助于提升警察在社会公众面前树立良好的形象,另一方面通过提升软实力来增强警察在处理突发事件中自我防卫和控制能力。随着国家转型期各类矛盾的突显,对敌斗争日趋复杂,社会群体性突发事件成为影响国家安全稳定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在一些恐怖活动、暴力袭警、以及抗拒抓捕等突发事件中,公安警察自我防卫意识及控制能力往往起着关键性作用。

二、公安警察培养自我防卫意识和控制能力的方法

(一)构建体能训练体系,强化民警身体素能。

公安工作以其特殊性对警察的身体素质提出一定要求,而体能训练是增强警察自我防卫和控制能力的基础,尤其是对于一线民警和特殊警种,不仅要拥有良好的身体综合素能,还要具备特殊的专项素能和心理素质。通常情况下,对于身体素质的内容主要有力量、耐力、协调、速度、柔韧、灵敏等,而这些素能是构成民警自我防卫和控制能力的基础素养,缺乏应有的身体素质,其他技能都会受到负向影响。同时,专项训练也是警察本职工作的重要内容,如抗肌肉性疲劳能力、抗神经性疲劳能力、抗寒、抗暑、抗晕眩等能力;心理素质主要包括心理承受力、适应力、抗干扰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等。因此,从公安警察岗位所需身体素能上,通过构建有效的训练体系,将身体素质培养放在基础地位,并结合复杂多变的工作环境,完善体能训练和专项训练方法,增强警察在特殊环境下具备良好的适应性。

(二)注重意识分解,提升自我防卫水平。

意识是自我防卫的灵魂,无论是在演练还是实战,意识的运用一方面要体现对自我的保护,另一方面要实现制服对手。从防卫实践来看,意识分为自我防卫意识和战术行动意识两种。意识属于思维训练,是人脑对客观事物进行认识,并做出选择的判断过程。对于意识的存在及意识的规律性,主要是由感知觉通过复杂的头脑信息加工,而做出的支配感受器行动的过程。警务专家海尔穆特·胡伯提出“警察的自我防卫意识是影响警察在警务实践中伤亡数量的关键因素”。可见,对于自我防卫意识的训练和提升是减少遇袭身亡的有效途径。公安警察的自我防卫意识,其本身是警察根据对敌我现状进行分析,从自我特长的发挥中来限制对手,并恰当分配力量来获得有效的克敌制胜。在这个过程中,警察首先要通过大脑思维来对实际现状做出反应,并始终保持积极的应变能力。为此,全面开展警察实战训练,突出自我防卫意识和控制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在摆脱意识、距离意识、震慑意识、击打意识、反击意识、中止意识、配合意识等方面,贯穿于擒拿格斗等技能训练中,帮助警察在处理复杂的环境中,能够准确判断和掌握攻防局势,能够随机应变做出正确的行动。

(三)战训合一,突显技术技能培养。

技术技能是增强警察自我防卫和控制能力的有效手段,特别是在对抗实战中,警察最终都需要技术动作和技能运用来制服对手。由于自我防卫和控制能力属于操作性技术,在实战中需要结合警察自身的体能实际,并从对抗中合理选择动作方法。因此,对于自我防卫和控制能力,都需要从技术技能的训练上,提升警察的掌握程度,便于更好的发挥技术技能优势。如各项技能动作的娴熟程度、技术动作实用性等。在技术技能训练上,身体素能越好,其动作完成质量越高,自我防卫和控制能力越有效。为此,针对公安警察不同警务活动对自我防卫及控制能力的要求,着力开展针对性技术技能对抗训练,如在自然环境下、在城市环境下、在公共安全环境下等,将技术技能训练与自身特长优势进行结合,遵循“战训合一”要求,从技术动作的快速、实用、简单、有效上,充分挖掘警察的身体潜能,提升技术技能训练水平。

(四)明确战术意识,发挥警力优势。

警察自我防衛与控制能力的培养,也要注重战术行动的科学制定,避免因战术差错导致被动、贻误战机,甚至危及人身安全。战术是采取有关技术动作来实现抓捕和控制对手的行为方式,战术行动具有动态性,特别是在不同的实战环境、不同的控制目标更具变化性。因此,从战术行动意识培养上,要突显警察的判断能力、反应能力。如在行动前对敌我双方的特点、情况进行分析,充分了解作战环境,根据不同警察自身特点来优化战术方案。为此,在战术行动训练中,合理配置警员结构,强化多警协同作战训练,完善应急预案,着力从技术技能操作训练上提升默契度,充分发挥各警力的优势。

三、结语

公安民警自我防卫与控制能力培养是增强公安软实力的重要方面,要深刻认识到警察自我防卫与控制能力的重要性,并从多项措施制定上,加强实战实训教育。构建完善的三级训练体系,以省厅为一级、市州为二级、基层为三级,采取“课堂+案例+研讨+实训”模式,推进专项训练与综合训练、协同战术训练工作,强化警员实战意识,并从不同岗位、不同警种差异上制定特色实战训练任务,全面提升警员自我防卫意识和战斗力。

参考文献:

[1]王朋涛.警察执法遇袭自我防卫议[J]. 江苏警官学院学报. 2012(04).

[2]徐少桐.人民警察执法防卫权的法律思考[J]. 湖北警官学院学报. 2014(08).

篇4:监狱民警身份意识增强

身份意识

“三严三实”集中专题教育活动开展以来,按照要求并结合机关党委部署的阶段性工作计划,重点学习了总书记的有关讲话精神,党章和党员权利保障条例、党和国家机关基层组织工作条例等党内政治生活有关规定,江苏省领导干部践行“三严三实”三十条行为规范,学习了《领导干部违纪违法典型案例警示录》等反腐警示材料,对最能体现“三严三实”内涵的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的重要意义与要求加深了认识。结合部门支部党务工作的实践,就第二专题的研讨主题,谈些粗浅的感悟和思考。

一、严守党的政治规矩,是党员的基本要求

总书记在第十八届中纪委第五次全体会议上所发表的讲话,根据严峻复杂的反腐败斗争新形势,提出了“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的总方针,强调要加强纪律建设,把守纪律讲规矩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党章是全党必须遵循的总章程,也是总规矩……党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工作惯例也是重要的党内规矩。并阐明了纪律与规矩之间的辩证关系。

总书记在这次讲话中,对党的政治纪律与政治规矩的性质、内涵与外延和相互关系作了深刻而精辟的阐述,指出:纪律是成文的规矩,一些未明文列入纪律的规矩是不成文的纪律;纪律是刚性的规矩,一些未明文列入纪律的规矩是自我约束的纪律。强调:政治纪律“是全党在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言论、政治行动方面必须遵守的刚性约束;讲规矩是对党员、干部党性的重要考验,是对党员、干部对党忠诚度的重要检验”。并从维护中央权威与党的团结、遵守组织程序等方面提出了“五个必须”的要求,为如何坚守党的政治纪律与政治规矩,提出了具体标准。总书记在党的政治纪律之外,首提政治规矩一词,将党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经过实践检验,约定俗成、行之有效的“优良传统和工作惯例”纳入纪律范畴,要求“长期坚持并自觉坚持”。总书记关于政治纪律与政治规矩问题的阐述,可以理解为丰富了政治规矩和纪律建设的内涵,拓展了党纪党规的内容范围,体现了从严教育管理党员的政治要求,是关于全面从严治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述,寓意深刻、意义重大,应当准确领会,付之实践。

党的政治规矩分别体现于党的章程与其他党规党纪,以及党的有关会议、文件和中央领导同志的重要讲话之中,涵盖了成文与没有明文列入的一切政治纪律、行为准则和工作惯例等,集中反映了党的政治方向、政治主张、政治原则和思想作风,是立党之基、兴党之要、强党之源。因此,严格遵守和服从党的政治规矩,既是党员的基本要求,也是衡量一个党员是否具有起码的党员身份意识和党性观念、对党组织有无忠诚意愿的政治标准。之所以要突出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这是由党的性质、宗旨、使命和组织原则、纪律作风,以及严峻的反腐败斗争新形势所决定,要求每个党员在政治上、思想上和行动上,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有效贯彻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认真“按本色做人、按角色办事”,做政治上的“明白人”、“清醒人”。

二、在严守政治规矩方面存在的一些不足

“守纪律讲规矩”是党员和基层党组织应尽的职责和义务,衡量是否认真履行义务的标准,不仅仅在于有无一定的表现形式,更重要的在于是否有行为过程并取得质效。从党务实践来看,以本部门支部为例,按照上级党组织的统一部署,历年组织各项政治学习、开展政治纪律与党性教育等活动并不少,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大致有以下几种现象:

1.参加政治学习存在一定的厌倦情绪。表现为:学习政治理论的热情度和参与度不是很高。学习的形式多为读读报刊、念念文件,讨论三言两语、不深不透,缺乏针对性和现实性。一些党员对于党的基本知识的学习和关注度与入党前呈现不同状态,入党后并随着党龄的增长,学习的热情有所下降。作为个人来讲,政治学习大多为“碎片化”、“快餐式”的学习方式,原原本本的系统学习很少。

2.开展党内政治生活的观念不是很强。一些党员对于政治生活的制度意识和质量意识不够重视,表现为:发言不积极,交流不深入,切题不集中,有时存在着不愿讲、不愿多讲、不愿真讲等现象,尤其缺乏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勇气和应有的“辣味”。

3.党员权利知晓和保障工作还存在一定差距。表现为:强调党员遵守党章义务的教育比较多,而如何保障党员依党章党规所享有的权利,在宣传和落实方面做得还不到位(《党章》明确了党员的八项权利,《党员权利保障条例》专门对党员享有的权利与保障措施作了具体规定),以致大部分党员还不清楚《党员权利保障条例》的具体规定。

4.思想政治工作的渗透性和广泛性还不够。在任务重压力大,年轻人员逐年增多的情况下,如何关心他们的生活、工作和成长中的烦恼,注意倾听并反映他们遇到的困难,引导他们早日成才,思想政治工作的常态化还不够。

上述不足,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一些党员存在认识上的偏差和误区,也有自己作为支部书记存在对党的基本知识和实务工作缺乏研究,党务理论水平不高所致。另有党建体制和机制方面存在的不足和疏漏。

三、严守党的政治规矩应着力改进的工作

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是全面从严治党的应有之义,不仅每个党员要从政治高度全面领会政治规矩的含义,努力做到“学思践悟”相结合,而且基层党组织也应当围绕上述要求,加强实践引导和监督。

1.重视政治学习,讲究学习方式。探寻工作规律,克服工学矛盾,坚持因时制宜地组织对党建政策和基本知识的学习与交流,改进学习方法,注重方式的多样性、灵活性和实效性,进一步提高学习和思考能力,努力改变政治学习的被动性和滞后性。通过学习和教育,使每个党员始终保持政治上的警醒、思想上的成熟、行动上的自觉,始终坚持司法审判工作的政治方向。

同时建议上级党组织从各部门实际情况出发,根据不同的岗位职责,确定不同的学习要求,防止产生马拉松式的学习现象。

2.加强制度建设,规范党内生活。加强制度建设是从严治党的关键,也是落实党务工作部署和要求的保障。要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制度,全面提高“三会一课”和民主生活会的质量与效果,鼓励党员善于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党内政治生活实行双重责任制,即支部书记对党内生活制度的落实情况负主体责任,支委其他成员对支部书记贯彻党建制度的情况负监督责任。以“双责任”、“双主体”制度,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积极营造良好的政治氛围。

上一篇:大班秋季年度计划下一篇:反垄断具体如何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