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泉市情简介2014版

2024-04-14

酒泉市情简介2014版(共11篇)

篇1:酒泉市情简介2014版

酒 泉 市 情 简 介

酒泉以“城下有泉”、“其水若酒”而得名,是古代飞天的故乡、现代航天的摇篮、中国石油工业和核工业的发祥地。地处甘肃省河西走廊西端,南连青海,西邻新疆,北接内蒙古并与蒙古国接壤,总面积19.2万平方公里,占甘肃省面积的42%,辖肃州区,玉门市、敦煌市,金塔县、瓜州县、肃北蒙古族自治县和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有汉、回、蒙、哈萨克等40多个民族,总人口110.4万人。

农牧业生产条件较好。酒泉光、热、土资源丰富,是传统的灌溉农业区,已培育形成棉花、现代制种、蔬菜、特色林果、啤酒原料、草食畜等6大农业特色产业,是全国重要的花卉蔬菜良种繁育基地和外贸制种基地。

矿产资源比较丰富。已探明有5个较大的成矿带,共有矿产地487处,矿种48类,石棉、钨、铬、菱镁、黄金等储量居全国或全省前列,已建成石油化工、建筑建材、生物制药、农副产品加工、轻工制造、矿产品加工6大工业产业体系。青西和酒东两个油田正在勘测开发,前景良好,是全国和甘肃省重要的石油化工基地和矿产品采选冶炼基地。

旅游资源得天独厚。境内已查明的文物景点1153个,其中国家级文物景点14处、省级208处,目前已开发利用98处,建成国家4A级景区4处。莫高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批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月牙泉、榆林窟、西汉胜迹、梦柯冰川、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雅丹地貌国家地质公园等景点是国内外游客向往的旅游目的地,被评为“最具人气的西部名城”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新能源开发潜力巨大。全市风能资源总储量达2亿千瓦,可开发利用8000万千瓦以上。全国首个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落户酒泉,风电一期516万千瓦装机任务提前完成,累计建成风电装机605万千瓦,风电二期800万千瓦首批300万千瓦项目启动建设,目前全市建成、在建和开展前期工作的风电项目规模达到1020万千瓦、光电项目规模达到329.4万千瓦。2015年风电装机达到1500万千瓦,2020年达到2500万千瓦以上。太阳能资源丰富,年平均日照时数3000小时以上,仅次于西藏地区,目前全市并网光电装机容量达到96.2万千瓦,计划2015年达到300万千瓦,2020年达到700万千瓦。电网工程建设步伐加快,750千伏电网联网工程建成投运,实现了西北电网与新疆电网互联互通,±800千伏点对点直流输电工程前期工作进展顺利。

装备制造业前景广阔。规划建设“甘肃酒泉风光电装备制造产业园”,重点布局建设风力发电机组装、风力发电机叶片制造、风力发电机塔架塔筒制造、锻铸件及法兰制造、电器及控制设备制造、研发及高科技服务等六大类项目。风电装备制造业2009年从零起步,两年时间包括国内风机总装前三名、世界排名二、四、七位的华锐、金风等知名企业和国内风叶制造前三甲在内的18家上市公司共32家风电、光电装备制造企业落户酒泉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园,2013年,全市新能源装备制造业产值达到268.2亿元,实现增加值64.6亿元。

交通通讯便利通畅。酒泉有甘肃省唯一的边境口岸,玉门油田、青海石油基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等一批中央、省属大中型企业和科研机构分布境内;敦煌机场等4个机场可通达国内部分大中城市,兰新铁路、敦煌铁路和312国道、215国道纵横全境,西气东输管道贯穿东西,公路、铁路、航空立体交通网络纵横交错,程控交换、移动通讯、有线电视、计算机网络等信息网络覆盖全市。

近年来,全市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区域发展战略和“3341”项目工程部署,按照“做精一产,做强二产,做大三产,做美城市,做实民生”和“建设富裕文明和谐幸福酒泉”的要求,抢抓西部大开发、国家支持甘肃发展、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等重大发展机遇,凝聚力量促发展,全力以赴抓落实,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2013年,全市完成生产总值642.7亿元,增长12.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23亿元,增长30.5%;财政收入85.4亿元,增长18.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0亿元,增长14.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389元,增长11.6%,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0851元,增长12.5%,综合经济指标位于全省前列。

篇2:酒泉市情简介2014版

——绵阳市情简介(2014年)

中共绵阳市委绵阳市人民政府

绵阳古名“涪县”“绵州”,后因城址位于绵山之南而得名“绵阳”。幅员面积2.02万平方公里,总人口545.4万,辖6县2区1市,代管四川省政府科学城办事处。城市建成区面积107.5平方公里,城区常住人口118万。绵阳是唐代诗人李白的出生地,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建设的我国唯一科技城,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全国首批“三网融合”试点市、全国首批“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地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市、国家信息消费试点市,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全国创业先进城市、联合国环境规划基金会“杰出绿色生态城市”。2013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55.12亿元、增长10%,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93.8亿元、增长10.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50亿元、增长13.5%;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01亿元、增长7.4%,地方公共财政收入90.48亿元、增长12.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100元、增长11.3%,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9257元、增长12.7%。全市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

6.2%,科技进步综合水平指数达到64.9%。

绵阳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公元前201年汉置涪县始,历来为郡县、州府治所。这里是我国早期人类活动地区之一,边堆山遗址出土有4500年前新石器时代的石器和陶器;是黄帝元妃——丝绸之母嫘祖的故乡,中华民族治水英雄及夏王朝的缔造者大禹的诞生地;是我国中医针灸发源地之一,双包山汉墓出土的经脉漆木俑是现今发现的世界最早的人体经脉模型。古往今来,这块土地人文荟萃、英才辈出,孕育了李白、欧阳修、文同、李调元、沙汀、邓稼先、冯达仕等无数杰出人物,司马相如、扬雄、蒋琬、宋哲元及杜甫、王勃、杨炯、卢照邻等均在此留有重要遗迹或作品。

绵阳区位独特,交通便利。位于成都、重庆、西安“西三角”的腹心地带,是成都平原城市群的重要节点城市,已成为四川省西北部的次级交通枢纽城市。市区南距成都98公里,东距重庆300多公里,北距西安700公里。境内已有宝(鸡)成(都)铁路、成(都)绵(阳)高速公路及复线、绵(阳)广(元)高速公路、绵(阳)遂(宁)高速公路、成(都)绵(阳)南(部)高速公路,正在加快建设成(都)绵(阳)乐(山)高铁、成(都)西(安)高铁、成(都)兰(州)铁路,即将开工建设绵(阳)西(充)高速公路,正在规划建设绵(阳)九(寨沟)高速公路、绵(阳)遂(宁)铁路。绵阳机场开通有直达北京、上海、广州、沈阳、拉萨、乌鲁木齐等22个城市的航线,去年运输旅客突破91万人次。拥有完备的海关、检验检疫机构,建有二类铁路口岸、公共保税仓库、集装箱货栈和出口加工区。境内的武引工程,灌溉绵阳及遂宁、南充、广元四市十县327万亩农田,被邓小平同志誉为第二个都江堰。

绵阳科教发达,产业兴盛。是我国重要的国防军工和科研生产基地,拥有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中国燃气涡轮研究院等国家级科研院所18家,西南科技大学等高等院校14所,国家重点实验室8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家,国家企业技术中心6家,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25名,各类专业技术人才21.7万。现有长虹、九洲、攀长钢、新华、富临等大中型骨干企业50余家,其中长虹加快向千亿企业迈进,九洲加快向200亿台阶攀登,攀长钢、新华、富临加快向百亿目标冲刺。拥有注册上市公司12家,电子信息、汽车及零部件等优势产业基础坚实,北斗卫星导航、通用航空、新一代显示技术、3D打印、大数据和新一代互联网、新能源汽车、环保等7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拥有中国驰名商标12个,国家地理标志产品11个。建有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和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科技城创新中心、科技城工业技术研究院、西科大国家大学科技园孵化中心等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平台,成立有四川省智能电视、北斗卫星导航等9个战略性新兴产业联盟。去年专利申请量4992件、增长38.6%,授权量2846件、增长66.2%,认证和新增科技型中小企业1872家,六合锻造、富临精工、三阳塑胶等大批科技型中小企业快速成长。2013年10月,绵阳承办了2013中国科技城科技博览会,吸引了来自15个国家和地区的嘉宾7400余人,参展项目1304项,参会单位签约项目214个、金额

486.5亿元。

绵阳人文绚烂,风光迤逦。是四川省历史文化名城,大九寨国际旅游环线和三国蜀道文化国际旅游线上的主要节点,拥有“北川羌城旅游区”5A级景区,七曲山大庙、九皇山、报恩寺、窦圌山和江油李白纪念馆等7个4A级景区。嫘祖文化、大禹文化、三国蜀汉文化、李白文化、文昌文化等历史传统文化底蕴深厚,羌族文化、白马藏族文化等民族文化特色鲜明,两弹城、亚洲最大风洞群蕴含的国防科技文化独具魅力,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铸就的感恩奋进文化感天动地,文昌庙会、雎水踩桥等大众文化活动源远流长。有以李白故里、翠云廊、富乐山、越王楼、报恩寺为代表的历史文化景区,以北川老县城遗址、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北川新县城为代表的“三基地一窗口”示范区,以王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猿王洞、涪江六峡、小寨子沟为代表的自然生态景区,以仙海湖、罗浮山温泉为代表的休闲度假景区,以花城果乡、香草园为代表的乡村旅游景区,以跃进路1958、芙蓉汉城、新北川“巴拿恰”为代表的特色街区。

绵阳生态良好,宜居宜业。城区四季分明、气候温润,涪江、安昌江、芙蓉溪三江汇流,绵山、富乐山、西山、南山群山环抱,拥有水域面积5.1平方公里的三江湖和6.3平方公里的仙海湖。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49%,城区人均绿地面积达到9.8平方米,去年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322天,主要流域出境断面水质达标率为100%,城区生活污水和垃圾集中处理率分别达92.4%、100%。市政公共服务设施完善,拥有国家级示范中职和重点中职学校7所、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6所,三级医院5家,大型体育场馆2个。城市商业氛围和生活气息浓厚,拥有银行业金融机构16家,4星级以上酒店9家,万达广场等城市综合体和沃尔玛、百盛、大润发等大型超市。建有科技城会展中心,室内外展场面积达到7万㎡,成为继成都之后四川会展第二城。公共交通便捷,建成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绕城高速等重点项目进展顺利,二环路一二期建成通车。

党中央、国务院和四川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绵阳发展和科技城建设。国务院成立了由科技部、国家发改委等18个部委组成的科技城建设部际协调小组,在政策、项目和资金方面给予科技城强力支持。四川省赋予科技城19项省级经济管理权限,专门出台《关于加快推进绵阳科技城建设的指导意见》和《支持绵

阳科技城加快建设政策措施》10条,明确对科技城土地利用实行单列管理,规划建设科技城集中发展区,支持绵阳承办2014中国科技城国际科技博览会,省财政五年内为绵阳安排2.5亿元科技人才发展专项资金,支持开展股权激励和科技成果转化奖励试点,推动中国科技城突破性发展。目前,我们抽调精干力量组建了科技城集中发展区建设指挥部,正加快建设5平方公里的核心示范区启动区。设有驻北京、上海、重庆、深圳、青岛、福州和海外招商分局,成立由市级领导负责的6个重点产业招商引资办公室和行业协会,对重点项目实行市级领导对口联系和“绿色通道”审批。近年来,世界500强艾默生、宝马、IBM、神华集团、中航集团、中国建材和中国重汽、华晨汽车、海尔集团、新加坡芯联芯、浪潮集团等大企业纷纷入绵发展。

当前,绵阳正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按照省委十届三次、四次全会、省委经济工作暨城镇化工作会议和市委六届六次全会的部署,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科技城要建成军民融合创新驱动实验区”和“绵阳要努力走在全省新一轮发展前列”的要求,大力实施“两化”互动和城乡统筹、创新驱动、开放合作、文化引领、民生优先、绿色低碳“六大发展战略”,以科技城集中发展区建设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要抓手,加快把科技城建成军民融合示范地、科技创新策源地、科技成果集散地、创新人才汇聚地、高新技术产业集中地,更好发挥军民融合“试验田”作用,加快建设中国西部经济文化生态强市。

篇3:营口市情简介(2009)

营口是1985年国家批准的第一批对外开放十四个沿海城市之一,是辽宁中部城市群经济区、辽东半岛沿海经济区和辽西沿海经济区重要组成部分,并位处三大经济区交汇点,处于东北亚经济圈和环渤海经济圈的核心区域,既享受国家沿海开放政策,又享受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政策。营口是辽宁省发展沿海经济带、打造“五点一线”战略的重要支撑点,是国家评定的全国投资环境40优城市之一,是全国金融生态城市,也是全国优秀旅游城市。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考察报告认为:“营口在腹地工业基础、自然资源、技术人才、地理位置和港口条件等方面具有突出优势。特别是营口新港和沈大高速公路的兴建使得营口的经济战略地位今非昔比,营口有条件建设成为东北地区重要的对外门户和资源深加工及相关工程的天然基地,有条件建设成为东北亚地区转口贸易中心和科技都会。”

一、地理位置优越,自然条件良好

营口位于辽东半岛渤海之滨,沈阳与大连中间,依海傍河,一市两港,是东北腹地最近的出海口和东北第二大港口城市。土地面积5402平方公里,海岸线长96公里,人口230万。

营口位处东北最南端,与大连相邻,属温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降水适中,光照充足,年平均气温为9.8℃。自然条件比较优越,以盛产水果、水稻、水产品而著称为三水之乡。

二、港口优势突出,交通网络发达

营口港是我国沿海主枢纽港之一,2007年进入全国十大亿吨港口行列,2008年完成吞吐量1.5亿吨,集装箱203万标箱,预计到2010年吞吐量将达到2亿吨,集装箱300万标箱。港区水深浪小,不淤不冻,四季通航,是我国北方深水良港之一。

营口是我国陆路运输最发达地区之一。哈(尔滨)大(连)铁路、哈大公路、沈(阳)大(连)高速公路和庄(河)林(西)路纵贯全境;盘海营高速公路直接与(北)京沈(阳)高速公路连接,通往北京和关内,使营口与东北三省、内蒙东部及关内陆路运输网相联。

三、资源配置充分,产业基础较好

营口背靠辽阔的东北腹地,与辽河油田等几处大型石油化工企业、鞍本钢铁集团、诸多大型煤炭矿山相邻,可为工业加工提供充足的能源和原料资源。营口地区已探明地下矿藏41种,菱镁石矿储量居世界首位,滑石、硼石等矿储量居全国前列。营口具有十分充足的土地资源,正在开发建设的辽宁(营口)沿海产业基地规划面积为120平方公里,营口经济技术开发区规划面积为80平方公里,且土地价格低廉。华能营口电厂装机容量184万千瓦,正在建设热电联产工程实施后,将达到254万千瓦,同时,有东北电力网巨大的供电能力做支撑。营口有石门、玉石等大中型水库,有大、中、小河流150余条。全市有产业工人50万,每年大中专、技工学校毕业生3万人进入劳务市场。

营口产业基础较好,承接产业转移能力较强。冶金、石化、纺织、轻工、机械、电子、建材、医药等工业门类比较发达,有40多个行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266户,产品900多种。全市有20多种工业产品在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20%。其中,盼盼集团被誉为“中国门王”;人民大会堂卷烟获全国感观评吸第一名;诺的斯卡三角钢琴产量占全国的80%;纺织服装和印染能力居辽宁领先地位,排在全国前列;镁质材料产业是国家命名的产业基地;钢铁产业正向打造全国精品钢生产基地目标迈进。

四、园区快速发展,产业集群壮大

全市现有2个产业基地和18个工业园区(开发区):

国家级产业基地1个—营口镁质材料产业化基地;

省级产业基地1个—辽宁(营口)沿海产业基地;

国家级开发区1个—营口经济技术开发区;

省级工业园区9个—营口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营口仙人岛能源化工区、营口中小企业工业园、辽宁船舶工业园、临港工业区、滨海工业区、大石桥经济开发区、南楼经济开发区、大石桥有色金属工业园; 市级工业园区8个—西海工业园、太阳升工业园区、盼盼工业园、老边经济开发区、钢铁工业区、向阳工业区、站前工业园区、西市工业园区。

上述区域主要以冶金、石化、装备制造、镁质材料、纺织服装、新型建材、轻工、农产品深加工等产业为主。

搞好工业集聚区建设,形成具有沿海特色的优势产业集群是营口市今后发展工业园区的基本原则。通过发挥工业园区的凝聚、吸引和辐射作用,进一步提高企业的集聚水平,不断壮大工业园区规模。力争“十一五”末期,形成具有沿海特色的冶金、石化、装备制造、镁质材料、纺织服装和新型建材六大产业集群。

五、改革进展迅速,经济活力增强

营口市是东北最早进行国有经济体制改革的城市,民营经济得到迅速发展。胡锦涛总书记视察营口时,称营口的改革是一种模式。营口以发展民营经济为主的产权制度改革和布局结构调整取得重大突破,工业经济活力日益增强。到2008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民营等非公有制企业已占91.5%,总产值占72.7%,增加值占68.5%。“十五”期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工业总产值年均递增27%,实现工业增加值年均递增33%,实现利税年均递增31%。“十一五”期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工业总产值年均递增可达30%,实现工业增加值年均递增可达28%

《营口市志》第一卷2004.12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营口市志》第二卷1997.4 方志出版社

《营口市志》第三卷2002.4中国经济出版社

《营口市志》第四卷2000.9辽宁民族出版社

《营口市志》第五卷1999.1远方出版社

《营口市志》第六卷2003.4当代世界出版社

1985年《营口市情》

1986年《营口年鉴资料汇编》1988.51988年《营口年鉴资料汇编》1989.9

1999年《营口年鉴》1999.7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0年《营口年鉴》2000.11中国社会出版社

2001年《营口年鉴》2001.8当代中国出版社

2002年《营口年鉴》 2002.11当代中国出版社

2003年《营口年鉴》 2003.11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4年《营口年鉴》 2004.11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5年《营口年鉴》 2005.10辽海出版社

2006年《营口年鉴》 2006.10辽海出版社

2007年《营口年鉴》 2007.10辽海出版社

2008年《营口年鉴》 2008.12辽海出版社

2009年《营口年鉴》 2009.12辽海出版社

《辽宁旧方志·营口卷》2002.9辽宁民族出版社

1999年《大石桥年鉴》1999.3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0年《大石桥年鉴》2000.11哈尔滨出版社

2001《大石桥年鉴》2001.1

12002~2003年《大石桥年鉴》2003.12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9年《盖州年鉴》1999.12科学普及出版社

2000~2001年《盖州年鉴》2003.1中国社会出版社

2002~2003年《盖州年鉴》2005.10辽宁科技出版社

1999~2000年《营口经济技术开发区年鉴》2000.10中国社会出版社

2001~2002年《营口经济技术开发区年鉴》2003.8中国文史出版社

2003~2004年《营口经济技术开发区年鉴》2005.1方志出版社

1992——2005《营口高新区年鉴》

《营口市戏曲志》1990.2春风文艺出版社

《营口市工商行政管理志》1991.4辽宁大学出版社

《营口市科学技术志》1992.12中国书籍出版社

《盖州土地志》1999.3人民教育出版社

《盖州教育志》1993.11辽沈书社

《老边区志》1994.4辽宁科技出版社

《营口港史》(再版)2000.5人民交通出版社

《营口市文物志》1996.12辽宁民族出版社

《营口市财政志》1999.1辽宁人民出版社

《青石岭镇志》2002.4中国文学出版社

《营口市卫生志》1987.5《营口城市建设大事记》1987.10

营口县《汤池镇志》1990.9 《盖州政区沿革》1990.1

2《营口保险志》1991.5《盖县劳动志》1991.10

盖州市《后蚂虹嘴村志》1992.5

《营口卫生年鉴》、《营口卫生大事记》1986~200

3《盖县税务志》1992.6《营口市政协志》1993.2《盖县计划志》1992.9《营口市自来水志》1993

营口《站前区志》1993.6《营口水利志》1993.9

《盖县工商行政管理志》1996.2

《营口环境卫生检疫百年》1999.5 《盖县物价志》

《营口市体育志》2000.8《盖州军事志》2001.1《营口日报志》2002.3

《营口海关志》2002.8《营口军事志》2002.9

《镁都轶闻》2002.11《盖州市金融志》2002.12

《营口五年》(1998~2002年)画册2002.12

《营口人防志》2003.5《营口税务志》2004.6

《盖州市林业志》《营口概览》2004~2008

《营口市志》编纂始末

1984年6月,根据国家、省有关精神,营口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及办公室组建。

1990年开始编纂第一卷《营口市志》,1992年末以后陆续编纂完成《营口市志》第一至第六卷,并公开出版发行。

2002年,营口市史志办公室根据需要,对《营口市志》第一卷进行修订再版。到2004末,在有关部门的支持、配合下,经过全市570多名修志工作者的艰苦努力,终于完成了营口地区首轮修志这项历史性的文化建设工程。

首轮编纂的《营口市志》(一套6卷)集中反映了营口地区的历史与现状、自然与社会,涵盖了营口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区域、物产、人文、风俗、山水、文物古迹等方方面面。首轮编纂的《营口市志》是营口历史发展轨迹的再现,是营口地情的总汇、营口地区的全史,也是了解、认识、研究营口地情的珍贵资料。

《营口市志》第一卷内容:总述、大事记、县区纪略,再版中增加:拾遗补正、索引等。《营口市志》第二卷内容:行政建置、自然环境、城市建设、交通邮电。

《营口市志》第三卷内容:工业、综合管理、外经外贸。

《营口市志》第四卷内容:农业、贸易、财税、金融。

《营口市志》第五卷内容:新闻、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档案。

《营口市志》第六卷内容:政党、政权、政协、军事、群团、政法、民政、少数民族、宗教、方言、民俗、人物。

第一版(1990—1999)6卷

第二版(2002—2004)6卷

第三版(2008—2012)3卷

根据有关要求,此次修志为市、市(县)区两级,各市(县)区和部门志在2008年前完成,市志在2012年完成。具体如下:

1、续修《营口市志》一部,计3卷本。《营口市志·卷一》包括:行政区划、自然环境、城乡建设、公用事业、环境保护、人口、交通、信息、少数民族、宗教、社会生活、县区纪略。《营口市志·卷二》包括:工业、农业与农村经济、贸易、财税、金融、综合管理。《营口市志·卷三》包括:政党、政权、民主党派、群众团体、司法行政、军事、科学技术、教育、文化艺术、医疗卫生、体育、新闻、档案、史志、人物、大事记、后记。共计300万字左右。

2009年营口市各县区经济社会指标完成情况 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1、大石桥36020%

2、鲅鱼圈30430%

3、老边145.321.2%

4、盖州12022%

5、站前6231%

6、西市2630%

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亿元)

1、鲅鱼圈152、大石桥113、老边5.54、盖州4.545、站前2.76、西市2.27

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1、鲅鱼圈2402、大石桥151.53、盖州1004、老边705、站前35.56、西市32.5规模工业总产值(亿元)

1、大石桥5152、鲅鱼圈425.43、老边3054、站前1225、盖州1166、西市78

实际利用外资(亿美元)

1、鲅鱼圈2.12、大石桥

13、盖州0.44、老边0.3125、站前0.2046、西市0.20

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1、大石桥582、鲅鱼圈51.73、站前36.64、盖州33.25、老边106、西市6

2010年地区GDP预计(亿元)

1、大石桥4402、鲅鱼圈4003、老边2004、盖州

5、站前

篇4:武威市情简介(大全)

作者:佚名文章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3268更新时间:2010/4/8

武威:位于甘肃省中部,河西走廊的东端,东临兰州,西通金昌,南依祁连山,北接腾格里沙漠。是中国旅游标志之都、中国葡萄酒的故乡、西藏归属祖国的历史见证地、世界白牦牛的唯一产地。1986年被国务院命名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和对外开放城市,2001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撤地设市,2005年被评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2006年被评为省级文明城市,2007年被命名为全国双拥模范城。现辖凉州区、民勤县、古浪县和天祝藏族自治县,总面积3.3万平方公里,有93个乡镇,1125个村民委员会,7个街道办事处,63个居民委员会,总人口191.14万人,聚居着汉、藏、回、蒙等38个民族。武威市人民政府驻凉州区,邮编:733000。行政区划代码:620600。区号:0935。

武威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公元前121年,汉武帝派骠骑将军霍去病远征河西,击败匈奴,为彰其“武功军威”而得名武威。自汉武帝开辟河西四郡,历代王朝都曾在这里设郡置府。悠久的历史孕育了灿烂绚丽的文化。境内名胜古迹众多,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处、省市级文物保护点540多处。馆藏文物4.7万多件,突出的代表有“一马”(马踏飞燕)、“一碑”(西夏碑)、“一寺”(白塔寺)、“一窟”(天梯山石窟)、“一塔”(罗什寺塔)、“一庙”(文庙)、“一堡”(瑞安堡)。同时,还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处、国家4A级景区2处、省级自然保护区3处、亚洲最大的沙漠水库1处,雪域高原、绿洲风光和大漠戈壁等自然景观与历史文化交相辉映,具有较高的文化旅游价值。

武威物产丰富,人杰地灵,经济社会发展优势明显。地理位置优越。这里是古丝绸之路的要冲,东接兰州、南靠西宁、北临银川和内蒙、西通新疆,处于亚欧大陆桥的咽喉地位和西陇海兰新线经济带的中心地段。兰新铁路、干武铁路、312国道贯穿全境,拥有西北最大的铁路编组站武威南火车站,亚洲最长的铁路隧道——乌鞘岭隧道,道路四通八达,是甘肃省比较繁华的商贸集散地。农业资源丰富。这里自古就是“人烟朴地桑柘稠”的富饶之地。市内地势平坦,光热资源丰富,是全国商品粮基地和全省瓜果蔬菜基地及肉类繁育生产基地,也是绿色食品最佳产区之一。尤其适合发展酿造葡萄,产量占全省的65%。著名诗人王翰的千古绝唱《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就是武威葡萄酒历史的真实写照。工业形成特色。依托丰富的农产品资源,已经形成了以玉米淀粉、酿造、面粉、熏醋、药品、肉类等加工业为主的食品工业体系,各类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2700多家,境内有上市公司4家。培育出了莫高干红、皇台干红、云晓熏醋、黄羊面粉、荣华味精、荣华淀粉、西凉啤酒等16种国家和省级名牌产品及3个甘肃省陇货精品。葡萄酒年生产能力达3万吨,占甘肃省产量的72%,玉米加工能力居全国第三,益民熏醋是全国三大名醋之一,黄羊食品工业城是中国西部最大的面粉加工基地。矿藏资源丰富。境内矿产资源种类多、储量大,有各类矿产100多处、30多种,钛铁、石墨、煤炭、石灰石等矿产品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

改革开放以来,武威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特别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全市上下抢抓机遇,加快发展,国民经济较快增长,基础设施不断加强,改革开放继续深入,社会事业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全市经济社会步入了新的发展阶段。2008年,武威市全年生产总值214.75亿元,增长12.22%;固定资产投资109.32亿元:增长20%;工业增加值59.05亿元,增长16.84%;大口径财政收入8.23亿元,增长14.3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5.14亿元,增长18.1%;农民人均纯收入3591元,增长8.7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488元,增长11%。在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方面,全年共实施各类项目580项,总投资159.4亿元,当年完成投资83.96亿元,增长27.66%,其中投资在亿元以上的项目34项;签约招商引资项目122项,拟引进资金44.98亿元。

篇5:宿州市情简介

宿州市位于安徽省东北部,地处苏、鲁、豫、皖四省省会的中心地带,为淮海经济区核心城市之一,是安徽省距离出海口最近的城市。现辖萧县、砀山县、灵璧县、泗县、埇桥区和四个省级经济开发区,总面积9787平方公里,总人口630万。

宿州历史悠久,自唐始置宿州,其后千余年间一直是历代州府治所。自古钟灵毓秀,文化积淀深厚,是著名的书画之乡、奇石之乡、马戏之乡。境内风光秀美,陈胜、吴广涉故台,刘邦避秦兵的皇藏峪,垓下古战场遗址,虞姬墓,五柳风景区等人文和自然景观荟萃。

宿州区位优越,襟连沿海,背依中原,为东进西出、南下北上的交汇点。京沪、陇海铁路和连霍、京沪高速公路纵横贯穿,随着京沪高速铁路、宿淮铁路和泗许、明徐高速公路的开工建设,“两纵两横”的高速公路网和“两纵两横”的铁路网正在形成。市区距徐州观音机场仅70公里,新汴河水道入洪泽湖经大运河抵长江入海。

宿州物产丰富,是全国著名的粮棉生产基地、水果主产区和畜牧业发达地区,素有“果海粮仓”之称。砀山酥梨、萧县葡萄、符离集烧鸡、夹沟香稻贡米等名优特产久负盛名。宿州矿产资源丰富,煤、煤层气、耐火粘土储量位居全省前列,白云岩、大理石储量为全省第一,灵璧石雄居中国四大名石之首,曾被乾隆皇帝御封为“天下第一石”,正成为宿州的城市名片。

篇6:新乡市情简介

市情简介

新乡地处河南省北部,北依太行,南临黄河,与省会郑州隔河相望,辖12个县(市、区)、1个城乡一体化示范区、2个国家级开发区,总面积8249平方公里,总人口610万,是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新乡历史文化厚重。牧野大战、官渡之战、陈桥兵变等重大历史事件均发生于此。隋开皇六年设置新乡县,至今已有1400多年历史。建国初期曾为平原省省会。交通区位优势突出。是豫北地区首批国家公路运输枢纽城市。京深高铁、京广、新月、新菏等铁路,京港澳、大广、长济、原焦等高速和107国道贯穿新乡,郑济高铁新乡段正在建设。产业基础较好。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优质小麦生产基地,中科院、中国农科院、河南省农科院均在新乡设有农业示范试验基地;是河南省重要的工业基地,拥有化工、造纸、建材、能源四大传统产业,装备制造、食品加工、纺织服装、现代家居四大主导产业,电池与电动车、生物与新医药、电子信息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中国电池工业之都、全国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城市;是豫北地区商贸物流中心,万达广场、红星美凯龙、宝龙城市广场等大型商场集聚。科教优势明显。拥有大专以上高校6所、本科层次独立二级学院3所,在校生15.7万人,是中西部地区高校数量最多的非省会城市之一;拥有中电科22所等国家级科研院所4家及各类企业研发中心592家,科技人员13万人。旅游资源丰富。以八里沟、宝泉、万仙山等为代表的南太行山水景观和以百泉、潞王陵、比干庙等为代表的人文景观交相辉映,拥有国家4A级景区9家,八里沟景区已通过国家5A级景区景观质量评定。先进人物众多。建国以来,先后涌现出史来贺、吴金印、刘志华等一大批先进模范人物,形成了典型辈出、群星灿烂的独特“新乡现象”,成为新乡一张亮丽的城市名片。

2017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384.8亿元,增长8.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7%,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1%;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59.1亿元,增长10%,总量居全省第4位;税收收入112.4亿元、增长14.3%,总量居全省第3位。2018年一季度,完成地区生产总值560.56亿元,总量居全省第5位;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9%,增速居全省第8位;工业投资增长17.3%,增速居全省第1位;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6.89亿元,增长14.2%;税收收入33.33亿元,增长14.2%,总量居全省第3位。

篇7:南通市市情简介

南通市位于江苏省东部、长江入海口北岸,滨江临海,形成半岛。南与上海、苏州隔江相望,北依广袤的苏北平原,素有“江海门户”、“扬子第一窗口”之称,被誉为“北上海”。全市陆地总面积8001平方公里,人口773.8万,人口密度为全国地级市之最。拥有江海岸线450公里,下辖的6县(市)2区和1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基本都靠江或靠海。集“黄金水道”与“黄金海岸”于一身的独特优势,奠定了南通的港口业在全国的特殊地位,南通港为国家一类开放口岸,跻身全国沿海港口十强。南通是我国14个首批沿海对外开放城市之一,2005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72.08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15.4%,增幅居全省首位。完成财政总收入171.19亿元,增长26.3%;地方一般预算收入71.99亿元,增长26.7%,高于全省平均增幅0.3个百分点。农业实现增加值162.19亿元,增长3%;工业实现增加值672.66亿元,增长19.6%,增幅居全省第二;建筑业实现增加值151.33亿元,增长17%;服务业实现增加值485.9亿元,增长14.4%。县域经济加速发展,在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中的占比较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南三县(市)保持良好发展态势,北三县(市)工业增加值、注册外资实际到帐等多项经济指标增幅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发展质态继续提升。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税增

长36.4%,高于产值增幅13.6个百分点;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187%,为历史最好水平。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比计划提前两年实现翻两番的目标,在规模以上工业产值中的占比较上年提高3.1个百分点。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预计为0.95吨标准煤,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环境保护工作继续位于“全国污染控制较好城市”前列。南通的人文特色,用最概括的语言讲,就是“一山一水一人一城一桥”。“一山”,指位于市区南郊被列为我国八小佛教名山之首的狼山。“一水”,指南通外得江海滋润,城被濠河环抱,以古老的护城河为纽带的濠河风景区与狼山风景区均是国家4A级旅游区。“一人”,指清末状元、南通籍著名爱国实业家、教育家张謇。“一城”指南通是第一座由中国人自己按照近代理念全面规划建设并取得卓越成就的城市,曾经创造了体现近代文明的多个“全国第一”,被誉为“中国近代第一城”。“一桥”,指正在建设中的世界第一跨径斜拉桥苏通长江公路大桥,含接线全长35公里,主跨1088米,大桥将2008年建成通车,届时南通市区至上海市区仅有1小时车程。

独特的区位优势和人文优势,成就了南通在经济社会发展上较为显著的特色,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五乡”:一是纺织之乡。南通是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祥地之一,纺织工业是南通的“母亲工业”和支柱产业,纺织服装出口额几乎占了全部出口额的“半壁江山”。二是建筑之乡。南通建筑

业的经济总量、施工能力、质量水平、市场覆盖面等均居全国领先地位。“南通铁军”累计获得鲁班奖36项,居全国地级市之首,占江苏全省的近一半。三是教育之乡。南通早在上世纪初就诞生了全国第一所师范学校等一批具有近代意义的学校;产生了以著名数学家杨乐为代表的近30名“两院”院士;全市高考总均分、录取率连续多年名列全省第一。四是体育之乡。南通已有13位世界冠军,在全国地级市中独占鳌头,被誉为“世界冠军的摇篮”。五是长寿之乡。南通是全国平原地区唯一的“长寿之乡”,2004年底全市共有百岁以上的寿星519多位,平均每百万人口中有近67位。

近年来,南通市紧紧围绕“两个率先”和跨越发展的总要求,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宏观经济环境发生深刻变化和矛盾多、困难多、挑战多的新形势下,主动适应宏观调控,坚持从南通的实际出发,按照“依托江海、崛起苏中、融入苏南、接轨上海、走向世界、全面小康”的发展思路,在应对挑战中抢抓机遇,在创新实践中破解难题,实现了跨越发展新阶段的良好开局。继2003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超千亿、财政收入超百亿的“双超”目标后,主要经济指标继续攀升,2004年实现生产总值1226.06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15.6%,多年来首次高出全省平均水平;完成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52.59亿元,增长26.1%。在经济总量强劲增长的同时,能耗和污染指数持续下降。万元生产总值综

合能耗为1.31吨标准煤,低于全国和全省平均;环境质量稳步提高,在全国47个环保重点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中排名跃居第五,名列“全国污染控制较好城市”第一。今年上半年实现生产总值711.63亿元,增长15.9%,高出全省平均水平1.4个百分点,增幅首次跃居全省和长三角各城市第一,又一次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篇8:国情 党情 省情 市情简介

一、国情简介

简略几组数据便可清晰领略到新中国成立60余年来的巨大变化和发展。1.GDP年均增长8.1%,由低收入国家跃升至中等偏下收入国家,1952年至2008年,扣除价格因素我国GDP以年均8.1%的速度增长,经济总量增加77倍,位次跃升至世界第三。

2.城乡居民储蓄增加2.5万倍,人民生活由贫困迈向总体小康,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49年的不足100元提高到2008年的15781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44元提升到4761元,2008年底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达21.8万亿元,比1952年底增加2.5万倍。

3.农村绝对贫困人口由2.5亿减为1479万,减贫成效卓著,1978年全国农村绝对贫困人口仍有2.5亿左右,约占全国人口的四分之一;到2007年末,减少为1479万,贫困发生率降至1.6%。联合国和世界银行认为,近25年来全人类扶贫事业成就中,三分之二应归功于中国。

4.财政收入增长1104倍,有效提高了政府宏观调控能力,1950年国家财政收入只有62亿元,到1978年上升到1132亿元,到1999年达到11444亿元,进入新世纪,财政收入连续跨越新台阶,2009年达到68477亿元,比1950年增长了约1104倍。

5.粮食产量增长4.69倍,不仅解决了吃饭问题而且支撑工业化进程。2009年我国粮食产量比1949年增长4.69倍,达到53082吨;2008年猪牛羊肉类产量达到5337万吨,而1952年只有339万吨。

6.粗钢年产从16万吨到5亿多吨,成为世界制造业大国。2009年,我国粗钢产量由1949年的16万吨增长到5.678亿吨。纱产量由32.7万吨增长到2405万吨。我国由一个只能制造初级工业产品的国家发展成为世界制造业大国。根据联合国资料,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占世界的份额由1995年的5.1%上升到2007年的11.4%。在22个工业类中,我国制造业占世界比重在7个大类中名列第一,有15个大类名列前三。

7.对外贸易增长2500倍,从封闭半封闭走向全方位开放。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贸易额约10亿美元;到2009年,我国日均贸易额就达70亿美元,60年间我国年贸易额猛增2500倍。如今,中国已超越德国,成为全球第一大出口国。

8.城镇化率从10.6%提高到45.7%,走向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仅为10.6%,城乡之间处于严格的分割状态。改革开放依赖,城镇化进入加速发展时期,2008年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到45.7%,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新格局正在逐步形成。

9.文盲率降至6.67%,教育普及程度接近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人口80%以上是文盲,学龄儿童入学率只有20%左右,2008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23.3%,高中毛入学率达74%,初中毛入学率达98.5%。小学净入学率达99.5%。文盲率降至6.67%;2008年高中阶段在校生人数4546万人,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达到2057万人。

10.科技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2008年,我国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4570亿元,占GDP的1.52%,比1991年提高0.87个百分点,科技成果大量涌现。

11.居民平均预期寿命由35岁提高到73岁,公共卫生体系初步建立,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村地区缺医少药,人民健康水平低下。经过60年建设,我国覆盖城乡的公共卫生体系初步建立,人民健康水平不断提高,1949年全国每千人拥有亿元,卫生院床位数为0.15张,2008年未达到2.8张,居民平均预期寿命由1949年的35岁提高到2005年的73岁,在世界同等经济发展水平的国家中居于领先地位。

二、党情

通过从一大到十八大90多年的发展脉络,便可领略到中国共产党从小到大,由弱变强,成为世界第一大执政党的发展变化。

一大1921.07.23上海

确定党的名称:中国共产党;确定党的纲领:选举产生党的领导机构——中央局。12名代表来自七个地方,代表全国50多名党员。

二大 1922.07.16 上海

第一次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提出“两步走”计划;通过第一部《党章》。

三大 1923.06 广州

决定全体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建立共同合作统一战线。四大 1925.01 上海

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和工农联盟问题。五大 1927.04 武汉

同年8月在汉口召开了著名的八七会议,批判了大革命后期以陈独秀为代表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

六大 1928.06 莫斯科

集中解决了两大问题:一是在中国社会性质和革命性质问题上,指出现阶段的中国仍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二是在革命形势和党的任务问题上,明确了革命处于低潮,党的总路线是争取群众。

遵义会议 1935.01 遵义

解决了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七大 1945.04 延安

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毛泽东作《论联合政府》的政府报告,总结了党的三大优良作风;理论联合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

七届二中全会 1949.03 西柏坡

标志着党的工作中心的转移,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革命转变,提出党的建设为题,毛泽东提出两个务必:在革命胜利后,务必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八大 1956.09 北京

做出把党和国家的中心由革命转到建设上来,指出党在新时期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

九大 1969.04 北京

提出所谓“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的错误理论。

十大 1973.08 北京

十一大 1977.08 北京

宣告历时十年的“文化大革命”结束,次年12月召开了著名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纠正了“左”倾错误,把党的重心由阶级斗争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提出改革开放的重要思想。

十二大 1982.09 北京

邓小平提出的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是十二大的指导思想会后,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建速度推向全国。

十三大 1987.1 北京

阐述了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进本路线。十四大 1992.1 北京

科学概括和系统阐述了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提出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设社会市场经济体制。

十五大 1997.09 北京

收藏使用“邓小平理论”这个科学称谓,住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提出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

十六大 2002.11 北京

树立“三个代表”重要愿想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

十七大 2007.1 北京

将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

十八大2012.11.8北京

对全面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作出战略部署,进一步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继续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继续改善人民生活,推进人民福祉,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三、贵州省省情

贵州省简称“黔”或“贵”,东毗湖南省、南邻广西自治区、西连云南省、北接四川省和重庆市,国土面积17.6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国土面积的1.8%,2009年常住总人口为3900万人,是一个山川秀丽、气候宜人、资源丰富、发展潜力巨大的内陆省份。

近年,贵州经济继续保持较快速度的增长,2010年,全省生产总值4593.97亿元人民币,增长12.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30.33亿元,增长4.7%,第二产业增加值1800.06亿元,增长16.6%,其中工业增加值1516.87亿元,增长15.7%,第三产业增加值2163.58亿元,增长12.1%,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贵州逐步实现了国民经济总量增长从主要由第一二产业带动转为第二三产业带动逐步的改变,形成了以电力、煤炭、饮料、烟草、医药等产业为支撑,特色优势产业为依托,高端技术产业为先导的特色工业体系,以旅游业、科技服务业、批发和零售业、电信产业等为重点的服务业体系。

2010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186.28亿元,比上年增长30.0%。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2699.86亿元,增长29.0%。在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中,基本建设投资增长25.5%,更新改造投资增长24.8%。房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49.9%。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82.68亿元,比上年增长18.9%按经营地统计,城镇消

费品零售额1206.82亿元,增长19.0%;住宿业11.68亿元,增长16.6%;餐饮业141.50亿元,增长15.2%。全年完成进出口总额31.3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6.0%其中,进口总额12.19亿美元,增长28.5%;出口总额19.19亿美元增长41.3%。全年新投外商投资企业37个,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2.9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2倍。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合同金额3.24亿美元,增长97.2%;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完成营业额2.20亿美元,增长60%。

四、贵阳市市情

贵阳作为我国西南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是贵州省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教,交通中心和西南地区重要的交通、通信枢纽、工业基地及商贸旅游服务中心,“贵阳”因位于境内贵山之南而得名,已有400多年历史,古代贵阳盛产竹子,以制作乐器“筑”而闻名,故简称“筑”,也称“金筑”,别名“林城”、“筑城”。

贵阳市土地总面积平方千米,占全省面积的4.56%,全市辖六区一市三县,一个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一个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2009年末全市总人口(常住半年及以上)为396.79万人。

2009年,全年实现生产总值902.61亿元,完成财政总收入252.05亿元,地方财政支出168.98亿元。贵阳市始终把解决民生问题摆在突出位置,每年财政支出中涉及民生的支出都占50%以上,“贵阳避暑季”生态旅游品牌效应凸显,生态型工业经济的发展后劲明显增强,产业生态化格局渐显。三次产业结构为5.5:44.6:49.9,全市第三产业比重连续三年高于第二产业,形成了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贵阳市地处东经106° 07′ 至107°17 ′,北纬26°11′至26°55′之间,平均海拔1000米左右,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量充沛,最热的7月平均气温24℃,年平均气温15.3℃,与地球平均气温接近,适宜人类居住与多种植物生长,贵阳凉爽的气候赢得了“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气候宜人数贵阳”的美誉。2007年8月,中国气象学专家组向贵阳颁发了“中国避暑之都”匾额。

喀斯特地貌分布广泛,占全市国土面积的85%,形成了峰林、溶沟、峡谷、溶洞为一体的绚丽景象,是名符其实的公园城市,从花溪、天河潭、南江峡谷到息烽温泉,到处是景点,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

森林覆盖率达41.78%,已经形成“森林围城、森林绿城、森林护城、林在城中、城在林中”的生态大格局。2004年,国家林业局授予贵阳市中国首个“国家森林城市”称号,森林的高覆盖率使贵阳市空气含氧量充沛,空气质量优良率在95%以上,总长达374公里,总面积达228.51万亩的一环林带和二环林带,就像环绕在贵阳周边的两条绿色项链;而城市周边的几个森林公园和正在建设中的林带主题公园,就像点缀在项链上的珍珠,环城林带提供了富足的负氧离子,平均每立方厘米达到2700个以上,超过正常值的几倍,居全国各著名景区的前列,可谓“天然氧吧”。

矿产资源丰富,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有铝土、磷、煤等50多种。其中铝土储量占全国总储量的五分之一,开阳磷矿是全国三大磷矿基地之一,清镇煤炭储量大。

贵阳居住着汉、苗、布依、仡佬等51个民族,这是一个多民族和谐相处的大家庭,长期以来,贵阳市各族人民用自己的勤劳智慧创造着灿烂的民族文化,如“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等多民族生态文化,形成了五彩缤纷、百花齐放的民族文化“大观园”。

2007年底,贵阳市作出了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决定,确定了贵阳生态文明城市的基本内涵和战略目标:生态环境良好,生态产业发达,文化特色鲜明,生态观念浓厚,市民和谐幸福,政府廉洁高效。

为了把贯彻科学发展观、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纳入法制化轨道,贵阳制定了《贵阳市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条例》,这是国内首部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地方法规;贵阳还在全国率先建立了生态文明城市指标体系和检测办法,从生态经济、生态环境、民生改善、基础设施、生态文化、廉洁高效6个方面来衡量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成效。

贵阳市把解决民生问题摆在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突出位置,保护“两湖一库”,实施“畅通工程”、打击“两抢一盗”,纵深推进“三创一办”,件件关乎群众生活,与此同时,贵阳通过实施“绿色工程”、“蓝天工程”、“碧水工程”、“宁静工程”四大工程来美化人居环境,“宜居、宜业、宜游”的城市风貌得以充分体现。

篇9:遵义市市情简介

遵义地处贵州省北部,气候宜人,风景优美,区域面积30762平方公里,年平均气温15.1℃,全市城镇化率达34.5%,森林覆盖率48.6%。辖2区2市10县和新蒲新区,人口750万,中心城区人口近110万。1935年,中国共产党在这里召开了著名的“遵义会议”,遵义也因此名扬中外,1984年被国务院列为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遵义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一是资源优势明显。现已探明的矿产有60多种,水能资源、煤炭储量、旅游资源都比较丰富。二是农业基础较好,粮食、油菜、烤烟、茶叶、畜禽等主要农产品产量占全省1/4至1/3,是贵州省着力打造的“名烟名酒名茶”基地。三是工业初具规模。初步形成能源、原材料、化工、机电、制药、食品加工六大工业基地框架,“10+7”工业园区建设扎实推进。遵义是著名的酒乡,出产包括茅台酒在内的“一大十星”名酒。四是文化底蕴深厚,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

2010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908.7亿元,固定资产投资523亿元,财政总收入141.3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

入57.6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207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279元。今年1-6月,主要经济指标快速增长,实现了时间过半、任务过半。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完成482.36亿元,同比增长17.5%;限额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11.96亿元,增长92.8%;财政总收入和一般预算收入分别完成105.2亿元和44.69亿元,增长41.8%和51%;农民人均纯收入完成1824元,增长15.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8970元,增长11%;“十大民生工程”全面推进,全市社会和谐稳定。

近年来,以“富、学、乐、美”为奋斗目标的“四在农家”创建活动使遵义城乡面貌焕然一新,极大地加快了农村文明进程;持续不断的城市品牌创建,使遵义先后获得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酒文化名城、全国双拥模范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全国园林绿化先进城市、全国造林绿化十佳城市、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国家森林城市、全国无偿献血先进城市、中国最美旅游胜地等殊荣。2010年,遵义赤水丹霞地貌成功申报世界自然遗产,成为我省我市重要的旅游品牌。

“十二五”时期,遵义将紧扣科学发展主题,围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突出“加速发展、加快转

篇10:孟州市市情简介2013.8

孟州市情简介

孟州是“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故里,总面积541.6平方公里,辖11个乡镇办事处,274个行政村,38万人。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和焦作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紧紧围绕“率先实现新型城镇化、率先实现新型工业化、率先实现新型农业现代化、率先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按照“城市带动、产业支撑、农业提升、民生改善”的总体思路,好中求快,务实重干,走出了一条资源匮乏型县(市)科学发展的新路子。2012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完成232.6亿元,同比增长13.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77.3亿元,同比增长21.3%;地方财政收入完成9.2亿元,同比增长13%;进出口总额完成8.6亿美元,同比增长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9769元,同比增长12.2%;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540元,同比增长13.7%。今年元—8月份,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58.7亿元,同比增长12.6%;地方财政收入完成7.7亿元,同比增长12.5%;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28.2亿元,同比增长20.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111.7亿元,同比增长15.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35.1亿元,同比增长12.9%。先后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示范市”、“中国金融生态市”等200多项国家级、省级荣誉,连续两年跻身“全国最具区域带动力中小城市百强”,连续七年入选“全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百强”,孟州市产业集聚区今年跻身全省“十强产业集聚区”。

篇11:酒泉市情简介2014版

唐 国 海

(10月27日15:00蔚蓝海岸2楼金海潮厅)

尊敬的王局长,张秘书长,陆局长,各位领导、各位专家:

大家下午好!今天非常荣幸地邀请到各位调研组领导莅临连云港市考察指导,深入开展中德中小企业专项贷款规划调研活动。借此机会,我代表连云港市委、市政府向关心支持连云港发展的各位调研组领导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当前,我市正按照国家和省的决策部署,加快推进沿海开发,迫切需要加强对外经贸合作,吸引更多的资金和先进技术支撑连云港跨越发展。王局长带领调研组领导到我市考察,给我们提供了宝贵的交流机会,希望各单位、各相关企业要珍惜这次机会,切实搞好与调研组的项目对接,争取能够获得专项贷款支持。下面,我介绍一下连云港市基本情况。

一、连云港是一个战略区位独特的城市。连云港市位于我国万里海疆中部、江苏省东北端,南连长三角经济圈,北接山东半岛城市群,东与日韩隔海相望,西依大陆桥经济带,为沿海经济带和陇海经济带的战略结合部,是连接南北、沟通东西的纽带,在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连云港是新亚欧大陆桥东桥头堡、国家首批沿海开放城市、全国重要海港城市、— 1 —

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现辖东海、赣榆、灌云、灌南4县、新浦、海州、连云3区和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总面积7500平方公里,户籍人口491万,市区人口105万。

二、连云港是一个国家战略聚焦的城市。连云港的独特战略区位引起了党中央、国务院和江苏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温家宝、贾庆林、习近平等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来我市视察指导工作,并把连云港的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2009年6月,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了《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要求把连云港建设成为新亚欧大陆桥东方桥头堡和我国东部地区重要的增长极,在统筹区域协调发展中承担历史重任;2010年5月,国务院批准实施了《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明确指出把连云港作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北翼,建设成为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以重化工为主的临港产业基地和国际性海港城市;2011年5月,国务院批准在连云港市设立国家东中西区域合作示范区,要把连云港建成服务中西部地区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东中西产业合作示范基地、区域合作体制机制创新试验区;2011年6月,科技部批准连云港成为新一批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要求连云港大力发展低碳环保、绿色循环的高新技术产业,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这四大国家战略叠加,给予连云港很多政策和资金支持,成为我市新一轮发展的优势和主要驱动力。

三、连云港是一个开放优势突出的城市。我市对外开放较早,1984年被国家确定为首批沿海开放城市,先后建设了国家—2 —

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出口加工区和金港湾物流保税中心,被江苏省确定为三大国际商务中心之一。一是园区建设步伐加快。利用对外开放政策,我们在近海临港开辟了市开发区、徐圩新区等12个临港产业园区,重点承接精品钢铁、石化、新型装备制造等重大项目;还与南京、苏州、深圳,以及日本等国家地区建立“区中区”、“园中园”。目前,各沿海产业园区的软硬环境完备,已成为对外开放和项目落户的主要载体。二是项目引办成效显著。多年来,我们积极承接国内外资本、产业、项目转移,有35个国家和地区的客商在连投资兴办了3800多个项目,实际利用外资累计60多亿美元,引进了日本三菱、美国杜邦,德国汉高、新加坡益海等一批知名跨国公司,中国远洋、中海、中建材、中铝、中粮等大型央企先后落户,为进一步扩大开放提供了有力支撑。三是口岸功能不断完善。加强与中西部地区的经济交流合作,与郑州、西安、兰州、西宁、乌鲁木齐、银川等城市建立了物流联盟,共建“无水港”,已成为中西部和淮海经济区最便捷的开放门户。

四、连云港是一个发展潜力巨大的城市。发展潜力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发展资源丰富。土地资源,有尚待开发的沿海滩涂160万亩,属于工业性质的低产盐田300平方公里;电力资源,有包括核电、火电在内的发电容量300万千瓦,还将规划建设核电、风电、太阳能发电等项目;岸线资源广阔,海岸线长204公里,可以建300个万吨级以上和200个10万吨级以

上码头。二是交通优势明显。连云港市交通便捷,境内公路、铁路、民航全部齐备,连云港港是国家主枢纽港、集装箱干线港和中西部最便捷出海港,已开通至美西、东南亚、欧洲等航线60多条,月航班300班次。今年1-9月份港口吞吐量达到1.26亿吨、集装箱运量363.9万标箱,分别增长20.9%、26.2%,增速位居全国沿海港口前列。目前,我们正在加快30万吨级航道、30万吨级原油码头、疏港道路、物流场站、大通关体系建设,积极申报保税港区。到“十二五”末,把连云港建成长三角和渤海湾之间的国际性枢纽大港、集装箱干线大港和带动区域发展的组合大港。公路是规划建设的全国45个主枢纽之一,连霍、同

三、沿海等多条高速公路交汇;铁路可达全国各大中城市,民航机场达到国际4D标准,开通了至北京、上海、广州等大中城市的多条航线,并开通至韩国首尔的国际航班。三是产业迅速壮大。经过多年的培育,我市形成了以高新技术产业、临港基础工业、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产业格局。高新技术产业强势增长。近几年,新医药、新材料、新能源产业产值年均增长60%以上,产业利税率保持全省第一。新医药方面,恒瑞、康缘、豪森、正大天晴等4家企业入选中国制药工业百强;新材料方面,中复联众成为亚洲最大的风电叶片生产基地,中复神鹰公司已建成国内规模最大的碳纤维生产基地,以东海硅资源为依托,硅材料产业十分迅猛;新能源方面,与中科院共建了先进能源动力研究中心,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项目加快布局,初步形成新型能源基地。临港—4 —

基础产业蓬勃兴起。造船、钢铁、石化、粮油等产业产值均超过100亿元,盛虹、珠江钢管、环球铜业、镍合金等一大批“基地型、基础型”重大项目纷纷落户。现代服务业潮流涌动。沃尔玛、苏宁、金鹰、尖沙咀百货等知名流通企业进驻发展,商贸金融、商务会展业发展提速,研发设计、服务外包、文化创意等新兴产业业态加快涌现。

五、连云港是一个宜居创业的城市。一是山海风光优美。我市是江苏三大旅游资源富集区之一,境内海洋、森林、湿地三大生态系统俱全,属于南北交界地带,气候温暖湿润,空气质量位居全国前列,市区年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0%以上。同时,境内拥有有风景各异的20个景区、120多个景点,其中有花果山、连岛等6个4A级景区,还有东海的华东第一温泉,是中国人居环境最好的城市之一。二是城市功能完善。目前中心城市建成区面积突破100平方公里,规划面积58平方公里的连云新城已形成陆域10平方公里,未来三到五年,将其打造成为城市的核心。到“十二五”末,市区建成区面积达到150平方公里、人口达到150万人,城市化水平达到56%,基本建成现代化的特大城市、充满活力的区域中心城市、富有魅力的国际性海滨城市。

近年来,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我市拉开“一心三极”海滨城市、“一体两翼”组合大港、一纵一横产业走廊建设框架,加快建设国际性的海滨城市、现代化的港口工业城市和山海相拥的知名旅游城市,兴起了大开发、大建设、— 5 —

大发展热潮,形成了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强劲态势。今年1-9月份,全市经济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态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051.6亿元,增长12.8%;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86亿元,增长23.7%,其中工业投资556.6亿元,增长20.7%;完成财政总收入332.2亿元,增长35.8%,一般预算收入129.2亿元,增长43.9%;完成外贸进出口53亿美元,其中出口29.7亿美元,增长55.3%,增速居全省第2位。

“十二五”期间,连云港将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后发先至为目标,建设大港口,兴办大产业,构筑大城市,扎实推进创新型经济、创新型城市建设,加快培育区域性航运、商贸、金融、信息、物流、旅游六大中心,着力打造世界注意力经济亮点,确保财政总收入达到1000亿元,工业总产值突破10000亿元大关,港口吞吐量达到3亿吨,集装箱运量实现1000万标箱,早日昂起江苏沿海开发的龙头,在青岛与上海之间崛起一座特大型的海港中心城市,成为全国连接南北、沟通东西的重要经济枢纽和辐射带动能力强的新亚欧大陆桥东桥头堡。

最后,祝各位调研组的各位领导在连云港期间工作顺利,生活愉快、万事如意!

谢谢大家!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酒泉市情简介2014版】相关文章:

榆林市情简介04-11

长乐市情简介范文05-24

酒泉简介04-23

酒泉简介范文05-16

市情推介04-24

昆明市情范文05-16

省情市情范文05-17

省情市情知识范文06-01

玉门市情综述范文06-04

陕西国情省情市情07-16

上一篇:“跑冒滴漏”专项治理活动工作计划下一篇:校一等奖学金申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