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专业申请书的

2024-05-19

转专业申请书的(共14篇)

篇1:转专业申请书的

大学转专业-大学转专业申请书

尊敬的校领导、老师:

我叫孙赓,籍贯宁夏银川,是我院(中专)经济商贸xx届市场营销(xx)班学生。在入校的半年多时间里,我逐步地完成了由一个中学生到专科生的蜕变。在本系学习的半年里,辅导员和老师都给了我们莫大的关怀,给了我不断施展的平台。不过随着本专业系统的学习和深入,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来自理想与现实的,还有更多的。大学转专业申请书。

我承认市场营销是一个朝阳专业,并且其就业率在我院也在高水平。因种

种原因,现向学校提出从我院(中专)经济商贸xx届市场营销(xx)班转为(中专)旅游管理系xx届酒店管理(xx)班

故本人冒昧的向老师提出申请,希望能够转入旅游管理系xx届酒店管理(xx)班,使学生能够更顺利的逆转我偏离的航向,以最优的姿态,迎接机遇和挑战。并且我保证:在以后坚决刻苦学习、遵守校纪校规。

此致

敬礼

申请人:xxx

20xx年x月x日

尊敬的院领导:

您辛苦了!

我是xx院xx班的学生,我叫xx。根据学校的规定,我在本学期郑重地向所在院系提出申请,由我院的教育学专业转到我院的心理学专业。

我从高中时起就对心理学有着浓厚的兴趣,经常搜集与心理学有关的各

种资料,在高考填报志愿时也一心想要学习心理学,但因父亲的干涉未能如愿。

如今,经过半年的学校生活,我对教育学已经有了很多了解,发现自己确实不喜欢这个专业,根本无法用心学习。大学转专业申请书。如果一定要我学习这个专业,最终也就只能像是在戈壁上掘井,掘的再深也掘不出水;即使偶然加碰巧有了一点,到那时所付出的代价也已远远超过了水的价值。

而对于心理学,经过进一步的了解,我更加热爱它了!这半年,我大致通读了,也浏览了一些心理学家的著作,在读这些书时,我总能做到专心致志,能够自然而然地投入进去,思维也会变得很活跃。我认为自己颇具学习心理学的特质。我喜欢观察周围的一切,对事物有着比较敏锐的洞察力,善于独立思考,更重要的是,我有毅力,能够执着于自己的追求,甘愿为理想付出汗水。

我希望自己的四年大学生活能够充实和有意义,而不是被白白浪费在一

个我不喜欢的专业上。我愿把自己的青春献给挚爱的心理学,为了自己的梦想,也为了心理学的明天!

以上便是我申请转专业要说的话,敬请院领导以长辈的身份,慈爱地给予考虑。

学生一定会铭记您的关心和培养!

敬希批准

特此申请

申请人:xxx

20xx年x月x日

尊敬的院系领导:

你们好。

我是xx系xx班的大一新生,我叫xxx,籍贯河南。现郑重提出转业申请,希望能够转到会计学专业。

201x年高考后,经过了我的认真考虑,决定放弃复读,把所有的精力放到大学的学习上来,并综合自身的条件在各三本院校中选择了贵校,因为众所周知,贵校的管理在河南所有的三本院

校中是有口皆碑的,所以我坚信,在贵校良好的学习氛围下,通过我自身的努力,一定会学有所成。

然而,由于我的分数和二本分数线还有一定的距离,我又倾心于会计学,但据我考察,贵校的会计学又是热门专业,报名人数很多,竞争很大,所以我没有十足的把握被贵校的会计学专业录取。但是,我从贵校的网页上看到了入校可以转专业的消息,心底又燃起了希望,于是还是毅然决然的选择了贵校作为第一志愿,并且服从调剂。

很幸运的是我得以被贵校录取,但同时又有些不幸的是没有被会计学录取。试着了解了一下xx,发现自己在这方面兴趣不大,没有太多学习它的欲望和动力。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自己对此也深有体会。当然学习也不仅只凭兴趣,但只要对某个专业有兴趣,这个专业又适合自己,并且投入精力学习,在学习中发现乐趣,相信最后一定会成功的。而面对一门自己毫无兴趣甚至不

喜欢的学科,没有学习的激情,也无法找到好的学习方法,不但无法全身心的投入,反而会使自己的大学生活更加枯燥无味,最后的结果不仅学无所成,更重要的是浪费了青春,浪费了生命。如同在荒漠里找水,最后自己身心疲惫,还可能找不到水,就算最后找到了一点水,也只是解了燃眉之急,而最后的结局依旧是付出惨痛的代价。所以,学一门适合自己的专业十分重要,这不仅是对自己负责,而且将来也能更好的服务大众,回报社会。

篇2:转专业申请书的

在此,我先道一声:“对不起”因为转专业会给您带来不便。本人xxx目前在外语×班学习。

半年前,高考填报志愿时,我考虑再三最终决定填报本校国贸专业。并且满怀期待的准备着。但是,当录取通知书在我手中打开的那刻我愣住了。我被录取的专业竟然是毫无但是,就我本人而言,也逐渐发现对此专业的种种不适应。服装设计专业并非我所喜爱的.,我对服装设计专业课程的热情和对自身学习本专业的信心存在很大缺失。在这种不喜爱与不自信下,我很难全身心投入对服装设计专业的学习中。

而相比较之下,我更喜欢美术教育专业,一直以来对此专业也很关注。对于将来的就业,我也想从事有关于教育方面的工作。我也相信,我会报以最大的热情全身心的投入到美术教育专业的学习中。

因此,我想申请转专业。由我校服装设计专业转向美术教育专业。希望领导能予以批准。

申请人:xx

篇3:转专业申请书的

一、转专业的利弊分析

(一) 转专业将推动传统高教体制改革

允许学生转专业的益处是显而易见的:

其一,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让大学生学习自己感兴趣的专业, 不仅有利于学生开发学习潜能,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而且有利于社会人才资源配置。这也是大部分院校政策性允许学生转专业的最大的原因。

其二, 学生转专业推动学科专业建设改革。为了不造成难以为继的后果, 不论转出专业还是转入专业均需要想方设法提高教学质量, 调配教学资源以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培养社会最需要的人才, 使专业建设和管理更加适应社会要求。

(二) 转专业的负面影响

转专业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专业间新的不平衡。冷门专业学生人数过少, 可能造成教学资源浪费, 而热门专业学生过多则可能导致教学资源不够。对于专业转出院系而言, 若转出学生数过多, 从一方面说明该院系专业建设的失败, 这是很多院系所不愿面对也不愿承认的事实, 另一方面, 也可能造成该专业无以为继, 造成教学资源浪费, 这些是大部分院系极少批准学生转专业申请的原因。也因为如此, 对于转出人数必须综合考虑资源的调配, 而限制转专业的人数。

对于学生来讲, 转专业会给一部分学生带来新的困扰。

其一, 由于转专业人数的限制, 那些想转而不能转的部分学生极有可能因此灰心, 消极怠慢本专业的学习。

其二, 部分学生在成功转专业之后, 会有一个较长的适应期, 比如要补修转入专业所要求掌握的基础理论和技能课程和学分, 另外要适应新的班级新的同学, 重新建立各种人际关系, 会比其他学生有更大的学习与心理的压力。

二、高职学生转专业原因

分析高职学生转专业原因有利于确定允许转专业的标准, 并帮助明确允许转专业的程序和要求。归纳学生转专业原因大致有如下几个因素:冷热门专业及就业导向、性格及兴趣、身体条件限制。不同原因应有不同的处理原则。

(一) 冷热门专业及就业导向因素

不少学生进入大学校园后, 通过网络、师兄师姐、亲戚朋友或同学了解到冷热门专业对于就业的影响而产生转专业的意向。社会上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 如果允许根据冷热门专业为导向, 必然导致人才过剩及激烈竞争, 而且根据个人和社会理解的冷热门专业有时会有偏差。另外, 往往热门专业在高考录取时, 录取分数就相对较高, 部分学生因为高考分数达不到其第一志愿或其他志愿分数线, 由于服从分配, 在录取时被调剂到其他专业, 如果无条件允许这些学生以个人兴趣为借口转专业, 也会造成不公平, 再者, 较低分学生进入所谓热门专业后, 又是否能够完成学习任务, 这也是不确定的。

(二) 性格、身体条件限制及兴趣因素

如果是真正由于性格及兴趣因素, 学校是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因为有兴趣, 往往能够学得更好, 这部分学生主要分为三种类型:

第一种:因为因高考分数达不到其第一志愿或其他志愿分数线, 由于服从分配, 在录取时被调剂到其他专业。

第二种:学生填报高考志愿时, 不是出自于个人的意愿和兴趣, 而是家长、老师或亲戚朋友依据对个人对于目前社会就业环境和待遇等情况的理解和社会经验, 要求学生填报的专业志愿。

第三种:学生入学后, 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了解, 发现自己对所报专业理解有误, 才意识到当时所填报的专业并不是自己理想中的专业, 而经过理性分析和探究, 明确了最适合自己性格特征和兴趣的专业并非高考所填报的志愿。

对于以上三种类型的学生, 如果经过一段时间认真学习及考虑后, 对于自己的身体条件、性格特征、学习兴趣有一个充分、理智的认识, 确实不适应原专业学习, 而对于兴趣所在专业, 又能够证明自己能够学习得更好的话, 其转专业的意愿应予以支持和鼓励。

三、构建转专业良性机制的措施

转专业的施行, 是学生享受权利的一种体现。转专业给大学生带来转变人生轨道的机遇, 事关学生利益, 它要求转专业的每一个环节都要缜密, 严防疏漏。高职院校在保证学校教学管理正常运行的前提下, 制定转专业相关程序, 要秉持公平、公正和公开的原则, 做好转专业相关的一切工作。

申请时间一般为第一学期期末, 或第二学期开学前一星期, 第一学期所有专业一般都是一些公共课和专业基础课, 转专业成功的学生第二学期就可以很好地学习新专业。

研究转专业后师资、教学资源的合理配比, 以确定本校适宜转专业人数所占的百分比, 包括转出专业学生人数百分比, 以及转入专业可接收转专业学生的名额。

设计转专业报名、申请条件、申请者的成绩要求、综合素质要求及心理素质要求等, 设计考核录取方案。转专业主要是针对对转入专业带有极大兴趣的学生, 申请转专业的学生应当显示出对转专业所付出的努力及成绩, 通过转专业的录取考试、面试等。

四、转专业的后续管理

学校应把转专业后续处理工作纳入转专业的整体工作中, 明确转专业后的事项和要求, 并提出周全方案引导各相应管理部门提前准备解决问题:

1.学生的学分问题:我院规定, 转专业学生应按照转入专业教学计划修读转入专业所要求的学分, 如何修读并获得相应学分应有具体规定和管理方法。转专业后可能涉及的免修、补修课程应有提示, 避免有些同学可免修却重复修读, 需补修却没有修读延误毕业。原专业考试不及格、重修等处理问题, 也应有明确方法。

2.学生的教材问题:学生转专业后的教材将随之变更, 学生非常关心原专业教材和新专业教材如何处置购置问题, 教材问题的解决影响到学生能否及时使用教材适应新专业, 应有相关管理方案。

3.学生的学籍管理:应及时调整学生学籍资料, 特别是学生的专业归属变更所涉及的其他方面也应及时更新。避免学生完成一学期的课程后才发现自己的专业还在原专业停留。

高职院校不断做出努力, 从政策上有条件地允许学生转专业, 尊重了学生个性发展和自由选择专业的权利, 这对高职院校来说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提升的动力。目前, 我国高职院校并不能实现每一位学生都能转专业。除转专业外, 高职院校应该采取、推行多样的人才培养模式, 不断地通过教学资源和师资力量等调配, 以及优化专业结构, 不断完善转专业机制及其配套管理, 尽可能满足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好, 允许他们辅修其他专业, 挖掘学生学习潜力, 鼓励学习能力强的学生继续深造, 获取自己所喜欢专业的学位。开拓学生视野, 占据未来就业竞争优势, 以适应市场对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王有材.对大学生转专业问题的分析与思考[J].高职院校讲坛, 2011 (35) .

篇4:转专业申请书的

英国读硕转专业读商科难度系数最低

一般而言,文理科学生出国都可以转读商科类课程。但转读金融专业需特别注意,金融专业在英国属以数学为手段的理科类课程,一般要求学生要学过数学专业且成绩良好,不同学校要求略有差别。埃克塞特大学、巴斯大学、格拉斯哥大学、利兹大学、纽卡斯尔大学、伯明翰大学、萨塞克斯大学等都在金融商科方向十分突出。

英国读硕文科生可转专业较多

文科生出国留学,可选择转读的专业较多。本科学语言类的学生可以转学大众传媒、翻译、新闻、外语教育等专业;本科学文学、历史、哲学、社会学等专业的学生,可以转向新闻、会计、市场营销等方面。推荐学校:谢菲尔德大学、诺丁汉特伦大学、莱斯特大学、金史密斯大学。

英国读硕理科生应慎转专业

有不少理科专业的学生专业成绩非常不错,但纷纷以商科就业前景好为由选择商科专业。由于大部分理科专业毕业的学生就业前景都相当不错,因此建议理科生,如果不是对原有专业特别不感兴趣,可以考虑继续在该专业深造,或者转的专业与原专业有一定关联,比如本科学生物的学生,如果觉得读医难,可以选择读与生物专业相关的营养学和药剂学。这样的话,一方面,不会浪费本科阶段的知识储备;另一方面,对日后就业也有利。因为,这几年留学的中国学生中,起码有六成都选择读商科专业,这些学生在未来几年的就业竞争肯定激烈;而报读理科专业的学生相对较少,就业空间显然较大。

转专业申请材料需扬长避短

学生若想转其他专业的话,尤其是如果所转专业的跨度过大,我就建议应该考虑在申请过程中多提供些辅助材料作为支持。如结合自己的家庭背景、大学期间学习或接触过某一领域的工作写一份个人陈述,来论述申请动机,使教授相信你确实非常喜爱新的专业,并有能力来学习这个专业,这样更有利于申请到好的学校。

篇5:转专业申请书的

美研申请转专业:可以转哪些专业?

对于一些计划申请美国研究生的人来说,在计划去美国读研究生时,选择了非自己的本科专业,那么大家在进行美国转专业申请硕士的时候应该如何来选择专业和申请材料呢?下面就跟随Pivot中枢教育的小P酱一起去看看吧 ▊

一、去美国读研究生,数理工科专业的转学

对于大多数理工类专业来说,能读什么,不能读什么,申请者自己是比较清楚的,比如物理、数学这类基础学科就可以转入很多工科类的专业,但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1、跟计算机沾边的一些专业,作为新兴专业涉及面较为广泛,而且专业本身跨度比较大,基本上理工科的学生都可以去学,而且很多该专业下面的小分类可以提供给中文、英语等文科类本科申请者申请,当然一般这种情况下需要补齐一些基础课程。

2、金融工程类专业,这个专业一般学制一年,是进入投行的一块敲门砖,它虽然有金融二字,可跟本科的金融学关系不大,对学生的数学能力要求较高,一般申请这个专业的都是数学、物理、计算机专业的本科学生,就算偶尔有金融专业的本科生申请成功,那也是建立在美方教授对这种申请者数学能力的充分考察的基础上。

二、去美国读研究生,文科专业的选择

1、打算不转专业,继续读本科相关专业的硕士学位

在相关领域已经进行了4年的专业学习,如果能够突破语言关,学习也会得心应手。完成学业后可继续学习读博士,在高校从事科研和教学,也可考虑在当地就业或者回国。国外大学文科的学费相对较低。

2、计划转专业,读另外一个专业的硕士或者硕士预科课程

例如人文学院的大众传播、翻译、新闻、公共管理;商学院的大部分专业(会计、金融、人力资源管理、国际商务、物流管理、商业信息系统、银行、市场营销、国际酒店管理);教育学院的中小学教育、外语教育(TESOL);法学院的国际法、商法;信息技术学院的电子商务、信息系统管理等等。

3、现在是本科语言类学生

推荐就读大众传媒、翻译、新闻、外语教育、商科等专业,由于毕业生熟练掌握了英语,同时具有在特定领域的专业知识,毕业后可以在国际组织、政府部门、教育机构、新闻媒体等机构从事语言教育、文化沟通等方面的工作。

4、当前是本科人文专业类学生

文学、历史、哲学、社会学、人类学等专业,推荐新闻、会计、市场营销等方向。很多学生担心没有数学的背景学习会计专业非常困难。需要指出的是会计专业对于数学的要求并不高,绝大部分文科学生感觉最大的难题是英语本身,不是数学,只要学生努力学习,文科生是可以顺利完成会计硕士课程的,甚至可以成为注册会计师。

5、现在是本科法律专业学生

如果不打算毕业后成为当地执业的律师,可考虑选择商科方向下的国际商法、国际知识产权法、欧盟法等与目前国际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的学科方向,毕业后可以在国际仲裁机构、大中型企业的进出口部门、管理咨询公司等从事咨询、管理等工作。

三、包容性很高的可以接受大多数专业转专业申请

有一些专业对本科的基础课程要求不严格,比如MBA、部分会计专业、酒店管

理专业、教育类专业、传媒专业、国际关系专业,部分社会学专业(比如非营利性机构管理、公共事业管理)等等。这些专业基本上可以提供给所有去的学士学位的申请者,当然合格的大学成绩,GT成绩等还是需要的。▊

四、转专业读硕士需要补充学分的情况

这种情况时有发生,在申请的时候,很多大学的研究生专业在招生时,并没有列出适合哪些专业的本科申请者,而是列出了本科一些基本课程的要求,比如很多商科专业需要宏观、微观经济学中级(或者说学习时间一年/或学够多少学时等);一些工科需要申请者大学物理学习时间为一年等等。

遇到这样的情况就先进行比较,看看自己本科学了多少课程,是否符合对方大学的要求,一般都会遇到有个别学科没有达到要求的情况,这时候不用气馁,可以跟对方大学联系,通常只要申请人基本符合对方大学的要求,都会被录取,但是需要在修读研究生课程的同时补充所缺课程。Tips:转专业尽量遵循“就近原则”

篇6:转专业申请书

你们好!

我是文学与艺术传媒学院xx级广告系三班的学生xx。因入校时考虑不周,通过几个月的学习发现,自己学习本专业难以入门,我发现艺术设计专业更适合自己。因此郑重提出转专业申请,希望从广告系转入艺术设计专业。

刚入学的时候,由于对大学的不了解,找不到自己的坐标,就告诉自己安安心心的学习,学好所学的便完成了任务。但是学习不是任务,它是人以后要走的路。一个学期过去了,渐渐明白并最终了解自己,广告专业不是我的专长。如同在戈壁上掘井,掘的再深也掘不出水。即使偶然碰巧有了一点,到那时所付出的代价已经远远超过了水的价值。就算有一天我在广告系毕业并且是优秀的,我所付出的却是四年花样的青春年华,犹如燃烧在灿烂的阳光下的蜡烛,发光了发热了,但是照明黑暗驱逐寒冷的价值却永远消失了。

相比较之下,我更喜欢艺术设计专业,一直以来对此专业也很关注。对于将来的就业,我也想从事有关于艺术设计方面的工作。我会报以最大的热情投入到艺术设计专业的学习中。

同时我必须诚实的报告我的公共课学习成绩:英语89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82分,体育84分,计算机79分。符合转专业所要求的一切条件。

因此,我希望从广告专业转到艺术设计专业。希望领导能予以批准。

此致

敬礼!

申请人:xx

篇7:转专业申请书

尊敬的老师:

您好!

首先感谢**学校的领导和老师们对我的辅导,使我顺利的进行了****年成人高考的报考并参加了考试,让我有机会圆大学梦。

我现在的工作与我原来报考的专业方向有了差别,所以特申请改为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以更好的在专业方向发展,成为专业技术人才,为建设大连做出更多贡献。

望批准为盼

申请人:

篇8:转专业申请书的

一、普通高校的转专业类型

目前, 很多高校都制定了允许学生转专业的政策, 本文按照转专业政策的松紧程度将普通高校进行分类, 纵观当前国内的普通高校, 其转专业政策可以分为三大类型:

1. 禁止型。

即不允许转专业或者转专业条件极其苛刻。这类高校一般教育观念比较滞后, 思想保守, 不愿突破长期遵从的教育理念和教学管理方法。在这样的政策环境下, 学生的全面发展得不到保证, 这也成为学校长远发展的顽固绊脚石。

2. 苛刻型。

这类高校有相关的转专业的政策, 但是将符合转专业的条件设置得非常严苛, 如:限制申请的年级学期、限制学生的成绩排名、不得有补考课程、转入专业和转出专业的相近度要高等等, 有的甚至直接将相关文件命名为《优秀学生转专业管理办法》, 目前国内大部分高校都属此类型。这大大缩减了转专业的受众面, 限制了其他特殊情况学生转专业的机会, 表现出明显的片面性。

3. 开放型。

这类高校为转专业设置的门槛低、机会多, 如中国农业大学、四川农业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等。这些高校勇于探索转专业的新模式, 尝试新的转专业政策, 在不断实践中总结完善。

二、转专业政策推行的必然性

推行转专业政策有其必然性, 这些必然性有的源自学生本身, 有的源自社会的需求, 还有的是受高等教育制度改革的影响, 概括说来, 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 初选专业的盲目性。

普通高校学生第一次选专业是在高考填志愿及录取时, 此时学生往往会受到当时就业市场“冷热”的错误导向、高考成绩的制约、父母家长意愿的支配及对专业的认知不专业等因素的影响, 选了不感兴趣或者不擅长的专业。如此, 转专业政策的推行是高校对“一考定终身”高考体制的一种补救。

2. 专业学习上的不适应。

一些学生在入学后对录取专业的适应性差, 或者兴趣发生变化和偏移, 还有的受生理条件或学习费用的限制等, 不能发挥自己的优势和专长, 有的甚至不能完成学业。对这类学生, 学校有责任从学生发展的需要出发, 结合他们自身的兴趣爱好以及他们接受知识的广度和深度要求, 给他们以调整学习内容和目标的机会。

3. 学分制的实施和逐步普及。

自1978年在部分高校实施学分制以来, 学分制改革已在国内高校全面推开, 这种教育模式能够真正实现“选我所爱, 爱我所选”,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独立性, 有利于因材施教。以往的学年制, 由于人才培养目标比较单一, 课程高度结构化和专门化, 很难实现对人才的分类培养。而实行学分制可以使人才培养模式从单一的学术精英型转向学术型、应用型以及复合型等多样化的模式。从社会分层的角度而言, 这实际上是对人才的又一次分流筛选。因此转专业事实上成为贯彻学分制的衍生现象。

4. 大学教育目标的变化。

在大学阶段, 学生应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在构建符合自身专业知识结构的基础上, 努力拓宽专业领域。因此, 高校应通过各种方式让学生了解相关专业情况, 避免学生因专业的不可变动性而影响学习, 同时也要让学生明白, 专业知识只是学习的具体内容, 学习过程中批判精神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才是核心。因此, 灵活的转专业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成为必然, 它能助推教育理念的创新发展。

由此可见, 允许学生转专业, 让学生学其所爱、学其所长是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举措。转专业在一定程度上破除了长期以来形成的“均衡教育”和教育平均主义思想。

三、推行转专业政策产生的问题

当然, 一项新的教育政策的制定和施行不是一蹴而就的, 也不是完美无缺的, 在不同的环境中总会出现各种问题, 转专业政策的推行对高校和学生也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1. 高校的压力。

转专业过程中, 学生人数的动态变化和不确定性, 将直接导致学校配套资源分配的失衡, 如教学管理秩序混乱、师资紧张、专业发展失衡等, 因此转专业对高校教学条件和教学水平形成严峻考验。

2. 学生的学习适应性问题。

部分没有转成功的学生, 他们很可能在原来的专业混日子, 没有目标和动力;而一些转成功了的学生, 随着学业难度增加 (要补充学习新专业的基础知识) 、融入新班级困难会造成心理压力的加剧;另外, 新班级中的老生对转入的新生会有一定的排挤, 不利于班级的建设。

四、解决转专业问题的途径

随着高校专业自主权的放开, 允许学生转专业, 打破了高考“一锤定终身”的僵化体制, 一定程度上为学生的自主成才打开了一扇方便之门, 然而, 这对学生的抉择能力和适应能力及学校的资源配置和管理制度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新事物的两面性给高校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在研究其弊端的基础上推陈出新, 可以发掘更多更优的途径来应对问题并优化政策。

1. 加强学生填报志愿时的专业指导。

包含高考志愿的填报和转专业志愿的填报两个方面。对于前者, 需要高校、社会及家庭和个人的共同参与。对于后者, 学校应发挥关键性的作用, 须加强学生入校后的专业教育和政策引导, 学校在完善转专业制度的同时, 应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 指导学生要因势利导, 客观地分析自己了解自己, 尊重其主体性, 充分调动起自主性、创造性, 使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和自我, 从而实现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另外, 学校加强对新兴学科或潜力行业的介绍, 可以帮助学生多方面接触和了解当前专业与就业发展的最新形势, 科学合理地分析自身具体情况, 科学地做出抉择。

2. 建立健全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如辅修、二专业二学位政策的完善可弥补转专业名额的限制造成的学生专业学习广度的不足。再如推行大类招生, 先学习后选专业的招生模式, 把宽口径、厚基础、强调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相结合作为本科教学培养的基本思路。调整和优化专业结构, 淡化专业概念, 开设社会急需的新型和前沿专业, 满足学生就业和继续深造的要求。这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 拓宽学生的专业视野,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将产生有利影响。

3. 调整专业设置, 实行“2+2”的新型人才培养结构。

学校应紧随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加强专业建设和更新, 设置多样化的专业类型, 如冷门+热门, 理论性强的专业+实践性强的专业的综合。另外还要加大投入, 本着“走出去”的方针, 寻求社会资源的扶持与合作, 将有市场需求、发展潜力、就业前景好的专业进行优化组合。有条件的区域还可进行校企合作, 实现人才的订单式培养, 将人才的培养模式更加贴近社会发展的需要并满足学生成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孙红丹.构建大学生转专业良性机制初探[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2, 14 (3) :99-101.

[2]魏琳.独立学院大学生转专业现象实证研究——以X学院为例[J].赤峰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2, (9) :238-239.

[3]刘涛, 蒋谦.试论农林高校转专业的供需对接[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2, (8) :68-70.

[4]柯琼莺.高职院校学生转专业的动因、问题及对策探究[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 2012, (7) :234-235.

篇9:转专业,宽了,再宽?

三类放宽

虽然放宽政策呈普遍态势,但革新政策的方法却各有不同,我们大概可以将其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在较大范围内没有任何限制的“零门槛转专业”。此前,浙江大学率先尝试了零门槛转专业政策,即除通过三位一体综合评价招生方式入学的学生外,其他所有在校生都可以申请转专业(通过提前批入学的考生只能在该批次专业中转专业)。浙大各专业在接纳学生转入前会先扩容,除了少部分热门专业,不满额的专业将照单全收。今年,浙大更是增加了大三的转专业机会。

如今,在浙大推行此项改革的校长林建华已成为北京大学校长,北大也开始在学部大类内实行零门槛的转专业制度。从2017年春季学期开始,除教育部规定和北大招生录取时明确不能调整专业的情况外,在校本科生可以在第一学年末或第二学年末自主申请转专业。原则上,学部内(指人文、理学、社会科学、信息与工程、医学5个学部)可以自由转专业。

中国农业大学也是转专业政策最宽松的学校之一,农大允许学生从第二学期起,每学期初申请转入自己心仪的专业,还可以多次申请转专业。

第二类是在名额或成绩上放宽。今年,复旦大学除了将各院系转入名额从10%放宽至10%~15%之外,最突出的一点,是彻底取消了申请转专业的成绩门槛。南京理工大学副校长廖文也表示:“过去只有优秀生才享有的转专业特权已经取消。”陕西科技大学规定普通本科生入学一年后,允许在一定范围内重新选择专业。而往年只允许专业成绩排在前30%的学生转专业的浙江工业大学,从今年起也全面放开对成绩的限制。

第三类是在条件或途径上放宽。如长春理工大学在原来只限优秀本科生转专业的基础上,新增允许优秀新生(即获得学校优秀新生奖学金的学生)、“学科特长”新生(即高中获得全国竞赛奖或在某一学科领域具有特殊兴趣、爱好和特殊专长的学生)转专业。以上两类新生入学报到后即可申请转专业。

南开大学则在入校时增加了一次新生选拔考试,通过这种途径可以直接晋升特色班,比如伯苓班,经管法试点班等。对自己专业不满意的学生可以在入学后提出申请,参加选拔考试来接近自己理想的专业,相当于刚入校就增加了一次转专业的机会。

浙江工商大学允许新生报到时就互换专业,只要找到愿意互换专业的同学,同时双方父母同意,就可以转到心仪的专业就读。为了帮同学们“速配”成功,学校还在新生报到当天专门设立了“互换专业咨询点”,为想互换专业的同学提供现场咨询。

不过,转专业政策并非培养人才的唯一之策,一些高校开始了对人才培养新模式的尝试。从2016年秋季学期开始,北京大学各院系本科必修和限选课程在教学资源许可的前提下,向全校所有本科生开放,学生可以自主选修学分。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跨学科学习,可使学生完成“自助转专业”。浙江财经大学为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修读其他专业的课程,推出了“双专业、双学位”制度,只要在规定时间内修读完相关专业学分,即可获相应学位证书。再比如浙江工业大学最新开设了一体化双专业。学生可修读母体专业X+非母体专业Y,实行“X+Y”的双专业复合培养模式,完成一体化双专业修读后,学生符合相应的条件,将授予X专业学历、学位证书以及Y专业辅修学历、学位证书。这些都是高校在提升专业内涵改革中的大胆实践。

还能再宽?

转专业的新政,一方面是把选择的权利交给了学生。与其让学生在不感兴趣的专业上浪费精力,不如提供一定的机会让他们将个人潜力最大程度地得到发挥。另一方面,转专业政策的调整直指高校对专业内涵的深入挖掘。它能促使各高校对已开设的专业开展内部评估,达到对专业自身的动态优化。

南京理工大学结合学生转专业情况以及其他调查数据,连续3年在校内发布“专业潜力评估报告”,已有6个专业关停或合并到其他相似专业中去,明年可能还会关停一些,并结合市场需求增加“互联网+”等战略新兴产业。南京大学也在发展优势课的同时“扶新去莠”,培育各类新型教改课程,建立健全教师教学预警机制和差课退出机制。已经淘汰22门课程。

篇10:转专业申请书

你们好!

我是XX级广告系三班的学生孙梦萍。来我校一年以来,在对广告设计专业有一定了解后,发现此专业有众多名师,学校也给予高度重视,就业前景、发展前途十分光明。能就学于此,实在是很荣幸。

但是,就我本人而言,也逐渐发现对此专业的。种种不适应。广告设计专业并非我所喜爱的,我对广告设计专业课程的热情和对自身学习本专业的信心存在很大缺失。在这种不喜爱与不自信下,我很难全身心投入对广告设计专业的学习中。

而相比较之下,我更喜欢绘画专业,一直以来对此专业也很关注。对于将来的就业,我也想从事有关于绘画方面的工作。我也相信,我会报以最大的热情全身心的投入到绘画专业的学习中。

因此,我想申请转系。由我广告设计专业转向绘画专业。希望领导能予以批准。

此致

篇11:转专业申请书

你们好!

我是x学院x级xx专业的学生xxx。我现在诚恳的提交转专业申请书,希望从x学院xx专业转到xx学院xx专业。通过快一学年的学习,这期间通过老师与同学们的了解和自己的接触,觉得自己不适合学xx学这个专业。其实高考志愿时是因为看到了“应用”二字在前面和自己也比较喜欢xx学才选的现在的专业,而事实上这个专业非工科那样多的动手实践。而xx在通过和一个学这个专业的研究生学长交流后,觉得非常适合我自己的特点。

通过对这个专业的了解,知道这个专业主要从事建筑地基处理、建筑工程勘查等,像师兄给我说的“就是搞清楚地下的地层情况,为一切上层建筑构造物提供技术支持。”勘探是个艰苦专业,常跑野外,而这些正是我作为一个农村男子所喜欢又敢于接受挑战的。

我的数学与物理都学得都很好,很喜欢那些理性的逻辑思维。特别是我是一个来自农村的学生,对这个专业的野外作业特别喜欢,对吃苦更是一种无所畏惧的态度。我是那种特愿意与大自然接触的人,当然也是希望在贵学院强大的办学实力上学到东西,能够有本事在未来通过自己的能力肩负起一个农村的家,能够在学有所成为国家的发展尽一点自己的力量。

我是真心希望能转入勘察技术与工程专业。若有幸进入,必定会更加努力,珍惜机会,好好探究自己兴趣所在的这门专业,心存深深责任之心,不懈地追求自己的梦想,好好活,做一个有用的好人。

请老师相信,转专业并不是我一时的冲动,而是长久思考请教老师和学长及听取父母意见之后做的决定。我在寻求自己内心的方向,我希望自己能更有实力,我也希望自己能在此一生能在自己所爱所能的方面能有所贡献。敬请各位领导以父母慈爱心怀,能够给我一个我渴望站上去舞蹈的舞台。

敬希批准,特此申请。

此致

敬礼!

申请人:xxx

篇12:转专业申请书

您们辛苦了!

我是x科技学院电子系应用电子技术的学生刘x,现在我郑重提出申请,希望从电子专业转入学前教育专业。

一:由于自身的原因,导致未按时报到,入学匆忙,未考虑清楚,就选择了此专业。

二:我在理科这方面知识很薄弱,也不感兴趣,但此专业的主课就是理课这方面的物理。

三:我自小就喜欢教师这一专业,但是我却与教师擦肩而过,现在我有幸,也有此机会可以申请进入教师这一行业,希望各位领导、系领导的同意。

四:我会努力学习,热爱老师这一专业的,

望批准!

篇13:高校学生转专业制度亟待规范

然而目前高校学生转专业制度需要进一步规范。例如安徽省各高校自行制订的学生转专业规定与安徽省教育厅2003年颁布实施的《安徽省普通高等学校学生转专业与转学暂行规定》相冲突, 且省内各高校之间学生转专业规定差异较大。《安徽省普通高等学校学生转专业与转学暂行规定》中明确指出:“学生在校期间, 一般不予转专业与转学。确有特殊原因, 转专业与转学累计也不得超过一次”, 且“文、理之间一般不得互转”。然而为了吸引优质生源或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安徽省很多高校各自制订的转专业条件已突破了省教育厅的政策限制, 且各高校之间差异较大。有的将高考入学成绩作为是否具备转专业资格的依据, 例如《安徽农业大学2007年本科招生章程》对报考该校志愿被录取的考生, 其总分高出一般本科线50分以上的, 进校后允许自主选择专业一次。《安徽大学本科招生章程》规定, 凡各省 (市、自治区) 报考该校第一批本科专业的考生, 考分高出该校第一批本科最低投档线50分以上的, 在入学报到后两周内可以申请重新调整一次专业。有的将转专业前的学习成绩作为转专业资格的依据, 例如《安徽工业大学全日制本科学生转专业实施细则》规定, 一年级学生第一学期平均成绩 (不含体育课和公共任选课) 名列所在专业前10%的, 二年级学生前三学期平均成绩 (不含体育课和公共任选课) 名列所在专业前10%的可以申请转专业。有的采用竞争考核方法, 例如《安徽师范大学普通本科生校内转专业管理暂行办法》规定, 第一学期期末, 由教务处公布各学院接受转专业学生的名额、条件、考核方式和时间, 第二学期第10周为拟转入学院考核时间, 根据考核结果确定转专业学生名单。此外, 几乎各个高校都规订了对具有特殊才能和具有生理缺陷的学生可以转专业的条件, 但是执行中具体尺度难以把握。与此同时, 全省各高校也规定了有些学生被取消转专业资格, 例如《安徽师范大学普通本科生校内转专业管理暂行办法》规定, 非第二学期在校学生、有违反法律法规及校纪校规行为的学生、教学计划内必修课成绩有不合格的学生、已在校内转过专业的学生不能转专业。根据《安徽大学本科学生转专业实施细则》, 已录取在第一志愿专业的新生不提倡转专业。必须指出的是, 另外有些高校虽有转专业现象, 却没有制订相应的转专业制度, 或者虽有制度而不按其执行。很多高校不顾办学宗旨, 固守因人 (师资) 设置专业或“保专业”的狭隘思想, 否认学生转专业要求的合理性, 人为设置转专业障碍或抬高转专业门槛, 在教学资源许可的情况下, 也不愿满足学生转专业要求。

显然各高校学生转专业的制约因素包括教育思想观念制约、教学资源制约、教育制度制约, 各高校转专业出现的问题包括学生盲目转专业、转专业条件或标准自相矛盾、转专业学习衔接上出现的问题等。毋庸置疑, 高校转专业制度不仅关系到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高等教育公平与校园和谐稳定, 更是对其教育理念是否先进的衡量。因此省级高等教育主管部门必须制订普通高等学校学生转专业的原则性指导意见, 从而为各个高校制订转专业制度提供政策依据。

篇14:转专业申请书的

关键词:转专业;制度;策略

为拓展学生自主选择专业的空间,越来越多的高校放宽了对学生转专业的限制。但是,在转专业的具体实施过程中,也遇到了许多困难和问题,如学生转专业造成部分专业学生过多,教学资源紧张,同时部分专业因生源减少无法开设等。因此,在现有的教学资源条件下,如何建立良好的转专业机制,引导学生正确的选择专业,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兴趣和需要,是学生管理工作者值得研究的问题。

一、高职院校学生转专业的动因分析

1.高考志愿并非本人所愿

大部分刚从中学阶段毕业的学生,对于适合自己的专业并不明确。部分学生高考成绩不很理想,但为了能够被录取,就选择了那些自己不喜欢但往年录取分数较低的院校或专业。还有部分学生在选择专业时“身不由己”,是出于家长对学生毕业后就业形势的分析或者是家长将自己未完成的心愿强加于学生身上。

2.应试制度与就业市场的影响

自我国高校大规模扩招之后,毕业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使得学生就业压力不断扩大。一部分学生为了毕业后能够从事自己喜欢的职业而要求转专业,还有部分学生由于家庭社会关系发生变化,为便于安排工作而转专业。

3.专业设置滞后,实力不足所迫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高素质的实用型、技能型人才,因此应该围绕市场需求来设置专业,但是院校的专业设置不能及时随着市场需求而变化。新开设的专业没有经过充分的论证,缺乏应有的师资和教学设施等,相关培养质量差,学生毕业后得不到社会的认可。人才市场的不认可对这些专业的招生产生负面影响,这些专业的学生大都会产生转专业的强烈愿望。

4.专业认知程度不够

有部分学生及家长在填报志愿时未经详细了解,仅根据专业的字面意思选择专业。例如:笔者所在学校的针灸推拿专业,由于部分学生及家长未能深入了解该专业的就业方向,以为针灸推拿专业毕业后就是开个推拿门诊,甚至与社会上的洗脚城、洗浴中心联系在一起,一收到通知书就有心理压力,不停地要求学校调整专业。

5.疾病与生理缺陷的限制

由于一些专业对身体条件的限制,使得部分学生不能在原录取专业学习。色盲的学生,不适合选择诊断、检验等专业。受到这些方面限制,学生也会提出转专业的要求。

二、转专业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1.转专业给学校带来的问题

高职院校与普通本科院校相比,教学资源比较紧张。为了确保学校的整体发展,学校制订的招生计划尽可能使每个专业的教学资源都能得到充分利用。如果学生都去选择热门专业,势必造成热门专业的教学资源严重不足,影响教育教学质量。

2.转专业给学生带来的不良影响

刚入校的学生对所录取专业并不了解,只是道听途说,盲目要求转入新专业。在转入新专业后发现新的专业并不适合自己,从而使他们丧失学习的信心与动力。同时,一些专业的就业形势与学生的主观认识有较大差距,他们看到的热门专业很可能在毕业时成为就业困难专业。

三、转专业的应对策略

1.转专业选择需理性

学生转专业应慎重选择,每个专业都有自身优势和不足,适合自己的专业才是最好的专业,选择自己有兴趣的专业,是走向人生成功的关键一步。首先,学生要明确自己兴趣所在。其次,学生要清楚由于市场需求的变化,“热门专业”和“冷门专业”不是固定不变的,大家都挤向为数不多的几个专业,将造成毕业时人数过多而出现就业竞争压力巨大的局面。学生在专业的选择上,要尽可能避免转专业过程中的盲目性,对申请转入专业的课程设置情况要有详细的了解。

2.扩大学校专业设置自主权,适应市场经济变化

我国高职教育的招生政策越来越灵活,但专业设置不能随市场需求及时变化,这也成为学生转专业的一大诱因。所以高职院校必须花大力气,根据自身专业特点、资源条件以及区域人才需求状况等因素,科学地进行相应专业的优化与调整。

3.开设职业规划公共必修课,进行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及疏导

职业规划是一种较客观及理性的自我管理行为,因此学校很有必要开设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帮助学生科学地评估自己的职业能力,避免学生由于对专业和自身的实际不了解而出现非理性转专业。

学校应该建立转专业反馈机制,这样就可以检验转专业制度是否科学,是否需要进一步完善。其中,学习成绩和精神状态是衡量转专业成功的重要指标,在反馈机制中可以通过转专业学生的成绩、毕业率和就业率等信息来分析学生转专业的成效。只有建立良好的转专业反馈机制,才能更有效地指导转专业工作,保障学生与学校的权益。

上一篇:体育锻炼的原则下一篇:《三角形的稳定性》教案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