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伦凯勒教案

2024-05-24

海伦凯勒教案(精选10篇)

篇1:海伦凯勒教案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1、有这样一位伟大的女性,她在一岁半时就成了又聋又盲的人,她有耳听不见,有眼看不见,但是--她是哈佛大学的优秀毕业生,总统自由勋章获得者,一生完成14部作品的作家、教育家,20世纪美国十大英雄偶像之一。她就是--海伦凯勒

2、请你伸出右手食指,和老师一起工工整整地写下这个名字,这个曾经感动世界的名字--海伦凯勒。

3、让我们一起轻轻地满怀尊敬地念这个名字--海伦凯勒(齐读课题)。

这样一位身有残疾的弱女子,是如何创造出辉煌的成就?这节课,就让我们再次走近她--海伦凯勒。

二、整体感知,走近人物

1、打开课本,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海伦?(学生自主读书,整体感悟人物)

2、由同学们读书的神态看出海伦凯勒深深地吸引住了大家,现在请你用一个词来形容一下海伦凯勒,你会一下子想到什么词?

读出了一个“不幸、可怜”的海伦,一个坚强的、不屈不挠的海伦,还读出了快乐、幸福的,热爱生活、富有爱心的海伦,……(学生交流)

3、文中是怎样评价海伦凯勒的?(用文中的一个词)

(板书:不屈不挠)这是课文结尾对海伦精神的概括,谁来读出这句话。

4、我们一起读读这个词,你是怎样理解这个词的?

5、下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边想:你从课文的什么地方读出了不屈不挠的海伦?(教师手指板书)在书上圈圈画画,简单写写自己的感受。

三、细读课文,感动内心

(一)1.现在同学们的书本上留下了一道道充满你智慧的标记。谁来说,你找到的第一处句子是什么?

2、她不分昼夜,像一块干燥的海绵吮吸着知识的甘霖。她拼命摸读盲文,不停地书写单词和句子。她是这样地如饥似渴,以至小小的手指头都摸出了血。

(1)我们知道,正常人学会阅读、书写、算术,也许并不是什么难事。但海伦却要“不分昼夜”、“拼命摸读”、“不停书写”甚至“摸出了血”才能做到。从这儿你又想到了什么?请齐读这段话。这段文字仅仅读一遍是不够的。大家再读读,你发现有哪些词语值得我们注意,用笔将它圈出来同桌讨论讨论,可以在旁边写上一些自己的体会。

(2)交流:抓关键字体会海伦的坚强、不屈不挠。

A.“不分昼夜” “像一块干燥的海绵”

点拨(此时的海伦渴求知识,求知的欲望越来越强烈。每天的开始,海伦就是“一块干燥的海绵”,吮吸着,吮吸着,直至“这块海绵”装得满满的,饱饱的。体会海伦的坚强)

B.“拼命摸读” 点拨(我们知道盲文是向外凸出来的,由点数和点位的不同来区分,只能靠着手指慢慢地、仔细地摸读,这样的学习远远比我们正常人来得困难。)

“不停地书写” 点拨(我们能想象海伦当时学习情景吗?边想象边读体会海伦的不屈不挠。)

C.“如饥似渴”

“摸出了血” 点拨(当时海伦年仅7岁,为了学习,她小小的手指头竟摸出了血,她会喊一声疼吗?她会哭着去找妈妈吗?她无怨无悔,为的就是学习,学会阅读。)

3、齐读这句话。同学们你们知道盲人是怎样读、写盲文的吗?

盲文是透过点字板、点字机、点字打印机等在纸张上制作出不同组合的凸点而组成,一般每一个方块的点字是由六点组成。盲人需要用心、仔细的触摸这些凸点来辨别是什么字,从而认读;盲人的书写更加困难。需要用食指的指节用力叩击盲文笔,在厚厚的纸上扎下一个个突起的盲文点。长时间书写,手腕、手指都会酸痛,甚至变形。

4、了解了这个知识,再读这段话,(课件“她不分昼夜……摸出了血”)想说什么?

学生交流(困难这么多,她还能坚持,不屈服,太坚强了。她多么渴望能学到知识。……)

5、指导学生朗读 想象着海伦摸读盲文时的艰辛,带着你深深的感动之情读好这些词,这段话。

(二)还从哪些语句中读出她的不屈不挠精神的?

1、(第6段)海伦10岁的时候,越来越强烈地想开口说话。父母为她请来盲哑学校的萨勒老师。萨勒发音时,要海伦把手放在她的脸上,用感觉来判断萨勒舌头和嘴唇颤动的情况,以此体会怎样发音。这种完全靠触角学习说话的方法,其艰难程度可想而知。海伦后来在回忆自己的这段学习生活时说:“为使我的伙伴――即使是最亲密的伙伴――能听懂我说的话,我夜以继日地努力,反复高声朗读某些词语或句子,有时甚至要读几个小时,直到自己觉得读对了为止。我每天坚持着练习,练习,练习……”

(1)首先请同学们想想:海伦既聋又盲,那她是怎样学习说话的?

(学生指出:海伦把手放在她的脸上,用感觉来判断萨勒舌头和嘴唇颤动的情况,以此体会怎样发音。)

(2)请学生闭上眼睛,触摸同位的脸,体会一下海伦学习的情形,亲身体验她学习的难度。老师小结:这种靠触觉练习说话的方式,其艰难程度可想而知,所以海伦这样说(师生齐读:“为使我的伙伴――即使是最亲密的伙伴――能听懂我说的话,我夜以继日地努力,反复高声朗读某些词语或句子,有时甚至要读几个小时,直到自己觉得读对了为止。我每天坚持着练习,练习,练习……”

(3)再联系下文看看(7自然段)后来“她说话的能力竟然和一般人没什么两样了”当她大声喊道:“爸爸,妈妈,我回来了”刹那间,爸爸和妈妈紧紧抱住了海伦,留下了兴奋的泪水。

这是兴奋的泪水,也是心酸的泪水,因为他们仿佛看到海伦曾经 ,曾经 ,曾经 。(学生思考自由说)

(4)指导朗读

让我们体会着海伦说话的艰辛,想象着她付出的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一起来读这段话。

四、深入体悟,升华认识

1、正是靠着这种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海伦学会了“算术”、学会了写字、学会了说话。这也是这篇课文主要告诉我们的。不过,这篇课文还告诉我们海伦凯勒的什么方面?请大家再读读课文,特别注意3、5、8几节,你能有什么发现?

2、你又对海伦有什么认识?(对生命的喜悦、想象世界的美好、把毕生的精力奉献给残疾人等)通过这些,我们发现,海伦的内心充满了--(板书:爱)正因内心有爱,她才感到生命有了新的开始,她才会将世界想象的那样美好,她才会将毕生的精力倾注在残疾人身上。也是爱,才给了海伦不屈不挠、战胜命运的力量。

3、正是心中充满了“爱”,海伦才会写出那样多感动世界的文字。慢慢地,知识打开了海伦的眼界,她从无边的黑暗和死一般的沉寂中走出来了,你看,她有时------,有时------,有时------,有时 ------,,她就是这样用动人的笔调描绘着她心中看到的世界。此时,你仿佛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海伦?(乐观,开朗,热爱生活)

指导读:幸福的感觉要慢 慢 体验,通过你的声音还有你的表情表达出来吧。自由读。

四、结合实际,升华认识

最后,老师借用海伦凯勒在《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一书中的一句话送给大家:

“不要埋怨别人对你设下困难,只要自己努力一把,克服那些困难,即使失败了我觉得也不会太伤心,但我坚信那只是偶然,而必然则是你肯定会成功!”--《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五、拓展作业,课外延伸

1、结合海伦凯勒、邰丽华等优秀残疾人的事迹,把自己的感想写下来。

2、好书推荐:《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海伦凯勒自传》。

[海伦凯勒教案]

篇2:海伦凯勒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绿线内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够在语境中辨别“倾诉”“倾注”的差异。

2、初读课文时,做到正确、流利;能够就“读懂了什么,有那些疑问”和同学交流;能够说说课文写了海伦的哪几方面的事情,并在此基础上分段,能准确概括段意或列小标题,具备一定的概括能力。

3、精读品悟时,能抓住重点语句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海伦遭遇不幸开始的痛苦和后来的不屈不挠,,体会两位老师的智慧和爱心。

4、能结合课文内容说出“她心中充满了前所未有的喜悦,感到生命有了新的开始”,“知识打开了海伦的眼界,增强了海伦生活的勇气和信心”等句子的含义,体会海伦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她的爱心,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5、能主动举手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能主动争取并积极参加学习实践活动,有学习的兴趣;能多角度地阅读课文,就“你最喜欢谁”这一问题进行探究。

6、学习引号的用法,能正确使用引号,能辨别引号的不同作用。

【重难点】品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不屈不挠的学习精神。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教学目标中的1、2条。

一、揭题,导入新课。

1、你知道那些伟人?谁来向大家介绍一下。

2、今天我们要学习一位外国大姐姐的事迹,她就是海伦凯勒。

简介:海伦凯勒,阅读课后的《名著便览》。

3、围绕课题质疑交流,教师相机整理问题。

二、初读课文

1、默读课文,学习生字;

2、指名朗读课文,检查预习情况。

3、默读全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三、理清脉络

1、轻声读课文,想想课文可以分几段,每段讲了些什么?

2、分小组讨论。

3、全班汇报。重点指导学生概括段意,或者是拟小标题。

适时板书小标题:失明失聪--学习盲文--练习说话--取得成功

4、连起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用上“首先、接着、然后、最后”)

四、作业

1、用钢笔描红,临写。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教学目标中的3、4、5条。

一、复习导入

1、回忆课文主要写了海伦哪些事情?

2、谈话:这节课我们就抓住描写海伦的语句,体会任务的内心品质。

二、学习课文第一段,体会“海伦的不幸和痛苦”

1、默读第一段,思考:那些语句是描写海伦凯勒的,从中你能体会到什么?

2、同桌交流。

3、全班交流。

① “天哪,谁能想到,当时,她才是个一岁半的娃娃呀!她面对着的是……她不能……也不能……”

同学们能不能想象一下,小海伦会有哪些愿望,她不能表达时又会是怎样的痛苦?假如是你,你会怎样的心情呢?

②她变得暴躁起来,脾气越来越坏。

思考推测:如果这样下去,海伦会怎么样呢?

4、朗读,体会她的痛苦和悲哀。

三、学习课文第二段,体会“海伦的不屈不挠和对美生活的向往”

1、就在这时,沙利文老师来到了海伦身边,海伦是怎样做的?默读课文,划出有关句子。

2、同桌小组讨论。

3、集体交流:

(1)沙利文老师开始怎样教海伦摸盲文、拼单词的?后来呢?理解句子“沙利文老师把海伦的一只手放在……拼写了‘水’字。”从这里可以看出她是一位怎样的老师?(有耐心、有智慧,善于启发海伦用触觉去学习知识)“沙利文老师心疼地布用把他的手指一一包扎起来。”(老师倾注了更多的爱)读课文,读出老师对海伦的期待、鼓励、爱护。

(2)海伦这时的表现怎样?理解她心中充满了前所未有的喜悦,感到生命有了新的开始。“猛然醒悟”说明了什么?读后你知道了什么?(老师的爱给了海伦巨大的信心和力量)

(3)海伦接着做的是什么?找出句子读一读。理解:“学会了……学会了……”“她不分昼夜,像一块干燥的海绵吮吸着知识的甘霖。”读了上面的句子,你体会到了什么?(海伦坚韧不拔的学习精神)反复朗读,体会海伦在学习中所经受的常人难以想象的磨练和他的顽强的毅力。

(4)“知识打开了海伦的眼界,增强了生活的勇气和信心。”从哪里体会出来?朗读,体会出心中美丽的世界和她对生活的无比热爱。

四、学习课文第三段,进一步体会“海伦的不屈不挠和对美生活的向往”

1、默读,思考:萨勒老师怎么教海伦说话的?海伦是怎样练习的?

2、同桌互读并讨论。

3、全班汇报。理解:“萨勒让海伦摸清……怎样发音。”这是靠什么来学习说话。“我夜以继日的努力,反复高声朗读……”“夜以继日”是什么意思?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什么?(海伦学说话的艰辛以及她拼命学习的精神。)你能通过朗读把海伦的精神读出来吗?

4、海伦努力的结果是什么?自读理解。读、说、朗读体会。“她说话的能力和一般人没什么两样了。”应如何读这句话?(读出惊喜、终于成功了的语气)“海伦回到家里,大声喊道:爸爸妈妈,我回来了!刹那间,爸爸和妈妈紧紧地抱住海伦,流下了兴奋的眼泪。”有感情朗读,说体会。

五、朗读第四段,体会“海伦的爱心和奉献”。

指名朗读,然后交流体会,说说海伦凯勒为什么能“永远留在世人的心中”?

六、课堂小结

五、作业

1、朗读课文,找出令你感动的句子,背一背。

2、完成课后练习第4题。

8.海伦凯勒

失明失聪--不幸痛苦

学习盲文 不屈不挠

练习说话 美好追求

取得成功--奉献爱心

第三课时

【课时目标】

教学目标中的5、6条。

一、复习导入

1、听写词语并核对交流

2、说说海伦凯勒为什么会活在人们心中?

二、探究发现

课文中出现了那些人物?你最喜欢谁?能说说理由吗?

三、指导完成课后练习

1、完成第二题:在语句中比较“倾注”“倾诉”的差别

2、完成第三题:引号的用法。

利用第二课《只拣儿童多处行》中引号进行比较练习。

四、拓展作业

1、推荐名著《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2、完成《基础训练》中的习题。

篇3:海伦·凯勒的故事

2.一天, 安妮让海伦用一只手接水, 然后在她另一只手上一遍遍地写着水。果然, 海伦领悟到水正是从自己手中流过的那股清凉的东西。当海伦懂了安妮在她手上写的妈妈的意思时, 她一下子扑到妈妈的怀里。

3.海伦刚满八岁, 就到盲童学校学习。她的学习成绩一直是全班学生中最好的。两年过去了。海伦要安妮教她学习用嘴讲话。上课时, 海伦把手轻轻摁在老师的面颊上, 细细体会发音时面部肌肉和嘴唇的动作。

4.不知经过多少次艰苦的练习, 海伦终于学会了说话。海伦十四岁的时候, 参加了美国聋人语言教学第十五次会议。她怀着激动的心情, 面对满座的学者作了一次较长时间的演讲, 博得一片赞扬声。

5.在纽约, 海伦认识了大作家马克·吐温。她把要上大学这个念头告诉了他, 得到了他热情的鼓励。海伦果真被麻省剑桥女校录取了, 并第一次与健全的学生在一起上课。海伦在安妮的帮助下听课, 安妮把授课老师的话急速地写在海伦手上。

6.海伦经过三年紧张刻苦的学习, 终于以各科90分的好成绩, 被享有盛名的哈佛大学拉德克利夫学院录取。大学的新生活, 在海伦面前展开一个辉煌的新天地。

7.大学的功课是繁重的, 许多书本没有被译成盲文。海伦用自己的方法刻苦攻读, 获得了同学们的敬佩和信任。1904年6月的一天, 在女子学院的礼堂里举行了隆重而热烈的结业仪式。

8.海伦决定把解除盲聋哑人的痛苦作为自己的终身事业。她对安妮说, 我有能力把你教给我的一切, 都传授给有生理缺陷的人, 使他们能够学习, 能够工作, 能得到幸福。

9.海伦和安妮应邀去全国各地演讲。人们对她以坚强的毅力战胜了双重缺陷并取得了辉煌成就而深表敬意。海伦利用去各地演讲的空隙时间坚持写作。她先后写 了《我的天地》、《冲出黑暗》等作品, 为那些精神上饥渴的盲聋哑人送去了甘泉。

10.海伦的老师和挚友安妮, 由于过度劳累和长期的病痛而病逝了。是她把一个盲女童培养成了一位有用的人, 这盏明灯在海伦心中照耀达半个世纪之久。

11.安妮去世后的第二年, 海伦又到日本演讲, 足迹遍布三十七座城市, 深受儿童的喜爱。许多和海伦同龄的人早已经退休了, 而海伦却仍在忙碌着, 她的足迹遍布世界五大洲, 成了世界闻名的人物。

篇4:海伦·凯勒的秘密爱情

提起海伦·凯勒这个励志样板,可以说是无人不知,但鲜为人知的是她还曾有过一段恋情。

爱在无声的世界里静静绽放

1880年6月,海伦·凯勒出生在美国阿拉巴马州的塔斯比亚城,其父亚瑟·凯勒上尉是当地军队的最高长官。失聪与失明后,家人给她找了一位名叫安妮·莎莉文的老师。她不仅教会了海伦识字,还教会了她利用双手去感受别人说话时嘴型的变化,以及鼻腔吸气和吐气的不同,以此来识别语言发音。在莎莉文的辅助下,18岁的海伦考入了剑桥女子学院,随后进入哈佛大学,从此,海伦开始了她的教育、慈善和文学事业。

1916年,36岁的海伦还是单身,爱情对于她来说是个陌生的词语,她不知道这个世界上有哪个男人会真心爱上她。

这年夏天,海伦的秘书波丽·托马斯请假去苏格兰探亲。莎莉文的身体也不太好,不能时刻陪在她的身旁,海伦不得不聘请一位临时秘书,帮助她完成日常工作。就这样,彼得·费根走入了她的生命。

那天傍晚,海伦和莎莉文老师坐在门廊上,等待着从波士顿赶来的彼得。

突然,海伦感觉到莎莉文老师握着她的手有了细微的变化。“他来了,他的头发颜色很深,手指很长,一只手拿着棕色笔记本,另一只手夹着烟,正在四处张望。”莎莉文老师在海伦的手中写下了她对彼得的第一印象。掌心写字,是她们交流的方式。海伦虽然看不到彼得,却仍然能够感受到他的气息在慢慢逼近。

“他穿着白色衬衣,将夹克随意地搭在肩上,他的眼睛是棕色的……”莎莉文老师继续在海伦手心写道。海伦的脑海中慢慢浮现出了彼得的轮廓。

“他帅吗?”海伦紧张地问莎莉文老师。

“感谢上帝让你看不到他,他帅得令人不敢正视。”莎莉文老师的一句玩笑话把海伦逗笑了。海伦有点儿紧张地捋了捋头发,坐直了身子——她总希望给人留下美好的第一印象。彼得的气息更近了,海伦感到阳光慢慢笼罩了她,还带着绿草和雨水的清新味道。她站起身,彼得礼貌地同她握手。海伦将手指放在他的喉部,感受到他的声音:“凯勒小姐,很高兴见到你。”海伦礼貌地回答道:“见到你我也很高兴。”

他的语速有点儿快,海伦“听”得有些吃力。或许是感受到了海伦的情绪,彼得渐渐放慢了语速,他虽然只有29岁,却成熟稳重,很注意别人的感受。就这样,彼得成了海伦的又一个得力助手,他们整日在一起工作。随着时间的流逝,异样的情愫在海伦心中慢慢萌发,她每一分每一秒都沉浸在甜蜜的思念中。

不久,莎莉文老师得了肺结核,海伦不得不让她去波多黎各休养一段时日。送老师走的那天,海伦很忐忑。这是莎莉文老师第一次离开她,从6岁开始,海伦的生命中便时时刻刻都有她的陪伴。离开莎莉文老师,她将重新陷入孤独失落的寂静海洋……

第二天,海伦在给莎莉文的信中写道:“我们向车站走去时,我突然感到非常孤寂,并感受到一种莫名其妙的恐惧。”

看到海伦如此伤心,彼得心有不忍,常常想办法陪她散心。他们有时漫步树林,感受风的轻抚,有时泛舟湖上,体会阳光的温馨。当彼得知道海伦喜欢骑自行车时,还特地找来自行车,载着她驶过大街小巷……形影不离的陪伴,让爱情之花在两人心里静静绽放。

遥不可及的美好婚姻

海伦永远记得那个早晨。同往常一样,她独自坐在书房中读书,突然她感到一阵微风,门似乎被轻轻推开了。彼得的气息慢慢逼近,海伦伸出手,握着彼得的手。彼得手中有细微的汗,仿佛有话要说。

终于,彼得深吸了一口气,在她手中轻轻地写下:“海伦,我爱你,嫁给我吧!”

他在向自己求婚吗?海伦不敢相信,看不见缤纷的色彩、听不到任何声音的自己,竟然还有资格得到爱情。

彼得见她没有回应,有些着急,继续在她手中解释:“我是真的爱你,爱你的善良、智慧和坚强,你是我见过的最美的女孩儿…”

那一刻,海伦想起医生曾对她说过:“当有人来叩你的心灵之门时,不要迟疑,不要妄自菲薄,不要因为身有残疾就拒绝。你虽双目失明,两耳失聪,但不是遗传的,因此不会传给后代。你有爱的权利。”

海伦终于知道了爱情不可抗拒的伟大力量,她紧紧握住了彼得的手。就这样,他们秘密相爱了,并开始偷偷地筹划婚礼,畅想着婚后的甜蜜生活。他们向当地政府递交了结婚申请书,甜蜜而焦急地等待着结婚申请被市政府批准。

爱情的破碎

一天早上,海伦如同往常一样起床。突然门被推开了,海伦感受到母亲正疾步走向自己。她将什么东西扔在了桌上,海伦伸手去触摸,是一张报纸。紧接着,母亲怒气冲冲地在她手中写道:“你要结婚的事为什么我们都不知道?”

母亲从来没有这么愤怒过。情急之下,海伦否认了结婚这件事。那是她第一次对母亲撒谎。

原来,波士顿的一名记者得到了小道消息,知道海伦将和临时助手彼得结婚,便用了整个头版来报道这件事,还将他们的结婚申请书刊登在最显眼的位置。

“你不可以和他结婚,你的盛名、荣誉都会被他利用。他不可能真正爱上你,你看,结婚这么大的事,他竟然没有告知我和莎莉文老师。”母亲的这些话,刺破了海伦心中的幸福泡泡。

母亲当即辞退了彼得·费根,还将海伦秘密送往妹妹家。此时,妹妹密尔特蕾特也已听闻了这件事情。海伦以为身为同龄人的妹妹一定可以理解自己,可妹妹也认为年轻的彼得根本不可能照顾好姐姐——谁能相信一个年轻健康的帅气男子,会真心爱上一个又盲又聋的中年女人呢?

这时,远在波多黎各的莎莉文老师也写来了信,和其他人一样,她并不认为彼得可以带给海伦幸福。

那是海伦·凯勒最无助的时刻。她和彼得失去联系后,时时刻刻都在想念着他。她不知道,彼得那时也在满世界地寻找她。

终于,一封信寄到了海伦手中。是彼得的来信,说他此刻正在离她不远的萨利波小镇,想和她私奔,然后两人秘密领取结婚证。1917年2月12日午夜,他会在她家后院的那棵大树下等她。

那些凹凸不平的特殊字迹,让海伦既激动又紧张。她立刻着手收拾行李,细数着时间的缓慢流逝。

到了约定的那天午夜,当所有人都沉睡时,海伦独自拖着行李悄悄出门,来到了约定地点。彼得还没有来,四周一片寂静,但轻柔的风让她的心里充满了甜蜜。但直到天慢慢变亮,彼得还是没有出现。海伦欣喜的心,渐渐绝望。

当妹妹在树下找到她时,海伦已经没有力气说话。她开始重新思考母亲、妹妹以及莎莉文老师对她的劝阻,在以后的日子里,她再也没有提起彼得,并且选择了终身不嫁。

直到海伦逝世后,妹妹才向媒体披露,那封信件出自妈妈之手,她策划了一个虚拟的约定,来让海伦对彼得彻底失望。

海伦所不知道的是,彼得为了这段爱情也是终身未娶,一直在波多黎各的一个小镇上生活着,那是他和海伦曾经约定要相守到老的地方……

篇5:海伦凯勒教案

一、复习体会,概括精神,构建形象。

1、谁能说说,课文讲了海伦•凯勒的哪些事?

①遭遇不幸②摸盲文,拼单词③练习说话④服务残疾人

2、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第一件事“遭遇不幸”,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海伦?

预设学生回答:双目失明,双耳失聪;痛苦;可怜;不幸„„怎么不幸?

出示句子并有感情地朗读:“从此,小海伦与有声有色的世界隔绝了。她面对着的是无边无际的黑暗和死一般的沉寂。”

3、是啊,双目失明、双耳失聪,又与世隔绝了,更何况海伦只是一个一岁半的娃娃呀!然而,残酷的遭遇并没有击垮海伦,她以惊人的毅力学会了学习,学会了说话,课文中有一句话最能概括她这样的精神,快速浏览课文,找出这一句。

学生交流,出示:“海伦•凯勒这种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永远留在人们的心中。”追问:“不屈不挠”是什么意思?板书(不屈不挠),谁来读出这样的意思。

这不屈不挠的精神表现在小海伦的身上,表现在课文的字里行间,表现在故事的一个个细节中。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用心读,用心品味海伦的这种精神。

二、自学品味,交流感受,丰满形象。

(一)自读自悟

自由轻声读读课文“摸盲文,拼单词”、“练习说话”这两件事,你能从哪些细节中感受到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哪些词、哪些句最让你感动,把它圈出来,并在旁边写下你独特的感受。

(二)交流感受,触景生情,再读传情

▲“摸盲文,拼单词”

1、交流词句和独特感受。

首先,让我们来交流“摸盲文,拼单词”这一段,说说有哪些词句让你感动。

出示:“她不分昼夜,像一块干燥的海绵吮吸着知识的甘霖。她拼命摸读盲文,不停地书写单词和句子。她是这样地如饥似渴,以至小小的手指头都摸出了血。”

2、抓住重点词句来深入体会海伦•凯勒的“不屈不挠”。(画横线词语)

“如饥似渴”字面上是什么意思?(像又饿又渴的人盼望得到饭

吃和水喝一样。)在课文中是什么意思?(海伦•凯勒十分迫切地想学习,像又饿又渴的人那样。)

是什么让小海伦有如此大的动力?如此强烈的求知欲?(讲解水上面引号的作用,对比第一小节朗读)

(在评价中感情朗读,重点强调“不分昼夜”、“像干燥的海绵”、“拼命”、“摸出了血”)她的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真令人敬佩啊!让我们通过朗读把我们的感受表达出来吧!

指导朗读,表达敬佩。再次出示:“她不分昼夜,像一块干燥的海绵吮吸着知识的甘霖。她拼命摸读盲文,不停地书写单词和句子。她是这样地如饥似渴,以至小小的手指头都摸出了血。”

成效怎样?(3处,并理解其引号的作用)

▲ “热爱生活”

她是怎样描绘心中的世界的出示:她有时在林中漫步,有时和朋友们在湖上泛舟。她在想象中感受着这个世界。“我常常感觉到一阵微风吹过,花瓣散落在我身上。于是我把落日想象为一座很大很大的玫瑰园,园中的花瓣从空中纷纷扬扬地落下来。”她用这样动人的笔调描绘着她心中“看”到的世界。

从这段文字中你看出海伦凯勒是个怎样的人?这样的世界是她用双眼看到的吗?不是,是她想象到的,感受到的,所以这个“看”字加了一个引号,也表示特殊的含义。她想象中的世界是多么动人啊!只有热爱生活的人才能把生活描绘得这么美!

小结:一个双眼失明、双耳失聪的孩子,能够这样热爱生活,也可以让我们看出她的“不屈不挠”,谁来通过朗读表达出海伦此刻的内心世界。

▲“练习说话”

1、交流词句和独特感受。

海伦又是怎样学会说话的呢?

学生交流,出示:

“为使我的伙伴——即使是最亲密的伙伴——能听懂我的活,我夜以继日地努力,反复高声朗读某些词语或句子,有时甚至要读几个小时,直到自己觉得读对了为止。我每天坚持着练习,练习,练习(泛红)„„”

2、抓住重点词句,从“时间”和“难度”上深入体会海伦•凯勒的“不屈不挠”。

海伦凯勒是怎样练习的?(画横线词语)

3、想象画面,描写情景。

(播放音乐《夜曲》)让我们闭上眼睛,想像海伦刻苦练习说话的一个个画面,(出示训练句)

也许,在严冬深夜,天寒地冻,海伦为了读正确一个单词„„ 也许,在酷热夏天,骄阳似火,海伦在屋内大声地朗读着„„ 也许在晨曦微露的早晨,„„

也许在万籁俱寂的夜晚,„„

4、她坚持不懈努力的结果是什么?

出示:(1)她说话的能力和一般人没什么两样了。

(2)海伦回到家里,大声喊道:“爸爸妈妈,我回来了!”刹那间,爸爸和妈妈紧紧地抱住海伦,流下了兴奋的眼泪。

“爸爸妈妈,我回来了!”(“!”泛红)简单的8个字后用上感叹号,饱含着怎样的情感?

5、小结:正是海伦凯勒的不屈不挠,才得使她战胜常人无法想象的困难。现在只有通过朗读才能真正地表达我们的敬佩,我们的赞叹!

出示:“为使我的伙伴——即使是最亲密的伙伴——能听懂我的活,我夜以继日地努力,反复高声朗读某些词语或句子,有时甚至要读几个小时,直到自己觉得读对了为止。我每天坚持着练习,练习,练习„„”

三、回味总结,感受品质,升华形象。

1、不屈不挠的海伦取得了如此巨大的成功,还离不开两位老师的帮助,她们是?(沙利文和萨勒老师)

2、是老师给了她爱,是老师给了她智慧,是老师给了她光明,所以大学毕业后,海伦决心„„出示最后一节。生接读完后,师问:海伦是怎样把全部的爱都倾注在残疾人身上?

出示资料感悟“全部倾注”:海伦大学毕业后,成了卓越的社会活动家,她走遍美国和世界各地,为盲人和聋哑人筹集资金。她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残疾人福利和教育事业。她赢得了世界各国人民的赞扬,并得到了许多国家政府的嘉奖。联合国曾发起过“海伦•凯勒”世界运动。

她把所有的精力都用在服务残疾人事业上,这就是“倾注”。海伦从学会“倾诉”到现在学会“倾注”自己全部的爱,你又读出了一个怎样的海伦。板书(富有爱心)

3、此时,你觉得海伦•凯勒还仅仅是一个人名吗?(是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的象征,是富有爱心人士的代言词。)

感谢她,是她让我们懂得了这么多,让我们永远记住她,她就是

——海伦·凯勒(齐读课题)。

4、这不禁让老师想起了3句名言。(出示海伦凯勒的3句名言。)让我们再一次深深地读她的名字,让这个名字陪伴在我们前进的道路上。

四、作业设计。

结合文本、课外收集的资料,写一封《给海伦·凯勒的信》

板书设计:

篇6:海伦凯勒教案

海伦 凯勒

不幸

奋斗

奉献

不屈不挠

海伦凯勒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认读生字新词,联系上下文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初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海伦自强不息的精神。学习重、难点: 初读课文,理清脉络。学习流程:

一、自读课文,了解内容:

1、自由读课文,解决生字、词。kǎi lâ bào zào pí qi gān zào()()()()gān lín máng yǎ bùqū bù náo()()()

2、解释词语: 失聪: 甘霖: 如饥似渴: 夜以继日:

3、联系上下文,辨析划线词的词义。(1)她不能喊一声“妈妈”,也不能倾诉心中的希望和要求。倾诉:

(2)她把自己全部的爱倾注在残疾人身上。倾注:

4文章主要讲了海伦哪几件事?

二、理清课文的脉络。

1、轻声读课文,想想课文可以分成几个部分,每个部分讲的是什么。

2、分小组讨论。第一部分()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第四部分()

3、分段朗读课文,小组内互相检查字音是否读准,句子是否读通顺。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文中引号的用法。

2、通过品读文中重点词语,理解表现海伦奋斗精神的句子。学习重、难点:

感受并学习海伦不屈不挠的精神。学习流程:

一、精读课文:

1、海伦诞生的时间: 海伦所属国籍: 海伦遭受的不幸是: 你的体会是:

2、假如是你,你会怎么想?怎么去做?海伦又是怎样做的呢?小组交流

3、是谁改变了海伦的命运?她又是怎样改变海伦的命运的呢?(1)海伦开始是怎样的表现?猛然醒悟”说明什么?

(2)海伦接着是怎么做的?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说说句子中引号的用法。小组交流

(3)从文中可以看出沙利文是一位怎样的老师?

4、萨勒老师是怎样教海伦说话的,海伦又是怎样练习的? 小组交流讨论。

5、想一想海伦为什么会永远留在世人的心中。

二、回顾全文,朗读体会。

1、自读全文。海伦的哪些做法使你感动?为什么?

2、你想学习海伦的什么?

三、巩固练习:

1、补充词语:

如()似()夜以()()不()不()与世()()无()无()()()未有

2、积累最能表现海伦学习刻苦的词语有:

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课文描述了海伦,赞扬了她

精神。像她这样与命运顽强抗争的人还有、我想到一句名言:

四、学习小结:

篇7:《海伦凯勒》的教案设计

3.导:是啊,这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这也是一个充满期待的幸福的过程。你们看——引读第7自然段。

刹那间,爸爸和妈妈紧紧抱住了海伦,留下了兴奋的泪水。这是兴奋的泪水,这是—— ,这是 —— 。(学生思考自由说)

功夫不负有心人,海伦终于成功了,让我们一起分享一下她的激动和喜悦。

(二)用心灵与自己对话。

师:天道酬勤!海伦凭借自己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终于学会了说话,此时

生命的花朵绚丽绽放!(完善板书:勤奋斗)

此时此刻,你一定有很多感慨要倾诉。请把你最想说的话,大声地充满激情地说出来吧。(名人名言或充满韵味的简练的句子)

名人评价:

海伦·凯勒是一个让我们自豪与羞愧的名字,她应该得到永世流传,以对我们的生命给予最必要的提醒。

——【比利时】梅特林克、夫人

我想说: 。

三、升华情感,拓展延伸。

1.师小结:

凭着不屈不挠的精神,海伦又回到了有声有色的世界;

凭着不屈不挠的精神,海伦考上了哈佛大学;凭着不屈不挠的精神,海伦学会了五种语言,一生写下了14部著作,被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为20世纪美国十大英雄偶像!

海伦决心像沙利文老师那样把自己全部的爱倾注在关爱残疾人事业上,下面就让我们一起看一看海伦关心残疾人的一些示例(播放视频)

2.海伦就这样将爱心传递着,这就是——。(引导板书:全心全意为他人)

海伦说——(生读,音乐渐起)

黑暗将使人更加珍惜光明,

寂静将使人更加喜爱声音。

我要努力把别人眼中的光明当作我的太阳,

把别人耳中的音乐当作我的乐曲,

把别人唇上的微笑当作我的幸福。

我的身体虽然不自由,

但我的心是自由的。

就让我的心超脱我的躯体走向人群,

沉浸在喜悦中,

追求美好的人生吧!

把活着的每一天看作生命的最后一天。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师:这些流露真情的文字终将成为我们指路的明灯,照亮我们前进的道路!

3.回归板书,升华激情。

让我们记住一种精神 / 不屈不挠 /战胜命运的精神 / 请记住她的名字——海伦凯勒。

让我们记住一种品格/ 热爱生命/忘我付出的品格/ 请记住她的名字——海伦凯勒。

四、书林漫步,课外积累。

课后阅读海伦·凯勒的作品《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冲出黑暗》等。

篇8:海伦凯勒教案

【名言解说】

珍视:珍惜重视。憧憬:向往。热诚:热心而诚恳。信心给人带来生活与做事的勇气, 能使平凡的人做出惊人的事业。海伦·凯勒从小既盲又聋且哑, 但凭着对光明的向往, 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她战胜了生命中难以想象的障碍。

【名人简介】

篇9:《海伦·凯勒》教学设计

但是,在研读课文、查找资料,尤其是在读完海伦的那篇《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后,我发现这篇文章还是一篇很好的爱心教育素材。所以,在教学时,我以爱心为主旋律,围绕海伦的变化,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爱心的伟大,使学生能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学会去爱身边的人,而达到让爱心永远在生活中传递的目的。

一、于不幸中感受,激发爱心

文章的第一段很生动地向大家介绍了海伦不幸遭难后的表现。为了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这份不幸,我设计了一个“入境”的环节,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将自己变成不幸的海伦,真实地体会到双目失明、双耳失聪后的痛苦。

师:孩子们,海伦一岁半的时候就因为一场大病而双目失明、双耳失聪。这该是怎样的一种生活呢?让我们闭上眼、塞上耳朵,静静地感受一下她那时的生活吧!(学生体验)

师:在刚刚过去的5分钟里,你有什么特别的感觉?

生1:我觉得很孤独,好像许多亲人都不在身边了。

生2:眼前是一片黑暗,我找不到任何出路。

生3:我感觉到很痛苦,想发火、想怒吼。

……

师:孩子们,你们只是闭上眼5分钟而已,就已经受不了这种寂寞、这种黑暗了。可是小海伦却要在这种黑暗和孤寂中一直生活着,难怪她会……(引读:变得暴躁起来,脾气越来越坏)

师:此时,你想对海伦说些什么?(在忧伤的音乐声里,学生表达对海伦的同情)

师:让我们一起用朗读再把这份同情表达出来吧!

教学反思:“只有用心去感受的不幸,才能真正地震撼人的心灵!”虽然从课文的字里行间我们已经能读出海伦的不幸,可是学生们对这种不幸是停留在表面上的,他们并不能将自己转换成海伦,并不能真正感受那个无声无色的世界。在教学中,我让学生闭上眼睛、塞住耳朵,做一次不幸的海伦。虽然此时感悟到的痛苦和现实世界中海伦的痛苦还有很大的距离,但学生的同情心却在这一闭一塞中被激发出来。

二、于奋斗中感慨,享受爱心

小海伦之所以能从黑暗和烦躁的世界里走出来,是因为她拥有许多人的爱。而正是这样的爱,让她有勇气去面对一切困难,让她有信心去寻找属于她的完美花园。所以,在教学时,我把海伦感受到爱作为文章的重点,让学生明白真爱的力量是无穷的。

师:孩子们,刚刚认识了那个用毅力和执著打拼出自己完美花园的海伦,可是我们知道,一开始的海伦是对生活完全失望的,她是那样地暴躁。是谁让海伦有了这翻天覆地的改变?是谁赋予她这份勇气和力量?(学生讨论,引出沙利文老师和萨勒老师)

师:沙利文和萨勒两位老师在教海伦的过程中有哪些让你感动的地方?(学生朗读有关语句)

师:这两位老师看到海伦如此地努力,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让我们用模拟的表演来再现她们之间的交往。(学生在稍作准备后表演海伦与两位老师交往的生活场面)

师:难道在海伦的生活中,仅仅只有这两位老师给了她力量和勇气吗?

师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想象海伦在生活中得到的关爱,以及海伦如何在爱的世界里拥有了重新生活下去的勇气和力量。

教学反思:课文安排两个老师教海伦的情节,是为了更好地突出海伦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然而在对课文进行更深层次的挖掘时,通过让学生亲自去想象一下、表演一下海伦的生活,让学生跟着海伦一起去享受亲友们带给她的关爱,会让学生更进一步了解到:原来,让海伦有勇气去改变自己这几近无望的生活的,就是她身边的人给予的真实的爱,从而让学生再一次受到爱的教育。

三、于奉献中感动,宣传爱心

在学生真实地感受到海伦在身边亲人的关爱下用自己的勇气和不屈不挠的精神创建出了自己的完美花园后,教学进入了总结的环节。此时,学生的情感已达到高潮,他们很自然地表达出自己全新的看法。

师:让我们再一次回忆一下海伦的生活吧!如果海伦就在你的身旁,你想对她说什么?

……

(着重引导学生体会海伦不屈不挠的精神)

师:你觉得海伦除了拥有面对灾难不屈的精神外,还有哪些值得你学习的地方?

生1:海伦像她的老师一样,把自己的爱心送给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

生2:海伦在做爱心的传递者,她会用自己的经历鼓励所有和她一样曾经有过不幸的人。我相信,在她的鼓励下,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对生活充满信心。

……

师:大家说得真好。的确,正是这些真挚的爱让一个个失去希望的人重拾面对生活的勇气。老师希望你们通过这一课的学习,不仅仅自己要坚强,更要把爱心传递下去。因为爱心就是——

生:希望!

篇10:海伦凯勒参赛教案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结合课文具体语言材料,体会海伦不屈不挠的学习精神。【教学重点】:

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不屈不挠的学习精神。【教学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走进海伦的精神世界。【教学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激发情感

课始直接出示PPT课件,展示海伦的不同时期的照片4幅

1.师谈话:20世纪,一位伟大的女性,震撼了世界,她就是------海伦凯勒(齐读课题)。

她有着高远的目标,坚忍不拔的毅力。她奋斗了一生,她用行动告诉世人生命的价值、人生的意义

【设计意图:简单的几句导入语,自然地进行情感的熏陶,并在学生心里印下海伦•凯勒这个非常了不起的人物,给学生树立一个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初步认识了海伦凯勒,你对海伦有那些了解,在你的眼里她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用一个或者几个词来说一说:我认识了 海伦。如果我们只能用一个词来形容你心目中的海伦•凯勒,你会选择那个词 ?

板书:不屈不挠

【设计意图:通过这个环节来复习课文,了解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既看重学生各自的独特体验,又紧贴文本、思想,还能让学生抓住课文的关键词“不屈不挠”。】

3.让我们捧起书本,重温一下课文带给我们的感人故事吧!感受她的不屈不挠。

二、自学质疑,整体感知 1.课件出示读文要求

①文中描写了海伦•凯勒的那些事?用简洁的语言写在课本上。②默读课文第五自然段,想一想它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③海伦•凯勒的那些行为震撼了你的心灵,请画出有关语句,写出你从中感受到什么? 2.自主学习

带着问题自渎课文,随时写下感受

指导读书方法:读书就是走进课文,与文中的人物对话,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走进人物的内心,认识人物的品格。所以在读课文时,要做到“字字入目,句句入心”,对海伦体会要随时写下来。

【设计意图:这里是要让学生知道怎样才是真正的读书,怎样才能读好书,读懂书。还要让他们明白:读书并不是难事,只要我们用心感悟,用真心真情读进去,就会觉得读书真是一件快乐的事,还有就是要给他们一个自主感悟的机会。】

三、交流展示,畅谈感悟

学生自由地说,最后确定探究内容 ①主要事例

②那些句子最感人及原因。

四、合作探究,研讨课文

小组合作探究问题

合作要求:每组由组长带领探究问题。要求每人都说,还要有专人记录,选定代表发言。

【设计意图:小组合作学习必须得到教师的指导,否则课上学生小组合作将得不到好效果。合作的要求其实就是教给学生合作的技巧,如怎样组织,怎样倾听,怎样发言,怎样质疑等。这样做的目的,可以使学生的合作探究不流于形式,有实效。】

五、交流展示,品尝成果 1.主要事件

板书 学盲文 学说话 2.找出受感动的句子

六、精讲点拨,走近人物

(一)现在同学们的书本上留下了一道道充满你智慧的波浪线。谁来说,你找到的第一处句子是什么?品读句子

(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用PPT课件出示句子)

A.“她不分昼夜,像一块干燥的海绵吮吸着知识的甘霖。她拼命摸读盲文,不停地书写单词和句子。她是这样地如饥似渴,以至小小的手指头都摸出了血”。

①抓词理解:品味“不分昼夜吮吸 拼命 不停地如饥似渴”等,从时间、态度、感情、动作、效果等方面感受海伦学习时不屈不挠的形象。②深化体验:读文想画面,闭上眼睛,用我们的想象走进海伦的世界。(音乐声中)师描述:也许这是一个早晨,太阳还没有升起,可是你看,海伦已在做什么?她是怎么做的?„„早过了吃午饭的时间,但海伦呢?她在做什么呢?„„我们继续看,夜很深很深了,万物进入梦乡,海伦还是在干什么,„„一阵阵倦意袭来,海伦打起精神,她仍在做着什么?她的手指头都摸出了血,血一滴滴落在书上,海伦忍住疼痛,她还在„„同学们,你还看到了些什么?

③你有什么样的话要跟老师和同学们说?把它写出来,然后自由交流。④指导品读:请大家想着画面来练习朗读,读出你的体会。

指生读,评议。

【设计意图:这段话集中表现了海伦﹒凯勒的“不屈不挠”,语句凝炼概括,如何读出其中的蕴含,需要教师创设情境。这里用优美的音乐做渲染,用真切的语言铺垫,营造了适合学生想象与说写的最佳氛围。】

⑤是啊,海伦就是这样刻苦地学习着盲文,最终,她学会了什么(阅读、书写和算术,学会了用手指“说话”。)(板书:用手指“说话”)

看看这里的引号是什么作用?(特殊的含义,表示并非真的说话。用手指触摸盲文,学到知识这样就可以与别人交流了!)

B.“为使我的伙伴——即使是最亲密的伙伴——能听懂我的话,我夜以继日地努力,反复高声朗读某些词语或句子,有时甚至要读几个小时,直到 自己觉得读对了为止。我每天坚持着练习,练习,练习„„

①又有哪些词跳入你的眼帘?(根据学生回答,突出:夜以继日反复 甚至 每天坚持)从哪些词语能够看出海伦为学说话付出了艰辛的努力?把这些语句用“-----”画出来。

②从最后的省略号中你体会到什么? ③学语文就要有这样的敏感,通过关键的词语来理解句子。这段话该怎么读好呢?生练读后齐读。

【设计意图:这样的设计流程通过如何理解词语,读懂句段,循序渐进,扎实训练学生朗读感悟的能力,给人亲切、自然之感,学生也乐于探究。】 C.功夫不负有心人,海伦终于成功了,让我们一起分享一下她的激动和喜悦,老师引读:当假期到来时,海伦的功课也告一段落。①课件出示:她回到家中,大声喊道:爸爸,妈妈,我回来了!谁来读读这句话?一岁半就双耳失聪、双目失明的海伦,完全靠触觉学习发音,现在她说出的每一个字,难道不都是震撼人心的吗? ②我们一起来看一段海伦在一次盲人集会上的演讲。(视频播放)同学们,尽管她的发音还不够清晰,甚至还需要别人来翻译,连表情都不够自然,但是,为了这样的演讲,海伦又付出了多么大的艰辛呀!请大家再来读这段话,让老师倾听你们内心的感动。

【设计意图:演讲视频资料的适时播放,围绕课文中心,以读好文本为目的,体现为“语文学习”服务的思想,是一种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大语文课程的新理念,对学生读好文本,体悟情感起到了积极的渲染和催化作用。】

(二)学习最后一节,升华认识

①海伦学会了说话,这个在她的人生篇章中,还不算最辉煌的一页,她还做出了哪些了不起的事情?

齐读最后一节

②师引:海伦在取得成就后,又把她全部的爱奉献给了残疾人。升华学生的认识。

③师:海伦之所以永留在世人心中、感动震撼世人的除了她不屈不挠的精神,还有什么?此刻你还看到了什么样的海伦?

板书 :无私奉献

七、迁移应用,拓展延伸

1.欣赏海伦的名言。(PPT出示名言)

生齐读:

只要朝着阳光,便不会看见阴影。无论处于什么环境,都要不断努力。

人生最大的灾难,不在于过去的创伤,而在于把未来放弃。我努力求取知识,目的在于希望日后能使用,为社会贡献一点力量 2.读了这些名言,对你有什么启发?请你仿照刚才读的名言的形式写一写好吗?

3.只读了关于海伦的一篇文章,大家就有这样深的感受,如果去读海伦写的书,相信大家一定有更大的收获。请同学们课外读她的《珍爱光明》和《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

上一篇:浅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问题情境的设计下一篇:中华民族服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