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来大学简介

2024-04-25

西来大学简介(共9篇)

篇1:西来大学简介

西来大学(University of the West)位在美国加州(California)洛杉矶郡(Los Angeles County)的柔似蜜市(Rosemead City)。距离洛杉矶市区及洛杉矶国际机场(LAX)各约35分钟的车程。校园占地面积10英亩,有高耸入云的扁柏、翠绿草坪和四时花草。建筑物除行政大楼、教学大楼、图书馆以外,还有礼堂、餐厅、休闲中心以及宿舍两栋,可住宿200人。有400个停车位。

立思辰留学360介绍,西来大学(University of the West)附近有圣加布里埃尔山脉(San Gabriel Mountains),邻接蒙特利公园市(Monterey Park)、艾尔蒙特市(El Monte)、帕萨迪纳市(Pasadena)、圣玛利诺市(San Marino)和阿卡迪亚市(Arcadia)。风景秀丽,交通便捷,校园宁静。大洛杉矶地区的文教机构、博物馆、美术馆近在咫尺。南加州的旅游胜地,如迪士尼乐园、好莱坞环球影城等都在一小时车程以内,而圣地亚哥海洋世界则距离两小时车程。

留学360介绍,学生宿舍每间房都有空调、卫浴设备、电话及互联网,并附设健身房及游泳池。图书馆内有学生专用的电脑室。全校学术网路有最现代化的语言教室。餐厅供应美味可口、荤素兼备、营养丰富的中西餐饮。

西来大学是由佛光山开山宗长星云大师所创办,其目的是在美国建立一所综合性大学。在课程内容方面融人文与科学、理论与实践、东方与西方于一体。人间佛教的理念是西来大学的精神依托。西来大学是一所兼顾多元文化、现代化的、合乎美国规格和标准的完全大学。

西来大学有好的生活环境及学习环境,良好的师资,以正确崇高的教育理想及目标作为引导,学生来此可以受到好的照顾和辅导,不但学知识,也学生活及做人,兼顾科学及人文,伦理及应用。最重要的是,学生来此受教育,能够增加 信心,有正确的价值观,能好好规划人生,开创光明前程。

该校已于2006年2月17日,获通过为美国“西部学校及大学联盟”(Western Association of Schools and Colleges, WASC)正式会员,该校学生所获学位及学分获全美各大学承认。

该校已被列入台湾“教育部”国际文化教育事业处的“美国大专院校参考名册”,这标志着该校的学位及学历已获台湾“教育部”正式承认。

西来大学经加州政府立案,获得加州“私立高等教育及职业教育局”(Bureau of Private Postsecondary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BPPVE)评鉴通过,所有学位、结业证书及课程,均获得该局正式核准。

该校亦经美国移民局核准,可以签发外国学生之学生签证。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曾与西来大学合作办理专业人员培训计划;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UC Berkeley)的知名教授在该校兼职;该校也与加州州立大学富尔顿分校(CSU Fullerton)互相交流师资;与加州西方学院(Occidental College)建立学术合作关系。该校即将与台湾国立高雄师范大学、佛光山丛林大学及西班牙有500多年历史的瓦伦西亚大学(University of Valencia, Spain),建立学术和教育的合作关系。并且正与多所美国国内外著名大学进行建立学术教育的合作关系。

官网: www.uwest.edu

篇2:西来大学简介

但我似乎见过西来寺,在我默默地行走在雪窦寺、阿育王寺、报国寺、灵隐寺、天堂寺、南郭寺、塔尔寺等寺院的时候,它的影子就隔着岁月的烟云,缓缓地飘浮过来,与眼前的景象融为一体。往往在那个时候,我就会感到说不出的恍惚——我搞不清,如果“依遍江南寺寺楼”的我是我,那么,那个迈着怯怯的步履,在河的那一边,行走在那个深巷中的孩子又是谁。唤醒记忆的,往往是相似的物与事,但人好像是不在此列的。

西来寺就在那个深巷的尽头,家居城里的同学是这么告诉我的。长那么大,我没有见过真实的佛寺。我只在一些书籍中看到过对它的描绘,只在连环画中看到过它的形影。从那些蛛丝马迹中,我知道,所有的寺庙都在山上,在与天相接的山峰上,在那里,云脚会拂过它的塔顶,清风会传响它的钟声,而一个年迈的僧人就穿着袈裟,正用他高深莫测的语言给世人指点着方向。

但我却听到有建在城里的佛寺,这是我的熟谙世事的同学告诉我的,这也是我进到城里学习后遇到的第一件奇怪的事情。

我后来碰到许多人,他们给我说,他们自小就受到佛教的影响,虽然他们并不信奉佛教,原因很简单,他们就生活在受佛教影响的氛围中。比如,有好几个人,还是孩提时候,每天醒来,看到的第一种现象,就是屋子中间那张桌子上飘起的香烟,听到的第一声话语就是祖母或母亲念诵的佛经。但我是不在其列的。就是现在,我也搞不明白我们那儿的人到底信奉什么。要出远门,他们会烧一点纸,来祭祀路神;春天准备种地了,他们会烧一点纸,来祭祀土地神;腊月二十三,他们会烧一点纸,来祭祀灶神;碰到一定的节日,自然会烧许多的纸,来祭祀自己的祖先。和尚是见不到的,道士倒有几个,一般在老人去世后才会见到他们,到来以后,先是抽烟喝酒,然后是敲锣打鼓,然后是不断地念经。

所以,我童年时没见过寺庙。我问过周围的人,包括许多成年人,他们也没有。

我要去看看西来寺,那是我到城里上学的第一个秋天的一个周末。我在城的这一边,它在城的那一边。

我去看西来寺的时候,正是大雁南飞的季节,那时候,城里没有什么高楼大厦,我沿着一丛一丛的平房慢慢地走着,路两边白杨树上的叶子被风一吹,便大片大片地落下来;又被风一吹,便簇拥到路边,踩上去,发出清脆的声音,然后猛然裂开,便有积了许久的灰土进入我的鞋子里。

在那落叶飘飞的时节,我从空气中闻到一丝潮湿的味道,我知道,快要下雨了。但我不怕,如果雨下大了,我可以躲到随便哪个屋檐下。我只是想去看看西来寺。

路上偶尔有人骑着自行车走过,风掀起他们的衣襟,就像翻卷一片树叶。慢慢地,走过面积不大的繁华路段;慢慢地,走到一个僻静的十字路口。我知道,西来寺就在那儿,在一拐弯的地方。

我去看西来寺的那个秋天的下午,风吹起了沙尘弥漫在那个城市的上空,风里还裹挟着枯萎的树叶,所以,我后来回忆起那天的情形的时候,没有一个人在那条街道上出现。其实,哪怕没有风,估计也很难有人出现。因为,当我拐过弯后,我看到的,是一条在北方难得见到的幽深的小巷。小巷的两边,是高出我头顶许多的笔直的墙,左边那堵,遮挡的,是一户一户的人家;右边那堵,遮挡的,就是西来寺。

我顺着小巷往里面走,顺手摸了摸右边的墙,我不知道,这算不算西来寺的一部分。但我越走,越觉得可能不算。那堵砖砌的墙外面用泥裹了,摸上去,粗糙而冰冷,西来寺应该不是这样的;而且我摸着摸着,忽然一阵钻心的痛,我急忙拿下手来一看,出血了,是墙上的草扎的,西来寺也不应该是这样的。

西来寺是怎样的呢?我跑到左边的墙下,努力的踮起脚踵,想从对面的墙上望过去。我首先看到的,是一群鸽子,它们盘旋在那方空间的上方,哪怕是风,也阻挡不住它们传来的鸽哨的鸣响;然后,我看到一团黑色的云渐渐地挪过来,开始吞噬这片天地。就在那时,我看到了西来寺。

我看到的西来寺是一个突出的檐角。墙太高,我的个子太矮,我只能看到那个檐角。在渐渐昏暗的天宇下,它显得那么突兀,那么傲然,就凭空横斜在那儿,划破了本来完整的天空。那儿,没有我希望的风铃,没有我希望的彩色。只是一片静默的乌黑,脱离了它的母体一般,孤独地长伸在那儿。

我继续向前,想找到能够进入它的大门,那应该是朱红色的吧?但墙上不要说是门,甚至连个缝隙也没有。就在这时,一串悠扬的乐曲从另一边想起,伴随着它的,是第一滴雨的降落。

那首曲子,我在以后才知道它的名字——《我们的美好时光》,电影《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的插曲。那时,它曼妙而空灵,带着淡淡的忧伤,从墙外飘进深巷中。每一个音符,就像那雨滴,都落在该落的位置上。乐曲携着雨珠、雨珠裹着音符的西来寺,带着淡淡的忧郁,在雾气的浸泡下越胀越大,大到弥漫占据了整个城市:消泯了它的喧嚣,吞噬了它的欲望,隐灭了它的美好和丑恶,消化了它的洁净和污浊。从此,无论我到哪里,我的寺院都像一棵饱绽的莲花,有节拍、有温度地慢慢张开。那时,我盼望着西来寺响起一阵祷告声或者晚钟声,作为对它的回应。但墙另一边的它,却显得那么沉寂,那么寥落,它拥有的,只是一份广阔得望不到边的沉默,它所有的话语,似乎都交给了那个檐角,让它对着昏暗的天空倾诉,对着豆大的雨点吐露。

我终于走到了小巷的尽头,在那儿,我如愿以偿地找到了一扇门——破败的衰朽的门,上面的红漆已脱落了,露出底下沧桑的面子。门是紧闭着的,我推了推,没有推开,手上沾了几块漆渣。我努力地从门缝里往里看,希望看到一位僧人,但却什么也看不到。而那时,被雨打湿的身子已冻得瑟瑟发抖起来。

我已经忘记了那天我是怎么回去的。只记得很高兴,因为我看到了西来寺。它就在那堵墙的后面,以檐角的形式告诉我它的存在。而且我还想见一个僧人,一袭缁衣,步月而归,用他苍白的手指轻轻地推开了那扇门,然后将红尘俗世、喧扰繁嚣摒弃于门外。

很快的,似乎一夜之间,西来寺迎来了它的第一批香客,继而它扩建,它整修,无数的人们接踵而至。于是,除了那么一次,我再也没有心情去看它了。后来,我每一次看到远处静静地伫立在天际的祁连山,都会生出说不出的伤感——本来在它俯视的城里,有一方应和着它浩瀚的沉默的寂静,就那么一方,也可以带给它无上的慰安,然而,却没有了。就像没有了一双透明的耳朵,去聆听森林里鸟儿对树木的剥啄;就像没有了一双迷蒙的眼睛,去观望流星划过天隅的闪烁;就像没有了一颗多情的心灵,去藏匿从你的指尖流到我的脚踵的那条深沉的河。

我再也没有去过西来寺,一直到今天。我知道,它现在变得烟火旺盛,名声远播;它现在变得雍容华贵,香客盈门。那么,那条深巷自然也就不在了吧?那扇破损的门也就不在了吧?

只是我在游逛其他寺庙的时候,还是会想起西来寺——我平生触摸过的第一个寺庙。

但我真的确实没有见过西来寺。如果说它仅仅是个幻影,那么,这个幻影为什么会长时间地伴随着我呢?“东林精舍近,日暮但闻钟”,与东林寺给路过庐山的孟浩然的印象一样,西来寺也仅仅给了我一瞥的机会,那么害羞,那么含蓄,但它毕竟给我了。

篇3:常州大学简介

常州大学现有全日制研究生和本科生18000人 (含怀德学院) , 其中, 研究生规模超过1000人。设有10个二级学院、体育部、继续教育学院以及怀德学院, 学校现有45个本科专业, 分属工、理、管、经、文、法等6大学科门类。有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17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4个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

常州大学现有专任教师近900人, 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410多人, 其中, 教授120多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超过200人。2人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3人为教育部高等学校本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2人为全国高等学校安全工程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23人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人获“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和“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2人为首批省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 29人次入选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学术带头人和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培养人选, 2个省级科技创新团队, 2个省级高等学校优秀教学团队, 连续两次被评为“江苏省师资队伍建设工作先进高校”。

常州大学拥有2个部级重点学科、4个省级重点学科、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4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中央财政5000万专项资金的支持下, 常州大学建成了23个中央与地方共建实验室, 成立了材料工程、基础化学、环境工程、化学与制药、安全、电子与信息技术等18个中心实验室。常州大学自主设计建设的石化工业中心, 在源头创新上实现了突破。常州大学油气储运工程中心创建了国内功能最全、管线最长的管输技术研究实验平台。

近五年来, 常州大学承担“973”、“863”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30多项、省部级科研项目196项, 以及一大批横向科研项目、科技开发与技术服务项目, 2005-2009年科研经费累计2.3亿元, 年均科研经费4595万元;通过省部级科研鉴定90多项;主持的“苯酚烷基化清洁催化技术及工业应用”项目获2006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高效利用反应热副产工业蒸汽的热法磷酸生产技术”项目获2008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另有35个项目获省部级奖励 (其中, 省部级一等奖6项, ) 。2005年开始进入全国专利百强高校行列。“常州大学技术转移中心”2009年度被批准为省级成果转移平台, 是首批13个省级平台之一。常州大学在2006年、2008年两次被评为“江苏省科技工作先进高校”, 同时被评为“2008-2009年全国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优秀合作单位”, 是国家知识产权局评出的10家优秀合作单位之一, 也是江苏省唯一获得此项殊荣的高校。近五年来, 常州大学先后与中科院广州能源所、中科院成都有机所、俄罗斯乌法石油大学、包曼大学、圣彼得堡国立技术大学等数十家科研院所与高校建立了全面合作关系。

常州大学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不断提高, 近五年, 获478项省级以上学科竞赛、社会实践以及文体活动等奖励, 其中, 有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特等奖、第一届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一等奖以及全国曲棍球冠军杯赛女子冠军、2009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总决赛一等奖等, 多次获得全国和江苏省暑期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先进集体表彰。32年来, 学校已为国家培养输送各类专业人才3万余名, 其中大批毕业生已经成为用人单位的技术中坚和管理骨干, 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特别是石油化工行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篇4:满江红·江汉西来原文及赏析

原文:

江汉西来,高楼下、蒲萄深碧。犹自带、岷峨云浪,锦江春色。君是南山遗爱守,我为剑外思归客。对此间、风物岂无情,殷勤说。

江表传,君休读。狂处士,真堪惜。空洲对鹦鹉,苇花萧瑟。不独笑书生争底事,曹公黄祖俱飘忽。愿使君、还赋谪仙诗,追黄鹤。

注释:

⑴西来:对鄂州来说,长江从西南来,汉水从西北来,这里统称西来。

⑵高楼:据本词末句看,是指武昌之西黄鹤矶头的黄鹤楼。葡萄深碧:写水色,作者《南乡子》:“认得岷峨春雪浪,初来。万顷蒲萄涨渌醅。”李白《襄阳歌》说“遥看汉水鸭头绿,恰似葡萄初酦醅。”

⑶这句是说岷山、峨嵋山上的雪,在夏天溶化,流入长江。李白诗:“江带岷峨雪。”(《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

⑷锦江:在四川,流入长江,是岷江支流。全句用杜甫《登楼》诗:“锦江春色来天地。”

⑸南山:即陕西终南山。遗爱:地方官去任时,称颂他有好的政绩,美之曰“遗爱”。朱寿昌曾任陕州(终南山区)通判。通判亦称通守。

⑹剑外:即剑南(剑门山以南),四川的别称。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说:“剑外忽闻收蓟北”,是以京师长安为中心,将四川作为剑外,唐时在此置剑南道。作者是蜀人,故自称剑外思归客。

⑺风物:风土人物。

⑻江表传:书名,已不存。在陈寿《三国志》中还可间接看到它的一些内容,是汉末群雄割据和三国时吴国的人物事迹。

⑼狂处士:指祢衡,他字正平,汉末平原人。少时有才学而又恃才傲物。孔融几次将他推荐给曹操,因受歧视而大骂曹操,被送到荆州刺史刘表处,亦不肯容纳,又被送到江夏(今湖北汉阳),为江夏太守黄祖所杀。处士:指有才德而不出来做官的人。

⑽鹦鹉洲:祢衡写过一篇《鹦鹉赋》。衡死后,葬在汉阳西南的沙洲上,后人因称此洲为鹦鹉洲。两句惋惜祢衡已死,如今鹦鹉洲上,只见苇花在风中摇曳,发出瑟瑟之声。底事:何事。

⑾飘忽:指时光易逝,人事无常。这句说忌才的曹操、黄祖都飘然逝去。曹操曾封为魏公,故称为曹公。

⑿使君:指朱寿昌。谪仙:指李白。唐贺知章看到李白文章,叹道:“子,谪仙人也。”(见《新唐书·李白传》)

⒀追黄鹤:李白《赠韦使君》诗说:“我且为君槌碎黄鹤楼,君亦为吾倒却鹦鹉洲。赤壁争雄如梦里,且须歌舞宽离忧。追:胜过,赶上。全句说要朱守昌写诗超过李白的这首“黄鹤诗”。

赏析:

此词是作者贬居黄州期间寄给时任鄂州太守的友人朱守昌的。词中既景中寓情,关照友我双方,又开怀倾诉,谈古论今。作者用直抒胸臆的方式表情达意,既表现出朋友间的深厚情谊,又在发自肺腑的议论中表现自己的内心世界。词中寓情于景,寓情于事,言直意纡,表达出苍凉悲慨、郁勃难平的激情。

上片由景及情。开篇大笔勾勒,突兀而起,描绘出大江千回万转、浩浩荡荡、直指东海的雄伟气势。江汉,即长江、汉水。长江、汉水自西方奔流直下,汇合于武汉,著名的黄鹤楼在武昌黄鹄山岿然屹立,俯瞰浩瀚的大江。此二句以高远的气势,抓住了当地最有特色的胜景伟观,写出了鄂州的地理特点。“葡萄深碧”,化用李白的诗句“遥看汉水鸭头绿,恰似葡萄初酦醅”,形容流经黄鹤楼前的长江呈现出一派葡萄美酒般的深碧之色。以下“犹自带”三字振起,继续以彩笔为江水染色。李白又有“江带峨眉雪”之句(《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杜甫《登楼》诗云:“锦水江春然来天地”。苏轼在此不仅化用前人诗句,不着痕迹,自然精妙,而且用“葡萄”、“雪浪”、“锦江”、“春色”等富有色彩感的词语,来形容“深碧”的江流,笔饱墨浓,引人入胜。词人将灵和楼前深碧与锦江春色联系起来,不但极富文采飞扬之美,而且透露了他对花团锦族、充满春意的锦城的无限追恋向往之情,从而为下文“思归”伏脉。以下由景到人,既上接岷江锦水,引动思归之情;又将黄鹤楼与赤壁矶一线相连,触发怀友之思。

“对此间、风物岂无情殷勤说”,既总束上片,又领起下片,由风景人物引发思归怀古之情。换头两句,劝友人休读三国江左史乘《江表传》。该书多记三国吴事迹,原书今已不传,散见于裴松之《三国志》注中。以愤激语调唤起,恰说明感触很深,话题正要转向三国人物。“狂处士”四句,紧承上文,对恃才傲物、招致杀身之祸的祢衡,表示悼惜。祢衡因忠于汉室,曾不受折辱,大骂曹操,曹操不愿承担杀人之名,故意把他遣送给荆州刺史刘表,刘表又把他转送到江夏太守黄祖手下,后被黄祖所杀,葬于汉阳西南沙洲上,因为祢衡曾撰《鹦鹉赋》,有声名,故后人称此洲为鹦鹉洲。“空洲对鹦鹉,苇花萧瑟”,以萧索之景,寓惋惜之情,意在言外。接着笔锋一转,把讥刺的`锋芒指向了迫害文士的曹操、黄祖。“不独笑书生争底事,曹公黄祖俱飘忽”。“争底事”,即争何事,意谓书生何苦与此辈纠缠,以惹祸招灾。残害人才的曹操、黄祖,虽能称雄一时,不也归于泯灭了吗!此句流露出苏轼超然物外、随缘自适的人生态度。收尾三句,就眼前指点,转出正意,希望友人超然于风高浪急的政治漩涡之外,寄意于历久不朽的文章事业,撰写出色的作品来追蹑前贤。李白当年游览黄鹤楼,读到崔颢著名的《黄鹤楼》诗,曾有搁笔之叹,后来他写了《登金陵凤凰台》、《鹦鹉洲》等诗,据说都是有意同崔颢竞胜比美的。苏轼借用李白的故事,激励友人写出赶上《黄鹤楼》诗的名作。这既是勉人,又表露出作者对于永恒价值的追求。

这首词由景及情,思乡怀古,由豪入旷,超旷中不失赋诗追黄鹤的豪情壮采,不失对于人生的执着追求。词的上片,由江汉西来、楼前深碧联想到岷峨雪浪、锦江春色,引出思归之情,又由“葡萄深碧”之江色连接着黄鹤楼和赤壁矶,从而自然地触发怀友之思;下片由思乡转入怀古,就祢衡被害事发抒议论与感慨,最后又归到使君与黄鹤。全词形散而神不散,大开大合,境界豪放,议论纵横,显示出豪迈雄放的风格和严密的章法结构的统一。一则,它即景怀古,借当地的历史遗迹来评人述事,能使眼中景、意中事、胸中情相互契合;再则,它选用内涵丰富、饶有意趣的历史掌故来写怀,藏情于事,耐人寻味;三则,笔端饱和感情,有一种苍凉悲慨、郁愤不平的激情,在字里行间涌流。

苏轼谪黄州时与朱寿昌不断翰墨往还,倾泻肺腑,本词即是其一。上片,由景入情,景中寓情。落笔便使长江、汉水,浩浩荡荡,突兀而来,描绘了大江千汇万状,直奔东海的雄伟气势。接着转入近景,黄鹤楼下,江水澄澈碧透,再用“犹自带”三字领起,驰骋想象,视通万里,奔腾的大江还带着蜀地岷山、峨嵋的雪浪和锦江的春色,不仅为大江铺染了一层绚烂夺目的色彩,而且融入自己浓浓的乡思。面对斯景,词人有许多感慨。笔锋一转写到朱寿昌和自己,先称赞朱寿昌为“南山遗爱守”,对他的政绩和人品表示钦佩;再称自己为“剑外思归客”,郁愤不平之情,他乡思归之意,溢于言表。他要在这壮丽风物景色的面前,对朋友敞开心扉。

换头之后便进入怀古抒情。劝友人不要读《江表传》,不必倾慕那些豪杰、这是激愤之语。他想起三国时在此被害的狂处土刚直傲物的祢衡,对其深为痛悼。眼前滚滚逝去的大江,使他想到像祢衡这样的士人虽为当时的权贵所不容,但至今英名犹存;而那些不容他们、杀害他们的人,不都被大浪淘净了吗?想到这里,词人排解了郁愤,心情豁然开朗,洒脱、旷达之情油然而生。“争底事”以下,点出主旨,劝勉友人和自己一道超脱于政治风云,寄情于文章事业。

篇5:西来大学简介

这首词寄情于景,表现了诗人与朋友的深厚友谊,也表达出诗人感慨世道,心中不由的感到的苍凉、悲愤。

满江红·江汉西来(寄鄂州朱使君寿昌)

作者:宋·苏轼

江汉西来⑴,高楼下、葡萄深碧⑵。犹自带,岷峨雪浪⑶,锦江春色⑷。君是南山遗爱守⑸,我为剑外思归客⑹。对此间、风物⑺岂无情,殷勤说。

《江表传》⑻,君休读;狂处士⑼,真堪惜。空洲对鹦鹉,苇花萧瑟。独笑书生争底事⑽,曹公黄祖俱飘忽⑾。愿使君、还赋谪仙诗⑿,追黄鹤⒀。

【注释】

⑴西来:对鄂州来说,长江从西南来,江水从西北来,这里统称西来。

⑵高楼:据本词末句看,是指武昌之西黄鹤矶头的黄鹤楼。葡萄深碧:写水色,作者《南乡子》:“认得岷峨春雪浪,初来。万顷蒲萄涨渌醅。”李白《襄阳歌》说“遥看汉水鸭头绿,恰似葡萄初酦醅。”

⑶这句是说岷山、峨嵋山上的雪,在夏天溶化,流入长江。李白诗:“江带岷峨雪。”(《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

⑷锦江:在四川,流入长江,是岷江支流。全句用杜甫《登楼》诗:“锦江春色来天地。”

⑸南山:即陕西终南山。遗爱:地方官去任时,称颂他有好的政绩,美之曰“遗爱”。朱寿昌曾任陕州(终南山区)通判。通判亦称通守。

⑹剑外:即剑南(剑门山以南),四川的别称。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说:“剑外忽闻收蓟北”,是以京师长安为中心,将四川作为剑外,唐时在此置剑南道。作者是蜀人,故自称剑外思归客。

⑺风物:风土人物。

⑻江表传:书名,已不存。在陈寿《三国志》中还可间接看到它的一些内容,是汉末群雄割据和三国时吴国的人物事迹。

⑼狂处士:指祢衡,他字正平,汉末平原人。少时有才学而又恃才傲物。孔融几次将他推荐给曹操,因受歧视而大骂曹操,被送到荆州刺史刘表处,亦不肯容纳,又被送到江夏(今湖北汉阳),为江夏太守黄祖所杀。处士:指有才德而不出来做官的人。

⑽鹦鹉洲:祢衡写过一篇《鹦鹉赋》。衡死后,葬在汉阳西南的沙洲上,后人因称此洲为鹦鹉洲。两句惋惜祢衡已死,如今鹦鹉洲上,只见苇花在风中摇曳,发出瑟瑟之声。底事:何事。

⑾飘忽:指时光易逝,人事无常。这句说忌才的曹操、黄祖都飘然逝去。曹操曾封为魏公,故称为曹公。

⑿使君:指朱寿昌。谪仙:指李白。唐贺知章看到李白文章,叹道:“子,谪仙人也。”(见《新唐书·李白传》)

⒀追黄鹤:李白《赠韦使君》诗说:“我且为君槌碎黄鹤楼,君亦为吾倒却鹦鹉洲。赤壁争雄如梦里,且须歌舞宽离忧。追:胜过,赶上。全句说要朱寿昌写诗超过李白的这首“黄鹤诗”。

【赏析】

这是元丰四年(1081年)苏轼寄给朱寿昌的词作。描写了江汉的壮丽景色,并借古人以抒发自己的苦闷和不满,具有苍凉悲慨、郁愤不平之气。

上阙即地写景,由景到情,把对长江景色的描写、自己对家乡的思念以及对朱寿昌的称赞融为一体。但有情就要倾吐、抒发,故有“对此间,风物岂无情,殷勤说。”以引出下文。

下阙即景怀古。江表传、鹦鹉洲、黄鹤楼等,处处都联系当地的历史遗迹来评人述事,使眼中景,意中事,胸中情有机的交融在一起,字里行间流露出慷慨郁愤之气,颇耐人咀咏。末三句“愿使君,还赋谪仙诗,追黄鹤”,则是通过对历史故事的`回忆所下之结论,意在勉励朱寿昌要胸襟开阔,作一个风格超迈的人。

【背景】

篇6:西来大学简介

一年来,全镇远程教育工作紧紧围绕“三个一”和科学发展观工作要求,采取“五个加强”措施,巩固和提高农村试点工作成果,探索和建立城镇社区试点工作长效机制,扎实推进学用结合,努力作好打造13个村(社区)接收站,进一步提高了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水平,充分发挥远程教育在促进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中的积极作用,着力提高了基层党员干部和群众素质。现将一年工作总结如下:

一、突出“三个到位”抓学用,切实加强远程教育组织教学管理

(一)突出组织领导到位,解决全镇远教工作“有人抓”。今年,继续加强了组织机构、工作队伍、骨干培训等工作。调整充实了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领导小组,进一步形成了镇党委副书记负责牵头各驻村干部参与配合的远教工作领导机制。在原有1名干部的基础上,选配13名一村(社区)一名大学生积极参与管理服务远教工作。加强管理人员培训,举办了农村和社区远程教育业务培训2个班次,通过学习培训、讨论交流、外出参观等形式,拓展了远教干部视野,提高了操作管理人员技能和素质。

(二)突出工作措施到位,解决全镇远教工作“怎么抓”。采取“五个加强”措施,狠抓“五项工作”,扎实推进学用结合。明确加强领导,狠抓工作队伍建设;明确加强落实,狠抓教学组织管理;明确加强结合,狠抓学用成果转化;明确加强宣传,狠抓信息督查工作;明确加强协调,狠抓上级和领导交办工作任务的完成。同时,制订了切合实际的工作计划和学习计划,指导各站点抓好管理和培训。今年,即针对居(支)两 1

委成员模范带头学,帮助其提高政治思想素质和工作业务水平,促进社区基层党建工作有新举措;针对党员和居民群众定期集中学,帮助其及时学习党的理论知识和时事要闻,促进社区民众整体素质有新提升,促进社区整体服务水平有新提高。

(三)突出规范管理到位,解决全镇远教工作“抓得好”。为确保日常工作有序有效开展,不断推进远教工作常规化、制度化,突出加强规范建设。一是坚持开展学用需求问卷调查。各站(点)通过进组入户和召开会议等各种渠道,采取座谈、发放问卷等形式,对党员干部和群众需求进行调查摸底,认真做好信息反馈记录,合理制定每月学习培训计划。二是量化任务开展好有效培训。即要求镇接收站全年对机关党员针对性集中培训48次以上,对村(社区)干部集中培训3次以上,对所属站(点)操作管理人员培训3次以上,开展经常性分类培训和个性化学习不少于300人次。三是按照全市统一要求,规范填写《组织教学记录薄》、《信息反馈记录薄》和《节目预告》,要求各站点及时规范收集、整理、归档有关工作资料。

二、明确“四点突破”为抓手,推进远教工作持续健康发展

为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和市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的有关文件和会议精神,明确以“四点突破”为抓手,对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的远程教育工作进行安排部署,推进了我镇远程教育工作的持续健康发展。

(一)以完善和拓展站点功能为重点,着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一是进一步加强终端站点建设。确保村村有站点,实现全覆盖。由相关接收站定期刻录光盘送学上门,定期不定期组织党员和群众学习,利用广播远教设备向群众宣传抗灾救灾知识、及时播报最新天气情况和路况信息,为群众提供服务。二是加强站点管理和维护体系建设。我镇组建一支由一村一名大

学生组成的远程教育站点维护志愿者队伍,分村(社区)承担维护任务,使维护力量逐步向基层和站点延伸。

(二)以增强针对性、适用性为突出点,着力加强教学资源建设。一是合理制定今年教学计划,结合乡村旅游建设、基层组织示范带建设和新农村建设规划需要。二是进一步加大乡土课件开发力度。继续按照“明确一个任务、选定一个课题、安排一定经费、规定一个时限”的要求,以农村和社区党员干部群众实际需求为导向。

(三)以学用结合、务求实效为出发点,着力抓好远程教育学用成果转化。一是抓好示范带动工作。围绕基层组织建设和新农村建设,总结“一站一基地”或“一站多基地”做法,全力打造了远程教育养殖示范户10个。各村(社区)结合当地农业生产特色和优势,建立相应的教学应用辅导示范基地,使之成为远教技术的实验田和示范点。二是抓好市场引导工作。充分发挥远程教育组织和培训功能,为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健康发展提供培训、技术、信息、管理方面的支持。提高了综合素质和管理水平,增强了农民合作意识、市场风险意识。在“支部+远教+公司+合作经济组织+农户”等模式的引导下,充分发挥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把通过远程教育学到的先进适用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能力和经济成果。

三、做好“督导与调研”两项工作,致力提升管理服务水平

(一)落实督促检查指导任务,服务基层管理工作。各村(社区)党组织支部书记切实承担起“第一责任人”职责,对远程教育工作亲自研究,及时指导,每周对工作开展情况、学习培训等工作情况进行自查。镇远程办负责人每月对所辖接收站进行督促检查。在工作开展上,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载体,安

排播放优秀文化艺术节目,倡导健康向上的文娱生活,给党员群众带来美好的视听享受,丰富村(居)民文化娱乐生活。

(二)落实调研工作任务,服务信息宣传再上台阶。一是加强工作调研。对全镇、村级站点工作运行情况检查摸底调查,及时掌握基层工作动态,找到存在问题,提出解决办法。特别是在如何发挥远程教育作用,加强和改进农村党员干部教育管理、促进素质提升等方面做了积极研究和探讨。二是加强信息宣传。极大地调动了远教干部写信息的积极性。每月向远程办报送有价值的工作信息(含经验材料、调研文章)2篇。我镇村(社区)和学校还在醒目位置翻新或增加了宣传标语。

从明确目标、采取措施、取得成效等方面分析教学的效果,实践再次表明,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的全面推进,不仅丰富了教育培训农村和社区党员干部的内容,提升了基层党员干部和群众素质,还有效传播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农业实用技术,促进了农民增收,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但是,远教工作仍存在个别站点管理不够规范、学用效果不好,部分站点设备维护更新不到位,“村校结合”站点作用发挥不好,在今后的工作中,要继续加强领导,采取更加积极和有力的措施,贯彻落实“远程教育以用为本”的精神,更好的发挥远程教育在服务基层党建、服务新农村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西来镇人民政府

篇7:中国传媒大学简介

中国传媒大学的校训是:“立德、敬业、博学、竞先”。

中国传媒大学坚持”结构合理、层次分明、重点突出、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相互支撑”的学科建设思路,充分发挥传媒领域学科特色和综合优势,形成了以新闻传播、广播影视艺术、信息科学与技术为龙头,文学、工学、管理学、法学、经济学、理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相互交叉渗透的学科体系。目前,学校设有14个学院,拥有新闻学、广播电视艺术学2个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4个北京市重点学科,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4个博士点,48个硕士点,3个专业硕士类别,78个本科专业。

中国传媒大学致力于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建校55年来,学校培养了大批广播影视传媒领域高层次人才,为党和国家的传媒事业及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被誉为”中国广播电视人才摇篮”、”信息传播领域的知名学府”。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4488人.其中,普通全日制本专科生9172人.博士、硕士研究生3606人;有继续教育在读生15472人。

学校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工1 925人,其中,专任教师1044人;拥有一批国内外享有盛誉的教授、学者。作为信息传播研究领域的学术重镇,中国传媒大学致力于传媒内容和形式创新研究、传媒高新技术研发和为政府企事业单位决策咨询服务,形成了一批重要科研成果。学校建有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广播电视研究中心、广播电视数字化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有声语言分中心、新媒体研究院和文化产业研究院,建有“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数字媒体工程创新引智基地、教育部非通用语种人才培养基地和国家动画教学研究基地。学校主持完成了国家数字中短波广播技术标准制订与系统研制,参与国家手机电视、移动多媒体技术标准制订,在数字广播技术领域处于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学校办有教育部“名刊工程”期刊《现代传播》。

学核建有校园多媒体网络、数字有线综合业务网、图书文献信息资源网、现代远程教育网,公共服务体系日趋完善;建有"广播电视与新媒体实验教学中和“广告实践教学中心”;多媒体教室、演播馆、实验室等装备精良,功能完善;图书馆形成了信息传播学科内容丰富,纸质、电子、网络形式多样的馆藏体系。

学校与200多所国外知名大学、科研与传媒机构建各作关系。学校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媒介与女性”教席单位,建有亚洲传媒研究中媒研学术研究机构。由我校主办的亚洲传媒论坛、世界大学女校长论坛、中国传播论坛等高层次国际浨会议,已成为国际传媒界、高教界交流的重要平台。面向未来,中国传媒大学正以"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特色发展、创新发展"为发展理念.坚持内涵发展,以质量、管理、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着力提升教育质量、学科实力和办学水平,为建设国家传媒和文化事业发展的人才库、科技库、思想库和信息资源库,实现建设世界知名高水平传媒大学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平安里西大街43号中国儿童中心

电话:010-66116727传真:010-66118652

本刊唯一官方网站:www.zgxwjyzazhi.com

国内统一刊号:CN11-3173/G4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4-8502

邮编:100035

投稿信箱:zgxwjyllb@163.com

国内邮发代号:80-609

篇8:四川大学力学学科简介

四川大学力学学科前身是1954年成立的成都工学院力学教研室。在康振黄、冯广占、陈君楷、宁交贤等老一批科学家与知名学者的带领下,力学学科得到了进一步的建设和发展。1978年恢复建立工程力学系,1986年获得固体力学博士学位授予权,1992年固体力学被评为四川省重点学科。1995年获准建立生物力学工程四川省重点实验室。特别是自2003年以来,以谢和平院士为学术带头人的中、青年创新团队已经形成,学科建设得到跨越发展,2003年、2004年先后得到学校专项重点支持,建立了“生物材料与生物力学临床应用”与“重大工程安全与灾害力学”两个校级交叉科学研究中心。2006年获得力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2007年固体力学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并获准建立力学博士后流动站和四川省力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力学学科始终坚持“提高水平、鼓励交叉、形成特色、重点突破”的建设方针,并发挥四川大学多学科的综合优势,在生物力学与生物工程,工程安全与灾害力学,新型材料超长寿命疲劳断裂及动态破坏力学行为等研究领域已形成鲜明特色和优势。

力学学科现有院士一人,博士生指导教师13人,教授18人,副教授20人,教育部新/跨世纪优秀人才3人,宝钢教育基金会高校优秀教师3人,四川省学术带头人7人。学科主要带头人包括:谢和平院士、陈君楷教授、袁之润教授、王清远教授、樊瑜波教授、许唯临教授、林鹏智教授、王启智教授、于建华教授、曾祥国教授、秦世伦教授、王晓春教授、朱哲明教授等。此外还聘请美国、英国、法国及国内数名院士在内的30余名中外著名学者作为力学学科的名誉及客座教授。学科现有在站博士后人员5人、博士研究生13人、硕士研究生37人、本科生195人。

学科近年承担的项目有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项目及其后续支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及其他国际与地方合作项目100余项,科研经费超过4000万元。获国家自然科学奖1项,国家发明奖1项,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2项,其他部(省)级奖10项,出版教材专著10余部,发表论文600余篇,其中SCI等3大国际检索论文200余篇。

篇9:上海大学力学学科简介

上海大学力学学科起源于1984年由钱伟长院士所创建的上海市应用数学和力学研究所。1984年建立了固体力学博士点及流体力学硕士点;1985及1996年,应用数学和力学以及应用力学学科先后被列入上海市教委第一、三期重点学科;1991年设立力学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993年建立流体力学博士点;1996年上海大学创办“数学物理力学综合班”;1997年成立了力学系;1998年“应用数学和力学”被教育部门列为“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同年设立力学学科“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岗位;2000年设立力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001年应用力学学科列为上海市重点学科;2005年应用力学学科再次成为上海市优势学科;2006年获准设立上海市环境与能源中的关键力学问题重点实验室;2007年流体力学学科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2008年“应用数学和力学”被列入教育部门“21 1工程”第三期重点建设学科。目前,中国力学学会的理性力学与力学中的数学方法专业委员会,中国力学学会波纹管与管道力学专业委员会,上海市非线性科学活动中心等都设在上海大学。

科学研究

上海大学力学学科目前共有教师及科研人员(48)人,其中教授(研究员)(27)人,包括中科院院士钱伟长先生、中国力学学会副理事长戴世强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钱跃教授以及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陈立群教授等。

目前本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湍流与流动稳定性理论、格子玻尔兹曼理论与方法、交通流动力学、多物理场耦合分析和控制理论、工业及城市环境流体力学、非线性固体力学的理论和方法、材料和结构的力学理论和实验、非线性动力学和振动控制、界面力学和微纳米力学以及复合材料力学、飞行器空气动力学、内外流气动力学及流动控制、实验力学及现代测试技术等。今后,在强调非线性力学基础研究的同时,我们将致力于重点开拓力学学科与材料科学、生命科学、交通科学、能源工程、环境科学等学科的交叉研究。

近5年来,本学科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2项、面上项目(55)项,同时还承当国家“973”项目、国防1 15预研、上海市重大重点项目、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资助计划项目、上海市浦江、曙光和启明星等人才资助计划项目等以及企事业资助的众多课题,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自然科学)一、二、三等奖(19)项。钱伟长教授任荣誉主编、周哲玮教授任主编的《应用数学和力学》杂志在国内外具有较大的影响,被美国力学科学院评为世界上17种力学核心学术期刊之一,并进入由美国I S I根据引用频次遴选的中国25种主要期刊,是中国百家重点期刊,中国高校精品期刊。

人才培养

在人才培养方面,本学科着眼于培养具有较强独立科研创新能力以及良好合作精神的力学人才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近20年本学科共培养了(290)名硕士、(120)名博士。上海大学力学学科热忱欢迎有志之士来本学科学习与工作!

通讯地址:上海市延长路149号189信箱(邮编200072)

电话:021-56331451/56333085

电子信箱:siamm@mai l.shu.edu.cn

上一篇:pmc具体工作流程下一篇:信息技术、实验组教研活动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