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资源发展现状

2024-05-16

水资源发展现状(精选6篇)

篇1:水资源发展现状

中国水资源现状和可持续发展

12207010232 孙祥云 信息二班

摘要: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人口众多,水资源开发利用水平较低,加上区域水土资源分布的严重不均匀,水问题更严重。水是生命之源,良好的水生态环境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所以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采取积极有效的对策与措施,实现和水的和谐共处,构建人水和谐关系,以达到社会和谐。

关键词:水资源

水资源困局 可持续发展 水利建设

正文:

地球上的水量是极其丰富的,其总储水量约为13.86亿立方千米,但地球水圈内水量的分布是极其不均匀的,地球水约有96.5%的水是海水。与人类关系最密切、又较易开发利用的淡水资源储量仅占地球上总水量的0.3%,而且在时空上的分布很不均匀。从世界范围来看,中国的水资源储量相当丰富。将河川径流量作为动态水资源,近似的代表水资源,则中国的河川径流量在世界主要国家中仅次于巴西、前苏联、加拿大,居世界第四位,即使如此,中国的水资源现状仍不容乐观。

中国地域辽阔、地形复杂,跨越了从寒温带到热带等九个气候带,从东南到东北,呈现出由湿润、办湿润到干旱、半干旱乃至极端干旱的变化趋势,各地水文循环情势有明显差异,表现出有很强的地域性。因此,中国降水具有年内、年际变化大,区域分布不均匀的特点。区域年降水量因水汽条件,气团运行等多种因素影响,呈随机性变化,使得丰、枯水期年水资源量相差悬殊,丰、枯年交替出现,或连涝、连旱持续出现都是有可能的。汛水期水量集中,不便利用;枯水期水量锐减,又满足不了需水要求。

我国的“水”存在两大主要问题:一是水资源短缺,二是水污染严重。有资料显示,我国是一个干旱缺水严重的国家。人均水资源仅为世界水平的1/4,在世界上名列110位,是全球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人均可利用水资源仅为900立方米,并且分布极其不均衡。20世纪末,全国600多座城市中有400多个城市存在供水不足问题,其中比较严重的缺水城市达130个,全国城市缺水总量为60亿立方米。据分析估计,全国按目前的正常需求和不超采地下水,年缺水量为300亿~400亿立方米。同时,水质污染又大大加重了缺水问题。并且由于缺少统筹规划,缺水问题导致了水资源的过度开采,而水资源开采过度又会带来河川断流,湖泊干涸等环境问题。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第五个“第十个五年计划”中把水资源,粮食和汽油资源的安全列为我国三大安全问题,充分体现了水资源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据的重要地位。所以缺水已经成为制约中国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的重要因素。

水污染程度严重,损失巨大,据水利部对全国的700余条河流约10万公里河长开展的水资源质量评价,46.5%河长受到污染;10.6%河长严重污染,水体已经丧失了使用价值。90%以上的城市水域污染严重,在全国七大流域中,太湖、淮河、黄河流域均有70%以上的河段受到污染;海河、松辽河流域污染也相当严重,污染河段占60%以上,全国有1/4的人口饮用水不符合卫生标准。水污染直接影响着我国民众生活、生存环境。

河湖萎缩,黄河断流,黄河从1972年开始断流到1998年的27年间,黄河利津站共有21年发生断流,断流频率已达四年五断,共计断流1050天,平均每个断流年份50天,其中1997年断流226天,断流河段长达704公里,占下游河段总长的90%。海河流域中下游平原地区的河流基本干涸,河口淤积加剧,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由于径流剧减,城镇排除的污水得不到稀释,形成不少污水河,被形象地称为::“无河不干,有水则污。”调查表明,仅30年来,我国的湖泊面面积已经缩小了30%。

西北地区水环境恶劣。目前,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湖泊干涸现象十分严重,部分湖泊含盐量和矿化度明显提高,特别是西北湖泊咸化的趋势更为明显。新疆博斯腾湖,由于上游修建灌溉工程,导致胡水量锐减,含盐量高的灌区退水又不断入湖,因此,该湖在短短的10多念念内就由淡水湖演变成咸水湖,湖水矿化度上升6倍,水面减少120平方公里,水位降低3.54米。素有“绿色迷宫”之称的准葛尔盆地西部的艾比湖,因60年代在湖区毁林开荒,70年代截流断水,至今艾比湖湖面已由过去的1300平方公里减至600平方公里,干涸的湖盆已经沦为盐漠。曾为我国历史上最大的淡水湖——罗布泊也已干涸。由于人口增长,耕地面积扩大,生态类型擅变,我国的湿地面积严重萎缩。北大荒的连年垦荒使得这块我国最大的湿地面积缩小了60%,三江平原的湿地面积已由建国初期的443万公顷下降到190万公顷。如不采取紧急保护措施,十几年内三江平原的湿地将丧失殆尽。

南方围湖造田是导致南方湖泊面积萎缩的首要原因。曾经蔚为壮观的江汉湖群因围垦而消失的湖泊983个,面积减少2041平方公里,目前仅存湖泊83个,浩浩荡荡的800里洞庭在不到40年的时间内,围垦面积达226万亩,淤积与围垦互为因果,导致湖区生态恶化循环。

由于地表水资源贫乏和水污染加剧,致使一些地区对地下水进行掠夺式开发,地下水超采十分严重。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已形成地下水域性降落漏斗149个,漏斗面积15.8万平方公里,其中严重超采面积6.7万平方公里,占超采面积的42.3%,多年平均超采地下水67.8亿立方米,有的漏斗中心水位埋深已达60—80米,有些城市还出现了地面沉降,造成后果。

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全国水土流失面积达367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38%,其中水力侵蚀面积179万平方公里。此外,每年流失土壤50多亿吨,全国每年因水土流失新增荒漠化面积2100平方公里,因同样原因二损失的耕地面积达7万多公顷。黄土高原每年水土流失带走的氮、磷、钾就达4000万吨,相当于全国一年的化肥产量。近些年,全国各地水污染事故频繁发生,平均每年在1600起以上。1994年淮河特大污染事故,造成苏皖两省150万人饮水困难。1996年春节后,淮河再次发生污染事故,使蚌埠市70万人陷入水荒。近十年来,仅海河流域的水污染事故就多达数百起,由水污染导致的地区间纠纷不断发生,严重影响社会稳定。

1.我国水资源现状

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2200立方米,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4,居世界第119位,被列为世界上最缺水的13个国家之一。据有关的预测显示,2030年之后,我国人口达16亿人,水资源缺口为400~500亿立方米。随着我国近年来对工业化投入及国家城镇化的发展,工业用水、城市用水量急剧增加,水资源供需矛盾越来越明显,因而造成工业生产停滞,城市供水限时等困难出现。

目前,有很多城市因为对水资源进行过度开发利用,导致水资源在上、下游和左、右岸分配利用不合理,严重影响居民的生产生活,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水资源丰富的流域,用水浪费严重,水利用率低;在水资源贫乏的流域却经常断流,水库干涸,无水可用,连基本的生态环境和生活用水都无法保障。同时,由于不适当的农业灌溉和水利设施渗漏补给地下水造成的土壤次生盐碱化更是一大困难。农业大开发初期,人们对土壤次生盐碱化的机理认识不深,重视不够,盲目开荒灌溉,不仅占用大量生态水源,而且造成土壤严重次生盐碱化。

我国降雨在空间上分布不均衡,南方比较充沛,年降雨量超过1000mm,而北方内陆地区降雨量少,年均少于400mm。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国土面积占全国的36.5%,但水资源占全国的81%;而淮河流域及其以北地区国土面积占全国的63.5%,水量仅占19%,其中西北内陆河地区资源性缺水更严重。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工、农业污水排放量逐年加大,近年来全国污水排放量达600亿吨,其中绝大部分未作处理就直接排入江河湖泊。全国700多条河流中,有近50个河段水域污染严重,水污染严重形成水质性缺水,生活水资源总量因河、湖水源头污染而不断减少。同时,由于人们对生态环境保护重视不够,不合理的开发利用水资源,导致天然湖泊、湿地面积减少,沙尘暴增多,气候劣变的现象越来越多。目前,在我国有些缺水区,为了保证当地的生产、生活需求,对地下水开采过度,导致地下水位降低,海水倒灌,地面开始下沉。

2.发张高效节水型农业的经济意义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水资源短缺的矛盾日益突出。近年来,农业用水在总用水量中虽已呈下降趋势,但仍是用水大户,特别是农业大省,农业用水量比重占60%以上。从农业灌溉发展来看,农业灌溉的规模不断扩大,同时水质性缺水问题日益突出。这就需要发展效益农业的同事必须朝节水型效益农业方向发展。从发展趋势上看,高效农业经济必须是节水农业。

现代农业的规模经营模式和健全的社会化服务体系要求大幅度提高灌溉劳动生产率,从人工作业变为机械化作业。“两高一优农业和现代化农业不仅注重提高产量,更加强调农产品的品种、质量、外观和上市时间等,就对灌溉提出了更为“精细”的要求。如灌水的位置、时间、数量、营养成分等,还要求对空气湿度和土壤情况进行自动监控和科学管理。如采用灌溉、滴灌等节水灌溉技术以及其他各种先进灌溉方法和技术,对传统、粗放型的灌溉方法进行改造,既可以提高水的有效利用率,又可以提高灌溉效率、灌溉保证率和水分生产率,还可通过灌溉系统进行施肥和撒药,使种植结构和耕作技术发生重大变革,推进农田灌溉的现代化和科学管理化,使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发生转变。

在水资源匮乏的地方,尽量做到少种或不种耗水量达的作物,且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扩大节水型高效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建立一批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良好、具有当地特色的节水型高效农产品基地。调整和优化农村经济结构式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途径。农业结构的调整不仅要满足“品质调优、效益调高、市场调活、民调富”的要求,更需要满足“面积调小、消耗调低”和削减用水高峰的要求。

水资源管理要想实现一体化,就必须有相应的管理体制作为前提,建立完善的水资源管理体制,是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但目前我国水资源的管理体制非常不合理,这就造成了在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中出现许多问题。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提供资源不断的水供给、水服务,实现水资源在当代人之间、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人类社会与生态环境之间公平合理的分配。要达到上述目的,必须正确的认识社会经济系统、水资源系统和生态环境系统三者之间的关系,由此可见,水资源作为人类社会发展所必须而不可替代的自然资源,从其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系看,既要保障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有效性、连续性、和持久性,以实现水资源的永续利用,又要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满足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求,实现两者的相互协调。如果没有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就无从谈及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倘若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以牺牲环境、耗竭资源为代价,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不去提高和深化人们的思想认识,规范人们的行为,不去用先进的理论、技术为指导制定开发、利用和保护水资源、水环境的战略和措施,则必然会损害水资源及其自然环境系统,影响甚至破坏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可持续性。因此,必须十分总是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农业的技术进步离不开长期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持续投入。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在农业生产成本中占有较大比例,因此国家及各级政府应建立稳定的水利设施改造、建设以及技术进步等方面的投入机制,稳定投资来源和比例。要合理调整水价,促进节约用水意识的养成。调整水价是调节税的利用向经济效益更优的产业转变,合理的水价政策出台可有效的促进节约用水意识。加强节水宣传,提高全社会的节水意识,只有全社会树立起节水意识,变节水为全民自觉行动,才能真正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参考文献

1.陈家琦,干浩

《水资源学概论》 2.刘建善 3.姜文来 4.何俊仕 5.王乐财

《水的开发和利用》

《水资源价值论》

《现代农业节水技术》

《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的探讨》

篇2:水资源发展现状

中国是一个干旱缺水严重的国家。淡水资源总量为28000亿立方米,占全球水资源的6%,仅次于巴西、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四位,但人均只有22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

4、美国的1/5,是全球13个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扣除难以利用的洪水泾流和散布在偏远地区的地下水资源后,我国现实可利用的淡水资源量则更少,仅为11000亿立方米左右,人均可利用水资源量约为900立方米,并且其分布极不均衡。到20世纪末,全国600多座城市中,已有400多个城市存在供水不足问题,其中比较严重的缺水城市达110个,全国城市缺水总量为60亿立方米。我国水资源短缺、水污染严重、水土流失严重、水价严重偏低、水资源浪费严重。而且南方水多,北方水少。西部水少,沿海水多。

据监测,目前全国多数城市地下水受到一定程度的点状和面状污染,且有逐年加重的趋势。日趋严重的水污染不仅降低了水体的使用功能,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短缺的矛盾,对我国正在实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带来了严重影响,而且还严重威胁到城市居民的饮水安全和人民群众的健康。随着城市化和经济社会发展,土地被大量占用,非农业灌溉用水需求在急剧增加,农业与工业、农村与城市、生产与生活、生产与生态等诸多用水矛盾进一步加剧。尽管中国采取了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措施,但大量的农田和农业灌溉水源被城市和工业占用,耕地资源减少的势头难以逆转,水资源短缺的压力进一步增大。如今,全国实际可利用水资源量接近合理利用水量上限,水资源开发难度极大。而且水环境恶化的趋势也没有得到有效的遏制。全国水土流失面积367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38%。全国近一半河段和九成的城市水域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水环境的恶化,破坏了生态系统,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紧缺的矛盾。随着我国人口的增加,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水资源形势将更为严峻,以水资源紧张、水污染严重和洪涝灾害为特征的水危机已经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成为实现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具有基础性、全局性和战略性的重大问题。

然而,中国水土流失尚未得到有效控制,生态脆弱。中国众多的山地、丘陵,因季风型暴雨,极易造成水土流失。同时,对水土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加剧了水土流失。目前,中国水土流失面积35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37%,每年流失的土壤总量达50亿吨。严重的水土流失,导致土地退化、生态恶化,造成河道、湖泊泥沙淤积,加剧了江河下游地区的洪涝灾害。由于干旱和超载过牧,导致草原出现退化、沙化现象。污染负荷急剧增加,加重了水体污染。大量的工业和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水中,农业生产中化肥和农药大量使用,使得部分水体污染严重。水污染不仅加剧了灌溉可用水资源的短缺,成为粮食生产用水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而且直接影响到饮水安全、粮食生产和农作物安全,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而水资源也更加短缺了。无论是情愿还是不情愿,缺水,这一让水乡人感到无比陌生和尴尬的事实已经真实地摆在了人们的面前。杭嘉湖平原、宁绍平原、苏锡常平原等历史上的天府泽国,目前基本上都处于程度不同的缺水状态,一些地区出现了水乡无水喝的尴尬局面,水资源危机给江南水乡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在著名的国际商贸城市义乌,市区有时每周正常供水仅9小时,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4。据称,在义乌有两样商品最好卖,即水桶和水泵。

“中国是一个中度缺水的国家”,水利部水资源司司长吴季松说,这是从水资源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上得出的判断。据统计,我国目前缺水总量估计为400亿立方米,每年受旱面积200万~260万平方千米,影响粮食产量150亿~200亿千克,影响工业产值2000多亿元,全国还有7000万人饮水困难。缺水对环境和人的身心健康都有着严重的影响。

中国水资源状况

优讯-中国网 china.com.cn/info 时间: 2010-03-18 责任编辑: Air

中国状况

我国的“水”存在两大主要问题:一是水资源短缺,二是水污染严重。有资料显示,我国是一个干旱缺水严重的国家。人均淡水资源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

4、在世界上名列110位,是全球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人均可利用水资源量仅为900立方米,并且分布极不均衡。20世纪末,全国600多座城市中有400多个城市存在供水不足问题,其中比较严重的缺水城市达110个,全国城市缺水总量为60亿立方米。

据监测,全国废污水排放量由1980年的315亿吨增加到2002年的631亿吨。多数城市地下水受到一定程度污染,并且有逐年加重的趋势。日趋严重的水污染不仅降低了水体的使用功能,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短缺的矛盾,而且还严重威胁到城市居民的饮水安全和健康。

为缓解严峻的水形势:一是节水优先。这主要体现在控制需求,创建节水型社会。在国家发展过程中,选择适当的发展项目,建立“有多少水办多少事”的理念,杜绝水资源浪费。同时需要采用良好的管理和技术手段,提高水资源利用率。积极发展节水的工业、农业技术,大力推广应用节水器具,发现并杜绝水的漏泄,包括用水器具及输水管网中的漏泄。二是治污为本。这要求我国的水污染防治战略应尽快实行调整,从末端治理转向源头控制和全过程控制。钱易认为,我国目前还有大量的工业企业仍然是粗放型的生产模式,工业废水处理并不理想,即便实现了达标排放,还是有大量的污染物排入了江河湖泊中,污染程度已经超过了河流湖泊自身的环境容量。随着经济的发展,工业废水的排放量还要增长,污染物也会随着增加。如果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实行污染物排放的源头控制和全过程控制,污染物排放会有较大幅度的削减,工业生产也可以做到增产不增污。三是多渠道开源。这主要指开发非传统水资源。钱易指出,为了提高供水能力,过去主要着眼于传统水资源的开发即当地的地表水和地下水开发,当发现地下水水位持续下降和地表水逐渐枯竭后又想到远距离调水。远距离调水除了需要十分昂贵的基建投资和运行费用外,还有施工、管理等各方面的困难,同时生态影响是近年来人们关心的又一重要问题。

现在世界各国纷纷转向非传统水资源的开发。非传统水资源包括:雨水、再生的污废水、海水、空中水资源。据介绍,目前我国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只有60%,城市废水利用几乎没有。而以色列的城市废水利用达到90%,美国的洛杉矶也是利用处理过的城市废水浇灌绿地。城市废水的再利用不仅减少了污染,还可以缓解水资源紧张的矛盾。

另外,随着技术进步,海水淡化成本趋低,并且海水可以直接用作工业冷却用水和冲洗用水。香港很多公用卫生场所的冲洗就是采用海水。中国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自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颁布起,就确定每年的7月1~7日为“中国水周”。考虑到世界水日与中国水周的主旨和内容基本相同,从1994年开始,把的时间改为每年的3月22~28日,进一步提高全社会关心水、爱惜水、保护水和水忧患意识,促进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和管理。

篇3:陕西水资源现状与可持续发展

地处内陆腹地的陕西省属大陆性气候, 水资源匮乏, 平均年降水量仅680毫米[1], 长期以来, 缺水制约着全省的经济发展, 成为实施对外开放, 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障碍。

陕西水资源必须克服当前存在的困难, 实现可持续发展, 满足经济发展需求。

2. 陕西水资源现状

目前陕西水资源面临多种问题, 主要有:

2.1 总量不足

我国本属缺水国, 而2006年陕西全省总供水量84.08亿立方米, 其中地表水供水48.55亿立方米, 占总供水量的57.7%, 地下水供水34.82亿立方米, 占总供水量的41.4%, 其它水源供水0.71亿立方米, 占总供水量的0.9%[1], 仅是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人口和经济集中的关中地区人均水资源只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5%。所以, 陕西属于缺水大省。总量的不足会引起供给不足, 开采过度等很多问题。

2.2 开采过度

西安市超采区达300平方公里, 形成200余平方公里的开采漏斗和若干个漏斗中心。咸阳市市区承压水位已由开采初期下降了10—30米, 形成6个区域漏斗中心, 面积约20平方公里[2]。

过量开采导致地面下陷和地裂缝。西安市城西近郊、城东北近郊、城东及西南近郊地下水开采量曾超出允许开采量的9至15倍, 地面沉降量大于50毫米的面积曾超过120平方公里, 全市有l0条地裂缝, 总长约80公里, 面积155平方公里。地面下沉曾造成钟楼下沉395毫米, 大雁塔向西北倾斜999毫米[2]。虽然目前这些状况因政府重视已有些缓解, 但是因经济发展的需要, 过度开采短期内并未得到解决。

2.3 分布不均

关中地区是陕西省的经济中心, 其经济总量占全省的87%, 但水资源总量仅为82亿立方米, 占全省的18%。陕北水资源总量为48亿立方米, 占全省的11%。陕南水资源总量为315亿立方米, 占全省的71%。这种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更加减少了水资源的有效供给。

2.4 利用率低下

陕西省水资源不但总量不足, 而且利用率低下。陕南水资源总量为315亿立方米, 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为725万千瓦, 可开发利用332万千瓦。但陕南目前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率仅为8%, 水力的利用率仅为42%。

黄河是陕西最大的过境河流, 国家分给陕西的黄河用水量是38亿立方米, 目前陕西只用了20亿立方米。特别是从黄河干流上只引用了约2亿立方米水, 仅占过境水量的1/200。

2.5 污染严重

陕西2006年工业废水排放总量4.05 (亿吨) , 远远高于北京的1.28 (亿吨) [1];而陕西污水处理能力却远远低于北京和上海:2003年, 陕西省城市污水处理率仅为22.40%, 而上海为82.61%, 北京为50.06%[1]。陕西废水治理设施处理能力为340 (万吨/日) , 也远低于广东的742 (万吨/日) 和上海的436 (万吨/日) [1]。

陕西主要河流属有机型污染, 主要污染物有石油类、挥发酚、氨氮、生化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3]。2005年环境质量监测结果显示:有18个断面属Ⅳ类标准或劣Ⅴ类标准, 占总断面的45%。在统计的11条城市附近河流16个监测断面中, 只有1个断面符合Ⅱ类水质, 占6.25%;1个断面符合Ⅲ类水质, 占6.25%;3个断面属Ⅳ类水质, 占18.7%;2个断面属Ⅴ类水质, 占12.5%;有9个断面属劣Ⅴ类水质, 占56.2%[3]。 (地表水质按其功能划分为六类:Ⅰ类水可直接饮用;Ⅱ类水可供珍稀水生生物栖息;Ⅲ类水可作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源和游泳;Ⅳ类水可作工业用水;Ⅴ类水可用于农业灌溉;劣Ⅴ类水失去一般水体功能。)

如此严重之污染无疑使本已缺水的陕西雪上加霜。

2.6 供需失衡

陕西省工农业和城市水资源供需问题很突出。1980年—2000年, 陕西经济以每年9.5%的速度增长, 但是供水能力年增长率仅为0.56%[2]。这种状况仍在持续。

目前陕西省年供水缺口达21亿立方米, 全省有50多座县以上城市、650个乡镇缺水, 1000多万人饮水不安全[2]。据预测, 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到2010年, 陕西省需水量将达到138亿立方米;到2020年和2030年, 在大幅节水和提高用水效率的前提下, 需水量将达到168亿立方米和176亿立方米[2]。随着全省经济的发展, 全省对水的需求将越来越大, 水资源供需矛盾将日益尖锐。

2.7 水土流失严重

虽然2003年水土流失治理面积为8657.78千公顷, 人工造林面积562405[1], 取得了显著成果。但多年来由于采伐过量, 过量畜牧, 全省水土流失仍然严重, 土地沙化面积仍然较大。

3.解决问题途径

要解决陕西水资源问题, 必须实现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3.1通过引水蓄水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发展

关中现已调引黑河水, 大大缓解西安用水问题。但随着经济发展, 城市扩张, 水量需求会越来越大, 必须准备其他途径, 以达到对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陕南秦巴山区是陕西唯一的富水区。此处降水量大, 污染少, 水质好河流多, 是陕西最理想的水源采集地。因为修建穿山输水渠道与建设穿山铁路道理相仿, 且工程造价远比修建同等长度穿山铁路低得多, 所以陕南调水在工程技术上具有可行性。黄河干流恰好覆盖陕北、渭北、关中三块缺水地区, 所以还可考虑充分利用黄河干流之水。

近些年来, 陕北通过大搞梯地建设在蓄水方面取得较好效果, 但很多梯地过窄, 遇暴雨冲刷又变回陡坡, 造成水土流失。而人造平原则把陡坡地、缓坡地和过窄梯地变成能蓄水的平台耕地。因此, 大搞人造平原是蓄住陕北水最佳战略。此外, 作为陕北蓄水工程的补充, 还可修建滚水坝、实施雨水集流工程。

根据渭北地理条件, 其蓄水最佳途径应是建设水库。依河建大中型水库, 依沟建小水库, 为该地区工农业提供水的支持。

3.2通过涵养水源保证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陕南秦巴山区水源众多, 但至今仍有荒山荒坡地约40万公顷, 直接影响水质。植树造林, 退耕还林, 可使秦巴山区成为陕西理想的水源采集地。陕北黄土丘陵区可继续人造平原, 增加草场比重, 以此保养水源。关中平原主要是搞好渭河两岸的防护林建设和污水处理工程。以上这些工程需大量资金支持和有力法规支持。幸好, 国家因要实施南水北调工程, 已大量投资保护陕南沿岸植被, 以涵养水源。所以, 陕西政府只需重点解决关中和陕北的水源保护问题。

3.3培养全民节水意识, 认识可持续发展意义

培养全民节水意识是保护水资源一条有效措施。水资源保护与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应纳入中小学教育, 使每个人从孩童时代就懂得水与生命、经济发展的关系, 把爱水、节水、护水视为一种崇高的义务和美德。同时应加强社会宣传, 普及节水知识, 使人们自觉地参与到节水活动中去。

3.4改革水价和水权制度, 保障水资源可持续发展

目前, 陕西工业和生活用水价格明显偏低。陕西水费仅占其工业产品成本的0.1%~0.3%, 占居民消费支出的0.23%左右, 远远低于国内外的同类水平[4]。由于在水的生产方面需社会投入愈来愈多的劳动, 生产成本也随之增高, 所以水的供给必须由“福利水”向“商品水”方向转变, 促进节约。

当前急需加快水价和水权制度的改革, 依靠市场机制和价格杠杆, 调节企业和居民的用水行为, 为建立节水型社会提供制度保障。

3.5控制水体污染, 实现水资源可持续使用

陕西关中和关中以北地区不但降水少而且水体污染严重超标, 必须采取更加强硬治污措施。应把污水排放纳入法制管理轨道, 防止未经任何处理的污水直接引灌和排泄。对不采取措施的排污企业, 应视为非法经营, 给予制裁或取缔。

还应对污水处理进行统一规划。不但是对城市生活用水排污进行规划处理, 而且要对工业排污统一规划, 使之相对集中, 减轻企业投资压力。

不仅如此, 政府还需组织力量不断提供污水处理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5]。

3.6完善政府管理机制, 加强水资源可持续发展

必须完善陕西水资源管理机构, 使水资源能够统一规划、合理调配。因为陕西水资源管理队伍总体素质不高, 执法能力不强, 所以还要定期组织政府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 加快队伍自身建设。

3.7 通过技术节水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3.7.1引进农业节水技术

农业用水是陕西用水大户, 所以要节水必须首先推广先进农业节水技术。喷灌和滴灌是当前世界上两种先进的节水灌溉技术。喷灌全部采用管道输水, 灌溉水利用系数高, 而且灌水均匀度高, 灌溉定额小, 可有效减少化肥农药深层渗漏所带来的面源污染, 这对于改善灌区的土壤条件, 防止地下水位升高, 抑制土壤返盐均有很大的意义。滴灌是以点水源的形式向土壤中频繁供水, 水可直接输送到农作物根部, 其灌水量和灌水均匀度能得到高度控制, 达到节水的目的。还可将部分污水以滴灌方式利用, 通过土壤和微生物的作用使污水得到自然净化, 减少污水对环境和水资源的污染。

3.7.2引进工业节水设备

采用节水生产方式和废水循环使用, 可使工业用水减少20%, 重复使用率保持在50%。德国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在60%以上, 它的造纸厂采用新工艺, 7千克水就可生产1千克纸, 耗水只占中国的1%。所以陕西要在资金允许情况下引进国外先进节水工艺设备。

3.7.3引进生活节水设备

生活用水的马桶水箱改造, 已成为国际社会科技智慧投入的重点。墨西哥对全国抽水马桶进行改造, 使一次冲水量由19升降到7升, 每年节水32亿升, 这些措施在陕西完全可以实现。在对外经济技术交流中, 应把节水技术和设备的引进列为重点。

3.7.4引进污水处理和再利用技术

应向国外学习先进污水处理和再利用技术, 在条件成熟时推广使用。以色列政府在1972年制定了“国家污水再利用工程”计划, 开展利用污水进行灌溉的试验研究, 并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以色列研究人员还开发出“土壤蓄水层处理”技术, 即污水经处理后再通过土壤注回蓄水层, 土壤和沙层会起到净化过滤的作用。实践证明, 经这种技术处理后的水接近淡水的质量, 可以放心地用于农业灌溉。以色列人口稠密区已经用上了这种技术, 每年大约可获得I亿吨净化水。这些技术都值得我国引进并在陕西省及全国推广。

3.8 实施虚拟水贸易, 转移水资源可持续发展压力

Tony Allan于20世纪90年代提出虚拟水的概念。他指出虚拟水是包含在国际粮食作物贸易中的水[6]。因为粮食商品的生产需要消耗水资源, 粮食贸易的背后隐含着看不见的水资源交易, 这一部分水被称为虚拟水[7]。

虚拟水贸易是指贫水国家或地区通过贸易的方式从富水国家或地区购买水资源密集型农产品来获得水和粮食的安全。事实上, 当前很多国家都以虚拟水的形式来解决国内的水资源短缺问题, 2001年南非向赞比亚出口了9000吨玉米, 从虚拟水的角度来说, 就是南非出口了108吨水给赞比亚[6]。

虚拟水概念为缓解陕西水资源短缺问题提供另一解决途径。陕西可适当通过交易水密集型商品来保障自身水资源供给。

3.9 调整产业结构, 缓解水资源可持续发展压力

对关中和陕北这样的缺水区, 应调整产业结构, 发展低耗水产业, 将用水大户向丰水区迁移。旅游业耗水小, 创汇多收入高, 陕西旅游业开发潜力极大, 应大力发展。下表描述2001-2007年陕西省接待国内外旅游者人数和收入情况。[8]

可以看出, 除2003年受非典影响外, 其余各年陕西旅游收入增加迅速。《中国21世纪议程》明确指出:“只有保持较快的经济发展速度才能有更多的能力和条件去发展社会文化, 整治生态环境, 确保可持续发展的各项战略目标的实现和重大行动的实施。”可见, 可持续发展目的是发展经济, 经济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只有大力发展陕西经济, 才可维持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大力发展陕西旅游业既可缓解工业用水紧张局面, 又可大大提高陕西GDP, 所以陕西产业重点应向旅游业倾斜。

4.结语

虽然陕西水资源缺乏且大多污染严重, 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势在必行。可以说, 陕西经济发展关键在于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本文只是对陕西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方法作了一次理论上的初探, 在综合运用以上方法的同时还需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积累宝贵实践经验, 保证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顺利进行。

摘要:陕西水资源匮乏, 存在总量不足、分布不均、利用率低下、污染严重、供需失衡、水土流失严重等诸多问题。本文从描述陕西水资源现状出发, 探讨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可行办法。

关键词:水资源,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水利网站.2007-1-3.

[2]陕西省决策咨询委员会信息网.http://www.sxjzw.gov.cn/admin/pub_newsshow.asp?id=200392&chid=100113.

[3]陕西省2005年环境质量状况通报.2005.

[4]李常建.21世纪沿海城市水资源安全保障的根本出路:海水淡化与海水直接利用[JOL].Http://qd.people.com.cn/GB/channe124/200308/21/1250.html.

[5]陕西省21世纪议程领导小组.陕西21世纪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行动计划.1998.

[6]Allan J.A., Virtual Water and Strategic Resource-Global Solution to Region Deficits[J].Ground Water, 1998, 36 (4) :545~546.

[7]Dennis W., The role of“Virtual Water”in efforts to a-chieve foodsecurity and other national goals, withanex-ample from Egypt[J].Agricultural Water Management, 2001, 49:131~151.

篇4:水资源发展现状

关键词 水资源;现状;高效节水型农业;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S27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6)06--02

1 我国的水资源现状分析

1.1 水资源供需矛盾加剧,开发利用不合理

虽然我国的水资源丰富,但是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4,是目前世界上最为缺水的13个国家地区之一。尤其是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工业用水及城市用水的需求量不断增加,水资源的缺乏问题将会更加明显,影响我国经济形势及城市化进程的整体发展。当前,在我国的某些地区,由于当地对于地下水的过度开发,导致了水资源的分配利用十分不合理,严重影响了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在水资源相对丰富的地区,用水浪费的情况十分严重,而在水资源相对匮乏的地区,经常出现没有生产生活用水的情况发生,这种差异性的存在就是当前我国水资源现状中的重要问题。此外,由于我国不正确的农业灌溉方式以及水利设备的渗漏等情况给我国的地下水造成的次生盐碱化更是增加我国水资源保护的难度。

1.2 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严重污染造成水质性缺水

我国幅员辽阔,降水分布不均匀,南方地区的降水相对较多,而北方较少,我国的长江流域及其以南的地区面积比例相对较少,但占据全国水资源的80%,淮河流域及其以北地区面积比例相对较大,但水资源匮乏,只有全国的90%,缺水问题十分严重。近年来,随着我国工业、农业的不断发展,污水的排放量逐渐增加,对于河流湖泊的污染越来越严重,由于大量河流、湖泊的水资源遭到污水的污染不能够进行生活、生产用水的采集,造成了我国大面积的水质性缺水。

2 发展高效节水型农业的意义

2.1 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的要求

近年来,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对于水的需求量不断增加,水资源缺乏的问题更加突出。近几年,尽管我国的农业用水量已经开始逐渐下降,但是在某些地区,尤其是在农业大省内,农业用水量仍然占据着60%的巨大比重。在水质性缺水日益严重的问题下,农业灌溉的发展前景必须在保证农业快速发展的同时,向节水型高效农业发展,这是解决我国水资源短缺的必然要求。

2.2 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促进农业结构调整

传统农业的灌溉是非常不科学的,不但浪费了大量的水资源,也只能起到一定的灌溉效果。为了更好地解决当前我国水资源短缺的问题,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发展高效节水型农业已经成为时代的选择。现代农业对于灌溉劳动的需求,已经从传统的人工作业转变为机械化的自动操作,而且现在农业更加注重对于农产品质量的提高,对于农产品的质量、外观等方面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就对于农业灌溉提出了更加细腻化的要求。采用各种先进的灌溉技术进行农业灌溉,抛弃传统的不科学的灌溉方式,提高农业灌溉中的水资源利用效率,保障灌溉效率,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重大跨越。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要根据实际地区的实际情况进行农业类型的选择,对农业结构进行调整优化,保证农业生产的较高效率,增加农民的实际收入,减少农业用水量。

3 我国高效节水型农业的发展对策

3.1 加强对于水资源的管理力度

为切实建立起高效节水型的现代农业,我国的水利部门需要加强对于水资源的管理力度,各地水利部门要科学高效对当地的地下水、地表水、生活用水和生产用水等进行合理的资源调配,建立起统一的地下水管理体系,确保各个行业用水的合理配置,促进各个行业的节水建设及水资源保护工作的顺利开展,避免管理体系内部的水资源不合理分配问题,切实加强对于水资源的管理力度,保障在我国的有限水资源可以得到更加有效的利用。

3.2 推广田间节水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目前的农业节水灌溉技术已经相对完善,各种各样的节水措施层出不穷,如喷灌、沟灌和膜下灌溉等技术。在田间进行灌溉时,根据田间的实际情况,选择最为合适的灌溉技术进行灌溉不仅可以节约水资源,还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对于保障农业的快速发展和水资源的节约利用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3.3 优化我国水资源配置,建设调水工程

为了更好地改善我国的水资源现状,弥补我国水资源南北的巨大差异,建立跨流域调水工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调水工程的建设不但实现了对于我国水资源的优化配置,也进一步提高了我国的水资源利用率,对于改善当地环境,实现水资源的长期利用及农业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4 进行污水处理,实现生活、工业污水的二次利用

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现代工业建设不断增加的基础上,城市的生活污水及工业污水的排放量大大增加,实现对于污水的处理回收利用既是解决当前我国水资源短缺問题的重要措施,也是发展我国高效节水型农业的重要环节。通过对生活、工业污水的处理,不仅可以满足农业生产的灌溉需求,也可以缓解我国水质性缺水的窘迫现状。

3.5 加强农业水利设施投入,提高节水意识

高效节水型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农村农业基础水利设施的投入建设,农业水利设施的建立健全可以帮助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良好的水利设施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更好地节约水资源,减少水资源浪费。此外,还要提高全民的节水意识,让每一位居民都认识到当前我国水资源的紧张状态,认识到节约水资源的重要性,只有这样才可以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4 结语

当前,我国的水资源现状不容乐观,要想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农业的高效发展,不仅需要国家部门的宏观调控,还需要每一个公民的积极参与。本文就我国的水资源现状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一系列的高效节水型农业的发展对策,希望能够为农业发和水资源保护利用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李艳杰.科学利用水资源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5):222.

[2]季琨,胡瑞法,张林秀,等.中国农业科技投资经济[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

[3]刘廷娥.泽州县农业资源与农业可持续发展探讨[J].农产品加工学刊,2006(9):63-64.

[4]徐锋.西安市灞桥区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5.

篇5:水资源发展现状

一、我国水资源现状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短缺的国家,水资源分布不均。近年来我国连续遭受严重干旱,旱灾发生的频率和影响范围扩大,持续时间和遭受的损失都在不断增加。目前全国600多个城市中,一半多的城市缺水,其中一部分城市严重缺水,与此同时,由于人口的不断增长,缺水问题将会更加突出。

我国水资源人均量低。我国水资源总量居世界第六位,但是我国人口众多,若按人均水资源量计算,人均占有量只有2500立方米,约为世界人均水量的1/4,在世界排第110位。

我国水资源分布不平衡。我国水资源分布同人口、耕地分布极不协调,地区分布不均,水土资源不相匹配。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国土面积只占全国的36.5%,其水资源量占全国的81%;淮河流域及其以北地区的国土面积占全国的63.5%,其水资源量仅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19%。

年内年际分配不匀,旱涝灾害频繁。大部分地区年内连续四个月降水量占全年的70%以上,连续丰水或连续枯水年较为常见。水涝以及旱灾,严重地制约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我国水污染情况

我国水资源污染严重、用水效率低下。据《中国环境状况公报》和水利部门报告显示,我国七大水系、湖泊、水库、部分地区地下水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在所评价的5万多公里河段中,受污染的河道占42%,其中污染极为严重的河道占12%。全国七大水系的水质继续恶化。现代水利工程,如防洪、发电、航运、灌溉、养殖供水等在发挥一种或多种经济效益的同时,对工程所在地、上下游、河口乃至整个流域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都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也可能造成一定范围内水资源破坏,水污染的来源主要有工业污染、农业污染和生活污染。

工业污染:工业水污染主要来自制造业、冶金工业、化学工业以及采矿业等等。工厂污水治理不达标。而在一些城市和农村水域周围的农产品加工和食品工业,如酿酒、制革、印染等,治理不到位,废水流入江河,造成水污染。

农业废水。除了农产品加工这一间接水污染行业外,作物种植和家畜饲养等农业生产活动对水环境也产生重要影响。最近的研究结果表明肥料和农药的大量使用是水污染的重要来源。大量廉价低质的肥料的使用。容易溶解而被冲入水中造成污染。近年来,杀虫剂的使用范围也在扩大,造成水的污染。牲畜饲养场的粪便直接排入饲养场附近水中,造成水污染。生活污水。尽管工业废水的排放量近年来逐年下降,而生活污水的总量却在增加。大量的有机物进入水中,势必导致水体中溶解氧急剧下降,因而影响水质,严重的使水发臭,鱼类大量死亡。

三、水污染治理办法

为加强水资源保护,防止对水资源的破坏、浪费和严重污染,应有适当的对策。

1增加水资源收费范围,提高收费价格只有施行较高的水资源价格,高额的水污染排污费,就会有效地促使企业采取措施,采用先进的节水技术和生产工艺,研究污水的治理和重复利用,降低生产成本,进而实现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的环境效益双统一。在生活用水中,人们会养成重复利用的习惯。

2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和重复利用率

我国水资源利用率不足50%,重复利用率为20%左右,低效的水资源利用,加剧了水资源的供需矛盾和严重浪费局面。

3加强对地下水资源破坏的处罚力度

地下生产作业对地下水资源有重大的污染和破坏行为,对这种污染和破坏行为,应收取地下水资源费、水资源补偿费、排污费,并严格要求较高的水利用率,采取有效措施和技术,减轻地下水资源的污染和破坏,严禁超量抽排地下水资源,违者予以重罚。

4废水利用

为纠正以往把废水当作废物的错误观念,应该把废水称作污水比较妥当,借以提高人们对污水也是资源的认识,提高污水资源的有效利用,可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如用洗脸水浇花,拖地,冲厕所等。有些水资源相对丰富的地区,没有充分重视节水问题,缺乏居安思危的意识。节水设施的投入严重不足.宣传教育力度不够,公众节水意识不强,浪费水资源的现象普遍存在,还没有形成全社会节水的良好风气。

四、我国目前水资源利用成就

水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中极其重要的战略性资源。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水利部门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努力保障防洪安全、供水安全和生态安全。国家启动引黄工程、南水北调等水资源利用课题,目的是解决部分地区水资源短缺问题,水利事业取得了跨越性进展。

1有效地减轻了洪涝干旱等灾害的损失

近年来,我国水旱灾害频繁发生,尤其是北方地区连续干旱。经过各方的共同努力,取得防汛抗旱的全面胜利。

2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迈上新的台阶

国家每年投入大量资金,建成了一大批事关国计民生和发展大局的水利基础设施,以大江大河堤防为重点的防洪工程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

3水土保持和生态保护得到加强

对全国31个省主要河流、湖泊、水库的水域进行了水功能区划。依法加强取水许可、水功能区和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

五、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供需矛盾日益加剧

首先是农业干旱缺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气候的变化,中国农业,特别是北方地区农业干旱缺水状况加重。近年来农田干旱,水库干旱见底现象频发。农田受旱面积增加,干旱缺水成为影响农业发展和粮食安全的主要制约因素;农村边远地区发生饮水困难,饮用水不符合卫生标准。

其次是城市缺水。中国城市缺水现象始于70年代,以后逐年扩大,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城市缺水愈来愈严重。

2用水效率不高

目前,全国农业灌溉年用水量约3800亿立方米,占全国总用水量近70%。全国农业灌溉用水利用系数大多只有0.3~0.4左右。发达国家早在40~50年代就开始采用节水灌溉,现在,很多国家实现了输水渠道防渗化、管道化,大田喷灌、滴灌化,灌溉科学化、自动化,灌溉水的利用系数达到0.7~0.8。

其次,工业用水浪费也十分严重。目前我国工业万元产值用水量约80亿立方米,是发达国家的10~20倍;我国水的重复利用率为40%左右,而发达国家为75~85%。

中国城市生活用水浪费也十分严重。据统计,全国多数城市自来水管网仅跑、冒、滴、漏损失率为15~20%。

3水环境恶化

污水的40%未经任何处理直接排入江河湖库,城市地表水,城市地下含水层受到污染。由于部分地区地下水开采量超过补给量,全国已出现地下水超采区,并引发了地面沉降、海水入侵等一系列生态问题。

4水资源缺乏合理配置

华北地区水资源开发程度已经很高,缺水对生态环境已造成了影响。目前黄河断流日益严重,却每年调出90亿立方米水量接济淮河与海河,因此,对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布局,区域间的水资源的调配要依靠包括调水工程在内的统一规划和合理布局。

篇6:水资源发展现状

“煤化工项目需水12万m3,到,日需水将达到20万m3”;“阜新电厂三期改造,用水4万m3”;“金山热电厂,日增发电用水5.20万m3”’。

上述数据表明,经济转型大背景下的阜新,在迎来一个又一个工业项目的同时也面临着水的考验。

按照《阜新市经济转型期水资源综合规划》中的供水预测,到20,阜新市城市规划区内用水人口将达到82万人,城市生活用水将达到每天16万m3,与目前的13m3的数量相比日增量3万m3。不考虑其他工业项目,只考虑上述的几个大项目和市民用水,到年,阜新市民生活用水和工业日新增用水量将达到32.20万m3。

阜新市目前为城市供水的佛寺、汤头河、闹德海、大巴、大凌河等水源,总设计日供水能力为35万m3,现在实际日供水能力只为22万m3,只能勉强维持现在的需求。

2 阜新面临缺水危机的原因

阜新之所以面临缺水危机,原因有水资源贫乏、城市供水设备不足、水资源污染严重等。但是,不容忽视的一点是,水的浪费也是惊人的。一个关不紧的水龙头一个月能流掉1-6m3的水,一个漏水的马桶一个月能流掉3-25m3的水。

据调查显示,大部分市民在洗脸时,常不关水龙头,还有很多市民是边刷牙边开水龙头,仅有个别市民记得随时关紧水龙头。此外,一些市民用水滴漏和用长流水冲洗的现象还比较普遍;个体饮服行业在夏季用长流水冲啤酒、汽水的现象仍时有发生;一些基建工地跑水、漏水和用长流水冲洗砖石等做法更不是什么新闻;更让人心痛的是工程为了打地基而抽排地下水,轰隆隆的水泵将地下水抽出来,然后又直接排进地下水井中。

3 阜新市水资源未来发展可采取的有效措施

3.1 中水回收利用,大有可为

在阜新市“十一五”规划发展纲要中,将污水处理和中水回用列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建设的重要项目。中水,又叫再生水,主要是指工业和生活污水经过处理后,达到国家规定的水质标准,可在一定范围内重复使用的非饮用水。中水,作为城市的第二水源,比远距离引水要节省许多成本。在西方很多国家的城市,厕所冲洗、园林和农田灌溉、道路清洁、洗车、冷却设备补充用水,都要大量使用中水。据粗略估算,阜新市城市供水量的80%变为污水直接排人地下管网中,如果收集起来再处理后,70%可以安全回用。如果这能变成现实,用这部分再生水替代等量自来水,那等于增加了城市现在的一半供水量。

中水利用要变成现实,政策立法要先行一步。市政协常委、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教授刘剑建议:

(1)新建的建筑面积在2万m2以上,如排水超过250万m3以上的旅馆、饭店、公寓,新建3万m2以上的企事业单位和大型文化体育商业设施、住宅小区,应强制规定配套建设中水设施;

(2)市区现有建筑,符合上述规定,且有条件应建设中水设施;

(3)中水设施验收不合格的项目,市建设主管部门不颁发竣工证书,供水部门不予以供水。

3.2矿井水开发,拓宽水资源利用

阜新市每年至少有3000万m3的矿井水白白排入细河,整整几十年,废弃的矿井水加起来,那是多大的一个数字啊!随着煤层深度开采,各矿井水涌水量还将呈现增大的趋势。 隶属于阜矿集团的阜新路源水业公司自10月投产以来,采用先进的反渗透脱水处理工艺,将矿井水成功地处理成满足电厂需求的冷却用水。目前,该公司每天为阜新发电厂提供5000t冷却循环水,安置局内下岗职工60人,年利润70万。

阜矿集团已建成海州立井水厂和海州中心水厂。两厂分别将处理后的矿井水供给海州立井和阜新发电厂作为生产和工业用水,其经济效益、环保效益已经显现。海州排水坑水厂也交付使用,供给城南热电厂和阜新发电厂等单位工业用水。

目前阜新发电厂每天所用的锅炉水中,有3000万m3是海州排水坑厂加工后的.矿井水。根据阜新矿区水井利用发展规划,阜矿集团规划建设中的几座水厂,在未来5年,至少可增加城市日供水能力4万m3。处理后的成品水主要供给阜新发电厂和清河门电厂。

3.3引白工程和其他拟水源

阜新市目前正在施工的引白水源和其他拟建工程竣工后,在未来5年内将使阜新市的缺水状况有所缓解。引白水源为跨市调水,水源地为北票的大凌河干流上的白石水库,设计引水规模为28.50万m3/d。

阜新市自来水总公司引闹德海水源改造工程设计供水能力为10万m3/d,目前只能供给6.50万m3/d,由于输水管线为单线,影响供水能力,如果建设闹德海复线,可以增加供水量5万m3/d。

3.4依法治水

要按照我国水法,以相关政策法规管好水、用好水。建立健全与水法相适应的《阜新市水资源管理办法》,为建立节水型城市提供法律保障,优化水资源配置。

3.5铁腕实施节水器具

以器节水,就是充分利用节水器具和节水设施。现在,阜新市的许多学校、医院还在使用老式的水沟式厕所,浪费水量惊人。而居民住宅浪费水的现象也比较明显,主要是老式座便器和水龙头漏水。阜新市市区有一定比率的供水管网已经服役40-50年,有些甚至是解放前铺设的,跑、漏、滴现象非常严重,近些年输水漏失率均在20%以上,超过全国平均水平。我们应大力推行节水器具,对新建住宅、办公楼、商务用房都要采用新型节水器具。

3.6以价节水

即调控水的价格。要及时合理地引入市场机制,充分利用价格杠杆来制约和调节用水量。在城市生活中,可以实行超定额用水加价收费;在非生活用水上,应对单位进行分类,采取分阶分级用水,实施节水方法科技化;在公共场所使用节水龙头,分户用水安装Ic卡水表,对用水户如浴室、洗车场等安装智能用水计费管理系统,水表设有断水警告,采取用水限量数字闪烁等科技节水效果;在农村,要加强水源管理和利用,逐步实现水权所有制和有偿付费制。

4 做好节水宣传,营造节水氛围

上一篇:学习核心意识心得体会下一篇:以父亲为主题的作文三年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