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三国演义人物相关的歇后语

2024-04-15

与三国演义人物相关的歇后语(精选14篇)

篇1:与三国演义人物相关的歇后语

1、张飞战关羽--忘了旧情

2、对着张飞骂刘备--找气惹

3、隔门缝瞧诸葛亮--瞧扁了英雄

4、蒋干过江--净干失着事

5、张飞捉蚂蚱--有劲使不上

6、孔明用空城计--迫不得已

7、张飞战马超--不分胜负

8、张飞卖秤砣--人强货硬

9、鲁肃服孔明--五体投地

10、诸葛亮的鹅毛扇--神妙莫测

11、司马炎废魏主--袭用老谱

12、对着张飞骂刘备--找气惹

13、关帝庙求子--踏错了门

14、诸葛亮草船借箭--有把握

15、蒋干盗书--上了大当

16、黄忠射关公--手下留情

17、诸葛亮吊孝--装模作样

18、鲁肃宴请关云长--暗藏杀机

19、关公照镜子--自觉脸红

20、诸葛亮吊孝--不是真心

21、吕布见貂蝉--迷上了

22、关公喝酒--不怕脸红

23、诸葛亮用空城计--不得已

24、东吴招亲--弄假成真

25、关云长走麦城--大难临头

26、诸葛亮唱空城计--没办法

27、司马懿破八卦阵--不懂装懂

28、关羽赴宴--有胆有魄

29、诸葛亮当军师--名副其实

30、周瑜讨荆州--费力不讨好

31、关帝庙里拜观音--找错了门

32、诸葛亮当军师--办法多

33、鲁肃讨荆州--空手而去,空手而回

34、关帝庙里挂观音像--名不符实

35、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36、吃曹操的饭,想刘备的事--人在心不在

37、关公战李逵--大刀阔斧

38、关云长刮骨疗毒--全无痛苦之色

39、董卓进京--来者不善

40、关云长刮骨疗毒--若无其事

篇2:与三国演义人物相关的歇后语

歇后语是我国民间流传得最广的传统语言文化之一,它集诙谐幽默于一体,集中反映了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和才智。歇后语最大的特点是谐音、比喻和会意。

现将有关三国故事和人物的歇后语收集如下:

阿斗当皇帝——软弱无能

曹操败走华容道——不出所料

曹操败走华容道——走对了路子

曹操吃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曹操杀华佗——讳疾忌医

曹操杀吕伯奢——将错就错

曹操下江南——来得凶,败得惨

曹操用计——又奸又滑

曹操遇蒋干——倒了大霉

曹操战宛城——大败而逃

曹操诸葛亮——脾气不一样(比喻人不同,性格也不相同)

曹操作事——干干净净

草船借箭——多多益善

草船借箭——满载而归

草船借箭——坐享其成

吃曹操的饭,想刘备的事——人在心不在 貂蝉唱歌——有声有色

东吴招亲——弄假成真

董卓进京——不怀好意

董卓进京——来者不善

董卓戏貂蝉——死在花下

对着张飞骂刘备——找气惹

关帝庙夫人——慌了神

关帝庙里拜观音——找错了门

关帝庙里挂观音像——名不符实

关帝庙求子——踏错了门

关公赴会——单刀直入(比喻直截了当,不绕弯子)

关公喝酒——不怕脸红

关公进曹营——单刀直入

关公开凤眼——要杀人

关公射黄忠——手下留情

关公照镜子——自觉脸红

关胜战李遣——大刀阔斧

关羽卖肉——没人敢来

关云长刮骨疗毒——全无痛苦之色

关云长刮骨疗毒——若无其事

关云长刮骨下棋——若无其事

关云长卖豆腐——人硬货不硬

关云长走麦城——大难临头

蒋干盗书——上了大当

刘备的江山——哭出来的(比喻来之不易)

刘备三上卧龙岗——就请你这个诸葛亮(比喻请的就是你)

鲁肃讨荆州——空手而去,空手而回

鲁肃宴请关云长——暗藏杀机

吕布见貂蝉——迷上了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比喻人多智慧多,有事情大家商量,能想出好办法来)

司马懿破八卦阵——不懂装懂

张飞吃豆芽——一盘小莱

张飞穿针——粗中有细

张飞穿针——大眼瞪小眼

张飞抓耗子--大眼瞪小眼

张飞贩私盐——谁敢检查

张飞妈妈姓吴——无事(吴氏)生非

张飞卖秤锤——人强货硬

张飞卖肉——光说不割

张飞扔鸡毛——有劲难使

张飞使计谋——粗中有细

张飞绣花——粗中有细

张飞战关公——忘了旧情

张飞抓耪子——大眼瞪小眼

周瑜打黄盖——两相情愿

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周瑜讨荆州——费力不讨好

周喻打黄盖——装样子

诸葛亮草船借箭——用的是疑兵计

诸葛亮草船借箭——有把握

诸葛亮唱空城计——没办法

诸葛亮弹琴——计上心来

诸葛亮当军师——办法多

诸葛亮当军师——名副其实

诸葛亮的鹅毛扇——神妙莫测

诸葛亮的锦羹——神机妙算

诸葛亮吊孝——不是真心

诸葛亮吊孝——装模作样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顾全大局

诸葛亮借箭——有借无还

诸葛亮隆中对策——有先见之明

诸葛亮三气周瑜——略施小技

诸葛亮要丑妻——为事业着想

诸葛亮用兵——神出鬼没

诸葛亮用空城计——不得已

诸葛亮招亲——才重于貌

诸葛亮征孟获——收收放放

未曾清贫难成人,不经打击老天真;

自古英雄初炼狱,从来富贵入凡尘;

醉生梦死谁成器,破马长枪定乾坤。

《三国演义》中的成语 1

煮豆燃萁

比喻曹丕曹植兄弟二人同胞手足自相残杀。后世用以比喻骨肉相残,才高八斗

谢灵运赞赏曹植的才华,称他占天下才十分之八,是溢美之辞。后以“才高八斗”形容人文才极高。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高贵乡公曹髦眼看皇权旁落,曹魏江山毁败有日,气愤不已地说出这句话,意在告诉亲信,司马昭篡权之意昭然若揭,义当共谋之。后以“司马昭之心”比喻人所共知的阴谋或野心。

言过其实

“言过其实”本谓马谡之为人言辞浮夸,超过其实际才能。引申之,则泛指一切夸饰之辞。

穷兵黩武

穷,尽。穷兵,用尽兵力。黩,滥用。黩武,滥用兵力,好战。

三马同槽

据传说三国时曹操曾作了一个梦,梦见三马同食一槽。魏正始后,即出现司马懿和他的儿子司马师、司马昭把持曹魏军政大权的局势,详见《晋书·宣帝纪》。后以“三马同槽”比喻几人同掌大权。

生子当如孙仲谋

曹操与孙权相持于溽须,曹操攻而不能破,且见吴军阵容整肃,孙权英武异常,深为羡慕。于是就发出了“生子当如孙仲谋”的赞语,这又是一句骂署之言。后人常以此比喻希望晚辈英贤。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原意是周瑜定计火攻曹操,作好了一切准备,忽然想起不刮东风无法胜敌。后以此比喻一切准备工作全部作好,等待行动。

覆巢之下岂有完卵

覆巢之下岂有完卵,字面意思是鸟巢既倾覆,其卵当皆破。用来比喻一人罹祸,全家老少不得幸免。

士别三日,便当刮目相待

三,表示起码的多数。三日,即使是三两天。刮目相待,指用新的眼光来看待。这原是鲁肃夸赞吕蒙学有长进的话,后以形容对人重视,另眼相待。

11老牛舐犊

舐,舔。犊,小牛。老牛舐犊比喻年老的父母爱怜自己的子女。曹操杀了杨修,杨彪惨愧自己不能象汉武帝时的金日磾一样有先见之明,如今对儿子杨修仍不能忘怀。这含有对曹操委婉讽刺之意。望梅止渴

篇3:略谈《三国演义》人物形象的刻画

高尔基说:“小说需要人物, 需要具有其心理底一切错综的人, 而在我们这个充满矛盾的社会里, 人的心理是十分混乱的, 假使作家把一个人描写成仅是一些恶行或者仅是一些善行的容器, 这就不能满足我们, 这就不能说服我们。”因此, 性格的复杂性是人物获得真实性与审美性的必要条件。

《三国演义》塑造的一系列人物, 性格复杂而又有机统一起来。比如曹操, 作为奸雄的典型, 就具有“似乎忍”、“似乎义”等多方面的性格特点。小说竟刻画了他的机敏, 求贤、容人、从谏和雄才大略, 又刻画了他的奸诈和残暴。他时而是个恶棍, 时而是个天使, 时而是个智者, 时而是个痴呆, 智慧与情感、热情与冷漠、自信与绝望, 似乎一切不可调和的东西都有了调和的可能性、合理性。

小说的曹操是一个能征惯战、文韬武略、雄才大志的人物, 他骄横但不愚蠢, 在许多重大战略问题上, 干脆果敢。他经常失败, 却从不灰心, 善于将失败的阴云化为乌有, 重整旗鼓, 继续奋斗, 充分体现他鲜明独特的个性。

小说侧重刻画其自私、奸诈、暴虐的性格, 疑杀吕伯奢全家, 逼死吉平、杀杨修、孔融, 借王垕之头以压众心, 计杀耿纪等七百口, 以至带剑入宫, 逼死怀孕的董妃, 棒杀伏后, 鸩杀皇子, 射猎时敢同天子“并马而行”, 甚至代天子受群臣祝贺, 挟天子以令诸候, 这些情节的描写充分表现了他的自私、诡诈、残暴不仁。

他以“宁教我负天下人, 休教天下人负我”为座右铭, 草菅人命、横行朝野。为了自己的长远利益, 他经常表现出宽宏大量, 破袁绍之后, 把许都及军中诸人与袁绍暗通之书付之一炬而“令反侧子自安”。他重用忠实于他的人才, 为了得名将, 他表现出极大的耐心并付出极大的代价, 像对待屯土山上被困的关羽和长坂坡厮杀的赵子龙。

曹操身上不光有奸诈暴虐、极端自私的一面, 为了国家利益, 他冒死刺董卓, 并独自率军伐董卓, 又表现出一种“宁可玉碎, 不可瓦全”的英雄气概。他能放下豪族的架子, 慧眼识英雄, 关云长温酒斩华雄的情节就表现了曹操对当时身轻名微的关羽的支持。他虽好猜忌, 滥杀人, 可他对陈琳却“怜其才而赦之”, 还义释张辽, 表现“不念旧恶”的政治家的风度。

曹操形象的本质特点是奸诈、残暴、自私, 但小说不是简单地丑化他, 相反, 他却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文学形象。正如托尔斯泰所言:“人不是一片湖泊, 而是一道河流, 而且是草原上的河流。因此, 这道河流有的地方干涸无水, 有的地方宽阔, 有的地方泥淖, 有的地方清澈, 有的地方湍急, 有的地方平缓, 但总是这道河流。”一个人除了白粉, 不可能尽是炭黑, 在错综复杂的性格发展中, 要让人感到“总是这道河流”, 在一个完整的性格中, 要有性格的主干, 让这根主干体现人物性格质的规定性, 支配人物的命运, 人的行动、语言, 正是这根主干形成人物性格的发展轨迹和最终归宿。

小说刻画曹操性格的复杂性、多样性, 是从正反两个方面去塑造性格的多重返光, 多重折射, 相比相关地突出曹操最本质的性格因素。“奸邪、诈伪, 阴险凶残”是曹操性格的主干, 统辖其性格的各个方面。黑格尔说得好:“人物性格也必须把他的特殊性和主体性融合在一起, 他必须是一个得到定性的形象, 而在这一种具有一种一贯忠实于它自己的情致所显现的力量和坚定性。”《三国演义》把曹操的本质性格因素和非本质性格因素相对相交地表现出来, 既达到对曹操性格的丰富性与多样性的揭示, 又强化了曹操的本质性格, 使曹操的形象更加血肉丰满, 真实可信。

二.采用对比手法刻画人物性格

小说是诉诸视觉和思维的艺术, 必须意象明朗, 使读者能当场理解明白, 因而往往采用对比的手法, 有时把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物放在一起描写, 个性相反, 双峰对峙, 泾渭分明, 从而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 小说描写徐庶荐孔明的情节:“庶日:‘此人不可屈致, 使君可亲往求之。若得此人, 无异周得吕望、汉得张良也。’玄德曰:‘此人比先生才德如何?’庶曰:‘以某比之, 譬犹驽马并麒麟, 黑鸦配鸾凤耳。此人每尝自比管促, 乐毅, 以吾视之, 管、乐殆不及此人也。此人有经天纬地之才。盖天下一人也!’” (《三国演义》第36回) 文中先把诸葛亮比为周朝的吕望, 汉朝的张良, 又把徐庶和诸葛亮相比, “驽马并麒麟、黑鸦配鸾凤”, 再把诸葛亮和管仲、乐毅相比, 说管、乐殆不及此人, 诸葛亮未出场, 就通过徐庶的三次对比, 而先声夺人, 显示出诸葛亮是“天下一人”。

在塑造诸葛亮这个典型人物时, 把他同周瑜、曹操、司马懿乃至鲁肃等作对比。其中以同周瑜的对比尤为出色。赤壁之战前的曹操, 困陶谦击张绣、战袁术、斩吕布、破袁绍、降刘琮、所向披靡, 绝无敌手;但赤壁之战中遇到了周瑜, 曹操就显得束手无策, 处处被动, 难以应付。周瑜连施妙计, 赚蒋干, “苦肉计”, 火烧曹营, 大败曹操, 表现出杰出的军事才能。周瑜之计瞒过曹操, 却瞒不过诸葛亮。小说多处作了渲染, 以突出诸葛亮的军事才能远在周瑜之上, 就不用说曹操了。周瑜对付曹操易如反掌, 但对付诸葛亮却力不从心。在孙、刘联盟抗曹的过程中, 周瑜发现诸葛亮才智过人, 久后必成吴国的大患时, 千方百计加害诸葛亮。如派诸葛亮往聚铁山劫粮, 即欲借曹操之手杀之;令其十日内造十万枝箭, 欲借军法杀之, 诸葛亮却机智地应付了。通过周瑜和诸葛亮性格的鲜明对比, 一个器量狭小, 嫉才妒能, 眼光短浅;一个宽宏大量, 顾大局, 有远见。打败曹操后, 周瑜同诸葛亮为地盘明争暗斗, 但周瑜总是计逊一筹, 以失败而告终, 而诸葛亮每计必胜, 夺得荆州, 为蜀国的建立奠定了基础。这一系列的强烈对比, 突出了诸葛亮足智多谋, 沉着冷静, 果断勇敢的性格特征。

毛宗岗在评《三国演义》时说:“文有正衬与反衬。写鲁肃老实以衬孔明之乖巧, 其反衬也。写周瑜乖巧以衬孔明为加倍乖巧, 其正衬也。譬如写国色者, 以丑女形之而美, 不若以美女形之而觉其更美, 写虎将者, 以懦夫形之而勇, 不若以勇夫形之而觉更勇。读此可悟文章相衬之法。”

毛所谓“衬”就是对比烘托。“正衬”如以勇比勇, 以智比智, “反衬”如以懦比能, 以愚比智。毛宗岗认为“反衬”不如“正衬”, 在一般情况下是正确的, 比如用“鲁肃老实以衬孔明之乖巧”就不如以“周瑜乖巧”更能衬托出“孔明之加倍乖巧”。但反衬的作用也不可小看, 如以曹操的奸诈暴虐衬刘备的仁慈宽厚就很有力。总之, 不论“正衬”“反衬”, 只要用得恰当, 就能使对比鲜明、突出、对人物性格的刻画大有裨益。《三国演义》主要人物性格就是在“衬”中鲜明突出的。

三.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性格

马克思主义认为, 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一切事物都是在矛盾的对立统一中前进的。小说要塑典型人物或典型环境, 也必须表现各式各样的矛盾冲突。如“空城计”一节作者把诸葛亮和司马懿放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来刻画他的性格。“空城计”实乃心理战, 诸葛亮以一空城设疑阵, 吓走了司马懿的十五万大军, 突出地反映了两军主帅性格的矛盾冲突。诸葛亮“平生谨慎, 不曾弄险”他料到司马懿深知自己这一特点, 即加以利用而成功。司马懿对诸葛亮的性格特点了如指掌, 面对空城就产生了疑惑, 不敢轻易冒进, 引军匆匆退去。毛宗岗评说:“孔明若非小心于平日, 必不敢大胆于一时。仲达不疑其大胆于一时, 正为信其小心平日耳。”可谓得矣。

人物性格的矛盾冲突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由于人物性格而发生出矛盾冲突, 通过矛盾冲突又表现人物的性格。毛宗岗说:“以豪杰折服豪杰不奇, 以豪杰折服奸雄则奇;以豪杰敬爱豪杰不奇, 以奸雄敬爱豪杰则奇, 夫豪杰而至折服奸雄, 则是豪杰中有数之豪杰;奸雄而能敬爱豪杰, 则是奸雄中有数之奸雄也。”

小说第二十六回, 写关羽落到曹操手里, 曹操按理该杀之, 结果却“不觉爱之敬之而不忍杀之”。这不是曹操有容纳关羽的“仁”, 是关羽的“义”将他折服了。把奸雄和豪杰放在这样一个特定的背景下, 对立性格发生了尖锐的冲突, 鲜明地表现了两个人物的性格特征。

再如第四十五回, 写蒋干盗书, 把周瑜和蒋干放在尖锐的冲突中来刻画其性格特征。毛宗岗说:“周瑜诈睡, 是骗蒋干;蒋干诈睡, 又骗周瑜。周瑜假呼蒋干, 是明知其诈睡;蒋干不应周瑜, 是不知其诈呼。周瑜之醉, 醉却是醒;蒋干之醒, 醒却是梦。妙在说破他是说客, 使他开口不得;又妙在说他不是说客, 一发使他开口不得。妙在梦中呼子翼, 骂曹赋, 使他十分疑惑, 又妙在醒来忘却呼子翼, 益发使他十分疑惑。周瑜假做极疏, 却步步是密;蒋干自道极乖, 却步步是呆。”周瑜机智、善谋的性格和蒋干呆笨、愚蠢的性格在矛盾冲突中十分鲜明突出。

《三国演义》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形象的成功, 不仅丰富了情节的描写, 更重要的是加强了人物形象的塑造。

四.反复渲染, 深化人物性格

为了突出人物主要性格特征和描写多方面的性格特点。小说常常采用类似中国画中皴染的手法。通过一系列情节的描写, 反复渲染人物的主要特征, 使得人们性格更鲜明, 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曹操刚出场, 汝南许劭对他说:“子治世之能臣, 乱世之奸雄。”曹操不但不恼, 反而闻言大喜, 其奸雄本色之露。后疑杀吕伯奢一家;屠戮许州人民;杀害刘琮母子;骗杀无辜将士三百余人;“借”王垕头平从怒;假手杀祢衡;梦中斩刺客等情节的描写, 充分暴露了他虚伪的恶德。

《三国演义》中典型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 往往是作者理想的集中体现, 所以对典型形象的主要性格的着意渲染, 使作品理想化的光彩更加耀眼夺目。

作者把忠义作为臧否人物, 评论是非的标准, 小说所有人物, 孰忠孰奸, 孰义孰不义, 泾渭分明。作者的极力赞忠义, 批奸伪, 塑造了许多受人景仰的忠义之士, 最突出的莫过于诸葛亮和关羽。作者不惜笔墨对这两个人物的性格特征进行渲染。

关羽是勇武重义的典型。小说通过斩华雄, 诛颜良、文丑, 过五关斩六将, 单刀赴会等情节的层层渲染来表现他的神勇。又通过桃园结义, 封金挂印, 千里送嫂、辗转寻兄、宁死不屈等情节表现了他对刘备蜀汉事业的忠义。还值得一提的是“义释曹操”的情节, 这一点历来受人指责。其实, 这一情节倾注了作者的心血, 不仅升华了关羽重义的品质, 也深化了主题。因为关羽的义高于一切, 其忠是建立在义的基础上的。明知军令在身, 却冒军法之险, 弃盖世之功, 置刘备一统大业于不顾, 动故旧之情, 在华容道上放走了曹操。这就突出地表现他为义而牺牲自我的精神。关羽放走曹操是原则性的错误, 但他知恩必报, 恩怨分明的重义性格, 必须这样写, 才符合其性格发展的逻辑, 如果不这样写, 反倒损害关羽形象的统一, 使关羽性格前后矛盾, 那就不是艺术典型的关羽了。作者不惜花费许多章节对他的义进行多层次的刻画, 使其性格特征得以突出, 达到统一。

作者在揭示关羽悲剧性格时, 并没有把他停留在夜读青史、为人磊落, 恩怨分明上, 而是深刻地揭露了他傲慢自负, 刚愎自用的性格, 并且不惜笔墨, 进行了大量的渲染, 他独镇荆州时, 悲剧性格就日益萌发, 诸葛亮一句“犹未及髯之绝伦逸群也”的赞语, 顿消他欲与马超争高下之念;为显示自己的超群绝伦, 而不愿与黄忠“老兵同列”。其傲慢自负之气焰不仅于此, 他还置诸葛亮“北拒曹操, 东和孙权”的总体战略而不顾, 导致孙刘联盟破裂, 荆州失陷;他缺乏宽厚之风, 待部下苛刻, 结怨于人, 使縻芳等献城降吴, 孟达、刘封坐视不援, 这些情节的渲染, 揭露了他悲剧的根源, 作者对人物性格的反复渲染、刻画, 使得人物性格的丰富多彩, 人物形象具有立体感和质感, 更加耀眼夺目, 光彩照人。体现了人物形象塑造上理想和现实相结合的特色。

五.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刻画人物性格

突出主要人物时, 小说常用虚实结合的手法, 既扩大了作品的容量, 又对典型人物的塑造起到强化作用。

小说第八十五回, 写曹丕乘刘备刚死, 用司马懿, 调五路木军攻蜀;诸葛亮稳坐相府, 运筹帷幄, 五路军马均被平息。作者仅对遣使入吴作了一点实写, 其余全用虚写。实际上只写诸葛亮的应敌之策和各路兵马被平息的结尾。然而诸葛亮的“鬼神莫测之机”跃然纸上, 这个智慧人物就更加突出了。

在刻画关羽的神勇时有这样一段描写:“关公曰:‘如不胜, 请斩某头。’操教酾热酒一杯, 与关公饮了上马。关公曰:‘酒且斟下, 某去就来。’出账提刀, 飞身上马。众诸候听得关外鼓声大振, 喊声大举, 如天摧地塌, 岳撼小崩, 众皆失惊。正欲探听, 鸾铃响处, 马到里中, 云长提华雄之头。掷于地上, ———其酒尚温。” (《三国演义》第五回)

关羽如何斩华雄, 作者没有实写, 全部放在背后进行, 让读者去想象。此前实写华雄的勇猛, 斩鲍忠, 败孙坚, 杀祖茂、毁愈步、敌潘凤、吓得各路诸侯惊慌失措, 把华雄的勇猛写得很有声势。然而关羽却在酒尚温的工夫就把他的头提, 关羽的神勇就可想而知了。关羽斩华雄的这段描写收到了“此时无形胜有形”的艺术效果。

再如张松献地图一事, 实写赵云、关羽和刘备的行为, 将诸葛亮隐蔽在后面, 却更能突出诸葛亮的睿智, 正如毛宗岗批道:“文有‘隐而愈现’者。张松之至荆州, 凡子龙, 方长接待之礼与玄德对答之言, 明系孔明所教。篇中只写子龙, 只写玄德, 更不叙孔明如何打点, 如何指教, 而令读者心头眼底, 处处有一孔明在焉。真神妙之笔!”《三国演义》在许多地方将虚与实的描写比较完美地结合起来, 不仅使内容显得广阔, 头绪清楚, 而且主要人们的性格鲜明、突出, 引起人们丰富的想象。

六.具体鲜明的人物语言, 展示人物性格的独特个性

《三国演义》在该画人物性格时, 往往是让人物亲自登场, 自我暴露。这种任人物亲自登场表演, 让读者直接接触人物性格, 如闻其声, 如见其人。

小说第三回曹操说:“宦官之祸, 古今皆有:但世主不当假之权宠, 使至于此。若欲治罪, 当除元恶, 但付一吏狱足矣, 何必纷纷召外兵乎?欲尽诛之, 事必宜露, 吾料其必败也。

当时何进为了铲除宦官, 想召各方军队进京, 在当时国家动乱之机, 这样做的结果, 无非是引狼入室, 给野心家以可乘之机。曹操看到这一点。但何进不听劝告, 最终身败名裂, 还遗患了董卓之乱, 造成天下纷争的动乱局面。曹操话虽不多, 但表现了一个大政治家的远见卓识。

表现曹操有超人的识人才能时, 最精彩的是“煮酒论英雄”中同刘备的对话, 曹操十分精辟地对当时各路群雄予以透彻的剖析。

刻画他的奸诈时, 最突出的是通过他同王垕关于军粮的那一段谈话:“吾欲向汝借一物, 以压众心, 汝勿吝。”垕曰:“丞相欲用何物?”操曰:“欲借汝头以示众耳。”垕大惊曰:“某实无罪!”操曰:“吾亦知汝无罪, 但不杀汝, 军心变矣。汝死后, 汝妻子吾自养之, 汝勿虑也。” (《三国演义》等十七回) 这段话揭露曹操损人利己是何等刻骨阴毒, 本来是自己的意图却借别人的手来实现。其后, 用别人的脑袋来救一时之急, 以增强自己的威信, 既解决了粮食的困难, 又激励了士气, 但却暴露出了他的凶残, 奸诈的性格特征。

刻画刘备请诸葛亮时, 刘备说:“先生不出, 如苍生何!” (《三国演义》第38回) 。他在携民渡江逃亡时说:“为吾一人而百姓遭此大难, 吾何生哉!” (《三国演义》第41回) 表现出他大慈大悲。他还说:“举大事者, 必以人为本。令人归我, 奈何弃之?” (《三国演义》第41回) 这些话, 在曹操的口中是无法说出来的, 只有刘备方能说出此话, 这使他俩的个性形成鲜明的对照, 从而体现刘备的宽厚、仁慈。

诸葛亮的语言也极富个性特色。如“隆中对策”的精辟阐述, “舌战群儒”的机智灵活, 《出师表》里的肺腑之言, 非常突出地体现了诸葛亮忠贞、睿智的性格特色。

关羽傲慢自负, 刚愎自用的性格也通过他的语言体现出来。如他同诸葛瑾的一段对话:“云长曰:‘子瑜此来何意?’瑾曰:‘特来求结两家之好;吾主公吴候有一子, 甚聪明;闻将军有一女, 特来求亲, 两家结好, 并力破曹。此诚美事, 请君候思之。’云长勃然大怒曰:‘吾虎女安肯嫁犬子乎!’不看汝弟之面, 立斩汝首!再休多言!” (《三国演义》第73回) 这段对话将关羽不可一世、傲慢自负的性格刻画得十分深刻。又如, 当他听到黄忠被封为“五虎大将”之列时, 大怒道:“……忠何等人敢与吾同列?大丈夫终不与老卒为伍。” (《三国演义》第73回) 关羽争强好胜而不分敌我, 视战友为对手的性格跃然纸上, 通过关羽的语言反映出他刚愎自用, 傲慢自负的悲剧性格是很具体的。

在《三国演义》中运用个性化的语言来刻画人物的独特个性, 是作者使用的一种重要手段。《三国演义》中人物语言的独特个性, 为后来的古典小说, 如《水浒传》、《红楼梦》等在人物语言的描写方向开了先河。

《三国演义》在刻画人物性格, 塑造典型形象方面, 表现出很高的艺术才能, 取得十分杰出的成就, 小说生动而形象地将诸葛亮, 曹操、刘备、关羽、张飞、黄忠、赵云、孙权、周瑜、鲁肃、郭嘉、程昱、荀彧、许褚、马超、徐晃、张辽、司马懿、吕布等不同的人物性格刻画出来, 塑造了许多典型的艺术形象, 使他们以惟妙惟肖, 栩栩如生的姿态走进中国文学人物形象的画廊里。

参考文献

[1][苏]高尔基著缪灵珠译《俄国文学史》, 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版, 第2、3页。

[2][德]黑格尔著朱光潜译《:美学》, 第一卷, 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第307页。

[3][转]钟文性格的复杂性与质的规定性《文艺研究》1984年01期。

[4][明]罗贯中著[清]毛宗岗批评《毛宗岗批评本三国演义》长沙:岳麓书社, 2006。

篇4:《三国演义》中的典故与歇后语

桃园结义

刘备、关羽、张飞三人在桃园,发了誓言:“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如背义忘恩,天人共戮之。”刘备年长,拜为大哥,关羽排为第二,张飞最小。这一天,天气晴朗,风和日丽,满园的桃花争相怒放。刘、关、张兄弟三人在这满园春色中喝了个痛快。此后,三人果然干出了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业。

望梅止渴

曹操带领军队作战,来到一个没有水的地方,因天气炎热,将士们长途跋涉,无水解渴,个个口干舌燥,人人疲惫不堪。曹操十分着急,于是他心生一计,骗他们说,前面有一片很大的梅树林,梅子很多,又酸又甜,到那里可以摘梅子吃解渴。士兵们听了,仿佛看到了密密麻麻的酸梅,也似乎尝到了酸甜的梅子,都流出了口水来。此成语形容用不切实际但能使人产生快感的空想来安慰自己。

空城计

马谡失守街亭后,司马懿亲率大军进逼西城。当时西城只剩下了老弱残兵,根本无力抵抗,大家顿时慌作一团。丞相诸葛亮临危不乱,他深知司马懿生性多疑,于是传令大开城门,让老弱兵士洒扫街道,自己在城楼上焚香弹琴,显出一副从容自若的样子。司马懿怀疑城中设有埋伏,吓得赶紧退兵而去。此成语泛指为掩饰力量空虚而采取的迷惑敌人的计策。

赔了夫人又折兵

刘备向东吴借了荆州,后来却不想归还。东吴都督周瑜假称把孙权的妹妹许配给刘备,打算将刘备骗到东吴扣为人质换取荆州。刘备按照诸葛亮的安排来到东吴和孙权的妹妹成了婚,并带着夫人逃回荆州。周瑜闻讯急速追赶,却被诸葛亮事先布置的伏兵打得大败。蜀兵齐声羞辱周瑜说:“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赔了夫人又折兵”比喻想占便宜却遭受了双重损失。

锦囊妙计

孙权用周瑜之计,引刘备入东吴招亲,要挟刘备交出荆州。诸葛亮在刘备临行前交给赵云三个锦囊,吩咐说:“内有三条神妙计策,到时依次打开行事。”刘备和赵云、孙乾率五百军士到南徐,依锦囊妙计破了周瑜的计策,娶了孙权之妹孙尚香逃回荆州,让东吴“赔了夫人又折兵”。后以“锦囊妙计”比喻能及时解决紧急问题而又暂时保密的好办法。

舌战群儒

曹操大军沿江结寨,准备吞并江东。东吴君臣惊疑恐惧,是和是战,难以定夺。诸葛亮运用谋略,与东吴群臣纵论天下大事,巧舌辩驳,说服他们和孙权与刘备联合抗曹,才有后来的赤壁之战。此典故原指与众多儒生谋士争辩,驳倒对方的观点,后指与很多人激烈争论并驳倒对方。

过五关斩六将

关羽辞别曹操之后,保着甘、麋二夫人,投奔刘备,先后经过五个关隘。因没有得到曹操的手谕,一路之上遭到了层层拦阻,但关羽凭借一己之力,斩了六员曹将。比喻克服重重困难。

走麦城

关羽受刘备之命镇守荆州。吴将吕蒙设计诱关羽取襄阳,趁机夺取南郡,擒获关羽部下及其家人,大大瓦解了关羽軍中的士气。关羽败退到当阳,西走麦城,又被吕蒙重重围困,形势十分危急,但别无他路,只有率领残余人马从麦城突出重围。结果未能成功,关羽父子均被俘虏。“走麦城”比喻作战失败。

初出茅庐

东汉末年,刘备三次登诸葛亮门,才使诸葛亮同意出山,帮助打江山。当时曹操派兵攻打刘备,刘备兵单将少,形势危急,诸葛亮设计,以火攻曹军,使曹军惨败。当时人赞颂诸葛亮,用了如下诗句:“直须惊破曹公胆,初出茅庐第一功。”后称初次出来做事为初出茅庐,或比喻所参加工作缺乏经验,还很幼稚。

乐不思蜀

魏国灭掉蜀国后把蜀主刘禅安置在魏都洛阳,封为“安乐公”。一次,魏国大将司马昭请他赴宴并让他观赏蜀地歌舞,看他有什么反应。刘禅身边的人以为耻辱,刘禅却嬉笑自若,毫无悲伤的神情。过了几天,司马昭问他:“是不是很想念蜀国?”他不假思索地说:“此间乐,不思蜀。”现在该成语泛指在新环境中得到乐趣,不想回到原有的环境中去。

与《三国演义》有关的歇后语也不少:

1.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

2.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3.孙权嫁妹——赔了夫人又折兵。

4.孙权骗刘备——弄巧成拙。

5.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

6.蒋干盗书——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7.关公喝酒——不怕脸红。

8.关公赴会——单刀直入。

9.关云长卖豆腐——人硬货不硬。

10.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11.张飞使计谋——粗中有细。

12.张飞穿针——大眼瞪小眼。

13.张飞战关公——忘了旧情。

篇5:与三国演义人物相关的歇后语

人物:

诸葛亮、刘备、关羽、张飞、孙权、曹操、董卓、袁绍、袁术、吕布、貂婵等

故事:

桃园三结义、三顾茅庐、火烧新野、赵子龙大战长坂坡、青梅煮酒论英雄、草船借箭、赤壁之战、三气周瑜、辕门射戟、张松献地图、六出祁山、七擒猛获、火烧连营七百里、空城计等,《三国演义》的人物、故事、对联、歇后语和诗词选录。

对联:

1、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

2、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

不审时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3、三顾频烦天下计,一番晤对古今情。

4、志见出师表,好为梁父吟。

5、成大事以小心,一生谨慎

仰宗臣之遗像,万古清高

6、功在朝廷,原不分先主后主

名扬天下,何须辨襄阳南阳

7、伯仲之间见伊吕,先生有道出羲皇

8、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歇后语:

张飞卖豆腐——人硬货不硬

周喻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看三国流泪——替古人担忧

吕布戏貂婵——上了她的当

刘备摔孩子——收买人心

张飞遇李逵——黑加黑!

曹操做事——疑心重!

诸葛亮当军师——足智多谋!

诸葛亮用兵——神机妙算!

曹操败走华容路——不出所料

曹操用人——唯才是举

曹操吃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常山赵子龙——一身是胆

关公走麦城——死到临头

关云长刮骨下棋——若无其实

关羽放曹操——念旧情

关公战李逵——大刀阔斧

孔明夸诸葛亮——自夸自

诸葛亮皱眉头——计上心来

诸葛亮的锦囊——神机妙算

诸葛亮吊孝——装模作样

诸葛亮下东吴——心中有数

诸葛亮做丞相——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诸葛亮当军师——名副其实

诸葛亮焚香操琴——故弄玄虚

张飞的妈妈生孩子——无事生非(飞)

张飞赔情——知错就改

司马懿破八卦阵——不懂装懂

诗词: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老师笔记《三国演义》的`人物、故事、对联、歇后语和诗词选录》。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浪淘沙·北戴河(毛泽东)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三国演义》开篇词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鱼樵江渚上,惯看秋风春月。一壶浊就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伏笑谈中。

蜀相(杜甫) 书愤(陆游)

丞相祠堂何处寻, 早岁那知世事艰,

锦官城外柏森森。 中原北望气如山。

映阶碧草自春色, 楼船夜雪瓜洲渡,

隔叶黄鹂空好音。 铁马秋风大散关。

三顾频烦天下计, 塞上长城空自许,

两朝开济老臣心。 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未捷身先死, 《出师》一表真名世,

常使英雄泪沾襟。 千载谁堪伯仲间!

八阵图(杜甫) 七步诗(曹植)

功盖三分国 煮豆燃豆萁,

名成八阵图。 豆在釜中泣。

江流石不转, 本是同根生,

遗恨失吞吴。 相煎何太急?

在《三国演义》中有一首诗评价杨修之死:

聪明杨德祖,世代系簪缨。

笔下走龙蛇,胸中锦绣成。

开谈惊四座,捷对冠群英。

身死因才误,非关欲退兵。

篇6:三国演义歇后语填人物

孔明挥泪斩马谡—————执法如山

曹操用人—————唯才是举

关羽进皇宫—————单刀直入

关羽开刀铺—————货真价实

关羽守嫂嫂—————情谊为重

司马夸诸葛—————甘拜下风

关羽做木匠—————大刀阔斧

赵云大战长坂坡—————大显神威

关羽刮骨疗毒—————无痛苦之色

孔明大摆空城计—————化险为夷

黄忠叫阵—————不服老

张飞吃秤砣—————铁了心

张飞睡觉—————不闭眼

曹操败走华容道—————果然不出所料

黄忠射箭—————百发百中

关帝庙里找美髯公—————笃定

孔明皱眉头—————计上心头

孔明借东风—————巧用天时

孔明的锦囊—————用不完的计

关羽看《春秋》—————一目了然

张飞耍杠子—————轻而易举

刘备编草鞋—————内行

曹操诸葛亮—————脾气不一样

吕布戏貂蝉—————英雄难过美人关

黄忠交朋友—————人老心不老

蒋干盗书—————聪明反被聪明误

张飞绣花—————粗中有细

其他歇后语【3】

马背上看书——走着瞧

瞎子看书——观点不明

小学生看书——念念不忘

盲人读书——瞎摸

孔夫子搬家--尽是书

猪八戒读书----竟充识字的

读书人当兵——能文能武;文武双全

独眼龙看书——侧目而视

独眼龙看书——斜视

井底下看书——学问不浅

马背上看书——走着瞧

瞎子看书——观点不明

小学生看书——念念不忘

盲人读书——瞎摸

读《三国〉流泪——替古人担忧

贾宝玉看《西厢记〉——戏中有戏

语面 语底

扒灰头讲礼书 说里不走理

不听曲子听评书 说的比唱的好听

大年初一看历书 日子长着哩

代别人写情书 不是真心

戴礼帽的偷书 明白人办糊涂事

地摊上卖书(放书) 没架子

肚脐眼里藏书 满腹经文

端午节卖历书 过时货

粪船上放书柜 臭架子;摆臭架子

丰都城里说大书 鬼话连篇

过时的历书 没用处;翻不得

海瑞上书 为民请命

耗子进书箱 蚀(食)本

耗子啃书本 咬文嚼字

耗子钻进古书堆 吃老本

鸿雁传书 空来往

蒋干盗书 上了大当

篇7:三国人物歇后语

众所周知,歇后语是中华文化的一个承载体,很多歇后语都是从名著中来,《三国演义》作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自然贡献了数不尽的歇后语。

三国,是一个乱世,同时也是一个英雄辈出的年代,在这个时期涌现了许多广为人知的`人物,同时也衍生出了许多歇后语,被后世广为流传津津乐道,如曹操用人——唯才是举,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下面小编就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这些歇后语:

1、曹操

曹操转胎——疑心重

曹操杀人——乱来一气

曹操用人——唯才是举

吃曹操的饭,想刘备的事——人在心不在

曹操下江南——来得凶,败得惨

曹操遇蒋干——倒了大霉

曹操作事——干干净净

曹操杀华佗——讳疾忌医

曹操用计——又奸又滑

曹操战宛城——大败而逃

曹操杀吕伯奢——将错就错

曹操败走华容道——不出所料(走对了路子)

曹操诸葛亮——脾气不一样(比喻人及其性格不同)

曹操吃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曹操诸葛亮——心思不一样

2、张飞

张飞吃豆芽——小菜一碟

张飞卖刺猬——人强货扎手

张飞卖豆腐——货不硬人硬

张飞战马超——不相上下

张飞使计谋——粗中有细

张飞烧火——猛灶

张飞讨债——气势汹汹

张飞的胡子——满脸

对张飞骂刘备——找气惹

张飞扔鸡毛——有劲难使

张飞贩私盐——谁敢检查

张飞卖秤锤(砣)——人强货硬

张飞卖肉——光说不割

张飞战关公(关羽)——忘了旧情

张飞妈妈姓吴——无事生非(吴氏生飞)

张飞抓耗子——大眼瞪小眼

张飞绣花(穿针)——粗中有细

张飞拆桥——有勇无谋

张飞捉蚂蚱——有劲使不上

张飞舞刀—————杀气腾腾

3、黄忠

黄忠交朋友——人老心不老

黄忠出阵——不服老

黄忠射箭——百发百中

黄忠射关公——手下留情

黄忠抡大锤——老当益壮

4、刘备

刘备三上卧龙岗——就请你这个诸葛亮(比喻请的就是你)

刘备报仇——因小失大

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

刘备卖草鞋——有货

刘备的江山——哭出来的(比喻来之不易)

刘备得孔明——如鱼得水

刘备上黄鹤楼——胆颤心惊

刘玄德得了赵子龙——甭说多高兴

刘皇叔哭荆州——拿眼泪吓人

刘备杀人——心慈手软

刘备摔阿斗——收买人心

刘备编草鞋——内行

东吴招亲——弄假成真

刘备请诸葛亮——三顾茅庐

5、关羽

关云战败走麦城——吃亏全在大意

关公斗李逵——大刀阔斧

关羽放屁——不知脸红

关云长不杀张文远——念起旧情

关云长守嫂嫂——情义为重

关云长刮骨疗毒——全无痛苦之色

关帝庙求子——拜错了神、踏错了门

关公吃酒——看不出来

关公保刘备——赤胆忠心

关公开刀铺——货真价实

关公开凤眼——要杀人

关公走麦城——最后一招、大难临头

关公面前耍大刀——不自量力

关羽卖肉——没人敢要

关羽放曹操——念旧情

关羽进曹营——身在曹营心在汉

关羽失荆州——骄兵必败

关羽流鼻血——红上加红

关羽说三国——光说过五关斩六将,不说败走麦城

关公照镜子--自觉脸红

关羽卖肉——没人敢来

关云长卖豆腐——人硬货不硬

关公喝酒——不怕脸红

关帝庙夫人——慌了神

关帝庙里挂观音像——名不符实

关帝庙里拜观音——找错了门

关云长刮骨疗毒——若无其事

关云长刮骨下棋——-若无其事

关公进曹营——单刀直入

关公赴会——单刀直入

关羽打喷嚏——自我吹嘘

关公脖子里长肉瘤——脸红脖子粗

6、诸葛亮

诸葛亮草船借箭——用的是疑兵计(有借无还、有把握)

篇8:与三国演义人物相关的歇后语

一、曹操的政治策略

曹操在政治事业的成功,不仅在他政治理想的宏大,还在于他在政治事业中采取了较好的政治策略。这种策略具体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屯田置官,以农养战的经济策略

由于东汉末期腐朽的统治,导致了轰轰烈烈的黄巾大起义。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曹操的势力开始发展壮大,后攻徐州,平叛乱,西迎献帝,曹操完成了一系列发展壮大的过程。在这一系列过程中曹操发现了很多问题:

第一、军粮不继。这是使他最为头疼的事情了,粮草是军队的衣食父母,无粮便不能生存,特别是急战恶战之时,缺粮将会导致整个战局的变化。

第二、种粮不力。长期的战乱使农民流离失所,背井离乡,根本就没有兴趣参加耕种,天灾还时不时地威胁着田内的庄稼,兴平元年的蝗虫让“百姓大饿,布粮亦食尽”“谷一斛五十馀万钱,人相食”,于是天下大饥,民人相食,或易子相食,在这样的背景下,他们能生产出多少粮食呢?面对这种现实问题,公元195年曹操发布了《置屯田令》,曰:“夫定国之术,在于强兵足食,秦人以急农兼天下,孝武以屯田定西域,此先代良式也。”同时用枣祗、韩浩等议,始兴屯田。“是岁得谷百万斛……征伐四方,无运营之劳,遂兼灭群雄克平天下。”。

(二)唯才是举的用人策略

人才是古今统治者最为重视的成败因素之一,特别是在战乱年代,“人谋”往往胜于天谋,曹操重视人才,善用人才,这成为曹操成就大业的重要原因之一。曹操非常重视人才,对人才求贤若渴,极力搜罗,加以重用。吕虔、满宠为从事,于禁、徐晃为先锋;夏侯敦天下奇才,曹子孝世间福将”,正是这些文臣武将的运筹谋划和拼死战斗,才使得曹操的势力逐步扩大,最终削平了群雄、统一了北方。赤壁大败后,曹操采取一些措施,稳定内部。建安十五年春,曹操下《求贤令》,说:“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贤之急时也……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曹操提出不拘品行、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目的是尽量把人材收罗到自己身边。

刘备的手下有“五虎上将”,之所以列出这五虎是因为人太少了,以此来掩饰人才的缺乏:东吴孙权的手下挂的上名的也只有甘宁、周瑜、鲁肃那几个。相比之下,无论哪个时段,曹操的手下都是猛将如云。在曹操的用人之道里面,只有四个字:“唯才是用”。不论是名声不好还是贫苦人家的,只要有能力,曹操都会委以重任。

(三)迎天子以令诸侯

社会的发展最重要的是秩序,在中国封建社会,秩序的源头始终在皇帝陛下。汉末,中国社会大乱,要将这种秩序的混乱扭转为一种秩序的建立,最为重要的是寻找秩序的源头。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曹魏集团采用迎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策略。

其实早在曹操准备迎接献帝之前,袁绍的重要谋士沮授便提出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策略,袁绍没有用沮授的计谋,他听从了郭图、淳于琼之说。袁绍与曹操的目的都一样,建自己政权,打自己江山,为后代铺路搭桥,一统天下。但过程有异。曹操讲究顺时以动,善于顺天以动,善于抓住时机;袁绍争功冒进,恨一步登天,早早暴露了自己窃取天下的私心,所以袁绍不得不败。最先向曹操提出迎帝之说的是毛玠,这还是曹操为兖州牧时,毛玠说:“今天下分崩,国主迁移,生民废业,饥馑流亡,公家无经岁之储,百姓无安固之志,难以持久。今袁绍,刘表,虽士民众强,皆无经远之虑,未有树基建本者也。夫兵义者胜,守位以时,宜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畜军资,如此则霸王之业成也。”

二、军事:兵行诡道

《三国志》中写道曹操一生亲自指挥的战役大概有30多次,其中大部分是胜利的。战场上的曹操把兵行诡道演绎得淋漓尽致:

曹操的机智,在《三国演义》中可以与诸葛亮相提并论。战吕布,曹操时而诈死诱吕布来袭,时而令老幼妇孺充任疑兵。最终是吕布命丧白门楼。破袁绍,曹操用兵神速,硬是在袁绍的援军到达之前将乌巢给烧了。日后对付袁谭、袁尚的时候,采取了郭嘉的计谋,耐心等待,最终等来了二袁的分裂。不费一兵一卒,等到了公孙康的人头。通过以上的事实我们可以看出,曹操的用兵之道确实很了得,并没有《三国演义》中写的那么狼狈。长坂坡一战,为了突出赵云和张飞万人莫敌就把曹操当个陪衬来写,其实明眼人一看便知,曹操是大获全胜,而刘备只是没有全军覆没而已。曹操为数不多的败仗中,最出名的是赤壁之战。在赤壁之战中,曹操的军队死伤惨重,几乎是被消灭,但因关羽讲义气,放过了他们,所以,他们“死里逃生”,后来,又“死而复苏”,又成为了一个大国。但凭良心说,曹操在赤壁之战的前半段是占据了上风,而且是绝对性的,对于最后的失败,可能是曹操一生胜仗太多,使得他过分相信自己。总体来说,曹操是我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具有非凡才能的军事家。

三、人品:多疑与宽宏

曹操的猜忌性格反映在他的名言:“宁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脚注:《三国演义》第四回废汉帝陈留践位谋董贼孟德献刀)吕伯奢想杀猪犒劳要刺杀董卓而成为天下闻名人物的曹操,没有想到却成了他这种性格的第一个有分量的牺牲品。此时的曹操本来可以是登高一呼,应者云集的,可他并不相信人民和人民的力量。这时惊走了另一个本来可以成为其臂膀的谋士陈宫。老年的曹操把猜忌的性格发展到了病态程度,据说曹操经常夜不成寐,提刀砍人,倒霉的都是身边的女人、太监,御医。白门楼吕布殒命”一回中,曹操擒住张辽,本打算亲手杀了他,但听了刘、关的劝谏,马上一改前态,掷剑而笑,并“亲释其缚,解衣衣之,延之上坐”。张绣降而复反,曹操幸亏典韦死拒寨门,才得以保全性命,其长子曹昂、爱侄曹安民也死于乱军之中。脱险后,曹操设祭祭奠典韦,(脚注:《三国演义》第十六回)“哭而奠之”,并对诸军将士说,“吾折长子、爱侄,俱无深痛;独号泣典韦也”,结果,“众皆感叹主公之爱士,过于亲子”。曹操与袁绍相比,没有袁绍的庞大家族世系的有力支撑:和孙权相比,没有父兄留下来的大好基业:和刘备相比,没有那悠远的帝王系谱可供露脸。而他的成功,是靠自己的才能打造的!曹操病死于洛阳,一生南征北战,令后人追随。

综上所述,“乱世奸雄”曹操,性格最为复杂。前雄后奸、前智后愚、前可爱后可恨,一生功大于过。他仍不是为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简而言之,占统治地位的封建统治阶级的正统论思想的影响和人民群众的爱憎感情影响,是小说《三国演义》以曹操为“乱臣贼子”为反面形象的根本原因,这也就是小说《三国演义》中曹操形象与历史唯物主义评价不一致的根本原因。

参考文献

[1]、罗贯中《三国演义》,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5年版;

[2]、朱一玄三国演义资料汇编, 2003

[3]、陈寿《三国志》, 岳麓书社, 1990年4月版;

[4]、司马光《资治通鉴》, 岳麓书社, 1990年4月版。

篇9:与三国演义人物相关的歇后语

关键词:《三国演义》;《三国志》 ; 小说 ;正史 ;人物艺术手法

中图分类号:I2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2-0009-02

《三国演义》是一部历史小说,为了把一件事情说得条条有序、娓娓动听,把一个人的人物形象描写得栩栩如生,作者运用了更多的夸张虚构、无中生有的手法,把不可能的转化为可能,作者把作品的描写具体化,把一般难理解的通俗化。

《三国志》则是一部正史,史料价值及其高,全书的构成也是体现了三国鼎立的现实价值所在,《三国志》的特点是简约,缺点也是在于失之于简,《三国志》在人物描写方面生动、形象、具体,陈寿在概括作品方面也很强。

一、《三国演义》与《三国志》写作背景的异同

1.《三国演义》写作背景。《三国演义》是元末明初罗贯中所著的历史演义小说,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成为中国古代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三国演义》最早是民间将《三国志》的故事加以自己的想象改编的作品,到后来是罗贯中将这些所有的传说编写成《三国志通俗演义》,是一部比较完整的艺术整体,罗贯中以三国时期的政治、军事、外交等为写作背景,借鉴其他手法以及事例,以七实三虚、文言夹杂着白话的手法,描写东汉末年魏、蜀、吴三国,描述了一幕幕惊心动魄、气势磅礴吸引读者的小说,作品中不论是出现的人物还是描写运用的手法都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相应的对后世也产生了影响。

2.《三国志》的写作背景:《三国志》是西晋陈寿编写的一部主要记载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史实,陈寿四十八岁开始撰写的《三国志》,在撰写《三国志》时,叙事结构没有一体化特征,主要是以三国人物作为为写作的背景,突显出期间的战争及其历史背景,陈寿撰写的作品总体说来比较简洁,因为陈寿是晋臣,所以作品里面描写的大多数人物、事迹都是陈寿亲眼目睹的,比较贴近于历史,表达出来的思想特征也符合作品中出现的事例。

3.总结。《三国演义》是一部小说,描写的手法是七实三虚,而《三国志》是一部史实,注重写实,两部作品刻画出来的边远人物和突出的经典人物都比较深刻、形象、具体,两部作品都展开各自独特的艺术手法描写作品中出现的人物。不过,陈寿在撰写《三国志》时,目睹了相关事例及其人物,所以《三国志》更接近于历史,两部作品不论在人物还是事件描写中,都能体现出其所想要表达的思想。相对而言,《三国志》描写手法上比较简洁,不过,两部作品中典型人物留我我们的积极历史思想是值得我们借鉴和推崇的。

二、《三国演义》与《三国志》人物艺术手法的异同

1.《三国演义》的人物艺术手法。罗贯中在描写《三国演义》时,把众多人物形象多元化,而《三国演义》除了用比喻、对比、衬托、反衬、夸张、烘托等手法外,还善于使用外貌、神态、语言等白描手法塑造典型人物形象,把繁琐而又复杂的人物描写得栩栩如生、淋淋尽致,罗贯中通过以七实三虚、文言夹杂白话文的手法描写作品,作品中人物形象性格都有多面性,每一个人物的描写都成鲜明的对比,刻画出来的人物生动、形象,起到典范作用。罗贯中在刻画人物形象时,通过边远人物的衬托来凸显典型人物形象,使典型人物形象更加深刻,更加具体,罗贯中更加注重利用富有特征性的人物来体现其艺术手法,都成功塑造了人物形象,更能体现出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对人物艺术手法的描写,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成功塑造了生动、形象的人物,典型人物的刻画使《三国演义》更加个性、鲜明、生动,这也是《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而诸葛亮也突显出其积极的方面,诸葛亮对后世杰出的历史人物形象树立了榜样,产生的影响也是极其深远的。与此同时,罗贯中又把人物形象个性化,罗贯中在描写《三国演义》人物时比较形象、具体、个性化,不是直接把人物概念化、单一化的,而是利用多面化的手法来突显出人物特征。

2.《三国志》的人物艺术手法。 陈寿笔下的《三国志》比较简略、比较贴近历史,因为《三国志》出现的人物描写、事迹描写大多数都是作者亲眼目睹的,这样的话,可以让我们更加轻而易举的理解和读懂历史,陈寿运用的艺术手法上比较细节化,大至言行举止、小至行为动作,也因人物的烘托才能贴切实际,才能把相关的手法运用在相应的人物形象上,才能表现其特征,把人物形象两面化等这些都能用细节上的描写表达和体现出来。

陈寿笔下的《三国志》大多是政治、历史人物与事迹的纠葛,正史《三国志》的史料价值是极其高的,陈寿笔下的《三国志》人物形象都比较真实,运用的手法也妥当,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体现其人物特征。

三、总结

《三国演义》与《三国志》在描写人物形象时运用的艺术手法也有差异,譬如,性格复杂的曹操,在《三国演义》中是典型的自私自利、奸诈、狡猾的反面人物。而在陈寿笔下《三国志》中曹操得到的却是高度的评价,充分肯定了曹操的成就,曹操并非一个反面人物,反而是一个聪明、机智的积极人物,这便是两部作品在利用艺术手法上的不同之处。

结束语:

《三国演义》和《三国志》虽然是在用不同的手法描述魏蜀吴三国鼎立这一个时期的事。一个带有戏说,一个用史实的口吻,但是都具有可读性。无论读哪一部都能让读者产生阅读的美感。其中描写的人物在两部作品中不近相同,但是两者结合起来看,更容易使读者了解人物。因为每本书出于作者自身意图的考虑,对人物塑造的方法也有所选择,当然,两部作品的作者在描写人物的时候运用的艺术手法也具有可比性,有助于读者深入了解,手法的运用更能凸显出作品的价值。但是无论哪一种方法,这两本书都在一定程度上让我们了解那一段史实,是非常有意义的。

参考文献:

[1]三国志/宋艳梅.杨秋梅选注.—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 ,2004.5.

[2]三国演义/(明)罗贯中著.—长沙:岳麓书社,2001.

篇10:三国人物歇后语

2、关公走麦城——死到临头

3、张飞古城骂关羽——误会

4、曹操杀华佗——以怨报德

5、诸葛亮三气周瑜——略施小技

6、诸葛亮隆中对策——先声夺人

7、孔明大摆空城计——化险为夷

8、关公降曹操——身在曹营心在汉

9、关胜战李遣——大刀阔斧

10、诸葛亮征孟获——收收放放

11、曹操吃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12、关公放曹操——念旧情

13、张飞使计谋——粗中有细

14、诸葛亮弹琴——计上心来

15、诸葛亮隆中对策——有先见之明

16、曹操遇蒋干——倒了大霉

17、张飞贩私盐——谁敢检查

18、周瑜打黄盖——装样子

19、诸葛亮的鹅毛扇——神妙莫测

20、曹操作事——干干净净

21、张飞卖秤锤——人强货硬

22、曹操杀华佗——讳疾忌医

23、张飞卖肉——光说不割

24、曹操用计——又奸又滑

25、关云长卖豆腐——人硬货不硬

26、张飞战关公——忘了旧情

27、诸葛亮挥泪斩马谡——顾全大局

28、曹操战宛城——大败而逃

29、张飞吃豆芽——一盘小莱

30、诸葛亮要丑妻——为事业着想

31、张飞妈妈姓吴——无事(吴氏)生非

32、诸葛亮招亲——才重于貌

33、曹操败走华客道——不出所料

34、张飞抓耪子——大眼瞪小眼

35、孔明斩魏延——借刀杀人

36、诸葛亮用兵——神出鬼没

37、曹操败走华容道——走对了路子

38、张飞绣花——粗中有细

39、诸葛亮的锦羹——神机妙算

40、曹操诸葛亮——脾气不一样

41、张飞穿针——粗中有细

42、张飞穿针——大眼瞪小眼

43、草船借箭——多多益善

44、阿斗当皇帝——软弱无能

45、关公开凤眼——要杀人

46、曹操杀吕伯奢——将错就错

47、草船借箭——坐享其成

48、董卓戏貂蝉——死在花下

49、关羽卖肉——没人敢来

50、草船借箭——满载而归

51、貂蝉唱歌——有声有色

52、诸葛亮草船借箭——用的是疑兵计

53、对着张飞骂刘备——找气惹

54、关帝庙求子——踏错了门

55、诸葛亮草船借箭——有把握

56、蒋干盗书——上了大当

57、关老爷赴会——单刀直人

58、关公射黄忠——手下留情

59、诸葛亮吊孝——装模作样

60、关云长走麦城——大难临头

61、鲁肃宴请关云长——暗藏杀机

62、关公照镜子——自觉脸红

63、诸葛亮吊孝——不是真心

64、吕布见貂蝉——迷上了

65、诸葛亮借箭——有借无还

66、关公喝酒——不怕脸红

67、诸葛亮用空城计——不得已

68、东吴招亲——弄假成真

69、诸葛亮唱空城计——没办法

70、司马懿破八卦阵——不懂装懂

71、关帝庙夫人——慌了神

72、周瑜讨荆州——费力不讨好

73、关帝庙里拜观音——找错了门

74、诸葛亮当军师——办法多

75、刘备三上卧龙岗——就请你这个诸葛亮

76、鲁肃讨荆州——空手而去,空手而回

77、关帝庙里挂观音像——名不符实

78、周瑜打黄盖——两相情愿

79、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80、吃曹操的饭,想刘备的事——人在心不在

81、关云长刮骨疗毒——全无痛苦之色

82、董卓进京——来者不善

83、关云长刮骨疗毒——-若无其事

84、董卓进京——不怀好意

85、关云长刮骨下棋——若无其事

86、诸葛亮当军师——名副其实

87、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88、关公进曹营——单刀直入

89、刘备的江山——哭出来的

篇11:三国人物经典歇后语

2、曹操杀吕伯奢--将错就错

3、张飞抓耪子--大眼瞪小眼

4、曹操遇蒋干--倒了大霉

5、张飞贩私盐--谁敢检查

6、张飞卖肉--光说不割

7、曹操作事--干干净净

8、张飞卖秤锤--人强货硬

9、诸葛亮三气周瑜--略施小技

10、曹操杀华佗--讳疾忌医

11、张飞卖肉--光说不割

12、诸葛亮借箭--有借无还

13、曹操用计--又奸又滑

14、张飞战关公--忘了旧情

15、诸葛亮挥泪斩马谡--顾全大局

16、曹操战宛城--大败而逃

17、张飞吃豆芽--一盘小莱

18、诸葛亮要丑妻--为事业着想

19、曹操杀吕伯奢--将错就错

20、张飞妈妈姓吴--无事(吴氏)生非

21、诸葛亮招亲--才重于貌

22、曹操败走华客道--不出所料

23、张飞抓耪子--大眼瞪小眼

24、诸葛亮用兵--神出鬼没

25、曹操败走华容道--走对了路子

26、张飞绣花--粗中有细

27、诸葛亮的锦羹--神机妙算

28、曹操诸葛亮--脾气不一样 (比喻人不同,性格也不相同)

29、张飞穿针--粗中有细

30、诸葛亮隆中对策--有先见之明

31、张飞穿针--大眼瞪小眼

32、草船借箭--多多益善

33、阿斗当皇帝--软弱无能

34、关公开凤眼--要杀人

35、草船借箭--坐享其成

36、董卓戏貂蝉--死在花下

37、关羽卖肉--没人敢来

38、草船借箭--满载而归

39、貂蝉唱歌--有声有色

40、关云长卖豆腐--人硬货不硬

41、诸葛亮草船借箭--用的是疑兵计

42、对着张飞骂刘备--找气惹

43、关帝庙求子--踏错了门

44、诸葛亮草船借箭--有把握

45、蒋干盗书--上了大当

46、关公射黄忠--手下留情

47、诸葛亮吊孝--装模作样

48、鲁肃宴请关云长--暗藏杀机

49、关公照镜子--自觉脸红

50、诸葛亮吊孝--不是真心

篇12:《三国演义》中的成语与歇后语

2、周瑜打黄盖――两相情愿

3、张飞妈妈姓吴――无事(吴氏)生非

4、周瑜谋荆州――赔了夫人又折兵;

5、张飞战关公――忘了旧情

6、张飞抓耗子――大眼瞪小眼

7、张飞绣花――粗中有细

8、诸葛亮借箭――有借无还

9、关云长放屁――不知脸红

10、诸葛亮当军师――办法多

11、张飞穿针――粗中有细

12、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13、刘备编草鞋――内行

14、张飞贩私盐――谁敢检查

15、诸葛亮皱眉头――计上心来;

16、曹操吃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17、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18、关云长刮骨疗毒――若无其事

19、关公赴会――单刀直入

20、张飞上阵――横冲直撞

21、曹操作事――干干净净

22、张飞使计谋――粗中有细

23、诸葛亮草船借箭――用的是疑兵计

24、刘备的江山――哭出来的

25、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26、诸葛亮吊孝――装模作样

27、诸葛亮用空城计――不得

28、曹操杀吕伯奢――将错就错

29、过五关斩六将――过关斩将;

30、张飞讨债――声势凶

31、阿斗当皇帝――软弱无能

32、东吴招亲――弄假成真

33、曹操败走华容道――走对了路子

34、诸葛亮的鹅毛扇――神妙莫测

35、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

36、诸葛亮大摆空城计――化险为夷;

37、张飞穿针――大眼瞪小眼

38、关云长走麦城――大难临头

39、诸葛亮三气周瑜――略施小技

40、关公照镜子――自觉脸红

41、草船借箭――满载而归

42、吃曹操的饭想刘备的.事――人在心不在

43、对着张飞骂刘备――找气惹

44、张飞吃豆芽――一盘小莱

45、貂蝉唱歌――有声有色

46、许褚斗马超――赤膊上阵

47、曹操诸葛亮――脾气不一样

48、孔明练琴――老生常谈

49、曹操败走华容道――不出所科;

50、诸葛亮要丑妻――为事业着想

51、董卓戏貂蝉――死在花下

52、鲁肃上了孔明的船――糊里糊涂;

53、诸葛亮当军师――名副其实

54、关帝庙里拜观音――找错了门

55、关公进曹营――单刀直入

56、曹操战宛城――大败而逃

57、关公战李逵――大刀阔斧

58、鲁肃讨荆州――空手而去空手而回

59、关羽卖肉――没人敢来

60、曹操杀华佗――()讳疾忌医

61、张飞卖秤锤――人强货硬

62、张飞卖肉――光说不割

63、鲁肃宴请关云长――暗藏杀机

64、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65、诸葛亮唱空城计――没办法

篇13:《三国演义》中曹操人物形象浅析

1 各方评说与《三国演义》中的曹操

曹操, 何许人也?曹操, 字孟德, 一名吉利。目前, 比较客观的评价是曹操是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众多名人曾评说过曹操的形象, 褒贬不一。鲁迅曾评价曹操说:“曹操至少是一个英雄”。《三国志》的史学家陈寿说曹操是“非常之人, 超世之杰”。伟大的领袖毛主席酷爱读史学类书籍, 他认为“三国的几个政治家、军事家, 对统一都有所贡献, 而以曹操为最大。”而《三国演义》小说中却称他是“乱世之奸雄”。罗贯中的小说《三国演义》通过一系列举事实论证, 从曹操的政治作为、处世方式、用人以及军事斗争等等许多层面入木三分地刻画了曹操的奸雄形象和本质。

2 笔者眼中的曹操

大江东去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读着历史的春秋, 读着时代巨轮的变迁, 读着昨日的失败与今日的辉煌, 读着文明与野蛮的激烈碰撞。《三国演义》中的曹操, 没有在岁月中消逝, 而是作为极具分析价值的形象流传至今。

首先, 曹操是一名伟大的诗人。

“东临碣石, 以观沧海”, 赋予了沧海以苍茫幽深的实行情怀, 留下了咏海的千古绝唱。遥想当年, 挥着长鞭在戎马倥偬的途中匆匆行军的曹操, 看到洪波涌起的沧海, 奔腾咆哮的沧海, 是一本永远读不完的人生辞典。沧海, 包含的是一种格局, 一种情怀, 千重感慨。“老骥伏枥, 志在千里”, 曹操借诗明志, 寓情于景。

曹操是有勇有谋的治世能臣。曹操在收编农民起义的大军中壮大自己, 为自己建立了坚实的民众基础和军队力量。然后汉献帝无能, “挟天子以令诸侯”, 步步为营, 占据了政治上的高地却又没有动摇民心。其后, 曹操在徐州把吕布军队消灭, 在官渡之战中大败了袁绍的大军, 最后将北方的控制权牢牢把握在自己的手中。而在三国鼎立的情形下, 曹操深刻地意识到只有自己强大了, 才不会被欺负, 才有实力去实现统一大业。他实施了正确的农业政策, 广泛开展军屯民屯, 积极发展了魏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 始终将统一国家作为追求的目标。国有良策、良主, 从长远考虑国家的发展, 这是国之兴也。

虽然他观沧海顿悟“世界上大海最大, 比大海更大的是天空, 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心灵”, 但是当他位高权重时, 他不能舍弃大多数领导者和统治者都具有的——猜忌和自私。孔融、华佗或许不会过早死去, 或许能造福更多的人。杨修因才能而担任曹操帐下“主簿”一职, 因聪明而三戏曹操, 最终被曹操斩首。一切源于妒忌和自私。如果曹操能够做到“海纳百川”, 得道者自然有多助。源于自私, 所以心狠手辣。当曹操暗杀董卓计划败露后, 逃跑到父亲好友吕伯奢的家中, 主人为了能好好招待曹操, 让自己的儿子磨刀杀猪。但曹操听见磨刀声音, 误, 以为父亲的好友吕伯奢为了赏金而暗杀自己, 遂先下手将父亲好友全家杀害。一家八口, 八条人命啊, 生命应该值得同等的尊重, 但是“利己主义”在曹操心中已经根深蒂固了。曹操虽然惜才, 善于用人, 招揽天下贤士, 但是他却不懂得与人才相处的方法, 导致了他的“众叛亲离, 树倒猢狲散”的悲剧结局。

曹操确实也是个好色之徒。在其儿子曹植所作《铜雀台》一诗中也证明了这一点。在攻打赤壁之时, 曹操命人建立这座铜雀台, 想在占领江东后把大、小二乔两位国色天香的美女, 安身于铜雀台之中让他晚年满足欲望和乐趣只用。虽说:食色, 性也。但“利己主义”再次将曹操致于被唾弃的深渊。

3 结语

或许, 曾有人假设, 如果曹操能够大度一些, 或许成为人之所向, 完成中原统一大业?或许能赢得更多的尊重和赞扬?沧桑的时光只是把这些疑问留给一代又一代的人去猜测, 曹操以其独特的个人魅力和特征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极具研究、分析、学习价值未尝不是“人生赢家”啊。但是, 《三国演义》小说的曹操形象, 毕竟注入了作者罗贯中的个人情感和价值观念, 小说“虚实结合”的本质, 展现的并非一个真实的曹操。于此, 只是对《三国演义》小说中的曹操形象进行浅析, 若有不当之处, 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李中琴, 杨祎.乱世之奸雄——《三国演义》中曹操人物形象再分析[J].科教文汇, 2009 (24) :247-2.

[2]郭秀琦, 孔德刚.易中天《品三国》补正[J].阴山学刊:社会科学版, 2008, 21 (1) :11-14.

[3]宋培宪.毛泽东与"为曹操翻案"对四十年前一桩公案的探源[J].文艺理论与批评, 1999, 6:001.

[4]陈继征.论曹操的“奸”与“雄”[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0, 3:022.

篇14:戏说《三国》歇后语

乙:我没看。

甲:我说的是大型史诗电视连续剧《三国》。

乙:我也没怎么看。

甲:为什么?

乙:不是学习要紧嘛!

甲:哦,原来如此。本来我想和你谈谈有关三国人物的歇后语,现在看来,我们缺乏“共同语言”了。

乙:什么话!有关三国人物的歇后语早已家喻户晓,本人不才,也略知一二。例如“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甲:这哪里是歇后语,这分明是句俗语嘛!歇后语的前半部分是形象的比喻,后半部分是对前半部分的解释。比方说“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曹操吃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乙:你怎么不早说,其实我也会。“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张飞施计谋——粗中有细”。不过,我还是不明白,周瑜“愿打”还能理解,因为他不疼,黄盖“愿挨”就让人费解了,哪有甘愿挨打的?

甲:这你就不懂了,人家周瑜和黄盖玩的是计谋。为了火烧赤壁,东吴火种船要靠近曹操的战船,黄盖诈降曹操,曹操怎么会相信?他们就采用了“苦肉计”。为了国家利益,黄盖情愿自己受苦。

乙:黄盖这种舍己为国的精神真了不起。我听说曹操开始也不太信,派蒋干去吴营打探情报。周瑜将计就计,弄了个假情报,故意让蒋干偷去,交给曹操。曹操信以为真,不但杀了自己的水军头目,还以为黄盖准备降曹是真,才导致赤壁大败。

甲:所以才有歇后语“曹操遇到蒋干——倒了大霉”。东吴以少胜多,也有蒋干的一份“功劳”呀。

乙:我认为在赤壁之战中立功的还有一人,那就是诸葛亮。他有两“借”。

甲:哦?哪两“借”呢?

乙:这你都不知道啊。还说我和你“缺乏共同语言”,原来“缺乏”的是你自己。这两“借”一是“革船借箭”,二是“借东风”。诸葛亮“借”了箭,吴国军士才能向曹军营寨发“火箭”,有了“东风”,黄盖所率火种船才能刮向北岸,火烧曹军战船。

甲:不错,是有这两件事,就请你用歇后语说一说吧!

乙:没问题!“诸葛亮草船借箭——有借无还”“诸葛亮借东风——巧借天时”。

甲:可又有一种说法,叫“诸葛亮借东风——神机妙算”。

乙:都有道理。其实这东风根本不是“借”来的,老天要刮什么风,该刮还得刮。不过诸葛亮善于观察、推测气象不假。

甲:说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事例很多,你还能用歇后语来介绍吗?

乙:这有何难?听着,“诸葛亮隆中对策——有先见之明”“诸葛亮用兵——神出鬼没…‘诸葛亮皱眉头——计上心来”“曹操败走华容道——不出所料”……

甲:打住!这最后一个歇后语,说的可是曹操啊!

乙:我说是诸葛亮就是诸葛亮。曹操败走华容道,不出谁的所料?不就是诸葛亮吗?

甲:这我就有一事不明了,既然孔明早就料到,为什么还派关羽守华容道,难道不知道曹操有恩于关羽,关羽靠不住吗?

乙:是啊,结果“关羽放曹操——不忘旧情”。不过,这就是诸葛亮的高明之处,因为他知道刘备一方弱小,暂时还不能与曹操一方为敌。

甲:这事我也可以用上一个歇后语,“诸葛亮不与曹操为敌——有自知之明”。

乙:哪有这么个歇后语?

甲:是我自己编的。

上一篇:小学升旗仪式主持稿:养成良好习惯,争做文明学生下一篇:大班妇女节活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