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复习点拔

2024-05-06

高考复习点拔(精选7篇)

篇1:高考复习点拔

高考冲刺点拔

距离2014年高考还有4个月时间,考生们进入了最后复习冲刺阶段。如何在冲刺阶段争取最有效的复习效果?繁杂的知识点复习和高强度的模拟训练背后,是否还有提高的空间?

昨天,本报记者特邀有着多年送毕业班经验的一线教师会诊考生冲刺阶段的诸多困惑,希望能给最后备考阶段的考生们以点拨和启迪。

冲刺备考

如何事半功倍

眼下,考生备考进入冲刺,考生的复习心态和跟进技巧应有怎样的调整才能事半功倍?

【会诊专家】刘延茂,烟台一中中学语文高级教师,11年带毕业班经验,四次获市区两级教学能手、优秀班主任。2007年参加山东省高考语文阅卷工作。

刘延茂:第三轮复习并不是对一、二轮复习的简单重复。各轮复习都有其自身的特点,一轮复习侧重“深到底,广到边”,要求学生要有一种“淘金”意识,不放过任何一个知识点,将新授课过程中出现的“夹生饭”现象坚决消除。二轮复习侧重知识的系统化,要求学生头脑中必须清晰和完整的建立起各学科的知识体系,真正做到“纲举目张”。三轮复习时间不长,主要任务有两个,一是进行定时定量的训练,以求提高解题速度与能力;二是不断总结每一次训练中出现的失误,加以改正,力求在短时间里获得质的飞跃。

“冲刺阶段复习的着重点是及时总结”,刘延茂说。在训练过程中,学生千万不能“为做题而做题”,一味追求做题的数量,而要认真总结失误,反思不足,查漏补缺。

临近高考,不少同学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紧张,焦虑,甚至在一段时间里会出现“高原现象”,这些都是正常的心理反应,不必大惊小怪。其实,适度的紧张感是高效、有序地学习的前提。这个时候,心态平稳至关重要。刘延茂老师给考生提出了三点建议:第一,考生要准确地为自己定位。定位过高,就会焦躁不安;定位过低,反而失去动力。第二,不要一味考虑一次训练得了多少分,重要的是要寻找失分的原因,找到薄弱点,加以突破。第三,要关注考试时间的安排。每一科试题的题量是一定的,每一道大题用时多少,心中应该有数。这样才不至于在一个题目上耗时过多而影响答题进度。

高考临近,不少同学会困惑:现在这个复习阶段还需要提前预习吗?在上课的时候总走神该怎么办?到底如何才能跟上老师的思路?

【会诊专家】:张怀发,烟台一中高一大实验班班主任兼英语教师,曾获烟台市教学能手,外研社特聘全国“教材(高标准)培训专家”,两次参加高考阅卷。

张怀发:高考备考,必须要有一套科学、系统的复习策略。眼下,考生正处于第三阶段复习备考中。而在校学生的学习过程一般离不开“预习,听课,复习,运用”四个过程。高三复习也不例外,课前预习不仅有意义而且是不可缺少的。只是预习的内容及形式不同而已。现在课堂上老师基本上以试卷讲评为主,这就要求考生提前按老师的布置与要求认真做答,通过做题找出自己知识考点上的疏漏之处并预以弥补。对于自己出错的地方甚至不会的地方认真思考并做出明显标识,待老师讲评时予以特别关注;对于自己做对的题目则需听老师的思路点评,看是否一题多解,还要透过试题总结出该考点规律的东西,以做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有的同学上课是有走神现象发生,我想原因大体为二:一是作息安排不合理,二是学习计划性不强,个人目标不明确。经过了12年的努力拼搏,到了该“化蛹为蝶,破茧而出”的时候了,考生要自己给自己鼓劲,明确目标,有计划按步骤的跟上老师步伐,向目标迈进。海量试题

在“悟”不在“多”

冲刺阶段,大量试卷试题几乎是每位考生都要面对的练习。有同学把所有卷子都攒着,结果越留越多,也有的同学更在意做卷子的数量,而不会认真思考试题考察的要点。到底如何利用才能发挥出试卷的最大功效呢?

刘延茂:做一定量的习题,对冲刺阶段的复习来说十分必要,但若只知做题而不知反思,就会成为做题机器。考生每做一份题,要找出失分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做了一定量习题后,要分析这些试题中知识点的分布、试题类型特征、解题思路等。比如语文学科,我们可以分析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中常见的题型有哪些,每类题应遵循什么答题思路,需要储备哪些相关知识等。这样一来,知识会随着自己的不断思考而越学越多,越学越清晰。否则,即使积累最多的卷子,也只是一堆卷子而已。

“题海”对高三学生来讲并不陌生。但真的是做的题越多效果越好吗?为什么有的同学做过了几本习题集之后成绩并没有显著的提高呢?高考临近,如何对试题进行筛选?

张怀发:凡事都有个度,做题亦如此。首先要弄明白“做题”的目的是什么,然后才能搞清楚该做什么样的题,如何去做题。

经过了前两轮次的复习之后,考生已掌握了知识与考点的纵向和横向联系,形成了鲜活系统的知识网络体系,也具备了初步运用各学科知识的能力。所以目前三轮复习阶段应该是一个把知识运用到具体考试中去,培养综合素质以及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全面提升的一个关键阶段。冲刺阶段,考生应对自己通过做题表现出来的知识和能力上的弱点进行及时弥补,应通过模拟训练促使自身能力的提高、做题速度的加快、心理素质的稳定,这样应试技能将会有大幅的改观与提升。

至于做题的数量应因人而异,因学科而异。我要提醒大家,不要陷入茫茫题海而迷失了方向,做题不在多而贵在“悟”。考生应当针对自己的不足之处精选历年高考真题或本省各市地区高考仿真试题进行有针对性的限时专项训练。对自己所做的每一套试卷每一道试题都要充分分析得与失,根据高考题型的命题特点要有意识地去“参悟”试卷的命题规律,包括试卷的整体风格、选材特征、各大题的考察重点、热点、疑点,认真归纳解题思路和技巧,继而内化为自己独有的解题能力与技巧。唯有如此,才能得到理想的最佳复习效果。大考当前

如何理性应对

整个高三备考阶段,考生会遇到无数次考试,当然也会有无数个成绩。成绩好了,全家开心,成绩差了,又很沮丧。高考即将来临,学生和家长该如何面队目前的考试成绩?

【会诊专家】姜海燕,烟台一中教研室副主任,分管高三教学,烟台市教学能手,多年带毕业班经验。

姜海燕:高考在即,学校会不停地测验,而考试就会有成绩,如何对待成绩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情绪。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明确不停考试的目的:一是检查知识漏洞,二是训练做题速度,总结考场经验。考生若明白这点,就能把考试看做学习的一个过程,正确对待成绩。要通过对成绩的分析,看清自己是知识点不足,还是做题慢,或者是因知识运用能力差而丢分。知识点不足需看书尽快补,做题慢和知识运用能力差都需多做多练。

有的学生成绩波动大,一是因为知识掌握不全面,遇到会的成绩就好,遇到不会的就差。二是自控能力差,考好了浮躁,考差了焦躁。这也可以通过考试来“查漏补缺”,来锻炼临场掌控能力。

另外,经过前阶段的复习,家长对孩子的水平应有一定了解,因此家长要客观评价孩子的学习情况,以表扬鼓励为主。

高考当前,时间宝贵。每个同学都恨不得有更多的时间用来复习,还有一些同学不惜牺牲休息时间,挑灯夜战。但牺牲睡眠来复习真的可取吗?怎样才能既保证复习时间又保证复习效率呢?

姜海燕:最后阶段挑灯夜战,绝对不可取。恰恰相反,最后30天应调整生物钟,保证休息,使个人精力兴奋点处在考试时间内。

提高复习效率的最好办法,就是有计划有目的地复习。考生可针对个人情况,将30天分成几段,明确每段需要几天,要干什么。做事目的明确,效率就高。在制定计划时,要特别注意三个方面:一是复习节奏要与学校的安排合拍,不要撇开老师复习进程和指导。二是除了有一个总体规划外,还要有复习的具体要求,每一天甚至每节课要完成哪些内容,要做到心中有数。三是充分利用时间,注意大段时间和零碎时间的合理安排,文科与理科的交替复习,记忆与运算的交*进行。

怎样答题能拿高分

高考将至,什么样的试卷能够得到高分?高考考场如何获取最理想的高分?怎样才能够让考生拿到该拿的分数?记者专程采访了有着两年高考阅卷经验的张怀发老师。

经过多年的考试洗礼,考生都已成了久经考场的老将了。但是,每年高考都会有相当一部分考生因缺乏正确的考试策略与技巧而丢分,后悔莫及。因此,考生一定要在考前充分地总结自己大小考试中的考试策略,掌握每门课程的应试策略技巧并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对考试要做好心理上的准备,要有一个恰当的期望值,保持良好的竞争心态,树立敢打必胜的信心。要保持思路清晰,考试过程中要按程序做,应考环节要规范,拿到试卷后要填好卷头,浏览全卷,做到心中有数。

坚持规范解答,力争一次成功。答题的卷面保持整洁,不乱涂乱划,按规定的位置和要求填写答案,答题过程中不能使用红色笔或铅笔(Ⅱ 卷);作图制表要用铅笔,使用尺规等

作图工具,涂卡用2B铅笔规范填涂,减少随意性,以减少无谓失分。在解题过程中不能心存“ 反正后边还要检查”的侥幸心理;同时要相信自己的第一感觉,尤其在临交卷前若无十足的证据,切勿乱改答案。

保证足够审题时间。要牢固树立“成亦审题,败亦审题” 的意识,看清指导语,按要求答题,对自己平时易出错的地方提高警惕。

科学灵活的运筹时间。根据自己的实际和试题结构特点合理选择答题顺序,建议集中时间和心理优势完成自己最有把握的题目。遵循从前往后,先易后难,稳扎稳打,最后攻关的原则。对难题(大题)要妥善分步解答,抓住难题中的送分因素。有些题(如选择、填空题)临交卷前如还想不出来,干脆猜答,以增加得分机会。

要有强烈的得分意识、速度意识和全局意识。上考场就是为了得高分,没有强烈的得分意识是不够资格上考场的。而速度意识就是时间意识,高考是限时阅读,不抓紧时间,不强调速度就不能有效地腾出时间来对付那些耗时大的题目。同时,我们也要有全局意识,一个题目有全局,一门试卷有全局,五场考试更是一个大的全局,考生必须把握好,减少各种可能出现的失误,把高考的遗憾降低到最低点。

冲刺阶段如何调节心态

烟台一中心理咨询室心理辅导教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蔡娅丽——

高考在即,12年寒窗苦读是否有成果,高考可谓“一锤定音”。许多同学已具备捧金夺银的实力,但是临场能否发挥自如,取得应有的成绩呢?

实事求是,树立自信。复习备考,自信心是非常重要的。不少同学临近考试了,可能还会认为自己准备得不够好,不够全面,或者因一两次考试成绩不好而否定自己,怀疑自己的实力,比较苦闷和不安。

对此,我们应该相信自己的实力,不要因一两次考试成绩不好而否定自己。知识的广度和深度都是无限的,任何人不到考完就不可能完全准备好。三年的高中学习自己应该做的,能够做的也都已经做了,即便有什么不足,已经是理所当然了。现在最重要的是要承认现实,接受现实。我们不必埋怨自己现在还有哪些不足,也不必后悔以前做得多么不好。我们可以对自己说,我已经都努力了,现在就是我努力的结果,我要珍惜自己的努力。高考考的是实力,成绩的好坏决定于我们高中三年练就的能力和积累的知识。所以同学们要鼓励自己做好

最后的准备,保持自己的思维活力,不要再让那些消极念头影响自己,让自信之花结出胜利之果。

高考之前最关键的是不能松懈,要充分利用好考前有限的时间,做好应该做的事情。临考前一些同学走极端,认为脑子已经饱和了,不再做题,完全放松自己,看影碟,逛街——彻底减负,这是不可取的。我们都知道急刹车是最容易惹祸的,同样,面对高考,我们一直以来处于适当的压力中,如果突然停下来无事可干,往往会产生抑郁不安、失落,心慌等不适的心理现象。

因此,最近一段时间仍然要秣马厉兵,集中精力,不慌张,不松懈,适当的浏览书本,闭目思索一下各科的知识网络,查漏补缺,多看一下自己的错题集。不要轻信什么重要信息,要相信你的老师,多听从老师的指导意见。做好考前的复习准备以及按照自己所参加高考科目的时间适当调整自己的生物钟,考试中的准备和每课考试后的调整等。

篇2:高考复习点拔

一命题特点

高考文学作品类的测试重点是对文章内容要点的归纳和鉴赏评价的能力。都扣住主要内容和主要表达技巧来出题。

例如、、、高考题

二应试策略

(一)、首先要求学生要读懂文章的内容。

阅读文章重在对内容的理解分析和综合。筛选理解分析鉴赏都离不开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和综合。学生如果没有读懂文章,答题就会有障碍。因此阅读训练应该以读懂为基本目标,在此基础上再来分析,逐步达到提高能力的目的。

理解就是对全文的主要内容有准确的把握。社科类要把握作者的主要精神观点,文学类要理解作品的内涵,即作者独到的理解和感受。

方法:(1)概括段意,整体把握。

(2-抓取重要句子。主要有三类:一是中心句、主旨句(包括全文和局部)二是结构句(如总领句,过渡句,总结句和体现作者思路的句子等)三是特色句(指运用了一定表达技巧的句子,也包括结构超长或复杂的句子)。可以从结构分析入手,比如单句提取主谓宾,复句找第一层;也要从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入手,如总领句领到哪里,过渡句前后的关系,总结句总结哪些段落等。高考命题没有一项能离开这些句子。

(二)、关于鉴赏评价

1、人物形象:指文学作品里描写的主要对象。

解题思路:先要评述人物的典型意义,然后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关键是要在文中找到相应的语言材料,不能仅做公式化和概念化的表述。简言之,要先“盖帽”后分析,要言之有据。例如:“的北京、安徽春招”《黄土》2、结合阅读材料,简要分析父亲这一人物形象。①父亲是中国老一辈农民的代表。②勤劳。直到临终还念念不忘的是锄头、庄稼、收割。③节俭。对自己十分悭吝,舍不得花一分钱。④善良。与世无争,惟一的祈求是过上安稳日子。⑤精神贫困。关心却弄不明白国家大事。

2、表达技巧(把语言也列入是为了减少学生记忆的负担)

表达技巧包括

表达方式:描写、记叙、抒情、议论、说明

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比较、托物言志……

布局谋篇的技巧:构思、线索、铺垫、照应……

语言:全篇或局部语言风格的认定,局部修辞技巧的运用等等。

答题原则:要把揭示某种表达技巧的内容和阐述运用某种表达技巧的作用或效果(“好处”)相结合。即保持内容和形式的一致性。例如98年《报秋》“作者在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中,分别使用6个‘便’字和5个‘领取’,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答案:(1)将一个个节气紧凑地衔接起来(内容上),强调时光的飞逝(作用上)。

(2)层层铺开,逐步扩大(内容上),对点明本文主旨起到强化作用(作用上)。

再如20《长城》“作者主要用第二人称写长城,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答:将长城拟人化(内容上),便于与长城对话,便于抒发感情(作用上)。

3、评价思想内容

一般考查评价材料在文中的作用。如《报秋》“作者在第三段中写自己种太阳花的经历,这样写什么作用?”《长城》“最后一段与倒数第三段的关系是什么?”作者某种观点态度形成的原因。如《话说知音》“俞伯牙失去知音而不再鼓琴的故事已在为千古佳话,但作者为什么还要‘唐突地劝慰他’?至于对作品主题的考查,每年最后一题都会涉及,不再举例。

答题原则:注意观点和材料的一致,主要看作者在什么前景下引用材料的。;注意局部内容之间逻辑关系的分析。如《创造宣言》中“说得正确些”20《话说知音》中“更何况”这些词对答题的提示作用。

三关于读题和答题

1、尽量要求学生读全题,把握测试系统,把几问作为一个整体阅读,可以明确命题意图。做题时尽可能不跳跃,因为前题会为后题作一定程度的铺垫。

2、尽量能够利用文中语句作为答题的基本材料,但多数要重新组织,不能出现病句

篇3:高考复习点拔

下一阶段复习,与其说是教师如何安排复习的问题,倒不如说是教师如何指导学生进行复习的问题。市质检已经结束,通过前阶段的复习,学生的知识积累和能力训练已经历了由质变到量变的过程,在下一阶段,非智力因素的重要性将更加突出,如果我们的措施得法就能促其发生质变,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复习效率。据此,我们拟定如下工作思路。

一、在分析反思中复习

在市质检成绩上纠缠不休是无益的。成绩好的,不一定就能带来正面效应;成绩差的,不一定就是负面影响。关键在于如何分析。不好的分析,带给师生的可能更多的是压力和阴影;好的分析,带来的将是动力和信心。此时成绩的重要意义在于:师生均能从成绩中读出信心、读出动力、读出目标、读出高效复习的途径。因此,下阶段复习第一步工作可以归结为三个词。

1. 分析。

A.共性分析和特性分析,发现自己的潜力和特长。B.知识和能力结构分析,明晰努力方向。C.方法论分析,及时调整教法和学法。

2. 反思。

也谓返思。对教法、学法、知识、能力进行全方位扫描,从而达到温故知新、梳理知识、提高综合能力的目的。

3. 定位。

A.指导学生依据自身知识和能力现状进行理想目标定位。过高的定位不利于确立自信心,过低的目标无助于激发学习动力。B.指导学生依据自身知识和能力结构进行学习目标定位。帮助学生寻找复习目标的最佳着眼点是“省时”“高效”复习理念的要求,也是这一阶段复习的最重要的任务之一。抓住关键,懂得放弃,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复习轨道。C.指导学生依据自身特点制订目标明确、容易操作的复习计划,使对自己的定位变成可以操作的具体目标。

以上认识的核心是,通过老师的帮助指导,学生在学习主动性得到充分调动的情况下,就可能找到最优复习的途径。为此,特拟如下工作:(1)召开全体高三年教师参加的学情分析会议,商讨复习方案。(2)班主任组织班级学情分析会议,指导学生对自己进行分析定位。(3)各学科教师指导学生对自己的知识和能力结构进行分析。(4)班主任和各学科教师指导学生制订学习计划。(4)组织最后冲刺阶段复习方法讲座。

二、在思维训练中复习

在最后两个月时间里,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讲,考试制胜的关键就是做到心理稳定、思路清晰。教师的任务就是设法引导、培养学生将学过的知识和已经具备的基本技能和方法运用于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良好的思维品质是高考成功的重要因素,题海战术、被动碰运气式的反复操练不仅无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而且会对学生的学习状态产生不良影响。因此思维训练应该是构成这一阶段复习的主线,下阶段课堂教学工作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训练学生的思维:(1)引导促进学生进行思维重组,形成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思维状态,从而在思维水平上逐步接近高考的要求。(2)引导促进学生构建学科思维能力,从而具备在高考中应对各种新情境、新变化的能力。(3)引导学生形成理论联系实际的思维方法,这是顺应高考“能力立意”的基本要求。(4)引导学生学会归纳总结,形成稳定的解题思维方法,从而从心理上和思维上更加贴近高考。

为了实现以上复习目标,在管理和教学上必须遵循以下原则:(1)精讲的原则。忌“满堂灌”———剥夺学生的自主思维。(2)精练的原则。忌“满堂练”———侵占学生的思维空间。(3)对症训练原则。忌“放牧式”———浪费思维训练的宝贵时间。(4)层次性原则。忌“一锅煮”———低层次的训练模式。(5)针对性原则。忌“瞎子摸象”———盲目无序的训练模式。(6)平衡性原则。忌“强取豪夺”———以榨取其他学科生命为代价维持本学科的生命空间,最终将得不偿失。

三、按照心理学规律科学安排复习

面向高考,复习能使学生在心理、思维、体力等方面保持稳定,从容应对各种题目,最终取得优异成绩。因而,调整、保持良好的心态是提高复习效率的关键,我们有必要按照心理学的规律科学安排下阶段的复习。

1. 按照艾宾浩斯曲线原理安排复习。

艾宾浩斯曲线至少给我们带来三点启示:(1)遗忘往往是立刻发生的,而且此时遗忘率最高。在课堂设计中,要强调及时练习和小结的重要性。(2)对于无意义的机械记忆内容,经常性地记一记比集中记忆效果要好。但在有意义的概念形成的学习中,以及在掌握解决问题的技能技巧并形成规律的学习中,集中练习的效果更好。所以,我们要对知识点进行分类,对于识记性的知识点,要采取间时复习的方法,而对要形成技能技巧的知识点,则需要采用集中讲练的复习方法。(3)随着时间的推移遗忘逐渐减慢,甚至有终生记忆。也就是说,当复习强化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不需要再做过多的重复复习。搞题海战术,一是会把学生的身体拖垮,二是会让学生对这样的复习产生厌倦和抵触的情绪,反而会削弱复习效果。“剩饭炒三次,狗都不闻”,对翻来覆去的重复复习,学生怎么会不反感呢?

2. 科学调节,以良好的状态迎接高考。

高考的脚步越来越近了。每年高考时大多数考生都处于高度紧张、焦虑的状态,因此缓解过分的紧张、克服高度焦虑,几乎是每位考生都需要做的心理调整。但同时也要避免过度放松。心理学家认为,有紧迫感才能提高效率,有兴奋感才能迎接挑战。只有保持适度紧张和兴奋,才是上考场的最佳心理状态。

因此,下阶段的复习必须紧紧围绕培养学生良好状态安排,主要工作有:(1)控制考试的频率。过多的考试,容易使学生产生疲劳、厌烦的情绪,甚至增加失败感,使学生的自信心受到打击。但复习还是需要用考试评价复习效果的,也需要用考试激励学生进一步提高复习效率,如果考试得法,学生就会在考试中由于应激作用而神经兴奋,产生比较大的能量,提高应对能力。因此,每一次考试都要精心设计,都要充分考虑到是否有利于保持学生的良好状态。(2)加强常规管理,监督学生调整作息时间。让学生做到既不过度紧张,又不过度放松,保持适度的紧张兴奋。(3)组织专题讲座,让学生懂得如何调节自己的情绪状态。(4)细化管理,密切关注学生情绪心理的任何变化,并及时疏导诊治。(5)组织考法专题讲座。

篇4:在点拔中育人教学反思

一次,我在批改每周一次的学生练笔,批到丹的随笔时,我有些吃惊,丹在她的这篇题为《有钱真好》的随笔中这样写道:有钱可以穿华美衣衫,可以住洋房别墅;有钱可以开名牌轿车,可以让人羡慕。因而,我将来要不择手段地赚钱,做一个百万富姐。在社会的转型时期,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一个15岁的少女,出现这样的一种想法,一种对未来的憧憬,其实并不为过。但如果“赚钱”的方式是“不择手段”,那就存在问题了。我觉得,有必要跟她“聊一聊”。

放学后,她应约来到了我的办公室,我打开了她的随笔本:“这是你的真实想法,是吗?”她点了点头,表示默认。我请她坐下,对她说:“随笔记下自己的真实想法,这很好。不过,我对你的观点有不同的看法:的确,有钱真好,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但应记住,钱不是万能的。古人讲,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只有遵纪守法的勤劳致富,才是有利于国家、有利于个人的。我的话可以留给你思考。”

一周之后,这位女生主动找我谈心,纠正了自己原先的错误想法。

初二的学习生活才只开始了一个月,我发现,平时一向专心听课的丹,在课堂上有些心不在焉,有时若有所思,神情恍惚,有时又愁眉紧锁,似乎有什么重大的心事在。我找了她来了解情况,问她是否出了什么事。她一概否认。见她不愿明说,我也不便强问。从她最要好的同学那里,我终于了解到,原来,她收到了比她高一级的一位帅气的男生的“求爱信”,这让她不知所措。处在友情与恋情的艰难决择之中,丹整日里胡思乱想,难以自拔。我发觉这一情况后,在丹的周记的评语中这样写道:青春的序幕刚刚拉开,未来的路很长很长,即使你有情他有意,还是要挽住理智的缰绳来制约感情的奔马,不要让它践踏两人心中那片友情的芳草地。四年之后,这位学生从重点大学的校园里给我写来长达三页的信,感谢我当年对处于迷惘中的她的那一段“点拔”,让她从“剪不断,理还乱”的情感困惑中走了出来。

锋,是我任教语文的八(1)班里一个身材高大的帅男孩,只是,由于他的学习成绩在班级里是倒数,因此,一直以来,他对自己的学习没有信心,只想着怎样混日子,“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有些同学也因此有些瞧不起他。不仅如此,对学习了无兴趣的锋又沾染了抽烟的恶习,班主任和家长的劝告似乎也没起多大的作用,锋依然那么一副“破罐子破摔”的“无所谓”态度,我行我素。

对于锋这样一位正处在生长发育时期、又有些叛逆性格的男生,我明白:一味地责备或“一把鼻涕一把泪“式的苦口婆心,或许是不适用的。解决问题的`关键,应该是积极沟通,重树他的信心与自尊,然后再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这样一来,才有可能解开他的”心头之结“,进而促其健康成长。

观察到他有体育运动的特长和热爱劳动的品质。一次,我在他的本子上写上了这样一来的一段话:锋,运动场上你矫健的身姿,劳动时你苦活累活抢着干的品质,都给同学和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老师相信你,只要你发扬体育场上的拼搏精神,学习上一定会取得进步;改掉了抽烟的恶习,一定能成为八(1)班的优秀学生。之后,又多次地与他谈心、沟通,甚至一起打球、野餐……终于,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锋的学科成绩多数已能够及格,而这在以前是不敢想象的。随着学习成绩的提高,兴趣转移到学习上,吸烟的陋习也终于成为了锋的“历史”。

初中学生正处于童年期向青年期发展的过渡时期,这是儿童心理发展的一个重要的转变期。这一时期他们的主要特点是半幼稚和半成熟、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冲动性等各种矛盾互相交错,可以说处于这个过渡期的学生情绪往往不太稳定,心理也比较复杂,可塑性较强。因此,在对学生的教育中,我们应该更多地考虑他们的心理特点,选取更为恰当的方法。只有方法恰当,对症下药,才能让学生的心理受到健康的教育,从而形成健全的心理和良好的思想品质。

我想:“教书”更要“育人”。作为一个语文教师,我巧妙借助“作文随笔”这一载体,针对学生在生活或随笔中流露出来的成长困惑,有时寥寥几句,有时一段点拨。通过平时的随笔及评改,一方面加强了师生之间的心灵沟通,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更重要的是,通过教师准确而及时的“心灵点拔”,更好地促进了学生心理与品质的健康发展。

篇5:高考复习点拔

一、宏观与微观策略

历史考试不能脱离基础知识, 如何将看似散乱的诸多知识进行梳理, 以打好基础呢?答案是运用宏观与微观策略。教育心理学认为, 知识在人的大脑中的储存是有序的, 有层级的, 而不是毫无规律的。因此, 在摄入知识的过程中, 应当尽可能尊重人的心理特征。实际上, 当前所使用的人教版高中历史教科书编写还比较合理, 各册教材的目录和每章的引言正如根目录, 各章节课题正是其下级目录、子目录。其上下级层次性和序号性, 可以使读者清晰地知觉课文的内在逻辑关系。因此, 历史复习可以根据教材的编写特点, 将宏观历史与微观历史相统合, 构建历史知识树, 将最概括的历史理论、历史线索置于树干的顶端, 把局部的历史概念、历史阶段特征等置于枝杆, 最后把具体史实置于树枝的末梢。随着复习的逐渐展开和深入, 错综复杂的历史知识被学生条理化, 其结果是学生得到一幅愈来愈清楚的知识关系图。

宏观与微观策略, 就是在历史学习中将宏观与微观综合, 在宏观中学习微观, 把微观放在宏观下考察。也就是说既要把握历史大局、基本线索或总体框架, 又要了解历史事件的背景、原因、过程、性质、结果和意义等来龙去脉。在把握历史大局的基础上了解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 反过来了解历史事件的大背景、大趋势、大潮流。比如, 学习春秋战国具体历史 (如改革、百家争鸣等) 时, 要将有关史实放置在“春秋时期战乱纷争, 由分裂逐渐走向统一;生产力获得大发展, 要求确立新的生产关系”的宏观背景下;学习魏晋南北朝历史时, 要紧紧把握“封建分裂, 民族融合”的时代特点;学习明清史时, 要抓住“封建制度衰落, 民族国家巩固统一”的总特征。

宏观与微观策略适用于整理零散的历史基础知识, 使其有序化, 是历史第一轮复习 (单元复习) 的策略。当今高考考查, 基础与能力并重。历史知识网络的构建对于赢得基础分至为关键。实际上, 有了宽厚的知识基础, 也为提高能力提供了充要条件。

二、联系与比较策略

在指导复习的时候, 教师应该着力于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培养其有意识地上下、左右联系 (即纵向联系和横向联系) 的思维习惯。比较与联系相伴而生, 比较是获得对事物本质认识的手段, 真正的认识是建立在比较的基础上的。

纵向联系, 指的是由古至今的上下联系。通过纵向联系, 找出历史现象的共同点, 认识历史发展的阶段性和历史发展的规律性。例如“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应当将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条约、结果) 等相关内容前后联系, 反映其过程性, 对比其背景、经过、结果、影响等不同, 最终发现其阶段性和规律性。

横向联系一般是以某一时间为横切面, 寻找同一时期历史事件、历史现象之间的联系。通过横向联系, 找出历史现象的不同点及个中原因, 加深对历史现象性质、特征的认识, 形成准确而完整的历史概念。中国史是世界史的一部分, 要把中国的各个历史时期融合到世界史中去学习。例如, 把瓜分中国的狂潮放到“19世纪末列强对世界的瓜分”的大背景下去理解, 学生得到的是全球视野———在更广阔的视野中了解发生在中国的事情。对比的结果将使学生的复习不停留于事物的表面, 而能够了解到历史的本质。

如果仅有上述两个策略, 还不能适应日益能力立意、能力本位的高考。因此, 在统合知识、联系知识之外, 为提高能力, 下面两个策略是必要的。

三、史论结合策略

即客观史实和科学理论相结合的策略。历史知识包含“史实”和“史论”两方面。史实即客观的历史事实;“史论”是史学观点、原理, 对史实的立场和看法。史论结合要求论从史出, 即实事求是, 依据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实际得出的相应结论。另一方面, 在学习中, 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作指导, 以论御史。

要善于将史论结合。看似零碎的历史知识是内在地由历史理论统领起来的。举个例子说明如何运用史论结合策略。

以上运用正确的历史观点和思维方法分析历史事实得出结论的过程, 也是史论结合的过程。应该学会运用上表的具体史实提取有效信息, 再利用有效信息得出结论: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又引起上层建筑的变革;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最根本的标志是生产力的发展。

高中生必须掌握的基本的历史唯物论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社会形态及基本特征、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人物评价) 、历史发展的同一性和多样性, 以及阶级、国家、革命、民族、文化艺术、科学技术等基本观点。

尽可能地运用这些理论解析历史, 就是有意识地置学生于较高的角度 (相当于历史学家的角度) , 历史就不再是堆砌的零散的知识, 学生可能真正做到像历史学家一样“把玩”历史, 解析历史。

四、鉴古与今用策略

学习历史是为了从历史中得到某些启示, 学了历史不能运用于现实, 学到的是死历史, 这不是设置历史课的初衷。著名史学家意大利人克罗齐说过“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 历史为现实服务的史学研究思想得到史学界广泛的认同。高考历史试题比较注意联系和反映社会热点、焦点问题, 其用心在于让学生学活历史, 让历史为现实所用。根据高考的命题特点, 复习时完全可以反过来, 从关注历史与现实结合的角度去准备高考。这就要用到鉴古与今用策略。鉴古与今用就是要结合社会热点, 回顾历史, 思考历史知识;相反, 学习历史时, 适当联系现实生活, 拓宽思路。例如:从关注三农问题联系历史上的赋税改革;从商鞅、王安石、康有为等改革与今天改革的联系, 思考过去改革的得失成败, 为今天改革提供启示;等等。

在历史学习中, 在立足于教材的基础上适时地结合某些社会“焦点”和“热点”问题, 是培养考试敏感性的重要策略。久之, 能提高应试水平。

摘要:讨论历史复习用何策略而不是用何方法, 这是一种高度。本文认为, 历史科复习运用宏观与微观策略、联系与比较策略、史论结合策略、鉴古与今用策略, 能够提高复习效率, 学活历史。

篇6:高考复习点拔

人人都说课本是最好的老师, 各个学校的尖子生大多数均有这个体会。但是, 也有相当的一部分学生总是提出这样的看法:“课本上的东西有多易, 而高考的试题有多难, 它们中有几道书本上的原题呢, 老看它有什么意义?”这种看法是极其错误的。在我的观察中, 凡是物理成绩平庸或低下者, 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他们对课本还没有滚瓜烂熟地记忆, 对基础的知识掌握得不好, 尤其是对于那些最最基本的概念、定理实际上并没有真正理解。所以, 我常规劝这些学生, 不妨翻开课本的目录, 一个章节一个章节地对照并回忆一下相关的内容, 这时, 也许会立马产生一种“不看不知道, 一看吓一跳”的感触, 会发现自己的不懂之处究竟在哪里。对于一个物理概念, 要通过反复地、深入地思考, 才能真正地理解它、掌握它。要多问几个为什么?例如, 一对小球产生撞击, 你能从中想到些什么?能否想到其动量和能量?运量和能量方面会各有什么问题?这些问题貌似十分简单, 可是, 细细琢磨, 又能想出很多问题来, 实际上, 这些看似十分简单的些小问题, 正是亿万考题之根源。因此, 在复习中, 我们一定要将这些貌似的小“?”拉直, 使它变为“!”。

二、注重实验操作, 理解原理, 掌握方法

实验题在每年的物理高考试题中, 占的比例约为14%。而从近几年的物理高考学生答题的情况来看, 实验题部分的得分率并不高, 这正说明了这个环节是十分薄弱的, 而且这种情况目前在大多数学校存在, 也是较为普遍的。从考生的答卷和目前考生的复习情况看, 物理的电学设计性实验, 是学生最无从下手且颇感头疼的。考生做实验题最突出的问题是:对实验的步骤叙述欠完整, 对故障发生的原因不会分析。其实在近几年的高考中, 对物理实验的考查重点是:1.对实验的思想、方法和原理的理解;2.实验的仪器的使用;3.对基本实验方法的迁移能力;4.对基本实验方法的灵活运用能力;5.以演示实验为背景的设计性实验。因此, 我们在物理实验的复习中, 不能简单地背诵条款, 而是要明确实验目的, 弄懂实验原理, 了解仪器性能, 正确使用仪器, 搞清实验步骤, 掌握基本方法, 懂得如何观察, 清楚如何读数, 这是最基本的功夫。此外, 还要学会运用积累法、比较法、代替法、半值法等处理数据的方法, 根据记录的数据, 进行分析, 得出正确而合理的结论。还有一点需要特别的强调, 那就是对实验原理理解得是否透彻, 直接决定着对实验当中产生的误差是否能分析正确, 决定着能否正确地提出减少误差的方法和实验中应该注意的事项。所以, 我们一定要深入而不是肤浅地、透彻而不是敷衍地理解和掌握实验原理, 还要注意在分析整理数据时, 必须懂得将实验数据画成图象, 运用图象函数的方法、数学和物理的知识找出规律或结论。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在实验中多想善思, 能够帮助考生深刻地理解概念和规律, 能够增强他们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还能够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实验技能。

三、注重总结方法, 消化吸收, 为己所用

在高考物理总复习中, 学生除了认真复习基础知识, 还需要特别重视的是进一步掌握各种物理思想方法。从表面看来, 物理思想方法似乎与基础知识的复习毫不沾边, 其实, 这是真正意义上的更高层次、更具效率的复习方法。我们需要总结的思想方法常见的有:1.隔离法、整体法, 这两种方法常用于解答力学问题;2.合成法、分解法, 这两种方法常用于处理复杂运动的问题;3.分析法, 此种方法常用于追溯出发点;4.图线法, 此法常用于处理实验数据;5.等效代换法, 此种方法, 常用于在保证某种效果 (特性和关系) 相同的前提下, 将实际的、复杂的物理问题和物理过程转化为等效的、简单的、易于研究的物理问题和物理过程来进行研究和处理。这五种均是中学物理中基本的思想方法。这些思想方法, 不仅仅在复习课上教师会讲到, 而且在一些比较好的教辅用书中也有较为详尽的介绍。所以, 学生在听课和阅读中务必要高度地关注这些思想方法的实际运用, 并在练习中有意识地运用它们, 熟悉它们, 将它们好好消化、吸收, 最终化为己有, 为己所用。

四、注重建立模型, 认真领悟, 事半功倍

篇7:高考复习点拔

这里所说的“两纲”, 就是高中化学《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其实把握了这“两纲”, 就是把握了高考的信息。在高考化学备考复习中, 我们对一些来自方方面面的高考信息, 一定要谨慎对待, 决不可让其干扰自己制定的按部就班的复习计划, 更不可贸然猜题和押题。眼下, 社会上有好多人都在进行高考命题方面的研究, 可以说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但是, 这些“成果”不能代表命题的方向, 更不可能体现命题人的意志。在一年一度的高考来临前, 总会各种“预测”, 比如, 今年要考什么?在实验上肯定要考什么?在有机物部分肯定要考什么?试题的难度上今年较之往年会有什么变化?今年的热点会指向哪儿?……其结果呢, 那些所谓的神秘“预测”, 都一一被否定。

所以, 教师不仅要自己不偏听偏信, 也应告诉那些平时不好好学习只想临时抱佛脚的学生不要寄希望于各种捷径, 告诉他们, 我们唯一要做的就是认认真真地按照“两纲”复习, 完完全全地从“两纲”中把握高考的信息, 踏踏实实地达到“两纲”所预期的目标, 圆圆满满地完成高考任务, 顺顺利利地考上一所理想的大学。

二、分析高考试题特点, 牢牢把握复习方向

我们在高考化学复习中, 常常把复习分三轮或者三个阶段进行, 我们在第一轮应该做到的是梳理知识要点, 构建知识体系。做到这一点, 必须研究近些年的高考试题, 特别是对那些比较经典的, 每年出现频率比较高的题例进行大量的练习, 同时还要以“考纲”作为基本框架, 以课本作为基础, 以教师的讲解和点拨作为重点, 对课本知识进行再认识, 把主干知识和重点知识进行扩展, 力争对知识形成理解上的升华。“考纲”提供的信息是颇具权威的, 它在宏观上为我们指出了复习的方向, 而高考试题的命题, 总是与“考纲”相向而行的, 它与“考纲”从来不会南辕北辙。

所以, 我们务必要在把握复习方向的基础上, 认真研究历届高考真题, 因为这些历届的真题, 对我们的高考复习迎考和揣测命题趋势, 均有极不错的参考价值, 用它们来指导我们的备考复习, 会使我们复习的方向、深度、难易更有针对性。此外, 如果我们能够对那些较为经典的高考试题来一番改造、翻新、拓展、延伸、整合, 这些高考试题肯定能成为我们复习的训练素材。从基础做起, 把基础夯得实实的, 是复习成功、高考成功的首要任务。

三、字斟句酌精读教材, 反复阅读复习到位

对于化学复习, 自始至终都应以教材为蓝本, 高度重视知识的“五性”统一——全面性、重点性、精确性、联系性、应用性的统一。

1. 全面性。

这里所说的全面性, 是指在复习中, 对中学化学知识和技能, 不论是初中的, 还是高中的, 都要一个一个地复习到位, 不能有半点疏漏。

2. 重点性。

这里所说的重点性, 是指集中一切力量, 花费十分力气, 对教材中关键性的知识 (即人们常说的考点) 进行反复阅读, 深刻理解, 做到以点带面, 让知识形成结构。比如, 同分异构体的本质是分子式是相同的, 而结构是不同的, 向内有组成元素量的关系相同, 向外却有同分异构体的书写与判断等。

3. 精确性。

这里所说的精确性, 是指对化学知识的理解、使用、描述要做到科学、准确、全面, 比如, 使用化学用语必须规范, 对实验现象和操作要点的表达必须全面、正确、无误等。

4. 联系性。

这里所说的联系性, 是指化学教材中各知识点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前因后果, 比如, 与离子反应有关的知识有: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与正误的判断、离子的共存问题、离子的浓度大小比较、离子的检验与推断、溶液的导电性变化等等。

5. 应用性。

这里所说的应用性, 是指通过系统的复习, 要学会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比如, 教材中的元素周期律、周期表, 它们涵盖的内容就十分丰富, 我们复习了以后, 就必须能运用其进行元素位、构、性相互推断, 能运用其预测未知元素的性质, 能运用其比较各种性质的强弱等。此外, 我们还必须重视化学实验内容的复习, 通过复习做到:能熟练地进行实验操作, 深入地理解实验原理 (如反应原理、装置原理、操作原理) , 能亲手设计实验, 处理实验结果等, 从而切实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

只要将上述的“五性”实现和谐、完美的统一, 在高考中就能确保无虞。

四、科学训练注重讲评, 提高综合解题能力

在化学高考复习备考中, 总要进行几次模拟考试, 至于模拟试卷的设计, 必须紧贴近些年的高考真题, 要求每一位化学教师必须做到:在积极吸纳各地高考信息的基础上, 兼顾各个考点, 精心设计或者精心挑选3~5套模拟试卷, 定时进行应考预练, 其目的十分明确, 就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答题速度和准确率。学生应考预练后, 教师首要的工作就是做好每一套试卷的讲评。讲评时, 还要注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积极引导学生从知识、思维、答题习惯等方面反思自己的答卷情况, 要在试卷上做好记录。

尤其是套题中的一些重点的习题, 我们在讲评中, 不妨推行一种方法——“说题法”, 为学生固定一套模式, 要求学生在说题时都要按照这种模式说下去, 即:请你说说该题考查的知识点有哪些?—→该题是怎样考查的?—→做该题时你是如何思考的?—→你为什么按照此思路思考?—→解该题的方法与技巧有哪些?—→关键的步骤是什么?—→如果该题做错了, 错在什么地方?—→是思路和原因还是解题的疏忽?—→以后如何克服?学生按照上述模式对问题陈述下来, 就会使当时考场的情景再现, 再度体验知识的应用, 从而发现自己的误区, 感受考题的精妙。

上一篇:教务处副处长竞聘下一篇:沈从文《边城》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