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概论参考答案

2024-05-20

文学概论参考答案(精选6篇)

篇1:文学概论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 人;

2. 形象的.间接性;

3. 革命的现实主义,革命的浪漫主义;

4. 形象的触发,形象的孕育,形象的形成;

5. 认识作用,教育作用,美感作用(美悦作用);

6. 长期积累,偶然得之,

7. 发展、高潮;

8. 抒情、议论(论说),叙述(叙事);

9. 情意、物象;

10. 审美

二、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

1.③ 2.③ 3.② 4.③ 5.① 6.①④ 7.②③ 8.②③ 9.①② 10.①④

三、判断题(每题1分,共5分)

1.×,典型化的任务,是对日常生活进行集中概括,通过个别揭示一般,通过现象表现本质,创造个别,具体,鲜明生动的,又概括了一定社会生活的本质的典型形象;

2.√

3.√

4.√

5.√

四、解释题(每题3分,共15分)

1. 文学是用语言塑造形象审美地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3分)

2. 主题是通过作品中描叙的全部生活现象(塑造的艺术形象)所显示出的贯串全篇的中心思想或主导情感,也即作品蕴含的总的思想情感的意义。(3分)

3. 共鸣指读者与作品中所表达的作家的感情或作品中人物所具有的思想情感,相通或基本一致,从而产生感应交流。(3分)

4. 细节描写是对人物的外貌、服装、言谈、举止、心理活动等方面的某种特征所作的一种具体细致的描写。(3分)

5. 典型人物的共性指典型人物应当具有高度的概括性、普遍性,能概括一个较大范围内的社会生活本质内容。(3分)意思答对即可。

五、简答题(每题6分,共24分)

1.①这段话强调了文学有着审美教育作用,包括认识作用,教育作用,美感作用。(2分) ②文学的认识作用,教育作用,美感作用有机联系在一起,只有通过美感作用,文学的认识作用和教育作用才能发挥作用。(4分)

2.就是要求作家不能主观地、任意地依*自己的主观想象去反映生活,而必须深入生活,加以细致观察与体验,严格按照现实生活的发展逻辑,照生活本来样子反映生活。(6分)

3.造型艺术如绘画,雕塑,运用线条,色彩或金石竹木等艺术手段和材料创造出人们可以用视觉直接感受到的艺术形象。(3分)表演艺术包括音乐,舞蹈,用音响,节奏旋律或人体动作,塑造出了作用于听众或观众感官的艺术形象。(3分)

4.因为一个作家或几个作家的创作和理论具有鲜明的独特性和代表性,成为文学史上一段灿烂景观,成为创作楷模与旗帜,在辗转传播中为其他作家所接受并加以实践,形成文艺思潮,故产生了相应的流派。(6分)

六、论述题(每题13分,共26分)

1.①在一个时代,一个民族或一个阶级的总风格之下,它又是多种多样的。(2分)

②作家个人的风格也不是单一的。(2分)

③风格形成原因:社会生活多种多样;(2分)读者爱好不同;(2分)作家创作个性有差异。(2分) 举例略。(3分)

2.①评析作品的思想艺术,指导读者正确地欣赏。(4分)

②研讨创作的成败得失,帮助提高创作水平。(4分)

③总结文学的艺术规律,推动文学理论不断发展。(5分) 回答每点时不具体的各扣1—2分。

篇2:文学概论参考答案

本课程是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之一,按新修订的教学计划规定为专业限选课。通过该课程的教学旨在使学生对民间文学的历史、现状有一个概括的了解,对民间文学的基础理论、研究方法有一个全面的把握,学会分析鉴赏民间文学作品,能够区分不同体裁的民间文学,近而培养学生对民间文学的珍惜、热爱之情和保护民间文学的责任感、使命感。特根据《民间文学概论》的教学大纲制定该课程的考试大纲。

二、命题要求:

本考试大纲的考试范围为中国民间文学的基本知识和理论,内容涉及到民间文学的含义、性质;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民间文学的发展历程及现状;搜集、整理民间文学的方法和原则;具体的民间文学体裁、各体裁民间文学代表作的鉴赏等方面。主要测试学生对民间文学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对民间文学理论和研究方法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内容覆盖《民间文学概论》十二章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难度中等;题型设计为:填空题、单项选择题、名词解释、简答题、叙述题、论述题等六大类型;试题分值的分布情况如下:填空题(每空1分,共10空,占10%)、单项选择题(10题,每小题1.5分,共15分,占15%)、名词解释(4题,每题5分,共20分,占20%)、简答题(2题,每题10分,共20分,占20%)、叙述题(1题,15分,占15%)论述题(1题,20分,占20%);考卷类型为闭卷;考核时间为100分钟。

三、大纲正文:

【考试内容及要求】

识记:民间文学的含义、范围。理解:民间文学的双重属性。

运用:结合实例分析民间文学的价值。

第一章

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以及与作家文学的关系

识记:民间文学的口头性、集体性(群体性)、传承性、变异性的含义。

理解:民间文学四大基本特征的相互关系。

运用:结合实例分析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的相互影响。

第二章民间文学的搜集、记录与整理

识记:中国古代搜集整理民间文学的成就和特点。理解:搜集整理民间文学的方法与原则。

运用:运用民间文学田野调查的方法搜集整理身边的民间文学作品。

第三章

话 识记:神话、自然崇拜、万物有灵观、自然神话、社会生活神话、日月神话、开辟神话、洪水再生神话、文化发明神话、部落战争神话、民族起源神话等关键概念。著名神话的基本情节。

理解:神话的本质。神话的艺术特征。

运用:运用民间文艺学的理论分析神话代表作的内涵。

运用神话的基础知识对所见神话进行准确归类。

第四章传

识记:传说、人物传说、史事传说、地方风物传说、习俗传说、山川名胜传说、物产传说、动植物传说、箭垛式人物等关键概念。四大传说的基本情节。

理解:传说与历史的联系与区别。传说与神话的联系与区别。传说的艺术特征。传说的价值。

运用:运用相关理论知识分析四大传说的形象系列、结局艺术、文化内涵等。运用传说的基础知识对所见传说进行准确归类。

第五章民间故事

识记:民间故事、AT分类法、童话、生活故事、寓言、巧媳妇故事、呆女婿故事、机智人物故事等关键概念。经典童话的基本情节。

理解:童话的艺术特征。童话的价值。民间故事与神话、传说的区 运用:运用民间故事的基础知识对所见民间故事进行准确归类。学会鉴赏经典民间故事。

第六章民间歌谣

识记:民间歌谣、劳动歌、时政歌、仪式歌、儿歌、谶谣、情歌、花儿、爬山调、信天游、双歌、打歌、香哩歌、山歌、小调等关键概念。

理解:民间歌谣的功能。民间歌谣的艺术特征。

运用:运用民间歌谣的基本知识对所接触到的民间歌谣进行准确归类,分析歌俗、歌节、歌手对民间歌谣保存与发展的意义。

第七章史

识记:史诗、创世史诗、英雄史诗等关键概念。《玛纳斯》、《格萨尔》、《江格尔》的基本情节、地位。中国史诗的构成与分布特点。

理解:史诗的基本特征。英雄史诗与创世史诗的区别。

运用:运用史诗的基本知识对所接触到的史诗作品进行准确归类。全方位多角度的鉴赏世界最长史诗《格萨尔》

第八章民间长诗 识记:民间叙事长诗的含义、民间抒情长诗的含义、《阿诗玛》的基本情节、哭嫁歌的基本内容。

理解:民间叙事长诗与民间抒情长诗、一般民歌的区别。

运用:运用民间长诗的基本知识对所接触到的民间长诗进行准确归类。分析鉴赏《阿诗玛》的艺术价值和内涵。分析鉴赏哭嫁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感染力。

第九章谚语、谜语、歇后语(自学为主)

识记:谚语、谜语、歇后语的含义。理解:谚语、谜语、歇后语的特点。

运用:运用谚语、谜语、歇后语的基本知识对所接触到的谚语、谜语、歇后语进行准确归类。

第十章民间说唱

识记:民间说唱、评书、相声、快书、相声的“包袱”等关键概念。理解:民间说唱的主要特点。

运用:运用民间说唱的基本知识对所接触的民间说唱进行准确归类。

第十一章民间小戏

识记:民间小戏、秧歌戏、木偶戏等关键概念。民间小戏的常见内容。理解:民间小戏的艺术特色。

运用:根据不同类型民间小戏的特征对民间小戏进行准确归类。

四、样卷、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民间文学概论》课程本科考试试卷

一、填空(每空1分,共10分)

1、在体裁上民间文学可分三类,一类是民间散文作品、一类是民间韵文作品,一类是民间说唱作品。

2、民间文学的四大基本特征中,集体性和口头性 对民间文学特质的形成起着主导作用,是本质性的特征。

3、先秦时期文字记载中较发达的民间文学体裁有神话、歌谣和寓言。

4、按神话的内容来划分,神话分为两大类:自然神话和社会生活神话。社会生活神话可分为:部落战争神话、文化发明神话和民族族源神话。

5、我国的四大传说是《牛郎织女传说》、白蛇传、孟姜女和《梁山伯与祝英台》

6、花儿是流传在甘肃、青海、宁夏等地区,由回、汉、东乡、撒拉、土、保安、藏等族民众中用汉语歌唱,以爱情为主要内容的山歌。花儿可分两大流派:河湟花儿和洮岷花儿。

7、神话的两种存在方式,其一是作为综合文化现象的神话,其二是作为单纯文学体裁神话

二、单项选择(每题1.5分,共15分)

1、下面哪种研究方法是民俗学领域最重要也是最有特色的方法 A :A、田野调查法

B、历史地理研究法

C、历时追溯法

共时比较法

2、下列说法不属于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区别的是 D :

A、作者的匿名性与署名性,群体性与个人性; B、口头性和书面性;、DC、在反映民众生活、思想、感情上的直接性与间接性; D、在文学中的次要性和主体性。

3、下列文献不属于先秦时期神话记载的主要典籍的是 C :

A、《楚辞》

B、《穆天子传》

C、《淮南子》

D、《山海经》

4、下列哪部古籍对后羿射日、嫦娥奔月神话的记载在流传下来的资料中是最早的。C :

A、《史记》

B、《风俗通义》

C、《淮南鸿烈》

D、《汉书.艺文志》

5、下列说法不属于人类学派的是 D :

A、该学派以达尔文的进化理论为基础。

B、代表人物泰勒创造性地阐发了“万物有灵观”的基本理论。C、该学派的代表人物创用了“文化遗留物”的研究方法。D、人类学派对我国早期神话研究的影响不大。

6、下列神话不是社会生活神话的是 A :

A、盘古神话

B、黄帝与蚩尤之战 C、燧人氏钻木取火的神话 D、盘瓠神话

7、“包拯”的传说属于 B : A、起义英雄传说 B、帝王将相传说 C、政治历史人物传说 D、文人传说

8、“泥瓦匠,住草房;纺织娘,没衣裳;卖盐的老婆喝淡汤,种田的,吃米糠„„”这是一首 A :

A、生活歌

B、时政歌

C、儿歌

D、劳动歌

9、下列不属于英雄史诗的是 B :

A、《伊利亚特》

B、《苗族古歌》

C、《摩珂婆罗多》

D、《格萨尔》

10、“麻子上讲台——群众观点”该歇后语的幽默方式属于 D :

A、干涉型幽默 B、乖讹式幽默

C、岔断型幽默

D、情感释放型幽默

三、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

民间文学的“变异”性:民间文学的四大基本特征之一。

民间文学的变异性,指在流传过程中民间文学作品从形式到内容的各个方面,包括语言、情节、人物甚至主题目,都会发生变化。

民间文学的变异性体现在语言、情节、人物和主题等各个方面。民间文学田野调查的“全面搜集”原则:内容上,优劣、新旧兼收。作品“版本”上同一作品的不同异文,口头书面的作品俱收。各种体裁的作品俱收。

调查采集的对象还包括与作品有关的风土民情,方言土语,流传范围和影响、讲述者情况等方面情况俱收。

民间歌谣:民间歌谣是民众创作的可以歌唱或吟诵的短小、抒情性的韵文作品。

民间歌谣从思想内容角度划分为:情歌、生活歌、劳动歌、仪式歌、时政歌、儿歌等。

民间歌谣从表现形式的角度划分为:山歌和小调两大类。

相声的“包袱”:“包袱”就是相声里精心组织的笑料。这是一个比喻性的说法:创作者设计好一个具有幽默效果的相对完整的叙事单元,就像铺设了一个包袱皮,然后不露声色地往里面放种种可笑的东西,包好系紧,条件成熟时再突然抖开,造成强烈的喜剧效果。

“包袱”可分为两类:“肉里噱”和“外插花”。

“包袱”的组织要求“铺平垫稳,三翻四抖”。

AT分类法:AT分类法是由芬兰学者阿尔奈创立,后经美国学者汤普森所完善的一种编制故事类型索引的分类方法,国际上称之为 “阿尔奈—汤普森休系“,简称为AT分类法,即按相对有限的情节类型,将世界各地的民问故事进行分类编目 的一种方法。“AT分类法“将故事分为五大大类:动物故事、普通民间故事、笑话、程式故事、未分类故事,共有2500 个故事类型。

英雄史诗:它是歌颂人类童年时期的民族英雄的传奇武功与光辉业绩的长篇叙事诗,其产生时间晚于创世史诗,题材重大严肃。场面恢宏壮阔。分布: 北部、西北部的以森林草原地貌为主的民族聚居区。

三大英雄史诗: 藏族的(格萨尔)、荣古族的(江格尔)、柯尔孜族的(玛纳斯)。

四、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

1、民间文学具有双重属性,即民间文学的文艺属性和民间文学的民俗文化属性。你如何理解民间文学的民俗文化属性?

要点:民间文学的民俗文化属性,指民间文学是一种民俗文化现象。(2分)第一:从民间文学的实际产生和存活状态来看,民间文学比作家文学同生活有更加密不可分的关系,以至于口头创作与表演本身就是生活的一部分。(4分)

第二:从民间文学的学科归属来看,民间文学是民俗学的一部分。(4分)

2、为什么说神话是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

要点:从神话创作的状态来看:原始人在创作、讲述神话时没有意识到自己在创作、自己在幻想。他们虔诚的相信世界本来就是他们所幻想的那个样子。是不自觉的。与作家的创作相比,作家的想象是一种有意识的、自觉的艺术思维活动。(5分)

神话的“不自觉”的创作特点,从理论上来说,就是由于神话的创作和传播是以“自然崇拜”和“万物有灵”观为思想基础。(5分)3.简述民问文学的四大基本特征及其相互关系。

答: 民间文学具有集体性、口头性、变异性和传承性四大基本特征。集休性又称“匿名性”,指的是集体创作、集休流传: 反映集体的愿望,集中集体的智慧和艺术才能,为集体所享用。口头性是指民间文学中适宜口头创作和口头流传的特征。交异性,又称“变易性”或“变动性”,指民间文学的文本处千不断交化中,连续不断地具有可塑性和再生性,即作品处于非定稿状态。传承性,又称‘传统性”和 “继承性”,指存在于民间文学作品中的相对稳定特征。相互关系: 四大特征是一个有机整体,不可分割,集体性和口头性互为存在前提,是两种起主导作用的特征;有集体性和口头性特征派生出变异性和传承性特征,变异总是循着民间艺术传统演交,在传承中变异,在变异中传承。

五、叙述题(每题15分,共15分)叙述“天鹅处女”型故事的主要情节?

1、一个穷青年在河边见到几个仙女。(2分)

2、他把其中一个仙女的衣服拿走,她就成了他的妻子。(2分)

3、若干年后,她找到了她的衣服,逃回了天界。(2分)

4、丈夫去追她。(2分)

5、天神下令将他俩永远分开,每年只能会一次面。(2分)加上一定的个人评价。(5分)

六、论述题(每题20分,共20分)

作为文学的两个大的组成部分,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的相互影响有其必然性。请结合具体的例证论述民间文学对作家文学的影响?

作为文学的两个大的组成部分,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的相互影响有其必然性。请结合具体的例证论述民间文学对作家文学的影响?

要点:从文学的演进过程上讲,民间文学本是作家文学的源头和母体。作家文学在产生、壮大以后,仍然不断地从民间文学那里摄取养分和动力,以促进自身的成长与革新。

民间文学对作家文学的主要影响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谈: ——民间文学在题材和思想内容上对作家文学的影响。(5分)——民间文学为作家文学提供典型形象的素材。(5分)

篇3:文学概论参考答案

一、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作为一个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要目标的高校,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特色就是 “本色+ 特色+ 应用”, 培养的是应用型加复合型的人才。如何切实地将文学概论课程与这些具体的培养目标相结合, 使得学生有兴趣学, 并能够在实用的基础上收获到蕴含在本门课程背后的人文内涵是本次研究的主旨所在。

目前, 大部分的文学概论教学走的是从概念到概念, 从理论到理论的僵化教育模式过于重视理论, 甚至脱离理论依托的土壤———文本———去形而上的一味讲授理论。同时也忽视了该课程背后传达出的人文内涵。这样的授课方式不仅学生难接受, 教师授课的热情也不高。如何能针对目前该门课程的教学现状并针对普遍存在的问题找到解决办法, 就是笔者思考的重点。笔者试着将一些思考带入教学中, 做出了一些尝试, 仍有可以继续改进的地方。

二、《文学概论》教学改革实践

1. 以教科书理论脉络为主线, 以文学文本为主要教学材料

本门课程选用的教材是由文学理论界的泰斗童庆炳先生主编的《文学理论》, 该书理论脉络清晰、涉及知识点较全面, 可以帮助学生理清课程学习思路。但是, 这本教材的一个缺憾就是: 书本局限在理论知识的介绍, 理论信息量大, 较少结合文学文本分析, 理论知识的实际运用介绍不多。而学生需要掌握的恰恰是如何将理论运用到自己的分析文本、写作论文的实践中。如果使学生在掌握大量理论知识的同时学会运用就是教师需要考虑的地方了。

理论从来就不是形而上的不切实际的存在, 所有的文学理论都是从大量的文本中抽象出来的。文本是文学理论的事实基础, 任何没有材料支撑的理论都是空谈。而且, 所有的文学理论总结出来后都是在不断地指导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演化, 在逐渐发展变化的过程中总结出新的理论。是一个 “文本—理论—文本” 不断循环的过程。

因此, 笔者将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回归文本的文学概论教学的实用性, 多举优秀论文的实例使学生了解到底如何将从文本中提炼出来的理论应用到分析文本及论文写作中去。

2. 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的教学方法的运用

无论如何完美的理论, 到最后应用的是学生, 必须让学生意识到自己学习这门理论课程的必要性, 产生学习上的认同感。 《文学概论》课程是学生写作一切论文的理论基石, 没有一定理论支撑的论文, 写得再好也不过是一篇优秀的读后感, 纯感性的抒发。这门课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笔者始终坚持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的教学方法。同时, 遵循把课堂还给学生的教学要求,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在给学生讲解理论重难点并举例后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提问、讨论, 适时地给予引导。

本门课程最重要的一个课程作业就是让学生分组进行文献综述的写作与展示, 通过综述的形式使学生比较透彻地了解一种文学批评方法或文学理论的基本概念、发展与演变。文献综述锻炼学生收集、整合及概括资料的能力, 也是写作论文的基础。而分组合作则可以锻炼学生人际沟通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他们日后进入社会打下良好基础。在具体实践的过程中, 发现了一些实际的问题, 比如学生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的合作意识不足, 对理论的掌握局限于别人的二次阐释等等, 都是在以后的教学中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3. “宽容异己, 多元并存” 的人文内涵的传递

在 《文学概论》课程学习的过程中, 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文学理论知识, 为以后的论文写作打好基础。同时, 还要使得学生在个人成长上得到一定的收获。

文学理论是一个相当驳杂的课程, 不同理论学派对同一个问题都会有完全不同的阐释。在教学的过程中, 笔者尽量保持中立地介绍各家学派, 倾听学生自己对于各家学派的观点, 教会学生从正反面辩证地看待一切问题。

在此基础之上, 让学生渐渐意识到个人不过是宇宙中的一粒微尘, 要始终保持宽容与谦虚的生活态度, “宽容异己, 多元并存”。世界是一个丰富的存在, 在教学过程中, 虽然是理论课程, 也不能丧失汉语言文学专业应有的情感内核, 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和认识这个世界, 是每一门课程都应该承担的责任。

三、《文学概论》教学改革理念及思路

1. 教学改革理念

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 突出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通过相应的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使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落到实处。注重理论性课程的实用性, 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受益。

信息化的时代, 学生学习的来源不再仅仅局限于课堂, 正是因为信息来源渠道的多样化, 学生也不再满足于书本知识的学习, 他们更想掌握一种整合信息的能力与方法。而《文学概论》课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学生这方面的需求, 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 可以充分地利用网络和一切能想到的资源, 充分整合文本资料基础上的理论学习才更有意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可以让相对枯燥的理论知识变得灵活起来。

2. 教学改革思路

首先, 设计 “理论知识介绍+ 经典文本细读+ 优秀论文解析”相结合的教学内容。在循序渐进地为学生搭建起一个文学概论知识框架的基础上, 通过对他们已学习过的经典文学文本的细读, 加上优秀论文的解析, 帮助学生切实了解到具体的理论知识该如何灵活运用到自己的论文写作中。

其次, 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的教学设计。既然要培养的是应用型加复合型的人才, 就要在教学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要让学生在对学习文学概论课有认同感的前提下, 由兴趣推动进行主动学习。主动参与为主的互动性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

最后, 以课堂提问、讨论、课程作业及现场汇报展示为主的教学成果验证。教学反馈是教学中必须注意的一个环节, 通过教学过程中的良性互动实时掌握并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及教学策略, 将理论应用落到实处。

在以后实际的教学中, 必须要将研究中的思考与得到的启示融入进去, 对于遇到的问题和难点各个击破。一方面, 教学材料的选取必须具有典型性, 要切实使学生受益, 能够将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论文写作中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另一方面, 理论课程逻辑性较强, 必须使用恰当的方法使学生了解到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建立起理论框架。传达课程背后的人文内涵。

参考文献

[1]李丽.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高校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暨南大学出版社, 2013 (12) .

[2]史利国.高校教学理论与实践的创新研究.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14 (3) .

[3]楼成富, 徐维祥编.浙江省高校教学改革与管理研究论文集.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0 (3) .

[4]蒋继华.“文学概论教学与人文素质的培养”.社会科学论坛, 2006 (11) .

[5]梁爱民.“在观念更新和理论创新中改革文学概论教学”.江苏大学学报, 2004 (1) .

[6]张法.“中国文学理论学科发展回望与补遗”.文艺研究, 2006 (9) .

[7]张利群.“文学概论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与更新”.梧州学院学报, 2008 (10) .

篇4:《当代台港文学概论》后记

现在,我已进入人生的秋天,再无当年的豪情恋战,而是安心抓生产。这次抓生产出成果,第一个要感谢的是于晓宁先生。2009年夏天,在松花江畔召开的中国新文学学会第25届年会上,小于约我写一本台港文学教程的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年原本出过《台港文学导论》,它承载着以文学史证明台港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一部分的重任,与祖国统一大业的当代文化教育乃至社会生活紧密相联,所以这部教材很快成为各高等院校的参考书。在其“导”引之下,至今已出版了七八种这样的教材,若是将学科研究对象加以扩大,覆盖台港文学以至海外华文文学的教材数量将近有10部。但毕竟时过境迁,当年的教材有些观点现在读来恍如隔世,况且台港文学20年来又有了重大变化。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均需要有一本新的同类书取代它。于是,我顾不得“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困境,爽快答应下来。

回顾20多年前的台港文学研究,那是一个时代的显学,在当时思想解放运动和填补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空白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而现在台港文学研究成果明显“减产”,并走向边缘化。这种边缘化才是学术的常态。这不仅是因为台港文学本身是边缘学科,还因为当时为配合政治,配合“九七”回归而写的论著,不少均有政治大于学术的弊端。现在不热闹了,冷清了,寂寞冷清中才能产生更厚重的著作。以我为例,自己从事这门学科研究时先接受过文本细读即“赏析”的锻炼,然后跳出意识形态的框框从微观研究走向宏观研究,跳出政治的制约从诗歌到小说、散文,再到文学评论进行全方位研究,还跳出台港文学,从事东南亚华文文学乃至北美华文文学的研究。有人认为我的面铺得过宽,但我最钟情的还是台港文学。20年前,海峡那边的浪潮汹涌澎湃过多少回,可从没有一朵浪花打湿过我的衣裳。我是多么想亲眼饱览台湾诗人笔下迷人的美丽岛风光啊。可当时条件不允许,我只得利用在香港岭南大学“客座”的机会,写了一本“砖”著《台湾当代文学理论批评史》。回想起来,我为当年的鲁莽而羞愧,同时又为自己的勇气而自豪。现已进入暮年,可每当从阿里山归来,日月潭给我的灵感总是享之不尽,我的学术想象力与创造力还似年轻时那样活跃。在白云黄鹤的地方坐对茫茫海峡,仅今年就接连推出《几度飘零——大陆赴台文人沉浮录》、《海峡两岸文学关系史》、《当代台湾文学事典》,还在台北《传记文学》和北京的《新文学史料》多次连载长篇论文。

对于台港文学研究的专注,我从不惧彼岸某些评论家的炮轰,我自信有“镜破不改光,兰死不改香”的坚贞。我常对友人说:“一天不作文,一天不看从台港寄来的繁体版书,我心灵就会感到空虚。”某文化名人把我打成“咬余专业户”,其实,写书尤其是写研究台港文学的著作,才是我的专业。这本书写完后,我又得赶紧把只写了一半的《澳门文学编年史(五六十年代)》补上,友人希望我不要再做“拼命三郎”,另一位同行则激励我:“看了你这本书,好像一个到了古稀之年的人,仍可写出这样的好书来。”这自然是溢美之辞,但我对境外文学的关注,还有对史料的辨析,尤其是把台港文学融合在一起而不是分两段写,确实有一个长久积累和思考的过程。

对教材的写作,通常要求知识性和稳定性,所讲的都是大家公认的,我编写这本书也力求这样做,但我不满足于这一点。我想,此书既然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教材的水准自然不能是低水平的,而应是“高等”的,故写台湾文学时尽可能有包容性:不能只写“外省作家”而不写本土作家,或只写“统派”而完全忽略“独派”的存在。对“独派”作家的论著和作品,我常常采用一种“误读”策略,即反着读,用意在抗拒“台独”作家对我的一种权力操控。当然,此书还应体现我近几年的研究成果和本领域的最新研究现状,如《金庸的武侠世界》这一节,把正在成长中的“金学”研究对象写进去;又比如在总体设计上,以作家作品论为主,辅之以《政治小说和网路文学的兴起》一类的综论,并让余光中一人独占两节,以体现余氏是两岸文学“单打冠军”的拙见。还有对张爱玲《秧歌》的评价和对“伤痕文学”先行者金兆的推介,并把“外省作家”写的三部曲视为“大河小说”,也有自己的洞见。当然,一家之言不一定为所有人认可,但至少可以启发学生思考和争鸣。

和中国当代文学教材一样,隔着海峡茫茫烟雾的台港文学及其教材也无法定型;这本书虽在教育部主管的出版社出版,但并无肩负定型任务。写书本需要新的观点、新的体系、新的材料,应该让学生接触一些前卫知识,以启发他们打开思路。人们常常抱怨大学老师上课缺乏激情,讲授的内容不新鲜。为改变这种现状,这本书在《作家身份与台港文学》中引入文化研究的观点和方法,还注意读者反应和市场对文学的制约,如三毛之死的评价和席慕蓉作品流行原因的探讨;并在宏大叙事之余辅之于细节,让此书成为有可读性的教材,如写梁实秋去台后散文成就为什么会倒退的原因就有“故事”。此外,在《朱氏“小说工厂”》等章节中从标题设计到文字,均力求鲜活灵动,甚至还带一点个性。这就是私家治史的好处,不似多人组成的编写组将学术个性消解掉,另一方面,这些努力也是为了让用此书做教材的老师不至于蜕变为催眠师。

末了,应该感谢高等教育出版社,能够在以“高等”命名的出版社出书,是我年近古稀碰到的快乐事,也是我在海内外出过20多本书从未有过的新鲜事,为此还要感谢审阅此书的中国新文学学会会长王庆生教授。

篇5:北师文学概论1答案

《文学概论》作业一

一、选择题:

1.形成作家创作个性的重要因素有(CE)

A.世界观

B.艺术观

C.审美理想

D.艺术才能

E.生活阅历

2、文学风格的特性包括(ABCDE)

A.独创性

B.稳定性

C.单一性

D.多变性

E.多样性

3、文学典型的魅力实质表现在文学典型具有(ABE)

A.真实性

B.新颖性

C.诚挚性

D.蕴藉性

E.丰富性

4、文学话语的基本特点有(BD)

A.内指性

B.精确性

C.拒阻性

D.潜台词

E.心理蕴含性

5.小说这种文学样式的特点包括(ABCDE)

A.深入细致的人物刻画

B.完整复杂的情节叙述

C.抒写真实感受

D.以人物台词推进戏剧动作

E.具体充分的环境描写

6.象征主义文学19世纪70年代兴起于欧洲,代表人物有(C)

A.爱伦•坡

B.马拉美

C.兰波

D.波德莱尔

E.柯勒律治

7.浪漫主义文学文学思潮18世纪末兴起于欧洲,代表人物有(ABC)A.雪莱

B.拜伦

C.雨果

D.左拉

E.福楼拜

8.即兴是作家因外在刺激或内在冲动的作用而在文字操作过程中迅速创造出作品的情形。即兴产生的条件有(ABCE)

A.足够的材料储备和情感积累

B.合适的气氛和契机北 京 师 范 大 学 网 络 教 育

C.综合心力的长久酝酿

D.理智的参与与规范

E.作家天赋及后天掌握的本领技巧

9.直觉与灵感有的不同在于(AB)

A.灵感是长久思索后的顿悟,直觉是从整体上对事物的突兀判断

B.灵感发生在久思不得其解后,直觉发生在第一次碰头时

C.灵感是获取成熟的答案,而直觉则是得到推测性的洞察

D.灵感的发生是可以预期的,而直觉却具有突发性

E.灵感是对事物的理性认识,而直觉是感性认识

10.艺术构思主要心理机制有(ABCDE)

A.回忆与沉思

B.想象与联想

C.灵感与直觉

D.理智与情感

E.意识与无意识

11.文学的话语蕴藉具有其独特的审美特征,包括(ABC)

A.内指性

B.音乐性

C.陌生化

D.潜台词

E.动作性

12.灵感的特点包括(ACE)

A.突发性

B.持久性

C.创新性

D.预知性

E.偶然性

13.人类精神活动的具体形态包括(ABCD)A.理论性精神活动

B.宗教性精神活动

C.伦理性精神活动

D.审美性精神活动

E.物质性实践活动

14.“表现”说与“摹仿”说相比的突出区别在于(ABC)

A.在文学本质问题上,表现说不是突出被摹仿世界的决定作用,而是突出作者的决定作用

B.在文学批评问题上,表现说更强调作者对作品意义的创造作用

C.在文学创作问题上,表现说不是强调文学创作对客观规律的遵循,而是突出文学创作中“天才”的巨大作用

D.在作品的表现上,表现说注重写实而摹仿说注重写意

E.在作品的体裁上,表现说擅长叙事类,摹仿说擅长抒情类

15.接受动机的种类有(ABD)

北 京 师 范 大 学 网 络 教 育

A.审美动机

B.求知动机

C.受教动机

D.批评动机

E.借鉴动机

二、判断题:判断以下试题(正确错误)

1.对于不辨音律的耳朵来说,再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正确)

2.正误是读者的理解虽与作者原意不尽一致但又看上去契合作品意蕴实际的情形。(正确)3.文学消费者同一般商品消费者具有共同处,同时又具有一种特殊性:精神享受特性。(正确)

4.文学是现代社会的一种文化产业,它的目的是生产出能够在文化与审美素养方面满足社会再生产需要的语言艺术作品——文学作品。(正确)

5.作家的个人性格特征就等于创作个性。(错误)

6.作家的人格和其作品的风格总是统一的。(错误)

7.典型环境是充分地体现了现实关系真实风貌的人物的社会生活环境。(正确)8.情感是艺术构思动力因素,理智则会制约束缚创造力的发挥。(正确)

9.艺术发现是文学创造发生的契机。仅仅有文学创造材料而没有艺术发现,文学创造就无由发生。(正确)

10.文学是在直接的审美风貌中呈现间接的意识形态性质。(错误)

11.文学中的理智认识因素总是直接表达出来的。(错误)

12.文学活动的发展与人类生产劳动的发展是同步的:经济发展繁荣文学艺术就繁荣,经济发展落后缓慢,文学艺术就衰落。(正确)

13.阅读是读者了解作者的情感、思想及被描写的世界的过程,是有条件地接受,因而读者的阅读活动完全是被动的。(正确)

14.读者阅读作者创作出来的文学本文,既是一种接受也是一种创造。(错误)

15.注重表现是中国古代文论的一个重要传统,典范地体现在先秦就形成的“诗言志”说中。(错误)

三、论述题:

1.举例分析抒情性作品中的情景关系形态。

答:情景关系的形态有如下5种:借景抒情、融情入景、缘情写景、因情造景、情景并茂。北 京 师 范 大 学 网 络 教 育

1、借景抒情。是指借助景物描绘而抒发情感、或把情感寄寓景物中的情景关系。如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从清朗的天宇,到洁净的道路,从青青的客舍,到翠绿的杨柳,构成了一幅色调清新明朗的图景,为这场送别提供了典型的自然环境。这是一场深情的离别,但却不是黯然销魂的离别。诗中透漏出一种轻快而富于希望的情调。“清尘”、“青青”、“新”等词语,声韵轻柔明快,更映照出作者内心的轻快情愫。

2、融情入景。是指把情感融会进景物的情景关系形态。王维《过香积寺》:不知香积寺,树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威石,日色冷轻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这是一首写游览的诗,主要在于描写山中古寺之幽深静寂。提议在写山寺,但并不正面描摹,而侧写周围景物,来烘托映衬山寺之优胜。“泉声咽威石,日色冷轻松。”泉水流过穿过峭立的崖石的声音像在呜咽;黄昏清冷的日光照着浓郁的青松。山中危石耸立,流泉自然不能轻快地流淌,只能在嶙峋的岩石间艰难的穿行,仿佛痛苦地发出幽咽之声;诗人用冷来形容日色,这个冷字实在太妙了。夕阳西下,昏黄的余晖涂抹在一片幽深的松林上,这情状,不能不 冷,这里的咽于冷实则是诗人内心的情感。

3、源清写景。也成移情写景。指诗人提笔之际内心已有既定的情感活动,然后将其移注于特定的景物之中。杜甫的《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此时,国破了,看到的萋萋芳草便觉得“深”。诗人在此明为写景,实为抒感,寄情于物,托敢于景。即提笔之时,内心就充满国破家亡的离乱伤痛。把内心的悲伤寓于眼前景物。

4、因情造景。指诗中的幻境、梦境是典型的因情造景。杜牧《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江南景物的赞美于神往。诗的前两句,有红绿色彩的映衬,有山水的映衬,村庄和城郭的映衬,有动静的映衬,有声色的映衬。但光是这些,似乎还不够丰富,还只描绘出江南春景明朗的一面,所以诗人又造出幻境、梦境一般的景象,“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山楼台 北 京 师 范 大 学 网 络 教 育

烟雨中。”金碧辉煌、屋宇重重的佛寺,诗人有特意让出没掩映于迷蒙的言语中,这就更增加了一种朦胧迷离的色彩。这样的画面和色调,与“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的明朗绚丽相映,就使得这幅“江南春”的图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是典型的因情造情。

5、情景并茂。是指情感与景物相互融合和相互生成的情景关系形态,情与景形成一种相互均衡的关系。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前两句诗人将听觉、视觉和想象概括成连江入吴德雨势,以大片淡墨染出满纸烟雨,烘托了“平明送客楚山孤”的开阔意境。清晨,天色已明,辛渐即将登舟北归。诗人遥望江北的远山,想到行人不久便将隐没在楚山之外,孤寂之感油然而生。诗人将

篇6:《比较文学概论》试题及答案

一、填空(共计30分,每空1分。)

1、存在于不同文化中 不同文学之间

2、文学理论 文学批评 文学史

3、文学运动 文学题材 文体和技巧

4、寻求对某些共同问题的相同或不同的应合

5、文学与艺术、社会科学、自然科学;跨学科研究

6、认同 离异

7、危机和断裂 重组和更新

8、逻辑学范式 现象学范式

9、和而不同 多元并存

10、互为主观 互为语境 互相参照 互相照亮

11、关于各门学科之间的相互关系和比较的研究

12、自然(包括自然人体)人类社会群体和个人主观意志感情 人文现象

13、文学观念

14、文学与思想观念的关系

二、名词解释(共计30分,每题5分。)

1.诠释学:诠释是理解并解释一件事,一句话或一个字,对其意义进探讨。对意义进行探讨是一门学问,在西方是一门很重要的学问,叫“诠释学”或者“阐释学”。2.结构主义:即把一个作品放在很多作品当中,撇开具体现象,找出其本质联系来寻找意义。结构主义的源头可以上溯到现代语言学的创始人索绪尔的语言学理论,1935年,布拉格学派提出“结构主义”一词。50年代在法国兴起,60年代广泛流行于欧美许多国家,在60年代,结构主义远远超过了文学理论的范围,渗透到社会科学各个领域。3.互动认知:认为主体和客体并非截然然两分,客体并无与主体认识完全无关的、自身的确定性。主体和客体都是在相互的认知的过程中,发生变化,重新建构自身,共同进入新的认知阶段。这种认知方式研究的空间是一个不断因主体的理智、激情、欲望、意志的变化的而变化的、开放的、动态的空间。

4、虚静:“虚静”是我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重要理论范畴,其源头最早可追溯到老庄道家思想,老子曰:“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庄子曰:“夫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万物之本也。” 后来的陆机、朱熹则就明确地从创作论层面上阐说了虚静观。陆机在讲艺术构思时强调“收视反听,耽思旁讯”,虚静观对文学创作方式强调的是由内而外,虚静的目的也正是为了自内而外地不受干扰地纵情想象万象万物,做到“神与物游”,“意静神旺”正如苏轼所说的“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

5、情境:西方文论强调的则是由外而内地寻求能以表现“内在心灵需要的特殊个体”,黑格尔把这种“特殊个体”称为“情境”。他认为:“情境一方面是总的世界情况经过特殊化的具有定性,另一方面它既具有这种定性,使艺术所要表现的那种内容得到有定性的外现”,并强调说:“艺术的最重要的一方面从来就是寻找引人入胜的情境,就是寻找可以显现心灵方面的深刻而重要的旨趣和真正意蕴的那种情境”。

6、名、类、旨、辞、言:“名”指“托象以明义”中的象,即外在的物象;“类”指事类,即物象所包含的事实;“旨”即抽象遥含义;“辞”指辞章文饰;“言”是能准确表现的语言。

三、简答题(共计40分,每题8分。)

1、欧洲现代文学主潮是什么?它们有哪些基本特征?

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是工业资本主义社会的三大主要文学思潮。它们的基本特征是: ① 浪漫主义:浪漫主义者力图捍卫的是一些正在遭到资本主义摧毁的基本人类价值:自我,个性,精神艺术,爱美,自然。他们要肯定心灵和自我,否定资本主义的功利主义现实,追求和表现遥远的理想。他们采取有机主义的、整体论的认识和思维方式,认为普遍异化和分裂成碎片的资本主义现实终将被克服,和谐的新世界将会被达到。他们重视想象和幻想,使用隐喻的、神话的语言来主观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和渴慕。可以说,浪漫主义是对于资本主义现实的第一次主观的批判和反抗。

② 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不同,现实主义者为自己提出了另一种任务:分析、理解和表现复杂的资本主义社会关系,揭示金钱这个最大的神秘之物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活动机制。在他们这里,分析和理解成为首要任务。他们大多接受机械论的整体观,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制度是不同部分的组合,要表现它们,就必须进行准确的观察,并通过叙述方式将各种因素组织在一起。在这里,写实的、客观的、自我隐退的语言取代了浪漫主义的主观的自我的语言。可以说,现实主义是“科学地”分析和理解资本主义现实的初次尝试。

③ 现代主义:现代主义者放弃了现实主义者的努力,他们具有这样一种基本信念:世界和生活是破碎的,不可理解的,必须弃绝现实,转向内心,在内心中寻求获救的可能。他们像浪漫主义一样关注自我,但却把浪漫主义的自我扩张变成为现代主义的自我龟缩。他们期待个人的获救,却不像浪漫主义那样充满历史乐观主义精神。个人的痛苦、焦虑和渴望成为他们的主题,表达这种心理经验的语言则极为个人化,令人费解。因为似乎只有这样才可以传达独特的个人体验,使之不致被已遭污染,已遭异化和物化的大众语言所吞没。现代主义可以说是浪漫主义在资本主义较晚近的历史发展阶段中的继续。

2、鲁迅的创作方法体系由哪些因素构成? 鲁迅的创作方法体系是以现实主义为主体,融合了浪漫主义和象征主义的因素在内的一个有机整体。现实主义排斥浪漫主义的脱离现实的空想,为浪漫主义的主观抒情和自我表现提供了写实基础,同时排斥了象征主义的神秘和隐晦;浪漫主义为现实主义提供了强烈的主观感情,使写实的纯客观性受到削弱,大胆的自我表现和严峻的现实描写统一在一起;象征主义使现实主义没有堕入平板与单一的困境,提高了写实的哲理深度与多义性,把一般的写实上升到象征的境界。

3、五四时期,人们对浪漫主义的吸收集中于哪些方面? 五四时代反传统的个性解放和精神解放的普遍要求,使得浪漫主义的反抗和革命精神成为一致的注意焦点:浪漫主义反抗古典主义的压抑,反抗对个性的束缚,追求自由与解放。

4、五四时期,人们对现实主义的理解是什么?

五四时期,新文学倡导者们在批评了自然主义“尊重客观”,“从事批评而不出主观的见解”的弊病的同时,提出现实主义创作要有“主观的见解”,即作者必须提出自己的明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现实主义及其变种自然主义期待的是一种纯粹的、非价值判断的客观主义,但这显然不合中国新文学作者的口味,因为他们的终极关注是充满了“痛苦”和“问题” 的人生,是“为人生”和“改造人生”。这就决定了五四时代的写实主义必然是一种人道主义色彩很浓的现实主义。文学研究会的“描写社会黑暗” 的倾向和“血和泪的文学” 的提倡,正是这一时代对现实主义的特定理解在思想和创作方面的具体表现。

5、新文学受现代主义影响具有什么特点?

上一篇:今年过年如何放假下一篇:幼儿教师读书笔记大全